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测井思考题

测井思考题

测井思考题
测井思考题

SP测井

1、泥浆分类、SP测井应用条件

2、渗透层SP曲线特点

3、影响渗透层SP异常幅度大小的因素及关系

4、水淹层的SP曲线特征

5、SP曲线应用。

6、已知某含水泥质砂岩的SP=-40mV,泥岩的SP=-65mV,完全含水纯砂岩的SP=-20mV,求泥质砂岩的泥质含量。(GCUR=2.0)

电阻率测井

1、井壁附近渗透层与非渗透层特点

2、泥浆侵入类型

3、阿尔奇公式的适用条件及应用

4、视地层水电阻率、视地层电阻率

5、电阻率测井所依据的物理原理及适用条件

6、感应测井所依据的物理原理及应用条件

7、普通电阻率测井仪的探测范围

8、深、浅双侧向曲线的关系

9、不同电阻率测井仪所测渗透层、非渗透层电阻率的关系

10、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图中的色彩与井壁介质电阻率相对大小的关系。

11、钻井诱导缝、天然裂缝的电成像测井图特征。

12、阵列感应测井曲线关系。

13、室内温度(25℃)下,地层水电阻率0.5欧姆米,深度3700米地层电阻率25欧姆米,地层孔隙度18%,求视地层水电阻率、地层含油气饱和度、含油孔隙度。(a=b=1,m=n=2,地温梯度2.7℃/100米,地表温度20 ℃)

1、讨论泥饼厚度及密度对密度测量值的影响。

2、讨论地层密度与孔隙度及孔隙流体密度的关系。

3、讨论视石灰岩密度孔隙度与地层岩性、孔隙度及孔隙流体的关系。

4、已知纯砂岩地层密度为2.32g/cm3,求地层孔隙度。(孔隙流体密度0.75g/cm3)

5、已知泥质砂岩地层密度为2.25g/cm3,泥质含量0.3,求地层孔隙度。(孔隙流体密度0.75g/cm3,泥质密度2.5g/cm3)

6、已知完全含水纯砂岩地层,其视石灰岩密度孔隙度为0.28,求地层孔隙度。

7、已知含气砂岩地层的孔隙度为0.23,求地层密度及视石灰岩孔隙度。(天然气的密度分别为0. 5g/cm3,0.15 g/cm3)

8、灰岩地层,声波时差60微妙/英尺,地层密度2.5克/立方厘米。求地层孔隙度及次生孔隙度。(骨架声波时差48微妙/英尺,流体时差189微米/英尺,骨架密度2.71 g/cm3,流体密度1.0 g/cm3)

1、伽马射线与物质的三种效应的特点。

2、地层中的主要放射性核素。

3、影响地层放射性主要因素。

4、自然伽马曲线的主要用途。

5、生油岩与普通泥岩或页岩的区别。

6、同位素测井的主要用途。

7、已知泥质地层的GR=50API,纯地层的GR=35API,泥岩地层的GR=95API,求泥质地层的泥质含量(GCUR=2.0)

1、地层热中子寿命与热中子俘获截面的关系。

2、岩性、孔隙度相同的油层和水层,它们的热中子寿命有何关系。

3、硼中子测井的主要用途

4、C/O测井的是使用条件?水淹层的C/O曲线特点?

5、C/O测井值与地层剩余油饱和度的关系。

1、SP测井应用范围。

2、砂泥岩剖面SP曲线的特点及应用。

3、应用SP曲线所注意的问题。

4、已知地表温度下(25℃)地层水电阻率为1.2欧姆米,求地下3000米,4500米的地层水电阻率(dt=2.5℃/100m)

1、阿尔奇公式适用的岩性地层。

2、渗透层侵入带与原状地层的异同点。

3、影响地层水电阻率的因素;地层电阻率与地层水电阻率的关系。

4、写出下列电极系名称、L、记录点位置、写出视地层电阻率表达式。

A3.75M0.5N B0.5A2.25M A0.5M2.25N B2.25A0.5M

5、梯度电阻率及电位电阻率曲线特点。

6、影响电极系探测范围的因素。

7、普通电阻率测井产生高阻邻层屏蔽的原因。

8、地层对比所遵循的原则。

9、微电极系曲线特征及应用。

1、淡水泥浆井的油气层与水层的侧向测井电阻率曲线特点。

2、与普通电阻率测井相比,侧向测井的优点。

3、根据下图测井曲线特点,试划分油气水层(淡水泥浆)

1、地层单元环的定义。

2、线圈系的横向、纵向积分几何因子的含义。

3、地层电导率与电阻率的关系。

4、已知某地层的电导率为30ms/m。求地层电阻率。

5、已知地层模型,根据图5-5求地层视电导率。

σ(r)=1200ms/m r<0.15m =350ms/m 0.15

1、已知地层密度为2.58g/cm3,地层纵波速度为5590m/s,地层横波速度为3120m/s。求地层的剪切模量、泊松比、杨氏模量、体积弹性模量。

2、已知流体声速为1460m/s,地层密度为2.32g/cm3,地层的拉梅系数λ为1.02×1010N/m2,剪切模量为 1.12×1010N/m2,求地层纵横波速度,速度比,泊松比,第一临界角、第二临界角。

1、已知:超压地层深度3500米,等效地层深度2780米。

地层压力梯度量纲:千克/(平方米·米)

