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口腔材料学-名解-问答-整理

口腔材料学-名解-问答-整理

口腔材料学-名解-问答-整理
口腔材料学-名解-问答-整理

尺寸变化(dimensional change)在口腔环境内及在制作修复体过程中,充填材料、修复材料及其辅助材料由于物理及化学因素的影响,可能会产生程度不同的形变,称为~。它对提高修复体制作和充填密合性的精度有很大影响,通常用长度(或体积)变化的百分率表示

线(膨)胀系数(linear expansion coefficient)是表征物体长度随温度变化的物理量。多数物体的长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热导率(thermal conductivity)又称导热系数,是量度材料导热性能的物理量。其定义为面积热流量除以温度梯度

流电性

当口腔内存在异种金属修复体相接触时,由于不同金属之间的电位不同,所产生的电位差,导致电流产生,称为~。流电现象产生的原理同原电池原理

表面张力

分子间存在范德华力,液体表面的分子总是受到液体内部分子的引力而有减少表面积的趋势,因而在液体表面的切线方向上产生一缩小表面的力,把沿液体表面作用在单位长度上的力叫做~

润湿性(wettability)

液体在固体表面扩散的趋势称为液体对固体的~,可由液体在固体表面的接触角()的大小来表示。又可分为附着润湿、扩展润湿和浸润润湿,润湿是粘结的必要条件

应力(stress)是描述物体内部各点各个方向的力学状态。单位面积所受的内力即为应力应变(strain)是描述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形态变化的量。是指单位长度的变形

比例极限(proportional limit)是指材料应力与应变成正比的最大应力。当应力不超过该极限时,应力与应变成正比例关系,即遵从虎克定律;应力超过该极限,其应变不再随应力呈比例变化

弹性极限(plastic limit)是指材料不发生永久形变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值。应力超过比例极限时,应力与应变呈非线性变化,去除应力后,材料的形变可以完全恢复。

极限强度(ultimate strength)指在材料出现断裂过程中产生的最大应力值,也即材料在破坏前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

弹性模量(modulus of elasticity)是度量材料刚性的量,也称杨氏模量,它是指在弹性状态下的应力与应变的比值。弹性模量越大,材料的刚性越大。

冲击韧性

是指材料在冲击载荷下,抵抗冲击破坏的能力,叫~。又称冲击韧度或冲击强度。用于考察材料的脆性和韧性

硬度(hardness)

是固体材料抵抗弹性变形、塑性变形或破坏的能力,或抵抗其中两种或三种情况同时发生时的能力。表征材料表面局部区域抵抗压缩变形和断裂的能力。是衡量材料软硬程度的指标

蠕变(creep)

指在恒应力作用下,塑性应变随时间不断增加的现象。该应力常远远小于屈服应力

疲劳(fatigue)

指材料在循环(交变)应力作用下发生的破坏。材料所受应力常远远小于其极限强度甚至小于其弹性极限

挠度(deflection)

是物体承受其比例极限内的应力所发生的弯曲形变。可更真实反映材料在口腔环境中受力和弯曲形变情况

应力集中

指在材料截面突变处,如孔、裂纹、螺纹等处,有应力骤然增大的现象,称~。应力集中处的应力达到一定程度后,材料容易发生裂变而破坏

裂纹扩展

指材料中裂纹在应力或环境的作用下,不断长大的过程,称~。是材料是否易于断裂的一个重要指标,可引起材料的低应力脆裂

温度应力

又称为热应力,指由温度变化产生的应力。热应力长期作用,可使充填体出现疲劳损伤,甚至出现裂纹

腐蚀(corrosion)

材料由于周围环境的化学侵蚀而造成的变质或破坏称为~。腐蚀的类型可分为湿腐蚀和干腐蚀两类

老化

材料在加工、贮存和使用过程中物理化学性质和机械性能变坏的现象,称为~。老化的因素包括内因和外因,外因有物理、化学、生物及加工成型条件等,内因则由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所决定

生物相容性(Biocompatibility)是指在特定应用中,材料产生适当的宿主反应的能力。它不仅要求材料要具备生物安全性,还要求材料和机体间相互作用达到协调

生物安全性是指材料制品具有临床前安全使用的性质。口腔材料是应用于人体的,与人体组织相接触,因此材料对人体应无毒性、无刺激、无致癌性和致畸变等作用

口腔材料的生物学评价试验内容及依据

口腔材料生物学评价试验分为三组:

第一组: 体外细胞毒性试验

采用体外组织细胞培养的方法,观察材料对细胞生长繁殖及形态的影响,评价材料的体外细胞毒性。包括:

⑴有铬释放法

⑵分子过滤法

⑶琼脂覆盖法

第二组: 主要检测材料对机体的全身毒性作用及对局部植入区组织的反应。包括:

⑴全身毒性试验─经口途径

⑵全身毒性试验─静脉途径

⑶吸入毒性试验

⑷遗传毒性试验

⑸致敏试验

⑹皮肤刺激与皮内反应试验

⑺植入后局部反应试验

第三组: 为临床应用前试验。主要检测材料对拟使用部位的组织的毒性作用。包括:

⑴牙髓牙本质刺激试验:用于评价牙髓和牙本质对试验材料的反应

⑵盖髓及活髓切断试验: 用于评价牙髓对盖髓材料及活髓切断术后治疗材料的反应

⑶根管内应用试验:用于评价牙髓及根周组织对根管内材料的反应。

polymerization聚合反应

由低分子单体合成聚合物的反应过程。分为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两类

impression material印模材料口腔印模是口腔有关组织的阴模,取制印模时所采用的材料即为~

理想印模材料应具备的条件

1. 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对口腔组织及人体无毒无害

2. 良好的流动性、弹性及可塑性便于取模和准确性

3. 适当的凝固时间一般混合调拌开始3~5min凝固

4. 良好的准确性、形稳性保证模型精度

5、与印模材料不发生化学反应

6、强度好

7、操作简单,价格低廉,良好的储存稳定性、容易推广使用

8、令人愉快的的气味,美观的色彩

藻酸盐印模材料是一种不可逆性的水胶体印模材料

①藻酸盐:藻酸钾、藻酸钠

限溶胀后形成临床需要的溶胶,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可塑性和弹性

②填料:硅藻土、氧化锌、滑石粉等

增加凝胶的强度,填料离子越小,精确度越高

③缓凝剂:无水碳酸钠、磷酸钠等

减缓藻酸盐与硫酸钙的反应速度,加快藻酸盐溶解速度

④增稠剂:硼砂、硅藻盐增加凝胶稠度、提高材料韧性

⑤指示剂:酚酞指示反应过程

⑥矫味剂和防腐剂:香精、甲醛、麝香草酚改善气味,延长使用时间

⑦稀释剂:水作为分散介质,给使用带来方便

1、藻酸钾印模材料粉剂型

主要成分:藻酸钾、硫酸钙调和剂:水

填料:氧化锌、硅藻土

缓凝剂:磷酸钠

矫味剂:香精2、藻酸钠印模材料糊剂型

藻酸盐:藻酸钠

胶结剂:半水硫酸钙

填料:滑石粉

缓凝剂:无水碳酸钠

增稠剂:硼砂、

指示剂:酚酞

矫味剂和防腐剂:香精、甲醛、麝香草酚稀释剂:水

凝固原理:置换与交联

凝固时间:由藻酸钠溶胶与硫酸钙混合开始直到凝固作用发生的时间。时间过短,医师来不及操作,时间过长,患者感到不适,ADA规定,室温20~22℃,2~5min凝固

凝固时间影响因素有:

①缓凝剂量缓凝剂多,凝固时间减慢,反之,加快

②成分比例胶凝剂硫酸钙多,凝固时间快,反之,减慢

③温度温度高,凝固快,反之,慢

④调和时间时间长,凝固快

常用的热处理方法是水浴加热法

(1)将型盒放入70~75℃水浴中恒温90min,然后升温至沸腾并保持30~60min

(2)将型盒置入室温水中,在90~120min(视充填树脂体积大小而定)缓慢匀速升温至沸,保持30~60min

1.基托产生气泡的原因

(1)热处理升温过高、过快

温度超过MMA沸点,未聚合MMA大量蒸发,形成气泡

(2)粉、液比例失调:

①牙托水过多,聚合收缩大,且不均匀②牙托水过少,牙托粉末完全溶胀

(3)填塞时机不准:

①填塞过早,粘丝带入,调和流动性过大②填塞过迟,调和物过硬,可塑性和流动性降低(4)压力不足基托细微部位形成不规则气泡

2.基托发生变形的原因

(1)装盒不妥,压力过大使石膏模型变形,导致基托变形

(2)填胶过迟调和物超过面团期,失去可塑性,强压成型后以致基托变形

(3)升温过快基托表层聚合速度较内部快,体积收缩不均匀,使基托变形

(4)基托薄厚差异过大厚薄各处聚合收缩大小不一,使基托变形

(5)冷却过快,开盒过早内外温差大,基托温度收缩不一致,基托内潜伏应力释放

义齿软衬材料

是一类应用于义齿基托组织面的,固化后具有一定柔软弹性的义齿衬垫材料。它可以缓冲咬合力,避免局部压力过大,减轻或消除压痛,并提高基托与牙槽脊的密合性,改善义齿固位

resin composites复合树脂是一类由由有机树脂基质和经过表面处理的无机填料以及引发体系等成分组合而成的牙体修复材料,广泛应用于各类牙体组织的直接和间接修复

