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风味化学

风味化学

风味化学
风味化学

1.Myoglobin(肌红蛋白)在贮藏过程中会发生哪些变化?

1.易变色:第一阶段,分切后的肉暴露在空气中15~25分钟后,肉表的肌红蛋白与空气中的氧结合生成氧合肌红蛋白。第二阶段,当空气中的氧气无法再进入肉内时,氧合肌红蛋白变性变为变性肌红蛋白。肌肉中所含的二价铁离子被氧化为三价铁离子,肉的颜色变为褐色。第三阶段,随着温度湿度的变化,微生物增殖,褐色变为绿色。

2. 微生物易繁殖:肉是微生物的良好培养基,而微生物的增殖是与温度的变化成正比的。微生物越多,肉的品质越差。

3. 肉汁易流出:肉类商品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导致水份的丧失。而肉类商品的风味正依赖这些肉汁来保持。当肉中的水份丧失后,肉的风味就会变的很差。

2.肉类腌制时会发生哪些化学变化?发色剂过量会产生哪些危害?

防腐,呈色,提高持水性,改善肉的风味。高渗透压作用、降低水分活性、抗氧化作用,通过腌制使食盐或食糖渗入食品组织中,降低它们的水分活度,提高它们的渗透压,借以有选择地控制微生物的活动和发酵,抑制腐败菌的生长,从而防止肉品腐败变质。

亚硝酸盐在肉类制品中允许作为发色剂限量使用,如果该物质不断摄入体内,经过常年积累很有可能导致消化道系统的癌症,例如胃癌、肠道癌等,食入0.3~0.5克的亚硝酸盐即可引起中毒甚至死亡,会引起局部或者全身出现青紫色,并伴有头痛、无力、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

3.叶绿素的主要衍生物都是在什么条件下生成的?在食品贮藏过程中怎样控制条件使食品保持绿色?

在酸性条件下,叶绿素的卟啉环中心金属美原子被氢置换,生成暗绿色至绿褐色脱镁叶绿素衍生物;当叶绿素a和b分子中的镁离子易被铜、铁、钴等离子取代时,也能生成叶绿素衍生物。1.加碱护绿2. 高温瞬时灭菌3. 加入铜盐和锌盐4.避光除氧

4.类胡萝卜素的结构特点是什么?可以分成几类?请叙述类胡萝卜素在加工中的稳定性,类胡萝卜素具有哪些营养作用?

特点:异戊二烯单元尾—尾相联、多个共扼双键、全反式双键结构分类:可分为含氧类叶黄素及不含氧类胡萝卜素两类。耐酸、耐碱,在锌、铜、锡、铁等金属存在时不易破坏;由于存在许多不饱和双键,对光、热、氧较为敏感。抗氧化、免疫调节、延缓衰老、抗癌、预防其他慢性疾病。

5.常见的多酚类色素有哪些?请分别说明各多酚类色素颜色变化的因素。

花青素、类黄酮、儿茶素PH值、氧、氧化剂、亲核剂酶、金属离子、温度和光照

酶促褐变:机理:酶促褐变是在有氧条件下,由于多酚氧化酶的作用,邻位的酚氧化为醌,醌很快聚合成为褐色素而引起组织褐变。发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酶、底物和氧。

非酶促褐变:酶促褐变是由于细胞受胁迫或其他不利条件影响所造成的细胞程序化死亡或自然发生的细胞死亡,即坏死形成的褐变现象,并不涉及酚类物质的产生。

风味:摄入口内的食品使人的感觉器官,包括味觉、嗅觉、痛觉及触觉等在大脑中留下的综合印象。

美拉德(Maillard)反应:指食品体系中含有氨基的化合物与含有羰基的化合物之间发生反映而使食品颜色加深的反应。如何控制不发生:降温、水分含量低于3%、降低PH、注意原料选择

食品风味的分析提取分离技术?

分子蒸馏、蒸馏萃取、固相微萃取、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技术

固相微萃取:SPE技术基于液相色谱的原理,可近似看作一个简单的色谱过程。吸附剂作为固定相,而流动相是萃取过程中的水样。当流动相与固定相接触时,其中的某些痕量物质

(目标物)就保留在固定相中。这时用少量的选择性溶剂洗脱,即可得到富集和纯化的目标物。操作步骤包括固相萃取柱(即吸附剂)的选择、柱子预处理、上样、淋洗、洗脱。

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技术:以高压、高密度的超临界状态流体为溶剂,从液体或固体中萃取所需要的组分,然后采用升温、降压或二者兼用和吸收等手段将溶剂与所萃取的组分分离。

气味阈值:是指刚刚能引起嗅觉的气味物质在空气中的浓度或挥发性物质在水中的浓度.

香气值:含香化合物在食品或香精油中的实际浓度除以他的阈值浓度(采用相同浓度单位,一般用μL/L)

生色团:凡是有机分子在紫外及可见光区内(200~800nm)有吸收锋的基团都称为生色团。助色团:有些基团的吸收波段在紫外区,不可能发色,但与发色团相连后,可使整个分子对光的吸收向长波方向移动,此类基团被称为助色团。

血红蛋白:存在于脊椎动物、某些无脊椎动物血液和豆科植物根瘤中的一组含铁的携氧蛋白质,具有4个亚基。作用:高等生物体内负责运载氧的一种蛋白质。

肌红蛋白:肌肉中运载氧的蛋白质,由15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含有血红素,和血红蛋白同源,与氧的结合能力介于血红蛋白和细胞色素氧化酶之间,可帮助肌细胞将氧转运到线粒体。原花青素的结构特征:是含双黄酮衍生物的天然多酚化合物的总称,是由不同数量的儿茶素、表儿茶素或没食子酸经C4-C6或C4-C8键缩合而成。通常将聚合度较低的二~四聚体称低聚原花青素或寡聚原花青素,五聚体及以上则称为高聚原花青素或多聚原花青素。由于键合位置及构象的不同,原花青素存在多种异构体。功能 1.抗氧化性,2.抗癌,3.消除自由基,4.抑菌抗病毒作用。

单宁:单宁又称宁酸、鞣质,是多酚中高度聚合的化合物,它们能与蛋白质和消化酶形成难溶于水的复合物,影响食物的吸收消化。可分为水解单宁和缩合单宁,两者常共存。存在于多种树木的树皮和果实中,也是虫瘿的主要成分。

呈甜机理:夏伦贝格尔的AH/B理论,凡是甜味分子都必须有氢供给基(AH)和氢接受基(B)存在,它们之间的距离为2.5~4A。接受甜味物质的甜味受容体也同样有AH和B基,甜味物质的AH基和B基于甜味受容体的B基和AH基结合,这样引起甜味感觉。AH基:-OH、-NH2、-NH-等,B基:-O-、=O、-COOH等

