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化复习要点.doc

城市化复习要点.doc

城市化复习要点.doc
城市化复习要点.doc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城市化》专题复习要点归纳

一、城市化的概念及相关概念的对比分析:

根据发达国家一些城市人口增长的周期变动,一些学者提出了城市化进程的空间周期理论,

即由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四个连续的变质阶段构成大都市区的生命周

期。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如下:

1、城市化:一般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这一过程引

起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乡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的过程。城市化既包括人口的城市化,也包括地域的城市化,这是城市化过程中两个紧密联系,且不可分割的方面。

2、郊区城市化:二战之后,若干发达国家从乡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逐渐退居次要地位,

这时的人口的流向是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由于人的急剧扩张,导致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的郊区也纷纷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这一般称郊区城市。

3、逆城市化:上世纪 70 年代以来,一些大城市人口外迁出现了新的动向,不仅中心市区

人口继续处迁,郊区人口也向外迁移,人们(高收入较多者)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村镇,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了人口的负增长。这一过程称之为逆城市化。注:这里的农村和小村

镇离城市有一定的距离,而郊区城市化中的郊区是与城市接壤的。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

区别除了看城市人口外迁远近外关键在于发生的原因不同。郊区城市化应是一个城市自然扩

张良性发展的过程,是伴随经济发展而出现的现象,过分强调城市内部环境恶化这一原因不

妥当。而逆城市化才应强调城市内部环境的恶化。

4、再城市化:面对经济结构老化,人口减少,美国东北部一些城市在80 年代积极调整产

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以吸引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

居住,加上国内外移民的影响,1980— 1984 年间,就有纽约、波士顿、费城、芝加哥等7 个城市在市域内实现人口增长,出现再城市化现象。

二、城市化的主要标志:

城市化发展,城市化水平提高,主要有三个标志: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比重提高,城市

用地规模和城市人口扩大。其中城市人口比重通常是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高

低,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则能反映城市的发展是否合理。

三、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化的发展既有不同历史时期的差异,也有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差异。

(1)城市化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差异。

工业革命以前受生产力水平制约,城市数目少,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小,城市多分布在灌溉

农业发达地区。

工业革命以后,科技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商品生产发展,城市数目增多,城市化有明显发展。

二战后,生产力水平一日千里,新城市纷纷涌现,大城市、特大城市、超级大城市相继出现,

甚至出现了城市群和城市带。

(2)发展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明显不同。

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发展历史早(英国最早)晚

目前水平高( 60% —80% )低( 30% 左右)

发展趋势(速度)城市化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城市化速度快,超过同时期发达国家,比以往最快速

度还要快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人口增长快,城市经济畸型发展,农村劳动力过剩等原因

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原因

四、深入分析城市化规律:

1、阶段性规律:

初期阶段:缓慢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一般低于30%)

以简单的资源型或加工型工业为主,市场刚刚起步。

中期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在30%—70%之间)

以资源型工业发展为主要特征。

后期阶段:稳定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高于70%)

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工业以技术密集型为特征。

2、集聚扩散规律:

城市的比较优势导致生产活动不断向城市集聚,从而产生了显著的规模效益,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点。城市化的集聚过程,除了二、三产业在城市的不断集中和发展之外,还包括

人口的集聚和增加,进而导致城市数量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当城市人口达到一定的规模时,

城市经济的集中就会创造出高的劳动生产率,并且带来辐射扩散的外部效应。

3、城市化与工业化的互动规律: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首先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工业化扩大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深度和

广度,出现了一大批工矿业城市;工业化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人口增加;工业化促进了城市本身基础设施的完善,加大了对工业和人口的吸引力,

工业化是近代城市迅猛发展的根本动力,城市化通常指工业革命及其以后的城市化。大多数地区是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而推进城市化。东北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是建国后伴随着我国重工业基地的建设和工业体系的完善而逐步推进的,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随着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这些老工业基地的逐步衰退,东北地区的城市化发展也遇到很多新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先后出现了区域发展的三种模式:即珠江三角洲模式、浙江温州模式、苏南模式。每种模式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都有自己的特点。如图:

城市化反过来又推动了工业化的发展,为工业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智力、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这一规律在城市化进程的第二阶段作用较为明显。

4、城市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规律:

城市发展主要是伴随着国家的现代化出现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社会进步的表

现,城市化的进程是受经济因素制约的,城市在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城镇化是工业化伴生的必然现象,城镇化水平与地区经济发达程度成正相关的关系。只有发展经济,

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城镇化水平才可能扎实地提高,但并非城镇化水平越高越好。因此,城市发展水平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五、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途径:

城市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改造的环境。城市环境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影

响,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自然环境变化最大的地方。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高

效而脆弱的生态系统,平衡易被破坏,且城市功能起复杂,环节越多,越易产生环境问题。

主要表现原因危害治理措施

大气城市居民燃烧煤等燃料所排

城市空气污浊,危害人们的健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建出的烟尘;工矿企业拜谢的

污染康立绿化隔离带烟气;交通工具排出的尾气

水污城市工业废水、居民生活污危害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的繁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环境质染水、城市地面径流殖放

量下降固体废

工业生产发展、建设规模扩

弃物污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及时清除、实行分类回收利用大、居民消费水平提高

噪音污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妨碍人们休息、甚至损害人体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建立绿化染施工和社会活动健康隔离带

交通拥挤,居住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时间和能源的浪费;住房缺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条件差量的不断增加少,质量低劣;道路;加快住房建设

