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届高考语文总复习验收达标练(二十七)“古代诗歌阅读”综合提能练(二)讲解

2018届高考语文总复习验收达标练(二十七)“古代诗歌阅读”综合提能练(二)讲解

2018届高考语文总复习验收达标练(二十七)“古代诗歌阅读”综合提能练(二)讲解
2018届高考语文总复习验收达标练(二十七)“古代诗歌阅读”综合提能练(二)讲解

(二十七)“古代诗歌阅读”综合提能练(二)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春夕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①烟景有谁争?

[注] ①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归隐之处。这里是指诗人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

(1)下列是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上句渲染了一片流水落花的暮春景象,深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下句将代指春光的“东风”拟人化,用东风送我经过楚城,表达了诗人凄楚的情怀。

B.颔联进入正题,写“春夕”,写得极为精粹。诗人造语新奇,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创造出一种曲折幽深的意境,不愧为传诵不衰的名句。

C.颈联写诗人长期不能回家,遥想故乡,望眼欲穿,思乡念亲,忧心如焚,连年累月,无心翻书,揽镜自照,白发满头,诗人内心愁苦,溢于言表。

D.尾联暗用五湖典故,含有归隐田园之意。深刻地反映出诗人在政治上走投无路、欲干不能而又欲罢难休的苦闷、彷徨的心理。

E.本诗前四句重在对春夕情景的描绘,缘情写景,因景抒情,虽未明言思乡,而一片乡情跃然纸上;后四句重在抒情,感情真切,凄婉动人。

解析:选AC A项,“东风送我经过楚城”错,不是东风送我还,而是我送春归去。C 项,“连年累月,无心翻书”理解错误,颈联中“动”意为“动不动”,“书”指书信,正确理解是:连家信也动不动长年断绝。

(2)“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有人评价这两句诗为:以景传情,仅十四个字,却写得极有层次。请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示例一)这一联上句巧用梦境,游子日有所思,夜间便郁结成梦,梦已回故园,然而毕竟像庄周梦蝶那样虚幻而短暂;下句写夜深人静,月光如水,子规啼唤,更加触动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示例二)这一联十四个字写出了三层意思:由思乡而入梦;梦醒而更思乡;子规啼唤,

愁上加愁。这三层,一层比一层深,而且互相烘托、映衬,如“蝴蝶梦”与“家万里”,一虚一实;“蝴蝶梦”与“子规啼”,一乐一悲;“子规啼”与“三更月”,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菩萨蛮黄鹤楼①

1927 春毛泽东

茫茫九派②流中国,沉沉一线③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注] ①作者自注:“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是那年的春季。夏季,八月七号,党的紧急会议,决定武装反击,从此找到了出路。”②九派:派,水的支流。在长江中游有九条支流与之汇合,故称“九派”,也泛指长江。③一线:指当时长江以南的粤汉铁路和以北的京汉铁路。

(1)下列对本词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上阕第一、二句之意:渺无边际的长江,横贯在大地上,漫长的铁路线贯穿南北。

B.“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一句是写近景,一句是写远景,先近后远。

C.下阕第一、二句之意:黄鹤飞到了遥远的天上,此地只剩下供人游览观赏的黄鹤楼。

D.下阕第三、四句之意:端起酒杯洒向滔滔江水,心潮像长江巨浪,一浪高过一浪。

E.古人习惯用酒浇在地上祭奠鬼神或对自然界事物设誓。这里的“把酒酹滔滔”是指对着滔滔的长江表示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

解析:选BC B项,应为“一句是写远景,一句是写近景,先远后近”。C项,应为“黄鹤不知到哪里去了”。

(2)本词上阕语言运用颇具特色,请从炼字、句式、押韵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结合具体词句,加以分析。

答:

参考答案:上阕多用叠音词。词中“茫茫”“沉沉”“苍苍”等词语表现出长江、铁路线、烟雨等景物广阔、漫长、沉郁的特点,从而勾勒了一幅萧索压抑、苍茫无际的画面,传达了词人低沉、苍凉的心绪。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遣悲怀①

元稹谢公②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③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注] ①元稹的原配夫人韦氏病逝后,元稹写了不少悼亡诗,此为其中一首。②谢公:指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他的侄女谢道韫。③黔娄:战国时齐国的一位贫士。

