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壤地理学第四章

土壤地理学第四章

《土壤地理学》电子教案

4.1 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

4.2 土壤形成的气候因素

4.3 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

4.4 土壤形成的母质因素

4.5 土壤形成的岩石圈(地形)因素

4.6 土壤形成的水圈(水文)因素

4.7 土壤形成的时间因素

4.8 土壤形成的人为因素

思考题与个案分析

第4章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掌握土壤地理发生学的基本理论

掌握生物气候、母质、地质水文因素对土壤形成发育的影响

认识时间与土壤发育之间的相互关系

理解人类活动对土壤发育的影响。

教学重点

成土因素(soil-forming factor) 母质(parent material) 土壤发生(soil genesis) 风化壳(weathering crust)

土壤发育序列(soil development sequence) 土壤地形序列(soil toposequence) 土壤年代序列(soil chronosequence)

关键词

知识结构

4.1 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

4.2~4.6 土壤形成的气候、生物、母质、地形与水文因素

4.7 土壤形成的时间因素

4.8 土壤形成的人为因素

认识土壤发生学说

掌握土壤与生物气候、土壤水运动特征,土壤水热状况

熟悉土壤时间发育序列及人类对土壤发育的影响

德国科学家亚历山大 封 洪堡在《亚洲地质学和气候学片断》中,揭示了欧亚大陆中西部气候与植被的规律性变化;现代土壤地理学奠基人道库恰耶夫,19世纪末在科学调查的基础上,将广阔地域土壤与其自然条件联系起来,创立了成土因素学说。

4.1 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

道库恰耶夫(1881年) 首次建立了

П=f(К, О, Г, Б)

表示土壤与成土因素之间的发生关系。式中:П表示土壤;К, О, Г, Б分别表示气候、生物、母质和时间因素。道库恰耶夫认为地形只对“隐域土”有重要意义,故未将地形因子列入。他还提出土壤是一个独立自然体,成为现代土壤科学及土壤地理学的独特研究对象。美国土壤学家H.詹尼(Jenny H) 对土壤与成土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于1941年发表《Factors of Soil Formation》,提出

S = f ( Cl, O, R, P, T, …),简称‘clorpt’函数式,成为土壤形成的通用公式。詹尼认为在成土过程中的生物主导并不是千篇一律的现象,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土壤往往有某一因素占优势,如图4-1所示。

图4-1 土壤性状由初态向稳态演化模式图

气候是土壤形成的能量源泉。土壤与大气之间经常进行水分和热量的交换。气候直接影响着土壤的水热状况、土壤中物质的迁移转化过程,并决定着母岩风化与土壤形成过程的方向和强度。气候要素如气温、降水及风力对土壤形成发育具有重要的影响,如图4-2~4-11所示。

4.2 土壤形成的气候因素

图4-2 土壤温度与大气温度的相关分析图式

(据沃洛布耶夫,1958)

图4-3 不同地带土壤中苜蓿碎屑分解速率的实验模拟(据Jenny,1983)

热带雨林

波哥大草原

内华达山地

积雪

图4-4 不同温度带风化壳分异图式

(据Gerrard J, 2000年资料改编)

图4-5 土壤水量平衡图式

(据Gerrard J, 2000)

图4-6 美国中部土壤碳酸钙层出现深度与年降水量关系图

(据Jenny, 1983)

图4-7 土壤剖面发育与气候湿润度的关系图

图4-8 印度24℃等温沿线区表土有机碳含量与年降水量关系图

(据Jenny, 1983)

图4-9 模拟的2050年世界陆地硫沉降量分布图

(据Kuylenstierna, 2001)

mg (m2 年)-1

图4-10 河北坝上简育干润均腐土在风蚀过程中的变化图

图4-11 模拟的全球陆地表面碱性阳离子沉降量分布图

(据Kuylenstierna, 2001)

生物将太阳辐射能转变为化学能引入成土过程,并合成土壤腐殖质。在土壤中生活着有数百万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的生理代谢过程构成了地表营养元素的生物小循环,使得养分在土壤中保持与富集,从而促使了土壤的发生与发展,如图4-12~4-15所示。

4.3 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

图4-12 南极洲基岩表面地衣着生与土壤的发生景观

图4-13 南极大陆寒漠区砂岩表面地衣生长示意图

图4-14 不同植物作用下形成土壤的有机质垂直分布比较

(据熊毅,1990)

图4-15 生物群落及其对成土过程的作用图式

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在生物气候作用下,母质表面逐渐转变成土壤。但母质并不仅是被改造的材料,同时对成土过程有一定作用,这种作用愈是在成土过程的初期愈较显著。母质对成土过程和土壤特性的影响是在母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施加影响的,可见,母质的这种影响属于钝性的。

4.4 土壤形成的岩石圈(母质)因素

岩石圈表面形态即地形,它是土壤形成发育的空间条件,对成土过程的作用与母质、气候、生物等不同,它通过影响地表物质能量的再分配,从而影响成土过程。新构造运动及地形演

变更是影响土壤发生发育的重要因素,如图4-16~4-19所示。

4.5 土壤形成的岩石圈(地形)因素

图4-16 地形对水分运动的影响

(据John Gerrard,2000)

图4-17 土壤特性及其相互关系图式

(据Furley,1968年资料改编)

图4-18 祁连山、居延海间含盐风化壳盐分地球化学分异图

(据熊毅,1986)

图4-19 河谷地形发育对土壤形成、演化的影响示意图

总之,地形制约着地表物质和能量的再分配,地形的发育支配着土壤的演替,在不同的地形形态上,就形成不同土壤类型。

水分是所有生物活动,特别是高等植物生长发育不可或缺的生命要素和营养元素的载体;是土壤发生发育过程必需的物质及物化与生物反应过程的重要介质。水分参与了土壤形成中的物质与能量的迁移转换和交换过程。水分在母岩风化与成土过程的作用,如图4-20~4-21所示。

4.6 土壤形成的水圈(水文)因素

图4-20 水分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示意图

图4-21 华北平原地下水位变化及其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时间和空间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气候、生物、母质、水文和地形都是土壤形成的空间因素。时间作为成土因素则是阐明土壤形成发展的历史动态过程。母质、气候、生物、水文和地形等对成土过程的作用随着时间延续而加强,如图4-22、4-23所示。

4.7 土壤形成时间因素的作用

图4-22 不同地带土壤剖面发育与成土年龄相关示意图

(据Gerrard,2000)

图4-23 在稳定条件下土壤发育的时间序列示意图

人为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受社会制度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制约,而且这种影响具有双向性,即可通过合理利用,使土壤朝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也可因不合理利用引起土壤退化。人类活动一是通过改变成土条件,二是通过改变土壤组成和性状来影响成土过程,如图4-24~4-28所示。

4.8 土壤形成的人为因素

图4-24 现代农业机器对土壤的影响

(据USAD,2002)

图4-25 现代农业耕作土壤景观

(据USAD,2002)

图4-26 中国传统农耕施用农家肥的土壤景观

图4-27 人类砍伐林木引起土壤侵蚀的景观

图4-28 人类过度放牧引起土壤风蚀的景观

试讨论分析土壤形成因素方程的基本原理。

简述土壤发生学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发展过程。

请小组讨论六大成土因素在土壤形成过程的作用。

通过实地观察试发现各种成土因素与土壤之间的物

质能量交换过程。

5.为什么说评价母质和土壤类型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困

难的?

