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辛亥革命五年高考考题

辛亥革命五年高考考题

辛亥革命五年高考考题
辛亥革命五年高考考题

辛 亥 革 命 五 年 考 点

1、晚清重臣端方上奏朝廷称:要消灭革命党人,“唯有于政治上导以新希望”。他所指的“新希望”是( )

A .利用义和团

B .颁布明定国是诏

C .预备立宪

D .南北和谈

2、右图为民国年间的漫画,画中人物指的是( )A.袁世凯 B.段祺瑞 C.张勋 D.溥仪

3、虽成“空壳”,但仍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的是( )

A 、中国同盟会 三民主义

B 、中国同盟会 中华民国

C 、三民主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 、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各班会党日昌明┉男子共和争促进。”该情形出现于( )

A 、辛亥革命时期

B 、义和团运动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5、“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又杀宋教仁;你说是应桂馨,他说是洪述祖,我说确是袁世凯。”这幅挽联中提及的事件最终引发了( )A 、护国运动 B 、武昌起义 C 、五四运动 D 、二次革命

6、“人间处处倡民主,天上谁人奉玉皇。一朵红云旗五色,惊传飞艇上天堂。”这一情景最早可能出现于( )

A 、戊戌维新期间

B 、辛亥革命期间

C 、新文化运动期间

D 、抗日战争期间

7、革命党人陈天华说:“国家譬如一条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另用一拨人,才是硬道理。”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

A 、天赋人权

B 、主权在民

C 、君民共主

D 、民贵君轻

8、右图是中国近代史上某革命组织机关刊物的书影,该组织是( )

A 、兴中会

B 、光复会

C 、强学会

D 、同盟会

9、列宁在评论近代中国的某一事件时指出,标榜“自由”、“民主”、“共和”的欧洲资产阶级国家,并没有支持中国的革命运动;相反,这一运动激起了他们“掠夺中国”的欲望,为此还与中国的落后势力“实行联盟”。列宁所指的事件是( )

A 、义和团运动

B 、辛亥革命

C 、五四运动

D 、国民革命

10、《民报》创刊号刊登黄帝象(见右图)的主要目的是( )

A 、提倡民主自由

B 、宣传排满革命

C 、倡导个人崇拜

D 、反对帝国主义

11、右图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漫画《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它表明( )

A .清朝统治面临崩溃

B .保路风潮已被镇压

C .武昌起义即将爆发

D .革命派的实力强大

12、“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

都非所问。”这说明( )

A 、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B 、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

C 、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 、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13、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过学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 )

A 、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构架

B 、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

C 、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

D 、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

14、右图所示为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

A .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B .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 .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D .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5、下列是孙中山在革命进程中的言论,其先后顺序是( )A 、①②③④ B 、①④③② C 、②①③④ D 、②③①④

①自今日起,吾等之非清朝人矣 ②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③使全国人民赞成我的政策,我十年之内必能为中国造二十万里铁路 ④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

16、(2012山东文综)【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以下是选自1911年11月2日的《神州日报》的一段文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救亡之策,惟泯汉满,和革党,调新旧,速建联邦共和大国。……条乞亿兆同胞,军民一心,速迎天机,各守公法,速建共和立宪国。袁世凯资格,适于总统,外论亦协,方不可折入满洲,存帝自扰。 ——《伦敦华侨致全国同胞电》

(1)据材料,概括指出伦敦华侨支持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的理由。(5分)

(中国民族开国之始祖)

(2)结合史实,说明伦敦华侨建立“共和立宪国”的愿望是否真正得以实现。(5分)

解析:本题以《神州日报》中报道的伦敦华侨通电中的主要主张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认识。考点是辛亥革命的深远影响。第(1)问要求学生能读懂材料并概括出伦敦华侨支持袁世凯的理由。第(2)问学生要先判断“共和立宪国”有没有实现,之后再结合所学袁世凯统治时期实行独裁专制复辟的有关史实分析原因。

答案:

(1)他们认为袁世凯做临时大总统,有利于调和矛盾,稳定局势,有利于推翻帝制,实现民主共和,可以避免外国干涉。

(2)没有真正实现。

袁世凯践踏民主实行独裁,中华民国名存实亡;(或答案出两条具体史实也可)。袁世凯取消共和,复辟帝制。

17、(2012浙江文综)去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不少学者注重从世界历史的宏观角度来研究中国史上的这一重大事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88年11月,威廉率1万多军队在英国登陆。詹姆斯二世召集大批军队,但当威廉的军队登陆后却未去指挥。众叛亲离之际,他在12月10日逃往法国。——摘编自吴于廑等《世界史近代史编》材料二:(1688年革命)真正“光荣”的地方:它是不流血的,它无须乎内战、屠杀、放逐或报复……往日国王及国会间糜费精神的竞争今改为两者之合作,而国会则占着上风。——屈勒味林《英国史》材料三: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背景资料

