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黑格尔对中国思想的解读和评价

黑格尔对中国思想的解读和评价

黑格尔对中国思想的解读和评价
黑格尔对中国思想的解读和评价

黑格尔对中国哲学思想的理解与评价

在阅读哲学史书的过程中,一种明显的感觉是,西方哲学家对中国哲学的阐述有些粗浅。这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中国哲学传播工作远远不够。另一个则是在传播过程文字翻译的原因。每一种文字,都有其独特的魅力,一经翻译成外文,就减少了一层光泽。一种思想,一度翻译,会远离其核心一步。而中国的绝大部分经典,都是以文言文形式书写保存的,甚至大量的对于原著的注解,也都是文言文。而西方人阅读中国典籍,还存在双重翻译问题:从文言文到现代文是一层翻译,稍微有些许不专业的人翻译都会出现误译;另一层则是从中文翻译到其它文字,这里面就有字到意不到的翻译局限。实际上,这个问题至今没有解决。

西方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对东方哲学包括中国哲学基本上不予认可。他曾认为中国哲学“本不属于我们现在所讲的题材和范围之内……我们所以要提它,只是为了表明何以我们不多讲它”(黑格尔,《哲学演讲录》第一卷〕。他认为中国无哲学,有的只是一些常识性的道德教训,“我们在这里尚找不到哲学知识”,“真正的哲学是自西方开始”。有些西方哲学家则不太同意黑格尔这一观点,比如罗素,他说“关于中国,黑格尔除了知道有它而外毫无所知”(罗素,《西方哲学史》),但客观地说,黑格尔对中国哲学的研究特别是儒家思想的研究,还是下过一番功夫的。而他对中国哲学的点评,也是有代表性的。所以这里以黑格为例,讨论一下中国形而上是如何被西方哲学界点评的,进而说明东西方哲学传播中的语言障碍和误区,以及,中国思想发展史中值得反思的地方。

黑格尔说中国有最完备的国史,但他认为中国古代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哲学,还处在哲学史前状态。这种说法很显然是失实的,一个几千年的文明古国,没有哲学是难以想像的。但这些怪不得他,但是有他的道理的。我之所以说他有道理,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个原因是中国哲学的传播是有限的,而且存在翻译原因。另一个原因,则是他按照西方的标准来评价东方哲学,这有点象是不同频道的人对话一样,没有

可比性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对东方哲学特别是对中国思想的批评是中肯的,应该引起中国人的重视和反思。以我从这两个原因进行简单介绍和讨论。

第一,翻译中的误译、误读和误解问题。

我们来看看中国哲学经典《道德经》的翻译,原文语言是简练、优美和高深微妙的。每个有点文言文功底的人,读起来都觉得是一种享受。有哲学功底的人尤其。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常无,欲观其妙;常有,欲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道德经》第一章)

我们再来看看法文版译成德文后的中文转译,这是黑格尔读到并引用的版本:

“那可以理论的(或可以用言语表达的)原始的理性,却是超自然的理性。我们可以给一个名了,但它是不可名言的没有名字,它便是天与地的根源,但有了名字,它便是宇宙的母亲。人们必须没有欲望,才能观察它的庄严性;带着情欲,人们就只能看见它的不完善的状态(它的限度,它的边极)”,“这些(它的完善性和不完善性)只是标志同一泉源的两个方式:而这外泉源可以叫做不可钻入的幽深;这个不可钻入幽深包含着一切事物在它自身”。(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

再看一段: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惟孤、寡、不毂,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黑格尔读到的译本意思表达竟然是:

“理性产生了一,一产生了二,二产生了三,三产生了整个世界。宇宙背靠着黑暗的原则,宇宙拥抱着光明的原则,温暖之气是由于谐和造成的(或者说,

温暖之气使得它们谐和。人们所畏惧的大都是作孤寡和忍受一切缺陷,而王公反以自称孤寡为荣”(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

老实说,不要说西方人,就是中国的哲学专业人士如果读到的是这样的文字也很难理解的。所以翻译者又很好心地在对以上译文进行了注释:“他们是孤寡由他们不知道事物的原始和他们自己的原始。因此事物的成长在于牺牲对方(这又被翻译成‘世界灵魂’);较好是这样,‘它们增长由于减少,反之它减少由于增加’-----这也是说得很笨拙的。”(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天哪,这是我们的《道德经》吗?这是什么呀?第一次读到,我惊愕不已,然后差点笑晕。蹩脚的翻译不是传播文化,简直是暴殄天物。反复阅读和揣摩这些译文,不得不承认,我不再为中国形而上觉得委屈。从以上段落中的“道生一”中对“道”字翻译来看,在这种反复转移的各个环节中,应该是道学家(又称为理学家,其实是儒家学者中哲学家)在其中一个或多个环节起了作用,于是才了把这里“道”译成了“理性”。其实道家哲学中的“道”含义很多,单在“道生一”这句话中,指是的宇宙发生论中的源头和法则,是指一个总体的“一”,不可分,也无可分,而《易传》及理学中的“道”则指的是“多”,而且必须是“多”,正是因为有不同的“理”,才生成不同的万物。在理学形而上中。“道”翻译成“理性”是合适的,但在此处,翻译成“理性”则是对“道”的误解,也是对“理”的误解。我于是开始理解西方社会对中国思想领域的知之甚少甚至误读误解。连黑格尔这样的哲学大家对中国思想的解读如此,何况其他。

而这种现象的出现,我们不能怪任何一个现代西方哲学家,更不能怪中国的古代哲学家。中文的博大精深是这种文字最大的魅力,但也造就了学习和传播上的难度。很多情况下,中国人都理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那么作为外国研究学者,特别是不长期生活中国的学者,更不可能意会字里行间的那种玄妙了。文言文的精炼和高深难度暂且不提,就是以现代文表达的意思,译成外文也会各不相同。以下我举一个例子一说明中文的含蓄和博广。这是一个民间流传的段子,说中国孩子考托福到国外留学,深受文化差异之苦,于是拿了一篇中国小学生都

完全读得懂的文字给一位汉学专业的外国教授看,然后回答问题,这段文字是这样的:

《意思》

小王拿着一个礼物走进领导的办公室。

领导说:“你这是什么意思?”

小王说:“没什么意思,只是一点小意思,不成意思啊。”

领导说:“我懂你意思,只是你这样就没意思了。”

小王说:“真没别的意思,就是意思意思。”

领导说:“这怎么能好意思呢?”

小王说:“您再推辞,我都不好意思了。”

领导接过礼物说:“你这人还真有意思。”

请问:文中13个“意思”都是什么意思?

据说,教授当场晕了。

另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百度公司到美国IPO,他们要说明自已在中文搜索方面比美国搜索引擎google更专业更有优势,就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中文表达的复杂性,他们说“我”这个字,在中文中就有“吾、余、愚人、在下、不才、孤、寡人、本座、洒家、哀家、咱家、妾身、贫僧、贫尼......”等三十多种表达,据说美国人投资者立即被说服了。

中文的复杂性,可见一斑。所以,中国人要理解西方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误读误解,特别是学术界,包容和大度是一个民族和文化强大的特征。

第二,西式评判标准和切中要害的批评。

黑格尔对中国哲学的评价有道理的另一个原因是他对东方哲学的剖析和批评是深刻的,也是合乎逻辑的,特别是对中国思想的批评,触及到中华民族的软肋---思想不自由,这应该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去反思。

首先,黑格尔认为哲学不是零碎知识的堆积,哲学是一个发展着的整体。哲学就是哲学史,而“思想的自由是哲学和哲学史起始的条件”,他认为“思想必须独立,必须达到自由的存在,必须从自然事物里摆脱出来,并且必须从感性直观里超拔出来。思想即是自由的,则它必须深入自身,因而达到自由的意识”。基于这一理论,他认为“东方及东方的哲学不属于哲学史”。在黑格尔及至西方社会的逻辑里,“如果一个民族有了一个合乎正义的法律,则它的对象便是有普遍性的;这又是以精神的坚强为前提。当它以普遍性为意志的对象时,则它便开始了自由”,也就是说,一个民族的法律如果是正义的,那么法律的对象是应该是普遍性的,法律是应该对每一个人,并且无论是法律的制定者还是其他民众都有独立的意志,于是这种法律才是公正正义的,这种法律保护下的意志才是独立的、自由的。黑格尔这一观点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都是有意义的。在宗法时代的中国,一直有“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之说,这样的法律何谈公正和普遍性而言?没有公正,所谓的正义也只是个伪命题。没有正义法律的保护,普遍性也是不存在的,个体的意志何谈自由?以儒家思想主导的社会里,个人的思想和意志都是受纲常从伦理限制的。所以黑格尔说:

