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糖尿病患者并发糖尿病足的治疗护理体会

糖尿病患者并发糖尿病足的治疗护理体会

糖尿病患者并发糖尿病足的治疗护理体会
糖尿病患者并发糖尿病足的治疗护理体会

糖尿病足患者的护理体会

糖尿病足患者的护理体会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糖尿病足;护理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一类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而失去感觉,或因缺血而失去活动能力,合并感染所致的足患[1]。主要表现为足部疼痛,皮肤溃疡及肢端坏疽。近年来糖尿病发病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并发肢端坏疽率占2.8%~14.5%,是糖尿病致残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了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减少糖尿病足坏疽的发生,现将取得的一点经验介绍如下。 1 糖尿病足坏疽的病因及特点 1.1 糖尿病足坏疽的病因糖尿病足坏疽的主要诱因是高血糖状态下,糖蛋白含量增加,相继引起下肢血管基膜增厚,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糖化血红蛋白升高。此三者均使下肢组织因供氧减少而受损伤,长此以往,下肢的小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增生血管收缩,同时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不良,毛细血管基膜增生,都安置糖尿病性动脉硬化,从而使血管官腔变窄,血管功能异常,血糖黏滞度增高,

血栓生成。引起组织细胞代谢障碍,造成低氧或无氧细胞坏死,糖尿病足逐渐形成。 1.2 糖尿病足坏疽的特点创面愈合缓慢,甚至无皮肤生长为主要特点[2]。诱因为自发溃疡,水疱破溃,穿鞋不当致伤,肢体烫伤或足癣。好发部位以足趾与足跟多见,好发人群为50岁以上病程较长,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表现为足部疼痛,足部分或全足红肿,溢脓,皮肤缺损,或足的部分或全去变黑坏死。 2 糖尿病足坏疽的足疗 2.1 全身治疗(1)控制血糖到达理想水平,准确监测血糖,尿糖。使空腹血糖维持在6.7 mmol/L左右,过分严格控制血糖会使足部血流和灌注减少,反而不利[3]。(2)抗感染治疗:定期采集破溃处渗出 物做细菌培养加药敏试验,以便选择有效的抗生素。(3)应用活血化瘀药物,静点丹参、血栓通、洲帮等,以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 2.2 局部治疗(1)糖尿病无足感染的患者,用糖尿病足中药浸泡方(大黄、金银花、红花、菊花等)加水500 ml煮沸15 min,凉至40℃左右浸泡双足,每日2次,每次30 min。此方法有清热祛瘀、凉血、解毒活血的作用[4]。(2)足部破溃者绝对卧床休息,抬高患肢30°左右,在床上做适量的肢体伸屈活动。及时清创换药,清创勿超出创面边缘,可将“生肌散”直接撒布于清洁的创面,而后用无菌纱布敷盖包扎,每日换药一次。 2.3 高压氧治疗糖尿病足坏疽久治不易愈合的原因多是因为

糖尿病患者自我护理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患者自我护理的研究进展 曾逸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护理系14级12班学号:2014A111240 摘要:本文综述了老年糖尿病患者自理水平较低,患者对足部护理的认知缺乏。阐述了我国糖尿病患者自我护理的认知程度。分析了糖尿病患者的自我护理对糖尿病足的预防有重要的作用。提出了责任制护理、延续性护理、教导对谈法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糖尿病自我护理研究进展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2010年我国糖尿病成人患病率为9.7%,糖尿病患者已超过9 000万人口[1]。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的自我护理现状不理想,其中遵医嘱服药最好,血糖监测最差。患者的年龄、性别、自我效能、糖尿病知识是主要影响因素[2]。现将糖尿病患者自我护理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自我护理的研究现状 1.1老年糖尿病患者自理能力水平较低。研究显示,18.5%~21.2%的老年糖尿病病人具有良好的自我护理能力,且不同自我护理项目的执行能力存在差异,各护理项目的执行能力由高到低依次为用药护理、饮食护理、规律运动、足部护理、高血糖与低血糖的预防和处理、血糖监测[3-4]。可能是老年糖尿病患者行动能力差,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弱。作为医务工作这我们因加强糖尿病有关护理技巧的宣传教育,提高老年糖尿病的自我护理能力。 1.2糖尿病病人对足部护理认知缺乏。研究表明72 .2 %的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足的概念并不清楚对糖尿病足的危害缺乏清醒的认识76 .7 %的病人不了解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对各项防护知识掌握程度与要求相比有较大差距[5]。从未接受过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患者,他们的足溃疡导致截肢率增加两倍。成功的足部护理可减少80%的截肢费用[6].可能是防护知识了解过少,造成大部分的糖尿患者不能及时的预防糖尿病足。医务工作者因加强对糖尿病糖尿病足的宣传工作,及时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 2、糖尿病患者自我护理的重要性 2.1糖尿病患者的自我护理有益于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通过健康教育;营养治疗;运动治疗及药物治疗,患者能较好地控制血糖水平,达到血糖、血脂、血压、体重长期稳定在理想水平,避免、减少和延缓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使他们与健康人一样有较高的生活质量[7]。糖尿病患者焦虑、失望改善好转,患者能够及时做到自我调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8]。可能食物,运动及情绪等能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方式和病况。糖尿病患者应该控制自己的饮食,加强锻炼,以及情绪的调节,提高生活质量。 2.2糖尿病足的发病率与糖尿病患者的自我护理有关。据报道多达40%~80%的糖尿病患者属糖尿病足高危人群[9-10]。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使50%的患者不发生足溃疡或截肢,而预防的关键是提高糖尿病高危足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11]。良好有效的教育将使患者认识到正确 足部自我护理的重要性,早期进行自我预防性护理,从而降低DF的发生率和致残率,进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患者家庭和社会的医疗负担[12]。医务工作者因加强糖尿病患者自我

