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夏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江夏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江夏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江夏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江夏区地处长江中游南岸,处于江汉平原向鄂南丘陵延伸的过渡地带。地处东经114°01' 39"—1140 35' 33",北纬29°58' 15"—30°32' 18 "之间,东与鄂州市、大冶市交界;西与汉南、蔡甸隔江相望(军山长江大桥已通车);南与咸宁市、嘉鱼县接壤;北与洪山区交界。是武汉市南大门和新型郊区,是武汉市重要的卫星城。全区东西宽54. 17公里,南北长63. 2公里,全区版图总面积2018. 98平方公里。

2. 1. 2地质地貌

江夏区地处江汉平原东部边缘地带,境内地质构造比较简单,主要有分布于区境中部和北部的淮阳山字型构造体系的前弧西翼;分布于区经中部八分山一带的新华夏构造体系和分布于乌龙泉至贺胜桥一带的纬向构造体系。其中,以淮阳山字型前弧西翼为主要构造,它几乎控制了全区地质构造轮廓。新华夏构造体系虽不及淮阳山字型前弧西翼分布广泛,但由于成生时期较晚,对地貌、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条件产生一定影响。地势地貌上,本区地处江汉平原向鄂南丘陵过渡地带,属低丘垅岗地区。南部和中部地势高,以京广铁路和107国道为分水岭,向东西两侧湖区微倾,东系梁子湖畔岗区;南北为岗状平原;西属长江、金水河流域网平原区;中部和东南部有东西走向,成片不呈脉的低山起伏,西部平原伴有少数孤山独岭,境内地势平缓。

本区南北狭长,残丘起伏,东西依湖滨江,港汉将垅岗切割呈树枝状,形成离心水系。底部湖汉垅贩相间,顶部背岭坡地梯田,岭上残丘起伏,构成境内常见的三种地貌类型:一种是构造剥蚀丘陵,海拔高程在50-272. 3米之间,系古代隆起的由石英岩、石灰岩和砂页岩所组成的低山残丘,是本区林、果、茶等林特生产的主要基地。二是剥蚀堆积岗状平原,该地貌类型占全区总土地面积的50%以上,是主要地貌类型。海拔高程一般在23一50米之间,相对高差为10-20米之间,该类型土地是本区盛产粮、油、果、茶等农、特产品的主要产区。三是河网冲积平原及漫滩、心滩,分布在长江飞金水河沿岸或水心处。海拔高程在20-23米之间,地势平坦,土质肥沃,主产粮、棉、菜、鱼等农副产品。

2.1.3气候

江夏区地处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季风型(湿润)气候,常年雨量充沛,热量充足,雨热同季,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无霜期长。降水和气温年际变化较

大,且时空分布不均。全年降水量多在1200-1700mm之间,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277.1mm,且降水多集中于6, 7, 8月。一年之中,春秋季短,夏冬季长。一月最冷,平均气温3. 8℃,七月最热,平均气温29. 2℃,最热时极端最高气温还会超过40℃,是名副其实的“火炉”。全年平均风速为2. 7米/秒,最主要的风向是北一北北东,其次为东南东一东南,而且全年静风频率最高,约占2296,全年无霜期为240天。气候温和,光热水资源丰富,对土地的综合开发利用十分有利。但在法泅、河恼、安山、金口等乡镇沿长江、金水河流域部分河谷地区,有的年份也出现过暴风雨、冰雹、龙卷风、冰冻等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农村住宅、交通、水电等设施有一定的破坏性。

2. 1. 4水资源

江夏区江河纵横,湖泊星布,构成庞大的水网。136个湖泊,97万亩水体面积,使它为武汉市获得了一个世界第一—特大城市所属淡水湖水体面积之最。全区水域面积948081. 5亩,占全区总面积的31. 4696,主要水域有长江江夏段、金水河、斧头湖、梁子湖、牛山湖、鲁湖和内、外汤逊湖。长江从江夏区西北边境流过,境内流程31. 5公里。金水河发源于通山县,经咸安区流入本区,境内流程42公里,最终经金水闸排入长江,平均流速为0. 4m/s,平均流量53. 2立方米每秒,在本区境内汇流面积184平方公里,斧头湖位于江夏区西南与咸宁交界处,境内面积为54. 9平方公里,汇流面积88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 1米,湖容11970万立方米。梁子湖是全省最大湖泊,位于江夏区与鄂州市交界处,在本区境内水域面积149. 2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米,湖容57000万立方米,汇流面积826. 5平方公里。牛山湖在在梁子湖西北,原为梁子湖的一个小叉子,后因养殖等原因筑堤将其与梁子湖分开,湖面52. 78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米,湖容19950万立方米,汇流面积212平方。内、外汤逊湖原本是一个湖泊,位于江夏区北部与洪山区交界处,后因筑堤修路,将一个湖泊分隔成内外两个湖泊,中间以涵洞相通,面积32. 91平方公里,水深1. 5米,湖容7370万立方米,汇流面积431平方公里。鲁湖是江夏区的内湖,面积42平方公里,水深2米,湖容8180万立方米,汇流面积314平方公里。

2. 1. 5土壤与植被

江夏区的土壤类型以第四纪棕红壤土、水稻土、黄棕壤土为主,此外还分布

有灰潮土。其中第四纪棕红壤土分布最广,低丘垄岗地区随处可见。其次是水稻土,主要分布于平原地区,以金水河流域居多,黄棕壤土则主要分布于东北部的豹懈、流芳、五里界一带。灰潮土沿江地带居多。棕红壤土则主要分布于东北部的豹懈、流芳和五里界一带。灰潮土沿江地带居多。棕红壤土质粘重,土层深厚,适宜亚热带林果等经济作物如茶叶、柑桔以及大豆、芝麻等作物的生长。

江夏区土壤大多属地带性土壤,母质多系第四纪堆积物,由于地形地貌的复杂性,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以及长期人为耕作活动的影响,土壤的分布呈一定规律性。区境东北部,水稻土以储育型黄棕壤性黄泥土为主,主产双季稻;早地土壤黄棕壤多于红壤,主产小麦、芝麻;林荒地土壤多为岩性土。区境中部,水稻土以储育型黄棕壤性黄泥土为主,双季稻面积较大;早地土壤以棕红壤为主,主产小麦、黄豆;林荒地以岩性土为主,适宜于发展林业和特产。区境南部,水稻土以白散田为主,为双季稻和一季稻混栽区;旱地大部分为红土,主产小麦、芝麻、黄豆;林荒地以红土为主,适宜于种植经济作物,是芋麻、生姜、黄花菜的集中区,此外,茶叶、南竹、水果及用材林在全县占有重要地位。区境西部,以灰潮土为主,水田以双季稻居多,早地主产麦、棉,是我区集中产棉区。