“意志有限性是东方人的性格,因为他们意志活动是被认作有限的,尚没有认识到意志的普遍性。在东方,只有主人与奴隶的关系,这是专制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恐惧一般地是主要的范畴。意志还没有从这种有限性里解放出来,因为思维本身也还不是自由的;因此意志可被认作是有限的,而有限的就可被假定为否定的。这种否定之感———感觉着某种东西不能长久支持下去———就是恐惧。反之自由却不是有限的,而是独立自在的,而独立自在的东西是不能被打倒的。人或是在恐惧中,或是有恐怖来统治人;二者是处在同一阶段。这一差别只在于一方有了较坚强有力的意志,它能够走向前去奴役一个切有限的意志使成为一个特殊的目的而牺牲。”(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

我们来看一下黑格尔对东方思想的批评逻辑,虽然他说得有点逻辑混乱,前后重复,但意思还是清晰的:

意志有限——》思想奴化——》思维不自由——》意志被否定——》恐惧(安全感缺失)——》缺少自信——》容易被打倒——》寻求安全感——》被统治而意志受限(去统治并限制民众的意志)。这是一个循环逻辑。在这个逻辑中,一个核心的问题是“恐惧”,我理解为是心理安全感缺失,管理层之所以要统治和限制民众的思想,是因为缺少心理安全感,而民众之所以甘心被奴役,也是为了寻求安全感。黑格尔的这一逻辑分析,真是击中了东方民族思想的最大软肋,真心期望我们的国民和管理者,不要恼羞成怒,静下心来反思,是不是这么个逻辑,我们是不是就是这么一个缺少自由意志的民族?

这里不免想起一个问题,近两年的中国,在国家改革推进过程中,有一个新的提法,那就是“以法治国”,让人不免去思考,难道以前不是“以法治国?”这个问题不用多思考,很显然,确实不是。不但不是,而且法律也不是全民遵守的法律,在某种程度上,法律是一部分对另一部分人的形成约束的工具。20世纪90年代初期,曾有过“以德治国”的提法,但却忽略了一个事实,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如果法律都不能公平公正,那么道德就没有底线,道德没有底线,要以德治国,是非常危险的。二十年过去了,“法治”没有进化成“德治”,却成了“人治”,造成种种社会底线问题。于是现在又不得把“以法治国”当成一项改革,中国目前的改革敢于如此自剖自解,无疑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底气。未来中国民众真的有“意志独立、自由”那一天,那才是真正的国家实力。

黑格尔对中国哲学的点评,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孔子、《易经》、道家。

先说他对道家的点评。如前面我引述的黑格尔读到的《道德经》译文,我认为黑格尔并没有真正领会《道德经》的确切含义(这当然不是他的水平问题,而是翻译的原因),而在他在评论中,把道家和道教也当成一回事了。这说明道家及道教文化的传播还任重道远。总体看,黑格尔还认为道家哲学还算是相对自由的哲学,因为道家“属于这一派的人大都不是官员,与国家宗教没有联系”。

对于道的形而上特征,老子说: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乎,随之不见其后。”(《道德经》第十四章)

老子对道的无形无状、无声无名的形而上特征描述非常详细了。黑格尔倒是抓住了几个关键词“夷”、“希”、“微”,但很可惜的是他依旧没理解中国的形而上。他引用雷缪萨的观点说“夷、希、微”在中文中没有意义,但组合起来称为“I-hi-wei”(很显然这是音译),简称为“IHW”,这几个就是外来词。由于雷缪萨曾说过他从这三个字的音中发现了耶和华(Jehowah)这个字,于是黑格尔就把“夷、希、微”拉到了全球神学概念大联想中去说明了,他解释说这三个万能词也出现在希腊的“Iαω”里,在非洲人的“尤巴”里,在希伯来文叫做“耶和华”,而罗马人又叫做“约维斯”等等,进行了一番无厘头的“说文解字”,以至于他自己也觉得“对这些符号加以博学的假定是多余的”。

于是他又从哲学的层面进行了一番剖析。总算明白了“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物”是什么意思,如果黑格尔从纯形而上的角度来看待老子的这一宇宙生成论,就基本到位了,算是走在了中国形而上的大道上了。但他又拿出了自己的分析工具出来了----逻辑分析,使得这一理解又钻入了逻辑的小胡同。这个就使得他的思想又背离道的本质。

黑格尔认为中国没有哲学的主要原因是源于对孔子思想的分析。很显然,由于传播广泛,他对孔子的思想了解相当多。不仅是黑格尔,恐怕是整个西方世界乃至东方世界包括中国,知道孔子的人要比知道老子的人要多,不少人提起中国文化思想就只想到孔子和儒家思想,很少会先想到老子及道家思想。这是一个普遍事实,也不能算是西方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误解。这一点,每一个因本位利益而过度尊儒抑道的君王和学者都是历史责任的。

黑格尔给孔子思想的定位是“道德哲学”,这个倒是比较贴切的,其实如果从孔子的核心思想去看,更合适的应该是“伦理学”。给孔子的思想定位成“哲学”,是对孔子的捧杀,也是把儒家思想架上了火堆。因为一旦给定位到哲学层面后,如果按照哲学的境界来分析,孔子的思想就有些捉襟见肘了。黑格尔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的整体偏负面,他说:

“我们看到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谈话(《论语》),里面所讲的是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里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这是毫无出色之点的东西。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了————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西塞罗留下给我们的《政治义务论》便是一本道德教训的书,比孔子所有的书内容丰富,而且更好。我们根据他的原著可以断言:为了保持孔子的名声,假使他的书从来不曾有过翻译,那倒是更好的事”。(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

中国有句古语说:“宁有求全之毁,不可有过情之誉”,用这句话来形容孔子种景遇是再合适不过了。这是一段令所有儒家思想信奉者吐血的点评。但却是中肯的。估计有些偏激的儒士看了也许想发疯到去挖黑格尔的祖坟。但若真那样没有格局,只能说,是井底之蛙。如果不服气,早就该如实端出本民族更令人折服的思想传播出去,而不是一种让黑格尔们认为“不能从中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的思想。近些年来,不止一个西方国家关闭了象征中国思想文化的的“孔子学院”,不仅仅全是政治原因,儒家思想本身存在的问题也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黑格尔对孔子思想评价不高的原因还有两个:一个是他认为孔子的思想并不是自己的原创,他说:“孔子的道德教训所包含的义务都是古代就已经说出来的,孔子不过加以综合”。另一个原因则是孔子思想的普及是官方的强制性推广,并不是与其他思想一样受到同等的对待,民众没有选择哲学信仰的自由。他认为孔子思想所宣传的“只是臣对君的义务,子对父的义务以及兄弟姊妹间的义务”,他又说:

“当中国人如此重视的义务得到实践时,这种义务的实践只是形式的,不是自由的内心的情感,不是主观的自由。所以学者们也受皇帝的命令的支配。凡是要想当士大夫、作国家官吏的人,必须研究孔子的哲学而且必须经过各样的考试。这样,孔子的哲学就是国家哲学,构成中国人教育、文化和实际活动的基础。”

黑格尔这些观点是中切的,是正确的。指出了中国思想界中的媚权派,特别是宗法时代的遵从儒教的哲学家及新中国成立后铺天盖地的一色的马列主义学者们,没有自由的灵魂,没有各家思想的共同繁荣,只是一个声音说话,一个思维思考,是中国在近现代发展史上落后于西方的最要本的原因。有人说:“西方思想如一盏名灯,一灯灭,屋子漆黑,中国思想如多盏小灯,一灯灭了,其他的照亮”,依三百年来东西方思想传播的实际情况看,反过来说才是。从中国哲学思想的在国内外的宣传来看,孔子或儒家思想这盏灯才是一股独大的垄断。民众思想的不自由,是一切不自由的根源所在。未来哪一位国家领导者若能放下自己短暂任期的利益,彻底放开对民众思想的控制,使这个民族不再跪着思考,那中华民族的强大指日可待,那必是中华文明史上最伟大的人,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不朽的伟人。对于那个人的出现,这个思想带着枷锁的民族,已等了五千年。

黑格尔这段话还有值得一提的一句是,“这样孔子哲学也就是国家哲学”,这对于很多自我否定没有信仰的中国人来说,是值得思考的。黑格尔没有说国家哲学就是国家信仰,但其潜台词里包含了这一层意思。很多中国的学者,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认为信仰只是宗教的。如果自己没有皈依到哪一家宗教,那就是没有信仰。甚至有些学者甚至不认为中国有自己的宗教,比如钱穆先生,他说:“中国没有自创的宗教而爱讲‘道’,中国没有现代西方那一套完整的科学而爱讲‘理’”(钱穆,《中国思想通俗讲话》),看到他这个观点,真的想替钱穆先生这样的唯儒至上的学者找个地缝钻,中国没有自创的宗教,那道教是什么?