浅析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因素和心理护理

浅析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因素和心理护理 标签:糖尿病;心理;护理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个人饮食习惯社会活动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增高,糖尿病患者逐渐增多。糖尿病难以治愈且易导致多种并发症,甚至造成残疾和早亡,给患者及家属带来很大的痛苦[1]。所以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心理因素分析有助于恰当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对稳定患者病情减少并发症至关重要。 1临床资料 本组15例患者中,男9例,女6例,1型糖尿病4例,2型糖尿病11例。年龄以35~65岁居多,血糖12.0~18.4 mmol/L。诱发心脑血管疾病者10例,肾病综合征3例,无合并症者2例。 2糖尿病患者心理因素分析 由于年龄、阅历、病程和知识水平、家庭条件等不同,患者表现不一,主要有以下心理状态。 2.1焦虑、恐惧、不安心理糖尿病难以治愈,一旦患之伴随终身,控制不当则会继发多种并发症。无论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一旦确诊,将终身服药,若是没有外源药物替代治疗将会继发代谢紊乱危及生命。如果患者对本病知识了解不足,缺乏信心,就会产生焦虑、恐惧、不安心理。表现为神经衰弱,失眠,多梦,性格变暴躁,抑郁等[2]。 2.2孤独、悲观、自暴自弃由于病程长,并发症多,饮食和药物剂量掌握不准,血糖波动较大控制不理想,患者则会对治疗药物产生对立情绪,认为无药可治,继而对医务人员不信任,对治疗不配合,自暴自弃,整日沉湎在悲观绝望的情绪中。 2.3怀疑和满不在乎心理被确诊的早期,由于对糖尿病知识缺乏了解,对本病认识不足且患者症状较轻,或无明显不适,有的身体健壮,红光满面,能吃能喝,自认为得了糖尿病无非是血糖高点,对身体没大影响,有的甚至怀疑是否医院诊断错了,所以满不在乎,不注意控制饮食;有的不能及时按时用药或拒绝用药,毫不改变生活和饮食习惯,导致病情加重。 3心理护理 综上分析,对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就显得极为重要。 3.1解除焦虑恐惧心理

糖尿病患者的护理体会

糖尿病患者的护理体会 糖尿病是已经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病变之后第三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控制血糖是医疗与护理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最终目的,只要合理用药、精心护理、控制饮食,就能良好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 标签:糖尿病;护理 糖尿病是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因胰岛素不足,以及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脂肪、蛋白质、糖和继发性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其重要临床特征为高血糖。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下降为主要临床表现,病程较长者可导致其它系统的损伤,重症或应激时引起酮症酸中毒或者其它代谢紊乱。 1分类 1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青少年多见、起病较急、多食、多饮、多尿、消瘦等症状非常明显,有发生酸中毒倾向,须依赖胰岛素治疗。 2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多见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起病较慢。症状比较轻,一般无酮症酸中毒倾向,可不依赖胰岛素治疗,但若饮食控制及口服降糖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时或存在并发症时,需应用胰岛素。 2护理 糖尿病患者在遵医嘱药物治疗的同时,护理工作也至关重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饮食护理: 2.1.1糖尿病患者控制饮食的目的和意义①纠正代谢紊乱,使血脂、血糖达到或者接近正常值并消除症状。②维持标准体重,肥胖者减少摄入的热量,使体重减轻以改善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消瘦者增加摄入的热量,以增加体重,从而使抵抗力和体力增强。③减轻胰岛B细胞的负担,使血脂、尿糖、血糖达到或者接近正常值,延迟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或发展。④维持健康,使成年人糖尿病患者可以从事正常的生理活动。使青少年和儿童患者能够正常发育并能参加较强的体力活动。 2.1.2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分配每日总热量摄入的原则①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标准体重、实际体重、体力活动状况以及有无并发症而定。②标准体重的计算方法:标准体重(单位为Kg)=身高(单位为cm)-110;肥胖程度/消瘦程度=(实际体重-标准体重)/标准体重*100%(注:实际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1/10为超重,超过1/5为肥胖,超过1/3为重度肥胖,而低于标准体重1/10为体重不足,低于1/5为消瘦)。③成人热量计算(按标准体重计算)休息时:20~25cal/dkg;

