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周三多管理学第五章 领导

周三多管理学第五章 领导

周三多管理学第五章 领导
周三多管理学第五章 领导

领导

教学目的:明确领导本质、内容、领导理论及领导艺术在现代管理中的重要性,了解基本的领导艺术。

教学要求:弄清领导与管理的区别,明确领导权力与本质,了解领导的一般理论与有效领导的要求,了解有关领导的最新概念,阐明领导艺术本质是规律与经验的有效结合,基本了解管理中的主要领导艺术。

教学重、难点:领导本质与领导理论,领导艺术特点及主要领导艺术。

教学内容:领导本质与内容、领导素质、领导理论、领导艺术的特点与作用、用人与用权的艺术、决策艺术。

最完善的组织也不能自动地保证组织中的人们有效地工作,人有思想、感情,使组织中人们的工作积极性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是组织中领导者的使命。为了帮助学生掌握领导本领,本章拟重点阐述领导本质、领导理论及领导艺术三个问题。

第一节领导本质与内容

领导是领导者作用于被领导者的一种活动,有效实行领导必须明确领导的本质内涵。一.领导与管理

1.领导的含义

(1)领导—领导者(名词属性)。

最一般地理解(2)领导—领导者作用于被领导者的一种活动(动词属性)。

(3)领导—在某种条件下,经由意见交流的过程所实行出来的一种达到某种目标的影响力。

┈┈罗伯特

(4)领导—一种说服他人热心于一定目标的能力。┈┈戴维斯

(5)领导—对组织内群体或个人施加影响的活动过程。┈┈斯托格狄

(6)领导—影响人们自动为达到群体目标而努力的一种行为。┈┈泰瑞

(7)领导—是通过人际关系,借助某一种或几种力量来对他人行使影响,并使被影响者的行为和态度发生变化,以达到组织或团体的特定目标。┈┈许庆瑞主编《管理学》由此可看出,领导的本质是一种影响力,即领导通过其影响力来影响追随者的行为以达到组织目标。影响力是一种追随、是一种自觉、是一种认同、是非制度化的。

2.领导的权力

(1)职权及其特性

A.职权

拥有一定的职权是领导者发挥影响力的基本因素。

所谓职权,就是处在领导岗位上的人,组织和上级授予他一定的法定权力(或称行政权力),这种职权使领导者具有支配下级的力量,凭借职权可以左右被领导者的行为、处境、得失,甚至前途和命运,并使被领导者产生敬畏感。

B.职位权力的特性

ⅰ.强制性。强制性表现为领导者凭借权力强制别人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事。强制性的好处在于效率高,但容易造成下属对权力的抗拒,权利的强制性是一把双刃剑。

ⅱ.潜在性。权力的潜在性是指权力要用在关键时刻,要用在影响力不起作用的地方,凡事都用权力,权力的效力就不大。

ⅲ.与职务相关特性。权力与职务相联,首先权力的大小受职务大小的限制,领导者不能超出职务行使某种权力,也不能在职务范围内不行使权力,用多了叫滥用权力,用少了叫不负责任。其次有多大的权力就有多大的责任。当一个领导者,不光意味着权力,更意味着责任(和职务相关的责任)。职责不光是指你"管"的范围。如营销总监的职责不光是对全公

C.权力观

ⅰ.传统领导观。职权是有效领导的关键因素,甚至是唯一因素,有职权就能领导,有权就有影响力。概括为公式就是:

领导=权力。

ⅱ.现代领导观。著名的管理学家巴纳德称传统的领导观为“权力授予论”,认为这种领导观是不正确的,奉行此观念的领导者的影响力可能不存在或大打折扣。巴纳德提出正确的应当是“权力接受论”,认为当下级和职工理解领导依靠职权所下达的命令,相信该命令符合组织和个人目标,且可以办得到的情况下,才能为职工接受,领导才能发挥影响力。

后来的学者,发挥巴纳德的“权力接受论”,认为领导者要有效地发挥影响力,必要的职权是需要的,还要在下级和职工中树立起威信,变“压服”为“信服”即:

领导=权力+威信

所以,领导权力狭义上说是职权,广义上是影响别人行为的能力,包括三个方面:领导者个人的专长权,即产生于领导者所拥有的专门知识或特殊技能;领导者个人的影响权,即来自于追随者认可的由个人经历,性格或榜样产生的力量;领导者担任的管理岗位所赋予的管理制度权力。

前两种权力来自领导者个人的品德、知识和专长,是个人威信,主观性较强,领导者权力的发挥若来自这两种,则组织的稳定性将受到不稳定因素的冲击。后一种来自领导者在组织中的地位,是一种组织权力、职位权力,具有稳定性。权力是组织权力和个人威信的综合,是领导者对他人行使影响,使被领导者的行为和态度发生变化,以达成组织目标的重要手段。

(2)权力≠影响力(见表5-1)

表5-1权力与影响力的比较

职位权力影响力

法定职位,由组织带来规定完全依靠由个人素质、品质、业绩和魅力而来

范围受时空限制,受权限限制不受时空限制,可以超越权限,甚至超越组织

的局限

大小不因人而异因人而异,同一职位的经理,有的有影响力,

有的没有

方式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实现,是一种外在

的作用

自觉接受,是一种内在的影响

效果服从、敬畏,也可以调职、离职的方

式逃避

追随、信赖、爱戴

强制性地影响自然地影响

3.领导与管理的区别与联系(P199)

领导和管理是密切相关的,但它们之间又有明显的区别,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1)共性:从行为方式看,两者都是一种在组织内部通过影响他人的协调活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从权力的构成看,两者也都是组织层级的岗位设置的结果。

(2)区别:从本质上说,管理是建立在合法的,有报酬的和强制性权力基础上的对下属命令的行为。而领导则是可能建立在合法的,有报酬的和强制性的权力基础上,也可能更多的是建立在个人影响权和专长权以及模范作用的基础上,且两者所担负的工作内容不同。(见表5-1)

5-2 管理与领导的区别 管 理 领 导

二.领导结构和领导素质

1.领导结构

领导是一个集体,是一个班子,一个具有合理结构的领导集体,不仅能使每个成员人尽其才,做好各自的工作,而且能通过有效的组合,发挥巨大的集体力量。领导结构一般包括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专业结构、性别结构和性格结构等。

(1)年龄结构

现代生理科学和心理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年龄与智力有一定的定量关系。不同年龄具有不同的智力、不同的经验,领导班子应该是老、中、青三结合,向年轻化的趋势发展。年龄与智力间的关系如表5-2所示:

表5-3 年龄与智力间的关系

年龄 10—17 18—29 30—49 50—69 70—89

智力

知觉 100 95 93 76 46

记忆 95 100 92 83 55

比较与判断力 72 100 100 87 67

动作及反应速度 88 100 97 92 71

(2)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指领导班子中不同成员的知识水平构成。每个成员都应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广博的知识面,尤其现代社会应为知识型。

(3)能力结构

每个的能力是不相同的,有的人善于思考分析问题,提出好的建议与意见,但不善于组织工确 定

目 标

进 程

编制计划与预算 ·为达成目标,制订出详细的步骤和计划进度 ·为达到预期目标,进行资源分配 指明方向、给出战略 ·展现未来的远景与目标 ·指出达到远景与目标的战略 开发实现

目标所需

的人力和

网络结构

执 行 控制和解决问题 ·通过具体详细的计划监督进程和结果 鼓动和激励 ·动员克服改革中的障碍 ·鼓动在初具条件的情况下,努力克服人力与资源的不足,实现改革。 结 果

·具有一定程度的预见并建立良好的秩序; ·得出各利益所有者如用户、股东期望的关键效果

·取得较大进展的改革; ·具备进一步改革如用户期望的新产品的潜力 组织和配备人员 ·组建所需组织结构及配备人员 ·规定权责关系 ·制订具体政策和规程指导行动 ·建立系统和方法监督完工状况。 指导人们 ·同协作者沟通,指明方向、路线; ·让人们更好理解目标、战略及实现目标后的效益; ·指引人们据需要组建工作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物,既要有思想家,又要有组织家,还要有实干家。