黑格尔对中国哲学的研究还集中在《易经》一书。从他对《易经》的点评来看,是比对《道德经》的理解要深一些,但还不能算是真正懂了《易经》的精髓。在黑格尔看来,《易经》的符号算是符合了西方的抽象的思想和纯粹的范畴。他说:“那些图形的意义是极抽象的范畴,是最纯粹的理智规定。”,他终于很不情愿地承认“中国人不仅停留在感性的或象征的阶段”,但他马上强调说:“我们必须注意--他们(指中国人)也达到了对于纯粹的意识,但并不深入,只停留在最浅薄的思想里面。这些规定诚然也是具体的,但这种具体没有概念化,没有被思辨地思考,而只是从通常的观念中取来,按照直观的形式和通常感觉的

形式表现出来的。因此在这一套具体原则中,找不对于自然力量或精神力量有意义的认识。”(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

黑格尔这一段话足说明他对易经思想的不理解甚至是误解。而认为中国哲学没有“思辨地思考”,说明他除了儒家思想之外对中国哲学真是知道得太少了,少得可怜。如果他读过名家和墨家的思辨哲学,相信他的《小逻辑》会写得更精彩。

通过对乾、兑、离、震、巽、坎、艮、坤这八个基础卦象的简单名词介绍,黑格尔无法分析出这被中国人奉若神灵的先天文化,于是他直接得出结论:“所以他们(指中国人)是从思想开始,然后流入空虚,而哲学也同样沦于空虚”。

他接着他用逻辑来进行西式分析,认为从《易经》的符号的意义里,从抽象过渡过物质是如何的迅速,在卦象里已经进到完全感性的对象。因为“没有一个欧洲人会想到把抽象的东西放在这样接近感性的对象里”,这才是他否定中国哲学的真正原因。因为没有欧洲人这么做过,中国人这么做他就无法理解和认可。

黑格尔的这一判断逻辑虽然很武断和本位主义,但我相信用西方思维对东方文化进行错位评判的人应该不止他一个。这已不是翻译或误解的问题了,而是西方人的自大和唯我独尊心态所致。这是一种偏见,也是一种短见,是一种无知,也是缺少包容的思想。如果霍比特人以自己的身高标准去丈量其他人种的身高,那么所有其他人种都是不符合标准的。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学科的书中,对西方文明的无条件膜拜和靠拢。从科学的现实看,我倒是可以理解的。但从宗教和哲学层面上,就显得荒唐。比如冯友兰先生在用西方的哲学来解释中国哲学时,谈到公孙龙的“白”的概念与柏拉图的“共相概念”相似时,曾有表述:“看来公孙龙已经有一些柏拉图式的观念”(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这句话怎么读怎么觉得哪里不对劲。虽然从生卒年月有年上看,公孙龙确实在柏拉图之后,但我们完全有理由和证据说公孙龙的思想与柏拉图并不相干。世界文明中,很多东西是可以模仿的,唯独思想不能。形而上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就是独特性。印度的国父甘地曾说:“我之所以抵制西方文明,实在是因为它代表不加选择或毫不考虑

地模仿他人,好像亚洲人只适合抄袭来自西方的一切事物。”(莫卡甘地,(甘地自传》)。这里我愿意与西方的黑格尔们真诚地共勉一句话:

自卑和自大,都是一种无知。我们自卑,因为我们不知自己有多优秀;我们自大,因为我们不知道别人有多优秀。所以,真正的强大,不是自卑,也不是自大。而是一种自信,更是一种理解和包容。在宇宙的无限时空内,万物齐等,没有哪一个物种更高明,眼下的幸运和苦难都是阶段性的。据说,蚂蚁和恐龙是同时代的物种,强大的恐龙只剩下化石,渺小的蚂蚁至今遍布人类生存的每一个大洲。

《易经》之外,黑格尔对中国形而上的研究还涉及到《书经》,对于《洪范》里的五行的概念,他认为“这些东西我们不能认为是原则。在中国人普遍的抽象于是继续变成为具体的东西,虽然这只是符合一种外在的次序,并没有包含任何有意义的东西。”同时他也认为“对八卦的解释里表示出一种对自然事物加以分类的努力,便这种分类的方式是不适合我们的。中国人的基本质料还远不如恩培多克勒的元素---风、火、水、土。”,如果黑格尔是上帝的话,那么中国人费了两千多年多的努力建立起来的阴阳五行的哲学体系就没有任何的意义了。但事实是,他不是上帝。

然而,他对《书经》里把一切人为活动都与对应到自然的五行提出了批评,认为“这些对象显然没有包含有任何令思想感兴趣的东西。这些概念不是从直接视察自然得来的。在这些概念的罗列里我们找不到经过思想的必然性证明了的原则”。对于这一点,我是同意的。儒家对于五行的发挥真是达到了一种艺术程度,金木水火土可以与仁义理智信对应,确实非常牵强的。但实际情况是,那看似思想枯竭的生拉硬扯式联系,是儒家思想的无奈,更是其智慧。儒家思想之所以在几千年的中国处于是国教的地位,是因为这一思想赋予君主无上的权力和威严,对民众思想的愚忠和奴化更是加强了历代君王对儒家思想的依赖。那么,谁来管理这无上的君主呢?在没有上帝的中国,只有靠未知的自然力量(即天和地)去约束君主。中国人称天为父,称地为母,君王被称为天子,代理上天来管理天下。那么难约束帝王的,只有天和地了。于是所有的天象、天灾都可以投射到君王的不良行为中,所以就有了把人的行为与自然的五行进行对应的联系。比如《月令》中是讲君王行为与自然的关系的。这是中国思想界对君王约束和管理的智慧,黑

格尔没有读懂这一层含义。现代的中国人接受一点儿西方的教育后,也认为“观天象而谏君王”是一种迷信和对君王的迷惑,这就是不理解儒家和道家那秘而不宣的智慧了。

(本文摘自杨子《中国形而上》)

西方哲学的经典语录

西方哲学的经典语录 ###励志名言频道为大家整理的西方哲学的经典语录,供大家参考。更多阅读请查看本站频道。 人生在世,不过是过路的旅客。——托马斯.阿奎那 我不同意你所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伏尔泰 人的本性就是追求个人利益。——亚当斯密 人人生而自由平等。——卢梭 幸福不过是欲望的暂时停止。——叔本华 人最容易忘记的是自己。——克尔凯戈尔 只有那些从不仰望星空的人,才不会跌入坑中。——泰勒斯 存有就是合理,合理的也都要存有。——黑格尔 人性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叔本华 把精神说清楚是一个巨大的诱惑。——维特根斯坦 人们惧怕自由和责任,所以人们宁愿藏身在自铸的樊笼中。——弗兰茨.卡夫卡 我手中的灯笼,使眼前黑暗的路途与我为敌。——泰戈尔 思想不是你要它来它便来,而是由它自己决定它的来去。——叔本华 我除了知道我的无知这个事实外一无所知。——苏格拉底 水是万物之本源,万物终归于水。——泰勒斯

使一切非理性的东西服从于自己,自由地按照自己固有的规律去驾驭一切非理性的东西,这就是人的最终目的。——费希特 凡是现实(存有)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存有)的就是现实的。——黑格尔 万物的和平在于秩序的平衡,秩序就是把平等和不平等的事物安排在各自适当的位置上。——奥古斯丁 凡是活着的就理应活下去。——费尔巴哈 假如进化的历史重来一遍,人的出现概率是零。——古德尔 客观世界仅仅精神原始的,还没有意识的诗篇。——谢林 凡夫俗子只关心如何去打发时间,而略具才华的人却考虑如何应用时间。——叔本华 我们喜欢别人的敬重并非因为敬重本身,而是因为人们的敬重所带给我们的好处。——爱尔维修 人类的生命,并不能以时间长短来衡量,心中充满爱时,刹那即永恒。——尼采 真理是时间的产物,而不是的产物。——培根 权利的相互转让就是人们所谓的契约。——霍布斯 给我物质,我就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康德 一切确定的皆否定。——斯宾诺莎 知识归根结底由经验而来。——洛克 没有物体,只有运动。——伯格森 一开始,问题就是要把纯粹而缄默的体验带入到其意义的纯粹表达之中。——胡塞尔

