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匈奴的兴起和汉朝的和战》教案

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匈奴的兴起和汉朝的和战》教案

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匈奴的兴起和汉朝的和战》教案
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匈奴的兴起和汉朝的和战》教案

教学目标:

(一 ) 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做出了重大贡献。

2.通过观看演出、录像、听故事等一系列课堂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信息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团结合作能力。

3.通过课堂讨论及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培养学生比较和分析能力

(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通过对卫青、霍去病、王昭君等历史人物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板书设计

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匈奴的兴起与壮大

15 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卫青、霍去病破匈奴 ----汉朝与匈奴的战

昭君出塞----汉朝与匈奴的和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歌曲《天堂》.学生随唱.营造学习本课气氛.欣赏汉武大帝片尾曲《等待》师:在刚才的乐曲中.我们不仅感受到广阔、优美、和谐的草原风光. 还听到了古代草原的金戈铁马和前方战士的奋勇拼杀。让我们穿过历史的长河.共同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与边疆各民族的是是非非。认识和了解匈奴的兴起及汉朝的和战。第十五课《匈奴的兴起及汉朝的和战》。

导入设计目的:用歌曲导课.可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并通过乐曲的对比直观感知本课的主题“和与战”

二、学习新课

第一环节: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自学指导一】欣赏图片.回顾所学知识思考回答问题

多媒体播放关于匈奴民族的特点、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对外交往的图片(思考2分钟)1.这是我国古代哪个民族?它的首领被人们称作什么?

2.他们生活的地点在哪里?

3.他们的主要生活方式是什么?

4.匈奴对内地的进扰开始于何时?秦始皇采用什么样的策略?

5.秦朝同匈奴之间发生了哪些大事?

教师对第5个问题进行点拨①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夺取河套一带.②移民戍边③修筑长城.扼制了匈奴的南下。④但是到秦末.中原战乱.匈奴崛起。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为主体.师为主导.不但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学生也可以提出问题、思考、发言.一环扣一环.通过第4、5小题的探究回顾.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

【自学指导二】

自学课本第一目“冒顿统一蒙古草原”.解决这样几个问题:

问题一: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的首领叫什么?冒顿

问题二:他为什么能统一蒙古草原?

一是匈奴经济有所发展.二是冒顿励精图治.严格治军.建立了一支强大骑兵队伍。

问题三:统一对匈奴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统一使匈奴生产迅速发展.畜牧业兴旺发达.冶铸业也有很大的进步.从汉族那里学会了农耕.匈奴势力不断壮大.进入鼎盛时期。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回答准确后.进行记忆巩固(可用记忆比赛·你问我答等方式)过渡语:匈奴强大起来以后.乘中原战乱之际.不断南下掳掠财物。

【合作探究一】请同学们按照历史学习小组思考下面三个问题,进行交流:

1.反观建国之初的西汉又是一番什么景象呢?

2.匈奴对内地的进犯有何影响?

3.面对经济实力远远高于西汉的匈奴.汉高祖只好采用哪种政策.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和稳定边疆人民的生活?

学生的讨论要不拘一格.分组发表言论.然后总结得出被迫“和亲”原因是经济萧条.国家贫弱。这个地方是本课的升华所在。

教师点拨:1、由于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争霸.使中原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皇帝连找四匹同样颜色的马竟找不到.将相只能乘牛车上朝.可见国力的衰弱.在与匈奴战争中处于劣势。

2、严重破坏了北方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也给汉匈两族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3、“和亲政策”:汉朝时.把皇室女子作为公主.远嫁给匈奴单于为妻.并每年送给匈奴大量宝物和纺织品.以求得暂时的和平的政策。

过渡:这个和亲政策达到换来和平的目的了吗?没有.匈奴仍年年挥师南下.甚至一度深入到长安附近。要取得边境的安定.只有在军事上打败匈奴才能阻挡住匈奴贵族的掠夺铁骑。接下来学习第二个问题。

(利用问题思考和比较的方式自然过渡。)

第二环节:卫青、霍去病破匈奴

【自学指导三】自学课本“卫青、霍去病破匈奴”,结合战争示意图.仔细阅读正文.浏览小字部分.对照地图.思考解决下列问题:

1.汉武帝时的汉朝国力怎样?

2.假如你是汉武帝面对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匈奴民族咄咄逼人的进攻.结合当时国家的经济实力你应该怎么做呢?到底是“和”还是“战”!

3.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汉武帝大败匈奴的这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叫什么?()

指挥这场战役的著名将领是()()在位皇帝是

()

双方交战的时间是()

分几路出击()地点()

结果呢? A.汉武帝时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B.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在漠北大破匈奴。此后“漠南无王庭”.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

比一比.哪一组的实力最强?(对卫青、霍去病破匈奴的相关知识在小组之间进行挑战性的问答.活跃课堂.加强记忆.把握重点。)

1.学生质疑:引导学生结合《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的战役形势图》再读课本.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同学间相互交流.解决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下面3个探究问题.是老师预设的。问题的出示要根据学情而定。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层次性、综合性和探究性.注重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思辨能力的提高。

(1)“战况报道”:学生指图并生动描述卫青、霍去病率军大破匈奴的史实。

(2)“战地采访”:“冠军侯”霍去病的事迹——“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补充1:卫青:卫皇后弟。本平阳公主家奴.后被汉武帝重用.官至大将军.即最高的军事将

领。多次带兵同匈奴作战.屡立战功。史书说:卫青为人.谦虚爱士.深得部下拥戴。

补充2:霍去病:去世时年仅20多岁.第一次随卫青出征即获成功.深得汉武帝赏识.称:“你年纪轻轻.便骁勇善战.勇冠三军.威震敌胆.就封你为“冠军候吧!”体育比赛中的“冠军”一词.就是这么来的。他一生中曾六退匈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是他的名言。【探究感悟一】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有何作用?我们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

学生活动: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的胜利.使西汉北部边郡得到安定.有利于中原经济文化的发展;使北方边郡长期以来所受到的匈奴的威胁.基本得到解除。

他们这种以民族利益为重.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指导学生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回答不完整时教师加以引导.但不要自己叙述.让学生自己发现答案。

【合作探究二】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政策有何不同?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教师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归纳.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出一个理性的认识。)

其根本原因在于西汉国力的变化.国力的强盛与否决定战和。

知识综合:回顾前面两课.结合本课内容.想一想.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哪些方面?

