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铜陵市城市总体规划

铜陵市城市总体规划

铜陵市城市总体规划
铜陵市城市总体规划

铜陵市城市总体规划

第1章总则

第1条在经济全球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安徽省委、省政府及时提出"芜马铜"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率先发展、率先突破、积极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战略构想。大力推进工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和生活舒适化,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城市跨越式发展,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是本次铜陵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以下简称本规划)的重要动力。

第2条本规划的指导思想: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适应新的宏观经济背景条件下城市竞争和长远发展需要,以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为出发点,遵循区域整体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和生态观念,积极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着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努力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把铜陵建设成为适宜创业发展和健康居住的现代化城市。

第3条本规划的原则:在规划编制中遵循促进发展原则、区域协调原则、城乡一体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延续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和弹性原则。

第4条本规划的期限:近期2003--2010年;远期2011--2020年。并适当考虑城市远景发展需要。

第5条本规划所提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除铜山镇、安铜工矿区、灰河乡等"飞地"之外的铜陵市行政辖区,总面积1053平方公里。

第6条编制本规划的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

4、《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2)

5、《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务院,2002)

6、《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2000)

7、《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1991年)及其实施细则(建设部,1995)

8、《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建设部,2002)

9、《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建设部,2002)

10、《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1995-2010年)》(安徽省政府,2000)

11、《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纲要(2001-2010年)》(安徽省政府,2002)

12、《安徽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战略步骤及起步阶段的重点建设任务》(安徽省委、省政府,2003)

13、《关于同意修编<铜陵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安徽省建设厅,2003)

14、《铜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铜陵市政府,2001)

15、铜陵市已完成的各类相关专业规划及各行业发展规划

16、国家、省、市城市规划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

第7条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一切规划建设及土地利用活动,均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执行本规划。

第8条本规划强制性内容(指文本中带下划线条文)是对城市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违反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进行建设的,属严重影响城市总体规划的行为,应依法进行查处。

第9条本规划由铜陵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第2章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

第10条城市发展目标

以"加快发展,富民强市"为主题,以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奋斗目标,到2020年,铜陵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6万元和1.2万元;建设更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发展文教体卫事业,适龄青年受高等教育比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按照建设现代化大城市的目标,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城市跨越式发展,城镇化水平达到80%,城市人口达到80万人,为远景实现100~120万人的城市规模打下基础,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城市空间布局逐步优化,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大幅度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得到全面提升,在全省实现"率先发展、率先突破,积极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把铜陵建设成为经济良性循环、社会文明进步、人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优良、人居环境舒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鲜明铜文化特色的"中国生态山水铜都"。

第11条城市发展策略

充分发挥铜陵的区位、交通、资源等优势,围绕工业化、城市化两大主题,继续有效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结构升级战略、开发开放战略、城市化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工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和生活舒适化,坚持围绕"做强有色,做优电子,做精

化工,做大建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拉开城市发展新框架,突出城市产业布局,优化城市布局结构,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文化形象。实现铜陵城市快速发展的策略概括为"接轨、提升、服务、传承、跨越"。

"接轨":一是接轨长三角经济,二是接轨全球化市场经济。

"提升":面向长三角经济,对传统产业进行全面提升,从过度的资源依赖型向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发展特色经济、循环经济和接替产业,围绕"做强有色,做优电子,做精化工,做大建材",构筑全国最大的铜产品加工制造和集散中心、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基础材料产业基地、硫磷化工产品基地和水泥建材制品基地等四个产业高地;以铜文化为特色,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建设"中国生态山水铜都"。

"服务":积极融入长三角经济圈,成为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的服务基地;利用"北大门"条件,成为旅游中转基地和旅游服务基地;对皖中南地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成为本区域的"龙头"。

"传承":在未来的发展中继承和弘扬其所在皖南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城市特色文化"铜文化",并将其转化为促进铜陵经济发展的动力。 "跨越":通过"接轨、提升、服务、传承",促进铜陵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的新跨越。

第12条在规划层面上的主要战略对策:拉开城市发展新框架,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功能;壮大城市规模,围绕"四做"和循环经济,突出城市产业布局;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文化形象。

第3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13条市域人口和城镇化水平

根据预测,铜陵市域2010年、2020年总人口分别为85万人、110万人,城镇化水平分别为70%、80%。

第14条市域城镇化进程的实施途径

遵循城镇化发展客观规律,按照城乡一体,重点促进城市发展,减少、归并小城镇数量的总体思路,适时调整行政区划,加快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优化城镇体系布局,强化市域内部城镇及与腹地城镇之间的联系;在大力促进城市规模扩张的同时,城市内涵式发展着力于完善布局与提高质量效益。以铜陵市区建设为重点,选择一些建设条件优越、规模较大的城镇,强化小城镇集聚功能,促进城镇化进程整体协调

第15条市域城镇空间布局结构

铜陵市域城镇布局结构概括为"两线一点,一主两副,跨江发展,城乡一体"。

1、城市发展轴:铜陵市区沿长江和沿江快速通道形成两条城市发展轴线,并在主城区相交,形成"两线一点"格局。

2、城市空间布局:铜陵市区在地域空间上形成"一城三区,一主两副"格局,即主城区、东部城区、南部城区。五松镇纳入主城区;以顺安镇、钟鸣镇为基础,构建东部城区;以大通镇、横港为基础,组成南部城区。

3、小城镇空间布局:在乡镇合并基础上调整小城镇空间布局,减少小城镇数量,扩大小城镇规模,提高小城镇集聚功能,设立7个较大规模的城镇(不包括铜山镇、安铜工矿区2个"飞地"城镇),为西联乡、东联乡、老州乡、胥坝乡、灰河乡、天门镇和新桥工矿区(含新桥工矿区、七0一工矿区、凤凰山工矿区,以下同),东联乡政府驻地应统筹考虑国电铜陵电厂选址,灰河乡政府驻地宜靠近铜陵大桥便于与枞阳县老州镇取得协调,新桥工矿区的新桥、七0一、凤凰山空间上脱离,其生产、生活服务应加强分工协作。

"飞地"城镇铜山镇位于池州市境内,其发展建设应与池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相协调;安铜工矿区位于安庆市月山镇境内,其发展建设应与安庆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相协调,其生产、生活服务主要依托怀宁县月山镇。

第16条市域城镇等级规模结构

铜陵市域城镇划分为两个等级:

1、一级城镇:铜陵市区,包括主城区、东部城区和南部城区,为市域中心城市。城市人口2010年为60万人,2020年为80万人,远景达到100~120万人。

2、二级城镇:为市域内较大规模的城镇,包括西联乡、东联乡、老州乡、胥坝乡、灰河乡、天门镇和新桥工矿区7个城镇。2020年东联乡、新桥工矿区城镇人口为1.5万人,天门镇城镇人口为1万人,灰河乡、西联乡、老州乡、胥坝乡城镇人口为0.5万人。

"飞地"城镇铜山镇、安铜工矿区城镇人口分别为1.5万人、0.5万人。 第17条市域城镇职能结构

1、铜陵市区:为综合型中心城市,其职能为全国铜产业基地、电子材料产业基地,长江中下游重要的工贸港口城市,"芜马铜"经济圈的骨干城市,"两山一湖"旅游区的北大门,皖中南中心城市;是市域内政治、经济中心,文教体卫等公共服务中心;以有色、电子、化工、建材为支柱产业。

2、东联乡、天门镇和灰河乡:为商贸服务综合型城镇,其职能主要为工厂矿山企业和城镇、农村居民提供生产和生活服务。东联乡应依托国电铜陵电厂,发展循环经济和为企业生产、生活服务的港口、铁路

运输和商业服务业、科教文卫事业等,并注重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的区域和城乡统筹;灰河乡远景将随着江北行政区划的调整并入铜陵市区,其发展建设应加强与枞阳县老州镇的协调合作,强调其公共服务职能的适当前置、跨区域,和建设标准城区化。

3、西联乡、老州乡和胥坝乡:为农业区综合服务型城镇,其职能主要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提供生产、生活资料商品供应和其它各种服务。

4、新桥工矿区:为工矿型城镇。其职能主要为矿山生产和矿工生活服务,在继续搞好商业、服务业的同时,要加强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

"飞地"城镇铜山镇、安铜工矿区为工矿型城镇。

第18条城镇经济区划

以顺安河为界,将全市划分为两大城市经济区,即西城经济区(或主城经济区)和东城(即东部城区)经济区。

1、西城经济区:为本市的经济中心,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工业上实施结构升级战略,加速调整工业所有制结构、组织结构、产品结构和空间结构,在加强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的同时,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做强有色,做优电子,做精化工,做大建材。致力于发展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铜产业链,形成铜都独特的产业群体;大力引进高档电子信息基础材料和电子元器件生产企业,培育电子基础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特色和优势;新建科技创业园,为高新技术成果孵化和产业化提供优良的创业环境;以现有化工园区为基础,发展精细化工系列产品;以海螺水泥为主体,推进建材工业向超大规模发展;以麻纺织为重点,利用本地特色面料,引进新型纺织设备,积极开发差别化纤维,提升服装设计和加工水平,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加快纺织印染后整理产业基地建设。以"两山一湖"为依托,开发多类型旅游服务和多层次旅游商品。推进第三产业优化整合,积极发展物流业、房地产业、中介咨询业、金融保险业、社区服务业等新型第三产业和文化、娱乐、体育产业,不断增加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2、东城经济区: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着力培育金山、金桥两个工业区,围绕本市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电子材料、机电一体化、自动化仪表、精细化工、新型建材及其它新材料工业、生物医药工业、环保产业等;随着国电铜陵电厂工程建设,按照循环经济理论发展与电厂配套的工业,促进发展为本区服务的港口、铁路运输业;利用当地物产兴建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培育名、优、新、特产品;发展为农村服务的农机制造和其它生产资料加工业。第三产业着重发展房地产业、流通业、文化娱乐业和现代服务业等。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优化

种植业,重点发展生态农业、城郊农业、特色农业和水产养殖业,扩大蔬菜栽培面积,培育优质畜禽。加强林业生态保护,提高森林覆盖率,扩大经济林栽植面积,不断提高林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19条市域空间管制规划

