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低碳社区排放情况的量化与可视化

低碳社区排放情况的量化与可视化

低碳社区排放情况的量化与可视化
低碳社区排放情况的量化与可视化

Quantifying & Visualizing Low Carbon Communities
低碳社区排放情况 的量化与可视化
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Low Carbon Development
Climate Change Department of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 Reform Commission and the China Sustainable Energy Program of The Energy Foundation March 17-18, M h 17 18 2011 Kunming, PRC 低碳发展国际研讨会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应对气候变化司 能源基金会---中国可持续能源项目 2011年3月17-1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 昆明 Eliot Allen, AICP, LEED AP-ND, CNU-A Principal Criterion Planners Portland, Portland Oregon USA eliot@https://www.doczj.com/doc/d33536016.html, 规划师协会,LEED认证专家-社区开发 俄勒冈州标准规划咨询公司 总裁 波特兰,美国
200\877A
0
Quantifying?&?Visualizing?Low?Carbon?Communities 低碳社区排放情况的量化与可视化
第一部分: 低碳规划技术:低碳源节点
Part 1: A low carbon planning technique: Cool Spot nodes.
第二部分: 低碳规划工具:INDEX情景分 A low carbon planning tool: INDEX scenario software. 析软件 Part 2: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scope: Building and transportation sectors.
温室气体(GHG)排放范围: 建筑和交通部门。
200\877A
1
1

Why?Quantify?&?Visualize?GHG?为什么量化和可视化温室气体(GHG)?
? To help conceptualize the nature and extent of GHG emissions. ? 对GHG排放的本质和延伸的概 念进行定义
?
To create a frame of reference for setting GHG reduction goals and evaluating alternative scenarios.
? 为设置GHG减排目标和评估替 代情景制定参照标准
?
To reveal geograph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energy use sectors, and identify favorable locations for GHG reduction actions actions.
? 显示用能部门之间的地理关系, 确立GHG减排行动的有利地理 位置
?
To optimize investments in GHG reduction at co- ? 在建筑和交通中心共存的区域 优化GHG减排投资,例如低碳 located building and transportation centers, i.e. 源。 Cool Spots.
2
200\877A
Cool?Spots: Favorable?Locations?for?GHG?Reductions 低碳源:?GHG减排的有利地理位置
Urban planning premise: 城市规划前提条件:
?
Building energy and emissions are minimized 人口密度大、多功能建筑中,人 on a per capita basis in high-density, mixed-use 均建筑用能和排放水平最小。 buildings. Transportation energy and emissions are minimized on a per capita basis in areas with multi-modal transportation systems. 在拥有联运交通系统的地区,人 均水平交通能源和排放被最小化。
?
?
Co-locating high-density, mixed-use buildings with multi-modal transportation facilities “saturates” an area with energy efficient Cool saturates Spots. A network of Cool Spots can become the framework of a low carbon urban development plan.
在人口密度大、多功能建筑与多 种方式交通设施联接的地区,低 碳源最大化。
?
“低碳源网络”能够成为低碳社 区发展规划的框架。
200\877A
3
2

Cool?Spots?Definition 低碳源定义
Neighborhoods with: 符合下述条件的街区: 1. Superior regional transportation connection + 2. High-density mixed land-uses + 3. High-efficiency buildings 地区 + u oda oca a e system 4. Multi-modal local travel sys e + 5. High-efficiency infrastructure 卫星中心 + 6. Local & renewable energy production = Lower per capita GHG emissions ---------------------- ---------------------- 1. 区域内交通非常便利 + 2. 人口密度大,土地综合利用 + 3. 高效建筑 + 4. 本地多模式出行系统 + 5. 高效基础设施 + 6. 本地及可再生能源生产 =人均低水平GHG排放
200\877A
闹市 闹市区
4
Toronto,?Canada?Study?of?Neighborhoods加拿大多伦多街区研究
人 均 年 CO2 排 放
公 斤
交通
交通
建筑施工 材料 建筑 施工 材料
ASCE, 2006
200\877A
人口密度小的街区
Source: Norman, et.al., ASCE, 2006
人口密度大的街区
5
3

Cool?Spot?Kit?of?Parts 低碳源工具箱
Urban Plan Components 城市规划组成部分
Regional access – transit 区域道路——公共交通 Local travel – walk/bike/transit 地区出行——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 High-density land-uses & bldgs. 高密度的土地使用和建筑 Mixed land-uses & bldgs. 多用途土地使用和建筑 Solar orientation/ heat island reduction 阳光朝向/热岛效应减缓 District heating & cooling 集中供热和制冷 Distributed clean power generation 分散式清洁发电
200\877A
GHG Reductions GHG减排
Transportation 交通 Transportation 交通 Space conditioning; transportation 空调;交通 Peak bldg. load diversity; transportation 峰值建筑,分散负荷;交通 Space conditioning 空调 Space conditioning/water heating 空调/水暖 Generation emissions; distribution losses 发电排放;配电损失
Graphic UDA 6
Strengthen?Existing?Cool?Spots
增强既有低碳源
Identify transit centers 确定交通枢纽 Invest in Multi Modal Multi-Modal Transport 投资多模式交通
Benchmark Local GHG Conditions 以地方GHG 状况为基准
+
Invest in Bldg. & Infrastructure Efficiencies Effi i i 投资建筑物&基础 设施效率 Define pedestrian areas 确定步行专区
Reduce GHG Emissions 减少GHG 排放
200\877A
7
4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合集(一)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合集(一) 人类社会自从有了城市,城市就承载了人类大多数梦想与灾难。城市形态的出现第一次把人类分散居住的状态集中到城市里,同时,城市也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家园,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从约旦河边最早的城市--耶利哥城,到现在正在建设的阿布扎比“零排放”生态城,时间跨度超过一万年。

