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与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

马克思与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

马克思与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
马克思与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

舒茨的思想探究

自19世纪以来,社会科学领域的主要倾向就是实证主义,孔德、涂尔干的

思想就是社会科学领域的模板,实证主义在看待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问题上是

把他们看作是趋同的,至少本质上是一样的,所以社会学家要做的就是寻找想

自然科学尤其是以物理学、数学那样的标准的,客观的规律和结构。但是这样

的做法却忽略了社会现象本身的独特性。韦伯的理解社会学的出现改变了这样

的一种唯一进路,社会学家开始从最初对结构,对知觉的关注,转向了对行动

的关注。韦伯的理论把焦点对准了行动,社会结构不是空旷的,独立于我们人

们之外的东西,它无外乎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组成,既然如此我们研究的重点就

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我们的行动还要是指向他人的,研究人的行动就是

破解社会结构的关键。舒茨继续着韦伯的进路,从理解社会学的立场进一步向

前推进,舒茨看到了韦伯的不足之处,舒茨的成为了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转

向的一座桥梁。

一、舒茨的个人简介

舒茨(Alfred Schutz)出生于1899年的奥地利的维也纳,美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科学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奥匈帝国的军队中服过军役,后来舒

茨又到维也纳学习了法律和社会科学。在毕业后从事银行的工作,一直到他去

世的三年前,他的正式职业就是银行的工作人员。1932年,《社会世界的意义

建构》这本代表了舒茨思想的著作问世,舒茨送过胡塞尔一本,受到胡塞尔的

大加赞赏,胡塞尔要曾邀请舒茨来担任他的助手,但是被舒茨婉拒[1]。1938年,为了躲避纳粹的迫害,舒茨迁居到美国,继续从事银行的工作。1943年成为了

纽约的新社会研究学院的讲师,这让他有机会进入美国的社会科学的学术圈子。1952年成为该校的教授。1956年,辞去了银行的工作成为专职教授,可惜美景

不长,三年后(1959年),舒茨在纽约病逝。

舒茨的思想渊源除了胡塞尔和马克思韦伯,还有美国的实用主义、芝加哥

学派等的影响。他的著作主要是《社会世界的意义建构》、《舒茨文选》(3

卷),和《生活世界的结构》等。舒茨到了美国后其理论发展成为了社会意义

建构理论与知识社会学,他去世,其理论被学生吕克曼(Thomas Luckmann)

所继承。①

二、现象学的社会学

舒茨的主要理论研究就围绕在对韦伯的解释社会学的重新阐释上,他借助

的主要方法就是胡塞尔的现象学。舒茨认为韦伯的意义阐释是可取的,但是韦

伯所不足的地方就是没有能很清楚地说明意义的原因,比如目的动机和原因动

机在韦伯那里就被忽略了。韦伯没有对意义进行明确的分类,而舒茨要回答的

正是行动者怎么样赋予了自己行动的意义,意义形成的机制使什么?怎么区分

行动者自己行动的意义和观察者看他人行动的意义?两者的意义是否是相同的,可否有共度性。

(一)意义构型与知识库存

我们每天都在经验着世界,获得每一点一滴的经验积累,却是从来不曾反

思过其过程,也从来不会想起对它的质疑。在舒茨看来,外界的刺激,如光、声、感觉、触觉、嗅觉,这些最初进入我们的头脑中,并不会被意识到,这些

都只是绵延之流,这些最初混沌的绵延之流是在没有排列,分隔,也不没有互

斥性,在时间上就是不断形成和消失,持续不断,这些绵延之流进入我的头脑

中最初是不会被我意识到的,也就是说我能意识到的时候,绵延之流已经流过了,内在时间范围内已经是过去时了,“而一旦‘我’意识到这一绵延,这种

意识本身就预定了一种时间上的回溯,产生了一种反思的态度。”[2]那么通过

反省和注意,‘我’就能从这些绵延的意识流之中提取能被‘我’意识到的经验,提取过程完成了的经验才会是有意义的经验。这些被提取的东西就构成了‘我’原始记忆。需要我们注意的是,我们意识到的经验和最初的绵延之流时间上的

不对等,所以舒茨说,“所有行动都是发生在时间内,或者更精确地说,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以上内容参照于维基百科,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d34678645.html,/entries/schutz/

2

生在内在时间意识中,也就是绵延。行动是绵延内在的执行,而行为是绵延超

越的行为结果。”[3]从空间上来看绵延之流并无空间上的位置,等我有了这种

‘方位感’和‘位置’的时候,那段的绵延之流就会流逝,而当下的绵延之流

仍是不能被我马上就意识到的。绵延之流有一部分流入我们的意识经验中,绝

大多数都会是流失掉的,就好比我们从一条河里来取水,取到的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都会流失掉,但是对我们却没有什么影响,因为绵延之流是不断地,永

恒的持续的。回忆不断再现,我们注意点不同,每个人所察觉的内容也会是不

同的,最终我们的每个人的内在经验都会有差别。被我们建构出来的经验的意

义不是片断的,而是具有关联性的整合在一起,‘我’能把相关的意义之间统

一起来,构成了意义脉络,通过不断的回忆,我就具有了一些成脉络的意义网,以后再出现的意义‘我’就会通过它来诠释,这成为了我们的诠释基模型,通

过诠释基模型我们来不断地解释新入的经验,这就是意义构型的过程,这使得

经验经过排列变得有序和有意义。很多意义构型结合在一起就是,我们的“手

头知识库”,在这些“知识库存”下我们的行动就具有意义,实现的方式就是

注意、回忆、反省,还有预想和预期②。

(二)生平情景( Biographlcal situation)

随着经验的累积,我们拥有了大量类型化的知识库存,我们来看待这个世界,就是用这种类型化知方式来处理的,每一天每一时刻都所意识到的,索要

处理的问题都是我们手头的知识库存在发挥作用,这些从类型化角度出发所理

解和解释的经验储备就成为了‘我’日后行动的基础。但是不能够说知识库存

对所有知识都是有用的,因为总会出现了超出我知识库存之外的,可是,“即

使这样我们的即兴发挥也还是要沿着从类型的角度看来可能的轨道发展。”[4]

‘我’的主观经验就会有大量的积淀,这就变得独特,每个人都不一样。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以自己的兴趣爱好、欲望、动机、包袱、理想,或者

是政治立场和宗教信仰来解释我们遇到的种种经验,按照我们自己的类型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预想就是对未来要完成的事情的计划和构想,通过记忆的方式;而预期就是将这种预予