政治: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分国的势力.封国越来越小。

经济: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财政收入.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

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

军事:大力反击匈奴.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过渡: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是一场民族之间的纷争.但是无情的战火.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汉武帝晚年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颁下了著名的“罪己诏”.公开向天下人检讨自己的过失.他认为正是自己连年用兵.使天下人愁苦.国力耗损.他表示从此不再用兵.要与民休息。一代杰出帝王汉武帝敢于向天下人检讨自己的错误.勇于承担责任并能改正.这在封建帝王中不多见.他的这种精神.应该值得老师和同学们学习。有没有比战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民族矛盾与冲突呢?接下来我们学习第三目借用“罪己诏”的故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对“战争”的认识。从而由“战”过渡到“和”

第三环节:昭君出塞

故事:王昭君

【自学指导四】结合本目教材提供的两幅图片.仔细阅读正文.浏览小字部分. 解决下列问题

1.昭君出塞发生在哪个皇帝统治时期?是与匈奴哪个首领和亲?

2.昭君出塞为什么得到人们的肯定与赞扬?(建议教师分层设问启发)

①欣赏“昭君出塞”图(投影图)。(荒凉、寒冷、落后)假如你是昭君.你去不去?据学生回答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去:和平使者。不去:太苦。

②成语“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来形容女子的美貌。王昭君便具有其中的“落雁”之姿。传说昭君出塞时满腹愁怀.为抒解思乡之情.便在马背上弹起琵琶.曲哀人艳.南飞的大雁都为之倾倒。以至放弃飞行.落在昭君的周围。“落雁”故此而来。

③结合资料.分析“昭君出塞的作用”。

A、昭君和亲后.“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亡(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B、汉与匈奴合为一家.世世毋得相诈相攻——《汉书》

对于资料的意思.学生不一定能完全理解.教师要注意引导.资料意思弄明白了.也能理解昭君出塞的作用了。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展示。教师再以文字形式在银幕上点出.便于强化记忆和学生笔记

教师点拨:昭君出塞50余年间.汉匈两族和平友好相处.边境安宁.百姓免遭战争之苦.促进了汉与匈奴的友好相处.推动了汉匈两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合作探究三】1、汉初的和亲与王昭君出塞和亲有什么不同?

教师点拨:汉初的和亲是在匈奴强大下.西汉限于国力.被迫采取实行的。昭君出塞和亲是匈奴主动的求亲.是汉匈关系有好的体现。

【探究感悟二】今天我国56个民族中还有匈奴族吗?匈奴族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做出了哪些贡献?今天我们为祖国各民族的大团结应做些什么?可让学生自由发言、讨论.发言不一定要求很全面.教师应热情鼓励.可提示学生从各个角度分析。

整体感知:

匈奴是我国古代的一个民族.秦汉时强大起来。秦始皇曾派蒙恬攻打匈奴.汉朝与匈奴有战有和.和为主.冒顿统一蒙古.有利于蒙古草原政治经济的发展.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保护了中原的农耕文化.而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为汉匈的文化交流和民族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可用留白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知识整合.师生共同完)

三、基础演练:

1.匈奴首领冒顿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是在()

A.战国时期 B.秦始皇末年 C.西汉 D.秦汉之际

2.匈奴统一后生产迅速发展.其中不包括()

A.畜牧业兴旺 B.冶铸业发展 C.制瓷业发达 D.逐渐有了农耕

3.使匈奴不能再与西汉抗衡的事件是()

A.公元前200年.汉高祖抵御匈奴 B.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C.汉武帝派兵攻打匈奴.夺取河套 D.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

4.下列事件中最能体现我国民族关系主流的是()

A.汉武帝派兵攻打匈奴.夺取河套 B.秦末汉初.匈奴不断挥兵南下

C.匈奴首领冒顿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 D.呼韩邪单于和昭君出塞

5.下列和反击匈奴有关的历史人物有()

①汉文帝②汉武帝③卫青④霍去病⑤汉元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③④⑤ D.①②⑤

6.说一说:汉与匈奴的关系:

汉初:

汉武帝:

汉明帝:

回扣课本基础知识.由简到难.面向全体;针对重难点.巩固提高。

四、走进历史.探究升级

1.评一评: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对于汉武帝和王昭君历史上这两个“一刚一柔”的人物.选取一个你所欣赏的人物进行评价.说说你赞赏的理由。

2.收集并诵读和匈奴有关的古诗:如

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假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写一写:(下面是历史剧“昭君出塞”的剧本。已有部分旁白.请你分别为汉元帝、王昭君、呼韩邪单于配台词)

(旁白):公元前1世纪.匈奴分裂为几部.互相攻打不休。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同汉朝订立了友好盟约。汉元帝在位时的一天.呼韩邪单于来到了长安…

呼韩邪单于:

汉元帝:

呼韩邪单于:

汉元帝心想:蒙古草原又远又冷. .怎么办呢?有了.在宫里挑选一名宫女.把她做为公主嫁过去不就解决问题了吗?于是.他下令:“”(旁白):后宫的宫女都是从民间选来的.当时有个画工叫毛延寿.给宫女画像时.如果宫女给送点儿礼.他就画得美一点儿.不然就画得丑一点儿。王昭君性格耿直.当生活在深宫里的王昭君听说这个消息后.她想:

(旁白)于是.王昭君求见皇帝:

汉元帝:“去.快去.给她准备嫁妆!教她学习匈奴语及匈奴的生活习俗.一切按公主待遇。”

(旁白):没多久.王昭君学会了。到了出嫁的日子.身着盛装的王昭君风姿绰约地来到了大殿.拜别汉元帝:“”随后与呼韩邪单于乘马离去。留下了目瞪口呆的汉元帝和满朝文武大臣。因为他十分惊讶皇宫里竟然有这么漂亮的宫女!

