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郊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分析_基于北京郊区6村的实证研究_何国俊

城郊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分析_基于北京郊区6村的实证研究_何国俊

城郊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分析_基于北京郊区6村的实证研究_何国俊
城郊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分析_基于北京郊区6村的实证研究_何国俊

经济科学·2007年第5期

城郊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分析?

——基于北京郊区6村的实证研究

何国俊徐冲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 100871)

摘要:本文分析并验证社会保障、法律约束、城市劳动力市场对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回归结果表明:人均收入、社会保障以及外出找工作难易程度

对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影响显著。通过引入极值分析与拐点分析,我们量化了社会

保障与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关系,并得出目前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对农户土地流转

意愿的影响已接近最优水平的结论。

关键词:农地流转农户意愿农村社会保障法律约束土地转让权

一、引言

土地交易性的提高能够增加土地拥有者在需要土地时找到土地需求者的概率,也能增加土地投资实现其价值的概率,从而提高农民进行土地投资的积极性(Besley,1995);同时,土地的自由流转能促使土地边际产出较小的农户将土地租让给土地边际产出较高的农户(姚洋,2000),进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如果土地转让权受到限制,潜在的资源转让连同经济增长就受到阻碍(周其仁,1995、2004)。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央政府通过一系列新农地政策,鼓励和激活农地承包经营权的市场流转,以期望达到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目的。但是,该政策似乎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在Turner等人(Turner,Brandt和ozelle,1998)涉及8个省份的调查中,只有3% —4% 的土地有租赁发生;虽然浙江省的这一比例高一些,但也只有7%—8%。刘守英等(Liu,Carter和Yao,1998)的调查也发现类似现象。另据农业部统计①,目前以各种形式流动使用权的耕地仅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5%—6%,且多数发生在沿海发达省市。这自然引发了一个疑问:既然土地的自由流转具有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和农业生产效率的作用,那么这种现象为什么没有在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出现?国外的研究认为信贷(Jaynes,1982)、家庭劳动力(Pant,1983)和交易成本(Skoufias,1995)等

?作者感谢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董志勇副教授、王曙光副教授与赵留彦博士对本文的指导,同时感谢评审人对本文提出的修改意见。北京大学的付相波、杨朔雨、谭晶等同学以及中国人民大学的田高原同学参与了调研,在此一并感谢。文责自负。

①见贺振华(2005)。

111

是决定土地租赁市场活跃性的因素。就中国而言,林毅夫检验了农民在农村要素市场上的参与率与其禀赋及技术之间的关系;姚洋(2000)则验证了异质的人群及更加自由的劳动力市场会促进土地租赁的繁荣。

事实上,基于农地流转市场上供给方的考虑至关重要。这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农地流转市场上的需求大于供给(钱忠好,2003),只要农户愿意出租土地,总能找到租入土地的人(姚洋,2004)。因此,农户对土地流转所持态度直接影响农地流转的效率。然而,以往的研究并未对此进行细致的描述和实证的分析。基于此,笔者于2006年底对北京郊区六村土地流转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原因,提出并验证以下假设:第一,农村社会保障的建立能够增加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第二,随着地权稳定性的提高和农地转让权的更加完整,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会更高;第三,农民进城工作的“待遇”越好,土地流转意愿越高。

本文的其余部分将围绕上述假设进行展开:第二部分首先对农户行为及其对土地的态度进行一般性的讨论,然后对假设进行理论论述。第三部分运用Logistic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在增强;社会保障或其替代物的出现能够提高农户流转意愿;同时,外出找到工作所耗费的时间越长,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越低。在此基础上,我们引入极值分析和Logistic分布函数中拐点分析,进一步量化了社会保障对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并得出目前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对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已接近最优水平的结论。最后一部分阐述研究结论。

二、理论分析

(一)农户行为的一般性讨论

学术界对农户的研究大致两个不同的流派。一类强调农户的经济理性,一类则强调农户的生存伦理。如Popkin(1979)认为小农倾向于按理性的投资者原则行事;Schultz(1987)与之观点类似,认为农户相当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单位,农民比起任何资本主义企业家来毫不逊色。与他们不同,Chayanov(1925)则认为小农的行为不同于资产拥有者,他们不雇佣劳动,难以计算成本收益,其产品主要不是为了追求利润而是为了满足自身消费。因此,小农的最优化选择取决于自身的消费满足于辛苦劳动之间的均衡,而不是为成本收益的比较。Polanyi(1957)表达了类似观点,认为不能把小农农户行为看作“功利的理性主义”;Scott(1976)的“生存伦理”认为支配小农经济行为的主导动机原则是“安全第一”极力“避免风险”。在此基础上,黄宗智则提出小农经济的“半无产化”和“拐杖逻辑”等概念,①并认为土地成为传统农户的生存基础不仅是出于经济收入考虑,而更是小农农户的传统、情感、文化、尊严以及信仰的寄托。

事实上,“生存伦理”和“经济理性”两者之间不是相互排斥的(王曙光,2005)。前者是农户将首要的目标定位在自我生存上的一种理性考虑;其看似“不理性”行为是在

①半无产化主要是指农村多余劳动力但无法进行转移,暂时离开小农家庭的多余劳动力对小农经济心存眷恋,无法成为真正

的“雇佣劳动者”。“拐杖逻辑”是指农户的非农收入只是一种必要的补充,而不可能代替农业收入,即使非农收入已经超过农业收入。

112

特定的资源禀赋结构和约束条件下的理性决策结果。

首先,在缺乏一个有效的生存保障前提下,农户一般采取的是风险规避型的行为方式。这种保守主义的特征,使得农户具有一种保护自我、避免大规模破产的性格。由于目前我国农村人口众多、人均土地资源禀赋稀缺并且仍有部分人口面临生存压力,土地发挥着极其重要的生存保障作用,它往往是农户生存的唯一来源。因此,农民通常具有强烈的“恋土情节”,对于他们来说,除非有了能够稳定维持自己生存的其他收入来源,绝对不会轻易将土地流转出去。①

其次,一旦农户的生存有了保障,其经济理性将得以体现。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传统农民突破身份歧视并冲破地域束缚,正逐渐演化成为社会化、公民化的国民体系成员(徐勇和邓大才,2006),他们的市场行为也在不断增强。理论上讲,如果农民得到稳定收入来源,土地的生存保障功能将会弱化,农民对土地的依附性随之降低。此时,只要流转土地的收益高于成本,则更多的农户将选择进入土地流转市场。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很难准确度量农户的成本和收益。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进一步分析影响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因素。事实上,我们接下来所讨论的若干因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农户流转土地的成本或收益,进而影响其土地流转意愿。

(二)社会保障与农地流转

一般来说,社会保障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方面。在中国,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则主要是指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个方面。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长期存在导致了我国城乡社会保障严重不平衡,农村的社会保障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例如,早在1987年就开始了的试点村社会养老保险现在还基本上处于停顿状态;目前我国农村仍有87%的农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障,要完全自费负担医疗;②农民享有卫生服务的比例也远远低于城市居民。③我们更应该注意的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仅仅局限于部分试点地区,远没有在全国统一实行。可以说,我国绝大部分的农民被排除在了现代的社会保障体系之外。

假设1: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出现能够提高农户土地流转意愿。

在农村社会保障普遍缺失的情况下,以均分土地为特征的平均主义农地制度在为农村人口提供社会保障方面,是一种对现金型社会保障的一种有效替代(姚洋,2000)。土地不仅能够满足农户的生存需要,而且能够提供就业机会,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养老保险④的作用。因此,对于仍有生存压力和发生意外事故风险的农民群体而言,占有土地是一种基于生存需要的理性考虑。土地承担的社会保障功能弱化了农户流转土地的意愿,进而影响农地流转的效率。

(三)法律的制度性约束

通常认为,制度影响经济绩效,制度的完善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如果制度不能够反映资源的稀缺性,则经济会出现扭曲并带来效率的损失(North,1990)。对

①这部分的解释了某些地区土地荒置的情况:虽然大量农民已经进城务工,但由于其收入来源不稳定,他们即使选择荒置土

地也不会将其流转出去。

②见吴忠民(2006)。

③以2003年为例,城市居民享有卫生服务的占城市人口比重为57%,而农村居民享有卫生服务的占农村人口的比重只有18%;

《国际统计年鉴—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④丧失劳动力的老人可以通过出租土地获得一定的收入,土地的养老保险功能得以体现。

113

于中国农地制度而言,相关法律法规对土地产权尤其是土地转让权利的界定,是影响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主要制度性原因。

一般来说,产权通常包括资源的排他性使用权、获取租金的受益权和资源的转让权(张五常,1973,2002)三个方面;权能是否完整,主要可以从所有者对它所具有的排它性和可转让性来衡量(Demsets,1967;张五常,2000)。而在这三项权利中,转让权起作用十分关键。

农地产权的可转让性早在1984年中央工作1号文件就有所体现,并在198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和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进一步发展,《土地管理法》中明确提出,“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在200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用了一整节①内容较为详细的规定了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和相关内容,从法律上确认并宣布保护农户的土地转让权。2005年1月7日,《中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出台,明确规定了农地流转原则、流转主体、流转方式、流转合同以及各主管部门职责等问题。中央政府希望通过这一系列法律法规合理引导农村土地的流转,规范农地市场,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然而,中央政府的一系列政策似乎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效。其原因至少有以下两个方面:

1、地权稳定性与土地流转

稳定的地权是土地所有者进行长期投资的关键,这些权利受到的限制越多,投资激励就越弱(Demsets,1973)。不稳定的土地制度会降低农户进行长期投资的积极性并带来生产率的损失(姚洋,1998;Carter and Yao,1999;Jacob,Li and Rozelle,1998;Rozelle,Brandt and Li,1998)。这意味着,可继承的土地产权激励作用高于终身持有的土地产权;而30年、50年产权持有的激励作用高于10年。因此,更加稳定的地权意味着农户可以进行更加广泛的土地投资策略。

假设2:地权稳定性越高,农户土地流转意愿越高。

《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土地承包期限为30年”,这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人们对土地投资的积极性。但事实上,该政策是否被很好执行仍是未知数。由于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人们很难清晰界定“集体”的边界:村民小组、行政村、乡(镇)的经济组织、行政组织、自治组织、党组织都可能是土地所有者主体。伴随着这种土地产权不明晰带来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没有排他性。由于土地并非归农民自己所有,各级组织能通过各种手段对农户经营土地进行调整和干预。因此,尽管《农村土地承包法法》已经明确规定“土地承包期限为30年”、“土地转让权属于‘承包方’(农户),而不是‘发包方’(集体)”,很多村集体依然可以任意收回和调整所属土地,“3、5年一次小调整,10年一次大调整”的土地分配方式十分普遍。频繁土地调整将降低农户对土地投资的长远预期,因此,更稳定的土地权利持有能够提高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而频繁的调整土地将降低农地流转效率。

更何况,即使地方政府严格执行30年不变的土地承包政策,现行土地制度仍有可能对土地流转造成不利的影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中规定,“农地流转的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这将人们对土地的投资牢牢的限定在“土地承包期剩

①第二章第五节共12项条款。

114

余期限”内,如果“土地承包剩余期限”是20年,则人们对土地的预期的投资只能在20年以内;如果这一期限只剩10、5年,人们对土地的中长期投资就难以实现。这一规定对土地流转的负面效应将随着“土地承包剩余期限”减少而逐渐增强。

2、土地转让权利的不完整

假设3:农户的土地转让权越完整,其土地流转意愿越强。

现行法律法规对土地转让权的界定并不完整。

首先,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农户只有农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的权利,没有农地所有权转让的权利①。这就造成了转让权的残缺,已有的研究表明,不完整的转让权会降低农户对土地的投资,影响农地的流转效率(姚洋,2000,2004)。同时,由于国家实施“最严格的耕地制度”,土地流转不能改变其非农用途,这进一步压缩了土地的价值,影响了农户土地流转意愿。此外,一些村集体组织规定“土地的流转只能在本村内部”,这进一步限制农户的土地转让权。

其次,土地的所有权的不清晰带来了土地流转效率的损失。土地的所有权实际上是在各级组织和农户之间分割。由于权利意识淡薄,很多农户并不清楚自己是否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的权利,或者并不知道这项权利的“使用范围”。一个可能的猜测是,自认为拥有“更完整”的农地转让权的农户有更高的流转意愿。

(四)劳动力市场与土地流转

劳动力与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两者的相互关系对农村土地流转十分重要。在此,我们从两个层面考察农村劳动力与土地流转的关系。第一层讨论的是农村劳动力市场与土地流转的关系,第二层进一步指出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的关系。

农村劳动力市场是指农业生产内部的劳动力市场,已有的考察和研究(姚洋,1999;查金祥等,2001)证实了农业生产内部的劳动力市场的存在。这在种粮大户雇佣农民,以及农忙期间农户间的相互雇佣上得以体现。事实上,在两要素的一般均衡框架中,只要农村劳动力市场是完全的,则土地是否可以流转并不重要。假如土地市场完全缺失,但农业生产内部的劳动力市场是完全的,则农户仍可通过内部雇佣劳动力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对于劳动的边际产出低于市场工资率的农户来说,他们会停止向土地的劳动投入,转而到市场上出卖劳动力;而劳动的边际产出较高的农户,则会从劳动力市场上雇佣劳动力以增加对土地的劳动投入。反之亦然,在完全的土地市场和缺失的农村劳动力市场下,农户仍可以通过土地交易达到最优资源配置。但是,如果农村劳动力市场和土地市场都不完全,则农户会因失去价格信号的参考而无法做出准确的生产决策。“双重市场缺陷”的存在导致农户倾向于“自我剥削”,此时Chayanov(1925)描述的农民出现:由于缺少选择,农民由其消费所决定的机会成本降到低得不能再低的程度,这诱导他们在土地上投入过多的劳动力。也就是说,如果劳动力市场与土地市场出现了“双重缺陷”,通过价格信号配置资源的方法不再适用了,这时农民将在土地上投入过多劳动并带来效率的损失。

然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给农民提供了更广阔的选择空间:农民不再局限在农村劳动力市场上,而是积极冲破种种束缚,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寻求更高的回报。这就使得原

①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对城乡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进行征购、征用或

者收归国有。也就是说,农地所有权的转让是通过“有偿使用制度”从集体手中过渡到国家手中的;而农户本身不具有农地所有权转让的权利。

115

先存在的“双重缺陷”带来的扭曲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由于城市劳动力市场通常具有容易度量的工资水平,在价格信号的引导下,农民的劳动投入决策也就更加理性。

假设4:农民进城的“待遇”影响农户流转意愿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和土地流转的关系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农民在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待遇”直接影响其土地的供给。“待遇”包含的因素很多,比如农民进城找到工作的难易程度、外出打工的远近、工作的稳定性以及换工作的难易程度等。如果“待遇”较好,农民的风险承受能力会增强,对土地的依附性也会下降。另一方面,农民离乡进城能够提高对土地流转的需求。现有的土地制度带来的效率损失部分来自于无法实现土地的规模经济,而农地经营权的流动和集中能够整合土地资源并实现规模经济的好处。农村大量劳动力的转移不仅增加了土地流转市场上土地的供给,还因规模经济的存在进一步刺激了土地的需求。

三、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1、数据来源及样本村情况

本文所用数据来源于笔者2006年12月在北京郊区6村进行的调研,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等方式,我们共采集样本246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237份。样本中六个村子均不同程度的进行了土地流转,当地农户对土地流转的过程以及成本收益都有较为清楚的了解,土地流转意愿也就更具有代表性。

2、变量选取与模型设定

影响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变量有四类,分别度量社会保障、法律、劳动力市场和家庭情况对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社会保障变量是一个虚拟变量,我们把有一定的养老补贴、土地流转补助以及失业保险的农户赋值为1,否则为0。

在衡量法律因素对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时,我们选取了土地调整时间间隔和土地流转权利的完整性两个变量。其中,土地流转权利的完整性是虚拟变量,由弱到强分别是:完全不能转让、可转让给集体组织、可转让给本村的任何人、可转让给外村的任何人。由于样本量有限,6个样本村的真实土地调整年限与土地转让权的界定也大致相同,因此如果选取真实值有可能导致结果不显著。作为一种尝试,我们选用了农户对法律变量的主观看法①作为所衡量变量的替代变量。农户通常缺乏关于土地调整年限、尤其是土地流转权利的确切信息,因此其主观看法也许更能反映制度因素对流转意愿的影响。其余解释变量的描述见表1。

①问卷涉及的问题为:一、您认为土地多久调整一次比较合适(3-50年不等)?二、您的土地是否可以流转给村集体?是否

可以流转给本村任何人?是否可以流转给外村人?

116

117 表1 自变量的选取及解释 变 量

解 释 社会保障变量 SS t * 是否有养老补贴、土地流转补助、失业保险等

法律因素的变量 LAW t 土地调整的间隔 INT 农户希望土地调整的时间间隔

土地转让权的完整性RIG* 不能转让 RIG1

是否可以转让给村集体组织 RIG2

是否可以转让给本村人 RIG3

是否可以转让给外村人 RIG4

劳动力市场的变量LABOR t 家庭流动人口率 FLO

家庭外出打工人数与家庭总人数比值 找工作难易程度 DIFF

家庭外出成员第一次找到工作的时间 打工是否有合同 CONT*

—— 家庭信息变量 Z t

家庭平均年龄 AGE

—— 人均年收入 Ln (INC )

对人均年收入做了对数处理 家庭平均受教育年限EDU

—— 女性占家庭总人数比FEM

——

注:*表示虚拟变量;“是”=1,“否”=0。 (二)模型选择

我们采用Logistic 模型对数据进行回归,建立模型:

i

i i -Y 1(Y 1|Y )1P E e ===+ i P 代表农户i 愿意进行土地流转的概率,i (Y 1|Y )E =代表给定一个i Y 值,农户愿意流

转土地的概率;假设i 01i 2k ik 3k ik 4k ik i Y SS LAW LABOR Z βββββμ=+++++。

整理得到 i

-Y 1i i P e P ?= ,故有 i ln Y 1i i P P =?。这是一个线性的估计模型。其中,ik Law 代表法律因素的一组变量,包括i INT 和i RIG ;ik Labor 代表劳动力市场的一组变量,包括

i FLO 、i DIFF 和i CONT ;ik Z 是一组家庭信息变量,包括i AGE 、i LnINC 、i EDU 和i FEM 。i μ为随机干扰项。

根据理论分析,我们预计,人均收入水平较高的家庭,土地流转意愿会更高;社会保障的出现会增加人们的土地流转意愿;对于希望土地调整时间间隔更长或认为自己拥有“更完整”的土地转让权的农户而言,通常有更高的土地流转意愿;同时对于有外出打工成员、外出打工“待遇”较好的家庭,可能更愿意进入土地市场。