地层压力梯度 1.07×103

上覆岩层压力梯度 2.3×103

求:地层异常压力;泥浆密度

还有几个计算没打。懒得打了。。。。。

成都理工石油地质学精品课程

第一章石油、天然气和油田水 ◆教学目的:了解石油、天然气和油田水的化学组成及物理性质,使学生对本课程所讨论的物质对象有一些基本的认识,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好基础。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油、气的化合物组成和油田水的特征及水型。难点是石油的组分组成和生物标记化合物、天然气的相图以及油气的同位素分布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主要教学内容: 石油的概念;石油的组成——元素、化合物、馏分、组分等;石油的分类;海陆相石油的区别;石油的物理性质。(石油工程专业适当补习相关有机化学内容) 天然气的概念(广义和狭义);天然气的产出类型;天然气的组成——烃类和非烃类组分;天然气的物理性质。 稳定同位素的概念及表示方式;同位素的分馏作用及分馏效应;油、气的稳定同位素组成——主要是碳和氢,硫、氮、氧作简要介绍。(石油工程专业只讲碳、氢同位素分布的表示及油气中碳、氢同位素的分布范围) 油田水概述;油田水的产状,包括贮存状态、与油气的位置关系;油田水的来源;油田水的化学成分及矿化度;油田水的水型;油田水的物理性质。 要求学生了解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专业概念,理解石油不同化学组成(元素、化合物、组分、馏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掌握油、气主要物理性质(比重与密度、粘度、溶解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趋势,明确油、气没有确定的物理常数,化学组成是决定其物理性质的本质因素。了解组成油气的主要元素碳和氢的同位素变化特征。了解油田水的基本特征,掌握油田水的苏林分类及油田水的主要水型。特别是温度和压力(涉及地面与地下不同环境)对油气物理性质的影响必须讲深讲透,讲清同位素分馏效应,为后面章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章油气成因与烃源岩 ◆教学目的:认识油气的来源及油气形成的地质条件,知晓如何评价油气源。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石油成因的现代概念及与之相联系的烃源岩评价,天然气成因类型中的煤型气;难点是与有机成因晚期成油说相适应的有利油气生成的地质环境,以及深源油气无机成因机理。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主要教学内容: 油气成因概述,包括研究意义、简史。 石油成因的现代概念——阐述有机成因晚期成油说的基本原理。 早期成油说与未熟-低熟油——简介有机成因早期成油说与部分勘探现实。

石油地质学试题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试题(一) 二、论述题: 1.气藏气中常见的化学组成是什么?(10分) 2.简述如何评价圈闭的有效性(10分)。 3.圈闭度量的实质及其一般步骤是什么(10分)? 4.论述有机晚期成油说的基本内容(10分)。 5.简述微裂缝排烃模式(10分) 6.分析含油气盆地中形成油气田的综合地质条件(10分)。 7.油气差异聚集原理是什么(10分)? 一、概念题(30分): 1、生物标志化合物:沉积物和石油中来自生物体的原始生化组成,其碳骨架在各种地质作用过程中被保留下来的有机化合物。 2、圈闭:圈闭是指储集层中能聚集和保存油气的场所或容器。 3、溢出点:指圈闭容纳油气的最大限度的位置,若低于该点高度,油气就溢向储集层的上倾方向。该点是油气溢出的起始点,又叫最高溢出点。 4、TTI:即时间—温度指数(Time Temperature Index )。根据促使有机质成烃热演化的温度和时间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的一种定量计算有机质成熟度的指标。 5、CPI:碳优势指数,反映有机质或原油的成熟度。 6、初次运移:是指油气脱离烃源岩的过程,是发生在烃源岩内部的运移,烃源岩是初次运移的介质。 7、流体势:单位质量的流体所具有的机械能的总和; 8、系列圈闭:沿一定的路线上溢出点依次升高的多个圈闭; 9、含油气盆地:指有过油气生成、并运移、聚集成工业性油气田的沉积盆地。 10、石油: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成分上以烃类为主,并含有非烃化合物及多种微量元素;相态上以液态为主,并溶有大量烃气和少量非烃气以及固态物质。 二、论述题(70分):(答题要点) 1、气藏气中常见的化学组成是什么?(10分) (1)气藏气中常见的烃类组成有甲烷(C1H4)、乙烷(C2H6)、丙烷(C3H8)、异丁烷(iC4H10)、正丁烷(nC4H10);(2)气藏气中常见的非烃气有氮气(N2)、二氧化碳(CO2)、硫化氢(H2S)、氢气(H2)、一氧化碳(CO)、汞(Hg)蒸气及惰性气体(氦、氖、氪、氩、氙、氡)。 2、简述如何评价圈闭的有效性(10分)。 (1)圈闭的概念;(2)圈闭形成时期-早;(3)圈闭的位置-近;(4)圈闭的容积-闭合高度高;(5)闭合面积大;(6)圈闭的保存条件-保 3、圈闭度量的实质及其一般步骤是什么(10分)? (1)圈闭度量的实质是评价一个圈闭有效容积的大小。 (2)其一般步骤包括:1)确定溢出点;2)确定闭合高;3)确定闭合面积;4)确定圈闭内有效储集层比例;5)确定圈闭内有效储集层的有效孔隙度。 4、论述有机晚期成油说的基本内容(10分)。 (1)成油物质――有机、证据;(2)成油过程――演化、晚期;(3)烃源岩、干酪根的概念);(4)阶段性具体论述:未成熟阶段,成熟阶段,过成熟阶段 5、简述微裂缝排烃模式(10分) (1)排烃驱使因素-成烃增压;(2)排烃途径或通道-微裂缝;(3)排烃相态-连续烃相。特点:幕式排烃。 6、分析含油气盆地中形成油气田的综合地质条件(10分)。 含油气盆地:指有过油气生成,并运移、聚集成为工业性油气田的沉积盆地。 油气田:是一定(连续)的产油气面积上油气藏的总和。一定的产油面积:指不同层位的产油气层叠合连片的产油气面积。 综合地质条件: 1)成烃坳陷和充足油气源 成烃坳陷——指盆地中分布成熟烃源岩或成烃灶的深坳陷区。 充足的油气源——油气丰度: 单位面积的丰度高。根据这种方法将世界主要含油气盆地分为3个等级。丰富的(>2 108m3/km2)中等的(0.2 108m3/km2—2 108m3/km2),贫乏的(<0.2 108m3/km2) ; 生烃是和

最新地球物理测井知识点复习

《地球物理测井方法》复习资料 一填空或选择填空 1 当地层电阻率大于(或小于)泥浆电阻率自然电位测井曲线显示(或) 2 砂岩(或渗透地层)地层显示 3 SP表示曲线 4 一般自然电位曲线有、两条线,当泥值含量越大,曲线越接近线; 5、一般用和计算泥值含量 6、当地层水淹时自然电位曲线出现 7、伽马射线一般与地层发生、、 8、一般泥值含量越大自然伽马曲线值越 9、深海沉积比浅海环境自然存在的伽马强度 10、电极系A2M1N为电极距探测深度记录点在 11、侧向测井一般测量、两条曲线,其中反映侵入带电阻率,反映原状地层电阻率,当地层含油时,大于,三、七、双侧向测井深度的记录点 分别为,且分别记录电位; 12、一般用三条探测深度不同分别反映、、的视电阻率曲线反映地层 的含油性能,其中浅侧向反映,深侧向反映,微球形聚焦测井反映 13、感应测井的有用信号和无用信号的差别 14、在油基泥浆一般用曲线反映地层的电阻率 15、单元环几何因子的物理意义 16、滑行波成为首波的条件 17、周波跳跃现象主要发生在地层

