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循环

微循环

微循环
微循环

微循环的基本概念

一、定义:

微循环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机体与周围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活动。单细胞生物通过细胞膜直接进行传递活动,肢节动物是通过组织间隙中的血淋巴进行传递,但进化至哺乳动物阶段(如人),只有肺和胃肠分别通过气管和食管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其他组织器官的位置、功能、代谢已经定型,构成器官的组织、细胞、不能直接和外界环境沟通,只有通过组织液、血液、淋巴液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

微循环就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能量、信息传递的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通过微循环显微镜可以直接观测到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内的血液流动,而不做特殊处理是看不清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的,因此,临床上通常认为微循环就是指毛细血管内的血液微循环。

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信息、能量传递的血液、淋巴液、组织液的流动,称为微循环(田牛教授于1993)。

二、微循环的组成

血管系统是连续管道,小动脉进一步分枝成直径为15微米左右的细动脉,细动脉再分枝成直径为5-8微米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汇集注入细静脉(8-30微米),细静脉汇合成小静脉。微血管包括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等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物质交换的血管部分。

从血管壁的结构看,小动脉管壁厚,有内弹力板、一至数层平滑肌细胞;小静脉管腔大、管壁较厚、内压低。现有材料都证明,不能通过小动脉、小静脉壁进行物质交换。毛细血管壁的基本结构是内皮细胞、基底膜、外周细胞组成。细静脉管腔增大,外周细胞向平滑肌转化。细动脉管壁稍厚有一层平滑肌细胞。毛细血管、细静脉以及细动脉的管壁结构适合于物质通过。

大量医学实验工作证明,毛细血管、细静脉、细动脉及毛细淋巴管是血液、淋巴液和细胞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微血管是血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微血管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与循环血液之间物质交换的血管部分。毛细血管是微血管中最细小的部分,位于细动脉和细静脉之间,管径一般在5—9微米,红细胞需要通过变形才能通过管径小于红

细胞直径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是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最重要部位。

三、微循环的特点

微循环和一般循环相比,具有以下四个显著的特点:

1、微循环在属性上既是循环系统的最末梢的部分,又是脏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微血管、毛细淋巴管都是循环系统的最末梢部分,属于循环系统。很多脏器的实质细胞、组织都和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以及毛细淋巴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以微血管为重要支架的立体结构,所以它们又是脏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2、微循环在形态上既具有脉管的共性,又有脏器的特性

微血管、毛细淋巴管在形态上呈空腔管状,便于血液、淋巴液的流动。但微血管的形态和结构在各脏器都各有特点,如小肠绒毛、肺泡、肝、骨髓微血管的排列,形态和结构都不完全相同。甚至同一脏器不同部位,如淋巴结、脏器其小体髓质部位的微血管形态各具特点。

3、微循环在功能上既是循环的通路,又是物质交换的场所

微血管是循环的通路,全身的循环血液,除部分流经动、静脉短路枝外,几乎全部流经微血管,以灌注组织、细胞。组织液存在于组织、细胞之间隙,流动于微血管、细胞、毛细淋巴管之间,毛细淋巴管是细胞、组织的重要输出通道之一。因此微循环是细胞、组织与血液、淋巴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4、循环在调节上既受全身性神经、体液的调节,又主要受局部的调节

5、微循环既具有血管、淋巴管、组织间隙等代谢的共同性质,又表现出其所在脏器实质细

胞代谢的一些特征。

四、研究微循环的意义

著名的生物学家贝时璋教授提出:什么是生命活动?根据生物物理学的观点,无非是自然界三个量综合运动的表现,既物质、能量和信息在生命系统中无时无刻地在变化,这三个量有组织、有秩序的活动是生命的基础。

人体是一个复杂而又奇妙的肌体,人体的五脏六腑各种器官都是“血肉相连”。任何一个器官,任何一个部位都遍布着许许多多的毛细血管,这些毛细血管最细的仅2微米,最粗的也不过100微米,据估算,人体内大概有100亿根毛细血管,表面积可达500-700平方米,约为一个足球场。身体内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功能细胞距离毛细血管的距离超出20-30微米。它们的血管壁均很薄,大约是一张纸的百分之一厚度。把这种细动脉、细静脉之间毛细血管连接起来,其总长度可绕地球直径的一周半,有九百万公里,这样血液从心脏输出后要经过漫长的路途才能达到组织细胞,因此仅靠心脏的收缩能力是不可能将心脏的血液输送到很远的组织细胞中去的,那么血液从心脏输出后靠什么力量才能输送到那么遥远的场所呢?那就是靠微血管自身的自律性活动才能将血液灌注进细胞;同时因为微血管的自律运动与心跳并不同步,它有自己的规律,这样微血管起到了第二次调节供血的作用,变成了“第二心脏”。因此微循环也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心脏”。实际上它的功能远远超过了“第二心脏”。因为微循环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新陈代谢和物质交换的,它直接给细胞供血、供氧、供给能量及有关营养物质,同时还把对代谢产生的对人体有害的废物如肌酸、乳酸、二氧化碳等带出。

微循环又具有自我调节的重用作用。调节分为稳定调节和应变调节,稳定调节是为了保证全身或主要器官的循环血量和血流量的相对恒定,并维持血压的相对稳定。应变性调节是为了适应组织器官的需要,来调节血液的灌流量。调节是为了维持全身循环的稳定,适应全身或重要器官临时变化的需要。为了保证生命活动,必需维持全身循环的稳定和保证全身或重要器官临时变动所需要,只有及时适当地改变心血管系统的一般循环功能并相应地改变全身及部分器官的微循环状态才能满足上述需要。微循环调节的意义就在于维持全身循环的稳定,保证临时循环变动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维持局部组织、细胞物质交换的稳定,保证代谢临时变化的需要,这些调节的根本意义在于维持生命活动的顺利进行。

所以微循环就是人体新陈代谢的场所,是人体的内环境,是生命的最基本的保证,人体的任何器官,任何部位(其中包括心脏在内)都必须要有一个正常的健康的微循环,否则就会出现相应器官的病变。

正常情况下,微循环血流量与人体组织、器官代谢水平相适应,使人体内部各器官生理功能得以正常进行。若微循环不通畅,就好象块块“秧田的水渠”堵塞,禾苗得不到水分就会枯死一样,人体脏器也会因新陈代谢不正常而出现疾病和衰老等。例如当心肌需求障碍时,人体可以出现心慌、胸闷、早搏、心律不齐、心肌缺血、心肌梗塞、心源性猝死等;当脑循环发生障碍可出现神经衰弱、失眠健忘、头痛头晕、甚至面瘫、中风、痴呆等;当肝微循环

障碍时会出现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等;当肾循环发生障碍时会出现腰痛、血尿、蛋白尿、水肿等症状;当皮肤微循环发生障碍时会出现淤斑、老年斑以及手足麻木、身体上有蚁走感,全身不适等异常感觉;全身微循环出现衰退时也就是人体衰老的开始。人们说微循环通不中风,微循环好心肌梗塞少,微循环流畅健康长寿。

