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9课山里的孩子心爱山教案

第9课山里的孩子心爱山教案

第9课山里的孩子心爱山教案
第9课山里的孩子心爱山教案

第9课山里的孩子心爱山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歌曲《黄土高坡》、《洞庭鱼米乡》,让学生体验歌颂家乡美,并感受南北两首歌曲的不同的民歌特色。

2、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山里的孩子心爱山》。

3、认识高音。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歌曲体验对家乡情感的表达。

教学准备

电子琴音乐课本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欣赏歌曲

1、导入

我们的祖国以幅员辽阔、风景迷人矗立于世界的东方。她有着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宁静的山村、繁华的都市,每个地方都是那么的美丽迷人。当地的人们都热爱自己的家乡。那你的家乡是哪呢?能不能来为我们介绍一下?

2、欣赏《黄土高坡》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赞美自己家乡的歌曲,听一听他唱的是什么地方。

3、介绍黄土高坡

黄土高坡指陕西、山西、宁夏、甘肃等省在内的荒凉的黄土高原地带。在那里少见青山绿水,放眼望去只见漫漫黄土,少有高楼大厦,他们都住在低矮的窑洞里,但是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依然爱着他们的家乡,爱着这片土地。顽强地和恶劣的自然条件斗争,用滴滴汗水浇灌土地,用勤劳的双手建设家园。

4、感受歌曲

(1)歌曲《黄土坡》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绪?

表现了黄土地上的儿女们对家乡所怀的执著的爱。

(2)哪句印象最深刻?并唱一唱

5、欣赏《洞庭鱼米乡》

《黄土高坡》是西北歌曲,现在我们在来听一首中南部的歌曲,你能听出南北民歌的不同的风格吗?

6、进行对比

由于南北地区的不同,民歌风格也完全相同,西北——粗矿、豪放,中南——细腻、抒情。

三、学习歌曲

1、导入

听了大人们都在赞美自己的家乡,我们的小朋友也要来和他们比一比了,我们来听听孩子们的家乡在哪里?

2、欣赏歌曲

3、复听歌曲

设问:为什么山里的孩子心爱山?

歌曲的情绪怎么样?

4、朗读歌曲

恩,你们回答的真好。山里可真美啊,山里的孩子向我们展示他们美丽的家乡,我们一起来看看山里的美景吧。

5、学习新知识

山里的孩子想邀请你们一起去玩,但是小朋友要能通过王老师的音乐楼梯才能到,我们一起来走一走吧。

⑴.音符的书写在简谱中我们已学过哪几个音?

⑵.高音的音符“do”用“”来表示,同样方法,高音的“re 、mi”也是在音符上面加上高音点即可:“”。它的手势也是“re、mi”的高一层的位置(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⑶.结合歌曲曲调《山里的孩子心爱山》,认识高音“”,顺带进行。

⑷.复习巩固“- ”十三个低、中、高音符。

6、跟录音演唱歌曲

7、跟钢琴哼唱歌曲

8、跟钢琴演唱

9、解决难点(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整)

10、完整演唱

四、总结下课

不论是黄土高坡、洞庭湖还是美丽的大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我们都热爱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请同学们回去了解一下我们的家乡,并找一首能赞美我们家乡的歌曲,我们下节课一起来唱一唱。

课后反思:

课我主要采用了情境式教学法,因为这首歌曲比较难,所以为了学歌曲我在之前做了很多的铺垫,首先通过和山里的孩子做大山回声的游戏和填词编唱歌曲旋律,让学生初步接触歌曲旋律,再通过欣赏旋律,摘山里的果子再次熟悉旋律,我让学生欣赏歌曲、听歌曲范唱,通过多次“听”来提高学生的听力和对音乐的感知、鉴赏能力。接着把难点单独拿出来重点解决,我认为最大的难点是一字多音、切分音和后十六分节奏。最后四小节是一字多音与切分音结合起来的,学生容易唱错,而且有连音线,所以我就想利用旋律线进行说唱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切分音。这节音乐课最重要的还是演唱,通过演唱歌曲让学生感受歌曲情绪,让学生能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与主题。拓展的部分是播放家乡的音乐视频,向学生们介绍自己的家乡,最后通过一句爱家乡的结束语把本节课推向高潮,在这种气氛下,结束整堂课

(完整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9课《彩墨家园》教案

第9课彩墨家园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中国画树和叶的画法.点景的画法;通过对经典作品的赏析,感受并了解中国画树和点景的表现方法,以及用笔的疏密及膜的浓淡来表现景物的远近。 2.通过讲解.演示等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画树和叶的画法.点景的画法;通过实践练习活动,让学生初步掌握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方法,体验国画的乐趣。 3.激发学生学习中国画的兴趣,体会中国山水画与自然的联系,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中国画树和叶的画法,点景的画法。 【教学难点】用墨彩结合的方法,表现家乡的美景。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绘画工具一套、装饰班级山水画多幅,空白生宣纸。学生:中国画颜料、墨汁、毛笔、调色盘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利用多媒体播放中国山水画名家作品,配以中国古典乐曲。 二、图片导入,感悟体验欣赏优美的家园视频和照片。 同学们都知道我国地域广大,各地风光无限美好,让学生欣赏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家园的风光,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景色有什么特点。 出示课题:《彩墨家园》。 三、作品欣赏,分析作品 思考画家是如何表现树和点景的,是如何表现景物远近的? (1)齐白石的《农耕图》中景物远近的表现方法; (2)石涛的《村舍》中树和点景、景物远近的表现方法。 四、现场演示,讲解技法重点 学生初步体验用笔用墨的方法,教师点拨并演示。 1.树的画法: (1)鹿角法画树,其树枝是向上出枝的,形状是鹿角状的,所以称为鹿角法。 (2)蟹爪法画树,其树枝是向下出枝的,形状像螃蟹的爪子向地下抓去,所以称为蟹爪法。

