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年级分数乘法分配律练习题和详细讲解复习资料

六年级分数乘法分配律练习题和详细讲解复习资料

六年级分数乘法分配律练习题和详细讲解复习资料
六年级分数乘法分配律练习题和详细讲解复习资料

分数乘法分配律练习题

(712- 1 5 )×60 ( 1 6 + 8

9 )×18

( 5 6 - 5 9 )× 18 5 ( 1 10 + 1 5 )×5

( 8 9 + 4 27 )×27 90×( 2 18 + 7 30 )

( 3 5 + 2 25 )×25 1 6 ×(12+23 )

( 15 24 - 3 8 )× 6 15 24×( 7 24 + 5 6 + 3 4 )

(48+ 8 3 )× 1 24 ( 7 20 - 1 5 )×20

( 5 6 - 5 9 )×18 ( 1 5 + 3 7 )×35

4 17 ×( 3 4 + 17 2 ) 48×( 11 24 + 1 6 +

5 12 )

22 27 × 3 4 + 5 27 × 3 4 6 13 × 7 5 - 6 13 × 2

5

7 12 ×6 + 5 12 ×6 3 3 8 × 7 11 + 4 11 ×3 3 8

4 7 × 6 13 + 3 7 × 6 13 16

5 × 7 13 - 3 5 × 7 13

2 3 ×7+ 2 3 ×5 21× 3 7 + 4

7 ×21

63 100 ×101 6

77 ×78

5 27 ×28 37× 3

35

34× 34 35 6 13 ×12

六年级数学 乘法分配律教案 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人教版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埋伏思考问题。在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我们观察了一幅主题图,有的同学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二、新授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学生汇报 自己的解法。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1)(4+2)25 =625 =150(人)4+2是每组一共有多少人,在乘25就算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了。(2)425+225 =100+50 =150(人)4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个人负责挖坑、种树,2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负责抬水、浇树。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一共有多少人了。小组合作: (1)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2)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3)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汇报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汇报,灵活地进行引导,总结出要点。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几组算式吗?学生举例。根据学生举例板书。到底我们举的例子是不是符合这样的规律呢?请学生验证。请学生用语言表述出发现的规律。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a+b)c=ac+bca(b+c)=ab+ac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们大家记住乘法分配律?简记为:和与一个数相乘=积相加 三、巩固练习P36/做一做P38/5在练习小结中,帮助学生记忆乘法分配律。 四、小结学生汇报 自己的收获。教师引导小结,相应完善板书。板书设计:乘法分配律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4+2)25 (2)425+225 =625 =100+50 =150(人)=150(人)(4+2)25=425+225 ┆(学生举例) (a+b)c=ac+bca(b+c)=ab+a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课后小结:

最新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教案1 教案内容: 一、课题:《乘法分配律》 二、主要讲解的内容: 课本第26页例7及相关练习题 三、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尝试计算,初步认识和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 2、通过观察交流、举例验证,概括规律,并能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 3、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借助乘法的意义进一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 借助乘法的意义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内涵。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电脑,网络,耳机等 学生准备:数学书、笔、练习本、笔记本 五、教学环节 1、反馈家庭作业(表扬做的优秀的学生,鼓励并引导完成不太好的学生积极完成作业) 2、复习导入

算一算,比一比 (10+5)×5=(8+2)×7= 10×5+5×5=8×7+2×7= 课前同学们已经完成了复习任务,请同桌交流计算的结果和发现。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应用它们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什么是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乘法的另一个运算定律。 3、新授 还记得我们提出的第三个问题吗: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①自主探索,独立解决问题 你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列式计算。【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促成多种解决问题方法的生成,为探索运算定律准备了资源。】②汇报交流,明确算法学生先自己做上传自己想法,连麦让个别学生说明。 谁愿意把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展示给大家,并说明解决问题的步骤。 方法一:先算每个小组人数,再算总人数。 (4+2)×25 =6×25 =150( )

方法二:先分别算出负责挖坑、种树的人数和负责抬水、浇树的人数,再算总人数。 4×25+2×25 =100+50 =150(人) 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计算结果都是150人。 ③观察对比,概括规律 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4+2)×25=4×25+2×25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个等式吗?学生发语音 左边是4加2的和与25相乘,右边是4和2分别与25相乘,然后再相加。左右两边结果相等。 教师适时用箭头表示出来。 请你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写在练习本上。 拍照展示 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结果相等。 ④你能结合乘法的意义理解这个规律吗? 如:(4+2)×25=4×25+2×25 左边表示6个25,右边表示4个25加2个25,也是6个25,所以两者结果相等。