通常微循环是非常通畅的,但由于血脂高、血粘度高、红细胞聚集、心脑血管疾病等因素的影响,微循环血流中会出现白色的微小血栓,它随血液在全身流动,一旦因为血管变细、扭曲变形而堵塞血管(特别是中老年人),就会出现相应的疾病,轻则头昏、失眠、眩晕、嘴唇麻木、心慌、胸闷,如果出现大面积的脑部或心脏堵塞则会造成半身不遂、语言障碍、心肌梗塞等。因此应通过微循环的检查及早发现血栓,积极抗栓溶栓,疏通微循环,防患于未然。目前,发现微循环的主要手段是用微循环显微检查仪,而一般的如CT,磁共振,X 光,B超等都不能发现,因此临床微循环比宏观检查具有较早发现较早诊断的作用。

同时,亚健康人群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也主要表现在微循环障碍,微血管灌流不足,血管模糊不清,血流缓慢。通过微循环的检测也可以迅速发现目前身体所处的状况,及时及早的进行改善微循环,提高抵抗力和免疫力,改善亚健康状况。

如果微循环功能障碍或血流灌流量减少时,就不能满足组织细胞新陈代谢的需要,是机体产生疾病和早衰、早逝的直接原因,它根据血流循环的整体性和体表内脏的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身体各个部位的疾病。中医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前苏联一位著名医学家说:“不管你相信不相信,不管你意识到没意识到,你所治疗的每一种疾病都与微循环有关,微循环状况直接影响疾病的治疗。微循环障碍是百病之源。”

所以微循环是当前多学科共同研究的领域,微循环研究的具体问题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微循环的血管内血液流动的一般规律以及管壁和体液的相互关系。

2、研究各脏器(组织)微循环的特点,以及和脏器特殊功能代谢的关系

3、研究各种疾病发生时微循环的改变及其在诊断疾病、判断病情、确定治疗方针、选择救治措施中的重要意义。

4、微循环改变是许多病理过程中的最基本的变化,临床微循环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深入探索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为临床的防、诊、治提供重要依据。

5、尤其对现在普遍流行的心脑血管疾病,通过微循环的检测,及早发现疾病,及早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6、证明各种改善微循环的产品的特殊疗效。

微循环讲解及实操材料

微循环讲解及实操 血液循环 一、定义: 血液由心室流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又返回心房,这种周而复始的循环流动,称为血液循环。 二、组成: 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和血管两部分组成。 心脏位于胸腔内,在隔以上居二肺之间,约有2/3在中线左侧,1/3在中线右侧,其大小相当于本人拳头。 心脏是人体内泵血的肌性动力器官(肌性泵)推动血液流动。 血管是血液流动的管道,包括大动脉、中小动脉、毛细血管、微小静脉、中静脉、上下腔静脉,心脏和血管构成一个密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在其中流动。 三、循环路线: 血液循环又分为相互连接的两部分即: 体循环,(又称大循环) 肺循环,(又称小循环) 体循环和肺循环式同时进行的,是血液不可分割的两部分。(连接心房的血管称静脉,故连接左心房的肺静脉装的是动脉血,连接心室的血管称动脉,故连接右心室的肺动脉装的静脉血)。 详见附录:人体血液微循环图

微循环 微循环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主要由微循环的基础研究、临床应用及血液流变学三大部分组成。它是利用微循环的理论与技术直接观测人体微循环的变化。 一、微循环定义 微循环是循环系统最末梢的部分,又是脏器的组成部分,是指血液由微动脉流经广泛的毛细血管网,再汇合流入微静脉的循环。由于这部分血管口径很小,肉眼看不到,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因此称为微循环。 二、微循环生理特点 1、管径很细,直径只有一根头发丝的二十分之一; 2、血管很长,一个成人的微血管连结起来约为9.6万公里,可以绕赤道周径二周半; 3、血流很慢,由于压力低所以血流慢0.4——1毫米/秒; 4、管壁很薄,只有一层内皮细胞和外面的基膜,约为一白纸的1%厚度; 5、数量众多,全身约有100多亿根。 三、微循环的功能 微循环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其主要功能是向组织送氧气和养料,同时也带走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产物,是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场所;微循环还具有信息传递和能量传递的功能。 人体血液从心脏输出后要经过漫长的路途才能到达组织细胞,因此仅靠心脏的收缩力是远远不够得,还必须依靠微血管自身的自律性活动才能将血液灌注进细胞,同时因为微血管的自律运动与心跳并不同步,它有自己的规律,驱动着微血管内的血流,起到第二次调节供血的作用,因此微循环又称为“人体的第二心脏”。 四、微循环与疾病 微循环是生命最基本的保证。人体额任何器官,任何部位都必须有一个正常的、健康的微循环。否则就会出现相应器官的病变。若微循环不通畅就好像灌溉秧田的水渠堵塞,秧苗得不到水分就会枯死一样,人体微循环功能障碍时机体产生疾病和早衰、早逝的直接原因。 前苏联一位著名医学家说:“不管你相信不相信,不管你意识到没意识到,你所治疗的每一种疾病都与微循环有关微循环状况直接影响疾病的治疗。微循环障碍是百病之源。 如果不注意保健预防,微循环就极易发生故障,而一旦微循环发生了障碍,微血流中的水份或有形物质渗出即出现水肿,微循环周围的感觉末梢受其影响而感觉局部的酸痛、麻木、发冷;局部组织得不到新鲜的血液供应,会缺氧,缺乏营养物质而处于病理状态;局部也会因为代谢产物不能清除而刺激末梢感觉疼痛。 微循环障碍的核心理论是:血气不足----不同的器官、组织缺血----功能受障----加重血气不足----产生不同的常见病、慢性病。如血气能量一天比一天低,健康状况就一天天恶化,最终走向死亡;相反的,如血气能量一天比一天高,健康状况就一天天好转,终至痊愈。微循环障碍所引发的常见疾病:

【重点】人体的八大系统与微循环

【重点】人体的八大系统与微循环 人体微循环与健康1. 什么是微循环微循环是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毛细血管中的血液循环,是循环系统中最基层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它包括微动脉、微静脉、毛细淋巴管和组织管道内的体液循环。 人体每个器官,每个组织细胞均要由微循环提供氧气、养料,传递能量,交流信息,排除二氧化碳及代谢废物。 2、什么是微循环障碍微循环障碍是血液理化性质的改变,使管腔狭窄,血液流速或减慢或血栓形成,使局部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 医学已证明:人体的衰老,肿瘤的发生,高血压、糖尿病及许多心脑血管等疾病,主要是微循环障碍所致。 微循环障碍的危害 1、神经系统发生微循环障碍时脑部发生供血不足,脑细胞得不到充足的氧气、养料,代谢产物不能充分顺利排除,而导致头晕、头痛、失眠、多梦、记忆力下降、神经衰弱、重者会发生脑梗塞、中风等症。 2、心血管系统发生微循环障碍时心脏发生微循环障碍,引起心肌供血不足,产生胸闷、心慌、心律不齐、心绞痛等冠心病的症状,甚至发生心肌梗死。 人体呼吸系统