18、全波列测井一般记录等波 19、固井质量越好,地层波幅度套管波幅度 20、在声波变密度图上地层波显示为套管波显示为 21、一般利用伽马射线与地层介质发生探测地层的密度 22、密度测井记录、两条曲线,若太大表示曲线不合格 23、中子按能量分为 24、快中子进入地层一般有过程,其中是最强的减速剂,是俘获剂 25、含氢指数,中子测井曲线实际反映地层的 26、中子孔隙度在砂岩实际的孔隙度,白云岩则 27、中子寿命 28、水层的中子寿命油层 29、反映地层孔隙度的三种测井分别为 30、GR、CNL、AC、DEN分别表示曲线 二简述题 1、简述扩散电动势形成的机理; 2、简述为什么当水淹时,自然电位曲线出现基线偏移现象; 3、简述自然普通电阻率测井原理; 4、画出梯度电极系测井曲线并简述其特点和应用 5、简述利用侧向测井定性判断油水层的原理 6、简述感应测井的原理 7、简述单发双收和双发双收声系的差别;

《油矿地质学》思考题

《油矿地质学》思考题 第1章钻井地质 1不同勘探、开发阶段的钻井类别有哪些?各类井如何编排? 2探井地质设计包括哪些内容? 3.什么是定向井?定向井有哪些类型? 4.定向井井身参数包括哪些?其内涵是什么?如何根据井斜数据确定定向井轨迹? 5.定向井与直井地质设汁有何异同? 6.何谓补心高度与补心海拔? 7.井深、垂深、海拔深度有何差别? 8地质录井有哪些方法? 9.什么是钻时录井?如何应用钻时曲线判断岩性? 10.什么是岩心录井?有哪些取心方法?它们各有何特点? 11.岩心出筒后如何整理、丈量和编号? 12.什么是岩心归位?其基本原则有哪些? 13.岩心观察与描述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4.岩心含油级别分为哪几级? 15.什么是岩屑录井?如何判别真假岩屑? 1G什么是岩屑迟到时间?如何计算岩屑迟到时间? 17荧光录井的原理是什么? 18.荧光级别的内涵是什么? 19.什么是气测录井?如何根据气测录井资料判别油气层? 20.钻井液的类型有哪些?钻遇油、气、水层时钻井液性能通常有哪些变化? 21.什么是油气上窜速度‘2如何求取? 22.什么是综合录井?其在油气钻探中的作用是什么? 23.什么是地化录井? 24套管类型包括哪几类? 2}完井方式主要有哪些类型? 2G.完井报告中包括哪些主要内容和图件? 第2章地层测试 1.什么是钻柱测试?其与电缆测试有何差别? 2.压力控制测试器与多流测试器的主要差别有哪些? 3.多流测试器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4.钻柱测试的主要成果有哪些? 5.女日何从压力卡片中识别和读取不同测试阶段的压力? 6.如何应用DST压力钡l试资料确定地层流动参数? 7.如何应用DST压力测试资料确定断层距离? 8.如何应用DST压力测试资料估算原始地层压力? 第3章地层对比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教案及思考题Word版

第一章油气藏中的流体 (Chapter1 Liquid of hydrocarbon reservoir) 学时:6 学时 基本内容: ①石油的概念、组成、特征、分类及物理性质。 ②天然气的概念、产出类型、化学组成及物理性质。 ③油田水的概念、类型和特征。 ④油气的碳、氢稳定同位素。 教学重点:石油的组成和特征,天然气的产出类型,油田水的类型。 教学内容提要: 第一节石油 一、石油的概念及组成 石油(又称原油):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氧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一)石油的元素组成 主要是碳、氢、硫、氮、氧。尤其是碳、氢,两元素在石油中一般占95~99%,平均为97.5%。除上述五种元素外,在石油中还发现其他微量元素,构成了石油的灰分。 (二)石油的馏分、组分与化合物组成 1.石油的馏分组成 石油的馏分:是利用组成石油的化合物具有不同沸点的特性,加热蒸馏,将石油切割不同沸点范围(即馏程)的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馏分。 2.石油的组分组成 石油的组分:石油化合物的不同组分对有机溶剂和吸附具有选择性溶解和吸附性能,选用不同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将石油分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组分,分别为油质、苯胶质、洒精苯胶质及沥青质。 3.石油的化合物组成 在近代实验室中,用液相色谱可将石油划分为饱和烃、芳烃、非烃及沥青质。 4.三者的关系 石油的组分、化合物和馏分的大致对应关系如下:

二、石油的化合物及特征(本节重点) (一)烃类化合物 1.正构烷烃 其含量主要取决于:①生成石油的原始有机质的类型;②原油的成熟度:在石油中,不同碳原子数正烷烃相对含量呈一条连续的分布曲线,称为正烷烃分布曲线。 正烷烃分布曲线的应用:判断成油原始有机质类型、有机质成熟度、油源对比。 2.异构烷烃 以异戊间二烯烷烃最重要,研究和应用最多的是植烷和姥鲛烷。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叶绿素的侧链——植醇或色素,为生物标志化合物。常用于油源对比和沉积环境研究。 3.环烷烃 石油中的环烷烃多为五员环或六员环。随着成熟度的增高,由多环向单、双环转化,一般,单、双环占环烷烃的50—55%;三环占环烷烃的20%;四、五环占环烷烃的25%。 4.芳香烃 芳香烃包括苯及其同系物,有多环芳烃和稠环芳香烃。 (二)非烃化合物 1.含硫化合物:主要有硫醇(—SH)、硫化物(—S—)(包括硫醚R—S—Rˊ、环硫醚)、二硫化物(—S—S—)以及噻吩衍生物。 2.含氮化合物:可分为碱性和中性两大类。碱性含氮化合物主要是吡啶、喹啉、异喹啉及吡啶的同系物。中性含氮化合物有吡咯、吲哚、咔唑的同系物及酰胺等。原油中含有具有重要意义的中性含氮化合物,即卟啉化合物,它是石油有机成因的重要生物标志物。 3.含氧化合物:主要有酸性和中性两大类。酸性含氧化合物中有环烷酸、脂肪酸及酚,总称石油酸;中性含氧化合物有醛、酮等,其含量较少。 三、石油的分类 Tissot和Welte(1978)提出的,该方案中的原油组成数据是指沸点>210℃的馏分分析数据。该分类采用三角图解,以烷烃、环烷烃、芳烃+N、S、O化合物作为三角图解的三个端元。 分为:石蜡型、环烷型、石蜡环烷型、芳香—中间型、芳香—环烷型和芳香—沥青型六种类型。

