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核电站核泄漏事故

核电站核泄漏事故

核电站核泄漏事故
核电站核泄漏事故

核电站核泄漏事故

1986年5月12日,星期一

最早的警报发自瑞士。1986年4月28日星期一,上午9点,瑞士首府斯德哥尔摩以北的瑞福什马克(Forsmark)核电站,技术人员在计算机显示屏上观测到了一串扰动信号,工程师们开始疯狂的搜索核泄漏源,但一无所获。他们把核电厂工作的600名工人集合起来列队,对他们一一用盖特计数器(译注:一种检测核辐射的工具)实施检测。此时干扰信号变得更强:工人们的衣服上的放射线含量远远超过了标准水平。室外,监测人员拿着盖特计数器读取核电厂周围土壤和植被的放射线含量。结果显示,周边环境的放射线数值为正常水平的5-6倍。显然,出事了,出大事了。

在更远一些的北方和东方,春季的雨雪降落在芬兰和瑞士的局部地区;在南方和西方,挪威和丹麦也经历了同样的降水过程,四个国家都检测到了这令人不安的信号。一定在某处,一个神秘的源头正在向大气倾泻危险的放射物,这些放射物正在进入人们和植物赖以呼吸的空气之中。而此时,经过这样一场彻底的胆颤心惊,瑞士已迅速确认了放射源不在他们的国家。他们立即将怀疑的目光投向了南部,他们强大的邻居——苏联。

盛行风的方向让他们如坠冰窟。这几天气流都是从黑海升起,经由乌克兰,吹过波罗的海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译注:纳维亚半岛,西北欧一大半岛,为挪威和瑞士占据。北、西、东及南分别为北冰洋、大西洋和波罗的海)。但当瑞士和其邻国向莫斯科方向寻求解释时,他们得到的是否认和坚石般的沉默。整整六个小时,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各国都坚持某些危险的东西发生了泄露,但苏联则重复坚称没有发生任何异状。

直到周一晚上9点,一位面无表情的新闻主播才在莫斯科电视台宣读了一份来自苏联四句话的声明,这四句话似乎力图把所有答案都概括进去。这份简练且颇不情愿的声明全文如下:“在切尔诺贝利电站发生的一起事故中,一个反应堆被毁。我们正在采取措施消除事故的影响。我们会对事后的处置实施援助。我们已成立了专门的政府委员会。”然后,这位主播就拿起了另一张稿纸,转去播报有关苏联和平基金的报道。

只有32年历史,在争议中成长的民用原子能设施遇到了致命的危机,危机

自此开始。上周末,距乌克兰首都北部80英里的切尔诺贝利电站,发生了一场灾难。一个反应堆崩塌并爆炸,死伤人数被保密,与此同时,在更广阔地域内的,这场爆炸引起的健康隐患和环境破坏问题,使人们对和平利用原子能的热情蒙上了一层寒霜。

爆炸后的放射尘在国际社会生成了反苏联的风波,各国纷纷批评苏联松散的管理制度以及它对危险的放射尘飘向邻国事实的刻意隐瞒。此外,这场事故毫无疑问的又使得世界对原子能利用的批评声更为尖锐。在西德,反核能的环保主义者立即组织了大规模的游行,他们高举着的标语上面写着“切尔诺贝利无处不在”。

整整一周,世界范围内对于这场灾难的后果都充满了焦虑和迷惘,绝望逐渐从中滋生出来。苏联固执的拒绝提供哪怕再多一丁点儿的事故细节,灾难后果评估变成了几乎不可能的任务。莫斯科宣布散播谣言有罪,而这些谣言却又只是只言片语,往往还是互相矛盾的。新的消息传来时,甚至会与旧消息截然相反。这样熬到了周末,一位苏联官员开始了公布事故第一手消息的先河。政治局候选人鲍里斯.约特森(Boris Yletsin)称,电厂附近的水库受到了污染,电厂周围辐射量仍旧过高,不适于当地居民返回。在德国电视台ARD的报道摘要中,约特森说:“(事故的)原因显然涉及了主观的范畴,有人为因素。我们正努力工作,确保事故不再发生。”

从苏联的角度,切尔诺贝利产生的后果可以说是毁灭性的。最初爆炸产生的致命放射物使得电厂附近的人们受辐射致死,死亡人数大约在2-2000人之间,处于危险区域的数以万计的居民已经撤离。与此同时,放射性气体和粉尘已经飘散到了广阔的乌克兰腹地,首都基辅地区600万居民饮水安全受到威胁,当地奶牛产出的牛奶恐怕几个月内都不能饮用。

就在苏联政府宣称要把破坏程度降到最低的同时,从卫星传来的事发地区照片显示映出一幅不详的图景。所有的证据都表明核反应堆的火正变得越来越大,大火影响到乌克兰乡村,并稳定地向天空注入放射物。这一切使得这场灾难比1979年三里岛核电站的事故【注释1】严重的多,在三里岛事故中,保护建筑防止了多数的核原料泄漏出核电站。与此截然相反,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没有这样的保护设施。

拥有四座反应堆的切尔诺贝利,其中的一座里,石墨核心正在熊熊燃烧。失

控的大火温度超过5000度,是钢铁熔点的两倍。炙热难当,辐射逼人,使人们无法靠近这座残破的反应堆。一位美国专家说:“没人知道该怎么让它停下来,等它自己烧完,则要几周时间。”

星期二,操荷兰语的热心听众阿尼斯.卡夫曼(Annis Kofman)接收到了来自切尔诺贝利的无线电信号。无线电中的话务员心急如焚,声称已有两个机组着火,并说“有数百人死伤”。在卡夫曼的报道中,这位男子绝望地哭泣着说:“我们听到了巨大的爆炸声!那么多的死人和那么猛的大火,你无法想象究竟发生了什么。我离那里20英里,但是实际上我不知该如何是好。我不知道我们的领导人是否知道该做什么,因为真正的灾难来了。请让全世界帮助我们吧。”

当天(1979 年3月28日)凌晨4时半,三哩岛核电站95万千瓦压水堆电站二号反应堆主给水泵停转,辅助给水泵按照预设的程序启动,但是由于辅助回路中一道阀门在此前的例行检修中没有按规定打开,导致辅助回路没有正常启动,二回路冷却水没有按照程序进入蒸汽发生器,热量在堆心聚集,堆心压力上升。堆心压力的上升导致减压阀开启,冷却水流出,由于发生机械故障,在堆心压力回复正常值后堆心冷却水继续注入减压水槽,造成减压水槽水满外溢。一回路冷却水大量排出造成堆心温度上升,待运行人员发现问题所在的时候,堆心燃料的47%已经融毁并发生泄漏,系统发出了放射性物质泄漏的警报,但由于当时警报蜂起,核泄漏的警报并未引起运行人员的注意,甚至现时无人能够回忆起这个警报。直到当天晚上8点,二号堆一二回路均恢复正常运转,但运行人员始终没有察觉堆心的损坏和放射性物质的泄漏。

此后,第76任宾州州长迪克·松伯(Dick Thornburgh)[1]出于安全考虑于3月30日疏散了核电站5英里范围内的学龄前儿童和孕妇,并下令对事故堆芯进行检查。检查中才发现堆芯严重损坏,约20吨二氧化铀堆积在压力槽底部,大量放射性物质堆积在反应堆安全壳内,少部分放射性物质泄漏到周围环境中。

事故后,核子管制委员会(NuclearRegulatory Commission)[2]对周围居民进行了连续追踪研究,研究结果显示:

1.在以三哩岛核电站为圆心的50英里范围内的220万居民中无人发生急性辐射反应

2.周围居民所受到的辐射相当于进行了一次胸部X光照射的辐射剂量

3.三哩岛核泄漏事故对于周围居民的癌症发生率没有显著性影响

4.三哩岛附近未发现动植物异常现象

5.当地农作物产量未发生异常变化

但是,泄漏事故造成核电站二号堆严重损毁,直接经济损失达10亿美元之巨。

苏联官员不愿寻求外部帮助,表现得似乎平安无事。周二早上8:10分,一位来自苏联大使馆的科学联络官出现在了波恩(译注:波恩在西德,1949年9 月成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首都)的原子能论坛(Atomforum)办公室,这次的来访未经宣布,未经委派。他询问原子能论坛的彼得.豪格(Peter Haug),在德国是否有人能在灭掉石墨火的问题上为苏联提供建议。也是在同一天,座落在瑞士的原子能机构也接到了如出一辙的请求。美国政府一直积极试图施以援手,但遭到了苏联礼貌的拒绝,苏联人称他们已成竹在胸。但莫斯科还是邀请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罗伯特.高尔(Robert Gale)博士,作为骨骼移植专家,参与对切尔诺贝利事故幸存者的医疗救助。