目录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一日本北九州.pdf1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二阿拉伯马斯达尔.pdf2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二阿拉伯马斯达尔1.pdf3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三.pdf4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三弗赖堡.pdf5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三弗赖堡1.pdf6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四马尔默.pdf7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四马尔默1.pdf8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四马尔默2.pdf9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五英国生态城镇.pdf10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五英国生态城镇1.pdf11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五英国生态城镇2.pdf12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五英国生态城镇3.pdf13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六法国生态城镇.pdf14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六法国生态城镇1.pdf15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六法国生态城镇2.pdf16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六法国生态城镇3.pdf17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六法国生态城镇4.pdf18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七巴西库里蒂巴.pdf19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七巴西库里蒂巴1.pdf20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七巴西库里蒂巴2.pdf21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八芝加哥中心区脱碳.pdf22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九美国吉奥斯零耗能地.pdf23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十瑞典哈马碧生态城建设.pdf24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十瑞典哈马碧生态城建设1.pdf25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十瑞典哈马碧生态城建设2.pdf26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十一布里斯班CitySmart项目的措施.pdf27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十一布里斯班CitySmart项目的措施1.pdf28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十二日本横滨的气候变化行动计划.pdf29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十二日本横滨的气候变化行动计划1.pdf30

加强社区建设促进社区思想政治工作

加强社区建设促进社区思想政治工作 加强社区建设促进社区思想政治工作 我区是泰州市的中心城区,主城区面积31.69平方公里,32.8万人,下辖6个街道,5个乡镇,76个社区居委会。几年来,城区的社区建设经过起步、发展、提高三个阶 段的探索与实践,由单一的救助服务逐步发展为面向全 社会全方位多功能综合性社区服务与各项社区建设事业。区社区服务中心正式于上月26日落成开张,六个街道也设有社区服务中心,74个社区服务站。初步形成了区、 街道、居三级社区服务网络。近年来,我局按照区委、 区政府的统一部署,坚持以社区建设为抓手,切实做好 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保证了社区的稳定,为全区经济、 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一、逐步健全社区建设运行机制,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 构建有力的组织保证。 区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区有关部门、驻区 单位等广泛参与的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指导、组织、管理社区建设,同时负责抓好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社区 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民政局局长任办公室 主任,牵头组织、协调、考核、督查全区社区建设、思 想政治工作等。各街道、居委会也相应建立了社区建设

领导小组,都把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列为重要的工作内容。各街道社区围绕“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有一支模范 作用较好的党员队伍和居干队伍,有一个健全的思想政 治工作网络,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的目标,出 台了一系列的措施,对社区党组织建设、思想政治工作 运行机制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二、不断拓展社区建设活动内容,让思想政治工作走进 社区千家万户。 一是面向社区“孤、老、病、残”群体的助弱服务。全 区各街道居委会共有特殊服务设施102处,主要开设老 年人收寄养、医疗康复、保健、文体娱乐、休闲以及残 疾人活动站、残疾儿童寄托所等服务。同时,我们立足 海陵实际,以“星光计划”为契机,新建、改建了一批 老年服务设施项目,目前,我区已建好或正建的“星光 计划”项目27家,这些项目全方位、多层次、多样性地满足社区老年人需求,使老年人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二是面向广大居民提供便民利民的服务。社区建设的落 脚点和归宿点是为居民群众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现 全区共有公益性、福利性服务项目259个,共设有老年 活动室68个,文明市民学校26所,图书阅览室59个,青少年和文化活动室55个,警务室74个,宣传栏、公示栏142个,全民健身点30个。区、街、居以社区服务中

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的若干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的若干意见 城市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也是我党执政的重要基础。随着##开发的纵深推进,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市社区正在成为开发区社会治理的重心,居民生活的家园,基层民主政治的舞台,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为健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服务体系,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城市社区工作,科学谋划“十三五”期间##的城市社区建设,根据中央和省市有关精神,结合##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区城市社区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目标 按照“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通过今后三到五年的努力再新建一批城市社区,使我区城市社区的组织体系更加健全,社区自治水平进一步提高;服务设施更加完善,社区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社区居住环境更加优美,居民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进一步形成;社区共建氛围更加浓厚,居民参与率、满意度、幸福感进一步提升,把我区社区全面建成符合##实际、具有开发区特色的新型城市社区。 二、明确社区建设主要任务 1.党建引领,切实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以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统领,强化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建立健全社区组织体系,制定落实《社区组织规范化管理实施细则》,努力提升社区组织建设规范化水平。加强社区党组织自身建设,选优配强社区党组织书记,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党员固定活动日”等制度,加强对社区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按照“双管双争、两地报到、双岗服务”的要求,推动在职党员进社区报到领取“微心愿”、开展志愿服务,引导社区党员和在职