呈苦机理:沙氏理论认为苦味来自呈味分子的疏水基,AH与B的距离近,可形成分子内氢键,即分子中有氢原子供给基和氢原子接受基,它们之间的距离在1.5A内,分子内氢键的形成是整个分子的疏水性增强,而这种疏水性是与脂膜中多烯磷酸酯组成的苦味受体相结合的必要条件。

呈鲜机理:相同类型的鲜味剂共存时,与受体结合时有竞争作用;不同类型的鲜味剂共存时,有协同作用。如味精与肌酸按1:1比例混合,其鲜味为味精单独存在时鲜味的7.5倍。辣味呈味机理:辣味刺激的部位在舌根的表皮,产生一种灼痛的感觉,严格讲属触觉,辣味物质的结构中具有起定位作用的亲水基团和起助味作用的疏水基团。

蛋白质和肽的平均疏水值Q的计算:

计算疏水值可预测肽类的苦味

Q=∑△G/n △G 氨基酸侧链的自由能 n 氨基酸残基数

Q值大于1400的肽有苦味,低于1300的无苦味。

涩味:通常是由于单宁或多酚与唾液中的蛋白质结合而产生沉淀或聚集体而引起的。难溶解的蛋白质与唾液的蛋白质和粘多糖结合也产生涩味。

化工进展讲座论文

福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 化工系 化工进展讲座论文 离子液体的研究进展 课程名称化工进展讲座 姓名 学号 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成绩 指导教师 2014年6月30日

离子液体 摘要: 离子液体是近10年来在绿色化学的框架下发展起来的全新功能材料,具有不挥发、不可燃、液态范围宽、热稳定性好、溶解性好、物化性质可调等优点。离子液体易于循环利用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作为绿色溶剂可用于分离过程、化学反应,特别是催化反应、以及电化学等方面,并已取得许多良好的实验结果。近年来其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并迅猛发展,目前已从化学制备扩展到材料科学、环境科学、工程技术、分析测试等诸多领域,并迅速在各领域形成研究热点。本文主要就离子液体分类、合成新材料和催化方面的新进展做简要总结。 关键字:离子液体分类功能化离子液体、合成新材料、功能团、催化 1.离子液体简介 1.1离子液体的概念: 离子液体是指完全由离子组成的液体,是在室温或室温附近温度下呈液体状态的盐,在组成上,离子液体与人们概念中的“盐”相近,而其熔点通常又低于室温,因而也被称作“室温熔融盐”。早在 l9l4 年就发现了第一个离子液体———硝基乙胺,但其后此领域的研究进展缓慢,直到 l992 年,WikeS 领导的研究小组合成了低熔点、抗水解、稳定性强的 l - 乙基 - 3 - 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离子液体后,离子液体的研究才得以迅速发展,随后开发出了一系列的离子液体体系。目前人们所使用的离子液体大多数在室温下就呈液态,故也称为室温离子液体。它是从传统的高温熔融盐演变而来的,但与一般的离子化合物有着非常不同的性质和行为,最大的区别在于一般离子化合物只有在高温状态下才能变成液态,而离子液体在室温附近很大的温度范围内均为液态,最低凝固点可达-96℃。 与传统的有机溶剂相比,离子液体作为反应介质主要有下列特性:不挥发;热稳定性好;可溶解大多数无机盐和金属有机化合物;离子液体的极性和亲水性、亲脂性可以通过分子设计进行调控,可以与许多有机溶剂形成两相体系。离子化合物的离子间具有较强的作用力,故而有较高的熔、沸点和硬度,常温下通常呈固态。现在反其道而行,将带正电的阳离子和带负电的阴离子做得很大,且设计阳离子或阴离子的结构高度不对称,难以在微观空间做有效的紧密堆积,造成离子之间作用力减小,从而使化合物的熔点下降,这样就有可能得到常温下呈液态的离子化合物,这就是离子液体。 目前,对离子液体的合成与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离子液体的稳定性,降低离子液体的生产成本,解决离子液体中高沸点有机物的分离以及开发既能用作催化反应溶剂,又能用作催化剂的离子液体新体系等领域。 1.2离子液体的特性: 与传统的有机分子溶剂、水和超临界流体相比,离子液体具有以下特点:低蒸气压,不挥发散失,无臭味,可在高真空系统中使用,减少因挥发而产生的

化学镀镍缺陷介绍、分析及解决

化学镀镍缺陷介绍、分析及解决 目录 序言 第一部分缺陷的分类 第二部分如何分析缺陷的类别 第三部分缺陷产生的原因 第四部分如何消除缺陷 第五部分(补充)研磨及其前工段来料缺陷分析 序言 作为一名电镀工作者,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缺陷,学会分析这些缺陷对我们来说相当重要,不及时的分析出缺陷的成因,就难以找出消除缺陷的方法,那么缺陷就会继续产生,甚至危及生产。打个比方,缺陷好比病人,而你是医生,当病人来找你时,你首先要做的是通过望闻问切确定病人的病情(对于缺陷来说,就是观察缺陷的外观,确定缺陷产生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确定缺陷产生的原因后,找出产生缺陷的地方加以改正),不同的病情下不同的药(不同的缺陷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诊断错误不但不会解决病情,还会加重病情(没分析出缺陷产生的原因,那么缺陷就会继续产生,甚至危及生产),合格的电镀工作者应该能准确的判断出缺陷产生的根源并加以改正。 下文缺陷分析的方法不具有绝对性,例如A1,我们分析镀前还是镀后产生一般是看镀后缺陷处有无瘤状物,没有一般认为是镀前产生的,但一些比较轻微撞伤的铝片,镀后也看不见瘤状物。所以,在实际生产中,缺陷分析的方法只具有参考性。 第一部分缺陷的分类 总的说来,电镀产生的缺陷分为电镀前,电镀过程中,电镀后,共三大类,每大类下面有分有很多小类,下面一一介绍: ㈠:电镀前的缺陷 可细分成上工装、吊蓝和前处理三块。 1:上工装 上工装产生的缺陷主要是内径和外径,表面较少见,内径缺陷可由装挂臂,定位杆和挂杆产生。其中: 装挂臂可以产生内径B1,内径C9和表面B1。内径B1(图例1-1)为靠内径0.5CM内,一条或数条不超过0.5CM的不平行于圆周切线的直线擦伤。装挂臂产生的C9(图例1-2)位于盘片内径的两个点,该两点与圆心的夹角在90度左右。表面B1(图例1-3)为基本指向圆心的贯穿内外径的较长直线,

