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计算机发展历史上的第一

计算机发展历史上的第一

计算机发展历史上的第一
计算机发展历史上的第一

计算机发展历史上的第一

1

1623年,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帕斯卡(Blaise Pascal),制造出第一台机械加法器Pascaline。这台机器由一套8个可旋转的齿轮系统组成,只能进行加法和减法,实现自动进位,并配置一个可显示计算结果的窗口。

2

1834年,英国数学家Charles Babbage发明解析机(Analytical Engine),首度提出近似现代电脑组织的观念。虽因机器结构太复杂,非当时技术所能制造,以致Babbage赍志以殁。但解析机的设计理念和Babbage的至交Ada Lovelace女士(首位程序设计师)的程式构想,却开启了近代计算机的先河。

3

1932年,美国科学家Vannevar Bush研制成功微分分析仪(Differential Analyzer),微分分析仪是电子计算机的鼻祖。Bush在1945年写的《As We May Think》一文,预测了未来计算机、数据库、数位相机、语音识别、Internet等功能,人们因此称他为电脑之父。4

1936年,德国工程师楚泽(Konrad Zuse)研制出了机械可编程计算机Z1,并采用了二进制形式,其理论基础即来源于布尔代数。它的功能比较强大,用类似电影胶片的东西作为存储介质。可以运算七位指数和16位小数。可以用一个键盘输入数字,用灯泡显示结果。

5

1942年,美国爱荷华州立学院数学系教授阿特纳索夫和他的学生助手贝利设计成功阿特纳索夫-贝利-计算机(简称ABC)模型,ABC模型能做加法和减法运算,能存储300个数字,15秒中能进行一次运算,这就是有史以来人类第一次看到用电子管为元件的,有再生存储功能的数字计算机。

6

1944年,美国哈佛大学艾肯(Aiken)博士在IBM的赞助下设计完成Mark I,又叫做“自动序列受控计算机”。它的外壳用钢和玻璃制成,装备了3000多个继电器,共有15万个元件和长达800公里的电线,用穿孔纸带输入。这台机器每秒能进行3次运算,23位数加23位数的加法,仅需要0.3秒;而进行同样位数的乘法,则需要6秒多时间。

7

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的工程师埃克特(Echert)和物理学家莫奇利(Mauchley)设计成功了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电子数值积分计算机)。ENIAC是世界上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人们将此定义为信息革命的起点,它标志着计算机时代的开始。

8

1949年,英国剑桥大学数学实验室的Wilkes和他的小组建成了第一台存储程序的计算机EDSAC(电子离散时序自动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仍是纸带。

9

195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制造的旋风I号(Whirlwind I)计算机投入运行,这是第一台实时可交互式电脑,杰·弗雷斯特首创了用打字机键盘与电脑“对话”方式。旋风I号还使用了第一台图形显示器,该显示器用一个类似于示波器的阴极射线管(CRT)来显示一些简单的图形。

10

1952年,美国数学家冯·诺伊曼(Von Neumann)设计的电子计算机EDVAC问世。冯·诺伊曼的“存储程序原理”设想在这台计算机上得到了圆满的体现。现代主流计算机都采用了存储程序原理,因此冯·诺伊曼被誉为“电子计算机之父”。

11

195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使用800只晶体管组装了世界上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TRADIC,这是第二代计算机的代表。相比采用定点运算的第一代计算机,第二代计算机普遍增加了浮点运算,计算能力实现了一次飞跃。

12

1960年,DEC公司向市场推出了它的第一台小型机PDP-1的样机。此后,DEC在1965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的小型计算机PDP-8。数月后,DEC推出了升级产品PDP-8/1,这是首款采用晶体管的小型机。1970年,DEC时推出了第一款16位小型机PDP-11。1977年,DEC推出了第一款32位小型机VAX。DEC公司的创始人奥尔森(Ken Olsen)开拓了小型机产业,因此被成为“小型机之父”。

13

1963年,Burroughs公司推出了第一台堆栈计算机B5000,它可以被认为是第一台在认真考虑硬件权衡问题的基础上设计的机器。这台机器的设计主要是考虑如何高效的支持象ALGOL 这样的高级语言,同时这台机器使用了高级语言编写的操作系统MCP。

14

1964年,IBM发布IBM S/360首套系列兼容机。作为第三代计算机的杰出代表,IBM S/360为IBM带来了极大成功,“IBM”几乎成为计算机的代名词。采用集成电路作为逻辑元件成为第三代计算机的最重要特征,系列兼容和采用微程序设计也是第三代计算机的重要特点。

15

1964年,CDC公司的西蒙·克雷(Seymour Cray)设计出了第一台高性能超级计算机CDC 6600。它采用管线标量架构,使用他的小组开发的RISC(精简指令集计算)指令集。在这种架构中,一个CPU交替处理指令的读取、解码和执行,每个时钟周期处理一条指令。作为第一台超级计算机,它每秒钟可以运行300万次浮点运算,并可以在两台计算中并行完成指令。16

1971年,Intel公司的霍夫(Marcian E.Hoff)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枚4位微处理器芯片

Intel 4004,标志着第一代微处理器问世,微处理器和微机时代从此开始。1973年,霍夫等人研制出8位微处理器Intel 8080,允许8位的操作数,具备7个寄存器、存储器堆栈以及简单的中断功能,第二代微处理器就此诞生。

17

1972年,西蒙·克雷(Seymour Cray)离开CDC创办了自己的公司Cray Research,他放弃了多处理器架构,转而采用矢量处理技术。1975年,享誉全球的超级计算机Cray-1问世,克雷亲手设计了Cray全部的硬件与操作系统,其中操作系统是他用机器码编写出来的,矢量处理技术到今天为止仍是划分超级计算阵营的分界线。西摩·克雷因此被称为超级计算机之父。