思考题与个案分析

试讨论分析在调查建立土壤气候方程或建立土壤时间序列中的主要问题。

通过收集你比较熟悉地区的成土环境条件资料,结合你所学的地理学专业知识,试分析各成土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据有关资料:【2000年中国黄河干流河水中悬浮物浓度高达1 500~5 500 mg/L】。试结合你的学习与调查,黄河流域生物气候、母质因素对黄河上下游流域土壤形成发育之影响。

土壤地理学课后答案

1 怎样理解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土壤和人的关系?地位及作用: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部分,处于人类智慧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界面和相互作用交叉带,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境节,也是结合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纽带。P6~P7 土壤与人的关系: 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向人类和陆生动物提供食物、纤维物质,故土壤是人类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 通过土壤形成发育过程分解和净化人类生存环境中的污染物和废弃物,因而土壤即是陆地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首端,又是维持生存环境质量的净化器。 2 解说土壤剖面中的新生体和侵入体,并说明研究它们的意义。 新生体: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新产生的或聚积的物质称为新生体。新生体是判断土壤性质,土壤组成和发生过程等非常重要的特征。 侵入体:位于土体中,但不是土壤形成过程中聚积和产生的物体。一般常见耕作土壤,是判断人为经营活动对土壤层次影响所达到的深度,以及土层的来源等的重要依据。

3 土壤形态是怎样形成的,研究土壤形态的意义是什么?、 土壤形态指土壤和土壤剖面外部形态特征上,包括土壤剖面构造、土壤颜色、质地结构、土壤结持性、孔隙度、干湿度、新生体和侵入体。 4 人类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和利用土壤? 5 土壤的基本组成是什么?如何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 土壤由固相、液相和气相物质组成。 土壤的三类基本物质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是封肥力的物质基础。 6 结合我国土壤粒径分级系统,简述进行土壤粒径分级的意义和作用? 中国土壤料径分级系统为 <0.001mm为黏粒 0.001mm~0.005mm为粗黏粒 0.005~0.01为细粉粒 0.01~0.05为粗粉粒 0.05~0.25为细砂粒 0.25~1.0为粗砂粒 1.0~3.0为细砾 3.0~10.0为粗砾 >10.0为石块。

土壤地理学复习重点(整理)

1.土壤:土壤是覆盖在地球陆地表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2.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3.土壤系统:土壤系统是由固相(矿物质和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和土壤溶液)和气相(土壤空气) 三相物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组成的有机整体,表现出肥力、能量交换和净化功能。 4.土壤生态系统:土壤与其地上部生物和地下部生物之间进行复杂的物质与能量的迁移、转化和交换, 构成一个动态平衡的统一体,成为生物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活跃场所。 5.土壤圈: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被层,犹如地球的地膜。 6.单个土体和聚合土体:单个土体是土壤剖面的立体化形式,作为土壤的三维实体,其体积最小。面积 的大小取决于土壤的变异程度。聚合土体,两个以上的单个土体组成的群体,称为聚合土体。 7.土壤剖面: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称为土壤剖面。 8.土层:土壤剖面中与地表大致平行的层次,由成土作用而形成的,因此,称为土壤发生层,简称土层。 9.土壤的组成包括哪些?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1)土壤组成:土壤是由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气 相(土壤空气)等三相物质组成的。 (2)相互关系:土壤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气相(土 壤空气)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10.土壤矿物质包括哪些类型?什么叫原生矿物?土壤中主要原生矿物有哪 些?它们的性质如何? (1)土壤矿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主要来自成土母质,按其成因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两大类。 (2)原生矿物:指各种岩石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来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改变,颗粒较粗,有些表面可能受到轻微蚀变,内部结晶仍然完好。 (3)土壤中主要原生矿物及性质①硅酸盐、铝硅酸盐类矿物:是土壤多种营养元素的来源。②氧化物类矿物:这些矿物都极稳定,不易风化、对植物的养分意义不大。③硫化物类矿物:极易风 化,成为土壤中硫素的主要来源。④磷酸盐类矿物:是土壤中无机磷的重要来源。 11.什么叫次生矿物?次生矿物有哪些?特点如何?# (1)次生矿物:大多数是由原生矿物经风化后重新形成的新矿物,其原来化学组成和构造都有所改变而不同于原来的原生矿物,颗粒纤细,结晶较差,甚至是极细的非结晶质颗粒。 (2)主要次生矿物及特点:①简单盐类:是原生矿物经化学风化后的最终产物,结晶构造都较简单,常见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土壤中。②次生氧化物矿物:多样,颜色鲜艳③次生铝硅酸盐类: 是构成土壤粘粒的主要成分,具结晶构造。 12.土壤风化过程有哪些类型?各类型风化过程如何? (1)物理风化:通过①温度作用或温差效应、②结冰作用或冰劈作用、③风的作用、④流水的作用,产生了与原岩石、矿物化学成分相同而粗细不等的碎屑物质覆盖在岩石表面。 (2)化学风化:通过①溶解作用、②水化作用、③水解和碳酸化作用、④氧化作用、⑤溶解作用,形成可溶性盐类,都是养料成分,为植物提供营养;形成了次生粘土矿物,在土壤肥力中作用 巨大;形成了残留矿物,如:石英在土壤中以粗大砂粒存在。 (3)生物风化:①机械破坏作用(根劈作用)②化学破坏作用(主要通过新陈代谢来完成)。为母质中增加了岩石和矿物中所没有的N(氮)素和有机质。 13.矿物分解可分为哪些阶段?各阶段有何特点?# (1)碎屑阶段:物理风化作用下,岩石矿物发生机械粉碎,形成碎屑风化壳。 (2)钙淀积阶段:生物化学作用加强,CaCO3不断聚积,形成钙淀积风化壳,同时生成次生黏土矿物。 (3)酸性硅铝阶段:盐基大量淋失,次生黏土矿物堆积。 (4)富铝化阶段:盐基彻底淋失,硅酸大量淋失,Al2O3、Fe2O3残积。 14.粘土矿物的结构有哪些特征?各类型粘土矿物的性质如何?# (1)粘土矿物粒径小于0.001mm,是土壤矿物中最细小的部分,具有活动的晶格、呈现高度分散性,并具有的吸附代换性能、能吸收水分和膨胀,因而具有明显的胶体特性,称为粘土矿物。 (2)性质见11题次生矿物。 15.土壤有机质是什么?其来源如何?主要组成分有哪些? (1)土壤有机质是泛指以各种形态和状态存在于土壤中的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包括动植物残体、