(4)专业结构

专业结构指在领导班子中各位成员的配备应由各种专门的人才组成,形成一个合理的专业结构,从总量上强调这个班子的专业力量。

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房玄龄,善于谋划;魏征,敢于提意见;李靖,精于军事;杜如晦善于决断;王圭善于知人。

曹操合肥之战:张辽,勇猛;李典,沉稳;乐进,善讲。

2.领导的素质

作为领导者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素质和条件如思想素质、业务素质、业务技能、身体素质等。

(1)思想(品德)素质。

品德体现了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念,持续有力地指导着他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作为一名领导者,应具有强烈的领导意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有强烈的领导意愿和责任感。如果一个人缺乏为他人工作承担责任,缺乏激励他人取得更大成绩的意愿,那么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领导者。领导意愿是决定一个人能否学会并运用领导基本性能的主要因素。领导者只有树立起一定的理想、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才会有干劲,才能有作为。领导者要具有创新、实干、合作和奉献精神;要有朴实的工作作风,谦虚、无私、朴素、律己、亲善;要有较高的情商即具有影响他人的魅力。

(2)知识素质

知识是提高领导水平和领导艺术的源泉。领导者应掌握政治、法律方面的知识;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心理学和社会学知识;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等几个方面的知识。

(3)业务技能

能力是指领导者把各种领导理论与业务知识用于实践,进行具体领导、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一个成功的企业领导者应具备以下能力:较强的分析、判断和概括能力;决策能力;组织指挥和控制能力;沟通、协调组织内部各种关系的能力;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能力;知人善用的能力(4)身体素质

注:有关管理学者认为领导必备的素质可概括为7C :Convition(可信)、Character(品质)、Care(关心人)、Courage(勇气)、Communication(沟通)、Compare heasive(综合)、Competence(能力)。

三.领导内容与领导体制

1.领导的内容:引导、指挥、组织、控制、协调、教育、用人

2.领导的体制及其作用

第二节领导理论

按理论的时间和逻辑顺序,现有的领导理论可以分为三大类:(1)特性理论(传统的特性理论和现代特性格理论);(2)行为理论;(3)权变(情境)理论。

一.领导特性理论

特性理论侧重研究领导者的性格、品质方面的特征,作为描述和预测其领导成效的标准。研究的目的是通过研究,区分领导者与一般人的不同特点,并以此来解释他们成为领导者的原因,并以此作为选拔领导者和预测其领导有效性的依据。实际上就是研究怎样的人才能成为良好的、有效的领导者。

西方学者研究归纳领导特性为以下几类:身体特征、背景特征(教育、经历、社会关系等)、智力特征(智商、分析判断力)、个性特征、与工作有关的特征(责任心、首创性、毅力、事业心等)、社会特征(指挥能力、合作、声誉、人际关系、老练)。

1.传统品质理论——领导者的品质是生而具有

美国心理学者吉伯认为,天才的领导者应具备:善言辞;外表英俊潇洒;智力过人;具有自

斯托格迪尔:强烈的责任心和完成任务的内驱力;坚持追求目标的性格;自信心;合作性,能忍受挫折等。

2.现代品质理论——实践中形成,可以培养与训练。

(1)吉赛利的个性研究。

表5-4 吉赛利的个性研究

重要性个性特征

非常重要督察能力、事业、成就,才智、自我实现、自信、决断能力

中等重要对工作稳定的需求、适应性、对金钱奖励的需求、成熟程度

最不重要性别

(2)日本企业界。领导者应具备:责任感、信赖性、积极性、忠诚老实、进取心、忍耐心、公平、热情、勇气十项品德;思维决策、计划、判断、创造、洞察、劝说、对人理解、解决问题、培养下级、调动积极性十项能力。

二.领导行为理论

领导者的领导才能和领导艺术都是以领导方式为基础,领导者个人的特性难以说明与领导有效性之间的联系,所以后来许多学者在研究领导艺术时,从研究领导者的内在特征转移到外在行为上,即对领导者的各种领导行为进行研究,以找出何种领导行为、领导方式最为有效,这就是领导者的行为理论。领导行为研究的理论模式很多,归纳起来,大致分两类:1.按不同作风,以权力定位为基本变量分: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三种基本类型。

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勒温。勒温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得出:放任型工作效率最低,工作中只达到社交的目标,而没有达到工作目标。民主型的领导效果最令人满意。专制型虽通过严格管理达到工作目标,但成员的消极抵抗情绪在不断增长。

中国的企业家一般采取的是民主式和放任式的领导艺术。民主式为企业中的主要政策和发展方针由组织中的成员集体讨论决定,领导者采取鼓励与协助的态度,其他成员对工作的全貌有所认识,在所设计的完成工作的途径和范围内,下属人员对于进行工作的步骤和所采用的技术,有一定的选择机会。放任式为企业中组织成员或群体有完全的决策权,领导者只管给组织成员提供工作所需的资料条件和咨询,而本身则尽量不直接参与其间的活动,也不干涉,所有工作的进行几乎完全依赖组织成员自己的工作—大家负责,大家都不负责。

西方,企业历史较长,比较成熟,且注重个体、崇拜权威,重视企业家阶层的作用,因此采用的相对为权威式的领导方式。—中心突出,责任分明。

2.按生产导向和员工导向两个纬度来划分:代表性的是领导行为二维构面理论和管理方格理论。

(1)利克特的四种领导方式

美国密执安大学利克特提出专制独裁式、温和独裁式、协商式与参与式四种企业领导方式,根据广泛的调查,实行参与式领导的企业生产效率比一般企业高出10%—40%,能充分发挥每一员工的潜能。

(2)二维构面理论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者弗莱西曼和他的同事从1945年起,对领导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研究结果将领导方式分为关怀纬度、定规纬度两个纬度或构面加以描述。

A.关怀纬度—指一位领导者对其下属所给予的尊重、信任以及相互了解的程度,从高度关怀到低度关怀,中间可以有无数不同程度的关怀。

B.定规纬度—指领导者对于下属的地位、角色、工作方式等是否都制订有规章或工作程序,有高度民主的定规和低度的定规。

研究结论:根据两个纬度,领导者类型可以分成四个基本类型即高关怀—高定规、高关怀—低定规、低关怀—高定规、低关怀—低定规。高—高型的领导者一般更能使下属达到高绩效和高

—高型风格并不总是产生积极效果。在生产部门内,工作绩效评定结果往往与定规

程度呈正相关,与关怀程度呈负相关,而在非生产部门,则相反。其他三种类型的领导行为普遍与较多的缺勤、事故、抱怨及离职有关系。

一般来说,中国企业的领导者采取的是高关怀、低定规的领导方式;而西方国家的领导者采取的是一种高关怀、高定规的领导方式。

(3)管理方格理论

利克特和弗莱西曼的研究成果发表后,引起了对理想的领导方式的广泛讨论。理论界普遍认为理想的方式既要是绩效型又要是关怀型。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的布莱克和穆顿对理想的领导方式加以分析综合,于1964年设计了一个巧妙的管理方格图,令人醒目地表示主管人员对生产关心程度和对人的关心程度。

对生产的关心表示企业领导者对各种事务所持的态度如政策决定的质量、程序与过程;研究的创造性;职能人员的服务质量、工作效率及产品产量等。对人的关心则主要表现在个人对实现目标所承担的责任,保持对职工的自尊,建立在信任而非顺从基础上的职责,保持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只有满意感的人际关系等。

1.1型(贫乏型管理)—只做一些维持自己职务的最低限度的工作,庸庸碌碌,只要不出差错,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9.1型(独裁的,重任务型管理)—强调有效地控制下属,努力完成各项任务——世界上一些大型的跨国公司的总裁

1.9型(乡村俱乐部型管理)—内部一团和气,太平无事,但忙忙碌碌,却效益很差。——中国大多数国有企业的管理者。

5.5型(中庸之道型管理)—既对工作的数量和质量有一定的要求,又强调通过引导和激励去使下属完成任务——领导往往缺乏进取心,乐意维持现状——中国的传统管理者

9.9型(战斗集体型管理)—日本企业家吸收西方管理技巧和中国传统的管理理念,创造日本奇迹。

三.领导权变理论

权变理论是在考察领导者的特性、行为之后,进一步增加一个环境因素,认为不存在一种“普遍适用”的领导方式,强调领导的有效性取决于领导者特性、被领导者特性及二者所处的特定环境三个因素的相互作用。

