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土壤风蚀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中国土壤风蚀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中国土壤风蚀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中国土壤风蚀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2002年5月26-31日,北京,中国

中国土壤风蚀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史培军

教授、博士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科学研究所所长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

中国土壤风蚀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史培军严平袁艺

(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沙漠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科学研究所北京100875 )

摘要:土壤风蚀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中国是世界上受土壤风蚀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土壤风蚀是中国干旱、半干旱及部分湿润地区土地荒漠化的首要过程。中国风蚀荒漠化面积达160.74×104 km2,占国土总面积的16.7%,严重影响这些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中国对风蚀现象及其危害的认识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二十世纪50~60年代,我国科学家对全国各大沙漠进行综合考察,开展了沙地利用、流沙固定及有关定位观测实验;80年代以来,土壤风蚀作为沙漠化的首要环节而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相继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工作,揭示了各种因素对风蚀过程的影响,尤其是人为因素对风蚀的加剧作用,并提出了不同地区的风蚀防治措施。本文将总结近几十年来中国土壤风蚀研究的进展,从风沙地貌与沙漠化、风蚀动力学、风蚀影响因子、风蚀测定与评估模型、风蚀强度分级、沙尘暴、风蚀控制等方面阐述风蚀研究的主要成果,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对未来土壤风蚀研究与防治提出展望与建议。

关键词:土壤风蚀;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荒漠化;沙尘暴

1 引言

土壤风蚀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严重的土壤风蚀不仅危害本地,造成地表细粒物质和土壤养分、有机质的大量流失,土地生产力下降,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而且殃及四方,产生大范围的沙尘暴灾害和大气环境污染,影响人类身体健康,并对交通、通讯和水利等设施构成危害。全球极易发生土壤风蚀的地区包括非洲、中东、中亚、东南亚部分地区、西伯利亚平原、澳大利亚、南美洲南部及北美洲的内陆地区[1]。风蚀造成的土地退化面积达到5.05×106 km2,占全球退化土地总面积的46.4%[2]。土壤风蚀也是中国干旱、半干旱及部分湿润地区土地退化或荒漠化的主要过程之一[3]。我国风蚀荒漠化面积达160.74×104 km2,占国土总面积的16.7%[4],严重影响这些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中国学者对风蚀现象及其危害的认识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历史文献记载有风蚀产生的“雨土”、“黄砂”等风沙灾害现象[5];东汉史学家班固(32-92)记载了罗布泊一带的雅丹地形,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466-527)在描述雅丹地形的形成时就有“浍其崖岸,馀溜风吹,稍成龙形”的解释[6];到清代,地方官员开始采用风蚀防治措施以保护耕地和灌溉设施[7];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通过对中国黄土高原的多年考察(1866-1872),认为中国北方广泛的黄土堆积主要是由其西北沙漠和戈壁地区的风蚀所致[8];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Sven Hedin)考察了罗布泊地区的雅丹地貌之后计算出,在1 600 a的时间内,风蚀深度达6 m[9]。二十世纪50~60年代,我国科学家对全国各大沙漠进行综合考察,开展了沙地利用、流沙固定及有关定位观测实验;80年代以来,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造成土地荒漠化问题日益严重,土壤风蚀

*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规划项目(G2000048702、G2000018604)和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沙区农田、草地土壤风蚀防治技术研究”赞助

作为沙漠化的首要环节而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相继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工作,揭示了各种因素对风蚀过程的影响,尤其是人为因素对风蚀的加剧作用,并提出了不同地区的风蚀防治措施。

本文将总结近几十年来中国土壤风蚀研究的进展,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对未来土壤风蚀研究与防治提出展望与建议。

2 研究进展

土壤风蚀作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风沙过程、沙漠化与沙尘暴灾害的首要环节,引起了中国学者的关注。近几十年来,通过风洞实验、野外观测等手段,相继开展大量的研究工作。在风蚀动力学、风蚀影响因子、风蚀测定与评估、风蚀防治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并在风沙地貌、土地沙漠化、沙漠环境演变、沙尘暴与风沙灾害等相关研究领域,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2.1 风沙地貌与沙漠化

我国土壤风蚀研究是伴随着沙漠科学,尤其是风沙地貌和沙漠化的研究而开展起来的。二十世纪50~60年代,中国科学院治沙队对我国各大沙漠进行综合考察,在内蒙及西北五省建立了六个综合治沙实验站及数十个中心站,基本查清了我国十大沙漠、沙地的自然条件和主要特征(图1),在风沙地貌发育、风沙运动规律、沙漠治理和风沙灾害防治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相继出版了一系列论著,具有代表性的有《中国沙漠概论》[10]、《塔克拉玛干沙漠风沙地貌研究》[11]、《风沙地貌学》[12]等。

图1中国北方沙漠与沙漠化土地分布(据文献[14])

自二十世纪80年代,中国沙漠研究的重点逐步转到沙漠化方面上,带动了土壤风蚀研究的发展。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13~16]:(1) 揭示了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区土地沙漠化的类型、主要特征及其发生发展过程;(2) 查明了中国沙漠化现状、分布特征及其危害;

(3) 分析了沙漠化的成因,确定了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在沙漠化成因中的作用;(4) 制定了沙漠化指标体系,开展了大范围的遥感与地面调查,进行沙漠化的监测和制图工作(图1);(5) 选择沙漠化危害严重的地区,进行不同自然条件下不同类型的沙漠化土地防治试验研究与示范。

2.2 风蚀动力学

风沙过程是指风力对地表物质的侵蚀、搬运和沉积,而风蚀实质上是气流或气固两相流

对地表物质的吹蚀和磨蚀过程。因此,从风沙物理学或流体力学的角度研究风蚀的动力机制,探讨沙粒的受力机制、风沙运动方式、风沙流结构、输沙率模型等,成为风蚀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

土壤颗粒的受力主要包括外力和内力两种,其中外力包括上举力、摩擦力、形状阻力以及颗粒撞击力、振动力、旋转力、颗粒剪切力、粒间离散力等,而内力包括重力、引力(万有引力、静电引力)、水膜吸附力、生物粘结力(图2)。凌裕泉和吴正(1980)、贺大良和高有广(1988)在风洞中,应用普通电影摄影和高速电影摄影,对沙粒受力运动的过程进行了动态摄影观测,并根据摄影资料对作用于单颗沙粒的几个主要力进行了概率计算,讨论了它们在沙粒运动中所起的作用[17,18];刘贤万(1995)应用高速频闪摄影和高速电影摄影,采用自动运动参数判读仪和计算机平滑拟合轨迹等方法,对不同运动方式的沙粒进行了受力分析,建立了各运动阶段的力学数学模型[19]。

图2土壤颗粒受力分析

沙粒的运动可划分为悬移、跃移和蠕移三种形式。中国学者对沙粒跃移的研究较多,凌裕泉和吴正(1980)观测到沙粒跃移的轨迹特征,对起跳角和降落角进行了统计[17];邹学勇等(1992)通过高速频闪摄影,对不同下垫面条件下沙粒的跃移轨迹、延程速度、起跳角与降落角呈线性关系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初步的论证[20];刘贤万(1995)发现,沙粒运动除了悬移、跃移和蠕移三种基本形式外,在沙粒发生跃移前,尚存在振动、滚动和滑动三种运动形式[19]。

风沙流结构表示气流中搬运的沙粒随高度的分布,是决定输沙率和防沙工程选择的重要指标。在风沙流结构研究方面,最早刘振兴(1960)根据湍流扩散理论,得出在不同空气稳定度下沙粒悬浮浓度随高度的分布公式及其与平均风速的关系[21]。吴正(1987)通过野外观测和风洞实验证明,输沙量随高度的分布呈指数规律递减;随着风速的增加,下层气流中沙量相对减少,相应增加了上层气流中搬运的沙量;在同一风速条件下,随着总输沙量增大,下层气流

/Q0-1),以判断中搬运的沙量增加,上层沙量相应减少;并提出风沙流结构特征值(λ=Q2

-10

地表吹蚀、搬运与堆积状况:当λ<1时,为过饱和风沙流,有利于堆积;λ>1时,为非饱和风沙流,有利于风蚀;λ=1时,为饱和风沙流,有利于非蚀非积搬运[12]。马世威(1988)研究了影响风沙流结构的三个主要因素,即风速、总输沙量、下垫面[22]。邹学勇等(1992)采用统计和概率的方法推导出风沙流结构为对数函数,并对戈壁风沙流做了专门研究[19]。Chen et al. (1995)又进一步分析了风沙流的粒度参数分布函数[23]。

输沙率的确定是风沙物理学的核心研究内容,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大量的理论模型和经验公式。除刘振兴(1960)应用空气动力学原理提出一个较为全面的输沙率模型外[21],我国学者多根据野外观测和风洞实验资料,建立输沙量与风速的相关关系式[24,25]。

2.3 风蚀影响因子

土壤风蚀是在特定的环境背景下风动力条件作用于沙质地表的结果,其成因总体上可以

归咎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其中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土壤、植被和地形等,人为因素包括土地开垦、过度放牧、樵采、水资源过度利用等不合理的经济活动(表1)。有关风蚀影响因子,国内外学者通过大量的试验研究,在单因子对土壤风蚀的影响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人为因素方面,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土地翻耕和牲蓄践踏是人为加速风蚀的主要原因。

表1 影响土壤风蚀的主要因子

气 候

土 壤 植 物 地 形 人为活动 植被类型 (±) 植被盖度 (+) 地表粗糙度 (±) 坡度 (±) 土垄 (±) 开垦 (-) 放牧 (-) 农田防护林 (+) 作物残茬 (+) 风速 (-)

风向 (±)

湍流度 (-)

降雨量 (+)

蒸发量 (-)

温度 (+)

气压变化 (-)

冻融作用 (+) 土壤类型 (±) 颗粒组成 (±) 土体结构 (±) 有机质含量 (±) 碳酸钙含量 (±) 土壤容重 (±) 团粒密度 (±) 土壤水分 (+) 注:(+)表示土壤风蚀随该因子的增加而减弱;(—)反之;(±)表示即有增加也有减少。