马克思对黑格尔方法论的改造及其启示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FU DAN J OURNAL(Socia l Sc i ences)N o.1 2011马克思对黑格尔方法论的改造及其启示 俞吾金 (复旦大学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上海 200433) [摘 要] 黑格尔的方法论是由抽象的知性、辩证的理性(即辩证法)和思辨的理性这三个环节构 成的。在改造黑格尔的方法论时,马克思从中抽取了第二个环节 辩证法。马克思的辩证法不应该 被阐释为与人的实践活动相分离的自然自身的运动,即自然辩证法,而应该被阐释为社会历史辩证法。 社会历史辩证法主要包含以下三项内容:实践(包括劳动)辩证法、人化自然辩证法和社会形态辩证法。 [关键词] 方法论 辩证法 思辨论 自然辩证法 社会历史辩证法 在传统的阐释者们的视野里,最受到重视的是方法论问题,尤其是马克思和黑格尔在方法论上的关系问题。然而,即使是在这个备受重视的研究领域里,阐释者们的思想仍然是不明晰的,这种不明晰性甚至感染了他们的批判者。有鉴于此,厘清马克思和黑格尔在方法论上的准确关系,恢复马克思辩证法的本真含义,无论是对外国哲学的研究,还是对马克思哲学的研究,都具有不可低估的理论意义。 一、 黑格尔的辩证法 黑格尔的方法论 黑格尔哲学,尤其是他的方法论对中国理论界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然而,很少有人在 黑格尔的方法论 与 黑格尔的辩证法 之间做出深入的反思和严格的区分,而晚年恩格斯的一系列著作,尤其是 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出路 (1888年,以下简称 出路 ) 则进一步遮蔽了这种区分。按照恩格斯的看法,在黑格尔哲学中,存在着 体系 和 方法 之间的冲突。他在分析后黑格尔哲学发展的方向时告诉我们: 特别重视黑格尔的体系(Syste m)的人,在两个领域(指宗教和政治 引者)中都可能是相当保守的;认为辩证方法(der d ialektischen M ethode)是主要的东西的人,在政治上和宗教上都可能属于最极端的反对派。 显然,当恩格斯使用 辩证方法 这个术语的时候,他把 黑格尔的方法论 和 黑格尔的辩证法 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完全等同起来了。事实上,这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着重大的差别。 黑格尔在许多著作中谈到他的方法论,而最经典的段落则在 小逻辑 中。他在该书中明确地告诉我们: 逻辑思想就形式而论有三个方面:(a)抽象的或知性[理智]的方面(die abstrakte oder verstaend i g e);(b)辩证的或否定的理性的方面(d ie d ialektische oder negativ-ver nuenftige);(c)思辨的或肯定理性的方面(die specu lative oder positi v e-vernuenfti g e)。 尽管黑格尔在这里谈论的是逻 [收稿日期] 20101009 [作者简介] 俞吾金,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本文为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国外思潮创新研究基地研究项目 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项目批准号: 05FCZD008)和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科学发展观重大问题研究 (项目批准号:09AZD0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我们之所以主张把恩格斯原著标题中的德语名字der Ausgang不译为 终结 ,而译为 出路 ,是因为费尔巴哈并不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者,终结者是黑格尔,而费尔巴哈的人本学思想不过是德国古典哲学终结后的一条 出路 而已。参阅拙文 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扬弃 ,载 中国社会科学 2006年第2期。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20页。 黑格尔著: 小逻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72页。S ehn G.W.F.H ege,l W erk e8(F rankfurt an M ai n:Suhrka m p Verl ag,1986)168. 2

简评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讲解学习

简评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1770年出生于一个政府公务员家庭。1788年进入图宾根神学院学习。1793年毕业后,先后在伯尔尼和法兰克福当了七年的家庭教师。1800年到耶拿,与谢林共同创办《哲学评论》杂志。次年成为耶拿大学编外讲师,四年之后成为副教授。1807年出版他的第一部著作《精神现象学》。1808至1816年,他在纽伦堡当了八年的中学校长。在此期间完成了《逻辑学》。1816年,他被聘为海德堡大学教授。1817年,出版《哲学全书》,完成了他的哲学体系。1818年开始担任柏林大学教授,1821年出版《法哲学原理》。1829年,黑格尔被任命为柏林大学校长和政府代表,1831年死于霍乱。他在柏林大学的讲稿死后被整理为《历史哲学讲演录》、《美学讲演录》和《宗教哲学讲演录》。 《历史哲学》是黑格尔哲学的核心和中心,是一部有着最深刻影响的著作。黑格尔始终将思想与历史视为同一个过程,他自己的哲学就是历史的产物,必须历史地理解。离开历史的语境,黑格尔哲学及其意义就无法得到真正的理解。《历史哲学》是黑格尔1822年在柏林大学时做的世界历史哲学讲演录,集中地反映了他的历史观。恩格斯不止一次地指出,黑格尔是一位有“巨大历史感”的思想家,赞扬“他是第一个想证明历史中有一种发展、有一种内在联系的人。尽管他的历史哲学中的许多东西,现在我们看来,十分古怪,如果把他的前辈,甚至把那些在他以后敢于对历史作总的思考的人同他相比,他的基本观点的宏伟,就是在今天也还值得钦佩。”德国哲学家勒维特说过,黑格尔的整个体系基本上是用历史术语思考出来的,在他之前没有别的哲学这么做。在黑格尔之前,还没有一个哲学家像黑格尔那样,试图全面把握历史的性质。正是黑格尔,第一个提出了“世界历史”的概念。但黑格尔并不是要写历史,而是要写历史的哲学。尽管他甚至被人指责为“历史实证主义”,但他决不是要实证地描述具体的历史进程,而是要提供一个全面理解人类历史的构架。 一、 二、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思想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思想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概括:

黑格尔思想的主要内容

黑格尔思想的主要内容 伦理思想黑格尔集以往西方伦理思想之大成,特别是继承和发展了康德的伦理思想,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理性主义伦理思想体系。黑格尔关于伦理的学说就是他的法哲学,其中包括抽象法、道德、伦理3个部分,中心是揭示自由理念的辩证发展过程。从哲学上看,黑格尔伦理思想的形式是唯心的,但其内容是现实的,方法是辩证的,它的成就对后世伦理思想包括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美学思想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美学讲演录》一书中,这是他整个哲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他的哲学体系在美学和艺术领域中的具体表现。艺术的根本特点,是理念通过感性的形象来显现自己、认识自己,“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成为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核心。黑格尔分别对艺术的性质和特征、艺术发展的历史类型和各门艺术的体系,进行既是逻辑的又是历史的分析。逻辑方面,他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有关艺术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历史方面,他开创了艺术社会学的研究,展示了宏伟的历史观。黑格尔的美学思想在西方美学史的发展过程中,起了划时代的作用,成为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 哲学观点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绝对精神并不是超越于世界之上的东西,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因此,事物的更替、发展、永恒的生命过程,就是绝对精神本身。黑格尔哲学的任务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过自然、社会和思维体现出来的绝对精神,揭示它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实际上是在探讨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揭示二者的辩证同一。 黑格尔哲学著作 《精神现象学》(Ph?nomenologie des Geistes 有时也译成精神哲学) 1806 (See battle of Jena) 《逻辑学》(Wissenschaft der Logik) 1812-1816 (last edition of the first part 1831) 《哲学全书》(Enzyklopaedie der philosophischen Wissenschaften) 1817-1830 (分三个主要部分: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 《法哲学原理》(Grundlinien der Philosophie des Rechts) 1819 《美学讲演录》(又译:《美学》、《谈美学》) 《历史哲学讲演录》 《哲学史讲演录》 《宗教哲学讲演录》 黑格尔- 人物语录 “我看见拿破仑,这个世界精神,在巡视全城。当我看见这样一个伟大人物时,真令我发生一种奇异的感觉。他骑在马背上,他在这里,集中在这一点上他要达到全世界、统治全世界。”

