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节日手抄报模板
- 格式:docx
- 大小:12.68 KB
- 文档页数:2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屠苏酒是一种药酒。
在古代习俗中,元日全家饮屠苏酒,以祛不正之气。
制作屠苏酒的方法是:用大黄一钱,桔梗,川椒各一钱五分,桂心一钱八分,茱萸一钱二分,防风一两,以绛囊盛之悬于井中,至元日寅时取起,以酒煎四五沸。
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
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
大概年少者一天天长大,先饮酒以示祝贺,而年长者过一年少一年,后饮以示挽留。
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 日》诗道“年年最后 饮屠苏,不觉年来七 十余”,说的就是这 种风俗。
这种别开生 面的饮酒次序,在古 代每每令人产生种种 感慨,所以给人留有 深刻的印象。
“腊八节”这一天在中国民间有吃腊八粥的习俗。
喝腊八粥在我国已有千年历史。
腊,在远古时代本是一种祭礼的名称,夏朝称“清祀”,殷商称 “嘉平”,周朝时改称“腊”。
“腊”是从“猎”字演变而来,故“腊”“猎”相通。
因为一岁之终,农作物已收晒完毕, 农闲人们便到野外猎取禽兽,用来祭祖 先、敬百神,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 称之为“腊祭”。
南北朝时,农历十二月 初八才被正式固定为“腊八节”,在这一 天要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 祥。
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 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
腊月初八这天,中国各地都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宋代王安石在《元日》这首诗中写道:“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形容初日的光亮。
诗中的“桃”和“符”是互文,意即总把新桃符换下旧桃符— 除旧布新。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屠苏酒是一种药酒。
在古代习俗中,元日全家饮屠苏酒,以祛不正之气。
制作屠苏酒的方法是:用大黄一钱,桔梗,川椒各一钱五分,桂心一钱八分,茱萸一钱二分,防风一两,以绛囊盛之悬于井中,至元日寅时取起,以酒煎四五沸。
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
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
大概年少者一天天长大,先饮酒以示祝贺,而年长者过一年少一年,后饮以示挽留。
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 日》诗道“年年最后 饮屠苏,不觉年来七 十余”,说的就是这 种风俗。
这种别开生 面的饮酒次序,在古 代每每令人产生种种 感慨,所以给人留有 深刻的印象。
“腊八节”这一天在中国民间有吃腊八粥的习俗。
喝腊八粥在我国已有千年历史。
腊,在远古时代本是一种祭礼的名称,夏朝称“清祀”,殷商称 “嘉平”,周朝时改称“腊”。
“腊”是从“猎”字演变而来,故“腊”“猎”相通。
因为一岁之终,农作物已收晒完毕, 农闲人们便到野外猎取禽兽,用来祭祖 先、敬百神,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 称之为“腊祭”。
南北朝时,农历十二月 初八才被正式固定为“腊八节”,在这一 天要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 祥。
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 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
腊月初八这天,中国各地都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班级:瑞丽图文制作中心 姓名:请把这串文字改成班级姓名,把文件下载到电脑中,在这串文字上面用键盘直接输入班级姓名。
宋代王安石在《元日》这首诗中写道:“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宋代王安石在《元日》这首诗中写道:“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形容初日的光亮。
诗中的“桃”和“符”是互文,意即总把新桃符换下旧桃符—除旧布新。
关于桃符有个美 丽的传说。
很久以前,东海度朔山风景秀丽,山上有一片桃林, 其中有株桃树巨大无比, 枝繁叶茂,曲蟠三千里,结 的桃子又大又甜,人 吃了这树上的桃子能变成神 仙。
一个漆黑的夜 晚,有青面獠牙、红发绿眼 的鬼怪想偷吃仙 桃。
桃林主人神荼、郁垒二 兄弟用桃枝打败鬼 怪,并用草绳捆着喂了看山 的老虎。
从此, 两兄弟的大名令鬼怪为之惧 怕,他们死后变为专 门惩治恶鬼的神仙。