2.3.1 气候因子

气候条件对风蚀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风力作用上,而是风速、降水和温度等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Chepil et al . (1962)认为正是这些气候因子决定着年土壤风蚀水平,提出了风蚀气候因子指数[26],用于风蚀模型(WEQ)计算中[27]。之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将Chepil et al .公式(1962)修改为[28,29]:

12

C =1/100∑u 3((ETP i -P i )/ETP i ) d (式1)

i =1 式中,u 为2 m 处的月均风速,ETP i 为月潜在蒸发量,P i 为月降水量,d 为月总天数。

董玉祥和康国定(1994)根据粮农组织气候因子指数(式1),选择中国北方11个省区233个气象台(站)的气象数据,计算出各地的风蚀气候因子指数,绘出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年风蚀气候因子等值线图[30](图3)。图3表明,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年风蚀气候因子指数多介入10-100之间,其基本特征是东部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强,西部自西向东逐渐增强。气候侵蚀力较强的主要区域有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阿拉善戈壁地区、内蒙古高原北部、科尔沁草原及塔克拉玛干沙漠(没有数据),这些地区的气候因子指数在100以上,达到风蚀气候侵蚀力极强水平。

图3 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年风蚀因子C 值(据文献[30]修改)

2.3.2 土壤因子

土壤的稳定性结构、颗粒大小和土壤水分含量对土壤抗风蚀能力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其中,土壤颗粒组成是决定土壤抗蚀性的重要因素,粒径在0.08~0.25 mm 之间的土壤颗粒最容易遭受风蚀。张国平等(2001)根据不同颗粒组成对土壤风蚀的影响,绘制了中国土壤质地分布图[31](图4)。Dong et al . (2000)根据地表物质组成(图5),将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地表类型划分为砾质荒漠(戈壁)、沙质荒漠、黄土沉积物、残积物、冲积物、盐生沉积物和灌溉沉积物等七种,认为沙漠、沙漠与黄土过渡区以及废弃古河道的洪积物风蚀最为严重[7]。刘连友(1999)应用风洞实验,证明了我国农牧交错带主要土壤的自然抗蚀性规律,即土壤抗蚀性从干草原栗钙土带向两侧的荒漠草原棕钙土、灰钙土带和典型草原黑钙土带减弱的规律[32]。陈广庭(1991)证实了土壤结构性、干松程度、植被覆盖状况是决定土壤抗风蚀性质的三要素,认为土粒起动风速的大小并不取决于土壤单个颗粒的大小,而是取决于土壤团聚体平均直径的大小和组合情况[33]。董治宝和李振山(1998)通过风洞模拟实验发现:风成沙的风蚀可蚀性随粒度的变化服从分段函数,0.09 mm 粒径者最易被风蚀;风成沙颗粒按可蚀性可以分为3种类型:>0.7 mm 和<0.05 mm 为难蚀颗粒,0.7~0.4 mm 、0.075~0.05 mm 为较难蚀颗粒,0.4~0.075 mm 为易蚀颗粒;在相当粒径的条件下,混合沙粒较均匀沙粒易风蚀[34]。

图4 中国北方地区土壤质地分布图(据文献[31]修改)

图5 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若干典型地表物质颗粒组成(数据来自文献[10,14])

2.3.3 植被因子

大量的研究表明,植被盖度与土壤风蚀量呈负指数关系,即土壤风蚀速率随着植被盖度

的增加而出现指数规律急剧减少。通过风洞实验,对不同盖度条件下土壤样品的风蚀量和风蚀临界风速值的测定,结果表明(图6),临界起动风速随植被盖度的增加而增大,在相同风大量的研究表明,植被盖度与土壤风蚀量呈负指数关系,即土壤风蚀速率随着植被盖度的增加而出现指数规律急剧减少。通过风洞实验,对不同盖度条件下土壤样品的风蚀量和风蚀临界风速值的测定,结果表明(图6),临界起动风速随植被盖度的增加而增大,在相同风速条件下,土壤风蚀量随植被盖度的增加而减少,呈现负指数规律[35~37]。黄福祥等(2001)以Bagnold 输沙率公式为基础,借鉴Wasson & Nanninga (1986)模型[39],建立量毛乌素沙地植被覆盖率与风蚀输沙率之间的定量关系模型,通过野外观测,确定了不同风速条件下的有效植被盖度,认为植被覆盖率达到40~50%,可以有效地减少和防治风蚀[40]。

图6 风洞实验中植被盖度与土壤风蚀之间的关系(数据来自文献[38])

2.3.4 地形因子

在地形和坡度因子方面,研究表明,气流在爬坡过程中呈加速趋势,速度的增加率与坡长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而坡面上颗粒起动风速也是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增大,两者的对比关系决定着风蚀量的增大或减少。在地形起伏不大、坡度小于25°的情况下,风蚀量一般随坡度增加而加大[41,42]。

2.3.5 人为因子

中国北方地区,尤其是半干旱的农牧交错带,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滥垦、过牧、滥樵和过度利用水资源等,对极度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人为活动影响土壤风蚀是通过改变上述自然因子的属性而实现的,主要表现在植被盖度的减小和土壤抗风蚀性能的降低。风洞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风速条件下,土地开垦可以组成10倍以上的加速风蚀,过牧可以达到1.14倍,樵采可以达到22.8倍[35~37](表2);严平(2000)通过137Cs 法测定证明,开垦10~20年的旱作农田土壤风蚀速率是邻近草场的5~8倍[43]。平均估计由人为影响因素影响而增加的风蚀量约占总风蚀量的78%左右[37,44]。

表 2人为因素对土壤风蚀的加剧效应(风洞实验)

人为因素

风速条件 (m/s) 加剧倍数 资料来源

9.4-32.6 14.8 滥垦(翻耕)

16.43-23.03 11.3 过牧(践踏)

6.7-32.6 1.14 樵采 26.5 22.8 文献[35~37]

植被盖度(%)

风速 (m s-1)050

100150

风蚀量 (kg m-2

min-1)

2.4 风蚀测定与评估模型

风蚀控制与荒漠化防治的理论基础。目前,风蚀测定与评估的主要方法包括野外调查、模拟实验和风蚀预报模型。我国学者基于野外调查和观测,测定了不同地区土壤风蚀速率,分析了我国土壤风蚀的现状。

2.4.1 风蚀测定

国内已采用的方法主要有风蚀剖面和遗迹观测、扦插法、风洞实验、粒度分析、制图与遥感分析、输沙率观测、137Cs示踪法、风蚀模型等,表3列出了采用这些方法在不同地区测定到的风蚀速率。由表3可以看出,受观测期限和测试点的影响,风洞实验、扦插法、风蚀剖面分析等方法所测定到的数值偏高,其它方法所测定到的区域风蚀速率一般集中在10~80 t/ha?a之间,以沙丘地风蚀速率最高,开垦的农田次之。

表 3 中国若干地区土壤风蚀测定数据

地点气候类型土地类型风蚀速率

(t/ha?a) 方法资料来源

内蒙古呼伦贝尔

草原

半湿润沙地156.00 扦插法文献[45]

内蒙古奈曼半干旱沙地80.00 扦插法文献[46]

内蒙古科尔沁半干旱沙地174.00-349.50 扦插法、制图文献[47]

内蒙古四子王半干旱农田335.00 土壤剖面测定文献[13]

北京大兴半湿润农田13.30 WEQ 文献[48]

山东夏津半湿润沙地21.00 扦插法文献[49]

山西右玉半干旱黄土/农田13.73 扦插法文献[50]

陕西神木半干旱黄土/农田18.87 风蚀统计模型文献[51]

晋陕蒙接壤地区半干旱沙地/黄土15.90 风沙观测、遥感文献[52]

内蒙古后山地区半干旱农田/草场14.40-41.10 剖面粒度分析文献[53]

农田/草场/沙丘地7.44-43.68 137Cs法文献[43]

青海共和盆地半干旱

四种沙漠化土地157.00-1510.00 风洞实验文献[54]

青藏高原中南部

地区

半干旱农田/草场/沙丘地22.62-69.43 137Cs法

青海格尔木干旱沙丘地84.14 137Cs法

文献[55]

新疆罗布泊干旱雅丹60.00 风蚀遗迹文献[9]

新疆库尔勒干旱农田/草场31.71-59.85 137Cs法文献[56]

2.4.2 风蚀模型

为了精确地估算土壤风蚀量,评价各种防风蚀措施,世界各国学者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先后提出了不同形式的土壤风蚀预报模型,主要有风蚀方程(WEQ)[27]、修正风蚀方程(RWEQ) [57]、风蚀预报系统(WEPS)[58]以及日风蚀量预报模型[59]等。我国在风蚀模型方面起步较晚,目前尚未建立成熟的、能够普遍应用的风蚀模型。董治宝(1998)根据风洞模拟实验结果,建立以风速(V)、空气相对湿度(H)、土体颗粒平均粒径(d)、土体硬度(F)、植被盖度(V CR)、地表破损率(S DR)、地表坡度(θ)为变量的土壤风蚀预报模型(式2),测算了陕西神木六道沟流域风蚀速率为18.84 t/ha?a[51](表3)。

Q=?t?x?y{3.90(1.0413+0.0441θ+0.0021θ2-0.0001θ3)

*[V2(8.2*10-5)V CR S DR2/(H8d2F)x,y,t]}dx?dy?dt(式2)

另外,王训明等(2001)以土壤风蚀的随机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土壤风蚀的一类随机过程模型,计算出在任意时刻任一类可蚀土壤颗粒的随机概率分布、数学期望(平均风蚀量)及平均风蚀量的方差[60]。

2.5 土壤风蚀强度分级

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范围广大,由于气候、地貌、土壤、植被及土地利用方式的差异,土壤风蚀强度也随之表现出地带性空间分布规律。齐矗华和甘枝茂(1991)根据自然条件的差异,将黄土高原风蚀区划分为:(1) 中温带荒漠草原、暖温带干草原北部强烈风蚀带,年风蚀速率50~100 t/ha ?a ;(2) 暖温带干草原中部中度风蚀带,年风蚀速率20~50 t/ha ?a ;(3) 暖温带干草原南部轻度风蚀带,年风蚀速率小于20 t/ha ?a [61]。