按空间管制的不同要求,将全市划分为城镇建设区、矿产资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和历史文化保护区、生态保护区和农业开敞区五类空间区域。

1、城镇建设区:为建设用地重点发展区。应防止城区建设的无序蔓延,注重资源枯竭矿山基础设施和土地资源的有效整合利用,预留安排生态环境优良地段高档住宅区的适量建设。按人均建设用地105平方米,城镇建设用地约需92平方公里,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保障城镇建设用地的需要。

2、矿产资源保护区:将铜官山金、铜区,狮子山铜、金、银和水泥用灰岩区,凤凰山铜区,安庆铜区,铜山铜区,虎形山--赦山水泥用灰岩区列为矿产资源保护区。矿产资源保护区应加以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严格控制城市各类工程建设。

3、风景名胜和历史文化保护区:包括凤凰山风景名胜区、白浪湖风景名胜区和大通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应严格按照规划实施建设,有效保护各类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

4、生态保护区:分为湿地生态保护区和森林生态保护区两类。湿地生态保护区主要包括东湖湿地公园、和悦州、老州头,东湖湿地公园要严格按照规划实施建设和保护,和悦州、老州头要坚决制止填湖造地,防止破坏湿地生态环境;森林生态保护区主要包括铜官山森林公园、铜都森林公园和十里长冲森林公园,铜官山森林公园要严格按照规划实施建设,铜都森林公园、十里长冲森林公园要严格控制建设,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

5、农业开敞区:低矮山丘、岗地、圩畈、沙洲等地区为农业开敞区,属引导建设区。在本区中,除保证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和国家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外,要保护农业用地,防止随意侵占农田进行基本建设。 第4章城市总体规划

第1节城市性质与规模

第20条城市性质

全国铜产业基地、电子材料产业基地,长江中下游重要的工贸港口城市,皖中南中心城市。

第21条城市人口规模

1、近期(2010年):城市人口规模为60万人。其中:主城区51万

人,南部城区4万人,东部城区5万人。

2、远期(2020年):城市人口规模为80万人。其中:主城区62万人,南部城区8万人,东部城区10万人。

3、远景:城市人口规模为100~120万人。

第22条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按照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近期(2010年)控制为105平方米,远期(2020年)控制为100平方米,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

1、近期(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63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区51平方公里,南部城区6平方公里,东部城区6平方公里。

2、远期(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80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区62平方公里,南部城区8平方公里,东部城区10平方公里。

各单项建设用地指标见附表"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

附表: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

序号用地代号用地名称面积(万m2)占城市建设用地(%) 人均(m2/人)

1 R 居住用地 1886 23.6 23.6

2 C 公共设施用地 1007 12.6 12.6

其中行政办公用地 136 1.7 1.7

文化娱乐用地 80 1.0 1.0

体育用地 88 1.1 1.1

医疗卫生用地 74 0.9 0.9

教育科研设计用地 248 3.1 3.1

其它公共设施用地 381 4.8 4.8

3 M 工业用地 1669 20.9 20.9

4 W 仓储用地 33

5 4.2 4.2

5 T 对外交通用地 371 4.

6 4.6

6 S 道路广场用地 986 12.3 12.3

7 U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308 3.9 3.9

8 G 绿地 1398 17.5 17.5

其中:公共绿地 1139 14.2 14.2

9 D 特殊用地 40 0.5 0.5

合计城市建设用地 8000 100.0 100.0

备注:2020年城市人口80万人

第2节城市土地利用与空间布局规划

第23条城市用地发展方向

规划期内城市用地主要向北、东、南三个方向发展,适时向西跨江发展。采取"北扩、东进、南整、西跨"的空间发展策略:

"北扩":主城区以老城为中心,以开发区为增长极,集中向北扩展,拉开城市发展框架,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发展空间不足问题。

"东进":主城区以老城为中心,向东发展车站新区;以沿江快速通道为发展轴,顺安、钟鸣、金桥三者联动、相向发展,积极构建东部新城区。

"南整":对南部城区横港片实行整合发展,完善功能。用地增长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加强工业污染治理,切实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港口物流产业发展。

"西跨":规划期内将灰河乡政府迁至铜陵大桥北岸,并争取升格为建制镇,着力调整江北的行政区划,为实现城市"西跨"向江北发展创造条件。

第24条城市布局结构

1、空间结构形态:城市由主城区、东部城区、南部城区构成"一城三区,一主两副"组团式城市空间布局结构。以老城为依托,以开发区为增长极,重点发展主城区;以沿江快速通道为发展轴,以顺安镇、钟鸣镇为基础,大力发展金桥工业区,构建东部城区;以大通镇、横港为基础,以横港物流园建设为动力,构建南部城区。三个城区之间以交通干道相联系,以风景林地和生态湿地相隔离,形成既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人居环境优良的三个城市组团。

2、城市功能布局:主城区为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和公共服务中心,南部基本为老城,是市级行政、商业、金融中心,生活居住功能区;北部为新区,应突出培育城市特色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建设市级体育中心、文化中心、科教中心和行政办公集中地,配套建设完善的生活居住功能区。东部城区主要发展工业和商业服务业,形成富有活力的以工业为主的综合性新城区,以顺安、钟鸣为基础集中发展生活居住功能,围绕顺安老镇建设东部城区商业服务中心,商业服务业应考虑为城区居民和周围农村居民提供生产和生活服务;金桥工业区结合"芜马铜"城市经济圈区域协作和本市产业结构调整选择产业发展方向。南部城区主要发展商贸物流和旅游服务业,加强工业的环境治理,形成多种功能协调发展的综合性新城区,横港片发挥对外交通优势,在加强工业污染治理的同时,发挥工业的规模效应,培育与港口区配套的商贸物流新型产业,形成皖中南水陆联运枢纽和物流中心;大通片发挥

古镇等旅游资源优势,以发展旅游服务业和无污染工业为主,兼具生活居住功能。

第25条居住用地布局规划

居住用地分为8个居住区片,主城区包括老城区、环天井湖地区、车站新区、西湖新区,南部城区包括横港和大通,东部城区包括顺安和钟鸣。应重点引导主城区的新区建设向北、东推进,老城区应着力于整治改造旧区环境,完善社区服务配套,改善城区边缘地段的城市形象;横港片由于环境问题,原则上不安排过多的生活居住功能;大通、顺安和钟鸣应按照城区标准加强老镇改造,积极引导大通和顺安的新区开发。

第26条公共设施用地布局规划

1、城市中心:按照分级设置原则,城市中心区由市级中心、副城中心和分区中心三级组成。

·市级中心:包括老城核心商业区和西湖新区中心,老城核心商业区突出商贸、金融、信息等功能;西湖新区中心突出行政、文化、体育、高教等公共服务功能。

·副城中心:在东部城区和南部城区各安排副城中心,东部城区中心依托顺安老街沿顺安老河建设,南部城区中心结合大通新区环绕祠堂湖布局。

·分区中心:为提供就近服务,在环天井湖地区、车站新区、西湖新区和钟鸣设置4处分区中心。

2、行政办公用地:抓紧完成市行政中心及其配套工程建设;其它新建的政府机关、行政管理机构原则上安排到西湖新区中心,形成集中的行政办公区;结合两个副城中心安排建设区级行政办公区。

3、商业金融业用地:按照分级设置原则,考虑合理的服务半径,老城中心区为市级商业中心,应着力构筑城市核心商业区;西湖新区中心、2个副城中心及4个分区中心以中档、综合性、超市型的商业金融业服务为主,面向本区居民;各居住小区设置若干个小区级中心。为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对本市及周边地区的服务水平,应重点培育新火车站商贸区、东郊商贸区、顺安商贸区、铜商品市场等区域性商品市场和大型专业市场建设,新火车站商贸区发展以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商贸业为主的相关产业;东郊商贸区建设以生活、生产资料等为主的市场群;顺安商贸区建设农副产品市场和农资、建材、小商品等专业市场;铜商品市场立足现有基础完善、发展铜商品交易市场和期货市场。

4、文教体卫设施用地

·原则上保留完善现有的文教体卫设施,根据需要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

·在西湖新区新建可承担省运会和全运会主要项目的市级大型体育中心,主要包括体育场、综合体育馆、游泳馆、训练馆等;新建文化中心,安排美术馆、科技馆、图书馆、展览馆和剧院等大型文化设施;为推动高校加快发展,开辟高等教育基地,安排铜陵学院迁址扩建,鼓励铜陵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向高教基地迁移。

·筹划新建铜博物馆。

·在西湖新区和车站新区各新建1所综合性医院,新建市疾病控制、防治中心,

·在东部城区和南部城区,结合两个副城中心建设相应的文教体卫设施。

·在映湖山庄、城关、店门口、车站新区和钟鸣各新建1处居民体育运动场。

·高中、初中、小学和学前教育设施应结合居住小区的开发建设,按照国家规定标准配套完善。

·结合社区建设,应加强社区基层文教体卫服务设施建设,尤其应加强面向老年、青少年的文化场所和体育活动场所建设。

第27条工业用地布局规划

1、为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切实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应调整主城区不合理的工业布局,搬迁污染扰民企业。金口岭铜矿、钢铁厂、焦化厂、化纤厂、铝型材厂、监狱水泥厂、铜官山铜矿、立新煤矿等工业企业应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施搬迁或改造;应加强扫把沟工业区的环境治理力度,控制污染总量;狮子山在继续发展采选业的同时,应积极发展机械加工等工业。

2、开发区为今后全市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应进一步向西、北扩大开发区和北部工业区的规模,突出发展铜产品精深加工、电子材料、纺织印染等特色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3、为发展民营经济,郊区私营工业园在现有基础上应向东扩展,适合发展为城市服务、无污染、劳动密集型的工业。

4、为发挥东部城区便捷的交通条件,应在顺安和钟鸣之间积极发展金桥工业区,重点围绕本市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电子材料、机电一体化、自动化仪表、精细化工、新型建材及其它新材料工业、生物医药工业、环保产业,积极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