地球物理测井-名词解释

相对渗透率Kro:是指岩石的有效渗透率与绝对渗透率的比值,其值在0~1之间。通常用Kro,Krg,Krw分别表示油,气,水的相对渗透率。 视电阻率:因为地层是非均匀介质,所以,进行电阻率测量时,电极系周围各部分介质的电阻率对测量结果都有贡献,测出的不是岩石的真电阻率,将这种在综合条件影响下测量的岩石电阻率称为视电阻率。 周波跳跃:在疏松地层或含气地层中,由于声波能量的急剧衰减,以致接收器接受波列的首波不能触发记录,而往往是后续波触发接收器,从而造成声波时差的急剧增大,这种现象称为周波跳跃。 康普顿效应:当伽马光子的能量较核外束缚电子的结合能大的多且为中等数值时,它与原子核外轨道电子相互作用时可视为弹性碰撞,能量一部分转交给电子,使电子以与伽马光子的初始运动方向成角的方向射出,形成康普顿电子,而损失了部分能量的伽马光子则朝着与其初始运动成角的方向散射,这种效应称为康普顿效应。 声波时差:声波传播单位距离所用的时间。 绝对渗透率:当岩石孔隙中只有一种流体时,描述流体通过岩石能力的参数。 增阻侵入(泥浆高侵):地层电阻率较低,侵入带电阻率Ri大于原状地层电阻率Rt的现象。地层压力:又称地层孔隙压力,指作用在岩石孔隙内流体(油,气,水)上的压力。 视地层水电阻率Rwa:是指地层电阻率Rt与其地层因素F的比值,用符号Rwa表示,即Rwa=Rt/F。 含油气孔隙度Sh:岩石含油气体积占有效孔隙体积的百分数,用Sh表示,且Sw+Sh=1。 有效孔隙度:是指具有储集性质的有效孔隙体积占岩石体积的百分数。 缝洞孔隙度:是指有效缝洞体积占岩石体积的百分数。 储集层有效厚度:是指在目前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产出工业性油气流的储集层实际厚度,即符合油气层标准的储集层厚度扣出不符合标准的夹层(如泥岩或致密层)剩下的地层厚度。裂隙孔隙度:单位体积岩石中裂缝体积所占的百分数。 残余油饱和度Sor:当前开发技术,经济条件下无法开采出的油气占有效孔隙体积的百分数。扩散电动势:在扩散过程中,各种离子的迁移速度不同,这样在低浓度溶液一方富集负电荷,高浓度溶液富集正电荷,形成一个静电场,电场的形成反过来影响离子的迁移速度,最后达到一个动态平衡,如此在接触面附近的电动势保持一定值,这个电动势叫扩散电动势,记为Ed。 扩散吸附电动势:泥岩薄膜离子扩散,但泥岩对负离子有吸附作用,可以吸附一部分氯离子,扩散的结果使浓度小的一方富集大量的钠离子而带正电,浓度大的一方富集大量的氯离子而带负电,这样在泥岩薄膜形成吸附扩散电动势,记为Eda。 自然电位负异常:当地层水矿化度大于泥浆滤液矿化度时,储集层自然电位曲线偏向低电位一方的异常称为负异常。 自然电位正异常:当地层水矿化度小于泥浆滤液矿化度时,储集层自然电位曲线偏向高电位一方的异常称为正异常。 泥浆侵入:在钻井过程中,通常保持泥浆柱压力稍大于地层压力,在压力差作用下,泥浆滤液向渗透层侵入,泥浆滤液替换地层孔隙所含的液体而形成侵入带,同时泥浆中的颗粒附在井壁上形成泥饼,这种现象叫泥浆侵入。 泥浆高侵:侵入带电阻率Ri大于原状地层电阻率Rt的现象。 泥浆低侵:侵入带电阻率Ri小于原状地层电阻率Rt的现象。

成都理工大学(已有10试题)

成都理工大学 地球科学学院 高等数学(一)2002——2005 高等数学(二)2000——2005 自然地理学2004——2005 旅游资源学2004——2005 城市规划原理2004——2005 普通地质学2004——2005 测量学2004——2005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2004——2005,2010(2010为回忆版) C语言及程序设计2004——2006 遥感地质学2004 遥感导论2005 微机原理及应用2001——2002,2004——2006(2005有答案) 沉积岩石学2004——2005 地球科学概论2004——2005 找矿勘探地质学2004——2005 环境化学2004——2005 普通化学2004——2005 地质学基础2004——2005 油藏工程2004——2005 石油地质学2004——2005(注:2005年试卷共6页,缺第5页和第6页)渗流力学2004——2005 油层物理学2004——2005 普通生物学2004——2005 结晶学与矿物学2005 能源学院 普通地质学2004——2005 油层物理学2004——2005 沉积岩石学2004——2005 石油地质学2004——2005(注:2005年试卷共6页,缺第5页和第6页)找矿勘探地质学2004——2005 渗流力学2004——2005 油藏工程2004——2005 机械原理2004——2005 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 混凝土结构2004——2005 工程岩土学2004 岩土力学2004——2005 结构力学2004——2005