复合树脂的基本组成及其作用

1、树脂基质赋予可塑性、固化性和强度

主体成分,BIS-GMA,质量分数15%-50%

2、无机填料增强强度和耐磨性

1)种类:常用有石英、气相二氧化硅等

2)填料含量通常占35%~90%质量分数。填料越细,表面积越大,加入量就越少。

3)填料的表面处理

无机填料在与树脂基质混合前需要采用偶联剂进行表面处理,其目的在于使填料粒子与树脂基质能牢固连接在一起

3、引发体系引发单体聚合固化

1)化学固化引发体系常用的引发剂是过氧化苯甲酰(BPO),促进剂是叔胺

2)可见光固化引发体系

常用光敏剂是樟脑醌(CQ),吸收光波范围为400~500nm的蓝光。活化剂的胺,N,N-

二甲胺基甲基丙烯酸乙酯(DMAEMA)

3) 光化学固化引发体系即同时采用化学固化和可见光固化引发体系

4、阻聚剂保证有效试用期

常用2,6-二叔丁基对甲苯酚(BHT或264)

5、其他助剂赋予天然牙色泽,防止光老化

需加入着色剂、遮色剂、UV-327紫外线吸收剂

边缘微漏(margunal

microleakage)复合树脂一定的聚合体积收缩,导致复合树脂与牙体之间形成数微米的边缘裂缝,并产生5~8MPa的收缩应力,最终导致食物残渣、各种微生物等向裂缝中渗透,即形成~。~容将导致树脂修复体与牙体之间的不密合,容易产生继发龋和修服物的松动脱落

固化深度(cure depth)树脂光固化时,因光线透过复合树脂或牙体时强度逐渐减弱,故深层树脂往往聚合不完全,当超过一定深度后,单体的聚合程度极小,树脂的强度非常低,这一临界深度就称为~

复合树脂性能

一、物理性能

1. 体积收缩

一般为0.6%-3%,形成边缘微漏,造成继发龋(采用预聚物单体、可见光分层固化)

2. 线胀系数

均大于天然牙(树脂基质相同情况下,填料含量越多,线胀系数越小)

3. 固化深度

三阶段变化,最外层0.5-1mm,中间层2-4mm,固化深度通常不大于5mm

临床操作的影响:

1)光照时间:延长光照时间,可以非正比例地增加固化深度,从20s延长至60s

2)光源位置:光源端与树脂表面的距离越近,固化深度就越大。

4. 审美性能

常指表面色泽、透明度,可抛光性和表面光洁度。

二、化学性能

1. 聚合转化率和残留单体原因:引发体系种类、阻聚作用和固化深度。

残留单体量越大,复合树脂机械强度越低,对牙髓的刺激性越大

2. 溶解性及吸水性

固化不完全和单体不纯时,会有微量小分子溶出物;填料越少,吸水性越大

3. 粘接性能

即树脂与牙体间的结合,包括固位和边缘封闭

三、机械强度

1. 一般机械强度较高的机械强度

填料含量多,粒度较大的小颗粒型和混合型复合树脂的强度要高于填料含量少、粒度较小的超微复合树脂

2. 耐磨性均不够理想

原因:树脂基质与填料本身耐磨性不够;之间的结合力不够牢固

四种磨耗:牙刷牙膏磨耗、食物磨耗、对颌磨耗、复合磨耗

3. 疲劳强度

可见光固化型复合树脂疲劳强度大于化学固化型

可见光固化复合树脂临床操作要点

为确保树脂尽可能完全固化,应选用高强度光固化器,光照时间不得少于40~60s,树脂层厚度不超过2.0~2.5mm,且工作头应尽量接近树脂表面,其距离不得超过3mm。当树脂太厚时,可分层固化,保证有足够的固化深度。

根管充填材料的定义,理想的根管充填材料应具备那些性能?

根管充填材料是用于根管治疗术充填根管、消除死腔的材料

①不刺激根尖周组织

②在凝固前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凝固过程中体积不收缩,凝固后与根管壁无间隙

③具有X线阻射性,便于检查是否充填完善

④操作简便,能以简单方法将根管充填完满,必要时能从根管中取出

⑤能长期保存在根管中而不被吸收

⑥不使牙体变色

两个同种或异种的固体物质,通过于介于两者表面的第三种物质作用而产生牢固结合的现象,即粘结或粘合,将修复体或修复材料粘结到口腔软硬组织表面的物质,称为口腔粘结剂

porcelain-fused-to-metal金属烤瓷材料

又称为金属烤粉,口腔临床修复时,为了克服单纯陶瓷材料本身强度不足和脆性的问题,在金属冠核表面熔附上一种性能相匹配的瓷料,这种瓷料就称为~。这种修复工艺,称为烤瓷熔附金属工艺

金属烤瓷材料与金属结合机理

一、金属烤瓷材料与金属结合

1)机械结合扩大烤瓷材料和金属接触面积,起到机械嵌合作用,其作用较小

2)物理结合主要指两者之间的范德华力,作用也很小

3)压力结合指烤瓷的热膨胀系数略小于烤瓷合金,烧结温度降到室温后产生的压缩效应4)化学结合

指金属烤瓷合金表面氧化层与金属烤瓷材料中的氧化物和非晶质玻璃界面发生的化学反应,通过金属键、离子键、共价键等化学键所形成的结合。结合作用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二、金属烤瓷材料与金属烤瓷材料结合的匹配

1)热膨胀系数问题

占主要地位。在一般情况下,烤瓷的热膨胀系数均稍稍小于金属的热膨胀系数。

2)金属烤瓷材料的烧结温度与金属熔点的关系

要求烤瓷材料的烧结温度低于金属的熔点

3)金属烤瓷材料与金属结合界面的润湿

要求烤瓷熔融时具有很好的流动性,使金属表面极度清洁和光滑,结合界面必须保持良好的润湿状态,为了使熔融后的烤瓷材料能与金属形成良好的结合,烤瓷与金属的,这样,就。

4)其它因素

包括合金表面氧化膜的厚度(氧化层愈厚,结合力愈低)、修复体正确的设计和制作等

口腔种植陶瓷材料

是指植入到口腔颌面部硬组织内,替代天然牙、骨组织缺损缺失和畸形矫正,以恢复生理外形和功能的生物陶瓷材料

理想的模型材料应具备要求

①有良好的流动性、可塑性固化后精确复制出口腔组织解剖形态

②有适宜的凝固时间包括灌注到取出模型时间,一般30-60分钟为宜

③精确度高尺寸稳定,体积变化小

④抗压强度大,表面表面硬度高耐高温不破碎

⑤不与印模发生化学反应保持表面光滑清晰,便于脱膜

⑥操作简便,材方便,价格低廉,有利于推广

混水率(W/P)

半水硫酸钙与水的比例可用混水率来表示,指水的体积除以半水硫酸钙粉末重量所得的分数。石膏混水率越高,孔隙越多,材料强度越低

影响熟石膏凝固速度的因素

1)熟石膏的质量

制造熟石膏粉时,加热脱水不够,含生石膏多,凝固加快;反之,脱水过度,含硬石膏多,凝固缓慢甚至不凝。若存放运输时受潮,部分熟石膏变性,影响凝固速度甚至不凝

2)熟石膏与水调和的比例不当

水量过多,凝固时间延长,抗压强度和表面硬度明显下降。水量过少,凝固时间加快,膨胀率增大,气泡增多,脆性增大且表面粗糙,硬度下降。

3)调拌时间和速度的影响

调拌时间越长,速度越快,形成的结晶中心越多,凝固速度越快,但膨胀率越大,强度越低。

4)水温的影响

0℃~30℃凝固速度随水温升高而加快;30~50℃随水温升高无明显变化;50℃~80℃随水温升高而变慢;80℃以上不再凝固。

5)加速剂与缓凝剂

为控制凝固速度,常用的加速剂是硫酸钾,缓凝剂有硼砂。

熟石膏临床操作注意问题

1. 在调和中发现水粉比例不合适时,应重新取量调和

2. 调拌的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带入气泡,调和时间控制在40~60s为宜

3.