土壤地理学期末试题.doc

一、填空题P40 1 、从 1967 年起国际土壤学会提出把土壤剖面划分为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等六个主要发生层。 2、目前世界通用的门赛尔颜色系列和门赛尔比色卡,其命名是用色调、亮度 和彩度的颜色三属性来表示的。 3、水解作用是水的最主要的作用,使矿物风化更为彻底。 4、土壤生物中微生物是土壤有机质转化的主要动力。 5、土壤有效水指的是凋萎系数与田间持水量之间的土壤水。 6、土壤通气性主要决定于土壤中通气孔隙度的多少。 7、土壤酸度分为两个基本类型:一是活性酸度;一是潜性酸度。 8、土壤发育的外在推动力来自于气候因素。 9、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是成土母质。 10、发生学分类的基本观点是:强调土壤与成土因素和地理景观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成土因素及其对土壤的影响作为土壤分类的理论基础。 11、土壤发生学的理论基础是道库恰耶夫的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12、我国现在通行的土壤分类的发生学分类制。 13、粘盘黄棕壤的母质以下蜀黄土为主。 14、钙积土的成土过程特点是腐殖质积累过程和钙积过程并存。 15、土壤的地带性分布是土壤随地表水分和热量的分化呈带状配 置的特性。 二、名词解释

1、土壤剖面: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分类:①自然剖面和人工剖面 ②按剖面的用途和特性分:主要剖面,检查(或对照)剖面和定界剖面。 2、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进入土壤的各种动植物残体,在土壤生物的参与 下,一方面把复杂的有机质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最后变成无机化合物的过程。 P 97 3、诊断层:是指用以识别土壤类别,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 P 844、潴育化过程:指土壤处于干湿交替的情况下,土壤铁、锰化合物经受 氧化还原作用而发生的淋溶淀积过程。 三、简答题 1、土壤圈的功能有哪些? ( 1)大气圈: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水分与热量平衡,释放CO2CH4、H2S、N2O 等,吸收 O2;(2)水圈:影响降水在陆地和水体的重新水分配、水循环与水平衡; (3)岩石圈:地球保护层、地质循环;(4)生物圈:支持生物过程、提供生物 养分、水分与适宜的理化条件,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 (1)基本性状:剖面构型为 Ah-B-BC-C 型。 (2)诊断特征:褐土表层为褐色腐殖质层,往下层逐渐变浅,厚度为 20cm左右,黏化层呈核状或块状结构,假菌丝状,黏化多为残积黏化和淋溶黏化相结合,呈红褐色,核状结构,有胶膜,厚度为 10~50cm,有 CaCO3淀积,呈假菌丝状或结核状。褐土表层腐殖质含量一般为 10~30g/kg ,呈中性至微碱性, PH为 7 左右无 或有碳酸钙反应。土壤质地在在粉土至黏壤土之间,黏化层的黏粒含量高。 P 73 3 、地形因素是如何影响土壤的发生与发育的? 地形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只是通过对物质与能量的再分配起间接作用,只是影响

《土壤地理学》复习重点

土壤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一、名称解释▲▲▲ 1.土壤(soil):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是成土母质在一定的水 热条件和生物作用下,经一系列的生化物理过程形成的独立历史自然体。(包括海、湖浅水区) 特征:具有肥力、有生物活性、多孔隙结构。 功能:有肥力及生产性能;可更新性和再生性;缓冲和净化功能。 2.土壤剖面(soil profile):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的土壤纵断面称为土壤剖面。 3.土体构型(profile construction):在土壤剖面之中土层的数目、排列组合形式和厚度。 (也称为土壤剖面构造) 4.单个土体(pedon):土壤剖面的立体化构成了单个土体。 5.聚合土体(poly pedon):指在空间上相邻、物质组成和性状上相近的多个单个土体便组 成聚合土体。(相当于土壤分类中最基本的分类单元-土系) 6.土壤圈(pedosphere):指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联系 体或覆盖层。 7.土壤肥力(soil fertility):指土壤为植物生长发育供应、协调营养因素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8.土壤自净能力(soil purification):指土壤对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通过复杂多样的物理过 程、化学及生物化学过程,使其浓度降低、毒性减轻或者消失的性能。 9.土壤地理学:指以土壤及其与地理环境系统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它是研究土壤的发生 发育、土壤分类及时空分异规律。 二、土壤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⑴关于土壤发生发育、诊断特性与系统分类的研究。 ⑵关于土被结构和土壤-地形数字化数据库的研究。 ⑶关于土壤调查、制图和土壤资源评价的研究。 ⑷关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与土壤圈相互作用的研究。 ⑸关于土壤资源保护及被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 三、土壤地理学研究方法(了解) ⑴土壤野外调查与定位观测研究法 ⑵实验室化验分析与实验模拟研究法 ⑶遥感技术在土壤调查中的运用 ⑷数理统计与SGIS在土壤研究中运用 ⑸土壤历史发生研究法 四、土壤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a)起源:土壤地理学是土壤科学中发展历史最悠久的一个重要基础性分支学科,它最早可 追溯到人类农耕的起始阶段。公元前5~3世纪,中国《尚书·禹贡》篇记述了九州土壤及其等级。《管子·地员》篇论述了土壤与地形、地下水、植物的关系。 b)创建期:土壤地理学奠基人道库恰耶夫(1846-1902) 发表了《俄国的黑钙土》,论述了 俄国广阔草原地带一种松软、暗色的富含腐殖质的土壤特征及其空间分布,揭示了土壤发生与成土环境的密切联系,创建了成土因素学说,即土壤是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时间等综合作用的产物。 c)发展期:18世纪以后在西欧逐渐形成了近代土壤地理学。对土壤科学发展产生了巨大