增加就业困难,城市人口急剧增长,乡村人造成贫困问题、内城衰退问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失业人数增多口无序迁入题、社会治安问题

六、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1、新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特点:

(1)城市化的进展是一个有计划逐步发展的过程。

(2)大、中、小城市都有发展。

(3)城镇人口的地区分布有了一些合理的改变,但仍不平衡。

2、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现状:

中国当前的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水平,已经显现出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中国的现代

化进程必然要以提高城市化水平为重大课题。据国家计委规划司提出的有关中国城市化的进

程的建议,从 2001 年到 2015 年,中国城市化建设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不包括城市人口自

然增加的4000 万),将使 2.5 亿左右的农村人口转为城镇居民,这样到2015 年,中国的城

市化水平就可达到45— 50%。

减少农民——城市化进程加速——经济增长获得新的动力——现代化步伐加快,这是一条不

得不走的“中国曲线”。经济增长、科技水平、人口素质、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都与这条

“曲线”的趋势密切相关。

中国的城市化要提速,已经成为共识。而要中国的城市化提速,就不得不闯三道关隘,大规

模转移农民关,小城镇发展质量关,大城市如何扩张关。

3、中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方针:

(1)控制大城市规模:大城市是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国家发展的支柱,

要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控制大城市规模主要是控制大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走郊区

城市化的道路。

(2)合理发展中、小城市:中等城市是重要工业基地,交通枢纽,地区政治、经济、文化

中心;小城市是大中城市与乡镇间联系的纽带。应因地制宜地在现有的基础上,使其充分合

理地得到发展,但一般不发展成为大城市。

(3)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乡镇:以乡镇企业为依托,建设一批布局合理、交通便利、

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乡镇,就近吸收农村劳动力,要注意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协调和

指导,维护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合法权益;促进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成为当地经济、文

化、科教中心。目前,有些乡镇已经在向城市发展。

总之,中国要走出一条符全我国,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人口,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大国,建设和发展小城镇,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各国城市化进程

各国城市化进程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世界主要国家城市化率(2009 年) 来源:光大证券研究所添加日期:2011-02-21 1920-2000年日本城市化进程 来源:日本统计局添加日期:2008-08-05 战后日本在创造举世瞩目的经济高增长奇迹的同时,也创造一个至今无人打破的城市化发展纪录:1947 年到1965 年,仅仅18 年的时间,日本城市化率由33.1%提高到68.1%,年均提高1.94 个百分点,年新增城市人口约228 万人。其中1947 年到1955 年,城市化率每年提高2.9 个百分点,城市人口每年增加305 万。 1790-2007年美国城市化进程 来源:美国添加日期:2008-08-05 美国的城市化进程所经历的时间较长,自1840 年美国城市人口超过10%,到1960 年美国城市化率达到70%,美 国城市化率每年提高0.5%,沿着S 型曲线阶段性上升。 美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来源:海通证券研究所添加日期:2007-09-26 美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中国城市化率(1989-2050 年) 来源:华创证券添加日期:2012-07-01 中国城市化进程曲线图 来源:联合国添加日期:2007-10-24 该图表描述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同时与日本和韩国的城市化进程进行了比较。 根据人口学的纳瑟姆曲线,城市化率超过30%时,国家将进入高速城市化的阶段,直至城市化水平达到70%左右。美国在1880-1960,日本在1930-1970 先后完成了纳瑟姆曲线中的高速城市化。我国自1995 年达到30%的城市化拐点,预计高速城市化的进程可以持续到2030 年。

复合指标法及其在测度中国省域城市化水平中的应用_代合治

复合指标法及其在测度中国省域城市化水平中的应用 代合治 刘兆德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测度城市化水平,应该说,这种方法在单指标方法中是最科学的,在有关资料不够健全的地区也是最可行的,但它也存在诸多弊端与局限性,如城市人口难以包容城市化的全部内涵,且缺乏科学统一的界定标准等,往往造成地区之间或同一地区不同时间测度的城市化水平具有不可比性。因此,笔者采用复合指标法测度我国省区城市化水平,以图在城市化水平测度方法和客观判定地区城市化差异方面有所突破。 一、复合指标体系的构建 1.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第一,全面系统性原则。城市化过程是人口、经济、社会文化、地域景观等多要素的系统转化过程,既有乡村型地域向城市型地域的转化,也有城市型地域的城市功能进一步强化的转化,因此指标选择应具有全面系统性。第二,层次性原则。在众多城市化指标中,其性质和特点各异,反映的城市化内涵也不尽相同,故应合理确定其在指标体系中的层次与位置。第三,可比性原则。有些指标在统计口径上不统一或时有变化,故不选取,主要选取近些年我国统计部门稳定使用的指标。第四,可操作性原则。确定的指标应能在统计资料中查到或者通过有关资料可以计算获得。 2.指标体系的设置 依据上述原则,笔者选取了4大类22项具体指标。其中人口类(P)包括3项指标,经济类(E)包括5项指标,社会文化类(S)包括7项指标,地域景观类(R)包括7项指标。每类指标中,由于反映城市化的内涵不同,又分两类,一是反映乡村型地域向城市型地域转化的指标,列为A 类,即外延型城市化指标,二是反映城市型地域的城市功能进一步强化的指标,列为B类,即内涵型城市化指标。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二、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的测定 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的测定分两步进行,首先确定各指标对于城市化水平的贡献度即权重,其次在对各指标值进行标准化处理的基础上加权求和,获得综合指数。 1.指标权重的确定 由于各指标对于城市化的贡献度不同,因此,必须确定适宜的权重。指标权重的确定分为两步,第一步确定中间层人口类、经济类、社会文化类、地域景观对城市化水平的权重,采用层次分析法,构造出判断矩阵,进行排序,经CR一致性检验后得出中间层的权重,分别为:W P=0.390,W E= 0.152,W S=0.068,W R=0.390;第二步确定各指标对城市化水平的权重,每类中间层指标中均包含A和B两类指标,依据其重要程度,A类指标(外延型指标)的权重确定为所属中间层指标权重的60%,B类指标(内涵型指标)的权重确定为所属中间层指标权重的40%,那么每项具体指标对于城市化水平的权重就等于其所属中间层指标的权重乘以60%(A类指标)或40%(B 类指标)再除以同类指标的个数。如市区非农业人口占省域人口比重这一指标,属于人口类中的A类指标,该类中同类指标只有一项,故其权重为W PA1=W P×60%÷1=0.390×60%÷1=0. 234,同理可以计算出各指标对于城市化水平的权重,如表1所示。 总第84期城市问题1998年第4期