浅谈糖尿病足的护理体会

浅谈糖尿病足的护理体会 (作者:_________ 单位: ___________ 邮编: ___________ ) 【摘要】通过糖尿病人足部护理及足溃疡面的预防教育,充分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配合,有利于疾病控制达标,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提高糖尿病人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糖尿病足;护理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我科自2011年6月~2011年8月收治糖尿病足42例,男23例、女19例。发病年龄60岁8例,60岁34例。 1.2 临床特点:①发病部位:足趾、踝部、跖骨31例,足跟4例,足底4例,足背3例。②诱发因素:抓破(瘙痒症)7例,挑胼胝10例,穿鞋压迫12例。烫伤(热水袋、热水洗脚)6例,趾间霉菌感染7例。 1.3 治疗与转归:经胰岛素控制血糖,局部采用清创、引流、湿敷、积极应用抗生素等治疗方法,治愈13例,好转17例,截肢(趾)12 例。

2 预防护理 2.1 预防:长期良好的控制血糖,改善微循环,轻者可控制饮食, 适当运动,较重者在控制饮食运动的基础上,口服降糖药物或加用胰岛素,使血糖保持稳定是预防糖尿病足的关键。此外,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高黏血症等疾病,消除引起糖尿病血管神经病变的各种因素。 2.2 护理 221 —般护理:配合医生,积极协助病人做好饮食、运动和药 物治疗,控制好血糖、血脂、和体重等工作。 2.2.2 心理护理:糖尿病足患者大多已有多年糖尿病史、缺乏治疗信心。因此、做好心理疏导很重要。护理人员和家属要多安慰、多劝导。告知患有糖尿病足愈合缓慢,应当有信心,不要因短期不见效就灰心丧气。对焦虑、恐惧的患者告诉他们积极的治疗糖尿病。注意足部卫生,防止足部受伤,糖尿病足是可以预防的,即使发生了糖尿病足,只要积极配合治疗是完全可以治愈的。因此,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情绪状态、性格特点,加强心理护理,有利于治疗顺利进行,加速患者康复。 2.2.3 饮食护理: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治疗的基本措施,应严格、长期执行饮食计划,给予病人低糖、高蛋白、富含维生素,适量脂肪的饮食;同时定餐、定时、定量,每周监测体重,制订总热量,定时对病人的饮食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糖尿病疾病知识及相关护理常规

糖尿病疾病知识及相关护理常规 谭茶玲 概念:糖尿病(DM)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疾病群。长期的高血糖及伴随的蛋白、脂肪代谢异常,会引起心、脑、肾、神经、血管等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异常,甚至会造成器官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 流行病学:发病率较高:80年我国30万人口调查发现,DM发病率为6.09‰;目前我国有患者三千多万,居世界第二位。男女患病率没有明显差异,但患病率与年龄和体重超重却显著相关。(北京:40岁以下DM患病率为1-2%,40岁以上者为3-4%,个别报告退休干部可达12%);体重越超重,DM患病率越高。 糖尿病的分型(Classification): DM主要分为四大类型,即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它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 一、1型糖尿病:约占5%DM病人,发病与胰岛素(Ins)分泌绝对不足、免疫介导有关。相对特征: 青少年起病 起病急,症状典型,有自发酮症倾向 对Ins敏感 有胰岛β细胞自身免疫损伤:胰岛细胞自身抗体(+) 血清中胰岛素、C肽水平低 二、2型糖尿病:约占90%--95%DM病,发病与胰岛素(Ins)抵抗和(Ins)分泌不足 有关。 相对特征: 多有肥胖或肥胖前病史 多成年发病(40岁以后发病) 起病缓慢,症状不典型,无酮症倾向 无胰岛β细胞自身免疫损伤,胰岛细胞自身抗体(-) 血清中胰岛素、C肽水平可正常或升高 对胰岛素不敏感 (三)妊娠糖尿病(Gestation Diabetic Mellitus. GDM) 妊娠期才出现或发现的IGT或DM均为GDM,已有糖尿病的女病人以后妊娠不包括在内。这些妇女在产后5~10年有发生糖尿病的高度危险性。 病因: 糖尿病的病因复杂,总的来说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共同参与其发病过程。 (一)1型糖尿病: 与某些HLA有关,有家族遗传史;当病毒感染时可激活自身免疫反应,产生胰岛细胞自身抗体,胰岛β细胞大量破坏,以致胰岛素不足,发生1型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科学的分科越来越细,研究越来越深入,为此,护理的专科化已成为许多国家临床护理实践发展的策略和方向,目前总结多例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心理护理的体会,方法:对多例来我院诊疗的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前的心理疏导,治疗中的心理护理。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活动错综复杂,可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糖尿病的发展、预后,因此对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指导是至关重要的,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伟恒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于过程,由于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缺乏,以及与医生、家庭和社会的关系,等其他许多因素影响下,常常引发各种心理障碍,现将糖尿病病人的心理障碍及心里护理介绍如下。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加强,护理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护理工作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对患者进行简单的护理操作,而是余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相适应的为患者提供全方位、多层次、身心兼顾的整体护理,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及复发中,情绪因素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因为紧张、激动、压抑、恐惧等不良情绪,会引起体内某些应激激素的大量分泌,如生长激素、去甲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等[1]。这些激素升高会引起糖尿病病情反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康复。因此,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心理治疗和护理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一、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特点 1. 焦虑、恐惧 这是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的心理。因为糖尿病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终身性疾病,随着病程的进展而出现多种并发症,加之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不准确认识而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他们惧怕因患有糖尿病而影响自己的将来和那些需要他们负起责任的家人,惧怕死亡,对治疗过分关心,甚至出现感觉过敏、精神高度紧张、失眠等。 2. 悲观、绝望