土壤地理学 第二章第三章

土壤地理学第二章/第三章 第二章: 影响土壤形成的环境因素: 俄国道库恰耶夫成土学说: 主要观点:土壤成土因素主要有五个 气候、生物、母质、地形。时间 影响土壤发育的五个主要因素: 1、母质因素(不同岩石风化壳) 2、生物因素(不同植被类型:草地与森林) 3、气候因素(影响风化,控制植被生长) 4、地形因素(影响物质与能量的分配) 5、时间因素(控制土壤发育进程) 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关系: 1.大循环是小循环的基础,也是土壤形成的基础(矿质养分); 2.小循环是土壤形成的核心(腐殖质); 3.大循环大于小循环,自然界会发生水土流失现象; 4.大循环小于或者等于小循环,自然界水土保持。 总之,土壤的形成过程是物质的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过程矛盾与统一。 形成土壤的两个基本作用: ◆风化作用:致密的岩石被破坏,营养元素得以释放,并形成疏松的风化层; ◆生物作用:有机质加入,营养元素积聚。 1)土壤胶体及结构 ①土壤胶体:通常所说的土壤胶体实际上是指直径在1—100 mμm之间的土壤颗粒。 ②土壤胶体的种类 土壤矿物质胶体(无机胶体):次生铝硅酸盐、铁铝化合物 有机胶体:腐殖质、有机酸、蛋白质等 有机-无机复合胶体 ③土壤胶体结构 微粒核:胶核 双电层:内外吸附层、扩散层 2)土壤胶体的性质 ①巨大的比表面积和表面能 ②带电性带电的原因是什么?电性如何? ③土壤胶体离子交换作用 ④分散和凝聚作用 第一:粘土矿物胶体带电

土壤中粘土矿物胶体一般都带负电荷,其电荷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 同晶置换作用 粘土矿物晶质中的一种离子被另一种离子取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改变了矿物质的化学成分,而矿物的结晶构造不变,故叫做同晶置换作用。 晶格破碎边缘带电 矿物质风化破碎过程中,晶格边缘离子一部分电荷未被中和而产生剩余电荷,使晶体边缘带电。 第二:腐殖质胶体带电 意义? 由于腐殖质分子量大、功能团多,解离后带电量大,对土壤保肥供肥性有重要影响。 第三:两性胶体带电,什么是两性胶体? 表面既带负电荷,亦带正电荷的土壤胶体称两性胶体。 两性胶体种类:氢氧化铝、腐殖质等 土壤的离子交换作用是由土壤胶体引起的。 第四章: 美国的土壤诊断学分类 分类单元: 土纲、亚纲、大土类、亚类、土族和土系等六级。 生学分类:以成土因素、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作为发生分类的基础。 第一节冻土 定义:指地表直至100cm范围呢永冻土壤温度状况,地表具有多边形或石环等冻融形态特征的土壤。 包括(冰沼土和冻漠土) 分布:高纬地带和高山垂直的上部。 成土条件 1、气候:苔原气候或高原气候; 低温、低蒸发、水分饱和、永冻层。 2、植被:苔藓地衣为主; 多年生、旱中生草本植被、垫状植被。 3、冰川地形; 4、母质差异大。 成土过程 1.具有泥炭化成土过程 2.具有潜育化成土过程 土壤性状

土壤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 土壤发生学研究土壤形成因素-土壤发生过程-土壤类型及其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的学说。 土壤分类学土壤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是以土壤及其与地理环境系统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它是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土壤分类及时空分异规律,进而为调控、改造和利用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的学科第一章土壤形成因素分析 1、成土因素学说的发展:道库恰耶夫、土壤发生学派土壤是历史自然体西比尔采夫三个土纲 1)显域土纲(Zonal soil)地带性土壤2)隐域土纲(Introzonal soil)隐地带性土壤3)泛域土纲(Azonal soil)泛地带性土壤 2、气候因素是怎样影响土壤的形成发育的? 1、气候影响有机质积累和分解过度湿润和长期冰冻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干旱和高温有利于 有机质的矿化 2、气候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温度增加10℃,化学反应速度平均增长2—3倍热带风化强 度比寒带高10倍,比温带约高 3 倍 —热带地区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速度,风化壳和土壤厚度>温带和寒带地区 3、气候影响粘土矿物的形成不同气候带的土壤中,具有不同次生粘土矿物:干冷地区的土 壤—水云母温暖湿润或半湿润气候条件下—蒙脱石和蛭石 湿热地区—高岭石类高度湿热地区—铁、铝氧化物岩石的原始矿物的风化演化系列,即从脱钾、脱盐基和脱硅三个阶段性系列,形成伊利石(脱K)、蒙脱石(缓慢脱盐)、高岭石(迅速脱盐)和三水铝石(脱硅)等,这些阶段性与其风化的环境条件——即气候条件有关。 4、物质迁移随水分和热量的增加而增加从风化和成土过程产物的迁移规律看:在湿润地区(如灰化土地区),土壤中游离的盐基遭到强烈的淋洗;在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如黑钙土地区),土壤中易溶性盐分受到淋洗,而碳酸盐则在土体中相对聚积;在干旱地区(如棕钙土地区),易溶盐分仅在土壤上层遭到淋洗。 5、气候影响土壤分布规律 温度:寒温带——灰化土温带——暗棕壤暖温带——棕壤亚热带和热带——红壤、砖红壤等 干湿程度:温带湿润气候区——淋溶土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区——弱淋溶土,钙积土温带干旱区——荒漠土 3、岩石的原始矿物的风化演化系列:脱K、脱盐基等各形成什么矿物?岩石的原始矿物的风化演化系列,即从脱钾、脱盐基和脱硅三个阶段性系列,形成伊利石(脱K)、蒙脱石(缓慢脱盐)、高岭石(迅速脱盐)和三水铝石(脱硅)等,这些阶段性与其风化的环境条件——即气候条件有关。 4、生物成土因素是如何影响土壤形成发育的?生物因素是土壤发生发展中最主要、最活跃的成土因素。 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从土壤质地特征具有肥力这个认识出发,由于生物的作用,才把大量太阳能引进了成土过程的轨道,才有可能使分散在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的营养元素向土壤聚积,从而创造出仅为土壤所固有的肥力的特征,并推动了土壤的发育和演变。从这种意义上说生物因素在成土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1)、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 (2)绿色植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绿色植物是土壤有机质的初始生产者。它的作用首先表现在把分散在母质、水圈和大气中的营养元素选择性地吸收起来,利用太阳辐射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成有机质,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再以有机残体的形式,聚积在母质表层。然后,

