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1.元素的存在形式有两种:游离态和化合态。

(1)钠镁铝只以化合态形式存在:钠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是氯化钠,镁元素的存在形式有菱镁矿,铝元素的存在形式有铝土矿。

(2)铁元素有两种存在形式:游离态的陨铁和化合态的铁矿石。

2.金属单质的用途:

(1)利用钠元素的特征焰色(黄色)制高压钠灯,高压钠灯的透雾力强,可以做航标灯;利用钠单质的熔点低,钠钾合金常温下呈液态,做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利用钠单质制备过氧化钠,利用钠单质还原熔融态的四氯化钛制备金属钛。

(2)镁条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用来做照明弹。

(3)利用铝的良好导电性,做导线。利用铝块和铝粉的颜色都是银白色,铝粉制成银粉(白色涂料)。

3.金属化合物的用途:

(1)过氧化钠做漂白剂,过氧化钠做水下作业、坑道下作业的供氧剂;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做食品添加剂;氯化钠做为制备单质钠和氯气的原料,氯化钠做为制备氢氧化钠、氢气、氯气的原料。

(2)氧化镁的熔点高,做耐高温的材料:耐火管、耐火坩埚、耐高温的实验仪器。

(3)明矾做净水剂。

4.金属的分类:

(1)根据冶金工业标准分类:铁(铬、锰)为黑色金属,其余金属(钠镁铝等)为有色金属。

(2)根据密度分类:密度大于4.5g/cm3的金属是重金属:如

铁、铜、铅、钡,密度小于4.5g/cm3的金属是轻金属:如钠、镁、铝。

5.氧化物的分类:二元化合物,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并且氧元素呈负二价的化合物是氧化物。

(1)氧化物(根据氧化物中非氧元素的种类)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

(2)金属氧化物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3)非金属氧化物分为酸性氧化物、不成盐氧化物。

(4)氧化物(根据氧化物是否与碱或酸反应生成盐)分为成盐氧化物和不成盐氧化物(CO 、NO)。

(5)成盐氧化物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6)酸性氧化物分为高价态的金属氧化物(Mn2O7)和非金属氧化物(CO2)。(7)碱性氧化物只能是金属氧化物(CaO)。

(8)两性氧化物只能是金属氧化物(Al2O3、ZnO)。

6.金属氢氧化物的分类:碱性氢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7.含金属阳离子的物质分为金属单质、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无氧酸盐、金属含氧酸盐。

8.酸根离子分为三类:

(1)含金属元素的含氧酸根离子(AlO2-、MnO4-)。

(2)含非金属元素的含氧酸根离子(NO3-)。

(3)含非金属元素的无氧酸根离子(Cl-)等。

9.阳离子分类:

(1)金属阳离子(Na+)和非金属阳离子(H+ 、NH4+)。

(2)阳离子分单一价态阳离子(Na+)和变价态阳离子(Fe2+、

Fe3+),单一价态的阳离子和最高价态的阳离子只有氧化性,氧化性顺序:Ag+ > Fe3+ > Cu2+ > H+;较低价态的金属离子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遇到强氧化剂呈还原性,遇到强还原剂呈氧化性。

10.温度不同产物不同的化学方程式:

4Na+O2=2Na2O ;

2Na+O2=Na2O2

11.量不同产物不同的化学方程式:

CO2 + NaOH = NaHCO3;CO2+2NaOH =Na2CO3 + H2O

Na2CO3 +HCl =NaHCO3+NaCl;Na2CO3 +2HCl=2NaCl + H2O+CO2↑NaHCO3+Ca(OH)2=CaCO3+NaOH+H2O;

2NaHCO3+Ca(OH)2=CaCO3↓+Na2CO3+ 2H2O Al2(SO4)3+6NaOH=2Al(OH)3↓+3Na2SO4

Al2(SO4)3+8NaOH=2NaAlO2+3Na2SO4+4H2O

2KAl(SO4)2+3Ba(OH)2=2Al(OH)3↓+3BaSO4+K2SO4;

KAl(SO4)2+2Ba(OH)2=2H2O+2BaSO4↓+KAlO2

12.物质既能跟强酸反应又能跟强碱反应的的化学方程式:2Al+2NaOH+2H2O=2NaAlO2+3H2 ↑;2Al+6HCl=2AlCl3+3H2↑Al2O3 +2NaOH=2NaAlO2+H2O ;Al2O3 +6HCl=2AlCl3+3H2O

Al(OH)3+NaOH=NaAlO2+2H2O ;Al(OH)3+3HCl=AlCl3+3H2O NaHCO3+ NaOH= Na2CO3 + H2O;NaHCO3+ HCl = NaCl + H2O+CO2↑

13.相互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氧化还原反应实例:除去氯化铁中的氯化亚

铁:2FeCl2+Cl2=2FeCl3

氧化还原反应实例:除去氯化亚铁中的氯化铁:2FeCl3+Fe=3FeCl2

酸碱性实例:除去碳酸氢钠中的碳酸钠:Na2CO3+CO2+H2O=2NaHCO3

酸碱性实例:除去碳酸钠中的碳酸氢钠:

NaHCO3 +NaOH = Na2CO3 + H2O,2NaHCO3= Na2CO3+CO2↑+H2O 14.酸碱性强弱区别的化学方程式

硫酸铝溶液中滴入过量的强碱溶液不再有沉淀:

Al2(SO4)3+8NaOH=2NaAlO2+3Na2SO4+4H2O离子方程式:Al3++4OH-= AlO2- +2H2O

硫酸铝溶液中滴入过量的弱碱氨水溶液始终有沉淀:

Al2(SO4)3+6NH3·H2O=2Al(OH)3 ↓+3(NH4)2SO4离子方程式:Al3+ +3 NH3·H2O =Al(OH)3 ↓+3NH4+

15.互滴法鉴别无色试剂的实验组:碳酸钠溶液和盐酸,硫酸铝溶液和强碱,偏酸盐溶液和强酸

16.Fe2+的检验:

①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在试管中滴入可溶性碱溶液,先产生白色沉淀,过一会沉淀变成灰绿色,最终变成红褐色,说明溶液中有Fe2+。

②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在试管中先滴入KSCN溶液,无现象,再滴入氯水,溶液马上变成血红色,说明溶液中有Fe2+。17.Fe3+的检验:

①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在试管中滴入可溶性碱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说明溶液中有Fe3+。

②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在试管中先滴入KSCN溶液,溶液

马上变成血红色,说明溶液中有Fe3+。

18.指示剂颜色变化:

①在盛有水的试管里,加入过氧化钠,然后滴入指示剂:酚酞先变红后褪色(紫色石蕊先变蓝后褪色)。

②在盛有水的试管里,加入碳酸钠,然后滴入指示剂:酚酞变红(紫色石蕊变蓝)。

③在盛有水的试管里,加入碳酸氢钠,然后滴入指示剂:酚酞变红(紫色石蕊变蓝)。

19.氯化铁溶液可以止血,氯化铁溶液可以用来腐蚀电路板,饱和氯化铁溶液滴入沸水中可以制备氢氧化铁胶体,铝化铁溶液蒸干得到氢氧化铁,灼烧得到氧化铁。

20.与Fe3+不能共存的离子有:

①发生复分解反应的离子:OH-。②发生络合反应的离子:SCN-。③发生双水解反应的离子:CO32-、HCO3-。④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S2-、I-。

21.与Al3+不能共存的离子有:

①发生复分解反应的离子:OH-。②发生络合反应的离子:F-。

③发生双水解反应的离子:CO32-、HCO3-、S2-、AlO2-。22.与H+不能共存的离子有:

①发生复分解反应产生气体的离子:CO32-、HCO3-、(S2-、HS-、S2O32-)。

②发生复分解反应产生沉淀的离子:AlO2-、[SiO32-、C6H5O-(石炭酸根)]。

③发生复分解反应没有任何现象的离子: OH-、F-、ClO-、(PO43-、HPO42-、H2PO4-、CH3COO- 、HC2O4-、C2O42-)。

23.与OH-不能共存的离子有:

②发生复分解反应产生沉淀的离子:金属活动顺序表中镁以后的离子:Mg2+、 Al3+、Fe3+、Fe2+、Cu2+、Ag+。

③发生复分解反应没有任何现象的离子: H+、HCO3-、(HS-、HSO3-、HPO42-、H2PO4-、HC2O4-)。

24.易失电子的物质除了金属外,还含有强还原性的物质:H2S 、K2S 、HI 、KI。

25.原子的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的元素有:

(1)H 。(2)Na、 K 、Rb 、Cs 。(3)Cu 、Ag 、Au 。

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1.非金属元素的种类:在迄今为止发现和合成的112种元素中非金属元素有16种。(依据元素三分法)。

2.非金属元素的存在形式: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

(1)硅元素:只存在化合态,主要以二氧化硅和硅酸盐的形式存在。

(2)氯元素:只存在化合态,主要以氯化钠的形式存在于海水和陆地的盐矿中。

(3)硫元素:游离态存在于火山喷口附近或地壳的岩层里,化合态主要以硫化物和硫酸盐的形式存在,在火山喷出物里含有大量的含硫化合物,如硫化氢、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等;硫还是一种生命元素,组成某些蛋白质时离不开它。

(4)氮元素:游离态主要存在于空气中,化合态主要存在于土壤中,氮元素也是蛋白质的重要组成元素。3.非金属单质种类与元素种类是两码事,因为存在同素异形体(同一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互称同素异形体的缘故)。

(1)氧元素有O2和O3两种单质形式。

(2)硫元素由单斜硫和斜方硫两种单质形式。

(3)氮元素有N2和N4两种单质形式。

(4)磷元素有红磷和白磷两种单质形式。

(5)碳元素有金刚石、石墨、无定形碳、C60、C120等多种形式。4.只由非金属元素构成的化合物种类: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1)离子化合物主要是:铵盐NH4Cl 、NH4NO3

(2)共价化合物有:

非金属氢化物:CH4、NH3、H2O、HF

非金属氧化物:CO 、CO2 、NO 、NO2

非金属互化物:CS2、

非金属含氧酸:H2CO3、H2SiO3

5.非金属元素的化合价推断方法:

画出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根据最外层电子数就是最高正价数,最外层电子数减去8(或2)得到该元素的最低价态,最低价态和最高价态之间的所有化合价皆有可能形成。

6.非金属元素的化合价规律是:最外层电子数是奇数的元素其化合价通常也是奇数价,最外层电子数是偶数的元素其化合价通常也是偶数价。

氯元素的常见价态:-1 、+1 、+3 、+5 、+7,例外的有+4,例如:二氧化氯(ClO2)。

氮元素的常见价态:-1 、+1 、+3 、+5,例外的有:+2、+4 ,例如:一氧化氮(NO)、二氧化氮(NO2)。

7.特殊的不对应现象:

(1)通常元素一种价态对应一种氧化物,+4价的氮元素例外,有二氧化氮(NO2)和四氧化二氮(N2O4)两种化合物。

(2)通常一种酸酐对应一种含氧酸,SiO2和P2O5例外

SiO2—H2SiO3(硅酸),SiO2—H4SiO4(原硅酸)

P2O5—HPO3(偏磷酸),P2O5—H3PO4(磷酸)

8.酸酐与含氧酸的判断方法:

(1)从价态判断:酸酐中非氧元素的价态与含氧酸中成酸元素的价态相同。

(2)从转化关系判断:

①可溶性的含氧酸可以由其酸酐和水反应生成,例如:CO2+H2O=H2CO3。

②不溶性的含氧酸受热分解生成酸酐和水,例如:H2SiO3=SiO2+H2O 。

(3)利用记忆判断:常见酸酐对应的含氧酸如下:

①碳族元素:CO2— H2CO3;SiO2—H2SiO3,SiO2—H4SiO4

②氮族元素:N2O3—HNO2(亚硝酸);N2O5—HNO3(硝酸);P2O5—HPO3(偏磷酸),P2O5—H3PO4(磷酸)

③氧族元素:SO2—H2SO3(亚硫酸),SO3—H2SO4(硫酸)

④卤素:Cl2O3—HClO2(亚氯酸);Cl2O5—HClO3(氯酸);Cl2O7—HClO4(高氯酸);

9.实验室制取下列气体时的收集方法:

(1)只能用排水法收集的是:CO、NO。

(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是:HCl、NO2。

(3)只能用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的是:NH3。(4)既能用排水法收集,也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的是:H2。(5)既能用排水法收集,也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是:O2。(6)CO2:既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也能用排饱和NaHCO3溶液法收集。

(7)Cl2:既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也能用排饱和NaCl水法收集。

(8)SO2:既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也能用排饱和NaHSO3溶液法收集。

10.除去气体中的杂质方法归纳:

(1)杂质气体是水蒸气时

①Cl2(H2O) 、HCl (H2O) 、CO2 (H2O) 、SO2 (H2O) :用酸性干燥剂:浓硫酸、硅胶、硫酸铜,或中性干杂剂:氯化钙。

②H2 (H2O) 、O2 (H2O) 、CO (H2O) :选酸性干燥剂、中性

干燥剂、碱性干燥剂。

③NH3 (H2O) :选碱性干燥剂。

(2)杂质气体的酸性比主气体的酸性强时:

除杂规律:选用主气体的酸式盐的饱和溶液,实例如下:

①Cl2 (HCl) :用饱和氯化钠溶液

②CO2 (HCl) :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③SO2 (HCl) :用饱和的亚硫酸氢钠溶液

④CO2 (SO2) :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3)杂质气体呈酸性时:

H2中的H2S:通过NaOH溶液洗气。

(4)杂质气体有还原性时:

CO2中的SO2:通过酸性KMnO4溶液洗气.11.气体的溶解性排序:H2

(1)CO2、CH4等导致温室效应。

(2)SO2、NO2导致酸雨。

(3)氟氯烃导致臭氧空洞。

(4)有毒、有刺激性的的气体(NO、NO2、NH3、CO、H2S、SO2、Cl2、HCl)都会污染大气。

13.阴离子检验专题:

(1)SO 离子离子检验时,为防止SO 、CO 、PO 等离子的干扰,先将被检验溶液酸化,可以出去SO 、CO 离子,然后在滴入氯化钡溶液,PO 离子不会产生沉淀,只有SO 离子会产生不溶于盐酸的BaSO4沉淀。

(2)SO (HSO3-)离子的检验:滴入稀盐酸,将收集到的有刺

激性气味的无色气体通入到品红溶液中,品红溶液褪色,说明溶液中的阴离子是SO (HSO3-)离子。

(3)CO 离子检验:滴入稀盐酸,将收集到无色无味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继续将收集到无色无味气体通入石灰水中,石灰水又变澄清的是CO (HCO )离子。(4)SiO 离子检验:溶液中滴入过量的盐酸或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始终会有胶状无味的白色沉淀生成的是SiO 离子。(5)AlO2-离子检验:溶液中逐滴滴入盐酸,先看到白色絮状沉淀,后来沉淀溶解,该溶液中不断通入二氧化碳,始终有白色絮状沉淀的溶液中有AlO2-离子。

(6)Cl-离子检验:滴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滴入硝酸,沉淀不溶解的溶液中含Cl-离子。

14.一种试剂鉴别多种溶液的思考方法:

(1)当被鉴别溶液的阴离子相同阳离子不同时,检验试剂从阴离子角度突破,加入的应该是可溶性强碱溶液。

例如:一次性鉴别分别含有Ag+、NH 、Al3+、Mg2+、Na+等七种离子的溶液的试剂是氢氧化钠溶液。

(2)当被鉴别溶液的阳离子相同阴离子不同时,检验试剂从阳离子角度突破,加入的应该是可溶性强酸溶液.

例如:一次性鉴别分别含有SO (HSO3-) 、S2-(HS-)、 S2O 、CO (HCO ) 、SiO 、AlO2-、C6H5O-、Cl-等八种离子的溶液,鉴别试剂是盐酸。

15.课本歧化反应归纳:Cl2、NO2、Na2O2与H2O的反应都是歧化反应,H2O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Cl2、NO2、Na2O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16.氮的固定就是将游离态的氮转变成化合态氮的过程,它分为自然固氮和人工固氮两种。

(1)自然固氮:雷雨放电,将氮气和氧气化合成一氧化氮,

豆科植物根瘤菌将游离态的氮转变成化合态的氮。

(2)人工固氮:例如:合成氨。

17.不能由单质之间直接反应制取的是:FeCl2、CuS ;不能由单质与酸直接反应生成的是:FeCl3、Cu2S 。

18.纯净物与混合物问题:

(1)气体的液态仍然是纯净物:液氧、液氯、液氮。

(2)复盐、矾类是纯净物:明矾、胆矾、蓝矾、绿矾、皓矾。(3)新制备的氯水的成分:分子:Cl2、H2O 、HClO;离子:H+、Cl-、ClO-、OH-

(4)氨水的成分:分子:NH3、NH3·H2O 、H2O,离子:NH 、OH-、H+。

(5)漂白粉的成分:氯化钙和次氯酸钙,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钙。(6)王水的成分:浓盐酸和浓硝酸按体积比3:1混合而成。19.哪些物质中存在单质分子的研究:

(1)氧分子的存在:氧气、液氧、空气中含有氧分子。(2)氯分子的存在:氯气、液氯、新制备的氯水。

(3)氨分子的存在:氨气、液氨、氨水。

(4)碘分子的存在:固态碘、升华碘、碘水、碘酒。(碘水、碘酒遇淀粉溶液变蓝)

20.应会辨认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1)升华是物理变化:I2的升华。

(2)液体的挥发是物理变化:液Br2的挥发、浓盐酸的挥发、浓硝酸的挥发。

(3)气体的液化是物理变化:NH3的液化、Cl2的液化、SO2的液化、NO2的液化。

(4)下列分离操作是物理变化:过滤、萃取、分液、分馏(石油的分馏)、渗析。

(5)下列漂白是物理变化:活性炭吸附脱色都是物理变化,而二氧化硫、过氧化钠、次氯酸漂白是化学变化。

(6)锅炉的爆炸是物理变化,而可燃性气体与氧化剂燃烧爆炸是化学变化。

(7)钝化是一种化学变化,是铁、铝等金属在常温下遇到冷的浓硫酸或浓硝酸发生化学反应在金属表面生成一种致密的氧化物薄膜,从而阻止酸进一步与金属反应的现象。

21.制备Al(OH)3的方法选择:

(1)实验室用Al2(SO4)3反应制取Al(OH)3,最合适的试剂是氨水;过量的强碱溶解掉部分或全部氢氧化铝,所以不能用强碱溶液作铝盐的沉淀剂。

(2)实验室用NaAlO2反应制取Al(OH)3,最合适的试剂是干冰;过量的强酸溶解掉部分或全部氢氧化铝,所以不能用强酸做偏铝酸盐的沉淀剂。

22.指示剂的颜色变化:

(1)新制备的氯水中滴入紫色石蕊:先变红后褪色,变红是盐酸在起作用,褪色是次氯酸的氧化性在起作用。

(2)浓硫酸中滴入紫色石蕊:先变红后变黑,变红是硫酸的酸性在起作用,变黑是浓硫酸的脱水性在起作用。

(3)亚硫酸中滴入紫色石蕊:变红不褪色,变红是亚硫酸的酸性在起作用,不褪色是由于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对紫色石蕊不起作用。

(4)浓硝酸中滴入紫色石蕊:先变红后褪色,变红是硝酸的酸性在起作用,褪色是硝酸的氧化性在起作用。

(5)稀硝酸中滴入紫色石蕊:先变红后褪色,变红是硝酸的酸性在起作用,褪色是硝酸的氧化性在起作用。

23.不能共存的气体组:

(1)酸碱性不能共存的气体有:HCl和NH3。

(2)因为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共存的气体有:NO和O2。24.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酸酐的通性:

①与水反应生成含氧酸(碳酸):CO2+H2O=H2CO3

②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含氧酸盐: CO2+CaO=CaCO3

③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CO2+Ca(OH)2=CaCO3↓+H2O; 2CO2+Ca(OH)2= Ca(HCO3)2

(2)弱氧化性:CO2+C=2CO ; CO2+2Mg=2MgO+C

25.碳酸的化学性质:

(1)滴入紫色石蕊变红。

(2)碱与碳酸反应生成碳酸盐和水(注意:反应物的量不同产物不同)。

H2CO3+Ca(OH)2=CaCO3↓+2H2O ;2H2CO3+ Ca(OH)2=Ca(HCO3)2+2H2O

(3)弱酸盐与碳酸反应生成弱酸和碳酸盐。

①加入碳酸后有沉淀产生,碳酸过量沉淀消失的溶液是:次氯酸钙溶液。

②加入碳酸后有沉淀产生,碳酸过量沉淀不消失的溶液是:硅

酸钠溶液、偏铝酸钠溶液。

26.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

(1)酸酐:

SiO2+CaO=CaSiO3

SiO2+2NaOH=Na2SiO3 +H2O

(2)弱氧化性: SiO2+C=2CO+Si

(3)特性: SiO2+4HF=SiF4↑+2H2O

(4)高熔沸点:SiO2+Na2CO3 = CO2+Na2SiO3;SiO2+CaCO3 = CO2+CaSiO3

27.硅酸的不稳定性 H2SiO3 =H2O+ SiO2

28.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1)酸

酐:SO2+H2O=H2SO3;

SO2+CaO=CaSO3;

SO2+Ca(OH)2=CaSO3

↓+H2O;

2SO2+Ca(OH)2= Ca(HSO3)2

(2)弱氧化性: SO2+2H2S=3S+2H2O

(3)还原性:2SO2+O2=2SO3;SO2+Cl2+2H2O=H2SO4+2HCl

(4)特性:漂白性使品红溶液褪色,加热颜色又出现29.浓硫酸的化学性质:

(1)脱水性:C12H22O11=12C +11H2O

(2)强氧化性:C+2H2SO4(浓)=CO2↑+2SO2↑+2H2O

(3)酸性和强氧化性:Cu+2H2SO4(浓)=CuSO4+SO2↑+2H2O

(4)酸性和难挥发性:NaCl+ H2SO4(浓)=NaHSO4+HCl↑30.硝酸的化学性质

(1)酸性和强氧化性:Cu+4HNO3(浓)=Cu(NO3)2+NO2↑+2H2O (2)强氧化性:C+4HNO3(浓)=CO2↑+4NO2↑+2H2O

化学选修三,人教版知识点总结

选修三知识点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1能级与能层 ⑴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右图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能级),叫做构造原理。 能级交错:由构造原理可知,电子先进入4s轨道,后进入3d轨道,这种现象叫能级交错。说明:构造原理并不是说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低(实际上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高),而

是指这样顺序填充电子可以使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 (2)能量最低原理现代物质结构理论证实,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原子的能量高低,而不局限于某个能级。 (3)泡利(不相容)原理:基态多电子原子中,一个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电旋方向相反(用“↑↓”表示),这个原理称为泡利(Pauli)原理。 (4)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叫洪特(Hund)规则 洪特规则特例:当p、d、f轨道填充的电子数为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原子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4.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 (1)电子排布式①用数字在能级符号的右上角表明该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这就是电子排布式,例如K:1s22s22p63s23p64s1。 ②为了避免电子排布式书写过于繁琐,把内层电子达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结构的部分以相应稀有气体的元素符号外加方括号表示,例如K:[Ar]4s1。 ③外围电子排布式(价电子排布式) (2)电子排布图(轨道表示式)是指将过渡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中符合上一周期稀有气体的原子的电子排布式的部分(原子实)或主族元素、0族元素的内层电子排布省略后剩下的式子。每个方框或圆圈代表一个原子轨道,每个箭头代表一个电子。如基态硫原子的轨道表示式为 二.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汇总

必修1全册基本容梳理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一、化学实验安全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 (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NaHCO3溶液。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或硼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7)若水银温度计破裂,应在汞珠上撒上硫粉。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 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 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 防止液体暴沸,应在底部加一些沸石或碎瓷 片。水冷凝管中进水应下进上出。 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 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 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如用四氯化碳或萃取碘水里的碘。 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碘水里的碘后再分液 三、离子检验 (1)Cl-离子的检验: 待测溶液+AgNO3生成白色沉淀+少量稀HNO3沉淀不溶解:则证明有Cl-(2)SO42-的检验: 待测溶液+稀HCl无明显现象+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则证明含有SO42-四.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例:粗盐提纯加入试剂顺序氯化钡(除去硫酸盐)→氢氧化钠(除去氯化镁)→碳酸钠(除去氯化钙、氯化钡)→过滤→盐酸(中和氢氧化钠、碳酸钠)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一.化学实验安全都包括哪些内容? 1.遵守实验室规则。 2.了解安全措施。 (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沾在皮肤上,用水冲净然后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3.常用危险化学品的标志有哪些?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的方法有哪些? 1.过滤——适用于不溶性固体和液体的分离。 实验仪器:烧杯,玻璃棒,漏斗,铁架台(带铁圈),装置如右图。 注意事项: (1)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滤纸要紧贴漏斗内壁;二低, 滤纸要低于漏斗边沿,液面要低于滤纸边沿。三靠,玻璃棒紧 靠三层滤纸处,滤纸紧靠漏斗内壁,漏斗尖嘴处紧靠烧杯内壁。 (2)玻璃棒起到引流的作用。 2.蒸发——适用于可溶性固体和液体的分离。 实验仪器:酒精灯,蒸发皿,玻璃棒,铁架台(带铁圈),装置如右图。 注意事项: (1)在加热蒸发过程中,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由于液体温度局部