赵羽等(1989)根据相对风蚀深度、植被盖度和风蚀面积所占百分数等指标(表4),对内蒙古土壤风蚀进行了强度分级,并利用MS/TM 资料,结合地面调查,完成了1:100万内蒙古土壤风蚀图[47]。在此基础上,水利部(1997)制定土壤风蚀分类分级标准,将风蚀强度划分为微度、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和剧烈六级,以此作为国家行业标准[62]。在按此标准,完成了1:400万全国土壤风蚀图。2000年,由水利部组织,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与中国科学院遥感技术应用研究所等单位,利用TM 资料,结合地面调查,通过GIS 技术,完成了新的1:400万全国土壤风蚀图。根据该图的结果,我国土壤风蚀面积由80年代末的188万平方公里增加到90年代末的191万平方公里,净增3万平方公里,年增速达1.6%。

表4 中国土壤风蚀强度分级

Zhao et al .[47]和水利部[62] 级 别

Zachar 分级[63] 风蚀速率(m 3 ha -1 a -1) 风蚀速率(t km -2 a -1) 植被盖度 微 度

<0.5 <200 > 70% 轻 度

0.5-5 200-2500 70-50% 中 度

5-15 2500-5000 50-30% 强 度

15-50 5000-8000 30-10% 极强度

50-200 8000-15000 10-1% 剧 烈 >200 >15000 < 1%

2.6 沙尘暴

中国北方地区为中亚沙尘暴区的一部分,属全球现代沙尘暴的频发地区之一[64]。在地质时期和人类历史时期,中国北方一直是沙尘暴的主要成灾地区和“雨土”的释放源地[5,65]。近年来,随着气候暖干化和人为活动的加剧,中国北方地区土地荒漠化面积急剧扩展,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造成沙尘暴灾害频繁发生,给当地及周围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特别是2000年春季,中国北方地区连续出现了十多次沙尘暴、扬沙和浮尘恶劣天气,其出现时间之早、发生频率之高、影响范围之广、危害程度之大,为历史同期所罕见[66],对中国北方地区的交通运输、大气环境、人民生活与生存条件造成严重危害,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沙尘暴主要分布于西北、华北和东北西部,尤其以西北地区 的沙尘暴的分布范围广、危害最为严重。中国沙尘暴的区域分布,目前有以下三种划分[67]:一是采用地面气象观测的沙尘暴日数,将中国沙尘暴从区域分布上划分为影响区、易发区、多发区和高频区,塔里木盆地、青藏高原西北部、内蒙古阿拉善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是沙尘

图1090(1951祁连山地区,以及内蒙古高原中蒙边境地区,沙尘暴呈增加趋势,余之,大部分北方地区则减少的特征[68,69]。强和特强沙尘暴的发生频数自50年代以来一直在增加,50年代每年为0.5次,60年代每年为0.8次,70年代每年为1.3次,80年代每年为1.4次,90年代每年为2.3次,2000年则为14次。由此可见,中国北方强风沙活动呈现增多的趋势。从沙漠化土地扩张来看,据国家林业总局公布的资料,从50~70年代的1560 km 2/a ,增加到70年代中至80年代的2100 km 2/a ,90年代前五年的2400 km 2/a ,90年后五年的3436 km 2/a ,相当于一年沙化掉一个县的土地面积。

图8 公元300年以来我国北方沙尘暴发生频数(数据提供:国家气象局)

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110012001300140015001600170018001900

01

2

3

4

5

67

8

9

10

 10 年沙尘暴频数 50 年滑动平均值

频 数公 元 年

2.7 风蚀防治技术

在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人们很早就认识到土壤风蚀防治的重要性。自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逐渐意识到,为了确保西北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土壤风蚀。目前,风蚀防治的措施主要包括植物措施、工程措施、化学措施及土地管理措施。

采用植物措施防治土壤风蚀主要有植树造林、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中国已成功完成了两期“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第三期工程也正在实施中。“三北”防护林使该地区森林覆盖率由5.1%提高到9.0%。此外,还实施了防沙治沙工程、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等一系列重大生态建设工程,约有12%的沙化土地得到了治理,1170多万公顷退化草场得到保护与恢复,对风蚀防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在干旱的沙漠地区,植物措施难以发挥作用,需要应用工程措施和化学固沙措施防治风蚀。工程措施主要采用沙障、草方格、输沙断面、下导风栅板、阻沙堤等方式,用于保护交通线、城镇居民点及重要工矿设施,使其免遭风沙灾害。这些措施在包兰铁路沙坡头段、集通铁路奈曼段、兰新铁路玉门段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等成功地防治了地表风蚀,保证铁路和公路穿越沙漠,畅通无阻。在流沙地区,喷洒化学固沙材料和土壤黏着剂,可以极大地增大土壤颗粒的吸附力,在流沙地表形成保护壳。但由于成本问题及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目前,我国化学措施尚处于在极端干旱沙漠中进行小面积试验示范的阶段。

防治土壤风蚀的土地管理措施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土地利用结构,即调整和优化土地利用格局。中国政府已认识到,以往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格局是土壤风蚀的重要驱动因子,在1998年启动长江、黄河上游地区天然林保护工程之后,近期又开始在西部地区的17个省、市、区,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特别是对北方草原、荒漠地区,国家实施了“退牧还草、种草养畜”工程。截至到2000年底,西部地区共完成退耕还林还草面积37.66万公顷,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种草面积46.75万公顷。随着这一政策的持续,我国西部地区土地利用格局将会发生积极的变化,土地滥垦、过牧的问题将得到一定尺度的缓解。第二层次是具体的土地利用方式,即对不同类型土地采取不同的抗风蚀措施。如在耕地中,抗风蚀的土地利用风蚀包括条带耕作、轮作、作物留茬、深耕、垄耕及免耕等措施,但由于受传统耕作方式的影响,这些措施在中国往往难以实行。在青海省贵南牧场,采用抗风蚀的土地管理措施,对降低土壤风蚀起到了显著的效果[54]。近年来,以秸杆残茬覆盖地表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已开始在山西、河北等地推广,在风蚀防治中起到明显作用[70,71]。

3 土壤风蚀防治战略及进一步研究的重大科学问题

3.1 存在的问题

如上所述,中国土壤风蚀研究与防治已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目前还存在以下问题:(1)土壤风蚀防治的战略问题;(2) 风沙边界层动力学;(3) 风蚀测定与评估模型;(4) 土壤风蚀容忍量的确定。

3.2 土壤风蚀防治战略

近几十年来,我国在土壤风蚀防治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局部地区的土壤风蚀在一定尺度上得到遏止。但由于全球气候变化,我国北方地区趋于暖干化,近50年来,温度持续偏高,

年增幅平均达到0.5-1.0 ℃/10a,降水总体上在波动中趋于减少[72],造成冬春季节土壤水分降低,地表疏松干燥,加之人为活动的干扰进一步加剧,沙化土地持续扩展。我国土壤风蚀危害进一步加重,风蚀防治任务艰巨。因此,需要对以前的土壤风蚀防治实践进行总结,针对存在的问题,我国未来土壤风蚀防治的战略主要有:

3.2.1 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以往土壤风蚀防治强调局部地区的治理,而忽视了大面积的生态环境退化。为此,需要调整土壤风蚀防治的国家战略,即由治转为防、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对大面积的北方草原和荒漠地区,以及广大的农牧交错地带和青藏高原,首先要减轻草场的压力,实施禁牧还草、退牧还草。为此必须选择水土条件好的地区,发展人工优质高产草地,以承担放牧草地转下来的牲畜压力,这就要求区域性的生态-生产范式。在此基础上,对广阔的农田和草场,实施生态防御的积极措施,旱作农田推广带状耕作、免耕和作物留茬;草原地区通过封育和圈养,减少牲畜践踏对草地的破坏。对局部重点地段,如交通线、城镇居民点、工矿设施,采用工程措施进行治理,保护周围的天然植被。

3.2.2 调整土地利用格局

针对目前“局部治理,整体恶化”的局面,必须调整这一地区的土地利用机构,即将原先的“大面积搞生产,小面积搞生态”土地利用模式,调整为“大面积搞生态,小面积搞生产”的土地利用模式。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工作,逐渐使人们认识到,必须针对不同的区域景观,重建生态环境安全条件下的土地利用/覆盖空间宏观格局。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尤其是滥垦、滥牧是造成土壤风蚀加剧的主要原因,为此,必须对土地利用进行结构和格局大调整。扩大生态用地,减少生产用地,通过调整农牧业结构和技术创新,建设小面积的高产农田,退下低产旱耕地,大面积还林还草,恢复自然植被,改善生态环境。

3.2.3 建立土壤风蚀防治的生态资产补偿制度

控制土壤风蚀,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最重要的工作是植被的恢复,植被的恢复是防治土壤风蚀的普遍措施,已在广大风蚀地区得到很好的推广。然而,由于土壤风蚀地区植被的恢复不仅对当地起重要作用,而且也受惠于临近地区。因此,将土壤风蚀防治看作是一项持久的社会公益事业,应建立新的生态建设补偿机制,即把土壤风蚀防治的生态与经济效益统一起来,高度重视生态资产的服务价值开发。

3.3 土壤风蚀研究的重大科学问题

针对国际土壤风蚀研究所取得的进展,以及目前中国土壤风蚀研究存在的问题,面向国家土壤风蚀防治的需要,加强下列土壤风蚀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势在必行。