2.叶的画法: 点叶法是用粗细和干湿浓淡的笔画而成。有介子点、个字点、垂叶点等。 3.点景的画法: 点景应注意位置.大小、藏露等关系的变化,用笔要简练.果断,有韵味。寥寥数笔传神为妙。 五、学生创作前指导学生练习的步骤 欣赏回顾:欣赏名家名作,回顾前面内容。 1.结合作品,说说近、中、远景的特点与表现方法。 2.树的画法 (1)回顾鹿角法.蟹爪法不同特点。 (2)点叶法 (3)点景 创作一幅家乡美景 1.注意近中、远、景的表现,画出远近层次。 2.注意用笔的疏密及墨的浓淡来表现景物的远近。 六、展开想象,大胆创作 结合自己家乡的特点,用墨彩结合的方法,表现家乡的美景。 七、作业展示 (1)将作业张贴在展示区。 (2)小组自评互评。选出优秀作品,让作者谈谈自己的创作体验。 (3)教师点评,小结。 八、课后拓展 品评学生的练习作品,引导学生对比其他同学的作品,寻找不足及改进方法。并学会运用通过分析中国山水画不同作品之间的艺术特色,懂得如何感受艺术之美。 【课后反思】 本课延续了上一课选择了以现代艺术家为主的四幅作品进行欣赏。接着是非常详尽的“树干树枝”“点叶”与“点景”的画法,同时涉及中国画的“章法”概念。它们和《山山水水》中的几种技法加在一起基本上涵盖了中国画用笔的基本技法。学生作品选择内容与艺术家的作品较为接近,但是章法布局、疏密关系不尽相同,它们和艺术家的作品相映成趣,可以供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那一定会很好》优质教案

9 那一定会很好 教学目标: 1.会认“缩、努、茎”等7个生字。 2.能根据要求独立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归纳一粒种子到变成木地板的变化历。体会这棵树对生活充满希望,不断追求,并默默奉献的形象。 教学重、难点: 归纳一粒种子到变成木地板的变化历。体会这棵树对生活充满希望,不断追求,并默默奉献的形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质疑激趣 1.在森林里,在道路两旁,在公园里,我们到处都可以看见树。你知道一棵树能用来干什么吗?它会有怎样的经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那一定会很好》。 2.齐读课题,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这句话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不明白的字、词意可查字典,字典解决不了的问题可画画、圈圈。读完课文还可跟周围的同学小声议论议论。 2.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一粒种子到变成木地板,它不断地想拥有很好的状态,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现实的故事。) 三、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细读课文,围绕重点展开质疑、讨论研究,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默读课文,把含有“那一定会很好”的相关句子画出来。

(1)我一定要站起来,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气,那一定会很好。 (2)要是能做一棵会跑的树,那一定会很好。 (3)要是我能停下来,坐着休息一会儿,那一定会很好。 (4)要是我能躺下,那一定会很好。 2.想一想,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它经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 提示:根据画出的关于“那一定会很好”这条线索来寻找相关内容、归纳。 种子——大树——手推车——椅子——木地板 3.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在一次次的变化中,为什么会说“那一定会很好”呢?每一次愿望实现后,心情怎样? 提示:(1)第一次还是种子的时候,向往外面的空气,觉得出来了一定会很好。 (2)第二次是高大的树,希望自己做一棵会跑的树。 成为手推车后,听到耳边呼呼的风声,觉得真舒服。 (3)第三次是手推车变老了,跑起来费力了,希望能停下来坐着休息一会儿。 (4)第四次是作为椅子,已经老了,吱呀摇晃了,觉得躺下来会很好。 4.你喜欢文中的这棵树吗?为什么? 5.学习了课文,你有哪些体会? 提示:一棵树的一生,心里都充满着希望,不断追求,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无私地、默默地奉献着。 6.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这棵树的乐观与追求。 四、对比阅读,感悟主题 1.师出示短文《去年的树》。 2.同学们对比阅读,你能说出《那一定会很好》和《去年的树》这两篇文章的相同与不同吗? (相同:都是童话,都以课题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不同:前文侧重从心理变化去塑造人物形象,后文侧重从语言方面去刻画人物形象。)五、拓展延伸 选择生活中的一个事物,想一想,它会经过一段怎样的历程?仿照着课文的手法,自己编一个童话故事吧!