党员在社区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深化区域化党建工作,推行社区党建“契约化”共建,积极探索辖区内单位、共建单位等党组织参与社区党建共建新途径,统一调配、集约利用区域内党建资源和公共服务资源,发挥两新组织党组织的实质作用,加强商圈、楼宇党建工作,在有条件的小区业主委员会中逐步建立党组织,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和服务。 2.居民自治,扎实推进社区民主自治机制。健全居民自治组织,切实加强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建设,完善社区民主选举办法,全面推行换届直接选举;优化社区居民代表会议结构,由居民代表、驻社区单位代表、社区社会组织代表、社区党组织成员、居委会成员和社区专职工作者代表等组成,共同研究决定社区治理的重大事项。创新居民自治制度,推行“开放空间”的社区议事模式,实行专职社工“网格管理、包幢联户”的工作方式,每位社工必须联系300户左右居民,确保联系不漏户、服务无盲区;探索建立“五位一体”的社区协商机制,对社区发展中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事项、居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和重大工作部署在社区的落实,应充分调动社区党员、居民代表、驻社区单位、社区社会组织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等的积极性,通过居民会议、居民代表会议、业主协商、居民决策听证、民主评议等形式开展灵活多样的协商活动,逐步提高居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 3.服务创新,努力提升社区服务能力。构建服务平台网络,全面建立社区“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对居民办理劳动保障、社会救助、卫生计生、暂住人口登记等公共服务项目实行公开集中办理;积极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增强服务能力,进一步扶持发展市场化的社区便民利民服务,切实帮助居民解

低碳社区评价指标体系

低碳社区评价指标体系 1 体系简介 根据低碳园区的特征及建设目标,本体系将低碳园区的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目标层,反映社区低碳发展状态和发展差异;第二层为准则层,分别对应低碳发展的几个发展重点,即社区低碳建筑、社区低碳生活方式与环境友好;第三层为指标层。 评价体系由9个指标组成,见下表。 表1 低碳社区评价指标 2 指标解释 1.社区生活 (1)社区私家车拥有率:在经济迅猛的发展中,私家车拥有率也不断攀升,是侧面反映居民低碳出行的重要指标。社区私家车拥有率越高,表示低碳出行率越小。 (2)社区公交出行率:是指居民通过乘坐公交出行次数占居民通过所有交通工具出行次数的比例。社区公交出行率越高,表示该社区出行方式更加环保,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 1.社区建筑 (1)3R材料的使用率:3R材料主要应用于环保方面,是指:“垃圾(Rubbish)、资源(Resources)、再利用(Recycle)” 如:用于环保材料上是指:可重复

利用材料、可循环利用材料和再生材料(3R材料)。 (2)社区新建建筑节能达标率:是指新建建筑符合国家建筑节能设计规范的建筑面积占总建筑面积比例。 (3)社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率:是指对不符合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的既有建筑实施节能改造。 (4)节水器具的使用率:对于住宅用户用水来说,节水器具可分为节水便器、节水龙头、废水回收装置和恒温混水阀。社区内使用节水器具居民越多,表示节水节能率越高。 (5)节电器具的使用率:主要指家庭节能灯、节能电器等节电设备占总电器使用量的比率。 1.环境友好 (1)社区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据专家统计,1千克标准煤燃烧会释放2.493千克二氧化碳。根据社区每年的能源消耗量可以大概估算出二氧化碳排放量,除以常住人口数,就可以得到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 (2)人均绿地面积:公共绿地是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游憩绿地,应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它块状带状绿地等。 3指标标准值确定 表2 低碳社区评价各指标标准值 注:由于部分指标标准具有一定的目标性,目前尚不清楚广东省内社区的实际情况与该标准的符合性,在实际评价的过程中也可采用相对标准。

加强社区建设 提升社区服务

加强社区建设提升社区服务 ——关于如何提升社区管理与服务的调查与思考 作为社会最基本单元的社区,正逐渐成为各种社会群体的聚集区、各种利益关系的交织处、各种社会组织的落脚点、各种社会资源的承载体,社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重要的基础作用正日益突现。 市委张书记到项里街道果园社区调研社区建设工作。按照张书记强调的“要进一步加强社区服务管理,完善社区服务功能,真正的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生活方便、舒适的居民家园”的具体要求。街道就如何提升社区管理与服务进行了调查与思考。 一、街道社区建设的基本现状 1、社区人口情况。街道总面积约37.5平方公里(比其它3个街道总面积还要多),辖10个居委会和1个果树试验场,97个居民小组(片),14401户,65454人,社会人口近10万人,是一个集老城区和郊区为一体的复合型街道。 2、社区“两房”情况。街道10个居委会和1个果树试验场,平均每个社区活动用房只有120平米,其中项里、南关和果园社区有自己活动用房,其余社区均是租或者借用的活动用房。 3、社区经济情况。居委会无经济增长点,无收入来源,集体经济无收入,而社会事业支出却很大,一些居委会连工资发不出,影响居委会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以辖区内项里、南关两个居委会实际情况为例:项里社区面积3.8平方公里,实有人口2.43万人,三个居民小组,十