小学六年级整数小数分数乘法分配律练习题

整数、小数、分数乘法分配律练习题 整数乘法分配律练习题 班别:姓名:学号: 乘法分配律特别要注意“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中的分别两个字。 类型一:(注意:一定要括号外的数分别乘括号里的两个数,再把积相加) (40+8)x25 125 x(8+80)36 x(100+50) 24 x(2+10)86 x(100-2) 15 x(40-8) 类型二:(注意:两个积中相同的因数只能写一次) 36 x34+36 x36 75 x23+25 x23 63 x43+57 x63 93 x6+93 x6 325 x113-325 x13 28 x18-8 x28 类型三:(提示:把102看作100+2,把81看作80+1,再用乘法分配律) 78 x102 69 x102 56 x101 52 x102 125 x81 25 x41 类型四:(提示:把99看作100-1,把39看作40-1,再用乘法分配律) 31 x99 42 x98 29 x99 85 x98 125 x79 25 x39 类型五:(提示:把83看作83 x1,再用乘法分配律) 83+83 x 99 56+56 x99 99 x99+99 75 x101-75 125 x81-125 91 x31-91 小数乘法分配律练习题 0.3x63+99.7 x63 1.2 x31+98.8 x31 6.1 x68+93.9 x68 4.8 x61+9 5.2 x61 4.9 x45+95.1 x45 4.4 x20+95.6 x20 1.5x24+98.5x24 7x72+93x72 8.8x27+91.2x27 6.8x8+93.2x8 3.1x72+96.9x72 4x39+96x39 3x73+97x73 1.6x67+98.4x67 1.8x51+98.2x51 8.4x68+91.6x68 5.5x72+94.5x72 9x82+91x82 0.9x27+99.1x27 8.8x8+91.2x8 1.4x65+98.6x65 0.2x5+0.8x5+9.0x5 0.4x3+0.2x3+9.4x3 2.8x70+2.1x70-0.9x70 1.1x37+1.7x37-0.8x37 2.8x71+1.9x71-0.7x71 2.5x65+1.3 x65-0.8 x65 1.7x83+2.8x83-0.5x83 1.6x58+ 2.1x58-0.7x58 1.0x62+2.7 x62-0.7 x62 1.7x71+2.1 x71- 0.8x71 8.5x66+ 2.5x66-1.0 x66 9.3 x19+3.9 x19-3.2 x19 6.7 x61+9.1 x61-5.8 x61 六年级分数乘法分配律练习题 类型一:(注意:一定要括号外的数分别乘括号里的两个数,再把积相加) (3 4 + 2 5 )x20 250x(1+ 1 5 ) 类型二:(注意:两个积中的相同的因数只能写一次,剩余的两个因数加括号) 类型四:(提示:整数比分数的分母小1,把整数看作(分数-1);如把99看作(100-1),39看作(40-1),再用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

总结出乘法分配律的整个过程中,老师不是把规律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感悟发现,使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猜想——验证——结论——联系生活,解决问题。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老师这一种教学方法值得我们 乘法分配律是学生较难理解和叙述的定律,比起乘法交换率和乘法结合率男掌握的多。因此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上,陆老师结合新课标的一些基本理念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注重从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和体验中学习新知识。 注重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多向互动。倡导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在数学学习中,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为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陆老师在本课教学中立足通过生生、师生之间多向互动,特别是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与补充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实现对“乘法分配律”的主动建构。星期五听了徐卫国老师的一堂《乘法分配律》,有如下感想: 注重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情境教学的核心在于模拟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其最大的作用就是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徐卫国老师在《乘法分配律》一课中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工厂要为8个工人买工作服,商店里有3件衣服和2条裤子可以选,你会怎么选?买衣服是学生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一种事情,学生对此非常熟悉。并且徐老师非常巧妙的设计了3件衣服和2条裤子,蕴含了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但并不超出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问题开放性强,“你会怎么选?”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思 维空间。体现了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二、注重学生自主探究的有效性。 探究的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动手参与学习活动,从而透过现象发现其中的科学性质与规律。因此有效地探究就显得极为重要。如何体现探究的有效性我觉得:一是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二是教师要给学生正确、及时的引导。在本课的教学中,徐老师始终处在一个组织引导者的位置,用尽量少的话引导学生进行尽可能多的探究性活动,用一组模仿,用仿写类似式子把乘法分配律的探究过程分解为先仿写式子再类化模型(符号化)最后二次符号化(乘法分配律的字母形式)三个阶段,真正把舞台让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端倪,寻找规律,并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发现的新规律、新知识。 三、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能力 模仿学习,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识容易遗忘,而且不能灵活应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习,不能是一句空话。于是,在这节课上,徐老师从生活入手,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材料和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材料,提供了猜测与验证,辨析与交流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力还给学生,所以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激起了探究的火花。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还学到了方法。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需要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才有可能汲取他人的智慧,并转化为自身生命成长的资源和力量。 徐老师的课堂民主开放,看似零散实则严密,在谈话式的教学氛围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他在课堂上的话不多,语言简洁明了,但是学生反而都能听得明白。就如朱乐平老师所