18

1973年,施乐(Xerox)公司的Palo Alto研究中心(PARC)成功地发明了Xerox Alto,它是世界上第一个专门为个人设计使用的电脑,许多计算机的概念都是从Alto实现的。Alto 不仅可以在屏幕上显示字符,还利用一个称为位图的程序和可以独立控制的像素实现了同时显示文本和图形功能,以太网和激光打印机也都是PARC的发明。它还支持面向对象的程序语言,并且配备了有意思的点击设备——一个三键鼠标。

19

1976年,1976年,乔布斯和沃兹建立了苹果和公司,在自己的车库里面并开发了苹果公司第一台电脑Apple I,从键盘、主板、存储系统到运算系统,所有软硬件都是两人DIY造出来的。1977年,AppleⅡ研发工作完毕,这是世界上第一台也是最后一台完全由一个人设计的商品化计算机。AppleⅡ有着微机历史上许多第一:第一次将Basci语言固化在 ROM;第一次有塑料外壳;第一次自带电源装置而无须风扇;第一次装有英特尔动态RAM;第一次在主板上带有48K容量;第一次可玩彩色游戏;第一次内置扬声器接口;第一次装上游戏控制键;第一次具有高分辨率图形功能;第一次实现CPU和主板共享RAM……这一切,都属于沃兹。

20

1981年,IBM正式发布历史上第一台微型计算机(即现代PC)IBM 5150。该PC的系统主板上配有64KB内存,可扩展至640KB。它采用的处理器是Intel 8088,运行速度为4.77MHz。它采用开放式结构,因此第二年就出现了兼容机。PC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心里“计算”的概念,以适中的价格为个人提供高新计算性能的产品,从而开启了个人计算时代。

21

1985年,最早的商业RISC架构芯片之一MIPS出现。MIPS的意思是“无内部互锁流水级的微处理器”(Microprocessor without interlocked piped stages),其机制是尽量利用软件办法避免流水线中的数据相关问题。目前可以从Sony、Nintendo的游戏机、Cisco的路由器和SGI超级计算机等地方看到MIPS产品在销售。

22

1987年,SUN和TI公司合作开发了RISC微处理器——SPARC,与它同时产生的还有Sun那

句今天人人皆知的口号“网络就是计算机”。SPARC微处理器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可扩展性,这是业界出现的第一款有可扩展性功能的微处理。

23

1990年,IBM的Power系列CPU出现,IBM以此构建了RS6000处理器与工作站产品。IBM 1975年实施801计划未果,但另一条与801平行的发展线在80年代中期成为America计划,并成功地开发出新的架构产品——架构。1991年,IBM再推出第二代Power架构,并与摩托罗拉和苹果共组一个“PowerPC”联盟,发展新的PowerPC处理器架构。

24

1996年,首款基于Java语言架构的网络计算机——SUN JavaStation推出,它被称做是一个“瘦客户机”,专门用来在网络中执行Java应用程序。其主要应用于通信、金融业机构等,比如可以将出纳员柜台、用户电话咨询中心和交易大厅的单功能PC机替换为更通用的、无须管理的JavaStation网络计算机,以大大减少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投资。

25

1999年,用于天气分析和仿真的超级计算机Y-MP由Cray Research公司推出,这是一台每秒运算达20—40亿次的超级计算机。它的设计制造者是美籍华裔科学家陈世卿,他被世界电脑界称为“超级巨星”。

计算机历史上众多“第一”编辑本段回目录

向前辈致敬!计算机历史上众多“第一”

第一台机械式计算机:算盘

把算盘作为计算机的鼻祖我想毫不为过,它是目前所能考究的最早的机械式计算机,因为它具备了快捷的计算能力,应该说它是最原始的计算机了。早在汉代的《数术记遗》一书中,就曾记载了十四种上古算法,其中有一种便是“珠算”。据南北朝时数学家甄鸳的描述,这种“珠算”,每一位有五颗可以移动的珠子,上面一颗相当于五个单位,下面四颗,每一颗相当于一个单位。这是关于珠算的最早记载,与后来流行的算盘并不相同,而且在当时也没有普及流传。

大约到了宋元的时候,珠算盘开始流行起来。宋朝著名画家张择瑞所著的《清明上河图》中,可以清晰看到“赵太丞家”店铺的柜台上搁着一把算盘。元代未年有一本书叫《南村辍耕录》,其中记载了江南的一条俗谚,说新来的奴仆像“擂盘珠”,不拨自动;过了一段日子像“算盘珠”,拨一拨动一动;到最后像“顶珠,拨它也拨不动了。俗谚里都已经有了“算盘珠”的比喻,说明珠算盘的运用在江南一带已有了一段时间和一定程度的普及了。不过当时算筹并没有废除,筹算和珠算同时并用。

珠算的普及并最终彻底淘汰筹算,这一过程是在明代完成的。当时,由于实用数学和商业数学的发展,迫切要求计算简捷,速度加快,这就给珠算盘这一计算工具提供了大显身手的机会。另外,传统的筹算方法从唐宋以来已经逐渐简化,并且形成了一套运算口诀。这些口诀用字极少而意义完整,用算筹演算时,往往一念口诀就心算出了结果,而手中的算筹却还在慢慢排列,这样便产生了得心不能应手的矛盾。比较起来,在珠算盘上用手拨动算珠的速度要比筹算的排列移动快得多,珠算具有“随手拨珠便成答案”的优点

1642年计算机雏形——Pascaline(加法器)

今年已经是21世纪的第五个年头了。如今的电脑发展之迅速,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还在疲于追逐科技潮流的我们,是不是该要停下来,回头看看我们已经走过的路、经过的桥、趟过的河呢?