二个片,辖区单位41个,规模小区3个,宿迁学院、人民医院、真如禅寺等单位均坐落在此。居委会现有工作人员28人,每年用于现有工作人员及内退内养人员工资支出60余万元,保险28万余元,围绕市、区、街道重点工作如招商引资、环境卫生、绿地建设和扶贫济困等支出50余万元,合计全年支出在150万元左右。居级财源收入主要来源于门面房的收入,每年约40万元。居委会现有财产:楚街门面房一套500平方米,新南菜市门面房五间,投资宿迁学院社会办学150余万元,宿城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借款200万元,合计650万元,居委会面临中心城市不断建设,原赖以生存的门面房越来越少,居级收支矛盾不断突出。 南关社区收入情况:集体收入约50万元,1、房租收入:08年之前每年的房租收入不足10万元,后先后在宿中东门和卫生路北侧建了40余间临时简易门面房,使房租收入达到近30万元;2、黄河滩建材厂租金收入每年1.5万元,08年8月签订已收了3年;3、借款利息收入,居委会借给开发区(南区)现金尚有123万没有偿还,每年结息在11万余元,今年尚未结算;4、其它收入:包括上级拨款、自筹及卫生费收入等10万左右;5、另幸福家园物业公司基本做到收支平衡,每年约收入22万元,但居委会分流了8名居组人员(居在职工作人员),减轻了居级负担。支出情况:每年共75万元,工资30万元、保险20万元、奖金、福利10万元、公用支出5万元、建设支出5万元、其它支出5万元。居级财产情况:1、黄河滩建材厂尚有10余亩土地(已被征用、钱已付),场区内还有房屋100余平方米,现对外出租;2、附小北侧尚有6间门面房(系永久性建筑),每年均有固定收入;3、其它均为临时性建筑,包括现有的临时办公用房及附属设施。

对当前中国社区建设四大问题的思考

对当前中国社区建设四大问题的思考

对当前中国社区建设四大问题的思考 [摘要]本文对当前中国社区建设中的四大问题作了新的思考:当前,中国社区的类型多样,但“中国特色”的社区还处于“行政型”社区向“自治型”社区转型的过程中,而且在较长的历史时期,中国的“行政型”社区将发挥主导作用;社区治理要淡化“行政化”倾向,探索社区服务管理创新的模式,理顺社区自治模式中的社区居委会与街道办事处的关系、居委会与政府职能部门的关系、居委会与驻区社会组织的关系、居委会与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之间的关系;面对当今中国社区文化发展的三大困境,要区分社区文化的公益性与非公益性的关系,促进社区文化产业培育;中国城市老城区、老社区建设宜居社区,既要借鉴国外宜居社区的经验,更要从不同社区的实际出发,从“人居环境”、“公共服务”、“人际关系”等维度促进社区重塑。 [关键词]社区;类型;治理;社区文化产业;社区重塑

1991年,在社区服务的基础上,民政部提出了城市社区建设的概念。之后,中国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对中国社区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了进一步探索社区建设的不同经验,1999年,民政部在全国确定了26个城市社区建设实验区。200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由社区服务到社区建设,再由社区实验到社区示范,中国的社区建设走过了近二十年的发展里程,也提出了一些值得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如何认识社区类型的新拓展 从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提出社区概念以来,社区概念的内涵不断在丰富,社区的类型也不断在拓展。尤其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历史和不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原因,社区的类型更是复杂多样。比如,上海与北京、天津、重庆、广州等全国各城市的最大差异是:将社区定位于街道。这适应了当时上海城市“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需要,提高了

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案例

无锡生态文明助推经济发展 来源:中国环境报第7版(2011年8月10日) 2008年和2009年,环境保护部批准了两批18个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目前,全国有14个省开展了生态省建设,另有5个省正在启动。 作为生态省建设的细胞工程,全国超过1000个县(市、区)开展了生态县(市、区)的建设,并有38个县(市、区)建成了国家生态县(市、区)。这些地区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赢得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优势。 为鼓励不同地区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模式和途径,本版特推出生态文明建设系列报道,刊发一些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先试地区的经验。 作为经济发达地区的国家生态市,江苏省无锡市在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之路。本期刊发相关报道,以期对读者有所借鉴。 随着近日金城湾公园的正式开放,太湖内湖——蠡湖长达10年的生态环境整治与修复画上了圆满句号。夏日的清晨,站在渔父岛西堤拱桥之上,桥下湖水清澈,湖水之下有着茂密的“森林”,这些“森林”是一些沉水植物,如苦草、微齿莲子菜、鱼腥藻等,正是因为这些沉水植物牢牢固定住了底泥,不再搅动,从而使得湖水清澈,透明度显著提高。目前,蠡湖的水质已由10年前的劣Ⅴ类上升至Ⅲ类。 蠡湖水质的变化,让人不禁感叹,怎样的动力才能让一个在水上吃过亏的城市,利用10年时间治理好一个湖泊?又是怎样的动力让它成为全国首个建成国家生态城市群的地级市?江苏省无锡市委书记毛小平一语中的:“蠡湖治理的成功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体现,无锡要走一条发展之路,就是要探索生态文明。” 正是有了像蠡湖成功治理这样践行生态文明的一个个闪光点,才使无锡市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不断加速冲刺。 发展理念与具体行动同步 毛小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阐述了他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我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对人类生产、生活和发展方式的一场革命,是一项包括建立生态经济体

中共中央加强社区建设文件.doc

新华社北京11月9日电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全文如下: 我国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自2000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下发以来,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在服务居民群众、搞好城市管理、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起点,城市基层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革,社区居民委员会承担的社会管理任务更加繁重、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更加突出,居民群众对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服务需求更加迫切,但不少社区居民委员会还存在着组织不健全、工作关系不顺、工作人员素质偏低、服务设施薄弱、工作经费难以落实等问题,影响了社区居民委员会功能作用的发挥,影响了城市社区建设的整体推进。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适应新形势新任务需要,进一步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健全城市基层管理和服务体制,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现就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正确把握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以服务居民群众为宗旨,以提高居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社区和谐为目标,着力加强和改进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设施建设,努力把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成为功能完善、充满活力、作用明显、群众满意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进一步健全完善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城市社区组织体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组织基础。 (二)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基本原则是: ——坚持党的领导,把握正确方向。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坚持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推进社区居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

海外社区治理、社区建设案例.

