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文地理学毕业论文题目

人文地理学毕业论文题目

毕业论文(设计)

学生姓名

年级

指导教师

一教务处制表一

二0—五年九月•二十日

一、论文说明

本团队专注于原创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擅长案例分析、编程仿真、图表绘制、理论分析等,论文写作300起,所有定制的文档均享受免费论文修改服务,具体价格信息联系IQQ 300409S3I,同时也提供对应的论文答辩辅导。

二、论文参考题目

人文地理学硕士毕业论文

李旭旦与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

基于In ternet的人文地理学信息资源及其利用研究

人文地理学视野下的乡土聚落研究

襄樊南漳地区传统民居的人文地理学研究

人文地理学课程网络教学模式的构建

论《广志绎》的人文地理学贡献

通山县乡土建筑的人文地理学研究

日治时期( 1895-1945)的“岛都”台北意象:一个人文地理学取向的研究全球合作减排行为的计算机人文地理学实验

旅游地理学教学的人文素养培育研究

明代词人地域分布研究

河南乡土建筑类型及区划研究

高中人文地理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焦作地区农村居住建筑形态演变与更新研究

中学人文地理认知结构的构建策略研究

先秦时期齐鲁体育文化研究

翻译地理学视角下的旅游文本汉英翻译探析

中国旅游翻译

徐霞客对广西地理研究的贡献

地理环境对陕北民歌翻译的影响

城市历史街区变迁背景下居民地方感研究

场所与意象理论下的纪念性景观设计手法研究

我国中部地区农村聚居演变的驱动因素及发展趋势

城市社区消费文化类型的资源配置及控制研究

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碳排放权交易实验平台设计与实现

西安城市居民日常购物行为特征及决策机制研究

中国人文发展时空差异研究

城市公共休闲空间中的音乐功能研究

重庆公共艺术创作的地域性研究

陇西黄土丘陵区集镇空间形态的演变研究

杨慎与西南地区地理学

疗养性休闲服务干预模型构建及实证研究

崂山道教的历史地理研究

香港迪士尼乐园—被其策略建构的中国人的“呵护场所”

新课程高中《地理》教材比较研究

北京与东京城市色彩对比研究

高中人文地理区域联系内容教学策略研究

成熟型煤炭资源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功能、转型与重构

区域聚落发展研究

首都大型体育设施分布及其利用的空间分异研究

语境主义编史方法论中的中国地理学史

江汉平原农户消费行为的时空间结构研究

浙江采石文化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

基于新浪微博视角的重庆市主城区城市网络空间分布规律研究寿县古城人文景观的保护与塑造研究

论杜诗中的地方感

伊朗民族及民族问题研究

江苏省历代人才的地理分布与地域分异

张其昀的新人文主义史学研究

陕西汉中市天汉文化长廊景观设计

钦定西域同文志》地名研究

1990年以来辽宁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时空演变研究

扬州市城市绿地特色初探

中国翻译家的地理分布研究:从1840 到1966

绿山墙的安妮》的文学地理学解读

王士性旅游思想初步研究

中美高中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文化比较研究

集体林权制度变迁对乡村人地关系的影响研究

高中地理教学中前科学概念的研究

岭南龙舟竞渡活动空间研究

郑州市惠济区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教育设施空间配置评价与优化基于地方文脉的西安地铁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研究

流动的歌声

四川古“八景”文化在当代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上海市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及人文驱动机制研究

皖南古村落地方芭蕾与地方意义研究

城市老商业街地域性色彩景观设计

基于地域差异的蒙古族传统符号解析及在餐饮空间的应用试论具有藏族特色色彩体系的建构问题

通辽市地理》教材中的地名及其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云南蒙古族传统聚落的复兴与再生研究

试论城市建筑色彩对环境的影响

木兰县松花江滨水景观设计研究

西藏阿里地区自驾车旅游开发研究

抚宁长城沿线地区传统民居研究及其现代启示

基于地域性的城市滨河公共空间规划

北极地区油气资源地缘政治经济格局研究

城市滨水空间评价与规划研究

杂谷脑河下游羌寨民居研究

陕西黄土高原地区环境色彩系统研究

高寒民族地区旅游景观特征及其开发研究

自然风景区的景观环境色彩设计分析与研究

唐代皖江流域经济地理研究

面向中学地理教学的数字地图制作及应用研究

东乌珠穆沁旗蒙语地名自然背景研究

城市内湖旅游者地方感研究

基于中文分词的图文自动匹配方法研究

清代河西走廊土地利用及其环境效应

基于垂直地带性的山地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地理实验项目开发研究

西藏登山运动与环境保护关系的研究

海口城市色彩景观调查研究

明清香山县城镇地理初步研究

水与火洗礼中的民族传统体育

2000〜2012年中国大陆历史地理学研究之发展

关于新德国电影运动的人文地理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类)学生人文地理素养研究山西省历代人才的地理分布与地域分异

豫东地区传统民居的类型与特征研究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乡村性评价及空间格局演变研究

美丽厦门战略规划背景下小嶝岛和谐开发模式探究

探析“梁陈方案”及其对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实践的影响

大地之女:琳达•霍根《力量》研究

科尔沁沙地农牧交错带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生态足迹的时空演变研究

矿业遗产旅游地居民地方感研究

陕西省人口分布的时空特征及其适度性研究

区域可达性综合评价及其对经济差异与中心城市腹地的影响长沙市郊农村聚落规划与建设问题研究

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

基于空间可达性分析的个人旅游终端服务设计研究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管理与农民家庭多元生计途径研究