因为反应堆的大火仍在燃烧,有消息称,苏联动用了军用直升机,在反应堆上空空投湿砂、铅和硼等灭火物。到了一周的周末,可靠证据显示,大火几乎熄灭了。

事故中最令人毛骨悚然的部分则是那些从反应堆中升腾起来的放射性尘埃,它们静静地乘着风,画出了一条致命的路线。在切尔诺贝利事故最初的几个小时内,以碘和铯为主要构成的致命污染物融入了大气,它们之中附带着辐射量极高的放射性污染物。起初,这片放射云飘到了苏联最肥沃的农田之上,但随即,它转向北部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译注:就是挪威和瑞士所在的岛)运动。到了周末,这片犹如棺盖一般的辐射云已经散遍了东欧并向着地中海沿岸移动。它要走多远,它会污染谁,都要依靠难测的天气来决定。在未来很多天,也许是很多周,不论全世界的政府如何让自己的民众放心,这片云都将让数百万人提心吊胆。

通用原子能技术公司(GA Technologies)总裁凯瑞.旦茨说,尽管辐射云可能是致命的,“但眼前最危急的却是离爆炸最近的地区。”根据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亨利.瓦格纳的推测,在几个小时内,那些接受了大剂量辐射的当地居民很有可能出现脑出血、恶心、呕吐等症状,甚至死亡。

由于缺乏详细信息,使得瓦格纳对健康影响方面的估测变得非常困难。他进一步指出,在3-4英里范围内,幸存者有50%的存活几率,虽没有直接致死,但骨髓和胃肠道将全部坏死。活动在爆炸中心5英里的人们有可能会产生呕吐等其他症状,但一般不会死亡。60英里范围内辐射量会小一些,未来30年,这些人死于白血病和其他癌症的概率将明显升高。距离事故发生地200英里及以外的人受影响的概率很小。瑞士和多数受到影响东欧国家的居民受到的辐射量大致相当于一到两次的X射线胸透。

切尔诺贝利电站附近土壤遭受的破坏可能同样严重。除非采取措施移除掉受污染的耕作层,否则超过60平方英里的农田在数十年内都将因受到严重污染而无法耕作。铯137和锶90是农田污染的主要原因,这两种粒子在大火中喷涌而出,他们放射衰退期十分漫长,让土壤摆脱这些污染可能要数十年。另一种污染物是碘131,它是一种短期污染物。所有污染物一起,为人们的在短期和长期之内带来了无尽的问题。南加州大学的化学教授詹姆斯.沃夫(James Warf)说,“如果说受灾区域在几代之内都被禁止居住,我一点都不会感到奇怪。”

虽然气流可能将一些放射物带到北美,但美国政府的消息提供者并不十分担忧。“美国人的健康不会受到什么的损害。”美国环境保护署放射物项目办公室执行主任谢尔顿.梅耶斯(Sheldon Meyers)说。尽管如此,美国仍严阵以待。为迅速预测快速反应,美国环境保护署将测量大气中放射物的频率由每周两次升至每天一次。

里根政府正在去东京参加经济高层会议的路上,他们停在了巴厘岛。当获知了苏联的灾难发生时,里根政府已经停止了一切对苏的敌对活动。一方面,白宫害怕本次事件会在未来对美国的核工业造成严重打击,并为核裁减的倡导者提供攻击核工业的武器;另一方面,政府正想方设法从苏联对此事的封锁之中寻求一丝线索。国务卿乔治.肖特茨(George Shultz)说:“当事故已经产生了国际影响时,在国际法框架内,苏联有义务通知其他国家并对事件进行妥善处理。苏联现在的做为显然未能尽到上述义务。”

白宫发言人拉里.克斯(Larry Speakes)否认美国的核电厂会发生类似的事故。他说:“美国的核电厂的构架与苏联核电厂的构架不同,美国的核电厂拥有大量的安全措施。”另一位白宫助理说:“我们是不会让美国核电工业建筑像苏联

的一样。”

周末,正在出访的里根政府到达东京以后,对苏联的不满增加了。在他周六的广播讲话里,他说:“苏联政府欠全世界一个解释。国际社会有权知道切尔诺贝利事件的细节和现状。”

健康问题而担忧。瑞士能源部长博吉塔.巴哈(Birgitta Dahl)说:“我们应该重申,苏联国内的核项目也应该受制于国际社会的监督”。在西德,西德外交部长汉斯德瑞驰.甘伽(Hans-Dietrich Genscher)建议苏联关闭所有与切尔诺贝利同型号的核电站。他请求苏联政府允许一支国际团队前往事发地点实施调查。丹麦首相波尔罗施吕特(Poul Schluter)认为此次事件是“让人无法容忍并且极其令人担忧的”。由于此次事故,波兰政府宣布在未来20-30年中癌症的发病率会大幅提升,波兰的民众愤怒异常。一位华沙市民说:“我们能够理解所发生的事故,这种事故在哪里都会发生。但是苏联一声不吭的让我们的孩子在辐射云的笼罩下暴露这么久,这是不可原谅的。”

由于缺乏核事故的详细信息,欧洲人和他们的政府采取了疯狂的应对措施。波兰政府禁止销售吃鲜草的奶牛挤出来的牛奶,并要求从出生到16岁的孩子们服用碘液,政府宣称这种方式可以使他们的身体抵御放射物。于是,华沙的药店门口排起了超过百人的长队,在一些昼夜营业的药店,哪怕到了凌晨4点钟,长队仍堵得街区水泄不通。考虑到潜在的健康风险,华盛顿建议哺乳期的妇女和所有儿童不要进入波兰境内。罗马尼亚宣布进入全国警报状态,该国政府鼓励人们呆在家里,并避免饮用雨水。

澳大利亚的克恩顿州要求孕妇以及六岁以下的儿童待在室内。户外的果菜摊主们则要冲洗他们的摊位,并把果菜覆盖住方能出售。瑞士和挪威的政府警告自己的国民注意饮用水。英国驻莫斯科大使馆安排了一架班机,将100名英国留学生撤离苏联。因为辐射云曾经从明斯克上空飘过,他们还特别警告其中30名来自明斯克(译注:白俄罗斯首都)的学生每两个小时洗一次澡,尤其是他们的头发。

很多人被彻底吓坏了。在奥斯陆(译注:挪威首都),新闻中播报了放射云正在挪威人口最稠密地区上空的消息以后,挪威辐射卫生研究所的电话被打爆了。典型问题为:“我是一个小孩的母亲,我该怎么对付头上的这片辐射云?”“我是

一名孕妇,辐射对我怀的孩子很危险吗?”。公共健康机构在宣传,其实辐射的剂量低到并不足以引起危害,但他们的声音根本无法引起公众的注意。“发生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的公众情绪失控并不奇怪。”奥斯陆的灾难研究专家阿.荷连(Are Holen)评论说。“我们所正经历着的危险,是我们即无法看见,又无法用其他感官感觉到的,这就是使人们惊慌失措的原因。”

很多观察家把苏联在此事处理上的不透明的行为方式视作苏联顽固民族主义的一部分。哈佛研究中心联合主任马歇尔.高曼(Marshall Goldman)认为:“在苏联国内,一直存在着对动乱的恐惧和忧虑。毕竟,是人民动乱成就了1905到1917年的那场革命。政府对大规模动乱畏惧至极。”

因为苏联对事故细节守口如瓶,所以西方国家和苏联用各种公告不停地打着口水战,因此,整个世界对切尔诺贝利事件的实际进展一头雾水。美国的新闻报道有2000人死于事故,其他国家的报道在强调事故产生放射物的危险性,而苏联却坚称只有2人死亡。当西方报纸一窝蜂的报道有关核反应堆那耸人听闻却从未经证实的消息时,塔斯社(译注:前苏联通讯社)却放出消息说大火已经得到了控制。周末时,苏联的官方新闻社报道了苏联政治局成员雷日科夫尼古拉(Nikolai Ryzhkov)和叶戈尔利加乔夫( YegorLigachev)视察受损设施的新闻,这则报道强化了早些时候那些对核电站安全问题报道的可信度。

受到西方同行的刺激,苏联媒体发动了长达一周的媒体反击战。一篇篇有关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报道,披露的内容十分有限,却都会包含着塔斯社主笔的对美国和欧洲核问题饱含愤怒的报道。周三,苏联的行动更进了一步。一条三分钟的新闻摘要在莫斯科全部的三个频道中同时播出,一位新闻主播猛烈的抨击国外的新闻报道。他说:“一些别有用心的西方新闻媒体正在散布谣言说数以千人在核电站的事故中丧生。但事实上我们已经报道过,只有2人死亡,197人住院。”观众们随后看到了一张充满颗粒状干扰的黑白照片,播音员说,这张照片就是受损的切尔诺贝利4号反应堆。播音员亚历山大.高金(AlexanderGalkin)说,这张照片证明了破坏远远没有西方媒体所描述的那样严重。而实际上,照片中的反应堆屋顶已经被掀开,周围的墙受损极其严重。

周四,一位苏联官员史无前例地出现在了白宫委员会的面前,带来了莫斯科方面对于事件的观点。作为华盛顿大使馆的副大使,34岁的维塔利.柯金(Vitali

Churkin)表现得即老道又坚韧。他提供的信息及其有限,但却承认了危机尚未结束。“毫无疑问,整个事件还没有结束,理论上,还对苏联之外的人民存在一定威胁。”柯金说。“我们一直在尽全力试图控制事态的发展。”他补充,苏联最初之所以隐瞒事故消息,仅仅是因为想在公布事故前了解事故的危害程度。当愤怒的国会议员以苏联对事件的公布为武器向柯金施压时,他恭敬的回答到:“现在,就是我们正在尽力的表现啊。”