土壤地理学教案——第二章:土壤发生

第二章土壤发生 第一节土壤发生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一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土壤是独立自然体,与地球四大圈层相互作用。19世纪末道库恰耶夫提出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时间。 Π=∫(КОГР)Т Π:土壤、К:气候、О:生物、Г:岩石、Р:地形、Т:时间。 本世纪40年代美国土壤学者詹尼(H.Jenny)提出与道库恰耶夫相似的函数关系式: s = ∫(cl,o,r,p,t…) s 土壤,cl气候,o,生物,r地形,p母质,t时间 s = ∫(o, cl,r,p,t…) …代表尚未确定的其他因素。 s = ∫(r,cl,o, p,t…) s = ∫(p,cl,o,r, t…) s = ∫(t cl,o,r,p,…) s = ∫(…cl,o,r,p,t) 格林认为气候最重要。涅斯特鲁耶夫强调地形的作用。威廉斯提出生物是主导因素,土壤的本质是肥力,肥力的发生、发展是生物的发生、发展、活动与演替的结果。柯夫达提出土壤形成还受其它因素影响:例如:火山土肥力高;地震使土层混乱;地下水位升高造成沼泽化、盐碱化;新构造运动使地形上升,土壤侵蚀加剧;地形下降,土壤上沉积物积累。 二土壤与成土因素的关系 (一) 土壤发育与母质关系:土壤母质是岩石风化的产物,它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母质中的一些性质如机械组成、坚实度、渗透性、矿物组成和化学特性等都直接影响成土过程的速度和方向。母质中的磷、钾、钙、硫等元素也影响着土壤的肥力。 1 影响土壤质地:酸性岩母质含石英、正长石、白云母等抗风化力强的浅色矿物较多,多形成酸性的粗质土;基性岩母质含角闪石、辉石、黑云母等抗风化力弱的深色矿物较多,多形成土层较厚的粘质土壤。发育在残积物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也较粗,石块多;坡积物上的土壤质地较细,夹有带棱角的石块;洪积物与淤积物上的土壤砂粘成层,黄土母质质地均一;南方在石灰岩、玄武岩上的土壤质地粘重。 2影响土壤化学元素成分: 从酸性岩到基性岩母质随含硅量减少,Fe、Mn、Mg、Ca含量增加。

《土壤地理学》试题集整合版(附答案)

《土壤地理学》模拟试卷(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请将答案填在下面的表格内) 1.能源和环境问题已经威胁人类生存的时候“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最热门的话题,在发展低碳农业中提倡发展的“白色农业”是指农业生产中的() A.微生物利用 B.太阳能利用 C.化学合成物利用 D.水能利用 2. 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土壤系统分类为首的美国土壤科学家是() A.史密斯 B.詹尼 C.马伯特 D.道库恰耶夫 3. 18世纪以后,西欧地理学派的三个代表学派中,农业化学学派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 A.李比希 B.法鲁 C.李希霍芬 D.库比纳 4. 土壤中最主要的原生矿物是() A.氧化物类 B.硅酸盐和铝硅酸盐类 C.硫化物类 D. 磷灰石类 5. 土壤粘土矿物中膨胀性能最强的是() A.伊利石 B.高岭石 C.蒙脱石 D.绿泥石 6. 土壤毛管空隙和非毛管空隙的孔径界限是() A.0.1mm B.0.01mm 泰安地区土壤水分类型属于() A.淋溶型与周期淋溶型 B.非淋溶型 C.渗出型 D.停滞型 E.冻结型 8. 土壤返潮现象是土壤吸收作用的哪种类型() A.机械吸收 B.物理吸收 C.化学吸收 D.生物 9. 控制土壤形成方向及其地理分布,尤其是地带性分布规律因素是() A.气候 B.生物 C.母质 D.地形 10. 聚合土体相当于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基层分类单元中的() A.土族 B.土纲 C.土类 D.土系 二、填空题(每空分,共 10分) 1.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和。 2. 水解作用的三个阶段是、和。 3.世界上有关土壤分类和肥力评价的最早专著是。 4.土水势主要包括、压力势、和重力势。 5.对于土壤形成的时间因素,可以从土壤和来分析。6.根据土壤腐殖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可将其分离为、 、和。 7.土壤酸度可以分为酸度和酸度。

土壤地理学模拟试卷(七)答案

《土壤地理学》模拟试卷(七)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9分,请将答案填在下面的表格内)答案如下: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13分) 答案如下,每空0.5分 1、胡敏酸;富里酸 2俄国道库恰耶夫;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亚纲;亚类;土族;联合国世界土壤图图例单元、国际土壤分类参比基础、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土类;土属 3.干旱土;淋溶土;老成土 4.褐土、燥红土; 5.石灰性紫色岩“赤色盆地” 6. W和Bg 7.土壤复区。 8.漆皮化、龟裂化、砾质化和碳酸盐的表聚化,石膏易溶性盐分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8分) 1.土壤剖面: 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称为土壤剖面。 2.土壤胶体: 土壤胶体是指土壤中颗粒直径小于2000毫微米,具有胶体性质的微粒。是土壤中高度分散的部分。 3盐基饱和度:就是土壤吸附的交换性盐基离子占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百分数。 4.腐殖化过程:进入土壤中的生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合成为腐殖质的过程。 5.诊断特性:如果用来鉴别土壤类型的依据不是土层,而是具有定量说明的土壤性质,则称为诊断特性。 6.土壤资源:是指具有农、林、牧业生产性能的土壤类型的总称,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最基本、最广泛、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属于地球上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问答题(共40分)

1. 简述道库恰耶夫的成土因素学说?(5分) 答案要点如下 19世纪末俄国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首先认定,土壤和成土条件之间的这些关系不是偶然的,而是有规律的。(1分)土壤和景观的最主要的因素之间可用函数关系方程式表示出来: П=f(К,О,Г,Р)Т 式中П代表土壤;К代表气候;О代表生物;Г代表岩石;Р代表地形;Т代表时间。(1分) 这个公式明确地表示了土壤与成土条件之间的联系,即它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等5种自然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而且各种成土因素所起的作用是互相不能代替的(2分),所有的成土因素始终是同时同地,不可分割地影响着土壤的产生和发展,同时随着成土因素的变化,随着空间因素的变化,土壤也随着不断地形成和演化着。(1分) 2.请简述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7分) 答案要点如下: (1)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是,物质的地质大循环过程与生物小循环过程矛盾的统一。(1分) (2)物质的地质大循环及其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可直接回答):概念:地质大循环是指岩石经过风化,其产物通过各种形式的剥蚀和搬运过程堆积在低洼的地方成为沉积物,并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经过固结成岩作用成为沉积岩再经过抬升而出露陆地表面。这个以地质历史时间为周期的过程称为地质大循环(1分)。作用:其中以岩石的风化过程和风化产物的淋溶剥蚀过程对土壤形成的关系最为密切。(1分) (3)生物小循环及其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生物小循环是指主要通过植物从土壤中选择 吸收所需的养分并存储于活质中,再以残落物的形式归还给地表,并通过微生物等的分解进入土壤中的过程。即通过生物生长吸收、归还、分解三个过程完成一个生态周期的循环(其中可在地上、地下各种活有机体中存储一定的时间)。(1分)作用:这个循环还具有更新快、范围小、效率高等特点,对土壤肥力的发生和发展以及腐殖质的形成利积累具有重大的意义。(1分) (4)从土壤发展的地质历史时间来看,生物小循环是在地质大循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地质大循环便没有生物小循环,也没有正常的土壤发生与发展。其次,生物小循环只是整个地质大循环中一部分物质的小规模循环,它最终也要纳入大循环的行列中。(1分) 从物质养料动态的关系可以看出,地质大循环过程总的趋势是植物养分元素的释放、淋失过程,而生物小循环则是植物养分元素的积累过程(1分) 3.以我国为例,简述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8分) 答案要点如下:

土壤地理学 整理

土壤年龄:土壤年龄是指土壤发生发育时间的长短,通常把土壤年龄分为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 绝对年龄:是指该土壤在当地新鲜风化层或新母质上开始发育时算起迄今所经历的时间,通常用年表示; 相对年龄:则是指土壤的发育阶段或土壤的发育程度。 粘化过程:粘粒的形成与积累过程为粘化过程。 白浆化过程:土体出现还原性游离Fe、Mn使土体亚表层漂白的过程,都可称白浆化。 土壤发生层: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剖面层次。主要发生层:A层(腐殖质层)E层(淋溶层)B层(淀积层)C层(母质层)和R层(基岩) 钠代率:代换性钠离子占代换性盐基总量的百分数. 地下水的临街深度:在蒸发最强烈的季节,土壤表层不显积盐的最浅的地下水埋藏深度. 土壤发生学:土壤是独立的原始自然体,土壤有独立的发生发展过程,剖面形态和肥力特征,研究其发生发展过程与剖面形态特征的科学称为土壤发生学。根据发生学的观点:有什么自然条件就有什么样土壤类型,土壤形成与环境条件是统一体。 土壤地理学:既然土壤类型受环境条件制约,成土因素中的气候,生物和母质的分布都有明显的地理分布规律性,因此受此成土过程影响的土壤类型必有明显的地理分布规律,研究土壤分布的地理规律的科学即为土壤地理学。 区域地理土壤学:土壤不仅是自然的地理体,也是重要的农业资源和环境要素,因此,区域地理土壤学是运用土壤地理学原理,研究一定区域内的成土因素,土壤类型与分布规律,土壤利用与改良,从而为区域土壤资源合理利用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服务。 土壤地带性:土壤分布表现出地理规律性称为土壤地带性。土壤地带性包括土壤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指高山或高原土壤分布)和区域地带性(指由于地形或地质地貌学特征引起的变异),归根结底是土壤分布的地理规律,也是自然界土壤的空间分布规律。 土壤纬度地带性:土壤与纬度基本平行的分布规律。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黑土、黑钙土-棕壤(辽宁、山东半岛)-黄棕壤(江苏、安徽、豫西、鄂、湘等)-红壤(长江南)-砖红壤(南岭以南包括台湾省)。 土壤经度地带性:土壤水平地带也受所在大陆外形、山脉的走向、风向、洋流海拔等地理因子的不同和干扰,使之偏于纬度圈,而与经度基本相平行称经度地带性。 潜育化和潴育化过程区别: 潜育化过程:土壤长期浸水,土休封闭于静水状态下,得不到通气与氧化,土壤矿质中的铁、锰处于还原低价状态,土体显青色或青黑色。若砂质土体,则一般呈灰青色,闭结,不松散;若粘性土质则呈粘糊状青泥,其塑性强,而少裂隙或铁、锰结核,潜育化过程可发育成沼

关于土壤地理学考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 分,共15 分) 1.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_养分_、_水分_、_空气_和热量的能力。2.道库恰耶夫认为,土壤是母质、_气候_、_生物_、地形和时间等五种自然成土因 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3.1:1 型矿物的典型代表有_高岭石_和埃洛石,2:1 型膨胀性矿物的典型代表有 __蒙脱石_和蛭石。 4.通常把土壤水分划分为:固态水、汽态水、束缚水_、_结合水_、_毛管水_和重力水等几种类型。 5.1967 年国际土壤学会提出把土壤剖面划分为:有机层、_腐殖质积累层_、_淋溶层、灰化层_、_淀积层_、 母质层和母岩等六个主要发生层。 6.由一层_硅氧四面体___和一层_铝氧八面体___组成一晶层,属1:1 型晶格。 二、判断题(每小题2 分,共20 分) 以下表述你认为对的,在括号里填Y, 错的填N, 未作判断或判断错均不得分。 1.一般来说,干旱、半干旱及半湿润地区的土壤为盐基不饱和的土壤,温带、亚 热带、热带湿润地区的土壤为盐基饱和的土壤。() 2.引起南方土壤呈酸性反应的主要原因是代换性H、Al 含量高,虽然阳离子代换

力的顺序为Al3+ > H+ > Ca2+, 但可以通过施用多量石灰来改良土壤。()3.粘质土壤的有效水容量小,是因为其田间持水量小。() 4.阳离子的交换按当量关系进行,例如二价钙离子去交换一价钠离子时,一个钙离子可交换两个钠离子。() 5.绝对年龄大的土壤,其相对年龄也大。() 6.粘质土通气性好,透水性强,作物根系易于发展,有机质矿化 作用也快。() 7.草本植物的根系占很大比例,因而剖面中腐殖质自表层向下逐渐 减少。() 8.门赛尔颜色中,颜色命名的顺序是色调—亮度—彩度。() 9.如果胶体数量大,吸附的盐基离子多,那么它缓冲碱的能力就强。 () 10.一般而言,腐殖质含量高的土壤,阳离子交换量要高于粘土矿物。 ()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 分,共15 分) 1.活性酸度

