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活中的品德 品德中的生活

生活中的品德 品德中的生活

生活中的品德  品德中的生活
生活中的品德  品德中的生活

生活中的品德品德中的生活

新课程标准提出:《思想品德》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思品课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需要品德的回归。小学阶段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更要懂得生活中处处展现品德,品德存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微之处。

一、生活中的品德

(一)用心观察,在生活中感受品德

思想品德课的基本理念认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在品德教学中,我们应该从生活中选择专题,让学生在延伸的环节中亲历感悟,通过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发现和感受生活的美。品德教师要善于观察生活,整合教育资源,密切结合学校实际、学生思想实际和教学内容,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向着生活化、个性化和人文化的方向开拓创新。因此,我们应尽量指引学生放眼周围的世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

我在教学《走进大自然》一课时,安排学生在课前去寻找春天。上课一开始,就播放春天的视频,让学生沉浸在春天的美妙中。紧接着,我问学生:你发现春天了吗?怎么发现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激情被点燃了,他们都迫不及待地说出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触到的春天。有的说,“我看见麦子长出来了”“我发现柳树的叶子变绿了”“我看见小麻雀在忙着寻找食物了”学生们的感受多么真切啊!最后,通过学生自己寻找、观察、感受、交流体验到春天,再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结合《春天来了》一课,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和春天交流。在玩中学生真正感受到春天带给人们的美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因此,学生在心灵深处就有了一种想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二)用心感受,在生活中品味品德

在《主动做家务》的教学中,我摆脱了空洞的理论说教,设计了“我是主人”的体验活动。我先请同学们观察父母一天所做的事,并记录下来,然后在双休日进行当家活动,承担一天的家务活。当我让学生在课堂上谈谈自己当家的感受时,学生们积极性很高,感慨万千,各抒己见。有几个学生还编排了“我是主人”的小品进行表演,有的读了写给父母的信,有的唱起了“我爱我家”。学生们充分感受作为父母的辛苦,下决心要主动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为父母分忧解难,让父母放心。通过精心策划的家庭体验活动方

案,把理性的要求融入到生动的家庭生活,在生活中发展学生的道德智慧和道德情感,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样,让学习生活和实践活动互动起来,学生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去实践、深入体验,才能真正强化和巩固所学的东西。通过实践证明,只要教师积极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发现生活,并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我们的课堂就能焕发出永恒的生命活力。

二、品德中的生活

(一)走进品德课堂寻找生活

品德与生活紧密联系,学生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对其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课堂教学中采用学生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品德教学突出表现其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的特征,把道德寓于学生的生活之中,引导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小学生处于人格形成由发展到基本定型的关键阶段,不同的环境创造不同的个体性格。因此,创造开放式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千姿百态的个性在合适的环境中得以发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创造潜力,让学生在活泼的学习活

动中获得发展。

如在《我学会了》这一主题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认识自己的成长过程,感谢父母对自己的养育恩情,我课前让学生搜集自己的成长照片,并在课上开展了“小小展示台”的活动。同学们在惊诧和欢笑中了解了自己的成长过程,看到自己身体上的变化的同时意识到自己在知识、能力上的提高,进而懂得了长大了要更加懂事,要懂得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并表示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来分担父母的劳动。可见,开放式环境创设利用多边交往方式,给学生自学、互学和师生共学提供了多向选择形式,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培养人与人的合作精神以及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学生们在课堂上找到了生活。

(二)延伸品德课堂走进生活

延伸课堂开拓学生的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品德与生活联系的认知。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

际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教师要创造

条件,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这些实践活动包括观察、体验、调查、访问和游戏等。在学生知道“是什么”“为什么”的基础上,增加

实践活动用来引导学生“怎么做”。

总之,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内容均来自生活。我们

的品德教学让学生通过学校来熟悉生活、了解生活,通过学习来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这样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不但使学生愿学、乐学,而且在不知不觉中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基。

(责任编辑史玉英)