以再现,也就是说每一次的行动都会伴随着预期。

3

这在现象学看来被称之为个体体验的“积淀”结构——是人们解释所有各种新

事件和新活动的前提条件。[5]我们每个人从出现到长大成人所经历的事件都不

会完全相同,这些一点点的片段经验积淀,就构成了我们的生平情景。这是我

们以自己的特殊方式来体验和感受舒茨所谓的日常生活世界的方式。由此,毫

无意义的绵延之流最终成为‘我’的一部分,融入‘我’的世界之中。

(三)行动的意义与动机

舒茨在完成了基本概念的陈述之后,开始对韦伯的理论进行修补,舒茨进

一步区分了韦伯的没说清楚的行动的意义。韦伯区分了两组概念,行为(action)一词含义要比行动(behavior)要宽广,可以说“行为”包含着“行动”,“行动”就是指向他人的,并且在理性指导下的,具有计划性和目的性[6]。而行为

除了行动还可以包括一些非理性行为,无意识的动作,习惯传统都可以算作是

行为。行动还包括已经付出在舒茨看来,行为是目的,是行动要达成的结果,

行动就是一个过程,个体根据一定目的来“做”。我们每一个行动我们都会赋

予其意义,舒茨把其分为“客观意义”和“主观意义”,主观意义是属于‘我’的世界的,每个人的生平情景都不相同,个体的主观意义是通过反省的关照才

能察觉到,经过了“痛苦的努力”从客观世界转向为自身内在的经验之中,

‘我’的意识流构成了‘我’的主观世界,只有完成了这种现象学还原后,即

吧自然世界放在括号中,‘我’才能领域到意义的构成过程[7]。这就获得了

‘我’独特的意义。但是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之中,在这样的统一文化下,

每一个特定事物都会被赋予特定的含义,这不能仅仅是对‘我’,而要对同处

一个文化下的所有人都具有相同的意义,相对是稳定的,这样的约定俗成就成

为了客观意义。也正是有了客观意义,人人之间才可以交流,我们的生活世界

才可以形成,这也是理解社会学的基础。

同样,舒茨认为动机也需要进行区分,动机可以分成为“原因”动机(g enuine because-motives)和“目的”动机(in-order- to motive),这正是韦伯的

动机术语的模糊之处。“那些包含着人们所要得出的结果、所要追求的目标的

动机被称为‘目的’动机;那些可以由人们根据行动者的背景、环境或者心理

4

倾向所作出解释的动机被称为‘原因’动机”。[8]韦伯所看到的更多是“目的

动机”,而“原因动机”被忽略,目的动机是说明‘我’将要完成什么事,我

们大多数人是可以意识到我们的目的。但是原因我们却不一定要知道,形象的

比喻就是,我们喝水是因为口渴了,但是喝水来使我不再渴了只是我们要达成

的目的,如果考察原因动机,我们会分析,我们为什么口渴时候要喝水而不是

喝饮料,我们会喝什么水,矿泉水还是河水,还是开水,我们会采取什么样的

饮水方式,这些都会和之前‘我’的社会化过程有关,我的文化中共享什么样

的文化习俗。“目的动机”可以看成是一个主观的范畴,“原因动机”某种程

度上就是客观的范畴,“真实的原因动机以行动者的过于经验来说明计划[9]”

这就向意识哲学中所谈到的,一个人最清楚的只有自己。如果推到极致我们绝

不可能理解他人的动机,但是通过舒茨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目的动机尽管在

某种程度上是隐匿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小范围内的共同体验,方式采取“移情”,我们就可以获得对他人的理解。在涂尔干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我们可以知道,我们个人的经验是不可以互相之间的交流的,个人的图腾是

不可取的,能够成为公共图腾的只能是社会的,是集体的。关于宗教的起源,

涂尔干说,“宗教的起源不在于个体的人对于神圣事物的信仰和崇拜,而在于个

体之外的社会群体施加给他的力量”[10]。通过这种共同的经验和相类似的生平

情景,我们可以得到对他人行动的动机的感知。

(四)社会世界的多重结构

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他人,这个问题在舒茨看来是可以的。每一个行动者都

有自己的内在经验,都有自己的主观意义,我们要想理解他人就得去体验,去

经验他人的经验世界,这才能会可能是对他人真正的理解。但是这是不可能的,我们能做到的是通过视角转换,通过移情的方式,目的让我们在理解他们的时

候达到意识流可以同步发生。我们在解释自己的生活处境的时候是以我们自己

的手头知识库为准,当对他人进行解释时,我们要把自己放于行动者的位置,

以他人的方式,来想象和幻想,要是‘我’该如何行事,这当然会连同自己的

生平情景。尽管如此多的努力我们是不肯能精确地理解到他人的动机的,因为

5

这样的视角转换,心灵的眼睛还是达不到完全的同步,在对绵延之流注意时候,我们的注意力注意点是不同的,就类似于鸡尾酒会效应③。在细枝末节我们也不

会完全相同,因为印象、预想、记忆、反省等众多的步骤。

为了进一步说明我们对他人的理解程度,舒茨提出了几对概念,(1)“我

群关系(we-relationship)”。我群关系是直接共同经验着世界的汝-取向

(thou-orientation),这样情况下可以共享某一些经验,有着共同成长的经历。

在我群关系中推测他人行动的意义准确性对较高。这是最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也是成为了其他社会关系的基础。(2)同代人世界。舒茨讲我们和同代人之间

只能是间接的经验,“它的特点是间接性和非人个性,这个变形自我相对于主

体而言是间接经验的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同时代人的思想和行动可以影响个体,也可以接受个体的思想和行动的影响。”[11]这就使得韦伯意义上的“理想型”变得很有必要,。因为相比我群关系隐匿性要高,但是相对来说公开度还

是比较高,同代人之间也是能获得一个相对准确的认知。(3)前人世界。前人

与我们不是同代人,相对而言经验会是在我们的记忆之外,我们仍然是要通过

理想型来看待前人,但是其隐匿度会很高,获得认识的可靠性也会降低。如果

是同代人我们还会共享着一个知识核心,但是前人世界我们不能获得可靠的坐标,所以我们都是通过一些概念,类型和象征符号来获得对前人行动的感知。(4)后人世界。后人世界比前人世界更不好把握,因为它完全是敞开的,意义

系统不是封闭的,如果说以上几个类型我们可以通过理想型进行把握,但是后

人世界“理想型”也起不了作用,舒茨也是在说明了所谓的种种预测未来是不

可靠的,历史规律不可以把握,所谓的“历史规律”都是荒谬的。舒茨的这四

个领域基本上构成了过去经历现在包括此刻直到未来的时空序列。这就有比胡

塞尔在时空直线性意义上看的更远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鸡尾酒会效应,也叫选择性关注,是指人的一种听力选择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注意力

