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卖油翁》词语解释、原文、翻译、知识点

《卖油翁》词语解释、原文、翻译、知识点

《卖油翁》词语解释、原文、翻译、知识点
《卖油翁》词语解释、原文、翻译、知识点

陈康肃公 善 射, 当 世 无 双 ,公亦以凭借

此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比,他也就凭着这

自矜自夸。尝曾经 射于家圃园子 ,有 卖油 翁 释放下

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自家园子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 而顺承 立 ,睨斜着眼看 之久而修饰

不 去 。 见其发矢 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翁看他射箭,

十 中八九 ,但只 微 颔点头之 。康肃 问曰 :“汝你

亦知 射 乎? 十箭能中八九箭,只是微微点点头。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

吾 射 不亦精 乎?”翁 曰:”无他没有别的(奥秘)

, 但 手 熟 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熟练 尔“耳”,罢了。”康肃忿然气愤的样子曰:”尔你安怎么 敢轻轻视 吾射 !”翁曰:”以凭借

我 罢了 。”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酌舀取,倒入油 知之代词,指道理 。”乃于是,就 取 一 葫芦置于地,以用 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

钱 覆 其 口,徐 以杓勺 酌油沥滴,注 之, 自从

钱 孔 入, 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舀油,注到葫芦里,油从铜钱孔中注入, 而转折钱 不 湿 。因于是,就 曰:我亦无 他 ,惟只

手 熟 尔 铜钱却没有沾湿。于是老翁说:“我也没有什么其它奥妙,只是手法熟练罢

。”康肃 笑 而修饰

遣之。

了。”康肃公笑着让老翁走了。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词语解释

词语解释 词语解释是初中语文试卷中常考的题目,这道题目虽然是一道比较基础的题目,但很难考得满分。为了方便大家更高效率地复习,给大家整理了初中语文试卷中经常出现的词语解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敬业乐群: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2) 断章取义:意思是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 (3) 不二法门:佛教用语,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常用来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4) 强聒不舍:唠唠叨叨说个没完。 (5) 弥留之际:病重快要死了的时候。 (6) 媚上欺下:讨好巴结上级,欺负下级。 (7) 登峰造极:比喻达到顶峰。 (8) 恪尽职守:严格遵守,尽职尽责。 (9) 荒凉、冷落的意思。萧索 (10) 身体因寒冷而蜷缩或兼发抖。瑟索 (11) 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惘然 (12) 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隔膜 (13) 看不起。鄙夷 (14) 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15)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16)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17)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都做不成。 (18)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19) 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20) 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推敲

(21) 创造性的见解或意见。创意 (22) 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模式 (23) 还没有经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素材 (24) 格物致知;穷究事物的原理和法则,而总结出理性的知识。 (25)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26)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27)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28) 文采藻饰: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 (29)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30)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31) 吹毛求疵:这里指细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32) 狂妄自大:极端的自高自大。 (33) 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刻理解。不求甚解 (24) 一下子弄通了某个道理。豁然贯通 (35) 读书总有好处。开卷有益 (36) 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咬文嚼字 (37) 为了小的利益,造成大的损失。因小失大 (38) 要取六月十五日生辰取:这里有"赶"的意思。 (39) 这干系须是俺的干系:责任。 (40) 且睡了,却理会却:且。 (41) 白日里兀自出来劫人兀自:尚且,还。 (42) 你好不知疼痒!只顾逞辩! 逞辩:卖弄口舌。 (43) 也合依我劝一劝:合:应该。

初中阅读—词语理解

初中阅读—词语理解

第讲 阅读—词语理解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是中考现代文阅读中的一个重要考点,考查考生根据上下文语境领悟词语含义的能力。所谓“重要词语”,从命题者的角度而言,一是这个词语在文中有重要作用,二是通过这个词语可以检测出考生对内容的把握,对中心的理解。 理解“重要的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入手: 一是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语境义(多义词在语境中的确切义;词语的隐含义、引申义;词语在语境中的特定义、临时义); 二是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指代义(指代的内容、对象或范围)。 考试中常见题型: 1.体会加点词语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或作用)。或“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妙处。”或体会加点词语“××”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 2.加点的词语在文中具体指什么?或结合文意,谈谈你对加点词语“××”的理解。 3.把句子中的“××”改成“××”好不好?为什么?或“加点词语能否互换?为什么?” 4.联系全文(上下文),体会(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或分析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深刻(深层)含义。或直接要求回答某词有什么含义?或根据语境,写出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5.结合全文的主题,本文中的“××”词象征什么? 6.段中写“××”词语的用意是什么?