当你回头看的时候,你一定会发现,有许多的“第一”已经离我们远去。尽管它们现在早已经不为我们服务,但没有它们的出现,就没有现在如IBM、Intel、微软、HP等大牌企业的崛起。

●Pascaline(加法器)

1642年,法国哲学家兼数学家布累斯·巴斯柯(Blaise Pascal)发明了第一台真正的机械计算器——加法器(Pascaline)。

全名为滚轮式加法器,当初发明它的目的是为了帮助父亲解决税务上的计算。其外观上有6个轮子,分别代表着个、十、百、千、万、十万等。只需要顺时针拨动轮子,就可以进行加法,而逆时针则进行减法。原理和手表很像,算是计算机的开山鼻祖了

1833年首款试图建立数字化的计算机

●Analytical Engine(分析器)

1833年,巴贝奇构想了一种新型的分析机(Analyfical Engine),分析机不但能够完成所有的算术运算,而且基本上可以将这些运算联系起来解决任何算术问题。该分析机由四个基本部件构成:存储库、运算室、传送机构和送人取出机构。因此说,巴贝奇的分析机的重大贡献在于它包括了现代计算机的五大装置:输入、控制、运算、存储和输出装置。目前,国际计算机界公认巴贝奇为当之无愧的计算机之父

1931年电子计算机的先驱——微分分析仪

●Differential Analyzer(微分分析仪)

1931年研制成功的“微分分析仪”(Differential Analyzer),是第一台被用来解决微分方程的机械式计算机,被认为是电子计算机的先驱

1938年首台采用继电器工作的计算机——Z1

●首台采用继电器工作的计算机——Z1

1938,Zuse完成了Z1电子机械二进制计算机。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军事需要大大促进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1939年, Zuse和Schreyer 开始在他们的Z1计算机的基础上发展Z2计算机。并用继电器改进它的存储和计算单元。但这个项目因为Zuse服兵役被中断了一年

第一台通用电子计算机:埃尼亚克

一般认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美国1946年研制出的“电子数值积分计算机”(ENIAC)。但英国争辩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桂冠应属于英国1940年研制出来的“巨人”计算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发明了一种机械式密码编码机“ENIC─MA(谜)”,它能够编制出无数种同一系列的密码。这种密码十分复杂,德国人对它的保密性能十分自信,认为它所编制的密码几乎是不可破译的,因此在军队的高级保密通信中广泛使用由它所编制的密码。

英国情报机关从战前就开始注意到了“谜式”密码,经过窃听和谍报人员、破译人员的长时间努力、窃得了“谜式”密码的秘密,终于可以用人工破译出其中部分内容了。但破译一种用“谜”式密码机编制的新密码都要耗费很长时间,难以满足作战的需要。

英国情报机关与数学、电子学专家合作,组成了以数学家阿兰·丘利姆为首的研究小组,研制出了一种使用2000多只电子管的大型电子运算装置,被称作“巨人”机,专门用于对德国“谜式”密码的解析和破译。从此人类可以对密码进行机器破译了,并且大同度提高了破译的成功率和速度。英国把这种通过电子窃听、电子破译“谜式”密码得来的情报定为国家最高级机密情报,命名为“超级机(ULTRA)”情报。

在抵抗德国空袭英国的“不列颠战役”中,“超级机密”适时地发挥了作用。英国空军通过“超级机密”,事先就得到德国空军的空袭计划、攻击目标及作战要领等许多重要

情报,及时调配战斗机和高射炮等防空力量,在最佳时间和地点拦截了德国轰炸机群,使数量处于劣势的英国空军掌握了空战的主动权

后来,由于德军在空中攻势受挫,始终无法获得制空权,希特勒不得不放弃了进攻英国本土的“海狮”计划。英国首相丘吉尔也正是通过“超级机密”获得了这一情报,而长长地郐了一口气。

英国为保守“超级机密”的秘密,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940年11月12日清晨,英国情报机关通过“超级机密”获悉:德国空军在14日夜间和15日凌晨,将出动500多架轰炸机空袭英国的重要工业城市考文垂。可以预料,考文垂市将受到多么巨大的损失。

除了可以使用战斗机和高射炮迎击德国飞行机外,要不要通知考文垂市居民紧急疏散呢?这样做固然可以减少许多人员伤亡,但也意味着英国通过某种渠道得到了德国的秘密计划,这就有可能暴露“超级机密”,导致这条重要情报来源的中断,造成以后更大的损失。丘吉尔作为英国首相,怀着沉重的心情断然地下了决心:为了今后利益和战争的需要,考文垂市的居民们将不得不付出巨大的牺牲。结果,15 000枚燃烧弹和14 000枚其它炸弹落在了毫无防备的考文垂币民的头上。550人死亡,约5000人受伤,50 000间房里被毁坏,12家工厂受到严重损坏。

英国付出了沉重代价,但它使德国人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也未能知道”超级机密”的秘密,保证了这条情报来源的畅通。希特勒经常使用“谜式”密码与在北非的德军统帅隆美尔进行通信联络,据说,驻北非英军司令蒙哥马利有时比隆美尔还要先看到希特勒的电文。正是由于英国对“超级机密”的严密保密措施,它才一直不为世人所知,“巨人”机也长期扮演着“无名英雄”。