目前国外有两大流派:一派认为领导者的个性特征是稳定的,要提高效率,必须探索领导者个性特征与情景特征之间的关系,安排领导者到适合他个性的环境中。另一派认为领导者的领导作风和领导行为可以改变,优秀的领导者应善于分析下级个性特点和环境因素,并据具体条件选择运用恰当的领导方式。菲德勒的领导权变理论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权变理论。

1.连续统一体理论

美国学者坦南鲍姆和施米特认为领导方式各式各样,具有开放系统的性质,适宜的领导

方法取决于环境和个性。在专制与民主两种极端的方式之间,依领导者把权力授予下属的大小程度的不同,存在着许多领导行为模式,构成一个连续的统一体。如图5-1,从A →G 的连续带上,领导者职权的运用逐渐减少,而下级享有的自由度逐渐增大。

以上级为中心的领导→ ←以下属为中心的领导

管理者运用权力的范围 下属自主的范围

↑ ↑ ↑ ↑ ↑ ↑ ↑ 专 制 型 民

主 型

A B C D E F G

图5-1 领导行为连续统一体图

2.菲德勒权变模型

美国管理学家菲德勒提出的权变理论认为领导工作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领导者施加影响的能力取决于群体的工作环境、领导者的风格和个性及领导方法对群体的适合程度。用公式表示为:

S=f(L,F,E)

其中,S为领导方式,L为领导者特征,F为被领导者特征,E为环境特征。

菲德勒认为,对一个领导者的工作最起影响作用的三个基本因素是职位权力、任务结构和上下级关系。

(1)职位权力是与领导人职位相关联的正式职权以及领导者从上级和整个组织各个方面取得的支持的程度。

(2)任务结构是指任务的明确程度和部下对这些任务的负责程度。

(3)领导者与下级的关系是指下级乐于追随的程度。

(1)(2)(3)均具备,则为有效的领导行为提供了有利条件,反之,则为不利条件。菲德勒共总结出八种领导形态以及最有效的领导方式。

表5-5 菲德勒模型

人际关系好好好好差差差差

工作结构简单简单复杂复杂简单简单复杂复杂

职位权力强弱强弱强弱强弱

ⅠⅡⅢⅣⅤⅥⅦⅧ环境好中等差领导目标高不确定低

低LPC领导人际关系不明确工作

高LPC领导工作不明确人际关系

最有效方式低LPC 高LPC 低LPC

3.路径—目标理论

这是美国管理学者罗伯特·豪斯发展的一种领导权变理论。该理论认为领导者的工作是帮助下属达到他们的目标,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以确保各自的目标与群体或组织的总目标一致。“路径—目标”指有效的领导者能够明确地指明实现工作目标的方式来帮助下属,并为他们清除各种障碍和危险,从而使下属的相关工作容易进行。这一理论可描述如下:(1)领导者对绩效予以更有吸引力的奖酬,就可以改善对下属的激励,领导者对人们的表扬、提拔和赏识,就可以提高下属对实现目标的效价。

(2)如果下属的任务规定得不明确,领导者可以通过有益的指导、培训和解释目标等途径,来使任务得到明确,从而加强对下属的激励,减少工作的模棱两可,使下属更易于达到目标,这样期望值就会增大。

(3)如果下属的工作已经很明确,领导者就不应该在使工作明确方面想办法,领导者就需要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关心下属的个人需要上,包括关注、表扬和支持他们,而不是为工作操心。

4.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美国学者提出,该理论认为应把工作任务、关心人和下属成熟度三者结合起来考虑,领导方式随下属成熟度的逐步提高而相应改变。如下图:

高关系 参与型

S 3

高任务 推销型 高关系 S 2 S 4

授权型 低关系 低任务 S 1

指导型 高任务

低关系

任务行为

高 中

低 成 熟 比较成熟 初步成熟

不成熟 下属的成熟度

图5-2 领导方式生命周期理论

四.领导理论的发展

1.关于领导最新理论

(1)归因理论 (2)魅力理论 (3)变革型理论 (4)自我领导

2.未来的企业领导模型

(1)P ?senge ——设计者、仆人和教师

(2)Caela Faren & Beverly Kave :角色促进者、评估者、预测者、最终帮助者

(3)Edgar ?H ?S chein :初创期——提供组织所需动力;成长期——文化创造者;发展期——文化维持者;变革剧烈期——变革代理人。

(4)William ?N ?Plamgeg :保持组织开放状态;了解团队长处和不足;具有超越经济目标之上的远大目标;分散权利与责任;培养许多新的领导。

第三节 领导艺术

一、领导艺术概述

1.领导艺术的含义和特点

(1)领导艺术—为达到某一领导目标,在一定知识和实践基础上,在领导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非模式化,富有创造性的才能与技巧。其实质是事物的复杂性和可变性,要从实际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富有创造性的领导方法的体现。

(2)特点:非模式化、直觉性、随机性、创造性、情感性、模糊性、实践性、科学性。

2.领导艺术分类与作用

(1)领导艺术分类

A .履行职能的艺术。主要包括沟通、激励和指导的艺术,以及决策艺术、用权艺术、授

权艺术、用人艺术等;

B .提高领导工作有效性的艺术。

C .人际关系的协调艺术

(2).管理艺术的作用

二.主要领导艺术

1.用人和用权艺术

(1)用人艺术。用人的方法和艺术在领导工作中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1938年毛泽东把领导者

关系行为

高 低

领导者用人的艺术主要有:合理选择,知人善任;扬长避短、宽容待人;合理使用,积极培养;用人要正、激励人才。

(2)用权艺术。规范化用权;实效化用权;体制外用权

(3)授权艺术。包括合理选择授权方式;授权留责(领导者将权力授予下级后,下级在工作中出问题,下级负责任,领导也应负领导责任,士卒犯罪,过及主帅。);视能授权(领导者向下级授权,授什么权,授多大权,应根据下级能力的高低而定。);明确责权(领导者向被授权者授权时,应明确所授工作任务的目标、责任和权力,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适度授权(领导者授权时应分清哪些权力可以下授,哪些权力应该保留。);监督控制(领导者授权后,对下属的工作要进行合理的也即适度的监督控制,防止放任自流或过细的工作检查两种极端现象。);逐级授权(领导者只能对自己的直接下级授权,不能越级授权。);防止反向授权。

2.决策艺术

(1)决策艺术的特点:科学与经验的结合;综合性知识与创造性发挥。

(2)决策艺术

A.运筹艺术—统筹兼顾,把握关键。

B.决断艺术—指令明确、决断及时;判断力、想象力、洞察力、应变力

C.善于调动他人的积极性

D.借用外脑

3.人际关系艺术

(1)人际关系艺术

(2)人际沟通艺术:态度和蔼、平等待人;尊重别人、注意方法;简化语言;积极倾听;抑制情绪;把握主动;创造互信环境。

(3)处理人际纠纷艺术:严己宽人;分寸得当、审时度势;讲究策略;把握主动。

三.提高领导艺术的途径

1.学习、考察、实践相结合

2.法、理、情相结合

第四节案例分析

案例一:经理与下属:没有为下属争取机会

案例涉及人员:

1.主管:财务部陈经理

2.下属:财务部员工小马和销售部员工小李

案例情景:

财务部陈经理结算了一下上个月部门的招待费,发现有一千多块没有用完。按照惯例他会

用这笔钱请手下员工吃一顿,于是他走到休息室叫员工小马,通知其他人晚上吃饭。

快到休息室时,陈经理听到休息室里有人在交谈,他从门缝看过去,原来是小马和销售部

员工小李两人在里面。

“呃”小李对小马说,“你们部陈经理对你们很关心嘛,我看见他经常用招待费请你们吃饭。”

“得了吧”小马不屑的说到,“他就这么点本事来笼络人心,遇到我们真正需要他关心、帮

助的事情,他没一件办成的。你拿上次公司办培训班的事来说吧,谁都知道如果能上这个培训班,

工作能力会得到很大提高,升职的机会也会大大增加。我们部几个人都很想去,但陈经理却一点

都没察觉到,也没积极为我们争取,结果让别的部门抢了先。我真的怀疑他有没有真正关心过我们。”

“别不高兴了,”小李说,“走,吃饭去吧。”

讨论题:

1.你认为陈经理是哪一类领导者?为什么?