生态涵养发展型县域主体功能区划研究

琼北传统民居形制研究

基于地域特色的城市色彩景观规划研究探析

京津冀都市圈服务业空间相互作用研究

东北区农业景观的调查研究

城市环境中的音乐:科英布拉“发杜”研究

民俗电视纪录片在当代文化语境下的艺术表达

影视剧对旅游地形象的传播与构建

中原城市群产业结构演变的城镇化响应研究

黑龙江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测度及空间发展模式研究

辽源市农村居民点用地优化布局研究

基于GIS 的江西佛寺空间分布和历史变迁研究

长株潭城市群旅游资源合作开发中的政府行为研究

基于最佳分析粒度的市域乡村聚落景观格局及其优化模式研究城市地名景观研究

城市合作背景下珠澳同城化研究

近30 年来兰州城市人口空间分布演化研究

小区域发展对现行规划编制体系影响的研究

长沙市岳麓科技产业园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1990年来商州区聚落规模扩展及其空间演变研究

城市意象空间定位的参照系统研究

上海世博会国内旅游者空间行为研究

江西省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及成因分析

外来移民与美国社会转型研究( 1870-1920)

内蒙古旅游形象定位研究

河北省城市游憩地数据库建设研究

水韵扬州的文化品质探析

从文化研究的视角阐释美国战争小说中军队内部的冲突

白族商人与“藏彝走廊”地区经济发展研究

张智斌民族声乐艺术探究

南亚次大陆地缘政治历史演变研究

基于生态文明的中国大都市郊区发展模式研究

包头市主要城市节点功能及景观设计研究

常熟古村落空间形态解析及其保护更新研究

京郊妫河沿岸乡村景观风貌研究

基于区域合作理念对辽宁省沿海经济带文化产业一体化的研究滨海旅游住区规划研究

区域旅游统筹开发的利益均衡机制研究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论文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论文 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毕业论文中,研究者可以 探讨各种城市和乡村规划相关的话题,从而为城市和乡村 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公平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和实践指导。以下是一些可能的研究方向,供你参考。 1. 城市扩张与土地利用:探讨城市扩张对土地资源利用 的影响,研究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土地浪费问题,并提出 相应的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措施,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2. 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研究城市公共空间的分布、功能 和利用问题,探讨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原则和管理模式, 以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互动效应。 3. 城市交通规划与可持续出行:研究城市交通规划与可 持续出行的关系,提出相应的城市交通规划和交通管理措施,以减少交通拥堵、改善空气质量和促进低碳出行。 4. 城市生态系统与环境规划: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形成、演变和功能,借助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索

城市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策略,以促进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5. 城市社会差异与社区规划:研究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差异和社区发展问题,探讨城市社区规划与社会公平的关系,提出相应的社区发展和社会调控措施,以促进城市社会的和谐发展。 6. 乡村振兴与农村规划:研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和农村规划的实践问题,探讨乡村发展模式与城乡协调发展的路径,提出科学有效的乡村规划和管理方法,为乡村振兴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7. 城市景观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城市景观的形成和演变,探讨城市景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提出相应的景观规划和文化遗产保护措施,以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创造独特的城市形象。 8. 城市规划政策与法律研究:研究城市规划政策与法律的制定和实施问题,探讨城市规划的政策和法律框架,提出相应的政策和法律改进建议,以完善城市规划制度和规范城市发展。

人文地理学论文

人文地理学近十年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摘要:人文地理学(Human Geography)的发展历经知识的积累、学科的形成和理论的演 变、学科的分化以及理论和方法上的革新等过程。按其发展顺序,可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由最初的自成体系逐渐演变成如今几乎一致同意的系统分类。中国人文地理学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复兴以来,开始进入全面发展提高阶段。本文从理论、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几个方面介绍近十年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进展,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做简单的科学展望。 关键词:人文地理学、中国、人地关系、发展趋势 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又称人生地理学。它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 1、理论的发展 1.1人地关系论作为人文地理学研究核心的地位进一步得到提升 人地系统是地球表层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1]。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始终被视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永恒主题与核心[2]。从古代“天人合一”的协调思想演进到近代的人地关系协调思想,再升华到现代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其演进主线基本围绕人地关系和谐这一核心伸展。特别是近年来,伴随全球性人口、资源、经济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开展人地关系研究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和紧迫,人地关系系统的性质及人地关系理论内涵在演进中不断深化,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资源节约型经济、环境友好型经济等等都是新形势下人地关系理论的具体实践形式,充分体现出人地关系论在指导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重大作用[3]。 以全新视角研究人地关系,从哲学思辨转向理性升华,是近年来人地关系研究出现的新动向。近年来一大批学者分别从哲学、历史学、社会学、地理学、经济学、生态学、环境学、管理学、伦理学等多学科不同层面,和技术进步、制度变迁、知识经济和信息化、全球化等不同切入点思考人地关系的本质与内涵、基本特征、客观规律和学科分支等问题,实现了人地关系研究视角由单源切入向多源转化,从哲学思辨转向理性升华的转变[4]。 1.2新型人地关系理论不断出现,正在逐步形成理论体系 近年来,一大批致力于人地关系研究的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一系列人地关系研究的相关理论,包括人地系统优化论、人地关系异化论、人地关系辩证论、人地太极图论、人地关系冲突论、人地关系危机论、人地关系错位论、人地关系协同论、人地差异协同论、人地协调共生论、人地协调阶段论、人地关系构型论、天地人系统论和人地关系分形论等。这些理论从正反两方面诠释人地关系的本质与内容,促使中国人地关系的研究正在逐步形成理论体系[5]。 1.3人地关系的理论研究赶上西方发达国家同期的研究水平 在经历了长达几个世纪有关人地关系理论研究与争论的过程后,西方发达国家近年来逐步淡化了对人地关系理论本身的创新性探索,转而将人地关系思想植入到解决全球性或地区