3.3.1 风沙边界层动力学

风沙边界层是指近地面风沙活动过程中,发生在气流相边界层内层部分的风沙气固两相流动。半个多世纪的研究实践证明,只有在风沙边界层动力学理论研究方面获得突破,才能够将风与地表互馈作用(地表风蚀和沙漠化过程)、风沙工程设计原理、风沙地貌形成机制、沙尘物质搬运和分选沉积过程这几个研究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由于风沙边界层是地面蠕移层和高空沙尘气溶胶层的过渡层,国内外研究者的焦点都集中在风沙边界层内。但风沙边界层动力学理论的复杂性,导致宏观与微观研究的有机结合仍存在很大问题,建立风沙边界层动力学理论的必要的边界条件仍不清楚,风沙工程设计和风沙地貌发育机制缺乏理论基础。加强风沙边界层动力学过程研究,旨在建立高空、近地面边界层和地表蠕移层三者的联系纽带,

构建风沙边界层动力学理论,提供风沙工程的一般设计原理和风沙地貌发育机制理论。重点研究以下内容:(1) 高空沙尘气溶胶运动层底部边界条件;(2) 风沙边界层动力学理论模型;

(3) 主要沙丘地貌类型的发育机制;(4) 风沙工程设计的一般性原理;(5) 风沙工程与风沙地貌之间的自适应模型。

3.3.2 土壤风蚀评价

土壤风蚀研究,其归根到底是对土壤风蚀进行定量评价问题。精确的风蚀速率及其区域分布不仅是划分土壤风蚀强度的主要指标和土壤风蚀防治的科学依据,而且也是与风蚀相关的研究领域(如风沙地貌、沙尘暴与黄土、土地荒漠化等)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科学问题。但由于风蚀过程特有的复杂性、随意性和无边界性,目前还很难对其进行精确地测定和科学地评估。虽然风蚀测定与模型评估是一个世界性的科学难题,但与国外相比,这一问题在我国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1) 已有风蚀测定方法不规范,所测定到的数据不统一,差别较大(表4);(2) 可信的风蚀数据有限,不足以提供较大区域乃至全国范围的土壤风蚀现状及区域分布;(3) 在风蚀模型方面研究进展较少,没有尝试建立一个在合适的通用土壤风蚀方程。

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一方面要大力开展风蚀测定工作,将已有的测定技术统一在确定的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上,如时间尺度:瞬时-天—年—多年,空间尺度:点-样方(地块)-区域。另外,开发新的技术对风蚀测定也尤为重要,如137Cs技术在水蚀研究中已成为成熟的测试手段,而直到近年来才引入到风蚀测定中,初步研究表明,137Cs法应用到土壤风蚀研究是可行的,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55,73]。另一方面,由于野外测定工作量大,耗时长,需要通过建立土壤风蚀模型予以验证和外延。在这方面,水蚀研究中通过小流域试验与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相互比照,取得了成功的经验[74]。

3.3.3 土壤风蚀容忍量的厘定

容忍量(T值Soil loss tolerance)是指在土壤经济而永久地维持高水平生产力前提下的最大土壤侵蚀速率[75,76]。T值自二十世纪40年代提出以来,国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到70年代以后,T值作为土壤侵蚀防治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很多国家的土壤侵蚀防治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77]。而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风蚀T值的研究与应用却相对不足,难以满足当前荒漠化防治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要求。问题主要表现在:首先,现有关于土壤风蚀研究的成果,没有考虑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正面影响,即自然成土过程和人为加速土壤熟化的作用。其次,土壤风蚀作为一种不可抗拒的地质过程,要绝对控制风蚀过程是不可能的,需要控制的是人为加速风蚀。第三,由于没能提出符合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要求的控制土壤风蚀的临界值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使土地持续利用与风蚀控制之间相互对立,不能协调发展。特别是在土地利用中,风蚀引起的土地退化是由人为因素还是自然因素为主造成的尚无法判定,对依法治理土地退化造成严重障碍。

风蚀T值研究偏重于综合考虑自然条件和人为作用(土地利用方式和耕作制度等)下成土过程与土壤风蚀过程的相对平衡,在理论上可以较准确地界定自然风蚀与人为加速风蚀及其在土地荒漠化过程中的作用;在实践上可以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持续利用和依法治沙工作提供科学的指导和法律依据。风蚀T值主要包括以下研究内容:(1) 土壤形成速率;(2) 土壤风蚀对土地生产力的危害;(3) 土壤风蚀预测;(4) 土壤风蚀防治的T值对策。

4 结论与讨论

综上所述,近几十年来,中国土壤风蚀研究已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突出的成就主要有:完成了中国风沙地貌图和土壤风蚀图的编制;建立了土壤风蚀评价的指标体系;完善了土壤

风蚀测定的技术;发展了区域土壤风蚀控制的模式等。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风沙边界层动力学、风蚀测定与评估模型、土壤风蚀容忍量的确定、防治土壤风蚀的生态资产补偿制度等。中国土壤风蚀防治应采取的战略为:以防为主、防治结合;调整土地利用格局,由“大面积搞生产,小面积搞生态”调整为“大面积搞生态,小面积搞生产”的土地利用模式;建立土壤风蚀防治的生态资产补偿制度。中国土壤风蚀研究的重大科学问题主要有风蚀动力学研究、土壤风蚀评价和土壤风蚀容忍量的确定。

中国土壤风蚀研究要加强国际合作,借鉴一些成功的土壤风蚀评价模型和控制土壤风蚀的技术,还要加强从事土壤风蚀研究与防治各类人才的培养。由于中国有广阔的半干旱地区,土壤风蚀与水蚀往往交织在一起,如中国北方的农牧交错带就是一条典型的风水复合侵蚀带,因此高度重视这一类型的土壤侵蚀研究,对我国严重地区的土壤侵蚀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也对国际上开展复合侵蚀研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78,79]。

参考文献

[1] Skidmore, E.L.1986. Soil erosion by wind: an overview. In: El-Baz F. and Hassan M.H.A.(eds.) Physics of

desertification. Dordrecht:Martinus Nijhoff,261-273.

[2]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UNEP) and International Soil Research Information Center(ISRIC) 1990.

World map of the status of human induced soil degradation.

[3] 陈渭南,董光荣,董治宝. 1994. 中国北方土壤风蚀问题研究的进展与趋势. 地球科学进展, 9(5):6~11.

[4] 慈龙骏, 吴波.1997.中国荒漠化气候类型划分与潜在发生范围的确定.中国沙漠,17(2):107-112.

[5] 张德二. 我国历史时期以来降尘的天气气候学初步分析[J]. 中国科学, 1984,24(3): 278~288.

[6] 夏训诚.1987.罗布泊科学考察与研究. 北京:科学出版社.

[7] Dong, Z. B., Wang, X. M. and Liu, L. Y. 2000. Wind erosion in arid and semiarid China: an overview.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55(4): 439-444.

[8] Pye, K. and Tsoar, H. 1990. Aeolian sand and sand deposits. London: Unwin Hyman.

[9] Hedin, S. 1905. LOP NOR: Scientific results of a journey in central Asia (1889-1902). Vol. 2. Stoockholm.

Scientific Report.

[10] 朱震达, 吴正, 刘恕等1978.中国沙漠概论.北京:科学出版社.

[11] 朱震达, 陈治平, 吴正等.1981.塔克拉玛干风沙地貌研究. 北京:科学出版社.

[12] 吴正.1987. 风沙地貌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3] 朱震达,刘恕.1981.中国北方地区的沙漠化过程及其治理区划.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4] 朱震达,刘恕,邸醒民.1989.中国的沙漠化及其治理.北京:科学出版社.

[15] Ding, D. S., Bao, H. S. and Ma, Y. Y. 1998. Process in the study of desertification in China. Progress in Physical

Geography, 22(4): 521-527.

[16] 王涛, 赵哈林, 肖洪浪. 1999. 中国沙漠化研究的进展. 中国沙漠, 19(4):299-311.

[17] 凌裕泉, 吴正. 1980. 风沙运动的动态摄影实验. 地理学报, 35(2): 174-181.

[18] 贺大良, 高有广. 1988. 沙粒跃移运动的高速摄影研究. 中国沙漠, 8(1):18-29.

[19] 刘贤万. 1995. 实验风沙物理与风沙工程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 邹学勇, 朱久江, 董光荣等. 1992. 风沙流结构中起跃沙粒垂直初速度分布函数. 科学通报, 37(23):

2175-2177.

[21] 刘振兴. 1960.关于风沙问题的研究(Ⅰ): 近地层湍流大气中砂的传输. 气象学报, 31(1): 75-83.

[22] 马世威. 1988. 风沙流结构的研究. 中国沙漠, 8(2):8-22.

[23] Chen W. N, Yang, Z. T. and Dong, Z. B. 1995. Vertical distribution and grainsize parameters of drifting sand

particles during sandstorms in the Taklamakan Desert, Central Asia. Physical Geography, 16(6): 503-552

[24] 邹学勇, 董光荣. 1993. 风沙物理学的发展与展望. 地球科学进展, 8(6): 44-49.

[25] 董治宝, 董光荣, 陈广庭. 1995. 风沙物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大自然探索, 14(3): 30-38.

[26] Chepil, W.S., Siddoway, F.H. and Armbrust, D.V. 1962. Climatic factor for estimating wind erodibility of farm

fields.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17 (4), 162-165.

[27] Woodruff, N.P. and Siddoway, F.H. 1965. A wind erosion equ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29 (5): 602-608.

[28]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United Nations (FAO). 1979. A provisional methodology for soil

degradation assessment. Rome, Italy.

[29] Skidmore, E.L.1986b. Wind erosion climatic erosivity. Climate Change, 8(1-2): 195-208.

[30] 董玉祥, 康国定. 1994. 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风蚀气候侵蚀力的计算与分析. 水土保持学报, 8(3): 1-7.

[31] 张国平, 张增祥, 刘纪远. 2001. 中国风力侵蚀空间格局及驱动力因子分析. 地理学报, 56(2): 146-158.

[32] 刘连友.1999.风蚀地貌动力过程的实验研究[博士学位论文]. 兰州: 兰州大学.

[33] 陈广庭. 1991.北京平原土壤机械组成和抗风蚀能力的分析.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5(1): 103-113.

[34] 董治宝, 李振山. 1998. 风成沙粒度特征对其风蚀可蚀性的影响.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4(4): 1-5, 12.