灌注模型时应从印模的一侧逐渐到另一侧,并从高处或边缘开始,在缓慢震荡下排除气泡,以充分显示牙体及周围组织的解剖结构

4. 体积膨胀处理体积膨胀大小与粉水比例有关。粉多时,体积膨胀较大,水多时降低膨胀,可加入增膨胀剂和减膨胀剂,以调整精度

5. 脱模和模型的应用时机的掌握脱模应在灌注后1h左右进行,模型在灌注后24h使用为宜

cement水门汀

通常是指金属盐或其氧化物作为粉剂与专用液体调和后能够发生凝固的一类具有粘结作用的材料,口腔临床亦称粘固粉或粘固剂,主要用于各种修复体的粘结、乳牙和恒前牙的充填、暂封、衬层、垫底、盖髓、保髓、根管充填等,目前已有多种水门汀广泛应用于临床“三明治”修复术

一种利用玻璃离子水门汀和复合树脂联合修复牙本质缺损的叠层修复术,这种联合形式因颇似三明治夹心结构,故又称为~。方法为先将玻璃离子水门汀衬垫于洞底与牙本质结合,待其固化后对其表面酸蚀或粗化处理,再充填复合树脂

磷酸锌水门汀

组成:粉剂是以氧化锌为主的混合物,液剂则以正磷酸水溶液为主。

性能:②粘结:一定流动性的糊状物可渗入牙和修复体表面的细微结构中形成一定机械嵌合力,但这种粘结力较低

③理化性能:凝固后,可承受一定咀嚼力;不导电、不导热,绝缘性好;溶于酸性唾液

④生物性能:释放出游离磷酸,刺激牙髓和牙龈,可逆

应用:修复体粘结,衬层和垫底(不宜直接用于深龋),牙体缺损暂时或长期修复

氧化锌丁香油酚水门汀

组成:分为Ⅰ~Ⅳ种类型,以氧化锌为主要成份的粉剂,各型之间少量增强剂和改性剂不同。液剂主要为丁香油酚或其改性物

②粘结:机械嵌合力,但强度较低

③理化性能:强度虽不同类型变化大;导热系数接近牙本质,X线阻射;溶于唾液;对复合树脂有阻聚作用!

④生物性能:刺激小,对发炎牙髓有一定的镇痛安抚作用

应用:Ⅰ型修复体暂时粘结,Ⅱ型修复体长期粘结,Ⅲ型暂时充填、隔热垫底、Ⅳ洞衬剂(修复体暂时粘结,衬层及垫底,暂封)

氢氧化钙水门汀

组成:氢氧化钙、螯合剂

性能:强度较低;有较大溶解性;碱性环境可杀菌和抑菌;促进洞底钙化和继发性牙本质形成

应用:深龋盖髓,保髓,根管充填,牙本质脱敏

聚羧酸锌水门汀

组成:含氧化锌粉剂和含聚丙烯酸的液剂

②粘结:牙和修复体形成机械嵌合力,并与牙中Ca离子发生一定程度联络,高于磷酸锌C

③理化性能:机械强度不高;溶于唾液;释放出F,防龋

④生物性能:刺激小,但不能直接盖髓

应用:修复体粘结,衬层及垫底,儿童龋洞充填治疗

玻璃离子水门汀

组成:粉剂以Al2O3、SiO2、氟为主,液剂为丙烯酸、衣康酸等

②粘结:羧酸盐基团与羟基磷灰石表面层的有效粘结,固位效果佳

③理化性能:接近天然牙色泽;热和电的不良导体;微溶于唾液;强度大,耐磨性好;持续释放氟;释放H离子,刺激和腐蚀影响

④生物性能:PH小于3,刺激牙髓,但低于磷酸锌C

应用:Ⅰ用作修复体固位,Ⅱ充填修复,Ⅲ衬层及垫底(窝沟封闭)

温度-时间曲线

又称为冷却曲线,指熔融的纯金属在冷却时,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相应值记录下来并绘制成的曲线

退火

将钢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保温一定时间,然后随炉温缓慢冷却到室温的工艺称为退火。如在空气中缓慢冷却到室温,即称为正火

铸造casting

是将融化的金属或合金,浇注入预先制备好的铸型内形成铸件(成品)的过程。相比锻造所获得的修复体在结构均匀程度、铸件精确性和使用持久性等方面都显示其独特的优点

汞在室温下为液态,能与其他金属在室温下形成合金而固化,汞与其他合金形成合金的过程称为~

银汞合金性能影响因素

一、强度

1.银合金粉及粒度组成

合金粉中的银、铜具有增加压缩强度的作用,锡含量增加,压缩强度下降;球形银汞合金调和时较屑型银汞合金所需汞少,物理性能优

2.汞量

足量的汞能使合金粉充分汞齐化,但多余的汞使合金强度明显降低,55%以内影响小;汞量不足时不能充分汞齐化,固化后充填体表面粗糙,易腐蚀

3.充填压力

充填压力越大,压缩强度越高。可挤出多余汞,并降低孔隙率

4.固化强度与时间

早期强度降低,9小时后达到最大强度的70-90%,23h变化较小

二、尺寸变化

1. 汞合金粉比率

增加汞量,充填体产生膨胀

2. 调和研磨时间

调和研磨时间越长,银汞合金的膨胀越小,一定程度上还取决于最初的收缩程度

3. 充填压力

压力越大,膨胀越小或产生收缩,但影响小

4. 合金粉粒度

合金粉粒度越细,操作相同情况下,膨胀越小

5. 污染

若在调合和充填过程中被潮湿污染,会产生较大的膨胀。这种膨胀通常发生在充填后的3~5天,可延缓数月,膨胀可高达0.4%,称为延迟膨胀

三、蠕变

1. 银汞合金的结构

低铜合金中,γ1相在早期对蠕变产生影响;高铜合金γ2相少,蠕变值小

2. 粉汞比

汞含量增加,蠕变值增大。高铜合金因几乎无γ2相而交低铜合金影响小

3.温度的影响

温度升高,蠕变值增大,在体温下24h的蠕变值几乎是室温时的两倍

4.充填压力和调和时间

充填压力越大,蠕变越小;调和时间越长,蠕变越大

(四)耐热性(五)腐蚀性(六)可塑性

银汞合金在口腔内腐蚀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1)产生腐蚀的原因

主要原因:银汞合金中存在多种不同金属元素及不同的相结构,这些不同的金属元素和不同的相都有不同的电极电位,在口腔特定的环境中以唾液为电解质,构成许多原电池,在正极和负极间发生电化学反应

另外:其中γ2相更易被腐蚀,主要是发生氧化。银汞合金的腐蚀有失泽和腐蚀两种。

①采用高铜银汞合金如混合型高铜银汞合金,可阻止γ2相的形成,或者采用单组份高铜银汞合金,其汞合反应产物无γ2相产生,减少了银汞合金氧化的发生

②其次为了增加银汞合金充填物在口腔内抵御腐蚀的能力,充填物固化后应抛光,抛光后的银汞合金抗腐蚀能力增强

临床在应用银汞合金时应注意防护,可采取以下措施

1)汞应保存在不易破损的密闭容器中,且远离热源,最好采用胶囊包装

2)调拌最好在密闭的调拌箱内进行,不要用手直接接触汞

3)应保持诊疗室内的良好通风,地面、墙壁保持光洁,如有可能的话可涂防汞涂料

4)从口腔内清除的银汞合金碎屑应保存在装有水的容器中集中回收处理。决不可对银汞合金或汞加热

5)对医务人员定期进行体内汞蓄积量的测定

病原微生物考试复习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细菌素: 细菌产生的一种抗生代谢产物,对同源种或近似种才2、有拮抗作用;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 3、细菌的L型: 细胞壁缺陷的细菌, 专指那些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陷菌株. 4、R质粒:是一种细胞质性的质粒,这种质粒具有使寄主菌对链霉素、氯霉素、四环素等抗菌素或磺胺剂产生抗药性的基因群,使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 5、F质粒:编码细菌的性菌毛。可以通过接合在供体和受体间传递遗传物质。 6、消毒:消除和杀灭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及其有害因子,但是不一定能杀死全部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7、灭菌: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要求比消毒高,以杀死细菌芽孢为指标。 8、抑菌:抑制体内或者体外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 9、内源性感染:指引起感染的病原体来源于自身的体表或体内的正常菌群,多为条件致病菌或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菌群失调症等引起。 10、外源性感染:是指由来自宿主体外的病原菌所引起的感染。 11、病原菌在有机体间的传播方式有、直接方式、间接方式、媒介方式 12、垂直传播:是指存在母体的病原体经胎盘或产道由亲代传播给子代的传播方式。 13、水平传播:病原体在人群中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 14、条件致病菌:又称为机会致病菌,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可致病的细菌,称为条件致病菌。条件致病菌是人体的正常菌群,当其集聚部位改变、机体抵抗力降低或菌群失调时则可致病,如变形杆菌。

15、吞噬细胞杀菌过程有:识别、吞噬、消化。 16、补体:是存在于正常体液中的异组球蛋白,由巨噬细胞、肠上皮细胞,肝和脾细胞等产生。 17.破伤风梭菌:是引导起破伤风的病原菌,大量存在于人和动物肠道中,由粪便污染土壤,经伤口感染引起疾病。 18.梅毒螺旋体:是梅毒的病原体,因其透明,不易着色,故又称苍白螺旋体。梅毒是一种广泛流行的性病,在中国发病率又有所回升。梅毒螺旋体只感染人类,分获得性梅毒与胎传梅毒。 19.支原体:是一类能在无生命的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支原体无细胞壁,形态上呈多形性,可通过除菌滤器,由于他们形成有分支的长丝,故称为支原体 20.顿挫感染:病毒进入宿主细胞,若细胞缺乏病毒复制的必要条件(如酶类、能量及必要的成分),则病毒不能合成本身成分;或虽合成部分或全部成分,但不能装配和释放出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这样的病毒感染称为顿挫感染。 21.缺陷病毒:因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发生严重改变,某些病毒不能复制出完整的子代病毒,这类病毒称为缺陷病毒。 22.辅助病毒:缺陷病毒与其他病毒共同感染细胞时,若其他病毒能弥补缺陷病毒的不足,使之增殖出完整病毒,则称这种有辅助作用的病毒为辅助病毒。 干扰现象:两种病毒同时或先后感染同一细胞时,一种病毒可以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称为干扰现象。 23.类病毒(植物病毒):是无蛋白质外壳保护的游离的共价闭合环状单链RNA分子,侵入宿主细胞后自我复制,并使宿主致病或死亡。