黑格尔哲学思想

黑格尔的“辩证法”的理解 黑格尔辩证法是德国古典哲学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其基本思想是概念的辩证发展。它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并企图揭示其内在联系,从而猜测到了客观事物的辩证法。但颠倒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 黑格尔认为,哲学的开端本身应该是逻辑的,它是有根据的、间接的。哲学是一种人文科学,既然是一种科学,它也就需要一定的合理性,如何实现这种合理性,逻辑性的思考是必要的前提。通过逻辑性的思考研究纯粹的知识,而不混入经验性的知识,这样能不失哲学的科学性,才能更客观的思考哲学。在这一点上我认为黑格尔哲学是正确的。 否定原则是黑格尔辩证法的灵魂,是黑格尔辩证法一切方法的内在根据和核心的基本规律。恩格斯在《自然辨证法》中提出了,辩证法有三大规律:量变和质变;对立的相互渗透;否定之否定。这三大规律都被黑格尔以唯心主义的方式进行了阐述,而最后一个定律是黑格尔辩证法的整个体系构成的基本规律。这三大定律都包含了否定的原则在里面,如量变和质变规律,量变可以看作是一种渐进性的肯定的“变”,而质变则可以看作是一种否定性的“变”,当肯定性的变达到一定程度,从而引发否定性的变。又如对立和相互渗透,也就是对立和统一,对立可以看作是否定的,而统一可以看做是肯定的。而否

定之否定规律,是事物发展进步的法则,事物的发展与进步必须靠不断的否定之前的状态来建立新的状态,从而实现自身的发展。 从以上的讨论,我们已看到,在黑格尔辩证法中否定性的思想够成了一切运动和发展的内在灵魂。然而光是有否定的原则并不能完全把握黑格尔辩证法的真谛,“灵魂”必须赋予躯体才能有真正的生命,才能起作用。那么黑格尔辩证法如何赋予其躯体呢?是反思。如我们前面所说,否定原则真正的来说是“自否定”,也就是说否定作为一条普遍的原则本来就有“反身性”,只有返回自身的否定才是真正一贯的否定,在这种意义上,否定就可以看作是反思的本质,而反思可以看作否定的体现。反思就如同一面镜子,通过镜子你可以看见你自己的缺点和优点,同样通过反思你可以发现事物的否定原则,否定之否定规律。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本质的东西和实体的东西,并不是因为我们看到了它外在的影像,而是我们根据看到的,进行反思,也就是思维,思考,去探索它真正的本质,真正的面目。如此,才有了我们人类这么辉煌的文明。 黑格尔辩证法作为逻辑、认识论和本质论的统一体,第一次成为一种贯穿于自然界、历史和人类精神中的普遍规律和法则,这在哲学史上是空前的。如何充分的、正确的估价这一点,仍然是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浅析黑格尔美学

浅析黑格尔美学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的美学(即艺术哲学)是他的哲学体系圆圈上的一段弧,它就是一个以“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为中心的美学体系。正是这个“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中心命题,在客观唯心主义的绝对理念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把理性与感性,内容与形式,主体与客体,理想与现实统一起来了。 黑格尔充分地吸收前人的美学研究成果,并以他丰厚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为基础,经过严密而辩证的论述,最后精辟地总结出他的美学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简明又完整的概括,证明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美学深化了对于美的本质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时代的高峰,具有科学的里程碑意义。尽管黑格尔的美学体系同他的哲学体系一样,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可是他在论证美的本质问题时,却能坚持以人为核心的理论界定,深刻地揭示出人与对象、主体与客体、理性与感性、内容与形式等等之间辩证而统一的关系,为我们认识什么是美、怎样去创造美,提供了巨大的启示空间。 黑格尔浓缩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定义,虽说看似简单的一个判断,可是它里面却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具有很高价值的思想和智慧,同时又显示了它的内容根基特别深厚。认清

这一问题首先应对黑格尔的理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黑格尔指出:“一般说来,理念不是别的,就是概念,概念所代表的实在,以及这二者的统一。”黑格尔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先于它而存在的概念生发出来的,事物的存在是概念显现自身于事物的活动,是概念的自我实现。当概念出现于实在里并且与实在结成统一体时概念就成为了理念。黑格尔的理念是具体的概念与实在的统一,是主观理解的,同时也是客观存在的。黑格尔这一定义的三个来源首先,这一定义来自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黑格尔认为由概念生发出外在的自然界,而自然界是概念的异化。理念才是概念与实在的统一。理念是绝对精神,绝对精神的初级阶段就是艺术,就是美。因此,黑格尔的美其实就是他哲学体系的一个发展阶段。其次,这一定义来自于黑格尔对于艺术的研究,是他经验的积累。虽然黑格尔不是一个艺术家,没有直接从事艺术实践活动,但他对于艺术问题进行了哲学思考、研究,把艺术的特点归纳以后总结出美的定义。第三,这一定义也来源于黑格尔以前的或同时代的德国古典美学。黑格尔的理论受到了康德、席勒、谢林的很大影响。 黑格尔美的概念的全部含义,概言之就是理念的感性化,感性形式的心灵化。(艺术)美是多种矛盾对立面的统一体,具有十分丰富的辩证法内容。第一,美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美的本质只是在感性形态下作为一个事物而出现

西方哲学家经典语录

西方哲学家经典语录 人生在世,不过是过路的旅客。——托马斯.阿奎那我不同意你所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伏尔泰人的本性就是追求个人利益。——亚当斯密人人生而自由平等。——卢梭人的意识屈从于物化结构。——卢卡奇假如进化的历史重来一遍,人的出现概率是零。——古德尔客观世界只是精神原始的,还没有意识的诗篇。——谢林凡夫俗子只关心如何去打发时间,而略具才华的人却考虑如何应用时间。——叔本华我们喜欢别人的敬重并非因为敬重本身,而是因为人们的敬重所带给我们的好处。——爱尔维修人类的生命,并不能以时间长短来衡量,心中充满爱时,刹那即永恒。——尼采真理是时间的产物,而不是权威的产物。——培根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科学家在思想中给予我们以秩序;道德在行动中给予我们以秩序;艺术才在对可见、可触、可听的外观的把握中给予我们以秩序。——

卡西尔物体的意义是通过它被己身看到的方向而确定的。——梅罗.庞蒂我不能给自己或是别人提供那种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的快乐。这种快乐对我来说毫无意义,我也不能围绕它来安排自己的生活。——福柯科学性的语言游戏希望使其说法成为真理,但却没有能力凭自己的力量,将其提出的道理合法化。——利奥塔幸福不过是欲望的暂时停止。——叔本华人最容易忘记的是自己。——克尔凯戈尔只有那些从不仰望星空的人,才不会跌入坑中。——泰勒斯存在就是合理,合理的也都要存在。——黑格尔凡是活着的就应当活下去。——费尔巴哈在这个世界上,平等地待人和试图使他们平等这两者之间的差别总是存在。前者是一个自由社会的前提条件,而后者则像托克维尔描述的那样,意味着“一种新的奴役方式”。——哈耶克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谈论别人的隐私是最大的罪恶;不知自己过失是最大的病痛。——亚里士多德惊奇是哲学家的感觉,哲学开始于惊奇。——柏拉图人性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叔本华把精神说清楚是一个巨大的诱惑。——维特根斯坦