后世人 们用一寸宽、七八寸 长的桃木板画上神荼、郁垒 两神仙像挂在自家门两 侧,以驱鬼祛邪,这种桃木 板被称作“桃符”。
随着时代的变化,桃符本身也在变化,以后人们 又将两个神仙的名字写在桃符上,代替 画像,再后来,又发展到“题桃符”,即 将字数相等、结构对称、意思相应的短 诗题写在桃符上,这就是春联的前身。
屠苏酒是一种药酒。
在古代习俗中,元日全家饮屠苏 酒,以祛不正之气。
制作屠苏酒的方法是:用大黄一钱, 桔梗,川椒各一钱五分,桂心一钱八分,茱萸一钱二分,防 风一两,以绛囊盛之悬于井中,至元日寅时取起,以酒煎四五沸。
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
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
大概年少者一天天长大,先饮酒以示祝贺,而年长者过一年少一年,后饮以示挽留。
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风俗。
这种别开生面的饮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产生种种感慨,所以给人留有深刻的印象。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正月十五月儿明,妈妈领我去看灯。
大宫灯,红彤彤,走马灯,转不停, 金鱼灯,摇尾巴,孔雀灯,开彩屏, 金灯银灯五彩灯,一盏一盏数不清。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首;
三十晚上守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 班级
姓名:请在此处直接输入班级姓名 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 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 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 “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 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 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 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元宵节 又成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 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 节。
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开始,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岁 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
年节古称“元旦”。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 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 月初一为“春节”。
年节的活动从腊月二十三小 年节起,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等 等。
所有这些活动的共同主题就是“辞旧迎新”。
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
111中国古代的元旦中国古代的元旦,即现代中国所称之春节的习俗,现代中国的元旦,根据中国政府将其列入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节日。
放假一天,后常常将当日前或后双休日调整,一般连续休息三天。
现代中国对元旦的庆祝较之春节,重要性要小得多。
一般机关、企业会举行年终集体庆祝活动,但民间活动很少。
由于元旦是在民国年间才诞生的,并由春节演化而来,所以,在中国刚刚开始庆祝元旦时,其庆祝的风俗习惯当然大都是类似于春节,或者说是春节的缩小版。
虽然沿用了部分传统的庆祝方式:如燃放炮竹、杀三生、敬鬼神、拜祭先人等,但在人们的心目中并不会占用多么重要的地位。
到了现代,元旦的庆祝习俗就更简单了。
现代元旦习俗众多周知,我国现在通行的历法,是公历。
辛亥革命推翻满清之后,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确定使用公元纪年法为我国的正式历法,1月1日为元旦,同时把农历1月初一定位“春节”。
共产党建国以后,基本沿用了——正式统计日里采用公历,节日采用农历——这套双重历法的体制。
元旦元旦,即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是公历新一年的第一天。
元,谓“首”;旦,谓“日”;“元旦”意即“首日”。
“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但其含义已经沿用4000多年。