六年级分数乘法分配律练习题及详解答案

分数乘法分配律练习题 (712- 1 5 )×60 ( 1 6 + 8 9 )×18 ( 5 6 - 5 9 )× 18 5 ( 1 10 + 1 5 )×5 ( 8 9 + 4 27 )×27 90×( 2 18 + 7 30 ) ( 3 5 + 2 25 )×25 1 6 ×(12+23 ) ( 15 24 - 3 8 )× 6 15 24×( 7 24 + 5 6 + 3 4 )

(48+ 8 3 )× 1 24 ( 7 20 - 1 5 )×20 ( 5 6 - 5 9 )×18 ( 1 5 + 3 7 )×35 4 17 ×( 3 4 + 17 2 ) 48×( 11 24 + 1 6 + 5 12 ) 22 27 × 3 4 + 5 27 × 3 4 6 13 × 7 5 - 6 13 × 2 5 7 12 ×6 + 5 12 ×6 3 3 8 × 7 11 + 4 11 ×3 3 8

4 7 × 6 13 + 3 7 × 6 13 16 5 × 7 13 - 3 5 × 7 13 2 3 ×7+ 2 3 ×5 21× 3 7 + 4 7 ×21 63 100 ×101 6 77 ×78 5 27 ×28 37× 3 35 34× 34 35 6 13 ×12 4 4 5 ×10 25 3 8 ×8

3 4 5 ×25 ( 1 5 + 3 7 )×7×5 ( 7 12 - 1 5 )×5×12 ( 5 6 - 5 9 )×6×18 7 10 ×101- 7 10 12× 6 13 + 6 13 9 5 ×19+ 9 5 23× 3 4 + 3 4

六年级乘法分配律练习题1复习过程

六年级乘法分配律练 习题1

六年级乘法分配律练习题 类型一:(注意:一定要括号外的数分别乘括号里的两个数,再把积相加) (43+52)×20 250×(1+51) 30×(51+152) (41+9 2)×36 4×(163+4 3) 12×(65+43) 20×(1–52) 7×(74–72) (21145+)÷76 (2161+)÷76 (5432+)÷151 (81_41)÷125 类型二:(注意:两个积中相同的因数只能写一次,剩余的两个因数加括号) 21151315221?+? 61256127?+? 53435243?+? 35 3753?+? 859782978197?+?+? 23116_23116?? 85318532÷+÷ 7 6101371013?+÷ 1159251197?+÷ 312531127÷+? 3943195÷+? 17 923123178?+÷

类型三:(提示:整数比分数的分母大1,把整数看做(分母+1);把101看做100+1;再用乘法分配律) 87865? 10110097 ? 200120001999 ? 515027 ? 52×102 88×101 125×81 25×41 类型四:(提示:整数比分数的分母小1,把整数看做(分数—1);把99看 作100-1;39看作40-1,再用乘法分配律) 85865 ? 99×1001 100×10199 24×251 31×99 25×39 29×99 125×79 类型五:(提示:把75看作75 ×1,再用乘法分配律) 375?–75 95965+? 981098-? 54 5050?+ +52452 ? 83787+? 759575?- 75×54 +75

乘法分配律讲解练习

“乘法分配律”讲解练习 ax( b +c) =ax b+a Xc.......... 正着用,过程取名“展开” 将括号外边的数a,分别与括号里边的两个数b和c都相乘,再相加。先算乘法(能凑整)再算加法。 aX b+a X c = a X( b +c ) ... 倒着用,过程取名“提取” 将两个乘法算式中相同的因数a提取,再将剩下的两个数 b和c相加。先算小括号里的(能凑整)再算乘法。 乘法分配律的重要特征是:计算时是两级运算,乘法和加 (减)法同时存在。如果是连乘,只能用交换、结合律。 类型一:常规算法“展开”(注意:一定要用括号外的数分 别乘括号里的两个数,再把积相加或相减)如: 2.5X( 4+8) =2.5 X 4+2.5 X 8 (分别乘括号里的两个数)“展开” =10+20 =30 练习题: (40+ 8)X2 .5 12. 5X( 0.8+80 ) 2.5 X( 4-0.4 ) 2. 4X( 0.2 + 0.5 ) 8. 6X( 1000 — 2) 1. 5X( 40- 8)

