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2022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卷 含答案

2021-2022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卷 含答案

2021-2022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卷 含答案
2021-2022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卷 含答案

2021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张东华学校:莘庄中学张天兵、王燕君学校:三林中学、嘉定二中

xx12月

一阅读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8分)

穿过云朵直至阳光处

——在第三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

贾平凹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①几年前,我听到这样一句话:翻译就是世界文学。这话让我吃惊,可冷静一想,事情确实是这样的,没有翻译,从何谈世界文学呢?正是一批中国作家的作品被翻译出去,尤其是被翻译出去的莫言先生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后,使世界才了解了和正在了解着中国文学。翻译的功德巨大啊!现在,中国的政府、中国的文学组织机构,中国作家对翻译的

热情很高,这次大会的主题是“解读

..中国故事”,其希望和目的要让中国作家的作品更多地翻译出去,翻译得更好更准确更丰满,有幸参加这个大会,对于如何解读中国故事的话题上,我谈谈我的一些认识。

②解读中国故事,就是让人知道这是中国的故事,并从故事中能读到当今中国是什么样子,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能读出中国的气派、味道和意义。而当下的中国,

作家是极其多,作品也是极其多,据有关资料报道,仅长篇小说,每年就印刷出版三千余

部,在这些庞大的作家群和作品堆里,怎么去识别哪些是有价值的作品,哪些是意义不大的作品,哪些作品值得被翻译出去,哪些作品是需要下工夫做的重点翻译?别说翻译家,就是中国的文学专业人员也难以做到那么好。虽然对于一部作品的优劣高低鉴别那是自有一种标准和感觉的,好的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它会口口相传,产生出影响,但是当不可能把所有作品都读过,或无法从整体上来把握时,具体到某一部作品,常常是各人有各人的解读。

③我的意思是能多读些作品尽量去多读些作品,从而能从中国文学的整体上去把握和

掌控,当把豆子平放在一个大盘里,好的豆子

....和不好的豆子就自然都发现了。要了解孔子,不仅是读孔子,还有必要读老子,读荀子,读韩非子等等,这样更能了解孔子。在这种能整体把握当下中国文学的基础上,就可以求辩解:中国之所以是中国,它的文学与西方文学有什么不同?与东方别的国家的文学有什么不同?它传达了当今中国什么样的生活?

传达了当今中国什么样的精神和气质?这些生活这些精神这些气质,在世界文学的格局里呈现了什么样的意义?

④这样,就可能遴选出一大批作品来,这些作品因作家的经历和个性不同,思想和审美不同,他们的故事和叙述方式就必然在形态上,色彩上,声响上,味道上各异。如何进一步解读,途径之一就是了解中国的文化。

⑤说到了解中国的文化。现在许多文学作品中,包括艺术作品中,是有着相当多的中国文化的表现,但那都是明清以后的东西,而明清是中国社会的衰败期,不是中国社会的鼎盛和强劲期,那些拳、灯笼、舞狮、吃饺子、演皮影等等,那只是一些中国文化的元素,是浅薄的零碎的表面的东西。元素不是元典,中国文化一定要寻到中国文化的精髓上,根

本上。比如中国文化中关于太阳历和阴阳五行的建立,是中华民族对宇宙自然的看法,对生命的看法,这些看法如何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它的哲学观念的。比如中国的宗教有儒、释、道三种,道是讲天人合一,释是讲心的转化,儒是讲自身的修养和处世的中庸,这三教如何在影响着中国的社会构成和运行的。比如,除了儒释道外,中国民间又同时认为万物有灵,对王的敬畏,对自然界的阴阳的分辨。中国文化中这些元典的东西,核心根本的东西,才是形成了中国人的思维和性格,它重整体,重混沌,重象形,重道德,重关系,重秩序。能深入了解了这些,中国的社会也才能看得懂,社会上发生的许多事情也才能搞明白。有了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性格、宗教和哲学,进而又影响和左右着中国人的审美,形成了它的不同于西方的特点。