城市化水平衡量方法的比较研究_王新娜

【城市研究】 城市化水平衡量方法的比较研究 ○王新娜1,2 (1.烟台大学经管学院,山东烟台 264005;2.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辽宁大连 116025) 内容提要:城市化是一种复杂的、多维的社会、经济、文化等的作用过程与结果,这决定了对于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方法也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目前,学界采用的方法主要可以分为单一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两大类。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选择后者,并采取主成分法、熵值法、层次分析法等各种方法进行估算评价。对于不同的评价方法及其结果,根据多配对样本的K e n d a l l协同系数检验和I C C检验,评价标准及其结果具有一致性。 关键词:城市化;单一指标法;复合指标法;一致性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5-0092-04 当前中国已经进入了快速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国内学界对城市化的讨论也异常热烈。由于城市化是一种复杂的、多维的社会、经济、文化等的作用过程与结果,因此国内学者采用繁多的方法进行测度,以期能全面综合反映真实的城市化水平,而这也是城市化研究的逻辑起点和计量基础。本文试图理清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方法,并采用单一指标法、复合指标法(主成分法、熵值法、层次分析法)来比较各种方法测度结果是否一致。 一、城市化水平衡量方法之争 当前国内学界对于城市化水平的测度方法众多,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单一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两大类方法的争论反映了从单一的人口城市化到城市化质量提高和城乡一体化,从城市化的量变到质变的关于城市化内涵理解的演进路径。 (一)单一指标法 城市化的基本标志是大量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并集中地进行工业生产、服务等社会活动[1]。H.E l d r i d g e认为“人口的集中过程就是城市化的全部含义”,C.G.C l a r k则将城市化视为“第一产业人口不断减少,第二、三产业人口不断增加的过程”[2]。单一指标法抓住了城市化的这一本质特征———人口城市化,来对城市化水平进行度量。 这类方法主要采取城市人口比重指标、非农业人口比重指标和城市用地比重指标,其中最为常用的是前两种。但是由于从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通过并实施以来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一直实行严格的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控制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因此早期的城市化衡量方法基本上是采用城镇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反映城市化水平。而这种衡量方法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的确反映了中国城市化的真实水平和状况。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户籍制度的逐渐放宽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劳动力流动性的不断增强,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持续的、大规模的涌入,形成了在城市居住、工作、生活却又被隔绝于城市非农业人口统计之外的暂住人口群体。同时农村改革的成功推进,形成了乡镇企业主导下的农村城市化,使我国城市化的内涵进一步扩展并愈加复杂化。我国市镇的建制标准也多次发生变化,例如1980年实行的撤县建市、撤乡建镇以及市带县的体制,使城镇人口统计口径、标准不一,以非农人口户籍统计数据作为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准显得愈发不合时宜,有失偏颇。城市暂住人口、流动人口是城市活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之一,应该归入城市人口,这已成为学界的共识。国内学者在实际操作中选取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建国以来进行的5次人口普查。一方面,5次人口普查只有节点数据没有时序数据;另一方面,5次人口普查的城镇人口统计口径也频繁变化,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采用市镇行政辖区的总人口作为城镇人口,1964年二普时则改用市镇行政辖区的非农业人口,1982年三普的标准是市镇行政辖区的总人口,1990年四普的口径为设区的市采用区的总人口而对不设区的市和镇采用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的人口,2000年进行的五普口径进一步改变,这给学术界的理论研究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二)复合指标法

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比较世界发展模型

图1. 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比较世界发展模型 资料来源:钱纳里(1988) 图2. 美国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关系的变动 资料来源:沃尔特·W·威尔科克斯(1979) 图3. 中国城市人口与工业化率的变动 注:工业化率为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城市化率为市、镇全部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1990、1998、1999)

图4. 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的比较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97) 图5. 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按购买力平价)的比较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97) 表1 1947-1996年各规模城市、建制镇数量(个) #100万人口以上城市50-100万人口城市50万人口以下城市建制镇1947 6 10 53 # 1952 9 10 138 5402(0.6)1964 13 18 138 **** **** 16(218.5)27(72.8)173(18.7)2361 1985 22(215.8)30(73.1)272(18)9140(1.5)