让《品德与社会》课回归生活

让《品德与社会》课回归生活 发表时间:2016-05-27T15:15:17.71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6年5月总第192期作者:金雷[导读] 山东省平度市南京路小学要将课堂延伸至生活,同时要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 山东省平度市南京路小学266700 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联系儿童的现实生活,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课程资源要生活化,教学方式要生活化,要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要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进行价值引导。要将课堂延伸至生活,同时要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因此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生活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理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实现教育生活化。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一、课程资源生活化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 如教学《全家福》一课: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一些爸爸妈妈及亲人关爱自己成长的一些感人故事,并从家中找来一张张温馨而又快乐的全家福照片制成课件。上课时,我用课件展示一张张照片,请学生自己谈谈当时全家人在一起时的感受,让鲜活的生活现实与教科书结合成一体,引出了教学主题。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别介绍交流自己成长过程中“爱”的故事,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学生体会到了父母在养育自己的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和一家人在一起时的幸福快乐,从而让他们在心中油然升起对家庭的爱和对亲人的感恩之情。在课堂上的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生动而又真切。 二、教学方式生活化 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上,教学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以促进儿童发展。要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丰富与深化学生的经验也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实践。在课堂学习与活动中养成的道德行为习惯、处理信息的能力、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可以在各种体验活动中实现。 1.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 如在教学《珍爱生命,遵守规则》中,为了让学生了解所居住环境的交通情况及人们的交通意识和遵守的情况,我带领学生来到公路边进行实地勘察,让他们记录一定时间内行人违反规则的次数,并进行归因。我还带他们到交通主管部门与交警面对面交流,更深层次了解当地人们违反交通规则的种类及原因,与交警共同研究解决的办法。这样的实践,让学生亲自接触社会中的人与事,在考察与统计中对交通事故的发生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从而对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理解得更深更透。要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与各种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影响中受到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 2.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进行价值引导。 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旨在让学生阅读文本,加上学生已有的经验,再现生活中的某个行为片断,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重要的是情境中总是蕴涵着十分丰富的行为思想方面的信息,可供他们观察、体验、探究,从而得出自身的价值判断。 如教学《他为什么朋友多》,在“说说你的朋友”环节,可让学生凭借文本范例和各自的生活经验,进行小组讨论,设计一些场景,再在组内分工合作进行角色扮演,然后全班展示。在展示过程中,教师随机进行价值引导,诸如:你为什么喜欢和他交朋友?你是谁的好朋友?说说理由。学生通过观察、倾听、评价,感悟到只有关爱他人、努力学习、帮助他人、宽容大度的同学才会得到大家的喜欢。这样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三、将课堂延伸至生活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联结课堂内的生活与课堂外的生活,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儿童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 如教学《保护环境》时,我让学生观察自己生活周围环境的变化。学生在调查中发现学校西侧的现河污染较为严重:河上游有的村民都把垃圾倒在河沿上;河水中常见烂菜叶、枯树枝;河水呈黑绿色,散发着腥臭味,让人避而远之。要改变这些现状,靠我们的孩子是力所不能及的。怎样才能让学生所接受的教育不是纸上谈兵呢?于是,我们联系现河管委会,开展了“现河清清”行动。带领学生再次实地考察学校到上游水库这一段河面污染的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探寻导致污染的各种原因;想想提高水质的方法,并设计出实施方案。后来在交流中,我发现了各种方案:有在小区里设置宣传窗的,有一起合作写了倡议书的……正是在这富含生活性的情境引导下,学生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在生活中,我们所面临的事情何其多,而这些并不能一一从教材中找到答案。只有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才能使我们的品德教学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体现回归生活,实现品德教育的生活化。

构建生活化的政治教学课堂

构建生活化的政治教学课堂 【摘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提出,课程设置要以生活主题为基础。因此,在政治教学中,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上实现“生活化”,使政治教学的整个过程贴近学生的生活,焕发课堂的活力。 【关键词】生活化; 政治课堂; 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是指:在政治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政治,把生活问题政治化。体现“政治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运用政治经济哲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继而在政治教学中,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提供可以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政治,体会到政治课堂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政治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政治的魅力。 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提出“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的课程理念,课程设置上“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生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新教材的这一特点呼唤生活化的政治课堂,让政治课堂回归生活。 以往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特别强调教材内容的系统传授,学生学习就是为了习得教材中的内容,仿佛学生不是为自己而活着,而是为教材而活着;不是为现实生活而活着,而是为理想生活而活着。虽然为了说明教材中的某些观点,在教材中也列举了一些例子,但这些例子是理想化的、成人化的。例如,在讲价值观的内容时,举例大多以伟人、英雄、模范、杰出的科学家或文学家等作为典型人物,与学生的身边的现实生活有着很大的距离,就使学生很难产生共鸣。使教材显得假、大、空,甚至被称为政治骗子。 将思想政治课堂生活化符合高中生的身心特点,有助于将复杂的教学内容简单化,深奥的教学内容通俗化,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枯燥的教学内容生动化;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使学生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学习生活态度,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生活之中蕴藏着丰富的育人价值和教育意义,脱离生活的道德教育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僵死的条文和抽象的原则,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因此,构建“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学课堂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 要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首先要求思想政治教师教学观念的生活化。新课程改革所带来的挑战,说到底就是对我们教学观念的挑战。教师只有在教学观念上转变过来才能在组织教学实践中渗透出生活化。陶行知先生曾对旧教育进行猛烈批评而提出“六大解放”,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身体性参与。即: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操作、去实验、去做事情;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解放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解放学生的空间——除了课堂学习,还引导他们走向生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给他们广阔的天地;解