(三)模型的检验及回归结果

为检验模型的适用性,我们首先对模型的拟合优度进行了检验。把样本数据根据预测

概率分为四组后,根据观测频数和期望频数构造出了Chi-平方统计量(Hosmer-Lemeshow

拟合优度检验),检验结果见表2:

表2 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

Quantile of Risk Dep=0 Dep=1 Total H-L Low High Actual Expect Actual Expect Obs Value

1 3.E-06 0.0469 40 40.3616 1 0.63841 41 0.20804

2 0.0597 0.247

3 38 35.7246

4 6.27537 42 0.96994

3

0.2510

0.6314 22 23.5585 19 17.4415 41 0.24236

4

0.6528

0.9723 8 8.35531 34 33.6447 42 0.01886

Total 108 108.000 58 58.0000 166 1.43920 H-L Statistic: 1.4392 Prob[Chi-Sq(2 df)]: 0.4869 P值(=0.4869) >0.05,可以认为模型能够较好的拟合,即可以较好地反映农户参与土地

流转的意愿。表3给出了Logistic模型的回归结果。

表3 主模型的回归结果

变量系数标准误差 Z-统计量

C* -6.673453 2.888393

-2.310438 AGE 0.024201 0.025459

0.950607

CONT 0.057328 0.503622

0.113831

DIFF** -0.346371 0.081955 -4.226368 EDU -0.030108 0.121063

-0.248700 FEM -0.150855 1.786304

-0.084451 FLO 0.114913 1.216071

0.094496

LnINC ** 0.866549 0.324939 2.666808

INT 0.027405 0.025208

1.087174

RIG2 0.276166 0.627308

0.440240

RIG3 1.077228 0.672576

1.601646

RIG4 0.656869 0.983251

0.668059

SS* 1.405435 0.450842

3.117356

因变量均值0.349398 因变量标准差 0.478222

LR 统计量(12 df)P值(LR-stat)81.13722

2.50E-12

McFadden R-squared 0.377684

注:**1%显著水平,* 5%显著水平。

118

1、模型的总体显著性:

LR统计量检验出了常数以外所有的斜率系数都是0的假设,作用类似于线性回归模型中的F检验,其P值非常小(2.50E-12),因此可以拒绝原假设,这表明模型系数整体是显著的。McFadden R-squared统计量作用类似于线形回归模型中的判定系数R2,该值0.377684,说明可以接受该模型的拟合效果。

2、显著的影响因素:

人均收入、社会保障、第一次外出找工作所花时间对模型的影响都很显著: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在增强;社会保障的出现能够提高农户流转意愿;同时,如果外出找到工作所耗费的时间越短,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越高。

3、不显著的影响因素:

农户认为合理的土地调整年限及转让权的完整性两个变量对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不显著;换句话说,认为土地调整年限应该更长或者自认为拥有“更完整”的土地转让权的农户,并未因此而有更高的土地流转意愿。出现这样的结果,一种可能的原因是我们选取了农户的主观认识作为度量指标,这可能造成一定的偏误;如果能够扩大样本,并以不同地区真实土地调整频率以及更客观的农地转让权的完整性的度量指标,结果可能有所不同。另一种可能更为接近现实的解释是:地权稳定性与目前法律对土地转权的界定事实上与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关系不大。这与现有的一些经验研究结果吻合,即我国农村现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并不构成土地市场发展的障碍(张照新,2002;徐旭等,2002)。

外出打工是否有合同这一变量对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也不显著。一般认为,订立合同是度量雇佣关系是否规范的主要指标。并且,这通常是城市劳动力市场较为完善的信号。合同中关于保险保障、薪金标准、工作时间等方面的规定往往能较好的保障雇员的权益。因此,理论上讲,如果农民进城工作时与雇主订立过相对规范和标准的合同,则其在城市中生存的保障将会增强,土地流转意愿应该增强。但事实上,由于农民工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其维权意识较为淡薄,大量与雇主订立的合同形同虚设。在访谈中我们进一步了解到:在雇主违约时,无论是否签订过合同,农民都很少想到通过法律手段去维护自己的权益。

此外,家庭流动人口所占比重对农户流转意愿的影响不显著。也就是说,随着家庭中外出打工人员的增多,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并没有显著提高。理论上说,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农户对土地的依赖会降低,其流转意愿应该相应加强。这意味着,“量”上的农民进城并不能显著的改变人们对土地的依附,只有“质”上的变化(如在城市找工作更加容易,有城市里相应的保险保障等),才能最终使农民摆脱土地的束缚。由于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农民进城后无法形成在城市长期稳定工作的预期,往往只能“年轻时外出打工,年老时回乡务农”。例如,在李强(2003)的一项调查中表明,超过80%的农民工认为自己以后肯定回到农村;这些农民工的家人则有更大的比例认为外出打工者以后会回到农村。

119

120 (四)延伸性的讨论

1、子模型回归与极值分析

我们剔除了主模型中不显著的变量并再一次采用Logistic 模型对SS 、INC 、DIFF 三个变量进行回归。

此时,i 01i 2i 3i i Y SS LnINC DIFF ααααν=++++ (其中,i ν为随即干扰项)。

回归结果见表4。

据此,我们得到回归方程:①

?Y 5.073708 1.564410SS 0.839025Ln(INC) 0.349404DIFF i

=?++? 表4 子模型的回归结果 变量 系数 标准误差 Z-统计量

C* -5.073708 2.288593 -2.216971 SS** 1.564410 0.422442 -4.433197 LnINC* 0.839025 0.286207 2.931557 DIFF** -0.349404 0.078817

3.703275 因变量均值

0.351190 因变量标准差 0.478769 LR 统计量(3df )

77.93849 McFadden R-squared 0.357863 P 值(LR stat ) 1.11E-16 注:**1%显著水平,* 5%显著水平

为了分析需要,我们将DIFF 赋值为7(众数),并着重讨论SS 、INC 与农户流转意愿之间的关系。

当存在社会保障时(SS=1),1

?Y 5.955130.839025LnINC =?+; 同理,不存在社会保障时(SS=0),0

?Y 7.519540.839025LnINC =?+。 由于i

i i -Y 1(Y 1|Y )1P e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Logistic 概率分布函数的曲线图:② 首先,在任何一个LnINC 的水平上,有社会保障下的农户愿意参与土地流转的概率1P 要大于没有社会保障下的农户愿意参与土地流转的概率0P 。

1( 5.955130.839025)11LnINC P e ??+=+, 0(7.519540.839025)11LnINC P e ??+=+

我们将INC 的平均水平INC =2490.365带入上式有:

1( 5.955130.839025)164.70%1Ln INC P e ??+==+,0(7.519540.839025)127.72%1LnINC P e ??+==+

① 子模型使用及结果的判定与主模型相似,剔出不显著变量后的子模型回归结果与主模型拟合度大体相同,说明模型较为稳定。

② 由软件Equation Grapher and Regression Analyzer 给出。

121 换句话说,在目前的年均收入水平上,有社会保障的人群比没有社会保障的人群愿意流转土地的概率高了36.98%。

其次,有社会保障与无社会保障人群在土地流转意愿上表现出的这种差异随着收入的

增加呈现出先递增然后再递减的趋势,其间存在一个极值点。差异的最大值在10()0d P P dLnINC

?=处达到最大。经计算可知,当max 8.03LnINC =时,即max INC =3071.74元时,这种差异达到

最大。换句话说,在人均年收入为3071.74元时,社会保障对农户参与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

达到最大,此时168.62%P ′=,031.39%P ′=;10max ()37.23%P P ?=。可以看出,INC 与max INC 差异不大,并且10P P ?与10max ()P P ?相差已经很小。因此,从土地流转的意义上来说,此

时建立农村社会保障所带来的效用已接近最佳水平。

图1 Logistic 概率分布曲线及拐点

2、拐点分析

Logistic 概率分布函数为:

i i ()1(1|X )1i i

X P E Y e

αβ?+===+ 其图形为S 型曲线,对此,我们可以计算其拐点X *。拐点X *是这样一点:当X i X *,P i 的增量ΔP i 随着X i 的增加而变慢(斜率逐渐变缓)。

据此有: 0,*0,*i i i i P X X P X X ?′′>?, 即P i 的二阶导数 *|0i

i X X P =′′=;