工程力学2004——2005 环境化学2004——2005 水力学2004——2005 建筑设计原理2004——2005 城市规划原理2004——2005 普通生物学2004——2005 机械原理2004——2005 信息工程学院 普通物理2004 物理2005 地球科学概论2004——2005 地质学基础2004——2005 信号与系统2004——2006 通信原理2004——2006 微机原理及应用2001——2002,2004——2006(2005有答案)C语言及程序设计2004——2006 数据结构2004——2006 数字电子技术2004,2006 计算数学2004 线性代数2004——2005 概率论2004 计算方法2004——2005 高等数学(一)2002——2005 高等数学(二)2000——2005 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高等数学(一)2002——2005 高等数学(二)2000——2005 普通地质学2004——2005 分析化学2004——2005 无机化学2004——2005 普通化学2004——2005 电子测量与仪器2005 微机原理及应用2001——2002,2004——2006(2005有答案)核电子学基础2005 普通物理2004 物理2005 机械原理2004——2005 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 高等数学(一)2002——2005 高等数学(二)2000——2005

测井地质学复习

测井地质学复习 1.所有的测井方法、标准代码、单位、测量要求环境、设计/开发的物理基础、 分辨率、主要地质应用、影响因素。以表格或系统陈述的方式。 举例:体积密度、井壁电成像FMI 2.裂缝的主要测井响应特征。 答: 第一类,常规测井响应: 1)井温测井 在裂缝处,泥浆侵入裂缝地层,导致地温下降,监测到的地温曲线出现低温严重偏低。 2)微侧向测井 | 微侧向测井采用贴井壁测量,探测深度较小,对裂缝敏感。在裂缝发育段,电阻率出现低阻异常,往往表现为以深侧向为背景的针刺状低阻突跳。 3)双侧向测井与微球形聚焦 由于深浅侧向探测深度有较大差别,在裂缝段表现为电阻率差异。分为正差异(LLD>LLS)和负差异(LLS

《石油地质学》第四章复习思考题.doc

第四章复习思考题 讲课的知识点都是必须掌握的内容 在掌握课堂知识的基础上回答下列问题: 1、除书上讲的五种无机成因学说外,还有哪些无机成因说? 地幔脱气说、费■托合成说(nCO+(2n + l)H2^CnH2n+2+nH2O)) 2、什么是现代宇宙说? 在太阳系某些星球的大气中,其主要成分为甲烷,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太阳系星球中碳氢化合物宇宙成因的可能性,这就是现代宇宙说 3、“不同石油的成分相似,但不相同”的现象为什么能够支持石油的有机成因? 石油的相似性是主要的,正好说明他们的成因可能大致相同,而他们在成分上的差异则可能与原始生油物质和生成环境的不尽相同、油气生成后经历的变化有关。4、现代沉积物中的油气生成过程。 沉积物t里藏到较大深度,到了成岩作用晚期或后生作用初期,沉积岩中的不溶有机物(干酪根)在温度的作用下达到成熟,通过热降(裂)解生成大量液态石油和天然气 5、干酪根的类型及不同类型有机质(干酪根)的产桂率。 I型干酪根原始氢含量高,氧含量低,来自藻类堆积物,产坯率80% II型干酪根原始氢含量较高,来自海相浮游生物(植物为主),产绘率60% III型干酪根原始氢含量低,氧含量高,来自陆地高等植物,产怪率30% 6、各种类型干酪根的H/C原子比和O/C原子比。 I型干酪根H/C在1.25^1.75之间,O/C在0.026-0.12之间 II型干酪根H/C在0.65-1.25之间,O/C在0.04-0.13之间

Ill型干酪根H/C在0.46-0.93之间,0/C在0.05~0.30之间7、有机质与干酪根在概念上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有机质包含干酪根,干酪根指沉积岩中所有不溶于非氧化性的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齐啲有机质,包含分散的和集中状态的。 8、沉积有机质划分为哪几种类型? 腐泥型和腐殖型 9、干酪根的类型与有机质的类型有什么联系? 不同有机质类型形成的干酪根类型不同,I型干酪根来自藻类堆积物,II型干酪根来自海相浮游生物(植物为主),III型干酪根来自陆地高等植物。 10、沉积岩中有机质的赋存状态有哪几种? 分散状态和集中状态 11、如何从沉积岩中分理出可溶有机质和干酪根? 岩石粉碎,用氯仿溶解出可溶有机质,剩下的用非氧化性的酸、碱溶解,过滤得到干酪根 12、干酪根的显微组分与干酪根的类型有何区别与联系? 干酪根显微组分有腐泥组、壳质组、镜质组、惰质组,腐泥组主要来源于水生植物,含腐泥组多的干酪根为I型;而壳质组主要来源于植物的抱子、角质, 可形成II型干酪根;镜质组、惰质组来源于陆生高等植物较多,形成III型干酪根。 13、干酪根是如何形成的?何谓腐殖化作用?何谓腐泥化作用? 生物体埋藏T生物降解和转化f腐泥化、腐殖化形成地质聚合物f成岩作用过程中形成具有很高相对分子质量的干酪根 腐殖化作用是动物、高等植物、微生物残体在微生物作用下,经过生物、化学作用转变为腐殖质的过程。 腐泥化作用是低等植物和浮游生物遗体在生物、化学作用下转变为腐泥的过 程。 14、原始有机质与干酪根的中间产物是什么? 结构规则的大分子生物聚合物(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部分或完全被分解, 形