集中在某一个人的谈话之中而忽略背景中其他的对话或噪音。该效应揭示了人类听觉系统

中令人惊奇的能力,使我们可以在噪声中谈话。鸡尾酒会效应能够让多数人将很多其他无

关的声音关掉,只选择听自己关注的那一个声音。

6

(五)四个世界

在《生活世界的结构》和《论多重现实》两部作品中 ,舒茨从社会现实的角度分析了生活世界的结构。将他思想中的一些重要主题 ,如身体、时间、意义、情境、主体间性等结合起来。受詹姆斯“亚世界”概念的启发,舒茨认为

生活世界是具有多重现实的世界[12]。它不仅包括日常现实 ,而且还包括许多其

他的世界:幻想世界、梦幻世界和科学世界。日常生活的世界就是常识的世界,我们把那些现象还原的问题都是悬置起来的不去考虑,我们获得认识来自于对

常识的信仰;幻想的世界就是我们的一些童话、神话和白日梦等,这里时间隧

道变得可以穿梭,时间也不是线性的;梦幻的世界是我们在梦中的情形,这里

不符合我们的理性所构建的那种愿景;科学的世界同样具有梦幻的特点,它也

是一个神话,也是人类构建起来的。舒茨说,四个世界都是具有不同层度的现

实性,舒茨把每种世界都称之为“有限意义域”,每种“有限的意义域”都是

具有强的现实性,尽管程度不同,但是是相对于每个世界的。这四个世界中,

日常生活世界被赋予了最高的位置,它具有着最高的实在性,其他几个世界都

会是日常生活世界的变体。这也就是舒茨的常人社会学的方法。

三、舒茨的理论贡献

舒茨仍然是延续着主观社会学的路线前进,他同样会面临着社会和个人的

二元对立谜题,相比于胡塞尔的“唯我论”立场,舒茨给予自然浓重的强调,

舒茨会认为“科学永远是一种客观的意义脉络, 所有社会世界的科学题旨都是

在一般或特殊的主观意义脉络之外, 构成客观的意义脉络。[13]”舒茨和韦伯一

样通过阐释和理解同样是要追求客观化,舒茨虽然注重主观意义,但是他的我

群关系,日常生活世界等概念的构建还是要为客观化搭建平台,但是舒茨的理

论仍有不完美之处,这遭到了高曼的批判,高曼说,行动者在进行着自我行动

的时候到底是自由选择的结果还是在外部的社会文化力量下被迫结果呢?高曼

认为舒茨的分析都是建立在双从假设的基础之上的,既所有的可观察的社会行

动都是具有主观意义的,并且是自我决定的;同时,所有的具有主观意义和自

我决定的行动都与是由社会所涉及的理性行动相一致[14]。舒茨在传统二元对立

7

的问题上走了更深的一步,但是始终没有能摆脱这种困境,后现代的到来,更

加迷惑了这个问题的本质。

舒茨对于社会学领域还是有着巨大贡献的,“舒茨通过对生活世界的结构

的分析,将理解社会学的重点从对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进程的意义理解转向对

日常生活的结构分析,导致理解社会学的转向[15]”舒茨扩展了韦伯行动的意义,理清了韦伯含糊的概念,解释了日常生活世界的意义,把现象学带入到社会学

领域,分析了深层次的行动原因,为理解社会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理论还

影响着对常人方法的关注,也是哈贝马斯沟通理论的主要来源,舒茨的理论还

形成了与后来的帕森斯之间的理论对话,帕森斯正好解释了舒茨都忽视的系统

方面,社会理论就是在这中不断的交锋和对话中徐徐前进的。

8

参考文献

[1][美]理查德·J·伯恩斯坦.社会政治理论的重构[M].黄瑞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第179页

[2]李猛.舒茨早期著作中的意义理论[J].社会科学辑刊.1995.第3期

[3][美]舒茨.社会世界的现象学[M].卢岚兰译.台北:桂冠图书有限公司.1991.第38页

[4][美]阿尔弗雷德·舒茨.社会实在问题[M].霍桂恒.索昕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

第6页

[5][美]阿尔弗雷德·舒茨.社会实在问题[M].霍桂恒.索昕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

第4页

[6]李南海.赋予行动以意义:韦伯与舒茨行动理论的比较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第

3期

[7]范会芳.舒茨的社会行动理论及其局限[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6

[8][美]阿尔弗雷德·舒茨.社会实在问题[M].霍桂恒.索昕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

第17页

[9][美]舒茨.社会世界的现象学[M].卢岚兰译.台北:桂冠图书有限公司.1991.第101页

[10]罗惠翾.宗教社会学研究领域的一部开创之作:评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J].西

北民族研究.2009.第3期

[11]李芳英.生活世界:在舒茨的视域中[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第2期

[12]李芳英.生活世界:在舒茨的视域中[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第2期

[13][美]舒茨.社会世界的现象学[M].卢岚兰译.台北:桂冠图书有限公司.1991.第257-258

[14]范会芳.舒茨的社会行动理论及其局限[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

6期

[15]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第31页

9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本第二版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本第二版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 1 社会学一词最早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正式提出的 2 社会学本身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一般社会哲学到专门的具体社会科学的演变过程 第一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社会运行论” 一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时代根 1 社会学在20世纪30-40年代产生决定性因素是时代实践的要求 2 政治革命与产业革命 (1)社会转型的产物 (2)社会秩序的要求 3社会学的思想源泉 (1)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 (2)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3)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成就

(4)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十九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 二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 1 社会运行发展三种类型 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中性运行与模糊发展 恶性运行与畸形发展 2 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总体上是能够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宏观微观上都可以 社会主义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基础,它与生产社会化是一致的 三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表现 1 跟中国历史上的学术传统密切相关 2 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实社会运行密切相关 3 能够有效的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改革服务 四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 1分类(1)侧重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2)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 (3)不属于以上两类 五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个人与社会关系是指两者互生互动的过程 第二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一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 二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1与历史唯物论是具体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 2 与单科性社会科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的关系是综合性科学与单科性科学的关系 3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历史学,管理学)的关系是特殊与特殊的关系 4社会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第三节社会学的功能 1 认识和改造社会 2 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 3构建和谐社会 第二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西方社会学的历史与现状 1 社会学在社会转型中产生 2 西方社会学的创立 19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末叶

浅析迪尔凯姆与马克思社会学思想的异同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34678645.html, 浅析迪尔凯姆与马克思社会学思想的异同 作者:高昌刚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01期 摘要:迪尔凯姆与马克思生活的年代大致相当,面对同样的时代危机,他们都追求以“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解决危机。但他们对现代性危机的根源认识不同,进而提出的解决危机的方法也不同。 关键词:马克思迪尔凯姆社会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B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3-0064-01 一、社会观相同:社会唯实论、整体主义社会观 (一)迪尔凯姆:社会事实 迪尔凯姆认为,社会虽然是由无数个个体组成的,但正如自然界中由无数分子构成的有机物一样,社会一经产生便具有了其组成部分所不具有的特殊性质。“构成社会的这种特殊综合产生了与个人意识现象完全不同的新现象”。 迪尔凯姆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社会事实,并对其进行了定义“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于个人以约束,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于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他还强调要把社会事实作为物来考察,即把社会现象作为构成社会学研究出发点的实物论据来研究。 (二)马克思:唯物史观 马克思认为社会是特殊的具体的社会,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无论个人的自身条件如何,都不能生活在社会之外,超脱社会物质条件和社会关系。换言之,完全脱离社会绝对的、独立的人及其行为是不存在的。 马克思认为包括黑格尔在内的唯心史观都忽视了一个十分明显的事实,即意识不能够脱离现实的物质和社会环境而独立存在,它总是这种环境的派生物。并且“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二、理论产生的缘由相同:对现代性危机的反应