2.你认为这件事是谁之错误?为什么?

3.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案例二:经理与下属:承担下属的责任

案例涉及人员:

主管:总经理张先生

下属:销售部经理吴先生

案例情景:

吴经理以前是某跨国公司的职业经理人,负责南大区的运做,职位已经很高了,但总感觉到有“玻璃天花板”,才能没有充分发挥,很苦恼。正好有个机会结识了民营企业家张先生,经过“甜蜜的恋爱”以后,被重金聘为销售部经理。

但刚上任三个月,销售代表小李,被客户投诉贪污返利,审计部去查,果真如此,返利单上还有吴经理的签名。这件事惹得总经理很是光火,于是他亲自到销售部质问此事。

“我不知道你是怎么当经理的,”张总对吴经理说,“你手下的销售代表,竟然胆敢贪污客户的返利,这么长时间了,你居然不知道?要等到客户投诉到我这里,才知道,也不知道你是怎么做管理的。”

“我也知道了这件事,”吴经理辩解道,“按照流程,小李先把返利单报到我的助理那里,她审一下,整理好,给我签字,我的工作也多,可能没看清楚。”

“是没看清楚那么简单吗?你的工作比我多吗?”张总怀疑地看着吴经理。

吴经理无奈地说道:“是我工作的疏忽,回头我会和助理商量改进工作流程,并要求公司处理她,也请处理我。”

“处理助理能补回公司的损失吗?这件事应该负全责的是你!”张总对吴经理这种模糊的态度很气愤。

“是这样的,”吴经理继续辩解道,“张总,你也知道我刚来,销售部很多关系还没有理顺,我们都知道,这个助理很能干,在工作上是一把好手。但她和我的关系,我感觉总存在问题,没有理得很顺,甚至有时,我要顺着她的意思来签署一些文件。毕竟我是新来的,要有适应的阶段,我保证今后,这样的事情,一定不会发生了,你再给我一次机会吧。”

“本来我过来,是来了解一下事情的原因,并不是要处理你的,”张总说道,“不过现在得考虑一下了,你的能力问题了。”

讨论题:

1.有权就能领导吗?权力=影响力吗?为什么?

2.谁的过错?

3.你认为正确的应怎么做?

本章小结:本章首先介绍了领导的本质与内容,让学生弄清领导与管理的区别,明确领导的权力与本质;其次按时间和逻辑顺序分别介绍了三类领导理论和领导理论的发展,使学生对领导理论有一个较全面的把握,并能够进一步地加以运用;再次,介绍了领导艺术,阐明领导艺术是规律与经验的有效结合,重点是介绍主要的领导艺术;本章最后为案例分析,旨在让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书目:

1.《企业领导方法与艺术》,吴培良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年。

2.《有效的管理者》,P·F·德鲁克著,工人出版社,1989年。

.《管理学》,许庆瑞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4.《管理学原理》,杨文士等编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

5.《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周三多等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

6.《日本的管理艺术》,巴斯克艾索思合著,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

思考题:

1.领导的本质和作用是什么?如何去实现这种作用?

2.领导工作是动态的管理工作过程,如何理解?

3.什么是权力?领导者的权力来源是什么?发挥领导者的影响力为什么不能单纯依靠职权?如何正确地使用这些权力?

4.领导和管理是一回事吗?

5.领导行为的理论模式有几种类型?各类理论的特点是什么?

6.从所学的领导方式及其理论中,你得到那些启示?

7.如何理解领导艺术?领导艺术有那些?

周三多管理学总结

管理 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 定义:学习型组织是指具有持续不断的学习、适应和变革能力的组织。当今管理者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变化。正如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所言“当今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 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四条标准:人们能不能不断检验自己的经验;人们有没有生产知识;大家能否分享组织的知识;组织中的学习是否和组织的目标息息相关。 建立学习型组织的技能(五项修炼):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系统思考 普拉哈拉得和哈梅尔的核心能力理论 定义:核心能力是组织内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尤其是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 一项能力可以界定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必须满足以下五个条件:不是单一的技术或技能,而是一簇相关的技术和技能的整合;不是物理性资产;必须能创造顾客看重的关键价值;与竞争对手相比,竞争上具有独特价值;超越特定的产品或部门范畴从而为企业提供通向新市场的通道。 计划 计划与决策的关系 区别:两项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决策是对组织活动方向、内容以及方式的选择;计划则是对组织内部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在一定时

期内的行动任务的具体安排,它详细规定了不同部门和成员在该时期内从事的活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联系:决策时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决策为计划任务的安排提供了依据,计划则为决策所选择的目标活动的实施提供了组织保证;在实际工作中,决策与计划是相互渗透的,有时甚至是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的。 目标管理 定义:目标管理是一种过程和程序,它是组织上级和下级一起商定组织的共同目标,并由上级决定上下级的责任和分目标,然后把这些目标作为经营、评估、奖励每个单位和个人贡献的标准。 基本思想:企业的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企业管理人员必须通过这些分目标对下级进行领导,并以此来保证企业总目标的实现;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使一个组织中的上下各级管理人员统一起来制定共同的目标,确定彼此的责任,并将此项责任作为指导业务和衡量各自贡献的准则;每一个企业管理人员和工人的分目标就是企业总目标对他的要求,同时也是这个企业管理人员或工人对企业总目标的贡献;管理人员和工人是依据设定的目标进行自我管理,他们以所要达到的目标为依据,进行自我管理,而不是由他的上级来指挥和控制;企业管理人员对下级进行考核和奖惩也是依据这些分目标 特点:目标管理具有目标体系是一种系统管理;实行参与管理是一种民主管理;实行自我控制是一种自觉管理;注重管理实践是一种成果管理

周三多管理学第五版习题及答案

周三多管理学第五版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一、填充题 1、许多新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已经一再证明: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这五种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 [答案]教材P12(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2、根据亨利·明茨伯格的一项被广为引用的研究,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可归为______、______、______三大类。 [答案]教材P21(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 3、管理二重性指的是管理既具有______属性,又具有______属性。 [答案]P15-17(自然、社会) 4、管理学是以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______和______作为研究对象的。 [答案]教材P30(原理、方法) 二、选择题 1、在同不合作的供应商进行谈判的时候,管理者扮演的是__B__。(教材P23) A.企业家角色B.干扰应对者角色C.资源分配者 2、著名的霍桑研究就是采用__B___研究管理中人际关系的成功例子。(教材P32) A.xxB.试验xxC.演绎xx 3、田力是某大型企业集团的总裁助理,年富力强,在助理岗位上工作得十分出色,他最近被任命为集团销售总公司的总经理,从而由一个参谋人员变成

了独立部门的负责人。下面是田力最近参与的几项活动,你认为这其中的哪一项几乎与他的领导职能无关?_B___。 A.向下属传达他对销售工作目标的认识 B.与某用户谈判以期达成一项长期销售协议 C.召集各地分公司经理讨论和协调销售计划的落实情况 D.召集公司有关部门的职能人员开联谊会,鼓励他们克服难关 (教材P401领导的作用:指挥、协调、激励;B项与此无关) 4、管理人员与一般工作人员的根本区别在于_D___。 A.需要与他人配合完成组织目标 B.需要从事具体的文件签发审阅工作 C.需要对自己的工作成果负责 D.需要协调他人的努力以实现组织目标(教材P11“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5、企业管理者可以分成基层、中层、高层三种,高层管理者主要负责制定__B__。 A.日常程序性决策B.长远全局性决策(教材P13) C.局部程序性决策D.短期操作性决策 6、越是处于高层的管理者,其对于概念技能、人际技能、技术技能的需要,就越是按以下顺序排列__C__。 A.概念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 B.技术技能>概念技能>人际技能 C.概念技能>人际技能>技术技能(教材P24-25) D.人际技能>技术技能>概念技能

