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NEJM:王拥军教授发现“双抗”显著降低卒中再发风险(CHANCE研究)

NEJM:王拥军教授发现“双抗”显著降低卒中再发风险(CHANCE研究)

NEJM:王拥军教授发现“双抗”显著降低卒中再发风险(CHANCE研究)
NEJM:王拥军教授发现“双抗”显著降低卒中再发风险(CHANCE研究)

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主持进行的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与阿司匹林单独治疗急性非致残性脑血管事件高危人群研究(colopidogrel in high-risk patients with acute non-disabling cerebrovascular events,简称CHANCE研究)该研究已被世界权威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接受,将于今天在新英格兰杂志发表。此项研究在今年2月份美国夏威夷举行的2013年国际卒中大会(ISC)上公布后,引起广泛反响,在今天的天坛会正式发布。这是目前为止,全球最大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小卒中和TIA临床研究。CHANCE研究结果显示,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小卒中后相对短期应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在降低卒中复发风险方面优于阿司匹林单独治疗,且并不伴有严重出血并发症风险的显著增加。这项仅在中国进行的CHANCE研究领先于另一项在美国招募和进行的类似研究,即TIA和卒中血小板定向抑制(POINT)研究。

该研究纳入了5170例患者40岁及以上的TIA或小卒中的患者。其发病时间在24小时内,被随机分配到两组:阿司匹林(首日负荷剂量为75-300mg,随后75mg/天)加安慰剂治疗组,或相同的阿司匹林剂量加氯吡格雷(首日负荷剂量为300mg,随后75mg/天)治疗组。双抗治疗组的患者还需要经过21天之后停用阿司匹林,因为与其他亚组人群类似,中国的患者具有相对较高的出血风险。

研究结果表明,同时接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抗治疗的患者卒中复发率更低。90天随访时,双抗治疗组患者无卒中(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生存的风险比(HR)为0.68(95%CI,0.57 - 0.81,P <0.001)。对于联合次要终点事件(卒中,心肌梗死,血管性死亡),HR为0.69(95%CI,0.58 - 0.82,P <0.001)。两组患者发生出血性卒中风险类似(均为0.3%)。

值得注意的是,两组患者严重出血性事件发生率类似(均为0.2%)。虽然双抗治疗组轻微出血的发生率更高(1.2%vs.0.7%),但并没有任何的信号提示双抗治疗是不安全的。

CHANCE研究是首个关注TIA和小卒中急性期治疗的研究,Johnston博士强调说TIA和小卒中及时就近急诊治疗率很不够,这些患者通常并没有紧急就诊或者仅仅去了诊所就医。我们需要提醒人们的是,这确实是一个紧急情况,应立刻治疗。”

当谈及双抗治疗是否可用于更严重卒中的患者时,Johnston博士说,“我不知道如何划分这样的界限,研究人员将进行更多的有关卒中严重程度的亚组分析,但在出血性卒中发生率和双抗治疗疗效方面,TIA和卒中是没有区别的。”

王拥军教授还介绍到,本项研究是否会引起指南的修改,这个目前来说只能做预测。CHANCE 研究2月8日在夏威夷的国际卒中大会上公布后,包括Stroke(《卒中》)杂志主编Fisher、杜克大学卒中中心主任Goldstein在内的多位权威专家预测指南会做相应修改,

即对高危患者应采用双抗治疗。近几年的相关研究阴性结果较多,这是不多的阳性结果之一。

同时,王拥军教授还认为,评价一项研究要看power(效力)。CHANCE研究样本量为5000多例,样本量还是比较大的。当然,尽管这项研究将在NEJM这样的权威杂志发表,但它的证据等级只是2级,meta分析才是1级。我们有一个meta分析即将发表在Circulation (《循环》)杂志。

CHANCE研究跟以前的SPS3等研究相比,主要的不同有两点。一是卒中后的时间窗不同,SPS3研究为6个月,CHANCE研究为24小时。我们找这个时间窗花了很长时间,最后发现主要是卒中后72小时内复发率高。另一点是用药时间长短不同,SPS3研究中是长期治疗,而CHANCE研究中双抗治疗的时间只有3周。我们按照CHANCE的入选标准对SPS3进行的亚组分析发现双抗仍然是有效的。

另外,与POINT研究相比,POINT研究的时间窗更短,只有12小时;另外它的第一天氯吡格雷负荷剂量更高,达到600mg。这项研究预计到2017年左右结束。

亚组分析特色

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并不能使所有患者受益,部分患者对氯吡格雷无反应,有些甚至发生了血栓形成。为了探索这种氯吡格雷抵抗现象,CHANCE设计了血样亚组进行氯吡格雷药物基因组学研究。存在氯吡格雷抵抗患者具有较高的心血管死亡、再梗死或严重缺血的终点事件发生率。氯吡格雷抵抗的原因很多,涉及遗传与变异、药物相互作用等多个方面,且存在个体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可能是个体遗传信息的不同或变异所致。有一种观点认为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强度与肝脏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CYP450)同工酶活性相关。作为一种前体药物,氯吡格雷需要通过CYP450转变为活性代谢物才具有抗血小板功能。而编码CYP 酶的基因具有多态性,在心血管方面开展的研究显示携带功能降低CYP2C19等位基因的受试者发生继发性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远远高于未携带者。但在脑血管病方面,携带功能降低CYP2C19等位基因的受试者是否复发卒中的风险增加的关联模型尚存在争议。这也是CHANCE血样亚组进行氯吡格雷药物基因组学研究的出发点。我们希望通过这一研究,初步建立氯吡格雷活性药物基因组与临床结局分层数据库,探讨在急性TIA及缺血性小卒中抗血小板治疗中CYP基因表型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疗效及卒中复发风险的相关性,以指导临床实现合理有效的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方案。为探寻提高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疗效、减少血栓栓塞的发生率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可促进有效地利用现有医疗资源,降低医疗成本、减轻患者和社会医疗负担。