地理学术论文题目100篇

作者文章名杂志发表日期刘纪远张增祥 庄大方等 20世纪90年代中国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及其成因分析地理研究2003 傅伯杰陈利顶景观多样性的类型及其生态意义地理学报1996 杨桂山长江三角洲近50年耕地数量变化的过程与驱动机制研究自然资源学报2001 张捷,都金康自然观光旅游地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研究:以九寨沟及比较 风景区为例 地理学报1999 杨荣南,张雪莲城市空间扩展的动力机制与模式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1997 赵哈林赵学 勇张铜会等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地理界定及其生态问题地球科学进展2002 刘刚沈镭中国生物质能源的定量评价及其地理分布中国学术期刊文 摘 2007 王芳王浩陈敏建等中国西北地区生态需水研究(2)——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 统技术的区域生态需水计算及分析 自然资源学报2002 马振华、李小苗、 郭本泓等 青藏高原东北缘马衔山夷平面特征指标的提取与分析地理学报2016 乔伟峰、刘彦随、 王亚华等 21世纪初期南京城市用地类型与用地强度演变关系地理学报2015 胡最、刘沛林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组图谱特征地理学报2015 李仕冀、李秀彬、谈明洪乡村人口迁出对生态脆弱地区植被覆被的影响——以内蒙古自治区 为例 地理学报2015 李春芬地理学的传统与近今发展地理学报1982 刘志高、王琛、李 二玲等 中国经济地理研究进展地理学报2014 孙敬之、邓静中、 李慕贞等 冀南地区经济地理地理学报1954 戴尔阜、黄宇、吴 卓等 内蒙古草地生态系统碳源/汇时空格局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地理学报2016 王瑞丽、于贵瑞、 何念鹏等 中国森林叶片功能属性的纬度变化特征地理学报2016 邵全琴、樊江文、 刘纪远 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生态成效评估地理学报2016 何慧、廖雪萍、陆 虹等 华南地区1961-2014年夏季长周期旱涝急转特征地理学报2016 侯西勇、侯婉、毋 亭 20世纪40年代初以来中国大陆沿海主要海湾形态变化地理学报2016 刘晓燕、党素珍、 刘昌明 天桥泉域与黄河河段的补径排关系变化及其对河川径流的影响地理学报2016 陈晓玲、曾永年亚热带山地丘陵区植被NPP时空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以 湖南省为例 地理学报2016 刘永超、李加林、袁麒翔等人类活动对港湾岸线及景观变迁影响的比较研究——以中国象山港 与美国坦帕湾为例 地理学报2016 顾朝林、蔡建明、 张伟等 中国大中城市流动人口迁移规律研究地理学报1999 张君珏、苏奋、周 成虎 不同海岸地貌背景下的南海周边岸带35年建设用地扩张分地理学报2016 叶舜赞香港与京九铁路及其沿线地区的开发地理学报1998 罗华玲、李劲松美国地理学教育发展探析中学地理 教学参考 2015 李雪莲、李红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分析中学地理 教学参考 2015 吴合进、王建栋基于学生成长的地理能力课堂的构建中学地理 教学参考 2015

人文地理学毕业论文题目

毕业论文(设计) 学生姓名 年级 指导教师 一教务处制表一 二0—五年九月•二十日 一、论文说明 本团队专注于原创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擅长案例分析、编程仿真、图表绘制、理论分析等,论文写作300起,所有定制的文档均享受免费论文修改服务,具体价格信息联系IQQ 300409S3I,同时也提供对应的论文答辩辅导。 二、论文参考题目 人文地理学硕士毕业论文 李旭旦与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 基于In ternet的人文地理学信息资源及其利用研究 人文地理学视野下的乡土聚落研究 襄樊南漳地区传统民居的人文地理学研究 人文地理学课程网络教学模式的构建 论《广志绎》的人文地理学贡献

通山县乡土建筑的人文地理学研究 日治时期( 1895-1945)的“岛都”台北意象:一个人文地理学取向的研究全球合作减排行为的计算机人文地理学实验 旅游地理学教学的人文素养培育研究 明代词人地域分布研究 河南乡土建筑类型及区划研究 高中人文地理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焦作地区农村居住建筑形态演变与更新研究 中学人文地理认知结构的构建策略研究 先秦时期齐鲁体育文化研究 翻译地理学视角下的旅游文本汉英翻译探析 中国旅游翻译 徐霞客对广西地理研究的贡献 地理环境对陕北民歌翻译的影响 城市历史街区变迁背景下居民地方感研究 场所与意象理论下的纪念性景观设计手法研究 我国中部地区农村聚居演变的驱动因素及发展趋势 城市社区消费文化类型的资源配置及控制研究 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碳排放权交易实验平台设计与实现 西安城市居民日常购物行为特征及决策机制研究 中国人文发展时空差异研究 城市公共休闲空间中的音乐功能研究 重庆公共艺术创作的地域性研究 陇西黄土丘陵区集镇空间形态的演变研究 杨慎与西南地区地理学 疗养性休闲服务干预模型构建及实证研究 崂山道教的历史地理研究 香港迪士尼乐园—被其策略建构的中国人的“呵护场所”