122 由于()11i i X P e αβ?+=+,令其二阶导数为0,有0i X αβ+=时,X i 为拐点X *。

令?0L =时,可以求出拐点。此时**1

07.108.96LnINC LnINC ≈≈ 进而解出:*11211.97INC =(元) *07785.36INC =(元)。

拐点用来说明收入增加带来的农户参与土地流转的概率所增加的幅度。在存在社会保障制度下,随着LnINC (人均年收入的对数)的增加,农户愿意流转土地的概率变化速度是不同的,当收入低于拐点X*时,即人均年收入为1212元左右时,收入的增加所带来的概率的边际增加幅度(即速度)会越来越大,即“参与土地流转的意愿的增加率”是递增的;而当收入高于拐点X*=7.10(元),随着收入增加所带来的边际概率增幅就会越来越小,“参与土地流转的意愿的增加率”递减。可见,拐点X*是一个发生质变的点,在这一点,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变化速度最快。超过这一点后,人们的愿意流转土地的概率将大于0.5。其经济含义是:与拐点相对应的、人均年收入水平越为1212元左右人群,其土地流转意愿最敏感。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得到在社会保障或其替代社会保障缺失的情况下,人均年收入水平在超过了7785.36元后,其流转意愿的概率才会大于0.5。

两者间做一个简单的比较是十分有趣的,以0.5的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概率(质变点)为参考点,在有社会保障和没有社会保障两种情况下,对应的人均年收入水平差距很大,分别为1212和7785元。换句话说,在社会保障缺失的情况下,人们的收入水平需要提高到7785元以上时,其土地流转意愿的概率才能突破质变点;而在有社会保障的情况下,人们的收入水平只需要到1211元以上时,就能够达到较高的土地流转意愿水平。

四、结 论

文章分析并检验了影响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若干因素。农村土地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社会保障功能,因此对于大多数农户而言,除非具有了相对稳定的收入来源或其他保障措施,他们的“恋土情结”不会轻易缓解或者消除。只有在农户生存有了保障后,其经济理性才会得到体现。但是,由于社会保障缺失、法律对土地转让权的界定不清晰与不完整、城市劳动力市场不能提供较好的工作待遇等因素的存在,农户往往不能彻底离开土地,通常只能“年轻时外出打工,年老时回乡务农”。实证检验支持了以下理论假设:高收入人群的土地流转意愿也更高;同时,部分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能够显著提高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对于有外出打工的农户家庭,如果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找到工作,则他们对土地的依附性会降低,其流转意愿也相应加强。

在此基础上,我们剔除了不显著的影响因素再一次进行了回归,在对找工作天数恰当赋值后,我们量化了社会保障与人均年收入两个变量对于农户参与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通过极值分析我们得到:京郊农民的人均年收入水平已接近建立社会保障对农户流转意愿影响最优所对应的收入水平;同时,拐点分析表明:如果我们把目标定位在加强土地流转上,则寄希望于农户自身收入提高来加强其流转土地意愿十分困难;相反,完全或部分的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对农户流转意愿的影响要大得多。 由于样本量较为有限,以上结论可能仅对北京周边地区或发展情况较为相似的地区具

有借鉴意义,但类似的分析方法却能推广到其他地区的实践中。

参考文献:

1.查金祥、曾令香、许家林:《农业微观经济组织必须再创新──对湖北省七十三个村农户家庭经营情况的调查》[J],《调研世界》2001年第9期。

2.邓大才:《农村地产市场发育的障碍及对策》[J],《中国软科学》1997年第11期。

3.贺振华:《农户兼业及其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影响——一个分析框架》[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4.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M],中译本,中华书局,2000年。

5.李强:《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6.钱忠好:《农地承包经营权市场流转:理论与实证分析——基于农户层面的经济分析》[7],《经济研究》2003年第2期。

7.王曙光:《农村金融与新农村建设》[M],华夏出版社,2006年。

8.吴忠民:《专家建议每年3000亿建立初级社会公平保障体系》[N],《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手稿,2004年。

9.徐旭、蒋文华,应风其:《农地产权:农民的认知与意愿——对浙江农户的调查》[J],《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12期。

10.徐勇、邓大才:《社会化小农:解释当今农户的一种视角》[J],《学术月刊》2006年第7期。11.姚洋:《农地制度与农业绩效的实证研究》[J ],《中国农村观察》1998年第6 期

12.姚洋:《非农就业结构与土地租赁市场的发育》[J ],《中国农村观察》1999年第2期。

13.姚洋:《农地制度与农业绩效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1999年第5期。

14.姚洋:《中国农地制度: 一个分析框架》[J],《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15.姚洋:《集体决策下的诱导性制度变迁—中国农村地权稳定性演化的实证分析》[J ],《中国农村观察》2000年第2 期。

16.姚洋:《发达地区村庄劳动力市场的整合》[J],《中国农村观察》2001年第2期。

17.姚洋:《土地、制度和农业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18.张五常:《价格管理制理论》[J],《法律和经济学杂志》1974年第4期。

19.张五常:《经济解释》(三卷本)[M],(香港)花千树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20.张照新:《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发展及其方式》[J],《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2期。

21.周其仁:《中国农村改革:国家和所有权关系的变化——一个经济制度变迁史的回顾》[J],《管理世界》1995年第4期。

22.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23.Besley, Timothy, 1995, “Property Rights and Investment Incentives: 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China”[J],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03(5): 903 -937.

24.Carter, M., D. F. letchner, and P. O linto, 1995, “Does Land Titling Activate a Productivity Promoting Land Market? Econometric Evidence from Rural Paraguay”[J], Mimeo,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al and Applied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25.Carter, M. R., K. Wiebe, and B. Blarel, 1991, “Tenure Security for Whom? Differential Impacts of Land Policy in Kenya”[J], Land Tenure Center Research Paper: No.106, Land Tenure Center, University of

123

Wisconsin-Madison.

26.Carter, M. R., M. Roth, S. Liu and Yang Yao, 1996,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nduced Institutional Change in Post-Reform Rural China”[J], Mimeo,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al and Applied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27.Chayanov, A.V, 《The Theory of Peasant Economy》[M],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86. 28.Coase.R.H., 1937, “The Nature of the Firm”[J], Economica4: 386-405.

29.Coase.R.H., 1960,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J],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3: 1-44. 30.Demesets, H., 1973, “Industry Structure Market Rivalry and Public Policy”[J],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6: 1-9.

31.Li, Guo, Scott Rozelle, and Loren Brandt, 1998, “Tenure, Land Rights, and Farmer Investment Incentives in China”[J], American gricultural Economics19: 63-71.

32.Liu Shouying, Micheal R. Carter, and Yang Yao, 1998, “Dimensions and Diversity of Property Rights in Rural China: Dilemmas on the Road to Further Reform”[J], World Development26(10): 1789-1806. 33.North.D.C, 1990,“Institutions and Credible Commitment” [J], 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and Theoretical Economics149: 11-23.

34.Polanyi, K., Conrad M. Arensberg, and Harry W. Pearson, eds, 《Trade and Market in the Early Empires: Economies in History and Theory》[M], Free Press, 1957.

35.Popkin, S., 《The Rational Peasant: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ural Society in Vietnam》[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9.

36.Turner, Scott Rozelle, and Loren Brandt, 1998, “Property Rights Formation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Exchange and Production in Rural China”[D], 中国农地制度与农业绩效国际研讨会论文,北京。37.Schultz, T.W.,《改造传统农业》[M],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7年。

38.Scott, J.C.,《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中译本[M],译林出版社,2001年。39.Skoufias, 1994, "Using Shadow Wages to Estimate Labor Supply of Agricultural Households"[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Vol76.

(CH)124

土地流转案例分析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案例分析和突破 案例1: 2000年3月,某村村民王某,将自己位于本村北大路旁的5亩承包地的承包经营权,以5000元的价格转让给本村李某父亲,之后李某之父一直耕种该承包地。2001年6月李某之父又用这5亩承包地互换了本村陈某位于南头的5亩承包地,互换双方及王某三方又签订了承包地互换协议,此后李某家耕种该土地7年之久,在此期间三方共守约定没有出现争议。2004年,李某之父因病去世。2008年秋,因机场建设需要,有关主管部门依法征用了李某从陈某家互换来的5亩承包地,并付给一定的征用补偿。但陈某看到政府补款时,他称承包地互换违法,阻挠李某领取该地的补偿费。为此,李某诉讼法院要求确认与陈某的互换协议有效,同时享有该5亩承包地的征用补偿款。 【法庭审理与判决】 原告诉称,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32条之规定,“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以及该法第34条,“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体是承包方。承包方有权依法自主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否流转和流转的方式”,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在满足上述条件下可以进行转让和互换,即本案2001年6月原告之父用转让而来的这5亩承包地互换了被告位于南头的5亩承包地是符合法律规定的,而且互换双方当事人即原告之父、被告及王某又签订了承包地互换协议,是三方真实意思的表示,依《合同法》第四条规定,“当事人依法享有自愿订立合同的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故此互换协议是合法有效的。此后原告家耕种该土地7年之久,期间没有出现过任何争议。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16条之规定,“承包人享有下列权利:(二)承包地被依法征用、占用的,有权依法获得相应的补偿。”第43条之规定:“承包人对其在承包地上投入而提高土地生产能力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流转时有权获得相应的补偿。”故原告作为承包地的实际占有者占用土地7年之久后,在承包地依法被征用时是有权依法获得相应的补偿。 被告辩称,原告之父虽然与被告签订了互换协议,是真实意思表示,但根据《物权法》第9条规定,“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未经登记,不发生效力”,据此原告之父和被告之间的互换行为应当依法到相关管理部门进行登记,没有合法进行登记的互换行为是无效。既然行为无效,再根据《合同法》第58条规定,“合同