关于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六篇

关于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六篇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篇一】 一、教学目标: 1、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2、诵读文言经典,感悟人生哲理; 3、赏析美文,提升鉴赏能力; 4、增强对人类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1、在诵读中悟人生哲理,增强审美能力。 2、开放式教学:有词朗诵、配乐美文欣赏、唱诗词。 三、教学预备: 1、学生背诵印发的小册子中的内容。 2、学生背诵《满江红》《少年中国说》 3、学生学唱《水调歌头》。 4、各小组选择自己喜爱的诗词或美文,并精心预备,把握节奏、感情、声音大小、人员安排多种多样。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课:人类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创造了经典文化。诵读经 典我们会感悟更多的人生哲学,体味各家的语言特色。 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在经典诵读竞赛中感受经典文化的艺术魅力。

(二)措施与要求 “诵读”即为“出声的读”,达到“熟读自然成诵”的理想境界。鉴于此,提出如下要求:(1)保证诵读时间。每周一、三、五早读时间 及每周的晚自习时间为诵读时间,天天坚持。开展课前一吟,熟读成 诵的教学。为减轻学生背诵古诗的负担,教师要提倡见缝插针,积少 成多的诵读方法,要把以往课前一支歌换为一首诗,开展“课前一吟”教学,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 (2)教师要依据诵读内容与诵读量,划分每天的诵读量,制定计划,依据计划诵读并且要与学生一起诵读。看谁读得好,记得牢,鼓 励学生多诵多背。班级内定期开展古诗文诵读或背诵竞赛,激发学生 诵读的激情。 (3)布置作业时,可以加入诵读内容。语文教师要天天抽查学生,动员学生互动检查;表扬先进,鼓励后进;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诗文诵读 交流汇报,我们尝试开展各种教学,培养学生的个性才能。如唱演诗文,陶冶审美情趣。为古诗文配曲谱,让学生进行演唱或演奏;如诗配画,彰显创新才能。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学生通过 书法、绘画来表现自己脑海中诗中描写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 理解;如创用诗文,提升思辨能力。即引导学生把诗或文改编成一个个 课本剧,展开丰富的联想,再现古诗文的意境,理解诗意,充实内容; 如改创诗文,培养创*好。在学生学习了古诗,对其形式、意境、构思 等 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触发学 生的灵感,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改创诗文。学生把对经典诗 文的喜爱倾注在各种教学之中,表达于他们精心设计的手抄报以及精 心撰写的读后感上。丰富的教学调动了学生们诵读的热情,校园内到 处可以听到朗朗的诵读声 五、教学总结

部编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 元日 教学目标 1?会认屠、苏”等2个字,会写旧符”等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屠苏”瞳瞳日”等一些生僻字词的意思,明白本首诗的大意、。 4?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 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学过程】 一、走近生活,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一组春联和春节过年的画面)。 2?同学们,你知道春节指的是农历的哪一天吗?(指名并板书: 正月初一)这一天在古时候又叫做元日”(板书:元日)元”是开始的意思,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的题目就叫作元日”请大家一起来读题。 4.简介作者。 王安石,生于天禧五年(西元1021年),卒于元佑元年(西元 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宋临川人,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

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在北宋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著有《临川先生文集》,谥号文”。其政治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 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 (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2.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3.检查交流情况。 屠苏 (1)指名朗读,师生评价,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注意读准平舌音苏”。 (2)交流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师评议,多媒体出示重点词语 的注释。 元日:农历的大年初一。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去。 屠苏:药酒名。古代习俗,大年初仪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国学经典教案

国学经典《弟子规》教案 《弟子规》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是一本教我们做人的一些基础规范,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全书共360句(1080字)。 二、教学目的: 1、教育学生孝敬父母、体谅父母。 2、培养学生的爱心,爱长辈,爱老师,爱同学,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3、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4、教育学生诚实、守信。 5、指导学生的生活习惯,行为规范。 三、教学内容: 《弟子规》总叙、入则孝、出则弟、谨、信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流利背诵。 难点:理解含义,并能在生活实践中应用。 五、学习时间: 1、每周安排一节诵读时间,平均每节课学习16句。 2、利用中午课前预备时间复习巩固。 六、方法措施: 1、借用生动的故事来打动学生的心。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讨论中真正理解含义。 3、举例子,让学生深入理解含义。 4、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实践。 七、学习内容具体安排: 第一周:学习《弟子规》“总叙” 第二至六周学习“入则孝” 第七至九周学习“出则弟” 第十至十四周学习“谨”

第十五至十八周学习“信” 第1课《弟子规》总叙 学习目标 1、从总体上了解《弟子规》。 2、会背《弟子规》总叙。 3、大体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 重点 会背《弟子规》总叙。 难点 大体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 教具 准备《弟子规》音频 教学过程 一、介绍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弟子规》中的“规”,当然就是指规矩、规则。 你们知道“弟子”指的是谁吗? 明确:实际上这个“弟子”是泛指,也就是针对每个人而言的。所以《弟子规》中谈到的规矩礼节是同学们甚至是老师都应该遵守的。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篇古训——《弟子规》。 《弟子规》共360句(1080字),今天我们学习总序。 二、学习《弟子规》总叙 1、听泛读《弟子规》总叙: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2、教师领读。 3、学生试读。 4、指名读。 5、齐读。分行读。 6、同桌练习背诵。

彩墨家园教学设计 彩墨家园说课稿

彩墨家园教学设计彩墨家园说课稿 篇一:六美术上学期第九课彩墨家园教案.doc-1 第九课彩墨家园 教学目标: 2、通过讲解、演示等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画树和叶的画法、点景的画法;通过实践练习活动,让学生初步掌握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方法,体验国画的乐趣。 3、激发学生学习中国画的兴趣,体会中国山水画与自然的联系,培养学生 __传统绘画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中国画树和叶的画法,点景的画法。用墨彩结合的方法,表现家乡的美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利用多媒体播放中国山水画名家作品,配以中国古典乐曲。 二、图片导入,激发兴趣欣赏优美的家园视频和照片。同学们都知道我国地域广大,各地风光无限美好,让学生欣赏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家园的风光,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景色有什么特点。 出示课题:《彩墨家园》。 三、名作欣赏,分析作品思考画家是如何表现树和点景的,是如何表现景物远近的? (1)齐白石的《农耕图》中景物远近的表现方法; (2)石涛的《村舍》中树和点景、景物远近的表现方法。 四、现场演示,讲解技法重点 学生初步体验用笔用墨的方法,教师点拨并演示。1、树的画法: (1)鹿角法画树,其树枝是向上出枝的,形状是鹿角状的,所以称为鹿角法。