注:括号内数据是该规模城市平均人口(万人)。 数据来源:中国国土经济学研究会(1982),国家统计局(1997),国家统计局综合司(1986),国家统计局城调队(1997),刘国光等(1986),民政部(1998) 表2 1979-1996年各规模城市、建制镇人口数量比较(万人) 数据来源:同表1。 表3 城市规模收益与外部成本:拟合值(GDP=100%) 数据来源:计量分析和计算结果 表4 各类城市部分经济指标

20-50 113 93 2563 244 9.5 0.75 50-100 28 107 3645 308 8.4 0.56 100-200 21 114 3657 320 8.8 0.52 >200 9 151 4888 576 11.8 0.59 全部城市443 100 2582 243 9.4 0.65 注:综合要素生产率为生产函数的相对残差,根据各组城市GDP、劳动力、净资本(固定资本净值和流动资金之和)的合计值计算,以全部城市为100%。劳动和资本弹性分别取0.636和0.364,来自生产函数估计结果(见附录:表A1)。统计数据来自城调队《城市统计年鉴1990》,为1989年数据。 图8. 分组的城市综合要素生产率计算结果 A. 9年TFP B.1994年TFP 注:横坐标为城市规模,纵坐标为综合要素生产率。根据各类城市GDP、劳动力、固定资本净值和流动资金的加权平均值计算。劳动和资本弹性按生产函数估计结果分别取0.65和0.35(见附录:表A1)。 资料来源:统计局城调队,不同年份。 表5 不同规模市、镇人均占地与非农业用地

河北省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分析

河北省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分析 本文在分析城市化研究领域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究了城市化内涵,并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河北省城市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对近十几年河北省城市化水平进行了评价分析,来更加全面的研究河北省城市化的发展进程;最后对加快河北省城市化提出了对策措施。 标签城市化;河北省;层次分析法;指标体系 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推动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河北省从2008年起在全省开展了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工作,计划利用三年时间,达到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承载能力显著提高、居住条件大为改观、现代魅力初步显现、管理水平大幅提升的工作目标,向经济繁荣、居住舒适的现代化城市迈出关键步伐。经过2年的努力,今天的河北,三年大变样已取得初步成效,城市建设正走向大建设大发展的新时代。本文在这个背景之下,对河北省城市化水平进行了分析。 1 城市化的内涵 城市化,又称为城镇化,是当今世界上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尽管国际学术界对城市化的研究已有数十年的历史,但是,由于各个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不一,迄今为止,关于城市化的概念还没有一个完整统一的解释。人口学认为城市化是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社会学认为,城市化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经济学则认为城市化是农村经济转化为城市化大生产的过程。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差异理解,互相补充,使城市化的内涵更为充实。 尽管不同学者对城市化的内涵理解不同,但理论界对城市化内涵的共识还是有的,从根本上说,城市化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农村城市化、城市规模化和城市现代化的过程,包括经济城市化、产业结构城市化、人口城市化、生活方式城市化以及文明程度城市化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是一个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过程。 2 河北省概况 河北省地处华北的腹心地带,北京、天津两市的外围,自古即是京畿要地。漳河以北,东临渤海北京周边,西为太行山地,北为燕山山地,其余大部为平原。总的来说,河北省的地势有三大地貌单元,其中坝上高原平均海拔1200-1500 米,占全省总面积的8.5%,燕山和太行山地,其中包括丘陵和盆地,海拔多在2000 米以下,占全省总面积的48.1%,河北平原是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海拔多在50 米以下,占全省总面积的43.4%。河北省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 河北省海岸线长487 公里,总面积达18.77 万平方千米,总人口7034 万,现有11个省辖市(石家庄、承德、张家口、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沧州、

中国城市化水平之国际比较

中国城市化水平之国际比较 李京文/吉昱华 1.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有关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的关系,理论界的判断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有观点认为,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明显偏低;有观点认为,中国城市化水平略有滞后,但还在正常范围内;也有观点认为,中国存在着隐性超城市化。 下表可见1999年世界收入类别国家GNI 、按PPP 调整的GNI 以及城市化水平之间的关系。 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1999年城市化率为32%,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4个百分点,比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高1个百分点,比中下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低11个百分点,比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平均水平低2个百分点。考虑到中国1999年人均GNI 和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NI 都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们无法就中国城市化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得出中国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的结论。1999年,中下等收入国家的人均GNI 和按购买力平价调整的GNI 为1200美元和4250美元,分别高于中国420美元和700美元,如果考虑到中国正进入一个加速城市化的阶段,1995—2001中国城市化水平年均提高1.44个百分点,中国的人均GNI 如果以年均8%的速度增长达到1200美元需要5年多的时间,五年中如果中国城市化水平以年均1.44个百分点的速度提高,则五年后中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39.2%,低于中下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3.8个百分点,同样无法得出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结论。如果使用购买力平价调整的人均GNI ,中国的城市化的滞后程度大约不到8个百分点,同样无法支持严重滞后的观点。如果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到东亚和太平洋国家,情况就更为明显。1999年,该地区人均GNI 和按购买力平价调整的GNI 分别为1010和3740美元,城市化水平为34%,与中国的情况大体相当。如果运用2002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1999年,中国城

