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综合复习提纲

教育综合复习提纲

教育综合复习提纲
教育综合复习提纲

333教育综合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

1.教育学概述

2.教育的概念

3.教育与人的发展

4.教育与社会发展

5.教育目的

6.教育制度

7.课程

8.教学

9.德育

10.班主任

11.教师

12.学校管理

第二部分:中国教育史

1.西周官学制度建立与六艺教育形成

2.私人讲学形成与传统教育思想奠基

3.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形成

4.封建国家教育体制完备

5.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改革和发展

6.早期启蒙教育思想

7.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

8.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9.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

10.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

11.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

12.现代教育家的教育探索第三部分:教育心理学

1.教育心理概述

2.心理发展与教育

3.学习及其理论

4.学习动机

5.知识的学习

6.技能的形成

7.学习策略及其教学

8.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培养

9.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

10.心理健康及其教育

第四部分:外国教育史

1.古希腊的教育

2.古罗马教育

3.西欧中世纪教育

4.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5.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6.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

发展

7.欧美教育思想的发展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

研究对象: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

教育学概念

研究任务: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与教育艺术1:教育学概述

萌芽阶段发展多样化阶段诸位教育家的教育学的产生观点、思想和

与发展独立形态阶段理论深化阶段著作

教育质的规定性: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者:主导者

基本要素受教育者

教育中介系统

古代教育特点

2:教育的概念历史发展

现代教育的特点

广义教育

教育的概念

狭义教育

含义:生理发展、心理发展、社会发展

人的发展概述特点:未完成性、能动性

规律性: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

不平衡性、整体性

3:教育与人的遗传:生理前提

发展影响人的发展的环境:外部条件

能动性:决定性

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通过文化知识来培养人

教育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学校教育主导作用有效发挥条件

教育的社会规定性:生产力 /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 / 文化

经济功能政治功能

变迁功能

4: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社会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发展流动功能:含义 / 历史发展 / 重要意义

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作用和地位

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科教兴国与国兴科教

概念:概念 / 层次结构 / 内容结构

社会制约性

理论基础价值取向: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5:教育目的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基本精神坚持全面发展

我国的教育培养独立个性

目的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

我国教育德智

目的实现普通中小学教体美相互

育的组成部分综合实践活动关系

教育制度:含义 / 特点 / 历史发展

概念

6:教育制度双轨学制

学制类型:单轨学制

学制分支型学制

变革演变

我国的学制形态

改革

课程

概念区分课程的实施文本

概述课程理论

课程发展中争论的问题

7:课程课程目标的设计

课程设计

课程内容的设计

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

课程改革

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

概述:概念 / 特点 / 功能 / 任务和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

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1:理论和生活相结合 / 2:疏导 / 3:长善救失

9:德育德育原则 4: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 / 5:因材施教

6:在集体中教育 / 7: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结合 1:品德课、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德育途径 2:劳动与其他社会实践 / 3: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作 4:学校共青团和少先队活动 5:心理咨询 6:班主任工德育方法 1:说服 / 2:榜样 / 3:锻炼

4:修养 / 5:陶冶 / 6:奖惩

教学概念:概念 / 意义和任务

特殊的认识的过程

性质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的过程

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

传授/接受阶段:学生掌握知识的阶段

教学过程基本阶段

问题/探究教学:学生获取知识阶段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

几种关系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关系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

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 /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教学原则 3:直观性 / 4:启发性 / 5:循序渐进 /6:巩固性 7:发展性 / 8:因材施教