对切尔诺贝利的信息,苏联国民所知的比外部世界还要少。在基辅,西德政府警告本国技术人员切尔诺贝利地区已经被封锁的消息,于是这些外国人成为了该地区第一批了解到切尔诺贝利事故严重程度的人。也是在上一周,在苏联大部分地区,人们还沉浸在五一劳动节庆典的情绪中,庆典有两层含义,既是在庆祝国际劳动节,也是庆祝春天的到来。为期4天的庆典中,红旗和彩带装点着莫斯科的桥梁和道路,在这样的气氛下,在报纸头条上刊登事故反应堆的消息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身着一身淡色大衣,顶着帽子,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Mikhail Gorbachev)频频对经过他面前那数十万的游行队伍挥手致敬,丝毫不像有大事发生了。

虽然劳动节周的欢庆如此热烈,但仍不能掩盖这样一件事实:苏联对切尔诺贝利悲剧的掩盖导致了一次严重的外交挫折。高柏科夫试图在西方国家的眼中留下苏联开放、鼓励言论的印象,他本可以将潜在的公关灾难转化为展现苏联良好邻国关系和大国气度的机会,但却错失了这个机会。他很快的意识到了辐射在国际间的扩散,他考虑了试图把事件作为秘密保存下去的后果,他在扑灭大火的问题上开放性的邀请了外国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出谋划策——高柏科夫本可以获得灿烂的外交成就。但是由于习惯于苏联那固有的沉默,他再次显示出一个淡漠体制所培养出产物的完整特性。

尽管苏联一直在对上周事故的起因保持着沉默,但是在莫斯科的西方专家们还是逐渐拼凑除了事件的轨迹。问题最初似乎出现在4月26日,某些小问题导致为持续为反应堆核心燃料棒降温的水产生了泄露。散热水不足以后,过热的蒸汽引发了一系列不可逆的反应,直接导致了发应堆的崩溃,然后爆炸掀翻了4号反应堆建筑的屋顶。

反应堆建筑外部的空气迅速的涌入,大气中的氧气成为了石墨的良好助燃剂。

石墨像煤一样燃烧着。大火被点燃后,大量易挥发的放射性物质被抛到了空气中。据美国政府的计算,这些粒子和气体被抛到了几乎1英里高的高空,在那里,它们遇到了风,随风被带往了东北方向。

虽然事故是一种典型的核心崩塌,但是美国专家仍然把这场究极核能噩梦称为燃耗(a burnup)。从技术上讲,所谓反应堆的崩塌是指事故发生时反应堆里有水。当水被蒸干以后,融化的核心沉入地下即所谓的“中国式泄漏”(China syndrome)中。“中国式泄漏”是科学家的一个术语(译注:中国式泄露的是指,如果从美国和反应堆的泄露物,最终可以沿着地球内部影响到中国,当然,实际上没有发生过这么严重的泄露),最早从1979年的一部同名电影流传开来。这种形容方式是在讽刺放射物泄露进入大地后,可以泄露到任何地方。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没有这样的水池,相反,工程师们期望能通过高温将反应堆消耗掉。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四座巨大的RBMK-1000型反应堆虽然壮观,但在很多方面都是过时的设计了。“核电站的技术太过粗糙了,”一位高级管理人员说。“他们30年都没有改变设计方案。”虽然设计容量是1000兆瓦(相比之下,美国的一种典型反应堆的容量是850兆瓦),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反应单元的某些设计特征还可以追溯到恩里克.费米尔(Enrico Fermi)在1942年加州大学Stagg Field 实验室所兴建的世界上第一座链式反应堆,二者都使用石墨为核反应减速。大多数美国的反应堆改用水替代石墨为反应减速。苏联的反应堆中,一半使用了石墨,而不是水。

除了使用陈旧的技术以外,与他们的西方同行相比较,苏联的工程师和科学家们似乎对安全的顾虑要更少一些。来自芝加哥恩里科费米研究所的物理学家罗伯特.萨克斯是一位核能的强力拥护者,他说:“我们这些了解苏联安全措施的人都想知道一点:怎么这么长时间苏联的核工业还没有出现严重事故?”。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反应堆没有安全壳结构,安全壳结构本可以在爆炸后限制辐射气体排放到大气中,所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就是安全壳结构缺失的最佳反例。

然而在对公众宣传时,苏联则把它的核电站描述得极其先进。《苏联生活》(Soviet Life)是一本用英文发行的刊物,在一篇原载于1986年2月的文章中,乌克兰能源部长维塔利斯克利亚罗夫曾信誓旦旦的说:“核电站发生爆炸的几率是万年一遇。”。在其他场合,他还补充说:“我们认真的做了环境保护工作。”

但一篇最近发表在另一本苏联刊物的文章中,文章透露出了对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安全的担忧。这篇文章刊发在《Literaturna Ukraina》上,这是一本在基辅发行的刊物,文中批评了核电站建筑操作和工艺方面的问题。作者卢波.科瓦莱斯科(Lyubov Kovalevska)是一名居住在核电站附近的居民,强调了建筑质量的“不足”,并强调“每一立方米的混凝土都应该足够坚固,这才能确保安全”。文章的标题是《这不是件私事》。

对部分美国人来说,苏联所兴建电站的质量和安全会很快成为他们切身相关的问题。苏联正在帮助古巴在西恩富戈斯市安装两座反应堆(译注:西恩富戈斯,西恩富戈斯省省会,古巴南部沿海城市。苏联解体后,由于苏联解体和美国的持续阻挠等因素,至今没有建成),这里距离迈阿密南部只有250英里左右。美国专家表示,如果这两座核反应堆使用水替代石墨作为减速物质,那么这两座反应堆就需要被安放在安全壳结构中。尽管并不知道所有的细节,但是一些熟悉西方反应堆的美国物理学家说,这些反应堆的安全程度跟现在安置在佛罗里达州的几座反应堆基本相当。

回头再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据传苏联关闭了共计20座的所有相同类型核反应堆,发电量占全国发电总量的5%。虽然如此,苏联仍不会放弃推进他们野心勃勃的核建设计划。戈尔巴乔夫要用原子能为该国提供11%的能源,这个指标是苏联到2000年经济翻两番的基石。三十四座核电站正处于建设之中,苏联对电站的需要更加迫切,因为它的石油储量正在减少。但是,这起事故仍将不可避免的延缓新核电站的开工,特别是那些以石墨核心反应堆的核电站。一位在莫斯科的西方专家评论说:“在心理上,这对执政党是一个糟糕的时期,显然,之前他们还在谈论如何加快建设的进程。”

走出苏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切尔诺贝利的爆炸可能会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种阴影。波恩原子能论坛的汤玛斯.罗瑟(Thomas Roser)说:“切尔诺贝利事件将在西欧引发核能问题的全面争论,所有反对核能的人都会把这次的事件当作一种象征。”

很明显,核能的反对派期待和支持者们打一架,这在德国尤为明显。在德国,抗议者和警察之间的冲突已成了家常便饭。迪特尔.克斯廷(Dieter Kersting)是一位反对派的领袖,他反对在巴伐利亚城维克托佛(Wackersdorf)附近的一

片森林空地中兴建核废料处理装置。他说:“切尔诺贝利的灾难强化了我们的立场。”对于官方不断重申的,该设施爆炸的几率相当于零的说法,克斯廷评论道:“现在谁还能相信那些断言?

这敏感的时间里,英国也出了些小问题,英国原本计划兴建一座新一代的核电站。首相撒切尔夫人上周宣布:“我国核能工业的记录绝对是最好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延缓这些核设施建设的审批。一旦灾难为人们所知,环保组织就会迅速组织示威游行。

在荷兰,内阁在争论中推迟了两座新核电厂的建立,并发起了针对安全问题的特别调查,这项决定顺应了媒体的意愿。保守派媒体德电报(De Telegraaf)发出严肃的警告,要求政府承诺“新核电厂的施工一锹都不会进行”,直到苏联事故的原因得到彻底的分析和理解。

核能的支持者们则想方设法撇清自己和切尔诺贝利的关系。“俄国的反应堆是他们特有的。”英国环境大臣肯尼斯.贝克(Kenneth Baker)向议会报告说。“世界上其他国家都没有苏联那种核电站。英国的工程师曾经评估过这种核电站的模型,并因为它不安全而将其舍弃。”能源部副部长詹姆斯.摩尔(James Moore)同意这一观点:“苏联用每小时100英里的汽车赢得了比赛,而我们却坐在每小时30英里的坦克里。我们的措施更为保守。”

法国的核电比例是世界之最,65%的电能来自核电。经历了切尔诺贝利事件后,法国似乎平静异常。法国没有反核能运动,在公众眼中,那些核电厂是他们的骄傲而非麻烦。“法国人毫无保留的喜欢核能。”法国原子能委员会发言人贝朗特.道格拉斯(Bertrand Degalassus)说。因为缺乏其他自然资源,日本26%的能源来自核反应堆,未来会将此政策推行下去。上周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还着重强调了日本核电厂的安全性。