——据《辞海》等整理(1)中华民国建立时,除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地外,世界上的共和国制国家寥寥无几。写出当时西方两个共和制大国国名的全称并简要评价其宪法。(10分)

(2)辛亥革命中没有流太多的血,这令人想起世界近代史上的“光荣革命”。请根据材料一、二,并综合所学知识,概述“光荣革命”的历史事实,并思考该事件为何被称为“光荣革命”。(7分)

(3)充分利用本题提供的所有线索,结合所学知识,论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9分)

(1)美利坚合众国。(2分)

其宪法是近代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确立了联邦制和三权分立制,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3分)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2分)其宪法是保皇派和共和派妥协的产物,总统和参议院权力很大,共和政体在法律上得以确立。(3分)

(2)斯图亚特复辟王朝倒行逆施。(1分)议会邀请荷兰执政威廉率军来英国,并成为国王。(2分)詹姆士二世逃亡。(1分)

没有流血而政治制度发生变革(由君主专制向君主立宪制转变)。(3分)

(3)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分)

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4分)

中华民国是继美、法之后的共和制大国,也是亚洲最早的共和制大国。(2分)

革命中没有流很多血,避免了人民的巨大牺牲。(1分)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1分)

18、(2012福建文综)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艰辛探索,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初期,陈嘉庚说:“今日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耳”。黄炎培也说:“今吾中国至重要,至困难问题,厥惟生计;曰求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厥惟教育。”——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材料二: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年3月)材料三:1952年一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材料四:邓小平在向外宾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由来时说:“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据材料一概括两人共同的救国主张。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此类主张的积极意义和无法实现的原因。(8分)

(2)指出材料二“城市到乡村”、“城市领导乡村”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涵。(8分)

(3)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据此说明为什么“革命以后的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15分)

(4)据材料四,分析改革开放与邓小平所阐述的历史经验之间的关系。(6分)

解析:本题的中心是社会发展问题,涉及教育、时局、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属于跨度大,范围广的大题,要求学生读懂材料,分析表格能力要求比较高,但总体上没有超出教材范围,中规中矩的试题。

参考答案:38.(37分)

(1)主张:教育救国。

意义: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是进步的爱国的。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此类救国主张无法实现。

(2)背景:三大战役胜利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内涵:解放全中国;开展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建设。

(3)变化:总体上是增长的。50年代持续增长;50年代末60年代初下降;60年代中期恢复。

主要原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一五”计划完成等;“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自然灾害等;

制定并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原因:经济基础薄弱;缺乏建设经验;任务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4)关系:在总结不同历史时期各种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成为改革开放取得巨大的成功的重要保障。

19、(2011福建文综)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它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郡县之制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暴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材料二: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顾炎武《郡县论》

材料三:图15、16、17分别在1858年4月、1860年12月、1900年7月登载于英国著名漫画杂志Punch。

材料四:(一)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而止……

(二)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偿还之则,不变更其条件……

(三)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

——孙中山《对外宣言书》材料五: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这是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8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英国媒体对中国的看法及其成因,并指出辛亥革命爆发的外部原因。(11分)(3)有评论认为辛亥革命在耸立起彪炳千秋的丰碑的同时,也留下了启迪后人的明鉴。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不足及原因。(6分)

(4)指出材料五“一边倒”方针的具体体现和中国共产党作出这一决策的国内外环境。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毛泽东提出三条外交

方针的重点意义。(12分)

(1)王夫之: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害处多。顾炎武:郡县制缺陷在于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作用: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其制为历朝所沿用。

(2)看法:丑化中国,认为中国愚昧落后,可任其宰割。成因:英国工业革命后,加剧对外侵略扩张;晚清政府腐朽没落。

外部原因:列强的侵略扩张导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不足:对列强抱有幻想,不敢公开反帝,表现出妥协性。原因: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软弱和政治上不成熟。

(4)表现:同苏联、东欧等国家建交;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国内外环境:新中国百废待兴,迫切需要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苏联支持新中国,美国敌视新中国。

意义: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捍卫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独立自主地位.确定了新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格局。

写历史小论文,列提纲是一项重要的技能。某同学在阅读课

文及相关史料后,拟了一份有关辛亥革命的小论文提纲,请你帮

他完成空缺的部分。(11分)

①——标题部分(3分)

答案1:从材料中提取了两方面的信息,概括确切。(3分)

一次保守与激进的革命;一场未完成的革命

答案2:从材料中提取了单方面的信息或语意含糊。(1分)

一场伟大的革命;其他答案:未结合材料概括主题(0分)

辛亥革命百年祭

③⑤——观点部分(4分)

③答案l:提炼出与史实一致的观点。(2分)

以西方近代文明礼仪取代传统陋习提倡人人平等

⑤答案l:提炼出与史实—致的观点。(2分)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新政权没有解决原有的社会问题

