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剂学名词解释

药剂学名词解释

药剂学名词解释
药剂学名词解释

1毫渗量为1毫摩尔(mM)(非电解质)或1毫摩尔离子(电解质)所产生的渗透压。

B崩解度:固体制剂在检查时限内全部崩解或溶解成碎粒的程度。

倍散:在小剂量的毒剧药中添加一定量的填充剂制成的稀释散。

包合物:一种分子被全部或部分包和于另一种分子的空穴结构内形成的特殊的复合物。

表面张力是使液面缩小的一种力,它是沿着液面作用着,并且是均匀和垂直地作用于线的每单位长度上。

包合物:一种分子被包藏在另一种分子的空穴结构内形成的非化学键型结合物。

靶向制剂:是指借助载体、配体或抗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胃肠道或全身血液循环而选择性地浓集定位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给药系统。

C沉降容积比:F = H/Ho,H为沉降面的高度,Ho为沉降前混悬液的高度。

沉降容积比H/Ho是时间的函数,F值在0~1之间,稳定混悬剂的F值不应低于0.9。沉降速度:以H/Ho为纵坐标,沉降时间t为横坐标作图,可得沉降曲线,曲线的起点即最高点为1,以后逐渐降低。曲线斜率大,则混悬剂沉降速度快;曲线的斜率接近于零,其沉降速度最小,混悬剂稳定。由沉降曲线形状可判断混悬剂处方设计的优劣。

磁性微球:由磁流体和含药磁性微球制得的有磁性定位作用的骨架微小球状实体。

穿透促进剂:是指那些能渗透进入皮肤,降低药物通过皮肤的阻力,降低皮肤的屏障功能, 加速药物穿透皮肤的物质。

D低分子溶液剂:小分子药物以分子或离子状态分散在溶剂中形成的均相的可供内服或外用的液体制剂。

低共熔现象:将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按一定比例混合时在室温条件下出现的润湿与液化现象滴丸剂:指固体或液体药物与基质混匀加热熔化后,经适当口径的管口滴出所需剂量的液滴,液滴进入不相混溶的冷凝液中,收缩冷凝而制成的小丸状制剂。

D值的含义为在一定灭菌温度下被灭菌物品中微生物数减少90%所需时间,单位为min。

等张溶液:系指渗透压与红细胞张力相等的溶液,是个生物学概念。

等渗溶液:系指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是个物理化学概念。

F芳香水剂:指芳香挥发性药物的饱和或近饱和水溶液(用水与乙醇的混合液作溶剂)含大量挥发油的溶液称为浓芳香水剂。

反絮凝:向絮凝状态加入电解质,使絮凝状态变为非絮凝状态的这一过程称为反絮凝。

F值:在一定灭菌温度T,给定Z值所产生的灭菌效果,与设计的参比温度T,给定Z值所产生的灭菌效果相同时所相当的时间,单位为min。

G高分子溶液剂:高分子化合物溶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均相液体制剂。属热力学稳定体系。所用溶剂为水时称胶浆剂,如明胶、胃蛋白酶、胰岛素、催产素、疫苗、右旋糖酐、聚乙二醇等。

干混悬剂是按混悬剂的要求将难溶性药物与适宜辅料制成粉状物或粒状物,临用前加水振摇使其迅速分散成混悬剂,这有利于解决混悬剂在贮存中的稳定性问题。

干法压片:将药物粉末及必要的辅料混合均匀后,用适宜的设备压成块状,片状或颗粒状,然后再粉碎成适当大小的干颗粒,最后压制成片剂。

干燥状态下的粘附与粘着主要由范德华力与静电力起作用

固一固分散体制备技术:利用性质不同的载体使药物高度分散其中,以达到不同要求的用药目的。

固体分散体(物):是指药物高度分散在适宜的载体材料中形成的一种固态物质。

H混悬剂是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在液体介质中形成的非均相分散体系。属于

热力学不稳定的粗分散系。

化学凝聚法: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合物经化学反应生成不溶性的药物悬浮于液体中制成混剂。为使生成的颗粒细微均匀,化学反应要在释溶液中进行,并急速搅拌。如氢氧化铝凝胶,磺胺嘧啶混悬液的制备。