5、为强化南部城区的综合功能,应加强横港的环境治理力度,控制污染总量;大通重点发展提供旅游服务、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对环境不产生污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原新建乡政府驻地片发展建材制品等加工工业。

第28条仓储用地布局规划

1、充分发挥横港的综合交通优势,建设横港物流园,按照现代物流要求,综合配套各类服务设施,形成以"门到门"运输为主体,集加工、整理、分拣、包装、存储、批发、配送等相关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区域物流中心,促进物流业成为本市富有活力的新兴产业。

2、结合工业区分布及交通格局,在铁路铜陵站、金桥工业区设置2处仓储用地。第3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第29条公路交通

1、市际干线公路

为实现本市与长三角中心城市及省内外主要城市公路交通高速化,与周边市县公路交通快速化,市际干线公路建设标准为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

·高速公路:铜陵境内规划建设3条高速公路,为合铜黄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和铜南宣高速公路。应加快合铜黄高速公路建设,促进沿江高速公路尽早开工,抓紧铜南宣高速公路的前期论证工作,高速公路与城市之间的联络线宜按一级公路设计。合铜黄高速公路自合界高速庐江出口经铜陵、汤口至黄山,铜陵大桥为过江通道,城市出入口确定在横港窑墩,与铜都大道连接;沿江高速公路自芜马高速经钟鸣、朱村至池州、大渡口,接安(庆)景(德镇)高速,在钟鸣与铜南公路交会处建设互通式立交,在朱村建设城市下线,经朱村、狮子山,穿过大青山隧道,上跨铜九铁路,在车站新区与北京东路连接;铜南宣高速公路自钟鸣起点,经南陵至宣州,接宣杭高速公路,其建设将建立起铜陵与杭州、宁波等长三角中心城市之间的直接联系通道,大大缩短与浙江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之间的距离。

·一级公路:包括沿江快速通道、合铜公路、铜南公路、铜贵公路、铜青公路、铜无公路6条省道,宜按一级公路标准进行改建。铜贵公路自沿新大道起点,经大通至池州市,其中沿新大道至青通河城区段道路红线宽度按42米控制建设;铜青公路自沿新大道起点,经蛤蟆岭至青阳县;沿江快速通道自蒲尚桥经顺安、钟鸣至繁昌县、芜湖市,规划对小农场至新桥河段线型进行调整,改行南侧平行于芜铜铁路,蒲尚桥至钟鸣城区段同时也是主城区与东部城区联系的主要通道之一,道路红线宽度按42米控制建设;铜南公路自柏杨坡经钟鸣至南陵县。其中柏杨坡至钟鸣城区段道路红线宽度按42米控制建设;合铜公路自铜陵大桥经庐江至合肥;铜无公路自铜陵大桥经普济圩、灰河至无为县。

2、市域主要公路

市域内公路交通基本骨架由南、北两个半环与沿江快速通道组合成环线。南环线为南部城区(铜青公路)--董店--朱村-东部城区(沿江快

速通道),北环线为主城区(铜胥路)--和平--钟仓--永丰(坝埂头)--流潭--东部城区--沿江快速通道(柏杨坡),按二级公路标准设计。

为加强与市外直接腹地城镇的联系,应尽早打通坝埂头--繁昌县荻港镇、坝埂头--无为县高沟镇、凤矿--南陵县丫山镇、朱村--青阳县丁桥镇的公路,宜按二级公路标准设计。市域内其它公路宜按三、四级标准设计。

3、城市过境公路

过境交通今后将由铜都大道改至城区外围由沿新大道承担。沿新大道沿铜九铁路西侧,南接铜贵公路、铜青公路,北连沿江快速通道,道路红线宽度按42米控制建设。

4、公路运输枢纽

为提高城市综合运输效益,完善公路运输枢纽站场布局,要抓紧完成铜陵公路运输枢纽信息服务中心建设;在保留市长途汽车站和县汽车站基础上,新建乌木山、金苑、横港、大桥、大通和钟鸣6个客运站,和铁路集装箱中转站、城南货运站、乌木山货运站、横港集装箱中转站、扫把沟货运站、城北货运站、顺安货运站共7个货运站。

第30条铁路交通规划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铜陵与国家干线铁路的方便快捷联系,应促进铜九铁路(铜陵-九江)尽快动工,抓紧庐铜铁路(庐江-铜陵)和沿江城际客运铁路(安庆-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南京)的前期论证工作,并争取早日开工建设。

1、铜九铁路自狮子山站接岔,在主城区东侧沿红星河山冲向南,经新建、董店进入池州市。在铜陵境内安排铜陵站、铜陵南站、顺安站和钟鸣站,铜陵站安排在乌木山脚下,为二等区段站;在郎冲伞形山脚下设置铜陵南站,为三等中间站。两站都有客货运功能。老的铜陵站应加以改造,不再承担干线功能。

2、庐铜铁路自钟鸣站接轨,从东部城区边缘沿鲇鱼山脚,经国电铜陵电厂,跨过长江向西北,在庐江接合九铁路。国电铜陵电厂铁路专用线的建设宜考虑与庐铜铁路并线的可能。

3、结合铜九铁路,宜配套建设专用铁路南环线,自铜陵南站接岔,与横港铁路专用线相联,解决横港片工业、港口运输问题,减轻对城市的干扰影响。

4、开发区滨江地区应考虑视其需要,抓紧研究二冶铁路改造问题,其线路走向应与城市总体用地布局和路网系统相衔接,避免造成新的矛盾。

5、城区中段南北走向的铁路专用线宜考虑保留,远景改造为联系城市南北方向的客运轨道交通,可有效解决本市南北狭长、职工通勤不

便的矛盾,顺应今后交通量增长的趋势。

6、随着矿山关破和运输方式改变,宜逐步废除中矿铁路专用线、铜官山铜矿铁路专用线和立新煤矿铁路专用线。

第31条港口与长江岸线利用规划

1、对大通青通河口至成德洲右汊出口下复兴全长29.1公里的长江岸线分为大通港区、横港港区、长湖滩及扫把沟港区、猫山港区等4个港区,和城关~金山路、方港河~客运港、大桥江段、大通江段等4段城市生活岸线。大通港区为中小船综合性港区;横港港区为深水综合性港区,以外贸件杂货、客运、非金属矿和煤炭为主;长湖滩及扫把沟港区以散货为主,大、小船码头结合的综合性港区;猫山港区以服务城市工矿企业为主。

2、为促进江北地区发展,顺应国电铜陵电厂建设,宜尽早关注长江北岸和坝埂头顺安河口至荻港段的岸线利用问题,积极创造条件开辟新的港区。

3、为提供新桥、朱村等工矿企业的水上运输服务,应积极开展内河--长江联运,发展顺安河航运,扩建顺安码头,将顺安河航道由六级升为三级。

第32条航空

根据安徽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本市宜与九华山、池州合建民用机场。

第33条城市道路系统

1、道路分级:城市道路分为城市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三级。路幅宽度为:主干路32~60米,次干路25~40米,支路15~25米。

2、路网结构:主城区及南部城区采用自由式和方格网式相结合的布局方式,东部城区采用规则的方格式道路网。

3、路网规划:突出城市主干路尤其是三个城区之间联系通道的骨架功能,形成城市快速流畅的交通网,提高城市次干路和支路网密度,完善各组团内部道路。

·三个城区之间的交通联系:由"4纵3横"主次干道所承担,为纵向的滨江大道、铜官大道、铜都大道、沿新大道,和横向的环城北路、铜芜路、沿江快速通道。

·主城区和南部城区的干道网系统:由"6纵10横"主次干道组成,为纵向的滨江大道、梅潭大道、铜官大道、石城大道、铜都大道、沿新大道,和横向的纬三路、环城北路、铜芜路、北京路、长江路、金山路、隆门路-石门路、铜港路、古圣路、光荣路。

·东部城区干道网系统:由"2纵3横" 主干道路组成,为纵向的临津路、坝白路,和横向的环城北路、铜芜路、沿江快速通道。

4、城市广场和停车场

城市广场包括交通广场和游憩广场,全市设置乌木山铜陵站站前广场、行政中心前市民广场、滨江世纪广场、新城区中央广场、西湖广场、临津广场(东部城区)、祠堂湖广场(南部城区)等7处城市广场。公共停车场安排26处。

第34条城市公共交通

远期城市公共交通工具以公共汽车、出租车为主。城市公共汽车拥有量按照1000人1辆的标准,远期应配备800辆标准车。应抓紧公交第二保养场建设工作,公交线路起终点配设公交首末站。

第4节城市绿地系统与风貌景观规划

第35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1、铜陵市城市绿地系统宜形成"两核,六线,两楔,三环"的布局结构。

"两核":以天井湖公园、西湖公园为全市市级公共绿地的核心。

"六线":以东西向的环城北路绿廊、沿江快速通道绿廊,和南北向的滨江大道绿带、沿新大道绿廊、主城区铁路防护绿廊、连接天井湖与西湖公园的绿廊共6条主要绿带,有机联系城市外部绿化基质与城市内部绿化斑快,联系主城与副城。

"两楔":以铜官山等山体为基础建设铜官山森林公园,以东湖水体、农田为基础建设东湖湿地公园,形成分割主城与两个副城的两块楔形具有一定旅游、休憩功能的生态绿地。

"三环":沿主城区、南部城区、东部城区外围边缘以生态绿地、公共绿地、防护绿地等形成宽窄不等的三个绿环,成为城市与郊野农田的绿色过渡地带,使城区融入绿色大环境之中。

2、城市绿地布局:城市绿地由公园、街头绿地、生产防护绿地和生态绿地组成。

·城市公园:规划人均公共绿地应达到15平方米,建设13座城市公园,主城区为天井湖公园、板粟山公园、笔架山公园、螺丝山公园、笠帽山公园、鹞山公园、植物园、乌木山公园、翠湖公园和西湖公园;东部城区为临津公园;南部城区为桥南公园和祠堂湖公园。