中国古代曾以腊月、十月等的月首为元旦,汉武帝起为农历1月1日,1912年中华民国起元旦传说传说在4000多年前远古的尧舜盛世之时,尧天子在位时勤政于民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很受广大百姓爱戴,但因其子无才不太成器,他没把“天子”的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品德才能兼备的舜。
尧对舜说:“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传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
屠苏酒是一种药酒。
在古代习俗中,元日全家饮屠苏酒,以祛不正之气。
制作屠苏酒的方法是:用大黄一钱,桔梗,川椒各一钱五分,桂心一钱八分,茱萸一钱二分,防风一两,以绛囊盛之悬于井中,至元日寅时取起,以酒煎四五沸。
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
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
大概年少者一天天长大,先饮酒以示祝贺,而年长者过一年少一年,后饮以示挽留。
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风俗。
这种别开生面的饮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产生种种感慨,所以给人留有深刻的印象。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宋代王安石在《元日》这首诗中写道:“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形容初日的光亮。
诗中的“桃”和“符”是互文,意即总把新桃符换下旧桃符—除旧布新。
关于桃符有个美丽的传说。
很久以前,东海度朔山风景秀丽,山上有一片桃林,其中有株桃树巨大无比,枝繁叶茂,曲蟠三千里,结的桃子又大又甜,人吃了这树上的桃子能变成神仙。
一个漆黑的夜晚,有青面獠牙、红发绿眼的鬼怪想偷吃仙桃。
桃林主人神荼、郁垒二兄弟用桃枝打败鬼怪,并用草绳捆着喂了看山的老虎。
从此,两兄弟的大名令鬼怪为之惧怕,他们死后变为专门惩治恶鬼的神仙。
后世人们用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板画上神荼、郁垒两神仙像挂在自家门两侧,以驱鬼祛邪,这种桃木板被称作“桃符”。
随着时代的变化,桃符本身也在变化,以后人们又将两个神仙的名字写在桃符上,代替画像,再后来,又发展到“题桃符”,即将字数相等、结构对称、意思相应的短诗题写在桃符上,这就是春联的前身。
每年,我压岁钱都要上交给我的“财务主管”老妈。可
是今年不一样了!我的压岁钱可以自己保管了。我从老妈那儿理直气壮地拿回了我的“财产”,接下来就该想怎么“花” 了!要合理,不能用在不正当的地方。嗯,交学费?爸妈 已经给交了;买零食?有点儿太多。再说,也不能全用 在这上面呀!我决定,取出50元用来买零食,反正我 吃零食也不是太多,50元足够了。剩下的想买些学习 用品:尺子、笔、橡皮等等!可这一算,我才花去10 元,怎么办?这么多钱怎么花?啊!我想到了!我要 存到银行,听说存到银行的钱能得到利息呢!我的压 岁钱我做主, 我要把它们用在更有 用的地方。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 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拜年,春节拜 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中国民间有“开门 爆竹”一说。即在新的 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 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 迎新,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
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
气洋洋。爆竹是中国特产,起源很早,
至今已有两干多年的历史。放爆竹
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
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
来欢喻和吉利。
班级 姓名:请在此处直接输入班级姓名
春节手抄报:2024年手抄报简笔画一、引言春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最重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人们都会庆祝这个象征新春的节日。
在2024年,春节将迎来一轮新的变革。
本手抄报以简笔画的形式,向大家展示2024年春节的特色和文化底蕴。
二、舞龙春节期间,街头巷尾经常可以看到一条条色彩斑斓的舞龙。
舞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象征着祥瑞和好运。
2024年春节,我们精选了一幅简笔画,描绘了一个灵动的舞龙。
画中龙身长而弯曲,栩栩如生。
龙头高昂,威武庄严,整个画面充满了欢乐和喜庆的氛围。
三、年夜饭年夜饭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一顿饭,全家团聚共享美食。
