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谈大众文化对校园文化的消极影响

谈谈大众文化对校园文化的消极影响

谈谈大众文化对校园文化的消极影响
谈谈大众文化对校园文化的消极影响

谈谈大众文化对校园文化的消极影响

灵台二中张双德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体制的形成,大众文化越来越在现实生活中得以发展,尤其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越来越大,这也是青少年犯罪率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这一现象也引起了一些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在提倡素质教育、创造良好育人环境及构建校园文化审美层面的今天,对这一现象的深入研究无疑是非常及时的。那么大众文化对学校教育有什么消极影响?下面我们来共同谈谈这方面的话题。

大众文化是一种消费性、娱乐性、功利性(竭力追求商业利润)为一体的文化现象,它通过不断增强和更新其娱乐功能来尽可能的吸引消费者,达到促销商业的目的。为了满足消费大众的猎奇心理,唤起他们无意识冲动,暴力、性、犯罪等均被加以游戏化的渲染,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邪恶以及性关系等都被各种超现实的方式加以表现,从而造成大众文化显著的反现实主义的“虚幻性”,有些产品,在认知层面向青少年描绘了一幅幅白日梦般的生活图景:没有规律,只有巧合;不用思考,只需感觉;没有悲剧,只有喜剧;一个个梦想成真,一次次化险为夷;杀人如儿戏,暴力见英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有情从终成眷属;好人一生平安之类的世俗神话在高科技的支持下,被演绎成一个个煽情场面或“动人”的故事,而现实社会的矛盾,生活的艰辛和奋斗的困苦却被这些美丽的假象掩盖了。当然,在生活节奏加快和竞争日益加剧的年代,人们似乎也需要某些心理安慰,然而,被“梦幻工厂”拨弄的糊里糊涂的学生很容易产生认知偏差:他们可能会以梦代替现实,满足于画饼充饥、望梅止渴般的理想世界,用从大众文化产品中获得的生活图景代替对人生意义、社会现实、民族忧患和人类历史的理性把握和深入思索。这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将产生消极影响。

作为一种以崇尚快乐为原则的娱乐文化,大众文化具有突出的非道德化倾向。许多产品暗示着:只要游戏,不要严肃;只追求感官刺激,不顾道德原则;只要个人的随心所欲,很少考虑其应承担的责任和使命。处于转形期的中国,某些旧的道德规范正在被遗弃,一些陈旧观念的“庄严”外套正在被撕破。但有些大众文化往往在调侃、讥讽旧观念和旧习俗的同时,排斥和消融着崇高的道德信念和理想;在一味追求享乐的同时,淡化人们的道德意识甚至于一些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原则对立。一位小说作者说:“我是流氓,我怕谁?”一首歌唱道:“我在雪地里撒把野”“管它什么清律戒规,只要心儿常相随”,“不拿白不拿”“男娃不坏女娃不爱”等口头阐,许多暴力片在所谓伸张正义的幌子下竭力展示悈斗濫杀场面等等。

事实上,抛弃道德原则,销蚀高尚精神,让诸多大众文化产品,激起无意识欲望,提供感官刺激的必要前提是:只要无所顾忌,才能引发白日梦;只有在理性精神已被麻醉的情况下,才能完全投入到大众文化精心营造的非理性梦幻之中。因此,非道德化与非理性化在大众文化中是有机联系着的。“跟着感觉走”可以被看着是大众文化的一个宣言,一个向消费大众发出的呼求。当然,人们要有正当的娱乐需求,休闲娱乐也不要太严肃。但是,把娱乐置于非道德基础之上,把感性的需求与理性的价值完全对立,就必然造成价值混乱。例如:把性混同于爱,把施暴者混同于英雄,把个人欲望混同于人类普遍的理想,把感官刺激混同于精神享受,这些都会使学生产生价值判断的混乱。在这里,大众文化对学校的德育、美育和校园文明建设构成严峻挑战。

大众文化产品作为一种文化商品,主要作用于人们的感觉、情感和想象。为了使消费者更多地购买自己的产品,这些产品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们想方设法地塑造消费大众的口味,使之喜爱甚至迷恋自己的产品。在诸多广告和推销攻势的作用下,多数消费者事实上已无自己