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社会学研究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社会学方法论 一、方法 人人离不开方法,事事离不开方法。克罗德.贝尔纳就说过好方法的重要性,可见学习方法论很重要。方法论上的人物有维纳、海森堡、拉普拖斯、库恩等。其中有著名的库恩“范式”,表明的是提出一种假说,证明一种假说。 方法的构成要素是:1.主体与目的;2、主体要把握的客体;3、主体和客体相互联系的中介媒体。 方法与科学知识、理论密切相关。方法并不等同于客观规律。科学方法具有一定的特性或基本特征,简单归纳:1、具有可操作性,科学方法应该是可操作的,这样可以使人们能够有所遵循;2、明晰性,方法本身可以辨识;3、富有创造性或富有成果;4、可靠性;5、经济型或称以花费最小的物力和时间得到最大最好结果;6、移植性,多数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由一个领域转移到另一个领域,因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7、动态性;8、多样性,解决某一问题的方法可以很多;9、选择性,这就需要方法的运用者根据自己的能力、需要和所具有的客观条件进行选择,以获得自身条件的方法;10、满意性。 二、方法论 方法论是培根首创,以方法的体系武装科学。方法论的性质是联系理论与实践的中介,由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属于应用哲学的范畴,具有导向性,间接性,普遍性,主体能动性。 三、科学方法论 科学方法论的体系包括哲学方法,哲学方法又包含自然科学方法、思维科学方法、社会科学方法。 自然科学方法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地理学方法等; 思维科学方法包括形式逻辑方法、辩证逻辑方法、创造性思维方法; 而社会科学方法包含了社会学方法、历史学方法、经济学方法和法学方法。 四、早期的社会学方法论观点 (一)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马克思认为对社会的研究可以成为科学,因为社会现象同自然现象一样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之间也同样存在着因果决定性,它们是可以被科学认识的,并且可由普遍规律来说明。 (二)另一创始人孔德主张社会学应当是一门类似自然科学的、以研究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的学科,这门学科应当采用建立在观察基础之上的实证主义方法。他在社会领域中引入了自然科学形成时建立的基本假设,

迪尔凯姆社会学思想简述

迪尔凯姆社会学思想综述 人物历史:埃米尔·迪尔凯姆(1858-1917年)是法国第一位学院式社会学家,也是欧美最著名的社会学家之一。如果说孔德首先使社会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说,那么可以说是迪尔凯姆首先使社会学成为高校中的一门独立学科。其本人也荣任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并在法国以其所创办的《社会学年鉴》的编辑部为核心形成了迪尔凯姆学派,影响甚大。其本人被誉为现代社会学的奠基者和社会学主义的巨擎。 迪尔凯姆为了他的社会学,为了他崇敬的社会学主义奋斗了一生。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思想在不利的环境下产生了,用引者的话便是:“时代需要他来捍卫社会学的独立性与合法性”。他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而社会事实必须要用另一种社会事实来解释,因此社会学的存在不必以其他学科的存在为前提,相反社会学倒是可以为其他学科提供有益的帮助。就这样在迪尔凯姆高举的不断努力下,终于为社会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使社会学在高校的学科体系中有了属于自己的营地。 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及方法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方法准则》一书在其社会学思想的发展历程里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尤其就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言,该书是最有贡献的作品。在这本书里迪尔凯姆用6章的篇幅谈论了三个主要问题:其一,什么是社会事实;其二,社会事实的特性如何;其三,如何研究社会事实。

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 在书中,迪尔凯姆把在社会层次上发生的种种现象称为社会事实,而这些社会事实又构成了社会,它是社会学的独特研究对象。社会事实是团体性的而非个人的。迪尔凯姆认为一种思想和一种行为,如果仅仅发生在单独的个人身上,不能算作社会事实,只有通过某种方式或过程成为多数人的共同思想和行为时才获得社会事实的性质,告诉我们集体性思维的重要性。 迪尔凯姆将社会事实分为两大类别:一类属于社会形态学方面的社会事实,包括:社会群体的地理环境、人口分布、人们之间的交往情况等,属于物资性社会事实;另一类属于社会生理学方面的社会事实,包括:宗教、道德、法律、习惯、风俗、时尚等集体意识,属于非物质性社会事实。所有的社会事实都不因个体的变化而改变,他们是一个集体属性,只有发生了社会整体层次上的变化社会事实才有可能发生变化。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学是对社会事实进行实证研究的一门社会科学。 二、社会事实的三个突出特征。 1、社会事实的外在性。由于社会事实具有客观性,所以尽管许多社会事实可以通过社会化过程被个人内化,但个人最初面对的是作为外部现实的社会事实。 2、社会事实的强制性。迪尔凯姆指出,社会事实“不仅存在于个人意识之外,而且具有一种必须服从的带强制性的力量,它们凭着这种力量强加于个人,而不管个人是否愿意接受。”个人可以通过社会化