人文地理毕业论文题目精选100个

人文地理毕业论文题目精选100个 人文地理学按其发展顺序,可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在此小编精心为大家挑选的人文地理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 1、论城市现代化背景下古都地名生存困境与对策 2、地名的旅游价值和文化价值 3、权力的空间意象--《癌症楼》的新文化地理解读 4、都市文化空间的情感与认同学术研讨会在上海成功举办 5、福建客家土楼的文化地理内涵 6、从文化景观地带性管窥甘肃地区多元文化融合 7、自主学习型客家聚落地理野外实习设计与实践 8、陇东历史文化空间意象媒介表征研究 9、荆门市行政村名的命名方式与地理环境 10、地理学视角下的集体记忆研究综述 11、人口构成变化对传统村落的影响 12、流域环境变迁与历史地理学创新学术研讨会报道 13、当代地理学的关键概念和研究核心 14、论历史地理学的学科交叉性及其学术价值 15、人地关系中地理空间发展的进程意义的探究 16、基于人地关系的旅游地理学理论透视与学术创新 17、地理学发展视角下的历史流域研究 18、信息时代的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创新 19、人文地理学的时代变迁和学科知识体系的再构建 20、西方人文地理学的“流动性”研究进展与启示 21、新文化地理学的理论统一性与话题多样性 22、历史地理学与环境史学关系刍议 23、人文主义地理学与地理学人本传统的复兴 24、基于信息流的武汉城市圈城乡文化空间结构研究 25、汝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景观基因识别--以香火龙为例 26、洛杉矶学派及其对人文地理学的影响 27、文化地理学的界定及当下意义 28、旅游开发影响程度判定下民族村寨社会文化差异性研究 29、中国文学地理学的研究范式与学科融合趋势 30、案例教学在文化地理学课程中的应用 31、地名变迁中的文化政治阐释--以从化温泉为例 32、江西省人口与经济发展时空耦合研究 33、“大数据”热潮下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再思考 34、身体、身体观以及人文地理学对身体的研究 35、关于野外联合实践教学与地理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 36、冲突与协商:西方儿童地理学的发展及启示 37、宗教世俗化及其理论在西方地理学的研究进展和方向 38、空间句法在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评述 39、地理学学科融合与学科交叉研究综述 40、论自然地理环境与中国南海传统文化的生成 41、近代区域地理学被中译为“方志学”现象的探析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论文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论文 摘要:论文在分析学科发展背景、学科性质及学科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在分析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毕业去向和社会对该专业的技术能力需求后,设计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最后,论文从地理学视角提出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以地理类的骨干课程作为该专业的核心课程,强化学生的地理学思维;基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工科化趋势,提出了该专业核心课程和其他特色专业课程的增设问题:增加城乡规划类专业的骨干课程和其他实践环节学习,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关键词:课程体系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学 2012年国家对高校本科专业招生目录进行调整,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拆分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等两个本科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1999年国家教育部将原来的自然资源、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农业资源利用等专业合并调整后设置的三大专业(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和地理信息系统)之一。由于学科背景不同,各院校对专业的理解不一致,因此,形成了各异的课程体系。为此,学者们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思考。 由于全国约有150 多所高校开设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因此,2012年学科专业调整之后,大部分院校都会设置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这些院校除传统的综合性大学和师范类院校地理院系外,还有多所农林院校、地质矿产类院校、工程类院校、

军事院校等。学科基础不同,不同院校对该专业的理解不同,也会基于不同的理解设置各异的课程体系,诸多学者也对此进行了探讨,并探讨了该专业部分课程设置问题。当然,学科背景不同,必然存在不同的课程体系设置,但是,同一学科背景应该存在相似的课程设置,从而使同一专业的毕业生形成相似的知识结构。论文探讨地理学视角下,当前背景下综合性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问题,以为相关专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学科发展背景、学科特色与发展趋势 1.学科发展背景 学科发展。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前身是建国后设立的经济地理专业,1980 年代后更名为人文地理专业,部分综合类高校地理学类学院上世纪八十年代设置了国土规划与整治专业。之后,又先后调整为经济地理类专业或者城乡规划类专业,当然,此时的城乡规划类专业不同于工科性质的城乡规划专业,到1999 年,国家教育部统筹设置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2012年国家再次调整高校专业设置,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分置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两个本科专业。 城镇化发展转型。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3.73%,城镇人口数量超过农村人口,城镇化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同年,国家和地方新型城镇化规划出台,新型城镇化进程全面推进,我国城镇化已经由原来的关注城镇化数量提升,转向关注质量提升,关注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人文地理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城市空间重塑与社会差异研究

人文地理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城市空间 重塑与社会差异研究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空间的重塑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不仅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社会差异的形成和演变。因此,对城市空间重塑与社会差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将探讨人文地理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城市空间重塑与社会差异研究。 首先,本文将从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差异出发,分析城市空间重塑的原因和动因。城市作为社会组织和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其空间结构的塑造与改变直接关系到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分配和社会差距的扩大。通过对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的重塑原因和动因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揭示城市化过程中社会差异变化的原因和机制。 其次,本文将分析城市空间重塑对社会差异的影响。城市空间的重塑往往与社会群体的在地理分布、居住环境、经济和文化资源等方面的差异密切相关。这些差异会影响到社会群体的机会和资源获取、社会互动和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变化。通过对不同城市空间重塑模式下社会差异的影响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城市化过程中社会差异产生的机制和路径。 接着,本文将讨论城市规划与社会差异的关系。城市规划是城市空间重塑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也是调节社会差异的重要途径。合理和科学的城市规划可以提供优质的城市公共服务和设施,促进社会资源的

均衡配置,减少社会差异的产生和扩大。通过对城市规划与社会差异关系的深入研究,可以为城市规划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借鉴。 最后,本文将探讨城市空间重塑与社会差异研究的方法和途径。城市空间重塑与社会差异的研究需要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以便全面、深入地了解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重塑与社会差异的关系。同时,也需要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和数据模型等工具,进行空间分析和模拟,以揭示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空间重塑与社会差异的模式和机制。 综上所述,城市空间重塑与社会差异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研究领域,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城市化进程中社会差异的形成和演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今天我们对人文地理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城市空间重塑与社会差异研究进行了探讨,希望能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启示和思路,进一步推动该领域的发展。

城乡规划与人文地理学论文(全文)

城乡规划与人文地理学论文 1人文地理学课程群建设研究现状分析 目前,课程群建设研究成果较多,如:陆为群探讨了高师院校课程群建设的原则、高师院校课程群建设的策略[1];又如:郭必裕以高校课程群建设中课程内容融合与分解的探讨为题[2],以课程群内涵分析为切入口,以课程群构成的学科内容为主线,通过课程群建设中的课程内容的变化,揭示了课程建设中的融合与分解规律,提出课程群建设是对课程群的再设计,是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的统一。通过ZG期刊XX的搜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面研究成果薄弱,目前只有三篇文章,探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文地理学课程群建设的文章一篇没有。东北农业大学赵映慧等人撰写的《东北农业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一文[3],主要从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治理专业课程体系、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进行了探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人文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作为必修课程;人文地理综合实践作为实习实训类课程。黑龙江科技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的张守忠等人撰写的《应用型本科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课程体系构建》一文[4],从人才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体系构研究进行了探讨。将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纳入课堂教学课程体系的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城市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地理学纳入理论支撑课程体系;人文地理学调查研究方法纳入技术支撑课程体系。