类型二:1、常规算法“提取” (注意:两个积中相同的因数只能写一 次)如: 4.5X 68+4.5 X 32 =4.5 X( 68+32)……(4.5只写一次)“提取” =4.5 X 100 =450 (注意,看准哪个数是每个乘法算式里都有的,就把这个数提 取) 36 X3.4 + 36X6.6 75X 2.3 + 25X 2.3 63X4.3 + 5. 7X 63 9.3 X 0.6 + 9.3 X 0.4 3.25 X 11.3 - 3.25 X1.3 2.8 X1 .8 - 0. 8X 2.8 (扩展成3个乘法算式,同样的方法提取相同的因数,剩下 的数相加减) 3.25 X 11 +3.25 X 84+3.25 X 5 2.8 X 5.8 - 0. 8X 2.8+2.8 X 5

乘法分配律习题-奥数基本功

乘法分配律(a+b)×c=a×c+b×c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练习题1 38×62+38×38 75×14—70×14 101×38 12×98 55×99+55 55×99 12×29+12 58×199+58 42×79+42 52×89 69×101—69 55×21—55 125×(80+8)125×(80×8)125×32×25 99×99+99 38×7+31×14 25×46+50×27 79×25+22×25—25 乘法分配律练习题2 一、选择。下面4组式子中,哪道式子计算较简便?把算式前面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①(36+64)×13与②36×13+64×13 () 2、①135×15+65×15与②(135+65)×15 () 3、①101×45与②100×45+1×45 () 4、①125×842与②125×800+125×40+125×2 () 二、判断下面的5组等式,应用乘法分配律用对的打“√”,应用错的打“×” 1、(7+8+9)×10=7×10+8×10+9 () 2、12×9+3×9 = 12+3×9 () 3、(25+50)×200 = 25×200+50 () 4、101×63=100×63+63 () 5、98 ×15= 100 × 15 + 2 × 15 () 三、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80+8)×25 32×(200+3) 38×39+38 35 × 28 + 70

四、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57+140)×4= 57+140×4 () 2、42×(28+19)=42×28 +19×42 () 3、(25×4)×8=25 × 8 + 4 × 8 () 五、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a+b)×c=a×c+b×c () A. 乘法交换律 B. 乘法结合律 C. 乘法分配律 2、(32+25)×2= () A.32+25×2 B. 32×25×2 C. 32×2+25×2 3、a×c+b×c= ( ) A.(a+b)×c B. a+b×c C. a×b×c 乘法分配律练习题3 类型一:(注意:一定要括号外的数分别乘括号里的两个数,再把积相加减) (40+8)×25 125×(8+80)36×(100+50) 24×(2+10)86×(1000-2)15×(40-8) 类型二:(注意:两个积中相同的因数只能写一次) 36×34+36×66 75×23+25×23 63×43+57×63 93×6+93×4 325×113-325×13 28×18-8×28 类型三:(提示:把102看作100+1;81看作80+1,再用乘法分配律) 78×102 69×102 56×101 52×102 125×81 25×41 乘法结合律习题 1、填空 35×2×5=35×(2×___) (60×25)×4=60×(___×4) (125×5)×8=(___×___)×5 (3×4)×5×6=(__×__)×(__×__) 2、计算 25×17×4 (25×125) ×(8×4) 38×125×8×3 125×32125×32×4 38×25×4 42×125×8

六年级数学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教案 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教案人教版 1、引导学生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出示: 1、口算:73+27138100100-6464189125 (4+40)2 5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302=300+□(300+2) 43=300□+2□2003=2000+□(2000+3)14=2000□+□□ 二、新授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今天继续研究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出示102()学生任意填上一个两位数。老师迅速说出它的得数,而不用笔算。出示:计算10243小组讨论完成。学生可能出现:(1)(100+2)43(2)102 (40+3)在对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题目的特点,以及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从而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小练:(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300184=□84+□8492203=92(200+□)=92200+92□(2)计算10224出示:937+963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1)937+963 =333+567 =900(2)937+963 =9(37+63) =9100 =900找出不同

的方法,进行板演。引导学生对比两种方法,重点理解、说明第二种方法。小结: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的特点是算式的运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也就是两个积的和。在两个乘法算式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也就是两个数的和要乘那个数。另外两个不同的因数,一般是两个能凑成整、整百、整千的数。小练:(80+8)2532(200+3) 3537+65373829+38讨论:这个题目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结构形式吗?你能把它转化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吗?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订正时,说明怎样运用运算定律简算的。引导学生小结:我们运用乘法分配律间算时,一定要认真审题,观察算式的特点,有的不能直接简算,只要将题型稍加改变,就能进行简算。 三、巩固练习 1、师生对出题。我们运用刚才学过的知识对出题,你出一个乘法算式,我出一个乘法算式,但这两个算式合起来要能应用乘法分配律简算。 2、根据乘法分配律把相等的算式用“=”连接起来。 2312+2388(35+45)12(1125)425(4+40)讨论: 2、3题为什么不相等?要使等号两边的算式相等,符合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应该怎么改? 3、P38/5 四、小结谈收获。