(旁白):昭君出塞50余年间.王昭君教会匈奴人汉匈两族友好相处.边境安宁.百姓免遭战争之苦。

设计目的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组

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要求每一小组评选出一份.组与组之间交流.后

全班交流.可用展示会或班内张贴等方式进行激励)

教学反思: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也是一门生动有趣的学科.但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历史课往往显得枯燥、乏味。这节课我的意图是让学生在优美的草原风光、动听的歌声、精彩的故事、共同的探究当中感受历史的精彩、魅力.从而掌握历史知识.更是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了解匈奴的历史.深刻体会的历史是有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最新鲁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复习资料

加法交换律:a + b = b + a 加法结合律:(a + b) + c = a + (b + c) 乘法交换律:axb = b X a 乘法结合律:(a >b) >C = a ^b >C) 乘法分配律:(a + b) >= a>c + b>c 或 a >b + c) = a>b + a >c 拓展:(a — b) > = axc — b x c 或 a >b — c) = axb — a >c 6、 连减:a —b —c = a —(b + c) 7、 连除: a H b^c = a 讯 b >) 知识点三简便计算一(默写或自己举例子) 我要拿loo 分得分: 、常见乘法计算: 25X 4 = 100 125X8= 1000 「 二、加法交换律简算例子: 三、加法结合律简算例子: 50+98+50 488+40+60 =50+50+98 =488+ (40+60 ) =100+98 =488+100 =198 =588 四、乘法交换律简算例子: 五、乘法结合律简算例子: 25 X 56 X 4 99X 125X8 =25X 4X 56 =99X (125X8) =100X 56 =99X 1000 = 5600 =99000 六、含有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的简便计算: 65+28+35+72 =(65+35 ) + (28+72 ) =100+100 =200 七、含有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的简便计算: 25X 125X 4X8 =(25X 4) X (125X 8) =100X 1000 =100000 精品文档 四年级上册数学背诵或默写知识点 知识点二 运算定律(默写) 我要拿100分 得分: 1 、

初中六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鲁教版习题精选

初中六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鲁教版习题精选 第1题【单选题】 在山顶洞人的洞穴里发现了一些有孔兽牙和磨光石珠(下图)等,你认为这些应该是( ) A、装饰品 B、劳动工具 C、生活用品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2015·广东深圳)以粟为主要粮食作物,过着原始农耕生活的居民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原始居民生活在浙江省境内的是( ) A、河姆渡原始居民 B、半坡原始居民 C、北京人 D、元谋人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炎帝和黄帝两个部落结合在一起形成部落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日后的( ) A、夷族 B、商族 C、华夏族 D、戎族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下图干栏式房屋是下列哪一种远古人类的房屋样式?(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最有力的证据是中国原始人类的( ) A、传说、遗址 B、化石、遗址 C、遗物、记载 D、传说、记载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民以食为天”,从野食充饥到水稻和粟的种植是远古人类生活史上史无前例的飞跃。你知道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远古居民分别是什么人吗?( ) A、元谋人和北京人 B、元谋人和半坡人 C、河姆渡人和半坡人 D、河姆渡人和北京人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公元前2070年,这一年是( ) A、公元前19世纪70年代 B、公元前20世纪70年代 C、公元前21世纪70年代 D、公元21世纪70年代 【答案】: 【解析】: 第9题【单选题】 下列事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青铜器②陶器③石器④铁器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③②①④ D、②①④③ 【答案】: 【解析】: 第10题【单选题】 同学们,你们都知道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可是你知不知道,目前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是哪一个国家( ) A、中国

鲁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要点

第一单元知识要点 一、重点词语(必须能正确听写) 二、形近字 绵(绵羊)潭(潭水)峦(山峦)驮(驮着)浙(浙江)棉(棉花) 谭(姓谭)恋(依恋)驼(骆驼) 渐(渐渐)簇(一簇)漓(漓江) 拂(吹拂)蜒(蜿蜒)秦(秦朝)族(民族)璃(玻璃)佛(仿佛)蜓(蜻蜓)奏(演奏)奖(奖赏) 瑕(无瑕)摇(摇摆)浆(豆浆)暇(空暇)遥(遥远)桨(木桨) 假(假如)谣(歌谣) 三、多音字

似卷转 shì(似的) juǎn(卷起)zhuàn(转动) sì(相似)juàn(画卷)zhuǎn(转身) 饮重和 yǐn(饮水) chónɡ(重叠)hé(和气) yìn(饮马)zhònɡ(重要)hè(附和) huo(暖和) 四、课文内容 1、古诗两首古诗、古诗的意思必须会背诵,会默写。 《独坐敬亭山》的作者是唐朝诗人李白。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孤独寂寞的感情。 《望洞庭》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刘禹

锡。这首诗描写了洞庭湖的秋色,表达了作者对洞庭湖的喜爱之情。 2、《桂林山水》全文背诵。 作者写漓江的水先用大海和西湖作对比,突出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作者用“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来突出“静”;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来表现“清”;.用“一块无暇的翡翠”来形容“绿”。 作者写桂林的山先用泰山和香山作对比,突出了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 3、《记金华的双龙洞》作者是叶圣陶。背诵课文第三段. 本文是一篇游记,按游览的先后顺