3、呼吸系统发生微循环障碍时则会发生胸闷、气短、咳嗽、哮喘、支气管炎等。 人体消化系统 4、消化系统发生微循环障碍时胃是后天之根本,如果胃部微循环发生障碍,就会引起胃的功能紊乱,营养吸收不良,发生胃炎、溃疡病以及其他胃部病变。 5、内分泌系统发生微循环障碍时可导致各种激素分泌紊乱,引发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乳腺炎、小叶增生等。 6、泌尿生殖系统发生微循环障碍时导致肾炎、肾衰、女性盆腔炎、月经不调、男性前列腺炎、膀胱炎等。肌肉关节系统:肌肉、关节微循环障碍,代谢产物堆积,会产生全身肌肉酸痛、麻木、冰冷、四肢微血管堵塞不通,会造成脉管炎、下肢静脉曲张,严重出现跛行,刀割样痛。颈、肩、腰、腿痛退行性病变。 7、妇科系统发生微循环障碍时有许多妇科病均与微循环障碍 有关,如痛经、月经不调、小腹下坠感、附件炎、子宫肌瘤都与气血不通、气滞血淤有关,气滞则痛,血淤则肿。8、微循环障碍之皮肤科随着年龄增长,皮肤的微血管减少,供血、供氧不足,表现皮肤营养降低,出现皮肤弹性下降,出现松弛和皱纹、黄褐斑、老年斑、眼周过早出现鱼尾纹、眼袋等。微循环障碍会引发多种老年病如脑供血不足引起的脑萎缩、老年痴呆、中风、高血压、冠心病、肩周炎、骨刺形成骨质疏松等症,都是困扰老年人的一些常见病。血管堵了

什么是微循环

什么是微循环? 微循环中的毛细血管非常长,约9万-11万公里,能绕地球两周半,分布在各个角度无处不有。 微循环的血管非常多,约有300亿支;微循环的血管的管壁非常薄,仅是普通白纸的百分之一,有利于物质交换和白细胞出入,血管的通性大,无主动脉的扩张和收缩能力。 毛细血管非常细,仅是人头发丝的二十分之一。毛细血管管腔内压力低,压差小,正常微循环平均压力约为20毫米汞柱。 正因为此,微循环的改善才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我们的眼睛、耳朵、心脏、胃、肾都存在微循环。坚持长期体育锻炼的人,微循环远远比锻炼少的人丰富,因为长期不锻炼微循环会闭塞,自然界也是一直存在“用进废退”的法则。 现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很多,长期久坐,全身血液循环很不好,就会发生眼皮发紧、发沉、视力模糊的现象;耳朵里的微循环不畅,人们会发现中青年人就常耳鸣,晚上会失眠、多梦;心血管系统如果发生微循环障碍,胸闷、憋气不容易缓解,还有人总觉得心慌、心悸;胃肠部微循环障碍,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引发腹胀、腹痛、便秘;肾部微循环不好,男性会过早出现性功能障碍;四肢如果出现微循环障碍,人们容易发生肢体发麻、无力、冰凉等症状。毫无疑问,饭局过多,饮食中糖、盐、胆固醇过多以及心理因素都会加重微循环障碍。在人们发现自己有微循环障碍时,就需要积极去改善了,运动、饮食治疗、药疗可酌情采用。因为这些微循环障碍如果被放任发展,就会引发血管闭塞、功能丧失,病人失明、失聪,心梗、脑梗就会不期而至,到时治疗不仅是花很多钱的问题,效果也不会太好,直接影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 一旦人体的微循环发生障碍,其相应的组织系统或内脏器官就会受到影响而不能发挥正常功能,就容易导致人体的衰老、免疫功能的紊乱以及疾病的发生。人体的血管中,经常有杂质混杂在血液中,如胆固醇、酒精、尼古丁、药物残渣、化学残留物等,它们不但使血管壁变厚,有时经常堵塞血管,造成血液运行不畅。因此,人体如果不注意保健预防,微循环很容易发生障碍,产生瘀滞,新陈代谢不能正常进行,轻则造成机体功能退化,严重时就导致疾病的发生。

微循环讲解--实用及实操.docx

血液循环 一、定义: 血液由心室流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又返回心房,这种周而复始的循环流动,称为血 液循环。 二、组成: 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和血管两部分组成。 心脏位于胸腔内,在隔以上居二肺之间,约有2/3在中线左侧,1/3在中线右侧,其大小相当于本人拳头。 心脏是人体内泵血的肌性动力器官(肌性泵)推动血液流动。 血管是血液流动的管道,包括大动脉、中小动脉、毛细血管、微小静脉、中静脉、上下 腔静脉,心脏和血管构成一个密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在其中流动。 三、循环路线: 左主中中右小小 上腔静脉 心动心 动全身毛细血管静 室脉脉脉房 二营养物质与氧气代谢产物与二氧化碳 三 尖尖 瓣 组织细胞 瓣 左心房肺静脉肺毛细血管肺动脉右心室 氧气二氧化碳 肺泡 血液循环又分为相互连接的两部分即: 体循环,(又称大循环) 肺循环,(又称小循环) 体循环和肺循环式同时进行的,是血液不可分割的两部分。(连接心房的血管称静脉,故连接左心房的肺静脉装的是动脉血,连接心室的血管称动脉,故连接右心室的肺动脉装的静脉血)。 详见附录:人体血液微循环图