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

个性化一对一教学辅导教案 学科:数学学生姓名年级四任课老师授课时间 一、教学内容: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 二、教学重、难点:简便方法的灵活选择 三、教学过程: 乘法分配律特别要注意“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中的分别两个字。类型一:(注意:一定要括号外的数分别乘括号里的两个数,再把积相加) (40+8)×25 125×(8+80) 36×(100+50) 24×(2+10) 86×(1000-2) 15×(40-8) 类型二:(注意:两个积中相同的因数只能写一次) 36×34+36×66 75×23+25×23 63×43+57×63 93×6+93×4 325×113-325×13 28×18-8×28 类型三:(提示:把102看作100+2;81看作80+1,再用乘法分配律)

78×102 69×102 56×101 52×102 125×81 25×41 类型四:(提示:把99看作100-1;39看作40-1,再用乘法分配律) 31×99 42×98 29×99 85×98 125×79 25×39 类型五:(提示:把83看作83×1,再用乘法分配律) 83+83×99 56+56×99 99×99+99 75×101-75 125×81-125 91×31-91 简便计算——加减乘除综合简便计算 除了乘法分配律经常单独使用外,大多数的简便计算都同时包括了加减法、乘除法的运算定律率,看下面例题: 例7.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1)88×(12+15)(2)46×(35+56) 例8.简便计算:(1)97×15 (2)102×99 (3)35×8+35×6-4×35 例9.简便计算:(1)48×1001 (2)57×999 (3)539×236+405×236+236×56

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资料讲解

乘法分配律、简便计 算

个性化一对一教学辅导教案 学科:数学学生姓名年级四任课老师授课时间 一、教学内容: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 二、教学重、难点:简便方法的灵活选择 三、教学过程: 乘法分配律特别要注意“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中的分别两个字。 类型一:(注意:一定要括号外的数分别乘括号里的两个数,再把积相加) (40+8)×25 125×(8+80) 36×(100+50) 24×(2+10) 86×(1000-2) 15×(40-8) 类型二:(注意:两个积中相同的因数只能写一次) 36×34+36×66 75×23+25×23 63×43+57×63 93×6+93×4 325×113-325×13 28×18-8×28

类型三:(提示:把102看作100+2;81看作80+1,再用乘法分配律) 78×102 69×102 56×101 52×102 125×81 25×41 类型四:(提示:把99看作100-1;39看作40-1,再用乘法分配律) 31×99 42×98 29×99 85×98 125×79 25×39 类型五:(提示:把83看作83×1,再用乘法分配律) 83+83×99 56+56×99 99×99+99 75×101-75 125×81-125 91×31-91 简便计算——加减乘除综合简便计算 除了乘法分配律经常单独使用外,大多数的简便计算都同时包括了加减法、乘除法的运算定律 率,看下面例题: 例7.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1)88×(12+15)(2)46×(35+56) 例8.简便计算:(1)97×15 (2)102×99 (3)35×8+35×6-4×35

探索最有效的乘法分配律教学策略

探索最有效的乘法分配律教学策略 原创作者:吴秋玲 摘要:理解和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学生在学习中思维碰撞最活跃、最重要的内化因素。教师总结和借鉴引用他人的教学经验、教学策略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创新,是课堂上获取教学成功的最佳途径。本文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结合学生的年龄及思维特点以及能接受知识的水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为目标的教学策略谈几点我的体会。 关键词: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感知形成过程、顺向尝试性练习、模仿性尝试、活用知识、创新思维、简便计算、以纠错促提高、抓课堂小测、补缺补漏、能力提升、有效的铺垫预设、精心设计练习、有效训练。 。 乘法分配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在没有真正理解知识的形成基础上死

记硬背、打题海战术,那只是应试教育追求成绩的手段,已经完全不适合素质教育。无法做到得心应手、举一反三。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发现规律并灵活运用它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让学生在玩中学习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只有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学生的天性是贪玩,因为上课之前自由体育活动后又突然被集中在教室一起学习,学生一时无法适应教室的紧张学习气氛。弱小的心理上普遍会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厌恶、反抗学习。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在玩中学习,让他们觉得学习和玩一样有趣。 创设民主化游戏式教学模式,是一堂好课的前提条件。它能有效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让学生学习方向明朗化。把学生的心态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再次激活学生的学习兴奋,化被动学习为主观上自主需求的学习。使学生认清自己知识的不足,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勇敢接受新鲜事物的挑战。例如:乘法分配律教学时,师生课堂较技,101×56=,201×25= 99×25=,强调不使用计算器,学生每人挑选一道题只计算得数,教师全做,看谁算得快。结果学生输了。对于这样战况,学生当然会不服,他们想不通自己天天做计算题,怎么会输给老师。而且还输的这么惨。这时候教师适时的告诉学生,你