·街头绿地:为改善环境,美化街景,沿城市道路、滨水地带宜建设大小不等的街头绿地,以九华山大道、铜都大道、滨江大道、环城北路、北京路和长江路为园林景观路,根据实际状况分段设置大于15米宽的绿化带;沿顺安河、新桥河两岸安排30米宽以上的滨河绿化带。

·生产防护绿地:沿公路(省道)、铁路宜控制宽度不等的绿化防护带,三类工业与成片居住用地之间宜控制绿化隔离带,各类基础设施按

其防护要求宜设置绿化隔离带。规划结合山体在新建、大青山、十里长山、桃花山和叶山设置5处苗木基地。

·生态绿地:铜官山等山体风景林地宜开辟为铜都森林公园,东湖等水体生态湿地宜开辟为东湖湿地公园,老洲头、和悦洲、白浪湖等生态湿地应加强绿化,建设生态公园。

第36条城市风貌景观规划

铜陵市城市风貌特色定位为"中国生态山水铜都",风貌景观整体格局宜按"三心,五轴,三面,五区"加以控制。

"三心":天井湖及其环湖地区、西湖及其环湖地区、老城区商业中心。两湖地区应建成多功能、花园式、富有感召力的综合性城市空间,老城区商业中心应逐步强化功能,创造丰富、生动、多彩的城市商业中心形象。

"五轴":环城北路、长江路、滨江大道、铜都大道为贯穿全市的4条城市景观主轴线,天井湖与西湖之间绿廊为联系城市绿地两核景观的主轴线,将长江、铜官山森林公园等大山水与城市各主要景观点有机联系起来。应按照充分展示城市风貌与道路景观设计原则,对沿路景观进行综合组织与严格控制。

"三面":对构成城市大山水风貌特色的沿江(河)、沿湖、沿山三类景观界面严格控制,以"显山露水"为目标,拓展居民游憩活动空间,增加城市景观层次,追求城市与自然山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沿江(河)面指沿长江、顺安河、新桥河、红星河、青通河等景观控制界面;沿湖面指沿西湖、天井湖、桂家湖、祠堂湖等景观控制界面;沿山面指沿章木山、奕盘山、铜官山、笔架山、螺丝山、乌木山一带山体及笠帽山、叶山等山体景观控制界面。

"五区":区分游憩绿地型、商贸中心型、生活居住型、工业生产型和生态绿地型五类各具特征的城市风貌区,对各类风貌区的形体风貌予以控制,对城市各项建设予以指导。

第5节文物保护、风景名胜及旅游规划

第37条文物保护规划

1、金牛洞古采矿遗址: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应纳入凤凰山风景区体系之中作为一个重要景点,在注重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景观开发,特别要注重遗址的完整与安全,采取必要的规划和工程措施,防止山体滑坡与内涝灾害。

2、罗家村古冶炼(大炼渣)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市区内重要的古铜文化遗址,对其历史价值应予以高度重视,在划定足够的保护区进行文物保护的同时,应结合旅游建设多功能的展现铜陵古铜文化情韵的遗址公园。遗址公园内的建(构)筑物应精心设计和建造,使

遗址公园气氛和谐,环境协调。

3、朱村木鱼山古炼遗址: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应在文物考证的基础上划定足够的保护区范围进行文物保护。

4、铜官山古矿冶遗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铜官山铜矿闭坑后应加以必要的整修,成为展示近现代铜矿开采的遗址,与历代铜采、冶遗址组成完整序列,提高铜陵铜文化的丰满度。

5、大通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主要包括大通古镇、和悦州古街,主要景点有圣公会旧址、天主堂钟楼、大寺国古墓群等。其紫线保护区范围面积为180万平方米,应实施严格保护,注重历史街区的风貌完整性和环境协调性。

第38条风景区规划

1、凤凰山风景区:包括金牛洞古采矿遗址、凤凰山铜矿、相思树、滴水崖、王荆公书堂、大明寺、葛仙洞及金榔各景点,以凸显历史、人文景观与山区自然风貌为主。 

2、白浪湖风景区:包括十里长冲珍稀动物养殖场、天目湖白鹭岛、牌坊头垂钓园,以自然水体景观为主。

第39条旅游发展规划

铜陵市旅游业发展定位为中国铜都、"两山一湖"旅游中转站及重要旅游点,旅游景区形成"一心,一带,两区" 的整体格局。

"一心":为市区旅游服务中心。在大通设置旅游服务点,功能上突出旅游中转性质;市中心区提供高规格的会展中心、高档的宾馆、饭店和其它主要的旅游服务设施;市区旅游景点以天井湖景区、铜官山森林公园、东湖度假区、罗家村古炼渣遗址公园、螺丝山景区等为主。

"一带":为长江旅游带。以铜陵长江大桥、桥南公园、白鳍豚养护场、大通历史文化街区、铜百休闲度假区、老洲头景区等为主的长江风光旅游带。

"两区":为凤凰山风景区和白浪湖风景区。凤凰山风景区包括金牛洞古采矿遗址、凤凰山铜矿、相思树、滴水崖、王荆公书堂、大明寺、葛仙洞及金榔各景点,凸显历史、人文景观与山区自然风貌;白浪湖风景区包括十里长冲珍稀动物养殖场、天目湖白鹭岛、牌坊头垂钓园,以自然水体景观为主。

第6节城市市政公用工程设施规划

第40条给水工程规划

1、城市总用水量远期将达到80万m3/d。根据供水总公司目前的供水能力和企业自备水的改造利用,2020年前按自备水利用达到22万m3/d,城市供水规模应增加40万m3/d。

2、在保留目前2处城市取水口和5处自备水取水口的基础上,在成

德州右汊江处和坝埂头各新建1处城市取水口。

3、保留改造一、二水厂,提高净化水平;扩建10万m3/d的三水厂二期,供水规模达到16万m3/d;在主城区北部新建20万m3/d的四水厂,分两期建设;在东部城区新建10万m3/d的五水厂,分两期建设。

4、水源地保护:根据《铜陵市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暂行规定》,城市集中式供水的饮用水地表水源设置两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

·一级水源保护区:以取水点为中心,半径100米以内的水域和陆域。

·二级水源保护区:以取水点为中心,上游100米到1000米、下游及陆域100米到200米范围内。

·准保护区:取水点上游1000米到1500米的水面及岸边陆域范围内。

第41条排水工程规划

1、排水体制:新区采用雨污分流制,老区逐步向分流制过渡。

2、雨水工程:雨水实行分区就近排放。根据城市分水线,将雨水划分为大通、矶河口、方港河、磷铵、建华、荷花塘、狼尾湖、金隆、新民圩、露采、黑砂河、城关、西湖、红星河、顺安河、新桥河和工商殿共17个排水分区。

城市暴雨强度公式q=1588(1+0.73lgP)/(t+10)0.64,设计重现期P一般取 1~2年,个别重要地段提高标准取3~5年。

雨水设计流量公式Q=qΨF(l/s),城市径流系数Ψ取0.6~0.7。 3、污水工程:城市污水量远期为53.3万m3/d。续建新民污水处理厂,新建西湖污水处理厂、大通污水处理厂和钟顺污水处理厂,其规模分别为20万m3/d、 20万m3/d、4万m3/d和10万m3/d。

第42条供电工程规划

1、远期最高年用电负荷为1084.8MW,用电量为62.52亿kWh。

2、扩建铜陵电厂30万kW发电机组1台,在永丰坝埂头新建国电铜陵4×60万kW发电机组工程。新建220kV南郊变和东城变,扩容220kV古圣变和新江变。

3、主城区新建110kV乌木山变、开发区一变、开发区二变、西湖一变、西湖二变和猫山变,南部城区新建110kV大通变,东部城区新建110kV金桥变。扩容110kV天桥变,城关变、钟鸣变和顺安变由目前的35kV升压至110kV。

4、220kV和110kV电力线路采用架空敷设,尽可能走城市外围,线路城区段应在规划走廊内敷设。35kV、10kV电力线路城区段原则上沿

城市道路西、北侧采取地下电缆敷设。

第43条邮政、电信、广播电视工程规划

1、邮政设施:重点加快全市各类邮政局(所)建设,缩小服务半径,消灭服务盲区,增加服务覆盖面。在西湖新区、沿新大道和东部城区增设邮政支局3处,新增邮政所12处。

2、电信工程:采用现代化先进技术,加强、改造和完善固定网、移动网、公共信息网,建设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功能完善、运行可靠、服务优质的电信网络,建设智能化、综合化、个人化、移动化的综合业务数字网。远期市话交换设备容量 68.55万门,长话交换机容量14000路端,固定电话用户36.57万户,市话普及率 45部/百人;移动电话用户28万户,普及率35部/百人。除完成铜陵移动和铜陵联通中心交换局建设外,新增石城大道、开发区、西湖和东部城区4处市话交换局。电信线路逐步实现管道化、光纤化,建立综合完善的环状电信电缆网络。电信电缆管道安排在城市道路东、南侧。

3、微波通道:安庆-芜湖数字微波干线途径铜陵市,自贵池站经铜陵站(电信大楼)至繁昌站。根据规定,沿铜陵微波塔与贵池站通信方位左右各35米范围内的建筑物高度控制不得超过90米(黄海高程),沿铜陵微波塔与繁昌站通信方位左右各35米范围内建筑物高度控制不超过85米(黄海高程)。

4、广播电视:适时择址新建市广电中心,搬迁市干扰台。加强HFC双向广播电视网络建设,主干系统采用光缆,光纤结点接近用户,城区网络线路采用电缆管道,与通信管道统一规划建设,实现广播电视信号的数字化传输和三网合一。

第44条燃气工程规划

1、燃气气源:以天然气为主,液化石油气为辅。

2、天然气供气范围和供气量:包括三个城区,远期居民用户管道气化率达到 95%,供气量为58957万m3/年。

3、天然气储气系统:天然气门站安排在顺安陶山村。现有的2座空混站改为预留的储气设施。

4、天然气输配系统:利用现有煤气第一、第二储配站设中-中压调压站2座,现有的区域调压站加以改造使用。采取"新区新方式,老区老方式",对新建的供气区域采用中压A级系统,经箱式或柜式调压器供气,中压A级系统工作压力为0.4Mpa。原有煤制气供气区域仍利用原中压B-低压两级系统供气,中压B系统工作压力为0.1Mpa,低压系统工作压力为0.03-0.05Mpa。城市燃气管网采取中压、低压二级管网环状系统,管线埋设于城市道路东、南侧。