在去年,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试图为苏联建立一种新的统治者形象——负责、耿直且成熟。但是从现在看来,苏联的领导层的路数并没有什么改变。苏联对西欧的信誉已经被严重破坏掉了,而信誉本来也是苏联的新外交目标之一。戈尔巴乔夫夺取世界公认核冠军的脚步停住了,他暂时拿不到那件冠军披风。上周四,一位苏联外交官试图在处理事故的问题上获得西德的帮助,却仍舍不得提供事故的信息,一位西德的科学家终于发了火,对他吼道:“我们不是在做游戏。你们

现在应该对天下苍生负责。”全世界都不会很快忘记,苏联在切尔诺贝利事件中的所作所为。

切尔诺贝利事件所产生的政治和外交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这座小小的乌克兰城镇。当苏联面对来自国际的压力时,它的领导人前所未有的选择了守势。而不是去开放的解释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发生原因、世界其他国家的人民应该如何自我保护。莫斯科建立起了一座寂静的高墙,用饱含蔑视的冷漠对待它的邻国。

核电站严重事故下安全壳内氢爆风险研究现状

核电站严重事故下安全壳内氢爆风险研究现状 【摘要】对核电站严重事故下安全壳内氢气燃烧风险相关的火焰加速(FA)与爆燃-爆炸转变(DDT)的关键物理过程、经典分析模型、实验研究进展等进行了介绍。同时,对适用于大尺度空间的燃烧分析软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对氢气风险研究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关键词】核电站;严重事故;火焰加速;爆燃-爆轰转变 【Abstract】This paper presents the state of art on Flame Acceleration(FA)and Deflagration Detonation Transit(DDT)researches relate to containment hydrogen combustion risk under nuclear power plant severe accident. Meanwhile,the remained problem in validation of combustion analyzing software is discussed. 【Key words】Nuclear power plant;Severe accident;FA;DDT 0 前言 核电站严重事故条件下,堆芯丧失有效冷却,堆芯余热使得核燃料元件锆包壳不断升温并与水蒸气反应,产生的大量氢气进入安全壳内与空气混合,当氢气浓度等因素满足一

定条件时,即使外界点火源能量较弱,被点燃的可燃混合气也能逐渐由缓慢的层流扩散燃烧逐渐发展为爆燃甚至爆轰,压力载荷可达初始压力的几倍甚至十几倍,这将直接威胁到安全壳的完整性。 三里岛事故(1979)之后,核工业界开始对氢气-空气-水蒸气混合物的燃烧行为开展研究[1]。对于大型干式安全壳,早期的安全分析表明安全壳设计可以承受爆燃(Deflagration)产生的压力冲击。同时,由于导致氢气混合气爆轰(Detonation)所需的能量较高[2],而安全壳内不存在此类高能火源,因此不可能发生氢气直接爆炸。但在一定条件下氢气燃烧模式可由爆燃转变为爆轰(DDT)。与外点火源引起的爆炸相比,DDT 现象出现不需要点火源提供较高能量,因此更可能在安全壳内发生,但其发生受到混合物组成、几何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机理较为复杂,是90年代至今氢气燃烧研究的重点[3]。 本文由火焰加速(FA)及爆燃-爆炸转变(DDT)的基本现象及发展过程出发,介绍了其中涉及的重要的火焰不稳定机制以及经典爆震波理论,同时,对业界开展的大型氢气燃烧实验进行了梳理,并对目前湍流燃烧数值模拟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存在的困难进行了分析。 2 火焰加速和爆燃-爆轰转变现象 火焰加速(FA)和爆燃-爆炸转变(DDT)现象本质是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故分析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故分析 事故经过 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死16.7万人,损失120亿美元,是世界上最严重的核电站事故。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建于基辅市以北130千米,4台机组,总装机400万千瓦,是原苏联最大核电站。1970年切尔诺贝利开始修建第一座核反应堆,但总工程师只有建设火电站的经验,整个设计由乌拉尔电力公司设计院进行。后来由莫斯科Zukh水电设计院接手该项目的设计,该设计院主要是水电设计。因为物质缺乏,几乎不太可能找到设计人员设计的某些特殊部件,因此设计者真好将就使用他们自己制造的部件。 1977年第一座反应堆投入运行,与原定计划推迟了两年。管理人员和操作工并不知道1 975年在列宁格勒与此相同的反应堆发生了熔化事故。对有关规定也进行了修改,因为它们对实际情况不适合,特别是经常移出比规定多的控制棒。操作工还发现当输出功率很低时反应堆极不稳定。 20世纪80年代初,另外两个反应堆投入运行。1982年第三座核反应堆活性区发生爆炸并将放射性物质释放到核电站区域,因为对这次事故保密,其他反应堆的操作人员并不知道此次事故的发生。这期间在整个前苏联的ЯBMK型反应堆还发生了几起类似的事故。1980年在Kursk发生的事故引起了原子能委员会的注意:因为停电导致无动力驱动控制棒和水泵,40秒后才启动备用电源,在此次事故中因:为冷却水的自然循环量较大才避免了严重破坏。 1983年末,估计切尔诺贝利4号反应堆关闭后透平机还能为反应堆水泵提供一定时间的应急电源,曾建议对该系统进行测试,但因为装置到1983年底前未获授权,因此对该系统的测试延期进行。在负责ЯBMK型反应堆的部长处还有其他的事故记录——设计的控制棒因为有裂纹当插入反应堆时引起输出功率剧烈波动,但在操作工的操作记录上没有记录。1984年3月27日,4号反应堆正式投入商业运行。 1985年报纸上出现了对核电站的批评,能源部命令总工程师替换易燃的遮蔽材料和电缆。但是因为无不易燃的材料供应,这项计划被搁置。高层管理人员的注意力集中在应付商业压力,而让总工程师负责装置的操作。 1986年4月,4号反应堆停车检修,并且安排了一系列的测试计划,包括应急电源延迟测试。但仍然不知道当透平的动量下降后是否能产生足够的电能驱动水泵达40秒。测试由装置的制造者进行,他们的测试计划与3号和4号反应堆的总工程师讨论了15分钟后即获同意,并没有征求安全检查员的意见,负责反应堆的总工程师也没有到场,正式的批准文件也没有征求核专家的意见。 13时反应堆的输出功率减为一半,两台发电机一台停车。14时对另一台发电机的测试准备就绪。为了避免被联锁,紧急反应堆活性区冷却系统断开。开始准备测试时,Kiev的电力调度员请求供电到23时。23时重新开始根据拟定的计划对透平机的作用进行测试。控制棒的自动控制系统被断开,输出功率降低,下降到30MW。到这一步就没有按照测试的标准规程进行(按标准规程应该放弃试验>,工程师就下一步如何进行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继续移出控制棒,4月26日1时输出功率稳定在200MW,但这仍然低于推荐的最小功率水平,但是被认为可以继续进行测试。 1时过后,另一台冷却泵很快加入该系统,这就需要移出更多的控制棒。大量的水进入反应堆引起蒸汽压力降低。为了避免因为蒸汽压力低导致反应堆关闭,操作人员切断了联锁信号。1时22分,实验刚刚开始,计算机打印结果表明反应性只有最小保留值的一半。1时23分透平发电机的紧急调节阀门关闭,透平机无蒸汽,计算机显示反应器功率急剧上升,

核电厂放射性废物水泥固化处理技术简介

核电厂放射性废物水泥固化处理技术简介 摘要:放射性废物是核能利用的必然产物,是指含有放射性物质或被放射性物 质所污染,活度或活度浓度大于规定的情节解控水平,且所引起的照射未被排除 的废弃物。我国的放射性废物主要来源于核电厂和核燃料循环设施。20世纪80 年代初,我国开始关注和启动有关放射性废物水泥固化处理研究和应用。90年代 中期,水泥固化处理技术日趋成熟,在秦山核电厂和大亚湾核电厂配套建设了低 中水平放射性废物水泥固化系统。同期也编制并颁布实施了废物固化体性能要求 和检验方法的相关标准。随着核电事业的快速发展,绝大多数核电厂配套建设了 放射性废物水泥固化生产线,主要用于低中水平放射性浓缩液和废树脂的固化处理,以及其他固体废物的固化处理。 关键词:放射性;废物处理;水泥固化 一、工艺流程 放射性废物的固化处理,就是将废物加工成能满足废物储存、运输、处置要 求的,具有一定机械性能且结构稳定的废物体。水泥固化通常是将放射性废物、 水泥基料、外加水和其他固化外加剂混合搅拌为均匀的水泥浆体,在合适的养护 条件下,经过不少于28天的养护后形成坚硬的废物固化体。水泥固化的工艺流 程如下图所示: 可以看出,水泥固化的主要过程包括放射性废物废物和各种固化物料的计量,加料和混合搅拌,水泥浆体的凝结和养护。根据搅拌和加料方式的不同,水泥固 化技术可以分为桶外搅拌、桶内搅拌。 桶内搅拌是以标准的废物桶作为混合容器,将废物、水泥、外加剂、水等按 照规定的加料顺序加入废物桶后,按照设定的搅拌方式搅拌均匀。该方法有弃桨 和提桨两种工艺。弃桨是指水泥浆搅拌完成后,将搅拌桨留在废物桶内不再复用,提桨是指搅拌完成后,将搅拌桨提起,冲洗后重复使用。该方法的优点不需要专 门的混合容器,有利于搅拌桨的清洗和维护。缺点是对废物桶的填充率有要求, 对加料顺序、加料量、搅拌方式和搅拌速率有一个相对严格的控制,既要防止搅 拌时水泥浆的外溅,又要保证合适的废物填充率。 桶外搅拌是将水泥、外加剂、水等在混合容器内按照规定的加料顺序和搅拌 方式,搅拌均匀后将水泥浆输送到废物桶。该方法的优点是搅拌桨的设计和搅拌 方式的选择性良好,可以实现固化物料的均匀搅拌,混合容器也可用作装料器, 从而减少固化过程中使用的设备。缺点是混合容器的清洗,搅拌桨的维护较复杂。需要注意的是,与桶内固化相比,桶外固化增加了水泥浆从混合容器向废物桶输 送的过程,这就要求水泥浆须有较好的流动度和较长的初终凝时间,以防止输送 过程中的堵塞或凝结。 与其他固化处理技术相比,水泥固化处理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主要具有如 下优点: ①设备简单,生产能力大,处理过程时间短; ②固化过程二次污染少; ③固化体结构密实,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 ④固化体的耐辐照和抗生物侵蚀性好; ⑤能够实现大多数液体废物和固体废物的固化处理; ⑥自屏蔽效应好。