海外社区治理 社区建设案例集 目录 一、台湾: (1) (一)台湾长庚养生文化村: (1) (二)桃米生态村: 可复制的台湾生态村经验 (6) 二、美国 (8) (一)美国太阳城——集中式养老社区的代表 (8) (二)美国The Terraces老旧社区 (10) (三)美国阿灵顿县——社区管理体现官民“协作” (11) 三、英国 (13) (一)英国贝丁顿社区——低碳社区的典范 (13) 四、日本 (16) (一)日本港北新城——镶嵌式养老 (16) (二)日本古川町——休闲社区营造 (17) 五、瑞典 (20) (一)瑞典哈马碧滨水新城——可持续发展社区的典范 (20) 六、新加坡 (23) (一)新加坡社区管理突出“严厉” (23) 七、德国 (25) (一)德国弗莱堡瓦邦社区案例:“旧军营”变身和谐社区 (25)

一、台湾: (一)台湾长庚养生文化村 全村均为无障碍的环境设计,24小时安全保卫,进出村庄需刷卡。村内附属有超市、书店、银行等服务性设施,村内居民除了自己做餐外还可到小吃店、餐厅等餐饮区就餐、或选择送餐服务。 村内养生休闲生活多种多样,建有体育馆、健康俱乐部、游泳池、网球场等休闲场所,还设有宗教活动场所,开展运动养生,娱乐交谊,艺文技艺、民俗活动、宗教活动等。 据村负责人介绍,村内的健康服务内容包括设立社区医院,提供居民特约门诊、康复及照顾护理等医疗服务;定期健康检查、防疫注射与体能检测,建立个人健康资料库;规划居民个人健康计划,提供养生处方和配膳建议,定期举办健康讲座、养生咨询;设立全天候监控中心,每户有紧急呼叫设施,确保高效率的紧急救护。 长庚养生文化村设计理念有“怡亲”、“健康”、“养生”、“文化”、“社区”、“体验”、“教育训练”等主题,但最主要的理念是“活到老,做到老”,集养老、医疗、生活和娱乐等功能于一体。这里是一个协助年长者“积极地经营生活,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养护”、“过独立自主的尊严生活”的地方。 目前长庚养生村约有4000户,可入住老人6000名,入住资格为年满60岁、配偶年满50岁且接受长庚医院身体检查证明健康状况合格者。会员们通过对台湾长庚养生文化村的参观访问,对村内老人们的科学生活方式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感到长庚养生文化村的营运方式,可以为我市提供一种养生和养老的借鉴模式。 养老地产新概念:是社区,又像医院;是医院,又像社区。 这个集养老、医疗、生活、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养生文化村是台湾“经营之神”、台塑集团董事长王永庆的创意。它以长庚医院雄厚的医疗资源做后盾,延伸出“银发族”养生服务,楼盘一推出即被抢购一空。目前,台塑设于台北县林口的首个养生文化村入住启用。 养生文化村及其样板房间环境优美,周围还有长庚护理之家与长庚医院等。房间内的生活设施齐全而又人性化。据介绍,该村占地34公顷,内有养老住宅3600多户。2005年10月,第一期706户即将进驻。一旦全部入住,这里将成为全球最大的银发社区。 在王永庆的规划中,养生文化村最重要的概念就是“活到老、做到老”。对于入住的老人,养生文化村并不只是提供安养服务,而是要积极地为他们创造退休后的生活,让每个住民都过得快乐、健康、有尊严。而在台湾传统的安养机构中,老人一入住往往就成了“等吃、

010北京市典型功能区低碳生态详细规划设计指标研究介绍

北京市典型功能区低碳生态详细规划设计指标研究① 鞠鹏艳黄献明叶大华叶嘉邱红 【摘要】论文通过对北京市典型功能区的低碳生态特点进行针对性研究,将低碳生态规划设计普适性指标与这些功能区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分析其适用性,通过科学的论证与必要的补充,形成针对不同功能区特点的低碳生态详细规划设计指标体系,确保据此展开的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可以有效引导北京城市建设实现低碳发展的既定目标。 【关键词】北京;典型功能区;低碳生态详细规划;设计指标 1.研究目的与价值 在国家宏观减排战略背景下,《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节能降耗及应对气候变化规划》提出节能1500万吨标煤和碳减排18%的目标。根据目标倒推实现路径,仅靠建设项目自发采用建筑节能技术不可行,必须采取约束与鼓励相结合、政府引导与市场推动相结合的手段,在全市范围积极发展低碳生态示范区、全面推动生态城市建设。在城市低碳发展所确立的总体目标下,城市规划与建设实践迫切需要通过创新规划方法将低碳生态目标向城市中微观层面进一步落实。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北京市典型功能区的低碳生态特点进行针对性研究,将低碳生态规划设计普适性指标与这些功能区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分析其适用性,论证不同指标的合理性,通过科学的论证与必要的补充,保证将指标体系不断推广落实到以功能区为重点的北京市低碳生态示范区的建设中。 本指标体系紧密围绕政府推动的功能区绿色生态示范区建设重点,结合“十二五”时期重点功能区类型,认识其本质特征和运行规律,审慎考虑其内涵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并考虑与北京市当前规划编制与审批管理重点相结合,确定在“详细规划阶段”(含控规与修详)将低碳生态指标纳入设计和管理可以更有效地引导生态示范区建设。研究以体系化的设计指标持续、动态地引导城市功能区在低碳生态建设方面的发展,为规划编制与管理部门决策提供直观、量化的参考依据(见图1)。 ①基金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 Z111109054011121)“北京市典型功能区低碳生态详细规划设计指标体系研究”