5、汽车加气站:天然气汽车加气母站选址与天然气门站相邻,新建

汽车加气站7座。

第45条供热工程规划

1、供热区域:为主城区,以长江二路、金山西路为界,划分为两个供热区域:北片包括新城区和老城区的主要部分,南片包括扫把沟、磷铵厂和部分老城区。

2、热源点选择:北片热电厂建设考虑纳入焦化厂搬迁项目,南片结合二钢厂项目建设热电厂,实现集中供热。

3、热力网布置:热力网采用枝状管网,主要工业热用户设热力站,用热量较小的生活热用户设局部热力站。为节省投资,热力管网敷设以沿路设架空低支架为主,过桥、过路需设置高支架时,必须保证道路畅通和市容美观,局部不便架空敷设的管道采用直埋方式敷设。

第7节城市环境卫生和环境保护规划

第46条环境卫生规划

1、垃圾处理场:远期生活垃圾量为800吨/日。为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在碎石岭刘村和东部城区各新建1座垃圾处理场,设计规模分别为日处理600吨和200吨。

2、医疗废物处置中心:为加强有害、危险固体废物的处置管理,在碎石岭新建1处医疗废物处置中心,设计规模为720吨/年。

3、垃圾中转站:新建城区按1.1平方公里/座设置,并满足与周围建筑物间隔不少于5米的卫生防护要求。新建垃圾中转站为压缩式中转站,现有中转站逐步加以改造。

4、公共厕所:应根据人流量分布情况,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并符合公共卫生要求。在流动人口密集的城市干道,按服务半径500米/座设置;一般街道每间隔1000米设置一座;居住区或小区内公厕布置不少于3座/平方公里。

5、环卫专用码头:安排在滨江大道磷铵厂附近。

6、车辆冲洗站:一般布置在城市主要出入口,也可结合加油站、污水处理厂、环卫停车场等设施建设。冲洗站应同步建设完善的排水处理配套设施,避免对市容、环境卫生造成影响。

7、环卫专用停车场:按环卫车辆2.5辆/万人配备,远期应达到200辆,应设置不少于4.0万平方米的环卫专用停车场。

8、环卫工人作息房:供环卫工人休息、更衣、停放小型车辆和工具等。一般作息房可按城市人口1~1.5万人/座配备,可与公厕、垃圾中转站合建。

9、环卫洒水车供水器:设置间隔为主干道700~1000米/只,其它道路 1200~1500米/只。可结合利用市政消防栓同时作为洒水车供水

器,具体位置由相关部门商定。

第47条环境保护规划

1、水环境功能区划

· 长江铜陵段:长江铜陵段水质类别总体上为Ⅲ类;枞阳老洲~羊山矶江段系珍稀动物白鳍豚自然保护区段,水质类别按Ⅱ类。

· 湖泊水:将市区内的天井湖、桂家湖、西湖、东湖等水环境功能定为景观用水,水质按Ⅲ类执行。

· 根据《铜陵市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暂行规定》,城市饮用水一级水源保护区的水质标准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地面水Ⅲ类标准,并符合国家规定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要求。各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应设有明显的范围标志,在各取水口上游1000m设置断面控制,要求达到饮用水功能目标;在各排污口下游1000m设置断面控制,要求达到所在水域的水质目标。

2、大气环境功能区划

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分为二类区和三类区,分别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和三级标准。

· 二类区:主要包括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 三类区:包括横港工业区、扫把沟工业区和城北工业区。

3、声环境功能区划

· 一类区:执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1993)一类标准,主要包括各居民小区、机关事业单位集中区、教育科研区及医院等。

· 二类区:执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1993)二类标准,主要包括城市交通道路两侧的商业、住宅、商业集中区、住宅及与工业相邻的生活区。

· 三类区:执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1993)三类标准,主要包括一、二、三类工业区、主要港口及仓储区。

· 四类区:执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1993)四类标准,适用于交通干线两侧,如铜都大道、铜官大道、石城大道、淮河大道、义安大道、滨江大道、金山路、长江路、北京路、铁路等。

第8节城市综合防灾规划

第48条防洪规划(本条所涉及的高程值均为吴淞高程)

1、长江防洪:长江防洪标准为防御长江1954年型洪水,市区堤防均按二级堤防,由城区防洪堤圈、大通防洪堤圈、西联圩防洪堤圈、东联

郴州市城市规划管理细则

·郴州市城市规划管理细则

————————————————————————————————作者:————————————————————————————————日期: 2

郴州市城市规划管理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湖南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各城市规划区进行各项建设,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湖南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和本细则。 第三条城市规划区包括市、县城城关镇、其他建制镇的城市建成区、近郊区及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市、县(市)人民政府在编制当地的城市总体规划中依法规定。 第四条郴州市规划建设局是郴州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统一管理郴州市的规划工作,并对县(市)城市规划办(处)进行业务指导和执法监督。郴州市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城市规划工作进行指导、检查和监督。 县(市)城市规划办(处)负责管理本辖区(含各类开发区)内的城市规划工作。 市辖区街道办事处和乡镇配置专职或兼职规划管理人员,协助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搞好本辖区内的城市规划

管理工作。县(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在建制镇配置专职或兼职城市规划管理人员,协助县(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做好本辖区内的城镇规划管理工作。 各区(镇)人民政府和国土、公安、环保、消防、水利、交通、房产、城管、工商、建工等有关部门应配合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做好城市规划管理工作。 第五条郴州市规划建设局的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 (二)具体负责负责城市规划的编制和规划的实施管理,查处违反城市规划的行为; (三)参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江河流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参与建设工程初步设计的审查; (四)负责郴州市城市规划区建设用地和建设工程的规划管理;负责颁发郴州市城市规划区内建设工程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五)负责建筑方案的审批,负责城市规划设计和勘测的统一管理; (六)负责城市规划的报批和宣传工作; (七)依法受理因不服县(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而提起的行政复议申请。 第六条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包括所

青海省西宁市民和县城市总体规划-中规院-第八章开发强度导向

第八章开发强度导向 土地开发强度作为城市政府科学、合理管理城市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城市开发强度应依据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产业、交通等因素的具体要求,以“科学用地、节约用地、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改善城市环境为前提。综合考虑各类土地的使用性质、区域位置、周围的基础设施条件及空间环境条件等。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原理,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在宏观层面上,确定城市开发总量和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在中观层面上,建立城市开发强度分区的基准模型和修正模型,进行各类主要用地的开发强度分配;在微观层面上,以街区作为容量控制单元,制定地块开发强度细分的原则。 一、宏观层面——城市整体开发强度 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为土地供求关系提供了基本参考。根据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结合相关经验的类比分析,可以推测各类建筑的需求数量以及占城市建筑总量的比例。 在许多情况下,基于环境标准所确定的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和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所确定的城市建筑总量之间并不完全一致,需要在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权衡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城市整体开发强度的上限方案能够提供较为充足的建筑总量,但由此带来环境标准的明显下降;城市整体开发强度的下限方案能够确保较为理想的环境标准,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建筑总量需求相距甚远;最终选择的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需求和可接受的环境标准之间的综合权衡。 对于民和城市实际情况来说,考虑到城市独特的自然地形地貌特点,其环境容量应保证一定的限度从而确保在生态方面的安全性问题。因此,土地开发强度具体量化指标应是介于一定的范围之间而不是具体的数值,根据城市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以及相关经验数据各类用地开发强度具体如下表: 表8-1 城市建设用地整体开发强度控制表 序号用地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 (%) 建筑限高 (m) 绿地率 (%) 1 居住用地**~3.0 20~45 75 ≥30 2 公共设施用地**~5.0 15~50 99 ≥20 3 工业用地**~1.2 30~45 25 ≥20 4 绿地———≥75

渭南市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方案

渭南市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方案 “十三五”(2016-2020年)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建成富裕、文明、和谐、活力陕西东大门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科学编制和实施好“十三五”规划意义重大。根据中省“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精神和相关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 深入研判国内外环境变化和影响,准确把握经济发展“三期叠加”、“新常态”等现实基础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特征,遵循经济实现科学发展、自然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实现包容性发展的基本规律,紧抓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一带一路”建设、鼓励关中-天水经济区率先发展和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深入合作及省上支持渭南加快建设陕西东大门的重大战略机遇,立足科学发展、改革创新、富民强市,坚持优化经济结构、强化创新驱动、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均衡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围绕关系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重大问题开展深入研究,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完善区域主体功能调控,推动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合理提出“十三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战略重点、目标任务和实施保障等,确保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

会发展达到新水平。 二、主要任务及分工 (一)开展重大问题研究。加强发展环境分析,充分吸收近年来中、省、市出台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研究成果,重点围绕“十三五”时期我市发展环境、思路和目标、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培育和布局、城乡统筹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民计民生改善、重点领域改革等重大问题开展前瞻性研究,为规划编制提供基础支撑。此项工作由市发改委统筹安排,各研究课题责任单位按照任务安排认真做好相关工作(详见附件1)。 (二)起草“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渭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是综合性、纲领性和战略性的规划,是编制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制定各项经济发展措施和年度计划的依据。渭南市“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由市政府提出、市人大审议批准。起草工作由市发改委牵头,市直有关部门参与。 (三)编制专项规划。专项规划是指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指导该领域发展改革以及审批、核准、备案重大项目和安排政府投资、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的依据。此项工作由市发改委统筹安排,市有关部门具体承担相关专项规划编制工作(详见附件2)。 (四)编制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是以跨行政区的特定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区域的细化和落实。渭南高新区、经开区、卤开区、华山景区总体规划由各开发区管委会提出,由市发改委组织专家审议,转报市政府审批。各开发区(园区)发展规划的编制,要符合市“十三五”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并与