2024年春节,我们通过简笔画展示了一桌丰盛的年夜饭。
画中,有鱼、有虾、有鸡、有肉,各种色香味俱全的菜肴摆满了整张餐桌。
人们围坐在一起,笑语欢声中品尝美食,共同迎接新的一年。
四、红包在春节期间,长辈们通常会给小孩子赏红包。
红包是一种传统习俗,代表着压岁钱和祝福。
2024年春节,我们用简笔画展现了一位长辈递红包给小孩的场景。
长辈神情和蔼可亲,小孩笑逐颜开。
红包上面鲜艳的财神图案象征着财源滚滚,寓意着好运与财富。
五、烟花春节期间,烟花是不可或缺的喜庆元素。
在2024年的春节,我们通过简笔画展示了烟花绚烂的瞬间。
烟花升腾入空,五彩斑斓的火花在夜空中绽放,带来夺目的光彩和愉悦的节日气氛。
烟花绣球、流星和花束等各种形状的烟花在画面中交相辉映,为春节增添了一份热闹的喜庆。
六、舞狮舞狮是春节期间民间表演的一项重要节目,也是祈福和驱邪的象征。
在2024年的春节,我们通过简笔画展现了一群舞狮的场景。
狮子灵动的身姿和夸张的动作,展示了狮子舞的魅力和神秘感。
舞狮队伍在欢快的鼓乐声中前进,吸引了众多人们的关注和喝彩。
结语通过简笔画的形式,我们展示了2024年春节的特色和文化底蕴。
舞龙、年夜饭、红包、烟花和舞狮等元素都是春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与多样。
屠苏酒是一种药酒。在古代习俗中,元日全家饮屠苏酒,以祛不正之气。制作屠苏酒的方法是:用大黄一钱,桔梗,川椒各一钱五分,桂心一钱八分,茱萸一钱二分,防风一两,以绛囊盛之悬于井中,至元日寅时取起,以酒煎四五沸。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大概年少者一天天长大,先饮酒以示祝贺,而年长者过一年少一年,后饮以示挽留。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风俗。这种别开生面的饮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产生种种感慨,所以给人留有深刻的印象。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宋代王安石在《元日》这首诗中写道:“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形容初日的光亮。诗中的“桃”和“符”是互文,意即总把新桃符换下旧桃符— 除旧布新。关于桃符有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东海度朔山风景秀丽,山上有一片桃林,其中有株桃树巨大无比,枝繁叶茂,曲蟠三千里,结的桃子又大又甜,人吃了这树上的桃子能变成神仙。一个漆黑的夜晚,有青面獠牙、红发绿眼的鬼怪想偷吃仙桃。桃林主人神荼、郁垒二兄弟用桃枝打败鬼怪,并用草绳捆着喂了看山的老虎。从此, 两兄弟的大名令鬼怪为之惧怕,他们死后变 为专门惩治恶鬼的神仙。后世人们用一寸宽、 七八寸长的桃木板画上神荼、郁垒两神仙像挂 在自家门两侧,以驱鬼祛邪,这种桃木板被称 作“桃符”。随着时代的变化,桃符本身也在变 化,以后人们又将两个神仙的名字写在桃符上, 代替画像,再后来,又发展到“题桃符”,即将 字数相等、结构对称、意思相应的短诗题写在 桃符上,这就是春联的前身。
传统文化节日手抄报模板
传统文化节日手抄报图一
传统文化节日手抄报图二
传统文化节日手抄报图三
传统文化节日手抄报图四
古人认为到了冬至,虽然还处在寒冷的季节,但春天已经不远了。
这时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节,表示年终有所归宿。闽台民间认为
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团聚的节日,因为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
不回家,就是不认祖宗的人。
传统文化资料
【太学】
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
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
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
生。《张衡传》:“因入京师,观太学。”《送东阳马生序》: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国子监jian】
参见“太学”条。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
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
【书院】
公明仪对牛弹琴
【传统故事】战国时期,有个著名的音乐家叫公明仪。他弹奏的
曲子优美动听,很受人们推崇。有一天,公明仪看到田野里有一头
黄牛,心想:“音乐乃天地之神韵,能通宇宙之灵,何不为牛弹奏
一曲呢?”于是,他端坐树下,为那头黄牛弹起了一支很动听的曲子。
可是那黄牛根本不理会美妙的音乐,仍旧头也不抬地吃草。公明仪
以为它嫌这支曲子太高雅,就又换了一支通俗一点儿的曲子,可黄
牛仍然无动于衷,公明仪很失望。旁边有人见了,连忙安慰他说:
“你不要生气,不是你弹的曲子不好听,而是你弹的曲子不入牛的
耳朵啊!”于是公明仪用琴模仿蚊子、牛虻的叫声以及小牛的“哞哞”
声。这时,黄牛立刻摇头尾巴,竖起耳朵,认真地听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