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双源CT双能量减影诊断下肢血管疾病

双源CT双能量减影诊断下肢血管疾病

双源CT双能量减影诊断下肢血管疾病
双源CT双能量减影诊断下肢血管疾病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年第25卷第10期ChinJMedImagingTechnol,2009,VoI25,No10

现组织成分差异的能量减影图像。本研究评价DScT能量

减影中的直接去骨功能(directboneremovalCTangiogra—

phy,DE-BR-CTA)在下肢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2008年9月一2009年2月临床怀疑下肢

动脉病变的住院患者32例进行DSCTDE-BR-CTA扫描,男

19例,女13例,年龄48~85岁,平均(63.0土2.6)岁。临床主

要症状为间歇性跛行,患肢无力、麻木、肿痛,足背动脉搏动减

弱等。患者于DSCT扫描后2周内接受DSA检查。

1.2DSCT检查采用SiemensSomatomDefinition双源

CT机。所有患者于肘正中静脉留置套管针,采取仰卧位、足

先进方式扫描。扫描范围:自腹主动脉肾动脉开口水平至踝

关节,采用悬吊式双筒高压注射器,于肘静脉注射非离子型对

比剂(优维显300mgI/m1),总量为ioo~120ml,注射速率

4ml/s,以相同速度跟注生理盐水50ml。采用电流智能控制

对比剂自动触发式扫描(感兴趣区设置在腹主动脉下段,阈值

达250HU延迟3s后自动触发扫描)。扫描参数:双管球峰

值管电压分别为140kV、80kV,相应管电流为60mAs、

240mAs。螺距0.7,床速37mm/周,球管旋转0.33s/周,准

直器宽度2×32×0.6mm,CT剂量指数2.8~6.2mGy,重

建层厚1.0mm。

将所采集的两组图像数据载入SiemensMulti—Modality

Workplace(MMWP,softwareversionVE25A),经双能软件

(BodyBoneRem)处理后得到下肢血管横断面减影数据,将

其调入3D软件中,采用容积重建(volumerendering,VR)和

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intensityprojection,MIP)进行血

管重建。每位患者每旋转30。观察一次MIP和VR图像,图

像重建参数调整包括窗宽、窗位及灰度,以达到最佳视觉效

果。所有霞建工作由同一名具有9年CT后处理工作经验的

影像技师独立完成,此技师不参与以后图像的评价。

1.3DSA检查采用ShimadzuDIGITEX2400a数字减影?1807?

机。患者取仰卧位,以Seldinger技术穿刺患肢对侧股动脉,

置入6F动脉短鞘,沿鞘送入5FCobra导管行至右侧髂外动

脉,用高压注射器以1200ps、15ml/s注入碘海醇(300mgI/

m1)进行患侧或双侧下肢血管造影。对狭窄严重者,将导管

超选至狭窄段近心端,以3ml/s速率注入对比剂6ml,显示

病变段及远端动脉;对可疑狭窄节段增加斜位投照。

1.4图像评价方法将患者前后接受CTA和DSA检查的

图像传至PACE系统,采用双盲法分别由2位影像科医师进

行评价,先以随机顺序对32例患者下肢CTA做出诊断,4周

后仍按随机顺序评价DSA图像;诊断过程中结合CTA横断

面原始图像综合分析,意见不同时通过讨论达成共识。

将下肢动脉血管系统划分为髂总动脉、髂内动脉、髂外动

脉、股动脉、股深动脉、胭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9

个节段,每个节段根据狭窄程度的不同分为4级"]:0级(无

狭窄或狭窄程度<10%)、1级(狭窄程度为10%~49%)、2

级(狭窄程度为50%~99%)、3级(血管完全闭塞);如某个节

段狭窄不止一处,定义为3级狭窄。以DSA为标准,评价

DE—BR-CTA对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狭窄程度≥lo%诊断的

准确性。采用4分法对DSA和CTA动脉可见度进行评

分口],评分标准:0分表示血管可见度差或未显示,临床不能

进行正确诊断;1分表示主干血管可见度尚可,部分末梢血管

及侧支血管结构未能显示或有明显变形、伪影,尚可进行临床

诊断;2分表示血管可见度清晰,伴轻度变形或伪影,可满足

临床诊断;3分表示血管可见度结构显示非常清晰,.可见完整

的血管树,完全满足临床诊断。

1.5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用Kappa检验

比较DE-BR—CTA与DSA两种成像方法的一致性,用配对t

检验比较两种成像方法的血管可见度。以DSA结果为金标

准,通过四格表计算DSCT诊断狭窄程度≥10%血管节段的

特异性、敏感性,准确性及阳性、阴性预测值。以P<0.05为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圈1左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男,45岁A.DSA图像示左侧股动脉远端管腔闭塞(箭)伴侧支循环形成,狭窄程度为3级}B.DE-BR—CTA

后MIP图像显示(箭)狭窄程度与DSA一致图2右侧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男,53岁。A.DSA图像示右侧股深动脉起始部位狭窄程

度评估为0级(箭);B.DE—BR—CTA后MIP图像显示相同部位因钙化斑块存在。狭窄程度评估为1级(箭)

2结果

32例患者检查过程顺利,其中8例接受双下肢DSA,24例接受单侧DSA检查,共检查40肢360个血管节段。DE—BR—CTA及DSA两种独立检查方法有较好的~致性(Kappa—o.81,表1)。动脉血管可见度评分DE—BR-CTA与DS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其中32个节段动脉可见度评分为0,实际用来评价狭窄程度的节段为328个。以DSA为金标准,DE—BR-CTA与DsA对狭窄/闭塞的诊断符合的节段数为310个(图1),狭窄节段被高估12个(图2),低估6个。根据四格表(表2)计算DSCT诊断血管狭窄程度≥10%的准确性为94.51%,敏感性为96.15%,特异性为93.02%,阳性预测值92.59%,阴性预测值96.39%。

表1两种成像方法的图像动脉血管可见度

和狭窄节段评价结果比较(个)

注:Kappa=0.81;动脉町见度评分为i±s;动脉狭窄程度分级数据为动脉可见度评分≥1的节段

表2DE-BR-CTA与DSA对下肢各段血管

狭窄诊断结果比较(狭窄程度≥lo%,个)

3讨论

DSA可清晰显示动脉系统病变的程度、位置及分支血管等细节,被认为是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金标准印],是确诊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和严重肢体缺血的主要手段。但DSA在实际操作中有一些不足[1。3’1…:①为有创性检查,有可能发生穿刺部位局部血肿、远端血管栓塞、加重F肢缺血症状等并发症;②手术时间较长,操作者和患者受射线辐射危险性大;③对血管壤钙化斑块及管腔外周情况无法明确显示;且受投照体位的限制,无法全方位观察病变,尤其对于部分偏心性狭窄难以准确评估。

传统的CT血管造影检查具有操作简便、检查成本相对较低、能显示血管壁钙化等优点,并已广泛应用于临床n]。一些研究表明,多排螺旋CT能准确地评价外周动脉,可作为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术前检查、评估及术后随访的有效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取代DSA[7。1们;但评价血管狭窄时受管壁钙化及周围骨质影响较大,需要进行大量的后处理,耗时较长,且很大程度上受操作者熟练程度的影响。