心路历程

这篇研究论文顺利发表在NEJM杂志上,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王拥军教授介绍到:困难是一直都有的,有的甚至可以说是惊心动魄。比如在稿件投出去的第5天,就被拒绝了。原来这里面有一个误解。他们认为我们在临床试验注册网站登记的启动时间距首例患者入组的时间太长,因此认为可能有问题。但实际上是我们把拿到研究经费的这一天算作了启动日期,而一般应该是研究的所有准备工作完成,可以开始入组患者了,才算研究启动。于是我们向NEJM提供了所有的证据,包括每一次会议的记录,证明这确实是一个理解上的问题。就因为这个细节,就审核了一个月,可见顶级学术期刊的要求有多苛刻。

此外,NEJM要求的材料也非常细。我们前后共有11版研究方案,中英文的版本他们都要。还有前后4版统计分析计划,也都要。当时如果只留最后一版的话,那这篇论文就肯定被拒了。这项研究凝聚了我们全国110家研究单位的心血,如果因为这些细节而与NEJM这样的顶级学术期刊失之交臂,那实在是太可惜了。我深深地体会到,这种大型研究,最重要的是过程管理,特别需要优秀的项目经理,而中国目前恰恰缺少临床研究项目经理的培养。

修改到最后,论文的文字几乎是重写了一遍。

同时,王拥军教授还提到,本项研究的发表,确实标志着中国神经病学的整体进步,可以承担任何水平的国际试验,是中国临床研究水平的标志。因为CHANCE研究有全国110家研究单位参与,只有大家都强,才有可能在这么多单位进行这么大规模的研究。CHANCE 研究的结果公布后,桑国卫委员长曾给我发过一条短信:“终于感觉药物临床评价不再是新药研发的瓶颈了!”(注:桑国卫,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研究员)

在CHANCE研究的示范作用之后,中国会有更多这样的高质量临床研究。此前我们中国在NEJM上发表的大多是流行病学研究,而CHANCE则是第一个硬碰硬的大型临床试验研究。这有点像许海峰在洛杉矶奥运会上拿的第一块金牌,我们中国已经具备了实力,实现零的突破以后,就会有更多的金牌。

联想到今天正在召开的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王拥军感慨真是12年的轮回。王拥军教授说:“12年前,我们刚开始办天坛会的时候,虽然也是办一个国际神经病学交流的平台,但当时主要是外国学者讲,我们听,中国神经科医生只是旁观者;6年前,上讲台的中国医生越来越多,我们成为了参与者;今天,我们已经成了领导者。”

王拥军教授认为:“我认为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加强神经科的临床研究方法学培训。中国

临床研究的优势在于病例多,近年的投入也比较大,但方法学上的不足是我们的弱项。过去认为临床研究的主战场是病房,但实际上真正的主战场应该是临床研究中心。这是因为再强大的专家,也需要临床研究中心的支持。比如美国的杜克大学、克里夫兰医学中心都有非常强的临床研究中心,它们的工作非常细致,细致到连一份文件的销毁都有严格的SOP。目前我们最需要的是这样的服务平台。”

对此,美国加州大学神经内科教授S. Claiborne Johnston博士称,“尽管CHANCE研究是一项非常出色的研究,结果也具有较大的治疗方面意义,需要注意的是中美两国的医疗情况不同。在中国,卒中的二级预防体系并不如欧洲和北美牢固,这可能会对试验研究有些影响。此外,通常情况下,不同人种之间的遗传差异并不重要,但在这种情况下确实会有影响,因为可能存在影响亚洲人群氯吡格雷代谢的基因多态性的差异”。Johnston博士称,美国的神经内科医生可以将CHANCE研究作为使用双抗治疗的一个信号,“但我认为也许等到除中国以外的另一项确证研究结果公布会更为明智。”

王拥军教授还介绍到,中国脑血管病的临床研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①临床资源丰富,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庞大的脑血管病人群和高危人群;②临床医生高涨的研究热情,每个临床医生都希望有机会参与临床.研究;③政府研究投入的不断加大,这与国力的日益增强高度相关;④临床治疗不规范,研究背景浅,很多在规范治疗社会不能显现的治疗效果在中国可以显现;⑤社会发展不平衡,社会经济地位差别巨大,给卒中社会经济研究带来独特的机会。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中国临床研究面临的问题和劣势:首先,专业临床研究机构和队伍尚未形成,缺乏先进国家拥有的临床研究院和相关机构。其次,方法学培训明显不足,很多临床研究显得热情有余,方法不当。第三,缺乏国际化临床研究的学科带头人,培养有国际影响力的人才势在必行。最后,科研管理体制限制科研创新,管理的滞后影响临床研究的步伐。因此,机会与困难是均等的,前面的路等待我们去走。

目前,天坛脑血管病临床研究中心一直致力于打造一支集顶层设计、项目管理和运作、研究实施、质量控制、数据安全与管理、统计分析报告等多种职能于一体的项目团队,致力于打造中国的学术研究组织(Academic Research Organization, ARO)。中心已打造的临床研究公共平台包括:临床试验和研究设计平台、随访平台、随机化平台、数据管理与统计平台、数据和安全管理委员会(DSMB)、国际化伦理平台、临床事件仲裁平台、电子病历和e-CRF 平台、中心化卒中影像判读平台、样本库平台、药物基因组平台、中心实验室平台和SAE 报告平台等多个平台,重点建设的平台包括:最小数据单元集平台(CDE)、临床数据与统计中心、比较效益学研究平台、分子标记物核心实验室平台、影像核心实验室平台和