序来描写。去双龙洞途中的风光----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4、《七月的天山》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展示了天山景物。 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 陈述句: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没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 5、园地一: 我的发现:认识排比句(用相同的句式描写一个事物)。比如:《桂林山水》中描写桂林水的特点的句子、描写桂林

鲁教版六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知识要点总结

鲁教版六年级上册期末知识要点复习201312 1.我国境内已知最早人类距今约170万年云南元谋人,会制造工具,知道用火,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2.北京人生活在距大约今70-20万 具会使用天然火,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距今约3 会人工取火,按血缘关系组成氏族。使用打制石器粗糙石器的是元谋人、北京人、 人;使用磨制石器的农耕时代居民是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 3、中国反应原始农耕生活这一时期历史的是距今七千年长江流域的河姆渡 六千年黄河流域的半坡 石器, 坡彩陶上的刻画符号) 4、农业:远古居民主要靠采集、狩猎、捕鱼为生;农耕时代(河姆水稻半坡粟) 的炎帝号神农氏,发明耒耜教人们进行农业生产;黄帝教衣(制作衣裳) (建造宫室)、行(发明舟车) 帝为“人文初祖”,海内外华人自称“炎黄子孙”。夏商周是农业为主的社会,“五谷” 期已齐备;夏朝出现历法,商朝完备,战国24 动了社会的变革, 冰)在(岷)江修(都江堰)使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美称。“ 不如”。夏朝出现历法,商朝完备,战国24 汉武帝和东汉明帝时的王景治理黄河。 5、中国古代政治之重要改革:P45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背景: 牛耕的使用,私田出现,使封建剥削方式出现主要内容 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作用秦国经济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灭六国奠定了基础。东汉末年匈奴、 羯、氐、羌(五胡内迁),同汉族长期杂居,民族界限日益缩小;鲜卑族建立北魏, 年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原先在平城),进行改革。(1)措施: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自己改姓元),与汉族通婚,采用汉制,学汉礼。(2)意义:促进了民族融合。(3)后北魏分裂,北方经历四朝,北魏和四朝通称北朝。 6.中国古代政治之农民战争:公元前209年了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他们革命的首创精神鼓舞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邦、项羽继续抗秦;前207年(巨鹿)之战(有关成语破釜沉舟)项羽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刘邦占咸阳(约法三章),秦朝亡(最后推翻秦朝的是刘邦领导的农民军);前 刘邦建汉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7、中国古代政治之重要社会制度:炎黄涿鹿败(蚩尤),炎帝黄帝结盟形成日后华夏族。继黄帝之后黄河流域杰出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实行“禅让制”;公元前2070年,传说中的治水英雄(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禹也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奴隶制国家的国王),(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夏朝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夏的统治中心在今天的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最后一个国王是桀。西周建立后,为巩固统 , (前1600 ,都(镐 ;公元前202 221刘备 年建立西晋, 年建立东晋, )展开了 统一的中央 “(尊王 ;前(202)200年曹操-袁绍官渡之战 曹操以少胜多 基本统一北方;208-赤壁之战孙刘以少胜多败曹操奠定三国鼎立局面;383淝水之战前秦-东

鲁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生字词

1.古诗两首 huīluóxiémián jìng 安徽、青螺、和谐、连绵不断、敬亭山tán 潭面 2.桂林山水 lílánxiáfěiluán 漓江、波澜壮阔、无瑕、翡翠、峰峦雄伟wùlínxún jiǎng pāntài 危峰兀立、怪石嶙峋、船桨、攀登、泰山tuóluólièzhàngfá 骆驼、罗列、屏障、竹筏 3.记金华的双龙洞 zhèxītúnéyuán 浙江、溪流、臀部、额角、上源 cùchéng yàn shìfúkǒng xì 一簇、呈现、明艳、气势、仿佛、孔隙shāo wēi cāshāngshízhōng rǔ、zhídé 稍微、擦伤、石钟乳、值得 4.七月的天山 rónggēduànjiànxièhuíwō 溶洞、戈壁、锦缎、山涧、飞泻、洄水涡yìnxiànyōuyíng jiǎo 饮马、无限生机、幽静、萦绕、矫健ānyā 离鞍、枝桠 语文园地(一) 洞庭山、强烈、油桐、蜿蜒、依据、凉爽高耸、透射、水平如镜、红叶似火 拔地而起、形态万千、色彩明丽 重重叠叠、斑斑点点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几行红叶树,无数夕阳山。(王士禛)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辛弃疾)●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 5.中彩那天 fēijiéjūwèimèikuìyuè 心扉、拮据、安慰、梦寐以求、馈赠、喜悦 déhuòmǎshāohuì 道德、迷惑不解、号码、捎带、教诲 维持、财富、属于、百货、崭新、驶过仓库、橡皮、拨电话 6.万年牢 qìxiàngjīntáng sǔn liàng 放弃、走街串巷、天津、海棠、损伤、晾晒dān tíngfùzhuànchānguī 耽误、宫廷、师傅、赚钱、掺假、闺女 7.尊严 wòxùnnànbèikānlìjié 沃尔逊、逃难、疲惫不堪、例外、杰克逊chuí 捶背、尊严、善良、款待、狼吞虎咽shòuhóujiāng 骨瘦如柴、喉结、僵硬、许配 8.将心比心 zhā 扎针 语文园地(二) 维持、精湛、器重、崭新、闷闷不乐 面呈菜色、讲究、收益、沉重、道谢 眼神、抱怨、鼓励、宽容、将心比心 ●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精诚所加,金石为开。(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9.巨人的话语 yìyǔn xiàoxuānxùnlà 洋溢、允许、呼啸、喧闹、训斥、火辣辣kùchāijiānqiángpáimèi 冷酷、拆除、肩膀、围墙、告示牌、明媚tiānfùníngzhànyáyú 增添、覆盖、凝视、绽放、绿芽、愉快xūnmèi guǒsèchì 熏陶、魅力、裹着、瑟瑟发抖、叱责