马克思对黑格尔自然观的批判

马克思对黑格尔自然观的批判 摘要:“但是,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这段著名论述被一些学者误读为马克思对他本人的自然观的论述。通过与黑格尔自然观相对照、对马克思的这段论述进行的全面解读证明:这段话中,“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就是黑格尔自然观中的自然界,“人”是活生生的人;是黑格尔把他的抽象自然界与人分隔开来,这段论述是马克思对黑格尔自然观的批判性分析,而不是马克思对他自己的自然观的论述。 关键词:马克思自然观;黑格尔自然观;误读 马克思自然观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马克思自然观的正确理解和把握,关涉对马克思哲学的根本理解。研究马克思的自然观,首要的是正确解读马克思的相关论述。但是,马克思的一些重要论述却常常被误读。“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①这段著名论述就遭受了这样的命运。这段论述被一些著名学者看做是马克思对他自己的自然观的明确表述,并被这些学者解读为:马克思认为谈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是没有意义的;这段论述说明马克思的自然是人化自然等等。在本文看来,这些解读是对马克思这段重要论述的严重误读,而且这种误读造成了对马克思自然观、马克思哲学不正确的理解和把握。为了弄清这段论述的真意,本文试图依据相关文本,对这段论述进行再解读。 一、黑格尔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本文认为,马克思的批判性著作的被误读,主要原因在于,对马克思所要批判的相关思想或著作不了解,以及没有注意区分马克思批判性著作中的不同内容的不同性质。马克思批判性著作中的不同性质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对所要批判的著作的摘录,对这些著作所表达思想的复述、转述或概括;二是对被批判者的思想进行的批判性分析,这一部分内容也有差别,有的暗含有马克思本人对相关事物的认识,有的并不含有马克思本人对相关事物的认识而只是马克思对被批判者的思想的分析;三是马克思撇开被批判者而论述自己对相关事物的认识。由于这些不同性质的内容都是从马克思的视角出发的,所以,在解读相关文本、理解和把握马克思思想的时候,必须对这些不同性质的内容进行准确的区分。过去,有一些学者,常常把只是马克思对批判对象进行分析而不含有马克思本人对相关事物认识的论述,甚至把马克思转述、复述或概括的被批判者的思想,当做马克思本人对相关事物认识的论述,就是既不了解被批判者的思想,也没有对马克思批 收稿日期:2013—03—18 林建成,男,北京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044)。

黑格尔的生平及政治思想综述

黑格尔的生平及政治思想综述 张宇 摘要:黑格尔的生平事迹主要发生在德国。他的一生对哲学的发展做出了 重大贡献,这是我们所熟悉的,但他的许多的政治思想观点也是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的一些重要看法,其中主要有关于政治学的观点,关于国家的观点,关于权利的观点等,在他的很多著作里系统的论述了他的政治观点。其实,从哲学与政治的关系看,哲学是要服务于政治的,黑格尔自己的哲学也不例外,其庞大的哲学体系也是用来支持自己的政治观点的。本文主要是简单得综述一下他的政治思想和观点。 关键字:生平事迹政治学国家权利 一、黑格尔的生平及事迹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年8月27日—1831年11月14日),德国哲学家,出生于今天德国西南部符腾堡州首府斯图加特。18岁时,他进入图宾根大学(符腾堡州的一所新教神学院)学习,在那里,他与荷尔德林、谢林成为朋友,同时,为斯宾诺莎、康德、卢梭等人的著作和法国大革命深深吸引。1801年,30岁的黑格尔任教于耶拿大学。直到1829年,就任柏林大学校长,其哲学思想才最终被定为普鲁士国家的钦定学说。因此,说他大器晚成毫不过分。1831年在德国柏林去世。 他的一生没有多少重大事件。黑格尔青年时代非常热中于神秘主义,他后日的见解多少可以看成是最初他以为是神秘洞察的东西的理智化。他起先在耶拿大学当Privatdozent(无俸讲师),他曾提到他在耶拿战役开始的前一天在耶拿写成了《精神现象学》,然后在纽伦堡大学当Privatdozent,后来又在海德堡大学作教授(1816—1818),最后从1818年至逝世在柏林大学作教授,在以上各大学都讲授哲学。他晚年是一个普鲁士爱国者,是国家的忠仆,安享公认的哲学声望;但是在青年时代他却藐视普鲁士而景仰拿破仑,甚至为法军在耶拿的胜利而欢欣。 黑格尔一生著述颇丰,其代表作品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法哲学原理》、《哲学史讲演录》、《历史哲学》和《美学》等。 二、黑格尔的主要政治思想

(完整版)黑格尔美学思想梳理

黑格尔美学思想梳理 目录 摘要 关键词 一:黑格尔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 二:黑格尔美学的基本思想 三: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意义黑格尔的美学思想 一:黑格尔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他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与辩证法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要更清晰的理解其美学思想,首先应了解其哲学体系。 可以说,黑格尔的哲学是在接受与批判康德的哲学而建立起自己的完整的哲学体系。从黑格尔的名言:“凡是现实的都是理性的,凡是理性的都是现实的。”可以看出他受康德范畴说所得到的启发,并且肯定了理性世界与感性世界的统一。黑格尔从康德的范畴说得到以下观点:(1)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可以通过哲学以一些普遍的范畴而推演出来;从此可见万事万物都是理性的存在的。(2)范畴与感性的事物结合就产生了人的认识与现实世界。这种逻辑推演的过程即是人的思想的发展过程,同时反映了客观世界

的发展过程,通过这个观点,黑格尔进一步得出真实的世界的演变即是思想的演变、哲学的演变。从这两个观点可以窥探黑格尔是如何走向客观唯心主义的,正是在于其认识现实世界的产生及演变的过程中,过分的拔高了范畴的作用,从而产生了他所说的“理念”。黑格尔在《美学》的第一章总论美的概念中就给出了理念的定义: 一般说来,理念不是别的,就是概念,概念所代表的实体,以及这二者的统一。 对于黑格尔哲学中一个特别重要的范畴“理念”,是由概念与概念所代表的实在所统一的产物,这个统一的过程,在黑格尔看来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概念是理念处于抽象的状态,只涉及物的普遍性,所以还是片面且不真实的,它是在于理性应存在而实际未存在的抽象物,它具有理念的潜在性,而作为概念的反面,实在只是概念所代表的个别的事物,这就否定了概念的普遍性,即概念存在自身“设定”了它的对立面来“自否定”,但这种对立不是永恒的,不是消极的。对立是为了统一,否定是为了再否定而提升到更高的境界的肯定。这对于我们的生活也是一种启示,矛盾存在并不是消极的,矛盾的存在是为了更进一步的升华,而升华即要经过“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实体相对于概念来说,它仅是个别事例,也就如同概念单独存在时相同,它是片面的、不真实的,只有与概念结合时,而再否定则统一成

⒈ 马克思吸收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主要是

⒈马克思吸收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主要是() A 辩证法 B 唯物主义 C 价值论 D 阶级斗争 ⒉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 客观实在性 B 实物性 C 结构性 D 可分性 ⒊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 A 一切从实际出发 B 社会实践 C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 科学发展观 ⒋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董仲舒:“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 A 形而上学观点 B 唯心论观点 C 辩证法观点 D唯物论观点 ⒌人的存在方式是() A 时间 B 空间 C 实践 D 运动 ⒍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 B 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 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 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A 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B 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C 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D 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 ⒏有这样一道数学题:“90%×90%×90%×90%×90%=?”其答案是约59%。90分看似 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然而,在一项环环相扣的连续不断的工作中,如果每个环节都打点折扣,最终得出的成绩就是不及格。这里蕴含的辩证法道理是()A 肯定中包含否定 B 量变引起质变 C 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D 可能和现实是相互转化的 ⒐阶级社会中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A 阶级斗争 B 改革 C 科学技术 D 社会精英 ⒑马克思认为,在生产关系中,()是最基本的关系,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 A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关系 B 家庭关系 C 政治关系 D 分配关系 ⒒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形式是() A 商品和商品的对立 B 商品和货币的对立 C 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 D 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对立 ⒓绝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通过() A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 B 改进劳动技术的结果 C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D 延长工作日长度的结果 ⒔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由于它() A 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B 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C 采取了支付的形式 D 是劳动者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 ⒕某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为100万元,其中不变资本80万元,可变资本20万元,获得剩余价值是40万元,其利润率是() A 20% B 40% C 200% D 50% ⒖商品的价值量是由()决定的。 A 使用价值 B 交换价值 C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 具体劳动时间 ⒗()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A 劳动二重性 B 剩余价值学说

黑格尔的经典句子

黑格尔的经典句子 2017-04-161.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2.存在即合理。 3.人类从历史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人类没有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 4.人们往往把任性也叫做自由,但是任性只是非理性的自由,人性的选择和自决都不是出于意志的理性,而是出于偶然的动机以及这种动机对感性外在世界的依赖。 5.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它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 反之,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 6.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 7.个性像白纸,一经污染,便永不能再如以前的洁白。 8.什么是悲剧?悲剧就是善的冲突。 9.有嫉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伟大的事业,乃尽量去低估他人的伟大,贬抑他人的伟大使之与他人相齐。 10.无知者是最不自由的,因为他要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黑暗的世界。 审美的感官需要文化修养……借助修养才能了解美,发现美。 11.对现实的抽象就是对现实的毁灭12.时代的艰苦使人对于日常生活中平凡的琐屑兴趣予以太大的重视,现实上很多的利益和为了这