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师专业考试题

《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师专业考试试题 1.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性质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2.关于我国湖泊,下列叙述正确的是(B) A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为的湖 B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为的鄱阳湖 C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为新疆的艾丁湖 D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为的纳木错 解析:我国最大的咸水湖的湖 我国海拔最高的湖的纳木错 我国海拔最低的湖新疆的艾丁湖 3.我们的家乡省有很多名垂史册的人物,他们是家乡的骄傲,其中有一位著名女作家萧红,以下作品中有一部不是她的作品,请选出来(C ) A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B长篇小说《生死场》 C短篇小说《故乡》 D散文《孤独的生活》 4.儒家创始人孔子的中心学说是( B ) A中庸之道 B“仁”的学说 C“生而知之”

D君权神授 5.油锅着火时,可向锅放入(C ),冷却灭火。 A 凉水 B冰水 C切好的蔬菜 D以上都可以 1.以下哪一项不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B ) A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B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C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D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2.“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指的是什么(C) A《诗经》、《孟子》、《论语》、《大学》 B《诗经》、《孟子》、《论语》、《春秋》 C《大学》、《中庸》、《孟子》、《论语》 D《大学》、《中庸》、《孟子》、《春秋》 3. 黄河发源于我国(D)省巴颜喀拉山脉,流经9个省区,最后于省东营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河道全长5464千米,仅次于长江,为中国第二长河。黄河还是世界第五长河 A B C D 4. 1814年,英国人(D )制造了第一辆火车机车 A、瓦特B、牛顿C、富尔顿D、史蒂芬

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回归生活”

生活是最好的课堂。品德教育源于生活,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在充满探究与乐趣的童年生活中,学会生活、学会做人。随着新课程改革标准的不断深入,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小学阶段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重要。小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有助于学生们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提高他们在现实社会生活当中的应对能力。将生活化的理念引入到这门课程的学习当中,是出于教学的需要,是为了提升教学效果的需要。小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的认知主要通过生活和学习来了解,小学生的思想还处于一个单纯状态,生活与教育给他提供怎样的环境和画笔,他就会逐渐形成相应的道德品质和法治素养。教学中一定要扎实的从生活入手,让学生感知生活,贴近生活,从而帮助他们更好的在生活中应用这些策略和知识。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生活化”是指教师引导学生从传统的书本学习转向对社会生活的学习,通过学生对自然、社会、事件、人物等的真实感受,在与现实社会的交流与碰撞中产生对社会、对生活的关爱,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真正达到“知情意行”的自我认知、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过程。 一、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引进课堂,拓宽教材内容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设计时让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因此,在课堂上的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 比如,在《家乡的名片》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学生进一步感受教学内容,教师可利用多种方式,如视频、图片、动画等将全国各地的特产展示在学生面前,之后再让学生讨论,自己家乡的特产有哪些,在学生们回答“牛肉”“长山药”……后,教师再向学生展示事先准备好的各种事物,通过这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品,使学生的亲切感增强。利用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置身于生活化的教学氛围中,使之对知识展开主动理解与表达,同时也可充分体现教学联系生活情境的主动性,有效提高生活化教学的课堂效率。 二、加强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践,强化教学效果 思想品德不只是纯粹的理论,而是一个人思想的倾向和行为习惯。因此必须借助于实际的生活体验,让生活体验升华为学生自觉的追求。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优化情境,并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方法和具体学情,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教学活动烙上生活的印记,使“生活课堂化”、“课堂生活化”,把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在教学《在“责任”中长大》这一框题时:我把班级一名家庭困难但自立自强的学生的事迹讲给同学们听:有位同学每天就在我们身边,她的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因病去世,她的母亲在三年前得了重病,瘫痪在床。但就是这位同学坚强地“扛”起了这个家。她每天早早起床,先做饭给妈妈吃,然后喂妈