DSCT的去骨软件能较好地分辨钙化斑块、含碘对比剂与骨骼结构衰减差异,可完全自动化生成斑块和骨的能量减影图像n41。该软件具有一键功能,一次操作即可达到去除骨

图3与图1为同一患者A.去骨前原始MIP图像;B.直接去骨后MIP图像,骨盆及双侧下肢骨骼被较好的去除,但仍有部分骨质残留,髌骨骨质几乎未被去除

骼结构的效果,减少了数据后处理时间和医师工作量,且不受操作者熟练程度的影响,为临床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Heijenbrok—Kal等n11研究发现传统CT对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诊断准确性、特异性分别为92.0%、93.0%。本组结果表明,DSA与DE-BR—CTA两种血管造影方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DSCT扫描可更好地界定血管与骨质的关系,对狭窄的诊断优于传统CTA(准确性94.51%,特异性93.02%)。本组DSCTA图像中有15个节段血管高估、11个节段血管低估,主要原因系受到血管肇钙化斑块的影响,故结合横断面原始图像进行分析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以DSA为评价标准时,对于偏心性狭窄,DSA受投照体位的影响而显示欠佳,有可能造成CTA的高估;而局部血管病变可因侧支循环的开放而显示闭塞远端血管,导致CTA低估。有文献报道DsCT工作站的去斑块软件能排除斑块与骨质的干扰n“,更好地显

示血管结构;但本组中与钙化相邻部位的血管常被过度分离,

双源CT双能量减影诊断下肢血管疾病

作者:李道伟, 郭文力, 卢再鸣, 乞文旭, 郭启勇, LI Dao-wei, GUO Wen-li, LU Zai-ming, QI Wen-xu, GUO Qi-yong

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放射科,辽宁,沈阳,110004

刊名: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年,卷(期):2009,25(10)

被引用次数:1次

参考文献(13条)

1.Kock MC;Adriaensen ME;Pattynama PM DSA versus multi-detector row CT angiography in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外文期刊] 2005(02)

2.Wang G;Yu H;De Man B An outlook on X-ray C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8(03)

3.仲海;徐卓东;柳澄64层螺旋CT下肢动脉血管成像的注射速率与重建矩阵的选择[期刊论文]-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5(10)

4.Schertler T;Wildermuth S;Alkadhi H Sixteen-detector row CT angiography for lower-leg 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analysis of section width[外文期刊] 2005(02)

5.Ota H;Takase K;Rikimaru H Quantitative vascular measurements in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

2005(05)

6.Johnson TR;Krauss B;Sedlmair M Material differentiation by dual energy CT:initial experience

2007(06)

7.Flohr TG;McCollough CH;Bruder H Firs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a dual-source CT (DSCT) system[外文期刊] 2006(02)

8.Lell MM;Anders K;Uder M New techniques in CT angiography 2006(z 1)

9.黄求理;宋侃侃;郑伟方介入疗法在急性肢体动脉闭塞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期刊论文]-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7(01)

10.Ota H;Takase K;Igarashi K MDCT compared with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for assessment of lower extremity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importance of reviewing cross-sectional images[外文期刊] 2004(01)

11.Brockmann C;Jochum S;Sadick M Dual-energy CT angiography in peripheral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 2009

12.Heijenbrok-Kal MH;Kock MC;Hunink MG Lower extremity arterial disease:multidetector CT angiography meta-analysis[外文期刊] 2007(02)

13.刘伯山;张玉香;王健外周血管疾病跟踪造影技术分析[期刊论文]-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06(06)

引证文献(1条)

1.李道伟.郭文力.卢再鸣.郭启勇体部血管双源CT能量减影成像与传统3D血管成像比较[期刊论文]-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0(2)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d85148378.html,/Periodical_zgyxyxjs200910021.aspx

心血管疾病防治基本知识

全面认识高血压 ——主讲人:祁阳县中医院心血管科主任、副教授周桃元 【主持人】世界心脏联盟将每年9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定为“世界心脏日”。5月17日是世界高血压日,今年的主题是“知晓你的高血压”。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就在我们身边。我国高血压已突破3.3亿,其中1.38亿患者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所以我们一起来全面认识高血压。今天我们请到了权威专家,来自祁阳县中医院心血管科的副教授周桃元主任,周主任您好。 [周桃元简介] 周桃元,男,1965年2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毕业于中医药大学,本科学历,科副主任医师,1989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祁阳中医院心血管科主任,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委员、省中医心血管科学会委员及永州心血管科学会委员。曾在湘雅医院进修心血管科一年,每年都参加国家级或省级学术会议2-3次,毕业后一直从事科临床工作,能熟练运用中西医结合理论诊治各种心血管科疾病及急危重症病人的救治。在国家级及省级刊物上发表医学论文十七篇。 [周主任] 主持人好,大家好。 【主持人】周主任,心血管病作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已波及全球,防治心血管病的关键是哪种疾病? [周主任] 是高血压病。高血压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全世界每年有1200万人死于跟高血压有关的疾病。 ?每100个脑出血病人中有93人患高血压 ?每100个脑梗塞病人中有86人患高血压 ?每100个冠心病人中有50~70人患高血压。 【主持人】高血压总是悄无声息地损害我们的健康,早期患者并

无明显的不适感,因此高血压患者并不重视,我国的高血压现状怎样? [周主任] 我国高血压现状非常令人担忧,可以概括为:三高、三低、三误区。 三高:患病率高(11.26%);死亡率高(41%);致残率高。 三低:知晓率低(35.6%);治疗率低(17.1%);控制率(4.1%)。 三个误区:不愿意服药;不难受不服药;不按病情服药。 【主持人】什么是血压? [周主任]血液要想在全身流动就需要有压力,血压就是指血液在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 【主持人】高血压表现多样化,有的毫无症状,甚至有的人一生都无症状。怎样知道自己患了高血压?高血压的标准是多少? [周主任] 诊断高血压时要确诊血压值,通常是用三次非同日同时的平均血压,也就是说测三天不同时辰的三个血压值,取其平均值。量血压时要注意在安静状态下,室温不要太高,也不能太低,一般在20C。左右,要以右手为准,取坐位,当然必要时可以测立位,甚至下肢血压。高血压病患者早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偶于体检时发现血压升高,有些高血压病患者早期可有头痛、头昏、心悸、耳鸣等症状,少数患者则在出现心、脑、肾等并发症后才发现。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为收缩压≥140 mmHg或(和)舒压≥90mmHg。24小时动态血压测定:24小时平均血压≥130/80mmHg,白天≥135/85mmHg,夜间≥125/75mmHg. 血压高低与症状不成正比,有无症状都要常规测血压。 【主持人】哪些人易患高血压? [周主任]有以下情况的人,患高血压病的危险大:吸烟、饮酒过量、焦虑、不经常活动、肥胖、摄入盐和脂肪过多,胆固醇高,糖尿病患者、有高血压家族史。