巧记乘法分配律

巧记乘法分配律 在讲乘法分配律这一节课时,我首先出示了情境图,先让学生估一估贴了多少块瓷砖,然后请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验证估计是否正确。在验证的过程中,会发现不同方法的结果是一致的。那么这个发现是否适用于不同的数据呢?学生需要举例来验证。举例前,我指导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只有这样学生的举例才能符合要求。学生独立举例后,全班可以开展交流,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在此基础上,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及其字母表示的方法。 可是在实际应用乘法分配律中,学生存在两点迷茫:一是对算式的观察不够,有时不知道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因为乘法分配律既可以正着用,也可以逆着用。二是应用时,尤其正着用,如:101×25=(100+1)×25=101×25,又回到了原来的算式。 为了解决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应用的错误,我编了小故事,如果正着应用(a+b)×c=a×c+b×c,我就说:爸爸和妈妈结合了,用(a+b)来表示,生下了我,我既是爸爸的孩子,也是妈妈的孩子,就用a×c+b×c来表示。所以简算(20+4)×25时,我就问:爸爸是谁(20),妈妈是谁(4),他们的孩子是谁(25)。爸爸领着孩子是(20×25),妈妈领着孩子是(4×25),这两个算式是加号还是减号,由括号中的符号决定。在进行计算就简便了。 如果逆着应用a×c+b×c=(a+b) ×c,我就说先找相同的因数做孩子,相同的因数是谁(c),不相同的两个数做爸爸和妈妈,不相同的两个数是谁(a和b)。所以简算35×37+65×37时,我就问:相同

的因数是谁(37)做孩子,不相同的两个数是谁(35和65)做爸爸和妈妈,爸爸和妈妈是结婚了(用加号)还是离婚(用减号)了,由算式中的正中间的符号决定。 学生对我用编故事的方法运用乘法分配律很感兴趣,由此也突破了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提高了运用此定律进行简算的正确性。

六年级乘法分配律练习

六年级乘法分配律练习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乘法分配律练习 姓名: 一、乘法分配律(开括号) 1、(215+845)×60 2、(+)×4 3、(18+512+14)×24 4、(57+928+514)×56 5、(89+427)×27 6、(110+14)×4 7、(34+12)×16 8、(712?15)×60 9、(318+89)×18 10、(56?59)×185 11、(220+15)×5 12、(218+730)×6 13、16×(69+23) 14、(35+225)×25 15、(249+83)×124 16、(720?15)×20 17、(56?59)×18 18、12×(724+56+34) 二、乘法分配律(添括号) 1、47×613+37×613 2、56×59+59×16 3、34×35+34×25 4、2227×34+527×34 5、613 ×75?613×25 6、712×6+512×6 7、47×613+37×613 8、338×711+411×338 9、××、165×713?35 ×713 11、×× 12、95×11.6+18.4×95 13、57×38+58×57 14、23×7+23×5 15、21×37+47×21 16、12×115+13×12 17、7×45+15×7 18、 57 ?59×57 19、29 ?716×29 20、1431×23+1731×23+23 21、14+99×14 22、23×100?23 23、35 ×19+25×19 24、17×316 25、18×719 26、257160×4 27、13251×3 28、7×12514 29、25×18+35×18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篇一学情分析: 乘法分配律这个知识点在本节课以前学生已经有一些潜移默化的理解,在实际计算中也有应用,如:本单元第一课时的《卫星运行时间》乘数是两位的乘法中,“114×21=”不论是第一种“114×20=2280,114×1=114, 2280+114=2394 ”还是第四种用竖式计算,其实质都是在利用乘法分配律这一理论依据,即将21个114,分成20个114和1个114的和,只是表达形式不同罢了。因此,基于这些基础,我教学时特别注重与旧知的联系和在意义上的沟通。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2.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3.在乘法分配律的发现过程中训练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能力。 4.感受“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增强独立自主、主动探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提出猜想 1.情景 暑假中,我们谕小娃娃表演的《阳光羌娃》在比赛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他们马上还要到香港参加演出。(出示照片)出示资料:他们每天都在辛苦地训练着,有时会练得吃饭的时间都没有,昨天晚上,王老师就给参加训练的18个男生和23个女生每人准备了一份8元的快餐,你知道王老师一共用了多少钱吗?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学校中的大事作为问题背景,可以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数学的广泛应用性,也利于学生主动解决问题。) ①整理条件、问题 从这段资料中你知道了那些信息?王老师遇到了哪些问题? ②学生列式,抽生回答: (18+23)×8, 18×8+23×8 ③交流算式的意义 第一个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第二个算式呢? ④计算:(发现两个算式结果相等) ⑤观察、分析算式特点 咦,我发现这两个算式非常有意思。你看看,这是两个不同的算式,很多地方都不相同,仔细看看,又有相同的地方,对吧! 现在,就来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看看它们到底有哪些相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 ⑥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巧用乘法分配律(一)练习