(1)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一、二句引用典故,以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借指韦氏,以战国时齐国的贫士黔娄自喻,其中含有对方屈身下嫁的意思。

B.“百事乖”,任何事都不顺遂,这是对韦氏婚后七年间艰苦生活的简括,用以总结首联内容。

C.中间两联用笔干净,既写出了婚后“百事乖”的艰难处境,又能传神写照,活画出贤妻的形象。

D.尾联中的“复”字,写出这类悼念活动的频繁。最后两句,出语虽然慷慨,内心深处却是极其凄苦的。

E.这首诗追忆妻子生前的艰苦处境和夫妻情爱,并抒写自己的抱憾之情。

解析:选BD B项,“总结首联内容”有误,应为“用以领起中间四句”;D项,“出语虽然慷慨”错误,应为“出语虽然平和”。

(2)颔联和颈联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妻子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

解析:这首诗一、二句运用典故,说明妻子屈身下嫁;“百事乖”指任何事都不顺遂,这是对韦氏婚后艰苦生活的简括,用以领起中间四句。中间四句既写出了婚后“百事乖”的艰难处境,又能传神地描绘出贤妻的形象。从这些内容中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诗人笔下的妻子是一位能关心体贴丈夫、安于贫苦的贤淑的女性形象。颔联借写妻子为自己翻箱寻衣、卖钗沽酒,表现妻子对自己的关心体贴;颈联借写妻子甘于以野菜充饥、以槐树落叶为柴,表现其安于贫苦的美好品德。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摊破浣溪沙咏桂花

李清照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①,大②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注] ①彦辅:西晋时期著名清谈家,他以个性鲜明和超凡脱俗、高风亮节闻名。②大:一作“太”。

(1)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开头两句如抖开了一幅令人心醉神迷的画卷,那黄金揉破后化成的万点黄花,那碧玉剪出重重叠叠的千层翠叶,生动形象地写出桂花的娇小无比以及金玉之质。

B.词中的“大鲜明”三字是褒扬之词,不论是“花中仙品”之桂子,还是高风亮节的彦辅,都有着十分鲜明的个性。

C.词的末句“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却无情”三字暗含了作者对桂花的抱怨和不满情绪。

D.词的下阕主要运用了拟人手法,进一步写出桂花的高雅,重在随感,带有较为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

E.这是一首咏花词,咏花而志不在花,只是借花形、花态、花性以挥发开去,抒引出词人胸中的万千感慨。

解析:选CD C项,“三字暗含了作者对桂花的抱怨和不满情绪”不恰当,没能从全诗来理解诗歌表达的感情,牵强附会。通读全诗可知,“却无情”看似抱怨,实际上却表现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D项,“拟人手法”有误,词的下阕主要以梅花的“俗”和丁香的“粗”来反衬桂花的高雅。

(2)这首词刻画了怎样的桂花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①形:有金光灿烂的色彩和碧玉一般的如刀裁似的层层绿叶;有浓郁的香气,沁人心脾。②神:精神气度如魏晋名士一般超凡脱俗,个性鲜明,风度翩翩,节操高尚,令人崇敬欣赏。

5.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1)~(2)题。

蝶恋花

[清]纳兰性德尽日惊风吹木叶,极目嵯峨,一丈天山雪。去去丁零①愁不绝,那堪

客里还伤别。

若道客愁容易辍,除是朱颜,不共春销歇。一纸乡书和泪折,红闺此夜团圝月②。

[注] ①丁零:古代民族名。汉时游牧于我国北部和西北部。②团圝(luán)月:圆月。

(1)对这首清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上阕前三句描写边塞之景,这里整日狂风呼啸,木叶尽脱,极目望去,天山山势高峻,积雪盈丈,一片皑皑白色。

B.“去去”两句讲作者一步一步地远行,越走越远,都过了远在极边之地的丁零部落,离愁渐远渐浓。

C.下阕前三句讲客愁若能停止,那除非是红润的容貌常在,不像春花一样地凋谢。现

在朱颜憔悴,春华“销歇”,说明羁旅之愁无法消除。

D.词的最后两句意思是写好书信,含着眼泪折起,寄给此时正孤独地对着明月,怀念着“我”的闺中人。

E.这首诗描绘了深秋远寒,荒烟落照的凄凉之景,而景中又无处不含悠悠苍凉的今昔之感,可谓景情交融,抒发了词人奉使出塞的喜悦之情。

解析:选DE D项中“寄给……闺中人”有误,最后一句是设想闺中人写信寄给“我”这远在天山的人。E项,“喜悦之情”错误,应为“凄惘之情”。

(2)词的下阕是如何抒情的?请简要赏析。

答:

解析:这首词的下阕作者借容颜易老来抒发自己的羁旅乡愁,很明显这是间接抒情。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来分析这首词的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①间接抒情(或借想象情景抒情):运用假设情景类比(或比较、对比、叙议抒情等),行人的客愁若能停止,那除非是红润的容貌常在,不像春花一样地凋萎。借用朱颜无法常在,来表达自己的羁旅愁苦无法消除之意。②反客为主(或主客移位、运用想象、移情于彼等手法):设想闺中人望月思念自己,表达自己对闺中人的思念之情。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一剪梅中秋无月

辛弃疾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

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惟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1)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忆对”三句是回忆以前那个花好月圆的中秋节情景:天晴风静,皓月当空,桂花飘香,饮酒乐甚,心情非常舒畅。

B.“今宵”三句,写今夜无月的情景,但词人并未直接写出,而是说今晚饮酒还是和以前一样,只不过云雨却打湿了纱窗。

C.“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云湿纱窗”“雨湿纱窗”等句,作者浓墨重彩地勾画出花月掩映杯酒和云雨沾湿纱窗的景色。

D.“浑欲”三句说词人因不见明月而忧愁,真想乘风上天去问个究竟,为什么中秋之夜没有月亮呢?但“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想问也问不成。

E.这是一首描写中秋赏月未得的词。上阕运用反衬和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出今宵中秋无月的遗憾;而下阕则写赏月不得的愁绪。

解析:选CE C项,“浓墨重彩”有误,这里是运用白描手法;E项,“反衬”不正确,应为对比。

(2)全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抓住这首词的关键词句进行分析,“云湿纱窗,雨湿纱窗”写作者无月可赏的落寞;“路也难通,信也难通”写词人壮志难酬的郁愤;“杯且从容,歌且从容”写作者借酒浇愁排遣郁愤的洒脱。

参考答案:①无月可赏的落寞。往昔花好月圆,今宵赏月不得、丹桂不见,唯有“烛花红”。②欲诉无门的郁愤。欲问“化工”,但“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明咏中秋无月,实叹世路艰难、壮志难酬。③自我宽慰的洒脱。现实无奈,只能暂凭杯酒、歌舞排遣落寞和郁愤。

7.阅读下面这首金词,完成(1)~(2)题。

临江仙

元好问今古北邙山下路,黄尘老尽英雄。人生长恨水长东。幽怀谁共语,远目送归

鸿。

盖世功名将底用,从前错怨天公。浩歌一曲酒千钟。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

(1)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一抔黄土埋葬了北邙山下的英雄,诗人面对此景,不由得悲从心底来,心中怅恨这滚滚黄尘不该掩尽无数英雄。

B.作者想起南唐后主李煜的名句,想起人生短暂有涯,流水转瞬即逝;同样,流水逝而不断,又反衬着人类对生命有限的绵绵长恨。

C.词中的“远目送归鸿”暗示无人与共语,故寄意于飞鸿;“浩歌一曲酒千钟”写饮酒唱歌,表达了看透功名无用后的潇洒快意。

D.该词上阕几乎句句用典,但这并非为用典而用典,而是在用古人故事抒一己胸怀。尤其是用北邙山故事与自己相对衬,在历史跨度中写出人生短促的悲剧,更富于厚度。

E.这首词用激愤的笔触揭示了人类虽无法摆脱死神的大悲剧,但却能从这无法挣脱的束缚中求得超脱的道理。

解析:选AE A项,“心中怅恨……无数英雄”不准确,这里只是诗人“面对此景”的慨叹,谈不上“怅恨”;E项,“激愤的笔触”有误,应为“哀怨的笔触”。

(2)有人说这首词“字面意思消沉,情思意趣却催人感奋”,请结合下阕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