其他答案。(0分)

②④——史实部分(4分)

②答案l:举出与观点一致的史实。(2分)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创立民国其他答案。(0分)

④答案l:举出与观点一致的史实。(2分)袁世凯取代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北洋军阀掌控中央政权其他答案。(0分)

【解析】:

(1)标题部分要突出辛亥革命的功绩与缺陷。(2)观点部分要求在史实的基础上概括观点。

(3)史实部分要求在观点的基础上列举史实。

21、(2010江苏单科)近代以来,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某种标志性的意义,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因角度的不同出现多种说法。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对辛亥革命的界定提到两种说法。第一种将辛亥革命理解为1911年秋至1912年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第二种把辛亥革命理解为20世纪社会革命中的1900-1913年阶段。(1)第一种说法主要师从哪一方面审视辛亥革命?列举相关事实加以说明。(4分)

(2)结合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变革对第二种说法加以说明。(2分)

(3)运用上述视角认识五四运动的影响。(3分)

(1)政治革命。武昌起义、中华民族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2)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传播并能够深入人心;剪辫易服个废止缠足等社会习俗的变革之风初开。

(3)新民主义革命的开端;思想解放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对社会习俗的变革产生重大影响。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八年级上册历史辛亥革命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八年级上册历史辛亥革 命知识点 1、中国同盟会的成 1905年孙中山、日本东京。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创办机关报《民报》 三民主义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民族) 创立民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权) 平均地权:资本主义土地纲领(民生) 三民主义的评价:积极: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消极: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没有触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同盟会成立的意义: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武昌起义的爆发 时间:1911年10月10日。参加力量: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 结果: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3、中华民国的成立 成立: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定都南京;五色旗为国旗;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 政府:南京临时政府,是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目的:为限制袁世凯专权,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主要内容:内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体制、责任内阁制。 性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意义:这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5)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①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③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④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第9课 辛亥革命 导学案(有答案)

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9课辛亥革命 一、学习目标 1.识记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志士发动的武装起义的名称、领导人及影响。 2.掌握武昌起义的背景、过程,分析归纳其历史意义。 3.感受革命党人为国为民、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 二、自主预习 1.1906年冬,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在江西湖南交界的发动武装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2.1907年,孙中山亲赴越南河内,与黄兴共同筹划领导,袭取镇南关。 3.1911年,湖北革命组织与,在同盟会的推动下,积极谋划起义。 4.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终结。 三、合作探究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革命把自古以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扳倒了,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之间不许称“大老爷”“老爷”“大人”,而改称为“先生”“君”“同志”等,不许府署官员坐轿。有的从前颓废的青年向亲人表示:“中国革命成功了,我要做一个新中国的新人。” (1)材料单元出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你认为材料中“中国革命成功了”的观点对吗?请说明理由。 四、随堂演练

导学案 1.在同盟会影响下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是() A.萍浏醴起义B.浙皖起义C.镇南关起义D.黄花岗起义 2.武昌起义前,同盟会领导的规模最大的起义是() A.萍浏澧起义 B.浙皖起义 C.黄花岗起义 D.镇南关起义 3.辛亥革命爆发前,同盟会所领导的一系列武装起义所起的共同作用是() A.基本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B.挫伤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积极性 C.动摇清朝的统治基础,加速革命发展的进程 D.扩大了革命派的群众基础 4.20世纪初,导致同盟会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革命党人未发动和依靠群众B.发动武装起义的条件不成熟 C.革命党人未提出明确的纲领D.武装起义的计划不周密 5.下列说法符合辛亥革命爆发前武汉的史实有: ①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快的发展;②出现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③反帝斗争不断高涨;④孙中山等革命党人进行了较长的起义准备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6.武昌起义依靠的主要力量是() A.资产阶级B.无产阶级C.湖北新军D.农民阶级 7.武昌起义的客观有利时机是() A.20世纪初开展的收回利权的斗争 B.湖北文学社和共进会的宣传、组织工作 C.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反清的武装起义 D.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8.下列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中,最主要的是() A.清朝湖北当局无力顽抗 B.革命党人筹划周密、完善 C.起义新军的革命主动精神 D.立宪派改变策略乘机附和 五、课后反思 【答案】