微循环 微循环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主要由微循环的基础研究、临床应用及血液流变学三大 部分组成。它是利用微循环的理论与技术直接观测人体微循环的变化。 一、微循环定义 微循环是循环系统最末梢的部分,又是脏器的组成部分,是指血液由微动脉流经广泛的 毛细血管网,再汇合流入微静脉的循环。由于这部分血管口径很小,肉眼看不到,只有在显微 镜下才能看到,因此称为微循环。 二、微循环生理特点 1、管径很细,直径只有一根头发丝的二十分之一; 2、血管很长,一个成人的微血管连结起来约为万公里,可以绕赤道周径二周半; 3、血流很慢,由于压力低所以血流慢—— 1 毫米 / 秒; 4、管壁很薄,只有一层内皮细胞和外面的基膜,约为一白纸的1%厚度; 5、数量众多,全身约有100 多亿根。 三、微循环的功能 微循环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其主要功能是向组织送氧气和养料,同时也带走细胞产生 的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产物,是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场所;微循环还具有信息传递和能 量传递的功能。 人体血液从心脏输出后要经过漫长的路途才能到达组织细胞,因此仅靠心脏的收缩力是 远远不够得,还必须依靠微血管自身的自律性活动才能将血液灌注进细胞,同时因为微血管 的自律运动与心跳并不同步,它有自己的规律,驱动着微血管内的血流,起到第二次调节供 血的作用,因此微循环又称为“人体的第二心脏”。 四、微循环与疾病 微循环是生命最基本的保证。人体额任何器官,任何部位都必须有一个正常的、 健康的微循环。否则就会出现相应器官的病变。若微循环不通畅就好像灌溉秧田的水渠堵塞,秧苗得不到水分就会枯死一样,人体微循环功能障碍时机体产生疾病和早衰、早逝的直接原因。 前苏联一位著名医学家说:“不管你相信不相信,不管你意识到没意识到,你所治疗 的每一种疾病都与微循环有关微循环状况直接影响疾病的治疗。微循环障碍是百病之源。 如果不注意保健预防,微循环就极易发生故障,而一旦微循环发生了障碍,微血流中的 水份或有形物质渗出即出现水肿,微循环周围的感觉末梢受其影响而感觉局部的酸痛、麻木、发冷;局部组织得不到新鲜的血液供应,会缺氧,缺乏营养物质而处于病理状态;局部也会 因为代谢产物不能清除而刺激末梢感觉疼痛。 微循环障碍的核心理论是:血气不足----不同的器官、组织缺血----功能受障----加重血气不足 ----产生不同的常见病、慢性病。如血气能量一天比一天低,健康状况就一天天恶

微循环检测基础知识

什么是微循环? 微循环是生命活动的基础,是机体与周围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活动。人体血液由心脏流出后,经动脉至微动脉,再进入毛细血管后由微静脉及各静脉回到心脏,这种在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毛细血管的血液循环称为微循环。 微循环的组成: 血管系统是连续通道,小动脉进一步分枝成直径为15微米左右的细动脉,细动脉再分枝成直径为5-8微米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汇集注入细静脉,细静脉汇合成小静脉。 医学研究证明,毛细血管、细静脉、细动脉、毛细淋巴管是血液与细胞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甲襞微循环显微观察仪的工作原理与作用 甲襞微循环显微观察仪是通过高倍的摄像显微显示系统,对人体甲襞微循环毛细血管的显微动态透视检查,清晰的显示甲襞微循环毛细血管的形态、流态、袢周图像。临床上广泛用于由微循环发生改变而对心血管、高血压、冠心病、中风等疾病发生的早期诊断、病情预报,疗效判断和预后观察等方面。 微循环3条途径及其作用 (1)迂回通路(营养通路): ①组成:血液从微动脉T后微动脉T毛细血管前括约肌T真毛细血管T微静脉的通路; ②作用: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 (2)直捷通路: ①组成:血液从微动脉T后微动脉T通血毛细血管T微静脉的通路; ②作用:促进血液迅速回流。此通路骨骼肌中多见。(3)动-静脉短路: ①组成:血液从微动脉T动-静脉吻合支T微静脉的通路; ②作用:调节体温。此途径皮肤分布较多 甲襞微循环的观测指标 毛细血管形态,毛细血管流态,毛细血管周围状态。 1、毛细血管形态: 1)、管袢清晰度:管袢清晰度是镜下观察甲襞毛细血管不可缺少的指标。甲襞是手指远端的皮肤,由于职业或工作的原因(如搬运工人、清

微循环检测基础知识手册

微循环检测基础知识手册 第一章微循环的基本概念 一、定义: 微循环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机体与周围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活动。单细胞生物通过细胞膜直接进行传递活动,肢节动物是通过组织间隙中的血淋巴进行传递,但进化至哺乳动物阶段(如人),只有肺和胃肠分别通过气管和食管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其他组织器官的位置、功能、代谢已经定型,构成器官的组织、细胞、不能直接和外界环境沟通,只有通过组织液、血液、淋巴液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 微循环就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能量、信息传递的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通过微循环显微镜可以直接观测到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内的血液流动,而不做特殊处理是看不清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的,因此,临床上通常认为微循环就是指毛细血管内的血液微循环。 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信息、能量传递的血液、淋巴液、组织液的流动,称为微循环(田牛教授于1993)。 二、微循环的组成 血管系统是连续管道,小动脉进一步分枝成直径为15微米左右的细动脉,细动脉再分枝成直径为5-8微米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汇集注入细静脉(8-30微米),细静脉汇合成小静脉。微血管包括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等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物质交换的血管部分。

从血管壁的结构看,小动脉管壁厚,有内弹力板、一至数层平滑肌细胞;小静脉管腔大、管壁较厚、内压低。现有材料都证明,不能通过小动脉、小静脉壁进行物质交换。毛细血管壁的基本结构是内皮细胞、基底膜、外周细胞组成。细静脉管腔增大,外周细胞向平滑肌转化。细动脉管壁稍厚有一层平滑肌细胞。毛细血管、细静脉以及细动脉的管壁结构适合于物质通过。 大量医学实验工作证明,毛细血管、细静脉、细动脉及毛细淋巴管是血液、淋巴液和细胞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微血管是血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微血管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与循环血液之间物质交换的血管部分。毛细血管是微血管中最细小的部分,位于细动脉和细静脉之间,管径一般在5-9微米,红细胞需要通过变形才能通过管径小于红细胞直径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是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最重要部位。 三、微循环的特点 微循环和一般循环相比,具有以下五个显著的特点: 1、微循环在属性上既是循环系统的最末梢的部分,又是脏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体血液循环和微循环

人体血液循环和微循环 血液循环的发 现 ..................................................................... .......................................... 1 什么是微循 环, .................................................................... ........................................... 2 微循环障碍导致疾 病 ..................................................................... ................................... 3 人体血液的组 成 ..................................................................... .......................................... 4 人体血液循环途径...................................................................... ...................................... 5 齐冰石(托玛琳石)制作的纺织品的功效...................................................................... (7) 血液循环的发现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医学名著《黄帝内经》中就有“诸血皆归于心”,“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等论述,说明我国古代人民对血液循环已有一定的 认识。 威廉?哈维(William Harvey)于1578年4月1日出生于英国肯特郡福克 斯通镇,排行老大,英国17世纪著名的生理学家和医生。他发现了血液循环的