鲁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全册

1、古诗两首 目标要求: 1、认识3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等词语。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感情,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关键:引导学生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的大意。教法、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感情朗读,以读促悟 学法:读书自悟,合作讨论,感情朗读 教具准备:敬亭山、洞庭湖的景色录像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情激趣: 1、教师即兴背诵一首古诗,引发学生兴趣。问:“在你学过的古诗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首,背给大家听。” 2、老师:我听出来了,你们掌握的许多古诗都是在课学习的。那你是怎样学习古诗的呢?有什么好办法吗?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诗。板书课题。齐读,解释诗题。“谁愿将课前收集到有关李白的资料介绍给大家?” 二、自读交流: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自由的诵读古诗,注意古诗的韵味,读的舒缓些,并划出节奏。 2、再来读一读古诗,边读边品味:你的心中有什么滋味? 3、请你带着你品味的这种感觉,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古诗,对不明白的地方,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小组派代表汇报,学习组长先汇报是以什么方式来学习古诗的,弄明白的什么?其他学生补充。 三、精读品味: 1、老师:听了你们的介绍,我也仿佛能感受到诗人的心境,的确,这首诗写得是多么的含蓄深刻,韵味悠长呀!让我们再次读古诗,画出令你感受最深的词句。 2、互相交流:“你通过朗读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3、小组讨论:说说这首是中的词语有什么特点?读了以后你发现了什么?

鲁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单元试卷

鲁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单元试卷(总49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四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试卷 班姓名:成绩: 一、口算:(共6分,另卷) 二.相信你能填正确:(14分) ⑴二千零四十九万五千写作(),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是()。 ⑵最高位是()位,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 ⑶把下列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440050 44万 46500 440500 439500 ()<()<()<()<() ⑷130□672≈130万,□里最大应填()。 240□890≈241万,□里最小应填()。 ⑸在估算790×52的积时,可以把790看作(),52看作 ()算,积大约是()。 ⑹求2395÷8的近似值时,可以把2395看作(),近似值是 ()。 ⑺一个角的两边成直线,这个角是()角。 ⑻射线有()个端点,()有两个端点,直线有()端 点,角的两边是两条()线。 ⑼通过一个端点,可以画()条直线,而通过两个端点,可以 画()条直线。 ⑽105°、36°、90°、360°、70°的角中,直角是(),锐角是(),钝角是(),360°是()角。 三.相信你的选择:(5分) ⑴在386620这个数中,“3”表示()。 A: 3000 B: 30000 C:300000 ⑵在下面各数中,一个零也不读的数是()。 A:4000960 B:4008600 C: 4080600 ⑶7时30分,时针和分针构成一个()。 A:锐角 B:直角 C:钝角 D:平角 ⑷在89□649≈90万中,□里可填的数字是()。 A:0~4 B: 5~9 C:任何一个数字 ⑸()是计数单位,()是数位。 A:万级 B:十万 C:百位 三、包公断案:(共5分) ⑴直线比射线长。() ⑵用放大镜看一个锐角,它就会变成一个钝角。() ⑶00≈39亿。() ⑷用9、9、9、4、1、0、0组成一个最小的七位数,是4001999。 () ⑸一位同学拿了一条长30厘米的毛线,它就是一条线段。() 四、列竖式计算。(27分) 760×90= 45×125= 496×35= 160×55= 77×134= 607×70= 21×305= 116×22= 126×33= 五、算一算。(9分) 1、如下图(1),已知∠1=40°,∠2= ,∠3= ,∠4= 。 1

六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3课 远古的传说导学案鲁教版五四制

六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3课远古的传说导学案鲁教版五四制 1、了解炎黄联盟的形成、逐鹿之战,知道炎帝和黄帝部落联盟构成了华夏的主干。 2、掌握黄帝、炎帝的发明,了解炎帝、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3、理解、掌握“禅让”的含义,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学习重点黄帝、炎帝的贡献学习难点禅让制学习活动 一、自主预习炎黄战蚩尤 1、距今约四五千年,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激战,黄帝部落运用能辨明方向的最终打败蚩尤,从此______、_______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炎帝和黄帝 1、传说中的炎帝,号_______,相传他发明了_______等农具。教会人们________。黄帝,姓公孙,名轩辕。相传黄帝建造,制作,教人挖掘,发明。仓颉创造,伶伦制作,隶首发明。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因此后人尊称炎帝和黄帝为。海内外华人称自己为______________。尧舜禹的禅让 1、相传在黄帝之后,、、依次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当时实行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__________。

2、禹当首领的时候,社会生产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私有财产更多了,出现了贫富分化。约公元前__________年, _______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禹也从部落首领转变为奴隶制国家的________。世袭制代替了_________。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结束,___________社会开始了。 二、检查自主预习情况 三、想一想你觉得尧、舜、禹有什么优秀品质值得你学习?小组合作、展示xx年4月18日上午,万众瞩目的炎黄二帝巨型塑像落成庆典在郑州黄河岸边炎黄广场隆重举行,海内外各界人士30000多人参加庆典。炎黄二帝塑像高106米,单眼长3米多、鼻高8米。以山为体,山人合一,浑然天成。塑像左侧为炎帝,广额纯朴,智慧慈爱,右侧为黄帝,威武刚强,气宇轩昂。炎黄二帝塑像包容了中华民族的崇高品质,体现了不屈不挠、勤劳勇敢和开拓前进的宏伟气概。它的建成,将会大大增强全球华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1)黄帝被“炎黄子孙”称为什么?为什么这样称呼他?(2)炎帝和黄帝巨型塑像为什么建在黄河岸边?(3)今天我们建造炎帝和黄帝巨型塑像有什么意义?参考答案: 二、材料题:(1)人文初祖;炎黄部落联盟后来逐渐形成华夏族。(2)炎帝和黄帝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3)它的建成,将会大大增强全球华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学习方法阅读教材,学生用蓝色笔在教材上划出相关内容,