(2)蟹爪法画树,其树枝是向下出枝的,形状像螃蟹的爪子向地下抓去,所以称为蟹爪法。 2、叶的画法: 点叶法是用粗细和干湿浓淡的笔画而成。有介子点、个字点、垂叶点等。4、点景的画法:点景应注意位置、大小、藏露等关系的变化,用笔要简练、果断,有韵味。寥寥数笔传神为妙。 五、展开想象,大胆创作 结合自己家乡的特点,用墨彩结合的方法,表现家乡的美景。 六、课堂小结,回顾本课 篇二:第九课彩墨家园 第九课彩墨家园 教学目标:

国学第九册第三课教案

国学第九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道与自然第3课道无形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节奏和韵味,尤其需要注意那些难度较大容易念错的字:惚hū、恍huǎng、窈yǎo、冥míng、甫fǔ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 3.熟读成诵。 教学重难点 1.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 2.熟读成诵。 3.重点理解“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等词句。 教学过程 一、课文内容简介 这一课内容选自《道德经》中的第二十一章《惟道是从》。 二、诵读感悟 1.教师范读课文,对于不认识和易错的字重点强调,标准拼音,要求学生注意停顿。 2.学生跟着音频试读课文,提醒他们要注意上述的停顿,体会全文的节奏。

3.学生练读课文,自由读、男女生对读、齐读、分组读、比赛读等方式,进一步熟悉课文 三、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对照译文理解课文 【原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译文】 大德的形态,是由道所决定的。“道”这个东西,没有清楚的固定实体。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形象。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实物。它是那样的深远暗昧啊,其中却有精质;这精质是最真实的,这精质是可以信验的。从当今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永远不能废除,依据它,才能观察万物的初始。我怎么才能知道万事万物开始的情况呢?是从“道”认识的。 2.重点字词解释 ①、孔:甚,大。 ②、德:“道”的显现和作用为“德”。 ③、容:运作、形态。 ④、恍惚:仿佛、不清楚。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影子》教案 【篇一】 课前准备 【篇二】 【教学目的】 1、认识11个二类生字,会写飞、马、鸟三个字。认识1个笔画竖折折钩和3个偏旁反犬、三撇、宝盖儿。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初步了解影子、光源、物体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11个二类生字,会写飞、马、鸟三个字。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一、简笔画导入,理解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1、请同学们看黑板,你看到了什么? 2、(教师一边描述一边画画)这是一座古城,太阳升起来,阳光斜照下来(三撇),京城里高大的楼台(京)拉下了阴影。那么,看着这幅图,你能猜 到一个字吗? 3、对了,就是影。请大家齐读,请同学们看看,这幅画中的事物分别是影 的哪部分?大家跟老师说三撇。 4、当人、物体挡住一部分光线时,就会形成影子(板书)。你瞧, 老师就找到了自己手的影子,你们也能找到吗?

5、同学们,你们觉得影子有趣吗?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影子》,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图文结合,捕捉重点,锻炼表达能力 1、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81页,请你借助音节试着练习读一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习第一节 请大家看xx,这位小朋友在做什么? 太阳在小朋友的哪个方向,影子在小朋友的哪个方向?(太阳在小朋友前面,影子在小朋友后面。) 想一想,小朋友怎样走,影子会在他前面?(背着太阳走)我们来看看是不是? 谁愿意读一读这一段课文。 这里的二类生字谁能读一读。 老师这里还有他们的卡片,你能认读吗?(前、后、常、跟、着、黑、狗) (前后)请你拍拍前面同学的肩膀,向你后面的老师打个招呼吧!(黑)一个用土堆成的烟囱,下面有火在烧着,烟囱里有点烟灰,所以黑就是烟熏的颜色,这个黑字是这样演变来的。 为什么说影子是小狗呢?(可爱)说影子是个小花狗行不行?为什么?(影子是黑的)哪位小朋友家喂过小狗,说说小狗是怎么跟着你玩的?(引导说出小狗经常跟着人,喜欢跑前跑后) 想想小狗跑前跑后,多么可爱呀,谁能再读读句子。 3、学习第二节。 请大家看大屏幕,和前面两幅图相比,有什么不同?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那一定会很好》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那一定会很好》教案 【导语】本课是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一粒种子长成一棵大树,被砍伐后做成手推车、椅子、木地板的故事。这篇课文其实是以一粒种子的经历对学生进行奉献教育,让孩子们明白要做一个对别人、对社会有用的人。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缩、努”等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的经历。 3.学习大树牺牲自己,把方便奉献给大家的无私品格。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的经历。 【教学难点】 学习大树牺牲自己,把方便奉献给大家的无私品格。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设疑激趣。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题目质疑,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找准文章的切入点。】 1.揭示课题,板书:9那一定会很好(学生齐读课题) 2.设置疑问:看到题目后,你有什么疑问吗?(自由发言) 3.教师板书有价值的问题。 (1)谁一定会很好? (2)为什么会很好?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时注意两点。(课件出示2)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不读破句。) (2)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出示课件3:生字) sunjntuzhchijiù 缩努茎推吱拆旧 (1)教师指导:注意读准平舌音“缩”,翘舌音“吱、拆”,后鼻音“茎”。 (2)识记生字 形近字比较:经一茎堆一推折一拆 加一加:“纟+宿=缩”“奴+力=努”“口+支=吱” 谜语:“一日”就是“旧”。 4.全班交流,理解重点词语。 拂动:轻轻抖动。 舒服:身体或精神上感到轻松愉快。 吱吱嘎嘎:拟声词。形容物体受压或摩擦时发出的声音。 吃力:指辛苦;劳累;费力,费劲。 三、合作交流,品读感悟。 【设计意图:抓住“那一定会很好”,从而找出重点句子,培养学生从文中搜寻信息的能力,分析课文的能力。】 1.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读文。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1)默读课文,把含有“那一定会很好”的句子画出来。 (课件出示4) 我一定要站起来,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气,那一定会很好。 指导朗读:读出泥土中种子的难受,读出种子钻出泥土的决心。 交流:种子是怎么做的?过了些日子,发生了什么变化?(课件出示5) 种子一边想一边努力生长。过了些日子,它长出细细的根、茎和两片小叶子,钻出地面,站在阳光下。 过了很多个日子,它长成了一棵高大的树。 指导朗读:读出种子喜悦的心情。 指导造句:鼓励学生用上“一边……一边……”说句子。 (课件出示6) 要是能做一棵会跑的树,那一定会很好。 (板书:做一棵会跑的树) 思考大树“做一棵会跑的树”的愿望实现了吗?它又会产生什么新的想法? 学生自由交流。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7、8) 农夫把树拖到自家院子里,花了好些日子,做成了一辆手推车。