广东韶关学院的许树辉等人撰写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究》一文[5],未见课程的具体安排。综上所述,现有研究成果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文地理学课程的专业基础作用,能够根据自身的实力设置相应的课程。但是,仅限于课程的设置,没有充分地注意到课程之间的关系和机制,没有从人文地理学整体上把握其专业基础作用,地理学的特点没有充分体现出来,人文地理学课程群残缺不全。人文地理学课程群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文地理学课程群如何建设?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2人文地理学课程群建设的研究内容、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1人文地理学课程群建设的研究内容 2.1.1人文地理学课程群建设对象的选择以资源与环境学院20XX版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培养方案为依据,选择人文地理学课程群(人文地理学原理、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旅游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和政治地理学)作为人文地理学课程群建设研究的对象。 2.1.2人文地理学课程群建设的目标与原则根据资源与环境学院20XX版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培养方案和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等,确定人文地理学课程群建设的目标与原则。 2.1.3人文地理学课程群对规划课程群的支撑根据规划课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方向的论文写作题目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方向的论文写作题目 1.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探讨城市规划如何融入可持续发展的理 念,提出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策略和建议。 2.城市更新与社区发展:研究城市更新的实践及其对社区发展的影 响,提出推动社区发展和改善城市环境的城市更新策略。 3.城市交通规划与人流分析:分析城市交通规划和人流的关系及其 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提出优化交通规划和提高人流效率的策略和建议。 4.城市形象与文化旅游:探讨城市形象塑造和文化旅游的关系及其 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提出提升城市形象和促进文化旅游的策略和建议。 5.乡村规划与乡村振兴:研究乡村规划如何助力乡村振兴,提出符 合乡村振兴要求的乡村规划策略和建议。 6.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研究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理念、实践及 其对城乡一体化的影响,提出推动新型城镇化和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规划策略和建议。 7.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生态保护:研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 方法及其在实际管理中的应用,提出优化绿地规划和提高生态保护的策略和建议。

8.城市功能分区与产业布局:探讨城市功能分区和产业布局的关系 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提出优化功能分区和产业布局的策略和建议。 9.城市规划与公共参与:研究城市规划中公共参与的作用及其对规 划效果的影响,提出促进公共参与和提升规划质量的策略和建议。 10.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发展:探讨历史文化保护在城市发展中的地 位和作用,提出符合历史文化保护要求的城市发展策略和建议11. 城市环境质量与居民生活品质:研究城市环境质量对居民生活品质的影响,提出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和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策略和建议。 12.城市规划与智慧城市建设:探讨城市规划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关系,提出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策略和建议。 11.土地利用与管理:研究土地利用和管理的原则、方法及其在实际 管理中的应用,提出优化土地利用和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策略和建议。 12.人口流动与城市社会变迁:分析人口流动的原因、影响及其对城 市社会变迁的影响,提出应对人口流动和促进城市社会和谐的规划策略和建议。 13.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讨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 划中的应用及其对规划效果的影响,提出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提高城市规划效率和质量的策略和建议。

人文地理学期中论文-大理市城市化进程及其机制分析

人文地理学期中论文 题目:大理市城市化进程及其机制分析姓名:杨扬 学号: 专业:

目录 第1章研究背景与论文结构 1.1 研究背景以及意义 1.2 论文结构 第2章大理市基本信息概括第3章大理市城市化进程 3.1 历史上的大理城 3.2 新中国以来的城市化第4章城市化机制分析 4.1 农业是初始动力 4.2 工业化带动城市化 4.3 旅游引导城市化 4.4 政府推动城市化 结语

大理市城市化进程及其机制分析 关键词:大理市、城市化、机制分析 第1章研究背景与论文结构 1.1 研究背景以及意义 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 要阶段也是人们从事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的空间载体。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化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过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结构变革中的一个重要线索。所谓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城镇化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城市化是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经过城市化的洗礼,人类才能迈向更为辉煌的时代。 1.2 论文结构 本篇论文主要是从基本信息概括、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机制分 析几个方面阐述大理市的城市化发展。基本信息主要介绍的是大理市的地理位置、面积环境、人口民族以及行政区划等几方面的内容;城

人文地理学论文

- - 城市建筑中的人文精神 ——人文地理学论文 班级: : 学号: 城市建筑中的人文精神 人文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大至历史遗迹、人类社会的开展,小至我们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人文与人类的生存开展息息相关。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提醒人类活动的空间构造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其的核心是人地关系。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开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为满足人的生存和开展而形成的一种人居环境。城市建筑是城市环境中重要组成局部,不仅仅只是一般概念上的土木工程,它是城市人文精神的开启和创造,是城市人文精神传承的一种生命哲学,城市建筑的开展表现了一个时代文化艺术的风貌和水准,凝聚了一个时代的人类文明。因此城市建立和规划成功与开展,历来是与城市建筑人文精神的开展水平相关联的,城市文化的形成衍生出建筑的形态,也是城市文脉之所在。一座城市的魅力,多数是由于建筑艺术的魅力营造出来的。因此,要充分理解建筑,就必须还建筑活动以强烈的主体意识和人文精神。 一、城市建筑人文精神的历史积淀