1942年首台真空管计算机——ABC

●首台电子计算机——ABC

由美国爱荷华州立学院(Iowa State College)物理兼数学教授阿坦那索夫(John Vincent Atanasoff)和研究助理贝利(Clifford Berry)发明,第一部完全采用真空管作为存储与运算元件的电脑。功能方面只能计算联立方程式。由于是由两人共同完成的发明,因此在命名上就被称为了阿坦那索夫贝利电子计算机(Atanasoff Berry Computer),简称ABC

1943年首台可编程计算机——COLOSSUS

●第一台可编程电子计算机——COLOSSUS

1943年,由英国政府制造的世界上第一台可编程的电子计算机。主要是用来破译密码。

但有消息称,Colossus并不是世界上第一台可编程的计算机。这个荣誉应该属于1941年由德国工程师Konrad Zuse制造的Z3。只是很不幸的,Z3在战争中毁于炸弹的袭击

1944年首台自动按序控制计算器——Mark Ⅰ

●Mark Ⅰ——自动按序控制计算器

Howard H. Aiken完成"ASCC Mark I”(自动按序控制计算器 Mark I ,Automatic Sequence -- Controlled Calculator Mark I),亦称“Haward Mark I”。这部机器有51尺长,重5顿,由 750,000部份合并而成。它有72个累加器,每一个有自己的算术部件,及23位数的寄存器

1946年 ENIAC I——现代电脑历史由此开始

●ENIAC Ⅰ——电子数字积分计算器

1946年,第一台电子数字积分计算器(ENIAC Ⅰ)在美国建造完成。现代电脑历史由此开始第二次世界世界大战后期,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受美国陆军委托研制电子化的通用计算机“ENIAC(埃尼阿克)”,目的在于计算炮弹及火箭、导弹武器的弹道轨迹。36岁的物理学家莫克利是主要设计者,24岁的埃克担任总工程师。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埃尼阿克”终于在1945年底制造完成,1946年初做了公开展示。“埃尼阿克”是个庞然大物,整个机器使用18 000只电子管、6000个继电器、7000个电阻、10 000个电容;总重30吨,机房面积170平方米,耗电150千瓦,耗资约50万美元。这部计算机每秒钟可做5000次加法或500次乘法或50次除法,比人工计算快20万倍。用“埃尼阿克”计算炮弹弹道只要3秒钟。“埃尼阿克”于1955年“退役”,现陈列在华盛顿一家博物馆里

冯.诺依曼和他的埃尼亚克

“埃尼阿克”有两大缺点,一是没有内存储器,二是要由人像搭积木一样,将大量运算部件搭配成各种解题布局,每算一题就要重搭一次,又费时,又麻烦。有的题只要计算1秒钟,

准备工作却要花上几十分钟。对“埃尼阿克“的改进应用归功于匈牙利裔美国数学家冯·诺依曼。

冯·诺依曼有非凡的数学才能,曾被誉为“万能数学家“。1930年,他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任教,曾担任过美国陆军弹道研究所、海军兵器研究所等单位的顾问,参与了研制第一批**的曼哈顿计划。1944年夏,冯·诺依曼正在负责研制核武器,需要进行大量高速的计算。他偶然听说“埃尼阿克”小组正在研制计算机,喜出望外,立即参加进去,担任小组顾问。那时“埃尼阿克”的研制已接近尾,为了克服已经意识到的“埃尼阿克”的缺点,通过与小组成员共同研计,冯·诺依曼提出一个全新的存储程序通用电子计算机方案,方案明确规定,新机器有五个组成部分: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出和输入。此外,新方案还有点两重大改进,一是采用二进数制,简化了计算机结构;二是建立存储程序,将指令和数据放进存储器,加快了运算速度。新机器EDVAC 于1952年研制成功。冯·诺依曼概念被认为是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标志着电子计算机时代的真正开始。

1949年第一台存储程序计算机——EDSAC

●EDSAC——第一台存储程序计算机

1949年,第一台存储程序计算机--EDSAC在剑桥大学投入运行,ENIAC和EDSAC均属于第一代计算机

1951年首台实时可交互式电脑——Whirlwind Ⅰ

●Whirlwind Ⅰ——实时可交互式电脑

这台被命名为“旋风1号”(Whirlwind Ⅰ)的电脑投入运行,由5000个电子管组成全新的结构,使它成为速度最高的计算机,其技术先进程度大大超过了模拟的需要。美国空军向麻省理工学院求援,许以每年100万美元的巨额研制经费,让旋风电脑充当SAGE的主要部件。杰·弗雷斯特是位富于创造的思想家,他还首创了用打字机键盘与电脑“对话”方式,为此,麻省理工学院的工程师们戏称“旋风”是一台“昂贵的打字机”

1952年现代电脑之父的完美理念——IAS

●IAS ——大多数当今机器设备,都采用了这种设计

1952年:1月,由计算机之父,冯?诺伊曼(Von Neumann)设计的IAS电子计算机EDVAC 问世。这台IAS计算机总共采用了2300个电子管,运算速度却比拥有18000个电子管的“埃尼阿克”提高了10倍,冯?诺伊曼的设想在这台计算机上得到了圆满的体现

1960年第一款小型机电脑——PDP-1

●PDP-1——第一款小型机电脑

1960年,DEC公司向市场推出了它的第一台计算机PDP—1的样机。这是一种人机对话型计算机,其售价低廉到只是一台大主机的零头,而且体积较小。它成功地把DEC带进了计算机行业,开辟了一个崭新天地。从此,DEC在计算机行业中有了肥沃的土壤,并扎下了根,开始蓬勃生长