国学课教案课程

第一课:国学教育的认识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初步了解民族的特征以及生活习俗等。 培养学生的礼貌习惯和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学内容: (1)向学生介绍我们的国家是中国,我们是中国人。中国人的外貌特征——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也可请学生自己来回答外国人的体貌特征,以便区别。 中国中国人的内在特征——我们都有一颗中国心。中国心包括中国的文化、传统,各地的生活习俗。 举例说明:汉字是我们的文字;语言——中国话;礼貌方面——古代是鞠躬,现代是行礼和握手。(外国人则是亲吻、或是拥抱。)还有过春年、端午节、中秋节、以及清明节等等,都是不同于其它国家的地方……(教师自己举例) 热爱自己的国家 举例——当奥运会我国运动员获得金牌时,会场上会升起一面五星红旗,问小朋友会怎么样?激动、高兴、鼓掌等。 中国历史悠久,古代有四大发明(造纸、火药、印刷、指南针)。

现在我们的国家日益富强,我们国家制造的产品畅销全世界。说明我们的人民聪明有智慧。你做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 让学生自己来举一些例子,参与到课堂的气氛中来。 教具:画一棵大树枝繁叶茂,下面有若干根系 讲解: (2)向学生讲解这棵大树,好比我们的中华民族,它生长了二千五百年,我们每个学生都是这棵大树上的一片叶子,大树生长的好,叶子就旺盛。如果大树的根部断了,请问学生这棵大树还会长吗?那我们作为叶子还会活吗?(擦掉根部一段)让学生直观的理解根和叶的关系。理解大树的含义、及根的重要性。了解个体和群体的依赖关系。 向学生讲解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断了。 比如过去的孩子学习的《弟子规》现在却不学了。 接着讲解《弟子规》是学生学习礼貌、学习做人方面的书。现在的国人礼貌欠缺。具体举例说明:不会打招呼、不行礼,随地吐痰、乱扔东西、大声喧哗、不能敬老协幼。比如坐公共汽车不能给老者让座等。道德方面:自私自利、以我为核心,骄傲、懒惰、不讲诚信等等。那么怎么来挽救呢?就是要从小来学习《弟

国学教学设计第六课

国学教学设计第六课 太保营小学国学教学设计 课题第六课《弟子规》精选佳句(四) 课型新授课时第1课时 1、使学生明白做事情要一步一步来,不要慌乱教学目标 2、使学生明白不要去容易发生冲突的场所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明白做事情要一步一步来,不要慌乱 2、使学生明白不要去容易发生冲突的场所 教法、学法演示法、对比法、打比方、多种形式的诵读、讨论法、小组合作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一、精读文,结合生活实际了解文字含义。 (一)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小朋友:「匆匆忙忙的写考卷,还是从从容容的写容易把题精读课文,教师讲解文字含义,目答对呢」,所以许多事情都不能急,按部就班一步一步来, 解决疑问,激发就不容易出错。求知欲。 当我们遇到事情时,不要看轻自己的能耐,还没做就先举 白旗,但是也不能马马虎虎随便应付,还是要认真的做好每一 个细节。 (二)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斗闹场」是指容易发生冲突的场所。小朋友:「你们认为举实例,引起学生的共鸣。那些地方是斗闹场」,记得前一阵子有一则新闻,有一位年青人在网吧玩电脑,结果被一位陌生人枪杀,后来才发现杀错人