让思想品德课堂更有生活味

让思想品德课堂更有生活味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出:思想品德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指导在活的生活主题中,注重课内课相结合,鼓励学生蕴涵鲜之外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怎变发展。那么,么让课堂更有生活味,从而使我们的教学得更?加精彩呢一、走进生活,在生活中体验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寻找与课本知识有系的联学生的景和生活事例,“把生活引入课堂”。发学生身熟悉场诱临其、其情、其理。境感受感悟例如:在讲开放是国路这部分内容时,我在课《改革强之》日越越制前让学生作“ 子过好”的主题调查,并定了相关调查,让学生教家长或亲戚朋友,了解开放多来人们生表请改革 30 年活条件发生的化。当课上学生展示调查结果,一组组真实的变数据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是的。感触很深二、参与生活,在生活中感受“ 上得来,绝知此事要行”,教师言语的说纸终觉浅躬千万教不上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获得的点。抵滴感受例如在讲授“实行保的基本国策”这一热点问题时,护环境园环境我设置了“校调查”这样一个小活动。活动设置了“本班教况”、“校内的生角情况”、“学生室环境状园卫死宿舍环境状况”、“学校堂况”、“校内地面积与比例情食环境状园绿况”、“校内排放、处理情况”等方面的调查。学生统计园污水好调查据后,将结果布在学校传上,并全校师生为数公宣栏号召如何进、保校计策。在总所有材料后,学生代改护园环境献献汇表向学校相关部提出建,并向全校发起保校的门议护园环境倡议。活动好地体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知识、能力、情、度很感态和价值观的有机统一。 三、感悟生活,在生活中拓展思品课教学的一课时,都有它的学习主题,学生学后,总每会有所,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必然会引发些动。我在感悟某触每一节课教学的最后总要留出分时间让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几钟习内容来谈谈自己的与收获,这样的小结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感悟升华道德认识,使课堂更具生活气息。“生活和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西”。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将角向广阔的大课东触伸堂,让学生在课前或课后进会,亲身体验生活,通过开展走社社会调查、参会活动、参会谈等式,有意识地将加社公益加社访形书本内容与生活实际系起来,将课内学习到课,观察自联延伸外然、观察会,生活。社感悟“问得如许,为有头活来”,思品课堂教师要善渠哪清源水于整合教育资,密切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助现代教育技术,源借让课堂充生活、充趣味、充激情满满满!

构建生活化政治课堂研究

《构建生活化政治课堂研究》课题方案 一、研究背景及价值 (一)研究背景 1.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的要求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其倡导的教育教学理念有: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思想品德获得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本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2.初中思想品德课开卷考试的实际背景 中考把初中政治列为开卷考试科目,主要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考试负担,这无形中给我们初中政治教师增加了教学难度。一方面,中考政治虽然是开卷考试,但其成绩仍然计入考试总成绩。因此,政治教师们要尽量保证学生考试的分数。另一方面,开卷考试要求使用完全不同与以往的教学方式,那种灌输式、狂轰烂背式的教学方式已经被时代所摒弃。那么对于初中政治教师来说就要寻找一种代替性的教学方式——生活化课堂教学。这完全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从可行性角度分析,开卷考试的好处就是不强求死记硬背,这对于初中政治课实现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有着深远意义。虽然对教师们有着更高的要求,但只要顺利地进行下去,对学生的自主发展、生活观念和价值观的养成有着深刻影响。 (二)研究的价值 1.生活化的政治课堂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他认为:“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教育的范畴与生活的范围相等,到处都是生活,到处都是教育。整个社会活动就是

教师招聘考试: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试卷

教师招聘考试: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试卷 1.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发表了题为《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的报告。“学会关心”的具体要求包括:①关心自己的健康②关心他人、关心家庭、关心朋友③关心真理知识和学习④学会相互尊重、友好相处⑤学会理解别人⑥学会说服别人()。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 C.②④⑤⑥D.①②③④⑤⑥ 2.《诚信是金》中“砍倒樱桃树的小男孩”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A.言必信,行必果B.诚实是一种勇敢的行为,要勇于面对自己的错误 C.一言既出,驷马难追D.诚实不需要理由 3.曹雪芹写《红楼梦》经历了10年的艰辛,李时珍写《本草纲目》花费了27年时间,徐霞客用27年写完《徐霞客游记》,司马迁写《史记》15载忍辱负重……这些事例说明()。 A.成功来自于面对困难时的坚持不懈B.失败是成功的阶梯 C.胜败乃兵家常事D.失败了不要灰心丧气 4.20世纪末,激光照排彻底超越了传统的印刷术。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的发明,把中文印刷术提高到世界领先水平。它的发明者是()。 A.王永明B.比尔·盖次 C.王选D.裘伯君 5.()是世界上最大、最深的海洋,约占地球总面积的五分之二。 A.大西洋B.北冰洋 C.印度洋D.太平洋 6.西班牙被称为旅游王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丰富多彩的西班牙文化。其中有代表性的是①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②米开朗琪罗的《胜利女神》③毕加索的绘画④达·芬奇的《蒙娜丽莎》⑤斗牛()。 A.②④⑤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D.①③⑤ 7.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这句名言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 A.因材施教B.为人师表 C.创新与实践D.教会学生学习 8.英国作家萨克雷说: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这句话表现的主要是()对人成长的影响。