周三多管理学笔记完整版

第一章 1、什么是管理,管理的概念含义? 答: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预期的目标,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利用专门的知识、技术和方法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与创新管理职能的基本活动中。 这一表述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管理的目标是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世界上不存在无目标的管理,也不可能实现无管理的目标。 2、管理由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与创新这样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所构成的。 3、管理的本质是协调。协调就是使个人努力与组织的预期目标一致。每一项管理职能,每一次决策都要进行协调,都是为了协调。 4、协调的中心是人。任何组织都同时存在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但人与物的关系最终仍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任何资源的分配也都是以人为中心的。由于人不仅有物质需要而且还有精神需要,因此,社会与人的各种因素都会对协调产生重要的影响。 5、管理存在于组织之中。管理依存于组织的集体活动,离开了组织的集体活动来讨论管理是没有意义的。 6、协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需要定性的理论和经验,也需要定量的专门技术。 7、管理活动即强调目的又注重过程。强调目的就是选择去“做正确的事”,这关系到管理活动的效果问题;注重过程则重视“正确的做事”,这关系到管理活动的效率问题。在效果与效率之中,效果是本,效率是标,有效地管理就是要标本兼重即“正确地去做适当的事情”。其他: ⑴管理目的:管理是手段,其本身不是目的; ⑵管理主体:管理者;一种职业;

⑶管理客体:组织活动及其参与要素; ⑷管理过程: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及创新。 (5)有效的管理者=理论掌握+技巧运用 2、管理的职能 答: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职能是一切管理最基本智能。 计划:计划是指“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管理者必须制定符合并支持组织总体战略的目标。另外,他们必须制定一个支配和协调它们所负责的资源的计划,从而能够实现工作小组的目标。 组织:计划的执行需要靠他人的合作。组织工作正是源自人类对合作的需要。应根据工作的要求与人员的特点、设计岗位、通过授权分工,将适当的人员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用制度规定各个成员的职责和上下左右的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使整个组织协调地运转。领导;组织目标的实现需要依靠全体成员的努力,需要有权威的领导者进行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与信任,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 控制: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计划,计划就是控制的标准。控制的时效性越强,控制的定量化程度也越高;越是高层的管理者,对控制的时效性的要求就越弱,而控制的综合性越强。控制与信任不完全对立。管理中可能有不信任的控制,但不存在没有控制的信任,没有控制就没有管理。 创新:最近几十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活动的空前活跃,市场需求的瞬息万变,社会关系日益复杂,不创新就无法维持。成功的关键就是创新。 各项管理职能的相互关系:每一项管理工作都是计划开始,经过组织,领导到控制结束。各职能之间同时相互交叉渗透,控制的结果可能又导致新的计划,开始新的一轮管理循环。如此循环不息,把工作不断推向前进。创新在这个管理循环之中处于轴心位置,成为推动管理

管理学周三多第六版重点总结

一:管理 1、管理的定义:管理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①法约尔----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 ②福莱特----管理是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 ③比得·德鲁克----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 ④赫伯特·西蒙----管理就是决策 ⑤哈罗德·孔茨----管理就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 ⑥加雷思·琼斯----管理是对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快速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⑦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是通过协调其他人的工作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本质是协调(管理的主体、客体、目标) ●管理的属性:(1)自然属性:人类的任何社会活动都必定具有各种管理 职能。此性质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 同而有所改变,这完成是一种客观存在(2)社会属性:实际上就是“为 谁管理”的问题 2、管理的职能有五种: a.决策(计划):指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 b.组织:根据工作的要求与人员的特点,设计岗位,通过授权和分工,将 适当的人员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用制度规定各个成员的职责和上下左 右的相互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使整个组织协调地运转 c.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统一人们的认 识和活动,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共同努力。 d.控制:使实践活动符合于计划,计划就是控制的标准 e.创新:在其他管理职能创新所取得的效果中表现自身的存在和价值 3、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信息角色(监督者、传播者、发言人)、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应对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4、管理者的技能:1)技术技能:指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2)人际技能:指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3)概念技能:指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5、科学管理理论:泰罗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他的科学管理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主要观点 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科学管理方法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 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进行一场彻底精神革命 ●管理制度 科学操作方法 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周三多第五版重点.docx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周三多第五版) 总论 人类活动的特点:目的性,依存性,知识性 管理的概念: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目的性有效性协调性过程性) 1: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2: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3:管理的本质是协调。4: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管理的职能: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创新,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 1:决策:所有管理者必须制定符合并支持组织的总体战略目标。(制定目标、行动) 2:组织:设计岗位,授权分工,使整个组织协调地运转。(设计、授权) 3: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互相理解,统一思想和行动,激励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共同努力。(指导、沟通、激励) 4:控制:使实践活动符合于计划,计划是控制的标准。(衡量、纠偏) 5:创新:与其他职能结合中表现。 管理二重性:1、管理的自然属性--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这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 2、管理的社会属性--反映社会关系 管理者的角色:明茨伯格这十种角色可归入三类。 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人角色、联络者角色 信息角色:监督者、发言人、传播人 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对付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管理者三种技能:卡次 1: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2:人际技能,成功地与人打交道并与人沟通的能力。 3:概念技能,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归纳法、试验法、演绎法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要点: 1:宏观管理的治国学--(财政赋税、人口管理、货币管理、等) 2:微观管理的治生学--(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等) 顺道、重人、人和、守信、利器、求实、对策、节俭、法治 西方早期思想产生的三个人物:亚当斯密巴贝奇罗伯特欧文 泰罗创立的科学管理理论 主要观点:1: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谋求最高工作效率 2:达到最高效率的重要手段--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方法 3: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的改变 提出的以下管理制度:1: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效率 2: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制3: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提高 4: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5:使管理和劳动分离 评价:1:它冲破了传统地落后地经验管理办法,将科学引进了管理领域,创立了一套具体地科学管理方法2:科学地管理方法和科学地操作程序使生产效率提高了二三倍,推动了生产地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地发展。 3:由于管理职能于执行职能地分离,企业中开始有一些人专门从事管理工作 4:泰罗把人看成会说话的机器,只能按照管理人员的决定、指示、命令执行劳动,在体力技能上受很大的压榨 缺陷: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同时也受到历史条件和个人经历的限制,他的科学管理所涉及的问

周三多 管理学习题集 第五章 决策与决策方法

第五章决策与决策方法 习题 一、填充题 1.决策被定义为管理者__________的过程,或者管理者__________的过程。2.决策的主体是__________。 3.管理者既可以单独做出决策,这样的决策被称为__________;也可以和其他的管理者一道共同做出决策,这样的决策被称为__________。 4.决策的目的是__________或__________。 5.决策遵循的是__________原则,而不是__________原则。 6.__________是决策的依据。 7.古典决策理论是基于“__________”假设提出的。 8.西蒙在《管理行为》一书中提出“__________”标准和“__________”原则。9.行为决策理论认为人的理性介于__________和__________之间。 10.决策过程的第一步是__________或__________。 11.执行方案的过程中,管理者要明白,方案的有效执行需要足够数量和种类的__________作保障。 12.在环境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决策一般由组织的__________进行;而在环境剧烈变化的情况下,决策一般由组织的__________进行。 13.垄断程度高容易使组织形成以__________为导向的经营思想。 14.激烈的竞争容易使组织形成以__________为导向的经营思想。 15.在卖方市场条件下,组织所做的各种决策的出发点是__________。 16.在买方市场条件下,组织所做的各种决策的出发点是__________。 17.信息化程度对决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对__________的影响上。 18.如果决策涉及的问题对组织来说非常紧迫,则这样的决策被称为__________决策。 19.如果决策涉及的问题对组织来说不紧迫,组织有足够的时间从容应对,则这样的决策可被称为__________决策。 20.人们对待风险的态度有三种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21.组织中的任何决策既有__________成分,也有__________成分。 22.个人价值观通过影响决策中的__________来影响决策。 23.决策的本质是一个__________。 24.在保守型组织文化中,人们倾向于__________。 25.在进取性组织文化中,人们倾向于__________。 26.决策问题的性质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7.程序化决策涉及__________,非程序化决策涉及__________。 28.从环境的可控制程度看,可把决策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9.组织面对垄断程度高的市场,容易形成__________导向的经营思想。 30.组织面对竞争程度高的市场,容易形成__________导向的经营思想。 31.收集信息时要进行__________分析。 32.根据决策者风险偏好特征,可以把决策者分成__________、__________和三种类型。 33.在计算机广泛应用之前,人们常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并以__________分析为主的决策方法。