第12课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2课时) 第12课《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 班级姓名编号 本课高考考点 1、定都天京; 2、《天朝田亩制度》; 3、《资政新篇》; 4、天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5、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6、武昌起义; 7、中华民国的成立;8、《中华民国临时约法》;9、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本课考点知识 一|太平天国运动 1、原因:——根本原因:鸦片战争后矛盾空前激化; 2、定都天京:1853年占领南京,改南京为,定为都城,。 3、太平天国的评价: 1、积极性: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封建统治以及外国侵略者,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与崩溃。 2、消极性: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他们提不出一个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不能取得革命胜利。 4、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主观:(1)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失败的根本原因 (2)战略失误(如:北伐军的孤军深入) 客观:中外反动势力强大,并联合绞杀太平天国运动。 5、《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 材料一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 ——洪秀全《天朝田亩制度》材料二事有常变,理有穷通,故事有今不可行而可豫定者,为后之福;有今可行而不可永定者,为后之祸,其理在于审时度势与本末强弱耳。然本末之强弱适均,视乎时势之变通为律。则自今而至后,自小而至大,自省而至国,自国而至万国,亦无不可行矣。其要在于因时制宜,审时而行而已。 ——洪仁玕《资政新篇》材料三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族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哪些阶层提出的救国方案?哪些方案反映了时代潮流?三个方案共同的进步意义是什么?实践结果如何?

高中历史必修一 辛亥革命知识点

辛亥革命 ●中国民主革命概述 1.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近代中国主要矛盾:①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 ②人民大众与本国封建主义 3.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反帝反封建 4.革命目标:建立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新中国 5.主要阶段:①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年)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年) 6.不同阶级的斗争:①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民主革命的先声 ②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失败)---------- 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革命开端 ③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近代彻底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1911年武昌起义。 广义: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12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期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进行的一系列斗争。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1、必要性:19世纪末民族危机严重和清政府反动卖国 2、可能性:①经济条件与阶级条件: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②思想条件:民主革命思想的广为传播 ③组织条件:革命团体、革命政党建立(兴中会、同盟会) ④军事条件: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加速了革命进程 ⑤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 二、武昌起义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主力:湖北新军 3.结果: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 4.影响:(1)有利: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2)不利: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原因) ●武昌起义迅速成功的原因 ①革命派的武装斗争,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发展; ②文学社、共进会长期的筹备工作; ③大量新军参加革命-----军事保证; ④四川保路运动高涨-----有利时机; ⑤革命党人的革命首创精神和革命主动精神 三、中华民国建立----辛亥革命的成果 1.民国成立及其性质:(1)成立标志:(时间、人物、定都、国旗、纪年) (2)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政府(原因) ①掌权者为革命党人 ②实施的措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5课辛亥革命最新公开课教案

第 15 课
课题:辛亥革命 学校:大方三中 教学课时:2 课时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教师:曹飞 教学目标:
辛亥革命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 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b5E2RGbCAP 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 学生独立思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p1EanqFDPw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评价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20 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
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第一次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第 二次是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 第三次是邓小平领导下的改革开放。今 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位伟大人物和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孙中山和辛亥革命。DXDiTa9E3d 知识链接:辛亥革命的概念: ⑴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 全过程。⑵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RTCrpUDGiT
一、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 (爆发原因)
社会背景: 1、 《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 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5PCzVD7HxA 2、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 ,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 级力量不断壮大; 革命准备: 1、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课本 62 页 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 著名的革命宣传家:邹容、陈天华和章炳麟。 章炳麟指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实现民主共和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邹容则在《革命军》中写道: “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 , “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 革命” 。他号召推翻清朝统治,建立独立、民主、 自由的“中华共和国” 。jLBHrnAILg 2、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课本 63 页 (兴中会、同盟会等建立的时间、地点、人物、性质) (1)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时间:1894 年 创立人:孙中山地点:美国檀香山 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

第十三课《辛亥革命》导学案

第十三课《辛亥革命》导学案 编写人:审核人:高一历史备课组时间:2016-11-18 班级:__________ 组别:__________组名: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能记住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 2.能说出主要过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会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教训和失败原因。 【重点难点】 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难点:用近代化史学观,正确评价三民主义、辛亥革命。 【学习方法】 ①运用图表法,比较分析辛亥革命与戊戌变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培养比较、分析、归纳、概括能力。 ②通过辛亥革命爆发原因的分析,形成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发生、发展原因的一般思想和方法,从而提高举一反三,熟能生巧,提高历史学科能力的目的。 【问题导学】 1.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主要经过、结果。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目的、性质及其评价。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基础梳理】 一、酝酿——辛亥革命的背景 1.条件:(1)经济基础: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而被迫实行“”和“”,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基础: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的队伍迅速壮大。 (3)思想基础:思想的传播。 (4)组织基础: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创立——和。 (5)军事准备:①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了广州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了全国革命进入高潮。 ②革命党人深入,宣传组织,使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2.时机:四川(导火线) 二、爆发——武昌起义 1.经过:①,武昌起义爆发,12日武汉三镇全部光复。历史上称之为“辛亥革命”。 ②成立:黎元洪为都督,改皇帝纪元,国号为“”。 ③各省独立:到11月下旬,全国有十几个省区脱离清廷宣布独立。 2.危机:①各省投机革命,革命阵营内部潜伏着危机; ②列强寻找新的代理人——。 三、高潮——中华民国的成立和《临时约法》的颁布 1.南京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1月1日,________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①目的: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巩固共和政体。 ②内容:主权属于________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享有自由和权利;采用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_____________制。 ③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____________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____________制度的进步意义。 四、失败: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原因:①清廷任命头子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主持军政。