了,他要杀的人原来是在隔壁,你们说冤枉不冤枉呢其实一点 不冤枉,今天他不要去这个场所,就不会有这个意外发生了。 「邪」是不正,「僻」是怪僻,邪恶不正当,不合正道的事 情,我们不要去问,小朋友:「不可以问,那可以听吗,可以看 吗,」引导学生发现自 身的不足,用本(三)复习 课内容约束自己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的行为。 假如父母亲不接受我们的劝谏,那就要等到父母亲高兴时 再劝谏。若父母亲仍固执不听,有孝心的人不忍父母陷於不义, 甚至放声哭泣来恳求父母改过,即使遭父母亲责打,也毫无怨 言。 补充故事 李世民军营夜哭 唐太宗年轻时候随父亲李渊南征北讨,一次战役中父亲因 通过讲故事使学战争失利决定退回太原,李世民劝谏父亲军队不可后退,否则生明白本课的主 要内容。士兵会四处逃散,敌军也会乘机攻击。李渊不采纳儿子的建议,当天晚上李世民在军营外面大哭,李渊出去探看,李世民做最 后一次的劝谏,并且分析利害得失,李渊终於接受儿子的进谏, 停止撤军的行动。 二、故事启蒙: (一)孟母三迁 孟子三岁那年,父亲就去世了,因此母亲为了栽培孟子,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

第三单元 教材简析 本单元以“传统文化”为主题,选编了《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和一篇略读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从传统节日、古代发明、建筑、绘画等几方面来突显传统文化。本单元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和“语文园地”,其中“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学习本单元课文,要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课本走进生活,了解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从而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认识50个生字,会写37个生字,正确读写“造纸术、伟大、石匠、设计、创举”等词语。 2.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文理解词语,学会运用词语。 3.理解背诵古诗,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4.收集中国传统的发明、建筑、绘画等方面的图片资料,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及新词,读懂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相关传统文化知识。 3.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课时分配 9.古诗三首………………………………………………………………………… 2~3课时 10.纸的发明……………………………………………………………………… 2~3课时 11.赵州桥………………………………………………………………………… 2~3课时 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1~2课时综合性学习·语文园地…………………………………………………………… 3~4课时教法与学法 1.学生自读自悟、借助多媒体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2.收集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增强民族自豪感。 9.古诗三首

第二册 第9课 重点文字图说话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在文字中插人图片的各项操作,包括调整大小、设定位置和环绕方式等。 2、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任务中,初步探索插人图片、应用图片样式的基本操作,体验把 生活中的各种美好设计在Word中呈现出来,培养运用电脑技术描绘美好事物的能力。 3、通过对文章中插人图片并进行处理,提高图文并茂地表达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本课四格漫面体现的是几幅孩子们在不同生活场景常见的画面:课本插图、公园等场所的宣 传板、校园黑板报、电子游记等。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当下流行的网络媒体、自媒体都使用 了大量图文并茂的内容,图片和文字互相陪衬、相得益彰。这样引入能够让学生从生活出发,发现身边的美好事物,进而产生追求和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 二、任务驱动: 1、能够根据文字插人合适的图片。 2、学会图片环绕方式和样式的设置方法。 3、通过图文搭配,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审美水平。 三、学习探究: 通过两个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1、图文并茂更生动。 向文章中插入图片的操作本身并不复杂,关键是规划和设计图片的大小和布局。只要掌握了 简单的方法和技巧,很快就能做出图文并茂的作品。 同时,通过这活动,引领学生自主发现操作中的一些基本规律,并鼓励其相互分享学习。比如,如何确保调整大小时图片不变形?什么样的布局设置才能确保“图随文动”?教学内容不 要求多、求全,只要从简单的应用人手即可。待学生对软件产生初步印象后,自然会在不同 的场景中加以灵活应用,逐步加深理解。 由于不同的任务素材可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路径也会有所不同。规划设计好练 习的任务,并鼓励学生分享交流,这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 2、图片样式扮美丽。 这一活动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基本掌握“插人图片”并调整图片位置和大小的基础上,通过“快速样式”中现成的样式快速实现各种艺术效果,如透视、映像、投影等,让学生充分体验艺术之美。 实际教学可根据情况与活动学生已完成的作品结合进行,也可以结合当下学校的活动、热点 事件来灵活把握和设计任务,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积极健康的内容即可,不必做过多的限制。 四、说说你的小技巧: 这里给出两种实用又容易被忽略的图片处理技巧:按形状成剪图片利添加图片边框。灵活运 用这些技巧,在设计电子报刊时可以完成层次更为丰富、页面更为精美的作品。图片与文字 混排的技巧很多,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探索乡操作作方面的方法去和技巧。 五、课堂练习: 本课练习在操作技巧上要求并不高,但在评价上提出了更高的审美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 意设计恰当的评价指标。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那一定会很好》教学设计

9 那一定会很好 【教学目标】 1.会认“缩、茎”等7个生字。正确朗读理解“舒服、舒展、努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树克服困难努力成长的快乐和为人们服务的快乐。【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树克服困难努力成长的快乐和为人们服务的快乐。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使用的叙事手法。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种子成长,树木用途的图片、文字资料。 2.教师准备ppt。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ppt图片:种子破土而出,枝繁叶茂的大树,手推车,椅子,说说想到了什么? 2.从一粒小小的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一棵树经历了怎样的历程?这其中能让我们体会到什么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3.板书课题:“那一定会很好”。 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初读课文,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出示ppt,检查生字新词的学习情况,多种形式读,正音、巩固。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随时纠正出现的问题。