地球物理测井学习知识重点复习资料

1、 在扩散过程中,各种离子的迁移速度不同,这样在低浓度溶液一方富集负电荷,高浓度溶液富集正电荷,形成一 个静电场,电场的形成反过来影响离子的迁移速度,最后达到一个动态平衡,如此在接触面附近的电动势保持一定值,这个电动势叫扩散电动势记为Ed 。 2、 泥岩薄膜离子扩散,但泥岩对负离子有吸附作用,可以吸附一部分氯离子,扩散的结果使浓度小的一方富集大 量的钠离子而带正电,浓度大的一方富集大量的氯离子而带负电,这样在泥岩薄膜形成扩散吸附电动势记为Eda 3、 当地层水矿化度大于泥浆滤液矿化度时,储集层自然电位曲线偏向低电位一方的异常称为负异常。 4、 当地层水矿化度小于泥浆滤液矿化度时,储集层自然电位曲线偏向高电位一方的异常称为正异常。 5、 在钻井过程中, 通常保持泥浆柱压力稍微大于地层压力,在压力差作用下,泥浆滤液向渗透层侵入,泥浆滤液 替换地层孔隙所含的液体而形成侵入带,同时泥浆中的颗粒附在井壁上形成泥饼,这种现象叫泥浆侵入. 6、 高侵:侵入带电阻率Ri 大于原状地层电阻率Rt; 7、 低侵:侵入带电阻率Ri 小于原状地层电阻率Rt 8、 梯度电极系:成对电极距离小于不成对电极到成对电极距离的电极系叫梯度电极系。 9、 标准测井:是一种最简单的综合测井,是各油田或油区为了粗略划分岩性和油气、水层,并进行井间地层对 比,对每口井从井口到井底都必须测量的一套综合测井方法。因它常用于地层对比,故又称对比测井。 10、电位电极系:成对电极距离大于不成对电极到成对电极距离的电极系叫电位电极系。 11、侧向测井:在电极上增加聚焦电极迫使供电电极发出的电流侧向地流入地层从而减小井的分流作用和围岩的影响,提高纵向分辨能力,这种测井叫侧向测井又称为聚焦测井 12、横向微分几何因子 : 横向积分几何因子 : 纵向微分几何因子: 纵向积分几何因子 : 13、声系:声波测井仪器中,声波发射探头和接收探头按一定要求形成的组合称为声波测井仪器的声系 14、深度误差:仪器记录点与实际传播路径中点不在同一深度上。 15、相位误差:时差记录产生的误差。 16、周波跳跃:在裂缝发育地层,滑行纵波首波幅度急剧减小,以致第二道接收探头接收到的首波不能触发记录波,而往往是首波以后第二个,甚至是第三或第四个续至波触发记录波.这样记录到到时差就急剧增大,而且是按声波信号的周期成倍增加,这种现象叫周波跳跃. 17、体积模型:把单位体积岩石传播时间分成几部分传播时间的体积加权值。 18、超压地层、欠压地层: 当地层压力大于相同深度的静水柱压力的层位,通常称为超压地层;反之,成为欠压地层。 19、放射性 放射性核素都能自发的放出各种射线。 20.同位素 凡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几种核素 21..基态、激发态 基态—原子核可处于不同的能量状态,能量最低状态。 激发态—原子核处于比基态高的能量状态,即原子核被激发了 22.半衰期 原有的放射性核数衰变掉一半所需的时间。 23.α射线—由氦原子核 组成的粒子流。氦核又称α粒子,因而可以说是α粒子流。 24.β射线—高速运动的电子流。V=2C/3(C 为光速),对物质的电离作用较强,而贯穿物质的本领较小 25.γ射线—由γ光子组成的粒子流。γ光子是不带电的中性粒子,以光速运动。 26.含氢指数地层对快中子的减速能力主要决定于地层含氢量。中子源强度和源距一定时,慢中子计数率 就只 的贡献。 介质对的无限长圆柱体物理意义:半径为横积a d r r r dr r G G σ? =≡2 /0 )(的贡献。薄板状介质对无限延伸物理意义:单位厚度的a z dr z r g G σ?∞ ≡0 ),(的贡献。 板状介质对的无限延伸物理意义:厚度纵积a h h h dz z G G σ?-≡2 /2 /)(的贡献。圆筒状介质对的无限长 径为物理意义:单位厚度半a r r dz z r g G σ?∞ ∞ -≡),(

测井地质学思考题

测井地质学思考题 1、地层倾角测井判断古水流方向 倾角测井能够反映沉积构造信息、准确计算层理倾向、倾角。因此,对于地下地质研究,利用倾角资料分析古水流是最重要的方法。有两种方式确定古水流: (1)利用倾角测井微细处理成果图,统计目的段内所有纹层倾向,取其主要方向代表古水流。这种方法使用大范围内古水流砂体内部前积结构,取其主要方向代表古水流(2)统计目的层段内所有蓝模式矢量的方向,取其主要方向代表古水流。这种方法适用于大范围内古水流系统研究。 将区内由地层倾角测井资料(经过沉积学特殊处理)判断的古水流方向(主次)标注在平面位置上。选井应全区均匀分布,可以控制各个相带的古水流系统方向。每口井在选取方向时,一定要是目的层段砂体的精细处理矢量图的蓝模式方向,或者用沉积施密特图的主峰方向控制每口井的局部古水流方向。 3、测井构造分析:地层产状获取方法。 现代地层倾角测井和井壁成像测井技术能准确确定地层产状和构造要素(包括褶皱、断层和不整合面等)。 岩层最初形成时,大都是水平的或近于水平的。如果发生构造运动,如褶皱运动,水平成层的岩层形成褶曲形态,各岩层的褶曲是按同一轴面套叠的,以后再沉积,新的沉积岩层在新的褶曲运动下又形成了新的褶曲,又按新的轴面套叠。 (1)通过倾角测井获取地层产状。 倾角测井每个矢量代表该深度点的地层在井眼面积范围内测到的产状。井内不同深度点的矢量,从套叠关系分析,相当于构造不同部位的矢量。将各部位的矢量通过套叠关系都集中到一个岩层构造面上,就能将岩层的构造形态恢复出来。 地层倾角测井研究构造与沉积时,在矢量图上可以把地层倾角的矢量与深度的关系大致分为四类:红色、蓝色、绿色和白色模式。 在组合矢量模式中,对于每一种构造的不同形态都唯一地对应了一种组合矢量模式,但是反过来则不成立,即同一个矢量模式具有多解性,但是我们可以结合其它资料排除那些不正确的解。在井中经常钻遇多个构造,它们的组合模式将是各单个构造组合矢量模式的再组合。 (2)通过井壁成像技术获取地层产状。 井壁成像测井资料主要是井壁的数字成像图,用色彩及辉度来表现构造现象。由于裂缝和层面处岩性的突变,造成了岩石的电导性或岩石的密度有突然的变化,在成像测井的图像上就会表现为一条明显的暗色条带,追踪这个条带的变化趋势,可以计算出断层的产状及褶皱的要素。 4、裂缝的测井响应分析及其主要特征。 P179-186 5、裂缝型储层中裂缝的定量产状及储层参数识别方法。 P186-192 6、如何通过测井资料分析现今地应力场的方向。 P198 7、烃源岩的测井响应及其识别方法。