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2)加热到蒸发皿中有大量晶体析出时应停止加热,用余热蒸干。 (3)热的蒸发皿应用坩埚钳取下,不能直接放在实验台上,以免烫坏实验台或遇水引起蒸发皿破裂。如果确要立即放在实验台上,则要垫上石棉网上。 3.蒸馏——利用互溶的液态混合物中各组分沸点的不同,加热使其某一组分变成蒸汽,经过冷凝后再变成液体,从而跟其他组分分开,目的是将难挥发或不挥发的杂质除去。 实验仪器:温度计,蒸馏烧瓶,石棉网,铁架台, 酒精灯,冷凝管,牛角管,锥形瓶。 注意事项: ①温度计的水银球应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②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液体暴沸。 ③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上口出。 ④先打开冷凝水,再加热,加热前需垫石棉网。 4.萃取——利用某种物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的方法。 实验仪器:分液漏斗, 烧杯,铁架台(带铁圈)。 实验步骤:①装液②振荡③静置④分液 注意事项: (1)分液漏斗使用前要先检查是否漏水。查漏的方法:在分液漏 斗中注入少量水,塞上瓶塞,倒置看是否漏水,若不漏水,把瓶 塞旋转180°,再倒置看是否漏水。 (2)振荡过程中要不断放气,防止内部气压过大将活塞顶开。 (3)分液时活塞和凹槽要对齐,目的是保证内外气压相通,以使 液体顺利流下。上层溶液从上口倒出,下层溶液从下口放出。 (4)萃取剂选择的三个条件: ①萃取剂与原溶剂互不相溶②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比原溶剂中要大 ③萃取剂与原溶液不发生反应。 三.Cl-和SO42-离子是如何检验的? 1.Cl-检验方法:先加稀HNO3,后加AgNO3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溶液中含有Cl-。加稀HNO3的目的排除CO32-的干扰。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Cl-+Ag+=AgC l↓。 2.SO42-检验方法:先加稀HCl,后加BaCl2(或Ba(NO3)2)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溶液中含有SO42-。加稀HCl的目的排除CO32-、SO32-和Ag+的干扰。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SO42- + Ba2+ = BaSO4↓ 四.物质溶解性口诀是什么? 碱:K、Na、Ba溶,Ca微溶 盐: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全部溶 氯化物:AgCl不溶 硫酸盐:BaSO4不溶,CaSO4和Ag2SO4微溶 碳酸盐:NH4+、K、Na溶,Mg微溶 在水中不存在:AgOH,Fe2(CO3)3,Al2(CO3)3,CuCO3 五.除杂有哪些原则? 1.除杂原则:

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一、化学计量 ①物质的量 定义:表示一定数目微粒的集合体符号n 单位摩尔符号 mol 阿伏加德罗常数: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用NA表示。约为 微粒与物质的量 N 公式:n= NA ②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用M表示单位:g/mol 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分子量 质量与物质的量 m 公式:n= M ③物质的体积决定:①微粒的数目②微粒的大小③微粒间的距离 微粒的数目一定固体液体主要决定②微粒的大小 气体主要决定③微粒间的距离 体积与物质的量 V 公式:n= Vm 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 ④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⑤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符号CB 单位:mol/l 公式:C B=n B/V n B=C B×V V=n B/C B 溶液稀释规律 C(浓)×V(浓)=C(稀)×V(稀) ⑥溶液的配置 (l)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计算:算出所需溶质和水的质量。把水的质量换算成体积。如溶质是液体时,要算出液体的体积。 称量:用天平称取固体溶质的质量;用量简量取所需液体、水的体积。 溶解:将固体或液体溶质倒入烧杯里,加入所需的水,用玻璃棒搅拌使溶质完全溶解. (2)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配制前要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 5.定容 6。摇匀7 装瓶贴签 计算:算出固体溶质的质量或液体溶质的体积。 称量:用托盘天平称取固体溶质质量,用量简量取所需液体溶质的体积。 溶解:将固体或液体溶质倒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约为所配溶液体积的1/6),用玻璃棒搅拌使之溶解,冷却到室温后,将溶液引流注入容量瓶里。 洗涤(转移):用适量蒸馏水将烧杯及玻璃棒洗涤2-3次,将洗涤液注入容量瓶。振荡,使溶液混合均匀。定容:继续往容量瓶中小心地加水,直到液面接近刻度2-3mm处,改用胶头滴管加水,使溶液凹面恰好与刻度相切。把容量瓶盖紧,再振荡摇匀。 5、过滤过滤是除去溶液里混有不溶于溶剂的杂质的方法。 过滤时应注意:①一贴:将滤纸折叠好放入漏斗,加少量蒸馏水润湿,使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②二低:滤纸边缘应略低于漏斗边缘,加入漏斗中液体的液面应略低于滤纸的边缘。 ③三靠:向漏斗中倾倒液体时,烧杯的夹嘴应与玻璃棒接触;玻璃棒的底端应和过滤器有三层滤纸处轻轻接触;漏斗颈的末端应与接受器的内壁相接触,例如用过滤法除去粗食盐中少量的泥沙。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超全总结

化学必修1知识点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一、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 混合物的物理分离方法

i、蒸发和结晶蒸发是将溶液浓缩、溶剂气化或溶质以晶体析出的方法。结晶是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可以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结晶的原理是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的不同,通过蒸发减少溶剂或降低温度使溶解度变小,从而使晶体析出。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例如用结晶的方法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ii、蒸馏蒸馏是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用蒸馏原理进行多种混合液体的分离,叫分馏。 操作时要注意: ①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 ②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支管底口下缘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③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l/3。 ④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 ⑤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例如用分馏的方法进行石油的分馏。 常见物质除杂方法

①常见气体的检验

②几种重要阳离子的检验 (l)H+能使紫色石蕊试液或橙色的甲基橙试液变为红色。 (2)K+用焰色反应来检验时,它的火焰呈浅紫色(通过钴玻片)。 (3)Ba2+能使用稀硫酸或可溶性硫酸盐溶液产生白色BaSO4沉淀,且沉淀不溶于稀硝酸。(4)Al3+能与适量的NaOH溶液反应生成白色Al(OH)3絮状沉淀,该沉淀能溶于盐酸或过量的NaOH溶液。 (5)Ag+能与稀盐酸或可溶性盐酸盐反应,生成白色AgCl沉淀,不溶于稀HNO3,但溶于氨水,生成[Ag(NH3)2] (6)NH4+铵盐(或浓溶液)与NaOH浓溶液反应,并加热,放出使湿润的红色石蓝试纸变蓝的有刺激性气味NH3气体。 (7)Fe2+能与少量NaOH溶液反应,先生成白色Fe(OH)2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Fe(OH)3沉淀。或向亚铁盐的溶液里加入KSCN溶液,不显红色,加入少量新制的氯水后,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 必修1)人教版各章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一.化学实验安全 1 .遵守实验室规则。 2. 了解安全措施。 (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3)浓酸沾在皮肤上,用水冲净然后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3 .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例如,掌握仪器和药品的使用、加热方法、气体收集方法等。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1 .过滤和蒸发实验1—1 粗盐的提纯:

注意事项: (1)一贴,二低,三靠。 (2)蒸馏过程中用玻璃棒搅拌,防止液滴飞溅。 2 .蒸馏和萃取 3 .(1)蒸馏 原理:利用沸点的不同,除去难挥发或不挥发的杂质。 实验1---3 从自来水制取蒸馏水 仪器:温度计,蒸馏烧瓶,石棉网,铁架台,酒精灯,冷凝管,牛角管,锥形瓶。操作:连接好装置,通入冷凝水,开始加热。弃去开始蒸馏出的部分液体, 用锥形瓶收集约 10mL液体, 停止加热。 现象:随着加热, 烧瓶中水温升高至100 度后沸腾, 锥形瓶中收集到蒸馏水。 注意事项: ①温度计的水银球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②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 防液体暴沸。 ③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上口出。 ④先打开冷凝水,再加热。 ⑤溶液不可蒸干。

2019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2019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1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 一、元素周期表 ★熟记等式: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马上点标题下蓝字"高中化学"注重可获取更多学习方法、干货!)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 2、如何精确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口诀:三短三长一不全;七主七副零八族 熟记:三个短周期,第一和第七主族和零族的元素符号和名称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 ①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 元素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置换反应。 ②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置换反应。 4、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①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A == Z + N ②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二、元素周期律 1、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最主要因素) 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增多,吸引力增大,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次要因素) ③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倾向 2、元素的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氟氧元素无正价) 负化合价数= 8—最外层电子数(金属元素无负化合价) 3、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的结构、性质递变规律: 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吸引水平减弱,失电子水平增强,还原性(金属性)逐渐增强,其离子的氧化性减弱。 同周期:左→右,核电荷数——→逐渐增多,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 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水平——→逐渐增强,失电子水平——→逐渐减弱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1、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 2、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 3、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 4、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 5、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 (1)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

(2)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3)洪特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 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24Cr [Ar]3d54s1、29Cu [Ar]3d104s1 6、根据构造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图⑴箭头所示的顺序。 根据构造原理,可以将各能级按能量的差异分成能级组如图⑵所示,由下而上表示七个能级组,其能量依次升高;在同一能级组内,从左到右能量依次升高。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排布。 7、第一电离能: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常用符号I1表示,单位为kJ/mol。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重复出现从ns1到 ns2np6的周期性变化.

高考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全部归纳(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一、认识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了解电子云、电子层(能层)、原子轨道(能级)的含义. 1.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 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 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 2.(构造原理) 了解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遵循的原理,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1~36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 ①.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 ②.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 ③.洪特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 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24Cr [Ar]3d54s1、29Cu [Ar]3d104s1. (3).掌握能级交错图和1-36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式. ①根据构造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图⑴箭头所示的顺序。 ②根据构造原理,可以将各能级按能量的差异分成能级组如图⑵所示,由下而上表示七个能级组,其能量依次升高;在同一能级组内,从左到右能量依次升高。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排布。 3.元素电离能和元素电负性 第一电离能: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常用符号I1表示,单位为kJ/mol。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的变化: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重复出现从ns1到ns2np6的周期性变化. (2).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周期性变化.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呈周期性变化: ★同周期从左到右,第一电离能有逐渐增大的趋势,稀有气体的第一电离能最大,碱金属的第一电离能最小; ★同主族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有逐渐减小的趋势.

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

必修1全册基本内容梳理 从实验学化学 一、化学实验安全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 (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分离的物质应注意的事项应用举例 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 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如石油的蒸馏 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 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 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三、离子检验 离子所加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 Cl-AgNO3、稀HNO3 产生白色沉淀Cl-+Ag+=AgCl↓ SO42- 稀HCl、BaCl2 白色沉淀SO42-+Ba2+=BaSO4↓ 四.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 把含有6.02 ×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6.02 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n =N/NA 5.摩尔质量(M)(1) 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2)单位:g/mol 或g..mol-1(3) 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6.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 n = m/M )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实验总结

化学必修1实验总结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P5实验1-1】 实验仪器:玻璃棒、烧杯、漏斗、滤纸、铁架台、蒸发皿、酒精灯 实验药品:粗盐、蒸馏水 过滤实验注意事项: 1、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滤液液面低于滤纸边缘,三靠——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处,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2、漏斗中沉淀洗涤方法:向漏斗中加入蒸馏水淹没沉淀,待蒸馏水自然流出,重复2—3次。 蒸发实验注意事项: 1、蒸发皿中液体的量不得超过容积的2/3. 2、蒸发过程中必须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止局部温度过高而使液体飞溅. 3、当加热至(大量)固体出现时,应停止加热利用余热蒸干. 4、不能把热的蒸发皿直接放在实验台上,应垫上石棉网. 5、用坩埚钳夹持蒸发皿

补充: 检验沉淀洗涤干净的方法:取最后一次洗涤液与试管中,加入某种试剂,出现某种现象,则证明洗涤干净 【P6 实验1-2】SO42-的检验 实验仪器:试管、胶头滴管、托盘天平 实验试剂:实验1-1得到的盐、蒸馏水、稀盐酸、氯化钡 注意事项:加入稀盐酸可以排除CO32-、SO32-、Ag+的干扰,不能用稀硝酸代替稀盐酸 涉及反应:排除干扰离子的反应: 生成白色沉淀的反应: 【P7思考与交流】 注意事项:1、除杂不能引入新杂质、除杂试剂必须过量,过量试剂必须除去 2、加入试剂顺序要求碳酸钠在氯化钡后加入,盐酸要在过滤后加入除去过量的碳酸钠和氢氧化钠 3、最后过滤后得的滤液经过蒸发结晶可以得到较纯的NaCl 补充:1、KNO3中混有氯化钠除氯化钠的方法:蒸发浓缩,冷却结晶 2、氯化钠中混有KNO3除KNO3的方法:蒸发结晶、趁热过滤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必修1全册基本内容梳理 第一部分:从实验学化学 一、化学实验安全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 (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分离的物质应注意的事项应用举例 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 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如石油的蒸馏

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 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 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三、离子检验 离子所加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 Cl-AgNO3、稀HNO3 产生白色沉淀Cl-+Ag+=AgCl↓ SO42- 稀HCl、BaCl2 白色沉淀SO42-+Ba2+=BaSO4↓ 四.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 把含有6.02 ×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6.02 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n =N/NA