⑥我在早年,曾说过,我们的写作,要在作品的境界上向西方的文学学习,目光要盯住全人类的主流东西,而在作品的表现形式上又一定要中华民族的东西。我举了个例子,当我们没有乘坐过飞机,我们认为天是阴晴的,月是圆缺的,云是聚散的,当我们乘坐了飞机,才发现云层之上都是阳光,穿过哪一朵云,无论这朵云是导致着下雨或是冰雹雷电,穿过去都是阳光。如果把阳光比喻人类共通的东西,我们的作品一定要穿过这些云朵直至阳光处。而同时,我们是生存在某一朵云下,即便这些云朵在下雨下冰雹,我们也不必从这朵云下跑去另一朵云下,就在这一朵云下穷力穿过去阳光处,这朵云是我们的生存环境,在穿过时就是我们的表现形式。

⑦为了穿过我们的云层,我也曾经把我们的戏剧与西方的话剧作过比较,把我们的水墨画与西方的油画作过比较,把我们的中医与西医作过比较。戏剧更多的是写意,话剧更多的是写实,水墨画更多的是线条,油画更多的是色块,中医更多的是综合,西医更多的是分析。我讲这些,大致的意思是,在解读中国故事时,不仅要看到这个故事是否传奇,

是否热闹,是否精彩,更要看到这个故事是怎么讲的,它的思维、方法、语言是中国式的。

(节选自xx10期《美文》,有

改动)

1.第①段加点的“解读”在文中的意思是。(2分)

2.综观全文,第③段加点的“好的豆子”在文中指的是怎样的作品?(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下列关于中国文化“元典”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中国文化元典指的是中国文化中精髓、核心、根本的东西。

B.拳、灯笼、舞狮、吃饺子、演皮影是中国文化元典的表现形式。

C.中国文化元典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性格、哲学观念和社会运行。

D.中国人的思维性格、宗教和哲学影响和左右了中国人的审美。

4.分析第⑥段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5.下列推断与文意不一致的一项是()。(3分)

A.贾平凹的发言对象是翻译中国作品的汉学家、翻译家。

B.中国文化的元典最终会影响和左右中国作家的写作。

C.东西方差异导致中国作家只能穿过中国“这朵云”。

D.翻译家应选择既具故事性又具中国特色的作品翻译。

6. 本文思路十分清晰,请结合内容对此加以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1题。(17分)

孤意与深情

张晓风

①我和俞大纲老师的认识是颇为戏剧性的,那是八年以前,我去听他演讲,地方小,到会的人也少,大家听完了也就零零落落地散去了。

②但对我而言,那是个截然不同的晚上,也不管夜深了,我走上台去找他,连自我介绍都省了,继续向他请教。

③俞老师是一个谈起话来就没有时间观念的人,我们愈谈愈晚,后来他忽然问了一句:

④“你在什么学校?”

⑤“东吴——”

⑥“东吴有一个人,”他很起劲地说,“你去找她谈谈,她叫张晓风。”

⑦我一下愣住了,原来俞老师竟知道我而器重我,这么大年纪的人也会留心当代文学,我当时的心情简直兴奋得要轰然一声烧起来,可惜我不是那种深藏不露的人,我立刻就忍不住告诉他我就是张晓风。

⑧然后他告诉我他喜欢我的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认为深得中国文学中的阴柔之美,我其实对自己早期的作品很羞于启齿,由于年轻和肤浅,我把许多好东西写得糟极了,但被俞老师在这种情形下无心地盛赞一番,仍使我窃喜不已。接着又谈了一些话,他忽然

说:“白先勇你认识吗?”