第一颗微处理器:Intel 4004

你知道4004吗?这个指甲大的芯片上集成了两千个晶体管,其处理能力相当于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虽然这在现在不值一提,但它是第一颗微处理器,是现代微处理器的鼻祖。

特德·霍夫(Ted·Hoff)就是这第一款微处理器的总设计师。现在人们大都知道,英特尔公司1969年推出的4004是最早问世的微处理器。但说起这颗大名鼎鼎的处理器身后的制作者的故事,就不那么出名了。

第一颗微处理器Intel 4004

由于种种原因,4004未能迅速占领市场,直到Intel推出功能更强大8008、8080以至IBM PC采用8088芯片,Intel才在微处理器的市场逐渐占据了应有的位置。

Intel 4004 的的确确宣告了集成电子产品的一个新**!之后微处理器的迅速发展,甚至是霍夫始料未及的。今天当我们津津乐道486、PENTIUM,PII的时候,我们称霍夫是微处理器之父,他的工作永远不应该被人忘记。

第一个内存:由16条钢管构成

1946年5月,英国剑桥大学的莫里斯·威尔克斯的朋友从美国带来一份冯·诺依曼一**发表的长篇报告———《关于离散变量自动电子计算机的草案》,威尔克斯如获至宝,由于那时还没有复印机,而来人次日又要走,他连夜挑灯研读,并做了详尽的笔记。

由于年代久远,没有相关图片,就以现代的“现代”颗粒来代替吧那时,威廉姆斯还刚想到用阴极射线管做静电存储器,技术远未成熟。威尔克斯就另辟蹊径,想到用水银传声延迟线来存储。威尔克斯过不久就设计出一个存储器,由16根钢管组成,每根管子能存储32个17位字长的字。而它所起的作用,就是内存在计算机中所实现的功能。

第一块硬盘:IBM RAMAC 350

最早的硬盘是1956年由蓝色巨人IBM公司展示的RAMAC(Random Access Method of

Accounting and Control),而现代硬盘的雏形“温切斯特”硬盘也同样是出自IBM公司。

1956年推出第一个磁盘驱动器——IBM RAMAC 350磁盘存储

从1956年9月,IBM的一个工程小组向世界展示了第一台磁盘存储系统IBM 350 RAMAC(Random Access Method of Accounting and Control)至今,磁盘存储系统已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经历了这45年,磁盘的变化可以说是非常巨大得,最早的那台RAMAC 容量只有5MB,然而却需要使用50个直径为24英寸的磁盘。但现在一块容量高达100GB的硬盘只需要3张磁盘片即可。

其具体规格为:

容量:5MB

磁盘数量:50个24英寸磁盘

每英寸磁道数:20

每英寸位数:100

存储密度:每英寸2kb

传输率:0.0088MB/s

IBM 10MB硬盘 RAMAC(账目和控制读写原理)可以不用连续搜索所有的记录就能定位保存在磁盘上的信息。在不到1秒钟的时间里,RAMAC的随机读写臂能从IBM San Jose 的350磁盘的50个旋转磁盘的任何一个上面检索数据。

第一款键盘:世上最愚蠢的发明?

最初,打字机的键盘是按照字母顺序排列的,但如果打字速度过快,某些键的组合很容易出现卡键问题,于是克里斯托夫.拉森.授斯(Christopher Latham Sholes)发明了QWERTY键盘布局,他将最常用的几个字母安置在相反方向,最大限度放慢敲键速度以避免卡键。授斯在1868年申请专利,1873年使用此布局的第一台商用打字机成功投放市场。这就是为什么有今天键盘的排列方式。

QWERT键盘

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种129**形成的、以放慢敲键速度为目的的键盘排列方式却延续至今。1986年布鲁斯?伯里文爵士曾在《奇妙的书写机器》一文中表示:“QWERTY

的安排方式非常没效率。”,比如:大多数打字员惯用右手,但使用QWERTY,左手却负担了57%的工作。两小指及左无名指是最没力气的指头,却频频要使用它们。排在中列的字母,其使用率仅占整个打字工作的30%左右,因此,为了打一个字,时常要上上下下移动指头。

第一款鼠标:他的名字其实叫“搜寻点击”

恩格尔巴特是电脑界的一位奇才,被称为“人机交互”领域里的大师。1963年,美国国家专利局批准恩格尔巴特几**提交的一份申请,确认一种叫“搜寻点击”的输入装置是一项独创的技术,“搜寻点击”装置又称为鼠标。

1968年,恩格尔巴特应邀参加一次在旧金山举行的电脑会议,在会议上,他拿出鼠标。这是鼠标第一次作为搜寻工具公开亮相。到了70年代初,恩格尔巴特的实验室经费开始缩减,他手下有几位研究人员另谋高就,刚好被正四处招兵买马的施乐公司硅谷研究中心罗致门下。这样在施乐公司的“阿尔托’研制第一台有显示器的微电脑时,恩格尔巴特的发明就有了出路。

恩格尔巴特和他的鼠标

“阿尔托”采用新式的人机交互界面,屏幕上经常有许多图像要移动,鼠标是最好的输入工具。这样,鼠标就离开学术讲台,准备跳向市场。可惜,施乐公司的“阿尔托”微电脑造价昂贵,与一般的小型机差不了多少,没有什么商业上的前景。这样,恩格尔巴特的“米老鼠”又黯淡了许多年。