可打印鲁教版六年级历史上册复习大全

鲁教版六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大全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1——3课)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我国最早的人类 1、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的元谋人,生活在距今( ) 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2、(),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北京人 3、1929年,在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发现的远古人类化石,就是名震世界的()。体貌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他们使用()石器,已经会使用()火,会保存火种。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山顶洞人 4、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生活过的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万年,他们仍然使用()石器,但已经掌握()和()技术,已经()取火。他们生活在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中,使用公有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的国家,我国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年,已使用()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住着()的房子,过着()生活。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2、我国黄河流域的()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年,普遍使用()石器(耒耜、石刀等),主要粮食作物是(),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的国家,会()、()、建造()房屋,过着()生活。 3、生活在今山东的距今约()年的()原始居民,农耕经济有了更大发展,原始手工业也比以前有更大进步,已经有了()和(),到了他们生活的后期,出现了()和(),逐渐产生了()。

【第3课华夏之祖】 炎黄战蚩尤 1、炎帝和黄帝生活在距今约()年,是我国古老传说中的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他们联合起来,在()一战总大败东方的()部落。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至今,海内外华人常称自己为()。因此,后人尊称炎帝和黄帝为“”。尧舜禹的“禅让” 2、传说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他们都有高尚的品质,年老时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做()。 3、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朝,我国漫长的()社会结束,()社会开始。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5—10课) 【第5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夏朝的兴衰 1、夏禹死后,()继承父位。夏朝的建立,()代替了(),()变成了(),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夏朝建立了完备的国家机构,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夏朝最后一个君主(),建造豪华宫室,无休止的征发百姓服劳役,平民和奴隶都反抗他的暴政。 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2、约公元前1600年,黄河下游的()部落,起兵攻夏,商朝建立。商汤任用伊尹等人作大臣,商朝很快强大起来。商王()迁都到()之后,商朝成为世界上的大国。商朝最后一个王(),用炮烙等暴政统治人民,渭水流域的周国发展起来,周文王任用()等,国力逐步强大。公元前()年,被周武王在()打败,商朝灭亡,西周建立,定都(),称()。 3、简述西周分封制的目的、方法和作用。 4、西周后期,统治混乱,终于发生了()。()年,西周灭亡。 5、列举夏商西周三代的开国之君、建立时间、都城和暴君。

历史复习提纲 鲁教版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_______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发现的地点:________;生活在距今约_______年;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________ 。 2、北京人生活距今约______年;北京人是使用________火,生活方式是_____。_____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丰富的国家。 3、山顶洞人的发现地点:,生活距________年,仍使用_______石器,但已经懂得 _____ 和_____ 技术,取火方式是________;生活方式“由______ 关系结合起来的________”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1、河姆渡的原始农耕距今时间是___________;生活位置:______流域;使用______石器,会种植,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的乐器;居住在_______房屋。 2、半坡原始居民距今时间是_________;生活位置:_____ 流域的 ________村;使用工具---_____ 石器;半坡居民主要粮食种植________,会制造______,会纺线、织布、制衣。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_____和_____的国家。 第3课华夏之祖 1、在距今_____千年,生活在_____流域的___帝和____帝联合,在_____ 打败了东方的_____部落,_____和_____的结合,形成日后的_____族,是_____ 的前身。 2、“人文初祖”是_____ ;_____ 发明了文字。 3、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首领还有 ____、____、____。____治水; 4、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____朝,____年建立者是 ________;标志着________社会结束________社会形成。 第5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1、夏朝建立时间: ________年;都城: ________ ;建立者: ________;我国早期国家产生的标志是 ________的建立; ________(事件),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 ________ 。 2、在 ________年, ________率领周围的小国和部落灭夏;商朝建立,由于________和________的原因,商王 ________迁都到殷,商朝最后一个国王: ________(暴君),周文王重用 ________;周武王继位,在________年,武王伐纣在________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定都 ________又称 ________,历史上叫做西周。 3、西周在政治上实行________制。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发生了________,国人即________, ________年西周灭亡。 第6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1、青铜器出现在________;逐渐增多时期是________灿烂时期是 ________。至今发现的最大青铜器是________;造型奇特的是________,与商周同期,在我国西南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青铜文化,即________文化。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________的国家。 第7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1、在_____年,周平王东迁____史称”东周”,东周分为 _____和 ___两时期。 2、著名的霸主有: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是________。

(完整版)四年级上学期数学期末考试试卷(鲁教版)