关于加强社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关于要求加强社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我区社区建设和发展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配套规划较难落实、发展空间受限 一是监管机制不畅造成现有政策落实难。社区一级自治组织成立后,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甬党[2001]4号)》和《关于进一步做好城市社区规划工作的通知(甬党办[2006]46号)》,对“将社区设施纳入公共设施配套建设规划;配套建设社区用房的标准和位置;涉及到两个以上开发公司的住宅区实行集中配套;对零星开发的配套政策”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上述政策出台后的近10年来,政策中提到的“社区配套设施在住宅区中心位置”这一点没能实现,“对涉及到两个以上开发公司的住宅区实行集中配套”这一要求也没能得到落实,“对零星开发的住宅区,其开发商可按标准折算后缴纳社区配套用房经费,所缴经费专项用于建设和购买社区配套用房”也是执行不利,“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现象暴露出政府监管机制的不畅。配套用房“边角料”和“分散”现象未能得到根本解决,先天的不足将不利于今后社区服务功能的进一步拓展和完善。 二是现有政策滞后于社区建设发展的实际。目前解决社区配套用房的途径仍较为单一,多数是靠开发建设的配套来改变现状。以中马街道为例:社区成立之初,街道所辖7个

社区,其中浮石社区得益于97年建成的新马小区而增配了70平方米的办公服务用房,当时在中马街道乃至全区范围内也属于配套较好的社区,多年后的今天,由于该社区没有开发地块,当年最好的徒然间变成了较差的,反差很大。试问,如果一个成熟的老小区,没有开发建设的条件,难道他的硬件设施就不需要改善吗?它所提供的服务就可以打折扣吗?其次,现有政策的滞后还体现在:①按户而不是按照开发面积配套。开发住宅的房型面积(单套)越来越大,有的达200—300平方米每户,造成实际户数越来越少,相应的配套房就少;②除住宅以外的其他开发项目均无社区用房和社工配套政策。作为城市核心区的中马街道,近年来住宅开发面积很少,据统计,仅开发建成了外滩花园、同方杰座、雨辰文星、汇豪天下四个小区,开发面积313046平方米;而近年的商业开发地块明显增多,如建成的老外滩商务地块、外滩大厦、大时代,在建的桃渡路地块、钻石商业广场地块、来福士广场地块、豪成房产地块以及待建的北客地块、北站地块,开发面积达到了579885平方米,住宅仅占了总开发面积的35%。但是,无配套不等同于他是服务的盲区。如此数据上的悬殊,不难说明现有政策滞后于社区建设发展这一客观实际。 2、社区行政倾向过浓、自治举步维艰 社区居委会组织法明确规定了政府与社区居委会之间

节能 低碳 绿色 生态 可持续建筑区别与联系

节能建筑: 节能建筑:是遵循气候设计和节能的基本方法,对建筑规划分区、群体和单体、建筑朝向、间距、太阳辐射、风向以及外部空间环境进行研究后,设计出的低能耗建筑。 低碳建筑: 所谓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提供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绿色建筑: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等),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及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它不仅能提供舒适、健康而安全的内部环境,同时具有与自然相和谐的良好的建筑外部环境。绿色建筑所代表的是高效率、环境好而又可持续性的建筑。绿色建筑不但为人类提供健康、舒适的工作,居住、活动空间,同时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它是实现“以人为本”、“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重要途径。 生态建筑: 生态建筑的概念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学的基本原理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合理地设计和建造居住、办公、商贸、生产等用房,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国际上,通常认为“生态建筑”体现三大主题:一是以人为本,健康舒适;二是资源的节约与再利用;三是与周围生态环境的协调,生态建筑是一种具有复合功能的建筑。 可持续建筑: 指以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建筑,包括从建筑材料、建筑物、城市区域规模大小等,到这些有关的功能性、经济性、社会文化和生态因素。可持续建筑的理念:就是追求降低环境负荷,与环境相融合,且有利于居住者健康。其目的在于:减少能耗、节约用水、减少污染、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健康、提高生产力、有益于子孙后代, 关系: 生态建筑归纳起来称为“资源有效利用”的建筑(Resource Effieient Buildings),又称之为“4R”建筑,即:Reduce:减少建筑材料、各种资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Renewable: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材料;Recycle:利用回收材料,设置废弃物回收系统;Reuse:在结构允许条件下重新使用旧材料。 绿色建筑、低碳建筑都是可持续建筑的组成部分,可持续建筑包含了低碳和绿色建筑,其关注的内容和着眼点更加广泛而完整。例如在减耗方面,可持续建筑不仅要求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同时也减少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等其他有害气体对臭氧层的破坏,减少磷化物和重金属的排放,以避免对全球环境造成更严重的破坏。