区内植物区系属常绿阔叶林向落叶林过渡地带,有乔灌木树种250种。由于长期人类经营活动,原生植被多被人工针叶、阔叶林所取代,只在丘陵岗地、村落附近还保存有少量断片残林。常见的常绿阔叶乔木树种有苦储、石栋、青冈栋、樟树和冬青等;落叶阔叶乔木有枫杨、小叶栋、黄檀、朴树三角枫、合欢、黄连木、枫香,栓皮栋、山槐、粗糠树、厚壳桂和牛鼻栓等,还有映山红、算盘果、白檀、黄桅子、牡荆、美丽胡枝子、长叶冻绿、乌饭树、闹羊花和野桐等次生灌木丛。主要林果产品有竹、茶叶、柑橘,草本类的有芒麻、莫头、生姜等。主要的树木品种有松树、樟树、杉树、女贞、水杉、法桐、栋树等,金口槐山的银杏树距今已有千余年,龙泉的朴树距今也有500多年,是武汉市有名的古树。主要水生经济植物有莲藕、菱角、菱白、芡实、孽莽、蒲草及芦苇等。我区适宜种植农作物品种主要有稻、麦、豆、红薯、高粱、马铃薯等,主要油料作物有油菜、花生、芝麻等。其中五里界地区种植的“界豆”远近闻名,远销港澳。

2. 2社会经济条件

2. 2. 1历史沿革

江夏区历史悠久。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1年)置江夏郡,始设沙羡县,县治涂口(今金口)。晋太元三年(公元378年)改称汝南县。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

更名江夏县,开皇九年(公元589年)迁治郧城(今武昌)。民国元年(1912年)辛亥革命后,改名为武昌县,寓“因武而昌”之意,素有“楚天首县”之誉。初隶江汉道,1930年后隶湖北省第一专署。解放后1949年6月10日武昌县人民政府在武昌区成立,初隶大冶专区,1952年改隶孝感专区,1959年11月划归武汉市,1960年县治移于纸坊镇。1961年4月,复隶孝感专区,1965年改隶咸宁专区,1975年11月划归武汉市辖,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武昌县,设立武汉市江夏区。属武汉市新型城区。现辖大桥、郑店、宁港、乌龙泉、段岭庙、土地堂、金水、范湖、法泅、安山、山坡、河恼、保福、贺站、舒安、湖泅、大屋陈、五里界、流芳、豹摒、龙泉、金口、纸坊等23个乡镇、街道办事处。

2. 2. 2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

2. 2. 2. 1人口

江夏区现有人口65. 1万人,其中农村人口46. 7万人,城市化水平为29%(到2002年为止)。本区人口变化的特点:1.人口每年增速8-15编之间,1982-2002年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14. 2%。2.一部分由郧阳县迁入,一部分由市区迁入,造成本区人口增长快。3.乡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加快,城市化水平加快,城市化水平达29% 。4.人口分布北密南疏,本区北部300-400人/平方公里,南部仅为100-200人/平方公里。

2. 2. 2. 2工矿企业

2002年工业区生产总值138. 5亿元,增长了56. 5%,年增长16. 1%,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工业门类齐全,有化工业、机械工业、医药工业、制印工业、棉纺工业及食品加工和饲料工业。全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总量约为7. 2亿吨,其中非金属资源占99. 46%,金属矿产资源占0. 04%。主要矿产资源分布在全区17个乡镇,全区共有矿种15个,矿床14处,矿化点49个。其中石灰石20328万吨,石膏18303万吨,煤1300万吨,矿泉水7080万吨,膨润土10508万吨,耐火砂2306万吨,陶土3905万吨,铜矿504万吨,盐矿608万吨,另外还有少量金属矿床未探明其储量。

2.2.2.3生活居住区(城镇建设)

江夏区城镇建设发展速度较快,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在城镇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各类城镇健康发展,面积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多,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建成了一批具有江南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城镇。到2002年,全区各类城镇建成区总面积37. 78平方公里,城镇人口17. 5万人,道路总长度160公里,道路硬化率60%,绿化覆盖率为23%,人均拥有住房面积20平方米,自来水厂29座,日供水总量13万吨,现有程控电话2. 5万门,电力电讯设施、排水设施,商业网点门类齐全,具备了城镇功能,为人民生活和生产提供了可靠保证。

2. 2. 2. 4农业

江夏区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农业大区,农业生产持续增长,1998年与2002年相比,农业总产值由13. 42亿元增加至14. 53亿元,增长8. 25%。2002年,农业进一步调整为以种植业为主转向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以农业为主转向农工商综合发展。江夏区主要生产水稻、小麦、棉花、芝麻、油菜、黄豆等农业产品,还有肉类食品、水果、茶叶、蔬菜等生产基地,不但供应本市市场,而且远销日本、韩国、新马泰等亚太地区以及美国和欧洲国家。

2. 2. 2. 5交通运输

江夏区交通条件优越,主要有国道、省级公路和区级公路,另外乡村公路网络也已基本形成,对外交通十分便利,除此之外,还有两条黄金水道—长江和金水河,我国主要的交通线京广线纵贯全境,江夏区公路现己形成“六纵六横”路网骨架,形成了畅捷便利的交通网络。

2. 2. 2. 6其他经济活动

随着本区城镇建设的不断发展,第三产业不断壮大,经济效益明显提高。1998年与2002年相比,第三产业总产值由12. 35亿元增加到14. 99亿元,增长21. 4%。第三产业主要是指除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以外的所有行业,是负责组织调运和供应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交通业、邮电业、商业和仓储业等流通部门与文化、教育、卫生、科技、广播、电视、体育、金融、保险、公共事业以及党政机关、社会团体等服务部门,它虽然不直接进行物质生产,但却为物质生产和人民生活创造必不可少的条件,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2. 3土地利用现状

2. 3. 1土地利用结构现状

土地利用现状显示江夏区土地利用程度较高,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土地适宜广泛,水资源优势明显,耕地后备资源匾乏。土地利用现状大致为“一林三水五分田,一分土地是家园”的比例格局,具体为:2001年江夏区总面积为201457. 87公顷。其中耕地面积90813. 90公顷,占总面积的45. 08%;园地面积3146. 25公顷,占总面积的1. 56%;林地面积14970. 45公顷,占总面积的7. 43%;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14745. 84公顷,占总面积的7. 32%;交通用地面积3254. 89公顷,占总面积的1. 62%;水域面积6333?. 63公顷,占总面积的31. 44%;未利用地面积11188. 91公顷,占总面积的5.55%。

2. 3. 2土地利用特点和存在问题

江夏区土地开发利用历史悠久,在土地利用中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身的鲜明特点。具体为:

(1)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土地利用程度较高

土地利用现状显示,目前江夏区除橡胶园、天然草地、改良草地、人工草地、盐田、民用机场、管道运输用地、冰川及永久积雪9个地类外,其他43个地类在江夏区均存在。江夏区土地利用程度较高。