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解读

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解读 发表时间:2009-06-16T14:21:27.687Z 来源:《文科爱好者》2009年第2期供稿作者:缪昌贵(姜堰市第四中学江苏姜堰 225500) [导读]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教育人的德育课程,理应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 【摘要】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教育人的德育课程,理应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人是生活中的人,学生品德的发展不是离开生活的,他们理解品德要从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生活开始。学生的思想品德正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 【关键词】思想品德 ; 回归生活; 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 G 62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 1671-1270(2009)2-0104-01 新课程要“回归”生活,意味着旧课程“脱离”生活。长期以来,在传统知识本位观念的影响下,旧课程建设方面最大的失误就在于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世界相脱离,课程过于强调道德的系统性、完整性、理论性,把学生局限在道德知识世界里,而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却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在这种课程背景下,政治教师的教学也往往热衷于对学生进行长篇大论的道德说教,把道德仅仅作为一种知识来灌输,试图依靠强制、灌输的方式把道德规范“嫁接”到学生的身上。这种与学生生活世界相去甚远的课程迫使学生在教学中戴着面具,做着痛苦的表演,致使学生感到无尽的厌倦和压抑,从而制约着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 针对旧课程的上述弊端,回归生活成了新课程改革的最强音。新课程设立了三个基本理念:第一个理念是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第二个理念是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第三个理念是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这三个理念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的完整体系,字里行间充分地体现了课程内容力求回归学生生活的价值取向。回归生活,就是要以学生生活事件为叙事题材,紧扣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生活逻辑,作为组织课程内容的基本线索,以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教材作为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和教学的主要依据,必须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新教材的建设,正是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以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主线,将学生发展需要的心理健康、道德品质、法律和国情知识进行有机整合,构建生活主题模块;教材内容的呈现,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选取社会生活中典型的、有争议的、引起道德二难情境的事件为主要素材,把道德理论知识的阐述寓于生活实例之中,创设各种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基于情境、案例和问题的探究、体验的学习,激发、引领学生感悟生活、思考人生、积极进行实践,使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实际,较好地实现了教材内容的生活化。这种生活化的教材,为教学回归生活提供了契机和舞台。 因此,新课程回归生活的理念给教师们的一个启示就是:让学生的生活引领思想品德课教学,用生活事件来激活道德知识,从而把学生从道德知识的窒息中解放出来,让其重归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自主建构思想品德。 长期以来,在科学认识论的支配下,课堂教学是教师为教知识而设计教学,学生为学知识而学习;教师是道德的说教者、知识的占有者和灌输者,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这种与学生生活相脱离的知识教学,效果低微。事实上,思想品德课程鲜明的生活化特征,决定了生活才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服务,以提升生活质量为宗旨的教学,才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生命力,才能实现其应有的意义和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突破传统科学认识论的局限,从学生生活世界的视角重新认识和理解教学活动。教学不应再是以教材为媒介的师传生的特殊认识活动,而是一种学生的特殊的生活过程。教学活动不应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而应成为学生的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学生应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思考、兴趣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一个生活化、个性化的过程。 新课程特强调教师不应是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而应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把教材当作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而不是全部的课程资源;意味着教学内容应依托教材、超越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这是因为,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时代性,与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和迅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相比,教材的内容受其时空、地域的限制,不可能面面俱到,教材内容中引用的案例、材料也难免会显得陈旧、老化。因此,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变通教材中学生不感兴趣、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适时适度地把一些现实生活中更贴近学生的内容充实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样会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要善于赋予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以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促使学生的生活是健康的、积极的。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并不是白板一块,而是有着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生活经验对学生的思维方式、态度及行为起着深刻的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同时也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肥沃土壤。从学科教学的功能来看,思想品德课较其他学科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具有明确的价值取向。从一定意义上说,思想品德课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价值上的引导,促使学生已有的经验得以朝着积极的方向转化、发展,过上健康的、有意义的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把握其思想动态的基础上,努力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回模拟化的生活中,引导学生观察、辨认、讨论、分析生活现象,让他们在矛盾冲突中进行正确的价值抉择,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我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养成健康充实的生活态度,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总之,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生活性、实践性课程。只有强化生活实践环节,让学生的生活引领教学,才能使思想品德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和魅力,成为学生最向往的地方。