三、精读课文,体会感悟课文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一想: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大树走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在文中画出来。 2.小组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讨论交流。 3.交流大树经历的历程。 (板书:种子被泥土包裹——钻出地面——长成高大的树——砍倒做成手推车——拆了做成椅子——成为美丽的木地板)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在大树的变化过程中,大树的心情怎样?(板书:舒服) 5.默读课文,把课文中含有“舒服”这个词语的句子划出来。边交流边出示ppt句子,各种形式读,体会感悟大树变化中的快乐。 6.课堂小结:这是一棵怎样的树?(板书:成长快乐,服务他人也快乐) 四、对比学习,感悟体会。 我们学过《去年的树》,这篇课文也写了一棵树的经历,今天学的这篇课文和《去年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1.ppt出示《去年的树》,学生自由朗读。小组讨论这篇课文和《去年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全班交流,师引导体会。 3.ppt出示相同点和不同点。 五、有感情地朗读两篇课文。 六、课堂练习 ppt出示练习题。 【板书设计】 那一定会很好 种子被泥土包裹 钻出地面 长成大树 手推车 椅子木地板

第六课 赠友送别篇(六年级国学教案)

第六课赠友送别篇 主题珍重友情 春夜别友人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陈子昂的生平 2、理解诗歌表现的内容、感情 教学重难点 会背诵诗歌 重点理解诗人是如何通过空间和景色和转换表达离情别意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 2、诗人简介: 陈子昂(659-700),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少年任侠,24岁举进士,擢麟台正字,故世或称陈正字迁右拾遗,故又称陈拾遗屡上书言事,辞多直切,颇中世病,但罕为用曾随武攸宜北征契丹,忤上降职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诬陷,下狱死陈子昂所作诗论著作《修竹篇序》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六朝柔靡诗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代诗歌及后代诗歌创作均有积极影响所作诗歌以《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等为代表,作品指斥时弊,风骨高古,有汉魏风骨,是他的诗歌理论的最好体现 二、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齐读 2、释词 绮筵:华丽的宴席 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 长河:银河 3、朗读 4、理解诗意 第一、二句:写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 “吐”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 “对”其意是面对华筵,除却频举金樽“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绪而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 第三、四句:这两句着意写出了离情的缠绵,令人感慨欷歔 “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源出《小雅&8226;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是借用丝弦乐器演奏时音韵谐调来比拟情谊深厚的意思 “山川”表示道路遥远,与“琴瑟”作为对仗,相形之下,不由使人泛起内心的波澜第五、六句:从室内转到户外的所见这时候,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耿耿的长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 这里一个“隐”字,一个“没”字,表明时光催人离别,不为离人暂停须臾,难舍难分时刻终于到来了 第七、八句:写目送友人沿着这条悠悠无尽的洛阳古道踽踽而去,不由兴起不知何年何月再能相聚之感末句着一“何”字,强调后会难期,流露了离人之间的隐隐哀愁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九课自然之道生字

四年级下册语文xx自然之道生字 四年级下册语文xx《自然之道》生字 1【幼】 读音:yòu 巧记:用“力”掀掉玄字头(xx)。 字义:①年纪小,初出生的,跟“老”相对②小孩儿组词:①幼虫幼儿幼苗②扶老携幼 造字:会意法 造句:蝴蝶的幼虫,大多都是害虫。 笔顺:“幺”两个撇折斜势一致;“力”撇向左下伸。 2【滩】 读音:tān 巧记:“又”去“xx”河边。 字义:xx、海边淤积成的平地或水中的xx 组词:xxxxxx盐滩滩地 造字:形声法 造句:我在xx上拾了许多xx的xx。 笔顺:左右笔画要紧凑。“隹”左竖长,四横长短不同。 字歌:原本是个难出手来分摊水退沙滩露病重人易瘫 3【侦】 读音:zhēn

巧记:一人(亻)坚“贞”不屈。 字义:探听,暗中察看 组词:侦察侦办侦讯侦探侦破侦察机侦查案件造字:形声法造句:小白兔从笼子里探出头来,好像在侦察情况。 笔顺:左窄右宽。右部撇伸展,末笔点有力,稳住重心。 4【嘲】 读音:cháo 巧记:嘴巴(口)“xx”前,专揭人短。 字义:讥笑,取笑 组词:嘲笑嘲讽嘲弄嘲谑自我解嘲冷嘲热讽造字:形声法造句:嘲笑别人是不礼貌的行为。 笔顺:左部偏小,位置偏上;“月”形长,中间两横短。 5【啄】 读音:zhuó 巧记:一“口”吃去家半边,剩下一点落中间(豖)。 字义:鸟类用嘴叩击或吃食 组词:啄食啄米啄木鸟 造字:形声法 造句:啄木鸟是xx,我们要保护它。 笔顺:“口”要小,位于“豖”左边中上部。 6【企】

读音:qǐ 巧记:行“人”“止”步盼望着。 字义:①希望,盼望②踮着脚跟 组词:①企图企盼企望②企足而待 造字:会意法 造句:企图分裂国家的人一定没有好下场。 笔顺:“人”撇捺宜伸展,盖住下部;“止”底横稍长。 7【愚】 读音:yú 巧记:有“心”求偶没人(禺)理。 字义:①傻,笨②愚弄,欺骗③谦辞 组词:①.愚蠢愚人②愚弄③愚兄愚见 造字:会意法 造句:不懂得珍惜时间的人是愚蠢的人。 笔顺:“禺”下部宽于上部,中竖直;“心”三点呼应。 字歌:走着会遇见偶像在人前有心不愚笨寓所惹人恋 8【返】 读音:fǎn 巧记:“反”坐龙船(辶)归(字义)。 字义:回,归 组词:返工往返返回返还返航返校流连忘返造字:形声法