(2)北部区域土地城镇化速度明显快于南部区域土地城镇化速度

江夏区北部区域涉及纸坊、流芳2个街道办事处,由于其处于城乡结合部,加之近年来江夏区经济发展重点北移,这两个办事处凭借政策、区位优势,城镇化速度明显加快,城镇化水平提高较快;而南部湖泅、舒安、山坡等乡镇则是传统的农业生产占主导地位,城镇化速度相对较慢,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

(3)坡地、低湖田面积较大,水资源丰富

由于江夏区处于江汉平原向鄂南丘陵过渡地带,加之梁子湖、斧头湖等众多湖泊分布境内,因此江夏区坡地、湖地面积较大。

(4)农业生产用地基本处于传统人畜耕作和粗放经营状态

全区除金口、法泅两地存在部分连片土地外,其他区域的土地相对零碎,难以进行集约化的精耕细作,而基本处于传统的人畜耕作和粗放经营状态。即使在土地连片面积较大的金口、法泅两地也没有实行适度的规模化经营。因此,全区农业用地的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程度不高,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低。

而目前江夏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由于农资价格上涨,农民增收缓慢,使得农民经营土地的热情减退,疏于投入,懒于养地,出现了粗放式、掠夺式经营和抛荒、撂荒情况。另一方面土地整治与保护不力,农田水利设施陈旧老化、损坏严重,耕地抗灾能力下降,土地产出率不高,从另一方面间接影响农民对土地的投入和经营。需进一步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机制,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土地生产力,引导农民适应市场,及时优化种植结构,从而更有效提高土地质量。

土地利用缺乏科学引导,主观随意性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时常大起大落,忽左忽右;二是建设用地方面,许多用地项目的选址不在建设用地区。与此同时,江夏区耕地后备资源相对不足,宜耕地较少,加之近儿年开发力度较大,容易开发的多已开发,剩余的后备资源或开发难度大或不宜耕种。因此应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总量,正确处理外延扩张和内涵挖潜关系,切实加强土地资产管理,大力开展土地整理,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查清城镇以外农村各级范围内各种地类的种类、面积、分布和利用现状;查清村(组)土地权属界线,居民点外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事、企单位的土地权属界线和村以上各级行政辖区范围的界线;查清土地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利用状况,满足土地统计的需要、编制国民经济计划的需要、编制土地利用图件的需要。 2.土地权属调查查清楚农村各级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企、事业单位以及河流、湖泊、道路等的土地权属范围、界线和性质、查清各部分土地的归属情况,满足土地登记的需要,保障土地市场安全的需要。 3..特殊调查内容的调查例如,违法用地的调查、基本农田的调查、开发区调查等、确保社会安定、管理有序、政策到位的需要。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程序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一般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即准备阶段、外业阶段、内业阶段和成果验收归档阶段。 准备阶段分为: 方案准备为了证明调查条件的基本具备,省级土地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 当依据国家的调查方案,报请国家级调查领导机构审查。 组织准备 1建立领导机构土地调查是一项工作量很大的调查工作,涉及到各 行各业、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同时所需的技术人员要十分专业,因此 在进行调查工作之前要解决领导和组织问题。 2 组织专业队伍因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一项技术性十分强的工 作,良好的专业队伍是保证调查质量的基本条件。 3 技术准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一项技术性强、质量要求高的 技术工作,要有规范的作业方案,详尽的技术规程或细则。 制定工作计划根据任务要求和技术规程,结合调查地区的实际条件, 拟定工作计划。 仪器及用品准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应配备必要的仪器、文具和文具用品。 资料准备其中资料准备包括地形图的收集、遥感资料的收集以及其他一些相关资料的收集。 外业调查是以地形图和航(卫)片等影像图片为底图利用收集到的有用资料,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盐都市2007年度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盐都市国土资源局 二○○七年十一月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国土资源治理的基础性工作,是政府对土地实行跟踪监督治理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我局多年来一直将此项工作作为年度重点工作内容之一。我们在收到省厅《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后,迅速将部和省厅的精神传达下去,及时明确此次调查工作重点、总体要求和差不多程序及方法。并在深入学习《通知》精神和全面领会调查要求的基础上,制订了《盐都市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方案》,对我市变更调查工作作出部署,明确要求各县(市、区)局必须做到“月清季累”,年末及时变更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做到数据、图形、实地“三一致”,建立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方法,全面查清实际新增建设用地情况和实际耕地变化情况。同时,加大了质量检查力度,确保调查成果的真实性,做到图、数、实地三者一致。 并先后三次组织各县(市、区)的分管局长、地籍科长和业务骨干进行业务培训,对土地变更调查的资料预备、外业调查、内业

处理、统计汇总、县乡自查、市局检查和成果上报等工作作了明确规定和要求。通过认真实施上述行之有效的措施,我市如期保质地完成了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其成果差不多反映了2007年度土地变化情况。现将我市2007年度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报告如下: 一、土地利用现状及年内变化情况 截至2007年10月31日,全市农用地面积为16737972.2亩,建设用地面积为3455080.2亩,未利用地面积为5265579.6亩,合计总面积为25458632.0亩,折16972.42 KM2。土地利用结构见表1 表1 盐都市土地利用现状面积 单位:亩

吕梁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吕梁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 土地是人类的立足之处,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自然资源,具有多功能的利用价值。土地利用是人类作用于大自然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矛盾凸显期。必须科学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深刻把握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要求,充分认识我国土地利用和管理面临新的挑战:农村土地特别是耕地保护的形式日趋严峻。到2020年,我国人口总量预期将达到14.5亿,2033年前后达到高峰值15亿左右,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保护有一定数量的耕地;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也需要大力加强对其生态功能的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保护。同时,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将不可避免的占用部分耕地,现代农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也需要调整一些耕地。但是,耕地后备资源少、生态环境约束大,制约了我国耕地资源补充的能力,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保护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式。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解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土地利用问题的有利条件。从土地利用现状看,我国建设用地利用总体粗放,节约集约利用空间较大,为统筹保障科学发展与保护耕地资源提供了基础条件,从国际背景看,经济全球化、科技革命和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从国内环境看,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民主法制和整治文明的不断发展,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党中央、国务院对土地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有利于加强土地宏观调控,进一步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有利于促进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实现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 展望未来,我国土地利用和管理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必须从我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改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矛盾这一社会现实没改变出发,正确把握科学发展与资源配置的密切联系和内在规律,本着对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立足保障科学发展,增强土地资源危机意识,树立全民节地观念,妥善处理保障发展与保护耕地的关系,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积极探索土地利用新模式,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套用国土部的相关文件我们进行学习: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需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越来越 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这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其中农 村土地资源利用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有序可持续利用成 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一、市区外况 呼和浩特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0°31′—112°20北纬39°35′—41°25′。1996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统计,全市土地总面积平方公里,占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150%。 呼和浩特市是自治区的首府和政府、经济、科技、文化中心,我国北方沿边开放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商业贸易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高新技术产业、商贸、旅游为主导的综合发展城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信息灵通、市场广阔,是内蒙古呼市—包头—伊盟“金三角”经济区和自治区中四部刘内对一外联系交往的重要门户与产业区,具有土地资源深度和广度开发利用优越的外部环境条件。 (一)自然条件 呼和浩特市位于祖国北部边疆,地处我国沿边开放和沿黄河经济开发轴带的交汇点上,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大地貌单儿主要分为中北部大青山中低山地及其北麓丘陵地形,中部土默川平原地形,东南部丘陵及黄土丘陵沟壑地形。地貌类型山地占%,平原占%,丘陵占%,其他占%。 呼和浩特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冬季寒冷丁燥,夏季温热短促而降水集中。年平均温度北部2℃—2.5℃,南部丘陵6.5℃一6.7℃;≥10℃积温2000一3000℃;无霜期105 —150天,大部分地区年口照时数在2800—3100小时,日照百分率56%,