(新)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总结

要点一、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1.实验安全 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是避免或减少实验事故的前提,然后在实验中要注意五防,即防止火灾、防止爆炸、防止倒吸引起爆裂、防止有害气体污染空气、防止暴沸。 2.实验中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1)创伤急救 用药棉或纱布把伤口清理干净,若有碎玻璃片要小心除去,用双氧水擦洗或涂红汞水,也可涂碘酒(红汞与碘酒不可同时使用),再用创可贴外敷。 (2)烫伤和烧伤的急救 可用药棉浸75%—95%的酒精轻涂伤处,也可用3%—5%的KMnO4溶液轻擦伤处到皮肤变棕色,再涂烫伤药膏。 (3)眼睛的化学灼伤 应立即用大量流水冲洗,边洗边眨眼睛。如为碱灼伤,再用20%的硼酸溶液淋洗;若为酸灼伤,则用3%的NaHCO3溶液淋洗。 (4)浓酸和浓碱等强腐蚀性药品 使用时应特别小心,防止皮肤或衣物被腐蚀。如果酸(或碱)流在实验桌上,立即用NaHCO3溶液(或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洗,再用抹布擦干。如果只有少量酸或碱滴到实验桌上,立即用湿抹布擦净,再用水冲洗抹布。 如果不慎将酸沾到皮肤或衣物上,立即用较多的水冲洗,再用3%—5%的NaHCO3溶液冲洗。如果碱性溶液沾到皮肤上,要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5)扑灭化学火灾注意事项 ①与水发生剧烈反应的化学药品不能用水扑救。如钾、钠、钙粉、镁粉、铝粉、电石、PCl3、PCl5、过氧化钠、过氧化钡等着火。 ②比水密度小的有机溶剂,如苯、石油等烃类、醇、醚、酮、酯类等着火,不能用水扑灭,否则会扩大燃烧面积;比水密度大且不溶于水的有机溶剂,如CS2着火,可用水扑灭,也可用泡沫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③反应器内的燃烧,如是敞口器皿可用石棉布盖灭。蒸馏加热时,如因冷凝效果不好,易燃蒸气在冷凝器顶端燃着,绝对不可用塞子或其他物件堵塞冷凝管口,应先停止加热,再行扑救,以防爆炸。

(完整版)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全册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主要知识要点: 1、原子结构 2、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3、共价键 4、分子的空间构型 5、分子的性质 6、晶体的结构和性质 (一)原子结构 1、能层和能级 (1)能层和能级的划分 ①在同一个原子中,离核越近能层能量越低。 ②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能量由低到高依次为s、p、d、f。 ③任一能层,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 ④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 ⑤能层不同能级相同,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相同。 (2)能层、能级、原子轨道之间的关系 每能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n:能层的序数)。

2、构造原理 (1)构造原理是电子排入轨道的顺序,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2)构造原理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据,也是绘制基态原子轨道表示式的主要依据之一。 (3)不同能层的能级有交错现象,如E(3d)>E(4s)、E(4d)>E(5s)、 E(5d)>E(6s)、E(6d)>E(7s)、E(4f)>E(5p)、E(4f)>E(6s)等。 原子轨道的能量关系是:ns<(n-2)f <(n-1)d <np (4)能级组序数对应着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序数,能级组原子轨道所容纳电子数目对应着每个周期的元素数目。 根据构造原理,在多电子原子的电子排布中: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 ;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5)基态和激发态 ①基态:最低能量状态。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 ②激发态:较高能量状态(相对基态而言)。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 跃迁至较高能级时的状态。处于激发态的原子称为激发态原子。 ③原子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电子跃迁时会吸收(基态→激发态)和放出 (激发态→较低激发态或基态)不同的能量(主要是光能),产生不同的光谱——原 子光谱(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利用光谱分析可以发现新元素或利用特征谱线鉴定 元素。 3、电子云与原子轨道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章末核心素养整合 ◇专题1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1.混合物分离提纯的要求 (1)除杂试剂必须过量。 (2)过量试剂必须除尽(不能因为试剂过量带入新杂质)。 (3)除杂途径必须最简。 2.混合物分离提纯的基本原则 (1)不增加新的杂质。 (2)不减少被提纯的物质。 (3)被提纯的物质与杂质易分离。 (4)被提纯的物质要容易复原。 3.常见分离和提纯的注意事项 (1)过滤: ①要“一贴、二低、三靠”; ②要洗涤沉淀。 (2)蒸发: ①溶质必须不易分解、不易与水反应、不易被氧气氧化; ②蒸发过程中应不断搅拌; ③当溶液中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靠余热蒸发剩余的水分。 (3)蒸馏: ①温度计水银球位于蒸馏烧瓶支管口处; ②加沸石(碎瓷片); ③冷凝管水流方向应下口进上口出。 (4)萃取、分液: ①分液漏斗的下端要紧靠烧杯内壁; ②要将分液漏斗上口的玻璃塞打开; ③等静置后,下层液体从分液漏斗的下口流出,上层液体从分液漏斗的上口倒出。

(5) 结晶: ①降温结晶法:先配制较高温度的饱和溶液,然后降温结晶,过滤分离出晶体。 ②蒸发结晶法:将溶液蒸发使晶体析出的方法。 4.分离提纯方法的选择 (1)固-固混合分离型:灼烧、热分解、升华、结晶(或重结晶)。 (2)固-液混合分离型:过滤、盐析、蒸发。 (3)液-液混合分离型:萃取、分液、蒸馏。 (4)气-气混合分离型:洗气。 【例1】下列有关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配制0.10 mol/L NaOH溶液 B.除去CO中的CO2 C.苯萃取碘水中的I2分出水层后的操作 D.配制一定浓度的NaCl溶液 解析容量瓶不可以用来溶解固体,固体的溶解应当在烧杯中进行,然后冷却至室温后再转移到容量瓶中,A项错误;NaOH溶液可以吸收CO2,而不与CO反应,B项正确;苯的密度小于水,因此水层在下面,当水层从下口放出以后,苯层应当从分液漏斗的上口倒出,C项错误;配制溶液定容时,视线应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D项错误。 答案 B 【例2】Ⅰ.从海水得到的粗食盐水中常含Ca2+、Mg2+、SO2-4,需要分离提纯。现有含少量CaCl2、MgSO4的粗食盐水,在除去悬浮物和泥沙之后,要用4种试剂①盐酸、②Na2CO3、③NaOH、④BaCl2来除去食盐水中Ca2+、Mg2+、SO2-4。

(完整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整理【史上最全】---人教版

高一化学必修1知识点综合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一、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 1.常用的物理方法——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上差异来分离。混合物的物理分离方法

i、蒸发和结晶蒸发是将溶液浓缩、溶剂气化或溶质以晶体析出的方法。结晶是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可以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结晶的原理是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的不同,通过蒸发减少溶剂或降低温度使溶解度变小,从而使晶体析出。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例如用结晶的方法分离NaCl 和KNO3混合物。 ii、蒸馏蒸馏是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用蒸馏原理进行多种混合液体的分离,叫分馏。 操作时要注意: ①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 ②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支管底口下缘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③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l/3。 ④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 ⑤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例如用分馏的方法进行石油的分馏。iii、分液和萃取分液是把两种互不相溶、密度也不相同的液体分离开的方法。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并且溶剂易挥发。 在萃取过程中要注意:

①将要萃取的溶液和萃取溶剂依次从上口倒入分液漏斗,其量不能超过漏斗容积的2/3,塞好塞子进行振荡。 ②振荡时右手捏住漏斗上口的颈部,并用食指根部压紧塞子,以左手握住旋塞,同时用手指控制活塞,将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荡。 ③然后将分液漏斗静置,待液体分层后进行分液,分液时下层液体从漏斗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例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 iv、升华升华是指固态物质吸热后不经过液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利用某些物质具有升华的特性,将这种物质和其它受热不升华的物质分离开来,例如加热使碘升华,来分离I2和SiO2的混合物。 2、化学方法分离和提纯物质 对物质的分离可一般先用化学方法对物质进行处理,然后再根据混合物的特点用恰当的分离方法(见化学基本操作)进行分离。 用化学方法分离和提纯物质时要注意: ①最好不引入新的杂质; ②不能损耗或减少被提纯物质的质量 ③实验操作要简便,不能繁杂。用化学方法除去溶液中的杂质时,要使被分离的物质或离子尽可能除净,需要加入过量的分离试剂,在多步分离过程中,后加的试剂应能够把前面所加入的无关物质或离子除去。 对于无机物溶液常用下列方法进行分离和提纯: (1)生成沉淀法(2)生成气体法(3)氧化还原法(4)正盐和与酸式盐相互转化法(5)利用物质的两性除去杂质(6)离子交换法 常见物质除杂方法

(完整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二、复习要点 1、原子结构 2、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3、共价键 4、分子的空间构型 5、分子的性质 6、晶体的结构和性质 (一)原子结构 1、能层和能级 (1)能层和能级的划分 ①在同一个原子中,离核越近能层能量越低。 ②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能量由低到高依次为s、p、d、f。 ③任一能层,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 ④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 ⑤能层不同能级相同,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相同。 (2)能层、能级、原子轨道之间的关系 每能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n:能层的序数)。 2、构造原理 (1)构造原理是电子排入轨道的顺序,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2)构造原理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据,也是绘制基态原子轨道表示式的主要依据之一。

(3)不同能层的能级有交错现象,如E(3d)>E(4s)、E(4d)>E(5s)、E(5d)>E(6s)、E(6d)>E(7s)、E(4f)>E(5p)、E(4f)>E(6s)等。原子轨道的能量关系是:ns<(n-2)f <(n-1)d <np (4)能级组序数对应着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序数,能级组原子轨道所容纳电子数目对应着每个周期的元素数目。 根据构造原理,在多电子原子的电子排布中: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 ;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5)基态和激发态 ①基态:最低能量状态。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 ②激发态:较高能量状态(相对基态而言)。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跃迁至较高能级时的状态。处于激发态的原子称为激发态原子。 ③原子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电子跃迁时会吸收(基态→激发态)和放出(激发态→较低激发态或基态)不同的能量(主要是光能),产生不同的光谱——原子光谱(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利用光谱分析可以发现新元素或利用特征谱线鉴定元素。 3、电子云与原子轨道 (1)电子云:电子在核外空间做高速运动,没有确定的轨道。因此,人们用“电子云”模型来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电子云”描述了电子在原子核外出现的概率密度分布,是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形象化描述。 (2)原子轨道:不同能级上的电子出现概率约为90%的电子云空间轮廓图称为原子轨道。s电子的原子轨道呈球形对称,ns能级各有1个原子轨道;p电子的原子轨道呈纺锤形,n p能级各有3个原子轨道,相互垂直(用p x、p y、p z表示);n d能级各有5个原子轨道;n f能级各有7个原子轨道。 4、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能量最低原理:在基态原子里,电子优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能级里,然后排布在能量逐渐升高的能级里。 (2)泡利原理:1个原子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2个电子,且自旋方向相反。 (3)洪特规则: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各个轨道时,优先占据不同的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 (4)洪特规则的特例:电子排布在p、d、f等能级时,当其处于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即p0、d0、f0、p3、d5、f7、p6、d10、f14,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最稳定。 能量最低原理表述的是“整个原子处于能量最低状态”,而不是说电子填充到能量最低的轨道中去,泡利原理和洪特规则都使“整个原子处于能量最低状态”。 电子数 (5)(n-1)d能级上电子数等于10时,副族元素的族序数=n s能级电子数 (二)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由原子结构决定:原子核外的能层数决定元素所在的周期,原子的价电子总数决定元素所在的族。 (1)原子的电子层构型和周期的划分 周期是指能层(电子层)相同,按照最高能级组电子数依次增多的顺序排列的一行元素。即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横行为一个周期,周期表共有七个周期。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除稀有气体外),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2)原子的电子构型和族的划分 族是指价电子数相同(外围电子排布相同),按照电子层数依次增加的顺序排列的一列元素。即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列为一个族(第Ⅷ族除外)。共有十八个列,十六个族。同主族周期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3)原子的电子构型和元素的分区 按电子排布可把周期表里的元素划分成5个区,分别为s区、p区、d区、f区和ds区,除ds区外,区的名称来自按构造原理最后填入电子的能级的符号。 2、元素周期律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全部归纳(物质的结构与性质)资料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全部归纳(物质的结 构与性质)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全部归纳(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一、认识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了解电子云、电子层(能层)、原子轨道(能级)的含义. 1.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 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 原子轨道(能级):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 2.(构造原理) 了解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遵循的原理,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1~36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 ①.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 ②.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 ③.洪特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 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24Cr [Ar]3d54s1、29Cu [Ar]3d104s1. (3).掌握能级交错图和1-36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式. 3.元素电离能和元素电负性 第一电离能: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常用符号I1表示,单位为kJ/mol。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的变化: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重复出现从ns1到ns2np6的周期性变化. (2).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周期性变化.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呈周期性变化: ★同周期从左到右,第一电离能有逐渐增大的趋势,稀有气体的第一电离能最大,碱金属的第一电离能最小; ★同主族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有逐渐减小的趋势. 说明: ①同周期元素,从左往右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电子亚层结构为全满、半满时较相邻元素要大即第ⅡA 族、第ⅤA 族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分别大于同周期相邻元素。Be、N、Mg、P ②.元素电离能的运用: a. 用来比较元素的金属性的强弱. I1越小,金属性越强,表征原子失电子能力强弱. b .电离能是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实验验证. 分析原子核外电子层结构,如某元素的I n+1?I n,则该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为n。 (3).元素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 元素的电负性:元素的原子在分子中吸引电子对的能力叫做该元素的电负性。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电负性呈周期性变化:同周期从左到右,主族元素电负性逐渐增大;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电负性呈现减小的趋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