四年级上学期数学期末考试试卷 一、填空(每空1分,共21分) 1、一个练习本a 元,买20个这样的练习本需要()元。 2、食堂有b 吨面粉,每天吃a吨,吃了18天,还剩()吨。 3、正方形的边长为m 米,它的周长是()米,面积是()平方米。 4、由8个十,7个十分之一,9个千分之一组成的数是()。 5、一个等边三角形的周长是9.6米,它的每条边的长度是()米。 6、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是80度,它的顶角是()度。 7、2.5至少扩大()倍是整数。 8 里填上“>” 、“<”或“ =”。 8.4小时8小时40分9米20厘米920毫米 6.6千米6千米600米 7.4米74厘米 9、8元1角=()元15000米=()千米 4公顷120平方米=()平方米840分=()小时 75平方分米=()平方米9.02千克=()千克()克 10、根据32×16=512,可知0.32×16=(),3.2×0.16=() 二、判断(每空2分,共12分) 1、一个数乘小数,积一定比这个数小。() 2、等边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3、当a=12,b=15时,a×b÷2=90. ( ) 4、长分别为50厘米、40厘米和1米的三条线段,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 5、两个数的商是2.25,如果把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点都向右移动两位, 商是225。() 6、在一个三角形中,最多只能有一个直角。() 三、选择。(每空2分,共12分) 1、两个锐角的和()。 A.一定大于直角 B.一定小于直角C不能确定 2、在(0.25×1.25)×0.8的简算中,可以运用() A.乘法结合律 B加法结合律 C乘法分配律 D加法交换律 3、12时15分,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成的角是()。 A.等于90° B.大于90° C小于90° 4、785000000等于()亿 A.78.5 B.7.85 C.0.785 5、7.895保留两位小数约是()。 A.7.00 B.7.90 C.7.89 6、一个小数先缩小到它的千分之一,在扩大到它的100倍,小数点的 位置应()。 A.向右移动一位 B.向左移动一位 C.向左移动两位 四、计算题(共28分) 1、直接写得数。(共8分) 0.6+0.4= 1+2.25= 1.6+0.8= 1.6×5= 0.13×0.5= 0.8×0.7= 2 -1.09= 6.3÷2.1= 2、用竖式计算。(每题2分,共8分) 4.3+6.84= 5.7-3.56= 4.15×2.8= 0.48×0.27= 3、计算。(怎样简便就怎样算。)(每题3分,共12分) 4.6×7.8+2.2×4.6 0.8× 5.95×1.25 53×10.1 8.4÷0.8÷0.5

鲁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

1、古诗两首 《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背诵。 难点:看注解,想象画面感知诗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 一、导入 1.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的诗吗谁来给大家背一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

2.解题。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①指读全诗。(正音) ②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闲:休闲,休息。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四、扩展 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交流。 2.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 五、布置作业:熟背《独坐敬亭山》。 第二课时《望洞庭》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鲁教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 日积月累

鲁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日积月累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几行红叶树,无数夕阳山。(王士祯)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辛弃疾)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2、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3、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 我的一生始终保持着这样一个信念,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巴金) 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爱因斯坦) 4、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围魏救赵声东击西四面楚歌腹背受敌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兵贵神速突然袭击神出鬼没所向无敌 5、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张九龄)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杜甫)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袁牧)家

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卢纶) 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刘著) 6、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刘备)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 7、雄心壮志坚定不移坚忍不拔自强不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持之以恒全力以赴知难而进无坚不摧知难而退碌碌无为一曝十寒寸进尺退有始无终半途而废

(鲁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期末测试

第二学期四年级数学期末测试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 如果自然数B 是C 的5倍,则B 与C 的最小公倍数是( ),最大公因数是( ). 2. 最小的质数是( ),最小的合数是( ). 3. ( )吨的53和( )吨的( ) 一样重. 4. 能同时被2、3、5整除的最小的两位数是( ). 5. 在括号里填入适当的分数. 3分米 = ( )米 81克 = ( )千克 , 20分 = ( )时 35平方厘米 = ( )平方分米 6. 如果a = 2×3×5, b = 2×5×7,那么a 和b 的最大公因数是( ),最小公倍数是( ). 7. 如果用+米表示地下水位上升了的米数,那么-米表示( ) 8. = 16 = 4 = 5÷( )= ( )÷24 9. 白兔有y 只,灰兔是白兔的4倍.灰兔有( )只,灰兔比白兔多( )只. 10. 一个梯形的面积是50cm 2,其上、下底不变,将高扩大到原来的2倍,这时梯形的面积是( ). 11. 三张卡片上分别写有数字“1”“2”“3”,任意抽出一张,抽出卡片“1”的可能性是( ). 12. 方程5x +20=90的解是( ). ^ 13. 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60平方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分米. 二、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0分) 1. 下列各式中,( )是方程. ①16-x >4 ②16-5=11 ③x ×2 = 9 ④x ÷38<0 2. 最大公因数是12的两个数是( ) ①24和36 ②3和4 ③24和18 3.梯形的面积与三角形的面积相比( )

①梯形的面积大 ②三角形的面积大 ③相等 ④无法比较 } 4. 1米的73和3米的7 1( ) ①相等 ②不相等 ③无法判断 ④相等且分数单位不同 5. 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质数,它的面积一定是( ) ①偶数 ②奇数 ③合数 ④质数 三、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5分) 1. 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 ( ) 2.把全班同学平均分成4个小队,每个小队的人数占总人数的 4 1. ( ) \ 3. 平行四边形有一条对称轴. ( ) 4. 如果一个自然数有因数2,那么这个数一定是合数. ( ) 5. 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是因为它们的分数单位不同. ( ) 四、计算(25分) 1. 直接写得数(10分) 92+94= 65-61= 97-92-95= 1211-12 5 = 81+87= 1-61-6 5= 85+85 = × = ×8 = ×= 2. 解放程(9分 ) ) 2x - = 4x +6x+37 = 62 7x = 】 3. 脱式计算(6分) 1-(92+95) 107+101-103 169-165+16 3