让思想品德课堂更有生活味

让思想品德课堂更有生活味 发表时间:2014-04-03T11:13:23.530Z 来源:《新疆教育》2013年第12期供稿作者:宗亚琴[导读]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出:思想品德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指导在活的生活主题中江苏省泰州市孔桥初级中学宗亚琴《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出:思想品德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指导在活的生活主题中,注重课内课相结合,鼓励学生蕴涵鲜之外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怎变发展。那么,么让课堂更有生活味,从而使我们的教学得更?加精彩呢一、走进生活,在生活中体验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寻找与课本知识有系的联学生的景和生活事例,“把生活引入课 堂”。发学生身熟悉场诱临其、其情、其理。境感受感悟例如:在讲开放是国路这部分内容时,我在课《改革强之》日越越制前让学生作“ 子过好”的主题调查,并定了相关调查,让学生教家长或亲戚朋友,了解开放多来人们生表请改革 30 年活条件发生的化。当课上学生展示调查结果,一组组真实的变数据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是的。感触很深二、参与生活,在生活中感受 “ 上得来,绝知此事要行”,教师言语的说纸终觉浅躬千万教不上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获得的点。抵滴感受例如在讲授“实行保的基本国策”这一热点问题时,护环境园环境我设置了“校调查”这样一个小活动。活动设置了“本班教况”、“校内的生角情况”、“学生室环境状园卫死宿舍环境状况”、“学校堂况”、“校内地面积与比例情食环境状园绿况”、“校内排放、处理情况”等方面的调查。学生统计园污水好调查据后,将结果布在学校传上,并全校师生为数公宣栏号召如何进、保校计策。在总所有材料后,学生代改护园环境献献汇表向学校相关部提出建,并向全校发起保校的门议护园环境倡议。活动好地体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知识、能力、情、度很感态和价值观的有机统一。 三、感悟生活,在生活中拓展思品课教学的一课时,都有它的学习主题,学生学后,总每会有所,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必然会引发些动。我在感悟某触每一节课教学的最后总要留出分时间让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几钟习内容来谈谈自己的与收获,这样的小结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感悟升华道德认识,使课堂更具生活气息。“生活和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西”。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将角向广阔的大课东触伸堂,让学生在课前或课后进会,亲身体验生活,通过开展走社社会调查、参会活动、参会谈等式,有意识地将加社公益加社访形书本内容与生活实际系起来,将课内学习到课,观察自联延伸外然、观察会,生活。社感悟 “问得如许,为有头活来”,思品课堂教师要善渠哪清源水于整合教育资,密切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助现代教育技术,源借让课堂充生活、充趣味、充激情满满满!

小学二年级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

卷首语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为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二年级这些学生活泼好动,上进心和求知欲都很强。这就要求利用《品德与生活》课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做人,树立班集体荣誉心,用科学的方法指导每个人去学习。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也就是遵循儿童生活的规律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这些生活主要是孩子们熟悉的学校生活、无可选择的家庭生活和他们身边的生活,这些都是亲切的内容。其表现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发生在儿童身边的真实的生活。在课程与教学中,这种活动主要表现为向儿童提供真实的生活素材或情境并组织儿童实施,如观察小动物、家政劳动、自理个人生活等;二是模拟儿童身边的真实生活。在课程与教学中,这种活动主要表现为向儿童提供可以供模拟的真实的生活素材或情境并组织儿童实施; 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这些活动主要包括游戏、讨论、交流、动手实践、调查研究等形式。活动要合童心、有童趣,更提倡教师从儿童生活实际捕捉主题,也提倡儿童自己从生活实际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内容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顺其自然而又不听之任之。教师要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整体视野的开放,过去只关注本学科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而现在是面对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这是全新观念,凡是儿童生活的事都与课程有关;课程内容的开放,解决了教材的滞后性,希望能把新的信息和儿童的实际问题纳入课程内容,加强了针对性;授课的空间是开放的;授课的时间弹性延展,以学的需要和实效为出发点。 在本课程中,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培养儿童的品德与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