8:教学概念区分:教学方法、教学方式、

概述教授手段、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

1:传授法/2:谈话法/3:读书指导法

中小学常用 4:读书法/5:演示法/6:实验法

教学方法 7:实习作业法/8:谈论法 /9:研究法

个别教学制

概述班级授课制

分组教学制

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与辅助组织形式

1:备课 / 2:上课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3:课后教导

4:教学评价

概述:概念、意义、种类

教学评价原则方法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

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

意义与任务

班主任工作概述

班主任素质的要求

班集体的教育功能

班集体与学生群体

班集体的培养集体的发展阶段

培养集体的方法

10: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 / 教导学生学好功课

组织班会活动 /

组织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活动

班主任工作的组织学生劳动 / 通过家访建立学校联系

内容和方法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

评定学生操作

做好班主任的计划与总结

特点:复杂性、示范性、创造性、专业性

社会价值

价值个人价值

教师劳动正确认识和评价教师劳动

权利和义务

“角色从“

角色扮演教师角色的冲突及其解决

社会变迁中教师角色发展的趋势11:教师高尚的师德

宽厚的文化素养

教师的素养专门的教育素质

健康的心理素养

紧迫性

教师的培养与提高个体专业性发展的过程

培养和提高教师素养的主要途径

概念

概述构成要素

学校管理体制——校长负责制

目标:目标 / 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12:学校管理教学管理

内容与要求:教师管理

学生管理

总务管理

发展趋势:法制化、人性化、校本化、信息化

第二部分:中国教育史

学在官府:含义、原因、特点

国学:大学、小学

西周教育制度学校

1: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乡学:小学“六艺“教育的形成家庭教育

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

教育家: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发家

诸子百家方法、道德教育、论教师2:私人讲学与传统教育思想项目:教育实践、教育作用、目的、内容教育思想的奠基私人讲学的兴起:原因、意义

诸子百家私学发展:表现、主要派别

稷下学宫:简介、性质、特点、历史意义

战国后期论著:《大学》、《中庸》、《学记》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文教政策:兴太学以养士

实行察举,任贤使能

汉代教育制度经学教育

封建国家学校太学:

3:儒经独尊与教育制度建立鸿都门学

读经做官教育郡国学:地方学校

模式的形成《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

论人性与教育作用

董仲舒的德育作用:立政之本

教育思想论道德教育核心:三纲五常

原则方法:重义轻利、必仁且智

以仁安人、以义正我

强勉行道

西晋的中央官学

魏晋南北朝的官学南朝宋的中央官学

北魏的中央官学

文教政策:重振儒术,兼容佛、道

管理机构:国子监

中央政府教育一: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4:封建国家教育管理结构确立管理体制二:统一管理对对口管理体制的完备隋并举,统一管理为主

唐中央官学:六学一馆

时官学体系地方官学特点:学校教学和管

期私学理制度严格

产生发展: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科举制确立 1:科举

科考试程序:乡试-省试-吏部试制与学

举考试科目:秀才、明经、进士、校关系

制明法、明字、明算 2:科举

考试方法:贴经、墨义、口试、策问、试赋制影响

《颜氏家训》:第一部家庭教科书

颜之推论士大夫教育

论家庭教育:重视/原则方法

教育思想道统说和师道观

韩愈人性说:“性三品说”

人才培养与选拔

科举制演变:宋-元-明-清

学校沦为科举的附庸

文教政策:兴文教、抑武事

苏湖教学法:胡瑗,分斋教学法

官范仲淹:“庆历兴学”

学北宋三次兴学王安石:“熙宁兴学”

发蔡京:“崇宁兴学”

展三舍法:王安石,按成绩依次升舍

积分法:元代国子学,积累计算学生全年学业成绩的升级法

“六等黜涉法”:清代与地方官学中的考试相结合的奖惩制度

“监生历事”:明代实习制度

5:理学教育社学:元代开始的面向农家子弟的初等教育形式思想和学校产生与发展

的改革发展书南宋:白鹿洞书院,朱熹书院特点

院明代:东林书院,顾宪成兄弟

清代:诂经精舍和学海堂,阮元

私塾与私塾:发展、种类、特点

蒙学教材

蒙学教材:发展、种类、特点

《四书章句集注》

朱熹教育作用:存天理,灭人欲

“大学”与“小学”教育

教育思想朱子读书法

教育作用:“致良知”