核电EPR技术简介

核电EPR技术简介 2010-01-09 10:21 前几天看到台山核电开工的新闻,了解到台山核电使用的是EPR技术,单机容量竟然达到了175万千瓦,为目前世界上单机容量最搜集了一些资料如下。 欧洲先进压水堆EPR技术 1. 欧洲先进压水堆发展情况简介 1993年5月,法国和德国的核安全当局提出在未来压水堆设计中采用共同的安全方法,通过降低堆芯熔化和严重事故概率和提高安全废物处理、维修改进、减少人为失误等方面根本改善运行条件。1998年,完成了EPR基本设计。2000年3月,法国和德国的核安全成了EPR基本设计的评审工作,并于2000年11月颁发了一套适用于未来核电站设计建造的详细技术导则。 EPR是法马通和西门子联合开发的反应堆。2001年1月,法马通公司与西门子核电部合并,组成法马通先进核能公司(Framatome 力公司和德国各主要电力公司参加了项目的设计。法德两国核安全当局协调了EPR的核安全标准,统一了技术规范。新一代核反应堆现已进入建设阶段。 截止2009年1月,世界上尚无已投产发电的EPR堆型商业核电站,在建的EPR堆型核电站有法国的弗拉芒维尔核电站,芬兰的奥尔位于中国广东江门的台山核电站。台山核电站目前处于施工准备阶段,核岛主体土建工程将于2009年夏天正式开始。 2.欧洲先进压水堆EPR设计特点 EPR为单堆布置四环路机组,电功率1525MWe,设计寿命60年,双层安全壳设计,外层采用加强型的混凝土壳抵御外部灾害,内层包括: (1)安全性和经济性高 EPR通过主要安全系统4列布置,分别位于安全厂房4个隔开的区域,简化系统设计,扩大主回路设备储水能力,改进人机接口,系设计安全水平。设计了严重事故的应对措施,保证安全壳短期和长期功能,将堆芯熔融物稳定在安全壳内,避免放射性释放。 EPR考虑内部事件的堆芯熔化概率6.3×10-7/堆年,在电站寿期内可用率平均达到90%,正常停堆换料和检修时间16天,运行维护成建造EPR的投资费用低于1300欧元/千瓦,发电成本低于3欧分/kWh。 (2)严重事故预防与缓解措施 EPR设计中考虑了以下几类严重事故: 高压熔堆;氢气燃烧和爆炸;蒸汽爆炸;堆芯熔融物;安全壳内热量排出。 为避免高压熔堆事故发生,在为对付设计基准事故设置3个安全阀(3×300t/h)的基础上,EPR专门设置了针对严重事故工况的卸压过卸压箱排到安全壳内。当堆芯温度大于650℃时,操纵员启动专设卸压装置,可以有效避免压力容器超压失效,并防止压力容器失针对氢气燃烧和爆炸的危险,EPR在设计中采用大容积安全壳(80000m3)。在设备间布置了40台大型氢复合器,在反应堆厂房升降算分析氢气产生量、氢气分布和燃烧导致的压力载荷,结果表明采取上述措施后氢气产生的危险不会威胁安全壳的完整性。 对于蒸汽爆炸事故,EPR在RPV设计中没有设置特殊的装置。通过选择相关事故和边界条件,计算判断RPV封头允许承受的载荷能力容器内蒸汽爆炸已基本消除,不需要设置特殊的装置对付蒸汽爆炸事故。已做的试验显示熔融物不会像以前假设的那样爆炸(极低在进行中。 对于堆芯熔融物,在EPR设计中,RPV失效前堆坑内保持干燥,RPV失效后堆芯熔融物暂时滞留在堆坑内,然后进入专用的展开隔料,保护熔融物中残余的锆,降低了氧化物的密度和温度,改善了展开条件。在展开区域设有氧化锆防护层,防护层底下设有冷却管线并淹没熔融物,从两边对熔融物进行冷却,避免底板熔穿和安全壳失效。 对于安全壳内热量排出,EPR设计有带外部循环的安全壳喷淋系统,2个系列,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降低安全壳温度和压力。该系统物的工作模式,并能长时间防止蒸汽产生,长期地将熔融物和安全壳中的热量导出。 (3)仪控系统和主控室设计 EPR的仪控系统和主控室采用成熟的设计,充分吸取已运行电站数字化仪控系统、人机接口等经验反馈,吸取先进技术设备的优点。的不同区域,避免发生共模失效。主控室与N4机组的高度计算机化控制室相同,专门设有用于维护和诊断工作的人机接口。 EPR是法马通和西门子联合开发的反应堆。2001年1月,法马通公司与西门子核电部合并,组成法马通先进核能公司(Framatome

从福岛核电站事故分析看安全文化(最新版)

从福岛核电站事故分析看安全 文化(最新版) The core of safety culture is people-oriented, which requir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safety responsibilities in the specific work of all employees. ( 安全文化)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文字可以自由修改

从福岛核电站事故分析看安全文化(最新 版) 日本正遭遇二战以来最大的灾难,这次地震由于其史无前例的强烈震级和同时伴随的强次生灾害揪住了全球民众的心。这其中,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1、2、3、4号机组所发生的事故,由于其可能对周边产生的恶劣影响和对人心理产生的恐慌,引起了越来越强烈的关注。根据诸多业内人士对核电站事故以及事故应急处理的分析,我们看到: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看起来是天灾(地震引发海啸造成装置失效),但其实也有许多人为因素,也就是说,还是有人做了不应该做的事情,有人没做应该做的事情。 下面我结合专业人士eagle506的技术分析谈一谈这其中的

文化因素。 1、关于应急处置 2011年3月11日下午,地震发生,反应堆安全停堆,按理应该马上向堆芯补水,保证堆芯冷却防止超压,但地震摧毁了电网,厂外电源不可用,这时应该发动应急柴油机,但海啸来了,柴油机房被淹,不过核电厂还备有蓄电池,虽然容量较小,但是在事故后8小时内还是为压力容器的冷却做了一些贡献的。电池眼看就要耗尽,为了保住压力容器,必须要卸压,防止压力容器超压爆炸。而且操作员也确实是这样做的。 但是,12日早,日本首相菅直人要来视察。 如果卸压,环境中的放射性会升高,虽然菅直人是空中视察,但这对没有穿防护服的日本首相来说仍然不是什么好事,所以,根据日本某些论坛的说法(没有得到官方证实),卸压的事由于此次视察暂时中断。但余热不等人,安全壳内温度压力仍在上升。 菅直人走后,操作员开始继续释放压力容器内部的压力。此时压力容器内的温度约为550摄氏度,堆芯已经裸露并产生大

第九章核电站三废的收集与处理

第九章核电站三废的收集与处理 核电厂与一般工厂一样,会产生一些诸如粉尘、热量和化学产物之类的废物。但在核电厂的生产过程中,由于存在裂变产物及活化腐蚀产物等,因而还会产生一些带有放射性的液体、气体和固体废物。 为保护环境免受污染、防止工作人员和电厂周围居民受到过量的放射性辐照,核电站在排出或再利用这些放射性废物之前,一定要采用必要的工艺对它们进行处理,经监测符合有关标准后再进行排放或回收再利用。 为此,大亚湾核电站设立了一整套排出物的处理和排放系统。这些系统主要有: ——核岛排气和疏水系统(RPE); ——硼回收系统(TEP); ——废液处理系统(TEU); ——废液排放系统(TER); ——废气处理系统(TEG); ——固体废物处理系统(TES)。 9.1核电站三废的来源及分类 1. 废液的分类 废液按其不同来源和化学性质,分为可复用废液和不可复用废液。 可复用的废液是指从一回路排出的未被空气污染的,含氢和裂变产物的反应堆冷却剂。这部分排水由RPE系统收集并送往硼回收系统(TEP),经处理后供一回路重新使用。 不可复用的废液又分为工艺排水、地面排水和化学废液三类。其中,工艺排水是指从一回路排出的、已暴露在空气中的、低化学含量的放射性废液;地面排水是指来自地面的、化学含量不定的低放射性废液;化学废液是指被化学物质污染的,并可能含有放射性的废液。这三种废液都是由RPE系统收集、就地分类,分别送往废液处理系统(TEU)的工艺排水箱、地面排水箱和化学废水贮存箱,经处理后通过废液排放系统(TER)排放。 除了上述三种废液外,还有一种废液,叫做公用废液,是指淋浴、洗涤和热加工车间使用去污剂去污的废水。这些废水通常会有较弱的放射性。公用废液由联系核岛、机修车