让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案例

让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 ——《追寻高雅生活》教学案例 进修学院江宏 案例背景: 这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课内容,教师事先考虑到课题可能与学生的理解有点距离,上课时有意改了课题为《追寻健康的生活》,以便于学生的理解。从课题上看,本课的设计应当紧密联系学生的自身实际,让学生辨别“健康”与“不健康”的生活,然后引导学生选择健康向上的生活。教师的巧妙设计突破的我们预先是设想,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描述: 以歌曲导入,播放,熟悉的画面,轻快优美的旋律很快就把学生课间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学生们也轻声地跟着哼了起来。 师:刚才我们所看的校园MTV是我们学校的缩影,从中你们看到了我们的校园生活包括哪些方面? 生1:我看到了同学们在操场上开展体育活动。 生2:我看到我们在课堂上认真学习的场面。 生3:我还看到我们在学校中获得了荣誉。 生4:我看到画面中老师和我们同学的关系得融洽-------。 学生尽可能的把他们在MTV中所看到的一切表述出来,他们热情高涨,似乎意犹未尽。教师看出了同学们的心思,让学生继续这个话题。 师:在学校里,你们还喜欢并参加的活动有哪些? 同学们畅所欲言,说出了自己平时所喜欢的各种活动,教师接着提问:这些活动对我们有哪些帮助呢? 生:强身健体、增强我们的思维、培养我们的合作精神-------。 师:这些都是健康生活。 为了加深学生对健康生活的理解,教师举了一个在学生中经常会碰上的一个事例,出示屏幕: 小辉是个初一学生,有一天,数学老师给大家看了两幅图片,同学们百思不得其解,下课后,小辉会怎样做呢? 同学们的兴致很快就调动起来,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老师并没有急于给出了学生的答案,留给了学生遐想的空间。 教师让学生说出小辉各种可能的做法后,然后展示屏幕,小辉当时的真实做法:出于对这个问题的好奇,小辉继续思考,但始终想不明白。两个三角形底、高都是一样的啊,这样说来面积都是一样的,如果缺了一块,难道是三角形面积定理有错?他用了6种方法都没找出结果,他的同桌嘲笑他:“算了吧,你已经失败6次了!” 师:面对挫折,小辉会怎么说? 教师继续利用学生自身感受和体验,来猜想小辉会说些什么,继而推测他会采取的行动,让学生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之后展示结果: 小辉回驳道“我的成果就是知道这六种方法都行不通!哈哈,我一定能找到区别!”终于,他发现了“谜底”,原来是我们的视觉出现了偏差……小辉也从此对数学

回归生活 构建高中政治生活化课堂

回归生活构建高中政治生活化课堂 发表时间:2013-10-16T11:36:45.34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3年9月总第96期供稿作者:蒲东明 [导读]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学即生活”,生活世界成为课程的内容。 ◆蒲东明四川苍溪歧坪中学校628400 一、高中政治教学回归“生活化课堂”的内涵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学即生活”,生活世界成为课程的内容。其实质包括:“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教育即生活,教育是生活本身,那么教育应该充实人的生活,使儿童能够适应生活,更新生活”,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他的“生活教育”中提出“Education of life,Education by life,Education for life.”即:“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强调:社会是育人的大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无论是杜威提倡的“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行知提倡的“生活即教育”,他们的教育理论都是主张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强调的都是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学校管理的开放性,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生走出教室,置身社会,在生活中 学习。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回归“生活化”,必须结合学生的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来丰富、扩展和提升学生个体的认识,把生活世界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融会贯通;必须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载体,密切联系学生当前的生活世界,设置生活化情境;必须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保持对学生生活世界的适当超越,对现实生活起着净化、指导和提升的作用,从而为学生构建一种新的、更为完美的可能生活服务。 二、高中政治教学回归“生活化课堂”的途径 1.紧扣模块主题,关注国家重大政策调整。 生活化教学首先要求教师深入了解各模块的主题,所选择的事例、所引用的数据均要围绕该模块的主题,而且应当精确到所授课内容中的具体主题来进行,以避免生活化过于发散,导致主题迷失。同时,国家政策方针涉及全国人民的生活,让学生关注和了解,不仅会使他们增强学习兴趣,创设和谐的课堂,而且能使他们关心国内外重大事件,把所学知识与政策方针有机结合起来,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从而增强他们执行国家政策方针的自觉性。例如:在《财政税收和纳税人》的教学中,我列举了我国个人所得法修改的修改材料:2007年,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29日上午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自2008年3月1日起由1600元提高到2000元。教学中我紧密结合我国的税收的性质作用,个人所得税的含义,创设了具有生活气息的政治课堂环境,同时引导学生从学过的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的分配制度等多角度思考,激发他们的思维迁移发散,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建构真实课堂,关注生活资源。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走向生活化,直接将理论同学生的生活世界中联系起来。对于学生来说,模块学习就有了生活意义与生命价值。在生活化的舞台中,教学由独白走向对话。学生不断选择,学会判断,善于用批判性思维来分析生活中的哲学、经济学,来辨别国家的政策方针。师生一起成为学习者、合作者、知识的建构者、真实生活的追求者,一起建构起真实的课堂。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有效资源。例如:在《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的教学中,因为我校有很多学生的家长都在外地打工,我列举了有关农民工工资拖欠情况的两则材料:其一,据北京市调查,2004年,全市建筑业有70万进京施工的农民工队伍,被拖欠的工资总额高达30亿元,人均被拖欠4000多元。其二,据《人民日报》报道,2008年上半年农民工月均工资达到了1240元,首次突破千元。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结合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积极为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寻找解决途径和适用政策,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又如在《投资的选择》的教学中,我让学生为家庭闲置资金设计一套最中意的投资理财方案,同时建议家长参考学生的方案来安排一部分闲置资金。这一教学设计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一致认可,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建构和谐课堂,营造良好的生活化课堂外部环境。 生活认识论认为,生活世界最基本的含义是我们个人或团体直接生活于其中的现实而具体的环境。生活世界不仅是“人的自我生成之域”,也是一个“关系世界”,是一个以“你——我”关系为基础的世界。因此,课堂教学被看成是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是教师和学生生活其中的预设背景,要求把教师和学生看成是存在于生活世界中的不同主体,而不是一方主体,一方客体;要求把课堂看成是师生之间的交往行为,而不是知识授受的认知行为。师生之间的交往关系是建立在生活认识基础上的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和谐、民主、宽松的师生关系是授课成功的重要因素,是“生活化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生活化课堂”的基础。为此,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出发点,关注学生的精神需求,指导学生的精神生活。 作为政治课教师在角色定位上,要摆正位置,减少“身份角色”,不以势压人,不以压代教,多注意感情上的交流。在语言表达上,不用命令式、训斥式教育,多一些商讨、对话式教育,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以平等的姿态、平易近人的风格来教育人、引导人、感染人,引用生活化的例子来说明道理,教育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扬民主,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看法,鼓励学生之间的辩论,也允许学生和教师辩论。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师生共同追求真理,去除迷雾。 总之,让课堂回归生活,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将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他们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自然相融,在与生活的沟通中真正感受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进而获得个体的自由与发展。