量表评价中心平台。该中心临床研究公共平台已与美国杜克大学和清华大学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CDE 平台已于美国NIH和国自然基金委合作,实现了双边互认;数据统计分析平台已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统计分析中心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项目的统计工作带来重要指导性价值;该中心的伦理委员会还于2010 年9 月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FERCAP 认证。2012 年在该平台基础上还在全国范围内牵头了NIH 资助的急性脑出血患者高血压的干预试验—ATACH-II 研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总师桑卫国院士多次参观本中心,对临床研究公共平台和GCP 平台的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

缺血性脑卒中双抗治疗--指南汇总2018-(34755)

阿司匹林 + 氯吡格雷联合抗血小板聚集 阿司匹林肠溶片:相对普通片吸收延迟3-6h ,因此需快速达到抗板作用时可考虑嚼服。 综述: 多项大型研究结果显示,双抗并不能使患者获益 FASTER:研究探讨了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发病24 小时内小卒中或TIA 患者的疗效,结果显示,相对于阿司匹林单药治疗,双抗,不能降低卒中复发和主要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MATCH :比较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抗与氯吡格雷单抗的疗效,结果显示,双抗无显著优势,可使主要终点时间绝对值下降1% ,而同时严重出血绝对风险增加 1.3% 。 SPS3:双抗不能降低缺血性卒中复发的风险,但严重出血风险较阿司匹林单抗组增加近 2 倍。 COMPRESS :结果表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抗不能减少发病后30d 内的卒中复发风险,反而有增加出血风险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CHANCE :评价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抗对高危轻型卒中和TIA 患者的疗效。阳性结果 入选条件: 40 岁及以上非心源性高危TIA 或小卒中患者 发病 24h 内 方案: ①阿司匹林75mg/d ×90d ②阿司匹林75mg/d ×21d+ 氯吡格雷首剂 300mg ,随后 75mg/d ×90d 结果:双抗治疗组90d 的卒中复发相对风险降低32% 。两组患者的中重度出血和颅内出血 风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为什么成功了:关键在于筛选出了卒中复发风险高而出血风险低的患者。 《 2014 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轻型卒中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具有高卒中复发风险( ABCD2 ≥4 分)的急性非心源性TIA (根据 24h 时间定义)或轻型卒中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word版)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 南2014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5,48(04): 258-273. DOI: 10.3760/cma.j.issn.1006-7876.2015.04.003 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病类型,我国脑卒中亚型中,近70%的患者为缺血性脑卒中[1]。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缺血性脑卒中年复发率高达17.7%[2]。有效的二级预防是减少复发和死亡的重要手段。自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发布《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0》[3]以来,世界范围内缺血性脑卒中及TIA二级预防领域增添了丰富的循证医学证据。世界各国也先后发布或更新了指南和共识。为了规范中国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临床实践,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的专家对2010年二级预防指南进行了更新修订。撰写组通过复习相关研究证据,结合中国国情和临床现状,征求各方意见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集体制定了《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以期为神经科医生提供针对缺血性脑卒中和TIA合理、科学的二级预防治疗策略,从而减少我国缺血性脑卒中及TIA患者的死亡率、复发率和致残率。本指南中对推荐意见的推荐强度及证据的评定标准与本期246~257页发表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相同。

危险因素控制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可预防和不可预防两类,应积极控制可预防的危险因素,减少脑血管病的发生或复发。相关危险因素可参考以往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南及二级预防指南。本文重点介绍循证医学证据充分、关注度高且可以进行干预的危险因素。 一、高血压 高血压是脑卒中和TIA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在近期发生过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中,高血压的诊断率高达70%[4,5,6]。目前我国约有3.25亿高血压患者,但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均较低(分别为42.6%、34.1%和9.3%)[7]。 第1个证实脑卒中二级预防降压治疗有效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是我国开展的脑卒中后降压治疗研究(Post–stroke Antihypertensive Treatment Study, PATS)[8],该研究入选5 665例近期发生TIA或小脑卒中(包括出血性和缺血性)的患者,完全随机法分为吲达帕胺组和安慰剂组,平均随访24个月,结果显示吲达帕胺组的再发脑卒中率显著低于安慰剂组(30.9%与44.1%),脑卒中复发的相对风险降低30%,提示对于我国以高钠型为主的高血压人群,利尿剂有显著预防脑卒中复发的作用。随后进行的早期培哚普利预防脑卒中复发研究(Perindopril Protection Against Recurrent Stroke Study, PROGRESS)再次证实控制血压在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有效性[9]。2009年的一项荟萃分析证实了降压治疗可以显著降低脑卒中和TIA的再发风险,且收缩压降低越多,降低脑卒中复发风险的效果越

脑卒中的筛查和预防

第三节脑卒中的筛查和预防 一、脑卒中的定义 脑卒中是脑中风学名,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 二、临床表现及分类 以突然昏扑、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智力障碍为主要特征。脑中风包括缺血性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脑栓塞)、出血性中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脑病和血管性痴呆四大类。 三、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非常复杂,可分为可干预和不可干预两类。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吸烟、糖尿病、血脂异常、心房颤动、其它心脏疾病、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不合理饮食和营养过剩、饮酒过量、缺乏体力活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绝经后激素治疗、口服避孕药、肥胖等;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低出生体重、种族、遗传因素(家族史等)。 四、脑卒中筛查 (一)筛查标准 脑卒中筛查的人群为既往有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史者或者40岁以上脑卒中风险评估≧3分的高危人群。 脑卒中风险评估包括以下8项: 1. 高血压病史(≧140/90mmHg),或正在服用降压药; 2. 房颤和心瓣膜病; 3. 吸烟; 4. 血脂异常或未知; 5. 糖尿病; 6. 很少进行体育活动(体育锻炼的标准时每周≧3次、每次≧30min、