⑨“认识。”那时候他刚好约我在他的晨钟出版社出书。

⑩“他的《游园惊梦》里有一点小错,”他很认真地说,“吹腔,不等于昆曲,下回告诉他改过来。”

⑾我真的惊讶于他的细腻。

⑿后来,我就和其他年轻人一样,理直气壮地直趋他的办公室里聊起天来。

⒀也许是缘于我的自入,我自己虽也多次从这类当面的和电话聊天中得到许多好处,但我却不赞成俞老师如此无日无夜的来者不拒。我固执地认为,不留下文字,其他都是不可信赖的,即使是嫡传弟子,复述自己言论的时候也难免有失实之处。这话不好直说,我只能间接催老师。

⒁“老师,您的平剧剧本应该抽点时间整理出来发表。”

⒂“我也是这样想呀!”他无奈地叹了口气,“我每次一想到发表,就觉得到处都是缺点,几乎想整个重新写过——可是,心里不免又想,唉,既然要花那么多功夫,不如干脆写一本新的……”

⒃“好啊,那就写一个新的!”

⒄“可是,想想旧的还没有修整好,何必又弄新的?”

⒅唉,这真是可怕的循环。我常想,世间一流的人才往往由于求全心切反而没有写下什么,大概执着笔的,多半是二流以下的角色。

⒆老师去世后,我忍不住有几分生气,世间有些胡乱出版的人是“造孽”,但惜墨如金,竟至不立文字则对晚辈而言近乎“残忍”,对“造孽”的人历史还有办法,不多久,他们的油墨污染便成陈迹,但不勤事写作的人连历史也对他们无可奈何。倒是一本《戏剧

纵横谈》在编辑的半逼半催下以写随笔心情反而写出来了,算是不幸中的小幸。

⒇老师在世时,我和他虽每有会意深契之处,但也有不少时候,老师坚持他的看法,我则坚持我的。如果老师今日复生,我第一件急于和他辩驳的事便是坚持他至少要写两部书,一部是关于戏剧理论,另一部则应该至少包括十个平剧剧本,他不应该只做我们这一代的老师,他应该做以后很多代年轻人的老师……

(21)可是老师已不在了,深夜里我打电话和谁争论去呢?

(22)对于我的戏剧演出,老师的意见也甚多,不论是“灯光”、“表演”、“舞台设计”、“舞蹈”,他都“有意见”,事实上俞老师是个连对自己都“有意见”的人,他的可爱正在他的“有意见”。

(23)老师说对说错表情都极强烈,认为正确时,他会一叠声地说:“对—对—对—对—……”每一个“对”字都说得清晰、缓慢、悠长,而且几乎等节拍,认为不正确时,他会嘿嘿而笑,摇头,说:“完全不对,完全不对……”

(24)令我惊讶的是老师完全不赞同比较文学,记得我第一次试着和他谈谈一位学者所写的关于元杂剧的悲剧观,他立刻拒绝了,并且说:

(25)“晓风,你要知道,中国和西洋是完全不同的,完全不同的,一点相同的都没有!”

(26)“好,”我不服气,“就算比出来的结果是‘一无可比’,也是一种比较研究啊!”

(27)可是老师不为所动,他仍坚持中国的戏就是中国的戏,没有比较的必要,也没有比较的可能。

(28)后来,我发觉俞老师和其他年轻人在各方面的看法也每有不同,到头来各人还是保持了各人的看法,而师生,也仍然是师生。

(29)有一阵,报上猛骂一个人,简直像打落水狗,我打电话请教他的意见,他绝口不

提那人的“人”,却盛赞那人的文章,说:“自有白话文以来,能把旧的诗词套用得那么好,能把固有的东西用得那么高明,此人当数第一!”

(30)他又赞美他取譬喻取得婉委贴切。放下电话,我感到什么很温暖的东西,我并不赞成老师说他是白话文的第一高手,但我喜欢他那种论事从宽的胸襟。

(31)后来,就在报上看到老师的死。老师患先天性心脏肥大症多年,原来也就是随时可以撒手的。悲伤是留下来的,师母,和一切承受过他关切和期望的年轻人,我们有多长的一段路要走啊!