佛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规 公示简本

佛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规划(2014-2020)公示简本 1.规划编制目的 为推进佛山市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支持佛山高新区进入创新突破的发展新阶段,统筹带动城市及周边地区自主创新发展;统筹、整合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现有资源,实现高新区一区五园社会、经济、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编制《佛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规划》。本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以及佛山市上层次规划制定。 规划范围协调范围三水园南海园禅城园高明园顺德园2.规划范围与期限 (1)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以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五个园区经国家审核公 告的四至范围为准,五个园区具体为南海园、三水园、禅城园、顺德 园、高明园。南海园规划范围面积753.79公顷。三水园规划范围面积 431公顷。禅城园规划范围面积1200公顷。顺德园规划范围850公顷。 高明园规划范围面积1339公顷。 (2)规划协调范围 为促进工业园区与周边地区的功能协调,实现产城融合,划定规 划协调范围。 南海园规划协调范围为南海中部片区,总面积约403.36平方公里; 三水园区,规划协调范围总面积约100.98平方公里;禅城园规划协调 范围扩展至南庄绿岛湖片区及张槎街道工业园区、吉利工业园区,总 面积约49.5平方公里;顺德园规划协调范围扩展至西部生态新区范围 以及五沙、容桂片区,总面积约109.13平方公里;高明园规划协调范 围拓展至荷城街道北部以及杨和工业区、明城工业区等范围,总面积 约100.75平方公里。 本规划期限为2014-2020年。3.规划目标与策略: 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发展目标是:国家 一流科技产业园。 产业发展目标:大力推进光电产业战略崛起,加快促进汽车及 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业两大支柱产业高端发展,全力推动新材料、 环保、生物医药三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力促传统优势产业转型提 升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共进,重点发展8大产业30个细分领域,构 建佛山高新区“830”产业体系。 总体发展策略: 策略1 核心引领,打造协同创新体系 策略2 强化先进制造,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 策略3 产城融合,提升城市综合服务与公共环境品质 规划范围示意图周边协调发展分析图

郴州武广站福城控制性详细规划

郴州武广站福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第一部分文本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规划调整的原因与内容 (1) 第三章规划目标、功能定位与规划结构 (2) 第四章土地使用与用地控制 (2) 第五章综合交通规划 (5) 第六章市政设施规划 (7) 第七章环保环卫规划 (8) 第八章防灾规划 (9) 第九章城市设计指引 (10) 第十章建设开发控制 (11) 第十一章规划实施措施 (13) 第十二章奖励与处罚 (13) 第十三章附则 (13)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为适应郴州市城市建设管理的需要,科学指导郴州武广站福城的开发建设,促进福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对已经批准的《武广铁路客运专线郴州站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修改,编制《郴州武广站福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本规划是武广站福城片区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第二条规划范围 武广站福城位于郴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西部,含有万华岩镇、市郊乡各一部分。规划区西起增湖岭东山脚,东止107国道,北临郴桂高等级公路,南靠山体控制绿线,即原武广铁路客运专线郴州站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范围,规划用地面积约5.2平方公里。 第三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5年版)、《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及相关法律法规; 2.《武汉至广州客运专线乌龙泉至花都段初步设计》(铁道第四勘察设计院,2004年10月); 3.《郴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4.《郴州市城市绿地绿线控制规划》; 5.《郴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的初步成果; 6.《郴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郴州市高层建筑规划管理规定(试行)》等; 7. 已经编制完成的《武广铁路客运专线郴州站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四条规划原则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基本目标,坚持“五个统筹”,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促进城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适应《城乡规划法》的要求,遵循依法规划原则、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整体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 3.遵循《郴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的指导,注重保持与《武广铁路客运专线郴州站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合理的延续性,强调整体格局的优化和功能完善,合理确定相关设施的规模和布局; 4.增加规划的弹性和应变能力,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 5.引入城市设计的方法,保护自然景观资源,塑造郴州市地方特色,增强福城在未来的持续竞争力。 第五条强制性内容规定 本次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各地块的主要用途、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绿地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住宅建筑套密度(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套数)、住宅面积净密度(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等内容。 本规划文本中黑体字为强制性条文。 强制性内容是对城市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违反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进行建设的,属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行为,应依法进行查处。 第二章规划调整的原因和内容 第六条规划调整的原因 1.随着武广铁路客运专线建设的不断深入,郴州站片区及周边用地的开发建设面临着新的问题,如村民安置用地的要求和范围不同、武广客运专线标高、站场及涵洞位置的确定与原规划不一致、土地开发建设成本大幅度提高、原规划开发强度偏低等,导致实施难度加大; 2.《郴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修编工作基本完成,对规划片区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和功能定位,原规划因位于95版城市总体规划用地范围外,依据明显不足; 3.《城乡规划法》于2008年元月1日实施,其中明确规定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做出建设项目规划许可的直接依据,原规划在编制内容与深度上尚有需要完善与深化的方面,如有约0.75平方公里的综合用地没有明确的控制指标体系,无法指导土地出让;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意见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 理的意见 【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 【发文字号】宁发[2007]11号 【发布部门】西宁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7.07.27 【实施日期】2007.07.27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意见 (宁发[2007]11号)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新形势下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工作,现就加强我市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领导,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1、充分认识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重要意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西宁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城市规划建设、提升城市品位的关键时期。要实现把西宁规划建设成为投资环境优越的创业城市,舒适休闲的宜居城市,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内涵丰富的文化城市,山清水秀、文明开放、人民富裕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目标,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任务十分艰巨。各

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目标、准确定位,突出城市特色,提高建设水平,实现城市建设新突破。 2、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城市建设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加快建设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深入实施“扩市提位”战略。以规划为龙头,以项目为载体,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中心城市的地位更加突出,城市功能更加健全,人居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生活更加改善,文明程度更加提高。 3、加强对城市规划与建设工作的指导。建立科学规范的规划决策、审批、执行体系,深入推进规划行政管理制度创新。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市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城市规划管理中的重大事项,审核城市规划建设重大方案,协调解决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中的困难和问题。 4、积极推进城市规划与建设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设立城市规划专家委员会,聘请专家担任顾问、咨询委员。发挥城市规划专家委员会的作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城市规划草案、待定重大项目,由专家委员会进行论证和审议,保证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5、建设高素质的规划管理专业人才队伍。要通过委托学科实力雄厚的高等院校专业院系和科研机构进行定期轮训,选拔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国内著名高等学府、科研机构进修深造,外出参观考察、挂职锻炼等途径,进一步开阔规划管理专业人员的视野,增长见识,切实提高规划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 6、明确城市规划管理职责。城市规划管理坚持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原则,市政府主要负责城市规划的编制、审批及监督监察工作。区(县)政府主要负责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管理和本区域违法建筑的控制与查处,并参与本区域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其他重要规划事项的研究、论证、决策,支持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开展各项工作。

荆州市朝阳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说明.doc

荆州市南湖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说明 第一章概况 南湖单元位于南湖单元位于沙市区与荆州区交界处,西与长江大学接壤、南与临江仙公园毗邻,地处长江大桥桥头、荆江大堤之下,是荆州南部的门户区域之一。 单元范围南至荆江大堤,东南至太岳路、东北至北京西路、北至武德路、西至南湖路及长江大学新校区东侧规划通道,规划总用地面积104.63公顷。单元内现状居住用地主要有九龙湾小区、南湖花园小区、长江尚品小区。 单元用地以居住用地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为主,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集中布置在武德路南侧,包括长江大学艺术学院、实训中心、长大医院、电力局、长江防汛调度中心等,以及南特陶瓷大市场、金龙大市场、荆州购物广场等商业设施;近年来陆续完成的居住小区:九龙湾、长江尚品、南湖花园、南苑小区、尚上名筑、嘉富丽苑、鸣凤园,32.45公顷。少量工业用地:南湖机械总厂、富盛石材加工厂。单元现在总人口约11000人。 《中心城区南湖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方案(长大国际园)》于2015年获得荆州市人民政府审批通过,规划确定南湖单元是以居住为主要功能的城市单元。拟将南湖单元建设成为城市与水体相互交融、自然与人文和谐发展,空间景观丰富多彩,充分体现荆州市整体风貌特色的城市居住功能区。在原控规的指导下,对城市建设健康有序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控制和引导作用。 第二章修改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5年修订版)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3、《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2010) 4、《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 5、《湖北省城乡规划条例》(2011) 6、《荆州市规划管理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导则》(2008) 7、《荆州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8) 8、《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第三章修改原因 1、棚户区改造后, 需对整体功能的梳理,并重新细定相关地块的用地性质。 2、按照市政府要求,落实石油科技城建设,将长江大学科技园作为石油科技城的“一核”,紧紧依托长江大学“双一流”石油学科的专家和技术优势,以荆州市石油产业发展壮大为核心、向创业者提供技术研发、创新创业、技术成果转化和科技企业孵化平台及其他相关综合服务,拟选址在南湖单元长江大学艺术学院北侧。 3、荆江大道作为城市的主要干道,线形设计上需满足规范要求,在本单元内存在偏移。 4、合理布局单元内其他用地,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 5、增强控规的可操作性。 第四章修改内容 1、用地布局修改:结合棚户区改造,将棚改区范围内原有分散的社区服务、停车、超市等公共设施集中,形成单元南片综合服务中心,整体建设。在道路交叉口处形成开敞空间。 根据《中小学布点规划》,在单元内设置24班小学,小学用地规模由0.94公顷扩大至1.68公顷。 结合长江大学科技园的选址,在长江大学艺术学院北侧建设创业中心、科技企业孵化汇中心、研发中心、科技成果交易中心、招商中心、综合服务区及人才居住区,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1.1国家“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的实施,给合阳城市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1.2合阳矿产、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使合阳在渭北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质的变化。 1.3为更好地发挥合阳县城对县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需要编制总体规划。 2、规划指导思想 立足合阳县情实际,依托独特的资源优势,按照“新型工业富县、现代农业稳县、生态旅游名县”的思路,围绕打造渭北能源生产加工基地、自然与人文休闲度假基地、涉农工业基地、生态特色农产品基地、渭北绿色生态宜居新城的目标,发挥能源、旅游、交通优势,建设渭北特色经济的地域中心城市。 3、规划原则 3.1合理配置城市资源,优化城市空间格局,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营造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持续发展的和谐城市; 3.2发挥合阳优势条件,培育支柱产业,构建渭北地域特色鲜明、商贸繁荣的宜居城市; 3.3立足合阳实际,遵循合理、务实、可行的方针,使总体规划适应市场经济的弹性发展需要; 3.4从宏观到微观,整体到局部,面状到点、线,近期到远期,使规划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4.1研究城市产业空间布局; 4.2注重城乡一体化建设; 4.3合理确定城市性质、规模; 4.4优化城市空间形态; 4.5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4.6提升旅游发展水平; 4.7明确近期建设行动计划。 5、规划期限 近期:2009—2015年; 远期:2016—2030年。 6、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分为两个层次和范围,既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规划两个层次。 6.1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范围:合阳县行政区划范围,总面积1437平方公里。 6.2中心城区规划 范围:东以高速路以东200米为界,西到王(村)皇(甫庄)公路,北起知堡乡的马家村,南到金水沟,包括王村矿在内;徐水沟及红旗水库为远期的水源地,也纳入规