城市化水平测度

城市化水平测度方法 目前确定城市化的指标和测度方法主要有两种.①主要指标法。选择对城市化表征意义最强和便于统计的个别指标,来描述城市化水平。以人口比例指标和土地利用状况指标为主,而城市人口占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人口的比例是最基本、最主要的指标。②复合指标法。选用与城市化有关的多种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对具体城市进行分析时,往往使用不同的指标设计方法。 一般而言,度量城镇化水平最常用的指标是“城镇化率”,即: 一个国家或区域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但在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格局下,利用人口比重的方法来计算或预测城镇化水平已经不能全面体现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城镇化水平。课本上有四点原因。(主要指标法) 1、城镇的定义不同将直接影响到人口数量的统计,进而影响城市化水平的计算与统计 2、城市人口的定义不同也将影响城市化水平的计算。 3、以城市人口比重衡量城市化水平只是测度了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不能反映城市化其它实质。 4、以城市人口比重衡量城市化水平,只能反映城市化发展的相对水平,不能反映城市化的总体规模。 (用复合指标法)城市化水平测度总的来说也是大同小异。 同:都有三个大的步骤。用的都是层次分析法。 1、指标体系的构建(层次结构模型的确立) 2、各体系权值的确定(因素分析法、专家打分的方法) 3、城镇化水平的测定(分值比较) 异: 1、指标体系内容的差异 (1)第一类:经济现代化, 包括人均 GDP、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非农产业比重和城市居民收入 4 个指标; 第二类: 基础设施现代化, 包括人均铺装道路面积、百人拥有电话机数、每万人拥有医生数、城市污水排放处理达标率 4 个指标; 第三类: 人的现代化, 包括人均居住面积、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数、市区绿化覆盖率、二氧化硫年日平均浓度、人均生活用水量 5 个指标

各国城市化进程

世界主要国家城市化率(2009 年) 来源:光大证券研究所添加日期:2011-02-21 1920-2000年日本城市化进程 来源:日本统计局添加日期:2008-08-05 战后日本在创造举世瞩目的经济高增长奇迹的同时,也创造一个至今无人打破的城市化发展纪录:1947 年到1965 年,仅仅18 年的时间,日本城市化率由33.1%提高到68.1%,年均提高1.94 个百分点,年新增城市人口约228 万人。其中1947 年到1955 年,城市化率每年提高2.9 个百分点,城市人口每年增加305 万。 1790-2007年美国城市化进程 来源:美国添加日期:2008-08-05 美国的城市化进程所经历的时间较长,自1840 年美国城市人口超过10%,到1960 年美国城市化率达到70%,美国城市化率每年提高0.5%,沿着S 型曲线阶段性上升。 美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来源:海通证券研究所添加日期:2007-09-26 美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中国城市化率(1989-2050 年) 来源:华创证券添加日期:2012-07-01 中国城市化进程曲线图 来源:联合国添加日期:2007-10-24 该图表描述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同时与日本和韩国的城市化进程进行了比较。 根据人口学的纳瑟姆曲线,城市化率超过30%时,国家将进入高速城市化的阶段,直至城市化水平达到70%左右。美国在1880-1960,日本在1930-1970 先后完成了纳瑟姆曲线中的高速城市化。我国自1995 年达到30%的城市化拐点,预计高速城市化的进程可以持续到2030 年。 2002-2006 年全国各大城市的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水平测度方法研究综述

基金项目石河子大学校级项目:新疆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研究(RWSK 2006-Y22)。 作者简介徐秋艳(1972-),女,河南省兰考人,硕士,讲师,从事统计学 及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 收稿日期2007-07-30 城市化,是当今世界上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在其各种各样的定义中,较为主要的提法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这一过程包含了社会、人口、空间及经济转换等多方面的内容。城市化水平即指城市化发展的程度,对它的测度一般采用城市地区人口占地区人口的比重。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水平的测度方法主要有两种:单一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笔者对目前国内外学者城市化水平的测定作一回顾与总结,并简要地对各种方法作一评论,使读者对这一方面的研究情况有所了解,以便明确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1 国外研究综述 对单一指标法研究具有代表性学者如诺瑟姆把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一国或一个地区的城镇化水平。 国外对于复合指标法来衡量城市化水平的系统研究的著述并不多见,大多分散于各种社会、经济发展理论中。由于发达国家已经基本完成城市化的过程,近年来甚至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因此对于复合指标法的研究,比较成熟的有以下几种:第一,联合国和社会事务部统计处建立的指标系统采用19个社会经济指标来考察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与经济、社会、人口统计变化之间的关系。第二,英国地理学家克劳克从人口、职业、居住及距离城市中心距离远近等16个指标进行分析,建立城市化的指标系统。第三,美国斯坦福大学社会学教授因克尔斯提出的现代化指标体系。该标准作为现代化的标准体系在国际上较为通行。尽管该指标体系并非直接描述城市化,但是它可以反映城市化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内涵。此外,1980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的社会指标体系15项,1982年英国制定的社会指标体系10项,1982年印度提出的社会指标体系7项,1986年欧洲的33个世界卫生组织成员国联合发起建立“健康城市”,提出38项目标等,也是对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有益探索,可供借鉴。 2国内研究综述 单一指标法最常用的是人口指标法,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但这种方法却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市镇的建制标准多次发生变动。由于市镇人口的多少与市镇的设置标准密切相关,不断地调整市镇的设制标准必然会导致同一地区设市(镇)前后城镇人口的统计出现差异,从而不能如实地反映出该地区城市化水平的变化。二是城镇人口统计的地域范围与城镇实体的地理界线不一致。我国城镇人口的统计是按市镇的辖区范围为单元进行的,而中国市镇的行政辖区要远比城镇的实体范围大。1980年实行的撤县建市、撤乡建镇以及市带县的体制,使统计出的城镇人口中包含了大量的农业人口,导致测出的城市化水平不真实。另外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及人口普查都是以各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统计的,一旦行政区划改变,本来在实体上并没有很大变化的城市人口,在统计资料上却有了很大的变化。三是城镇人口的统计对象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1963年以前,我国把市镇辖区内的全部常住人口都统计为城镇人口。1964年以后,规定只限于市镇辖区内的非农业人口为城镇人口。1982年以后,又把区内农业人口统计在内。1980年以后,有大量流动人口涌入城市,对城市的发展起很大作用,但是他 们却不被公安部门登记为城镇非农业人口,而这部分人口无论是从事的职业上,还是在生活和集聚性上,都具有相当大程度的城市特性。有的学者曾对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这一指标的计算方法做出相应的修正,用以消除与实际的偏离,试图能反映一个地区比较真实的城市化水平。李文博等利用国民经济中从业人员的就业比重推算总人口中城市化人口比重。还有采用非农业人口比重指标,即某一地区的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标。这一指标体现了人口在经济活动上的结构关系,较准确把握了城市化的经济意义和内在动因。但由于存在大量在城市从事各种各样工作的非农业人口,使该指标与实际也有很大偏离。此外,还有采用城市用地指标等进行衡量。赵燕菁将城市化看作对社会分工水平和规模的度量。在这个新的理论看来,将职业和居住的空间位置作为分析的基础本身就是不牢靠的。真正的城市化指标应当建立在分工的基础上,这种分工无论发生在什么地方都一定会推动城市化的进程。他在参与一项关于中国城市化道路的中美合作研 城市化水平测度方法研究综述 徐秋艳 (石河子大学商学院商务信息系,新疆五家渠831300) 摘要对国内外学者有关城市化水平的测定作了回顾与总结,并简要地对各种方法作一评论,使读者对目前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情况有所了解,以便明确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关键词城市化;城市化水平;测度法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07)29-09407-02Summarization of Researches on Measuring Method of Urbanization Level XU Qiu 蛳yan (College of Business,Shihezi University,Wujiaqu,Xingjiang 831300) Abstract Measuring methods of urbanization level of some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were reviewed and https://www.doczj.com/doc/d35412522.html,mentary on each method was briefly conducted,which helped reader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in this aspect and nail down the direction of further study. Key words Urbanization;Urbanization level;Measuring method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Sci.2007,35(29):9407-9408责任编辑曹淑华责任校对王淼