(完整版)油气成藏地质学作业

第一章研究内容 1、油气成藏地质学的内涵及其在石油地质学中的位置 答:成藏研究涵盖的内容很多,包括基本的成藏条件或要素、成藏年代、成藏动力(运聚动力)、油气藏分布规律或富集规律等。 赵靖舟将从事油气藏形成与分布方面的研究称为“油气成藏地质学”(简称成藏地质学),认为它应是石油地质学中与石油构造地质学、有机地球化学、储层地质学、开发地质学等相并列的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 2、成藏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答:成藏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包括静态的成藏要素、动态的成藏作用和最终的成藏结果,涉及生、运、聚、保等影响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各个方面,但重点是运、聚、保。其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5个方面: 1)成藏要素或成藏条件的研究。包括生、储、盖、圈等基本成藏要素的研究和评价,重点是诸成藏要素耦合关系或配置关系的研究,目的为区域评价提供依据。 2)成藏年代学研究。主要是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现代成藏年代学实验分析技术与地质综合分析方法,尽可能精确地确定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时间,恢复油气藏的形成演化历史。3)成藏地球化学研究。采用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利用各种油气地球化学信息,研究油气运移的时间(成藏年代学)和方向(运移地球化学),分析油气藏的非均质性及其成因。 4)成藏动力学研究。重点研究油气运移聚集的动力学特点,划分成藏动力学系统,恢复成藏过程,重建成藏历史,搞清成藏机理,建立成藏模式。 5)油气藏分布规律及评价预测。这是成藏地质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它是在前述几方面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规律,进行资源评价和油气田分布预测,从而为勘探部署提供依据。 在盆地早期评价和勘探阶段:成藏地质学研究的重点是基本成藏条件的评价研究与含油气系统划分。 在含油气系统评价和勘探阶段:成藏研究的重点是运聚动力学、输导体系的研究、成藏动力系统划分、已发现油气藏成藏机理和成藏模式研究,以及油气富集规律的研究。 在成藏动力系统的评价和勘探阶段:成藏地质学的研究重点油气藏成藏机理和成藏模式研究以及油气富集规律的研究等。 3、成藏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1)最大限度地获去资料,以得到尽可能丰富的地质信息。 2)信息分类与分析——变杂乱为有序,去伪存真,突出主要矛盾。 3)确定成藏时间,分析成藏机理,建立成藏模式,总结分布规律。 4)评价勘探潜力,进行区带评价,预测有利目标。 高素质的石油地质科学地质工作者须备的基本素质: ①1知识+4种能力+2种意识②扎实的背景知识 ③细致的观察能力④全面准确的信息识别能力丰富的想象力⑤周密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⑥强烈的创造意识 ⑦强烈的找油意识 第二章油气成藏地球化学 成藏地球化学研究内容 1)油藏中流体和矿物的相互作用 2)油藏流体的非均质性及其形成机理 3)探索油气运移、充注、聚集历史与成藏机制

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地质学考研真题7

考试科目:石油地质学 一、区分和解释下列名词(5×7=35) 1、生油门限与生油窗 2、油气藏与油气田 3、相渗透率与相对渗透率 4、油气初次运移与二次运移 5、地层不整合圈闭与地层超覆圈闭 6、油型气和煤型气 7、地层压力梯度与地层压力系数 二、填空题(1×25=25) 1、随着天然气源岩成熟度的增加,天然气的δ13C1值_________,在成熟度相同的条件下,油型气的δ13C1比煤型气的δ13C1_________。 2、盖层的主要岩性一般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少数为_____________。 3、盖层的封闭机理包括三种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4、在England的流体势定义中,主要反映了三种力对油气运移的影响,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流体势的高低可以判断油气的运移方向,油气总是由流体势的______区向流体势的______区运移。 5、圈闭的三要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6、确定油气藏形成时间的主要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油气比较富集的主要盆地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8、渤海湾盆地属于________________型盆地,其主要的含油气层系为___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10×5=50) 1、简述Ⅰ型干酪根和Ⅲ型干酪根的基本特征。 2、简述影响碎屑岩储集层储集空间发育的主要因素。 3、油气二次运移的方向主要受哪些地质因素的控制? 4、简述圈闭有效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5、简述前陆盆地油气藏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四、综合题(20×2=40) 1、根据油气藏形成与油气富集的基本原理,论述三角洲相油气富集的主要原因? 2、图1为某盆地的白垩系目的层顶面埋深图。该盆地中间有一近东西向的北倾逆断层,断层活动时为侏罗纪——早第三纪,使得盆地发育二个凹陷A和B。研究表明,凹陷A主要发育侏罗系煤系源岩,凹陷B主要发育白垩系泥质烃源岩,凹陷A侏罗系煤系源岩的R0为1.0%——1.5%,凹陷B白垩系泥质烃源岩R0为0.6%——1.0%,已发现5个油藏和3个气藏,特征见表1。白垩系砂岩分布较广,砂体连续性较好,物性也较好。凹陷A侏罗系煤系源岩主要生油期为白垩纪末,主要生气期为早第三纪末,凹陷B白垩系泥质烃源岩生油期为晚第三纪末。