2008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和共识

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和共识20082008 (所有资源所有资源均均来自网络来自网络)) H oover 整理整理 目录目录 1.1.急性冠脉综合征非血运重建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急性冠脉综合征非血运重建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急性冠脉综合征非血运重建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草稿草稿)) (2) 2.2.苯磺酸氨氯地平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建议书苯磺酸氨氯地平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建议书苯磺酸氨氯地平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建议书 (12) 3.3.血脂康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血脂康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21) 4.4.中国心血管医生临床戒烟实践共识中国心血管医生临床戒烟实践共识 (29) 5.5.动脉功能无创检测临床意义评价中国专家共识动脉功能无创检测临床意义评价中国专家共识动脉功能无创检测临床意义评价中国专家共识 (37) 6.6.超声心动图临床应用价值中国专家共识超声心动图临床应用价值中国专家共识超声心动图临床应用价值中国专家共识((初稿初稿)) (44) 7.7.新型的调脂植物药新型的调脂植物药新型的调脂植物药——多廿烷醇临床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多廿烷醇临床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 (57) 8.8.老年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老年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2008中国专家共识要点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64) 9.9.急性急性ST 段抬高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段抬高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修订版修订版)) (72) 10.10.ACC/AHA/HRS 2008ACC/AHA/HRS 2008年心脏节律异常械治疗指南年心脏节律异常械治疗指南((待整理待整理)) (8080)

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2017)发布

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2017)发布 心血管病死亡率、发病率及患病率持续增长,已经给我国带来了沉重的社会及经济负担。与此同时,面对心血管病高发的严峻形势,国内外心血管病预防工作也取得了许多进展。为此,我们参考国内外最新临床研究证据,吸取国内外最新相关指南,在2011 年《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的基础上更新了内容,发表为《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2017)》,以便更好地指导我国临床心血管病的预防工作。本指南涵盖我国心血管疾病负担、基于中国特色的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心血管病一级预防的具体措施、心血管病及冠心病等危症人群的二级预防等内容,本文仅就二级预防的部分内容进行阐述,感兴趣读者可订阅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8 年第一期。心血管病及冠心病等危症人群的二级预防一、卒中二级预防(一)危险因素控制推荐意见如下:(1)缺血性卒中或TIA 患者,发病数天后如果收缩压》140 mmHg或舒张压》90 m m H g ,应启动降压治疗;推荐收缩压降至140 mmHg 以下,舒张压降至90 mmHg 以下。由于低血液动力学原因导致的卒中或TIA 患者,应权衡降压速度与幅度对患者耐受性及血液动力学影响。(2)对于非心原性缺血性卒中或TIA 患者,无论是否伴有其他动脉粥样硬化证据,推荐高强度他汀类药 物长期治疗以减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推荐LDL-C 降至1.8

mmol/L (70 mg/dl )以下。(3)缺血性卒中或TIA 患者发病后均应接受空腹血糖、HbA1c 监测,无明确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在急性期后应常规接受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来筛查糖代谢异常和糖尿病。对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患者进行生活方式和(或)药物干预能减少缺血性卒中或TIA 事件,推荐HbA1c 治疗目标(二)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在非心原性缺血性卒中/TIA 二级预防中的应用推荐意见如下:(1)对非心原性栓塞性缺血性卒中或TIA 患者,建议予口服抗血小板药物而非抗凝药物预防卒中复发及其他心血管事件的发生。(2)阿司匹林(50~325 mg/d)或氯吡格雷(75 mg)单药治疗均可作为首选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单药抗血小板治疗的最佳剂量为75~150 mg/d。阿司匹林(25 mg)+缓释型双嘧达莫(200 mg)2次/d 或西洛他唑(100 mg)2 次,均可作为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替代治疗药物。(3)发病24 h 内,具有卒中高复发风险 (ABCD2评分》4分)的急性非心原性TIA或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NIHSS评分W 3分),应尽早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21 d,应严密观察出血风险,此后可单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作为缺血性卒中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4)发病30 d 内伴有症状性颅内动脉严重狭窄(狭窄率70%~99% ) 的缺血性卒中或TIA 患者,应尽早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90 d。此后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单用均作为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5)伴有主动脉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证据的缺血性卒中或

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终稿)

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终稿) 我国心血管疾病从1990年起持续为居民首位死亡原因,2008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显示,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已占全国总死亡人数的40.27 %,尤其35~54岁青壮年死亡人数增加最为迅猛。1998年WHO全球健康报告显示,如果不加以控制,到2030年我国冠心病患病率将比2000年增加3.7倍。因此控制心血管疾病蔓延成为我国21世纪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中之重。 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指疾病尚未发生或疾病处于亚临床阶段时采取预防措施,控制或减少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预防心血管事件,减少群体发病率。在致残致死的心血管疾病中,75%以上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研究证实,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早期病变在儿童时期就已经存在,不及时控制就可能在中老年期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中,尤以冠心病和卒中为重,常在首次发病就有致死、致残的风险。多数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的预后取决于是否发生心脑血管事件。所以,有效控制致病因素,将延缓或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展成临床心血管疾病,减少心脑血管事件,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改善人群健康水平。 美国自20世纪40年代起冠心病死亡率持续升高,1968年冠心病死亡率高达336.5/10万;此后政府重视预防,主抓控制胆固醇、降压和戒烟;到2000年冠心病死亡率下降了50%,其中危险因素控制的贡献率最大,全人群胆固醇水平下降0.34 mmol/L,收缩压下降5.1 mm Hg(1 mmHg =0.133kPa),吸烟量下降11.7%,对死亡率下降的贡献率分别为24% ,20%和12%。二级预防和康复的贡献率为11%,三级预防为9%,血运重建仅为5%。西欧各国近30年来因加强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控制,冠心病死亡率平均下降了20%~40%。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提示,一级预防对降低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至关重要。 美国心脏病学院/美国心脏协会(ACC/AHA)1997年制定了第一个《心血管疾病及卒中一级预防指南》,并于2002年进行了更新,此后相继发布了大量一级预防循证医学证据,2006年ACC/美国卒中学会(ACC/ASA)联合发布了《卒中一级预防指南》,2006年WHO公布《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2007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更新了《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我国卫生部2009年出台的新医改方案和“健康中国2020”战略,均明确提出“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医疗方针。以此为契机,为提高中国医生对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重视,合理规范应用一级预防治疗措施,使我国尽快实现心血管疾病死亡率达下降拐点的目标,由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和《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共同发起,心血管科、神经科、内分泌科、外周血管科以及肾内科专家共同讨论,最终形成本共识。 1 我国心血管疾病和心血管危险因索流行病学现状 我国心血管疾病流行趋势不容乐观。根据2006年和2008年卫生部卫生统计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我国心血管病死亡率2006年为183.7/10万,2008年为241.0/10万,分别占当年死亡构成比的34.8%和40.3 %,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始终居我国居民死因首位,且呈不断上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措施