反映城市化水平的指标

人文与传播学院社会工作 反映城市化水平的指标 既然提到了城市化水平,那么首先就要了解一下何为城市化。高中地理书中对于城市化的描述有两句话,一·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张,二·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张。城市化的过程有几个阶段: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对于城市化水平的指标,一般认为有以下三点:一·农业的发展水平,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二·工业化水平,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三·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平,市场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 纵然城市化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离不开工业离不开市场,对于城市化水平的指标我却也有我自己的看法: 城市化水平指标之一——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是指除农业、工业外的其他产业主要指服务业。第三产业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的产业,第三产业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第三产业可以快速的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小康。放眼望去城市化水平高的城市或国家其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也必定较高,而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国家其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也必定较低。这一方面可以反映城市化的发展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明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可以反映城市化的发展水平。 城市化水平指标之二——城乡差距缩小。城乡的差距主要表现为贫富差距、社会福利差距、教育水平差距、医疗保障差距和交通条件差距等。城市化的本质并不是要处处建高楼,也并不是要一昧的扩大城市用地增加城市人口密度,这只是非常低级的城市化甚至可以说是伪城市化。真正的城市化是要使全体享受现代化城市的一切城市化成果包括生活方式、生活观念、文化教育素质等的转变。所以城乡的融合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可使城乡人民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进步。所以在我看来,城乡差距的缩小是城市化水平的第二个重要指标。

中国城市化水平测定研究综述

【文章编号】1006-3862(2002)02-0036-06 中国城市化水平测定研究综述 Summ arization of studies on measuring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张同升ΠZHANG T ong2sheng 梁进社ΠLIANGJin2she 宋金平ΠSONGJin2ping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北京 100875) (Department of Res ources&Environmental Sciences,Beijing N ormal University,Beijing100875) 【摘 要】城市化水平测度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而人口比例指标则又是主要指标法中最常用的城市化测度指标。文章回顾了我国城镇人口统计口径的历次演变,阐明了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综合论述并评价了国内学者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同时进一步讨论了对其它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的研究,分析了存在的缺陷。 【关键词】 城市化 城市化水平 城镇人口 Abstract:There are usually tw o kinds of methods to measure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primary indicator method and composite indicator method.Am ong the former method,the indicator of urban population rate is m ost com2 m only used.This article illuminates its main problems while briefly reviewing the several changes of urban popu2 lation statistical caliber in China,synthetically discoursing upon the res olutions,which are advanced by inland scholars;then we discusses the research condition of other primary indicators and the composite indicator meth2 od,and analyzes their limitations. K ey w ords:urbanization level of urbanization urban population 【中图分类号】F29111 【文献标识码】A 城市化或称城镇化,是当今世界上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在其各种各样的定义中,较为主要的提法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这一过程包含了社会、人口、空间及经济转换等多方面的内容。城市化水平即指城市化发展的程度,对它的测定一般采用城市地区人口占全地区总人口的百分比。我国没有恰当而稳定的城乡地域划分标准,对于城镇人口的定义长期以来也没有固定统一的标准,加上从建国之初到现在市镇的建制标准多次发生变动,使得中国城镇人口的统计口径比较混乱,导致各时期各地区之间的城市化水平缺乏可比性,也影响了国家的许多决策。本文对198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对中国城市化水平测定的研究作一回顾与总结,并简要地对各种方法作一评论,使读者对我国目前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情况有所了解,以便明确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1 人口指标法的研究 1.1 中国城镇人口统计口径的发展演变 目前国际上比较通用的测度城市化水平的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中国,城市人口统计的基础是户口登记,它包括行政管辖区域、常住人口户籍登记和非农业人口户籍登记三个基本因素[1]。中国城镇人口的演变,主要也是围绕着这三个基本因素。 从建国之初到现在,中国城镇人口的定义已经发生了多次变动。 1955年公布的我国第一个城乡划分标 城市化