马克思的社会结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收稿日期:2011-11-10 作者简介:1.张子礼(1962—),男,山东临朐人,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 2.邓晓臻(1970—),男,安徽宿州人,哲学博士,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讲师。 2012年第3期总第228期 齐鲁学刊 QILU JOURNAL No.3 General No.228 马克思的社会结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张子礼,邓晓臻 (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山东淄博255049) 摘要: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及其相互关系不能完全概括马克思关于社会结构的思想。研读马克 思的著作可以发现,他划分了社会资源构成及其配置、社会分层结构、社会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的文化观念结构四个方面,也区分了社会存在的基础性领域、主导性领域和附属性领域。马克思正是抓住了社会存在的主导性领域而揭示了社会存在的基本矛盾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关键词:社会结构;社会有机体;唯物史观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2X (2012)03-0065-05 在我们的传统认识中,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 包括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三个方面,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形成一定的政治上层建筑,并且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应该承认,马克思确实多次表达过这一观点,但只要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的理论就可以发现,这样的认识又是 不全面的。研读马克思的著作可以看到,社会结构在马克思看来, 至少应该包括社会资源构成及其配置、 社会分层结构、社会政治结构和社会的文化观念结构,他还进一步区分了社会存在的基础性领域、主导性领域和附属性领域,社会存在的主导性领域规定着社会存在的主题, 社会存在主导性领域内的矛盾是社会存在的主要矛盾,并且规定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全面理解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马克思关于社会结构四方面的划分社会结构在马克思看来至少有四个方面,即社 会资源构成及其配置、 社会分层结构、社会政治结构和社会的文化观念结构。 (一)社会资源构成及其配置。马克思在经济学研究过程中经常提到土地和货币资本,在他的社 会历史研究过程中还提到过政治权力和精神文化产 品,本文用社会资源构成及其配置予以概括和表示。按照历史发展顺序及其重要性可依次表示为:土地和自然资源、政治权力资源、货币资本(学术界现在多使用“经济资源”一词)及知识信息和文化资源,其中只有知识信息和文化资源是开放的和可共享的资源类型,前三种都是封闭的和不可共享的资源。土地和自然资源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是最主要、最 直接的社会资源, 政治权力资源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是最具有控制力的社会资源, 从工业社会开始,货币资本取代土地和政治权力成为最重要的社会资 源,而在后工业社会(又称信息社会),知识信息和文化资源的重要性日益突显, 有学者预言在21世纪它将替代资本成为最重要的社会资源。从每一种社会资源在社会资源构成中的地位及其变化可以看出社会发展的具体阶段和方向,特别是处于主导地位的社会资源,它构成了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马克思 称之为“特殊的以太”和“普照的光”,能够“显露出 来的一切存在的比重” [1](P48)。社会资源配置可从两个方面进行考察:在不同地域之间的配置和在不 同社会分工领域之间的配置。考察社会资源在不同地域的配置可以揭示民族共同体内部不同地域之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包含全部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3709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 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下列选项属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的是( B )0-5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马克思主义哲学 C.马克思主义伦理学D.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2.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是( D )1-35 A.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B.是否承认运动的绝对性 C.是否承认世界的物质性D.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3.有的哲学家认为,天地万物都是元气构成的,一切有形物体的生长毁灭都是元气聚散的结果。这是一种( A )1-37 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4.下列各项比喻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是( B )1-54 A.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B.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D.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5.矛盾的斗争性是指( C )1-57 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B.矛盾双方相互渗透

C.矛盾双方相互排斥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6.揭示事物的发展状态和形式的规律是( B )1-56 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D.本质决定现象规律 7.下列各项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C )1-71 A.风来雨至,电闪雷鸣B.冬去春来,夏尽秋至 C.摩擦生热,热胀冷缩D.夜尽昼至,昼尽夜来 8.“从本质上看,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一种( A )2-102 A.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 9.下列各项属于感性认识基本形式的是( A )2-106 A.感觉B.概念C.判断D.推理 10.把实践证实的理论看成是永恒不变的绝对真理,并当成检验其他一切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这是一种( B )2-107 A.唯物辩证法观点B.唯理论观点 C.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D.形而上学观点 11.按照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在工作中必须坚持( C )1-36(与辩证唯物法结合理解)A.一切从人的需要出发B.一切从主观愿望出发 C.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D.一切从理论原则出发 12.下列选项属于意识形态的是( D )3-135 A.语言学B.逻辑学C.数学D.哲学 13.在生产关系体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3-139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产品的分配方式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期末考试思考题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期末考试思考题

1. 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方法是主体依据对客体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为自己规定的 活动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人们实现特定目的的手段或途径,是主体接近、把握以至改造客体的工具或桥梁。 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它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为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评价事物和改造事物指明方向。 方法论具有不同的层次,如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技术方法论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是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括和总结,因而对各 门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特点: 第一,社会科学研究的主客体同体性。社会科学研究者是社会中的人,他们对研究对象来说是主体,而本身又是被研究的客体。 第二,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关涉性。社会科学研究总是包含、渗透、负载着人的价值因素。完全的“价值中立”是做不到的。 第三,社会研究的理解建构性。社会科学研究,特别是人文科学研究,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单纯进行客观的描述和说明,只能通过理解来把握。 2.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用人的实践活动解释历史的发展,从而达到对社会历史的正确认识,为社会科学研究奠定了可靠的方法论基础。 首先,实践活动决定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人类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一部人类社会的历史,本质上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的实践活动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全部历史过程,包含着人类历史的全部秘密,人的实践活动的水平体现了历史发展的程度。 其次,实践活动不仅改变了环境,同时也改变了人本身。

是对问题的研究,离开问题的研究不会有真正的理论。 二是对实践进行理论总结,即概括实践。首先,科学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理论源于实践,但不是停留实践经验,而是要超越经验。其次,研究不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研究问题不能从概念出发,只能从现实出发。最后,调查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一环。调查研究是认识社会的基本方法,也是理论研究的根本途径,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归根到底是深入群众。 三是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首先,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理论的归宿是实践(改变世界)。理论正确与否只能接受实践检验。其次,在实践中发展理论。世界上不存在永恒真理,实践是发展的,理论也是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最后,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破除迷信,真正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为实”。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有冲破传统观念束缚,才能达到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认识。 4.如何理解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这个大系统又由哪些系统构成?这些系统之间主要有哪些复杂的关系? 答:从复杂性思维的角度,把社会发展理解成是一个复杂系统,以复杂系统探究方式来研究社会发展,是一种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它能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原因追溯,未来预测和横向分析提供更加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社会发展可以理解成复杂的系统,系统是指若干要素以一定的关系和结构组成的集合。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而联系着的事物就构成了一个系统。因此,系统一直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中。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对系统进行深入的研究,发现了复杂系统,构建复杂性科学。对于究竟什么是复杂系统这个问题, 目前科学界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认为复杂复杂系统是包含大数量变量的系统,是具有中等数目基于局部信息做出行动的智能性、自适应性主体的系统。复杂系统具有(1)由大量的作用者构成。(2)系统是开放的可以受到外界影响, 有能力与外界交换信息。(3)系统能自组织, 自加强, 自协调,并产生涌现现象的特点。

走进埃米尔·涂尔干及其社会学思想

走进埃米尔·涂尔干及其社会学思想 徐鸿望 社会现象是事实,应该被当作实物来看待。——涂尔干自杀是任何一桩直接或间接导源于受害者自身主动的或被动的行为,且受害者知道这一行为的死亡事件。——涂尔干若要为我们的教育事业提供必要的驱动力,我们就必须努力遴选出作为我们道德性情之基础的基本情感。——涂尔干 埃米尔·涂尔干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西方社会学的古典大师,与卡尔·马克思、马克思·韦伯并称“社会学经典三大家”。虽然孔德提出了“社会学”一词,但是,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进入大学的讲堂,却是涂尔干的功劳。 他明确规定了实证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提出了实证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并亲自作了关于自杀论问题的经验研究。其著作《自杀论》是理论与经验研究的首次范例,是公认的实证社会学经验研究的经典。应该说,涂尔干是社会学的真正奠基人。因此,作为一位大二的学子,在理论知识不够丰富的情况下,对涂尔干及其主要社会学思想进行分析、讨论和综述,亦存在其合理性和特殊性。 本文在记述涂尔干生平及其生活背景下,从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方法、社会劳动分工、自杀和宗教四个部分对于涂尔干的主要思想进行理解、分析和综述,好让同学们进一步走进围绕在我们大学课堂的