心血管疾病的症状有哪些_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措施 疼痛 如果其他肌肉组织(特别是腓肠肌)不能获得足够的血供,患者常在运动中感到肌肉紧缩感和乏力性疼痛(间歇性跛行)(见第28节)。 心包炎(心脏周围囊腔的炎症或损伤)所导致的疼痛常在病人平卧时加重,而在坐位或前倾位时减轻,运动不会使疼痛加重。由于可能存在胸膜炎,故呼吸可能会加重或减轻病人的疼痛。 当动脉撕裂或破裂时,病人出现剧烈锐痛,这种疼痛来去匆匆且可能与身体活动无关。有时这种病损可能发生在大动脉,特别是主动脉。主动脉的过度伸展或膨隆部分(动脉瘤)突然出现渗漏,或者内膜轻度撕裂,血液渗漏入主动脉夹层。这些损害可导致突然的严重疼痛。疼痛可发生在颈后、肩胛间区、下背部或腹部。 左心室收缩时,位于左心房和左心室之间的一组瓣膜可能会脱向左心房(二尖瓣脱垂),这种病人有时可出现短暂发作的刺痛,通常这种疼痛位于左乳下,且与体位和活动无关。 气促 乏力 当心脏泵血能力下降时,活动期间流向肌肉的血液不足以满足需要,此时患者常感到疲乏与倦怠。但这些症状常难以捉摸,不易引起患者的重视。患者常通过逐渐减少活动量来适应或归咎于衰老的表现。 心悸 通常情况下,人们对自己的心跳没有感觉。但在某些情况下,如剧烈活动后,甚至正常人亦会察觉到自己的心跳非常有力、快速或不整齐。通过脉搏触诊或心脏听诊,医生可以证实这些症状。心悸

症状是否属于异常,取决于对如下问题的回答:有无诱因、是突然发生或是逐渐发生、心跳频率、是否有心律不齐及其严重程度等。心悸与其他症状如气促、胸痛、乏力和倦怠、眩晕等一道出现时常提示有心律失常或其他严重疾病存在。 头晕和晕厥 一、心血管系统拥有许多血管,这些血管将各种各样的物质运送到你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里。在这些物质中有氧气、燃料(葡萄糖)、建筑材料(氨基酸)。维生素以及矿物质。被称作毛细血管的微小血管在肺部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这样我们的血液就得到了氧气,与此同时,肺部的二氧化碳则被我们呼出。这些血管伸入心脏,而心脏则将血液挤压至全身上下各个细胞。在各个细胞处,血管形成一个毛细血管网络,为细胞输送氧气和其他养料并带走细胞中的代谢废物。氧气以及葡萄糖是身体的各个细胞制造能量所必需的物质;而细胞中的代谢废物则是指二氧化碳和水。 二、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大原因就是血液的中的细胞老化,血液中的正常红细胞、胶体质点等带负电荷,它们之间相互排斥,保持一定的距离,而病变老化的红细胞由于电子被争夺,带正电荷,由于正负相吸、则将红细胞凝聚成团。引起一系列的心脑血管疾病。 蜂蜜首乌丹参汤 配方:蜂蜜、首乌、丹参各25g 制作与用法:先将首乌、丹参用水煎,去渣取汁,加入洋槐花蜂蜜并搅拌均匀。分3次服用,每日一剂。 蜂蜜银杏粉 配方:蜂蜜100g,银杏粉或银杏叶粉50g。 蜂蜜姜汁 配方:蜂蜜30g,生姜汁1汤匙。 蜂蜜鲜李子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保健知识宣传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保健知识 你知道吗?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心血管病是当今威胁人类健康最重要的疾病,高血压、冠心病、中风以及与之相关的糖尿病和高脂血症发病率高,而且危害大。其中特别是高血压,是引起脑中风、心力衰竭和肾功能衰竭三大并发症的罪魁祸首。 通常所说的高血压的“三高”即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三低”即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高血压是引起各种心血管病和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危险因素,平均动脉压每升高10mmHg,心血管危险性就升高30%。 而降血压治疗可以显著减少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收缩压下降10-12mmHg或舒张压下降5-6mmHg,即能减少42%的中风率和20-25%的冠心病发病率。肥胖、烟酒、摄盐过多、缺乏活动、心理紧张等是导致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 大量的研究表明,有效的生活方式调整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生,延缓其发展,而且生活方式的调整还是药物治疗的重要基础。防治心血管病的生活方式调整可概括为“均衡膳食,戒烟限酒,适当运动,心胸开朗,生活规律,正规用药”,也可称之为心血管保健措施的“六诀方针”。 一、戒烟限酒 1.限制饮酒:高血压应戒酒,因饮酒可降低降压药物的药效。男性如饮酒应20~30克酒精/天(40度白酒1两),女性10~15克/天(半两)。 2.彻底戒烟:大量的医学研究表明,吸烟与许多疾病的发生有关,如肺癌、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高血压和冠心病等。简言之,吸烟百害无一益,因此应立即彻底戒烟。 二、适当运动 运动有助于保持理想体重,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抵抗力,还有助于降低血压。不过,

应注意做有氧运动,不觉辛苦为度,如每天30~45分钟的慢跑,每周数天。从保健角度看,缺氧运动对身体有害。已患有心血管病者不要做竟技性运动。 三、心胸开朗 乐观能提高人群自我防病能力。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微妙而复杂,易使人们经常处于不良的心境状态,而导致心身疾病,尤其是心血管病的发生。因此,一定要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愉快健康的心境。人应奋斗,但不要太在意成败,最好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来对待成败。 四、正规用药 如果已经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等,均应专科正规治疗。千万不要盲目相信广告,千万不要只吃中成药就了事,千万不要乱投“游医”,否则吃亏的是自己!要相信科学!不相信科学是最可怜的“无知”,是最大的“可悲”。 服药应规律和坚持,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阿斯匹林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药物,应提倡广泛使用。患有冠心病者应随身携带硝酸甘油,以备心绞痛发作时含服。前胸压榨样疼痛20分钟不缓解者应立即到医院心血管科就诊,以防急性心肌梗死。 五、生活规律 保持规律的生活是机体保持健康的基本条件。最重要的是饮食规律和睡眠规律。吃饭有一餐没一餐,一餐饱一餐饿,经常熬夜熬通宵,接着连睡一两天,这样生活的人不患病才怪!工作和生活作息时间尽可能规律,有午睡习惯者如有条件最好适当午休。 六、均衡膳食 均衡膳食就是要求降低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量,控制总热量,增加体力活动,减少食盐摄入量。 1.减少钠盐:成人每天5~6克钠盐即可满足正常需要。注意减少烹调用盐,少用酱油,少吃咸菜及盐腌食品。也可用低钠盐、健康保健盐。“限盐”就是要求每日钠盐摄入量

中国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要点解读

中国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要点解读 阿司匹林一级预防的循证证据在近30年来不断涌现,截至ARRIVE 和ASCEND研究发布之前,已经有11项研究,涉及118445例患者,对其心血管一级预防的作用进行了探讨。2009年ATTC荟萃分析显示,阿司匹林一级预防显著降低非致死性心肌梗死23%(95%CI: 0.69-0.86)。2016年USPSTF对11项研究的汇总分析显示,阿司匹林降低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风险22%(95%CI:0.71-0.87)和全因死亡风险6%(95%CI:0.89-0.99),小剂量阿司匹林显著降低非致死性脑卒中14%(95%CI:0.76-0.98)。此次新发布的ARRIVE和ASCEND 研究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补充了阿司匹林一级预防在低危人群和糖尿病患者中的作用,并且有一些新的亮点和发现。 ARRIVE:阿司匹林一级预防受益人群更明确,即10年ASCVD风险高危患者 阿司匹林一级预防并非受益于所有人,一级预防的基本原则是获益风险平衡。ARRIVE研究主要结果显示阿司匹林未降低主要心血管复合事件,阿司匹林4.29% vs安慰剂4.48%,(P=0.6038),但该研究结果并不意外。