7.对“××”词语的理解哪一项最恰当? 8.对句子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进行赏析。 此知识点常见题目及答题技法如下: 1、体会加点词语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或作用)。或“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妙处。”或体会加点词语“××”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题步骤:(1)确定范围,在文中找出词语所在的句子,句子所在的自然段(2)解释词语的字面义(近义词替换法,拆分组词法) (3)联系上下文,解释语境义及表达上的作用 (4)联系中心,体会深层含义。 答题范式:“××”一词原指…… (本义) ,这里指…… (语境义) ,起到了……的作用。 2、把句子中的“××”改成“××”好不好?为什么?或“加点词语能否互换?为什么?” 答题步骤:(1)确定范围,在文中找出词语所在的句子,句子所在的自然段; (2)从该词的词义范围大小、词义轻重程度、感情色彩、词语搭配、人物 性格特征进行分析; (3)综合分析替换后的词语,说明去掉、替换该词语多带来的不良后果 (与文章中心不相符合); (4)总结答题,回答“所以不好”、或“不行”。 答题范式:“××”一词原指…… (本义) ,在这里更指…… (语境义) ,起到了……的作用,而换成“××”后则变成了……,没有了……的效果,所以不能换。 3、文中画线句子中的“××”和“××”不矛盾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题步骤:(1)确定范围,在文中找出词语所在的句子,句子所在的自然段;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完美综合版(第一章)

第一章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研究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包括认 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过程:人的心理现象是在时间上展开的,它表现为一定的过程。心理过程是指人的 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主要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最基本的 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4.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 5.知觉: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是人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 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 6.记忆: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 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7.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的、间 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8.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9.情绪和情感: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10.意志:是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11.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2.个性心理特征:是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13.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备的心理条件,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14.气质:指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的稳定的动力特点,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 速度、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 15.性格:是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的较为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16.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 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的方法 17.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 动,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的方法 18.实验室实验法:是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的实验方法 19.自然实验法:也叫现场实验,对实验条件进行适当的控制,使人们在正常的学习和工作 情景中进行的实验方法 20.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21.调查法:通过访谈调查法或问卷调查法同时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问一些同样的 问题的研究方法 22.个案研究法: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 象的原因的方法 23.无意识: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24.双盲控制:在实验中,主试者和被试者都不知到自变量是怎样被控制的,这种实验叫双 盲控制

翻译硕士名词解释词条

绝对翻译a b s o l u t e t r a n s l a t i o n 摘要翻译abstract translation 滥译abusive translation 可接受性acceptibility 准确accuracy 译者行动translatorial action 充分性adequacy 改编adaptation 调整adjustment 美学诗体翻译aesthetic-poetic translation 经纪人agent 类同形式analogical form 分析analysis 感染型文本applied focused-texts 应用翻译研究applied translation studies 古词废词archaism 元译素architranseme

关于范围的翻译理论area-restricted theories of translation 听觉媒介型文本audio-medial texts 委托commission 自动翻译automatic translation 自立幅度autonomy spectrum 自译autotranslation 逆转换back-transformation 关于范围的翻译理论back-translation 双边传译bilateral interpreting 双语语料库bilingual corporal 双文本bi-text 空位blank spaces 无韵体翻译blank verse translation 借用borrowing 仿造calque 机助翻译MAT 范畴转换category shift

初中语文文言文字词解释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2、惩罚 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4、产生(计将安出) 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 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8. 当: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2、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3、将要。(今当远离)4、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6、抵挡。(“锐不可当”) 19. 道: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2、道义。(伐无道,诛暴秦)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4、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0. 得: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1. 等: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22. 敌: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2、敌人(盖以诱敌《狼》) 23. 吊:1、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2、慰问(人皆吊之) 24. 度:1、dúo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2、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 25. 端:1、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2、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 26. 恶:1、怎么(恶能无纪)2、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27. 发:1、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2、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3、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4、征发(发闾左?m戍渔阳九百人)5、开放(野芳发而幽香)6、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7、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8. 凡:1、凡是(则凡数州之土壤)2、总共(凡三往)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