社会学大家涂尔干;另外,如果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部分同学对涂尔干的喜爱,对社会学的向往,哪笔者将不胜欣喜。 一、生平与著作 埃米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又译作迪尔凯姆,1858——1917)生于法国东北部孚日郡首府埃皮纳尔市的一个犹太教教士家庭。幼年曾学习希伯莱文、旧约和犹太教法典。青年时代放弃了宗教信仰,走上实证科学的道路。1879年,21 岁的涂尔干经过两年的连续落榜终于考进“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师从哲学家布特鲁,史学家库朗热等,1882年毕业。1882~1887年,在省立中学教书。其间赴德国游历一年,了解和学习教育学、哲学、伦理学,深受心理学家冯特实验心理学和滕尼斯“社区与社会”的影响。1887~1902年,在波尔多大学教书,并在那里创建了法国第一个教育学和社会学系。1896年,被任命为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这是法国大学中第一个社会学教授职位。1898年,创建了法国《社会学年鉴》。这本刊物不仅巩固了社会学的学术地位,而且联系了一批学生和学者,在很短时间内,形成了以编辑部为核心的迪尔凯姆学派(又叫法兰西社会学派),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几乎所有著名的社会学家都属于迪尔凯姆学派。1902年后执教于巴黎大学,1906年被任命为巴黎大学教育学讲座教授,这个讲座于1913年改称“社会学讲座”。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中断了这位反战学者的学术研究,并且,他的唯一的

自考20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

自考20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A 19世纪20年代 B 19世纪30年代 C 19世纪40年代 D 19世纪50年代 2、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是() A《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B《资本论》的出版C《反杜林论》的出版D 《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 3、马克思主义是() A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包括其继承者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B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C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D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理论体系。 4、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科学社会主义理论B政治经济学理论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 阶级斗争学说 5、促成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辛亥革命B十月革命C五四运动 D 中国共产成立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理论成果是() A大同思想B三民主义C毛泽东思想D邓小平理论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个伟大理论成果是() A邓小平理论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C、科学发展观D毛泽东思想 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个重要理论成果是() A邓小平理论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C科学发展观D毛泽东思想 9、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 A理论联系实际B精读和泛读结合C早期著作和晚期著作结合D、马克思著作和毛泽东著作结合 10、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A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推翻资本主义制度C实现共产主义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11、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历史观是() A唯物史观B唯心史观C激变论D庸俗进化论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 A黑格尔B马克思C费尔巴哈D恩格斯E亚当·斯密 2、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 A、实用性B阶级性C科学性D实践性E革命性 3、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社会学C马克思主义政治学D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E科学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 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 B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C 19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D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 E德国古典哲学 5、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两个理论贡献是() A创立唯物史观B创立阶级斗争学说C创立剩余价值学说D创立社会主义学说E创立科学是生产力的学说 6、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包括() A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C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D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E马克思主义的表达方式 7、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B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C 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 D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E 19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 8、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是() A、生物进化论B相对论C量子力学D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E细胞学说 三、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特征是什么?(参看教材第3、13页)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思想

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社会事实” 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学要想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必须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在他看来,应当把社会事实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1)社会事实的含义:一切行为方式,无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个人以约束的,都叫社会事实。他认为,社会事实具有三个特点: 一是制约性:即社会事实不仅存在于个人的意识之外,而且还具有一种必须认同、服从的、带有某种强制性的力量。这种强制性力量会强加于个人,而不管个人是否愿意接受它; 二是客观性。也就是说它是实际存在的一种对象,而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它的存在;另一方面,迪尔凯姆认为客观性不等于可见性或者可触性。例如,法律、道德、宗教信仰甚至包括语言以及货币制度等都独立存在于个人的意识之外; 三是普遍性。这是由于它具有集体性。迪尔凯姆利用19世纪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成果,证明了聚合在一起的个人行为不同于其独处时的行为。在他看来,人从来都没有生活在孤立的状态之中,所以,精神风尚一定会凝聚成社会集体观念。 (2)社会事实的类型 在《社会学方法论的准则》一书中,迪尔凯姆将社会事实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物质形态的社会事实。主要包括:①社会;②政党;③教会;④组织等; 二是非物质形态的社会事实。它主要有:①道德;②集体表象(价值规范);③社会潮流; 2、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在1895年的《社会学方法论准则》中,迪尔凯姆认为,作为一门科学的学问,一门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社会学应当有自己的方法与准则。他于是提出了如下“准则”: (1)把社会事实当作社会学研究的起点: 一是要摆脱一切预断,尊重事实,排除一切在头脑中已经存在的观点,像笛卡尔那样,做到“我思故我在”; 二是要从感性材料出发去开展研究,达到对社会事实的本质认识; 三是要剔除感性材料中的主观成分,寻求价值中立。 (2)要能区分正常的社会现象与病态的社会现象 正常的社会现象是指“规则的现象”,即“应当这样的现象”,“普遍存在的现象”; 迪尔凯姆 一、社会学研究的对象:社会事实 二、社会转型理论:原因、社会团结、社会分工 三、社会失范理论(失范、自杀论) 四、宗教社会学:宗教社会的基本形式

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谈谈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2、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谈谈你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答:我们所学的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理论渊源和经典体现,是与马克思社会生产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社会结构理论和社会冲突理论紧密相联的有机体。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不仅包括了对东、西方社会不同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渡的途径、道路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关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动力以及社会形态依次更迭的理论,而且也包括了对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些具体社会形态所进行的研究(如对英国、德国、法国、俄国、中国等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国家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并提出了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著名论点。它涉及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人的社会行动、社会结构、社会形态与社会演进、阶级斗争学说以及权力、统治、官僚制、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进行的经济与社会分析,其内涵丰富、体系完整。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具体内容: 一、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科学基础。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最一般规律的理论。马克思一生对人类社会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唯物史观为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分析奠定了深厚的科学基础,