土壤地理学练习

土壤地理学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灰化过程脱硅富铝化过程等电点土壤质地土壤肥力FC 硅铝比率土壤呼吸 土壤通气性阳离子交换量潜性酸黄化作用土壤比重BSP 活性酸凋萎系数 二、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4个备选答案中选1个正确答案,将其题号填入括号内) 1、在森林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脱硅富铝化过程可发生在()条件下。 A高温少雨B低温多雨C高温多雨D低温少雨 2、在森林土壤形成过程中,SiO2在土体亚表层残留的过程是()。 A粘化过程B灰化过程C钙化过程D白浆化过程 3、土体内盐基大量流失,铁铝相对富积的过程称为( )。 A粘化过程B灰化过程C钙化过程D富铝化过程 4、富含有机质的土层是( )。 A A层 B B层 C C层 D D层 5、膜状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叫做( )。 A最大吸湿量B最大分子持水量C田间持水量D凋萎系数 6、小麦的凋萎系数在下列土壤中最大的是( )。 A.砂土B.壤砂土C.壤土D.粘壤土 7、土壤中的水分可以分为多种形态,其中对植物生长影响最大的水分形态是()。 A气态水B固态水C膜状水D毛管水 8、有效水含量范围最大的土壤是( )。 A 石砾土B砂土C壤土D粘土 9、土壤空气组成特点是氧气少、二氧化碳( )和水气饱和。 A多B少C较少D最少 10、土壤胶体表面吸附的盐基离子可以被代换到土壤溶液中供植物吸收利用。下例正确的代换方式 是()。 A等离子价代换B等离子代换C正负电荷代换D不对等代换 11、酸性土和碱性土淹水后,土壤酸碱性的变化规律是( )。 A酸土更酸,碱土更碱B均无变化C均向酸方向发展D均向中性发展 12、土壤容重指在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包括孔隙)土壤的()。 A烘干土重B风干土重C湿土重D自然土重 13、土壤结构体是指土壤中的单粒相互胶结成为一定形状和大小的土块或土团。理想的土壤结构体 是指()。 A粒状B团粒状C块状D片状 14、在土壤中有利于土壤结构体的形成的物质是( )。 A胡敏酸B富里酸C有机酸 D 无机酸 15、在土壤中有利于土壤养分有效化的物质是( )。 A胡敏酸B富里酸C木质素 D 单宁 16、适宜大多数细菌生长的土壤酸碱性环境是( )。 A 碱性B中性 C 酸性 D 强酸性 18、在我国东部地区由南到北土壤带谱的排列正确的是() A砖红壤、红壤和黄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棕色针叶林土 B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棕壤、黄棕壤、红壤和黄壤、砖红壤 C砖红壤、红壤和黄壤、暗棕壤、棕壤、黄棕壤、棕色针叶林土

土壤地理学试题库汇总

第一章 一、选择 1.19世纪提出“矿质营养学说”的是 A德国化学家李比希B德国地质学家法鲁C李希霍芬D拉曼 2.19世纪70~80年代国学者提出了土壤形成因素学说。A俄国威廉斯 B德国马伯特C 俄国道库恰耶夫D 美国马伯特 3.20世纪20年代美国学者接受了道库恰耶夫土壤形成因素学说影 响。 A马伯特 B史密斯 C H.詹尼 D威廉斯 二、名词解释 1.土壤: 2.土体构型: 3. 聚合土体: 4.土壤生态系统: 5.土壤圈: 6. 土壤肥力: 7.土壤自净能力: 8.土壤的物理自净: 9.土壤生物自净: 三、简答 3.土壤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4.土壤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5.土壤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四、综合分析 1.土壤圈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2.土壤在人类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3.土壤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一、选择 1. 构成了土壤的骨骼,他对土壤矿质元素含量和性质等影响甚大。 A原生矿物 B次生矿物 C可溶性矿物 D土壤矿物 2.下列属于原生矿物的是 A石英、蒙脱石 B高岭石、蒙脱石 C正长石、白云母 D铁铝氧化物、水花云母3. 占地壳重量的50~60%,占土壤圈重量的10~15%,是广泛存在于土壤中的较稳定的原生矿物,多集中在土壤粗粒级中。 A硅酸盐及硅铝酸盐类 B长石类矿物 C云母类矿物D橄榄石类矿物 4.土壤细砂或粉粒中常有云母碎片,其风化物是植物的最重要来源。 A .N元素 B. P 元素 C. K元素 D Fe元素 5. 是土壤中极为稳定,是土壤的基地物。 A石英 B辉石 C角闪石 D硫化物 6.下列属于次生矿物的是 A碳酸盐、氯化物、角闪石 B 石英、二氧化硅、蒙脱石 C 氧化铁、氧化锰、三水铝石 D高岭石、绿泥石、白云母 7.一般来说,土粒越细,含量越少,AL 2O 3 、Fe 2 O 3 等越少。 A Sio 2B cao C K 2 O D Mgo 8.下列不属于反映土壤物理特性定量指标的是 A土壤颗粒密度 B土壤密度和孔隙度 C土壤磁性和土壤颜色 D土壤结构类型 9.下列有关土壤孔隙度正确的是 A质地变细,孔隙度会增加,有机质含量高,土壤孔隙度也高 B质地变细,孔隙度会增加,有机质含量高,土壤孔隙度低 C质地变细,孔隙度会降低,有机质含量高,土壤孔隙度低 D质地变细,孔隙度会降低,有机质含量高,土壤孔隙度高

土壤地理学模拟试卷(六)参考答案

《土壤地理学》模拟试卷(六)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2 分,共 24 分) 答案要点如下: 1)土壤: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地疏松薄层。 2)土壤质地:各个粒级的土壤颗粒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或质量分数。 3)CEC:即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土壤胶体所能吸附的各种阳离子总量。 4)土壤分类:在深入研究土壤发生发育发育与演替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土壤不同发育阶段所形成的性状和特征,对土壤圈中的各异聚合土体所做的科学区分与归并。5)土壤发生层:简称土层,是土壤剖面中与地面大致平行的物质及性状相对均匀的各层土壤。 6)母质: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通常把与土壤有直接联系的母岩风化物或堆积物成为物质。 7)门塞尔颜色:一种科学化描述土壤颜色的标准色卡比色法,土壤命名系统用颜色的三个属性色调、量度和饱和度。 8)诊断特性:用来鉴别土壤类型的依据不是土层,而是具有定量说明的土壤性质,则称土壤诊断特性。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12分) 答案如下,每空0.5分。 9)1、尚书 禹贡 10)2、道库恰耶夫 11)3、肥力 12)4、简单盐类、次生氧化物类、次生铝硅酸盐 13)5、1:1 2:1 14)6、固态水束缚水 15)7、基质势渗透势(溶质势)压力势重力势 16)8、整体交换分子扩散 17)9、绝对年龄相对年龄 18)10、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 19)11、O-A-Bt-C 三、计算题(1题6分;2题8分,共 14 分) 1、土壤孔隙度%=(1-1.33/2.66)*100=50%……(6分) 2、1)A为粘土,B为砂土………………………………(4分)

2)A=7.9%;B=7.9%………………………………(4分) 四、简答题(每题 6 分,共 42 分) 答案要点如下: 1、土壤团粒结构的肥力意义(6分)。 每条1.5分 20)孔隙度高,各种类型的孔隙比例适中,而且分布均匀,大小适中,解决了透水性和蓄水性的矛盾; 21)解决水分和空气矛盾,使土温温度变化较为温和适中; 22)有机质和养分丰富;同时,利于养分的释放和保存; 23)黏着性、黏结性和可塑性均较小,利于耕作。 2、土壤吸收作用包括哪些类型(6分)。 每条1.5分 1)土壤机械吸收……………………(1分) 2)物理吸收……………………(1分) 3)化学吸收……………………(1分) 24)生物吸收……………………(1分) 25)离子交换吸收,包括阳离子和阴离子交换作用……………………(2分) 3、简述土壤灰化、富铝化和白浆化化过程(6分)。 每条2分 1)灰化过程:主要是在土体的表层(亚表层)SiO2的残留、R2O3及腐殖质淋溶与淀积过程。 2)富铝化阶段:矿物被彻底分解、硅酸继续淋溶而氢氧化铝相对富集的过程。 3)白浆化过程,土壤表土层由于土壤上层滞水而发生的潴育漂洗过程。 4、简述《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理论·方法·实践》的主要特点(8分)。 每条2分 1)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 2)以发生学理论为指导; 3)面向世界,与国际接轨; 4)充分体现我国的特色。 5、简述土壤胶体性质。(6分)。 每条2分 1)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表面能;