农村土地流转调研报告

农村土地流转调研报告 农村土地流转调研报告 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管理服务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一、我县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 三十年前推行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针对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户承包经营土地零星分散与集约经营、提高规模效益的矛盾日趋突出的实际,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县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偿流转逐步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县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达万亩,其中,耕地万亩,占耕地面积的%,林地万亩。流转形式主要有入股、出租、互换、转包等四种基本形式。入股形式的典型有普满乡石角塘村,以组为单位,对耕地进行连片发包,收入归本组村民。出租形式的典型有坦坪乡的松艳生态农业发展园、龙潭镇的众鑫农工贸公司、塘村镇邓林养殖小区和湖南盛丰生态农林有限公司、广东宸宇营林有限公司、湖南郴州香满楼

畜牧有限公司等,流转的土地主要为林地。互换形式主要为农村居民建房用的宅基地。转包形式主要为外出务工人员承包经营的耕地请亲朋好友代耕和跨区域连片种植烤烟的农户。实践证明,农村土地流转是流出方、转入方"共赢"及社会效益显著的好事实事。流出方在保证承包土地收入的同时,可以放心地务工经商,部分农民还可以在租用土地的企业或大户里打工,增加务工收入。转入方对转入的土地,在经营期内,可以充分整合自身的技术、信息、资金优势,放心大胆的进行投资开发,形成适度规模经营,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生产的发展,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同时,通过土地流转,使土地相对集中,减少了田土边界纠纷矛盾隐患,引进工商资本和社会闲散资金及先进的农业理念进入农业领域,解决农业资金"瓶颈"问题,增强现代农业发展理念。 二、我县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县农村土地流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益,但流转不畅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农村土地抛荒现象在各地仍然不同程度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流转的市场机制不健全。总体来说,我县的农村土地流转基本上是农户间的自发流转。虽然县外的几大公司租地面积达10多万亩,但也存在着合同手

宁阳县农户土地流转意愿问题及对策研究 11

宁阳县农户土地流转意愿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和第一章 流转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势在必行。农户作为土地流转的主体,农户的流转意愿是影响土地流转进程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为研究区域,通过将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划分为土地转入户的意愿、土地转出户的意愿和未参加土地流转农户的意愿三个角度。 第二章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影响农民积极性 (三)成立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机构,服务到位 (一)提高农民对土地流转的认识,加大宣传力度 中国自古以来以农业立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分田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的实行激发了中国农村极大的生产力,基本解决了中国农民的温饱问题,随着农业规模经营、农地资源优化配置以及农业劳动力转移等问题的出现,农村土地流转越来越要求合法与规范。我们国家对于土地流转的政策不断解禁,从模糊走向明确,从非法走向合法,再到鼓励土地流转。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城乡差距日益拉大,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人口的比例不断缩小。 2003年《农村土地承包法》实施,确立了"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的法律规定,这标志着中国土地承包经营流转制度的正式确立。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决定》,提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与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鼓励农村建设用地市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发证工作的通知,加快推进农村房地一体确权登记发证。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进入新阶段,为进一步土地流转政策推进扫清障碍。2014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促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健康发展,明确提出五年内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要振兴,土地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已经成为一种共识。现其存在的土地经营规模小、户均耕地面积少、耕地零碎、高效能高性能的大型机械不能发挥有效作用,机械使用效率低、作业成本高,农业生产规模效益无法显现,严重影响农业现代化发展和机械化应用,从而阻碍了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现代化发展是方向,是必然趋势。让农民受益,促进农村与农业现代化,是农村土地改革的初心。 现阶段,全国上下都在进行各种形式的农村土地流转,山东省是全国第一的农业大省,宁阳县是山东 进行调查分析哪些因素是影响农户进行土地流转的主要因素。 土地是农业发展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最根本的生活保障。农村土地流转是我国农业和农村土地制度发展的必经之路,是在现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实行的一种改进传统农业生产方式 对于维护农民的利益,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如何发展好农村、利用好农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发展速度远远快于乡镇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背井离乡,外出打工,闲置的土地越来越多,通过土地流转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激励农民工回乡种地,平衡城市劳动力过剩、难以提高经营效率和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和机械化经营,制约着农业生产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土地流转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本文研究通

关于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报告几年来,我省、市一直把搞好土地有序流转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维护农村稳定的大事来抓,认真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对依法推进土地流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作为一名乡镇农办人员,为深入了解我镇土地流转情况,于2011年3月15日—2011年3月22日对我镇辖区内土地流转情况进行了为期7天的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镇辖区内土地流转的现状 截止2010年末,全镇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7417公顷,涉及943个农户,分别占耕地面积的10.8%和总农户的11.2%。其中流向种养大户和龙头企业的为173公顷,占流转总量的2.3%;流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178公顷,占流转总量的2.4%;流向农户的7068公顷,占流转总量的95.3%。在土地流转总量中转包的5599公顷,出租的742公顷,互换的37公顷,转让的660公顷,入股的178公顷,其他形式的200公顷,分别占流转总量的75.5%、10%、0.5%、8.9%、2.4%、2.7%。流转的土地中自发流转的6897公顷,占流转土地的93%;流转出的土地主要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占流转总量的80%以上,种植经济作物和蔬菜占流转总量的10%左右。流转期限以中短期为主,5年以下流转面积占88.4%,5~10年占4.3%,10年以上占7.3%。由于我镇采取土地入股等形式,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数粮大户,搞土地规模经营,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实现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发挥了规模效益。一是促进了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通过土地入股流转,使农村土地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有能力经营的农民集中,实现了土地规模经营。二是实现了转移劳动力和农民增收双赢。农村土地流转后使一些会手艺、头脑活、善经营的农民摆脱了土地束缚,或打工,或经商,服务于二、三产业。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活跃和繁荣了城乡经济,加快了小城镇建设步伐。三是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通过成立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规范土地流转操作程序,加快土地流转进程,采取公司+流转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形式,吸引大量社会资本投向农业,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现代装备、现代管理在农业领域的运用和推广。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土地流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专业编写 土地流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十三五规划》 核心提示:土地流转项目投资环境分析,土地流转项目背景和发展概况,土地流转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土地流转行业竞争格局分析,土地流转行业财务指标分析参考,土地流转行业市场分析与建设规模,土地流转项目建设条件与选址方案,土地流转项目不确定性及风险分析,土地流转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提供国家发改委(甲、乙、丙)级资质 中投信德——专业编写各类商务报告 【主要用途】发改委立项、政府批地、贷款融资、环评、申请国家补助资金等【交付方式】特快专递、E-mail 【交付时间】2-3个工作日 【报告格式】Word格式、PDF格式 【报告价格】此报告为委托项目报告,具体价格根据具体的要求协商 【工程师】高建(先生)会给您满意的答复 【报告说明】 本报告是针对行业投资可行性研究咨询服务的专项研究报告,此报告为个性化定制服务报告,我们将根据不同类型及不同行业的项目提出的具体要求,修订报告目录,并在此目录的基础上重新完善行业数据及分析内容,为企业项目立项、批地、融资提供全程指引服务。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在制定某一建设或科研项目之前,对该项目实施的可能

性、有效性、技术方案及行业政策进行具体、深入、细致的技术论证和经济评价,以求确定一个在技术上合理、经济上合算的最优方案和最佳时机而写的书面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内容是要求以全面、系统的分析为主要方法,经济效益为核心,围绕影响项目的各种因素,运用大量的数据资料论证拟建项目是否可行。对整个可行性研究提出综合分析评价,指出优缺点和建议。为了结论的需要,往往还需要加上一些附件,如试验数据、论证材料、计算图表、附图等,以增强可行性报告的说服力。 可行性研究是确定建设项目前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工作,是在投资决策之前,对拟建项目进行全面技术经济分析论证的科学方法,在投资管理中,可行性研究是指对拟建项目有关的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进行调研、分析比较以及预测建成后的社会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综合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财务的盈利性,经济上的合理性,技术上的先进性和适应性以及建设条件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从而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投资可行性报告咨询服务分为政府审批核准用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融资用可 行性研究报告。审批核准用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侧重关注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影响;融资用报告侧重关注项目在经济上是否可行。具体概括为:政府立项审批,产业扶持,银行贷款,融资投资、投资建设、境外投资、上市融资、中外合作,股份合作、组建公司、征用土地、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等各类可行性报告。 报告通过对项目的市场需求、资源供应、建设规模、工艺路线、设备选型、环境影响、资金筹措、盈利能力等方面的研究调查,在行业专家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对项目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进行科学预测,从而为客户提供全面的、客观的、可靠的项目投资价值评估及项目建设进程等咨询意见。 可行性研究报告大纲(具体可根据客户或法改委大纲进行调整) 为客户提供国家发委(甲乙丙)级资质 专业编写: 土地流转项目建议书 土地流转项目申请报告 土地流转项目环评报告 土地流转项目商业计划书 土地流转项目资金申请报告 土地流转项目节能评估报告 土地流转项目规划设计咨询 土地流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农村土地流转意愿问卷调查表