为其对社会发展理论的具体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我们认识社会发展理论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二、社会形态与社会演进论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是各种社会发展理论所依据的一种理论范式。社会形态是由历史上一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等全部社会要素组成的统一的完整的社会体系,是按照本身特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发展着的活的有机体。一个社会形态都有其特殊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有其生产、发展和消亡的历史,一个较低的社会形态必然被另一个较高的社会形态所代替,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社会形态更替的历史。社会的发展和演化是多线条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把社会形态划分为社会经济形态、社会主体形态、社会交换形态、社会技术形态等,但其中以经济基础为划分社会形态的主要标准。 三、“现代社会”的理论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现代化思想。马克思深入研究了现代资本主义大工业对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对推动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巨大威力和作用,指出了人类历史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进程中的基础条件、基本途径和主要动力。马克思的“现代社会”的理论体现了现代化思想。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形态和阶段的多角度的考察与划

论涂尔干的社会整合思想及其可能

论涂尔干的社会整合思想及其可能——以《社会分工论》为例 谢丽丽 (西北师范大学社会学系甘肃兰州 730070) [摘要] 涂尔干乐此不疲地致力于社会整合,也即社会秩序问题,主要是为了解决西方国家从前现代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型期中遭遇的各种社会问题,建立社会秩序。文章以《社会分工论》为例,系统梳理了涂尔干的社会整合思想,分析了社会整合思想及其可能。 [关键词]涂尔干;社会整合;社会分工;社会失范 社会整合一直是社会学家最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早在社会学概念形成初期,孔德就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如何重建社会秩序问题,即用何种理论工具最大程度地解决当时的社会混乱问题,并提出了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理论;此后,斯宾塞提出了社会有机体理论,其目的也是为了解决社会发展不畅问题;而涂尔干对于这一问题的论述更为全面,因而其贡献也更为显著。涂尔干在其《社会分工论》中围绕社会团结——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深入研究了劳动分工的发展及其所引发的社会转型过程的各种社会失范问题,探讨了社会整合和重建社会秩序这一主题。 一、问题:社会整合的社会原因 涂尔干毕生关心和探索的研究领域是社会的整合,也即秩序问题。涂尔干一生的秩序情结让他乐此不疲地致力于社会整合机制的研究,而这是与他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的。涂尔干生活于19世纪后期,这是西方发达国家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急剧转型时期。由于社会急剧转型,社会不可避免地出现种种社会矛盾和冲突,甚至导致社会危机。涂尔干带着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道德关怀,致力于研究各种危机现象产生的原因,探讨能够有效消除这些危机现象的办法。 《社会分工论》一书是涂尔干(Emile Durkeim)的博士论文,也是他的第一部理论巨著。该书创作于19世纪末期,当时西方国家正经历着从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各种危机(经济危机、精神危机、社会危机)。由于维系传统社会整合的纽带已经瓦解,而新的整合机制又没有建立起来,所以,欧洲社会曾经陷入了极端混乱的状态。由于社会急剧转型,不可避免地出现种种社会矛盾和冲突,甚至导致社会的危机,在涂尔干看来,这就是社会失范造成的。涂尔干认为社会失范(social anomie),是指当社会变迁剧烈时,旧的规范不适用了,新的规范又未建立起来,或者是某种规范功能发挥受到阻碍,或者是几种规范体系相互冲突,从而使人们失去了行为的规范和准则,不知所措。 涂尔干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角度讨论了欧洲社会出现失范的原因,他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本第二版.doc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 1社会学一词最早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正式提出的 2 社会学本身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一般社会哲学到专门的具体社会科学的演变过程 第一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社会运行论” 一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时代根 1 社会学在20世纪30-40年代产生决定性因素是时代实践的要求 2 政治革命与产业革命 (1)社会转型的产物 (2)社会秩序的要求 3社会学的思想源泉 (1)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 (2)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3)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成就 (4)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十九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 二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 1 社会运行发展三种类型 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中性运行与模糊发展 恶性运行与畸形发展 2 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总体上是能够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宏观微观上都可以 社会主义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基础,它与生产社会化是一致的 三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表现 1 跟中国历史上的学术传统密切相关 2 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实社会运行密切相关 3 能够有效的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改革服务 四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 1分类(1)侧重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 (2)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 (3)不属于以上两类 五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个人与社会关系是指两者互生互动的过程 第二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一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 二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1与历史唯物论是具体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 2 与单科性社会科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的关系是综合性科学与单科性科学的关系 3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历史学,管理学)的关系是特殊与特殊的关系 4社会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社会学基本理论--各流派观点

1、社会学:是一种试图用科学的思维逻辑来讨论人类社会行动和社会结构的科学. 2、社会学理论:默顿:社会学理论是社会学家精神活动的产品,是从社会研究中得出的一般性原理,是一个总体概念,并不特指某一流派的理论观念。乔治瑞泽尔:社会学理论是一组互相关联的观念,能够对社会世界的知识加以系统化,能够解释社会世界,并预测社会世界的未来。 3、社会学的功能:描述、解释、预测。 4、社会学的理论视角 结构功能主义:帕森斯、默顿;社会冲突论:科赛、达伦多夫;社会交换论:霍曼斯--行为主义,布劳--结构主义,爱莫森;符号互动论:米德--心灵、自我、社会,布鲁默---定性研究,戈夫曼---戏剧理论。 1、功能主义或者结构功能主义 孔德、史宾赛、涂尔干、马林诺夫斯基、帕森斯、莫顿 正功能:有利于社会系统的稳定与发展。潜功能:未曾预料到得客观后果。 功能主义的相关特点: 第一、社会每一要素都会对社会发展期作用,因此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即'"存在的及是合理的“。 第二、关注系统稳定,协调及最大有效性条件。 第三、社会系统基本上处于动态均衡中。

第四、社会变迁是以渐进、适应的方式进行,而不需要贸然的革命方式进行。 第五、强调价值共识在维持社会稳定和秩序中的作用。 孔德社会学思想的主要内容: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 社会静力学:指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规秩序,从横断面静态的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共存的秩序与原则。特征:社会的协调、和谐、秩序是主题。构成社会的各组成部分在维护社会秩序中有不同的功能。研究对象有明显的共识性。 社会动力学:从社会纵向研究社会的变迁与进化。 特征:人类社会的变迁就是人类社会秩序从无序向有序转变的历史过程。人类社会的变迁与进步是人类智力或人性发展的必然规律。以实验观察为基础获得的知识与秩序的实证阶段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阶段。观点:认为人类智力发展有三个阶段,认为智力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发展的历史。 斯宾塞社会学思想的主要内容---社会有机体论和社会进化论。 社会有机体论:生物与社会在结构,功能上的相似,依据生物有机体推论社会有机体,从而说明社会性质,整个世界是又无机领域、有机领域和超机领域构成,生物有机体是部分为整体而存在,社会有机体是整体存在与部分之中。 社会进化论:进化是由同质结构向异质结构进化。 涂尔干的社会学研究对象及方法论: 社会是一个整体,不能还原为个体。