糖尿病病人的护理体会

糖尿病病人的护理体会 摘要:糖尿病(diabetes)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糖尿病(血糖)一旦控制不好会引发并发症,导致肾、眼、足等部位的衰竭病变,且无法治愈。长期坚持规范治疗是最重要的,包括:控制饮食,坚持适量运动锻炼,合理用药。当前医学专家则提倡高碳水化合物量,降低脂肪比例,控制蛋白质摄入的饮食结构,对改善血糖耐量有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糖尿病;胰岛;饮食;锻炼,合理用药。 前言 "糖尿病"是一种血液中的葡萄糖容易堆积过多的疾病。可以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和继发型糖尿病。而动态血糖监测系统作为一种全新的动态血糖检测技术,以提供连续、全面、可靠的全天血糖信息,了结日间及日内血糖波动趋势,发现不易被传统检测方法所探测的高血糖和低血糖,观察药物治疗糖尿病的疗效,比较不同药物治疗水平的的优劣,评价糖尿病并发症情况,调整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伴有危害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改善此类患者预后等优势在临床上的应用日趋成熟。[1]本文就糖尿病的临床治疗概述如下。

材料与方法 1 目前糖尿病的治疗主要方法-糖尿病的强化疗法 糖尿病的强化疗法强调强化降糖,广义上指应用胰岛素或其他降血糖药物,结合全天多次血糖监测,在短时间内将血糖严格控制在正常范围,从而消除葡萄糖毒性,改善胰岛细胞功能,预防及延缓各种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出现。[2] 2 糖尿病的辅助治疗:补充铬、镁和抗氧化剂实例 糖尿病治疗中的替代疗法几乎是文化选择和个人情况的反应因此,保健工作者必须考虑这些情况,从而使他们的患者达到最好的代谢控制。铬、镁和抗氧化剂是胰岛素作用和能量代谢中的必须的元素,没有严重的不良反应。由于必需微量营养素可被胰岛素增强。故在糖尿病治疗中为达到微量营养素的摄入量,口服补充策略可能有特别的意义。[3] 3 临床情况 3.1 一般资料 96例患者中,男56例,女40例;年龄36-38岁;96例患者中均属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且均属非胰岛素依赖型。 3.2 治疗方法以健脾疏肝,固本涵木为治则,自拟降糖饮,方药组成:黄芪、生山药、玄参,知母、苍术、茯苓、黄连、僵蚕、甘草、葛根、偏肥胖痰湿偏盛者加陈皮、半夏:急躁易怒、肝气不舒者加川楝子,佛手:口干多饮者加石膏、麦门冬、天花粉。 4 结果 临床疗效本组病例服药25天为一个疗程,用药均为1个疗程以上。显