研究最初计划纳入10年CHD 风险10-20%的中危人群(采用美国Framingham和欧洲SCORE、PROCAM综合评估),但实际研究人群的10年心血管风险不足9%(阿司匹林组8.43%,安慰剂组 8.80%),受试者实际处于心血管低风险水平,这主要可能与受试者已经接受了较好的血压、血脂等综合管理有关,因此不能反映阿司匹林在心血管中高危患者的获益。 同时,ARRIVE研究显示,阿司匹林未增加总体/严重不良事件,仅增加了轻微消化道出血(0.97% vs 0.46%,P=0.0007),这一结果亦与既往荟萃分析保持一致,且轻微出血在临床上是可防可控的,全面防控的情况下将进一步增加阿司匹林临床净获益。因此,临床事件中,应该由医生和患者共同评估其心血管风险、出血风险,并加强消化道出血的防控,在10年ASCVD风险高危人群中正确使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 ASCEND:明确了阿司匹林在糖尿病患者一级预防的获益 既往POPADAD研究显示阿司匹林未能降低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阿司匹林18.2% vs 安慰剂18.3%,P=0.86),JPAD研究同样得

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2017)(二)(修订版)

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2017)(二) 三、心血管病一级预防的具体措施心血管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绝大多数是可预防的。预防策略包括由医疗机构为慢病患者及高危个体提供的从筛查到诊断、治疗和管理的医疗服务,也包括由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不仅慢病患者与高危个体,而且全体居民都可以受益的生活方式干预。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能够预防或推迟心血管病的发生(一级预防),而且能够和药物治疗协同作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复发(二级预防)。 1.生活方式干预:心血管病的一级预防是针对尚未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采取的干预措施。这些干预措施通常指改变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例如,戒烟,减少钠盐摄入量,限制有害使用酒精,增加体力活动和控制体重及合理膳食等,同时配合药物控制代谢性危险因素(血压、血脂及血糖异常)的水平。目的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及其他相关疾病的发生。这些生活方式干预措施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二级预防同 样重要。但每个患者执行的方式和力度要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1.1戒烟及预防青少年吸烟:大量的研究表明,无论主动吸烟或是被动吸入二手烟,吸烟量和心血管病、肿瘤或慢性呼吸道疾病的发病和死亡风险呈显著正关联。队列研究证据显示,戒烟者发病和死亡风险显著低于持续吸烟者。无论何时戒烟都会获益。越早戒烟,获益越多。我国是

世界上吸烟人口最多的国家。由于吸烟导致的健康损失和经济损失也最大。因此预防青少年开始吸烟及帮助吸烟者戒烟是预防心血管病及其他慢性病的重要措施。在医疗服务机构帮助吸烟者戒烟对于预防与控制心血管病非常重要。医护人员应帮助患者了解吸烟的危害,戒烟的步骤,可能面临的困难及克服的方法,必要时提供戒烟药物治疗并约患者定期复诊。同时邀请患者家人或朋友参加门诊谈话,帮助患者建立一个良性的支持环境。医学专业机构除帮助患者戒烟外,更应督促并支持各级政府制定有效的控烟法规为公众创造无烟环境,宣传吸烟的危害,防止青少年吸烟。1.2减少钠盐摄入量:人群观察性研究发现膳食钠盐摄入量和高血压,心血管病死亡及疾病负担相关联。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显示减少钠盐摄入量可以降低血压。而高血压是心血管病最主要的可预防可控制的危险因素,长期维持健康的血压水平可以有效地预防心血管病的发生。中国人群钠盐摄入量普遍较高(平均10.5 g/d),特别是北方人群,远高于WHO(5 g钠盐/d)或我国营养学会(6 g钠盐/d)的推荐量。应鼓励患者实施减盐措施。减少烹调用盐,选购含盐量低的食物,尽量少食或避免高盐食物。让患者明白即使钠盐摄入量不能立即达到推荐的水平,长期努力逐渐减少钠盐摄入量也可以有效地减少发生心血管病的风险。全球慢病防控目标要求到2025年人群钠盐摄入量应较2010年减少30%。同时观察性研究

心血管疾病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

心血管疾病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致残率高的疾病。一旦得上这类疾病,自己很难生活自理,给家庭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病人自己也常常因为拖累了家人,心情不畅,反而影响了疾病的治疗。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无论是从经济角度、家庭角度,还是从健康角度来讲,唯有预防才是万全之策,高明之举。早一日预防,早一点安心。我国每年大约有260多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由于该病是因血液的病变所引起,它对人体的损害是隐秘的、逐渐的,全身性的,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因而被称为“沉默的疾病”,然而它却是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心脑血管疾病在西方经济发达的国家已经呈现下降趋势,而在我国已成为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头号杀手。在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病人绝对数已居世界首位。 目前,中老年人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原因及症状应该有所了解,掌握病因、预防发病,及时或定期对身体进行健康检查是应该提倡的,一旦发病应及时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最主要的原因为动脉粥样硬化,而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基础,因此预防及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是降低血脂,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这样才能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才能延长人类寿命。 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认识自身存在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实行自我保健,对自己的健康负责;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积极地适应社会发展与变革,心有朝霞,胸怀开阔,积极参加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参加健身运动,维持良好的血液循环,以减缓肌肉萎缩,防止肥胖,增强心脏功能。以心率为例,如按70次/分,如果经过运动锻炼可以减到60次/分,表面看也许与以前没什么差别,只减少了10次心跳;可是在一年间,就减少了550万次心跳。健身锻炼有益心脏健康,最有益的锻炼项目是大步行走。身体的局部锻炼(如哑铃、拉簧)则对心脏无甚益处。 其次,戒除不良嗜好与不卫生习惯,保持健康生活规律与方式,有个人的文化兴趣爱好。 预防的关键在于,坚持低脂膳食,改变高脂肪饮食习惯。据某大城市对33 0万居民饮食习惯调查,近20年来,粮食、薯类、豆类食物从以往占三分之二,下降至占三分之一;而肉类和油脂食品上升近10倍,每人每天平均摄入食物油83克,远远超过了正常需要25~35克的水平。要有健康的身体就该增加纤维膳食,膳食中纤维有降低血清胆固醇浓度的作用。膳食纤维含量丰富的食物主要是粗杂粮、米糠、麦麸、干豆类、海带、蔬菜、水果等,每日摄入纤维量35克—45克为宜。具有降脂功能的常见食品还有洋葱、大蒜、香菇、木耳、芹菜等;多吃鱼和鱼油,鱼油具有明显的调节血脂功能,能够预防动脉硬化。大量摄取富含ω-3的鱼油可对心血管疾病有积极的预防作用。国际营养组织建议:人们每天摄取2500千卡的能量,相应的应该摄取0.6—1克以EPA和DHA形式存在的ω-3脂肪酸。拿国货精品鸿洋神中老年型鱼油为例,每天必须至少服用3—5粒700mg含量为30%的鱼油胶丸,才能保证人体的基本需要;多吃豆制品,大豆里面富含多种人体所必须的磷脂。常吃豆腐、豆芽、豆腐干、豆油等豆制品有