67×51-37×51=11×41-1×41=274×49+274=53×83-13×83=90×16-0×16=81×24-31×24=26×29-16×29=70×32-50×32=84×64-24×64=98×36-28×36=156×29+156=99×29-9×29=89×22-19×22=99×13-49×13=91×84-31×84=50×76-40×76=45×60-35×60=85×29-75×29=94×94-34×94=59×48-19×48=68×67-48×67=86×16-66×16=75×81-55×81=284×29+284= 65×22-55×22= 72×70-32×70= 81×29-21×29= 40×48-30×48= 97×65-17×65= 55×61-45×61= 743×29+743= 71×72-61×72= 54×9-24×9= 154×9+154= 94×46-64×46= 93×60-83×60= 84×81-24×81= 95×6-45×6= 844×49+844= 15×50-5×50= 75×65-55×65= 80×67-0×67= 71×52-31×52= 92×48-42×48= 57×13-47×13= 52×93-2×93= 90×38-0×38= 63×93-13×93= 80×71-60×71= 57×36-17×36= 95×95-75×95= 54×85-14×85= 80×55-0×55= 90×72-30×72= 377×29+377= 88×79+88= 80×26-40×26= 32×14-22×14= 71×8-21×8= 88×20-38×20= 69×63-39×63= 86×83-6×83= 86×62-26×62= 74×99-4×99= 91×60-41×60= 62×10-22×10= 97×71-57×71= 98×51-18×51= 77×43-27×43=

六年级分数乘法分配律练习题和详细讲解答案

.... 分数乘法分配律练习题7118 ( 12- 5) ×60(6+9) ×18 551811 ( 6-9) ×5(10 + 5) ×5 8427 ( 9+27 )×2790×( 18+30 ) 3212 ( 5+25 )×256×(12 +3 ) 1536753 ( 24-8)×1524×(24+6+4)

.... 8171 (48+3)×24(20-5) ×20 5513 ( 6-9) ×18(5+7) ×35 43171115 17 ×( 4+2)48×( 24+6+12 ) 223536762 27× 4+ 27 × 413 × 5 - 13 × 5 753743 12×6 +12×638× 11 + 11 ×3 8

. . . . 4 6 3 6 16 7 3 7 7 ×13 +7 × 13 5 ×13 -5 × 13 2 2 3 4 3 ×7+ 3 ×5 21 × 7 + 7 ×21 63 6 100 ×101 77 ×78 5 3 27 ×28 37 × 35 34 6 34× 35 13 ×12

. . . . 4 3 4 5 ×10 25 8 ×8 4 1 3 3 5 ×25 ( 5 + 7 ) ×7×5 7 1 5 5 ( 12- 5 ) ×5×12 ( 6 - 9 ) × 6×18 7 7 6 6 10 ×101- 10 12 × 13 + 13 9 9 3 3 5 ×19+ 5 23 × 4 + 4

. . . . 详解答案 7 1 1 8 ( 12- 5 ) ×60 ( 6 + 9 )×18 7 1 1 8 =12×60- 5 ×60 =6 ×18+9 ×18 =35-12 =3+16 =23 =19 5 5 18 1 1 (6-9)×5 ( 10 +5 ) ×5 5 18 5 18 1 1 = 6 × 5 - 9 × 5 =10 ×5+5 ×5 1 =3-2 =2 +1 1 =1 =1 2 8 4 2 7 ( 9 +27 )×27 90 ×( 18 +30 ) 8 4 2 7 = 9 ×27+ 27 ×27 =90× 18 +90× 30 =24+4=10+21