#如何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自我护理水平

第四次内分泌护理学术会议 如何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自我护理水平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发病率急剧增加并逐年递增。目前,我国现患糖尿病大约有4000万,有很多糖尿病人由于工作压力、劳累、失眠、感染、饮食控制不佳、情态失调等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病情的进一步复杂化,并发心、脑、眼、肾、神经、皮肤等多系统的疾病。作为一种综合性、终身性、慢性疾病它已经成为社区护理进行健康教育的重点。因此,给糖尿病患者正确的指导,提高糖尿病患者自我护理的水平,是让糖尿病患者延缓和防治并发症、保证生活质量、延长寿命的最佳方法。 关键词糖尿病护理 自我护理 1 加强糖尿病人对自身疾病的认识 2 糖尿病人应保持良好的心态 3 糖尿病人要科学正确的控制饮食 3.1糖尿病膳食的治疗目的 3.2 膳食要求 3.3 饮食治疗的原则控制总热量,使病人保持或达到标准体重。 3.4 控制饮食的注意事项 4 糖尿病人应加强体育运动 4.1 运动的意义 4.2 运动原则 5 糖尿病人要注意加强个人保健糖尿病患者要注意口腔粘膜卫生,勤洗脸,勤洗澡,加强皮肤及肢端的护理。 6 糖尿病人要学会自我监测 7 糖尿病人要预防低血糖 第四次内分泌护理学术会议 如何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自我护理水平 :“摄影;旅游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

变,糖尿病发病率急剧增加并逐年递增。目前,我国现患糖尿病大约有4000万,有很多糖尿病人由于工作压力、劳累、失眠、感染、饮食控制不佳、情态失调等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病情的进一步复杂化,并发心、脑、眼、肾、神经、皮肤等多系统的疾病。作为一种综合性、终身性、慢性疾病它已经成为社区护理进行健康教育的重点。因此,给糖尿病患者正确的指导,提高糖尿病患者自我护理的水平,是让糖尿病患者延缓和防治并发症、保证生活质量、延长寿命的最佳方法。 关键词糖尿病护理 自我护理 1 加强糖尿病人对自身疾病的认识 高血糖的症状随人而异,就是对同一个人也是随时间而改变,一般会出现以下症状:①平时感觉更易饥饿和口渴。 ②小便次数增多可达10~20余次,夜尿次数也增多。③在食欲良好体力活动未增加的情况下出现体重下降、以上即称为“三多一少”(多尿、多饮、多食、消瘦)。④精神欠佳、感觉疲倦、或想睡觉。⑤视力模糊。如果出现上述任何一种症状立即进行血糖测定,患者一旦确诊为糖尿病,应很好地接受有关糖尿病知识的教育,了解糖尿病其发生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糖尿病患者第一是糖代谢紊乱,由于血中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肝糖原合成减少,分解增多、糖异生增多