持续时间超过年。从事农业体力劳动可视为有体育活动); 7. 明显超重或肥胖(BMI≧26kg/m2); 8. 有卒中家族史。 注:每一项得1分。 (二)筛查与干预流程 脑卒中筛查与干预的流程是根据卒中的危险因素,按照规范的标准将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出来,并针对可干预危险因素给予适宜性技术的治疗和严格的健康教育,预防卒中的发生或复发;对于非卒中高危人群,通过进行合理的健康指导和危险因素干预,防止卒中危险因素的发生和发展,降低卒中发生率。附:脑卒中筛查与干预流程(三)筛查方法与步骤 1、医师接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 重点询问有无脑卒中或TIA的症状,既往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病史、吸烟饮酒史、饮食生活习惯、家族性心脑血管病史等,测身高、体重、腹围、双上肢血压、听血管杂音及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等。 2、实验室检查 根据病史体征或既往有异常指标需进一步检查者,应有针对性的进行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血液生化、凝血四项、血液免疫检查等。 3、脑、颈血管超声 脑、颈血管超声是卒中筛查、术中监测、术后随访的最基本、最便捷的无创性检查,包括颈动脉超声检查及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 4、CT脑血管造影(CTA)或MR脑血管造影(MRA) 高度怀疑为脑血管病或血管超声检查提示有脑、颈血管病变时,为辅助诊断及进一步评估病变程度,可行CTA或MRA检查。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风险评估量表使用专家共识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风险评估量表使用专家共识 脑卒中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死致残率高、疾病负担重,已跃升为我国国民死因首位。在目前有效特异性治疗手段相对缺乏的情况下,早期预防是减少脑卒中疾病负担的最佳途径。风险评估是识别脑卒中发生、复发的高危人群,明确预防重点的有效工具,对脑卒中一、二级预防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已有了一些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及复发风险的评估工具,但面对多种工具临床应该怎样选用尚缺乏规范化的推荐意见。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和脑血管病学组组织专家全面查阅国内外文献、多次反复讨论后对常用风险评估工具的选择达成共识性推荐意见如下,以便于临床应用。 一、缺血性脑卒中一级预防风险评估量表 1. 改良的弗明汉卒中量表(Framingham Stroke Profile,表1):弗明汉卒中量表是最早提出并得以广泛应用的简易卒中风险评估工具,由Wolf 等于1991年首先在弗明汉研究中提出,研究人群主要为来自美国马萨诸塞州弗明汉小镇的居民,研究筛选出年龄、收缩压、降压治疗、糖尿病史、吸烟、心血管病病史、心房颤动史及心电图诊断的左心室肥厚等预测因子并赋予分值权重,建立了风险评分值与卒中发病率的数学模型,预测未来10年卒中发病风险。由于血压水平受药物治疗的影响较大,D’Agostino 等根据接受降压治疗前后收缩压水平,对该风险积分规则进行调整后,建立了改良的弗明汉卒中量表,进一步提高了模型对卒中发病风险的预测能

力。国内验证显示该量表能较好预测卒中发病风险[曲线下面积(AUC):男性0.726;女性0.656],但在一定程度上高估了研究人群的实际卒中发病率,同时由于量表中缺乏一些重要的卒中预测因素,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国内学者也建立了一些基于国人数据的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评 估量表,但未获广泛应用。2011年美国卒中一级预防指南建议对每一例具有卒中危险因素暴露的个体使用风险评估量表(如改良的弗明汉卒中量表)进行卒中风险评估。 2. 汇集队列方程(Pooled Cohort Equations,表2):汇集队列方程运用在线计算器或手机软件 (https://www.doczj.com/doc/d413492346.html,/cvriskcalculator)评估个体未来10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发生风险(致死性及非致死性心血管疾病及脑卒中)。汇集队列方程的建模数据来源于美国心肺和血液研究所的多项大型队列研究(ARIC研究、CARDIA研究、Framingham研究等),模型包括性别、年龄、种族、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收缩压、是否接受抗高血压治疗、糖尿病、吸烟等项目。结果显示该模型能较好预测未来10年ASCVD的发生风险(AUC:男性0.713,女性0.818)。2014年美国卒中一级预防指南建议使用汇集队列方程计算未来10年ASCVD发生风险,对风险超过10%的高危人群建议使用阿司匹林预防卒中的发生。2014年美国胆固醇治疗指南推荐可使用该工具评估未来10年ASCVD发生风险,用于指导他汀治疗的启动时机及治疗强度,如对不伴临床ASCVD及糖尿病,且低密度脂蛋

(完整word版)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风险评估表

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风险评估表 (适用住院和门诊筛查) <现场调查纸质版> 一、档案信息 二、初筛信息

三、复筛信息 四、近2周用药信息

五、体格检查信息 六、实验室检验信息 七、检查信息

八、mRS评分(改良Rankin 量表,仅脑卒中患者需要填写)

他们继续往前走。走到了沃野,他们决定停下。 被打巴掌的那位差点淹死,幸好被朋友救过来了。 被救起后,他拿了一把小剑在石头上刻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 一旁好奇的朋友问到: “为什么我打了你以后你要写在沙子上,而现在要刻在石头上呢?” 另一个笑笑回答说:“当被一个朋友伤害时,要写在易忘的地方,风会负责抹去它; 相反的如果被帮助,我们要把它刻在心灵的深处,任何风都抹不去的。” 朋友之间相处,伤害往往是无心的,帮助却是真心的。 在日常生活中,就算最要好的朋友也会有摩擦,也会因为这些摩擦产生误会,以至于成为陌路。 友情的深浅,不仅在于朋友对你的才能钦佩到什么程度,更在于他对你的弱点容忍到什么程度。 学会将伤害丢在风里,将感动铭记心底,才可以让我们的友谊历久弥新! 友谊是我们哀伤时的缓和剂,激情时的舒解剂; 是我们压力时的流泻口,是我们灾难时的庇护所;