普心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 律的科学。 2.实验法:实验法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控制条件,使被试产生某种心理活动,然后进行 分析研究,以得出心理现象发生的原因或起作用的规律。 3.反射:有机体借助于神经系统实现的对内外环境的刺激,所做出的有规律的反应。 4.心理: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 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 5.兴奋: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变为显著活跃的 状态的过程。 6.抑制: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阻止皮层的兴奋和器官机能 的活动。 7.动型:即动力定型,是指一系列刺激引起的一系列反应,经训练巩固后,刺激系列的第 一个刺激一出现,反应系列就一次出现。 8.反映:有机体接受和回答客观事物影响的活动过程。(物质与物质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 的过程) 9.意识:意识是指人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 己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和认识。 10.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1.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2.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3.感受性:人的感觉系统机能的基本指标。 14.绝对阈限:指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15.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性质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感觉 阈限。 16.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 式的统一。 17.联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是感觉相互作用的另一种表现。 18.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19.空间知觉:空间知觉是人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深度(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20.时间知觉:时间知觉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或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21.运动知觉:运动知觉是指人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的知觉。包括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 22.错觉:错觉是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 觉。错觉不同于幻觉,它是在客观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 23.记忆: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回忆或再认)。是通过识记、保持、再认 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在人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24.遗忘:遗忘是指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与回忆或是错误地再认与回忆,(用信息加工的 观点来说,遗忘就是信息提取不出来或提取出现错误。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

翻译术语

Lecture 2 Basic Concepts in Translatology 翻译学基本用语: 源语/译出语source language(SL), original language 译语/译入语target language(TL), receptor language, receiving language 原作者SL author, original author 译者(笔译者)translator 译者(口译者)interpreter 读者/接受者reader, receptor, audience 文本text 原文/原著source text (ST), SL text, original text, original version/original work 译文target text, translation, target version, rendering, rendition 译本/译著translated text/translational work 源语读者source-language reader/SL reader 源语文化source-language culture/source culture 译语读者target-language reader/TL reader/receiving audience 译语文化target-language culture/target culture/receiving

culture 语境context 笔译written translation 口译oral interpretation/oral translation/interpreting 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交替口译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翻译原则translation principle 标准translation criterion (复数形式为criteria) 翻译过程translation process 翻译程序/步骤translation procedures 反应/读者反应response/reader’s response 对应(部分对应/完全对应)(partial /full )correspondence 等值/对等equivalence 对等物(词语)equivalent 形式对等formal equivalence 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 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 等效equivalent effect 充分性adequacy 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acceptable, unacceptable, unacceptability) 可读性readability(readable)

☆初中语文词语拼音及解释大全

1、在山的那边 隐秘yǐn mì(1) 隐蔽不显露(2) 秘密的事情(刺探隐密) 凝níng成铁青titq?ng指人恐惧、震怒或患病时的脸色发青。 喧腾xuün t?ng喧闹沸腾。瞬间shùn jiün眨眼的工夫,转瞬之间。痴想ch?xiǎng入迷的想;不现实的空想。 诱惑y?u hu?(1)吸引(2)使用手段引诱人做坏事。 2、走一步,再走一步 迂回yūhuí曲折回旋的;环绕的。凝视níng shì不眨眼地看。啜泣chu?qì抽噎;抽抽搭搭地哭。纳罕nà hǎn诧异;惊奇。 耸立sǒnglì高高地矗立。训诫xùn jiè告诫,教导。 瘦骨嶙峋sh?u gǔlín xún瘦得连骨头都露出来,形容十分消瘦。 心惊肉跳x?n j?ng r?u tiào因担心灾祸临头而惊恐不安的样子。小心翼翼xiǎo x?n yìyì本是虔诚,庄严的意思,现在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头晕目眩xuàn 3、短文两篇 零落líng lu?树木枯凋。宽恕kuün shù宽容饶恕。 卑微byi wyi地位低下而渺。收敛shōu liǎn收拢,合拢。 一丝不苟y?s?bùgǒu对每一个细节都很审慎的。形容办事认真。聒聒guō持续嘈杂,使人厌烦。 4、紫藤萝瀑布 终极zhōng jí最终;穷尽。繁密fán mì多而密。 伫立zhùlì久立,长时间地站着。稀零凝望蜂围蝶阵