[35] 董光荣,李长治,金炯,高尚玉,吴丹.1987. 关于土壤风蚀风洞模拟实验的某些结果. 科学通报, 32(4):297~

301.

[36] 胡孟春, 刘玉璋, 乌兰等. 1991. 科尔沁沙地土壤风蚀的风洞实验研究. 中国沙漠, 11(1): 22-29.

[37] 刘玉璋, 董光荣, 李长治. 1992. 影响土壤风蚀主要因素的风洞实验研究. 中国沙漠, 12(4): 41-49.

[38] 董玉祥, 刘玉璋, 刘毅华. 1995. 沙漠化若干问题研究. 西安: 西安地图出版社.

[39] Wasson, R. J. and Nanninga, P. M. 1986. Estimating wind transport of sand on vegetated surfaces.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Landforms, 11 (5): 505-514.

[40] 黄福祥, 牛海山, 王明星等. 2001. 毛乌素沙地植被覆盖率与风蚀输沙率定量关系. 地理学报, 56(6):

700-710.

[41] 董治宝. 1994. 陕北沙漠黄土带典型区风蚀流失量模型[博士学位论文]. 兰州: 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

所.

[42] 李振山. 1999. 地形起伏对气流速度影响的风洞实验研究. 水土保持研究, 6(4): 75-79.

[43] 严平.2000. 137Cs法在土壤风蚀研究中的应用-以青海共和盆地为例(博士论文摘要). 中国沙漠, 20(1): 102

[44] 王涛, 吴薇. 1999. 我国北方的土地利用与沙漠化. 自然资源学报, 14(4): 355-358.

[45] 马玉堂. 1981. 呼伦贝尔草原土壤风蚀的研究. 中国草原, 2(3): 67-74.

[46] 徐斌, 刘新民, 赵学勇. 1993. 内蒙古奈曼旗中部农田土壤风蚀及其防治. 水土保持通报, 7(2): 75-80.

[47] 赵羽, 金争平, 史培军等. 1988. 内蒙古土壤侵蚀. 北京: 科学出版社.

[48] 严平. 1991. 北京市大兴县榆垡乡土壤风蚀与土地风沙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兰州: 中国科学院兰州沙

漠研究所.

[49] 赵存玉. 1992. 鲁西北风沙化土地农田风蚀机制与防治措施. 中国沙漠, 12(3): 46-50.

[50] 孔兴帮, 苗敬达, 张提. 1990. 右玉县风蚀规律研究. 水土保持通报, 10(2): 53-57.

[51] 董治宝. 1998. 建立小流域风蚀量统计模型初探. 水土保持通报, 18(5): 55-62.

[52] 刘连友. 1999. 区域风沙蚀积量和蚀积强度初步研究—以晋陕蒙接壤区为例. 地理学报, 54(1): 59-64.

[53] 董治宝, 陈广庭. 1997. 内蒙古后山地区土壤风蚀问题初论.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3(2): 84-90.

[54] 董光荣, 高尚玉, 金炯. 1993. 青海共和盆地土地沙漠化与防治途径. 北京: 科学出版社

[55] Yan, P., Dong, Z. B., Dong, G. R. et al. 2001. Preliminary results of using 137Cs to study wind erosion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47 (4): 443-452

[56] 濮励杰, 包浩生, 彭补拙等. 1998. 137Cs应用于我国西部风蚀地区土地退化的初步研究-以新疆库尔勒地

区为例. 土壤学报, 35(4): 441-449.

[57] Fryrear, D. W., Saleh, A., Bilbro, J. D. et al. 1996. Field tested wind erosion model. In: Buerkert, B., Alllison, B.

E. and Von Oppen, M.(eds.)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Wind erosion in West Africa:the

problem and its control’. Weikersheim(Germany): Margraf Verlag,343-355.

[58] Hagen, L.J. 1991. A wind erosion prediction system to meet user needs.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46 (2), 106-111.

[59] Cole, G.W., Lyles, L. and Hagen, L.J. 1983. A simulation model of daily wind erosion loss. 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s, 26 (6), 1758-1765.

[60] 王训明, 董治宝, 武生智等. 2001. 土壤风蚀过程的一类随机模型. 水土保持通报, 21(1): 19-22.

[61] 齐矗华, 甘枝茂. 1991. 黄土高原侵蚀地貌与水土流失关系研究. 西安: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6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1997.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63] Zachar, D. 1982. Soil Erosion (Development in Soil Science 10). Amsterdam: Elservier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mpany.

[64] Pye, K. 1987. Aolian dust and dust deposits. Academic Press Inc.Ltd., London.

[65] 夏训诚, 杨根生. 1996. 中国西北地区沙尘暴灾害及防治.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66] 叶笃正, 丑纪范, 刘纪远等.2000. 关于我国华北沙尘天气的成因与治理对策. 地理学报, 55(9): 513-520.

[67] 方宗义, 朱福康, 江吉喜等编. 1997. 中国沙尘暴研究. 北京: 气象出版社.

[68] 张德二, 陆风. 1999. 我国北方的冬季沙尘暴. 第四纪研究, 19(5): 441-447.

[69] 杨东贞, 房秀梅, 李兴生.1998. 我国北方沙尘暴变化趋势的分析. 应用气象学报, 9(2): 352-358.

[70] 上官周平, 陈培元. 中国北方旱地农业发展的若干策略. 大自然探索, 1995,14(2):86-90.

[71] 徐斌, 王道龙, 辛晓平等. 在西部大开发中加强旱作农业的战略地位.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1, 22(1):

11-13

[72] 史培军, 严平, 袁艺. 2001. 中国北方风沙活动的驱动力分析.第四纪研究, 21(1): 41-47.

[73] Chappell,A.1999. The limitations of using 137Cs for estimating soil redistribution in semi-arid environments.

Geomorphology, 29(1-2):135-152.

[74] Loughran, R. J. 1989. The measurement of soil erosion. Progress in Physical Geography,13(2):216-233.

[75] Wishmeier, W. H. and Smith, D. D. 1978. Predicting rainfall erosion losses-a guide to conservation planning.

Agric. Handb. 537. USDA, Washington, D.C.

[76] Schmit, B. L., R.R.Allmaras,J.V.Mannering,and R.I.Papendick (editors). 1982. Preface In: Determinants of

Soil Loss Tolerance. ASA Special Publication No.45, Am. Soc. Agr.,Madison, Wiscon.

[77] Kirkby, M. J. and Morgan, R. P. C. 1980. Soil erosion. Chichester (England):John Wiley & Sons Ltd.

[78] 唐克丽. 2000.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治理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中国水土保持, (11): 11-12, 17.

[79] El-Baz F, Maingue, M.and Robinson, C. 2000. Fluvio-aeolian dynamics in the north-eastern Sahar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luvial/aeolian systems and ground-water concentration.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44(2): 173-183.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分析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 1、总体看来,目前中国制造业发展异常迅速,产业基础越做越大,但总体科技含量不高,军工我不知道,就民用而言。凑合在中低端。 2、生产设备方面。机器的制造称为制造的制造,目前虽然很多设备可以国产了,但比其品质,稳定性,扩展性上看和国外相比,还有差距。像我现在搞的精密模具,要用的加工中心就是纯进口。 3、从业人员,奋斗在制造业第一线的人文化素质不高,缺少技术工人。 4、自主产品有限,很多厂就是外国世界工厂上的一点,依赖性强。 据我在工厂接触的几个外国技术人员来看,世界上制造业发展的趋势应该是标准化数字制造,即生产实现数字化控制,人只要把需要设计出东西输入电脑后,即可实现全自动生产。但这样的生产建立的前提是精加工。 所以很多外国企业把初级加工转嫁给第三世界国家,自己做精加工,然后出自主产品,赚取高额利润。

中国装备制造如何走出国门 推动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的合作,让更多中国企业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作用,可以为全球经济质量提升作出中国应有的贡献,也能够为中国化解过剩产能提供一个重要出口,为中国经济转型、提质增效创造有利条件。 国务院公布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包括加快铁路“走出去”步伐、大力开发和实施境外电力项目、加快自主品牌汽车走向国际市场等主要任务。这份文件对于推进我国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实现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处于快速发展之中,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与此同时,在遭遇全球金融危机侵袭后的最近几年来,全球产业结构出现加速调整趋势,基础设施建设出现一轮新的高潮,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尤为重视。国际市场出现的这种变化,为我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国门,在全球市场上占据制高点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在评估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的前景时,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是,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组建亚投行的倡议,受到了相关国家的广泛认同。国家领导人频频出访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集中的地区,不仅使我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了一个新台阶,也为中国与相关国家创造了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的良机。目前,无论是“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还是亚非拉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都较为薄弱,中国企业如果能够在这方面的合作中占领先机,对于这些地区的经济基础提升将起到重大推动作用,使“一带一路”和其他一些合作构想出现突破性进展。因此,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对于我国具备广阔的市场前景。

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10年,中国面对极为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极为严峻的各类自然灾害等挑战,虽然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框架基本稳定,但汇率不断升级、通胀压力不期而至、外部需求持续变化、资本流动大幅波动,宏观经济形势未可乐观,就如温总理曾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如果说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最为困难的一年,那么2010年是中国经济最为复杂的一年”,不过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有效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使得2010年国民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 2010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9年增长10.3%,增速比上年加快1.2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11.9%,二季度增长10.3%,三季度增长9.6%,四季度增长9.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049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86481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171005亿元,增长9.5%。 1.国内生产总值(GDP) GDP是最受关注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GDP增速越快表明经济发展越快,增速越慢表明经济发展越慢,GDP负增长表明经济陷入衰退。 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2010年前GDP为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3%,比上年同期增幅加快1.2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反映国内消费支出情况,对判断国民经济现状和前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提升,表明消费支出增加,经济情况较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表明经济景气趋缓或不佳。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54554亿元,同比增长18.4%。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33689亿元,同比增长18.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0865亿元,增长16.1%。2010年自8月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幅连续五个月保持在18%以上,国内市场销售实现平稳较快增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3.进出口额 2010年全年进出口总额29728亿美元,同比增长34.7%。其中,出口15779亿美元,增长31.3%;进口13948亿美元,增长38.7%。进出口相抵,顺差183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6.4%。从月度同比增幅来看,2010年12月进出口受2009年高基数影响,增速正常回落,国内生产的放缓也是导致本月进出口增幅回落的重要原因。