是我们犹豫时的商议者,是我们脑子的清新剂。 但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大家都要牢记的: “切不可苛求朋友给你同样的回报,宽容一点,对自己也是对朋友。” 爱因斯坦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朋友。” 他们继续往前走。走到了沃野,他们决定停下。 被打巴掌的那位差点淹死,幸好被朋友救过来了。 被救起后,他拿了一把小剑在石头上刻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 一旁好奇的朋友问到: “为什么我打了你以后你要写在沙子上,而现在要刻在石头上呢?” 另一个笑笑回答说:“当被一个朋友伤害时,要写在易忘的地方,风会负责抹去它; 相反的如果被帮助,我们要把它刻在心灵的深处,任何风都抹不去的。” 朋友之间相处,伤害往往是无心的,帮助却是真心的。 在日常生活中,就算最要好的朋友也会有摩擦,也会因为这些摩擦产生误会,以至于成为陌路。 友情的深浅,不仅在于朋友对你的才能钦佩到什么程度,更在于他对你的弱点容忍到什么程度。 学会将伤害丢在风里,将感动铭记心底,才可以让我们的友谊历久弥新! 友谊是我们哀伤时的缓和剂,激情时的舒解剂; 是我们压力时的流泻口,是我们灾难时的庇护所; 是我们犹豫时的商议者,是我们脑子的清新剂。 但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大家都要牢记的: “切不可苛求朋友给你同样的回报,宽容一点,对自己也是对朋友。” 爱因斯坦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朋友。”

中国卒中量表

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1995) 项目评分标准 一、意识(最大刺激,最佳反应)两项提问:年龄?现在是 几月?相关2岁或1个月 都算正确 均正确0 一项正确 1 都不正确,做以下检查 两项指令(可以示范): 握拳、伸拳;睁眼、闭 均完成 3 完成一项 4 都不能完成,做以下检查 强烈局部刺激(健侧肢 体) 定向退让(躲避运动) 6 定向肢体回宿(对刺激的反射性动作)7 肢体伸直8 无反应9 二、水平凝视功能正常0 侧视运动受限 2 眼球侧凝视 4 三、面肌正常0 轻瘫、可动 1 全瘫 2 四、言语正常0 交谈有一定困难,借助表情动作表达,或 言语流利但不易听懂,错语较多 2 可简单对话、但复述困难,言语多于回, 有命名障碍 5 词不达意 6 五、上肢肌力Ⅴ°正常0 Ⅳ°(不能抵抗外力) 1 Ⅲ°抬臂高于肩 2 Ⅲ°平肩或以下 3 Ⅱ°上肢与躯干夹角>45° 4 Ⅰ°上肢与躯干夹角≤45° 5 0°不能动 6 六、手肌力Ⅴ°正常0 Ⅳ°(不能紧握拳) 1 Ⅲ°握空源、能伸开 2 Ⅲ°能屈指、不能伸 3 Ⅱ°屈指不能及掌 4 Ⅰ°指微动 5 0°不能动 6 七、下肢肌力Ⅴ°正常0 Ⅳ°(不能抵抗外力) 1 Ⅲ°抬腿45°以上,踝或趾可动 2 Ⅲ°抬腿45°左右,踝或趾不能动 3

Ⅱ°抬腿离床不足45° 4 Ⅰ°水平移动,不能抬高 5 0°不能动 6 八、步行能力正常行走0 独立行走5米以上,跛行 1 独立行走,需扶杖 2 有人扶持下可以行走 3 自己站立,不能走 4 坐不需支持,但不能站立 5 卧床 6 备注: 1、概述 1995年,我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了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是由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SSS)修订而来。其目的是对脑卒中后患者所存留的或新出现的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识别和评定,并进行疗效考评。 2、解释 在相应项目内打"√",每项检查只能选填一项。最高分45分,最低分0分,轻型0~15分,中型16~30分,重型31~45分

framingham脑卒中危险分层表

表1—男性“10年中风风险”自测表 “Framingham风险评分”(FRS)—年龄因素 年龄分数 20-34 -9 35-39 -4 40-44 0 45-49 3 50-54 6 55-59 8 60-64 10 65-69 11 70-74 12 75-79 13 “Framingham风险评分”(FRS)—年龄因素和整体胆固醇水平 整体胆固醇水 平 年龄 20-39 年龄 40-49 年龄 50-59 年龄 60-69 年龄 70-79 ≤4.140 0 0 0 0 4.15- 5.19 4 3 2 1 0 5.2- 6.19 7 5 3 1 0 6.2- 7.2 9 6 4 2 1 ≥7.2111 8 5 3 1 “Framingham风险评分”(FRS)─年龄因素和吸烟状况 年龄20-39 年龄40-49 年龄50-59 年龄60-69 年龄70-79 不吸烟0 0 0 0 0 吸烟8 5 3 1 1

“Framingham风险评分”(FRS)─好的胆固醇水平(HDL) 好的胆固醇水平(HDL) 分数 ≥1.55-1 1.30-1.54 0 1.04-1.29 1 <1.04 2 “Framingham风险评分”(FRS)─血压的上压指数(Systolic BP)和治疗情况 血压的上压指数无治疗有治疗 <120 0 0 120-129 0 1 130-139 1 2 140-159 1 2 160+ 2 3 FPS总分与10年内风险 总分10年内风险 < 0 < 1% 0 1% 1 1% 2 1% 3 1% 4 1% 5 2% 6 2% 7 3% 8 4% 9 5% 10 6% 11 8% 12 10% 13 12% 14 16% 15 20%