湖南城市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

湖南城市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 篇一:湖南省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 湖南省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 为了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城镇化发展战略,全面掌握全省城镇化的动态进程,促进城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特制定本指标评价体系。 一、制定本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一是全面评价目前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城镇化的评价由原来仅仅根据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及城镇化发展的速度两项指标的简单评价,转为对城镇化发展的全面评价,从而全面了解并深层次认识全省城镇化发展所处的阶段与发展态势。二是及时发现城镇化进程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通过对每一项指标进行评价与分析,并与全省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发现城镇化进程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突出问题。三是科学制定“十一五”的城镇化发展目标。在全面评价和分析现状的基础上,及时研究提出下一步的城镇化发展目标,为下一步找准工作重点以及制定有利于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提供依据。同时通过评价还起到鞭策后进,激励先进的作用。 二、评价指标选取的基本原则1、科学性原则 选取的指标能够真实、客观反映城镇化发展的水平和质量,把指标体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指标的选取和权重要经过专家论证,并在实践中试行,听取各相关单位与部门的意见,

不断修改完善,让整个指标体系能够客观、全面反映城镇化发展情况。 2、全面性原则 选取的指标既要反映城镇化发展的速度,又要反映城镇化发展的质量。指标体系充分反映“水平提高、经济发展、生活方便、环境优美、社会安定”,而且进一步丰富了这五个方面的内涵,扩大与城镇化相关内容的覆盖面,全面反映城镇化的水平与质量。 3、易收集原则 选取的指标当中,绝对部分能够直接通过《湖南统计年鉴》获取,少量指标可以通过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对外公布的指标获取,还有个别指标需要通过简单计算获取。总的来说,所选取的指标易于收集、易于计算。 4、非均衡原则 根据不同指标与城镇化相关程度的差异,给予不同指标以不同的权重。凡是能够体现城镇化发展的关键内容(城镇化水平、城镇化增长速度、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增长速度等),对城镇化发展质量有重要影响的指标(GdP增长速度、地方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人均可支配收入、建成区绿地率、社会保障覆盖率等),均给予较高的权重。凡是与城镇化发展速度与质量成反比的指标,所给的权重为负数,绝对值的大小仍然反映其重要程度。 三、选取的指标内容 选取的指标要反映“水平提高、经济发展、生活方便、环境优美和社

城市化的指标

3.1.2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一个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水平,主要由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基 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反映。因此,我们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地域景观城市化、生活方式、生活质量城市化和环境状态城市化5个方面构建城市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见表3一1: 表3一1城市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3.1.3评价指标代表的含义 人口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的产生决不是偶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5页 然的,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从根本上说,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人口城市化是指农业人口进入城市转变为非农业人口以及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所导致的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其实质应是人口经济活动的转移过程。因为人口城市化的主体是经济活动人口,在人口迁移变动中,经济因素是首要因素,这种经济城市化与人口的城市化是无法分开的,两者的结合就形成了城市[l6]。人口城市化包括了非农业人口比重、人口密度和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总人口的比重这3个指标。非农业人口比重反映

、了在整个城市人口结构中非农业人口所占比例情况:人口密度反映了在每平方公里的区域内人口的密集程度;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总人口的比重, 反映了从业人员在第二、三产业中的就业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第二、三产业的活跃程度。人口城市化的进行,促进了劳动力在地区间、部门间的合理流动,在城镇中不断发展落后产业。因此人口城市化是一种调整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途径和手段,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人口就业结构的合理化,从而实现城市化的健康发展。 经济城市化,主要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状况。在利润 最大化动机下经济活动具有一种空间集中的向心力。但这种经济活动的集中倾向并非主要以空间位移来表现,而主要以生产的空间组织和企业之间联系的变化来表现[lv】。城市化进程中经济活动的这种集中倾向,最终将在空间形成经济活动聚集。经济城市化是城市化的动力,城市化的根本原因是工业化,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在市场经济机制的作用下,必然导致城市化。经济城市化中最直接的推动因素是工业化,而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则是城市化向更高层次深入的表现。也正因为如此,工业化与城市化联系紧密,特别是在城市化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工业化更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量。以工业化经济为基础的城市聚集经济具有突出的空间密集性,聚集可以理解为经济要素和相关经济活动处于相对密集的状态,对应于经济要素和经济活动的密集型空间组织与资源配置结构。因此必然会对工业化所必要依赖的共同资源、交通运输、市场以及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各种基础设施增加投入,形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从而使城市规模扩大,或新的城市的建立。经济城市化的实质是分工、专业化生产以及减少交易成本的结果。经济城市化指标包括:工业总产值、人均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工业总产值反映了整个城市工业发展的总体情况;人均GDP,反映了城市的经济规模水平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反映城市商业发达状况以及城市服务功能。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反映了城市金融经济外向性、对外招商引资能力的状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6页 况。 地域景观城市化方面的指标主要有:道路面积、公路通车里程、城市建 成区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道路面积、公路通车里程、城市建成区面积等指标反映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容面貌情况;人均 公共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反映了城市的绿化美化情况。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人均生活用水量、人均生活用电量、人均铺装道路面积和每万人拥有公共汽电车。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反映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人均生活 用水、用电量,反映城市消耗总体规模;人均铺装道路面积和每万人拥有公 共汽电车,反映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居民的生活方便程度。 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的城市化是整个城市化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 城市化内涵丰富性的具体体现。用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指标反映了城市的市政基础建设和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基本生活。每百人公共藏书量指标反映了人们生活方式趋向于知识型;私人拥有汽车数量指标反映了人们生活水 平提高后的生活质量的改观。 环境状态城市化是城市存在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城市是现代文明 产物之一,工业化过程必然伴随“三废”产生,随着城市化水平提高,人们也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和治理,环境状态好坏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城市化水