核电厂放射性废物处理技术的应用

核电厂放射性废物处理技术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8-01-19T21:17:49.150Z 来源:《电力设备》2017年第28期作者:刘宁 [导读] 摘要:核能是社会应用最多的一种能源,可是核能在发电期间,会产生大量有毒气体,比如固体废弃物,严重影响了环境,危害了人们群众自身健康,为了建设稳定性社会,必须对这种情况加大重视,不断改进和完善。 (山东核电有限公司山东省烟台市 265116) 摘要:核能是社会应用最多的一种能源,可是核能在发电期间,会产生大量有毒气体,比如固体废弃物,严重影响了环境,危害了人们群众自身健康,为了建设稳定性社会,必须对这种情况加大重视,不断改进和完善。本文主要介绍了放射性废物处理技术在核电厂的应用情况。 关键词:核电厂;放射性废物处理技术;应用 引言: 当前,核电厂发展较快,它是一种安全、可靠的资源。可是,核电站除了生产一般废物以外,还会产生特有废物,比如放射性废物,根据自然形态将其划分为液体废物、固体废物和气体废物。其中,放射性废物对人们身体健康危害极大。因此,在设计核电站期间,尽可能将废物最小化,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处理废物,将废物对人体伤害降到最小。 1 放射性废物来源 1.1 核工业产生的放射性三废 核工业在生产应用过程中,处理放射性材料的时候,必定会参数放射性气体、叶体和固体废弃物,这三种被称之为三废。因此,这些放射性废物是生成生态放射性污染的主要原因。 1.2 核武器试验产生的废物 一般来讲,实行核武器爆炸试验,一般会在大气层中进行,爆炸期间,气体和温度较高的蒸汽会形成蘑菇云,呈现上升状态,然后和空气混合在一起,传递热量,最后变成微粒粘附在灰尘中,降落在地面。其成本是半衰期比较长的-90(T1/2=28a),影响较大。 1.3 地质勘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 在进行地质勘探和开采期间,因为技术水平不高、质量达不到要求,一般会产生放射性的废物,特点是第一矿上通风的时候,含有氧的空气逸散。 1.4 其它反射性污染废物 医疗、工业等机构研究放射性核素,对居民自身安全产生巨大的威胁,主要原因在于反射性物质一旦遇到事故,便会失去原来的掌控。其中,医疗使用的放射源是主要的污染状况。 2 放射性气体废物的处理 2.1 气体废物的主要成分 核电站中的放射性气体废物主要包含气载放射性微粒、放射性隋性气体等。因为核电站规模大,工作流程比较复杂,所以产生的气体废物类型较多。比如,在核反应堆中进行裂变的时候,会产生裂变产物。反应期间,照射空气形成放射性核素,在有的元件出现受热情况时,会自主释放碘-131。以上这些都属于放射性气体废物的成分。 2.2 放射性废气主要处理技术 核电厂放射性废气的主要处理方法如下图所示: 表一核电厂废气主要处理方法 2.3 典型的放射性废气处理过程 在处理放射性气体废物的时候,核电厂一般采用活性炭延迟技术进行,这种技术性能高,不需要过多复杂设备便可以处理气体废物,输出成本低下。活性炭自身吸附功能强,核电厂将气体废物通入活性炭延迟系统,便可以分离所有有害成分,从而再次应用到气体废物处理系统中去。通过活性炭吸附以后,废气还要经过吸附过滤器,才可以将系统完全排出。 3 放射性液体废物的处理 3.1 核电厂废液主要组成部分 在核电厂废水中,主要的因素有60CO、137CS、3H、58CO等。一般,核电厂放射性废液类型分为化学、工艺、地面、其它类型。

放射性废物的处理

题目放射性废物的处理最新进展姓名胡家刚 班级地质0901

摘要: 环境污染是人类面临的一大公害,放射性污染对人类生命安全和地球上生物的生存有严重的威胁,所以特别为人们所关注。和平利用原子能,为人类造福不浅,但是核废物处置不好,又将对人类是一大危害。放射性废物如何处置为好,必须进行科学论证。 所以处理放射性废物的发展特别引起我们的关注,新方法新技术的引入将更好的处理这些废物所带来的问题。 关键词:放射性废物,新方法,处理

1.放射性废物 放射性废物为含有放射性核素或被放射性核素污染,其浓度或活度大于国家审管部门规定的清洁解控水平,并且预计不再利用的物质。 1.1放射性废物的来源大致可分为四类: 1.1.1核燃料生产过程:主要包括铀矿开采、冶炼和燃料元件加工等。 1.1.2反应堆运行过程:反应堆中生成的大量裂变产物,一般情况下保留在燃料元件包壳内,当发生元件包壳破损事故时,会有少量裂变产物泄漏到冷却循环水中。 1.1.3核燃料后处理过程:大量裂变产物是核燃料后处理过程的主要废物。 1.1.4 其他来源核工业部门退役的核设施,核武器生产和试验以及其他使用放射性物质的部门如医院、学校、科研单位、工厂等产生的各种废物。 1.2放射性废物的分类 1.2. 1 放射性废物radioactive waste 为审管的目的,放射性废物为含有放射性核素或被放射性核素污染,其浓度或活度大于国家审管部门规定的清洁解控水平,并且预计不再利用的物质 1.2.2 放射性气载废物 radioactive gaseous waste 含有放射性气体和气溶胶,其放射性浓度超过国家审管部门规定的排放限值的气态废弃物。 1.2.3 放射性液体废物 radioactive liquid waste 含有放射性核素,其放射性浓度超过国家审管部门规定的排放限值的液态废弃物。

核电站的辐射防护和废物处理

第八章 核电站的辐射防护和废物处理 8.1 核辐射及其效应 8.1.1 核辐射的物质效应 在核电站范围内,参加核辐射的粒子主要是带正电的α粒子,带负电的β粒子,γ射线(光子)以及不带电的中子,被辐照的物质,我们仅局限于生物形式(包括人体)和用于辐射防护的惰性物质,粒子或射线与物质的作用,主要表现出下列几种效应: (1)由电子引起的激发和电离 当物质受到β粒子(电子)的照射时,产生的效应与它入射时能量E 有很大关系,如果进入物质的电子能量非常低,它仅仅在物质中移动,而对物质的分子没多大的影响,如果入射的电子能量较大,它就将能量传递给原子中的电子,使电子激发到较高能态,或产生电离,接着发生光的发射。例如,当重元素中的内部轨道上的电子置换时,所产生的高能射线就是X 射线。 核反应堆中的β粒子具有0.01~1.0MeV 范围的能量,它穿越物质时能产生大量的电离。粗略的近似计算认为,产生一个离子对约需32eV 的能量。随着物质的每次电离,β粒子损失其能量并最终停止。β粒子所走的路程被称为射程。实验发现:射程正比于β粒子的能量,反比于所穿越物质的密度。如果β粒子得能量E>0.8Mev 时,射程计算的近似为: 30.55(0.16()/) E Mev R cm g cm -=)ρ( (8-1) 式中,ρ是被照射物质的密度,由此可见,β粒子在液体和固体中的射程仅为几个毫米,在空气中也仅为几米。 (2)被重原子慢化的带电重粒子 由于带电粒子(如质子,α粒子)或离子(如裂变碎片)比电子重的多,所以把它们归入重粒子。如果入射的能量相同,它们的运动速度比电子小得多,因为质子与电子的质量比为1836,在相同能量下它们的速度比为0.0233,其动量比为42.85,所以在运动中重粒子不易发生偏转。 带电重粒子在物质中由于同原子中电子的静电相互作用会慢化下来,重粒子在损失其能量的同时,电子获得能量被跃迁。因此,重粒子通过物质时就会有大量的电离产生,随着重粒子能量的衰减,最后它在射程内停止,这一射程比电子的射程短得多,例如,一个能量为2MeV 的α粒子在空气中的射程为1cm 。若假定纸的密度是空气的1000倍,则2MeV 的α粒子就可被0.001cm 厚的纸挡住,或被人的皮肤挡住。因此,α粒子的防护并无多大困难。 (3)被核散射的带电重粒子 高速带电粒子遇到非常重的带点原子核时,由于两个粒子的排斥,迫使入射粒子改变运动方向,沿着双曲线方向继续运动,这就是入射粒子被散射。除非入射粒子的能量非常高,且能进入核力的范围之内,否则它能引起核反应的概率非常小。当然并不排除它被散射后又遇到另一原子的电子,并引起电离的可能性。 (4)γ射线与物质的作用