化工本科毕业论文完整版

聚氨酯合成原料研究进展 摘要 主要综述了目前国外最基本聚氨酯合成的原料及其特点以及聚氨酯的品种类型和聚氨酯产品的主要应用。包括了聚氨酯粘胶剂、聚氨酯涂料、聚氨酯泡沫塑料、聚氨酯合成革、聚氨酯密封胶、聚氨酯纤维、聚氨酯橡胶及聚氨酯漆等。另外还对它们在生活中各方面的具体使用做了概述。涵盖了聚氨酯的合成原理、合成方法及合成工艺。并对合成聚氨酯原料的性质、用途、合成方法进行了研究讨论。对我国聚氨酯的发展状况及其发展领域分布作了分析。同时对世界聚氨酯及其原料工业的现状及进展有所描述。 关键词:聚氨酯,原料,合成,应用,进展

Pu synthetic raw material research progress ABSTRACT The paper mainly describes the basic synthesi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of polyurethane materials and polyurethane breed type and the main application of polyurethane products. Including the polyurethane adhesive, polyurethane coating, polyurethane foam plastics, pu synthetic leather, pu sealants, polyurethane fiber, polyurethane rubber and polyurethane paints. In addition to them in the life all aspects of the concrete use is given. Covers the polyurethane synthesis theory, synthesis method and synthetic process. And polyurethane materials to the properties, applications and synthetic methods are studied discussion.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the status and development of polyurethane field distribution was analyzed. Meanwhile to the world of its raw material industry polyurethane described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 polyurethane, raw materials, application, polyurethane, progress

食品风味化学论文2

《食品风味化学》课程论文 姓名 院(系)轻工食品学院 专业班级食品质量与安全092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教授 日期 2012年 5月 10日

“食品风味化学”的理论和技术在食品工业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摘要:了解食品风味化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和研究内容,并且通过举例分析风味化学的技术如风味物质的分离、酶的应用及智能控释技术,了解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食品风味风味化学技术 1 食品风味化学理论 风味是人们摄入某种食物后产生的一种感觉,主要通过嗅觉和味觉感知,也包括口腔中产生的痛觉、触觉和对温度的感觉,这些感觉主要由三叉神经感知。因此食品风味是口腔中产生的味觉、鼻腔中产生的嗅觉和三叉神经感觉的综合感官印象。风味对于人们对食物的挑选、接受和摄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随着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要求,不仅是能吃饱,有营养,还要求色、香、味俱佳。其中香和味属于风味化学研究的对象,由此可见食品风味在现代生活中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食品风味化学是一门研究食品风味物质的化学组成与特性、分析方法、形成机理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对于食品风味的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意义,从理论上讲可以搞清楚产生风味的化合物是什么,形成味道的机制,产生风味的物质的结构和风味之间的关系等一系列食品的生物化学问题,在这个基础上,在生产实践中就可以合成风味,来增强和改进食品风味;使那些风味不稳定的食品具有“规格化”的风味,或使那些在加工过程中失去了或部分失去原有良好风味的食品恢复优良风味,甚至可以经过人为的合成,把不同的风味配合起来,制成更符合人们要求的新风味食品。随着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个研究越来越显得重要。从另一方面讲,研究清楚味道发生的原因可以更有效地防止坏味的发生,保证食品的质量,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不仅可以减少食品变坏的损耗,而且对人类的健康也有重要意义。 食品风味化学是食品化学的一个重要领域,与化学、生物化学、植物学、动物学、分子生物学和食品加工学有密切的关心。它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1)明确天然风味的化学组成和它们的形成机理; (2)延迟或防止食品异味的形成; (3)重组加工食品的新鲜风味;

(完整版)PCB化学镀铜工艺流程解读(一)

PCB化学镀铜工艺流程解读(一) 化学镀铜(Eletcroless Plating Copper)通常也叫沉铜或孔化(PTH)是一种自身催化性氧化还原反应。首先用活化剂处理,使绝缘基材表面吸附上一层活性的粒子通常用的是金属钯粒子(钯是一种十分昂贵的金属,价格高且一直在上升,为降低成本现在国外有实用胶体铜工艺在运行),铜离子首先在这些活性的金属钯粒子上被还原,而这些被还原的金属铜晶核本身又成为铜离子的催化层,使铜的还原反应继续在这些新的铜晶核表面上进行。化学镀铜在我们PCB制造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最多的是用化学镀铜进行PCB的孔金属化。PCB孔金属化工艺流程如下: 钻孔→磨板去毛刺→上板→整孔清洁处理→双水洗→微蚀化学粗化→双水洗→预浸处理→胶体钯活化处理→双水洗→解胶处理(加速)→双水洗→沉铜→双水洗→下板→上板→浸酸→一次铜→水洗→下板→烘干 一、镀前处理 1.去毛刺 钻孔后的覆铜泊板,其孔口部位不可避免的产生一些小的毛刺,这些毛刺如不去除将会影响金属化孔的质量。最简单去毛刺的方法是用200~400号水砂纸将钻孔后的铜箔表面磨光。机械化的去毛刺方法是采用去毛刺机。去毛刺机的磨辊是采用含有碳化硅磨料的尼龙刷或毡。一般的去毛刺机在去除毛刺时,在顺着板面移动方向有部分毛刺倒向孔口内壁,改进型的磨板机,具有双向转动带摆动尼龙刷辊,消除了除了这种弊病。 2.整孔清洁处理 对多层PCB有整孔要求,目的是除去钻污及孔微蚀处理。以前多用浓硫酸除钻污,而现在多用碱性高锰酸钾处理法,随后清洁调整处理。 孔金属化时,化学镀铜反应是在孔壁和整个铜箔表面上同时发生的。如果某些部位不清洁,就会影响化学镀铜层和印制导线铜箔间的结合强度,所以在化学镀铜前必须进行基体的清洁处理。最常用的清洗液及操作条件列于表如下:

食品风味物质的提取分析方法

食品风味物质提取分析方法 摘要:本文综述了食品风味物质的特点,提取和浓缩的方法以及风味物质的分析方法。 关键词:风味物质提取分析技术 研究食品的风味, 首先就要了解风味物质的成分和组成, 即要对风味物质进行成分分析。食品的风味是一种食品区别于另一种食品的质量特征, 它是由食品中某些化合物体现出来的。食品的风味物质决定着食品的品质。关键化合物的分析测定不仅可以使人们获得最基本的有关食品天然成分的化学信息,而且还可以为人们仿香、创香、合成新型的食品风味香物质提供科学依据。任何新的香物质的创制合成,都与分离分析技术相关联。所以,食品风味物质的研究测定,对新型香精香料开发创制,提高香精研究技术水平推动食品添加剂工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食品风味物质的特点 1.1香物质组成复杂 任何一种食品的风味都是由多种香组分组成的,食品的风味正是众多香物质不同比例混合的集合效应体现。豆腐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共有44种化合物被检出,其中包括12种醇类、12种醛类、10种酯类、2种酮类及8种其他化合物[1]。长俊、狮子头和玉兰三种木瓜中分别含有香气成分62,60和53种,其中三者共有的香气成分为21种;3种木瓜果实中相对含量最高的成分相同,均为4-甲基-5-(1,3-二戊烯基)-四氢呋喃-2-酮。木瓜果实香气成分主要包括醇类、酮类、醛类、酯类和烃类,其中醇类、酮类、醛类、酯类物质是构成其芳香风味的重要物质[2]。史琦云等对国内常见的8种食用菌的营养成分作了测定,结果发现天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等鲜味氨基酸的含量在食用菌中极为丰富。尤其是在香菇、金针菇及双孢蘑菇中,含量占氨基酸总量的40%以上,因而它们口味特别鲜美、爽口[3]。 1.2 含量少,但对食品品质贡献大 在一般食品中,香气风味物质大约占食品的10-8~10-14,味感风味物质含量因食品种类不同而差别较大。风味物质含量虽微,但如果每吨水中含有5×10-6mg/kg 乙酸异戊酯,也能嗅到香蕉气味,2-乙酰基-3-(噻吩)浓度为0.0025g/100ml有蜂蜜样的感觉[4]。 1.3稳定性差以及与食品其他组分间存在动态平衡 有研究表明,麦芽中含有可氧化的物质如酚类和不饱和脂类以及氧化还原酶类,选用较低蛋白质含量,富含多酚的大麦更适宜酿造良好风味稳定性的优质啤酒[5]。 2 风味物质的提取和浓缩 2.1 水蒸气蒸馏法 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的食品成分,可用水蒸气蒸馏法进行提取。此类成分的沸点多在100℃以上,与水不相混溶或仅微溶,且在约100℃时有一定的蒸气压。当与水在一起加热时,其蒸气压和水的蒸气压总和为一个大气压时,液

化工论文

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 顶岗实习的岗位技术工作报告 制粒的基本操作规程 姓名:李东阳 学号:1204080237 专业:应用化工技术(煤化方向) 班级:30802班 指导老师:邸青

第一章实习单位简介 葵花药业集团(衡水)得菲尔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科研开发、药品制造、医药商贸于一体的综合型医药企业。公司现有职工1000余人,其前身为河北(冀衡集团)华威制药有限公司,2009年公司被认定为衡水市重点发展企业;在2009年河北省重点行业排头兵企业名单的医药制造业中,得菲尔位列第七,成功跻身省药企八强。2010年4月22日起,葵花药业集团正式在公司控股,原华威得菲尔药业有限公司正 式更名为葵花药业集团(衡水)得菲尔有限公司。 葵花药业集团(衡水)得菲尔有限公司始终秉承“心系健康、宽广未来”的企业理念,坚持诚信为本和“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高绩效”的发展原则。在八年的发展历程中,葵花药业集团(衡水)得菲尔有限公司生产及销售范围囊括了颗粒剂、片剂、硬胶囊剂、糖浆剂等共计十一个剂型,二百一十多个品种,并以颗粒剂生产为企业竞争优势,是全国最大的颗粒剂生产基地。公司拥有胃舒宁颗粒和小儿清肺化痰口服液两个国家二级中药保护品种。 作为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项目之一的衡水市开发区医药产业园,始建于2007年11月份,占地面积220余亩,工程投资总额近3.6亿元,是目前衡水市经济开发区内正在建设中的最大的生产基地,也是衡水市经济开发区内唯一一家制药企业。新的产业园区工程共分五期:I期工程主要为化药制剂项目,II期工程主要为宿舍办公楼及头孢车间;III期工程主要为中药现代化项目,IV期工程为现代医药物流项目,V期工程主要为注射剂项目。已完工的I期工程正式开始生产后,年生产能力可达普通颗粒剂15亿袋,普通片剂30亿片,普通胶囊10.4亿粒,青霉素类颗粒剂4.0亿袋、胶囊剂8亿粒;II期工程建成达产后,预计年生产能力达头孢菌素类颗粒剂5.8亿袋、胶囊剂6.8亿粒;III期工程建成达产后,预计年生产能力达中药颗粒剂年产10亿袋,中药片剂10亿片,中药胶囊7亿粒;IV期工程建成达产后,预计年销售额达10亿元;V期工程建成后,预计年生产能力达大输液0 .6亿瓶袋,小水针1.5亿瓶。建成达产后的整个医药产业园区必将助力公司发展更上一层楼。

环保型化学镀镍技术

环保型化学镀镍技术 化学镀镍工艺简便,成本低廉,镀层厚度均匀,可大面积涂覆,镀层可焊性良好,若配合适当的前处理工艺,可以在高强铝合金和超细晶铝合金等材料上获得性能良好的镀层,因此在表面工程和精细加工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不锈钢钢件转动轴、动配合件等的化学镀镍,可改善镀层的均匀性和自润滑性;磷肥厂的风叶轮原来使用橡胶或玻璃钢衬层防腐,因磷酸尾气中含有氟化氢等强酸性气体,且使用温度高,使用寿命仅有4个月左右(发生脱层和脆性破裂现象),改为化学镀镍后使用寿命延至两年左右,保证了生产的安全运行,又节约了4%的资金;汽车工业利用化学镀镍层非常均匀的优点,在形状复杂的零件上,如齿轮、散热器和喷油嘴上采用化学镀工艺保护。镀上10微米左右的化学镀镍层的铝质散热器具有良好的钎焊性。齿轮上化学镀后尺寸误差十分容易地保持±0.3~0.5微米。用在喷油器上的化学镀镍层,可以提供良好的抗燃油腐蚀和磨损性能,通常,燃油腐蚀和磨损会导致喷油孔的扩大,因此喷油量增大,使汽车发动机的马力超出设计标准,加快发动机的损坏。化学镀镍层可以有效地防止喷油器的腐蚀、磨损,提高发动机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化学镀镍具有高耐蚀性、高耐磨性和高均匀性“三高特性”,因此化学镀镍由于自身的突出特点和优异性能,越来越被广大用户认同和接受。 环保型化学镀镍工艺 但是镍是最常见的致敏性金属,约有20%左右的人对镍离子过敏,女性患者的人数要高于男性患者,在与人体接触时,镍离子可以通过毛孔和皮脂腺渗透到皮肤里面去,从而引起皮肤过敏发炎,其临床表现为皮炎和湿疹。一旦出现致敏,镍过敏能常无限期持续。患者所受的压力、汗液、大气与皮肤的湿度和磨擦会加重镍过敏的症状。所以化学镀镍的环保问题值得关注。 由于光亮型中磷化学镀镍在数量上占据化学镀镍市场中最大份额,因此,人们研发的兴趣集中于新的不添加Pb、Cd的化学镀镍溶液,即所谓的LFCF化学镀镍。随着形势的发展,近年新开发的化学镀镍技术包括高、中、低磷, 全光亮、半光亮,复合镀全面停止添加Pb、Cd,而且选择新的原材料,以降低Pb、Cd杂质含量。 表环保型化学镀镍工艺简介 公司化学镀镍外观硬度耐蚀性/h 耐磨性备注