中国最早的史前建筑大约出现于距今一万年前的新、旧石器交替时期。中国传统建筑的开展经历了漫长的开展时期,从商周到秦汉的萌芽时期,经历魏晋经隋唐至宋的成熟时期,再到元至明清的充实时期。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锻造了理性而务实、中庸而恒定中国传统建筑的根本性格、中国崇尚自然、热爱自然的人文精神,形成中国传统建筑的根本精神。 在现在西方文化思潮和艺术设计新力量的冲击之下,传统建筑设计中的固有符号被创新使用,现代城市建筑在遵循传统建筑艺术特色的根底上,结合城市所在的地域特色和环境特点,运用新的设计手法和技术,展现出了一种全新的风貌。比方芬兰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他在遵循现代主义根本原那么的前提下,创造出了属于芬兰的、独特的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现代主义建筑,如沃尔夫斯堡文化中心、纽约国际博览会芬兰馆等。印度的查尔斯·柯里亚、拉兹·利沃尔,埃及的哈桑·法赛等从当地的气候和生活方式出发,通过独特的形体和布局也创造出了具有鲜明地域建筑特色的现代建筑,而现代材料的选用,那么成为了当今传统建筑或现代建筑的主流。 梁思成认为,历史上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它自己的建筑,并随着该文化而兴盛衰亡。中华民族的文化是最古老、最长寿的,我们的建筑同样也是最古老、最长寿的。毋庸置疑,城市建筑是城市文化的时代信仰、艺术、科技、经济等诸因素的综合表征,它不仅显示了一个城市的政治意识形态、宗教与哲学等精神文化内涵,而且也展示了一个城市的艺术风格。每一幢年代长远的建筑,都是一件记忆历史的遗存,它们见证了尘世沧桑,历史和民族的沉淀使之产生引力,发散魅力,然而越来越多的旧街老巷,还有散发着传统气息的老房子,随着大规模的城市建立、“旧城改造〞而迅速灰飞匿迹,在高楼林立,日趋格式化的都市里,它们消失的身影让人们心生思念。 文化是人与时间、空间的关系;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人民的凝聚与认同;是浸透我们祖先和父母血汗的江河、山脉、湖泊、海洋所孕育的;是绵延不绝的历史、哲学、文学、科学技术、思想精神的综合体。 城市是一本翻开的书,不同时期的建筑在告诉我们这座城市的历史。时间与历史谁都无法逆转,有文化的城市,绝不会仅仅成为史书与诗词中的一个概念,因为它正鲜活的从历史中走来,优雅沉着的融入未来之中。这就是城市的气质所在。 二、建筑是有形的城市文化 文化的繁荣是城市的魅力之所在,深厚的文化积淀才能使城市充满开展后劲。原国家文化部部长孙家正曾说过:“城市不是钢筋、混凝土的堆砌物,而是不断生长着的生命体,而文化就是这个生命体的灵魂。〞一个城市建筑的气质,既由特色地域、特定历史阶段的城市文化所塑造,同时也呈现出这个城市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因此,也可以说,城市建筑是可视的或有形的城市文化。 城市属性可概括为“三性一化〞:聚集性、中心性、系统性和高度集中化,城市建筑是实空间和虚空间的合成。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确实称得上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很古老的艺术。建筑不仅是满足人的物质活动的对象物,也是满足人的种种精神活动需要的对象物,如心理的、伦理的、宗教的、审美的等等。不仅如此,建筑还表现人自身,这种表现不是人构筑建筑的目的,而是建筑物既成之后,以其形象反过来表述着人和社会,或者说“无意识'的表述着建筑者和使用者的一切。这种为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构成的建筑,同时又反过来表现人自身,这正是建筑的文化性。建筑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建筑不仅反映了各个时期建筑本身的技术与艺术的水平,而且也反映了当时全部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的成就,反映了社会的政治与经济力量。 城市的文化,是可以触摸的。它或许是一个群落、一组建筑、一片街区,亦或是一座城

本科地理毕业论文选题

本科地理毕业论文选题 本科地理毕业论文选题 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到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地表与地下的地 理现象以及地球的空间分布等方面。因此,在本科地理专业的毕业论文选题中,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选择一个感兴趣且有研究价值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下面将从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和地理信息系统三个方面,为大家提供一些可行 的选题思路。 一、人文地理 1. 城市化与城市发展 研究城市化过程中的城市规模、人口流动、城市功能变迁等现象,可以选择一 个特定的城市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城市化进程中的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 2. 城市空间结构与社会分异 研究城市内部的社会分异现象,如社会阶层、人口流动等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考察等方式,分析城市中不同社会群体的空间分 布特征。 3. 城市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研究城市环境问题,如城市污染、交通拥堵等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可以 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探讨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二、自然地理 1. 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 研究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可以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生态系统进行研究,如森林、湿地等。通过采集气象数据、植被调查等方法,分析气候变化对

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2. 水资源与水环境 研究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分布、利用和保护问题,可以选择一个特定的地区进行 深入研究。通过水文数据分析、水质监测等方法,探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 水环境的保护策略。 3.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 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可以选择一个特定的地 区进行研究。通过遥感影像解译、地理信息系统分析等方法,探讨土地利用变 化的原因和趋势。 三、地理信息系统 1. 空间数据分析与模型构建 研究地理信息系统中的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和模型构建技术,可以选择一个具体 的应用领域进行研究,如城市交通、农业生产等。通过编程和模型仿真等方法,提高对地理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 2. 遥感技术在地理研究中的应用 研究遥感技术在地理研究中的应用,可以选择一个具体的遥感数据进行分析, 如卫星影像、激光雷达数据等。通过图像处理和分类算法等技术,提取地理信 息并进行空间分析。 3. 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研究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可以选择一个城市规划项目进行研究。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和模拟模型,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和规划设计。 通过以上的选题思路,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帮助大家选择合适的地

地理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地理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地理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一、地图学 1.地图学与可持续发展 二、自然地理学 1.地理学与可持续发展 三、人文地理学 1.人文地理学与可持续发展 2.河北省小城镇发展对策研究 3.城镇流动人员的子女接受教育策略 4.绿色城市建设研究 5.进城农民工的待遇问题研究 6.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 7.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研究 8.区域城乡规划研究 9.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10.农业结构的调整案例分析 11.石家庄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战略研究 12.大城市对周围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效应研究四、地理教学论 1.地理教育改革的新理念 2.地理学习方式的转变案例分析 3.地理合作学习案例分析 4.地理探究式教学案例分析 5.自主学习方式在地理教学中的尝试 6.地理研究性学习案例分析 7.学生学习地理的主体性研究 8.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研究 9.计算机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10.地理教学与创新教育 11.地理教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12.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13.地理教学的素质教育功能及其实施途径 14.地理课程标准的解读 15.地理教学评价的改革研究 16.探究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7.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 18.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点研究 19.地理美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0.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21.角色扮演教学模式的案例分析 22.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案例分析 23.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记录案例研究 24.地理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研究 25.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26.我对“学习生活有用、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解