地球物理测井试题库

二、填空 1、 储集层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是孔隙性和_含可动油气_,描述储集层的基本参数有岩性,孔隙度,含油气孔隙度,有效厚度等。 2、 地层三要素倾角,走向,倾向 3、 岩石中主要的放射性核素有铀,钍,钾等。沉积岩的自然放射性主要与岩石的_泥质含量含量有关。 4、 声波时差Δt 的单位是微秒/英尺、微秒/米,电阻率的单位是欧姆米。 5、 渗透层在微电极曲线上有基本特征是_微梯度与微电位两条电阻率曲线不重合_。 6、 在高矿化度地层水条件下,中子-伽马测井曲线上,水层的中子伽马计数率_大于油层的中子伽马计数率;在热中子寿命曲线上,油层的热中子寿命长于_水层的热中子寿命。 7、 A2.25M0.5N 电极系称为_底部梯度电极系,电极距L=2.5米。 8、 视地层水电阻率定义为Rwa= Rt/F ,当Rwa ≈Rw 时,该储层为水层。 9、 1- Sxo ﹦Shr ,Sxo-Sw ﹦Smo ,1-Sw ﹦Sh 。 10、 对泥岩基线而言,渗透性地层的SP 可以向正或负方向偏转,它主要取决于地层水和泥浆滤液的相对矿化度。在Rw ﹤Rmf 时,SP 曲线出现负异常。 11、 应用SP 曲线识别水淹层的条件为注入水与原始地层水的矿化度不同。 12、 储层泥质含量越高,其绝对渗透率越低。 13、 在砂泥岩剖面,当渗透层SP 曲线为正异常时,井眼泥浆为盐水泥浆_,水层的泥浆侵入特征是低侵。 14、 地层中的主要放射性核素分别是铀,钍,钾。沉积岩的泥质含量越高,地层放射性越高。 15、 电极系A2.25M0.5N 的名称底部梯度电极系,电极距2.5米。 16、 套管波幅度低_,一界面胶结好。 17、 在砂泥岩剖面,油层深侧向电阻率_大于_浅侧向电阻率。 18、 裂缝型灰岩地层的声波时差_大于_致密灰岩的声波时差。 19、 微电极曲线主要用于划分渗透层,确定地层有效厚度。 20、 气层声波时差_高,密度值_低,中子孔隙度_低,深电阻率_高,中子伽马计数率_高_。 21、 如果某地层的地层压力大于_正常地层压力,则此地层为高压异常。 22、 油层的中子伽马计数率低于地层水矿化度比较高的水层的中子伽马计数率,油层电阻率大于地层水矿化度比较高的水层电阻率。 23、 地层三要素_倾角,倾向,走向。 24、 单位体积地层中的含氯量越高,其热中子寿命越短。 25、 h s φ=_________,t R F =_________。 一、填空题 26、 以泥岩为基线,渗透性地层的SP 曲线的偏转(异常)方向主要取决于_泥浆滤液_和 地层水的相对矿化度。 当R w >R mf 时,SP 曲线出现__正_异常,R w

测井地质学读书报告

测井地质学——读书报告测井沉积学方面的研究或应用 组长:师凯歌 201302030233 组员:钟寿康 201302030208 杨燕茹 201302010107 朱晨蔚 201302010107 陈佳作 201532020018 王雅萍 20153202014 2016.4.20

一、绪论 1、问题的提出以及必要性 随着地球物理勘探—测井的不断发展,我们对于测井资料的解释,不能局限于单井或者单一岩层的局部层面上,我们更应该做出区域性、多层岩层关联性的地质解释。这种要求的出现,使得研究人员将测井知识和地质中的沉积相知识联系起来,把两门学科从原理层面上结合起来,于是产生了测井沉积这一边缘性学科研究课题。 随着人们对这个问题研究程度的不断深入,我们对于测井资料的解释变得更加具有宏观性,使得测井资料解释而来的地质数据回归到地质体系中,这将使得测井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提升到区域层面上来,如此看来,这一问题的研究变得十分必要。 2、学科的产生 做为这一学科的主体—沉积相,我们必须首先认识它,沉积相是指古代沉积的产物,它是根据沉积环境或沉积作用加以定义的岩石体或沉积物特征的组合。沉积相的识别必须从两个层面上来进行:第一,宏观层面:相与相之间的组合。根据沃尔索相律:“只有横向上成因相近且紧密相邻而发育着的相,才能在垂向上依次叠覆出现而没有间断”。这一规律指导了在沉积相分析过程中进行沉积相的平面组合。第二,局部层面:岩石组合(类型及结构)、沉积构造(冲刷面、层理类型、纹层

组系产状及其垂向变化)、垂向序列变化关系(正粒序、反粒序、复合粒序、无粒序)、古水流、古生物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等几个方面。 在了解沉积相的知识以后,如何解决两门学科的联系成为关键。我们必须认识到测井沉积学的本体—沉积相的识别,然后利用两门学科的关联性,将测井“嫁接”到沉积相这门学科的知识体系中。因此产生了一个新的名词—测井相。测井相是由法国地质学家O.SERRA于1979年提出的。它是一组测井响应集合,它代表一定的地质相,并能将其它相体相区分。测井相又称电相。 二、测井相 1、测井相的定义 测井相的提出,目的在于利用测井资料(即数据集)来评价或解释沉积相。测井相是“表征地层特征,并且可以使该地层与其它地层区别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学大纲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资源勘查工程(原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总学时:72 一、教学思想 1、《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开设这门课的总体指导思想是:打好基础、向前覆盖(覆盖已经学过的基础地质知识,让学生了解它们与油气地质学的关系及其用途)、向后延伸(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新能力,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2、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精髓在于它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授课中围绕现代油气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进行了精练的讲述,致力于语言风格上精练、简约,内容安排上深入简出,以便于学生的学习、掌握; 3、在课程体系安排上,体现了以油气藏为核心的油气勘探指导思想。先介绍油气地质学的核心——油气藏及其构成因素,然后是油气藏的形成机理,最后介绍油气藏的赋存规律,共分三个大的板块; 4、尽量避免与后续课程的重复,适当加强了在生烃、运移等章节的份量; 5、吸纳了目前油气地质学的国内外主要进展,如:天然气的形成和富集、流体动力与油气的运聚成藏、储盖层评价、含油气系统、成藏动力学、油气成藏组合、非常规油气等。 6、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油气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同时要求对油气在地下的实际赋存条件如圈闭和油气藏的结构等,能通过图件的形式表达出来。故安排了8次实习(其中第8次为综合大实习)。为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安排了3次分组实验(课下进行)。二、学时分配与授课方式 本课程总学时为72,以教师讲授为主,并安排8次实习。 学时分配:教师授课60学时,课堂实习12学时,实验需在课下完成。建议学时的分配方案:第一章绪论,6学时 实习一中国主要油气盆地和油气田分布,1学时 第二章油气藏中的流体,6学时 第三章储层与盖层,8学时 实习二储集层孔隙结构观察对比、影响碎屑岩物性的因素分析,1学时 第四章圈闭与油气藏,8学时 实习三圈闭和油气藏类型的识别,1学时 第五章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因与生油岩,8学时 实习四有机质成熟演化曲线和成熟度分区,1学时 实习五TTI值的计算和应用,1学时 第六章石油与天然气的运移,8学时 实习六地下水动力分布与油气运聚的关系,1学时 实习七油源对比与油气运移方向确定,1学时 第七章油气藏的形成和破坏,8学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