是全国除青藏高原外的又一高值区。全市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左右。集中于6一8月,占年降水量的63%—66% ;降水很不稳定,年际变化大,如按80%保证率算,主要农业区仅250毫米降水。 全市境内有大小河流21条,中小型水库26座,哈素海是境内最大的湖泊。除黄河外,较大的河流有清水河、浑河、打黑河、小黑河、什拉乌素河、抢盘河等。地下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除丘陵山区外,广大的平原区都理藏有较丰富的地下水。全境水质较好,适宜于农田灌溉和人畜饮用,但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低,属水资源不足地区。 据第二次土壤普查,呼和浩特市土壤类型较为复杂,共有12个土类。全市主要耕地土壤为潮土、栗钙土和栗褐土,土壤养分含量普遍较低,不经培肥难以满足各种农作物稳产、高产的需求。 呼和浩特市林果、渔业、蔬菜、草场、农作物等生物资源丰富,品种较多,是发展农林牧副渔综合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 境内已发现的矿床60余处,矿种30余种,贮量丰富,开发利用价值大。旅游资源有万部华严经塔、大窑文化遗址、昭君墓、乌素图召、五塔寺、大召等文化古迹和乌素图、哈素海、大青山公园等风景旅游区及哈达门国家森林公园景区等,是发展旅游事业的良好基础。(二)社会经济条件 呼和浩特市辖4个区,5个旗县,82个乡,14个镇,20个街道办事处1966年底全市总人口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15人。全市农业人口万人,非农业人口万人;市区人口万人,郊区人口29 . 79万人,旗县人口万人。1996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亿元,人均国民生

芷江县土地利用现状结构与布局分析

实验一芷江县土地利用现状结构与布局分析 土地利用现状是自然客观条件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它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在受到地理自然因素制约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类改造利用行为的影响。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不同的社会需求以及不同的生产科技管理水平,不断改变并形成新的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对规划区域内现实土地资源的特点,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利用程度、利用效果及存在问题作出的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只有深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才能发现问题,作出合乎当地实际的规划。因此,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必须对土地利用现状作深入调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资料,找出土地利用存在问题,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依据。 一、土地资源调查 土地资源调查是整个农业自然资源调查的重点,其目的是为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生产布局、制订农业区划和土地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并为进行科学的土地管理创造条件。主要内容包括: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质量调查、土地评价及土地监测等。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又称土地数量调查,按行政范围分为全国、省(市、自治区)、县(自治州,自治县) 3级。县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一般以县为单位进行。调查的基本方法是:利用大、中比例尺地形图或航片、影像地图,通过外业补测或调绘,将变化的地物界线转绘到地形图或影像地图上,勾绘出土地所有单位和使用单位的界线,并以修绘后的地图作为底图,量算出各类土地面积。同时,将土地面积量算的成果,以乡(或村)为单位,由下而上逐级汇总出各级行政管辖单位的土地总面积及各类土地面积。 二、背景分析 (一)地理位置 芷江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西部,地处武陵山系南麓云贵高原东部余脉延伸地带,东经109°17′-109°54′,北纬27°04′-27°38′,东邻中方县、鹤城区,南接洪江市、会同县及贵州省天柱县,西连新晃侗族自治县及贵州省万山特区,北界麻阳苗族自治县及贵州省铜仁市。县城芷江镇距怀化市仅39公里。素有“滇黔门户、黔楚咽喉”之称。 (二)自然生态环境 芷江以山地为主,占总面积的61.7%,丘陵次之,占28.6%,岗地占4.4%,平原占3%。芷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中间形成凹陷的山间盆地。北部、西部和西南部为中山、中低山区,地势高竣,山峦叠嶂,是林木主产区;东部和东南部波状起伏的高丘,是经济林果主产区;中部为低丘岗地,地势开阔平缓,土地肥沃,水源条件好,是粮食主产区。 芷江境内山脉分南、北两支:北干脉由西向东绕贵州省及麻阳县边境经米公山、撑架坡、阳雀坳、西晃山、通坳山、齐天界、上青坡入中方县境,平均海拔900m以上;南干支由新晃天雷山发脉入境,沿朝阳坳、千公牛、燕子岩、巽公坡、桅子顶入洪江市境,平均海拔7 00m左右。全县1000m以上的高峰24座。 芷江县境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较长,但受盆地周围高山影响,地域热量差异大,四季降水不均,垂直气候和小气候明显,旱、涝、冷、冻等灾害性天气频繁,成为全县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 研究区概况 武汉是湖北省省辖市,湖北省省会。位于江汉平原东缘,长江与汉水交汇处。北距首都北京1190公里。介于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l °22’之间。东与黄冈市、鄂州市、大冶市接壤,南与咸宁市、嘉鱼县、洪湖市相连,西与仙桃市、汉川市毗邻,北与孝感市、红安县、麻城市相接。南北最大纵距155公里,东西最大横距134公里,辖区总面积8549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271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460平方公里。现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陂区、新洲区13个区。总人口838.91万人,其中城市人口533.21万人。 地形属残丘性河湖冲积平原,山丘、湖泊与平陆相间,其中北部小片山地为大别山余脉。海拔19.2~873.7米。江(河)湖水面占总面积的25%。主要河流有长江、汉水、滠水、府河、倒水、举水、金水、东荆河等。较大的湖泊有梁子湖、涨渡湖、汤逊湖、东湖等。呈东西向的两列低矮山系与南北向的长江在市区形成垂直轴线。长江、汉水把市区分割为武昌、汉口、汉阳三部分,形成“三镇鼎立”的独特城市格局。 武汉市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1284毫米,降水相对集中于6~8月,年平均气温16.4℃。 2 土地利用数量分析 2.1 武汉市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概况 据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2008年武汉市农用地面积为556733.21公顷,占武汉市土地总面积的65.12%,其中耕地面积为338344.2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9.58%;园地面积为13455.4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7%;林地面积为87971.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29%;牧草地面积为184.0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2%。建设用地面积为148273.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34%,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为117120.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70%;交通用地面积为15378.5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0%;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15774.6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5%。未利用地面积为149901.9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53%,其中可利用土地(包括草地、滩地、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为31329.0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66%;难利用土地(冰川、永久积雪、沙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田坝等)为1635.4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9%。 2.2 武汉市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率分析 武汉市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陂区、新洲区等13个区,现研究武汉市各个辖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在1996到2008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速率,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可以用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来表示,即 %1001 ??-= T V V V K a a b 式中:K 为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V a 、V b 为基期和报告期末某一土地利用类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作业:对你所在村的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可有所侧重)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土地利用现状是自然客观条件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它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在受到地理自然因素制约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类改造利用行为的影响。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不同的社会需求以及不同的生产科技管理水平,不断改变并形成新的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对规划区域内现实土地资源的特点,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利用程度、利用效果及存在问题作出的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只有深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才能发现问题,作出合乎当地实际的规划。因此,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必须对土地利用现状作深入调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资料,找出土地利用存在问题,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依据。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P1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P2示例 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P1 土地利用现状评述内容(所有小点为超连接) 一、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条件分析 二、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的动态变化分析 三、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分析 四、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 五、土地利用生态条件分析 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 主要对气候、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矿藏、景观、灾害等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人口、城市化、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主要农产品产量与商品化程度、基础设施等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分析、比较、明确本规划区土地利用的有利与不利因素。 二、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的动态变化分析:

根据土地详查、变更调查、土壤监测和人口、土地、农业、城乡建设统计年报,分析、比较规划区域各类土地面积、人均占有量和质量,以及土地利用近10年的变化情况,研究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评价土地利用变化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 三、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分析: 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是研究各种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占全规划区总面积的百分比,分析各类土地比例关系及各类土地在全区范围内的分布是否合理,总结土地利用的特点和规律。 四、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 1、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主要有以下计算指标: 土地利用率=[(土地总面积-未利用土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农业利用率=农业用地(农林牧渔业用地)/土地总面积*100% 水面利用率=已利用水面面积/水面总面积*100% 建设用地率=建设用地(居民点、工矿、交通、水利设施用地等)/土地总面积*100% 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耕地复种指数=(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面积)*100% 土地复垦率=(废弃土地复垦利用面积/废弃土地总面积)*100% 人均城镇用地=城镇用地/城镇人口(平方米/人) 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农村人口(平方米/人) 路网密度=公路里程/土地总面积(公里/百平方公里) 2、土地生产率分析: 单位土地经济密度=国民生产总值/土地总面积 单位面积产量(产值)=某作物产量(产值)/某作物播种面积 单位农业用地总产量=农、林、牧、渔总产值/农业用地面积; 单位耕地面积产量(产值)=作物产量(产值)/耕地面积; 单位水面水产品产量(产值)=水产品产量(产值)/水面面积; 五、土地利用生态条件分析 建立有人工调控的自然、社会和经济复合的土地生态系统,并在其运转过程中使自然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相互促进,从而使土地发挥最大、更好的利用效益。 六、土地利用存在问题和建议分析 (1)人均耕地拥有量、耕地增减状况、原因,如何保护耕地; (2)农用地(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生产率与利用率与同类地区比较处何种水平,

滨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滨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测绘学院资源09 24号马淑敬 一、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经济背景分析 (一)自然条件 滨州市位于山东省北部、黄河三角洲腹地,北临渤海湾、东邻东营、南连淄博、西南与济南市交界、西接德州、西北隔漳卫新河与河北省海兴县、黄骅市相望,是山东的北大门。

测绘学院资源09 24号马淑敬滨州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快捷。距济南空港只需1小时车程,1个半小时直达黄骅港,3小时抵达青岛,当日往返京津塘地区。205、220国道与滨博高速、津汕高速、荣乌高速融合贯通,在建的黄大铁路和即将运营的滨港铁路纵横境内,三座大桥飞架黄河南北,是华北、华东各省市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 (二)自然资源和历史沿革 滨州市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土地94.5万公顷,其中已开发的耕地46.7万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13公顷。黄河贯穿东西,淡水资源充足。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26种,已开发15种。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丰富,是全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的主采区。海岸线长240公里,是山东省重要的原盐生产基地。 滨州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这里就有人类居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遗迹,不断出土问世。春秋末期,伟大的军事家孙武是惠民县人士,他的《孙子兵法》十三篇,堪称惊世之作。

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王薄,在邹平县雕窝峪首举义旗,成了隋王朝的掘墓人。明初农民起义领袖唐赛儿,滨州市人,她揭竿而起给明王朝以沉重打击。汉孝子董永的故乡就是位于小清河畔的博兴县。宋朝的范仲淹,就学苦读的醴泉寺就在邹平的长白山中。传统民间艺术异彩纷呈,著名的山东吕剧就发源于博兴县支脉河畔刘官村一带,起源于元朝的胡集灯节书会,泥塑、木版画及具有七百年历史的滨州民间剪纸具有深厚的乡土气息,独具艺术风格,久负盛名。 (三) 人口 2001年至2007年人口统计如下: 年份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出生人口数(万人) 死亡人口数(万人) 自然增长人口数(万人) 人口总数(万人) 2001 10.73 6.05 4.68 3.88 2.20 1.68 362.95 2002 10.86 6.20 4.66 3.95 2.26 1.69 364.79 2003 10.18 6.58 3.61 3.72 2.40 1.32 366.15 2004 12.45 6.21 6.24 4.58 2.28 2.30 368.90 2005 12.83 6.77 6.48 4.60 2.43 2.17 371.25 2006 9.94 6.00 3.94 3.70 2.23 1.47 373.16 2007 9.82 6.54 3.28 3.67 2.44 1.23 374.48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1234567年份人口总数(万人) (四) 城镇化

中国土地资源现状

第十章中国土地资源状况 10.1中国土地资源特征 主要类型的土地利用现状(1996) 类型面积(万公顷) % 耕地13004 13.54 园地1010 1.05 林地22778 23.73 牧草地26610 27.72 城乡居民点2095 2.18 工矿用地277 0.29 交通用地547 0.57 其他29679 30.92 合计96000 100 10.1中国土地资源特征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前提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10.1.1中国后备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数量特征 质量特征 区域分布特征 后备土地资源特征 1、数量特征 各种土地资源的总量大; 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少,人地矛盾突出; 土地资源相对紧缺; 2、质量特征 我国地形错综复杂,地貌 类型多样;其中山地,高 原占26%,盆地占19%,