城市化水平的测度标准探析

HEBEINONGYEKEJI 城市化水平的测度标准探析 摘要: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趋势,加快城市化是解决中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关键。本文通过对城市化进程测度基本指标进行分析,为构建优化的测度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测度;评价指标 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一种世界性的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和结果,城市化水平往往体现了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同时也决定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与平台。 1城市化的内涵与现实意义 1.1内涵。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过程,不仅是一个由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的过程,更是一个通过产业结构优化、人口素质和经济质量提高来增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过程:即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的过程。个体而言,就是一定地域在经济结构、社会产业结构、人口结构、文化上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等方面,向具有城市特点的表现形态变迁的系统、动态的过程。 1.2意义。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一国(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生产要素的投入,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象征和生产力的空间载体,聚集了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生产资料、资本、劳动力和科学技术,从而成为区域经济活动的中心、一定区域内经济集聚实体和纵横交错经济网络的枢纽,并在区域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表现突出。城市化建设在过去的50年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已经表现得很突出,对地区经济起着推动和促进作用,但在中国现有的国情下,存在着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因此,在研究新时期中国经济增长问题中把城市化水平作为影响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内生变量因素来考虑,从而进一步提升我国城市化水平,对于保持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说主要有五点,一是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趋势,有利于化解有效需求不足矛盾;二是城市化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因素,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增长和就业人口增加;三是城市化有利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四是城市化有利资源的综合利用和耕地保护;五是城市化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 2城市化的测度 而关于城市化的测度有着不同的标准,通常用城市化水平、城市化速度和城市成长力系数来衡量城市化的发展程度,可以认为城市化水平是衡量城市化的静态指标,城市成长力系数是城市化的动态指标。 2.1城市化水平。在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是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的计算公式为:城市化水平=(城镇人口/总人口)×100%。该方法具有明显的优势:简单、明确,统计资料搜集比较容易,因此为各国所通用。在用城镇人口比重来对比世界各国城市化水平时,需要注意的是各国对城市或城镇的度量标准不同、口径不统一所引起的差异。相对而言,城镇度量标准比较低的国家和地区容易夸大其城市化的规模和水平;相反,城镇度量标准比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则通常容易低估其城市化水平。一个可行的方法是在进行国际比较时统一口径,如通常按照2000人为起点作为城镇人口的衡量标准,这样计算出来的城市化水平是可比的。 在部分国家,还有用非农业人口比重或者城市用地比重来作为衡量城市化水平指标。但是,由于前者属于产业结构的范畴,后者在统计技术上非常困难,因此不易广泛运用。 2.2城市化速度。测量城市化速度与城市化水平密切相关,它以城市化水平年平均提高的百分比点数来衡量。用公式表示即:平均城市化速度=(报告期城市化水平-基期城市化水平)/间隔年数 比如中国1990年的城市化水平为26.4%,2000年的城市水平为36.2%,那么1991~2000年的10年间城市化水平提高了9.8个百分点(而不能说增长了9.8%)。这10年的城市化速度是平均每年提高0.98个百分点。 2.3城市成长力系数。城市成长力系数是用以衡量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指标。日本的一些学者认为用单纯的城镇人口比重来衡量城市化水平容易产生片面性,并且不能够反映出城市化的质量状况。因此在理论上偏向于用综合指标。中国也有不少学者介绍和使用这一指标。 城市成长力系数的计算方法如下:选择如下10个指标形成一个判断城市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包括总人口、地方财政支出、制造业从业人员数、商业从业人员数、工业产品销售额、批发业销售额、零售业销售额、住宅竣工面积、储蓄余额、电话普及率等。然后计算各城市在某一时期的增长率,以全国平均增长率为标准换算为增长指数,10个增长指数的算数平均数就是城市的增长力系数。 当成长力系数大于1的时候为强增长;当增长力系数小于或等于1的时候为弱增长。 实际上,城市增长力系数衡量的是城市在一定时期内的增长与全国增长速度的比较,既不能反映城市在一定区域中的比重,也不能反映城市化水平。但是,该指标能较好地反映城市的增长能力,如果在不同城市之间进行比较,那么也能反映城市的竞争力状况。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如果全国某项指标的年平均增长率为负值,这个公式就不使用了,或者需要调整指标后再用。 3城市化评价指标的运用方法 研究城市化水平要避免单一指标不足之处,(转58页) 管理园地 49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