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量表简介

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量表简介 发布时间:2013-06-04 15:07:42 所属栏目: 指南与共识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科陈启敏周海霞易群 摘要: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深静脉血栓(DVT)和肺血栓栓塞(PTE),因“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漏诊率高”已成为世界性的公共健康医疗保健问题;但同时,这一疾病也被认为是“最有可能预防的一种致死性疾病”。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量表是一个个体化的VTE风险评估量表,它根据一系列先天性和/或获得性危险因素对患者进行评分,据此将患者分为低危、中危、高危、极高危四类,并推荐相应的预防措施。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相关验证研究已表明该量表的有效性,其在中国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将对该量表进行一个简要介绍。 关键词:静脉血栓栓塞症;深静脉血栓;肺血栓栓塞;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量表;预防 1.静脉血栓栓塞症概述 概念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使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包括两种类型: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PTE),即静脉血栓栓塞症在不同部位和不同阶段的两种临床表现形式。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约占VTE的三分之二,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静脉,以下肢深静脉为多,临床上常无症状。下肢近端(腘静脉或其近侧部位)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肺栓塞血栓栓子的主要来源,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可降低肺血栓栓塞症的风险。 肺血栓栓塞症(PTE):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导致的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疾病,是导致住院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据报道10%的院内死亡为PTE所致所有入院患者中有1% 死于PTE[1-3]。 由于PTE与DVT在发病机制上存在相互关联,两者是同一疾病在不同部位的表现,也是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 因此统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 VTE的流行病学 据统计,普通人群中VTE发病率为1-3/1000[4, 5],在西方国家PTE被列为常见的三种心血管疾病之一,因其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漏诊率高”的特点,被称为“21世纪亟待解决的十大心肺疾病之一”。全球每年确诊的PTE和DVT 患者约数百万人,美国VTE的发生例数每年超过90万,其中三分之一直接导致死亡[6]。在没有任何预防措施的情况下,内科和手术住院患者中VTE的发病率更是高达10%~40%。VTE发生后,除了有很高的病死率之外,也可以导致存活患者持续存在严重慢性并发症,如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和慢性肺动脉高压,发生率可以高达20% [7],严重影响存活患者的生活质量。我国目前尚缺乏准确的VTE流

2014年AHA+ASA卒中和TIA二级预防指南(完整中文版)

2014年AHA/ASA卒中和TIA二级预防指南 (完整中文版) 2014年5月1日,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卒中协会(AHA/ASA)发布了2014版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二级预防指南。 第一部分:所有TIA或缺血性卒中患者危险因素控制 高血压 1.既往未接受降压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若发病后数日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 ≥90mmHg,应启动降压治疗(Ⅰ类,B级证据);对于血压<140/90mmHg的患者,其降压获益并不明确(Ⅱb类,C级证据)。(修订的建议:启动降压治疗的参数说明) 2.既往存在高血压并接受降压治疗的缺血性卒中和TIA患者,为预防卒中复发和其他血管事件,应在数日后恢复降压治疗(Ⅰ类,A级证据)。(修订的建议:恢复降压治疗的参数说明) 3.卒中或TIA患者的降压目标值尚不明确,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确定。一般认为应将血压控制在 140/90mmHg以下(Ⅱa类,B级证据)。近期发生腔隙性卒中的患者,收缩压控制在130mmHg以下可能是合理的(Ⅱb类,B级证据)。(修订的建议:修正指导目标值) 4.一些生活方式改变可降低血压,也是全方面降压治疗的合理组成部分(Ⅱa类,C级证据)。这些改变包括限盐、减重、摄取富含水果、蔬菜和低脂肪产品的饮食、规律的有氧运动以及限制酒精摄入。 5.能获得推荐的血压下降水平的最佳药物配方尚不确定,因为药物间的直接比较很有限。现有的数据提示利尿剂以及利尿剂与ACEI合用是有用的(Ⅰ类,A级证据)。 6.特定药物和目标值的选择应当个体化。根据药理特性、作用机制、考虑每个患者的特点,可能需要服用某些特定药物(如,颅外脑血管闭塞性疾病、肾功能损害、心脏病和糖尿病)(Ⅱa类,B级证据)。 血脂异常

常用脑卒中量表[1]

常用脑卒中量表 Ⅱ —1 改良Rankin 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患者状况评分标 准 完全无症状0 1尽管有症状,但无明显功能障碍,能完成所有日 常工作和生活 2 轻度残疾,不能完成病前所有活动,但不需帮助 能照料自己的日常事务 中度残疾,需部分帮助,但能独立行走3 4中重度残疾,不能独立行走,日常生活需别人帮 助 5重度残疾,卧床,二便失禁,日常生活完全依赖他 人 Ⅱ—2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 Index)项目评分标准 吃饭0 依赖 5 需部分帮助

洗澡0 依赖 5 自理 修饰(洗脸、梳头、刷牙、剃须)0 需帮助5 自理 穿衣(解系纽扣、拉链、穿鞋等)0 依赖 5 需部分帮助10 自理 大便0 失禁或需灌肠 5 偶有失禁 10 能控制 小便0 失禁或插尿管和不能自理 5 偶有失禁 10能控制 用厕(包括拭净、整理衣裤、冲水)0 依赖 5 需部分帮助10 自理 床←→椅转移0 完全依赖,不能坐 5 需大量帮助(2人),能坐 10需少量帮助(1人)或指导

平地移动0不能移动,或移动少于45 米 5 独自操纵轮椅移动超过45 米,包括转弯 10需1人帮助步行超过45米 (体力或言语指导) 15独立步行超过45米(可用 辅助器) 上楼梯0 不能 5 需帮助(体力、言语指导、辅 助器) 10 自理 Ⅱ -3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Glasgow Coma Sc ale) 检查项目患者反应评分 睁眼反应任何刺激不睁眼 疼痛刺激时睁眼 语言刺激时睁眼 自己睁眼123 4

言语反应无语言 难以理解 能理解,不连惯 对话含糊 正常1 2 345 非偏瘫侧运动反应对任何疼痛无运动反应 痛刺激时有伸展反应 痛刺激时有屈曲反应 痛刺激有逃避反应 痛刺激时能拨开医生的手 正常(执行指令)1 2 3 456 注:总分15分,8分或以下为昏迷。 Ⅱ-4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 Stroke Scale,NIHSS) 项目评分标准 1a.意识水平: 即使不能全面评价(如气管插管、语言障碍、气管创伤及绷带包扎等),检查者也必须选择1个反应。只在患者对有害刺激无反应时(不是反射)才能记录3分。0清醒,反应灵敏 1 嗜睡,轻微刺激能唤醒,可回答问题,执行指令 2 昏睡或反应迟