丘陵占10%,平原占12%。 耕地生产力普遍较低;占 总面积53.8%西部地区其 年生产量只占全国总生物 量的9.5%.各光热水土资 源分布不平衡。 3、区域分布特征 土地资源区域分布极其不平衡; 土地开发利用程度的区域差异较大; 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区域差异巨大 4、后备土地资源特征 ?水土流失严重; ?土地贫瘠、干旱少雨。 ?无水源保证; 10.1.2中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1)土地资源退化严重 表现在:①水土流失面积增加 ②土地荒漠化、沙化, ③土地次生盐渍化、潜育化加重 ④湖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2)非农用地扩大,耕地数量继续减少 (3)土地污染严重 10.1.3中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对策 (1)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如土地规划、土地用途管制、加强土地立法和执法、强化土地管理业务建设。 (2)进一步推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开题报告---土地利用现状及趋势分析与研究

开题报告---土地利用现状及趋势分析与研究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学生学号 1 专业班级土地资源管理3班 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单位农业大学 课题性质设计? 论文? 课题来源科研? 教学 ? 生产? 其它? 毕业设计(论文)省市丰宁县土地利用现状及趋势分析与研究题目 开题报告(阐述课题的目的、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容、研究方案、进度安 排、预期结果、参考文献等) 一、研究目的、意义: 1.研究目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 对土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结构与分布,以及土地利用现状与开发等方面的分析,以明确规划区域的土地资源的整体优势与劣势、优势土地资源在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制约优势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揭示土地利用中的成绩与问题,从而明确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和重点,提出改善土地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的对策和途径,可以既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强化区域土地系统功能,又强调人地协调发展的土地利用规划,为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因此,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和起点,是制定土地利用方针和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依据。 2.研究意义:对土地利用现状的分析与研究,是为了更好的了解丰宁县的土地利用情况,是土地利用更加趋于合理,从而节约、集约土地资源,科学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强化整体功能,取得经济、社会、生态整体优化的综合效益,进而促进丰宁县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二、研究现状:

1.国外土地利用研究现状:国外土地利用研究可追踪到杜能。19世纪前期对德国南部地区的研究,他提出了土地利用的模式。从早期的强调功能、追求理想城市形态的城市规划理念,到近代在欧美城市中出现的新古典主义式的城市改建计划。从20世纪40年代起,土地利用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土地利用调查与研究在全球广泛开展。从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更广泛的资源调查和遥感等技术手段在资源调查中的应用,以及土地利用规划需求的发展,从土地清查到土地评价的研究逐渐开展起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研究具有了新含义,不仅研究土地利用的数量、状态与利用方式,而且将其作为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归纳起来,这时期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重视土地利用变化。 2.国土地利用研究现状: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土地持续利用概念的出现和国际上研究的蓬勃展开,我国学者对土地持续利用也开展了大量研究。综观我国土地持续利用研究的专著和论文,主要研究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土地持续利用的理论研究;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农业土地持续利用;城市及其边缘区土地持续利用;土地持续利用驱动力;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土地持续利用研究;持续土地利用规划: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在土地持续利用研究中的应用;土地持续利用综合研究模型。结合丰宁县土地利用的数据,丰宁县一级土地类8个,二级地类38个,三级地类3个。土地总面积8738.06平方公里。农业用地1082427.2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2.58%;非农用地2282811.7亩,占总面积的17.42%。 三、研究容 1.引言 1.1丰宁县总体概况 1.2丰宁县土地资源要素概况 1.21地质要素 1.22地貌要素 1.23土壤要素

年度全市土地利用情况分析报告

年度全市土地利用情况分析报告 南通市国土资源局 (年月日) 年,在国内宏观经济形势趋稳和国家土地调控政策持续从紧的背景下,我市土地开发利用延续去年的发展态势,在土地供给侧方面,其用地规模、计划使用矛盾有所缓和,相对应的在需求侧方面,则表现出年度新增项目用地明显减少,用地需求有所减弱。年,在计划使用、用地报批、土地供应等主要指标上与往年相比没有明显变化,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和市场预期。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争取与使用在全省继续保持领先;土地供应结构与布局不断优化,基础设施用地、重大产业项目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等项目用地应保尽保;年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占用建设用地比率(预估值)有所下降;全市耕地保有总量得到有效管控,陆海统筹发展试点成效开始显现。虽然全市土地利用形势总体趋于平稳,但建设用地规模空间不足、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依然存在。具体分析如下: 一、计划指标争取情况 年,我市共争取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亩,其中农用地亩、未利用地亩。新增建设用地比上年(亩)相比下降亩,农用地比去年(亩)相比下降亩。(详见表一) 一是年初下达国家计划较上年有一定下降。年国家下达给江苏省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总量大幅减少(约下降),省厅分配给

南通的指标也相应做了调减(重点减少了其中的未利用地指标)。 二是同一乡镇试点实施全省领先。年,我市组织海安、城东等个乡镇开展第二批同一乡镇试点,落实试点规模亩,与上年(个乡镇,亩)相比,乡镇数量、试点规模均居全省第一。 三是独立选址项目用地下降较多。主要是由于年独立选址项目指标总量为亩,而年我市争取的独立选址项目规模较小,总量仅为亩。 表一:南通市年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统计表 单位:亩 二、建设用地报批情况 年全市报批建设用地总面积亩,其中:城镇批次建设用地报批亩,单独选址项目报批亩,国有未利用地转建设用地报批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报批亩(详见表二)。年与年报批面积亩

淮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淮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大大加快,土地利用逐渐成为城市化进程中重要的一环。淮安市作为江苏北部地区重要的发展地区,同样面临着土地利用的诸多问题,相关的政府部门对土地利用非常关注。淮安市政府,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以2005年为基期年,提出2006—2020年的土地利用规划,通过调查,对淮安市土地利用的现状进行分析。 关键词:土地资源;开发利用 1、前言 土地是一切资源和环境要素的载体,其可持续利用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对土地资源的掠夺式使用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迫切要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由理论走向实践。 土地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经济得以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的根本源泉,也是一项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土地资源不可替代性及其稀缺性,决定了土地资源利用必须向持续、高效利用发展。 2、自然条件概况 淮安市地处苏北平原中部,淮河流域下游,介于北纬32°43′— 34°06′,东经118°12′-119°36′之间,东与盐城接壤,西与安微省毗邻,南与扬州隔高邮湖相望,北分别与宿迁、连云港两市相连,辖区总面积994997.2公顷(1492.50万亩)。 市域地势低平、平原广阔,仅西南地区盱眙县辖区内有低丘分布。地貌可划分为黄淮冲积平原区、江淮湖洼平原、低山丘岗三大类型。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倾斜,一般地面高程在9-13m(以古黄河口零点为准)。淮安市地处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地区,兼具有南北气候特征,光热水整体配合较好,季风气候典型,年平均降水量885-1015cm。境内河湖交错,水网密布,包括京杭大运河、淮沭新河、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江水道、淮河干流、废黄河等9条流域性河流。境内有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以及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 淮安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已发现的有盱眙凹凸棒石粘土、玄武岩、白云岩,金湖、洪泽和盱眙的石油与天然气,楚州、清浦、淮阴区、洪泽的岩盐、芒硝等,这些矿产储量很可观,有较高的开采利用价值。其中尤以石盐储量最丰富,已探明的储量达111亿吨。 3、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淮安市土地变更调查资料,2005年全市土地总面积为994997.2公顷(1492.50万亩),人均土地面积0.19公顷(2.85亩)(以常住人口计算)。全市土地总面积中,农用地 682797.1公顷(1024.20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8.62%;建设用地135524.1公顷(203.29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3.62%;其他土地176676.1公顷(265.01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7.76%。如下图表所示:

国内外土地利用研究现状

一、早期的土地利用研究 国外土地利用研究可追踪到杜能。19世纪前期对德国南部地区的研究,他提出了土地利用的模式。从早期的强调功能、追求理想城市形态的城市规划理念,到近代在欧美城市中出现的新古典主义式的城市改建计划,虽已经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雏形,但是为了解决城市问题和满足城市功能的城市规划,出现新的具有代表性的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勒·柯布西埃的“集中城市”理论、伊利尔·沙里宁的“有机疏散思想”等理论。 国外早期土地利用研究主要针对土地利用调查而展开。索尔等1922年在美国密执安州较早地开展了土地利用综合调查,同期,英国众多学者也开展了土地利用区域调查,波纳开展了英国农业资源的估算,英国于1930年成立了土地利用调查所,在斯坦普主持下,带领众多学生从1931年~1935年间开展了全国土地利用调查,完成了全国范围的调查总报告、各郡分报告及土地利用专题图等一系列成果。为进一步推广美、英两国的研究成果,1934年8月在波兰华沙举行的第14届国际地理大会上,鲍曼报告了美国土地利用研究工作,卫那特介绍了大不列颠的土地利用调查工作。随后,1938年7月在阿姆斯特丹召开的第15届国际地理大会对人口密度和土地利用的关系、农业生产力等进行了专门的讨论,强调土地利用及土地利用图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若干国家的土地没有很好地加以利用。随后,亨丁顿、堪达尔等学者对农业生产力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标志着人们已开始考虑土地综合利用效益的问题。 从20世纪40年代起,土地利用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土地利用调查与研究在全球广泛开展。我国学者李春芬在加拿大留学时的博士论文以“西安大略格兰德河中游谷地的土地利用”为题进行土地利用研究。1946年澳大利亚在全国领土的1/3以上地区完成了大、中比例尺的土地调查。随后,英国、加拿大、荷兰和一些东欧国家,亚洲的日本、印度,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巴西等国,先后开展了土地资源调查等研究。在这些土地资源调查中,土地利用调查和研究是其基础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土地资源问题的日益突出,国际上逐步开展了土地利用规划工作,为政府规划决策提供基础资料。 从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更广泛的资源调查和遥感等技术手段在资源调查中的应用,以及土地利用规划需求的发展,从土地清查到土地评价的研究逐渐开展起来。1976年FAO正式公布了《土地评价纲要》,这是世界上土地评价研究广泛开展并趋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但此土地评价的对象还是农业用地,近几年来,土地评价研究有了更广泛深入的发展,不在限于农业用地,在城镇、工业区、旅游区、开发区等均已涉及。 随着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深入,国际上有关土地利用方面的研究也都与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众多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方法也逐渐应用于土地持续利用评价,在这些研究中,土地利用研究同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近期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研究具有了新含义,不仅研究土地利用的数量、状态与利用方式,而且将其作为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归纳起来,这时期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重视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状况及全球变化的影响。研究区域主要集中于

林口县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林口县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林口县是黑龙江省资源富县,矿产资源大县之一,201国道从县城内通过,交通位置较优越。文章通过对黑龙江省林口县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评价,最终归纳总结出我县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 标签:林口县;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 林口县概况 林口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属牡丹江市管辖,地处张广才岭、老爷岭和完达山脉交接处,介于东经129°17′~130°46′,北纬44°38′~45°58′之间。东毗鸡西、鸡东,西连方正、海林,南交牡丹江、穆棱,北接依兰、勃利。县城所在地林口镇位于县域中心,距省城哈尔滨市495公里,距牡丹江市110公里。林口县是黑龙江省资源富县,矿产资源大县之一,201国道从县城内通过,交通位置较优越。林口县辖12个乡镇,其中9个建制镇、3个乡,200个行政村。2005年,全县总人口43.7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14万人,占全县人口的30.03%,全县国内生产总值26.13亿元,三次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分别达到8.83亿元、7.11亿元、10.19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3.8:27.2:39.0。 2 土地利用现狀及土地开发程度 2.1 土地利用现状 2009年底全县土地总面积为712905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672625公顷;建设用地面积15033公顷;未利用地面积25247公顷。2009年林口县属面积391027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为356136公顷,占总面积的91.08%;建设用地面积为13692公顷,占总面积的3.50%;未利用地面积为21199公顷,占总面积的5.42%。牡丹江林业管理局和松花江林业管理局在林口县辖区内土地总面积为321878公顷。农用地总面积316489公顷,建设用地总面积1341公顷,未利用地面积4047公顷。本次论文课题只对县属部分做出分析,森工局部分暂不做分析。 2.2 土地开发利用程度 土地利用开发程度反映人们对土地利用的历史过程,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的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水平的指标。土地开发程度高,则土地开发利用潜力小;反之,土地利用开发程度低,土地开发利用潜力大。 2.2.1 土地垦殖率 它反映土地的开发程度以及种植业的发展程度,林口县土地垦殖率34.84%,高于牡丹江市的16.8%。土地利用以耕地为主,土地利用开发程度较高,种植业