的独立的判断力或选择力可言,而流行时尚正在代替相当一部分人的判断力。有家化妆品公司的广告告诉人们,什么是女人的美,女人的美在哪里,获得这种美恰恰是用了该公司的产品,好像没有这种美的女人简直是没法活的。正是在这种以追随时尚为承诺的赏心悦目的广告诱导下,消费大众开始接受这种具有强烈商品意味的审美趣味。把人类高尚的美好的情感或观念与自己的商品联系在一起,这是大众文化的基本营销策略。在大众文化不断推出新星,不断炮制新的奇闻轶事,不断变换新时尚的同时,大众消费者的独立的判断能力也日趋减弱。他们兴奋而盲目的追随新潮,养成依赖他人的被动的文化消费习惯。例如:现代时尚发型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有的把黑发染成黄发、红发,更有甚者弄成像鸡冠一样的造型,虽说能标新立异,却不能真正给拥有者什么好处。最大的赢家才是设计者。问题是大众文化产品多数缺乏真正的创造性和文化品味,它们是标准化、程式化、大批量复制的产物,而且为了更大限度地占领市场,他们必然要迎合水平不高的多数人的文化口味。在这种低水平包装的消费品味塑造过程中,人们的精神能力(包括认知、审美、创造、评价等)容易衰退;特别容易使学生在是非辨别、价值剖析以及艺术欣赏等方面陷入混乱,对学生鲜明的个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的形成以及创造性的发展等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更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大众文化在以各种方式暗示、诱导和宣扬一种人生观--享乐主义,这是大众文化发展和壮大的有力武器。一方面,只有把游戏享乐当作人生目标,大众文化才有可能有如此兴旺的发展;另一方面,只有使更广泛的大众接受享乐主义,大众文化产品才能成为市场上最有买主、最能创利的商品。可见,大众文化对于传播享乐主义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执着于享乐,于是“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过把瘾就死”,即只要及时行乐,不必考虑未来,更无须承担任何责任。大众文化渲染和引导的享乐主义至少有这么几个问题:第一,它所提供的享乐过程仅仅满足了人的感官需要,而且在强化这种满足之时,人的高级需要如对真善美的追求等大都受到抑制,从而容易使他们玩物丧志、精神萎靡。第二,倡导以享乐为本位的大众文化,实际上促使学生滋长享乐主义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不利于他们确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良好品德,这在刚刚解决温饱问题、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低的中国是绝对不合适的。尤其是乡下学生,更应倡导节俭、惜时,讲求刻苦、奋斗。再者,由于大众文化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为了刺激消费,带动经济。由于成人已经默认或已接受这种经济大潮带来的变化,但成人的行为却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未成年人的认知能力。某些家长道德沦丧的行为,显得学校教育是如此的苍白无力,这也是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因素之一。

那么,为什么大众文化能有这么广阔的天地市场呢?主要原因是利用网络、影视等媒体,方便快捷,价格低廉,以达到促销的目的。而且在学生接触最多的影视片中,多是程式化的情节:不加感情不成戏,没有激情不燃烧……大型的综艺类节目更是从主持人到参与者个个装疯卖傻,嗲声嗲气,庸俗不堪,这也是造成青少年认知偏差,影响其健康成长的原因之一。

诚然,构建校园文化高雅健康、形式活泼、趣味性、思想性强的文化阵地是当务之急。但学校的教育不能“跟着感觉走”,也不能过多的迎合学生口味。作为教育者,应正视优秀文化内涵,积极倡导、弘扬上进的精神,高雅的情趣,不厌其烦地把学生拉回课堂,把部分堕落的灵魂拯救过来,真正成为一个传道者、人类灵魂的塑造者。学生也应分清是非,自尊、自爱、自强、自律、自护,尊敬师长,团结友爱,远离不良文化的影响,切实履行中学生守则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切勿一朝失足千古恨,蹉跎岁月,遗恨终身。

总之,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仅放在学校,还应大力宣传并呼吁社会各届人士行动起来,关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多方寻求解决经济发展与学生成长之间的矛盾的途径,收起为了赚钱,把手伸向学生、毒害青少年的错误做法,让全社会都知道这样做,其实质是“抓了芝麻,丢了西瓜”。令人欣慰的是,社会各届的有识之士早已提出,社会要发展,教育是根本。但我们总不能把教育单纯地看成是教育者的事。最后,我还是引用鲁迅先生《狂人日

记》中的话来为我的文章划上句号:“救——救——孩——子——”……

2014-5-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