利用乘法分配律去括号

有理数的乘法(5) 备课人:严均亮备课时间:2006.9.25 教学目标:1、理解如何利用分配律,探究去括号法则,能正确去掉式子中的括号。 重难点 重点:掌握利用乘法分配律去括号时,如何正确处理各项的符号;“合并同类项” 难点:理解当括号前面是“-”号时,去括号后的各项符号以及各项系数容易发生错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并检查预习(5分) 1、 ()_______ = +c b a) (_____ a ac ab= + ax+bx=(______)x 2、计算:2×4+2×3-2×2+2×7 (-3)×4+(-3)×3+(-3)×(-2)+(-3)×7处理:让学生口答,复习有理数乘法分配律和运用有理数乘法分配律简化运算。

二.导入新课,出示目标(5') 三.新授(15') 1.将复习题2逆写: 2×(4+3-2+7)=2×4+2×3-2×2+2×7 (-3)×(4+3-2+7)=(-3)×4+(-3)×3+(-3)×(-2)+(-3)×7 把其中的一些数改成字母,引导学生得出去括号其实就是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2.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两个例子,(注意系数为+1 和-1的情况),引导学生比较上面各式,得出去 括号时候符号变化的规律。特别是括号前面是 负号的情况. 练习 (1) +(a+b-c)=_______ -(a+b-c)=________ (2) 去“+()”括号内各项的符号_____, 去“-()”括号内各项的符号______。 (3) 3(2x-3)=_____ -3(2x-3)= _____ 处理:让学生先做,再提问,然后特别强调去负括号时,符号的变化. 3.做题:3x-2x+2x=? 师:如果我们在去括号后发现有这样的式子出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 初步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初步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 教学难点: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三、预计教学时间:2节 四、教学活动 (一)基础训练 【口算】 23 X3 48- 2 600 V 54 十手78-2 10= 7 X 42 -= (17+ 19) -4 56- 48-= 5 (80 - 40 ) = 42+ 5 X6 【解答题】(只列式不计算)一袋核桃的重量是一袋红枣的2倍。这袋核桃重8千克, 这袋核桃重多 少千克? (二)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 一、导入谈话: 教师:同学们,通过探索活动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些数学规律,并应用如乘法结合律等解决问题。这一=54+36 节课,我们再一起去探索,看看我们又会发现什么规律。 、探索交流、发现规律] 1、呈现课文插图(实物投影或挂图)1 教师: 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你怎么算?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小组中说一说是怎么想 的。 3、反馈交流情况。 由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结果(有选择地板书)。 学生A:6X 9+4X 9 =90 (块) 学生B:(6+4)X 9 =10 X 9 =90 (块) 要求学生结合插图说明算式的意义。 4、指导学生结合观察算式的特点。 5、举例验证。 让学生根据算式特征,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 如:(40+4) X 25和40 X 25+4X 25 42 X 64+42 X 和6 42 X (64+36)

浅议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掌握运用乘法分配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47713915.html, 浅议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掌握运用乘法分配律 作者:王露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8年第02期 乘法分配律是西师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小学阶段学生必须理解、掌握和运用的五种运算定律之一。教材上编排了两个例题。例1:养鸡场左边有50间鸡舍,右边有30间鸡舍,每间鸡舍里有75只鸡。养鸡场共有多少只鸡?教材编排了两种计算方法:(1)、(50+30)×75=80×75=6000(只);(2)、50×75+30×75=3750+2250=6000(只)。得到结论(50+30)×75=50×75+30×75。然后让学生自主进行“算一算,议一议”具有 上述关系的三组算式,得出每组的两个算式结果相等的结论,从而提出了乘法分配律的概念: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两个数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将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乘法分配律可以表示为: (a+b)×c=a×c+b×c。笔者认为,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掌握和运用乘法分配律,必须强调它的特征: 1.等号前括号内是几个数的和或差(即只能是加号或减号,而不能是乘号或除号); 2.括号外是乘一个数(复杂情况下会出现几个数的积); 3.等号后是一个数乘括号内每一个数的积相加或减的形式,并且加或减与括号内的运算符号同一; 4.运用时根据具体情况互逆,即(a+b)×c变为a×c+b×c的形式,也可以a×c-b×c变为(a-b)×c的形式。 当然,在具体运用中还有许多变化形式,下文再作论述。 例2是对乘法分配律的运用,用简便方法计算。算式一:32×27+32×73,(因为27和73相加正好凑成整百数,所以用乘法分配律计算简便)原式=32×(27+73)=32×100=3200;算式二:102×45(因为102与100接近,所以先将102看成(100+2),再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原式=(100+2)×45=100×45+2×45=4500+90=4590。 教材例1和“算一算,议一议”是由“扶”到“放”让学生认识乘法分配律,例2是对乘法分配律的运用。以上就是教材上对乘法分配律问题的编排和设计思路。 虽然教材上教给了学生如何运用乘法分配律的方法,但是学生在运用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错误,主要有以下几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