压水堆核电站工作原理简介

压水堆核电站工作原理简介 核反应堆是核电动力装置的核心设备,是产生核能的源泉。在压水反应堆中,能量主要来源于热中子与铀-235核发生的链式裂变反应。 裂变反应是指一个重核分裂成两个较小质量核的反应。在这种反应中,核俘获一个中子并形成一个复合核。复合核经过很短时间(10-14s)的极不稳定激化核阶段,然后开裂成两个主要碎片,同时平均放出约2.5个中子和一定的能量。一些核素,如铀-233、铀-235、钚-239和钚-241等具有这种性质,它们是核反应堆的主要燃料成分。铀-235的裂变反应如图1.3-1所示。 对于铀-235与热中子的裂变反应来说,目前已发现的裂变碎片有80多种,这说明是以40种以上的不同途径分裂。 在裂变反应中,俘获1个中子会产生2~3个中子,只要其中有1个能碰上裂变核,并引起裂变就可以使裂变继续进行下去,称之为链式反应。 由于反应前后存在质量亏损,根据爱因斯坦相对论所确定的质量和能量之间的关系,质量的亏损相当于系统的能量变化,即ΔE=Δmc2。对铀-235来说,每次裂变释放出的能量大约为200Mev(1兆电子伏=1.6×10-13焦耳)。这些能量除了极少数(约2%)随裂变产物泄露出反应堆外,其余(约98%)全部在燃料元件内转化成热能,由此完成核能向热能的转化。 水作为冷却剂,用于在反应堆中吸收核裂变产生的热能。高温高压的一回路水由反应堆冷却剂泵送到反应堆,由下至上流动,吸收堆内裂变反应放出的热量后流出反应堆,流进蒸汽发生器,通过蒸汽发生器的传热管将热量传递给管外的二回路主给水,使二回路水变成蒸汽,而一回路水流出蒸汽发生器后再由反应堆冷却剂泵重新送到反应堆。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一个封闭的吸热和放热的循环过程,构成一个密闭的循环回路,称为一回路冷却剂系统。 蒸汽发生器产生的饱和蒸汽由主蒸汽管道首先送到汽轮机的高压阀组以调节进入高压缸的蒸汽量,从高压阀组出来的蒸汽通过四根环形蒸汽管道进入高压缸膨胀做功,将蒸汽的热能转变为汽轮机转子旋转的机械能。在膨胀过程中,从高压缸前后流道不同的级后抽取部分蒸汽分别送入高压加热系统和辅助蒸汽系统。高压缸的排气一部分送往4号低压加热器用于加热凝结水,大部分通过四根管道排往位于低压缸两侧的四台汽水分离再热器,在这里进行汽水分离,并由新蒸汽对其进行再热。从汽水分离再热器出来的过热蒸汽经四根管道送入四台低压缸内膨胀做功,从四台低压缸前后流道抽取部分蒸汽分别送往3号、2号和1号低

三代核电厂提升严重事故应对能力安全技术研发及应用-华南理工大学

附件4: 2018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 项目名称三代核电厂提升严重事故应对能力安全技术研发及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中山大学 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华南理工大学 主要完成人(职称、完成单位、工作单位)1. 陈鹏(高级工程师、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 2. 张小英(教授、中山大学、中山大学) 3. 展德奎(高级工程师、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 4. 刘东杰(高级工程师、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 5. 杨方青(工程师、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 6. 张雷(工程师、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 7. 梁峻铭(工程师、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 8. 李华(实验师、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 9. 王春发(工程师、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 10. 王彪(教授、中山大学、中山大学) 11.林继铭(高级工程师,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 12.张会勇(高级工程师,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 13.冉小兵(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 14.杨志飞(高级工程师,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15.段承杰(高级工程师,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 项目面向自主三代核电厂严重事故应对能力安全技术提升,成功提出了一回路系统分析内耦合高精度和高稳定性的安全分析程序,三维堆芯熔化进程模拟程序;形成自主化的三代压水堆堆芯熔融物冷却滞留系统,形成完整的核电厂金属保温层工程设计、制造、施工工艺体系以及严重事故诊断响应支持系统,对于自主三代核电堆型“华龙一号”安全水平提升具有重大意义。主要技术创新包括: 1.提出了自主第三代大型压水堆堆芯与蒸汽发生器的直接耦合分析理论和高精度快速求解算法,实现全范围瞬态工况下反应堆一回路的热工水力分析。开发了三维堆芯熔化精细化模拟程序。 2.建设了三维IVR整体试验装置,攻克加热、密封等试验难题,获取国际首套1:5

两次核电站事故对我国发展核电的启示

科技信息 1.核能的诞生以及核电的发展 1942年12月2日,美国在芝加哥大学成功启动了世界上第一座核反应堆,之后,美国率先造出了三颗原子弹,并将其中两颗用于战争中,直接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这是核能最早的应用,而最早应用于电力方面则是在1951年12月,当时美国在爱达荷国家反应堆试验中心使用实验增殖反应堆(EBR)第一次产生了电流,该反应堆的电功率为100KW,足够满足这座小反应堆中的设备用电需要。从此,世界上便开始了将核能用于发电之路。 与传统能源相比,核能的优点十分明显。其能量密度大,功率高,为其它能源所不及。这就便于集中安全装置,提高效率。除此之外,其优势还在于核能资源丰富,高能低耗,安全清洁。因此,核电是“安全、可靠、高效、经济、清洁”的能源。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截止到2011年1月,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最新数据,目前全球正在运行的核电机组共442个,核电发电量约占全球发电总量的16%,正在建设的核电机组为65个。其中拥有核电机组最多的国家依次为:美国104个、法国58个、日本54个、俄罗斯32个、韩国21个、印度20个、英国19个、加拿大18个、德国17个、乌克兰15个、中国13个。由此可见核电发电的重要地位。 但是,核电不仅有好处,也有它的劣势,核电发电效率低,热污染严重,而且核废料难以处理,这些都是各国发展核电所普遍面临的问题。而且,众所周知,核电站一旦发生事故,那将是一场巨大的灾难,会给人类和环境带来无法抹去的伤痛,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和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就给人类安全利用核能敲响了一记警钟。 2.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经过及影响 2.1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情况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始建于1970年,建设方案最初打算将核电站建在距离基辅仅25公里处,但由于科学界担忧与基辅太过接近,所以核电站最终建在距基辅以北110公里的普里皮亚季镇附近,距离白俄罗斯仅16公里。到1983年,共建成了4台核电机组。这4台机组均为苏式石墨1000型(RBMK-1000)反应堆,每座反应堆能产生1千兆瓦的电能。到事故发生前,4个反应堆承担了乌克兰当时10%的电力供应。 2.2事故经过 根据检修计划,1986年4月25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四号机组预定停止运行,以进行定期维修。然而由于连续的操作失误,反应堆状态非常不稳定。到了26日凌晨1时23分,4号机组反应堆突然熔化燃烧,发生爆炸,一条30多米高的火柱掀开了反应堆的保护壳,冲向夜空。反应堆内的设备遭到严重破坏,爆炸产生高达摄氏2000度的烈焰,熔化了反应堆厂房内的设施,厂房也被炸掉一半。这样反应堆核心直接暴露在空气中,大量放射性物质因此向反应堆外泄漏。 爆炸发生后,四号反应堆厂房被炸掉一半,反应堆核心直接暴露在大气中,核心中央一道蓝白光线射向夜空,那是暴露的放射性物质发出的切连科夫辐射。凌晨1点25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第二消防站接到火灾报警,当班执勤的28名消防队员立即出动。消防队员第一件要做的事是扑灭被四处飞溅的反应堆炙热残骸引发的位于三号反应堆与四号反应堆(这个堆型设计是双堆布置,即一座主厂房内安装两套反应堆)旁的发电汽轮机厂房顶的沥青大火,保护紧邻的正在运转的三号反应堆。此时汽轮机厂房屋顶的辐射照射强度为2万伦琴,被炸开的反应堆内部是3万伦琴,而500伦琴5个小时的照射就能致人急性死亡。这些消防员与大火整整战斗了一个小时,出现了头晕和呕吐症状后被换下,当班指挥员普拉维克中尉在两周后不治牺牲,28名消防队员最后仅有16人活到了事故二十周年。 2.3事故的影响 这次事故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除了事故导致31人当场死亡,上万人由于放射性物质远期影响而致命或重病,至今仍有被放射线影响而导致畸形胎儿的出生。这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核事故。外泄的辐射尘随着大气飘散到前苏联的西部地区、东欧地区、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受污染最为严重,由于风向的关系,据估计约有60%的放射性物质落在白俄罗斯的土地。此事故引起大众对于苏联的核电厂安全性的关注,事故也间接导致了苏联的瓦解。苏联瓦解后独立的国家包括俄罗斯、白俄罗斯及乌克兰等每年仍然投入经费与人力致力于灾难的善后以及居民健康保健。因事故而直接或间接死亡的人数难以估算,且事故后的长期影响到目前为止仍是个未知数。 3.福岛核电站事故的经过及影响 3.1福岛核电站情况 福岛一站1号机组于1971年3月投入商业运行,二站1号机组于1982年4月投入商业运行。福岛核电站的核反应堆都是单循环沸水堆,只有一条冷却回路,蒸汽直接从堆芯中产生,推动汽轮机。福岛核电站使用MOX燃料,燃料棒外壳为锆合金。福岛核电站一号机组已经服役40年,正式退役需要到2031年。2011年东京电力计划为第一核电站增建两座反应堆。 3.2事故经过 东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下午14时46分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8.8级大地震,强震引发海啸。第二天,12日早上6点,福岛第一核电站一号和二号核反应堆压力失去控制,下午3点,福岛第一核电站核反应堆出现熔解现象,发生放射性燃料泄漏。12日15点40分,福岛第一核电站一号机组发生爆炸,并且使得2号反应堆外壳在爆炸中受损,造成含有放射物的冷却水不断流出。紧接着,一直平静的4号反应堆起火,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日本首相菅直人当即发布命令,要求距核电站30公里内居民呆在家中避险。在随后的13号,日本气象厅宣布,地震级别由8.8级修正为9.0级,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被定级为4级核事故。14日上午11点01分,三号机组又发生了爆炸事故,使得此次福岛核电站的事故越来越严重。 双叶镇距离福岛第一核电站约19.3公里。3月份的核泄漏事故发生之后,由于处于20公里的疏散半径之内,双叶镇上的居民都已迁走避难。现在,这里依然保持着灾难发生时的场景:儿童游乐场里空无一人,孤独的狗走过空旷的街道,鞋子等私人物品被匆忙丢弃……双叶镇变得与距离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最近的“鬼城”普里皮亚季镇十分相似,这里的时间仿佛已经静止,只剩下孤独哀伤的气息仍在慢慢流淌。 3.3事故的影响 3.3.1全球核能复兴受阻 日本福岛核电事故促使世界各国对核电安全进行重新审视,并对核电的未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其中,5月30日德国环境部长又宣布,德国将于2022年前关闭国内所有的核电站,从而成为首个不再使用核能的主要工业国家。法国总理菲永致信法国核安全局主席拉科斯特,要求吸取日本福岛核电站教训,在2011年底前全面检查该国核电站安全并公布初步调查结果,同时就每个核电站改善安全措施提出建议。西班牙政府表示,将对境内所有核电站进行安全评估。马来西亚民主行动党则呼吁政府放弃筹划中的核电厂计划。其它国家如俄罗斯、美国、英国、韩国、泰国、越南等也就本国核电站安全性及未来核电发展计划进行了重新检视。 3.3.2环境污染 首先,此次福岛核电站事故所造成的最明显的影响就是对环境的污染,由于地震造成了核电设施的损坏,加上早期处置反应堆降温引入大量海水,造成大量含放射性物质的污水泄漏,其中一号机组向附近海域排放低放射性污水已经达到8500吨,二号机组周围尚有2万吨高放射性污水。福岛第一核电站排入海水中的放射性物质随海流5年后可到达北美洲,10年后到达亚洲东部,30年后几乎扩散至整个太平洋。 其次,福岛核电站泄漏的放射性物质随时间的推移会降落到地面,造成地面、建筑物表面与土壤的污染,被污染的土壤含有很高的放射性,随着雨水的冲刷,放射性粒子会进入地下水系统,从而污染浅层地下水,福岛核电站地下水已检测到600Bp以上的辐射值。据日本政府测算,年辐射量达200毫希的地区如不采取去污措施,至少20年灾民才能返家。 4.这两次重大核电站事故对我国的几点启示 4.1核电站正确选址 核电站的选址是保证核电站安全运行的第一关,选择核电站厂址必须抱着科学、严谨的态度与精神,其基本的出发点,就是考虑万一出事故的时候,造成的损失要最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要最小。所以在建设核电站时应尽量选取远离人口密集的大城市的人烟稀少地区,并且必须保证核电站建设在地质稳定的地区,以保证 两次核电站事故对我国发展核电的启示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张成磊骆宏波 [摘要]1986年的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以及2012年的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人们在为这两次灾 难感到悲伤的同时,也在进行着反思,核能到底是天使还是魔鬼,人类到底该怎样安全地利用核能,让核能为人类更多地造福,本文 就以这两次核电站事故为主线,讨论这两次核电站事故发生的原因、经过以及得到的教训及启示,以期为我国核电事业的发展提供 帮助。 [关键词]核电核电站事故切尔诺贝利福岛 (下转第109页)— —108