(32)老师生前喜欢提及明代的一位女伶楚生,说她“孤意在眉,深情在睫”,“孤意”和“深情”原是矛盾的,却又很微妙地是一个艺术家必要的一种矛盾。

(33)老师死后我忽然觉得老师自己也是一个有其“孤意”有其“深情”的人,他执着于一个绵邈温馨的中国,他的孤意是一个中国读书人对传统的悲痛的拥姿,而他的深情,使他容纳接受每一股昂扬冲激的生命,因而使自己更其波澜壮阔,浩瀚森森……

(选

入时有改动)

7. 赏析第⑦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8.分析第(13)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9.赏析第(23)段人物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10.分析第(29)(30)两段记叙的事例在文中的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11.结合文章内容,赏析结尾写法的好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三)默写。(6分)(任选6空作答;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2.(1)鹰击长空,____________,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不忍登高临远,____________,归思难收。(柳永《八声甘州》)

(3)夕阳下,________,两三航未曾着岸。(马致远《寿阳曲·远浦帆归》)

(4)____________,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

(5)____________,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6)____________,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7)青树翠蔓,。(柳宗元《小石潭记》)

(8)见贤思齐焉,____________。(《论语·里仁》)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15题。(8分)

落花

(唐)李商隐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注:这首诗做于846年李商隐闲居之时,当时因陷于党争,李商隐境况很不如意。13.从题材上看,这是一首诗。(1分)

14.下面选项不正确的是()。(3分)

A.首联写客散园寂,人去楼空,落花也似因孤独“乱飞”。

B.颔联两句从空间和时间着笔写落花“乱飞”的具体情状。

C.颈联“眼穿”句写诗人望眼欲穿而花枝仍然渐渐稀疏。

D.尾联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怜花惜花的一片“芳心”。

15.尾联“芳心”语意双关,请结合内容加以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6—21题。(18分)

①王导,字茂弘,光禄大夫览之孙也。导少有风鉴,识量清远。年十四,陈留高士张公见而奇.之,谓其从兄敦曰:“此儿容貌志气,将相之器也。”时元帝①为琅琊王,与导

素相亲善。导知天下已乱,遂倾心推奉,潜有兴复之志。帝亦雅相器重,契同友执。帝之在洛阳也,导每劝令之国。会帝出镇下邳,请导为安东司马,军谋密策,知无不为。及徙

威仪,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吴人纪瞻、顾荣,皆江南之望,窃觇.之,见其如此,咸惊惧,乃相率拜于道左。导因进计曰:“古之王者,莫不宾礼故老,存问风俗,虚己倾心,以招俊义。况天下丧乱,九州分裂,大业草创,急于得人者乎!顾荣、贺循,此土之望,未若引之以结人心。二子既至,则无不来矣。”帝乃使导躬造循、荣,二人皆应命而至,由是吴会风靡,百姓归心焉。自此之后,渐相崇奉,君臣之礼始定。

②及帝登尊号,百官陪列,命导升御床共坐。导固辞,至于三四,曰:“若太阳下同

万物,苍生何由仰照!”帝乃止。进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及刘隗②用事

..,导渐见疏远,任真推分,澹如也。有识咸称导善处兴废焉。

③导善于因事,虽无日用之益,而岁计有余。时帑藏空竭,库中惟有练数千端,鬻之不售,而国用不给。导患之,乃与朝贤俱制练布单衣,于是士人翕然竞服之,练遂踊贵。乃令主者出卖,端至一金。其为时所慕如此。

④导简素寡欲,仓无储谷,衣不重帛。帝知之,给布万匹,以供私费。导有羸疾,不堪朝会,帝幸.其府,纵酒作乐,后令舆车入殿,其见敬如此。

(选自《晋书·王导传》卷六五,有删节)

注:①晋元帝:司马睿,西晋皇室后裔,于290年袭封琅琊王,在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之际,

接受王导建议南迁建康称帝,为东晋的开国皇帝。②刘隗:东晋大臣,为官刚正,为晋元

帝之重臣。

16.解释下面加点的实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陈留高士张公见而奇.之(2)窃觇.之

(3)及刘隗用事

..(4)帝幸.其府

17.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导每劝令之.国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百姓归心焉.殽有二陵焉.