改善你的微循环

改善你的微循环 黑芝麻、黑豆、核桃仁、何首乌等打成粉,调粥喝,像市面上的黑芝麻糊 天热中老年人容易出现胸闷、头晕、失眠多梦、手脚麻木、听力下降等症状,其实这是微循环障碍导致的。科学研究发现,当气温升高到30℃以上时,人的微循环系统压力增大,容易出现各种不适症状。专家认为,改善微循环是中老年朋友减少疾病和延年益寿的关键。记者采访北京电力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肖青时了解到,微循环是指人体中微小动脉、毛细血管、微小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由于微小血管特别细,只有人的头发丝的二十分之一;而且特别多,人体内约有一百亿根,连起来长达十一万公里,可绕地球两圈半。血液在这么多、这么细的血管中流动,很容易因各种原因造成血流缓慢受阻。特别是夏季出汗多,血液黏稠,微循环中的血液很容易形成小血栓,出现局部循环障碍,使部分器官组织缺血缺氧,诱发多种老年性疾病。 肖大夫告诉记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血液中的红细胞会衰老,携氧能力下降,造成微小血管管腔狭窄和血流受阻,容易形成微循环障碍,而且年龄越大微循环功能会变得越差。此外,吸烟、过量饮酒、吃得过于油腻、运动少、喝水少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造成微循环障碍。因为血液中的胆固醇、酒精、尼古丁、药物残渣等杂质过多,就会堵塞微小血管,中老年常见病高血压,就是全身的微小血管痉挛性收缩所引起的血压增高。而高血脂、高血糖等,都与微循环血流缓慢及受阻有关。 中老年人微循环障碍的早期症状多为手脚发凉、发麻,抬高时变苍白,下垂时变红紫;皮肤干燥、角化(变厚、硬)、变脆(容易破损),毛发脱落;睡眠不好,记忆力下降,头痛头晕等。一旦出现以上症状,应引起高度重视,并及时采取措施来疏通微循环。 末梢微循环:出现障碍可表现为手脚冰凉、发麻及指尖发紫等。由于末梢血液循环较差,血液容易淤滞,血液含氧量下降,导致手脚发麻、指尖变紫。末梢微小血管变细还可引起植物神经调节功能下降,出现即使在夏季也十白冷的情形。 解决办法。可采取拍打、抖动的方法来改善末梢微循环,降低外周阻力,防止血压骤然大幅波动诱发中风等疾患。每天早晚用双空心拳或健身锤,从上到下拍打全身,重点拍打背部及小腿、足底,每个部位拍打30下,可促进击打部位的血液循环,防止细胞聚集成团,改善全身末梢血液供应。同时配合身体抖动,挺胸站立,以脚跟和膝盖为轴,有意识地进行全身上下肌肉和内脏颤抖,保持1—2分钟。长期坚持效果尤佳。 眼部微循环:出现障碍会有视物模糊,眼周皮肤发黑,看东西时头晕、头痛等症状,常常看书时间稍长会感到眼涩、眼胀、疲劳。这与随年龄增大动脉山现粥样硬化、血管壁粥柞斑从脱落,导致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寒仃关,仙供应视网膜营养的微循环受阻,早期往往会出现黑眼圈,伴随看东西时常感眼涩、不适。解决办法。通过冷热敷,使得眼部微血管收缩和舒张,在一缩一张中,微血管被激活,微血管内的血液循环得到改善。将袋装绿茶用开水浸泡.待茶水变得温热(约45℃),取出茶袋(茶水放入冰箱冷藏室中冷却),在眼部热敷10分钟,再把茶袋放到冷却后茶水中2分钟,将冷茶袋敷在眼部10分钟,每日1—2次。也可将双手十指交叉固定颈部,头用力向后或左右抻.然后用手抓捏颈后部皮肉由下至上反复20遍每日3次。 耳部微循环:出现障碍表现为听力下降、耳鸣。微循环障碍导致耳内细胞组织缺血、缺氧是诱发耳鸣的主要原因。内耳组织血供减少,养分及营养物质缺失还会造成毛细胞损伤、丢失,最终表现为听力下降或丧失。 解决方法。水中锻炼和喝麦冬茶。研究显示,水中运动可促使毛细血管管壁的中膜增

微循环

《微循环与休克》9.22 心血管内科12301 ***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正常情况下,微循环的血流量与组织器官的代谢水平相适应,保证各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流量并调节回心血量。如果微循环发生障碍,将会直接影响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微循环的调节主要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血管平滑肌的舒缩活动来影响微循环的血流量。 *** 循环通路:1)迂回通路(营养通路)①组成:血液从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微静脉的通路;②作用: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由于真毛细血管交织成网,迂回曲折,穿行于细胞之间,血流缓慢,加之真毛细血管管壁薄,通透性又高。因此,此条通路是血液与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故又称为营养通路。真毛细血管是交替开放的。安静时,骨骼肌中真毛细血管网大约只有20%处于开放状态,运动时,真毛细血管开放数量增加,提高血液和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为组织提供更多的营养物质。2)直捷通路①组成:血液从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微静脉的通路;②作用:促进血液迅速回流,使一部分血液通过微循环快速返回心脏,此通路骨骼肌中多见。3)动—静脉短路①组成:血液从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的通路; ②作用:调节体温。此途径皮肤分布较多。血流经被动脉通过动一静脉吻合支直接回到微静脉。动静脉吻合支的管壁厚,有完整的平滑肌层。多分布在皮肤、手掌、足底和耳廓,其口

径变化与体温调节有关。当环境温度升高时,吻合支开放,上述组织的血流量增加,有利于散发热量;环境温度降低,吻合支关闭,有利于保存体内的热量。 ***调节活动:交感神经对微动脉的收缩作用大于微静脉,使微循环中的血流量减少,血压下降。反之,为循环中血流量增多,血压上升。而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则主要受体液因素的影响。前阻力血管,包括微动脉、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在微循环中,它们分别起着“总闸门”和“分闸门”的作用,它的开闭直接影响到真毛细血管的血流量。而微静脉属于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起着“后闸门”的作用,其口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回心血量。因此,微循环血流量直接与整体的循环血量密切相关。它除了要保证局部器官组织的血流量,实现物质交换,而且要顾及到全身的循环血量,使局部血流量与循环血量相统一。

甲襞微循环 知识手册

甲襞微循环知识手册 第一章甲襞微循环的基本知识 临床观测的部位主要是甲襞、球结膜,其次有唇、舌、皮肤等,目前开展的主要是甲襞微循环的检测。 手指甲襞是覆盖在指甲根部的皮肤皱折。其表皮为复层鳞状上皮,上皮下为结缔组织突起形成的真皮乳头,每个乳头内一般有一支毛细血管,走向表皮,接近表皮时与表皮平等,在显微镜下容易看见。因此,甲襞是观察微循环的良好部位,也是临床微循环检查最常用的部位。如下图 一、甲襞微循环的血管分布和血液循环通路 甲襞的血管来自指动脉。指动脉分出小动脉进入甲襞的真皮,在真皮中分枝为细动脉,互相连接形成乳头下动脉丛。细动脉分枝成毛细血管,走向表皮,是毛细血管的输入枝,在乳头顶端毛细血管急剧反转和输入枝平行,是毛细血管的输出枝。管袢的输出枝单独或汇合2-3 条输出枝,注入乳头下静脉丛。乳头下静脉丛互相交连形成浅、深二层乳头下静脉丛。甲襞毛细血管输入枝和输出枝形如发夹,统称毛细血管袢(简称管袢)。 甲襞微循环血液循环:沿小动脉→细动脉→毛细血管输入枝→毛细血管输出枝→细静脉→小静脉方向 流动。 二、甲襞微循环的观测 观测甲襞微循环主要从形态、流态和袢周三个方面进行观测 (一)形态 正常的微循环图形为发夹形,血管直,输入枝和输出枝平行且管径比例为1:1.5,血管清晰,排列整齐、分布均匀,数目正常。分为以下几个指标: 清晰度:清晰度是指能够清楚地看到血管的形状,但要考虑某些因素,如室温、皮肤角质化、皮肤粗糙及某些职业的影响等。