围术期脑卒中危险因素量化评价

围术期脑卒中危险因素量化评价 青岛市市市立医院董瑞 针对不同患者,在术前访视病人时,如何客观的进行围术期脑卒中风险评估,需要临床医生和麻醉医生根据相关专业量表进行评定,精确识别高危患者,术前充分准备,以将手术风险降至最低。本文结合临床实际总结了几种实用的评价量表,供广大医务工作者使用。一、对于房颤患者围术期脑卒中风险评分 房颤血栓危险度评分(CHADS2评分) 危险因素评分 充血性心衰(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1 高血压(hypertension) 1 年龄(age)>75岁 1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1 既往卒中(prior stroke)或TIA 2 总分 6 [CHADS2为充血性心衰(congestive heart failure),高血压(hypertension),年龄(age)>75岁,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既往卒中(prior stroke)或TIA的缩写] CHADS评分≥2分是抗凝治疗的强适应证,而对于低危(1分)或者不能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可考虑应用阿司匹林。需要注意的是,高龄(≥75岁)患者抗凝出血并发症较年轻者增加1倍,因此需要充分权衡获益/风险比。同时控制欠佳的高血压患者也应注意抗凝导致的出血并发症。 欧洲心脏病协会(ESC)心房颤动处理指南(2010年版)提出了CHA2DS2-V ASc[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hypertension, age≥75y(doubled), diabetes mellitus, stroke(doubled)- vascular disease, age 65-74 and sex category(female)]评分系统。CHA2DS2-VASc进一步拓展了CHADS2的功能,其作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卒中风险的评估方法,可确定危险因素,指导抗栓治疗。

关于脑卒中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

关于脑卒中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 脑卒中一级预防 脑卒中一级预防,是指在脑卒中尚未发生时,是指对其易感和高危人群,包括肥胖者、饮酒过多者等,通过有针对性地改变和减少不利的环境和行为因素,采用非药物或药物干预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脑卒中的发生。二级预防是对已患脑卒中患者采用药物或非药物的措施以预防复发或病情加重。 一级预防包括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两种方式。非药物治疗主要指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健康的饮食及生活习惯可以有效降低糖尿病及其引发的心脑血管疾病并发症的风险”,翁建平介绍。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首先要从饮食上要控制高脂肪食物及大量甜食的摄入,避免肥胖、高血脂、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发生;其次要戒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保持适量的体育运动锻炼等。 另一种方式是药物预防。目前,临床上用于心脑血管疾病预防的药物主要是阿司匹林。小剂量阿司匹林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被广泛用于高血压、糖尿病及冠心病等患者的日常预防中。2010 中国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专家共识,建议服用阿司匹林75—100 mg/d 作为一级预防治疗措施。 脑卒中二级预防脑卒中二级预防,就是指对已经发生了脑卒中的患者采取防治措施,目的是改善症状、降低病死病残率,同时防止脑卒中复发。脑卒中二级预防的主要措施有两个,一个是控制危险因素; 另一个是可靠持续的药物治疗。只有坚持二级预防才能够有效针对病因进

行治疗,有效降低复发。二级预防提倡“双有效”,即有效药物、有效剂量。吃吃停停是脑卒中二级预防的禁忌。脑卒中二级预防应着重注意下列几大方面: 1. 合理使用抗高血压药物:高血压是动脉硬化的第一危险因素。高血压可加快加重动脉硬化发展的速度和程度,血压越高发生脑卒中或复发脑卒中的机会越大,有效降压治疗可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复发。一般来说血压应控制在140/90mm Hg以下,糖尿病患者的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 下。 2. 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例如阿司匹林等药物,能够抗血小板凝集和释放,改善前列腺素与血栓素A2的平衡,预防血栓形成,从临床上看,每天常规服用能够防止脑卒中的复发。 3. 服用调节血脂药物:血脂异常使得血液粘稠,血流缓慢,供应脑的血液量减少,另一方损伤血管内皮,沉积在血管壁形成粥样硬化斑块,直接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已患脑卒中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应控制在2.59mmol/L 以下或者使降幅达到30%-40%。 4. 控制糖尿病:如有糖尿病应予以控制。80%以上糖尿病导致脂质代谢异常,常伴动脉硬化、高血脂并发心脑血管病,而且血内葡萄糖含量增多也会使血粘度和凝固性增高,容易造成卒中复发。 5. 戒烟限酒:香烟中含三千多种有害物质,烟中的尼古丁吸入人体内,能刺激植物神经,使血管痉挛,血压升高,酒精过量亦可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血中胆固醇增加,从而加速动脉硬化。 6. 积极运动:适当的锻炼可增加脂肪消耗、减少体内胆固醇沉

脑卒中二级预防

脑卒中二级预防 所谓脑卒中(俗称中风)二级预防,是针对已经有脑卒中症状或已发生卒中后的病人而言,这些人需预防再次发生卒中。此时除了继续控制各种危险因素外,还需根据卒中发生的不同原因预防再发。若为出血性卒中则主要应以控制血压为主。缺血性卒中则还需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或抗凝血药物及他汀类药物进行预防。使用的时机应在药物安全性无虑的情况下愈早开始愈好。 缺血性卒中常用抗血小板药物 在抗血小板治疗中,拜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西洛他唑等是常用的口服药物。(注:具备国际国内临床循证医学证据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西洛他唑的专利产品药物名称分别为拜阿司匹林?、波立维、培达?。) 脑卒中二级预防常用药物及其使用剂量 (1)如服用抗高血压药物,通常从小剂量开始。通常4~8周后血压仍不达标者,可再加用其他降压药。 (2)调脂、稳定斑块:如服用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钙、辛伐他汀),剂量为20-40mg/次,每日一次;而(瑞舒伐他汀)剂量为5-20mg/次,每日一次,常规剂量是10mg/次,每日一次。如:普罗布考片,剂量为0.5g/次,每日两次(早晚餐时服用) (3)如果单独服用阿司匹林,剂量为100-150mg/日,一次服用。