生物化学 名词解释问答题整理

名词解释 【肽键】 一个氨基酸的α-羧基与另一氨基酸的α-氨基发生缩合反应脱水成肽时形成的酰胺键。 【等电点(pI)】 蛋白质或两性电解质(如氨基酸)所带净电荷为零时溶液的pH, 此时蛋白质或两性电解质解离成阴/阳离子的趋势和程度相等,呈电中性,在电场中的迁移率为零。符号为pI。 【融解温度(Tm)】又称解链温度, DNA变性是在一个相当窄的温度范围内完成的,在这一范围内,紫外光吸收值到达最大值的50%时的温度称为DNA的融解温度。(最大值是完全变性,最大值的50%则是双螺旋结构失去一半)融解温度依DNA种类而定,核苷酸链越长,GC含量越高则越增高。 【增色效应】 由于DNA变性引起的光吸收增加称为增色效应,也就是变性后,DNA溶液的紫外吸收作用增强的效应。 【必需基团】 酶分子整体构象中对于酶发挥活性所必需的基团。(教材) 酶分子中氨基酸残基侧链的化学基团中,一些与酶活性密切相关的化学基团。 【活性中心】 或称“活性部位”,是指必需基团(上述)在空间结构上彼此靠近,组成具有特定空间结构的,能与底物发生特异性结合并将底物转化为产物的区域。 【米氏常数(Km)】 在酶促反应中,某一给定底物的动力学常数(由反应中每一步反应的速度常数所合成的)。根据米氏方程,其值是当酶促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符号Km 。 【糖异生】 生物体将多种非糖物质(如氨基酸、丙酮酸、甘油)转变成糖(如葡萄糖,糖原)的过程,对维持血糖水平有重要意义。在哺乳动物中,肝与肾是糖异生的主要器官。 【糖酵解】 是指在氧气不足的条件下,葡萄糖或糖原分解为乳酸并产生少量能量的过程(生成少量ATP) 【酮体】

生物化学 名词解释

四、名词解释 1.peptide unit—肽单元,是指一个氨基酸的α-羧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α-氨基脱水生成的酰胺键称为肽键。参与肽键形成的6个原子(Ca 1、C、O、N、H、Ca2)位于同一平面,Ca 1和C a 2在平面上所处的位置为反式构型,此同一平面上的6个原子构成所谓的肽单元。 2.motif—模体,是具有特殊功能的超二级结构,由两个或三个具有二级结构的肽段,在空间上相互接近,形成一个特殊的空间构象。一个模体总有其特征性的氨基酸序列,并发挥特殊的功能。 3.cooperativity—协同效应,指一个亚基与其配体(Hb中的配体为O2)结合后,能影响此寡聚体中另一亚基与配体的结合能力。如果能促进作用称为正协同效应;反之,则为负协同效应。 4.electrophoresis—电泳,指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向带相反电荷一极泳动的现象。 5.salt precipitation—盐析,指将中性盐加入蛋白质溶液中,使蛋白质水化膜脱去,电荷被中和,导致蛋白质在水溶液中的稳定因素去除而沉淀。 6.分子病—指蛋白质分子中起关键作用的氨基酸残基缺失或被替代,都会严重影响空间构象乃至生理功能,甚至导致疾病产生。这种蛋白质发生变异所导致的疾病,被称之为分子病。其病因为基因突变所致。 7.primary structure of protein—一级结构,是蛋白质分子中,从N-端到C-端的氨基酸排列顺序。 8.chromatography—层析,是蛋白质分离纯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待分离蛋白溶液(流动相)经过一种固态物质时,根据溶液中待分离的蛋白质颗粒大小、电荷多少及亲和力等,将待分离的蛋白质组分在两相中反复分配,并以不同的速度流经固定相而达到分离蛋白质的目的。 9.protein coagulation—蛋白质凝固作用,指蛋白质经强酸、强碱作用发生变性后,仍能溶解于强酸或强碱溶液中,若将pH调至等电点,则变性蛋白立即

病原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一类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镜放大几百倍甚至几万倍后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细菌(bacterium):是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细菌是指各类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狭义的细菌则专指数量最大、种类最多、具有典型结构的细菌。 L型细菌:是指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其合成被抑制后,在普通环境中不能生存,但在高渗环境下仍能存活的细胞壁缺陷的细菌。 荚膜(capsule):是某些细菌细胞壁外周的一层粘液性物质。具有抗吞噬作用、抗细菌物质损伤、黏附作用,与致病性有关。 鞭毛(flagellum):是附着在细菌表面、细长且呈波浪状弯曲的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与免疫性、致病性有关。 菌毛(pilus):是从细菌表面伸出的、比鞭毛更细且短而直的、较硬的丝状物。与细菌运动无关,菌毛分为两种,一种普通菌毛,是细菌的粘附结构,与致病性有关;一种性菌毛,传递质粒,与细菌遗传物质传递与接合有关。 芽孢(spore):某些细菌在一定环境下,细胞质浓缩在菌体内形成圆形或椭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是灭菌指标。 细菌生长曲线:描述细菌群体在整个培养期间的菌数变化规律的曲线。 代时:是指细菌生长繁殖分裂倍增的必须时间。 热原质(pyrogen):又称致热源,是细菌合成的一种能引起人体或动物体发热反应的物质。产生热原质的细菌大多数是Gˉ菌细胞壁的肽聚糖。 外毒素(exotoxin):是多数G+和少数Gˉ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到菌体外的蛋白质。 内毒素(endotoxim):是Gˉ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当菌体死亡崩解后游离出来。 侵袭性酶:是某些细菌长生的有利于细菌侵入机体和在机体内扩散的酶类。 抗生素(antibiotics):某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抑制或杀死其他微生物或癌细胞的物质。 细菌素(bacteriocin):某些细菌产生的一类抗菌作用的蛋白质。 质粒(plasmid):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具有自主复制能力,是共价闭合环状的双联DNA分子。 噬菌体(phage):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 毒性噬菌体(virulent phage):能在易感的宿主菌内增殖并使宿主菌裂解的噬菌体。 溶源性噬菌体(lysogenic phage)或温和性噬菌体(temperate phage):噬菌体感染宿主后不立即增殖而是将其核酸整合到宿主核酸中,并随之复制,且在宿主菌分裂时一起传代。 转化(transformation):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直接进入受体菌并整合入受体菌基因组中,使受体菌获得部分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 接合(conjugation):通过供体菌和受体菌的直接接触,遗传物质自供体菌转移入受体菌,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过程。 转导(transduction):以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入受体菌,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的部分遗传性状的基因转移方式。 溶源性转换(lysogenic conversion):溶原性噬菌体的基因组与细菌染色体重组,使宿主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现象。 原生质体融合(protoplast fusion):是指将两种细菌经处理失去细胞壁而成为原生质体后进行相互融合的过程。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重点

名词解释 1)蛋白质变性:在某些物理或化学因素作用下,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受到破坏,从而导致其 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称蛋白质变性。 2)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在蛋白质分子中,从N-端至C-端的氨基酸排列顺序及其连接方式 称为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3)核苷酸:核苷或脱氧核苷中的戊糖的羟基与磷酸脱水后形成磷脂键,构成核苷酸或脱氧 核苷酸。 4)DNA的一级结构:指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从5’-末端到3’-末端的排列顺序。 5)维生素:一类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需的必需营养素,是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甚 少,必须有食物供给的一类低分子有机化合物。 6)全酶:结合酶由蛋白质部分组成,前者称为酶蛋白,后者称为辅助因子,酶蛋白和辅助 因子结合后形成的复合物称为全酶。 7)酶的活性中心:酶分子中的必需基团在其一级结构上可能相差甚远,但肽链经过盘绕、 折叠形成空间结构,这些基团可彼此靠近,形成具有特定空间结构的区域,能与底物分子特异结合并催化底物转换为产物,这一区域称为酶的活性中心。 8)竞争性抑制作用:竞争性抑制剂(Ι)与酶的底物结构相似,可与底物分子竞争酶的活 性中心,从而阻碍酶与底物结合形成中间产物,这种抑制作用称为竞争性抑制作用。9)生物氧化:有机化合物在体内进行一系列氧化分解,最终生成CO2和H2O并释放能量的过 程称为生物氧化。 10)氧化磷酸化:代谢物脱下氢,经线粒体氧化呼吸链电子传递释放能量,偶联驱动ADT磷 酸化生成ATP的过程,称为氧化磷酸化。 11)底物水平磷酸化:在底物被氧化的过程中,底物分子内部能量重新分布产生高能磷酸键 (或高能硫酯键),由此高能键提供能量使ADP(或GDP)磷酸化生成ATP(或GTP)的过程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此过程与呼吸链的作用无关,以底物水平磷酸化方式只产生少量ATP。 12)呼吸链:物质代谢过程中脱下成对氢原子(2H)通过多种酶和辅酶所催化的连锁反应逐 步传递,最终与氢结合生成水,同时释放能量,这个过程在细胞线粒体进行,与细胞呼吸有关,故将此传递链称为呼吸链。 13)无氧氧化:葡萄糖或糖原在无氧条件下分解成乳酸的过程,又称糖酵解。 14)有氧氧化:葡萄糖或糖原在有氧条件下彻底氧化分解成CO2和H2O释放大量能量的过程 15)糖异生:由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叫糖异生作用。 16)三羧酸循环:线在粒体中,乙酰CoA首先与草酰乙酸缩合生成柠檬酸,然后经过一系列 的代谢反应,乙酰基被氧化分解,而草酰乙酸再生的循环反应过程。这一循环反应过程又称为柠檬酸循环或Krebs循环。 17)酮体:脂肪酸在肝细胞中β-氧化生成的乙酰CoA大部分缩合生成乙酰乙酸,β-羟丁酸, 和酮体,这三种物质统称为酮体。 18)必需脂肪酸:为人体生长所必需但有不能自身合成,必须从事物中摄取的脂肪酸。在脂 肪中有三种脂肪酸是人体所必需的,即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 19)脂肪酸的β-氧化:脂肪酸的β-氧化作用是脂肪酸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在α碳原子和 β碳原子之间断裂,β碳原子氧化成羧基生成含2个碳原子的乙酰CoA 和比原来少2 个碳原子的脂肪酸。 20)血桨脂蛋白:指哺乳动物血浆(尤其是人)中的脂-蛋白质复合物。血浆脂蛋白可以把脂 类(三酰甘油、磷脂、胆固醇)从一个器官运输到另一个器官。 21)必需氨基酸:人体内有8种氨基酸不能合成,这些体内需要而又不能自身合成,必须有