2016 年欧洲心血管疾病预防临床实践指南

2016 年欧洲心血管疾病预防临床实践指南 近期European Heart Journal 发布了第六版欧洲心血管疾病预防临床实践指南。本指南可概括为「4W」(What、Who、How、Where),按序依次铺开。希望本指南的编译能对医务人员的临床实践有所助益。 何为心血管疾病预防 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预防定义为: 针对人群或个体水平,综合 各项干预措施,旨在消除或减少心血管疾病及其相关的功能障碍产生的影响。尽管疾病结局有所改善,但心血管疾病仍是人群患病和死亡的首要原因。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校正年龄后的冠心病发病率开始下降,尤其是高收入地区。 在采取一系列包括吸烟控制条例在内的预防措施后,欧洲目前的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不到80 年代的一半。但与此同时,伴随着地域发展不均衡的持续存在以及肥胖、糖尿病等许多危险因素的攀升,依照指南要求合理预防,心血管疾病患病率是可以显著下降的。既要控制普遍存在的危险因素,也要兼顾预防当中执行不力的行为。 整体人群水平的疾病预防应从促进健康的生活行为出发;个体水平(指那些有中到高危的风险罹患心血管疾病或者已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的疾病预防,可以通过控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譬如不良饮食、运动不足、吸烟)以及改善危险因素来实现。实践表明,控制危险因素 可以减少80% 的心血管疾病以及40% 的癌症。 推荐针对人群的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措施干预(IIa/B)。 过去三十年,半数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减少可归因于群体胆固醇水平、血压和吸烟的降低。这些部分抵偿了其他危险因素的增加,如肥胖和糖尿病。人口老龄化同样增加心血管事件。促进公众对心血管疾病预防的了解有利于减少人群吸烟和胆固醇水平。生活方式干预应优先采取或者与药物干预同时进行。通过法规减少盐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来预防心血管疾病具有成本效益。 何人可受益?何时评估? 1. 评估总心血管风险 基于动脉粥样硬化是危险因素的产物,所以目前通行的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推荐评估整体心 血管风险。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有赖于其风险级别,级别越高,干预措施越强。如表 1 可知,胆固醇水平为7 mmol/L 、不吸烟血压正常的女性,其心血管风险是胆固醇水平为 5 mmol/L 、吸烟且高血压男性的1/10。

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方法与小常识

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方法与小常识 多吃新鲜的果蔬有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研究表明,每天食用至少8份果蔬的人群,比那些每日食用少于3份的人群心脏死亡风险降低了22%。新鲜果蔬中富含维生素、叶酸、纤维素和多种抗氧化物质,能够减少氧化反应对血管损伤,增加血管的扩张力,保持血管的畅通。每天的餐食中至少要保证500克的新鲜水果和蔬菜,其中一半要是深色的,如西红柿、菠菜、紫甘蓝、胡萝卜等。 多吃深海鱼有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深海鱼中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是护心最重要的。如果从现在起每周吃两次深海鱼,每次约吃60克左右,比如三文鱼、金枪鱼等,4—8周后,心脏健康就会有明显的改善,还能减少中风的危险,这也是食深海鱼多的国家和民族中风发病率低的原因之一。人体中只要甘油三酯超标,就意味着血管和心脏将承受更多的压力,而欧米伽3脂肪酸有助于降低血压、减少体内甘油三酯的含量。需要注意的是,欧米伽3脂肪酸非常容易被破坏和氧化,所以生吃深海鱼可以最大限度地留住营养。若不习惯生吃,最好清蒸。另外最好还能搭配麦弗逊南极磷虾油,其成分含有南极磷油600mg,并富含磷脂质、DHA、EPA、和超强抗氧化剂虾青素等,是唯一一款同时含Omega-3-6-9的南极磷虾油,全面均衡补充人体所需的不饱和脂肪酸,缓解心脑血管不适应症状,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有效减少关节炎不适应症状。 多吃坚果有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司局(FDA)的一份健康声明表示,多数坚果,如大杏仁、核桃、开心果等,作为不饱和脂肪酸和低胆固醇饮食的一部分,每天进食约42克可以降低患心脏病的风险,是最佳的护心小零食。坚果最好选择原味或低盐的,过多盐分的摄入反而会带来高血压的风险。 预防心血管疾病小常识: 1、控制体重 过多摄入饱和脂肪酸及多不饱和脂肪酸,可导致超重与高血压。研究表明,体重指数与血压呈正相关,体重每相差10千克,收缩压相差约3.0毫米汞柱(0.4千帕),舒张压相差约2.2毫米汞柱(0.29千帕),而高血压已知是心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有研究对11万余名女性进行长达16年的随访,发现肥胖与超重均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膳食中饱和脂肪酸及钠摄入与脑卒中呈正相关,是人群脑卒中病死率的主要决定因素。一般而言,脂肪摄入每天不超过50克为宜,且饱和脂肪酸所占比例不宜过高。 2、适量补充蛋白质 曾经有调查表明,日本本土人群比美国夏威夷移民人群患脑卒中的比率高3倍,两组人群血压水平无显著差异,但夏威夷人群动物蛋白摄入显著高于日本本土人群,且发现动物蛋白与脑卒中呈负相关,动物蛋白可以抑制脑卒中的发生。但过多蛋白质摄入也导致过量脂肪摄入,并加重肾脏负担。老年人每天每千克体重摄入蛋白质1.2-1.5克为宜,其中至少

英国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推荐意见(完整版)

英国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推荐意见(完整版) 英国学会联合会(Joint British Societies, JBS)发布了最新心血管疾病预防推荐意见(JBS3)。 ◎一般推荐 1. 风险评估模型优化 不推荐应用非侵入性影像学检测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进行CVD一级预防风险评估。其受益人群仍需进一步研究以确定。 ●目前可用的新型生物标志物不能替代或加强现有的CVD一级预防风险评估方法,但相关研究仍在进行中。 ●与血脂和冠脉事件相关的常见基因变异的预测能力不及基于表型的方法,故除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筛查外,不推荐将基因变异筛查用于CVD一级预防的风险评估。 2.生活方式 (1)吸烟 ●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对人群进行专业戒烟指导,如提供自学材料,或进行戒烟服务等更深入的辅导。 ●JBS3风险计算器强调早期戒烟的好处,但晚年戒烟效果减弱但仍可显著获益。