第15课 辛亥革命[岳麓版]

第15课辛亥革命 【课程标准】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课标解读】 辛亥革命有广义、狭义两个概念,广义的理解一般指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政府,建立民国进行的一系列活动。所以应掌握革命党的建立、武装起义、思想宣传、武昌起义。通过轻敌推诿,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意义,认识中华民国成立的意义。 【知识梳理】 一、背景 1.原因: ①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 ②清政府内外交困,试图通过来挽救统治危机。 2.条件: (1)组织基础: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立等革命团体,决心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905年,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在东京成立。 ①性质: ②纲领: (2)思想基础:三民主义 同盟会成立后,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围绕要不要, 要不要等问题展开思想论战,大力宣传其政治纲领----三民主义。 (3)军事准备:革命党人在宣传的同时,还多次发动。其中1911年发动的起义最为有名。 二、经过 1.爆发:武昌首义 (1)概况:年10月10日,和率先发难,武昌起义爆发。(2)结果:起义胜利后,成立,推举为都督;宣布“五族共和”,定国号为。 (3)影响:武昌起义震撼了清王朝的统治。短短一个月,全国十几个省相继宣布独立,许 多地区也发生了响应武昌起义的革命运动。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2.高潮 (1)成立民国:1912年元旦,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 成立,以为国旗。 (2)颁布《》:年3月颁布,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 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意义。 (3)帝制的终结:1912年2月,下诏退位,清王朝多年的统治宣告结束。 三、结果及意义 1.结果:1912年3月,袁世凯在就任临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原因: ①袁世凯手握重兵,具有一定的政治资本; ②资产阶级的弱性和妥协性; ③的涣散,立宪派和旧官僚的破坏; ④帝国主义的支持。 2.意义: ①性质: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革命; ②作用:它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从 此,观念深入人心。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③影响: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3.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行不通。 思考1:如何理解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而不是封建制度? 【知识拓展】 1.如何全面分析和评价三民主义? 所谓“民族主义”是指“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内容,即以革命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变半殖民地的中国为民族独立的中国。因为,清政府此时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民族主义”反对的是满族统治者,而不是整个满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内民族平等的进步思想,客观上体现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实现民族独立的要求。 “民权主义”是指“创立民国”的内容,即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核心。 “民生主义”是指“平均地权”的内容,即试图解决土地问题,消灭封建土地制度。其具体方法是,由国家统一核定地价,“其现在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

《辛亥革命》优教导学案

《辛亥革命》优教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目标1:①通读教材,能够独立自主正确完成填空;②能够发现疑点、难点,提出问题; 目标2:同盟会成立以后革命党人发动了哪些武装起义,通过地图资料学会识别起义发生的地点;通过图片资料认识这些起义的领导人。 目标3:了解起义为什么会发生在武汉,有哪些历史条件。 目标4:知道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经过、结果和影响;(重点) 目标5:小组合作探究辛亥革命的成败;(难点) 目标6:通过回顾知识、动手建构知识体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二、自主学习 革命志士的奋斗 1.1906年,同盟会会员_________、蔡绍南领导了_____________,失败。 2.1907年,光复会会员_________、秋瑾领导了__________,失败。 3.1907年,孙中山、黄兴领导了_________,裘取镇南关,最终失败。 4.1910年,孙中山、黄兴领导了_____________,后失败。 武昌起义 1.时间:_________10月10日 2.地点:湖北_________ 3.经过: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经过一夜激战,第二天清晨,起义军完全占领武昌城。接着,起义军又攻占了汉口和汉阳。 4.影响: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全国就有_________个省宣布脱离_________独立。 三、合作探究 1.革命党人发动了哪些武装起义?

2.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经过、结果和影响;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地点? 3.为什么起义会发生在武汉呢?有哪些历史条件促成的呢? 4.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四、课堂小结 请结合本课优教课件 五、当堂达标 请调用互动学习卡,使用 随堂训练——课时达标 互动学习,及时测评,高效课堂。 六、学后反思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案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案 名师说课 课程标准分析 本课的课标要求是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中国近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由于外来文化的传入以及崇洋习气的熏染,近代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西合璧,不土不洋也就成为这一时期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学情分析 相对于其他专题来讲,这一专题的内容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其中的一些变化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而对那些过去时间相对较长的事情,我们也大都能通过一些相关的影视作品和其他资料有所了解。因此本专题的学习,易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探究的愿望也相对较强。对于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只要注意引导,层层剖析,比较容易得出结论。 教学方法 1.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近代服饰、饮食、住宅及风俗方面的图片及资料,以备课堂互相展示。 2.本课知识点虽然比较多,但脉络清晰,可采用教师讲解和学生阅读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与资料,注重创造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引导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演变进行分析讨论,提高学生概括、归纳历史知识和辩证思维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学习方法 1.在课堂上展示课前自己准备的图片资料,并说明展示图片的目的,告诉同学们这是近代社会生活哪一方面的变迁,并分析变迁的原因。在学生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到东西方文化的激情碰撞与中国近代化的密切关系,认识到工业文明对近现代中国全方位深层次的冲击以及中西价值观的差异,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充分利用老师展示的多媒体资料和教师设置的问题,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自主探究与相互讨论,分析近现代人们在衣、食、住、风俗等方面发生变化的原