C.帝亦雅相.器重仰头相.向鸣 D.帝乃.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8.下列特殊句式中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2分)

A.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B.及刘隗用事,导渐见疏远

C.后令舆车入殿,其见敬如此

D.其为时所慕如此

19.把第①段划线句译成现代汉语。(4分)

会敦来朝,导谓之曰:“琅琊王仁德虽厚而名论犹轻。兄威风已振,宜有以匡济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0.概括第①段王导使吴地“百姓归心”的办法。(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概括王导的性格特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叙①陈正甫《会心集》

(明)袁宏道

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今之人慕趣之名,求趣之似,于是有辨说书画、涉猎古董以为

清,寄意玄虚、脱迹尘纷以为远,又其则有如苏州②之烧香煮茶者。此等皆趣之皮毛,何

关神情?

②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当其为童子也,不知有趣,然无往而非趣也。

面无端容,目无定睛,口喃喃而欲语,足跳跃而不定,人生之至乐,真无逾于此时者。孟

子所谓不失赤子,老子所谓能婴儿,盖指此也。趣之正等正觉最上乘也。山林之人,无拘

无缚,得自在度日,故虽不求趣而趣近之。愚不肖之近趣也,以无品也,品愈卑③,故所

求愈下。或为酒肉,或为声伎,率心而行,无所忌惮,自以为绝望于世,故举世非④笑之不顾也,此又一趣也。迨夫年渐长,官渐高,品渐大,有身如梏,有心如棘,毛孔骨节俱为闻见知识所缚,入理愈深,然其去趣愈远矣。

③余友陈正甫,深于趣者也,故所述《会心集》若干卷,趣居其多。不然,虽介若伯夷,高若严光,不录也。噫,孰谓有品如君、官如君、年之壮如君,而能知如此者哉!注:①叙:通“序”,为……作序。②苏州:唐代诗人韦应物任官终于苏州刺史。③卑:低等的。④非:指责、批评。

2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文中的“”一句。(1分)

23.赏析第①段划线句的语言特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4.概括第①段所列举的附庸风雅之人的浅陋行为。(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5.结合第②段内容,对该段论证方法加以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6.文章的核心是论“趣”,即人自然率真的生命形态,作者有关“趣”的观点你是否同意?试结合文章内容加以评价。(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二写作 70分

27.阅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庄周在《庄子·知北游》中写下“圣人者,原(原:推究)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的哲思,希腊先贤在奥林匹斯山德尔斐神殿的门柱上刻下“认识你自己”的格言,这些箴言几千年来一直给人们理性的昭示,对此你有什么感悟和看法?

根据上述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xx第一学期上海市十二校高三联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翻译家/翻译者正确鉴别当代中国作家作品的优劣高低;或者翻译家/翻译者以正确的标准遴选优秀的当代中国作家作品。(“解读”对象1分,“解读”动词义解释1分,共2分)

2、能够反映当代中国面貌/特色/精神气质(1分)、具备中国文化元典要素/精髓(1分)、反映全人类主流追求/共通的东西(1分)的优秀当代中国文学作品。(1点1分,共3分)

3、B(2分)

4、划线句以“阳光”比喻全人类共通的东西,以“这些云朵”比喻作家生存的环境中国(1分),形象生动地(1分)阐明了优秀的中国当代作品必须采用中国式/中华民族的表现形式反映人类主流追求/共通的东西的观点(1分),照应标题(1分)。(1点1分,共4分)

5、C(3分)

6、文章开篇从翻译的重要性谈起直奔大会主题“解读中国故事”,首先阐释了“解读”的意义——翻译更多的作品让世界了解中国(1分),接着提出“解读”途径:先尽量多读,在整体把握当下中国文学基础上选出一批作品(1分);再了解中国文化,进一步遴选出既有中国文化特色又能反映人类主流追求/共通之处的优秀当代文学精品(1分)。文章思路清晰,层层递进,结构严谨(1分)。(1点1分,共4分)