周三多 管理学内容.doc

第一篇总论 1.管理的定义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 的过程。 2.职能——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3.管理的二重性:自然属性——管理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具有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管理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具有社会属性。 4.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 5.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6.古典管理理论 7.行为管理理论 第二章道德与社会责任 1.四种道德观:功利观、权利观、公平观、综合观 2.崇尚道德的管理的特征:(1)把遵守道德规范看作责任(2)以社会利益为重(3)重视利益相关者 的利益(4).视人为目的(5).超越法律(6).自律(7).以组织的价值观为行为导向 3.管理者道德行为的影响因素:一、道德发展阶段二、个人特征三、结构变量四、组织文化 五、问题强度 4.提高员工道德修养的途径:一、招聘高道德素质的员工二、建立道德准则三、设定工作目标四、 对员工进行道德教育五、对绩效进行全面评价六、建立正式的保护机制 5.两种社会责任观:1、古典观(纯经济观):认为企业只应对股东负责,只要使股东的利益得到满足就是具有社会责任的表现,至于其他人的利益则不是企业所要管的和所能管的. 2、社会经济观:认为企业必须承担社会责任,要对包括股东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负责. 第三章全球化管理 1.国际化经营的内涵:如果一个企业的资源转化活动超越了一国国界,即进行商品、劳务、资本、技术等形式的经济资源的跨国传递和转化,那么这个企业就是在开展国际化经营。 特征:A.跨国界经营 B.多元化经营 C. 资源共享 D. 全球战略和一体化管理 动机:(一)利用优势能力(二)为了占领日益增长的世界商品和服务市场(三)获取关键性战略资源(四)抵御和分散风险(五)对竞争对手进行反击 2.国际化经营的竞争战略:跨国经营者需要在全球一体化压力和当地化反应间进行权衡,选择最佳的竞争战略。 3.全球战略的选择:国际模式多国模式全球模式跨国模式 第四章信息与信息化管理 1.信息的定义:数据经过加工后得到的结果 2.有用信息的特征:高质量、及时、完全 3.信息系统的要素:输入,处理,输出,反馈和控制 4.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发展:(1)20世纪60年代开环的物料需求计划 1.基本任务:⑴从最终产品的生产计划(独立需求)导出相关物料(原材料、零部件等)的需求量和需求时间(相关需求);⑵根据物料的需求时间和生产(订货)周期来确定其开始生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周三多、试题及答案

管理学原理总复习资料与参考答案、判断题: 0 ) 1、管理是任何组织集体劳动所必需的活动,因此任何社会的管理性质都是相同的。 1 ) 2、泰罗是科学管理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 0 ) 3、我们将管理层次少而管理幅度大的组织结构称作直式结构,它可以密切上下级之间的关系(0) 4、根据菲德勒的权变理论,在情境较好的情况下,采用高LPC领导,效果较好。 1) 5、计划工作之所以是一项普遍的工作,是因为一个组织无论大小,它的管理过程都是完整的0) 6、根据公平理论,当获得相同结果时,员工会感到他们是被公平对待的。 0) 7、当重要细节必须被传递时,非语言沟通是最适宜的方式。 0) 8、衡量绩效是控制活动的最终目的。 1、( 0 )科学管理对人性的假设是“社会人”的假设。 2、( 1 )经验管理学派认为学生和管理者通过研究各种成功与失败的管理案例,就能理 解管理问题,但并不能因此学会有效地进行管理。 3、(1 )目标并不决定未来,但它们是动员企业中各种资源和力量去创造未来的手段。 4、(1 )在计划中体现的灵活性越大,则所制定的计划越实际,越能保证得到切实完成。 5、(0 )决策就是要选择一个最好的方案去实现组织的目标。 6、(1 )当组织处于不稳定的环境之中,较宽的管理幅度能确保更有效的管理。 7、( 1 )赫茨伯格认为企业政策、工资水平、人际关系都属于保健因素。 1.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 ( 1 ) 2.管理者权力比权威更重要。(0 ) 3.未来企业竞争将主要是企业文化的竞争。( 1 ) 4.霍桑实验证明:人是“经济人”,不是“社会人”。( 0 ) 5.管理效益原理认为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 0 ) 6.管理原理和管理原则基本没什么区别,可以等同。(0 ) 7.按决策的重要程度可将决策分为高层决策、中层决策和基层决策。( 0 ) 8.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和哥顿法属于集体决策方法。( 1 ) 9.运用期望值法进行决策时,期望值大的方案较优。(0 ) 10.经济批量模型中库存费用与订货费用是成反比的。( 1 ) 11.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 1 ) 12.边际分析法是制订计划时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 0 ) 13.力求维持最少部门是部门划分的原则之一。( 1 ) 14.领导者不一定是管理者,但管理者一定是领导者。( 0 ) 1.管理的双重性是指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0 ) 2.管理者权力比权威更重要。(0 ) 3.企业文化源于美国,发展于日本。( 1 ) 4.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源于霍桑实验。( 0 ) 5.管理责任原理认为服务于人是管理的根本目的。(0 ) 6.管理原理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结论,因此不用因时、因地、因事而变。( 0 ) 7.按决策所处的层次可将决策分为战略决策、战术决策和业务决策。( 0 ) 8.法律方法的缺点是横向沟通困难。(0) 9.运用决策树法进行决策时,期望值大的方案较优。( 0 ) 10.经济批量模型中库存费用与订货费用相等时,总费用最低。(1 )

(完整版)周三多《管理学》笔记整理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 一.人类活动的特点:目的性依存性知识性——管理实践悠久历史原因 二.管理的必要性 1.作为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将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特别是资金、能源、原材料往往成为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桎梏。 2.作为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落后是阻碍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国家的企业建立的基础。 4.实现社会发展和企业或任何社会组织的发展的预期目标,都要靠全体成员长期的共同努力。 5.近几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信息网络、互联网等在中国各行各业中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应用和普及。 三.管理的定义 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的协调的过程。 (一)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管理不再单纯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同时也要十分关注实现组织中每个人的发展和实现组织的社会责任。 (二)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不仅要有较高的效率,同时还要有较好的效果。 (三)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协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组织内部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之间的协调;二是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协调。 (四)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 一.管理的职能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 (一)决策 组织中所有层次的管理者,都必须从事计划活动。 (二)组织 计划的执行要靠他人的合作。 组织目标决定着组织结构的具体形式和特点。 组织职能是管理活动的根本职能,是其他一切管理活动的保证和依托。 (三)领导 需要有权威的领导者进行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统一

周三多管理学

周三多《管理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之知识概要 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 1、管理的定义: 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进一步解释:(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2)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3)管理的对象是相关资源,即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4)管理的职能活动包括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5)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而该目标仅凭单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 2、管理的职能: 法国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美国孔茨和奥唐内尔:计划、组织、人员配置、指导、控制。本书: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相互关系:(1)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2)组织、领导和控制旨在保证决策的顺利实施。 3、管理者的角色: (1)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者角色、联络者角色。(2)信息角色:监督者角色、传播者角色、发言人角色。(3)决策角色:企业家角色、冲突管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角色。 4、管理者的技能: 罗伯特·卡茨:(1)技术技能;(2)人际技能;(3)概念技能。 5、古典管理理论: (一)科学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 泰罗(科学管理之父):(1)工作定额;(2)标准化;(3)能力与工作相适应;(4)差别计件工资制;(5)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二)组织管理理论 组织管理理论着重研究管理职能和整个组织结构。 A:法约尔:(1)企业的基本活动和管理的五种职能:a技术活动;b商业活动;c财务