南昌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及评价研究

南昌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及评价研究 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一)全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 南昌市土地利用现状面积是在土地资源详查和变更调查基础上,汇总各分类土地面积数据获得的。据统计,至2005年底,南昌市辖区内土地总面积为743218.34公顷,其中农用地473761.63公顷,建设用地86377.85公顷,未利用地183078.86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比重分别为63.74%、11.63%、24.63%。 1、农用地 2005年南昌市农用地面积为473761.63公顷,其中耕地262302.43公顷,园地9979.48公顷,林地131713.82公顷,牧草地990.44公顷,其他农用地68775.46公顷。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以及其他农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35.29%、1.35%、17.72%、0.13%和9.25%。 南昌市农用地以耕地为主,其次是林地和其他农用地,园地和牧草地只占农用地面积的2.31%。从南昌市目前农业用地结构及资源特点看出:耕地和林地是南昌市的主要农地资源,传统种植业仍占较大的比例。 (1)耕地 截至2005年10月30日,南昌市共有耕地262302.43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55.37%,占土地总面积的35.29%。受自然条件、耕垦历史、种植传统和社会经济条件等诸因素的影响,境内耕地在利用构成、面积比重、地域分布等方面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从耕地利用类型构成看,南昌市的耕地主要是灌溉水田,共有176627.55公顷,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63.34%,其次是旱地和望天田,分别为41404.12公顷和35958.74公顷,分别占全市耕地的15.78%和13.71%,水浇地最少,仅占耕地的0.08%,这种耕地以灌溉水田占绝对优势的利用状况,与南昌市地处滨湖、江河冲积平原、江河湖水系稠密、水资源丰富、种植水生作物得天独厚的条件有关。 二是从土地利用地区分布看,南昌市的耕地在区域分布上,主要集中在鄱湖平原、赣抚平原及岗地地区,即南昌县、新建县和进贤县,而在丘陵及低山地区则相对较少,如湾里区仅有3887.02公顷耕地,仅占南昌市耕地总面积的1.48%。 (2)园地 2005年底,南昌市共有园地面积9979.48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35%,主要分布在南昌县、新建县和进贤县。 南昌市园地共有四个三级地类,即果园、桑园、茶园和其他园地。全市园地面积中以果树种植最广,面积最大,共有果园面积8294.41公顷,占园地总面积的83.11%;各区、县中以进贤县的果园面积最大,有3452.33公顷,占全市果园面积的41.60%;果树品种繁多,以柑桔为主,其次为梨、桃、葡萄等传统水果。南昌市茶叶生产也有一定的历史,全市茶叶面积1282.63公顷,占园地总面积的12.85%,主要分布在湾里区中部的梅岭、洗药坞等低山区及其余各区、县的岗丘及低山区;全市桑园面积较少,仅224.76公顷,占园地总面积的2.26%,主要分布在南昌县的岗地丘陵区;其他园地总面积为177.68公顷,仅占园地总面积的1.78%,各区、县有零星分布。 (3)林地 2005年底,南昌市有林地面积131713.82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27.80%,土地总面积的17.72%。南昌市林地主要分布在新建县、进贤县、安义县和湾里

崇左市土地利用现状与潜力分析

v1.0 可编辑可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专题研究之专题二 崇左市土地利用现状与潜力分析研究 (送审稿) 崇左市国土资源局 南京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系 二〇〇七年七月

v1.0 可编辑可修改 目录 1 土地利用现状及其潜力分析的目的和意义 (1) 目的 (1) 意义 (1) 2 崇左市概况 (1) 区位交通条件 (1) 自然条件 (2) 社会经济条件 (5) 生态环境条件 (6) 土地利用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6) 3 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7) 土地利用结构 (7) 土地利用布局现状 (8)

1 土地利用现状及其潜力分析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 土地利用现状和潜力分析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土地利用现状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求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规律及其驱动机制,发现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预测区域未来土地利用需求趋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潜力研究,掌握区域土地利用、土地供给的增长空间,挖掘土地利用潜力,实现土地集约利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区域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提出意见和建议,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意义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辨证地分析处理土地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通过规划引导需求,协调各业用地矛盾,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为创建小康与和谐社会提供土地资源保障。土地是发展之基,民生之本,它具有满足人类的多种需求的功能,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土地总量是有限的,人类利用土地的需求是无限的,通过土地利用现状和潜力的研究,可以摸清家底,发现问题,把握区域土地利用变化规律,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提供基础和依据。 2 崇左市概况 崇左古为百越之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立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崇左属象郡地。1949年12月广西解放,设立龙州专区。1951年10月,龙州专区改为崇左专区。1952年8月,改邕宁专区。1958年9月,邕宁专区改为南宁专区。1971年11月,南宁专区改为南宁地区。2002年12月23日,国务院批准撤消南宁地区和崇左县,设立地级崇左市,原崇左县改为江州区。新崇左市于2003年8月6日挂牌成立,全市辖江州区和扶绥县、宁明、龙州、大新、天等5个县,代管凭祥市。截至2005年9月,崇左市总计37镇39乡,87个居民居委会,754个村民委员会。 区位交通条件 崇左市地处广西西南部,是桂西南政治经济交通中心,地跨北纬21°36′至

河北省易县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省易县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班级:09土管四班 组别:第三小组 组员:孔喆周涛许超伟 彬琪琳徐鑫 何旭平佳滕吴思远 穆航飞王登吉小龙王东升 指导教师:高彩云 完成时间:2012年6月6日

目录摘要 一、易县概况 1.地理环境 2.行政区域 3.交通状况 4.地形地貌条件 5.气候条件 6.土壤条件 二、土地利用现状介绍与分析 1.土地资源特点 2.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3.土地利用程度及潜力分析 4.水资源分析 5. 林业资源分析 6.旅游资源分析 三、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四、土地利用优化的措施

摘要:本文主要从地理环境、行政区域、交通状况、地质地貌、气候水位等方面介绍了易县的概况,着重介绍了该区域土地利用现状保括土地资源特点、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土地利用程度、水资源、林业资源、旅游资源的情况并进行了深入分析,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建议。 关键字:易县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结构土地优化措施

一、易县概况 1.地理环境 易县,古称易州,西倚太行山脉,东临冀中平原,位于省中西部,市西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4°51'—115°37',北纬39°02'—39°35'。东西跨67.7公里,南北越61.7公里,总面积2534平方公里。以县城为中心,南距市区87公里,东北距123公里,东距190公里,西南距省会169.2公里,东与涞水、定兴相邻,西与涞源接壤,北与涞水毗邻,东南与徐水接壤、南与满城为邻、西南一小部分与顺平县相接,过境的京原铁路和112国道、京赞线、易定线、易保线组成境主体交通网。县境地处太行山区向华北平原过渡倾斜地带,十分之七为山地,与定兴县相邻的高陌乡是全县唯一平原乡,平均海拔324米,地势由西向东下降明显,流水落差大,易患水灾;山体多为侵蚀、剥蚀、岩溶地貌。主要山峰有摩天岭、、五峰寨、云蒙山、狼牙山等。最高山峰摩天岭位于蔡家峪乡与涞水县交界处,海拔1813.3米。境主要河流有北、中、南三条易水河和漕河、拒马河,均属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河流总流程216公里,年径流量9.31亿立方米,正常泄洪能力1580立方米/秒,主要水库7个。属温带季风气候区,春秋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严寒少雪,四季分明。 2.行政区域 易县辖8个镇、18个乡、1个民族乡:易州镇、梁格庄镇、西陵镇、裴山镇、塘湖镇、狼牙山镇、良岗镇、紫荆关镇、桥头乡、白马乡、流井乡、高村镇、高陌乡、大乡、安格庄乡、凌云册回族满族乡、西山北乡、尉都乡、独乐乡、七峪乡、富岗乡、坡仓乡、牛岗乡、桥家河乡、甘河净乡、蔡家峪乡、南城司乡。(现高村乡已撤乡建镇。)共469个行政村。3.交通状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