卫生微生物名解及大题

名词解释 1. 卫生微生物学:卫生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对人类健康的影 响以及应对方略的科学 2.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内部或相互之间,在长期的发展演化过程中,通 过相互制约、转化、补偿、交换及适应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相互协调的动态平衡关系 3. 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是指可以侵犯人体,引起感染甚至传染病的微生物,或称病原 体 4. 指示微生物:是指在常规卫生监测中,用以指示样品卫生状况及安全性的微生物 5. P4实验室:生物安全实验室等级最高的实验室,用于检测实验室感染机会多,感染后 病情严重,无特效治疗,可致死的微生物或可能引起严重的流行、需要动员大量人力物力进行防疫的微生物 6. 菌落总数:菌落总数就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如需氧情况、营养条件、pH、培养温度和 时间等)每克(每毫升)检样所生长出来的细菌菌落总数。 7. 大肠菌群:需氧及兼性厌氧、在37℃能分解乳糖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 8. 消毒: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9. 灭菌: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10. 医院消毒:是指杀灭或清除医院环境中和物体上污染的病原微生物的过程 11. 疫源地消毒:是指对存在或曾经存在传染源的场所进行的消毒。 12. 随时消毒:指在传染源存在的情况下为及时杀灭或清除由传染源排出的病原微生物而随 时进行的消毒。 13. 终末消毒:指传染源因住院隔离、病愈或死亡后,对原所在场所进行的最后一次彻底的 消毒。 14. 预防性消毒:是指对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和场所进行的消毒 15. 生物危害:由生物因子(如在病原学和遗传学实验的废弃物中生长的微生物)对环境及生 物体的健康所造成的危害。 16. 生物战剂:是指在战争中用来伤害人、畜和毁坏农作物、植被等的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 17. 生物恐怖:生物恐怖是恐怖分子利用传染病病原体或其产生的毒素的致病作用实施的反社会、反人类的活动,它不但可以达到使目标人群死亡或失能的目的,还可以在心理上造成人群和社会的恐慌,从而实现其不可告人的丑恶的目的。 18. 生化武器:以细菌、病毒、毒素等使人、动物、植物致病或死亡的物质材料制成的武器 19. 生物战:生物战是指使用生物武器伤害人畜、毁坏农作物的一种作战,旧称细菌战。在作战中,通过各种方式施放生物战剂,造成对方军队和后方地区传染病流行,大面积农作物坏死,从而达到削弱对方战斗力,破坏其战争潜力的目的 20. 浮游生物:水生态系统的表面区域漂浮和漂流的微生物生命的集合物 21. 需氧处理法:利用好氧细菌或兼性厌氧细菌降解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一种废水处理方法。 22. 厌氧处理法:是利用厌氧微生物以降解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23. 大肠菌群值:是指在1L水中所含大肠菌群的数目 24. 气溶胶: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态粒子或液态小滴物质的统称。 25. 微生物气溶胶:悬浮在大气中的具有感染性的微生物气溶胶 26. 自然沉降法:根据空气中携带有微生物气溶胶粒子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以垂直的自然 方式沉降到琼脂培养液上

生物化学(1.2)--名称解释与问答题

第三章 酶 名词解释 酶(enzyme) 酶的活性中心(activecenter) 单纯酶(simpleenzyme) 金属激活酶(metalactivatedenzyme) 辅酶(coenzyme) 辅基(prostheticgroup) 酶的必需基团(essentialgroup) 结合基团(bindinggroup) 催化基团(catalyticgroup) 同工酶(isoenzyme) 酶的特异性(enzyme specifity) 米氏常数(Michaelis constant,Km) 酶的不可逆抑制(irreversibleinhibition) 酶的抑制剂(enzymeinhibitor) 酶的反竞争性抑制(uncompetitiveinhibition) 酶的激活剂(activator) 酶原(zymogen) 变构效应(allostericeffect) 问答题 1. 什么是酶蛋白、辅酶、活性部位?它们在酶催化反应中起何作用? 2. 何谓酶的抑制剂?酶的抑制剂的主要类别及其特点是什么? 3. 简要比较三种可逆性抑制作用的特点。 4. 用酶的竞争性抑制作用的原理,说明磺胺类药物的作用机制。 5. 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有哪些?它们各自是如何影响的? 6. 什么叫酶的变构调节?举两例说明变构调节的作用机制。 7. 简述酶与临床的关系。 参考答案: 名词解释 酶(enzyme) [答案]即生物催化剂。包括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即一些具有催化功能的核酸 酶的活性中心(activecenter) [答案]酶的活性中心是酶与底物结合,催化底物转变成产物的结构部位 单纯酶(simpleenzyme) [答案]仅由氨基酸构成的酶叫单纯酶。 金属激活酶(metalactivatedenzyme)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测试题答案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测试题答案(2016级) 班级:姓名:得分: 一、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5分,计25分) 1、芽胞:是某些细菌在一定的条件下,细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小体。 2、消毒: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3、医院感染:又称医院内感染或医院获得感染,是指医院各类人群(包括患者、探视者、陪护者及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获得的感染。 4、感染:在一定的条件下,病原菌突破机体防御功能,侵入机体,与机体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 5、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引起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 二、题空题(共20格,每格1分,计20分) 1、根据微生物的结构、组成差异,可分为:非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3类。 2、人体寄生虫是指:寄居在人体并引起机体损伤的低等动物。 3、细菌的形态分为:球菌、杆菌和螺形菌 3类。 4、细菌的特殊结构包括:荚膜、鞭毛、菌毛和芽胞 4种。 5、细菌的测量单位是:微米。 6、细菌的生长方式是:二分裂无性繁殖。 7、根据细菌生长繁殖对氧气需求不同,可将细菌分为:需氧菌、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和微需氧菌 4种。 8、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的现象有均匀混浊、沉淀生长、膜状生长 3种。 三、单项选择题(共15题,每题1分,计15分) 1、细菌的基本结构不包括:( D )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细胞核 2、细菌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是:( C ) A、胞质颗粒 B、质粒 C、核糖体 D、核质 3、关于细菌的鞭毛,描述错误的是:(B) A、鞭毛是运动器官与致病有关; B、鞭毛可在细菌中传递遗传物质; C、鞭毛 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具有免疫原性; D、抗原为(H)抗原,用于细菌鉴别; 4、关于芽胞,错误的是:(A) A、芽胞是二分裂无性繁殖; B、芽胞是细菌抵抗不良环境形成的休眠体; C、芽胞对外界因素抵抗力强; D、临床上常以杀灭芽胞为灭菌标准; 5、许多革兰氏阴性菌和少数革兰氏阳性菌在代谢过程中合成的一种多糖,注入人体可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是:(D) A、毒素 B侵袭性酶 C、细菌素 D、热原质 6、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若发现手术切口、烧伤创面等出现绿色的渗出物,应考虑:(B) A、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B、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C、幽门螺杆菌 D、霍乱弧菌 7、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指的是:(B) A、消毒 B、灭菌 C、防腐 D、无菌 8、用于耐高温、耐潮湿的物品灭菌的最常用、最有效的灭菌方法是(D) A、煮沸法 B、流通蒸汽灭菌法 C、巴氏灭菌法 D、高压蒸汽灭菌法 9、紫外线消毒,错误的是:(B) A、紫外线波长易被细菌吸收,干扰其复制,导致其死亡; B、可杀灭物体中的细菌 C、空气消毒时,有效距离不超过2M; D、适用于病人的书报、衣物、手术室等消毒 10、乙醇消毒作用最好的浓度为:(C) A:99% B、90% C、70%-75% D、50%--60% 11、影响消毒剂作用的因素错误的是:(D)