教育原则:“随人分限所及”

王守仁论教学

论儿童教育: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

“公其非是于学校”

新的教育主张“日生日成”的人性观与教育

6:早期启蒙义利合一的教育价值观

教育思想颜元和漳南书院

颜元的教育思想培养目标:实得实才之士

教育内容:实学、六斋

教学方法:“习行”

性质:殖民性

典型学校:英华学校、马礼逊学堂

教会学校教会学校的发展

“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与”中华教育会“

教会学校课程

目的:各方面洋务运动专门人才

7:中国教育内容:西学为主

的近代兴办学校类型:外语学堂、军事学堂、实业学堂转折特点:新特点/新旧杂糅的特点

典型学校:京师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洋务运动中留美教育

教育改革留学教育

留欧教育

形成与发展

指导思想《劝学篇》

“中体西用“历史作用与局限

兴办学堂

百日维新前兴办学会

发行报刊

创办京师大学堂

百日维新时书院改办大学堂

维新派改革科举制度

改革教育改革主张

康有为

《大同书》的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教育作用:开民智,伸民权

梁启超

8:近代教育教育作用:培养新民体系建立

新民德

废科举、兴学堂

“新政“改革建立教育行政体制:学部与提学使司

建立教育宗旨: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留学教育:留日教育和留美庚子兴学

民国初年制定教育方针:蔡元培、1912

教育改革颁布学制:1912年“壬子癸丑学制“观、美育

教育方正:“五育并举“,军国民、实利、公民道德、世界 1:抱定宗旨,改变学风

北大改革 2: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学原则蔡元培 3: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4:学科与教学体制变革

教育经费独立

教育独立思想教育学术和内容独立

教育行政独立

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

新文化运动抨击传统教育促进教育观念改革

9:近代教育平民教育思潮:

体制变革工读主义教育运动

20世纪20年职业教育思潮

代的教育思潮实用主义教育思潮

与教育改革勤工俭学运动

运动科学教育思潮

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学校教育改革

收回教育教会教育的扩张与变革

教会教育劝运动 1924年,《外人捐资设立学

校请求认可班发》

产生过程

七项标准:

1922年学制体系:“六三三学制“

“新学制“学制特点:指导思想 / 整体结构 / 弹性··

课程标准

评价:我国教育的里程碑

党化教育:1926年

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变迁“三民主义“教育宗旨:1929年

“战时须作平时看“:1937年

大学院和大学区的试行:内容、影响

教育制度改革戊辰学制:1928年

幼儿教育

10:南京国民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政府的学校教育的发展

教育建设抗战时学校西迁:西南联合大学、西北联合大学

训育制度:1939年《训育纲要》

童子军训练:

学校教育高中以上的学生军训

管理措施颁布课程标准,试行教科书审查制度

实行毕业会考

工农学校、湖南自修大学

新民主主义上海大学、农民运动讲习所

教育的开端李大钊教育思想

挥代英的教育思想

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四大“在于“

抗战教育政策

新民主主义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

教育方针抗战时干部教育第一,国民教育第二

11:中国教育方针实行生产劳动

共产党民办公助

领导下文化教育方针: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教育在职培训

干部教育学校教育:高级和中级

典型学校——“抗大“

群众教育:冬季和民校等

小学教育

普通教育中小学教育正规化

高等教育整顿建设

教育本质

杨贤江

全人生指导与青年教育

职业教育探索:《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

黄炎培道德教育

职业教育思想体系:作用、地位、目的、方针、教学原则

四大教育:文艺、生计、卫生、公民

三大方式:学校式教育、社会式教育、家庭式教育

12:现代教育晏阳初“化农民“

教育探索“农民化“

乡村建设

梁漱溟乡村教育理论

乡村教育的实施

活教育实验:1919年《幼稚园》, 1941年《活教育》陈鹤琴

活教育思想体系:目的、课程论(五指活动)、教学论

晓庄学校:1927年

陶行知山海工学团

“小学生制“

“生活教育理论体系“

第三部分:外国教育史

古风时代:斯巴达教育 / 雅典教育

1:古希腊智者派

教育古典时代: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苏格拉底方法

柏拉图:学院、学习即回忆、《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吕克昂、灵魂论、自由教育

共和时期

教育概况教育性质、目的、内容比较

帝国时期

2:古罗马教育

西塞罗:《论雄辩家》、雄辩家的教育、德育

教育思想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教育观、教学观、教师观

机构:教会学校——修道院学校、教区学校、主教学校基督教教育内容:七艺

特点

3西欧中世纪宫廷学校、骑士教育、城市教育

教育世俗教育

中世纪大学:产生原因、典型学校、发展、历史意义

主要的教育机构:重点是“昆它布“

拜占庭与阿拉伯教育

历史影响

南欧:弗吉里奥、维多里诺

教育家:

4:文艺复兴北欧:伊拉斯谟、莫尔、蒙田

时期教育特征

人文主义教育

影响和贡献

路德派:思想和实践

新教教育

5:宗教改革加尔文派:思想和实践

时期教育天主教教育:耶稣会学校

名词解释:公学、贝尔-兰开斯特制

1870年《初等教育法》(福斯特法)英国《巴尔福教育法》

教育法案《哈多报告》

《1944年教育法》

《1988年教育改革法》

启蒙运动时期的国民教育设想

《帝国大学令》与大学区制

法国《费里教育法》

《郎之万-瓦隆教育改革法案》

1959年《教育改革法》

国民教育的兴起

巴西多与泛爱学校

德国实科中学

柏林大学与现代大学制度的确立

6:欧德意志帝国与魏玛共和国时期教育

美《改组与统一公里普通学校教育的总纲计划》

要彼得一世教育改革

国《国民学校章程》

家俄国苏联建国初期的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

的苏联《统一劳动学校规程》

教 20世纪20年代的学制调整和教学改革实验

育 20世纪30年代教育的调整、巩固和发展

展殖民地普及义务教育

贺拉斯,曼与公立学校运动

《莫雷尔法案》

六三三学制

美国初级学院运动

《国防教育法》

《中小学教育法》

生计教育、“返回基础”教育运动

《国家在危机中》

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日本军国主义教育体制的形成发展

《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

20世纪70-80年代教育改革

教育目的与作用

夸美纽斯论普及教育、泛爱教育、统一学制及其管理实施

论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

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洛克:白班说、绅士教育

卢梭:自然教育理论及其影响、公民教育理论

教育实践活动

教育目的、教育心理学化

裴斯泰洛齐要素教育、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赫尔巴特道德教育理论、课程理论、教学理论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的传播

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福禄培尔幼儿园、恩物与作业

生活准备说

7:欧美斯宾塞知识价值论、科学教育论

教育课程论

思想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

发展马恩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大意义

教育的本质的目的

课程与教材

杜威思维的教学方法

道德教育

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

历程、著名实验 / 实验教育学

新教育运动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理论

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

历程、昆西教育法、有机教育学校、葛雷制

进步教育思想

道尔顿制度、文纳特卡制、设计教学法

改造主义教育、要素主义、永恒主义、新行为主义教育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结构主义教育、终生教育思潮、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潮苏联:马卡连柯、凯洛夫、赞科夫、苏霍姆林斯基