管理学原理(周三多)复习资料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 1、组织及其要素 组织是指一群人为了实现某个共同目标而结合起来协调行动的集合体 要素:成员、目标、活动、资源、环境 2、管理的必要性(6) 管理即是整合组织的各种要素 3、企业特征 商品性、经济性、联合性 4、企业的任务,为完成这些任务要进行哪些活动 任务:满足社会需要、获取利润 活动:资源的筹措、资源的转换、产品销售 5、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给企业带来了哪些变化 6、企业管理的性质和特征 管理就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利用专门的知识、技术和方法对组织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的过程。 特征: 管理的任务是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 管理的主体是具有专门知识、利用专门技术和手段进行专门活动的管理者 管理的客体是组织活动及其参与要素 管理是一个包括了多阶段、多项工作的综合过程 7、企业管理的内容 (1)横向分析 经营管理 生产管理:生产条件、生产过程、生产成果的管理 技术管理 人事管理 财务管理:资金筹措、资金使用的管理 (2)纵向分析 计划:研究经营条件、制定经营决策、编制行动计划 组织:设计组织、人员配备、开动组织、监视组织运行,分析企业活动及其环境特点,研究并实施组织机构与结构的调整和变革 领导 控制 8、作为管理方法论基础的系统论的基本观点以及这些观点对我们的启示 系统基本元素:物质、信息、能量 系统分类:自然系统、人造系统;封闭系统、开放系统;静态系统、动态系统 系统是要素、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 系统的特征:整体性、相关性、有序性、与外部环境的相互适应性 启示:企业管理必须有整体、层次观点;管理工作必须有开发观点 第二章 1、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顺道、重人、求和、法治(明法、一法、常法)、守信、预谋 2、工厂制度早期的企业家和经济学家对管理的探索和思考 小詹姆斯·瓦特、马修·巴尔顿 欧文:现代人事管理的创始人 亚当·斯密:劳动分工 查理·巴贝奇:计算机之父 3、泰罗的科学管理为什么会在美国产生和迅速推广(29、30)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周三多 第六版

第一篇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 一:人类活动的特点 二:管理的必要性 三:管理的概念 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 一:管理的职能 二:管理的自然属性 三:管理的社会属性 第三节管理者的角色与职能 一:管理者的角色 二:管理者的职能 罗伯特卡次的研究,管理者必须具备三种技能: 第四节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 一: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归纳法(二)试验法(三)演绎法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第一节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一:中国传统思想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 二: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要点 第二节西方传统管理思想 一:西方早期管理思想的产生 1: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英国) 2:查理巴贝奇(英国) 3:罗伯特。欧文(英国的空想主义家) 二: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之父 亨利。甘特:布雷斯及他的妻子: (二)对“泰罗制”的评价 (三)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 第三节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 一:行为科学学派 霍桑试验: 1: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 2: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 3:X、Y理论 4:Z理论——威廉。大内 二:“管理科学”学派 三:“决策理论”学派 四:对现代管理理论的思考 五:新经济时代管理思想的变革

(一)管理思想的创新 (二)管理原则的创新 (三)经营目标创新 (四)经营战略创新 (五)生产系统创新 (六)企业组织创新 第三节中国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 一: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一)中国官僚资本企业和民族资本企业的管理 (二)我国革命根据地公营企业的管理 (三)全面学习西方的管理模式 (四)探索中国现在管理模式 二: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改革 (一)由国内管理向国际化管理转化 (二)由科学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转化 (三)由首长管理向人性化管理转化 (四)由政府管理向民营化管理转化 (五)由封闭式实体管理向开放式虚拟管理转化 第三章管理的基本原理第一节管理原理的特征 一:管理原理的主要特征 二:研究管理原理的意义 第二节系统原理 一:系统的概念 二:系统的特征 三:系统原理要点 第三节人本原理 一:职工是企业的主体 二:有效管理的关键是职工参与 三: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 四:管理是为人服务的 第四节责任原理 一:明确每个人的职责 二:职位设计和权限委任要合理 三:奖惩要分明,公正而及时 第五节效益原理 一:效益的概念 二:效益的评价 三:效益的追求 第四章信息化管理 第一节信息与信息化 一、信息的含义 二、信息化的内涵 三、信息化的影响

周三多《管理学》第4版课后习题(领导概论)【圣才出品】

周三多《管理学》第4版课后习题 第十一章领导概论 1.何谓领导?领导在管理中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领导就是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领导者的作用: (1)指挥作用。指在组织活动中,需要有头脑清醒、胸怀全局,能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的领导者帮助组织成员认清所处的环境和形势,指明活动的目标和达到目标的路径。 (2)协调作用。指组织在内外因素的干扰下,需要领导者来协调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和活动,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 (3)激励作用。指领导者为组织成员主动创造能力发展空间和职业生涯发展的行为。 2.如何根据不同标准分析和研究不同类型领导的特点? 答:(1)按权力运用方式 ①集权式领导者。指把管理的制度权力相对牢固地进行控制的领导者。 集权式领导者的优势在于通过完全的行政命令,使管理的组织成本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低于在组织边界以外的交易成本,可能获得较高的管理效率和良好的绩效。这对于组织在发展初期和组织面临复杂突变的环境时,是有益处的。但长期将下属视为某种可控制的工具,不利于其职业生涯的良性发展。 ②主式领导者。其特征是向被领导者授权,鼓励下属的参与,并且主要依赖于其个人专长权和模范权影响下属。 民主式领导者的缺陷在于权力的分散性使得组织内部资源的流动速度减缓,增大了组织

内部的资源配置成本。其好处在于通过激励下属的需要,发展所需的知识,尤其是意会性或隐性知识,能够充分地积累和进化组织的能力,员工的能力结构也会得到长足提高。 (2)按创新方式划分 ①魅力型领导者。这种领导者有着鼓励下属超越他们预期绩效水平的能力。 魅力型领导者的影响力来自以下方面:①有能力陈述一种下属可以识别的、富有想像力的未来远景;②有能力提炼出一种每个人都坚定不移赞同的组织价值观系统;③信任下属并获取他们充分信任的回报;④提升下属对新结果的意识;⑤激励他们为了部门或组织利益而超越自身的利益。 ②变革型领导者。这种领导者鼓励下属为了组织的利益而超越自身利益,并能对下属产生深远而不同寻常的影响。变革型领导者关心每个下属的日常生活和发展需要,帮助下属用新观念分析老问题,进而改变他们对问题的看法,能够激励、唤醒和鼓舞下属为达到组织或群体目标而付出加倍的努力。 (3)按思维方式划分 ①事务型领导者。又称维持型领导者,这种领导者通过明确角色和任务要求,激励下属向着既定的目标活动,并且尽量考虑和满足下属的社会需要,通过协作活动提高下属的生产率水平。他们对组织的管理职能和程序推崇备至,重视非人格的绩效内容,并且严格遵守组织的规范和价值观。 ②战略型领导者。其特征是用战略思维进行决策。他们认为组织的资源由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和有目的地整合资源的能力构成。他们的焦点经常超越传统的组织边界范围中的活动,进入组织之间的相互关联区,并将这种区域视为组织潜在的利润基地。 战略型领导行为系指拥有预见、洞察、保持灵活性并向他人授权,以创造所必需的战略变革能力。战略领导是多功能的,涉及通过他人进行管理,包含整个企业的管理,并帮助组

周三多管理学复习总结

管理学复习总结 一、管理的定义: 1、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2、对定义的进一步解释: 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2)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 3)管理的对象是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相关资源 4)管理的职能活动包括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5)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 3、管理者:组织中从事管理活动的人员。 二、管理者的技能 技术技能 运用其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人际技能 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概念技能 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4、罗伯特·欧文的人事管理思想,欧文开创了在企业中重视人的地位和作用的先河,有人因此称他为人事管理之父。 二、古典管理理论 形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美欧。 (一)科学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管理学科是边缘学科。科学管理思想的推行,要对员工和雇主进行心理革命。 3、泰罗制的基本内容 A、工作定额。时间和动作研究 B、标准化。操作方法,工具、机器和材料,作业环境 C、能力与工作相适应 D、差别计件工资制 E、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2)甘特 (1)甘特将图形引入管理学,创造出甘特图。 (2)计件奖励工资制 (二)组织管理理论 组织管理理论着重研究管理职能和整个组织结构。代表人物有:亨利·法约尔、马克斯·韦伯、林德尔·厄威克和切斯特·Z.巴纳德等。 1、法约尔的贡献 1)出身背景和经历 2)代表著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1916年) 3)主要理论观点: (1)企业的基本活动和管理的五种职能。 A、企业的基本活动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第五版全套复习题及答案