(清晰)(不清)

(模糊)正常为清晰,异常为不清和模糊,可能因为缺氧,血流不畅,亚健康等引起。 1.管袢数 以远心端第1排血管袢中部二分之一以上为管袢计数区,低于此线者不计,模糊不清者不计,在计数时不应改变焦距,以免将不同深度的另一排管袢计入。1mm范围内的均计入。如下图: 说明:左起第1条应计入,第2、3、5、7、9条管袢亦应计入,第4、8条模糊不清不计,第6条低于测量区不计,第10条超出测量尺度范围不计。本尺度内管袢数应为6条。图中水平虚线为计数区。

微循环系统定义

微循环系统定义? “微循环”是出自医学上的术语,后来沿用至城市交通领域。一座城市的道路网就好比人体内的血管,有主动脉和静脉,还有毛细血管,而毛细血管的数量和长度要远远大于和多于主脉和静脉。城市里的快速路、主干路便是联系各个功能单元的主血脉,而干道网络以外的次干路、支路、胡同等就是城市内数量惊人的毛细血管,它几乎存在于城市的任何地方。因此,我们将城市交通微循环系统定义为由次干路、支路及以下等级道路组成的区域道路网络运输体系。微循环系统与由快速路和主干路组成的主循环系统相比,具有更高的路网密度和更长的道路总长,可以缓解干道交通压力,提高路网的连通性和可达性,进而提高干道网络整体集散能力和运行效率。 我们调查的地点? 南昌市江大南路及周边区域的道路交通微循环(南京东路,上海北路,北津东路,上坊路的中间区域) 我们发现了其中存在的交通不顺畅的问题? 江大南路上交通容易被堵(包括原因),上坊路的利用问题(车辆来往较少,且道路不直,在上坊路菜场的拐角处有两个接近90度的大弯,对车辆通行造成了一定的麻烦,拐弯处盲区大) 我们提出的解决方案。 江大南路交通堵塞问题 1.在路口处设置一个显眼的路牌,明确这是单行路,路中加设禁止掉头的路牌 2.在停车场前10m左右处加一个停车场的标志,防止行车因为错过停车场而选择掉头或将车直接停在路边的情况 3.拆掉部分围墙,打通几条支路(打通江西省艺术研究院和荣昌新苑住宅区背面的路)可以将车辆直接引入南京东路,当前方发生堵车时,车辆可以快速的从这两条支路通行,缓解江大南路的交通压力 上坊路的利用问题 1.修改拐弯处的路线,使路线整体趋于缓和,适合车辆转弯,同样也要拆除转弯口两旁的建筑减少盲区 2.上坊路沿路都是小区,几乎没有支路可用来分流,小区形成的大多是断头路,我们建议把小区的围墙拆掉一部分,形成通畅的支路 结语 微循环系统犹如城市交通的毛细血管,通畅与否直接影响着城市交通能否正常运转。省外主要发达城市在城市干道系统建设的同时,都特别注重微循环系统的同步建设。而省内像南昌等主要大城市在城市路网建设的过程中,过分强调干道系统的建设,对微循环系统建设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影响了路网整体承载能力的提高。正是基于这一点,从微循环系统定义及需求分析出发,重点阐述了江大南路及周边微循环系统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同时提出了微循环系统的建设思路,力求为南昌市乃至其他城市路网建设提供借鉴。

微循环障碍的表现

微循环障碍的表现 微循环障碍时,在体内可出现微循环功能障碍、微血流紊乱、微血管管壁损伤、微血管压力异常,和微血管周围的改变等一系列病理现象,见表1。在临床实验中,一个有经验的医师也有一些办法鉴别组织灌流情况,见表2。 表1微循环障碍的主要表现 发生部位表现形式 微血管舒缩异常(缺血或瘀血)、微血池形成动-静脉短路开放异形、扭曲、膨胀形成微血流 自律运动减弱或消失 内皮细胞损伤、坏死、脱落,胶原纤维暴露、基膜破坏管壁与血小板、白细胞和异物颗粒粘附 血流缓慢、淤泥化、静止、瘀滞,压力梯度和切边速度下降血粘度升高、毛细血管逆转现象 白细胞附壁、填塞 红细胞变形性下降、聚集、凝聚、嵌塞 微血管周围出血和渗透液积聚(水肿) 静水压和渗透压的改变 网状细胞、成纤维细胞、各种纤维和机制改变 发生在微循环水平上的血管和血流的形态异常和功能紊乱称为微循环障碍。微循环障碍可导致组织血液营养性灌流明显减少,引起一系列缺血、缺氧性病变,和再灌性损伤,严重时甚至造成脏器功能不全和衰竭。 表1 检查项目灌流好灌流差 唇色及口腔黏膜 压唇试验 皮肤表现 皮肤毛细血管充盈试验肢端温度 甲床 眼底动静脉比 脉率、脉压 血压 尿量 双腿抬高试验 化验 意识状态红润 苍白区消失快 温,干燥无紫绀斑纹 苍白消失快 温暖 微红 A:V=2:3 不快,>4kPa 收缩压12kPa以上 舒张压5.33kPa以上 成人30ml/小时 阴性 血小板、血钾、转氨酶正常 清楚 灰白 苍白区小时慢 灰白、潮湿、寒冷、紫绀斑纹 苍白消失慢 厥冷 灰白 A:V=1:3或1:4 快>120次/分,脉压<2.67kPa 收缩压<10.66kPa 舒张压<5.33kPa 尿少或尿闭 30秒内血压升高1.33kPa 血小板减少,血钾升高,转氨酶活 性升高 淡漠或昏迷 40余年来,我国学者钱潮、祝寿河等在对爆发型流脑及中毒性菌痢等疾病进行仔细的临床和实验室观察的基础上提出,急性微循环障碍是此类疾病发病初期的主要变化,并且是引起一些列严重症状的基础。当时我们在乙脑和感染性休克患者也有类似发现。因此,建议将此类疾病统称为“急性微循环障碍性疾病”。