低碳指标体系案例

中瑞合作中国低碳城市项目(LCCC)初步工作成果发布 字体:【大】【中】【小】 8月27日,瑞士驻华使馆、中国低碳城市项目管理办公室联合召开中国低碳城市项目工作成果发布会,公布了初步形成的中国低碳城市能源管理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是经过瑞士公共能源规划和管理、绿色建筑等方面的专家以及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专家结合中国国情,共同研究制定的。该体系涵盖总体碳指标、城市管理、城市经济、建筑和交通5个方面,共设定68个指标。会议听取了试点城市(区)对指标体系的意见和建议。经过进一步修改后,中、瑞专家将分别到各试点城市(区)进行实地调研,针对各自特点完善能源管理指标体系。区金融办、发改委相关人员参会。 深圳将建低碳城市指标体系 https://www.doczj.com/doc/d33536016.html,深圳商报作者:沈小妮2010/10/11 7:45:03 提要:金秋十月,深圳的低碳生态示范市建设迈开了稳健的步伐:排放权交易所正式运行,深圳抢占低碳市场“头啖汤”;《深圳市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2010-2020)》出炉,各个政府部门在低碳发展的道路上,以引领者的姿态指引相关行业。 刚刚迈入而立之年的深圳,收获了一份沉甸甸的生日礼物: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深圳市政府签订《关于共建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合作框架协议》(简称《协议》),重点探索城市发展转型和南方气候条件下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模式。这一份厚礼,既是对深圳以往城市建设和环境生态保护成绩的肯定,也殷切寄望深圳为全国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做出表率。 金秋十月,深圳的低碳生态示范市建设迈开了稳健的步伐:排放权交易所正式运行,深圳抢占低碳市场“头啖汤”;《深圳市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2010-2020)》出炉,各个政府部门在低碳发展的道路上,以引领者的姿态指引相关行业。 建立低碳城市发展指标体系 2009年7月,深圳开全国先河,首次以立法形式明确鼓励发展低碳经济。市人大常委会第30次会议通过的《深圳经济特区环境保护条例》新增低碳经济内容:“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促进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低碳城市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更是进一步转变发展模式、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需要。深圳正在积极探索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作为深圳综合配套改革的重要内容,力争成为具有低碳领导力的城市。 为了给低碳经济发展、低碳城市建设提供客观、全面的科学依据,深圳市人居委大力推动对我市碳排放现状的调查研究。今年,环境科学研究院启动了《深圳碳排放现状及发展低碳经济关键途径研究》,该课题将从建设低碳城市的战

中国生态城市整体发展与典型案例

35 背景 当前,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形势的推动下,世界范围内正在经历一场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的巨大变革。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掀起了创建生态城市的浪潮,城市发展开始步入一个崭新的轨道。上世纪70年代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生态城市(Eco-city)的内涵随着社会与科技的发展,不断的得到充实与完善。在中国,建设生态城市是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并已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 中国生态城市整体发展与典型案例 □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刘琰 在此背景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与美国联合技术公司合作开展了“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构建与生态城市示范评价项目”。本项目规划为五年(2009年7月至2014年6月)自启动以来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根据协议,该项目将在5年期内从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角度,构建中国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并依照该指标体系,在中国遴选生态城市典型案例,大力推广生态城市最佳实践,鼓励和推动城市之间相互进行经验交流、借鉴,同时结合指标体系对案例城市进行评价,完成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由理论到实践的研究过程,从而促进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内容节选自《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构建与生态城市示范评价项目》2010-2011年度报告的部分内容。 ■ 天津中新生态城规划效果图

36 The Special Focus 中国生态城市发展的总体概述 中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始自江西宜春于1986年提出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此后经历了一段相对平静的蛰伏期。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全球资源能源短缺问题的逐步升级以及气候变化问题的日渐喧嚣,生态城市成为世界各国降低资源能源消耗、转变旧有发展模式、谋求城市新兴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与此同时,在国内外双重压力的驱使下,中国对于生态城市的关注也从专家学者的理论探索迅速升温至政府倡导的建设实践层面。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博士在2009年国际城市规划与发展论坛上首次提出了“低碳生态城市”的概念。低碳生态城市概念的提出是对生态城市理念、内涵的深化和具体化,也为我国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思路,一经提出就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认可。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既是顺应城市低碳化、生态化发展趋势的重要战略抉择,同时也是是转变发展方式、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2010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深圳市政府共同签署了共建“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的合作框架协议,深圳成为全国首个“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2010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与江苏省无锡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国家低碳生态城示范区——无锡太湖新城合作框架协议》;2010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河北省共同签署了《关于推进河北省生态示范城市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合作备忘录》;2011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成立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组织研究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规划、政策建议、指标体系、示范技术等工作,引导国内低碳生态城市的健康发展。另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还与美国、瑞典、英国、德国、新加坡等国家的有关部门签署了生态城市合作方面的谅解备忘录,共同开展生态城市方面的国际合作和交流。 除此之外,地方各级政府也表现出对于“低碳城市”、“生态城市”等极大的热情和关注。根据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学术交流部所做的一项统计表明,截至2011年2月,中国287个地级以 上城市提出“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的城市有230个,所占比重为80.1%(如图1所示);提出“低碳城市”建设目标的城市有133个,所占比重为46.3%(如图2所示);综合上述两种建设目标,提出低碳生态城市有关建设目标的城市已达259个,占到地级市比例的90.2%(如图3所示)。 中国生态城市典型案例的遴选 综上来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建设生态城市最为积极和主动的国家之一。在众多正在开展的生态城市建设案例中,本着兼顾典型性与代表性、差异性与可比性的原则,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课题组2009-2010年度选取了13个案例城市进行跟踪分析(如表1所示)。考虑到案例城市的代表性与典型性,2010-2011年度剔除了4个案例城市:北川新县城、密云县、延庆县和长沙市。同时,根据现有的信息(包括各地已获奖项和荣誉,如联合国人居奖、各部委所颁生态有关奖项等),结合相关专家意见建议,并经项目课题组内部多次讨论,2010-2011年度新增5个案例城市(或地区):北京市门头沟区、武汉市、呈贡新城、无锡太湖新城和合肥滨湖新区,最终确定2010-2011年度生态城市典型案例14个(如表2所示)。 中国生态城市典型案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综上所述,无论是政府提出的建设目标还是正在开展的建设实践,生态城市的发展热潮已经席卷中国大地。但由于当前生态城市建设尚处探索阶段,其建设和发展中所表露出的问题同样也是不容忽视的。 1、生态城市建设动机不明晰、概念化问题严重 当前中国各级政府已经普遍对生态城市发展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且进行了不同程度和规模的生态城市建设实践活动,但