第一块独立显卡:只能显示256色

在微型计算机发展的前期,并没有显卡概念的存在,而所要显示的信息是经过CPU

计算后,输出到主板上由若干个集成电路块组成的显示单元,再经过转换后成为显示器所能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一、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 第一台计算机(ENIAC)于1946年2月,在美国诞生。 ENIAC PC机 耗资100万美圆600美圆 重量30吨10kg 占地150平方米0.25平方米 电子器件1.9万只电子管100块集成电路 运算速度5000次/秒500万次/秒 二、计算机发展历史 1、第一代计算机(1946~1958) 电子管为基本电子器件;使用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主要应用于国防和科学计算;运算速度每秒几千次至几万次。 2、第二代计算机(1958~1964) 晶体管为主要器件;软件上出现了操作系统和算法语言;运算速度每秒几万次至几十万次。 3、第三代计算机(1964~1971) 普遍采用集成电路;体积缩小;运算速度每秒几十万次至几百万次。 4、第四代计算机(1971~ ) 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为主要器件;运算速度每秒几百万次至上亿次。 三、我国计算机发展历史

从1953年开始研究,到1958年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计算机 在1982年我国研制出了运算速度1亿次的银河I、II型等小型系列机。 计算机的历史 计算机是新技术革命的一支主力,也是推动社会向现代化迈进的活跃因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展最快、影响最为深远的新兴学科之一。计算机产业已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成为一种极富生命力的战略产业。 现代计算机是一种按程序自动进行信息处理的通用工具,它的处理对象是信息,处理结果也是信息。利用计算机解决科学计算、工程设计、经营管理、过程控制或人工智能等各种问题的方法,都是按照一定的算法进行的。这种算法是定义精确的一系列规则,它指出怎样以给定的输入信息经过有限的步骤产生所需要的输出信息。 信息处理的一般过程,是计算机使用者针对待解抉的问题,事先编制程序并存入计算机内,然后利用存储程序指挥、控制计算机自动进行各种基本操作,直至获得预期的处理结果。计算机自动工作的基础在于这种存储程序方式,其通用性的基础则在于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共性方法。 计算机的历史 现代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现代计算机问世之前,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机械式计算机、机电式计算机和萌芽期的电子计算机三个阶段。 早在17世纪,欧洲一批数学家就已开始设计和制造以数字形式进行基本运算的数字计算机。1642年,法国数学家帕斯卡采用与钟表类似的齿轮传动装置,制成了最早的十进制加法器。1678年,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制成的计算机,进一步解决了十进制数的乘、除运算。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综述

.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 关键词:中国计算机晶体管 . 大型电子计算机集成电路“银河I”巨型计算机 微处理器(CPU)遭重创龙芯 一中国的计算机事业起步与发展 .. 中国电子计算机的科研、生产和应用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开始的。1956年,周总理亲自主持制定的《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就把计算机列为发展科学技术的重点之一,并筹建了中国第一个计算技术研究所 以逻辑电路器件作为标志,到目前为止的电子计算机可以分为四代。每一代计算机,都比前一代更小、更快,技术工艺要求更高,价钱也更便宜。 . 第一代计算机采用电子管。美国研制出第一代计算机用了4年,而中国通过学习苏联的技术,仅用3年就完成了,并生产了50台左右 . . 第二代计算机采用晶体管。美国从第一代计算机进入第二代计算机花了9年时间生产了约200台 . . 第三代计算机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这段发展过程美国用了11年中国用了7年时间我国研制的第三代计算机品种非常多。例如,北京大学、北京有线电厂和燃化部等单位联合研制的150机于1973

年完成;借鉴美国IBM公司16位小型机技术的DJS-100机也于该年(1973)研制成功,它的硬件为自行设计,软件兼容;1976年11月,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制成功1000万次大型电子计算机“013机” . 第四代计算机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今天的计算机都属于第四代计算机。这个过程美国用了9年研制的ILLIAC-IV中国用了8年。77型机是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研制的,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的16位微型计算机。另外,参照美国Intel8008机型的国产DJS-050微机,也于该年(1977)由清华大学等单位仿制成功并通过鉴定。 .. 二.中国掌握了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 . . 1965年,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块集成电路在上海诞生,仅比美国晚了5年。在此后的岁月里,尽管国外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但这一领域的广大科研工作者和工人阶级,发扬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起了中国早期的半导体工业,掌握了从拉单晶、设备制造,再到集成电路制造全过程,积累了大量的人才和丰富的知识,相继研制并生产了DTL、TTL、ECL等各种类型的中小规模双极型数字逻辑电路,支持了国内计算机行业。当时具备这种能力的国家除中国外,只有美国、日本和苏联 . . 中国从小规模集成电路经过中规模集成电路,再发展到大规模集成电路,仅用了7年时间,这以1972年四川永川半导体研究所。研制成功的我国第一块PMOS型大规模集成电路为标志,而美国用了8年 .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注: 参考相关资料《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Windows7 Office 2010》 百度百科,维基百科,网上相关图片,希望赵老师可以认真批阅, 如有错误地方希望指导更正。

一、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我 们现在的社会越来越离不开电脑,各种社会人员,总是 时不时的打开电脑。在我们感受计算机带给我们的方便时候,我们也更要了解计算机的历程,下面就一一地介绍我们的先辈如何通过努力将我们带进一个信息数字化的时代。 1946年2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了一台被称为ENIAC的庞然大物,从此便开启了计算机时代的大门。从此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20世纪发展最快的一门学科,尤其是微型计算机的出现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计算机的应用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有力地推动了信息社会的发展。一直以为,人们都以计算机物理器件的变革作为标志,故而把计算机的发展分为四代。