浅谈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浅谈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摘要] 马克思主义究其本质就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学说,马克思主义三大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无不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息息相关。哲学探索人的本质,为人们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界提供方法论依据。而政治经济学则是更一门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关于社会阶级分层的学说,科学社会主义更是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方向:共产主义社会。本文由5部分组成,首先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创立的背景,方便读者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肩负的使命,然后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希望对新时期研究马克思的学者们可以借鉴,第三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理论,简要的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学重要的观点与思想,第四部分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中国化,阐述了一代代革命家们如何让把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片大地上,体现价值。文章的最后,阐述了现阶段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热点和前沿问题,希望可以抛砖引玉,引起读者们的广泛思考。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研究方法;基本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创立的历史背景 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思格斯不仅是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经济学家,而且是伟大的社会学家。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主要有三部分组成,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他们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就包含了无产阶级社会学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理论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 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问题的科学,它主要是研究社会的性质、结构和功能,研究一定社会群体组织的性质、社会群体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研究人的本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集团、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便开始了对社会问题的研究。1842年马克思写的《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1843年写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论犹太人问题》,1844年写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3年底到1844年初恩格斯写《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等,都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社会学原理。他们在以后年代的许多著作中,特别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著作中进一步阐述和完善了科学社会学理论。 他们在这些著作中不仅提出了一系列科学社会学的概念、范畴和方法,而且创立了无产阶级的完整的科学社会学理论体系。列宁说:“达尔文推翻了那种把动植物种看做彼此毫无联系的、偶然的、‘神造的’、不变的东西的观点,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确定了物种的变异性和承续性,同样,马克思也推翻了那种把社会看做可按一长官的意志(或者说成社会意志和政府意志,都是一样)随便改变的、偶然产生和变化的、机械的个人结合体的观点,第一次把社会学置于科学的基础上,确定了作为一定生产关系总和的社会经济形态的概念,确定了这种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1]并且“社会学中这种唯物主义思想本身巳经是天才的思想。”[2]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众所周知研究方法对于一个理论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是否拥有科学的研究方法,对于一个理论的成熟与完善尤为重要。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依然对我们当今做研究做学问有着借鉴意义。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方法论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的关于社会研究和分析的方法和理论。而与之相对应的西方代表性的思想是孔德的实证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顾名思义,就是确定,有用的,准确无误的。孔德认为自然科学是研究社会现象最科学的方法,并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社会发展的三阶段论。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哲学方法论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要从生产力的发展角度看待整个人类历史,而不是把眼光局限在某个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世界是普

罗伯特贝拉的宗教社会学思想述评

罗伯特?贝拉的宗教社会学思想述评 李峰 2012-8-1 21:38:41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摘要:作为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贝拉的思想主要围绕着现代性议题中宗教的意义和功能而展开。从其宗教社会学大致可分为求学阶段的学术积累、哈佛大学时期的“悲观的乐观主义”、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的“乐观的悲观主义”和70年代后的“后新教徒”问题四个时期,他分别对宗教的本质、宗教研究的路径、宗教与现代化、宗教进化、美国公民宗教和美国道德生态重建等具体议题进行了分析。但我国学界对贝拉的介绍和研究多具碎片化。贝拉宗教社会学的基石是其宗教观,而这种宗教观又主要扎根于西方特别是美国社会之中。为此,我们对贝拉理论的接受和批判都必须以此为逻辑起点;同时,我们更不应仅拘囿于他的某个论说,而应对其学说有着整体的把握。 关键词:贝拉;宗教观;宗教与现代化;宗教进化论;公民宗教 罗伯特·贝拉(Robert Neeley Bellah,1927—)现为美国伯克莱加利福尼亚大学社会学和比较研究教授,他是少有的一位精通社会学、人类学、宗教学、哲学和神学的学者。在汉语学术界,对贝拉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最早的贝拉是作为一个美国文化研究者而被译介到国内。随后,高师宁①和赵沛-②等学者对贝拉的早期思想进行了介绍,其重点其宗教进化论。第三个阶段的研究主要在韦伯命题之下对贝拉的现代化论进行探讨,这体现于贝拉的《德川宗教》的翻译和出版。伴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强大,对何为中国人的共同精神家园,以及儒家是否为教等的探讨成为学界的重要议题,在此背景下,贝拉的“公民宗教”成为学界关注的第四阶段的重点。③

社会学课后练习

一、不定项选择题(1至多个答案) 1、最先提出和使用了“社会学”一词的学者是( A ) A、孔德 B、斯宾塞 C、马克思 D、迪尔凯姆 2、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特点( ACD ) A、实践的原则 B、改良主义的立场 C、辩证的思维方式 D、研究方式的批判性 E、价值中立原则 3、一个人全面放弃以前已经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过程是哪种社会化类型( C ) A、继续社会化 B、初级社会化 C、再社会化 D、逆向社会化 4、社会化的基本功能有( ABD ) A、文化传承 B、个性发展 C、向上流动 D、角色学习 5、认为不管强关系还是弱关系,社会关系所带来的社会资源才是寻找工作和职位升迁的关键,是哪种社会网络分析理论的观点。( C ) A、“结构洞”理论 B、嵌入理论 C、社会资源理论 D、拟剧论 6、由两对或两对以上均为异代的夫妇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哪种家庭结构形式( A ) A、主干家庭 B、联合家庭 C、断代家庭 D、核心家庭 7、以下哪些选项属于非正式制度( ADE ) A、习惯 B、法律 C、法规 D、惯例 E、禁忌 8、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包括:( ABCD ) A、价值理念 B、制约对象 C、预期目标 D、行动规则 9、社会公正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ABCEFG )

A、机会公正 B、程序公正 C、结果公正 D、贫富均等 E 、权利平等 F、性别平等 G、代际平等 10、社会问题研究的理论视角有哪些( ABD ) A、社会整合理论 B、社会解组理论 C、常人方法学 D、文化失调理论 11、西方社会学的局限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BCE ) A、实践的原则 B、改良主义的立场 C、机械的二元对立倾向 D、研究方式的批判性 E、价值中立原则 12、成年人为了适应社会生活和角色要求而继续进行的社会化过程是哪种类型的社会化( A ) A、继续社会化 B、初级社会化 C、再社会化 D、逆向社会化 13、社会交往不可或缺的方式有( ABCD ) A、语言媒介 B、符号系统 C、意义表达 D、情景解释 14、以下哪些是网络分析的理论( ABC ) A、“结构洞”理论 B、嵌入理论 C、社会资源理论 D、拟剧论 15、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共同居住和生活所组成的家庭是哪种家庭结构形式( D ) A、主干家庭 B、联合家庭 C、断代家庭 D、核心家庭 16、以下哪些选项属于正式制度( BC ) A、习惯 B、法律 C、法规 D、惯例 E、禁忌 17、“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着名论断是谁提出来的( B ) A、费孝通 B、毛泽东 C、李大钊 D、雷洁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