管理学原理第五版复习题精选 第一篇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人际技能,概念技能,技术技能 2、非正式组织 3、社会人 4、需求层次论 5、双因素理论 6、X理论,Y理论,超Y理论,Z理论 7、程序性决策,非程序性决策 8、整体性原理,综合性原理,人本原理,责任原理,效果、效率、效益 9、企业伦理道德,功利主义道德观,社会契约道德观 10、管理哲学 二、问答题: 1、简要介绍西蒙、法约尔、泰罗关于管理的基本观点 2、管理活动具有哪些基本职能?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一个有效的管理者需要扮演哪些角色?需要具备哪些技能? 4、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你怎么认识其优缺点? 5、霍桑实验的主要结论是什么?(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行为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6、介绍法约尔组织管理论的主要内容 7、简述管理科学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的主要观点 8、简述ERP思想的主要内容 9、什么是系统?系统有哪些基本特征?系统原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0、如何理解责任原理?责任原理的本质是什么? 11、有哪几种主要道德观?什么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有哪些体现? 12、你是如何理解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13、管理有哪些基本方法?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人际技能指成功的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概念技能指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能力,把组织视为一个整体,掌握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技术技能指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2、非正式组织:在正式组织中由于特定的经常性交流而形成的一群人,一般以感情为纽带,以维护共同的利益为特征,在性格、业余爱好以及感情相投的基础上,遵循大家所接受的不成文的行为规则,甚至能左右组织中的每一个人。 3、社会人:指在工作中将物质利益放在次要位置而将与周围人的友好相处、满足社会归属的需要放在首要位置的那种人。 4、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马斯洛将需要分为五级,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他的需要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论点,⑴人的需要取决于他已经得到了什么,尚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⑵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某一层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另一个需要才出现。 5、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将影响工作的因素分为两类,一类因素当其不具备时人们会抱怨,而具备后人们只是不再抱怨,而不能产生激励作用,这类因素一般与工作条件和环境有关,称为保健因素,如公司管理,监督措施,人际关系,工作条件,薪金,地位等;另一类因素当其不具备时不能产生激励作用但也不会导致很大不满,而当其具备时就能产生激励作用,这类因素一般与工作内容和工作本身相关,成为激励因素,如工作的性质,成就感,赞赏,提升,责任,在工作中的成长等。 6、x理论指⑴人的本性是坏的,一般人都有好逸恶劳、尽可能逃避工作的特性;⑵对于大

管理学-周三多(第五版)管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

一、名词解释。 管理对象是相关资源,即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可以调用的资源通常包括原材料、 人员、资金、土地、设备、顾客和信息等。 有两类信息不值得管理者去获得1:信息的收益较高,而其获得成本也更高 2 :信息的获取成本较低,但其收益更低。信息评估的关键:在于信息的收益和获取成本进行预先估计,即进行成本——收益分析。 决策是指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及调整 过程。 量本利分析法也叫保本分析或盈亏平衡分析法,是通过考察产量、成本和利润的关系以及盈亏变化的规 律来为决策提供依据的方法。 社会责任---如果一个企业不仅承担了法律上和经济上的义务还承担了“追求对社会有利的长期目标”的义务,我们就说该企业是有社会责任的。 管理幅度也称组织幅度,是指组织中上级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和领导下属的数量。 组织层级---由于组织任务存在递减性,从最高层的直接主管到最低的基层具体工作人员之间形成了一定 的层次,这种层次便成为组织层级。 组织变革就是组织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对组织中的要素及其关系进行调整,以适应组织未来发展的要求。 所谓权变的组织设计是指以系统动态的观点来思考和设计组织,它要求把组织看成一个与外部环境有着 密切联系的开放式组织系统。 分权是指决策指挥权在组织层级系统中较低管理层次上的分散。 目标管理是指企业根据决策确定的目标,从上至下,再从下至上,上下结合反复协商,确定一定时期各个部门或组织成员的分目标,并为各分目标的实施而进行的组织管理和控制的一种计划制定与实施方 法。目标管理是一种参与管理,也是一种授权管理 从组织范围角度出发,把人的需要具体化为员工切实关心的问题——双因素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从社会文化的系统出发,对人的需要进行分类,通过提供一种为满足的需要的框架,寻求管理对象的激励效率,称之为需要层次理论。 授权就是组织为了共享内部权力,激励员工努力工作,而把某些权利或职权授予下级。 绩效评估是指组织定期对个人或群体小组的工作行为及业绩进行考察、评估和测度的一种正式制度。 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 值观念、团体意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总和。 沟通是指可理解的信息或思想在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人群中的传递或交换的过程,整个管理过程都与沟通有关。 战略是指决定和影响组织活动性质及根本方向的总目标,以及实现这一总目标的路径和方法。 1.总成本领先战略:是指企业在提供相同的产品或服务时,其成本或费用明显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或主要 竞争对手水平的竞争战略。 2.差异化战略:是指直接强调企业与用户的关系,通过向用户提供与众不同或别具一格的产品或服务而 向用户创造价值的竞争战略。 3.集中一点战略:企业选择一个或一组细分市场,量体裁衣,为其服务而不是为其他细分市场服务的竞 争战略。 职权是指组织内部授予的指导下属活动及其行为的决定权,这些决定一旦下达,下属必须服从。 计划是为了实现决策所确定的目标,预先进行的行动安排。 控制就是按照计划标准衡量计划的完成情况和纠正计划执行中的偏差,以确保计划目标的实现,或适当修改计划,使计划更加适合于实际情况。 头脑风暴法:

周三多 管理学 企业组织创新

周三多管理学第十八章企业组织创新 一、概论 1、企业对组织成员不同时空的努力引导与整合的途径: ⑴制度结构:规范了作为类群的企业不同参与者之间的正式关系 ⑵层级结构:规范了作为个体的参与者之间的正式关系 ⑶文化结构:规范了作为类群或个体的参与者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的非正式关系 2、知识经济的特点: ⑴知识要素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相对重要性大大提高 ⑵生产者与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的重新结合 ⑶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知识创新和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 二、企业制度及其功能 1、企业循环的条件: ⑴企业能够投入到经营活动中的资源是有限的,对企业来说,这种有限性是双重的 ⑵企业经营的直接目的不是为了取得产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为了实现其价

值 ⑶企业是人的集合体,企业经营有赖于不同参与者在不同的环节和方面提供不同的贡献 2、企业欲求其经营有效,必须解决三个基本问题: ⑴选择正确的经营方向、内容和规模,使企业产品符合社会需要,以保证产品价值的实现 ⑵充分利用能够筹集到的各种资源,使有限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有效产出 ⑶引导参与者的行为选择,诱发他们提供企业所需的贡献,形成实现企业目标所需的合力 3、企业制度的基本功能: ⑴导向功能:指企业制度指导企业经营方向的选择、引导稀缺资源的配置和使用的功能 ⑵激励功能:指企业制度诱导各类参与者提供符合企业要求的贡献的功能 ⑶协调功能:指通过制度安排,使各类参与者在企业经营的不同时空朝着共同的方向努力,使他们提供的不同贡献形成有利于实现企业目标的合力的功能 4、企业制度的定义:

规定或调节企业内部不同参与者之间权力关系和利益关系的基本原则或标准的总和。 三、企业制度分类的线索 1、企业制度分类的参与者因子 ⑴元要素:企业经营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⑵元要素的特征: 它是企业经营所必需的最基本的要素,离开了这种要素或这种要素供应者的服务,企业活动便无法进行。 利用这种要素,人们可以很方便地取得组织企业经营所需的其他要素,或者可以很方便地取得能够换回其他要素的手段 ⑶企业存在的元要素组成: 2、企业制度分类的关系因子 企业经营过程是不同参与者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参与者结成各种关系,权力与利益关系是这些关系的主要方面,它们是企业制度调节的主要对象 权力关系:反映了不同参与者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相对地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