1.第一代(1946—1958年);电子管计算机时代 第一代计算机的内部元件使用的是电子管。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积分式计算机--埃尼克(ENIAC)在美国 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学院诞生。 ENIAC犹如一个庞然大物,它 重达30吨,占地170平方米, 内装18000个电子管, 但其运算速度比当时最好的机电 式计算机快1000倍。1949年,第一台存储程序计算机--EDSAC在剑桥大学投入运行,NIAC和EDSAC均属于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电子管计算机采用磁鼓作存储器。磁鼓是一种高速运转的鼓形圆筒,表面涂有磁性材料,根据每一点

的磁化方向来确定该点的信息。第一代计算机由于采用电子管,因而体积大、耗电多、运算速度较低、故障率较高而且价格极贵。本阶段,计算机软件尚处于初始发展期,符号语言已经出现并被使用,主要用于科学计算方面。 2.第二代(1959—1964年):晶体管计算机时代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与未来展望

电子信息工程1班201207020122 杨若雯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与未来展望 杨若雯 电子信息工程1班 201207020122 摘要: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电脑,已历经了50多个春华秋实。50余年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间,电脑却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回顾电脑发展的历史,并依此上溯它的起源,真令人惊叹沧海桑田的巨变;历数电脑史上的英雄人物和跌宕起伏的发明故事,将给后人留下了长久的思索和启迪。 关键词:机械、电子、晶体管、集成电路计算机、第五代计算机 引言:计算的历史十分悠久,可以追溯到原始人用手指计算、石头计算或绳结计算,当文化越来越复杂、社会越来越进步,计算工具也在相应变化,现代计算机的出现就源于这种需求。而计算机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如果说,蒸汽机的发明导致了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工业社会,那么计算机的发明则导致了信息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社会。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于1946年诞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名叫ENIAC。60余年来,计算机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之迅猛是当初发明者所始料未及的,如今,“计算”已经无所不在,计算机及计算机技术已经深入生产、生活各个方面。而再从头回顾,我们会惊喜而又毫无意外地发现,其实这一切,都是人类文明史的必然产物,是长期的客观需求和技术准备的结果,那些令人惊艳的天才们与无数的专家们用毕生的精力创造了今天的一切——那么庞大迅捷的联系网与媒介,而我们这些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所要做的,就是在计算机的未来历史上,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计算机的史前时代 计算机的史前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我们祖先用手指或者石头绳结帮助计数的远古时代。数学的萌芽让公元前四五千年的苏美尔人开始了“数字化生存”的初次尝试,他们在发明楔形文字的同时,也在泥板上刻下了人类最早的数字符号。 随后,计算工具开始了快速的演变。中国古代的筹算发展成了算盘,这是人类经过加工制造出来的第一种计算工具,是我国古代发明创造的重要成就之一。而西方自17世纪初起,也开始出现了计算尺,至1957年,卡西欧公司制作了世界上第一台商用小型电子计算器。 机械式计算机 在电子计算机出现之前,从17世纪至19世纪长达两百多年的时间里,一批杰出的科学家相继进行了“机械计算机”的研究,这些计算机虽然构造简单、性能不够好,但其工作原理与现代计算机极为相似,为现代计算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世界上第一台机械计算机的荣誉应归功于德国图宾根大学的教授威廉·契克卡德,他的发明早于1642年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思想家布莱斯·帕斯卡的加法机。1674年,德国伟大的数学家、因独立发明微积分而与牛顿齐名的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发明了乘法机。1805年,法国一位机械大师约瑟夫·杰卡德完成了法国纺织机械师贝斯莱·布乔关于“穿孔纸带”的构想,设计制造了“自动提花编织机”,这意味着程序控制思想的萌芽。1822年,被誉为“现代计算机的奠基人”的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查尔斯·巴贝奇从杰卡德的“自动提花编织机”上获得灵感,制成了差分机,并提出了“分析机”的构想,为现代计算机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1873年,美国人弗兰克·鲍德温制造出手摇式计算机,这在电子计算器发明之前是办公室和家庭主要的计算装置。 从机械到电子的进程 机械式计算机采用的都是机械零件,利用机械转动原理工作,而在社会的发展中,电气控制技术逐渐取代了纯机械装置,这代表了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也标志着由机械计算机时代向电子计算机时代迈进。 1888年,美国统计专家赫尔曼·霍列瑞斯博士首次使用了穿孔卡技术的数据处理机器,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