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现状分析

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现状分析 摘要:本文从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总体规模、主体特征、产业结构、区域分布等角度分析了近年来,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verall scal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industrial structure, regional distribution, etc.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opera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operation in recent years, especially since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关键词:制造业;跨国经营;现状 key words: manufacture;transnational operation;status quo 中图分类号:f1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2-0198-02 1 跨国经营总体规模 2006年末我国对外企业投资非金融类累计存量为750亿美元,是2002年末的3.3倍,占世界fdi存量的0.85%,排第13位。2012年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772.2亿美元,同比增长28.8%,其中,对俄罗斯投资实现高速增长,达117.8%,对美国、日本、东盟、中国香港的投资均实现两位数的较快增长。目前已有5000多家国内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总体方案说明

一、项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土壤是构成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国家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土壤环境状况不仅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农产品安全和人体健康。 中央把防治土壤污染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为新时期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并明确要求“把防治土壤污染提上重要议程”。在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上,温家宝总理要求“积极开展土壤污染防治”。2003年12月3日,曾培炎副总理曾批示要求“环保总局会同国土资源部就我国部分地区土壤地球化学状况恶化,查清异常原因,并提出综合治理的意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现状调查,综合治理土壤污染”。《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也明确提出,要“以防治土壤污染为重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并要求“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超标耕地综合治理……,抓紧拟订有关土壤污染方面的法律法规草案”。 近年来,环保、国土、农业等部门和有关科研单位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但是,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一些地区的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相当严峻。土壤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群众身体健康、损害群众利益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土壤污染状况不清、原因不明和环境监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十分突出。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摸清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掌握土壤污染情况,是制定土壤污染防治对策,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基本前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以环保系统监测、科研队伍为主体力量,同时联合中科院、高等院校和其他科研院所等土壤学界的技术力量和人力资源参与调查工作。环保总局先后组织开展了全国土壤环境背景值调查、全国生态现状调查、全国典型地区土壤环境质量探查、菜篮子种植基地、污灌区和有机食品基地环境质量监测调查等大型调查项目。2005年,环保总局在沈阳、南京、广州等三市组织进行了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试点工作,为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环保系统拥有覆盖全国的环境监测网络,目前全国共有2289个环境监测站、46984名环境监测技术人员,拥有相当数量的大型仪器设备,加上一大批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研究力量,完全能够满足调查工作的实际需要。 二、项目总体目标

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

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机械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区别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一些权威数据分析中国制造业目前的发展现状,研究中国制造业落后的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制造业今后发展的策略和方向。 引言 制造业是指对制造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和经济转型的基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制造业是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制造业发展迅速,极大地带动中国的经济,中国经济总量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制约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找出问题所在,加以重视,中国的制造业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不是继续着“大而不强”。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 1.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2001-2010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速度为10.5%,由2000年的99214.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03260.0亿元,第一产业增长4.2%,第二产业为11.5%,第三产业为11.2%。2010年工业总产值为698591亿元。1990-2003年我国制造业出口年均增长达17.5% ,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2.工业制成品在出口商品总额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中国正逐步成为世界生产基地 由1980年为49.7%,1990年为74.4%,1999年为89.8%,2000年以后接近90%,2003年已上升到92.1%。 单位(亿美元) 3.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断上升 (1)2003年机电产品进、出口规模均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分别达到2249.9亿美元、2274.6亿美元,占总进口和总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54.5%和51.9%,其中出口比重较上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2003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也突破了1000亿美元,达到1101.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62.7%。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的现状

当前xx宏观经济的现状 我国当前的经济运行现状可以从宏观经济政策的四个目标着手。从经济增长来看,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复苏缓慢,复苏的基础还稳定;从就业上看,大量中小企业倒闭,失业人数上升,社会有效吸收就业,再就业的能力明显不足;从物价上看,当前出现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大宗商品价水平持续上涨;从国际收支看,总体顺差任然存在,但顺差额在减少。 1.经济增长GDP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日趋佳境。尤其是1996年底中国宏观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以来的十年间,中国经济走过了一段持续“高增长,低物价”的辉煌历程,从而使中国经济彻底摆脱十年前“大起大落”的周期性波动特征。2006年中国GDP更是大增 10.7%,GDP总量首次突破20亿大关。 从长远看,中国庞大的农业劳动数量和“三农”问题仍将是困扰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有转变的最大难题,尽管我们的工业GDP比重曾高达50%以上,但事实上我们仍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这便是矛盾的症结所在。同时,节能消耗和环保任务十分艰巨。 为此我们国家和政府已经出台一系列产业政策并采取相关措施,大力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我国将大力发展无污染高技术的第三产业。 2.就业方面 劳动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经济资源,一国的国民收入中,很大一本分来自劳动力的贡献,因此,对劳动力必须加以充分利用。而劳动的实现就是就业。 只靠市场机制不能保证充分就业,必须引入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我国目前的失业率是4%,由于产业的转型,许多产业都向高技术方面发展,需要的劳动力急剧下降,由于现在许多企业都需要知识型人才,导致一大部分非知识型人失业找不到工作,在家滞留。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3.通货膨胀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工业化的产业主体,是社会进步与富民强国之本。任何一个大国(我不是说像新加坡这样的城市国家)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安全,都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和升级作为国家战略来对待,高度发达的装备制造业是实现工业化的必备条件,也是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制造业在中国现阶段至少有五个方面的作用:第一是我们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第二是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产业;第三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第四是劳动就业的主要部门;最后也是国家安全的一个基本保证。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中国制造业在改革开放25年间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它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强大的国内需求,就是国内的基本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人民生活提高的需求,还有就是国际产业的转移。中国制造业在GDP里面所占的比重一直都是比较高的,因为我们现在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世界制造业的主要国家第一还是美国,第二是日本,中国在2003年超过了德国。可以看出尽管美国的服务业已经超过80%,但是它还是世界上制造业最强的国家。可见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始终是高于GDP的速度在增长,它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产业和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国家制造业的构成分为三块,一共是17个行业,有5个行业是轻工业、纺织工业和日用品的制造,这大概占制造业的30.24%;第二块也是5个行业,主要是资源加工,包括石油化工、橡胶、非金属、金属冶炼,大概占33%,就是我们整个制造业产值增加值的三分之一;第三是机械、电子类制造业,这稍微多一点,比三分之一多一点大概是35%,所以三块组成大概是这样。轻工业比三分之一略少,资源加工业三分之一,还有机电加工产品比三分之一多。我们可以大致说一下资源加工业生产的产品全部是用在国内,包括像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加工的产品,都是用于国内的。轻工业和机械、机电工业的产品大约是一半或者是少于一半是出口的,主要还是满足内需。 中国的工业增加值,因为第二产业还有建筑,讲工业占GDP的35.75%,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就是第二产业的78.69%,建筑业只有大概20%,工业上缴的税金占第二产业的90%,从业人员90.7%,这里面我想特别指出一点制造业出口占全国外贸出口的91.2%,接纳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约占全部外商投资额的70%。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也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一个结果。在市场竞争直接成本中,它们的比大约是美国30美元,欧洲24个美元,东欧是3个美元,日本是24个美元,在中国是2个美元,当然印度现在比我们还低一点,是1个美元,包括东南亚国家。以软件工程师来说,在硅谷一个成熟的软件工程师工资大概是20至30万美元,这里包括付税,不是全部给他工资;在爱尔兰是8至9万美元,在印度是4至5万美元,在中国是2至3万美元,所以无论是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在中国的成本都比较低。我举一个例子,像直升机,这是美国商用直升机最成熟的,在美国只生产顶部直升机的螺旋桨和尾部的螺旋桨,顶盖部分在西班牙生产,尾部也是在西班牙生产,中间的机身部分是在日本生产,起落架是在巴西生产,机头是在中国台湾生产,机尾是在中国的井冈山直升机厂生产,所以从头到尾都在中国生产,就是一个头一个尾。中国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到2004年11月底是5万多家,合同金额超过1万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是5590亿美元。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在中国发展也非常迅速,到2004年6月,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的跨国公司超过600家,累计投入研发金额是40亿美元,我们在这上面可以看到东芝、IBM、HP、英特尔、GE、诺基亚、松下、爱立信公司。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机构发展非常迅速,其中有计算机、电子、医疗、运输,还包括汽车。我曾经访问GE在浦东的研发机构,它用了900多个中国的博士和工程师,我说是否针对中国生产研发,它说是针对GE全世界,所以正在从面向中国转向全球。外国在华研发R&D投资分布主要还是集中在北京,接近60%,因为北京具有我们中国教育科研人才的优势,其次是在上海和深圳,在其他地区包括中国的成都、南京、武汉也都有一些研发的机构。 当然,讲到中国的制造业,我们必须看中国制造业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第一是劳动生产率比较低,我们现在一年不到4万美元,只有美国的4.38%,日本的4%,德国的5%多一点,我们人用得比较多。中国的制造业能源消耗大,污染比较严重,制造业的能耗占全国一次能耗的63%,单位产品的能耗高出国际水平20%至30%,全国CO2的排放量67.2%是锅炉排放;第二是产品以低端为主,附加价值不高。增加值率仅为26.23%,比美国、日本及德国分别低22%、22%和11%,出口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当然事情是两方面的,这既是一个缺点有的时候也是优点,因为中国需要解决就业问题,如果都搞自动化工厂每年新增就业就有问题。产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论文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由企稳回升走向全面恢复的关键阶段,应努力保持来之不易的经济成果,妥善处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与困难,为下一阶段经济平稳运行打好基础。宏观调控应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 一、国民经济全面恢复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1.消费增长保持稳定 (1)推动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政策因素将继续成为支持消费增长的重要动力。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二季度家电、汽车、节能产品消费政策将继续完善,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收入的措施将进一步落实,“万村千乡”和“双百”工程建设将深入推进,政策对消费的推动作用依然较强。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将提高社会消费意愿。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同比增长9.2%,比上年同期加快0.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同比增长7.5%。根据一季度人民银行储户问卷调查,城镇居民判断收入增加的占比从2009年二季度的12.6%回升到2010年一季度的21.3%,实际收入与收入预期的改善将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与意愿。三是世博会召开刺激消费增长。二季度世博会在上海举行,届时周边地区旅游、会展等生活性与生产性服务消费将大幅增加。四是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将促使消费名义增速走高。2009年二季度CPI同比负增长1.3%,而今年二季度CPI呈明显上行趋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将提高。 (2)抑制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国家近期连续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效果在二季度显现,与住房相关的家具、建材消费增长将趋缓。而且,前期房价涨幅过大,对已买房居民下一阶段的其他消费形成一定制约。二是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将减少当地居民收入,降低居民生活水平,导致局部地区消费能力下降。三是近期粮食、蔬菜、水果价格涨幅较高,成品油价格调整,不利于居民实际购买能力提高。 总体而言,消费需求将保持稳定,初步预计,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9%。 2.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一是翘尾因素提高二季度物价涨幅。经计算,二季度CPI翘尾因素为1.6个百分点,PPI为4.4个百分点,分别处于全年翘尾值次高和最高水平,即使不考虑新涨价因素,二季度CPI与PPI也将呈现一定幅度上升。二是输入型物价上涨动力增强。世界经济复苏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国