生物化学 问答题

1、请阐述蛋白质二级结构α-螺旋、β-折叠的结构特征。(重要) α-螺旋(1)多肽链主链围绕中心轴有规律的螺旋式上升,形成右手螺旋;(2)氨基酸侧链伸向螺旋外侧;(3)每3.6个氨基酸残基螺旋上升一周,螺距为0.54nm;(4)靠氢键维持稳定,氢键的方向和螺旋轴平行。 β-折叠(1)主链骨架伸展成锯齿状;(2)氨基酸侧链依次伸向折叠的上下两端;(3)由若干条肽段或肽链平行或反平行排列组成片状结构;(4)相邻两条β-折叠靠氢键维持稳定,氢键的方向和肽链方向垂直。 2、试述DNA与RNA的异同点(重要) (1)从分子组成上看:DNA分子的戊糖为脱氧核糖,碱基为A、T、G、C;RNA分子的戊糖为核糖,碱基为A、U、G、C。(2)从结构上看:DNA一级结构是由脱氧核糖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二级结构是双螺旋;RNA一级结构是由核糖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二级结构以单链为主,也有少量局部双螺旋结构。(3)从功能方面看:DNA为遗传物质基础,含有大量的遗传信息;RNA的功能多样化,mRNA是蛋白质生物合成的直接模板;tRNA的功能是转运氨基酸;rRNA主要构成蛋白质的合成场所;snmRNAs参与基因表达的调控。(4)从存在部位看: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少量存在于线粒体;RNA存在于细胞核,细胞质和线粒体中。 3、简述B-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要点。(重要) (1)DNA是反向平行的互补双链结构。在双链结构中,亲水的脱氧核糖基和磷酸骨架位于双链外侧,碱基位于内侧,碱基之间互补配对,以氢键结合,其中腺嘌呤与胸腺嘧啶配对,形成两个氢键,鸟嘌呤与胞嘧啶配对,形成三个氢键。由于核苷酸连接过程中严格的方向性和碱基结构对氢键形成的限制,两条多聚核苷酸链的走向呈反向平行。(2)DNA双链是右手螺旋结构。螺旋直径为2nm,每旋转一周包含10.5对碱基,螺距为3.54nm。(3)碱基间的氢键维系横向稳定性,碱基平面间的疏水性堆积力维持纵向稳定性,碱基堆积力对于双螺旋的稳定性更为重要。(4)DNA双螺旋分子表面存在一个大沟和一个小沟。 4、请描述tRNA的结构特点。(重要) tRNA的结构特点:(1)分子量较小(一般含70~90个核苷酸);(2)含有较多稀有碱基(占10~20%);(3)二级结构为三叶草结构;(4)三级结构呈倒L型。 5、酶的可逆性抑制作用有哪几种类型?各有何特点? (1)竞争性抑制作用:指抑制剂与底物结构相似,两者竞争与酶的活性中心结合,增加底物浓度可以消除或减弱这种抑制作用,其动力学参数的变化为k m增大,V max不变。 (2)非竞争性抑制作用:抑制剂结合的不是酶的活性中心部位,所以底物与抑制剂互不影响与酶的结合,此种抑制不能靠增加底物浓度来消除或减弱。其动力学参数的变化为k m不变,V max减小。 (3)反竞争性抑制作用:抑制剂只于酶和底物的复合物结合,其动力学参数的变化为k m减小,V max减小。 6、试用酶的竞争性抑制原理说明磺胺类药物是如何抑制细菌生长的。(重要) 对磺胺类药物敏感的细菌在生长繁殖时,不能直接利用环境中的叶酸,而是在菌体内二氢叶酸合成酶的作用下,以对氨基苯甲酸等为底物合成二氢叶酸。二氢叶酸是核苷酸合成过程中的辅酶之一四氢叶酸的前体。磺胺类药物的化学结构与对氨基苯甲酸相似,是二氢叶酸合成酶的竞争性抑制剂,抑制二氢叶酸的合成,细菌则因核苷酸与核酸的合成受阻而影响其繁殖。 7、糖酵解、磷酸戊糖途径、糖异生、三羧循环各有何生理意义?(重要) 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1)提供NADPH+H+携带的氢不能通过电子传递链氧化产生ATP,但参与体内许多代谢反应。(2)磷酸核糖作为核酸合成的原料。(3)三碳,四碳,五碳,六

病原生物学名解及问答

1抗生素:某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物质,称为抗生素。 2热原质:又称致热源。是大多革兰阴性菌或少数革兰阳性菌合成的,极微量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即可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 3病原灭活:病毒受理化作用后失去感染性,称为灭活。 4立克次体:是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是引起斑疹伤寒、恙虫病等传染病的病原体。 5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在其中大量繁殖,并可通过血流到达机体其他器官或组织,产生新的化脓灶。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脓毒血症,可导致多发性肝脓肿、皮下脓肿、肾脓肿等。 6肥达实验:用已知的肠热症(伤寒)沙门菌O抗原和H抗原以及其他三种引起肠热症沙门菌的H抗原与病人血清做试管定量凝集实验,以测定病人血清中的相应抗体及其效价,协助肠热症与副肠热症的诊断的方法。 7消毒:指杀灭病原生物繁殖体(不包括等休眠状态)的技术措施与方法。 8灭菌:指杀灭一切生物(包括生物的繁殖形态及休眠形态)的技术措施与方法。 9无菌操作:防止外界微生物进入进入人体或污染物品和局部环境的操作技术。 10败血症:细菌由局部病灶入血后,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和病理变化,称为败血症。

11衣原体:是一类严格在真核细胞内寄生,有独特发育周期,能通 过细菌滤器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12菌落: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形成的由单个细菌分裂繁殖而 成的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13质粒:是存在于细胞质中的细菌染色体外遗传物质,为不依赖于 染色体而独立复制的环状闭合双链DNA分子。 14前噬菌体:温和噬菌体感染细菌后,将其基因整合于宿主染色体 中,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中的噬菌体基因称为前噬菌体。 15干扰素:是病毒或者其它干扰素诱生剂刺激人或者动物产生的一 类糖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作用。 16结核菌素实验:是应用结合菌素来测定机体对结合分枝杆菌是否存 在Ⅳ型超敏反应的一种皮肤试验。(属于迟发型超敏反应,用结核菌 素试剂作皮肤试验,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或接种过卡介苗者,一般都出 现阳性反应。) 1、G+菌与G-菌细胞壁结构差异的比较 结构与成分G+菌G-菌厚度厚薄肽聚糖层数多(15~50)少(1~3) 肽聚糖含量(细 主要成分(50~90)次要成分(0~10)胞干重) 肽聚糖结构由四肽侧链与五肽交联桥形成三维立由四肽侧链形成二维平面王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生物化学 1、生物化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一)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分子结构及功能 (二)物质代谢及其调控 (三)遗传信息的贮存、传递与表达 2、氨基酸的两性电离、等电点是什么? 答:氨基酸两性电离和等电点,氨基酸的结构特征为含有氨基和羧基。氨基可以接受质子而形成NH4+,具有碱性。羧基可释放质子而解成COO—,具有酸性。因此氨基酸具有两性解离的性质。在酸性溶液中,氨基酸易解离成带正电荷的阳离子,在碱性溶液中,易解成带负电的阴离子,因此氨基酸是两性电解质。当氨基酸解离成阴、阳离子趋势相等,净电荷为零时,此时溶液和PH值为氨基酸的等电点。 3、什么是肽键、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答:在蛋白质分子中,一个氨基酸的a羧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a氨基,通过脱去一分子的H2O所形成化学键(---CO—NH--- )称为肽键。蛋白质肽链中的氨基酸排列顺序称为蛋白质一级结构。 4、维持蛋白质空间结构的化学键是什么? 答:维持蛋白质高级结构的化学键主要是次级键,有氢键、离子键、疏水键、二硫键以及范德华引力。 5、蛋白质的功能有哪些? 答:蛋白质在体内的多种生理功能可归纳为三方面: 1.构成和修补人体组织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组织和器官的主要材料。 2.调节身体功能 3. 供给能量 6、蛋白质变性的概念及其本质是什么?