环糊精(CD):淀粉经酶解环合后得到的由6~12个葡萄糖分子连接而成的环状低聚糖化合物。

缓释制剂:系指用药后能在机体内缓慢释放药物,使药物在较长时间内维持有效血药浓度的制剂,药物的释放多数情况下符合一级或Higuchi动力学过程。

HLB值: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和亲油基团对油或水的综合亲和力称为亲水亲油平衡值。J胶囊剂:将药物填装于空心硬质胶囊中或密封于弹性软质胶囊中而制成的固体制剂。

界面:是指存在两相之间,厚度约为几个分子大小的一薄层,其成分和性质与界面两边的不同,称之为界面相。

交联剂固化法:将药物分散于载体材料的溶液中,加入交联剂固化成凝胶,再分散成微粒分散系。

经皮给药系统(TDDS):是指药物以一定的速率透过皮肤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的一类制剂。

K颗粒剂:是将药物与适宜的辅料配合而制成的颗粒状制剂。

颗粒剂分可溶性颗粒剂、混悬型颗粒剂、泡腾性颗粒剂。

Krafft点: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其共同的特点是在温度低时,溶解度有限并随温度上升而增加。达到某一温度后,溶解度突然上升,这个突变点的温度就叫做Krafft点。

控释制剂:系指药物按预先设定好的程序缓慢地恒速或接近恒速释放的制剂,一般符合零级动力学过程,其特点是释药速度仅受制剂本身设计的控制,而不受外界条件,如pH、酶、胃肠蠕动等因素的影响。

L临界相对湿度:吸湿量开始急剧增加的相对湿度。

临界胶团浓度(CMC):表面活性剂形成胶团的最低浓度。

冷冻干燥法:是把含有大量水分的物料预先进行降温,冻结成冰点以下的固体,在真空条件下使冰直接升华,从而去除水分得到干燥产品的一种技术。

流浸膏剂:是将饮片提取液经分离、纯化后浓缩至规定浓度而制得的液体制剂。

浸膏剂:将饮片提取液经分离、纯化后除去全部溶剂至规定浓度而制得的粉末状或膏状的固体制剂。

M灭菌:是指用物理、化学或机械方法杀死或除去所有活的微生物,以获得无菌状态的过程, 所用的灭菌方法称灭菌法。

膜剂:系指药物溶解或均匀分散于成膜材料中加工成的薄膜制剂。

N凝胶:一些亲水性高分子溶液,(如明胶水溶液、琼脂水溶液)在温热的条件下为粘稠性流动液体,当温度降低时,高分子溶液就形成网状结构,分散介质水被全部包含在网状结构中,形成了不流动的半固体状物,称为凝胶。形成凝胶的过程称为胶凝。

Nt为灭菌后希望达到的微生物残存数,又叫染菌度概率,一般取Nt为10-6即认为达到可靠的灭菌效果。

粘附性:指不同分子间产生的引力,如粉体中粒子与器壁间的粘着;

粘着性:指同分子间产生的引力,如粒子与粒子间发生的粘连。

纳米囊(球):利用天然高分子物质如明胶、白蛋白及纤维素类等制成的包封药物的微粒。P片剂:药物与辅料均匀混合后压制而成的片状制剂。

Q潜溶:混合溶剂中各溶剂在某一比例时,药物的溶解度与在单纯溶剂中的溶解度相比,出现极大值的现象。

气雾剂:系指药物溶液、乳状液或混悬液与适宜的抛射剂共同装封于具有特制阀门系统的耐压容器中,使用时借助抛射剂的压力将内容物呈雾状喷出,用于肺部吸入或直接喷至腔道黏膜、皮肤及空间消毒的制剂。

起昙:当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聚氧乙烯链发生脱水和收缩,使增溶空间减小,增溶能力下降,表面活性剂析出,溶液混浊,这一现象称起昙。这一温度称浊点或昙点。

R溶液剂:药物溶解于溶剂中形成的澄明液体制剂。

溶胀:是指制备高分子溶液时,溶剂分子缓慢扩散并渗入到高分子化合物的分子间空隙中,与高分子中的相关基团发生溶剂化作用而使其体积逐渐增大的过程。

乳剂:乳剂系指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其中一种液体以小液滴状态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所形成的非均相分散体系。