些利益而作的斗争,曾经过多地占据了精神上一切的能力和力量以及外在的手段,因而使得人们没有自由的心情去理会那较高的内心生活和较纯洁的精神活动,以致许多较优秀的人才都为这种艰苦环境所束缚,并且部分地被牺牲在里面。 因为世界精神太忙碌于现实,所以它不能转向内心,回复到自身。 13.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满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14.最大的天才尽管朝朝暮暮躺在青草地上,让微风吹来,眼望着天空,温柔的灵感也始终不光顾他。 15.一个人如果把从别人那里学来的东西算作自己的发现,这也很接近于虚骄。 16.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 17.智慧之鸟的猫头鹰,在文明的暮色中才开始起飞。 18.谁中途动摇信心,谁就是意志薄弱19.个性像白纸,一经污染,便永不能再如以前洁白。 20.爱情确实有一种高尚的品质,因为它不只停留在性欲上,而且显出一种本身丰富的高尚优秀的心灵,要求以生动活泼,勇敢和牺牲的精神和另一个人达到统一。 21.运伟大之思者,必行伟大之迷途22.如果你生活是一种无法抗

浅谈马克思主义与黑格尔哲学的关系

浅谈马克思主义与黑格尔哲学的关系 当20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在全球范围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在得票最多的前十名中,有爱因斯坦;查尔斯·达尔文;史蒂芬·霍金这样的科学家,还有康德,尼采这样的知名哲学家,而排名榜首的竟然是马克思,这大大出乎了许多人的意料。而另一位著名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连前20都没有排进。但是,这也并不能否定黑格尔在哲学上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在哲学的发展史上,黑格尔和马克思的思想不仅都占据这重要的地位,而且两人的还有许多联系。在这里我想很浅显地谈谈马克思主义与黑格尔哲学的关系。 黑格尔的哲学诞生在马克思主义之前。黑格尔的辩证法非常丰富多彩,他是唯心主义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马克思与黑格尔同为德国人,在中学的时候马克思志存高远,立志为全人类的幸福事业而奋斗。马克思在柏林大学学习的过程中,就加入了“青年黑格尔派”积极地参与了他们的活动。这也使他更多地吸收了黑格尔思想中的民主思想成份,加强了他对世界的认识,增强了他改造世界的信心,为他以后的思想的发展、理论建树奠定了基础。 传统意义上提到两人,许多人都会提马克思是否继承了黑格尔。比如存在主义马克思和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都认为马克思是黑格尔的忠诚继承者,而结构主义和分析哲学的马克思主义则认为2人无关,马克思是抛弃了黑格尔之后才有马克思主义。 前面已经提到黑格尔的辩证法非常丰富多彩,而马恩正是借鉴了黑的辩证法,才建立了唯物辩证法。因此,可以说马恩继承了黑的思想。但是熟悉哲学的人都知道,马克思是唯物的,而黑格尔正好相反,强调“绝对精神”。黑格尔是继承了康德的唯心主义哲学,并“把康德等人的唯心主义哲学向前推进了一步”。同时,还“依照康德提出的问题和开辟的道路,有所批判、提高、发展”。但是,马哲否定了绝对精神,修正了费尔巴哈等人的唯物观,在彻底的唯物主义基础上,从根本上重组了黑的辩证法体系,并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牢牢结合在一起。从这一点看,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虽然与客观唯心主义的黑格尔辩证法是两个体系,但是黑格尔的哲学,实际上“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现准备了基础”。对此,马克思也不例外地说:“我们已陷进了黑格尔的学说 黑格尔认为,存在作为结果;而马哲认为存在是起点,概念等意识产物是结果。俩个人的学说可以说是相互对立的,因此不能做简单比较,也就不存在谁超越了谁的说法。但从哲学的历史进程上看,马恩哲学作为后来者,自然是超越前人成果的、更加适应他们那个时代、那个阶级需求的。黑格尔只强调了思辨,而马克思的最大进步之处,就是提出了实践第一,实践的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在现今的社会中比黑格尔的哲学思想更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黑格尔历史哲学

黑格尔认为,客观存在的世界在否定历年世界的基础上的诞生,而又经过自身的否定回归到绝对精神,历史哲学是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的组成部分和具体体现。关于民族国家问题,黑格尔认为,个人是民族国家的组成部分,个人需要服从民族国家的利益;在不同的民族之间,黑格尔认为,不同民族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他的关于东方人、希腊罗马入和日耳曼人的差异就是最着名的观点。关于世界历史,出于其整体哲学观的需求和康德普遍史观念的影响,黑格尔是一位典型的世界主义者。在《历史哲学》和《法哲学》中均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其世界主义观念,即世界历史的发展将可能在民族利益面前承认而流血的过程。这一观点,事实上为西方帝国主义国家为所谓的自由民主事实侵略扩张提供了依据。 观察历史的方法有三种: (一)原始的历史 关于第一种历史,只要举出一两位着名的历史学家,便可以给人一个确定的典型。 例如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和其他同样的历史学家们。他们的叙述大部分是他们亲眼所看见的行动、事变和情况,而且他们跟这些行动、事变和情况的精神,有着休戚与共的关系。他们简单地把他们周围的种种演变,移到了精神观念的领域里去,这样外在的现象便演成了内在的观念。诗人以同样的方式,运用他感觉中的资料造成他的观念。 当然,这些原始的历史学家也利用别人的报告和叙述,因为一个人决不能耳闻目见一切的事情。不过他们只把这些资料当作是一种组合的元素,这和诗人受赐于已经成立的语言文字的遗产,又是同样的情形。历史着作家把飘忽的片段联系在一起,然后把它们藏在泥摩息尼神庙之中,使它们不朽。各种稗史、民歌、传说都不能列在这种原始的历史里面。这些稗史、民歌、传说所表现的历史的意识还在朦胧的状态,所以它们属于观念朦胧的民族。这里我们要研究的民族,是已经知道他们是什么,和他们在做什么的民族。当真看见的和可以当真看见的现实,是有坚实的基础的,而产生这些稗史和诗歌的那个飘忽模糊的成分,它是没有坚实的基础的,等到各民族的个性发达成熟,这些稗史和诗歌在历史上的权威就不能存在了。 (二)反省的历史 第二种历史可称为反省的历史。这种历史的范围是不限于它所叙述的那个时期,相反的,它的精神是超越现时代的。在这第二类历史之中,可以分出各种显然不同的门类。 不同的门类。 (一)研究历史的人大都目的在对于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国家,或者整个世界 的全部历史——简单的说来,就是对于我们所谓普遍的历史,考察它的梗概。在这里,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历史资料的整理。进行工作的人用了他自己的精神来从事这种整理工作,他这一种精神和材料内容的精神不同。因此,那位作家在叙述各种行动和事变的意义和动机时,他所依据的若干原则,以及决定他的叙事方式的若干原则,是特别重要的。这种反省的治史方法,及其连带的聪明的表现,在我们德国人中间,真是种类万殊。每一位历史学家都是别出心裁,有他自己的特别的方法。一般来说,英国人和法国人知道,必须怎样写历史,他们比较上多半站在普遍的或者民族文化的立场。 年同服尔细人作战。” (二)第二类的“反省的历史”可以称为实验的历史。当我们研究“过去”的时代, 研究遥远的世界,这时候一种“现在”便涌现在我们心头——这是精神自己活动后产生的,作为它自己劳苦的报酬。历史上的事变各各不同,但是普遍的、内在的东西和事变的联系只有一个。这使发生的史迹不属于“过去”而属于“现在”。所以实验的反省,它们的本质虽然是非常抽象的,但是它们属于“现在”是确确实实的。它们使“过去”的叙述赋有“现在”的生气。这些反省是不是真有兴趣、真有生气,当然全看着