浅谈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修复技术

浅谈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修复技术 土壤是一个开放的缓冲动力学系统,承载着环境中50%~90%的污染负荷[1-2]。随着矿产资源开发、冶炼、加工企业等规模的扩大以及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饲料等用量的增加和不合理的使用,致使土壤中重金属含量逐年累积,明显高于其背景值,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质量恶化,对农业环境和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重金属在土壤中移动性差、滞留时间长、难降解,可以通过生物富集作用和生物放大作用进入到农牧产品中[3],从而影响产出物的生长、产量和品质,潜在威胁人体健康[4]。本文对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概述了土壤中重金属的来源,简单介绍了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技术在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提供参考。 1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 随着矿山开采、冶炼、电镀以及制革行业的蓬勃发展,一些企业盲目追逐经济利益,轻视环境保护,再加上农药、化肥、地膜、饲料添加剂等的大量使用,我国土壤中Pb、Cd、Zn等重金属的污染状况日益严重,污染面积逐年扩大,危害人类和动物的生命健康。据报道,2008年以来,全国已发生100余起重大污染事故,其中Pb、Cd、As等重金属污染事故达30多起。据2014年国家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全国土壤环境总状况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据农业部对我国24个省市、320个重点污染区约548 万hm2土壤调查结果显示,污染超标的大田农作物种植面积为60万hm2,其中重金属含量超标的农产品产量与面积约占污染物超标农产品总量与总面积的80%以上,尤

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状况分析

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状况分析 目前,我国宏观经济仍面临着不少下行压力,如企业利润增速低迷,过剩产能仍有待消化,出口需求疲软,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呈上升趋势等等。但总体上看,支持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仍然存在。 一、就业形势较为平稳 近几年来,我国的就业形势是不容乐观的,特别是大学生的就业情况越来越严峻。在我国,就业吸纳人员最多的就是服务业了,并且这几年来服务业所容纳的就业人员也越来越多,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服务在加速发展,创造了许多的就业岗位,解决了许多的就业人员,这也得益于我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发展与就业之间是有很大的关系的,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有一定的增强作用,预计在2015年新增的就业人数可超过1000万人,总体的就业压力不大,但是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以及农民工的就业形势是相当严峻的,国家在未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较多地关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以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二、物价温和回升 从物价方面来看,我国的工业消费品的物价基本上保持稳定,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处于平稳运行的状态之下,通货膨胀的压力不大。从服务价格来看,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劳动者的工资逐步上涨,使得一部分生活服务品的价格上涨。从食品价格来看,大部分的粮食都增产,粮食价格比较稳定,但是相对来说,蔬菜、肉类的价格会微涨,这可能与劳动力工资上涨有一定的联系。除此之外,从资源产品方面来看,近几年的资源性产品在不断地改革,资源性产品的价格上涨,出现高物价的局面,这与国家实行的节能减排,提倡节能减排的政策有一定的联系。此外,纵观全国的房地产业,房价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房价实现了小幅度上涨。 三、国民经济依然保持平稳增速 纵观宏观经济的发展态势,我国的经济依然保持快速增长,其发展的潜力还

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广义的制造业是指对制造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制造业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区别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制造业在世界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份额。目前中国是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制造业产值也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目前我国制造业共有30个行业,根据2005年的统计数据,在制造业30个产业中,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产值排名第一,达到26994.38亿元,占制造业产值的12.4%。总体来看,传统产业仍是中国制造业的主体。首先必须肯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制造业已经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的制造业连续高速增长已有十多年,然而在产值不断增长的同时,也反映出许多问题。下面结合所查找的资料谈谈个人对于我国制造业当前发展现状的看法。 首先,中国“世界第一”的地位是主要依靠的是廉价的劳动力优势。中国所出口的工业产品,大多都是科技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国制造的商品虽然远销海外,但是产品缺乏科技附加值,大都是一些低端的产品,利润较低,通过廉价的劳动力降低生产过程中成本,以获取价格上的优势。因而产品的竞争力低,往往会因为相互压低价格形成恶性竞争。依靠廉价的劳动力赚取低廉的加工费的生产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中国的制造企业必须在发展中寻找新的出路,不断积累管理、技术等方面的经验,鼓励创新精神,不断增加在科研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摸索出一套适应企业生存发展的新模式,以适应当今的国内背景和国际环境。 其次,我国制造业的生产能耗过大,资源利用分配不合理。自然资源是制造业生产活动的物质基础,具有有限可利用的特性,即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不合理的资源利用会造成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环境和生态保护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传统的制造业高发展、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造成中国资源严重匮乏,生态急剧恶化。我国是一个工业的大国,同时也是一个能源消耗大国,相关数据显示,我国GDP只占全世界的5.5%,却消耗了全球石油资源的8%,原煤的40%、粗钢的32%等,能耗强度是日本的5倍,平均是发达国家的1.5倍,若不做出及时的调整将会对我国今后制造业的发展起到严重不利的影响。近几年来,党和国家已经意识到高能耗生产所带来的弊端,国家发改委在“十二五”规 “十三五”单位GDP将下降16.6%,划期间提出单位GDP能耗下降17.3%的要求, 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式逐渐转为为集约型,从而实现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再次,我国的装备制造业相对落后。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生产技术装备的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建立起强大的装备制造业,是提高中国综合国力,实现工业化的根本保证。由于中国的制造业相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很多制造业工厂仍在沿用老式的传统机床等加工设备,这些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制造业的加工要求。近来来,国家逐渐重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加大在装备制造业方面的投入,2009年1月1日,中国开始实施的增值税转型就是对国内装备工业的一个很大鼓励,但由于它是一个普适性的政策,不论是高、中、低档的设备,都能够从中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验室筛选技术规定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验室筛选技术 规定 —6—

目录 1 前言 (8) 2 编制依据 (8) 3 术语与定义 (8) 3.1 检测实验室 (8) 3.2 质量控制实验室 (9) 4 申请详查实验室的基本要求 (9) 4.1 总则 (9) 4.2 检测实验室 (9) 4.3 质量控制实验室 (12) 5 实验室筛选评审程序 (13) 5.1 筛选要求 (13) 5.2 筛选评审程序 (13) 5.3 筛选结果的发布和利用 (14) 附表1 (15) 附表2 (18) 附1 (20) 附2 (22) 附3 (26) —7—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验室筛选技术规定 1 前言 为了确保参加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以下简称详查)的实验室能够提供准确、可靠的实验数据,加强详查样品分析测试质量管理,规范筛选详查实验室技术能力审核工作,特制订本技术规定。 本技术规定提出了申请详查实验室的基本技术要求及筛选评审程序,主要用于申请承担详查分析测试任务的实验室筛选工作。 2 编制依据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GB/T 27025-2008)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国认实…2016?33号)《合格评定能力验证的通用要求》(GB/T 27043-2012)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样品分析测试方法技术规定》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规定》 3 术语与定义 详查根据实验室职能、工作性质、范围等分为检测实验室和质量控制实验室。 3.1 检测实验室 检测实验室负责依据详查有关技术规定和管理要求,开展详查样品(包括土壤、农产品和地下水)的制备、分析测试及内部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工作,保存留存样品,并在规定时间内提交检测报告、检测结果统计报表、质控数据和质量评估报告等信息。 —8—

中国制造业现状

中国机械制造业现状的分析 摘要:机械制造业水平与规模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它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机械制造业为整个国民经济提供技术装备,其发展水平是国家工业化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总体上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仍很大,而且差距缩小速度缓慢。只有深入到机械制造业中去分析,才能清晰地看到症结所在,从而找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制造业之路。因此对我国机械制造业的现状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以了解当前我国机械制造业的状况,使我国机械制造业摆脱困境,提高技术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 在世界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level and scale is a measure of a country's technological level and economic strength is one important indicator,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the basic industry of national economy, which directly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sector.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o provide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for the entire national economy, its level of development is the major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one of the signs. The whole country and the international advanced level is still great, and the gap is narrowing slowly. Only the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o go deep into analysis in order to clearly see the crux of the problem in order to find a modern manufacturing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oad. Therefor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ome simple analysi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o bail out China's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o improve the technic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and competitiveness in the world market in an invincible position. 关键词:发展状况,生产环境,组织结构,主要问题,发展对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制造业有了显著的发展,无论制造业总量还是制造业技术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机械制造业从产品研发、技术装备和加工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却不多。例如:海尔、海信、TCL等企业的品牌虽然已经“国产化”,但去商场买空调时,导购会告诉你压缩机来自日本,去买冰箱时,导购还是会告诉你压缩机也是来自日本。通过对我国机械制造业现状的分析和研究,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中国的机械制造比欧美发达国家落后了将近30年。面对21世纪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挑战 中国制造业是现代工业的主体,是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的原动力,特别是在应对世界金融危机乃至后金融危机时期,这一特性和地位显得更加突出: 一、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状况