(完整版)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优质课评价标准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优质课评价标准 参赛教师姓名:序号:参赛课题:班级: 评价 项目 评价内容得分 教学设计20分 1.教学目标明确、具体,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实际,做到生活化、情景 化和活动化,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体现用正确的价值 观引导。 2.教案预设合理,教材处理得当,能将自主开发的课程资源与教材内容进行优化整合,突出学科的开放性和综合性。 3.板书设计合理,对学生有引导作用。 教师行为30 分 4.教学思路清晰、教学内容精当,教学活动生动,教学方法恰当,问题设计 科学,时间分配合理,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5.根据学科特点,有效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学习、探究性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小组学习等,创设了师生互动共进的学习氛围,体现了师生共同体的形成。 6.及时运用评价对学生进行赏识、激励和矫正,鼓励学生创新,增强学生自信。重视学生的体验、感受、向往和追求,帮助他们学会认识、处理和解决现实 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7.能合理、高效、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学生行为30 分 8.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得主动、积极,快乐,活动时间充足。 9.思维活跃,大胆质疑,能借助自己的已有经验来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有探究问题的兴趣和方法。 10.学习方式有创新,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规范、有实效。

教学效果20分 11.学生主体地位突出,参与面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灵得到震动,产生情感共鸣,在生成新的问题时获得一定的体验和感悟。 12.学生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得到丰富和发展,教学活动实在,有利于学生形成基本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教学目标达成度高,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发展。 评课 意见 总分 评委签名:

思想品德课要回归生活

思想品德课要回归生活 当前思想品德教育得五大趋势和特征,即:毫不减弱的“意识形态化”、回归“生活世界”、社会与个人并重的价值取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百花齐放的社会适应性等。这些先生无一不在提醒思想品德老师,我们所教学校不像语、数、外,最终看学生考了多少分,我们的学科是一本净化学生灵魂,塑造高素质人才以服务社会,回归生活,让人能幸福生活的一门学科。 《弟子规》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在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人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它有益的学问。这里面首先和其次要做的,要学的,都是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范畴。如:《孝敬父母》、《诚信使你我走得更近》、《交往有艺术》、《承担责任》等等,每一课的内容都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思想品德课不能以传统的教学模式照本宣科、枯燥乏味的硬塞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上听起来毫无兴趣,常常出现上课打瞌睡、玩手机、写其他作业的情况,不把思想品德课当作一堂真正的课来上,放纵自己。甚至有同学认为学了对自己的成绩和生活没什么意义,学不学也没什么影响,觉得这样一种学科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所以一上课就找其他事做,没真正投入这节课中间来。 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生活化基本实施步骤可以归纳为“生活情景(导入)——课堂教学(分析)——生活经验(回归)”的循环。“从生活到教学”,即课前引入贴近学生生活案例,使学生的学习从熟悉的生活原型,感兴趣的问题情景着手,学习研究学科知识,把生活原型与教材知识结合,课堂尽量成为学生学习体会、辩论反思、概括提升的场所。“从教学到生活”则将学生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施教学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另一方面把学习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把生活中的问题展示在学习中,让他们学以致用,使他们在学习中学会与生活沟通。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一个体现。教学中关注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对话,让生活融入学习,学习指导生活,让学生喜欢思想品德,期待思想品德课,关注思想品德课,让思想品德课真正起到服务于生活的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