2020版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试题:第15课辛亥革命Word版含解析

巩固提能.夯实双基宁 第15课辛亥革命 (对应学生用书第114?115页) 编者选题表 一、选择题 1.1907年,浙江巡抚张曾扬以革命党罪名捕杀秋瑾,舆论大哗,认为官 府未按“文明国对于国事犯之办法,而是无供无证,欲杀则杀,不必按 律,人权尽为侵削”。张声名狼藉,后虽调离浙江仍难平民愤。张忧惧成疾,辞官回籍。材料说明() A. 清末时民权意识渐醒 B.清政府重视民众舆论 C.巡抚张曾扬徇私枉法 D.西方国家同情革命党 解析:A 材料中,张曾扬受到舆论指责不是因为捕杀革命党人,而是因 为他的捕杀无供无证,欲杀则杀,没有“按律”,侵犯了人权,这体现 了清末时民权意识渐醒,A项正确。

2. (2017 ?山东烟台期末)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写道:武昌起义后,一个月之内……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清朝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这一材料() A. 说明了同盟会力量的强大 B.否定了武昌起义关键作用 C.揭示了清朝灭亡内在原因 D.说明了革命党人的软弱性 解析:C材料“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清朝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说明清朝灭亡是由于自身统治危机所致,揭示了清朝灭亡内在原因,C项正 确;A、B、D三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3. “辛亥革命……为2 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 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这一结论基于辛亥革命() A. 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B. 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 C. 结束了国家被奴役的屈辱历史 D. 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解析:D A项是同盟会成立的意义,错误;B项是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错误;C项是新中国成立的意义,错误;从题干中辛亥革命为2 132年的历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 专题三 第二课 辛亥革命 导学案(有答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二课辛亥革命导学案(有答案) 一、武昌起义 1.背景 (1)政治基础 ①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反动卖国的本质暴露无遗。 ②清政府打出了“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幌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 (2)组织基础:1894 年后,兴中会等革命团体建立。1905 年,中国同盟会成立。 (3)军事基础:同盟会发动黄花岗等武装起义。 (4)思想宣传:湖北革命团体共进会和文学社在新军和知识分子中的努力。 (5)有利条件:1911 年四川保路运动兴起,清政府派湖北新军镇压四川的保路运动,为起义提供了机会。 2.爆发:1911 年10 月10 日,武昌起义爆发,次日,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3.影响: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误区警示] 广义上的辛亥革命是指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包括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团体及政党的建立、武昌起义、建立中华民国等;狭义上的辛亥革命是指武昌起义,因为发生在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辛亥革命,即狭义上辛亥革命特指武昌起义。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标志: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2.性质:以革命派为主体的资产阶级革命政权。 3.重大举措 (1)颁布了一系列移风易俗和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和措施。 (2)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内容: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按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 ②性质: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③意义: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思维点拨]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以后,民主共和的思想观念逐渐取得了正统地位,这种进步意义是巨大的。当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也有自己的局限,它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权利以及实现人民权利的保障,没有规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纲领,没有规定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1.结果: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2.性质: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功绩 (1)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2)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提高了人们参政议政的意识。 (3)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4)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 [易混易错] 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并非整个封建制度。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课堂探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沿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林伯渠《荏苒三十年》材料二五四运动前,陈独秀说:“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作元首;一旦亡了国,像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陈独秀《偶像破坏论》 材料三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1)请概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推翻专制政体所进行的艰苦的革命斗争史实。 (2)据材料二分析指出,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对皇帝的看法发生了什么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答案(1)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发动武装起义,如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建立革命政权——中华民国。 (2)革命前认为皇帝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革命后破除了这一迷信。 (3)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相关史实即可。第(2)问要注意紧扣材料中由“偶像”到“比寻常人还要可怜”的变化,结合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将皇帝拉下神坛,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这一历史功绩来回答。第(3)问结合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归纳即可。 【当堂测试】 1.晚清政府推行的自救运动“新政”和“预备立宪”,虽没有挽救清朝走向灭亡的命运,但是客观上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直接促使了武昌起义的爆发 B.加强了清政府的综合实力 C.阻挡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D.为酝酿民主革命创造条件 答案 D 解析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故答案为D项。其他选项说法皆不符合史实。 2.孙中山总结黄花岗起义时说:“事虽不成……已震动全球。”主要是因为 ( )