郴州市城市夜景专项规划

郴州市城市夜景专项规划 【目录】 第一部分总体概述 第一条、项目概况 第二条、郴州市城市照明基本现状 第三条、规划原则与规划依据 第四条、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 第五条、城市夜景架构规划 一、近期夜景架构规划 二、远期夜景架构规划 第二部分近期夜景照明规划 第六条、以城市功能区域为主的照明格局 第七条、照明分级控制格局规划 第八条、建筑照明 一、建筑照明设计的基本要求 二、功能建筑照明设计 一)标志性建筑物的照明设计 二)行政办公建筑的照明设计 三)商务建筑的照明设计 四)传统建筑的照明设计

五)交通与通信类建筑的照明设计 六)工业建筑的照明设计 七)宾馆酒店类建筑的照明设计 八)民用住宅类建筑的照明设计 第九条、道路照明 一、道路照明设计的基本要求 二、道路分类照明及照明标准 三、道路交叉口照明 四、道路立交桥照明 五、一般道路照明设计灯具布置及选型要求 六、郴州市道路照明现状分析、规划 七、郴州重点道路照明规划 第十条、公园照明 一、公园照明的基本要求 二、公园夜景照明主体 三、北湖公园、苏仙岭夜景照明规划 第十一条、广场照明 一、广场照明的基本要求 二、广场夜景照明的方式 三、五岭广场夜景照明规划 第十二条、桥梁照明 一、桥梁夜景照明的基本原则

二、桥梁照明的基本要求 三、桥梁结构分类照明 第十三条城市水系郴江 第十四条、公共景观照明规划 第十五条、城市重点区域照明规划 一、城市节点与标志照明 二、城市交通枢纽夜景照明规划 三、城市主要出入口照明 四、城市照明观景点 五、街道整体亮化形式示例 第三部分夜景照明建设的相关要求第十六条夜景照明建设的实施计划 一、近期实施计划 二、远期实施计划 第十七条规划实施的技术要求 一、灯具的技术要求 二、电气配置的技术要求 三、灯光控制技术 第十八条灯光实施、组织和管理 第十九条照明建设的政策及措施 第二十条景观照明的质量评价

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城市发展指导思想 高屋建瓴、把握全局;力求近远期结合、保持弹性;放眼未来、立足现实,坚持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努力促成西宁市经济社会发展新的跨越,保证西宁市经济快速增长,加强城市建设,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带动作用,逐步形成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逐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城市建设目标 将西宁建成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桥头堡、发展地区特色经济的主力军、各民族团结互助的模范城、青海人民安居乐业的现代化的美丽家园。 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近期到2005年,中期到2010年,远期到2020年,远景指2020年以后20年至30年。 城市性质与规模 城市性质:西宁是青海省省会,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多民族共同繁荣的高原名城。城市人口规模:2005年达到100万人;2010年达到110万人;2020年达到130万人。 城市用地规模:西宁市远期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在98平方米以内,西宁市主城区近期2005年用地规模为96.6平方公里,2010年用地规模为100.3平方

公里,远期2020年用地规模为128.4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 本次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为:西宁市区、市域范围内重要的水源地、水源保护区和正在建设的黑泉水库、自然生态保护区以及自然与历史遗产保护范围,以及鲁沙尔镇、多巴镇、甘河滩镇的规划范围,总面积约3930平方公里。 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西宁市在各个区域层面,尤其是在海东地域经济中心的作用,协调城镇体系在西宁—兰州、西宁—拉萨两条轴线上的整体功能,建立结构合理、有机扩展的“核心—外围”体系。城镇体系发展建设的重点是:完善市域城镇体系结构,促使“核心—外围”体系的有效生长,建设特色文化和旅游经济职能,促使城市高级职能的强化和主体地位的实现。 城镇体系总体战略目标:建立一个适宜西宁市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等级规模完善、中间布局合理、功能组织协调的城镇体系结构。西宁市市域城市化水平2005年达到55%,2010年达到60%,2020年达到65%—70%。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以西宁市区、鲁沙尔镇、甘河滩镇、多巴镇为点,以宁果公路、鲁多公路、109国道为线,组成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核心区;以环状核心区作为市域中心,以315国道、兰西高速公路、宁张线等为辐射轴,逐步形成大通桥头、湟源城关等市域次级发展极核;分别以大通桥头、湟源城关为中心,形成众镇拱卫的态势。 西宁市市域形成三大城镇经济区:西宁市—鲁沙尔—甘河滩—多巴,形成环状中心城市综合经济区,范围包括西宁市区、湟中与平安两县,以商贸、旅游、康体休闲、工业、农副产品生产与加工工业为主;以大通桥头为中心北部次级城

荆州市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一部分文本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控制指标解释与规定 第三章地块划分及用地性质代码 第四章用地规划 第五章道路交通规划 第六章市政工程规划 第七章绿化规划 第八章“五线”规划控制 第九章土地使用及建筑规划管理规定第十章图则说明 第十一章实施管理 第十二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了深化、落实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功能布局,统筹安排各项设施,指导城市片区的开发建设和管理,特编制本规划。 第1.0.2条规划原则: 1.整体性原则——落实和深化上位规划要求 2.综合协调原则——规划用地集约、设施高效、环境优美的产业园区 3、软硬件并重原则 4、生态优先原则 第1.0.3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4月1日) 3、《湖北省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定(试行)》(1998年4月1日) 4、《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10-2020年》 5.《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50137-2011) 6.《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7.《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2008年) 》(国土资发〔2008〕24号) 8、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技术规范。 第1.0.4条规划目标: 成丰单元是以现代工业、仓储物流和港口为主要功能的城市单元,也是服务全市的重要功能区之一,规划建设成为工业发达,港口交通便利的现代化城市单元。 第1.0.5条规划范围及规模: 1、单元位于荆州市城南片区南部学堂洲,用地范围东至郢都路,西至健康路,北至荆江大堤,南至长江子堤。 2、用地规模:规划区总用地141.31公顷。规划区共分4个街区,29个基本地块。 3、人口规模:成丰单元人口为1.0万人,片区的人口包括就业人口和少量居住人口两类。 ⑴、就业人口规模 本规划区内的就业人口主要是工业用地的就业人口。 ①、就业人口密度指标的分类确定 通过国内工业用地的经验数据及我国部分工业园区就业密度类比分析,本规划区内工业用地就业人口密度分为机械制造产业用地、纺织工业用地、其它一般工业用地三类进行估算。 经验数据表明,轻工、机械、医药等用地就业人口密度一般为100人/hm2;一般工业用地就业密度一般为150人/hm2;纺织、印染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用地就业人口密度一般为250人/hm2。 ②、工业用地的就业人口规模 本次规划的纺织工业用地约为1.30hm2;机电工业用地约为5.87hm2;生物医药用地约为6.27hm2;建材工业用地约为35.86hm2;一般工业用地(除纺织、机电、生物医药、化工以外用地,本次规划统称为一般工业用地)约为19.59hm2。 综上,计算可得,规划学堂洲单元可容纳的工业用地就业人口数量约为:1.22hm2×250人/hm2+9.08hm2×100人/hm2+6.27 hm2×100人/hm2+28.3hm2×150人/hm2++28.64hm2×150人/hm2= 10381人。

西安市城市发展规划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2020年)概要 一、基本情况 (一)城市概况 西安市南和东南与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相邻;西与宝鸡市接壤;北与咸阳市相连;东与渭南市相接。东西最长约204千米,南北最宽约116千米,总面积10108平方千米,下辖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等9区4县。到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已达830.54 万人。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西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13%的增长速度,200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737.1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125.33亿元。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1.修编是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西安作为我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地位,是西部地区最具发展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对西安的发展日益重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安已经并在更多地承担着国家的发展建设任务。 2.修编是落实区域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陕西省域范围内,陕南地处秦岭山脉,是国家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区,陕北有相当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必须严格控制发展,而关中地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成为陕西省人口最重要的聚集地。西安地处关中腹地,是陕西省唯一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40%,拥有充足的就业机会和比较完善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是落实区域发展整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所在。为此,陕西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根据国家关于着力打造关中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西安市

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修订版)

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2009修订版) 佛山市城乡规划局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

目录 1 总则 (1) 2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2) 3 城市用地 (3) 4 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15) 5 建筑间距、退让与高度 (16) 6 公共设施 (21) 7 道路交通 (26) 8 市政设施及其它公用设施 (30) 9 景观与环境 (36) 10 特定区域 (38) 11 附则 (39) 附录一:用词说明 (40) 附录二:名词解释 (41) 附录三:计算规则 (43) 附录四:建筑间距和离界距离图示 (49)