地理科学专业选题方向参考、撰写提示及参考书目

地理科学专业选题方向参考、撰写提示及参考书目 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可以在以下地理科学的二级学科下选择论文的具体方向: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技术、地理教学论。论文写作要求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综述全面,内容翔实;结构紧凑,层次清楚;资料新颖,方法得当;论证周密,分析透辟;观点清晰,结论正确;文字通顺,格式规范;富有创见。 【选题方向1 】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系统的物质组成、形态、结构和空间特征、运行机制和演化动态的科学。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系统的自然特征,即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原生的天然环境,和受到人类直接或间接影响而发生较大变化的人为环境。自然地理学主要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的特征、结构、成因、动态和发展规律;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与转化的动态过程;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研究各个区域的部门自然地理和综合自然地理特征,并进行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评价,为区域开发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受人类干扰、控制的人为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寻求合理利用的途径和整治措施。 自然地理学论文选题可以针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的相关模块,结合当前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探讨自然地理学领域内的相关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地理教学改革,建议在地理空间、岩石与地形、全球气候格局与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地理分布、土地利用格局变化、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干扰等方面进行地理过程探究、科学思维培养和训练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论文题目: 1. 国际日期变更线问题所隐含的地理空间思维 2. 自然地域单元的空间尺度分析 3. 主要火山地震带的板块理论阐释与中学生地球系统科学思想的培养 4. 塑造地貌的内外营力关系对地理哲学思想的启迪 5. 论气候地貌演化模式的思想雷同与创新 6. 河流地貌的空间组合与时间序列 7. 中国北方海岸带的主要生态问题与整治方略 8. 我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主要原因和整治措施。 9. 我国岩溶区主要地貌灾害成因及其防治 10. 我国半干旱生态敏感带环境变化成因分析 11. 中国荒漠化趋势及其生态战略 12. 森林砍伐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3. 草原生态系统受损的区域生态环境响应 14. 东北区黑土退化的主要原因和防治对策 15. 中国北方水资源短缺的人为机制及其节制策略 16. 东北地区主要气象灾害类型及其预防措施 17. 东亚季风气候区气候变化情景及其农业适应对策 18. 厄尔尼诺现象的中国气候响应 19. 汶川地震的成灾机制及其警示 20. 中国南方冻雨成灾机制分析。

高中地理论文题目

高中地理论文题目 1.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与使用教材的差异与修改完善研究 2.地方性地理高程资源与教学整合策略的研究 3.新课程高中地理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4.高中地理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设计研究 5.课程标准要求与课堂教学内容细化的对比分析 6.课前预习与课堂教学效率之间的关系研究 7.“过程与方法”的教学行为化策略研究 8.地理课堂实施探究学习的策略与案例研究 9.地理课堂实施合作学习的策略与案例研究 10.地理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的研究 11.地理读图能力的培养的策略研究 12.地理课中有效问题的设计与展开的研究 14.优化组合教学媒体,提升学生课堂活动参与度的研究 15.地理课中探究活动设计与探究思维培养的实践与研究 1. 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地理阅读的策略研究 2. 地理有效复习课型的实践与研究 3. 高中地理课堂有效讨论的策略研究 4. 高中地理课堂交互活动的策略研究 5. 高中地理教师课堂语言有效性的观察与分析 6. 学生地理学习自我反思能力培养的探索 7. 发展学生地理空间思维的策略研究 8. 高中地理学生研究性学习策略的研究 9. 课堂地理模拟实验的策略研究

10. 地理信息获取与解读技能培养策略研究 11. “三维”教学目标达成有效评价的实践与研究 12. 地理研究性学习过程与成果评价研究 13. 地理课堂中学生互评的有效性探究 14. “以学论教”的地理课堂评价标准的研究 15. 高中地理作业设计与评改方式的研究 1. 人文地理学硕士毕业论文 2. 李旭旦与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 3. 基于Internet的人文地理学信息资源及其利用研究 4. 人文地理学视野下的乡土聚落研究 5. 襄樊南漳地区传统民居的人文地理学研究 6. 人文地理学课程网络教学模式的构建 7. 论《广志绎》的人文地理学贡献 8. 通山县乡土建筑的人文地理学研究 9. 明代词人地域分布研究 10. 河南乡土建筑类型及区划研究 11. 高中人文地理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12. 焦作地区农村居住建筑形态演变与更新研究 13. 中学人文地理认知结构的构建策略研究 14. 先秦时期齐鲁体育文化研究 15. 翻译地理学视角下的旅游文本汉英翻译探析 16. 中国旅游翻译 17. 徐霞客对广西地理研究的贡献 18. 地理环境对陕北民歌翻译的影响 19. 城市历史街区变迁背景下居民地方感研究

地理学毕业论文题目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学院学院 专业 学生姓名 学号年级级 指导教师 教务处制表 二〇一五年九月二十日 一、论文说明 本团队专注于原创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擅长案例分析、编程仿真、图表绘制、理论分析等,论文写作300起,所有定制的文档均享受免费论文修改服务,具体价格信息联系,同时也提供对应的论文答辩辅导. 二、论文参考题目 地理学硕士毕业论文 中学地理空间观教育研究 《荆州万城堤图说》地理学辩考 语境主义编史方法论中的中国地理学史 清代内蒙古地区的汉人移民史研究 行为地理学视角的小城镇集聚力研究 生物地理学优化算法的改进研究及其应用