仙露琼浆xiün lù qi?ng jiüng神仙所喝的饮料和美酒,多喻美酒。盘虬卧龙pán qiú盘曲而卧的龙的样貌。伶仃língd?ng瘦弱无力的样子。迸溅bang jiàn向四外飞溅土砾lì泥土 忍俊不禁rtnjùn-bùj?n忍不住要笑出声。 藐小miǎo xiǎo微小。鹤唳云端lì沟壑gōu ha溪谷,山涧。癞蛤蟆làiháma 6、理想 饥寒j?hán饥饿和寒冷,多用于缺吃少穿的困难情况。 离乱lí luàn变乱。常指战乱。缀连zhuìlián组合;连属。远行yuǎn xíng行走远路,前往某地。倔强ju?jiàng刚强,不屈服。玷污diàn wū弄脏;污损。比喻名誉受污损。 怨恨yuàn han强烈不满或仇恨,也指这种情绪。 扒窃páqia从别人身上偷窃钱物。 诅咒zǔzh?u原指祈求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现指咒骂。 浓阴海天相吻洗濯xǐzhu?洗涤。浪子回头làng zǐhuít?u游荡不务正业的青年人痛改前非。 碌碌终生lù lù zhōng shyng忙碌的一生之中没有什么大的事业成就,平平淡淡的过了一生。 绝处逢生ju? chù f?ng shyng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又有了生路。可望不可即kt wàng bù kt jí只可仰望而不可企及或接近。 贪婪tün lán对财物、钱等充满非同寻常的强烈欲望。苦熬áo 点缀diǎn zhuì衬托;装饰。冉冉rǎn rǎn慢慢地。

中考语文词语知识点梳理及答题技巧

中考语文词语知识点梳理及答题技巧 1、词性: 词语根据语法功能(A有无实际意义;B能否充当句子主干;C能否单独回答问题;D能否重叠)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类。实词包括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2、介词顺口溜: 在上、在下、关于、对,根据、按照、使、与、被。自从、依靠、凭借、向,通过、沿着、把、给、为。 介词不能单独使用,只能和名词或代词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在句子中作修饰语(定语、状语、补语)。介词前后两个词的顺序不能调换。 3、近义词的辨析角度: A词义轻重;B适用的范围;C搭配的对象;D感情色彩;E语体色彩。 4、词语的辨析原则: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注意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含义。 5、注意关联词的使用: A、正确使用; B、正确搭配。 6、词语的含义: 包括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以及词语的深层含义、特殊意义。词语在运用的过程中会因为具体的语言环境的不同而产生一些引申义、比喻义以及一些深层的含义和一些特殊的意义。