土壤地理学第六章

第6章红壤类土壤(铁铝土) 铁铝土:又称富铝土,是我国热带、亚热带湿润地区具有明显脱硅富铝化特征的土壤系列,包括热带的砖红壤、南亚热带的赤红壤、中亚热带的红壤和黄壤等4个土类。铁铝土由于它们分布在我国水热条件最优越的地区,所处地形又以低山、丘陵、台地为主,故其开发利用价值高,是我国极为重要的土壤资源。共性:①都含有不同程度的氧化铁、铝,是不同程度富铝风化的产物;②主导成土过程是脱硅富铝化。大多数具有多元发生,即形成于古老富铝风化壳。 1.分布情况 呈三个土壤带分布于我过南方: (1)北纬22°以南砖红壤广东雷州半岛、海南、滇南及台南等地 (2)北纬22°—22°赤红壤南岭山脉以南(广东西部和东南部、广西西南部、福建东南部、台湾云南部分地区) (3)北纬22°—22°红壤和黄壤大巴山和长江以南地区 其中红壤主要分布于江南丘陵和云贵高原,黄壤主要分布于贵州高原和四川盆地。2.形成条件 砖红壤:热带雨林、季雨林。 赤红壤: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 红壤和黄壤: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偏干,黄壤偏湿)。 3.基本成土过程 3.1脱硅富铝化过程 (1)脱盐基酸化,肥力下降 (2)铁铝相对富集,形成铁铝残余聚积层。表现为铁子、铁盘等结核。粘粒的硅铝率(Ki =SiO2/Al2O3)和硅铝铁率(Saf=SiO2/R2O3)的不断降低,粘粒矿物由2:l型向1:1型和铁、铝氧化物简单化的矿物演变。 (3)形成大量的游离氧化铁(铁的游离度):砖红壤:85%;红壤:50%-60%。进而使土壤染成不同颜色。 赤铁矿赤褐铁矿针铁矿褐铁矿 Fe2O3Fe2O3.5H2O Fe2O3 H2O Fe2O3.1.5H2O Fe2O32-n.H2O 红色红棕色黄棕色黄棕色黄色 (4)随着粘粒Ki值降低,粘粒矿物简单化,胶体品质变差,负电荷减少,并产生正电荷,净负电荷减少,保肥力减弱。 3.2我国几种土壤的脱硅富铝化特征 (1)我国大面积红壤具有深厚的红色土层,受到古气候的深刻影响,其粘粒Ki值较低。 土类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 Ki值 1.5-1.8 1.7-2.0 1.9-2.2 2.0-2.5 (2)脱硅富铝化程度不同,粘粒矿物的组成也不同 3.3养分的生物富集过程 养分的循环迅速而强烈。体现: (1)合成量大 (2)分解速度快 (3)耕层富盐基作用耕层富盐基作用(生物自肥作用):植被将分散下移的养分集中地表而表土养分含量增高的过程。 4.砖红壤

土壤地理学试卷及参考答案

土壤地理学试卷及参考 答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土壤地理学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 2、.西比尔采夫根据土壤地理分布的特点,把土壤分成3个土纲:显域土纲(地带性土纲)、隐域土纲(隐地带性土纲)和泛域土纲(泛地带性土纲)。 3、地质大循环的特点是:时间长、涉及的范围广 和养分元素的向下淋失。 4、过渡层是指兼有两种主要发生层特性的土层,例如AE,表示占优势的土层是 A 层。 5、中国土壤分类系统中的亚类是依据附加成土过程 或土类间的过渡特征来划分的。 6、福建省的地带性土壤是南亚热带的赤红壤,中亚热带的红壤、黄壤。 7、根据风沙土的流动性或固定程度以及利用方式和土壤的发育程度可划分为:固定风沙土、流动风沙土、半固定风沙土和风沙园。 8、防治土壤侵蚀的主要土壤保持措施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 和耕作措施。 二、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2分) 1、土壤地理学:着重研究土壤空间分布和组合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2、富铝化作用:在热带地区高度风化的土壤或热带亚热带山地丘陵、台地土壤中盐基和SiO2强烈淋出,游离氧化铝和水铝石(三水铝石)相对富集的作用。 3、诊断特性:是指在土壤分类中用于鉴别土壤类别,具有一系列定量化规定性质的土壤性质。 4、土壤组合:指在中地形条件及其相应的其他地方性因素变异的影响下,地带性土壤(亚类)和非地带性土壤(亚类)按确定的方向有规律依次更替的现象,也称为土壤的中域性分布规律。

5、滨海盐土:由滨海沉积物受海水浸渍和生物作用下发育而成的盐渍化土壤。 6、土壤资源:是指具有农业、林业、牧业生产力的各种土壤类型的总称,是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最基本、最广泛、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 三、选择题(每题2分,共12分) 1、潮土由近河床向远河床处依次排列着( A )。 A 沙土、砂壤土、轻壤土、中壤土、重壤土 B 重壤土、中壤土、轻壤土 C 砂壤土、轻壤土、重壤土、沙土 D 中壤土、沙土、重壤土、砂壤土 2(多项)、下列母质类型中属于运积母质的有( ABC )。 A 河积母质 B 湖积母质 C 坡积母质 D 残积母质 3、下列土壤反应为碱性的土壤类型是( B )。 A 暗棕壤 B 黑钙土 C 红壤 D 棕壤 4(多项)、识别发生层的形态特征主要包括( ABCD )。 A 颜色 B 质地 C 结构体 D 新生体 5、某土壤发生层的代号为Bs,其中的s表示( A )。 A 铁铝氧化物的累积 B 粘粒聚积的土层 C 碳酸盐的累积 D 土层被胶结、固结、硬结 6、下列土壤中属于地带性土壤的是( C )。 A 石灰土 B 粗骨土 C 棕漠土 D 潮土 四、问答题(每题6分,共42分) 1、在土壤发育过程中,人为活动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答:1)人为影响具有快速性,并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其影响的速度、强度都将加快。………………分 2)人为影响是在各自然因素仍在发生作用的基础上进行的,各自然因素对土壤发生的继续影响的程度主要取决于人为影响的措施类型。………………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