(完整版)《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 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湖南省新化县第三中学秦爱叔 一、设计理念: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管理,加强师生互动,使之形成良好的自主、合作、探究之能力。另通过情境教学、角色扮演与合作讨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史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 关于辛亥革命,学生在初中已经有所知晓,这对我们开展教学较为有利,只是学生对辛亥革命史实的了解一般都停留在电影电视中有关描述辛亥革命的一些认知,这属于一种感性认识。我们要真实全面的掌握相关史实,还须进一步学习与挖掘。 三、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它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近代史进程中的里程碑。本课在内容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还开启了一个新时代。 2.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与影响,《临时约法》 教学难点: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孙中山推举袁世凯为总统的原因。 四、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才问题,探究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与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通过学习孙中山在革命时期的思想和表现,教育学生为实现祖国腾飞大业而努力学习。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导入]:一张近代服饰、发型的图片导入。教师阐述:从课件上这张图片,我们可看出是何政治事件造成了这种近代服饰、发型的变迁?这次政治事件发生的背景?当时有无具备条件? 2.新授(教学内容)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及条件: 投影:图一:中国被众多条约捆绑图。图二:外债剥削压榨得中国人民无法生活图。图三:列强瓜分中国图。 慈禧与她的上谕:“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投影:材料一: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资本总额达1亿多,是以前三十余年的两倍多。 材料二: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资…… 材料三:同盟会及三民主义。 材料四:清政府新政图及内容。 材料五:黄花岗起义图 材料六:四川保路运动图 [合作学习]:当时中国是否具备资产阶级革命的社会条件? [学生感悟]:通过分析处理,学生认识到经过革命党人的长期宣传与不懈努力,革命所爆发的经济、阶级、思想、组织与军事等基础以及外部有利时机都已具备,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已经一触即发。 [设计意图]:本环节提供了几则材料及图片,认真分析了当时中国爆发革命所应当具有的条件及背景,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每组学习一个材料,提升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史学素养,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之能力。 (二)辛亥革命的过程: 投影:革命过程形势图 教师讲述: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短短三天占领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之后全国闻风响应,全国有十多个省份宣布独立。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建立,但建

第10课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0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教学目标 1、史实:孙中山创立兴中会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接任临时总统 2、史能: (1)归纳整理:兴中会成立,同盟会成立和武昌起义的背景及其阶段性的历史作用。(2)分析比较:辛亥革命和戊戌变法在领导力量、目的要求、斗争方式、结果影响等方面的异同。 (3)分析理解:全方位解析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 3、史识: (1)了解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主要革命活动,感怀他们前赴后继、浴血奋斗的史实,努力学习、立志成才、追求进步、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和与时俱进、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2)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创建了民主共和,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但辛亥革命没有根本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人民需要另谋新的救国之路,任重而道远。 二、教学要点 1、重点:辛亥革命步步深入的发展阶段及其历史成果。 2、难点:如何全面、合理地评价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活动以及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 导入:到20世纪初,中国人探索了哪几条救国道路?结果怎样? 第10课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背景 1、甲午战争以来,民族危机深化。 (1)甲午战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2)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国家; 以上所有这些,使中华民族危机深化。 2、维新变法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说明必须另辟救国之路。 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国人选择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主干知识点

第8课辛亥革命 课标解读: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一、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1、兴中会的创立。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它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2、同盟会的成立。 (1)成立:1905年,孙中山提出团结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8月,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大会选举孙中山为总理,还通过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 (2)作用:同盟会的成立,大大地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3)三民主义。 ①提出:孙中山在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 “民生”三大主义。 ②评价:它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 阶级革命纲领,但它没有明确的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没有提出正确解决土地问题的办法。 二、辛亥革命 1、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迅速占领楚望台军械库,猛攻湖广总督衙门。第二天完全占领武昌城,接着又攻占汉口和汉阳。 2、中华民国的成立:1912年1月1,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 国正式成立。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了。 4、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1)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和妥协。(2)没有依靠和发动广大群众。 5、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 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第15课 辛亥革命分析