答题方法 (1)、思路: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其比喻义、引申义以及词语的深层含义,特殊意义。 (2)、语言:答题语言一般可用“比喻……”“指……”“意思是……”等。 7、词语的表达作用 词语的表达作用是指所指定的词语在该句子中对所表达的对象起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表达作用、达到了一个怎样的表达效果。这需要学生对该词语,对整个句子作较为深层次的理解思考,并找到合理有效的语言来表达。 答题方法 (1)思路:从词语对所表达对象表现出的情状、实际情况去判断。并组织合理的语言答题。 (2)语言:注意区分文体,如果是记叙文,应该用“表现了……”或者“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如果是说明文,应该用“准确地说明了……”;如果是议论文,应该用“有力地论证了……”。当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最好不要把记叙文的词语表达作用说成是“说明了”什么。 8、词语的感情色彩 文章中词语的感情色彩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表现文中人物的感情;二是表达作者的感情倾向。 (1)思路: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判断词语对所表现的对象在感情表达上的作用或者该词语所传达的作者的情感倾向。 (2)、语言:可用“表现……”“批判……”“讽刺……”“赞扬……”等等之类。 9、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答题方法: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普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五.名词解释 1.求异思维:发散思维,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思考出多样性的答案的思维。 2.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映像保持相对稳定不变。 3.心境:一种比较微弱持久又具有渲染性的情绪体验状态。 4.感觉后象: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 1、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2、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3、创造想象: 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4、思维: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5、道德感:个体根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标准在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思想言论和意图时产生 的一种情感体验。 6、能力: 人们成功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六.简答题 1.为什么说注意不是心理过程? 注意是依附并伴随心理过程的一种状态,它本身并不反映任何事物及其属性。也就是说,并不存在独立进行着的注意,心理过程既可以在注意的状态下进行,也可以在不注意的状态下进行,因为它们有独立的反映对象。 2.简述情绪、情感过程与认知过程的区别. 情绪情感具有喜怒哀乐等主观体验形式,又有千姿百态的表情行为,并且伴随着身体的生理方面的显著变化,此外,情绪情感还在多维度层面上表现出两极性。情绪情感虽然也是脑的机能,但它并不反映客观事物本身,它是事物是否满足人的需要的一种反映。 3.简答色光混合的三条定律. 1854年,格拉斯曼把颜色混合现象归纳出3条定律:补色律、中间色律和代替律。补色律:每一种色光都有另一种色光同它相混合而产生非彩色,即白色或灰色。中间色律:两个非补色的光混合,可产生一个新的混合色,介乎两色之间的中间色。代替律:在颜色混合中具有相同的效果,彼此可以相互代替。 4.什么是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二者的关系如何? 差别感受性:是觉察出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别量的能力。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做差别感觉阈限。二者关系成反比,阈限低表明感受性高,感觉敏锐,反之,阈限越高,感受性越低。 1、心理学研究的几个基本原则是什么?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2、简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及其应用。遗忘先快后慢,不均衡,所以要经常复习,先密后疏。 3、简述阿诺德的情绪认知评价理论。情绪刺激必须通过认知评价才能引起一定的情绪;强调大脑皮层兴奋对情绪产生的重要作用 4、感觉和知觉的有什么异同? 同:感觉是对个别属性反映,知觉是对整体属性反映,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基础,知觉是对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异:感觉介于心理生理之间,知觉是生理机制为基础的纯粹的心理活动;感觉是个别属性,知觉是整体属性;感觉是单一分析器,知觉是多种分析器。 5、能力与知识之间有什么关系? 能力知识技能分别属于不同范畴,能力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知识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知识不断积累,能力会产生发展停滞和衰退的阶段能力在掌握知识同时发展能力,离开学习和训练任何能力不可能发展;掌握知识又是以能力为前提的,能力史掌握知识的内在条件和可能性,能力既是掌握知识的结果又是掌握知识的前提,彼此互促进相互系。 七.论述题 1.试述感觉与知觉的区别及联系. 感觉与知觉的区别: (1、从反映内容上看,感觉所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它提供有关事物的性质的知识。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的反映,其目的在于解释作用于感官的事物是什么,赋予它一定的意义,能叫出它的名称,并用词把它标示出来。 (2、从所包含的成分看,感觉是单一感觉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既有由一种主要分析器产生的单纯知觉映象,又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所产生的、包含多种感觉成分的综合知觉映象。 (3、从制约感知觉的因素来看,感觉的性质更多的是由刺激物的性质决定的,相同的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而知觉在很大程度上,受个体的经验和态度影响。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对它的知觉公有差别。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 、字、词语解释 、

一、伤仲永(20分) (一)、作者 作者,朝的、、家,字,号,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的有、,宋朝的有、、、、、。本文选自《》。 (二)、解释词语 1.世隶.耕: 2.尝: 3.书具: 4.异焉: 5.旁近: 6.自为其名: 7.收.族: 8.自是: 9.立就; 10.文理: 11.邑人: 12.稍稍; 13.宾客 ..其父: 14.乞: 15.利其然: 16.扳: 17.环谒: 18.称:

19.泯然众人矣: ...... 20.通悟: 21.受.之天: 22.不至: 23彼其: 24.得为众人而已耶: 二、木兰诗(40分) (一)作者 本文选自, 代编的,这是< >时的一首诗。 (二)解释词语 1.唧唧: 2.当户织: 3.机杼.声: 4.惟: 5.何所思 6.忆; 7.军帖; 8.可汗 ..大点兵; 9.军书十二卷: 10.爷; 11.愿为市鞍马 ....: 12.鞯: 13.辔头; 14.旦:

15.溅溅: 16.胡.骑: 17.啾啾: 18.万里赴戎机 ..; 19.关山度.若飞: 20.朔.气传金柝 ..: 21.铁衣: 22.明堂: 23.策勋 ..十二转.: 24.赏赐百千强.; 25.问所欲; 26.不用: 27.尚书郎; 28.愿辞千里马: 29.郭: 30.扶将: 31.红妆: 32.霍霍: 33.著: 34.云鬓: 35.帖花黄: 36.火伴: 37.雄兔脚扑朔 ..,雌兔眼迷离 ..; 38.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