●应提供行为指导、小组治疗、药物治疗或综合多种有效疗法。 ●对于预设戒断日者(即患者需在某一特定日期前戒烟),可选用尼古丁替代疗法(NRT)、伐尼克兰或安非他酮进行戒断治疗。 ●患有心肺疾病或与其共同生活者,应该意识到主动吸烟及被动吸烟(二手烟)的风险。 ●对于孕期及分娩后女性的戒烟具体建议,详见NICE公共健康指南26。 ●应强调孕期戒烟的重要性,NICE应在指南强调。 (2)饮食 应根据以下原则提供专业支持,以制定心血管风险最低的食谱: ●饱和脂肪的摄入量应低于总脂肪摄入量的10%(最好是瘦肉和低脂乳制品) ●以多不饱和脂肪替代饱和脂肪 ●每日摄入五份蔬果 ●每周至少摄入两份鱼类(最好是油性) ●考虑定期食用全谷类和坚果 ●保持盐的摄入量低于每日6克 ●男性酒精摄入量每周应低于21单位,女性应低于14单位 ●避免/减少摄入:

心血管疾病医疗及防治手册管理知识分析

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和共识2007 1.心脏标志物即时检测(POCT)专家共识 (2) 2.ACC/AHA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治疗指南(2007年修订版)摘要 (16) 4.ACCF/AHA关于CT检测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在心血管整体危险性评估以及胸痛患者的评估中应用的专家共识 (36) 5.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临床诊疗指南 (37) 6.流感疫苗接种在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中应用的专家建议.. 40 7.女性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2007更新版) (40) 8.缺血性卒中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卒中预防指南 (43) 9.ACC/AHA/ESC室性心律失常处理与心源性猝死预防指南.. 51 10.糖尿病-糖尿病前期-心血管疾病指南 (71) 11.稳定型心绞痛治疗指南(编译) (76) 12.2006年ACC/AHA/ESC心房抖动治疗指南 (94)

13.新型固定剂量降压制剂ARB/HCTZ临床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 (101) 14.大夫对戒烟的责任 (104) 15.2007年版临床戒烟指南(讨论稿) (107) 16.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用于高血压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 (123) 17.冠心病患者合并高血糖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 (131) 1.心脏标志物即时检测(POCT)专家共识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作者:刘梅颜 一、前言 心血管医学是二十一世纪医学进展最为迅猛的学科之一,预防医学、循证医学和介入治疗技术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人们关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观念和手段不断更新。我们差不多认识到,只有对心血管患者进行早预防、早发觉、早救治,才能最大程度防止致残、致死后果,最大程度改善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 心血管检验是整个心血管领域中的"瓶颈"学科,因为只有在尽可能短的时刻内正确诊断疾病,才能及时有效的将先进的治疗

心血管疾病预防手册

心血管疾病预防手册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心血管疾病预防手册》的内容,具体内容:心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的一种疾病,那么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方法有哪些呢?下面是我精心为你们整理的心血管疾病的预防的相关内容,希望你们会喜欢!心血管疾病的预防1、饮食预... 心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的一种疾病,那么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方法有哪些呢?下面是我精心为你们整理的心血管疾病的预防的相关内容,希望你们会喜欢!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 1、饮食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方法 1.1、玉米富含脂肪,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和亚油酸可以帮助人体脂肪、胆固醇正常代谢,减少胆固醇堆积,软化动脉血管。 1.2、小白菜含有大量粗纤维,可以预防血浆胆固醇、减少动脉粥样硬化、保持血管弹性。 1.3、冬瓜可以减少体内脂肪含量,利尿消肿、清热、止渴、解毒,对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有良好的疗效。 1.4、大蒜含大蒜素,能降低合成胆固醇的酶的活性,大蒜中的大蒜新素,可以减少血中胆固醇、阻止血栓形成。 1.5、海带含有丰富岩藻多糖、昆布素,能防止血栓,降胆固醇、脂蛋白、抑制动脉粥样硬化。 1.6、胡萝卜含有得果胶可以与汞结合,降低血液中汞离子浓度,促进血

液循环,加速汞的排出。 2、运动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方法 2.1、步行及慢跑 步行和慢跑是最简便易行的周期性有氧运动,对改善心肺功能,提高摄氧量效果最好。一般漫步为1-2km/h,散步为3km/h,慢步为5km/h,疾步为6km/h,慢跑为5~8km/h。慢跑虽然容易取得锻炼效果,但老年人、心功能有明显损害、体质较差者,不易贸然从事。 2.2、骑自行车 在我国几乎家家有自行车,人人会骑,并可结合上下班进行锻炼。应将车座高度和车把弯度调好,行车中保持身体稍前倾,避免用力握把。但一般骑车速度,摄氧量很低,如8km/h相当于2-3METS,10km/h只相当于3-4METS,强度偏小,为加大负荷,可以不把车胎的气充得很足。 2.3、游泳 体力较好,原来会游泳,具有条件,能长期坚持者,可以从事游泳锻炼。游泳可使摄氧量增高。游泳前要做好准备活动,避免时间过久,引起肌肉痉挛。 2.4、乒乓球、篮球 球类运动趣味性高,适合长时间的锻炼,应注意锻炼的强度。 2.5、太极拳 太极拳动作舒松自然,动中有静,对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尤其适合。 3、其它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方法 3.1、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欧洲心血管疾病预防临床实践指南要点解读完整版

欧洲心血管疾病预防临床实践指南要点解读完整版 《欧洲心脏杂志》发布了欧洲心血管疾病预防临床实践指南[1]。指南分为四个部分论述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预防的关键问题,可概括为"4W"(What、Who、How、Where),即什么是CVD预防?谁将从中受益,什么时候、如何进行风险分析和优先考虑?如何实施CVD预防?在什么机构进行干预?在此我们解读如下主要内容。 1 什么是CVD预防?为什么需要预防CVD? CVD预防被定义为在人群或个体水平,通过一系列相互协同的综合措施,消除或减少CVD的影响及其带来的身心障碍。公众教育和高风险的预防策略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一项措施仅限于高危人群不会太有效;公众教育项目仍然是需要的。 CVD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特别与吸烟、不良饮食习惯、缺乏体力活动以及心理压力关系密切。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充分的改变生活习惯可减少80%的CVD发生,甚至降低40%癌症发生。当代欧洲CVD死亡率比80年代降低50%,主要归功于人群胆固醇水平、血压降低和戒烟措施,这些效果被其他危险因素的影响,如肥胖、糖尿病的增长以及人口老龄化部分抵消。 理想的CVD的预防从怀孕开始直至生命终结。在日常实践中,CVD 预防工作通常针对患有CVD的人群(即二级预防)或主要心血管事件的高危人群,如吸烟、血压升高、糖尿病或血脂紊乱(即一级预防);而在年轻

的或仅有中等或轻微CVD风险的老年人群中有限,而对这些人群加强CVD预防会有更多获益。 指南推荐针对人群的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措施干预(Ⅱa/B)。 2 何人可受益?何时、如何进行风险分析和优先考虑? 2.1 首先评估总体心血管风险 基于动脉粥样硬化是危险因素的产物,所以CVD预防指南推荐评估总体心血管风险。CVD的预防有赖于其风险级别,级别越高,干预措施越强。指南推荐用SCORE量表评估总体心血管风险。该量表来源于欧洲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主要用于高加索人种的心血管风险评估;对蒙古人种、尼罗格人种是否适用尚缺乏循证医学证据[2]SCORE量表是由年龄、性别、吸烟、收缩压和总胆固醇各心血管相关危险因素作为"经纬度",形成的危险分数"地图",临床医生可根据个体存在的危险因素情况,快捷地对心血管风险"定位"和判断;针对高风险和低风险发病地区有不同的预测模型。 2.2 何时评估总心血管风险 见表1。 表1 评估总心血管风险的推荐意见 疾病筛查可以识别无症状人群的CVD未知风险。多数指南不推荐在低心血管风险人群中筛查,因为在减少心血管事件上并不是特别有效。需要