经络是人体的微循环系统

经络实质的微循环学说 作者:山东省立医院王海泉 摘要 经络是人体的微循环系统,经脉是微循环相对集中的区带,络脉是经脉区带以外的微循环,穴位是微循环开放的集中点。经络现象是人体微循环血管的肌肉,支配微循环的神经系统相互作用的功能表现。经脉、穴位在人体的存在部位是一定的。 新的经络假说必须能解释有关的现象功能,本文试用微循环理论解释了循经感传、经络实质模型、其他经络实质理论、针灸、一般气功过程等有关的经络问题。也仅仅是对经络的肤浅认识,缺乏深入的实验依据。只希望能为中医、针灸、气功的研究提供一条新的思路,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祖国医学源远流长,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古代医学家和气功家在长期医疗和练功实践中发现了经络,并逐步完善创立了经络学说,成为针灸和气功的理论基础,也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古代医学家和气功家始终没有停止对经络实质的探讨,但由于手段的限制,对经络的认识只是停留在直观感觉和解剖肉眼所见的水平。自五十年代起,随着科研方法的进步,对经络现象和经络实质的认识取得了很大进展,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经络实质提出了各种假说,由于中医工作者受知识结构和试验手段的限制,不能充分运用先进的科研方法,而西医工作者往往忽视了中医理论的整体性,把经络孤立起来进行解剖分析,实验,在认识上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仅仅是对经络实质的某一方面或某种现象的描述,不能完整的将经络系统的奥秘揭示出来,因而也无法圆满解释经络在针灸,气功,中医中的功能和现象。 现代研究已表明,经络是客观存在的,在功能上与神经系统,血管系统(包括淋巴系统),肌肉组织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但又具有相对独立的结构和功能。基于前辈们的研究成果,本人从中医整体观出发,将经络理论与微循环学说进行对比研究表明:经络与微循环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有许多共同之处,因此诞生了“经络实质的微循环学说”。 现在对经络和微循环的研究才刚刚开始,提出“经络实质的微循环学说”,以一种并未完全认识清楚的理论来解释“经络”这个谜似乎有些荒诞,但由于对他们研究的角度和深度不同,将他们相提并论的对比研究,必然对双方都有促进作用。我们不要忘记生命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谜。生命起源从无机物,有机物到产生生命以至具有思维能力的高级生命的过程,仍然存在着许多未揭开的奥秘。在人类认识世界的探索中,许多重大发现,往往是以想象和假说为前奏的。 经络实质的微循环学说 经络是人体的微循环系统,经脉是微循环相对集中的区带,络脉是经脉区带

第四讲 活血化瘀类方药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四讲活血化瘀类方药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传统中医理论 ?血瘀证,是指体内血液停滞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瘀血,导致疼痛、肿块、出血、皮肤及舌质青紫或瘀斑等一系列病理改变的概括,是中风、痹证、肿瘤等多种疾病的病理基础。 血瘀证的病理生理学变化: 1、血液流变学异常:血液有浓、粘、凝、聚倾向。 2、微循环障碍:微动脉与静脉间的微血管血循环障碍。 包括:微血流缓慢和淤滞;微血管内凝血;微血管变形;微血管缩窄和闭塞;微血管周围水肿、瘀血和出血。 3、血小板功能亢进 4、血流动力学异常:器官或组织的血流↓、血管阻力↑、血流循环障碍。 5、生化代谢异常、免疫功能异常 一、活血化瘀方药的研究思路 1.改善高黏滞血症 ?高黏滞血症:血液流变学异常,微循环障碍。 ?表现:血沉,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变形能力,纤维蛋白原含量,血小板特性、血栓等。 ?高黏滞血症,是机体血瘀的的病理表现。 ?与高黏滞血症相关的疾病:冠心病、缺血性脑血管病、糖尿病、肾病综合征、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 2.改善组织器官缺血 ?途径:扩张动脉;改善血液流变性;改善微循环;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清除氧自由基,减轻组织过氧化损伤等。 ?最常见的组织器官缺血是:心肌缺血;缺血性脑卒中 3.对慢性器官功能减退性疾病的影响 ?血液循环不良:组织功能障碍 ?活血化瘀药:改善血液循环。 例如:慢性肾衰患者: ?常伴有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浓度升高。血浆黏度的提高导致血流缓慢、肾脏血流减少。?慢性肾衰由于尿毒症对红细胞膜的损害,使红细胞的变形能力降低,聚集性增强,难以通过微血管造成微循环障碍。 ?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肝循环障碍,肝脾淤血。 ?中医认为“老年多瘀”。老年往往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等退行性病变。 ?老年糖尿病患者:胰腺功能减退,动脉粥样硬化。 ?降血糖+活血化瘀药 4.对血管痉挛性疾病的影响

交通微循环

就是到底什么是交通微循环,怎么打通交通微循环,为什么打通了交通微循环之后,交通状况就变好了?以前存在的问题,是怎么通过交通微循环解决的? 社区交通微循环:疏通城市“毛细血管” 导语: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城市生活的繁华与舒适,但一提到城市的交通,相信大家都会皱起眉头,甚至还会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城市的马路越修越宽,但城市的交通却变得越来越堵了呢?有没有一种好的办法能解决交通拥堵的问题?近日记者了解到,位于济南历下区的甸柳小区的交通没有以前那么堵,停车难的问题也得到了缓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跟随记者去看一看。 【解说】甸柳小区是目前为止济南市最大的开放型居民小区。分为甸柳南区和北区,共有道路17条,道路总里程5770米,17个出入社区的路口。现有常住人口4.3万余人,790户,流动人口近2-3万。附近甸柳一小和甸柳一中等学校上下学时接送学生车辆过多,高峰时又有公交公司的车辆在甸新北路通行,造成严重的交通拥堵。之前居民反映最多的就是行车难、停车难的问题。 【王大爷】 讲述之前交通堵塞的现象 【小区居民】 耽误上班、孩子上学,乱停在自己楼下阻碍交通。越着急越是堵。 【交警】这个社区靠近主干道和平路,有两所幼儿园、一所小学、一所中学和30多家单位。社区有道路8条,7个出入口,住户密度较大,改造前又没有规划设计停车场,小区内的大量机动车随意停放,特别是早晚高峰和燕山学校接送孩子的时候,每天都造成社区内道路拥堵,甚至波及周边主干道及路口正常通行,造成区域性拥堵。 【解说】据统计,每天经过甸柳小区的车辆约为辆,而小区居民的私家车约为辆,狭窄的小区道路,再加上停车资源配置的不合理,造成了小区行车难、停车难的问题,严重时还会影响到小区居民的生命安全。 【消防大队队长队长】 近年来,各地发生的多起火灾事故,有许多都是因为消防通道受阻,延误了最佳抢救时机,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和人身伤亡。据济南市公安消防支队统计,一个月最多能接到30多起反映占用消防车道的举报电话。 【解说】为了解决令人头痛的交通问题,很多人提出了拓宽道路的构想,但市政公用局局长贾玉良却发表了不同的观点。 【市政公用局局长贾玉良】 “很多人一说起堵车就埋怨路修的不宽,其实路修的再宽,我们每个人没有绿色出行的意识,都开小汽车上下班,交通还是会堵。要想从根本上治理堵车难题,人的出行意识,车辆的合理控制和科学完善的路网缺一不可。” 【解说】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就好比人体的血管网,主干道、快速路好比人体的大动脉,而次干路、支路乃至小区内的道路相当于人体中的小血管,小血管不通畅或者萎缩必将会影响到大动脉的运转,于是,打通区域交通微循环成为近几年济南治理交通堵塞的一项重要举措。而甸柳小区也正是运用了这种办法来缓解了交通压力。 【记者出境】我现在是位于济南市历下区的甸柳小区,一进小区门口,我们就看到每条道路都画有清晰的行车指示方向,在每个路口都设有交通指示牌,道路的两旁汽车都整齐的排放着,不仅解决了行车难、停车难的问题,也大大缓解了周边主干道的交通压力,提高了济南市的运转速度。 【王女士】通过打通交通微循环以后,有那些变化?以前要走半个小时的路程,现在只需