农户土地流转意愿调查问卷 一、基本情况 1、户主性别:□男□女 2、户主年龄:□18-25 □25-35 □35-45 □45-55 □55以上 3、户主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高中□大专□本科及以上 4、您家庭的人口数:__ 5、您家里外出打工或在外定居人数: □无□一个□两个□三个□三个以上 6、您家庭的年收入: □3000以下□3000-5000 □5000-10000 □10000-20000 □20000-40000 □40000以上 7、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土地耕作□自己经营小本生意□在本地企业打工□外出务工□自己创办企业 二、农户土地流转情况调查 8、您家是否流转过土地:□是□否 9、您家土地流转的意愿是: □愿意□不愿意 如果您选(愿意),请回答以下问题,如果回答(不愿意),请从16题开始。10、您家转出土地的主要原因是(多项): □缺乏劳动力□自己耕种效益低,流出所得收益高 □种地太辛苦□村集体或是政府统一流出 □政府非要我参加流转□其他(请注明)_______ 11、您家土地流转的主要途径是? □完全自发□村或政府组织□中介组织协调□其它(请注明)_________ 12、你觉得土地流转过程? □很容易□比较容易□一般□较麻烦□很麻烦 13、您对土地转出得到的经济补偿是否满意? □很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

14、土地转出后得到的收入与保障与您的预期是否有差异? □比预期满意□基本没有差异□有差异□有很大差异 15、您后悔转出土地吗?为什么? □后悔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后悔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您选(2)无,请回答以下问题: 16、您没有把土地转包他人的主要原因是:(可多选) □家庭劳动力充足,不需要流转 □认为收入分配不合理,收益得不到保障 □社会保障不完善 □恋土情结,土地给予了归属感与安全感 □其他(请写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您对当地土地流转政策的了解程度: □不了解□有点了解□比较了解□非常了解 18、可以您放弃土地的条件:(可多选) □有较高的非农收入□给予高额的经济补贴 □享受劳保福利□任何时候都不愿意 19、您对土地价值的看法:(可多选) □基本生活保障□种地是农民的职业 □给予归属感与安全感□乡村生活的标志 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完成问卷,祝您生活愉快!

大丰区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分析

大丰区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分析 国家出台多项政策法规鼓励和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农村土地流转发展迅速,有效地推动了农业供给侧改革、为乡村振兴打下基础,但在土地流转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和风险。本文调研大丰区土地流转现状,认为土地流转取得了不俗的成果,但也存在发展不平衡等现象,并对如何更好推进土地流转提出了措施建议。 标签:大丰;土地流转;农业供给侧改革;措施 近年来,农村土地流转速度加快、趋势向好,土地流转可盘活农村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国家出台多项政策鼓励和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都提出,要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流转,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2014年出台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经营的意见》。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要求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土地承包关系延长三十年保持不变,为全面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提供坚强的政策保障。大丰区位于江苏沿海中部,是江苏省面积最大的城市区,近年来,大丰坚持将农村土地流转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收入的新抓手,效果显著、成果斐然。所以,调研大丰地区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总结其做法、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探讨推进大丰地区农村土地流转的措施、建议,不仅有助于大丰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对全省乃至全国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丰区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 大丰区拥有农用地287.7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54.33万亩,现有农户20.74万户,农业人口50.29万人,人均耕地面积3亩余,为江苏省之首。迄今,已超50%耕地面积进行了土地流转。 (一)主要做法 1.加强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保障。扎实开展土地确权登记工作,深入推进“三权分置”改革,并专门出台大丰区《关于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工作的意见》,制定四项措施:严格执行土地流转政策;严禁改变流转土地农业用途;严格规范土地流转手续;严明土地流转工作纪律,保障农村土地流转顺利进行。 2.制定农村土地流转资金扶持政策。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安排专项奖补资金,对农村土地流出方、组织者、流入方进行补偿,激励和调动各方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近年来,已兑现土地流转奖补资金1885万元、家庭农场奖补资金349万元,其中区级奖补资金分别达1330万元、27万元。 3.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土地流转。鼓励引导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

2019年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预测-15页文档资料

2015-2022年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现状调研分析及发展趋势报告 报告编号:1577590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Cir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一、基本信息 报告名称:2015-2022年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现状调研分析及发展趋势报告 报告编号:1577590←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 优惠价:¥6480 元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网上阅读:http://cir/R_JianZhuFangChan/90/NongCunTuDiLiuZhuanFaZhanQuShiYuCe FenXi.html 温馨提示: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 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含义,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 随着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逐步形成,农村土地价值稳步上升,农村资本市场规模显着扩大。农村土地使用权资本化将给每个农村家庭直接带来财富增值。 据中国产业调研网发布的2019-2022年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现状调研分析及发展趋势报告显示,保守估计,农地使用权资本化价值达10万亿元以上。随着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逐步形成,农村土地价值稳步上升,农村资本市场规模显着扩大。根据中国社科院调查,农地整体租金水平是每亩每年290元。按5%的平均收益率计算,每公顷耕地(仅用于农业项目)的价值约8.7万元,由此可以初步推算出我国18亿亩耕地的潜在价值为10.44万亿元。实际上,随着土地租金的逐年增长,以及未统计在册的土地,全国农村资本市场规模更大。 2019-2019年我国农村土地流转行业市场规模 中国土地流转面积快速增长。近几年中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快速增长,2019年约为6372 万亩,仅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5.2%。截至2019年底,全国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达到4.03亿亩,比2019年底增长18.3%;流转面积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30.4%,比2019年提高4.7个百分点。流转出承包耕地的农户达5833万户,占家庭承包农户数的25.3%,比2019年上升2.4个百分点。有8个省市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比重超过35%,分别是:上海71.5%、江苏58.4%、北京52.0%、黑龙江50.3%、浙江4 8.0%、安徽41.0%、重庆39.7%、河南37.1%。

农业扶贫工作情况汇报.doc

农业扶贫工作情况汇报 8年10月26日,在全县精确扶贫培训会议召开后,我厅组织专人前往精确扶贫工作现场,他的家乡华师村,对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了解。现在我们将简要报告我们打算采取的谅解和援助措施如下1:基本信息 何的故乡华实村共有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050人,扶贫人口36户:146人。连村有553亩水田、3300亩山地、30个池塘、4000米水渠和4000米水泥路 村的主要产业是水稻:种植西瓜和哈密瓜,没有其他资源优势。 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全村共有两台变压器,20XX年后实施电力改革,实现家庭用电 水库30座,水泥硬化8座 电视信号全部给住户,但没有广播,也没有村卫生所。 全村学龄儿童都已入学。 2:主要困难和问题 1:落后的工业发展严重制约了村民脱贫致富。 村水稻种植基本处于传统农业阶段,品种少,产量低,效益差。种植水稻不可能摆脱贫困,村民种植的热情也不高。 除了种植水稻,村民们种植西瓜已经超过10年了:哈密瓜的好处也越来越差。 2:基础设施不完善,所需资金缺口大。

仍有5个村民小组无法使用水泥道路。除了通过“一件事,一次讨论”解决几万元外,其余的都不到70万元。 800米的运河年久失修,需要20万元的资金。 在十多个未硬化的池塘中,有三个急需防渗和防漏维护,需要资金12万元。 3年:劳动力素质不高,应大力培训村民劳动技能。 无论是发展农业还是出口劳务,都需要系统的劳动技能培训。然而,这个项目是非常复杂的,它是绝对必要的摆脱贫困和变得富有。 3:扶贫计划 精准扶贫小组进入村庄进行深入了解后,正在采取有效措施系统地帮助村庄。作为依托单位之一,我局决心全力以赴,服从团队的统一安排和部署,充分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拟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大力气 1年:根据工作队的统一安排,我办将通过结对帮扶的方式帮助3-5户贫困家庭脱贫。 2年:尽一切努力为改善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作出贡献,每年为村庄筹集部分建设资金,力争在三年内从根本上改善村庄的道路和水利设施 3年:引进新的工业技术和品种,促进农业发展 每年支持村内10户以上农户作为特色产业龙头企业的生产基地,引进美国海蒂种植和中药种植,实行技术指导和产品销售相结

承包地转让合同无效案例分析范文

承包地转让合同无效案例分析范文 篇一:变更长期转让承包地案例判决 简介:基层法院法官,法律本科,2008年取得法律资格证书,现工作于安徽省芜湖县人民法院,曾从事过民事,行政,商事,立案等工作.能守住清贫,善于孤独.业余时间擅长写点理论研讨文章,许多不太成熟的观点在实践中未得到应用,但仍然坚持把它写出来,以待时间检验.本博所有文章除特别说明外,皆为原创,若需转载,请与本人联系. [案例]:原、被告于2004年元月5日签订了一份房屋买卖契约,契约约定,被告将自己所有的四间房屋、猪笼、厕所等房前屋后的宅基地全部出售给被告,价款为人民币**元;契约还约定,被告将其户所承包的 4.83亩农田全部永久性无偿转让给原告承包。此后,原、被告双方按约定履行了各自的义务。原告从此开始在受让经营的土地上进行农业生产。原告还将户籍从宣城市迁入芜湖县某组。原告将户籍迁出后,原告原籍村里将其原来承包的土地收回并已发包给本村其他村民承包。 2008年,被告因对自己永久性无偿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产生悔意,欲收回4.83亩土地承包经营权(该4.83亩土地共分三块),并在其中二块土地上播种小麦,导致原告无法耕种,诉争的4.83亩土地,现原告实际占有其中一块,被告占有其中两块。原告认为自己已经取得该土地的合法承包经营权,被告的行为侵害了原