答:天然蛋白质的严密结构在某些物理或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间结构被破坏,从而导致理化性质改变和生物学活性的丧失,如酶失去催化活力,激素丧失活性称之为蛋白质的变性作用。变性蛋白质只有空间构象的破坏,一般认为蛋白质变性本质是次级键,二硫键的破坏,并不涉及一级结构的变化。 7、酶的特点有哪些? 答:1、酶具有极高的催化效率 2、酶对其底物具有较严格的选择性。 3、酶是蛋白质,酶促反应要求一定的PH、温度等温和的条件。 4、酶是生物体的组成部分,在体内不断进行新陈代谢。 8、名词解释:酶活性中心、必需基团、结合基团、催化基团 答:酶活性中心:对于不需要辅酶的酶来说,活性中心就是酶分子在三维结构上比较靠近的少数几个氨基酸残基或是这些残基上的某些基团,它们在一级结构上可能相距甚远,甚至位于不同的肽链上,通过肽链的盘绕、折叠而在空间构象上相互靠近;对于需要辅酶的酶来说,辅酶分子,或辅酶分子上的某一部分结构往往就是活性中心的组成部分。一般还认为活性中心有两个功能部位:第一个是结合部位,一定的底物靠此部位结合到酶分子上,第二个是催化部位,底物的键在此处被打断或形成新的键,从而发生一定的化学变化。 酶的分子中存在有许多功能基团例如,-nh2、-cooh、-sh、-oh等,活性中心是酶分子中能与底物特性异结合,并将底物转化为产物的部位。酶分子的功能团基团中,那些与酶活性密切相关的基团称做酶的必需基团。有些必需基团虽然在一级结构上可能相距很远,但在窨结构上彼此靠近,集中在一起形成且定窨构象的区域,能与底物特异的结合,并将底物转化为产物。这一区域称为酶的活性中心。但并不是这些基团都与酶活性有关。一般将与酶活性有关的基团称为酶的必需基团 构成酶活性中心的必需基团可分为两种,与底物结合的必需基团称为结合基团,促进底物发生化学变化的基团称为催化基团。活性中心中有的必需基团可同时具有这两方面的功能。还有些必需基团虽然不参加酶的活性中心的组成,但为维持酶活性中心应有的空间构象所必需,这些基团是酶的活性中心以外的必需基团 9、酶共价最常见的形式是什么? 答:酶的共价修饰包括磷酸化与脱磷酸化、乙酰化与脱乙酰化、甲基化甩脱甲化、腺苷化与脱腺苷化,以及—SH与—S—S—的互变等。 10、酶促反应动力学中,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是什么?

生物化学历年试题

标题:补充一下今年期中生化的全部大题供有需要的人参考 名解:(3X8) 1、蛋白质变性 2、a-螺旋 3、Km 4、可逆性抑制 5、立体异构专一性 6、底物水平磷酸化 7、别购酶 8、等电点 问答题(共31分) 1、试述一分子葡萄糖代谢成乳酸的基本途径,产生ATP的部位及生理意义 -机体在缺氧状况下迅速供能(①肌肉②红细胞③代谢活跃的细胞-神经原-白细胞-骨髓细胞) 2、试述竞争性抑制的作用特点及动力学改变,并用双倒数作图表示 3、试述酮体合成的基本过程及意义 ①便于利用-小,水溶性,能通过血脑屏障、肌组织的毛细血管壁 ②心肌和肾皮质,利用能力酮体能力>利用葡萄糖能力 ③脑组织能利用酮体,是主要能源之一 1α-螺旋的结构特点有哪些? α-螺旋的结构特点如下: (1)多个肽键平面通过α-碳原子旋转,相互之间紧密盘曲成稳固的右手螺旋。 (2)主链呈螺旋上升,每3.6个氨基酸残基上升一圈,相当于0.54nm (3)相邻两圈螺旋之间借肽键中C=O和H桸形成许多链内氢健,即每一个氨基酸残基中的NH

和前面相隔三个残基的C=O之间形成氢键,这是稳定α-螺旋的主要键。 (4)肽链中氨基酸侧链R,分布在螺旋外侧,其形状、大小及电荷影响α-螺旋的形成。 3在什么情况下酮体的生成会增多,并论述酮体合成的过程。 酮体是在肝细胞线粒体中生成的,其生成原料是脂肪酸β-氧化生成的乙酰CoA。 酮体的生成过程: 首先是二分子乙酰CoA在硫解酶作用下脱去一分子辅酶A,生成乙酰乙酰CoA。 在3-羟-3-甲基戊二酰CoA(hydroxy methyl glutaryl CoA,HMG CoA)合成酶催化下, 乙酰乙酰CoA再与一分子乙酰CoA反应,生成HMG CoA,并释放出一分子辅酶。这一步反应 是酮体生成的限速步骤。 HMG-CoA裂解酶催化HMG-CoA生成乙酰乙酸和乙酰CoA,后者可再用于酮体的合成。 线粒体中的β-羟丁酸脱氢酶催化乙酰乙酸加氢还原(NADH+H+作供氢体),生成β-羟丁酸,此还原速度决定于线粒体中/的比值,少量乙栈酸可自行脱羧生成丙酮。 酮体生成增多常见于饥饿、妊娠中毒症、糖尿病等情况下。低糖高脂饮食也可使酮体生成 增多。 3、下面具有四级结构的是:D:具有四条肽链的乳酸脱氢酶(错的人一般选E:都不对) 一些选择 10、下面研究酶反应速度应以初速度为准的原因中哪项不对: 正确:E:反应初速度始终不变,错的人一般选C:底物浓度和反应速度成正比

病原生物学答题及答案

病原生物学 1、简述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种类及其所致疾病 答:1.肠产毒型大肠埃希菌:是婴幼儿和旅行者腹泻的重要病原菌。 2.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主要引起儿童和成人菌痢样腹泻 3.肠致病型大肠埃希菌:是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严重者致死。 4.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亦称Vero毒素埃希菌,可引起血性腹泻、还可并发急性肾衰竭、血小板减少、溶血性尿毒症。 5.肠集聚型大肠埃希菌:可引起婴儿持续性腹泻、脱水、血便。 2、简述破伤风杆菌的感染条件 答:感染条件:破伤风杆菌是一种非侵袭性席卷,芽孢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一般不引起疾病。当机体存在窄而深的伤口,或伴有需氧菌及兼性厌氧菌的同时感染,或坏死组织多、泥土或异物污染伤口而形成局部缺血,缺氧。造成局部厌氧环境,有利于破伤风杆菌的繁殖。 3、HBV血清学检查的主要内容 答:HBV血清学检查的主要内容是“两对半”:即HBsAg和抗—HBs、HBeAg和抗—HBe以及抗—HBc,HBcAg不易在血清中测到,故一般不做检测。HBeAg、抗—HBclgM阳性表示HBV 在体内复制,传染性强。另外,表示HBV复制且具传染性的指标还有HBV—DNA或DNA多聚酶测阳。 4、寄生虫侵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答:1.经口感染大部分寄生虫都是经口感染,如动物肉中的旋毛形线虫囊包和淡水鱼肉中的华支睾吸虫囊蚴都是经口感染。 2.直接经皮肤感染:如钩虫丝状蚴和血吸虫尾蚴都经皮肤感染。 3.经医学节肢动物叮咬感染:如蚊唾液腺中的疟原虫子孢子,在蚊虫叮咬人时随唾液一起注入人体 4.接触感染:包括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感染,如疥螨和阴道毛滴虫。 5.经胎盘先天性感染:如弓形虫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造成先天性感染。 5、可造成脑部损害的人体寄生虫有哪些,并指出各个虫体的寄生阶段。 答:刚地弓形虫滋养体(速殖子)、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疟原虫(脑型疟主要由恶性疟原虫引起,而间日疟偶发)红细胞内期、卫氏并殖吸虫童虫和成虫、日本血吸虫虫卵、细粒棘球绦虫棘球蚴、链状带绦虫囊尾蚴、旋毛形线虫幼虫 四、论述题(10*2) 6、HIV的传播方式、致病机制和发病过程分别是什么 答:传染源:AIDS病人和HIV携带者。传播途径:性接触、输血、注射等方式水平传播;垂直传播。致病机制:HIV通过其gp120与CD4分子结合,从而侵犯T辅助细胞和巨噬细胞为主的CD4阳性细胞,导致免疫功能低下或缺如及其他相应的临床症状。HIV感染可分为:急性期、临床潜伏期和免疫缺损期。 7、疟原虫引发的疟疾发作,贫血,复发,再燃和疟原虫在人体的发育有何关系。 答:发作原因:红细胞内成熟裂殖体涨破被寄生的红细胞,释放出裂殖子、疟原虫代谢产物、红细胞碎片和变性的血红蛋白等一起进入血流,其中相当一部分可被巨噬细胞和多形核白细胞吞噬,刺激这些细胞产生内源性热源质,与疟原虫代谢产物共同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引起体温调节的紊乱而发热 退热原因:体温升高数小时后,血液中致病物质已被吞噬、降解,内源性热源质不再产生,刺激体温调节中枢的因素消失了,于是体温调节逐渐恢复正常,机体通过大量出汗,使体温迅速下降,恢复正常。 发作的周期性原因:红细胞内期成熟裂殖体涨破被寄生的红细胞,裂殖子逸出,侵入新的红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问答题