人体的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第十章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人体的血液循环》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和能量供给》中的第二节内容,课时设计为三课。在学习了血液和血型等知识的前提下,讲述人体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废物运走,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这些都必须通过血液循环来实现。因此,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在全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浓,思维敏捷,但抽象思维略有不足,在课堂上,他们喜欢自己动手,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拒绝老师将思想强加给他们,在学校可利用的资源条件下,尽可能的满足学生自我探究,小组讨论模式来学习新知。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2. 描叙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 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4. 说出心率和脉搏的基础知识。 5. 了解血压的概念以及如何测定血压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2、通过收集有关高血压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了解自己及家人的身体,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和自我保健意识。 2.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2. 描叙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 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 难点: 1. 描叙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 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五、教学工具和手段 观察、讨论、交流并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及生物教学模型和视频教学相结合完成。 六、教法和学法 突破重点与难点: (一)、教法 1、启发式——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2、直观式——利用生物模型和多媒体课件展示。 3、探究式——发现问题,寻求规律。 (二)、学法 1、分组探究法。 2、归纳总结法。 3、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

微循环讲解及实操

微循环讲解及实操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微循环讲解及实操 血液循环 一、定义: 血液由心室流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又返回心房,这种周而复始的循环流动,称为血液循环。 二、组成: 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和血管两部分组成。 心脏位于胸腔内,在隔以上居二肺之间,约有2/3在中线左侧,1/3在中线右侧,其大小相当于本人拳头。 心脏是人体内泵血的肌性动力器官(肌性泵)推动血液流动。 血管是血液流动的管道,包括大动脉、中小动脉、毛细血管、微小静脉、中静脉、上下腔静脉,心脏和血管构成一个密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在其中流动。

三、循环路线: 血液循环又分为相互连接的两部分即: 体循环,(又称大循环) 肺循环,(又称小循环) 体循环和肺循环式同时进行的,是血液不可分割的两部分。(连接心房的血管称静脉,故连接左心房的肺静脉装的是动脉血,连接心室的血管称动脉,故连接右心室的肺动脉装的静脉血)。 详见附录:人体血液微循环图 微循环 微循环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主要由微循环的基础研究、临床应用及血液流变学三大部分组成。它是利用微循环的理论与技术直接观测人体微循环的变化。

一、微循环定义 微循环是循环系统最末梢的部分,又是脏器的组成部分,是指血液由微动脉流经广泛的毛细血管网,再汇合流入微静脉的循环。由于这部分血管口径很小,肉眼看不到,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因此称为微循环。 二、微循环生理特点 1、管径很细,直径只有一根头发丝的二十分之一; 2、血管很长,一个成人的微血管连结起来约为万公里,可以绕赤道周径二周半; 3、血流很慢,由于压力低所以血流慢——1毫米/秒; 4、管壁很薄,只有一层内皮细胞和外面的基膜,约为一白纸的1%厚度; 5、数量众多,全身约有100多亿根。 三、微循环的功能 微循环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其主要功能是向组织送氧气和养料,同时也带走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产物,是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场所;微循环还具有信息传递和能量传递的功能。 人体血液从心脏输出后要经过漫长的路途才能到达组织细胞,因此仅靠心脏的收缩力是远远不够得,还必须依靠微血管自身的自律性活动才能将血液灌注进细胞,同时因为微血管的自律运动与心跳并不同步,它有自己的规律,驱动着微血管内的血流,起到第二次调节供血的作用,因此微循环又称为“人体的第二心脏”。 四、微循环与疾病 微循环是生命最基本的保证。人体额任何器官,任何部位都必须有一个正常的、健康的微循环。否则就会出现相应器官的病变。若微循环不通畅就好像灌

有关微循环的认识

有关微循环的认识 人体的血管是输送血液的管道,它如同一条大河,逐渐分支核灌溉着四周的土地一样,也在营养着血管周围的组织细胞(图1-1)。当血液经过大血管到达细小的微动脉时,它流经分布广泛的毛细血管网,再汇合流入细小的微静脉。由于这部分血管口径很小,肉眼看不到,只有在显微镜 图1-1人体动脉分布图1-2毛细血管处的物质交换 下才能看到,因此称为微循环。近年来有人提出微循环的概念除了血液微循环以外,还包括淋巴液和组织液的微循环,它们是指毛细淋巴管中的淋巴液微循环和微小的组织管道中的组织液循环。但通常所说的微循环是指 研究比较深入的血液微循环。在血液微循环的血管中,引导血液流入的是 微动脉,由于管壁有平滑肌,可以收缩和舒张,决定着微循环的流入量;引导血液流出的是微静脉,管壁也有平滑肌,它的活动决定着毛细血管血流的流出来;而毛细血管是没有平滑肌的,只有一层血管内皮细胞和外面的基膜,因此壁最薄,物质容易通过管壁进出血管,其主要的功能是进行物质交换(图1-2)。 自公元20世纪20年代以来就已经开始了微循环的研究,但微循环这个名词是在1954年第一届美国微循环会议上才正式确定和使用。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纷纷成立微循环学会,已召开了六次世界性微循环大会,三次亚洲微循环大会。微循环的研究已从显微镜下直接观察血流,深入到细胞和分子水平。虽然微循环的血流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研究工作也已深入到分子水平,但它并不神秘,许多人体的外部表现与微循环有关。例如,人在害羞时出现颜面发红,皮肤长疖子时出现的发红肿胀,都与皮肤微循环血管舒张,引起血流增加有关。那么,微循环对正常人到底起什么作用呢? 微循环的基本功能 1.运输和进行物质交换 微循环的基本功能是向组织细胞运送氧气和养料,带走代谢的产物。微循环中的毛细血管只有一层内皮细胞,管壁非常薄,可以允许小分子物质自由进出,再加上毛细血管透出,送到周围组织细胞;而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又会由血液带走,从身体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