中国宏观经济现状分析及未来趋向

中国宏观经济现状分析及未来趋向 ◆任达轩 2009年,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都经历了严峻的考验。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世界各国纷纷推出了超常规的经济刺激计划,而中国的经济刺激方案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更是值得关注。从加大投资,到刺激消费;从两年新增投资4万亿,到全年新增信贷近10万亿;从减税降费、贴现降息,到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一系列刺激方案使中国经济以顽强的“V”形反转。在中国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后,我们迎来了2010这个承上启下之年,这是年轻共和国的下一个航程、又一个甲子的开启。2010年无论对于实现经济全面复苏,还是谋求发展方式转变而言,都是关键之年。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当今的全球及中国经济形势?中国的经济又该走向何方?为此,我们将从全球经济及中国经济现状、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短期隐忧、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长期问题和中国宏观经济的未来展望4个部分进行分析,为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提供参考依据。 一、全球经济及中国经济现状 全球经济在经历了2009年第一季度大幅下滑、第二季度降速放缓之后,复苏势头在第三季度开始显现。第三季度,美国经济结束了连续5个季度环比负增长的局面,GDP增长率达2.8%;日本经济也结束了连续4个季度的负增长,二、三季度分别增长0.7%和1.2%;欧元区经济结束了连续5个季度的负增长,三季度增长0.4%。中国经济在2009年则演绎了奇迹。从经济增长率上看,如图1所示,中国经济从2009年一季度跌入谷底(GDP增长率仅为6.1%),再到三季度GDP增长率达到8.9%,划出了一个漂亮的“V”形轨迹。更为可贵的是2009年中国经济的增长是一种均衡的增长,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全面复苏。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看,如图2所示,2009年11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为17,924亿元,同比增长32.10%,环比增长2.23%,自年初累计额为168,634亿元。从企业景气及企业家信心指数看,如表1所示,2009年第三季度,企业景气指数为124.4,同比增长24.40%,环比增长8.50%。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0.1,同比增长20.10%,环比增长9.90%。由此可知,世界经济已经走出了经济衰退的低谷,而中国经济已率先在全球经济中实现复苏。 图12008年第1季度至2009年第3季度中国GDP增长率的变动情况 图2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动情况 部分学者认为,世界经济已经进入持续上升的轨道,而中国经济无论是从实体经济指标如钢铁、发电、汽车销量等,还是从楼市、股市等资本市场经济指标,或更具有全局意义的GDP等指标看,经济复苏的基础都已经巩固。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教授认为,中国经济复苏之快超出预期,目前经济正处于从局部恢复到全面恢复时期,全年经济很可能在今年呈现“V”型复苏。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认为,无论是从生产还是需求看,2009年经济都处于回升的态势,经济增长进入了新一轮的上升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研究员认为,中国经济正经历“V”型复苏,并不会出现一些人所担心的“W”型波动。2009年中国经济

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及 差距 班级:------- 学号:--------- 姓名:---------

摘要:制造业是一个提供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物质产品的行业,是一切生产和装配制成品企业群体的总称,是工业的主体。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制造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目前,虽然我国制造业发展迅猛,可其制造实力仍排在美国、日本之后,位居第三。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制造业的现状、趋势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关键词:制造业、发展现状、发达国家、差距 一、引言 制造业是一个提供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物质产品的行业,是一切生产和装配制成品企业群体的总称,是工业的主体。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也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基础。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制造业。制造业从手工作坊、机器生产、机械化生产、流水线生产到自动生产线,再发展到柔性生产,经历了两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现在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但是,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仍然处于领先地位,美日等国领先我国的差距仍然较大,尤其是在劳动生产率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研发能力弱,有些市场还不够完善,教育制度较落后等方面差距仍然非常明显。我国制造业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加强人才培养,合理规划发展战略,改善教学体系,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产业分工调整重组的机遇,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二、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制造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一方面,为了满足国内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的需求,制造业的发展必须紧跟国民经济的步伐。于是大型工业机械、重大民用装备和众多武器装备快速发展起来。通过从国外引进新的技术,再进行消化、吸收、创新等举措。把制造业提高到新的台阶。另一方面,国际产业的转移使得我国装备制造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虽然我国制造业发展迅猛,可其制造实力仍排在美国、日本之后,位居第三。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美国的服务业已经超过80%,但是它还是世界上制造业最强的国家。可见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始终是高于GDP的速度在增长,它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产业和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国制造技术经建国以来40余年的发展已形成较完整的技术体系,为国民经济发展所需各类机械产品的制造提供基本的工艺技术,并取得了重要成就。虽然在80年代受到“第三次浪潮”的影响,一度认为制造业进入了夕阳阶段,影响到了制造业的发展。但近几年来国家对制造技术的发展获得了重新认识,政府及有关领导对制造业的发展都给与了高度的关注。 国务院委员宋健1995年4月在接见先进制造技术专家时,对于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给予高度的重视。并指出“先进制造技术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繁荣昌盛的重要手段”、“如果制造技术不发达,这个国家、民族就不可能富裕”。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中提出:为提高工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要重点开发推广电子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节能降耗技术、清洁生产和环保技术等共性技术。1995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要大力采用先进制造技术。在“九五”计划的实施中,制造技术也有多个项目开始实施,如“精密成型与加工研究开发和应用示范”、“金属材料热成形过程动态模拟及组织性能质量优

我国土壤污染现状及原因

中国土壤污染现状 摘要:土壤是生物和人类赖以生存和生活的重要环境。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我国土壤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土壤环境质量变化较大,土壤环境污染物种类和数量的不断增加,发生的地域和规模在逐渐扩大,危害也进一步深入。本文从土壤的污染种类出发,通过有机污染物、重金属、放射性元素和病原微生物四个方面阐述了我国土壤污染的现状。 关键词:土壤污染类型;有机;重金属;病原微生物;污染特点 1.1 土壤污染的类型 土壤污染物的种类繁多,按污染物的性质一般可分为 4 类,即有机污染物、重金属、放射性元素和病原微生物。 1.1.1 有机污染 土壤的有机污染作为影响土壤环境的主要污染物已成为国际上关注的热点.有毒、有害的有机化合物在环境中不断积累.到一定时问或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给整个生态系统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即所谓的“化学定时炸弹”【1】。目前我国土壤的有机污染十分严重.且对农产品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已开始显现。如我国从1959年起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用五氯酚钠防治血吸虫病.其中的杂质二噁英已造成区域性二噁英类污染.洞庭湖、潘阳湖底泥中的二噁英含量很高。有机氯农药已禁用了近20年,土壤中的残留量已大大降低,但检出率仍很高。广州蔬菜土壤中六六六的检出率为99%,滴滴涕检出率为100%。太湖流域农田土壤中六六六、滴滴涕检出率仍达100%,一些地区最高残留量仍在1mg/kg以上。 1.1.2 重金属污染 随着工业、城市污染的加剧和农用化学物质种类、数量的增加,土壤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污染程度在加剧,面积在逐年扩大。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中移动性差、滞留时间长、不能被微生物降解并可经水、植物等介质最终影响人类健康。 据我国农业部进行的全国污灌区调查,在约140万hm2的污水灌区中,遭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面积占污水灌区面积的64.8%,其中轻度污染的占46.7%,中度污染的占9.7%,严重污染的占8.4%。我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粮食1000多万t,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每年多达1200万t,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从目前开展重金属污染调查情况来看,我国

国内制造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日渐消失,外来制造业正逐步转移到东南亚以及印度、巴西、墨西哥等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正如美国提出制造业回归概念,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应该考虑如何能够长远提升中国创造的能力以及产业投资、经营环境,而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早期代工阶段。 目前,中国制造业生产技术特别是关键技术主要依靠国外的状况仍未从根本上改变,部分行业劳动密集型为主,附加值不高。目前,尽管我国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有所提高,但在自主开发能力仍较薄弱,研发投入总体不足,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缺乏世界一流的研发资源和技术知识,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不足,基本上没有掌握新产品开发的主动权。 更为关键的是,大部分企业和政府部门基于中国市场的薪资水平,来为是否选用机器人做成本核算,却根本没有考虑到周边国家及地区“竞争对手”的人力成本。其实,大规模使用机器人升级制造业,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减少流水线管理成本以及提高企业的管理和生产效率。因为除了精准、高效、可适应恶劣生产环境等优势,机器人可以给制造业带来“高水平制造工艺”和“制造高水平产品”。 观察人士认为,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各国更加重视以科技创新拉动经济发展,国际分工体系开始出现生产布局多元化、设计研发全球化等趋势,全球价值链的重塑日见端倪,与之相伴的是制造业从新兴经济体回流发达国家。 一些迹象表明,美国一些大企业如通用电气、卡特彼勒、福特正在觉醒,开始在本土大规模投资先进制造业,而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制造业的增长势头在2012年已显露疲态。 对于中国来说,开展国际投资是参与全球价值链重塑、实现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因为在全球价值链重塑过程中,智能类新型制造业兴起,其特点是个性化“按需定制”,生产地点必须靠近使用地点。这样一来,原来从发达国家转移到新兴国家的制造业将“回流”。一旦“智能制造”开始普及,加上美国能源成本持续降低,那么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就不再像从前那样具有竞争力。 产能过剩成我国制造业的一大硬伤 发布时间:2015-06-17 资讯内容 分享到:1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制造业年年创新高,不断刷新中国制造业产值全球份额比例,但在这中快速发展的背后,是过于快速扩张带来的“底盘不稳”,科技含量低、行业规范缺失以及产能过剩等日益突出的问题,中国制造业要想脱胎换骨,还有许多必须经历的阵痛。 10余年时间中国制造已闻名全球。特别是金融危机后,中国制造逆市向上。2010年制造业产值的全球份额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正是在这两年,“盛世”景象之下,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