化工前沿讲座

白炭黑的制备及改性 摘要:白炭黑即水合二氧化硅,可以作为填料剂应用于PVC的生产中,增加PVC 的补强性能,同时能改善加工性能,提高耐磨性。但因为白炭黑表面大量羟基作用,使其表现出有较强的亲水性,不利于在有机物中的分散结合。本论文利用常见表面改性剂通过湿法改性对白炭黑表面改性,使白炭黑可以更好的分散于PVC 中,通过测定改性前后吸油值变化确定改性效果。本文用棕榈酸;硅烷偶联剂;羧甲基纤维素;聚乙二醇2000(氨水催化剂);聚乙二醇2000(对甲基苯磺酸催化剂);十二醇(对甲基苯磺酸催化剂,无水乙醇辅助溶剂);十二醇(对甲基苯磺酸催化剂,二甲苯辅助溶剂);冰醋酸(浓硫酸做催化剂);丙三醇(对苯甲磺酸做催化剂)等方法所做的实验探究。然而只有硅烷偶联剂,十二醇(对甲基苯磺酸催化剂,二甲苯辅助溶剂)等改性剂,发现其改性后的白炭黑吸油值有明显提高,说明提高了白炭黑的亲油性。实现更好的在PVC中充当补强剂。 关键词:白炭黑,表面改性,改性,制备,表面活性剂。 正文:白碳黑的化学名称为水合无定形二氧化硅或胶体二氧化硅(Si02-nH2O),是一种白色、无毒,无定形微细粉状物。其Si02含量较大(>90%),原始粒径一般为10~40nm,因表面含有较多羟基,易吸水而成为聚集的细粒。白炭黑的相对密度为2.3l9~2.653t/m3,熔点为1 750℃。不溶于水和酸,溶于强碱和氢氟酸。具有多孔性、内表面积大、高分散性、质轻、化学稳定性好、耐高温、不燃烧、电绝缘性好等优异性能。主要用作橡胶、塑料、合成树脂以及油漆等产品的填充剂,也可用作润滑剂和绝缘材料。目前全世界70%的白炭黑用于橡胶工业,是优良的橡胶补强剂,能改善胶接性和抗撕裂性,其性能优于普通炭黑。在造纸工业中,它能提高纸张白度、强度和不透明性。在农药工业中可作为防结块剂、分散剂。 我国的气相法白炭黑市场需求量持续保持高速增长, 气相法白炭黑的净进口量增长率连续5年超过20%, 我国目前气相法白炭黑的年需求量已超过16000t, 国外气相法白炭黑公司纷纷增加投资, 强化其中国业务。我国气相法白炭黑生产企业将迎头赶上, 提高产品档次, 努力开发高质量的气相法白炭黑以满足各行业的需要。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我国白炭黑行业增长速度将有所放缓, 气相法白炭黑的增长速度仍将超过沉淀法白炭黑的增长速度。当前, 我国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政策扶持, 利用多晶硅工业副产物四氯化硅作为原料生产气相法白炭黑这个新的课题, 必将得到较快的发展。 然而,多数无机纳米填充材料与聚合物基体的相容性较差,因此需通过表面改性改善它们的相容性。表面进行改性处理,通过改性处理,可减少或消除羟基带来的不利影响。白炭黑表面改性分为无机物改性和有机物改性。有机物改性是白炭黑改性的主要方法,该方法的技术关键在于有机基团取代白炭黑的表面羟基。表面改性工艺有干法改性和湿法改性两种工艺,白炭黑应用企业一般采用湿法改性,而白炭黑生产企业则采取在线干法改性。通常大部分能够与白炭黑的表面羟基发生化学反应的易挥发物质均可作为改性剂。目前常用的白炭黑表面改性剂主要有有机卤化硅烷、硅烷偶联剂、硅氮烷、硅氧烷类有机硅化合物、醇类及有机聚合物等,如硫基硅烷偶联剂Si69、KH550。白炭黑在硅烷偶联剂改性后胶料中键合橡胶的数量减少,但提高了白炭黑和橡胶基体的相容性,降低了填料网

食品风味化学

食品风味的涵义 食品风味是食品的客观性质作用于人的嗅觉、味觉、色觉等感觉器官所产生的综合知觉和印象。前者决定于食品的来源,品种,贮存条件和加工技术等因素。后者为人的生理,心理,健康状况,习惯,种族等因素和条件所影响。 食品风味化学的研究内容 1.风味物质的化学组成和含量,以及质量标准和控制 2.味觉、嗅觉、色觉与呈味、含香和发色物质的组成及分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3.提取、分离和鉴定天然或人工合成风味物质的方法与技术 4.风味物质的生成及机理,人工仿真合成的方法 5.风味物质间的协同作用,稳定性以及食品的安全性 食品风味化学的特点 1.风味物质的化学成分繁多,性质类似。 2.大多含量甚微,一般在10-8%~10-12%。 3.大多是结构简单的小分子量有机物,常温下挥发性强,呈味物质一般是水溶性的有机或无机物,有亲水基团,或极性基团。. 4.风味特征与组成的分子空间结构及组分有关。 5.多数风味物质易变质,易挥发,不稳定。 6.易发生化学反应,生化反应,代谢反应,与生化、生理、物理学的研究紧密相关。 感觉共性 食品风味的感觉属于化学和物理感觉,由风味化学品对味觉、嗅觉和色觉受体所产生的刺激后形成综合感觉,但这种综合感觉还不能忽视心理和机械感觉受体作用的影响。 感觉阈值 感觉阈值是用来表示各种感觉的共性量值。只有适当的能量强度和数量的刺激,才能引起感觉受体的有效反应或响应。 1.绝对感觉阈值 ①绝对阈值的下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弱或最小的刺激能量的强度或量 ②绝对阈值的上限:刚刚能够导致正常感觉消失的最强或最大刺激能量的强度或量 2.差别感觉阈值 人的感觉器官能够感觉刺激强度有微小变化的范围。 感觉的相互作用现象 1.适应现象:是指感觉受体在同一刺激物或能量的持续或重复作用下,感觉的敏感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持续重复多刺激会使感觉受体敏感性下降,持续重复弱刺激会使感觉受体敏感性提高). 2.对比现象(对比效应):当两种刺激物同时或连续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时,由于一种刺激物的存在,使另一种刺激物刺激作用增强的现象。 3.协同效应和拮抗效应:两种以上的刺激综合效应,使感觉超过各自的刺激的感觉叠加的水平,称协同或相剩效应;两种以上的刺激综合效应,与上述效应相反,称拮抗效应。 4.掩蔽现象:有两种以上的刺激同时作用于一个受体,强刺激抑制弱刺激,感觉器官对弱的刺激的敏感性下降或消失的效应。 四种基本味觉 日本:咸、酸、甜、苦、辣;欧美:咸、酸、甜、苦、辣、金属;印度:咸、酸、甜、苦、辣、淡、涩、不正常;中国:咸、酸、甜、苦、辣、鲜、涩在生理学上只有酸、甜、苦、咸四种基本味,而辣味、涩味是由于触觉神经末梢受到刺激而产生的。四种基本味是化学刺激而产生的味觉,但辣、鲜、涩在食品调味中是把他们作为独立的一味。