名词解释 l、呼吸链:线粒体内膜上的一系列递氢、递电子体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一个连续反应的生物氧化体系结构,称为呼吸链。 2.糖酵解糖在氧气供应不足情况下,经细胞液中一系列酶催化,最后生成乳酸的过程称 为糖酵解。 3.β一氧化:脂肪酸的β一氧化作用,是指脂肪酸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在d、β-碳原子 之间断裂,β一碳原子被氧化成羚基,生成含2个碳原子的乙酰COA和较原来少2个碳原子的脂肪酸。 4,血脂:是指人体血浆中的脂质,包括胆固醇、三酰甘油、磷脂和游离脂肪酸。 5,脂蛋白血浆中的三酰甘油、磷脂、胆固醇等与载体蛋白以不同比例结合,共同构成各种脂蛋白。 6,必需氨基酸:机体无法自身合成必须由食物途径获得的氨基酸称为必需氨基酸。 7.非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是指在体内可以合成,并非必须从食物摄取的氨基酸,有一些可以通过糖代谢的中间产物转化而来。 8,磷酸原:由于ATP、CP分子结构中均含有高能磷酸健,在代谢中通过转移磷酸基因的过程释放能量,所以将ATP-CP合称为磷酸原。 9.糖异生:这种由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异生。 10.基因:基因是核酸分子中储存遗传信息的遗传单位,是含有生物信息的DNA片段,是储存RNA序列信息及表达这些信息所必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 11.基因组表示一个生物种配子中染色体的总和;或者,基冈组一词更常指细胞或生物体 的全套遗传物质。 12,同工酶人体内有一类酶,它们可以催化同一化学反应,但催化特性、理化性质及生物学性质均有所不同,这一类酶称为同工酶。 13.三羧酸循环:乙酰辅酶A是一个十分活泼的中间代谢产物,在线粒体中,它先与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再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最后生成草酰乙酸,形成一个连续,不可逆的循环反应,这个循环首先生成的是具有3个羧基的柠檬酸,故称为三羧酸循环。 14.氨基酸代谢库:体内80%的游离态的氨基酸储存于骨骼肌的氨基酸代谢库中,氨基陂酸代谢库的大小决定了氨基酸参与供能程度的大小。 15,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一级结构是指多肽链共价主链的氨酸顺序。 16、四级结构:四级结构是指寡聚蛋白质中各亚基之间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或结合方式。 17、氮平衡:人体摄入的食物中的含氮量和排泄物(主要包括粪便和尿)中的含氮量相等的情况称为氮平衡。 18.乳酸阈:指在进行递增强度运动时,血乳酸浓度上升到4mmo/L所对应的运动强度。 19.半时反应:运动中消耗的物质,在运动后的恢复期中数量増加至运动前数量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称为半时反应。而运动中代谢的产物,在运动后的恢复期中,数量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也称为半时反应。 问答 1简述乳酸生成的过程及其代谢途径 乳酸主要是骨骼肌细胞中的糖原或葡萄糖无氧代谢的产物,通过扩散进入血液。安静时骨骼肌肉供氧充足,存在低速率的乳酸生成,但是由于红细胞、皮肤、视网膜以及骨髓质等即使在氧供应充足的情况下,也通过糖的无氧酵解途径获取能量,因此,安静时这些组织中所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液,成为血乳酸的主要来源;运动时,骨骼肌生成的乳酸成为血乳酸的主要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复习题(附答案)

免疫学部分 【A型题】 1.免疫的概念是: A.机体的抗微生物感染功能 B.机体清除损伤和衰老细胞的功能 C.机体排除非自身物质的功能 D.机体识别、杀灭与清除外来微生物的功能 E.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物质的功能 2.免疫监视功能低下的后果是 A.易发生肿瘤 B.易发生超敏反应 C.易发生感染 D.易发生自身免疫病 E.易发生免耐受 3.免疫应答对机体是: A.有利的反应 B.不利的反应 C.有时有利,有时不利 D.适当时有利,不适当时不利 E.以上都不 是 4.一般而言,抗原的分子量为多少才具有免疫原性? A.<10kD B.< 9kD C.=10kD D.>10kD E.>100kD 5.引起同胞兄弟之间移植排斥反应的抗原属于 A.异种抗原 B.同种异型抗原 C.自身抗原 D.异嗜性抗原 E.感染的微生物抗原 6.TD-Ag得名,是因为它 A.在胸腺中产生 B.相应抗体在胸腺中产生 C.对此抗原不产生体液免疫 D.只引起迟发型变态反应 E.相应的抗体产生需T细胞辅助 7.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是 A.抗原决定基 B.抗原的大小 C.抗原的电荷性质 D.载体的性质 E.抗原的物理性状 8.下列哪种物质没有免疫原性? A.异嗜性抗原 B.抗体 C.补体 D.半抗原 E.细菌多糖 9.异嗜性抗原广泛存在于: A.人与人之间 B.动物与动物之间 C.植物与植物之间 D.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 E.不同种属之间 10.自身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提示: A.自身耐受的终止 B.机体易受微生物感染 C.免疫监视功能被抑制 D.免疫应答被抑制 E.抗原的免疫原性增强 11.接种牛痘疫苗后机体产生了对天花病毒的免疫力,反映了这两种抗原分子的: A.特异性 B.交叉反应性 C.分子量大 D.异种性 E.化学结构复杂 12.HLA是人类的 A.同种异型抗原 B.异嗜性抗原 C.自身抗原 D.肿瘤抗原 E.佐剂 13.有关半抗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通常是蛋白质和多糖等大分子 B.本身没有免疫原性 C.只能诱导体液免疫 D.与载体结合后才能与抗体结合 E.具有多个表位 14.抗原特异性取决于抗原分子的 A.物理性状 B.分子量大小 C.异物性 D.结构的复杂性 E.表面的特殊化学基团 15.同一种属不同个体之间所存在的抗原称 A.异种抗原 B.同种异体抗原 C.自身抗原 D.异嗜性抗原 E.独特型抗原 16.抗体与抗原结合的部位是 A.VH B.VL C.CH D.CL E.VH(可变区)和VL 17.下列备选答案中,哪个是错误的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生物化学 1、生物化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一)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分子结构及功能 (二)物质代谢及其调控 (三)遗传信息的贮存、传递与表达 2、氨基酸的两性电离、等电点是什么 答:氨基酸两性电离和等电点,氨基酸的结构特征为含有氨基和羧基。氨基可以接受质子而形成NH4+,具有碱性。羧基可释放质子而解成COO—,具有酸性。因此氨基酸具有两性解离的性质。在酸性溶液中,氨基酸易解离成带正电荷的阳离子,在碱性溶液中,易解成带负电的阴离子,因此氨基酸是两性电解质。当氨基酸解离成阴、阳离子趋势相等,净电荷为零时,此时溶液和PH值为氨基酸的等电点。 3、什么是肽键、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答:在蛋白质分子中,一个氨基酸的a羧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a氨基,通过脱去一分子的H2O所形成化学键(---CO—NH--- )称为肽键。蛋白质肽链中的氨基酸排列顺序称为蛋白质一级结构。 4、维持蛋白质空间结构的化学键是什么 答:维持蛋白质高级结构的化学键主要是次级键,有氢键、离子键、疏水键、二硫键以及范德华引力。 5、蛋白质的功能有哪些 答:蛋白质在体内的多种生理功能可归纳为三方面: 1.构成和修补人体组织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组织和器官的主要材料。 2.调节身体功能 3. 供给能量 6、蛋白质变性的概念及其本质是什么

答:天然蛋白质的严密结构在某些物理或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间结构被破坏,从而导致理化性质改变和生物学活性的丧失,如酶失去催化活力,激素丧失活性称之为蛋白质的变性作用。变性蛋白质只有空间构象的破坏,一般认为蛋白质变性本质是次级键,二硫键的破坏,并不涉及一级结构的变化。 7、酶的特点有哪些 答:1、酶具有极高的催化效率 2、酶对其底物具有较严格的选择性。 3、酶是蛋白质,酶促反应要求一定的PH、温度等温和的条件。 4、酶是生物体的组成部分,在体内不断进行新陈代谢。 8、名词解释:酶活性中心、必需基团、结合基团、催化基团 答:酶活性中心:对于不需要辅酶的酶来说,活性中心就是酶分子在三维结构上比较靠近的少数几个氨基酸残基或是这些残基上的某些基团,它们在一级结构上可能相距甚远,甚至位于不同的肽链上,通过肽链的盘绕、折叠而在空间构象上相互靠近;对于需要辅酶的酶来说,辅酶分子,或辅酶分子上的某一部分结构往往就是活性中心的组成部分。一般还认为活性中心有两个功能部位:第一个是结合部位,一定的底物靠此部位结合到酶分子上,第二个是催化部位,底物的键在此处被打断或形成新的键,从而发生一定的化学变化。 酶的分子中存在有许多功能基团例如,-nh2、-cooh、-sh、-oh等,活性中心是酶分子中能与底物特性异结合,并将底物转化为产物的部位。酶分子的功能团基团中,那些与酶活性密切相关的基团称做酶的必需基团。有些必需基团虽然在一级结构上可能相距很远,但在窨结构上彼此靠近,集中在一起形成且定窨构象的区域,能与底物特异的结合,并将底物转化为产物。这一区域称为酶的活性中心。但并不是这些基团都与酶活性有关。一般将与酶活性有关的基团称为酶的必需基团 构成酶活性中心的必需基团可分为两种,与底物结合的必需基团称为结合基团,促进底物发生化学变化的基团称为催化基团。活性中心中有的必需基团可同时具有这两方面的功能。还有些必需基团虽然不参加酶的活性中心的组成,但为维持酶活性中心应有的空间构象所必需,这些基团是酶的活性中心以外的必需基团 9、酶共价最常见的形式是什么 答:酶的共价修饰包括磷酸化与脱磷酸化、乙酰化与脱乙酰化、甲基化甩脱甲化、腺苷化与脱腺苷化,以及—SH与—S—S—的互变等。 10、酶促反应动力学中,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是什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