黑格尔基本思想观点简述

黑格尔基本思想观点简述 哲学 一、思维(knowing )和存在(being)具有同一性黑格尔哲学的基本特点是绝对理念能够自己实现自己,或者说思维和存在具有统一性。所谓思维,不仅指人们头脑中的思想而且主要指的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之外的某种“客观思想”也即“绝对理念” 。在黑格尔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过是“客观思想”发展的最高产物。所谓“存在” ,并不是我们日常所接触到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具体事物,因为黑格尔明确否认这些事物的客观实在性,根本否认物质的存在。在他看来,存在只是我们的主观表象。一切事物(“存在”)都不过是客观思想(“思维”)的异化物,是“客观思想”的外壳,而“客观思想”则是万物的内在根据和核心。 所谓“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概括起来就是:思维是存在的本质,一个事物的存在只有符合思维才具有实在性;思维不断地在存在中实现自己,使存在同自己相符合。具体来说,从认识论意义上,即从人的认识发展过程方面说,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指我们头脑中的思维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并且凡是我们头脑中认为是合理的(即符合“客观思想”)思想,都必定能够实现,使存在和我们的思想相一致、符合。而在本体论的意义上,也就是从事物本身的发展过程上说,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指“客观思想”决定着事物的本质,一个事物只有符合其中蕴含着的“客观思想”即事物的“概念” 具有真实性;而“客观思想” (“概念”)则 ,才在事物中不断实现自己,使事物同自己相一致、符合。在黑格尔看来,我们头脑中的思想 乃是“客观思想”即“绝对理念”发展的最高产物,人认识世界不过是绝对理念自己认识自己的发展过程上的一个环节,因此,认识论和本体论两者实质上是一致的。 二、分析“现实的是合理的,合理的是现实的” 关于“现实的是合理的” :首先,说现实的东西是合理的,并不意味着现存的一切事物都是现实的,因而都是合理的。事实上,在现存的一切有限事物中,一部分是现象,仅有一部分是现实的。在黑格尔看来,所谓“真实的现实性就是必然性,凡是现实的东西,在其自身中是必然的” 其次,说现实的东西是合理的,并不意味着现实在的东西就绝对符合理性,都是好东西。黑格尔认为,实际上有些坏东西也多少符合理性,否则它们就不能存在。再次,按照黑格尔辩证法,说现实的东西是合理的,也不是意味着现实的东西就是僵死不变的。在黑格尔看来,世界上的各种具体事物都不过是绝对理念的外壳,是绝对理念发展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或阶段。当一个具体事物符合绝对理念发展的要求的时候,它具有必然性,因而是现实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它就要同绝对理念向前进一步发展的要求相矛盾,从而丧失其必然性,变成不现实的、趋于灭亡的东西。这样,绝对理念就会摔掉旧的外壳,投入到一个新的更符合绝对理念进一步发展的要求的外壳中去继续向前发展。这就是说,一切曾经现实的东西,都必定要转化为不现实的东西;而一切符合绝对理念发展要求的东西,不管它同现存的一切怎样抵触,也必将变成为现实的。唯有绝对理念是永恒生命,一切有限事物则皆不免于毁灭。关于“合理的是现实的” :它意味着凡是合乎客观思想即绝对理念的东西一定会变为现实。当然按照通俗的日常理解,我们可以认为一切合乎理性的东西都具有现实性,而在黑格尔的全部哲学体系中,这句话则意味着抽象的、必然的绝对理念必将克服自己的抽象性,外化为自然,并在精神中复归。在这一过程中,自然界的一切、精神领域的一切都是绝对理念这一终极理性的外化物。因此,合理的是现实的。 三、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之逻辑学黑格尔在论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个基本观点的过程中,构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1000

论黑格尔的美学思想 摘要: 他的美学是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和辩证法基础上的,后人以他的绝对精神为出发点,发展了美学。黑格尔便是这一美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最大功绩就是将辩证法全面地运用到美学中去,但他的辩证法仅限于精神辩证法,而不是自然辩证法。们学习黑格尔的美学思想,要首先抓住他的矛盾冲突说,这样才抓住了他的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才能理解其美学思想的真谛与美的精神所在。 关键词: 黑格尔概况和作品;黑格尔的哲学基础;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黑格尔本身对艺术的分类;黑格尔的哲学依据;黑格尔的美学范畴体系以及对美的定义。 一:关于黑格尔的一些概况和作品: 说到黑格尔,我想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吧。而且第一印象,我们肯定会说他是个名副其实的哲学家。当然,不光是这样,他在美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他将他的哲学思想成功的运用到了他的美学思想中, 哲学家、美学家、辩证法者,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出生于德国斯图加特市。黑格尔大学毕业后在瑞士和法兰克福担任多年家庭教师,1801年任耶拿大学讲师,此期间曾与别人合办过《哲学评论》杂志。曾任报馆编辑、纽伦堡中学校长、海德堡大学教授,1818年被聘请到柏林大学任哲学教授和校长。黑格尔的著作很多,主要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法哲学原理》。死后出版的有《历史哲学》、《哲学史讲演录》、《宗教哲学》、《美学》。他的美学理论主要见于《美学》,这是他在海德堡大学和伯林大学期间所作的“美学讲演录”,是由他的学生整理出版的。 二:黑格尔的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 他研究美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完成自己的哲学体系。因此,要掌握黑格尔的美学思想首先要掌握他的美学思想的哲学根据。当然,黑格尔美学研究中的哲学思想是极其丰富的,并贯串于整个的理论体系之中。 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是建立在批判康德的不可知论基础上的,他的客观唯心主义继承了柏拉图的“理念”论,核心是理念发展一切。具体分为三大部门:一是逻辑学,二是自然哲学,三是精神哲学。他把美学、历史、宗教、法律都归入了精神哲学。这就是他的美学在他哲学体系中的地位。 他的美学是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和辩证法基础上的,使康德美学中没有真正得到统一的感性与理性两个方面,通过广泛的联系和深刻的矛盾冲突得到了唯心主义的统一。这就为揭示美与艺术的本质跨出了关键的一步。而且,由于黑格尔的美学思想处处闪耀着辩证法的光辉,具有巨大的逻辑力量,因而在逻辑性、系统性和科学性上也超过了以往任何美学家。如果说康德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美学的奠基人,那么,黑格尔便是这一美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最大功绩就是将辩证法全面地运用到美学中去,但他的辩证法仅限于精神辩证法,而不是自然辩证法。他说自己研究美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刺激艺术创作,而是为了科学地认识艺术是什么”。他认为,绝对精神(即理念)在艺术中以直观形式认识自己,在宗教中以表象形式认识自己,在哲学中以概念形式认识自己。他的《美学》分为三部分:一是美学原理,二是艺术发展史,三是艺术种类。他使美学成为一门完整的系统的历史科学。 三: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

黑格尔的经典名言

黑格尔的经典名言 导读:世上大概有两种人,“一种人毕生致力于拥有,另一种人毕生致力于有所作为。”一心渴望拥有,一旦没有达到目的,就会失落、痛苦和绝望。心无旁鹜,专心于事业的追求,就会忘掉许多烦恼,找到许多努力过程中的快乐。默默耕耘的人其实是最智慧的人。 如果你生活是一种无法抗拒的、无法改变的痛苦里,那么这种痛苦将是你的幸福!给自己一个希望和勇气,大喊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慷慨的说句“大不了就是一死”! 存在就是合理 Only in the state does man have a rational existence. 一句哲理在年轻人嘴里说出和在老年人嘴里说出是不一样的。年轻人说的只是这句哲理本身,尽管他可能理解得完全正确。而老年人不只是说了这句哲理,其中还包含了他的全部生活! 美具有引人向善的作用和力量 对现实的抽象就是对现实的毁灭 一个拥有真正美的心灵总是有所作为的,并且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 精神的生命不是表现为害怕死亡,与荒芜保持绝对的距离,而是表现为承受死亡,并在死亡中保存自身。只有当精神在一种相当绝对的支离破碎状态下重新找到自己,他才赢得它的`真理。精神作为这样一种肯定的事物,并没有逃避否定的事物……同样,当虚假成为真

理的一个环节,它也不再是一个虚假的东西。 最大的天才尽管朝朝暮暮躺在青草地上,让微风吹来,眼望着天空,温柔的灵感也始终不光顾他。 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满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一个人如果把从别人那里学来的东西算作自己的发现,这也很接近于虚骄。 审美的感官需要文化修养……借助修养才能了解美,发现美。 时代的艰苦使人对于日常生活中平凡的琐屑兴趣予以太大的重视,现实上很多的利益和为了这些利益而作的斗争,曾经过多地占据了精神上一切的能力和力量以及外在的手段,因而使得人们没有自由的心情去理会那较高的内心生活和较纯洁的精神活动,以致许多较优秀的人才都为这种艰苦环境所束缚,并且部分地被牺牲在里面。因为世界精神太忙碌于现实,所以它不能转向内心,回复到自身。 智慧之鸟的猫头鹰,在文明的暮色中才开始起飞。 个性像白纸,一经污染,便永不能再如以前洁白。 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 运伟大之思者,必行伟大之迷途 谁中途动摇信心,谁就是意志薄弱 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