告的合法权益,遂向本院提起诉讼,请求判令被告立即停止侵害,并赔偿因此造成的损失。原、被告达成房屋出售及土地转让协议后,村委会的临聘文书王某填写了一份与被告编号相同日期相同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该证除了将承包方户主姓名变更为原告外,其余记载事项与被告持有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相同,在镇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登记簿上,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户)未进行任何变更,亦未发生转包备案事实。 案件审理过程中,被告提出反诉,请求解除原、被告于2004年元月5日签订的农村土地转让条款。[审判]:芜湖县法院经审理后判决:变更原告与被告2004年1月5日签订的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永久性无偿转让条款。在第二轮土地承包期内,原告享有4.83亩农地中的一块地约1.2亩土地承包经营权,被告享有4.83亩农地中的两块约3.6亩地承包经营权。 [分歧]:本案在审理过程中,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条款的效力存在三种意见: 一、转让条款有效。协议是双方真实意思表示,协议签订后,双方均履行了主要义务,原告也因此将户籍迁入成为承包土地所在地集体组织成员。此后,村里的承包地分户登记表,农业纳税证明通知书、农民负担监督卡及种粮补贴储蓄卡都登记于原告名下,并履行了相关农业税费交纳义务。虽然原告取得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不能作为认定原告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依据,但是鉴于被告在村里任书记这一特殊职务,作为发包方应该知道原

农村土地流转意愿调查分析

农村土地流转意愿调查分析 模型系数的 Omnibus 检验 卡方自由度显著性 步骤 1 步骤20.065 17 .271 块20.065 17 .271 模型20.065 17 .271

表中给出了模型系数检验的卡方值和相应的自由度及显著性检验值,考虑到自由度为17,显著性水平为0.05,卡方临界值为27.59,表中可以看出卡方值为20.065,小于临界值,并且相应的显著性检验值大于0.05,因此在显著水平为0.05时,未通过检验。 表中最大似然平方的对数值为225.572,显然大于临界值27.59,因此,最大似然检验通过。考克斯-斯奈尔和内戈尔科拟合优度值分别为0.095和0.128,说明拟合优度较差。 方程中的变量 B 标准误 差瓦尔德自由度显著性Exp(B) EXP(B) 的 95% 置 信区间 下限上限 步骤1a 性别-.472 .320 2.170 1 .141 .624 .333 1.169 年龄-.227 .164 1.905 1 .167 .797 .578 1.100 文化程度-.022 .188 .013 1 .908 .979 .677 1.414 职业类型.017 .159 .011 1 .915 1.017 .745 1.388 家庭年总收入-.066 .157 .175 1 .676 .937 .689 1.273 家庭人口规模.635 .352 3.248 1 .072 1.887 .946 3.766 家庭人均耕地面积.093 .149 .392 1 .531 1.098 .820 1.469 家庭成员是否有非 农业就业技能 -.172 .313 .302 1 .583 .842 .456 1.555 家庭是否有农业机 械 .047 .160 .085 1 .771 1.048 .765 1.435 家庭成员健康状况.044 .318 .019 1 .890 1.045 .560 1.949 农地是否集中连片.837 .310 7.280 1 .007 2.311 1.258 4.245 农地是否交通便利-.031 .195 .025 1 .875 .970 .661 1.422 您认为耕地在保障 您的生活方面重要 程度如何 .211 .158 1.780 1 .182 1.235 .906 1.684 您认为耕地在您的 家庭生活方面重要 程度如何 -.124 .147 .718 1 .397 .883 .662 1.177 您认为耕地在您的 养老保障方面重要 程度如何 -.035 .145 .059 1 .809 .965 .727 1.283

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经验材料

针对目前农村土地撂荒、种植收益低、地块分散、农业发展规模小的问题,**市致力于破解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难题。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挖掘出六种行之有效的“**模式”,有力地破解了粮食再增产难题,激活农村土地资源,推动土地经营权流转,开创一条又一条“点土成金”的秘诀。 一、健全交易平台,规范土地流转 为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市相继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交易服务机构,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至2014年12月,共建有15个农村土地流转交易服务机构,其中2个县、镇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4个县(区)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 11个镇级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初步形成了“镇级交易,县级服务”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据不完全统计,全市通过县(区)、镇级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和服务中心,发布土地流转信息6000多条,指导签订、签证和备案规范的流转合同8600多份。 二、创新“* 。 股权,让农民当股东”的流转模式,动员农户以土地或资金入社,流转土地980亩,全部种植双水稻,冬种马铃薯520亩,年产粮食达121.3万公斤,产值360多万元。2014年,李燕萍被授予“2014年度全国种粮大户”称号,是自治区获此殊荣的7位种粮大户之一。(四)“土地租赁”模式 新型经营主体以支付现金或稻谷等实物的办法,租赁农民土地发展粮食生产,目前这种方式比较普遍。如钦南区康熙农业种养专业合作社,采用这一模式创立了全市首个千亩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浦北县小江镇和平村曾波,租赁水田250亩种植水稻,荣获自治区政府授予“2013年全区种粮大户”称号。 (五)“无偿供地”模式 没有种植早稻计划的农户,将水田无偿提供给新型经营主体种植早稻,下半年由经营主体犁耙好田后交还农户种晚稻作为补偿,既减少合作社、种粮大户租金成本,又稳定粮食种植面积。这也是**年丰合作社主推的模式之一,对部分早稻不耕种,仅耕种晚造的农户,为防止丢荒,农户交田给合作社耕种,合作社给予每亩300元的托管费给农户,晚造再交回农户自己耕种。2014年以来,**市通过这种模式季节性流转水田5万亩发展早稻。 (六)“农机代耕”模式 发展农机作业服务组织,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为种粮大户提供“代育秧、代耕田、代插秧、代防治、代收割、代加工”的全程机械化代耕服务,解决了田块无人耕种、管理粗放的问题,同时也降低种植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实现规模化、机械化、标准种植。灵山县那隆镇塘表村韦瑞光联合韦赐宗、邹沥等9名农机手成立了灵山县信诚农机专业合作社,通过守法经营,诚信服务,在农业部门的指导下,采取秧托培育适龄机插壮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专业化统防统治技术,做到五统一,即统一整地播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病虫害防治技术,积极为农户提供机耕、机插和机收水稻面积2500多亩,被评为全国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点。同时,韦瑞光还通过租赁撂荒地块和耕作劳力少的农户的土地,“小块并大块”,开展机械化、规模化种植水稻750多亩,被自治区政府授予“2013年全区种粮大户”称号。 三、农企三赢互利,共享流转成果 农村土地流转对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并取得了较好成效。引导农村土地流转,引进现代农业企业,形成规模经营的优质高效农业生产模式,既盘活了土地又富裕了农民,这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之一。 (一)土地流转农民得实惠 作为**市第一家成立的甘蔗专业合作社——2009年4月注册成立灵山县陆屋兴达甘蔗生产专业合作社,创建了在产业发展上实行的“一包五统”经营模式和推行党员“联动、发动、带

土地流转案例分析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案例分析和突破案例1: 2000年3月,某村村民王某,将自己位于本村北大路旁的5亩承包地的承包经营权,以5000元的价格转让给本村李某父亲,之后李某之父一直耕种该承包地。2001年6月李某之父又用这5亩承包地互换了本村陈某位于南头的5亩承包地,互换双方及王某三方又签订了承包地互换协议,此后李某家耕种该土地7年之久,在此期间三方共守约定没有出现争议。2004年,李某之父因病去世。2008年秋,因机场建设需要,有关主管部门依法征用了李某从陈某家互换来的5亩承包地,并付给一定的征用补偿。但陈某看到政府补款时,他称承包地互换违法,阻挠李某领取该地的补偿费。为此,李某诉讼法院要求确认与陈某的互换协议有效,同时享有该5亩承包地的征用补偿款。 【法庭审理与判决】 原告诉称,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32条之规定,“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以及该法第34条,“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体是承包方。承包方有权依法自主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否流转和流转的方式”,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在满足上述条件下可以进行转让和互换,即本案2001年6月原告之父用转让而来的这5亩承包地互换了被告位于南头的5亩承包地是符合法律规定的,而且互换双方当事人即原告之父、被告及王某又签订了承包地互换协议,是三方真实意思的表示,依《合同法》第四条规定,“当事人依法享有自愿订立合同的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故此互换协议是合