糖尿病足20例护理体会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糖尿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临床表现为足部溃疡和坏疽,严重者需要截肢,截肢率高达4.0%。我国糖尿病患者并发足坏疽的占0.9% ~1.7%,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并发足坏疽的占2.8%~14.5%。糖尿病足的发生是内因(局部缺血,神经病变)和外因(创伤和感染)反复作用的结果,大多糖尿病足均有局部缺血、神经病变和感染,其中最主要的是缺血。糖尿病患者全身及局部防御机能减退,容易发生感染、烫伤、擦伤、挤压伤,甚至本身重力作用都可能使局部皮肤损伤造成感染,而感染一旦发生常经久不愈,当感染难以控制时不得不采取截肢术,因此,感染的预防和处理是决定愈后的关键,也是护理的难点。本院收治20例糖尿病足患者,通过综合治疗和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2009~2011年,本院收治糖尿病足患者20例,其中男14例,女6例,年龄44~70岁,平均56.5岁。糖尿病史5~25年,平均17.5年。周围神经病变12例,表现为深浅感觉减退,缺血性溃疡7例,坏疽1例。 2结果 本组20例中有不同程度感染,经积极全身及局部抗感染治疗,治愈18例,转上级医院1例,因感染灶扩散截肢1例。 3护理 3.1心理护理糖尿病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易引起食欲下降、失眠、血糖波动,进而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做好心理护理很重要。本研究通过积极主动地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进行糖尿病足知识的教育,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鼓励患者参与治疗方案,支持家属陪伴,每次换药时将创面恢复好的消息告诉患者及家属,消除不良情绪,使他们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3.2饮食护理正确合理的饮食是控制血糖的基础,饮食治疗是糖尿病的基本措施。根据患者体质量、年龄及活动量计算每日饮食量,以达到热量摄入与能量消耗间的平衡,指导患者有规律地进食。原则上进食要定时定量,早中晚适量分配各1/3或1/5、2/5、2/5,避免饱餐,忌烟、酒。糖尿病足部坏死患者因感染消耗大,应适当增加10.0%~20.0%的热量。方巍[1]认为,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应该积极控制血糖,将空腹血糖控制在7mmol/L以下,餐后2h 血糖控制在10mmol/L以下。据患者饮食习惯,少量进食一些患者喜欢的食品,对患者心理也有安慰作用。饮食控制不能一步到位,这并不是叫人感到不适、饥饿和忍耐,而是循序渐进地逐步接近或达到要求。检测血糖,根据血糖变化调整胰岛素及降糖药物用量,疾病好转有利于局部病变的恢复。 3.3足部皮肤护理每日检查足部,注意足部皮肤是否有水泡、裂口和擦伤,局部皮肤是否红肿,检查皮肤色泽及湿度,观察足背动脉搏动和弹性。如皮肤温度降低,肢端发凉,皮肤逐渐变白或由暗红色转为暗紫色,甚至紫黑色,足背动脉搏动逐渐减弱或消失,提示局部缺氧缺血,容易出现溃疡病以致形成坏疽。由于糖尿病的病理生理改变,皮肤微循环障碍,皮肤防御能力下降,容易发生感染,因此,做好糖尿病患者皮肤护理至关重要。皮肤护理包括:(1)保持足部清洁、干燥,每日用39~40℃温水泡脚20min,用软皂洗脚,洗后用柔软毛巾轻轻擦干足部皮肤,包括足趾缝间,切勿用粗布用力摩擦,以免造成皮肤擦伤。足部龟裂不贴胶布,在洗干净后可涂护肤油、膏、露,不要涂抹于指缝间。(2)每日检查足部,可用镜子检查足底,患者有视物不清时家属代劳,仔细清洗脚趾间,足冷时应穿袜子,不要用热水袋和取暖器,以防烫伤。注意保暖,尤其在冬天,要穿棉袜,棉鞋,防止冻伤,新鞋袜一定要宽松、舒适,避免过紧。(3)糖尿病患者应每天穿清洁、干燥的袜子,足汗多时不宜用爽身粉吸水,以防毛孔堵塞而感染,不宜穿不透风的尼绒涤纶袜,宜穿棉纱袜或羊毛袜,每日换洗,不要穿有补丁和破洞的袜子。(4)不要赤脚走路,穿舒适的圆头、厚底面料、透气好的软底鞋或糖尿病足专用治疗鞋,不要光脚穿鞋,不宜穿尖头鞋、高跟鞋、暴露足趾足跟或夹趾凉鞋,切忌穿拖鞋外出。最好有2双鞋子更换,以便鞋内保持干燥,穿鞋前应检查鞋内有无砂粒、钉子等杂物,以免脚底出现破溃,尽量避免足部损伤,将损伤的危险因素降至最低。(5)皮肤瘙痒或脚癣者切勿挠抓,应及时治疗。不要随意使用足锉,鸡眼膏、鸡眼水、刀片来自己修剪脚上的鸡眼或结痂,应请专业医生治疗。不要剪破或刺破角化组织或胼胝,教会患者胼胝的护理方法;切勿用刀剪等锐器修剪,可换鞋减轻压力,用磨脚石处理凸起胼胝;注意修剪趾甲时平剪,不宜剪太深,以免损 糖尿病足20例护理体会 张学芳(费县人民医院外七科,山东费县273400) 【关键词】糖尿病足;足部溃疡与坏疽;护理 文章编号:1009-5519(2012)05-0776-02中图法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

糖尿病足的护理体会

糖尿病足的护理体会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作者:丁利利王永峰刘润兵杜美芳 【关键词】糖尿病足护理体会 糖尿病病人因末梢神经病变,下肢动脉供血不足以及细菌感染等多种因素引起足部疼痛,皮肤深部溃疡,肢端坏死等病变,统称为糖尿病足。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良好的足部护理能避免糖尿病病人发生足部溃疡以及防止下肢截肢的几率明显会降低。因此,做好糖尿病病人的足部护理及健康教育至关重要。现将我科30例糖尿病足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10-9月-2011-7月年我科共收治糖尿病足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55岁~70岁,平时血糖控不佳,均有不同程度足部水肿、疼痛、皮肤温度高,可见有多处溃疡和糜烂,经治疗与护理,治愈25例,好转5例。通过我科健康宣教和换药处理,基本一周—两周能治愈。 1.2方法嘱咐病人用38℃左右的温水泡脚,泡治时间不超过20

分钟。 用柔软透气好的毛巾搽干脚趾及趾缝;打开无菌换药包,用生理盐水棉球檫拭一遍;然后用无菌持物钳把脚趾周围硬茧外层拔掉,再用碘敷由里向外涂抹破溃处一遍,一天三次,用无菌纱布隔开两足趾,以保持干燥,有利于溃疡的愈合。其他干燥有硬结的脚趾可用温水棉球擦拭,再用中性肥皂轻柔的清洗。病人的床单与病人的皮肤要保持清洁。 2护理及健康教育 2.1严格控制血糖首先向病人讲解血糖控制不好和反复损伤是糖尿病溃疡形成的主要原因。指导病人定时进行空腹及三餐前后的血糖测定,教会病人胰岛素注射及血糖监测的方法。根据血糖变化调整胰岛素剂量,预防低血糖的发生,将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从而控制糖尿病,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 2.2饮食指导向患者讲解正确合理的饮食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指导病人及家属制定1份饮食计划,控制每日总热量,按比例摄入营养物质,定时定量进食,一日三餐按1/5、2/5、2/5或各1/3分配,并给予低盐、低脂肪、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饮食。鼓励患者坚持糖尿病饮食,食谱应多样化,以达到热量摄入与能量消耗间的平衡,必要时加餐。禁止饱餐。禁含糖类及高胆固醇食物,绝对禁烟酒。 2.3足部护理的重要性1)足部检查指导患者及家属学会检查足部的方法,每日检查足部有无损伤,擦伤,水泡,肿胀,溃疡,感染,等,同时检查皮肤的温度,颜色,趾甲有无异常。指导患者禁