社区基础建设知识

社区建设基础知识 1.社区的基本概念? 社区是居住在某一地域里的人们结成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从事多种社会活动所构成的社会区域共同体。 2.社区的基本属性是什么? 社区的基本属性包括区位的地域性、组织的系统性、管理的自治性、管辖的区域性、参与的全员性、主体的认同性、功能的综合性和机制的协调性,其核心是民主自治。 3.社区有哪些基本类型? 目前,新构建的社区分为四种类型: 单位型社区--人群主体由本单位职工及家属构成,有独立管辖界限,封闭式管理; 小区型社区--成建制开发的封闭式小区,功能设施配套,独立物业管理; 板块型社区--主要是以三级以上马路砍块划定的社区,多在老城区,是目前城市社区的主要类型; 功能型社区--除地域管辖因素外,具有特色功能的社区,如商贸、文化、公众等比较集中的区域,但一般没有常住居民。 4.构成社区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地域要素、人口要素、区位要素、组织结构要素、生活方式要素、社会心理要素。 5.城市社区的范围是指什么? 目前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出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6.社区设立的依据是什么? 社区设立的依据是坚持以地缘为基础,以适度的管辖人口和半径为条件,以居民的认同感、归属感为前提,按照有利于管理、自治、社区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工作效能的原则,科学合理的划分社区。 7.社区的设立、撤销和调整由哪级政府决定? 社区的设立、撤销和调整由县区(市)人民政府决定。 8.如何命名社区的名称? 社区的名称应根据国家有关地名管理的规定和社区成员的意愿与习惯确定,但一般不得以数字的方式命名。 9.社区建设的基本概念? 社区建设就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指导下,以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综合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为目的,推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共同发展社区事业,把社区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生活方便、秩序井然、人际关系和谐、政治民主的区域性文明小社会的过程。10.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模式是什么? 党委和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委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形成推进社区建设的整体合力。 11.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以人为本的原则;(2)区域发展原则;(3)主体参与原则;(4)资源共享原则;(5)协调发展原则;(6)党政推动原则;(7)民主自治原则;(8)渐进创新原则。 12.城市社区建设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社区组织建设、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社区服务建设、社区卫生建设、社区文化建设、社区环境建设、社区治安建设。 13.加强社区建设有哪些重要意义?

对中国当代社区建设的四大思考

对当前中国社区建设四大问题的思考 作者:鲍宗豪来源:添加日期:11年03月14日 1991年,在社区服务的基础上,民政部提出了城市社区建设的概念。之后,中国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对中国社区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了进一步探索社区建设的不同经验,1999年,民政部在全国确定了26个城市社区建设 实验区。200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 区建设的意见》。由社区服务到社区建设,再由社区实验到社区示范,中国的社区建设走 过了近二十年的发展里程,也提出了一些值得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如何认识社区类型的新拓展 从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提出社区概念以来,社区概念的内涵不断在 丰富,社区的类型也不断在拓展。尤其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历史和不同城市经 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原因,社区的类型更是复杂多样。比如,上海与北京、天津、重庆、广 州等全国各城市的最大差异是:将社区定位于街道。这适应了当时上海城市“两级政府、 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需要,提高了城市管理效率,推动了上海社区的发展。但是,随 着上海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航运、贸易中心的深入,随着上海街道职能的转变,不仅使 定位于街道的社区难以成为“共同体”,而且,常常把街道下的30~50个左右的居民小区当社区,以至社区的类型复杂多样。在浦东新区,不同的小区类型已有40多种。到底应当如何认识社区,社区能定位于街道或小区吗?如何对社区类型进行归类? 1.从社区的内涵看社区的定位 社区的定义具有多样性。在1950年代,西方学者希勒作研究统计时,已有 94种社区定义;中国学者杨庆kun在1981年作统计时,已达到140多种。社区定义的多样 性本质上与社区在世界各国的发展紧密相关。 为了把握社区定义的合理性,我们必须考察一下社区认识的本义及其丰富和发展。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出版了Gemeinschaft und Gesellschaft(英文版译为Community and Society,中文版译为《社区与社会》或《共同体与社会》),该书首次提 出了“共同体”即“社区”的概念。滕尼斯认为,社区是由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出 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抚、富有人情味的共同体。罗密斯把腾尼斯的“社 区”(Gemeinschaft)译成了英文“Community”,其词义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变化,不仅包括社会生活共同体,而且包括地域生活共同体;不仅包括传统的乡村社区,而且包括现代都市社区,这就扩展了腾尼斯“社区”一词的原意。1917年,麦基文发表的《社区:一种 社会学的研究》将村镇、县市和国家都称为社区,这对社区内涵的延伸似有些泛化。之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