三、口技(40分) (一)作者 本文选自《》《》是代编选的,作者,字,顺治年间进士, (二)解释词语 1.会: 2.厅事: 3.施: 4.屏障: 5.扶尺: 6.围坐: 7.少顷; 8.但.闻; 9.满坐.寂然; 10.欠伸; 11.呓语; 12.既而: 13.抚; 14.乳: 15.呜: 16.絮絮; 17.是; 18.一时; 19.众妙毕.备; 20.侧目;

初中一年级词语解释

第一单元词语整理 第一单元《理想》《短文两篇》重点词语积累 1、《理想》 饥寒 jī hán 饥饿和寒冷。 离乱 lí luàn 离别与动乱。 缀连 zhuì lián 用针线等使连接起来。 远行 yuǎn xíng 往远方出游。 海天相吻 hǎi tiān xiāng wěn 海天相接的地方。 可望不可即 kě wàng bù kě jí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即,靠近,接触。倔强 ju? jiàng: (性情)刚强不屈。 鬓发 bìn fà鬓角的头发。 洗濯 xǐ zhu?洗。濯,洗。 寂寥 jì liáo 寂静,空旷。 绝处逢生 ju? chù f?ng shēng 在走不通的没有出路的地方找到了出路。 浪子回头àng zǐ huí t?u 不务正业的青年人悔过自新。 玷污 diàn wū弄脏(多用于比喻)。 怨恨 yuàn han 对人或事物强烈地不满或仇恨。 扒窃 pá qia从别人身上偷窃(财物)。 蜕 tuì (人或事物)发生质变。 功勋 gōng xūn 指对国家、人民作出重大贡献,立下特殊的功劳。 庸人 yōng r?n 指能力平常或能力低下的人。碌碌终生 lù lù zhōng shēng 一

辈子平庸没有作为。 诅咒 zǔ zh?u 咒骂 2、《短文两篇》 堕落 du? lu?思想和行为向消极的方向倾斜 点缀 diǎn zhuì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繁弦急管 fánxián jí guǎn 弦:指弦乐器;管:指管乐器。形容各种乐器同时演奏的热闹情景。 贪婪 tān lán 贪得无厌。婪:贪。 冉冉 rǎn rǎn 慢慢地 苦熬 kǔáo 忍受着痛苦度过(日子)。 牙龈 yá yín 雏形 chú xíng ①事物初步形成的规模。②照实物缩小的模型。本文用义①。累累 lěi 连接成串,形容多 硕大 shu? dà 沉甸甸 ch?n diàn diàn 形容物体因重量过重,像要掉下来的样子。此词可用来形容东西很重,也可形容果实饱满,有时也可形容心情。 眼巴巴 yǎnbābā形容急切地盼望。 玲珑剔透 1íng long tī t?u 也作玲珑透剔。①形容器物结构新奇,精巧美观。多指中间雕空的工艺美术品。②形容人的心思灵巧。本文用义项①。 具体而微 jù tǐ?r wēi 整个形体都已经具备了,只是比较微小而已

翻译硕士名词解释词条

绝对翻译absolute translation 摘要翻译abstract translation 滥译abusive translation 可接受性acceptibility 准确accuracy 译者行动translatorial action 充分性adequacy 改编adaptation 调整adjustment 美学诗体翻译aesthetic-poetic translation 经纪人agent 类同形式analogical form 分析analysis 感染型文本applied focused-texts 应用翻译研究applied translation studies 古词废词archaism 元译素architranseme 关于范围的翻译理论area-restricted theories of translation 听觉媒介型文本audio-medial texts 委托commission 自动翻译automatic translation 自立幅度autonomy spectrum

自译autotranslation 逆转换back-transformation 关于范围的翻译理论back-translation 双边传译bilateral interpreting 双语语料库bilingual corporal 双文本bi-text 空位blank spaces 无韵体翻译blank verse translation 借用borrowing 仿造calque 机助翻译MAT 范畴转换category shift 词类转换class shift 贴近翻译close translation 连贯coherence 委托commission 传意负荷communication load 传意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社群传译community interpreting 对换commutation 可比语料库comparable corpora 补偿compensation