放射性废物处理方案[1]

放射性废物处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对医用放射性废物管理的放射卫生防护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医学实践中医用放射性废物的管理,不包括远距离治疗用GBq量级以上废弃密封放射源的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8703 辐射防护规定 GB9133 放射性废物的分类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医用放射性废物 以下简称废物。系指在应用放射性核素的医学实践中产生的放射性比活度或放射性浓度超过国家规定值的液体、固体和气载废物。 3.2 废物管理

在废物处理或处置中所涉及的技术活动和管理制度。 3.3 贮存室 供放射性废物在处理或处置前临时存放的房间。 4、废物管理一般防护要求 4.1 根据GB8703废物管理原则和GB9133,确定各类医用废物的处理或处置方法。废物分类标准参见GB9133。 4.2 必须区分临床医用放射性废物与医学研究中产生的放射性废物,不可混同处理。医学常用的放射性核素见附录A(资料性附录)。 4.3 必须区分放射性废物与非放射性废物,不可混同处理。应力求控制和减少放射性废物产生量。 5 、液体废物的管理 5.1 放射性废气、物 使用放射性核素量,产生废弃物O3和NO X通风排放,排入大气,臭氧50分钟后自动分解为氧气。 6 固体废物的管理 6.1 废物收集 6.1.1剩余粒子源由提供粒子源公司回收处置;其他固废作普通医疗废物处置。

核电厂放射性废物处理技术的应用 刘宁

核电厂放射性废物处理技术的应用刘宁 发表时间:2018-01-19T21:17:43.863Z 来源:《电力设备》2017年第28期作者:刘宁 [导读] 摘要:核能是社会应用最多的一种能源,可是核能在发电期间,会产生大量有毒气体,比如固体废弃物,严重影响了环境,危害了人们群众自身健康,为了建设稳定性社会,必须对这种情况加大重视,不断改进和完善。 (山东核电有限公司山东省烟台市 265116) 摘要:核能是社会应用最多的一种能源,可是核能在发电期间,会产生大量有毒气体,比如固体废弃物,严重影响了环境,危害了人们群众自身健康,为了建设稳定性社会,必须对这种情况加大重视,不断改进和完善。本文主要介绍了放射性废物处理技术在核电厂的应用情况。 关键词:核电厂;放射性废物处理技术;应用 引言: 当前,核电厂发展较快,它是一种安全、可靠的资源。可是,核电站除了生产一般废物以外,还会产生特有废物,比如放射性废物,根据自然形态将其划分为液体废物、固体废物和气体废物。其中,放射性废物对人们身体健康危害极大。因此,在设计核电站期间,尽可能将废物最小化,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处理废物,将废物对人体伤害降到最小。 1 放射性废物来源 1.1 核工业产生的放射性三废 核工业在生产应用过程中,处理放射性材料的时候,必定会参数放射性气体、叶体和固体废弃物,这三种被称之为三废。因此,这些放射性废物是生成生态放射性污染的主要原因。 1.2 核武器试验产生的废物 一般来讲,实行核武器爆炸试验,一般会在大气层中进行,爆炸期间,气体和温度较高的蒸汽会形成蘑菇云,呈现上升状态,然后和空气混合在一起,传递热量,最后变成微粒粘附在灰尘中,降落在地面。其成本是半衰期比较长的-90(T1/2=28a),影响较大。 1.3 地质勘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 在进行地质勘探和开采期间,因为技术水平不高、质量达不到要求,一般会产生放射性的废物,特点是第一矿上通风的时候,含有氧的空气逸散。 1.4 其它反射性污染废物 医疗、工业等机构研究放射性核素,对居民自身安全产生巨大的威胁,主要原因在于反射性物质一旦遇到事故,便会失去原来的掌控。其中,医疗使用的放射源是主要的污染状况。 2 放射性气体废物的处理 2.1 气体废物的主要成分 核电站中的放射性气体废物主要包含气载放射性微粒、放射性隋性气体等。因为核电站规模大,工作流程比较复杂,所以产生的气体废物类型较多。比如,在核反应堆中进行裂变的时候,会产生裂变产物。反应期间,照射空气形成放射性核素,在有的元件出现受热情况时,会自主释放碘-131。以上这些都属于放射性气体废物的成分。 2.2 放射性废气主要处理技术 核电厂放射性废气的主要处理方法如下图所示: 表一核电厂废气主要处理方法 2.3 典型的放射性废气处理过程 在处理放射性气体废物的时候,核电厂一般采用活性炭延迟技术进行,这种技术性能高,不需要过多复杂设备便可以处理气体废物,输出成本低下。活性炭自身吸附功能强,核电厂将气体废物通入活性炭延迟系统,便可以分离所有有害成分,从而再次应用到气体废物处理系统中去。通过活性炭吸附以后,废气还要经过吸附过滤器,才可以将系统完全排出。 3 放射性液体废物的处理 3.1 核电厂废液主要组成部分 在核电厂废水中,主要的因素有60CO、137CS、3H、58CO等。一般,核电厂放射性废液类型分为化学、工艺、地面、其它类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