食品风味化学1-6章

食品风味化学Food Flavors Chemistry 第一章绪论 食品风味的重要性:是构成食品美感的最重要因素。 食品风味化学的概念:利用化学的原理和技术手段研究食品风味的科学。 食品风味化学的主要研究领域:1.探索食品风味物质的分离和鉴定方法;2.研究食品风味成分的形成机理;3.改良和模拟天然食品的风味。 1. 1 食品风味 ◆“风”指的是飘逸的,挥发性物质,一般引起嗅觉反应; ◆“味”指的是水溶性或油溶性物质,在口腔引起味觉的反应。 食品所产生的风味是建立在复杂的物质基础之上的,涉及很多因素。 食品的感官反应分类 根据风味产生的刺激方式不同和最终的感觉效果可将其分为化学感觉、物理感觉和心理感觉。食品风味概念 广义: 指摄入口腔的食品刺激人的各种感觉受体,使人产生短时的综合的生理感觉。即食物客观性使人产生的感觉印象的总和,是一种感觉。 狭义: 食品的香气、滋味和入口获得的香味。 风味物质大多为非营养性物质,虽不参与人体代谢,但能促进食欲,是构成食品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心里感觉与食品风味 食品的色泽与食欲(心里感觉)

不同的颜色给人不同的感觉;同一种颜色,也会给人不同的感觉。人类对食品的着色、保色、发色、退色等研究也成为食品科学的重要领域。 形状:食品的大小、长短、厚薄及造型对食品的风味影响来自于口感差异和心理联想。 其他:如食品的种类、食品加工前的形态联想都会影响到味觉。 物理感觉与食品风味 通常食品给人的物理感觉:硬、脆、干、黏、弹性、黏滑等,这些基本感觉实质上就是食品的质构(texture)所体现的特征。 食品的质构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①食品的化学组成;②食品的加工工艺。 食品的质构优劣的评价以口感(触觉)为主,对食品风味具有十分重要的烘托作用。 化学感觉与食品风味 食品给人的化学感觉:指一些中、低分子量的化合物直接刺激人口腔和鼻腔所产生的生理反应。这些物质在口腔的化学感应称为口感,在鼻腔内的化学感应称为嗅感。 根据这类物质作用的组织器官不同分为:味觉-----作用于味蕾;嗅觉-----作用于嗅球;化学刺激感应-----作用于三叉神经。 1. 2 风味物质的作用方式与特点 风味物质的作用方式:味觉、嗅觉和三叉神经感应。 1. 2. 1 味觉 味觉:是指食物刺激口腔内的味觉器官产生的一种感觉。 味觉种类:酸、甜、苦、咸、鲜、金属味、太阳味、涩、辣、不正常味道等10多种。 从味觉的生理角度分类,直接刺激味蕾引起的公认五种基本味觉:酸、甜、苦、咸和鲜味。 辣味:食物成分刺激口腔黏膜、鼻腔黏膜、皮肤和三叉神经而引起的一种痛觉。 涩味:食物成分刺激口腔,使蛋白质凝固时而产生的一种收敛感觉。 五种基本味的概念 甜味:一种受欢迎的味觉。产生甜味的物质有糖类、一些醇类、一些氨基酸等。蔗糖的甜味最纯正。苦味:是难于接受的味觉,产生苦味的典型物质是生物碱,如奎宁。 鲜味:是有部分氨基酸、核苷酸产生的味觉,具有酸、甜、苦、咸的平衡作用和风味增强作用。鲜味的典型物质是谷氨酸钠(MSG)。 味觉产生的过程:化学物质作用于味蕾的味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经各级神经传导,最后到达大脑皮层味觉中枢,形成味觉。 味觉受体舌

化学镀铜的目的及工艺流程介绍

化学镀铜的目的及工艺流程介绍 化学镀铜(Eletcroless Plating Copper)通常也叫沉铜或孔化(PTH)是一种自身催化性氧化还原反应。首先用活化剂处理,使绝缘基材表面吸附上一层活性的粒子通常用的是金属钯粒子(钯是一种十分昂贵的金属,价格高且一直在上升,为降低成本现在国外有实用胶体铜工艺在运行),铜离子首先在这些活性的金属钯粒子上被还原,而这些被还原的金属铜晶核本身又成为铜离子的催化层,使铜的还原反应继续在这些新的铜晶核表面上进行。化学镀铜在我们PCB制造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最多的是用化学镀铜进行PCB的孔金属化。 化学镀铜的主要目的是在非导体材料表面形成导电层,目前在印刷电路板孔金属化和塑料电镀前的化学镀铜已广泛应用。化学镀铜层的物理化学性质与电镀法所得铜层基本相似。化学镀铜的主盐通常采用硫酸铜,使用的还原剂有甲醛、肼、次磷酸钠、硼氢化钠等,但生产中使用最普遍的是甲醛。 化学镀铜的工艺流程: 一、镀前处理 1.去毛刺 钻孔后的覆铜泊板,其孔口部位不可避免的产生一些小的毛刺,这些毛刺如不去除将会影响金属化孔的质量。最简单去毛刺的方法是用200~400号水砂纸将钻孔后的铜箔表面磨光。机械化的去毛刺方法是采用去毛刺机。去毛刺机的磨辊是采用含有碳化硅磨料的尼龙刷或毡。一般的去毛刺机在去除毛刺时,在顺着板面移动方向有部分毛刺倒向孔口内壁,改进型的磨板机,具有双向转动带摆动尼龙刷辊,消除了除了这种弊病。 2.整孔清洁处理 对多层PCB有整孔要求,目的是除去钻污及孔微蚀处理。以前多用浓硫酸除钻污,而现在多用碱性高锰酸钾处理法,随后清洁调整处理。孔金属化时,化学镀铜反应是在孔壁和整个铜箔表面上同时发生的。如果某些部位不清洁,就会影响化学镀铜层和印制导

精细化工工艺学课程论文

《精细化工工艺学》课程论文 题目:聚苯胺合成及掺杂机理的研究进展院系:化工与能源学院 班级:化学工程与工艺三班 姓名:刘生 学号:20080300513 任课教师:苏媛