金融地理学视角下西北五省区金融创新能力研究 基于文化地理学的历史村镇保护开发策略研究 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著出版研究(1958—2009) 《总统先生》的文学地理学解读 中国海蟹守螺科Cerithiidae的系统分类和动物地理学研究 锡林郭勒盟察哈尔口语语言地理学研究 地理学视角下西宁东关回族社区转型研究 基于叶绿体DNAtrnL-FB序列研究天然红松的分子系统地理学 明代地理学与历史地理学 银杏(Ginkgo biloba)叶绿体DNA系统地理学研究 基于自然地理学下的豫西地区窑洞民居研究 石蒜属(Lycoris)种间系统发育关系及石蒜(L。radiata)的亲缘地理学研究基于金融地理学的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黄山松的谱系生物地理学研究 秦岭地区蠋步甲(Dolichus halensis)谱系地理学及群体遗传结构初步研究 东亚草木菝葜的物种分化和亲缘地理学研究 汉江上游地区小稻蝗的谱系地理学研究 秦岭地区隆肛蛙谱系地理学及群体遗传结构初步研究 从气象地理学角度探讨中医五行生克制化规律的科学内涵 李属樱亚属植物分子亲缘地理学研究 武夷山脉Potamidae和Parathelphusidae淡水蟹类的动物地理学意义基于叶绿体DNA非编码序列的天然红松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 狼的分子系统地理学及保护遗传学研究 金钱槭属植物谱系地理学研究 中国岩羊分子系统地理学初探 从《自然史》看古希腊罗马的地理学 秦岭地区蜜蜂科昆虫生物地理学研究 一个新经济地理学拓展模型:比较优势与工业集聚的理论与实证

地理论文参考选题

陕西师大远程教育学院函授生 地理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一、专题地图编制 1.XX省(或县、或乡、或镇)土地利用图编制研究。 2.XX旅游图编制研究。 3.XX旅游交通图编制研究。 4.XX高科技开发区图编制研究。 5.XX教育状况图编制研究。 6.XX人口图编制研究。 7.XX城镇分布图编制研究。 8. XX中学、小学分布图编制研究。 9. XX煤炭、石油图编制研究。 10. XX文物古迹图编制研究。 11. XX人口素质(大专以上、中学、小学、文盲各占比例)图编制研究。 12. XX市交通图编制研究。 13. XX植被图编制研究。 14. XX农作物分布图编制研究。 15. XX珍稀动物分布图编制眼镜架。 16. XX市商业网点分布图编制研究。 17. XX中学平面图制图研究。 注:上列选题,可结合贵省、贵县、贵乡的实际,编制具有实用价值的专题地图。要求:(1)有一张彩色编稿图;(2)有一篇编图大纲(报告)。 18.专题地图发展现状及其特点。 19.我国旅游地图发展趋势研究。 20.中学地理教学挂图编制。 21.专题地图表示方法综合分析。 22.从XX县土地利用图分析土地资源特点。 二、综合自然地理学原理 1.我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2.我国古代土地类型与自然区划研究的成就。 3.论土地科学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4.论自然地理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5.论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的关系。 6.论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的关系。 7. XX县(市)土地资源评价研究。 8. XX县(市)自然区划与区域开发。 9. XX县(乡、村)土地生态建设与农业开发研究。 10. XX县(乡、村)持续农业研究。 11. XX县(乡)土地人口承载量研究。 12.土地利用规划(举例论述)。 13.城市生态与环境研究。

地理科学毕业论文题目

地理科学毕业论文题目 第一篇:地理科学毕业论文题目 北运河遗产保护问题的初探 关于金融对房地产开发企业支持研究 国外生态旅游开发及我国的开发对策 海河流域水污染现状分析及治理 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图像植被分类研究 秸秆对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资源化 近代渤海湾地区海平面变化趋势及影响 经济适用房的利弊分析 论初中地理课堂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论天津滨海新区港口物流业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 南水北调队对天津水资源水环境的影响 鄱阳湖湿地生态恢复与保护对策 浅析三岔河口对天津市起源及发展的影响 山东半岛全新世相对海平面变化及海岸平原的变迁 施用化肥对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 天津产业集群发展特点及现状分析——以手机制造业为例 城市热岛效应与植被覆盖的关系研究—以天津市城区为例 城市绿地景观格局分析——以天津市南开区为例 渤海湾西北岸牡蛎礁平原上覆泥层研究——以大吴庄为例 城市空间结构与交通互动发展的相关性研究 滨海新区商品房价格变动分析 城市交通干道对土地利用的廊道作用——以天津外环线为例 巴塘县旅游资源开发对策研究 长城功能转变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以张家口市城市发展过程为例《地学杂志》的发展阶段与内容特点研究 中学生地理技能培养研究 中学地理教育中环境保护教育的现状和对策研究

中学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 中学地理合作学习探究 战略环评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有孔虫在海平面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新时期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探讨——以天津开发区“网格化社区管理”为例小白楼CBD建设对天津城市发展的影响 现代教学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我国涉外婚姻问题初步研究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技术进展研究 如需以上论文,请联系QQ1549984848 第二篇:地理科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地理科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合作模式的现状研究 2 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合作模式的前景探究 3 学习主体性认识形成及发展的历史背景探究4 中学地理教师地图素养现状研究西方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机制和发展过程案例研究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中学教材开发现状调查研究关于加强初中旅游地理教育的思考浅析中学开设环境教育课的必要性中学地理课程教学现状分析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研究城市与城市间投资环境比较研究中国小城镇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某地投资环境评价研究某地乡村旅游开发研究旅游商业化对目的地的影响—以某某镇为例 17 某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策论旅游的经济影响论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论旅游的环境影响某旅游地旅游资源的评价论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在旅游活动中的统一和矛盾 23 欠发达地区城镇化道路的思考长江上游泥沙的来源及其对三峡库区的危害 25 长江三峡库区固体漂浮物的危害及治理 26 我国南方的水资源和水环境分析简论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城镇化特征试论小城镇发展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作用与问题 29 简论当今中国城市化战略与问题试析中国三大地区城市化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31 试析新时期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关系32 简论新时期土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第三篇:地理科学毕业论文题目(619个) 毕业论文(设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