乳化剂:是乳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乳剂的形成、稳定性以及药效等方面起重要作用。乳膏剂:系指药物溶解或分散于乳状型基质中形成的均匀半固体制剂。

溶出度:在规定溶出介质中,药物从片剂或胶囊剂等固体制剂中溶出的速度和程度。

热源:是微生物产生的一种内毒素,它存在于细菌的细胞膜和固体膜之间。

溶剂的介电常数:在溶液中将相反电荷分开的能力,即反映溶剂分子的极性情况。

润湿:液体在固体表面上的粘附现象称为“润湿”。

润湿程度与液、固的种类有关,与温度和加入润湿剂等因素有关。

S散剂:一种或数种药物均匀混合制成的粉末状制剂,供内服或外用。

渗透压比:药物溶液的渗透压与0.9%NaCl(g/ml)溶液渗透压之比。

渗透压比为1时是等渗透溶液,大于1时为高渗溶液,小于1时为低渗溶液

T昙点: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亲水作用依赖于醚氧或其它氧、氮等杂原子的极性相互作用或氢键相互作用,温度升高使这类作用减弱,溶解度下降,达一定温度以上,非离子表面活剂水溶液将分离出表面活性剂相,外观由清亮变混浊,冷却时,氢键重新形成,又澄明,这个开始变混浊的温度叫做浊点(昙点)。

糖浆剂:是含有药物或芳香物质的浓蔗糖水溶液。

酊剂:药物用规定浓度的乙醇浸出或溶解制成或用流浸膏、浸膏溶解稀释制成的澄清液体。W稳定剂:为了提高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加入的附加剂称为稳定剂。

稳定剂包括助悬剂、润湿剂、絮凝剂和反絮凝剂。

微粒结晶法:将药物制成热饱和溶液,在急速搅拌下加到另一个不同性质的冷溶剂中通过溶剂的转换作用,使之快速结晶,再将微粒混悬于分散介质中。如醋酸氢化泼尼松微粒的备。无菌:系指不存在任何活的微生物。

微囊:利用高分子材料(囊材、膜材)将固体或液体药物(囊心物、心料)包裹而成的微米级微小胶囊(1~250μm)。

微球:指药物分子分散或被吸附在高分子聚合物载体中而形成的微粒分散系统。通常粒径范围为1~250μm。

X醑剂:是挥发性药物的浓乙醇溶液。药物浓度为5%~10%,乙醇浓度一般 60%~90%。

絮凝:混悬微粒形成疏松聚集体的过程称为絮凝。

絮凝度(β):絮凝混悬剂的沉降容积比(F)与去絮凝混悬剂沉降容积比(F∞)的比值。

Y液体制剂:指药物分散在适宜的分散介质中制成的可供内服或外服的液体形态的制剂。

通常是将药物以不同的分散方法和不同的分散程度分散在适宜的分散介质中制成。

药物的溶出速度: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药物溶解进入溶液主体的量。

药剂学:是将原料药制备成用于治疗、诊断、预防疾病所需药物制剂的一门科学。即以药物制剂为中心研究其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Z助溶:难溶性药物与加入的低分子化合物形成可溶性分子络合物、复盐或分子缔合物等,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中溶解度的过程。

Z定义为:在一定条件下对特定的微生物灭菌时,改变(或降低)一个1gD值所需改变的温度数。Z的单位为℃。

置换价:药物的重量与同体积基质重量的比值称为该药物对基质的置换价。

注射剂:系指药物与适宜的溶剂或分散介质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溶液、乳状液或混悬液及供临用前配制或稀释成溶液或混悬液的粉末或浓溶液的无菌制剂。

脂质体:这种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薄膜中所制成的超微球形载体制剂,称为脂质体。Z=10℃表示灭菌时间减少到原来灭菌时间的10%,而具有相同灭菌效果所需升高

的灭菌温度为10℃。

致死指数(IF)定义为经一定方法灭菌后微生物数减少的程度。

增溶量:1g增溶剂能增溶药物的克数。

脂质体:将药物包封于类脂双分子层形成的薄膜中间所制成的超微型球状载体制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