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口鼻腔吸痰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doc

口鼻腔吸痰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doc

口鼻腔吸痰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doc
口鼻腔吸痰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doc

口鼻腔吸痰技术操作规程

吸痰法:指经口、鼻腔、人工气道将呼吸道的分泌物吸出,以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吸入性肺炎、肺不张、窒息等并发症的一种方法。

[ 目的]

1、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2、促进呼吸功能,改善肺通气。

3、预防并发症发生。

吸痰的适应证:

1、年老体弱、危重、昏迷、麻醉未清醒前等各种原因引起的不能有效咳嗽、

排痰者。

2、气管切开患者

3、气管插管患者。

[ 评估]

1、患者年龄、病情、意识、治疗等情况。

2、有无将呼吸道分泌物排出的能力(嘱患者咳嗽)。

3、患者心理状态、合作程度。

[ 准备]

1、护士着装整洁、仪表端庄。

2、物品电动吸引器或中心吸引器,吸引管,试管(内盛有0.5%优氯净消毒液,置于床头栏处,可消毒吸引接头),一次性使用吸痰管(内含无菌手套

一只,消毒无菌润滑吸痰管 1 根),听诊器,快速手消液,手电筒,护理记录单,卫生纸,医用垃圾袋,必要时备压舌板、开口器、舌钳、口咽通气管、鼻咽气管

及电源插线板等。

3、环境整洁,安静,安全。

4、体位平卧位。

[方法]

洗手(七步洗手法,洗手过肘),戴口罩→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再次核对,解释→吸痰前给予纯氧或高流量吸氧1-2 分钟→检查患者口腔,鼻腔,取下活动义齿→将患者位置摆好,头转向操作者一侧→消毒双手→检查吸痰管,撕开开口处,戴上无菌手套按无菌技术操作原则连接吸痰管→接通电源,打开开关,检查

吸引器并调节负压→行先吸口腔,再吸鼻腔(吸痰管一用一换),手法:左右旋转,向上提拉→吸痰完毕,断开吸痰管,擦净患者脸部分泌物→取下吸痰管放入医疗垃圾袋,将吸痰的接管插入盛有消毒液的试管中浸泡→再次给予纯氧或高流

量吸氧 1-2 分钟→消毒双手→评价→整理用物→洗手→观察,记录。

[评价]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插管动作轻柔、准确、敏捷。

2、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及时吸出,气道通畅,听诊双肺呼吸音清,呼吸功能

改善, SPO2上升,缺氧症状得以缓解。

3、患者愿意配合,有安全感,痛苦减轻,康复信心增强。

4、呼吸道未发生机械性损伤。

[ 注意事项 ]

1、吸痰前,检查电动吸引器性能是否良好,连接是否正确。

2、吸痰动作轻稳,防止呼吸道黏膜损伤。

3、吸痰前后应给予高流量吸氧,吸痰时间不宜超过15 秒,如痰液较多,需要再次吸引,应间隔3-5 分钟,待 SPO2上升后再吸。

4、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一根吸痰管只能使用一次。

5、患者痰液黏稠时可以配合翻身叩背、雾化吸入。

6、患者发生缺氧的症关如发绀、心率下降等症状时。应当立即停止吸痰,

休息后再吸。

7、电动吸引器连续使用时间不宜过久;贮液瓶内液体达2/3 满时,应及时倾倒,以免液体过多吸入马达内损坏仪器。贮液瓶内应放少量消毒液,使吸出液不致粘附于瓶底,便于清洗消毒。

8、观察患者痰液性状、颜色、量。

口鼻腔吸痰技术操作评分标准

项目技术操作要求分扣分及实际

值原因得分准备评估:患者的病情、有无呼吸道分泌物排出的能力

5

质量患者心理状态和合作程度

标准护士:仪表端庄,服装整洁、洗手,戴口罩

5

20 分物品:备齐用物、放置合理 2

环境:安静、清洁、光线适宜

3

体位:平卧位

2

3

操备齐用物携至床旁、核对、解释

作吸痰前,纯氧或高流量吸氧1-2 分钟

流接通电源,打开开关,检查吸引器性能并连接,调节负压

程检查患者口、鼻腔,取下活动义齿

序将患者位置摆好,头转向操作者一侧

质将吸引器与吸痰器相连,检查负压

量一手反折吸痰导管末端(打开吸痰管不盖),另一手按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持吸标痰管前端,插入口咽部,然后放松导管末端(盖上吸痰管小盖),先吸口咽部准分泌物,再吸气管内分泌物

60 分先吸口腔,再吸鼻腔(吸痰管“一用一换”),手法:左右旋转,向上提出

吸痰管退出时,再次给予高流量或纯氧吸氧1-2 分钟

痰液黏稠,可配合叩击、蒸汽吸入,雾化吸入

吸痰完毕,擦净患者脸部分泌物,吸痰管重新消毒或统一处理后丢弃,吸痰

接头插入盛有消毒液的试管中浸泡

安置患者,体位舒适

整理用物、观察、记录5 5 3 3 4 5 8

8 4 4 3

终未处置查对、有效沟通

质量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标准吸痰时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20 分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及时吸出是,气道通畅,呼吸功能改善,缺氧得以缓解。合计3 5

5 5 5 5 10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