浅谈糖尿病足护理体会

浅谈糖尿病足护理体会 (作者: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 ____________ ) 【关键词】糖尿病足护理体会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的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的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深部组织的破坏〔1〕。它是糖尿病常见而又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由其引发的截肢占非创伤性截肢总数的50%〔2〕。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其护理工作十分重要〔3〕。通过护理,让糖尿病患者认识糖尿病足的危险性,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防护。近几年来,糖尿病发病率逐年提高,糖尿病足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其主要表现为:足部麻木变凉,出现肿胀或紫色,感觉减退、疼痛、溃疡及坏疽,抗感染力下降,伤口愈合缓慢,有时甚至无法愈合而截肢〔4〕,因此足部护理非常重要,现将护理经验总结如下:1积极控制糖尿病 饮食治疗是糖尿病的基本措施。原则上进食要定时定量,早中晚食量分配各1/3,应避免饱餐。糖尿病足部坏死的患者因感染消耗大,应适当增强热量10%-20%,据患者饮食习惯,使食谱多样化。

监测血糖,根据血糖变化调整胰岛素的剂量,将血糖控制在接近正常水平,疾病好转有利于局部病变的恢复。 2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2.1观察皮肤表现每日检查足部。注意足部皮肤是否有水泡、 擦伤、裂口、局部皮肤是否有红肿,皮肤色泽及温度,足背动脉的搏动和弹性。如皮肤温度降低肢端变凉,皮肤逐渐变白或由暗红色转为暗紫色,甚至紫黑色,足背动脉搏动逐渐减弱或消矢,提示局部缺血缺氧严重,容易出现溃疡并形成坏疽。 2.2局部皮肤护理保持足部干净干燥,每天用软皂、温水 39-40 C泡脚20分钟洗后用柔软毛巾轻轻擦干足部皮肤,不要用力揉搓。脚汗多的人可在足趾间抹些爽身粉;而特别干燥者适当抹护肤品,涂于足部表面皮肤(不能涂于脚趾间)。皮肤瘙痒或脚癣切忌挠抓;足部按摩每日数次,动作轻柔,应从趾尖开始向上按摩,可促进患肢血液循环;嘱病人鞋袜应宽松、舒适。寒冷时注意肢端保暖,但忌用热水袋保暖热敷以防烫伤起泡。足部感染者可用中药泡脚,取温阳益气、活血通脉、解毒的中药文火煮沸20分钟,待温度降至50 C 左右时泡脚。 2.3皮肤水泡的护理糖尿病性水泡病是诱发肢端坏疽的危险因素,好发于四肢末端及循环不良的部位,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一,处理不当易合并感染。如有水泡和足癣病人可用 1 : 5000高锰酸钾液泡脚,每日3次,不超过1周。保持水泡部清洁,对紧张性水泡避免切开,在无菌操作下抽取渗液,预防继发感染。对小水泡一般不