7.(1)“轰然”使用象声词/拟声词(1分)描摹作者受到俞老师赞赏内心产生的巨大反响(1分),鲜明生动地体现了“我”内心的兴奋(1分);(2)“简直烧起来”描写作者受到俞老师赞赏时心情得激动几乎“烧起来”(1分),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1分)强调了“我”内心兴奋的程度(1分)。

8.过渡段,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写俞老师因接待年轻人平日里工作繁忙(1分),指出世间一流人才写作立言/留下文字的意义(1分),为下文记叙催促俞老师整理作品作铺垫(1分)。(1点1分,共3分)

9.文章第(23)段采用细节描写着重刻画俞老师评价对错时的语言和神态(1分),认为正确时,“一连声”地说“对”,每个都说得“清晰、缓慢、悠长”“等节拍”,认

为不对也不断重复“完全不对”(1分),这些语言描写体现了俞老师对自己的意见的坚持,对戏剧艺术的认真(1分);说“完全不对”时“嘿嘿而笑”的神态描写体现了俞老师儒雅平和的性格(1分)。(1点1分,共4分)

10.第(29)(30)两段记叙俞老师盛赞被报上猛骂的一个人的文章(1分),表现了俞老师论事从宽的胸襟(1分),进一步揭示俞老师的为人品质,他的“意见”体现了他对戏剧艺术的认真细腻和严格要求,无关个人(1分)。(1点1分,共3分)

11.结尾篇末点题/卒章显志(1分),“对传统的悲痛的拥姿”说明他的“孤意”是对日渐式微的中国传统戏剧艺术的执著(1分),“容纳接受每一股昂扬冲激的生命”体现他对艺术的“深情”使他能够理解宽容其他艺术从事者,“使自己更其波澜壮阔,浩瀚森森”赞扬其艺术涵养因此更加丰厚(1分),语言生动形象,耐人寻味(1分)。(1点1分,共4分)

12.(1)鱼翔浅底(2)望故乡渺邈(3)酒旆闲(4)香雾云鬟湿(5)君问归期未有期(6)

人有悲欢离合(7)蒙络摇缀(8)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任选6空作答;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咏物诗

14.D

15.尾联表面描写花朵向春天奉献自己的一片“芳心”,最终落得沾人衣裾的凋零结局(1分),实际上语意双关,借落花自喻/自比/借物喻人(1分),写自身胸怀大志/欲见用于世,一片“芳心”只落得被排挤的境地(1分),抒发了作者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孤独/

苦闷感伤(1分)。(1点1分,共4分)

16. (4分)(1)认为……奇特/奇异(2)察看,观看(3)当权/执政(4)帝王到达某地

17.A(2分)

18.A(2分)

19.恰逢王敦来朝见(元帝),王导对他说:“琅琊王仁德虽然厚重,但名望还轻。兄长在此早已声名大振,应该有用来匡济时局办法。”(错1处扣1分,共4分扣完为止。)20.(1)请声名已振的兄长王敦辅助;(2)让晋元帝上巳节出巡展示帝王威仪;(3)建议晋元帝礼遇当地故老,询问当地风俗;(4)建议晋元帝虚己倾心招纳人才;(5)招揽江东最有声望的士族顾荣、贺循。(1点1分,3点得满分3分)

21.有远见卓识/深谋远虑,谦虚谨慎/进退有度、因事谋变/富于机变/治理有方、简朴寡欲/淡泊自守等。(1点1分,3点得满分3分)

译文:

王导,字茂弘,光禄大夫王览之孙。王导年幼时就有风度,有远见。十四岁时,陈留名士张公见到他感到十分惊奇,对他的堂兄王敦说:“看这个孩子的相貌心志,是做将相的人才。”当时晋元帝还是琅琊王,与王导一向亲密友善。王导看到天下已经大乱,便全力拥戴(琅琊王),暗自立下复兴(晋室)的心志。晋元帝对他也很器重,志趣相投如挚友,元帝在洛阳时,王导时常劝他到自己的封国去。及至元帝出镇下邳,就请王导做安东司马,凡军国大计,王导都积极筹画。元帝刚出镇建康时,吴人不相依附,过了一个多月,

仍没有士人百姓前去拜望,王导为此深感忧虑。恰逢王敦来朝见(元帝),王导对他说:“琅琊王仁德虽然厚重,但名望还轻。兄长在此早已声名大振,应该有用来匡济时局办法。”到了三月上巳节,元帝亲自前去观看修禊仪式,一路乘坐肩舆,威仪齐备。王敦、王导以及众名臣骏将也都骑马护行。吴人纪瞻、顾荣都是江南一带名望极高的人,他们私下前去观望,看到这种场面,都十分吃惊,于是一起在路旁迎拜。王导于是又向元帝献计说:“古代凡是能够称王天下的,没有不礼遇遗老贤才,存问风土人情,虚心坦诚,以便招揽天下俊杰的。更何况现在天下大乱,国土分裂,我们立国的大业尚在初创,当务之急在于取得民心啊!顾荣、贺循二位是当地的土族首领,不如将他们吸引过来以便广收人心。他们二位一来,其他人便没有不来的了。”元帝于是派王导亲自登门拜请贺循、顾荣,他们两人也就奉命前来朝见元帝,因此吴会受到他们的影响,民心归附。从此之后,各地相继尊奉元帝,开始有了君王与臣子的礼数。

到元帝正式登基的时候,文武百官列队陪侍,元帝让王导上来和自己一起坐在御床上。王导坚决推辞,以至于元帝请了三四次,王导说:“那么老百姓到哪里仰视沐浴太阳的光辉呢!”元帝这才罢了。晋封王导为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等到刘隗在朝中得宠用事,王导和元帝的关系逐渐疏远,但他一任自然安其本分,淡泊自如。有识之士都称赞王导善于对待升沉兴废。

王导善于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办事,虽然每天开支用度没有宽余,可一年总还有些节余。当时朝廷财政枯竭库藏空虚,只有粗丝布几千端,出售到市上却无人购买,因而朝廷开支非常困难。王导很着急,就和朝中的一些名贤都用这种粗布做衣裳,于是人们纷纷仿效他

们也穿这种衣服,这些布匹的价钱一下子就贵了起来。这才令主管者去卖,每端布卖到一两金。王导就是这样被人仰慕。

王导平素俭朴寡欲,仓中没有积蓄的粮米,穿衣不同时穿两件帛衣。皇帝知道后,送给他布万匹,以供他私人开支。王导体弱患病,出席不了朝会,皇帝就亲自到他府中,置酒设乐,然后用舆车将他接到殿里,他就这样被皇帝敬重尊崇。

22.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1分)

23.角度:句式的整句/排比,修辞的排比/比喻均可。答案示例:使用排比/整句(1)从色、味、光、态四个角度谈“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妙处,论证“世人所难得者唯趣”的观点(1分),句式整齐,韵律和谐(1分)。或:使用比喻(1),以色、味、光、态比喻“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妙处,论证“世人所难得者唯趣”的观点(1分),说理形象生动(1分)。

24.(1)以辩字画、识古董为清(1分);(2)以谈玄论道、不问世事/脱离尘世为远(1分);(3)以如韦应物一样烧香煮茶为风雅(1分)。

25.举例论证(1分):举童子、山林之人以及愚不肖之人为例,论证“趣得之自然者深”的观点(1分),以成人受知识名利束缚而无趣为例论证“得之学问者浅”的道理(1分);正反对比论证(1分):以童子、山林之人以及愚不肖之人等正面事例和成人受知识名利束缚而无趣对比(1分),论证“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的道理(1分)。26.可褒可贬,自圆其说即可,要有评论的角度和明确的观点。

答案示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