第15课辛亥革命 【概念阐释】 资产阶级革命:一般是指资产阶级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专政,为本国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的革命。它发生的原因是落后的生产关系(包括封建制度或殖民主义统治)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例如英、法两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是封建专制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北美的独立战争,它反抗的对象就不是封建专制统治,而是英国的殖民统治。理解这一概念,应牢牢抓住以下三个要点:一是革命的原因是由一对矛盾构成,即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二是革命对象具有唯一性,即封建专制制度,或殖民统治。革命目的具有明确性,即确立资产阶级专政,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本国已经是资本主义国家,但是在向资本主义过渡时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进行革命的目的是消灭封建残余势力,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例如俄国的1905年革命和1917年的二月革命,就是因为沙皇专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另一种是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本国的封建势力把持着国家大权,又面临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它发展资本主义面临两大障碍,革命的对象往往具有双重性,即本国的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例如中国的近代革命,从1840年到1949年,这150年间中国革命的性质始终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以1919年为界,又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解这一概念,应抓住以下三个要点:一是要区分类型,看这个国家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还是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二是注意革命对象:资本主义国家革命对象具有唯一性,即封建残余势力;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革命对象往往具有双重性,即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三是革命的领导阶级:既可以是资产阶级,又可以是无产阶级。 辛亥革命:广义上辛亥革命指的是从1894年孙中山建立“兴中会”开始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到1912年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革命失败为止,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全过程。狭义上辛亥革命指的是从1911年武昌起义革命高潮到来开始,到1912年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革命失败为止,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潮阶段。 【学习指导】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既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潮又开启了20世纪初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复习时,要注意从宏观上思考:(1)与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相比,辛亥革命的组织形式、领导阶级、斗争目标有哪些新发展? (2)有人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请结合辛亥革命的影响,从思想与阶级层面进行分析论证。 【网络构建】(提示:通过课前预习,用文字概述、表格或结构的形式构建本课内容体系)【高考链接】

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教案

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和掌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及中华民国的成立;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过程和清帝退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及其内容和性质。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中华民国内、外政策的材料补充,使学生认识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讲述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性和软弱性的表现,培养学生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学生理解这部宪法在中国历史上的价值和进步意义。 2.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有关课文、图表和历史材料,理解南京临时政府为什么是一个资产阶级的政权,并使学生学习论证历史结论的方法。 【教学重点】 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教学难点】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看图片,运用所学知识解读图片。 生:武昌起义后,全国十几个省份纷纷响应,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师:武昌起义胜利后,形成了全国性的革命浪潮。清政府政权很快土崩瓦解,新的政权随之建立,孙中山成立的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但是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不幸被袁世凯窃取。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一、中华民国的建立 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回答讨论以下问题。 1.中华民国成立的条件 师:中华民国成立时,已经具备哪些历史条件?(提示:可从政治、思想、

组织三个方面分析) 生:讨论并回答。师小结:(1)政治基础:武昌起义胜利,全国10多个省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已经崩溃。 (2)思想基础:三民主义给了革命党人舍生忘死、前仆后继进行斗争的巨大精神力量。(3)组织基础:独立各省的代表聚会南京,孙中山被选举为临时大总统。 2.中华民国的建立 师:指导学生看课本插图《孙中山与临时参议院议员合影》讨论:孙中山是如何当上总统的?中华民国又是怎样成立的? 师总结:1911年底,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布就职,宣告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定都南京,采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会议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接着成立了临时参议院,以孙中山为首的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了。但是政府中也混入了不少立宪派和旧官僚。 二、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过程 2.袁世凯是怎样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的?师:指导学生看课文 生: (1)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凯软硬兼施的逼迫下,宣统帝下诏退位。(2)在袁世凯通电声明拥护共和后,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3)袁世凯以北方秩序不易维持等为借口,不肯南下,迫使临时参议院同意他在北京就职。后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师:总结: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也使我们看到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但在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的几个月里,颁布了一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各个方面给中国注入了全新的气息! 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主要内容:主要内容: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责责任,司法独立等。 2.性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 3.意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小结: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完全的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板书设计: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教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3)思想上: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西方民主平等自由思想进一步传播,先进知 识分子认识到只有进行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才能救中国. 2.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标志、代表人物、主阵地组织学生阅读教材明确以上问题。 1)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是1915年; 2)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是《新青年》的创办;3)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 4)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北京大学和《新青年》。 3.拓展延伸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北京大学为什么会成为新文化运动两个最重要的阵地之一?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这与北大校长蔡元培有极大地关系,他着力营造北大“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学术氛围,并吸引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到北大任教,使得北大不仅成为人才鼎盛、 学术兴旺的全国最高学 府,也成 为中国 新文化 运动的独立完成 学生合作 探究 培养学生合 作意识及分 析辨别能力

大本营。 教学目标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学生先朗读教材,然后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下列表格 内容代表人物及作品 抨击旧道德、旧文化鲁迅《狂人日记》提倡民主与科学陈独秀“德先生”“赛 先生” 提倡新文学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2.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阅读教材最后一节后归纳回答: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洗礼,为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有一定的片面性,但仍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3.拓展延伸 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合作探究。 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将斗争的矛头对准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为什么这样做? 今天,我们知道,全国上下都在努力学习发扬传学生现场 填写表格 学生先独 立思考,后 合作学习, 归纳回答 知识表格 化,内容明 晰,便与学 习 培养学生对 于历史学习 读思考及归 纳能力 蔡元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