浅谈糖尿病足的护理体会

浅谈糖尿病足的护理体会 摘要】通过糖尿病人足部护理及足溃疡面的预防教育,充分调动病人的主观能 动性,使其积极配合,有利于疾病控制达标,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提 高糖尿病人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糖尿病足;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501-01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我科自2011年6月~2011 年8月收治糖尿病足 42例,男 23 例、女19例。发病年龄<60 岁 8 例,>60 岁 34 例。 1.2 临床特点:①发病部位:足趾、踝部、跖骨31 例,足跟 4 例,足底 4例,足背3 例。②诱发因素:抓破(瘙痒症)7例,挑胼胝10例,穿鞋压迫12 例。烫伤(热水袋、热水洗脚)6例,趾间霉菌感染7例。 1.3 治疗与转归:经胰岛素控制血糖,局部采用清创、引流、湿敷、积极 应用抗生素等治疗方法,治愈13 例,好转17例,截肢(趾)12 例。 2预防护理 2.1 预防: 长期良好的控制血糖,改善微循环,轻者可控制饮食,适当运动,较重者在控制饮食运动的基础上,口服降糖药物或加用胰岛素,使血糖保持稳定 是预防糖尿病足的关键。此外,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高黏血症等疾病,消 除引起糖尿病血管神经病变的各种因素。 2.2 护理 2.2.1 一般护理:配合医生,积极协助病人做好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控制 好血糖、血脂、和体重等工作。 2.2.2 心理护理:糖尿病足患者大多已有多年糖尿病史、缺乏治疗信心。因此、做好心理疏导很重要。护理人员和家属要多安慰、多劝导。告知患有糖尿病足愈 合缓慢,应当有信心,不要因短期不见效就灰心丧气。对焦虑、恐惧的患者告诉 他们积极的治疗糖尿病。注意足部卫生,防止足部受伤,糖尿病足是可以预防的,即使发生了糖尿病足,只要积极配合治疗是完全可以治愈的。因此,掌握患者的 心理变化、情绪状态、性格特点,加强心理护理,有利于治疗顺利进行,加速患 者康复。 2.2.3 饮食护理: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治疗的基本措施,应严格、长期执行饮食 计划,给予病人低糖、高蛋白、富含维生素,适量脂肪的饮食;同时定餐、定时、 定量,每周监测体重,制订总热量,定时对病人的饮食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2.2.4 创面护理:皮肤破溃未感染创面可以用碘消毒每天3~4次,时常保持创 面清洁,抬高患肢,伸直肢体,避免受压及重负荷,可用红外线照射以促进肢端 血液回流。浅表感染创面可以采用抗菌药控制局部感染[1],一般全身静脉滴 注抗菌药,局部用生理盐水10ml、胰岛素10U加敏感抗菌药混合液,浸湿敷料 敷于创面,每日用注射器抽取上述混合液,将纱布滴湿2~3次,在肉芽组织生长 并有治愈倾向时停止使用。此外,给予患者营养丰富并易于消化的膳食,以增强 抵抗力和组织修复能力。 2.2.5健康指导:①加强检查:由于足部感觉迟钝或障碍,患者对疼痛、冷热、压迫感等不能清楚感知,因此糖尿病患者应养成每天检查足部的习惯,注意有无 水泡,胼胝和皮肤擦损等,定期到医院进行足部全面检查以及在糖尿病就诊时常

糖尿病足的护理体会

糖尿病足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分析糖尿病足的护理措施及其效果,为相关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有效依据。方法对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接受治疗的60例糖尿病足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入院后的足部护理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对糖尿病足患者的足部护理措施及注意问题进行总结,并观察所有患者进行相关护理措施后的治疗效果。结果作为研究对象的60例糖尿病足患者中,53例糖尿病足患者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后,被治愈出院,5例患者足部溃疡面积明显缩小,2例患者由于病情严重导致截肢。结论60例糖尿病足患者经过科学合理的护理后,通过对其进行彻底清创,及时换药包扎,并联合一定的胰岛素注射及抗生素药物应用,可以有效提高糖尿病足患者的治愈率,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有效治疗糖尿病足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标签:糖尿病足;护理;体会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糖尿病在我国人群中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糖尿病作为一种内分泌代谢慢性的终身疾病[1],目前在我国现有的糖尿病患者中,有20%左右的患者出现糖尿病足并发症,即糖尿病足,在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中属于严重的并发症。在糖尿病足患者中,由于患者的足部神经失去功能,从而足部丧失生理感觉,逐渐发生畸形导致血管坏死,极易引起患者足部出现严重的溃疡感染,严重的话则需要进行截肢。总而言之,糖尿病足是由于患者足部神经功能丧失,从而引起足部缺血坏死逐渐出现溃疡感染的疾病。目前在该疾病的治疗过程中,通常通过对患者进行足部创面的有效护理及相关健康教育来提高糖尿病足的治疗有效率。鉴于以上因素,本文将通过对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接受治疗的60例糖尿病足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不断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痛苦,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从而提高其治疗有效率。其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通过查阅相关资料,选取在我院于2015年1月~2016年1月接受治疗的60例糖尿病足患者为研究对象。60例糖尿病足患者中,男患者37例,女患者23例。整体患者年龄段在53~69岁,平均年龄(59±5.8)岁,60例糖尿病足患者均具有4~9年的糖尿病史,当足部出现异常感觉及刺激反应迟钝时[2],均由于未进行及时治疗而出现严重的足部并发症,在60例糖尿病足患者中,30例患者出现下肢感觉异常,22例患着出现足部溃疡,6例患者出现指甲合并霉菌感染,2例患者出现严重溃疡并伴有坏疽。 1.2护理措施 1.2.1教育指导护理相关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糖尿病及糖尿病足的健康指导教育,教育患者应该同时注意血糖及足部的变化情况,对此应着重进行教育指导,有效提高患者的健康意识及自我防护意识,并使其明白健康意识的重要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