解析:抓住这首词中所塑造的作者的形象,由此解读词的主要内容。作答时,要结合全词进行分析,指出哪里是消沉,哪里是催人感奋。

参考答案:①从字面看似乎消沉,“老尽英雄”之语,“人生长恨”之叹,都显得有点落落寡欢。②从整体来看,意趣高扬,令人感奋。下阕开头讲不再怨天公,接着说要饮酒浩歌,最后则直述不在意穷达,心灵趋于宁静,情趣豪迈旷达。

8.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清平乐

朱淑真风光紧急,三月俄三十。拟欲留连计无及,绿野烟愁露泣。

倩谁寄语春宵?城头画鼓轻敲。缱绻①临歧嘱付,来年早到梅梢。

[注] ①缱绻:情意缠绵的样子。

(1)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风光通常只能用秀丽、迷人来形容,与“紧急”搭配很是奇特,留春之意已引而未发。紧补一句“三月俄三十”,此意则跃然纸上。

B.“拟欲留连计无及”两句写绿野中树木、花草都在为无计留春而伤感,直接表达出词人面对春天逝去的无奈。

C.上阕写惜春刻意围绕“春”字,下阕以“春宵”出之,是因为这才是春光的最后一霎,点睛点得恰是地方。

D.百花迎春,以凌寒独放的梅花为最早,谓“早到梅梢”,似嫌梅花开得还不够早,盼归急切,更见惜春感情的强烈。

E.下阕词人无法留住春天,只能请画鼓向春天传递信息,盼春来年早到梅梢,形象地表现了词人盼春早归的急切心情,进一步抒发了强烈的惜春之意和爱春之情。

解析:选BC B项,“直接表达”有误,应为“婉转表达”;C项,“刻意围绕”不正确,上阕虽写惜春,但未着“春”字。

(2)词的上阕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答:

解析:认真品读上阕词句,准确把握所使用的表达技巧。比如“烟愁露泣”既包含拟人手法,又是借景抒情。

参考答案:①拟人手法。“烟愁露泣”句中“愁”“泣”,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感情。

②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绿野中树木含烟,花草滴露,词人借景表现留春不住的无奈和伤感。

③通感或移就。借用于形容情势的“紧急”一词,渲染了春光转瞬即逝的紧迫气氛,用语新奇。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虞美人

舒亶①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②。

[注] ①舒亶:宋神宗时任御史中丞,获罪罢官,写此词寄赠江南友人公度。②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南朝宋陆凯与范晔是好友,陆凯自江南寄梅花一枝到长安给范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1)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上阕的前两句写词人日暮登楼所见,寥寥几笔,由下及上地勾勒出一幅苍茫的画卷。

B.本词用字精妙,“芙蓉落尽天涵水”中“落”字写出了天空苍茫、水天一色的特点。

C.“贴云寒”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双燕背飞的心理感受,更寄寓了词人内心的凄凉。

D.此词上阕主写景,下阕主言情,用语朴素自然,情真意切,不失为赠答词中的佳作。

E.本词表达了词人罢官之后的孤寂和落寞,不仅表达了对他乡友人的思念之情,更表达了自己想得到友人慰藉的渴望之情。

解析:选CD C项,不是拟人手法,“贴云寒”,状飞行之高,高处生寒,由联想而得。着一“寒”字,又从视感而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暗示着离别的悲凉况味;“寒”表面写天气,实指诗人心境。D项,“朴素自然”不正确,应为“清婉雅丽”。

(2)本词是如何表现词人思想感情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

解析:为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作者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如直抒胸臆、虚实结合、用典等。作答时,先指出手法,再结合词句分析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①词人直抒胸臆,“浮生”一句写光阴荏苒,自己寂寥寡欢,只能借酒浇愁,孤独一生。②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借日暮时分登楼所见的花残香消、烟波荡漾与双燕分飞来寄托内心的孤寂。③用典,化用陆凯折梅相赠的典故,希望这一枝明艳的“江南春色”能给“雪满长安”的自己带来亲切的问候和友情的温暖,表达渴望得到友人慰问的心情。④虚写(或虚实结合、从对方落笔、想象),下阕后两句设想友人想念自己,登上高台眺望,即使道远雪阻也会寄给我江南一枝梅,更能显出迟暮怀人的深深情谊(念友情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