(4)抗血小板药物的选择以单药治疗为主,氯吡格雷(75 mg/d)、拜阿司匹林(100—300 mg/d)都可以作为首选药物;有证据表明氯吡格雷优于拜阿司匹林,尤其对于高危患者获益更显著。 (5)对于糖尿病患者或颅内小动脉疾病患者,西洛他唑可能是更好的选择(100~200 mg/日)。与拜阿司匹林相比,西洛他唑的安全性更高。 (6)已明确诊断为非瓣膜性房颤诱发的心源性栓塞患者可服用华法令抗凝治疗,剂量为2~4mg/日。因服用抗凝药有造成出血的风险,所以要求患者在服药期间一定要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此值应控制在2.0~3.0之间。如果附近医院没有监测INR的条件,则不能服用华法令,只能选用阿司匹林等药治疗。 (7)降糖药的使用,需谨遵医嘱。以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都达标为佳。

缺血性卒中风险评估

非房颤缺血性卒中风险评估(ESRS) 危险因子分数 年龄>75岁年龄65-75岁2 1 高血压 1 糖尿病 1 既往心肌梗死 1 其他心血管疾病(除外心肌梗死和房颤) 1 周围血管病 1 吸烟(正在吸烟或戒烟<5年) 1 除本次事件外的既往TIA或缺血性卒中 1 总分9

房颤患者卒中危险分层(CHADS2评分) 危险因子分数 C充血性心力衰竭 1 H 高血压 1 A 年龄>75岁 1 D 糖尿病 1 S既往TIA或缺血性卒中病史 2 总分 6 0-1分:低危; 加拿大Mcaster大学人口健康研究所的研究者报告,华法林抗凝可降低房颤患者的卒中和主要出血事件风险,以CHADS2=1者为著,提示结合CHADS2评分进行危险分层有助于医生安全使用华法林。(Stroke.2008,39:1482) ACTIVE-W研究显示,口服抗凝治疗预防房颤患者血管事件的效果优于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但出血风险高。为此,Jeff S. Healey等采用临床广为应用的CHADS2评分进行危险分层。CHADS2评分包括心力衰竭、高血压、年龄大于75岁、糖尿病和既往卒中或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前4个危险因素各1分,最后1个危险因素2分。 结果显示,在CHADS2=1患者,口服华法林者每年卒中和主要出血事件发生率为0.43%,而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者高达1.25%。在CHADS2>1者,口服华法林者每年卒中和主要出血事件发生率为2.01%,而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者高达3.15%。而且,口服华法林者主要出血事件风险在CHADS2=1者更低(RR=0.49)。 英国伯明翰大学医学院Gregory 教授表示,结合CHADS2的危险分层可能有助其全面筛查抗栓治疗中的高出血风险者,为安全预防房颤患者卒中复发提供依据。

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AS

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AS 从仰卧位到健侧卧位 1.自己牵拉侧卧(起始位必须仰卧,不屈膝,患者自己用健侧手牵拉向患侧卧,用健腿帮助患腿移动) 2.下肢主动横移且下半身随之移动(起始位同上,上肢留在后面) 3.用健侧上肢将患侧上肢提过身体,下肢主动移动且身体随其移动。(起始位同上) 4.患侧上肢主动移动到对侧,身体其他部位随之运动。(起始位同上) 5.移动上下肢并翻身至侧位,但平衡差。(起始位同上,肩前伸,上肢前屈) 6.在3s内翻身侧卧。(起始位同上,不用手) 从仰卧位到床边坐 1.侧卧,头侧抬起,但不坐起(帮助患者侧卧) 2.从侧卧到床边坐。(帮助患者移动,整个过程患者能控制头部姿势) 3.从侧卧到床边坐。(准备随时帮助将患者下肢移至床边) 4..从侧卧到床边坐。(不需要帮助) 5..仰卧到床边坐。(不需要帮助) 6..在10s内从仰卧到床边坐。(不需要帮助) 坐位平衡 1.必须有支持才能坐帮助患者坐起 2.无支持能坐10s(不用扶持,双膝和双足靠拢,双足可着地靠拢) 3.无支持能坐,体重能很好的前移,且分配均匀(体重在双髋处能很好的前移,头胸伸展,两侧均匀持重)

4.无支持能坐并能转动头和躯干向后看(双足着地支持,不让双腿外展或双足移动,双手放在大腿上,不要移动到椅座上) 5.无支持能坐且向前触地面并返回原位(双足着地,不允许患者捉住东西,腿和双足不要移动,必要时支持患臂,手至少必须触到足前10cm的地面) 6.无支持能坐在凳子上,触摸侧方地面并返回原位(要求姿势同上,但患者必须向侧位而不是向前方触摸) 从坐到站 1.需要别人帮助站起(任何方法) 2.可在别人准备随时帮助下站起(体重分布不均,用手扶持) 3.可以站起(不允许体重分布不均和用手扶持) 4.可以站起,并伸直髋和膝维持5秒(不允许体重分布不均) 5.坐—站—坐不需别人准备随时帮助(不允许体重分布不均,完全伸直髋和膝) 6.坐—站—坐不需别人准备随时帮助,并在10秒内重复三次(不允许体重分布不均) 步行 1.能用患腿站,另一腿向前迈步(负重的髋关节必须伸展,可准备随时给予帮助) 2.在一个人准备随进给以帮助下能行走 3.不需帮助能独立行走(或借助任何辅助器具)3m 4.不用辅助器具15s内能独立步行5m 5.不用辅助器具25s内能独立步行10m,然后转身,拾起地上一个小沙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