聚苯胺合成及掺杂机理的研究进展 (刘生化学工程与工艺三班 20080300513) 【摘要】:近年来聚苯胺因其优良的性能而备受关注,其合成方法和复合材料的性能一直是聚苯胺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介绍聚苯胺的合成方法以及对聚苯胺的掺杂机理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关键词】:聚苯胺,合成,掺杂机理 Development of synthesis and doped mechanism of polyaniline (liu sheng ;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class 3; 20080300513)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polyaniline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because of its excellent properties. The study on its synthesis and doped mechanism is always one of the major research contents of polyanline.In this paper, the chemical and electrochemical synthesis methods and doped mechanism of polyanline are reviewed 【Keywords】:polyanline, synthesisi, doped mechanism 引言 半导体金属氧化物传感器是目前主要的商业化的气体传感器,但在应用中存在选择性差、操作温度高、稳定性也不令人满意等问题。而以聚苯胺(PANI)为代表的导电高分子气敏材料由于价廉易得、合成和制膜工艺简单且可在常温下工作等优点,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但是纯的聚苯胺气敏材料存在选择性性差、灵敏度低以及稳定性欠佳等缺点,并且聚苯胺为共轭的刚性链结构,在有机溶剂中溶解度低、成膜性能差,不易加工成型从而阻碍了它作为气敏材料在实际中的应用。所以,为了克服纯聚苯胺的缺点,通过选择合适的通用高分子材料与聚苯胺复合,提高其灵敏度和选择性;改善材料的加工成膜性能;同时使之具有很好的稳定性,从而能够更广泛地应用于气体传感器中。 1、聚苯胺的结构 聚苯胺早在1834年即被Runge[1]发现,并在本世纪被Willstatter[2]]称为“苯胺黑”。对于聚苯胺的结构,科学家们提出过许多模型,现已公认的是1987年MacDiarmid[9]提出的:即结构式中含有“苯-苯”连续的还原单元和含有“苯

化学镀中稳定剂及加速剂的作用机理

化学镀中稳定剂及加速剂的作用机理 1、化学镀的稳定简介 化学镀中最主要的一个系列是有自催化能力的还原型化学镀液。当反应速度较快时,镀层质量变差,会出现粗糙镀层甚至粉末状镀层;同时,由于自催化一旦促发即会持续下去,甚至会因剧烈的还原反应而失去控制,导致镀液迅速失去作用。因此,需要要加入稳定剂以控制其反应速度。 稳定剂的作用是控制反应速度和抑制镀液的自发分解,从而使化学镀能有序地进行。不同的化学镀液会用到不同的稳定剂,有时还需要用到几种稳定剂以进到联合控制的作用。常用的稳定剂有以下几类。 ①元素周期表中第VI主族元素的化合物:一些硫的无机物或有机物,如硫代硫酸盐、硫氰酸盐、硫脲及其衍生物、疏基苯并噻唑、黄原酸酯等。 ②重金属离子:如铅、锡、锑、镉、锌、铋、钛等金属二价、三价离子。 ③水溶性有机物:有些含有双极性的有机阴离子,至少含有6个或8个碳原子并能在某一定位置吸附形成亲水膜功能团的有机物,如不饱和脂肪马来酸、苯亚甲基丁二酸、3-S-异硫脲鎓盐的丙烷酸盐、邻苯二甲酸酐的衍生物等。 ④某些含氧化合物:如AsO2-、IO3-、BrO3-、NO2-、MoO42-等,双氧水也属于这一类。 2、化学镀稳定剂的作用机理 化学镀稳定剂的作用机理没有统一的模式,而是因稳定剂的类别不同而有所不同,但也有着一些共同点,这就是稳定剂都是通过在表面吸附而影响金属离子的还原过程的。也就是稳定剂的添加量一般都很少的原因,因为它们只是通过电极的双电层起作用的,过多的量反而会破坏化学镀的平衡。 有机类稳定剂的作用可以认为这类稳定剂具有的表面吸附作用和影响电子交换的作用,通过吸附而改变金属离子的还原过程。因此,在一定添加量范围内,有机稳定剂有时还会有促进金属离子沉积的作用。而含氧化合物则是通过改变双电层结构而增加作为阴离子的稳定剂在表面的吸附,从而影响金属离子还原的过程。重金属离子也是通过在具催化活性表面的吸附来影响还原过程。 总之,化学镀稳定剂是通过在反应表面吸附而阻滞金属离子的还原过程来起到稳定镀液的作用。 化学镀加速剂是指在可控制的条件下提高镀速的添加剂。因此加速剂也叫做促进剂。以次亚磷酸盐为还原剂的化学镀,就常用到加速剂。化学镀镍中的许多络合剂也兼有加速剂的作用。常用的加速剂有以下几种。 (1).未被取代的短链和脂肪族二羧酸根阴离子。属于这一类的有丙二酸、丁二酸、戊二酸和已二酸等。常用的是丁二酸。 (2).短链饱和氨基酸。这是较为优良的加速剂,最典型的是氨基乙酸,它兼有缓冲剂、络合剂和加速剂三种作用。 (3).短链饱和脂肪酸。从醋酸到戊酸都属于这一类,其中以丙酸最为常用,但效果没有丁二酸和氨基乙酸好,优点是成本最低。 (4).无机离子加速剂。目前在化学镀镍中只有氟离子具有加速作用,但用量也要严格控制,用量大时不仅减少镀速,对镀液稳定性也会有影响。