法有效的。此后原告家耕种该土地7年之久,期间没有出现过任何争议。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16条之规定,“承包人享有下列权利:(二)承包地被依法征用、占用的,有权依法获得相应的补偿。”第43条之规定:“承包人对其在承包地上投入而提高土地生产能力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流转时有权获得相应的补偿。”故原告作为承包地的实际占有者占用土地7年之久后,在承包地依法被征用时是有权依法获得相应的补偿。 被告辩称,原告之父虽然与被告签订了互换协议,是真实意思表示,但根据《物权法》第9条规定,“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未经登记,不发生效力”,据此原告之父和被告之间的互换行为应当依法到相关管理部门进行登记,没有合法进行登记的互换行为是无效。既然行为无效,再根据《合同法》第58条规定,“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故依无效合同的处理原则,原告应当返还被告位于南头的5亩承包地,所以由此所得的收益理应归于被告所有。 最后,法院认为,原告之父与被告之间关于农村土地承包地的互换行为,是自愿流转的,是双方真实意思表示,是合法有效的,没有登记只是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38条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互换、转让方式流转,当事人要求登记的,应当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申请登记。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以及《物权法》第129条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转让,当事人要求登记的,

关于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报告 几年来,**市一直把土地有序流转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大事来抓,《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从农村生产要素的流动和优化配置、农业结构、农民收入的,和规范农村土地有序流转,了。截止20XX年末,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81574公顷,涉及55700 个农户,分别占承包耕地面积的呀口总农户的%流向种养大 户和龙头企业的为1907公顷,占流转总量的%;流向农民专 合作组织的1980公顷,占流转总量的%;流向农户的77687 公顷,占流转总量的%在土地流转总量中转包的61574公顷,出租的8143公顷,互换的389公顷,转让的7252公顷,入股的1980公顷,的2236公顷,分别占流转总量的% 10% % % % %流转的土地中自发流转的75873公顷,占流转土地的93% ;乡村组织信息流转的1461公顷,占流转土地的%;委托乡村组织流转的4240公顷,占流转土地的%流转出的土地主要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占流转总量的80% 种植经济作物和蔬菜占流转总量的10%左右。流转期限以中 短期为主,5年流转面积占% 5?10年占% 10年占% ** 市土地入股,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数粮大户,搞土地规模经营,地了农村土地流转,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了规模效益。了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土地入股流转,使农村土地向农民专业合作组

织和有能力经营的农民,了土地规模经营。了转移劳和农民增收双赢。农村土地流转后使会手艺、头脑活、善经营的农民摆脱了土地束缚,或打工,或经商,服务于二、三产业。既了农民收入,又活跃和繁荣了城乡经济,了小城镇建设步伐。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成立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规范土地流转操作程序,土地流转进程,公司+流转合作社+基地+农户,吸引社会资本投向农业,了先进生产技术、现代装备、现代管理在农业领域的运用和推广。 主要问题 近年来,**市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县两级和各级农业主管的下,对依法土地流转了的,了,但还许多亟待的地方。对土地流转的意义和认识。许多农民还把土地流转整合土地资源、土地产出率、转变经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多种经营、增收渠道手段和途径。有些农民依然小富即安的传统观念,不愿离开那块有限收入的土地。土地流转需要规范。各地完全健立和实施土地流转登记备案制度。流转主体和还完全依法运行。对流转情况备案登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让变更手续。合同文本还。还土地流转引起的纠纷。土地流转的体制机制和流转还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换言之,以土地经营的变革为标志的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需要。 对策与建议

土地流转农户意愿与行为差异性实证分析

土地流转农户意愿与行为差异性实证分析 利用安徽省入户调查土地流转的2278份问卷有效数据,用两分类多元逻辑回归方法(Binary Logistic),对土地流转的意愿与行为影响因素的差异性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土地流转意愿与土地流转行为的影响因素存在一定的差异;土地转入意愿和实际转入行为存在很大相关性,而农户的农地转出意愿与转出行为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全面反映土地流转意愿与行为的差异性,为促进土地流转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的结果。 标签:土地流转;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差异性 土地流转是指通过合法方式保留农民土地承包权,而将经营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行为。土地流转的意愿与行为的关系决定着土地流转的机制。土地流转的意愿与行为研究是近几年土地流转的一个热点议题,但目前的研究很少对土地流转的意愿与行为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更缺少对影响土地流转的意愿与行为之间的因素之间的差异性进行更精确的实证分析。分析农户参与土地流转的意愿与农户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的一系列活动,探寻这个过程的影响因素及其差异无疑对推动土地流转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文献综述 对于土地私有制的国家,土地流转是在市场经济制度的基础上建立的,土地流转的行为是由市场调节的,影响土地流转意愿与行为的因素相对一致。我国的土地流转的意愿与行为影响因素则较为复杂,主要集中在家庭类型,家庭农地经营的劳动力状况、农田水利基础条件、耕作制度与农业经营效益、当地农地租赁价格、政府扶持土地流转的政策、农户的土地流转心态等几个方面。关注农户资源禀赋和土地租赁价格这些影响因素。研究政策制度、基礎设施和人力资本影响农户选择耕种农地的行为。从农户自身特征、农户家庭特征、农户生活感知、农村社会保障认知、农地政策制度认知、农户金融服务认知六个方面探寻农地流转意愿主要的影响因素。 2 研究数据样本和数据描述性统计 2.1 数据来源 样本选择上考量有二:一是选择对农用地依赖程度高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该地区近年来存在大量农用土地地征用的情况。遵循以上两条原则本文选取了安徽省六安、淮南等地区作为样本点,通过中科大暑期三下乡服务团队对安六安、淮南、安庆进行土地流转的入户调查。直接进入农户的研究方式保证了调查的有效性和真实性,具体方法为随机抽样。调查时间是2013年7月,共发放问卷4000份,回收3739份,剔除不完整等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样本2278份,并采取电子表格统计当今进度,保证了数据的有效性和存量。

乡镇农村土地流转调查统计情况汇报

为贯彻落实中共新平县委十届二次、三次报告中提出的,“积极探索集体农用地流转新机制,加快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的基地建设,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农户”的生产模式,使基地成为“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重点,成为结构调整的重点,成为土地经营权依法有偿流转的重点,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点的主要区域,成为贯彻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点”。根据县农业局的安排部署,以《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为依据。现将我镇农村土地流转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镇家庭承包经营的农户有4987户20xx2人,13209个劳动力,承包耕地面积14883亩。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受让方53户119起,流转总面积达9938亩(其中田面积为302.7亩,地面积为9635.3亩)。其中:1、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受让方28 户、占承包农户数的0.6 %,流转面积 416.3亩,占承包耕地面积的2.8 %,其中:转包方式流转的257.4 亩、出租方式流转的158.9亩、转让、互换、入股、其他形式流转的面积没有。2、集体所有农用地总面积975256亩,纳入土地经营权流转的面积为9521.7亩,占农用地总面积的0.98%。其中适度规模经营的耕地面积受让方25户9028.7亩、占集体所有农用地的0.9 %。全镇流转情况涉及10个村民委员会,39个村民小组,256户农户。 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特点、做法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特点、做法和存在的问题是: (一)、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农民法律意识淡薄。调查中发现多数流转不签订合同或合同不规范,耕地经营权流转面积 9938亩, 119起,签订土地流转合同 62起,占流转起数的52%,大部分土地流转都没有合同,更多的是口头协议。即使有合同,也存在不规范、不完善之处,不规范的主要因素是农民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不知晓土地流转的程序及相关手续;另外农户间土地流转期限较短,短期行为严重。农民务工经商收入不稳定,农民仍把土地作为经营风险的退路,土地转出方怕失去土地,所以大部分采取短期转包的形式流转土地,由于流转期限较短,造成转入户在生产上的短期行为和掠夺式经营,导致土壤肥力严重不足;三是单家各户经营的土地面积碎化; (二)、土地流转范围窄,流转收益少。调查中发现多数农户土地流转都是发生在亲戚及邻居之间,甚至有些是被动流转(在丕且莫村委会较突出)。农户因无力耕种,导致土地质量下降,有能力耕种的,因土地流转渠道不畅通,转入土地困难。土地无法向大户和种田能手集中,土地流转收益少,尤其是在取消农业税、乡统筹、村提留前,还存在转出土地“倒贴钱”的现象,税费改革后许多农户又返要回了自家原转包出去的承包田地(顺水村、赵米克村有这情况),就这样守着、认着、规模窄小地经营着。 (三)农村土地流转手续不规范,引发茅盾纠纷多。由于流转双方没有签订规范的流转合同,双方权利、义务不明确,极易产生土地流转茅盾纠纷,致使亲戚、邻里关系不和谐,有的甚至反目成仇。 (四)农民地少致富难,集约化经营难形成。全镇耕地总面积14883亩,人均耕地仅0.74亩,户均耕地2.98亩,农户承包土地最多的不超过15亩,最少的仅有几厘地,由于户均和人均拥有量小,多数农户视地如金,守田度日,不思务工、经商之策,导致致富无门,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极不对称;由于户均耕地少,难以形成规模经营,虽然国家和当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规模经营及农机具购置补贴的好政策,但由于土地没有经过规范的流转方式向大户集中,导致规模小,农机化程度较低,限制了农业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致使农业生产仍处于传统的小农经济。 三、对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建议 1、积极创造条件、促进耕地流转健康发展。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快对剩余劳动力的组织转移和培训,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为土地流转后的农民创造足够的就业空间。使农民愿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