初中语文考点之词语解释

词语解释 第一册 1. 触目伤怀: 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2. 情郁于中: 感情聚积因心里不得发泄。 3. 人迹罕至: 少有人来。罕,希少。 4. 人声鼎沸: 人声喧闹的意思。 5. 花枝招展: 比喻姿态优美。 6. 死不瞑目: 形容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第二册 1. 稍纵即逝: 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2. 忍俊不禁: 忍不住笑。 3. 枕戈待旦: 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 4. 无足挂齿: 不值得一提。 5. 相濡以沫: 比喻同处困境,互相救助。 6. 拈轻怕重: 接受工作时拣轻松的,害怕繁重的。 7. 精益求精: 好了还要求更好。益,更。 8. 见异思迁: 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指不安心工作,事业心不强。 9. 销声匿迹: 消失声音,藏起形迹。 10.俯首贴耳: 形容非常驯服恭顺。 11. 目不识丁: 形容人不识字。 12. 饱学之士: 指学识丰富的人。 13. 不胜枚举: 例子很多,无法一一列出。胜,能够承担或承受。 14. 雅俗共赏: 文化高的人和文化低的人都能欣赏。 15. 无稽之谈: 毫无根据的说法。稽,查考。 16. 叹为观止: 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17. 左右逢源: 比喻做事情得心应手,怎样进行都很顺利。 第三册

1. 锐不可当: 不可抵挡。 2. 获益匪浅: 得到很多。匪,不。 3. 沸沸扬扬: 活动纷繁,非常热闹的样子。 第四册 1. 自出心裁: 出于自心的剪裁,创造。 2. 惟妙惟肖: 形容描绘得十分。 3. 不毛之地: 不长草木的地方。毛,指草木。 4. 臭名昭著: 形容坏名声尽人皆知。昭,显著。第五册 1. 根深蒂固: 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2. 孜孜不倦: 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3. 持之以恒: 长久地坚持下去。恒,恒心。 4. 不言而喻: 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 5. 锲而不舍: 喻有恒心,有毅力。锲,雕刻。 第六册 1. 抑扬顿挫: 形容声音高低转折,和谐悦耳。 2. 杳无消息: 远得不见踪影。 3. 深恶痛疾: 最厌恶最痛恨。 4. 妙手偶得: 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5. 坦荡如砥: 平坦得像磨刀石。 6. 姹紫嫣红: 形容颜色好看。姹。嫣,娇艳。 7. 戛然而止: 声音突然中断。 8. 污人清白: 毁坏人家的名誉。 9. 折衷是非: 判定谁是谁非。 10.踉踉跄跄: 走路歪歪斜斜的样子。 11.声色俱厉: 说话的声音和颜色都显得非常严厉。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精选.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顼的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要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还有一点同学们要特别注意,一个虚词有多种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在平时学习中应注意打好基础,勤练多思,把握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考点梳理」 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之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例: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例:肉食在者谋之。(《曹刿论战》 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例: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4、指示代词,译为:这。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20、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特性。 2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2、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3、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叫感受性。 24、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持续一段时间的刺激量。 25、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 26、适应——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变化叫做适应。 27、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28、记忆表象——被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它的形象仍能在头脑中呈现出来,这个现象叫记忆表象。 29、识记——就是通过反复感知从而识别、记住某种事物,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过程。 30、保持——是识记过的材料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人脑的保持量是相当大的。 31、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前摄抑制. 32、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倒摄抑制.

翻译学术语词汇解释

A An abridged translation节译本 Absorb what is good and reject what is bad; absorb the essence and reject the dross; select the refined and discard the crude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Abstract thinking ( thought ) 抽象思维 Academic community 学术界 An academic thesis 学术论文 Accommodate something to circumstances; accommodation 变通 Be well cultured in literature 有文学修养 Artistically accomplished 有艺术修养 A man of considerable culture 文化修养很高的人 Accurate comprehension 正确的理解 Accurate comprehension and adequate representation 准确的理解与适切的表达 Accurateness, smoothness and promptness 准、顺、快(口译标准) Accurate representation 准确的再现 Achieve spiritual similarity by departing from the original form 离形得神 Acquisition (语言)习得 Adapted translation; corrected version; improved version 改译 Adequate representation适切表达 Advance from the realm of necessity to the realm of freedom 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Aesthetic appreciation 审美(统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