第四部分:教育心理学概述

研究对象: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心理现象

研究任务:双重任务

1:教育心理学起源:桑代克

概述历史发展发展:1234

未来发展趋势

心理发展的内涵

心里发展概述认知与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

心理发展与教育关系

认知发展实质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发展阶段论影响发展的因素对教育影响

认知发展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心理发展的本质

维果斯基文化内化论

发展理论最近发展区对于教学的影响心理

2:心理发展对发展看法发展一般埃里克森心理八阶段论

与规律社会发展理论评价

教育人格发展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三水平六阶段论

社会性发展的内涵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阶段

社会性发展影响因素与习得途径

攻击行为及其改变方法

同伴关系的发展培养

智能差异与教育

心理发展的差异人格差异与教育

认知差异与教育

性别差异与教育

学习概念:实质、分类、特点

经典性条件实验:狗分泌唾液实验

作用说:巴普洛夫规律:习得、强化、消退教育

泛化、分化、高级条件作用应用

行为主义实验:饿猫打开迷笼实验程序理论操作性条桑代克学习实质:联结-反应、试误教学

件反射说实验:白鼠打开斯金纳箱实验行为

斯金纳规律:正(负)强化等矫正

观察(社会)学习实验:赏罚控制实验应用3:学理论:班杜拉学习基本过程与条件习

及 1:认知学习惯:认知结构

其布鲁纳 2:结构教学观

理认知发现说 3:发现学习

论认知理论 1:实质与条件

奥苏伯尔 2:认知同化理论

有意义接受说 3:先行者组织者

4:接受学习

加涅信息加工学习理论:1:信息加工模式、2:八阶段

思想渊源:皮亚杰、维果斯基等

理论取向:激进、社会建构、社会文化、信息加工建构主义建构理论基本观点: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

认知建构主义:探究性学习、随机通达教学学习

社会建构主义:情景式教学、支架式教学、交互式教学、合作

罗杰斯

人本理论自由学习观:有意义的自由学习理论应用

学术中心的教学观:非指导性教学

学习动机的内涵

学习动机概述学习动机的分类

学习动机的作用

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行为主义提出重在强化

学习动机的人本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4:学习动机主要理论期望-价值理论:阿特金森

学习动机的成败归因理论:维纳

认知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

自我价值理论

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

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的培养

学习动机的激发

含义:知识、知识建构

知识及知识建构知识的类型

陈述性知识获得的机制:同化、顺应

基本机制

程序性知识获得的机制:产生式

知识理解的类型

知识的理解理论:1:国内:三阶段论、三水平论5:知识的知识理解过程 2: 国外:冯忠良三阶段论学习影响因素:主客观因素

记忆及其种类

整合遗忘的特点和原因

促进知识整合的措施

知识的整合与迁移知识应用的形式

迁移含义与类型

应用于迁移迁移理论

促进知识应用与迁移的措施

含义及其特点

技能及其作用技能的类型:操作技能、心智技能、二者区别联系

技能作用

心智技能的原型模拟:心理模拟法

6:技能的心智技能心理机能的形成过程:理论——加里培林,冯忠良与安德森形成心智技能的培养方法

操作技能的主要类型

操作技能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

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

学习策略的概念

学习策略及其结构

学习策略的结构:认知、元认知、资源管理策略

注意策略、精细加工策略

认知策略及其教学

7:学业策略复述策略、编码与组织策略及其教学元认知含义及其作用

元认知策略及其教学

元认知策略

时间管理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和教学努力管理策略

学业求职策略

二因素论、群因素论

传统智力理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

能力的基本理论智力结构理论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斯滕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

问题解决的内涵

8:问题解决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知识经验能力与影响问题解个体的智能与动机创造性的问题解决决的因素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的培养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

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

有效问题解决者的特征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措施

内涵

创造性心理结构

培养措施

社会规范学习和含义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的实质

品德发展的实质

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

社会规范的遵从

9:社会规范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和条件社会规范的认同学习与品社会规范的内化

德的发展道德认同

品德的形成过程和培养道德情感

道德行为

品德不良的含义与类型

品德的不良的矫正品德不良的成因分析

品德不良的纠正与教育

实质、标准

心理健康概述中小学心理健康问题

10: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关系及其教育目标、内容

心里健康教育专题训练

途径咨询与辅导

学科渗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