1 总则 1.1 为科学编制城市规划,严格城市规划管理,实现城市规划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保证城市规划的实 施,制定本规定。 1.2 本规定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技 术规范为依据,参照省内其它城市同类规定,并结合佛山市城市发展的目标要求和实际情况制定。 1.3 在佛山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城市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工作,应按本规定执行。尚不具备实施条件的村庄 和集镇,经批准可暂按国家、广东省有关村镇的相关规定执行。 1.4 本规定未涉及的内容,应符合国家、广东省现行法律、法规、规范和佛山市有关规定的要求。

2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2.1 佛山市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分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规划内容和深度按《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广 东省中心镇规划指引》、《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指引》等规定执行。规划编制应采用佛山市统一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 图2-1 佛山市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总体规划的编制 2.2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前,可根据需要先组织编制城市概念规划。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为15~20年;近期建 设规划期限为3~5年。依据近期建设规划,可编制年度的规划实施方案,作为城市用地年度供应计划的依据。 2.3 “2+5组团”可依据已经依法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组团总体规划,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和公 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的配置做出进一步的安排。 详细规划的编制 2.4 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根据已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的需要,制订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计划。城市新区、旧 城改造区、特定区域、近期建设区以及备用土地、拟出让土地等城市建设重要控制区域,应当优先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其中城市重点地区在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前应先开展相关规划研究。 2.5 修建性详细规划应以控制性详细规划所确定的各项控制要求和规划条件为依据进行编制。各级人民政府应 组织编制重要街区、重点景观区、广场、公园、重要交通枢纽用地、城镇主要出入口、公共设施用地以及其他重要地段的修建性详细规划。

郴州市-刘运华-“两城”建设-必须加强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报社版)

“两城”建设 必须加强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与管理 郴州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站长刘运华 建设湖南最开放城市、湘粤赣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其承担的功能相对一般城市要多、要广,任务繁重,必须结合郴州实际,加强郴州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与管理。 一、建设“两城”郴州面临着来自自身与周边城市的挑战 1、郴州现有基础设施与“两城”要求存在很大差距。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城市规划、建设体量小,与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不相称;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功能定位、分区不明确;规划、建设水平较低。二是未形成现代人流、物流聚散的高效、快速交通网络;市内快速、便捷交通环线以及交通主干道不足,与周边次级城市、三级城市未形成快速交通联络干线。三是市政设施、市容环境面貌有待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水平较低,快速反应能力较差。四是总体上缺乏作为湖南最开放城市、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和磁力效应。 2、郴州建设“两城”面临着来自赣州、韶关的重大挑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全国上下都在谋求新的发展。郴州周边

的韶关、赣州等城市在新的形势下也制定了相应的发展战略。赣州市委、市政府在2008年确定发展目标为: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建设赣州特大型城市;韶关为广东省政府重点发展的六大都市区和中心城市之一,其目标是力争到2012年,建设成为有较强辐射带动力的粤北经济强市、交通枢纽、区域性中心城市。就三城市最新的城市总体规划比较,郴州中心城区发展规划明显落后。特别是近几年来, 韶关、赣州发展势头和基础较好。具体情况为郴州总人口比赣州少,比韶关多,经济总量指标不如赣州,但人均指标占有优势;人均指标不如韶关,但总量指标占有优势;但近两年韶关、赣州在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的增长明显大于郴州,而且郴州与这两城市在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力度也存在差距。这表明,赣州、韶关是郴州“两城建设”中的强劲对手,包括在人才、资金、项目等各方面的争夺,若不采取超常规的有效发展策略,郴州“两城”建设将面临重大的挑战。 二、建设“两城”必须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 “两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充分依靠人才和科技,在充分论证其科学性、前瞻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统筹实施。 1、把握规划、建设原则。必须紧紧围绕“两城”发展目标定

青海省西宁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报告.doc

致全市人民的公丵开信 亲爱的市民朋友: 西宁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亲切关怀下,经过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和艰苦奋斗,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发展空间得到拓展,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特色日益彰显。围绕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以及青藏铁路扩能改造、兰新二线铁路等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落实省委、省政府对西宁发展提出的新的目标和更高的要求,西宁市在科学评估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深刻认识了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为顺应历史潮流、把握历史机遇,促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市委、市政府作出了科学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决策。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立足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把西宁建设成为“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宜居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为目标,依照“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拉开城市骨架、完善服务功能、丰富文化内涵”的原则,坚持“国际视野、国内前沿、西部一流”理念,牢牢把握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开展整个规划编制工作。 在规划编制中,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纲要》和《关于推进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的意见》的总体要求,从区域层面审视了西宁发展问题,认真分析了西宁、兰州两地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研究了城市职能分工、区域性重大设施协调布局、区域性城市群发展网络统筹构建等问题,对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进行了全面考虑,确定未来西宁市的城市性质、职能,合理预测了城市规模,确定了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的基本框架,坚定不移地落实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做强西宁、服务全省”的目标要求,进一步突出了西宁作为东部城市群“极核”的功能和作用。 本次规划将提升区域地位、强化服务功能、突出高原特色、建设宜居城市作为重点,将城市发展战略转向加强与兰州和海东区域协作以及城市功能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空间格局重构方面,力求通过努力,到规划期末,把西宁建成带动区域发展的西北经济高地,自然人文有机融合的区域服务中心,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高原旅游名城,宜居宜业、保障完善的生活之城和幸福之城。 各位市民,本次规划对于保证未来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不敢懈怠。恳请广大市民积极参与,为建设我们共同的“宜居、宜业、宜游、宜人的生活之城和充满活力、体现实力、彰显魅力、富有亲和力的幸福之城”,提出您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湖北省荆州市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总体规划文本

第一章规划总则 第1条规划缘起 2010年11月15日,省人民政府鄂政函【2010】342号文件正式批准设立荆州楚纪南城大遗址保护区暨荆州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并提出了将本区建成中国南方大遗址保护示区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示区的发展目标。本区域为国家文物局和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的核心区域,属部省共建的国家项目。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旅游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战略性产业。从经济发展和旅游需求层面看,旅游业正逐步进入大众化的全面发展阶段,国际国旅游市场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更加稳固。从旅游市场投资层面看,社会力量积极投身旅游产业。从交通与旅游出行层面看,中国高速交通体系近几年快速发展,大大拓展了游客出行距离和产业发展空间。荆州作为长江中游的重要交通枢纽之一,高铁、高速公路、铁路、水运等综合交通体系较为发达,为荆州旅游的可进入性带来了极其便利的条件。从本区域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层面看,所蕴含的楚文化和生态等资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目前,新区成立了管委会,理顺了管理体制,具备了操作条件。综上所述,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的发展,外条件均已具备,目前迫切需要一个综合性的总体规划来指导建设,这正是本规划编制的缘起和目的。 第2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国城乡规划法》(2008) 2.《中华人民国文物保护法》(2007年修正) 3.住建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4.住建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 5.《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90) 6.《建设部城市规划强制性容暂行规定》(2002) 7.《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 8.《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 9.《旅游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GB/T 17775-2003 10.《省城乡规划条例》(2011) 11.省政府、国家文物局《共建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框架协议书》(2010) 12.国家文物局《楚纪南故城遗址区保护总体规划纲要》(2011) 13.省政府《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规划》(2008-2020) 14.《省文物保护管理实施办法》(1993) 15.《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16.《荆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17.《荆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18.《荆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0-2020)》 19.《荆州市“十二五”规划纲要》 20.《长湖保护治理和利用规划》(2008-2020) 21.国家、省、市相关的其他政策和法规文件 第3条规划围 荆州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行政管辖围为136.1平方公里。本规划的核心规划围是:南至沪蓉高速铁路,北至318国道改道新线,东至桥河与相邻,西至老207国道及纪南城遗址西侧。总面积为115.25平方公里。荆州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行政管辖围沪蓉高速铁路以南区域及长湖东部水域未纳入核心规划围。楚纪南故城遗址区总体保护规划中的楚纪南故城城址、雨台山墓群位于本规划的核心规划围。第4条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11-2030年,其中: 近期为2011—2015年; 中期为2016—2020年; 远期为2021—2030年。 第5条规划性质与任务 (1)规划性质 本规划属于以文化为支撑,以旅游为主体的旅游区总体规划,是大遗址保护区和生态文化旅游区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和建设管理的行动纲领。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规划说明书、规划图则和专题研究。 (2)主要任务 ?分析现状条件,协调区域关系; ?明确发展目标,制定发展战略; ?利用资源优势,策划旅游项目; ?明确功能构成,确定空间布局; ?强化保护措施,规划发展规模; ?配套基础设施,合理分期建设。 第6条规划指导思想 (1)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各类资源要素,处理好大遗址保护、旅游发展宏观态势与荆州现实情况的关系,既要有高的起点,又要结合实际。 (2)以楚文化为灵魂,以生态环境为基础,以旅游为主体,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确保旅游区可持续发展; (3)协调好本旅游区与中心城区、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关系,处理好整体与部分关系; (4)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建设原则,近远期相结合,注重规划的可操作性。 第7条强制性容规定 文本中加下划线条文为本规划强制性容。强制性容是对总体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违反总体规划强制性容进行建设的,属严重违规行为,应依法进行查处。 第二章规划背景分析 第8条环境敏感性评价 本规划借助于ArcGIS 10.0,选取了文物遗址、市政设施、水体、已建设用地、坡度、植被等6个因子作为环境敏感性评价的因子。结果显示,极敏感区和高度敏感区主要分布于规划区的西部、南部和北部,在其他区域也有线形穿越,二者占规划区面积的35.33%,在这些区域应尽量避免或应控制人类活动的干扰。穿越其他地区的线形的高敏感区多为市政基础设施,如能采取措施改变这些设施的走向或布置形式,则会明显降低环境敏感性程度。中度敏感的区域主要分布于规划区的中部和东部,与海子湖湖面及东部的鱼塘有较强的对应关系,占规划区面积的34.4%,适合较低强度开发利用,尽量以自然要素为主。轻度敏感的区域呈镶嵌状分布于规划区的各处,占规划区面积的12.04%,可以适度开发利用,但也要控制开发利用的强度。低度敏感的区域呈岛屿状分布于规划区的北部和南部,占规划区面积的18.23%,限制因子少,可以开发利用。 第9条旅游资源评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