心血管疾病的分类及预防

心血管疾病的分类及预防 心血管疾病,又称为循环系统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循环系统指人体内运送血液的器官和组织,主要包括心脏、血管(动脉、静脉、微血管),可以细分为急性和慢性,一般都是与动脉硬化有关。这些疾病都有着相似的病因、病发过程及治疗方法。据中医理论及民间使用证明:高血压属热症,石膏性大寒,用膏都石膏枕,以寒克热能自然调节脑神经和人脑正常温度,使脑血管正常工作,可有效地控制血压升高,长期坚持使用能将血压逐步降低至正常水平。 心悸 心悸(Palpitation)是主观感觉及客观征象的综合症状 心血管疾病 。主观上患者感觉心脏跳动快速、不整或搏动有力。客观检查可见心跳频率过快、过缓或不齐,即有心率和心律的变化。 呼吸困难 呼吸困难(dyspnea)也是主观感觉和客观征象的综合表现。主观上感觉呼吸费力,客观上呼吸次数增多,动作快而幅度加大。胸部的各种器官都可以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如脑梗塞,肺炎,急性气胸,气道堵塞,胸壁肌肉炎症,肋骨骨折等,甚至皮肤带状疱疹的疾病疼痛也可以导致呼吸困难。心脏病心脏病的呼吸困难多为渐进性,逐步加重。1.运动性呼吸困难(exertional dyspnea):正常人在剧烈运动时也有呼吸困难感觉,停止运动后很快恢复。心脏病患者在常人不会发生呼吸困难的活动量时出现症状,而且恢复慢甚至于不恢复。2.端坐呼吸(orthopnea):患者表现不能平卧或不能长时间地平卧,斜靠位甚至于端坐,双下肢垂于床边。不能平卧的机制是①平卧时下肢和腹腔的血液失去地心引力作 心血管疾病 用,返回心脏增多,加重了心脏的工作负荷;②平卧时肺活量降低。正常人平卧位的肺活量有轻度降低(-5%),病人因肺淤血等因素,肺活量下降更多(可达-25%)。3.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paroxysmal nocturnal dyspnea):又称为“心源性哮喘”,以区别于肺脏疾病引起的哮喘。发生机制除上述的两点外,入睡后呼吸中枢敏感性降低,肺脏淤血到一定程度

WHO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

WHO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 WHO高级顾问Mendis博士在本届APCH大会上指出,新的预防心血管疾病策略应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资 源,全人群策略与高危人群策略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方法,如何在这两种策略间找到平衡点,是有效利用医疗 资源的关键。会上介绍了WHO近期发布的《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该指南分别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和 二级预防给出建议,并根据不同人群危险因素的差异,设计出14个疾病流行区域人群风险预测表。现摘选指南中 与中国区有关的内容与读者分享。 危险预测 应用年龄、性别、收缩压(SBP)、血脂、血糖、吸烟等简单易得的参数制定出的心脑血管疾病10年风险 预测表,旨在以危险因素为切入点指导心血管事件的预防。指南中适宜中国人群的心血管危险预测表见表1。 下述人群心血管危险极高,故无需进行危险分层来制定治疗决策。这些人群包括:① 明确心血管疾病[心绞痛、冠心病(CHD)、心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血管疾病(CeVD)、外周血管疾病(PVD)、冠脉再血管化或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后]的患者;② 未确诊CVD、但总胆固醇(TC)≥8 mmol/L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6 mmol/L或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8的患者;③ 未确诊CVD、但血压持续升高>160~170/100~105 mmHg的患者;④ 1型或2型糖尿病患者,无明显肾病或肾功能受损;⑤ 肾衰或肾功能受损者。 ·表1 适宜中国人群的10年心血管事件风险预测表 一级预防生活方式干预 戒烟所有非吸烟者均应鼓励不吸烟,所有吸烟者强烈建议戒烟。建议停用其他烟草类产品。危险分层≥20%、劝导戒烟无效者推荐使用尼古丁替代治疗和(或)去甲替林或安非他酮(丁氨苯丙酮)。 膳食减少总脂肪及饱和脂肪摄入量。总脂肪摄入减至总热量的30%,饱和脂肪<总热量的10%,尽量减少或不摄入反式脂肪酸,多数膳食脂肪应为多不饱和(≤10%总热量)或单不饱和脂肪(10%~15%总热量)。每日盐摄入量减少1/3,尽可能<5 g/d或<90 mmol/d。每日摄入≥400 g 蔬菜/水果以及全麦和豆类。 运动至少30 min/d中强度运动(如快走)。 控制体重超重或肥胖者鼓励减重,包括降低饮食能量摄入和增加运动。 限酒每日饮酒超过3个单位(每单位约等于10%酒精100 ml或40%酒精25 ml)者,应减少酒精摄入量。 药物干预 降压血压≥160/100 mmHg,或低于这一水平但存在靶器官损害者应接受药物治疗及生活方式干预以降低血压及心血管疾病危险。血压<160/100 mmHg且无靶器官损害者根据心血管危险分层采取相应治疗:危险<10%、血压持续≥140/90 mmHg者应继续生活方式干预,每2~5年重复危险评估;危险介于10%~20%、血压持续≥140/90 mmHg者应继续生活方式干预,每年重复危险评估;危险介于20%~30%、血压持续 ≥140/90mmHg、在指导下进行生活方式干预4~6个月不能改善血压者,或危险≥30%、血压持续≥130/80 mmHg者,应考虑使用下述任一药物:噻嗪类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钙通道阻滞剂或β受体阻滞剂,推荐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ACEI或钙通道阻滞剂作为一线治疗。 降脂(他汀) TC≥8 mmol/L者应采取低脂饮食,并使用他汀类药物降低心血管危险。其他患者根据心血管危险分层采取相应措施:危险<20%建议低脂饮食;危险介于20%~30%、年龄>40岁、在低脂饮食基础上TC持续升高>5.0 mmol/L和(或)LDL-C>3.0 mmol/L者,应服用他汀;危险≥30%建议低脂饮食+他汀治疗,使TC降至<5.0 mmol/L(LDL-C<3.0 mmol/L)或TC降低25%(LDL-C降低30%)。 降糖在控制饮食基础上,空腹血糖持续>6 mmol/L者应接受二甲双胍治疗。 抗血小板危险<10%:使用阿司匹林的风险大于获益,不应接受阿司匹林治疗;危险介于10%~20%:风险与获益相抵,不应使用阿司匹林;危险介于20%~30%:风险与获益的关系尚不清楚,可能不应使用阿司匹林;危险≥30%:推荐小剂量阿司匹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