鲁教版初中历史六年级上册知识点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元谋人:云南省元谋县,距今约170万年,会制造工具和使用天然火,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2)北京人:北京周口店,距今约70-20万年,还保留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和保存火种,过着群居生活。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 (3)山顶洞人:北京周口店,距今约三万年,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使用打制石器,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已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1)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七千年,生活在长江流域。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子,过定居生活,他们已经挖掘水井,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玉器、乐器。 (2)半坡原始居民:距今五六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使用磨制石器,住半地穴式房子。会制造彩陶。主食有粟,副食有鱼、肉、蔬菜 (3)大汶口原始居民: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3课华夏之祖 (1)炎帝和黄帝:传说中黄河流域的部落首领,炎黄联合在涿鹿一战中大败蚩尤,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黄帝被称为“人文初祖”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他的属下仓颉发明了文字,伶伦编出了乐谱。 (2)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治水),他们统治时期,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禅让”。 (3)原始社会结束和奴隶社会开始的标志是: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禹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奴隶制国家的国王。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单元扩展(一) (1)蓝田人的出现早于北京人,是迄今所发现的亚洲北部最早的能直立行走的人。 (2)沂源人是迄今为止山东境内发现的最早的人类。 (3)金牛山人是目前东北地区发现最早的人类。 (4)山东龙山文化时期黑陶的出现既是生产力进步的反映,也是原始艺术创造力提高的标志。 第5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1)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 (2)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商朝最后一个国王是纣。 (3)经过牧野之战(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定都镐京。 (4)为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目的:为了巩固统治。 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缴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作用: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了一个强盛的国家。 (5)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国人暴动,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6)夏商西周的三个著名的暴君分别是夏朝桀、商朝纣、西周的周厉王 (7)嫦娥和后羿是夏朝时的著名人物 第6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1)夏朝已经出现青铜器,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青铜器代表司母戊鼎(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和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西周青铜器大量用于祭祀。 (2)与西周同期,是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盛行的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其中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引人注目。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鲁教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知识梳理

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五四学制) 第1课我是中学生啦 1、面对新生活,我们有哪些新感受?(初中生活给我们带来了哪些不同的感受?) ①新老师、新同学、新环境、新鲜事,都让我们好奇、激动和兴奋,内心萌发出新的期望和憧憬。②生活在新的学校、新的班级,我们共同探讨问题、交流思想、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时常会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幸福。③初中阶段与小学相比,学习科目明显增多,学习内容更为丰富。④新的学习生活带给我们许许多多幸福和快乐,但是对有些同学来说,也许会有一些困惑和担忧。 2、面对新环境,我们应如何展示新面貌?(我们应怎样尽快适应新生活?) ①在新的班集体里,我们和同学团结互助,友善待人;真诚地听取老师的教诲,自觉遵守纪律,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为班集体增光添彩。②我们要展示新的学习风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③我们要认真学习各门课程,不因自己的偏好而轻视或放弃某门课程,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④我们要努力做到学习上自觉,生活上自理;处理好学与玩的关系,把握好学习生活的节奏,使每天的学习生活充实而有意义。 3、为什么要学习?学习的重要性?为什么说知识让人生更亮丽? ①从生活的本领到做人的道理,都来自于学习。②学习丰富知识,学习增长才干。努力学习,终身学习,生命才更具光彩。③学习可以使我们明是非辨美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品德。④通过学习,既能成就自己,又能为国家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4、为什么要珍惜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①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②每个公民都要珍惜和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也有责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这样既能成就自己,又能为国家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5.为什么说学习是苦乐交织的? ①学习是一个探索和发现的过程,需要克服困难,刻苦努力。②也正是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七月的天山课文基础练习鲁教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七月的天山课文基础练习鲁 教版 一、填空。 1、看拼音,写词语。 xīn jiāng()qí mǎ()liáng shuǎng()shǎn yào() wān yán()mǎ tí()róu nèn()fán huā() 2、比一比,组词语。 炎()雪()矫()园() 淡()雾()骄()圆() 3、写出画横线词语的反义词。 (1)戈壁滩上的炎暑被远远地抛在后边。() (2)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雪峰。() (3)可以俯视阳光透射到的清澈的水底。() 4、照样子,写词语。 (1)例:白皑皑 ()()() (2)例:重重叠叠 ()()() 5、选词填空。 寂静寂寞 (1)整个树林都显得特别()。 (2)动物跟人一样,也会感到孤独和()。 柔嫩柔美 (3)树枝上新长出叶子显得特别的()。 (4)这座山峰山形秀气,显得特别()。

6、照例子,仿写句子。 例:高过马头的野花,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妆那么绚烂。 (1)__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____。 7、理解课文内容后填空。 作者用____________的方法展示了天山景物的三个不同方面:一是从高到低,由远及近运用形象的比喻,依次描绘了天山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二是描绘了____________ ;三是描写____________。作者就是这样重点从天山的 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三个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表达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最新山东鲁科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山东鲁科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 计算器(一般不考)第二单元用字母表示数 1、用字母表示数及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2、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第三单元运算律 1、加法结合律、交换律 2、乘法结合律、交换律 3、乘法分配律(a+b)﹒c=a ﹒c+b ﹒c 第四单元认识多边形 1、三角形的认识、特性及分类 2、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及内角和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第五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1、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小数是由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组成的,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十分位,第二位是百分位,第三位是千分位2、小数大小的比较和性质 1、正方形的面积: S=a 2 2、正方形的周长:C=4a 3、长方形的面积:S=ab 4、长方形的周长: C=2(a+b )5、路程=速度×时间:s=vt 1、加法结合律:(a+b )+c=a+(b+c ) 2、加法交换律:a+b=b+a 1、乘法结合律:(a ﹒b )﹒c=a ﹒(b ﹒c ) 2、乘法交换律:a ﹒b=b ﹒a 三角形按角分: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三角形按边分: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也含等边三角形) 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平 行四边形对边相等,对角相等,有无数条高。 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 叫做等腰梯形,梯形也有无数条高。 小数的大小比较: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 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是分为上的数打 的那个数就大…… 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 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