材料学科前沿讲座论文

中国矿业大学 材料学科前沿讲座论文 班级:材料10-7 姓名:XXX 学号:XXX

学科前沿讲座——纳米材料在来矿大之前对材料没有多少认识,只知道他与物理化学联系较为紧密,是新世纪的主导学科!所以就选择了材料!在听教授们上完那个学科前沿讲座之后,我对自己的专业才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尤其对纳米材料感触极深! 21世纪是高新技术的世纪,信息、生物和新材料代表了高新技术发展的方向。在信息产业如火如荼的今天,新材料领域有一项技术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科技界的高度关注,这就是纳米科技。 处于新材料科技前沿的纳米科技,它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应用于制造业,现在已经造出只有米粒大小且能开动的汽车、只有蜜蜂大小的直升机。应用于生物医学,可以制出只有几毫米的人造手,帮助医生实施虚拟的现实手术。 有人预言,处于2l世纪高新技术前沿和核心地位的纳米科技所引起的世界性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对社会经济、政治、国防等所产生的冲击,将比以往的技术革命时代带来的影响更为巨大。纳米科技将会掀起新一轮的技术浪潮,领导下一场工业革命。人类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纳米科技时代。 1.纳米科技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1959年,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费曼曾预言:“毫无疑问,当我们得以对细微尺度的事物加以操纵的话。将大大扩充我们可能获得物性的范围。”在这里,通常界定为1—100nm的范围内纳米体系是细微尺度的事物的主角。 纳米科学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刚刚诞生并正在崛起的新科技,他的基本涵义是在纳米尺寸(10-9—10-7m)范围内认识和改造自然,通过直接操作和安排原子、分子创制新的物质。 早在1959年,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费曼就设想:“如果有朝一日人们能把百科全书存储在一个针尖大小的空间内并能移动原子,那么这将给科学带来什么!”这正是对纳米科技的预言,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小尺寸大世界.纳米科技是研究由尺寸在1—100nm之间的物质组成的体系的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以及可能的实际应用中的技术问题的科学技术.纳米科技主要包括: (1)纳米体系物理学;(2)纳米化学; (3)纳米材料学;(4)纳米生物学; (5)纳米电子学;(6)纳米加工学; (7)纳米力学。 这7个部分是相对独立的。隧道显微镜在纳米科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贯穿到7个分支领域中,以扫描隧道显微镜为分析和加工手段所做工作占有一半以上。 纳米科学所研究的领域是人类过去从未涉及的非宏观、非微观的中间领域,从而开辟人类认识世界的新层次,也使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直接延伸到分子、原子水平,这标志着人类的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即纳米科技时代。以纳米新科技为中心的新科技革命必待成为21世纪的主导。 纳米新科技诞生才几十年,就在几个重要的方面有了如下的重要进展: (1)美国商用机器公司两名科学家利用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直接操作原子,成功地在Ni(镍)基板上,按自己的意志安排原子组合成“IBM”字样,日本科学家已成功地将硅原子堆成一个“金字塔”,首次实现了原子三维空间立体搬迁.1991年IBM的科学家还制造了超快的氙原子开关.专家们预计,这一突破性的纳米新科技研究工作将可能使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全部藏书存储在一个直径仅为0.3cm的硅片上.据英国《科学与共同政策》杂志报道,科学家们最近制造出一种尺寸只有4nm的复杂分子,具有“开”和“关”的特性,可由激

《食品风味化学》课程标准.

《食品风味化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本课程是从食品化学和食品风味生理基础出发,研究对象为味感和嗅感的理论以及食品风味的成分、化学本质,食品风味及香料的调配原则和方法。其内容包括味感和呈味物质、嗅感和嗅感物质、食品的风味成分、食品风味的调整等。该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及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研究食品工艺、贮藏技术所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进一步巩固食品专业知识,同其它专业课程相结合,加深对本专业知识的整体理解和掌握,为食品生产,食品卫生监督和管理提供理论指导培养出懂技术、懂卫生的新型实用食品专业技术人才。 二、课程目标 1、知道食品风味化学课程的性质、地位、价值、研究范围、基本框架、研究方法、学科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 2、通过本课程学习,让学生了解食品风味化学主要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 3、掌握一些风味化学成分的组成、结构和食品风味的调整原理。 4、学会运用所学原理到较简单的实践中去,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 三、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 这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分为知道、理解、掌握、学会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的一般涵义表述如下: 知道———是指对这门学科和教学现象的认知。 理解———是指对这门学科涉及到的概念、原理、策略与技术的说明和解释,能提示所涉及到的教学现象演变过程的特征、形成原因以及教学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掌握———是指运用已理解的教学概念和原理说明、解释、类推同类教学事件和现象。 学会———是指能模仿或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地完成某些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操作任务,或能识别操作中的一般差错。 教学内容和要求表中的“√”号表示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要求层次。 本标准中打“*”号的内容可作为自学,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要求或不布置要求。

化学镀铜沉铜工艺流程介绍

化学镀铜/沉铜工艺流程介绍 2008-1-29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化学镀铜(Eletcroless Plating Copper)通常也叫沉铜或孔化(PTH)是一种自身催化性氧化还原反应。首先用活化剂处理,使绝缘基材表面吸附上一层活性的粒子通常用的是金属钯粒子(钯是一种十分昂贵的金属,价格高且一直在上升,为降低成本现在国外有实用胶体铜工艺在运行),铜离子首先在这些活性的金属钯粒子上被还原,而这些被还原的金属铜晶核本身又成为铜离子的催化层,使铜的还原反应继续在这些新的铜晶核表面上进行。化学镀铜在我们PCB制造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最多的是用化学镀铜进行PCB的孔金属化。PCB孔金属化工艺流程如下: 钻孔→磨板去毛刺→上板→整孔清洁处理→双水洗→微蚀化学粗化→双水洗→预浸处理→胶体钯活化处理→双水洗→解胶处理(加速)→双水洗→沉铜→双水洗→下板→上板→浸酸→一次铜→水洗→下板→烘干 一、镀前处理 1.去毛刺 钻孔后的覆铜泊板,其孔口部位不可避免的产生一些小的毛刺,这些毛刺如不去除将会影响金属化孔的质量。最简单去毛刺的方法是用200~400号水砂纸将钻孔后的铜箔表面磨光。机械化的去毛刺方法是采用去毛刺机。去毛刺机的磨辊是采用含有碳化硅磨料的尼龙刷或毡。一般的去毛刺机在去除毛刺时,在顺着板面移动方向有部分毛刺倒向孔口内壁,改进型的磨板机,具有双向转动带摆动尼龙刷辊,消除了除了这种弊病。 2 整孔清洁处理 对多层PCB有整孔要求,目的是除去钻污及孔微蚀处理。以前多用浓硫酸除钻污,而现在多用碱性高锰酸钾处理法,随后清洁调整处理。

孔金属化时,化学镀铜反应是在孔壁和整个铜箔表面上同时发生的。如果某些部位不清洁,就会影响化学镀铜层和印制导线铜箔间的结合强度,所以在化学镀铜前必须进行基体的清洁处理。最常用的清洗液及操作条件列于表如下: 清洗液及操作条件 配方 组分 1 2 3 碳酸钠(g/l) 40~60 —— 磷酸三钠(g/l) 40~60 —— OP乳化剂(g/l) 2~3 —— 氢氧化钠(g/l)— 10~15 — 金属洗净剂(g/l)—— 10~15 温度(℃) 50 50 40 处理时间(min) 3 3 3 搅拌方法空气搅拌机械移动空气搅拌 机械移动空气搅拌机械移动 3.覆铜箔粗化处理 利用化学微蚀刻法对铜表面进行浸蚀处理(蚀刻深度为2-3微米),使铜表面产生凹凸不平的微观粗糙带活性的表面,从而保证化学镀铜层和铜箔基体之间有牢固的结合强度。以往粗化处理主要采用过硫酸盐或酸性氯化铜水溶液进行微蚀粗化处理。现在大多采用硫酸/双氧水(H2SO4/H202 )其蚀刻速度比较恒定,粗化效果均匀一致。由于双氧水易分解,所以在该溶液中应加入合适的稳定剂,这样可控制双氧水的快速分解,提高蚀刻溶液的稳定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