国学第九册第六课教案

国学第九册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道与规律第6课相反相成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节奏和韵味,尤其需要注意那些难度较大容易念错的字。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 3.熟读成诵。 教学重难点 1.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 2.熟读成诵。 3.重点理解“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等词句。 教学过程 一、课文内容简介 这一课内容选自《道德经》中的第二章《功成弗居》。 二、诵读感悟 1.教师范读课文,对于不认识和易错的字重点强调,标准拼音,要求学生注意停顿。 2.学生跟着音频试读课文,提醒他们要注意上述的停顿,体会全文的节奏。

3.学生练读课文,自由读、男女生对读、齐读、分组读、比赛读等方式,进一步熟悉课文 三、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对照译文理解课文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2.重点字词解释 ①恶已:恶、丑。已,通“矣”。 ②斯:这。 ③相:互相。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 第九课《彩墨家园》教案

《彩墨家园》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了解水墨画的特性,掌握水墨画的基本表现方法。 2、运用水墨画的方法,尝试进行创造表现。 3、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学习水墨画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认识、掌握工具材料的使用。 2、焦、浓、重、淡、清的画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教师检查学生所带材料、工具并进行调配。 二、新课新授 1、出示一幅中国画,并结合课本插图《村舍》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出示课件)。 2、让学生直观认识什么是中国画并出示课题——“水墨家园”。 教师边实践边介绍中国画的工具材料。 3、示范画树的的传统技法: 先观察树的结构特征:上细下粗、干生枝、枝生梢、梢长叶。学生观察总结。 教师示范: 第一、画树干:中锋用笔画树干,注意确定树的姿态,侧锋用笔皴擦树干,注意水分的多少,表现明暗关系。 第二、画树枝:树分四枝,注意树的前后左右出枝。 第三、画树叶: 点叶法:是用粗线、细线和干湿浓淡的笔点画成。 夹叶:是用勾勒线法表现树叶。中锋用笔勾不同叶形,注意聚散疏密关系和远近关系。 运用“勾、皴、染、点”,掌握山水画的步骤方法。 三、主动参与,尝试作画: 1、展示选好的几幅漂亮的画树图片,要求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表现近树、远树。

2、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自然风光,尝试临摹。教师则巡回指导,协助解决创作中遇到的问题。体会中国画用笔用墨的妙趣。 3、请学生与教师一起练习,探索、体验焦、浓、重、淡、清的画法。 四、学生 1、布置作业,用墨彩结合的方法,表现家乡的美景。 2、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做画,敢于用水、用墨、敢于下笔。 五、交流经验 1、征集作业,组织学生谈谈体会,讲教训、经验。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那一定会很好》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那一定会很 好》课文原文及教案 课文 |默读课文,想一想,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它经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比较一下,这篇课文和《去年的树》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种子被泥土紧紧地包裹着,它不得不把身体缩成一团。“这真难受。”种子想,“我一定要站起来,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气,那一定会很好。” 种子一边想一边努力生长。过了些日子,它长出细细的根、茎和两片小叶子,钻出地面,站在阳光下。 过了很多个日子,它长成了一棵高大的树。 高大的树能看到很远的地方,它看见人和动物在山路上走来走去,跑来跑去。“要是能做一棵会跑的树,那一定会很好。”树这么想着。一天,一个农夫背了锯子和斧子来到树林里。这棵树的树叶向着农夫哗哗哗地拂动起来,农夫把树砍倒了。 农夫把树拖到自家院子里,花了好些日子,做成了一辆手推车。 农夫把谷子、土豆……,还有调皮的儿子放在手推车上,推着车在山路上跑来跑去。跑起来的时候,手推车听到耳边呼呼的风声,真舒服。 手推车为农夫服务了很多年,它慢慢变老了,跑起来的时候,骨头会吱吱嘎嘎地响。“要是我能停下来,坐着休息一会儿,那一定会很

好。”手推车一边这么想着,一边费力地跑来跑去。 过了些日子,农夫和儿子一起把手推车拆了,用拆下来的旧木料做了把椅子。 椅子一放又是好多年。“我真是老了。”椅子想。它越来越觉得挺直腰背坐着很吃力,“要是我能躺下,那一定会很好。” 现在,农夫的儿子也已经长成了真正的农夫。他把坐上去会吱呀摇晃的椅子拆了,据成小木片,拼成美丽的木地板,铺在了阳台上。 木地板满意地舒展着身子,躺在阳台上,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舒服极了。它觉得自己又变成了一棵树。 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流火,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教案教材说明:部编版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第9课 设计理念: 1.人文主题与语文能力双线提升:既要感受到童话的丰富想象,积极心态带来的快乐,更要指导学生练习抓主要信息,了解故事情节,丰富情感体验,提升概括表达能力,感受童话语言的趣味性。 2.对比、拓展阅读,多角度认知事物:通过和相似内容文本的对比阅读,从不同角度去发现和思考生命的话题。 生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识字学词的能力,能够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对于文中的新词能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理解。对于童话类作品兴趣浓厚,具有一定的捕捉信息的能力,能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