编年(1956-2006)1956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提议、主持、制定我国《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选定了“ 计算机、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作为“发展规划”的四项紧急措施,并制定了计算机科研、生产、教育发展计划。我国计算机事业由此起步。1956年3月,由闵乃大教授、胡世华教授、徐献瑜教授、张效祥教授、吴几康副研究员和北大的党政人员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了在莫斯科主办的“ 计算技术发展道路” 国际会议。这次参会可以说是到前苏联“取经”,为我国制定12年规划的计算机部分作技术准备... 1956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提议、主持、制定我国《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选定了“计算机、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作为“发展规划”的四项紧急措施,并制定了计算机科研、生产、教育发展计划。我国计算机事业由此起步。 1956年3月,由闵乃大教授、胡世华教授、徐献瑜教授、张效祥教授、吴几康副研究员和北大的党政人员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了在莫斯科主办的“计算技术发展道路”国际会议。这次参会可以说是到前苏联“取经”,为我国制定12年规划的计算机部分作技术准备。随后在制定的12年规划中确定中国要研制计算机,批准中国科学院成立计算技术、半导体、电子学及自动化四个研究所。 1956年8月25日我国第一个计算技术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成立,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任主任。这就是我国计算技术研究机构的摇篮。 1956年,夏培肃完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工作,同时编写了中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 195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 1958年8月1日我国第一台小型电子管数字计算机103机诞生。该机字长32位、每秒运算30次,采用磁鼓内部存储器,容量为1K字。 1958年我国第一台自行研制的331型军用数字计算机由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研制成功。 1959年9月我国第一台大型电子管计算机104机研制成功。该机运算速度为每秒1万次,该机字长39位,采用磁芯存储器,容量为2K~4K,并配备了磁鼓外部存储器、光电纸带输入机和1/2寸磁带机。 1960年,中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7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 1964年我国第一台自行研制的119型大型数字计算机在中科院计算所诞生,其运算速度每秒5万次,字长44位,内存容量4K字。在该机上完成了我国第一颗氢弹研制的计算任务。 1965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DJS-?”型操作系统编制完成。 1965 年6月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台晶体管大型计算机109乙机在中科院计算所诞生,字长32位,运算速度每秒10万次,内存容量为双体24K字。 1967年9月中科院计算所研制的109丙机交付用户使用。该机为用户服役15年,有效算题时间10万小时以上,平均使用效率94%以上,被用户誉为“功勋机”。 1972年华北计算所等十几个单位联合研制出容量为7.4兆字节的磁盘机。这是我国研制的能实际使用的最早的重要外部设备。 1974年8月DJS 130小型多功能计算机分别在北京、天津通过鉴定,我国DJS 100系列机由此诞生。该机字长16位,内存容量32K字,运算速度每秒50万次,软件与美国DG公司的NOV A系列兼容。该产品在十多家工厂投产,至1989年底共生产了1000台。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

中国计算机发展简史 1956年,夏培肃完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工作,同时编写了中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 195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 1958年,中国第一台计算机——103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运行速度每秒1500次。 1959年,中国研制成功104型电子计算机,运算速度每秒1万次。 1960年,中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7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 1963年,中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电子计算机——109机研制成功。 1964年,441B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 1965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DJS-Ⅱ"型操作系统编制完成。 1967年,新型晶体管大型通用数字计算机诞生。 1969年,北京大学承接研制百万次集成电路数字电子计算机——150机。 1970年,中国第一台具有多道程序分时操作系统和标准汇编语言的计算机——441B-Ⅲ型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2年,每秒运算11万次的大型集成电路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3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4年,DJS-130、131、132、135、140、152、153等13个机型先后研制成功。 1976年,DJS-183、184、185、186、1804机研制成功。 1977年,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DJS-050机研制成功。 1979年,中国研制成功每秒运算500万次的集成电路计算机——HDS-9,王选用中国第一台激光照排机排出样书。 1981年,中国研制成功的260机平均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00万次。 1983年,"银河Ⅰ号"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运算速度达每秒1亿次。1984年,联想集团的前身新技术发展公司成立,中国出现第一次微机热。

5-3中国计算机发展史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 开篇语: 从1953年1月我国成立第一个电子计算机科研小组到今天,我国计算机科研人员已走过了近五十年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历程。从国外封锁条件下的仿制、跟踪、自主研制到改革开放形势下的与"狼"共舞,同台竞争,从面向国防建设、为两弹一星做贡献到面向市场为产业化提供技术源泉,科研工作者为国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树立一个又一个永载史册的里程碑。 一、华罗庚和我国第一个计算机科研小组 华罗庚教授是我国计算技术的奠基人和最主要的开拓者之一。 早在1947~1948年,华老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任访问研究员,和冯·诺依曼(J·Von Neunann)、哥尔德斯坦(H·H·Goldstime)等人交往甚密。华老在数学上的造诣和成就深受冯·诺依曼等的赞誉。当时,冯·诺依曼正在设计世界上第一台存储程序的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冯让华老参观他的实验室,并经常和华老讨论有关的学术问题。这时,华罗庚教授的心里已经开始盘算着回国后也要在中国开展电子计算机的研制工作。 华罗庚教授1950年回国,1952年在全国大学院系调整时,他从清华大学电机系物色了闵乃大、夏培肃和王传英三位科研人员在他任所长的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内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电子计算机科研小组,任务就是要设计和研制中国自己的电子计算机。 1956年春,由毛泽东主席提议,在周恩来总理的领导下,国家制定了发展我国科学的12年远景规划,把开创我国的计算技术事业等项目列为四大紧急措施之一。华罗庚教授担任计算技术规划组组长。8月,成立了由华罗庚教授为主任的科学院计算所筹建委员会,并组织了计算机设计、程序设计和计算机方法专业训练班,并首次派出一批科技人员赴苏联实习和考察。 同年,夏培肃完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工作,同时编写了我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 二、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研制(1958-1964年) 我国的计算机制造工业起步于五十年代中期。1957年下半年,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正式开始了计算机的研制工作,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和北京有线电厂(原738厂)共同承担。在那个独特的历史年代里,闵大可教授率队赴苏考察。根据(前)苏联提供的M-3机设计图纸经局部修改,在(前)苏联专家的指导下,中科院计算所等单位完成了我国第一台小型电脑。1958年6月,该电子计算机安装调试,8月1日该机可以表演短程序运行,标志着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为纪念这个日子,该机定名为八一型数字电子计算机。后改名为103型计算机(即DJS-1型),共生产36台。103机,字长31位,内存容量为1024字节,当时运算速度只有每秒几十次,后来安装了自行研制的磁心存储器,运算速度提高到每秒3000 1

一、计算机发展史简介

完成以下操作: 1.标题设置为黑体三号居中,其它各段首行缩进2个字符。 2.设置纸张大小为A4纸,方向为横向。 3.设置上下左右边距为1.5厘米。 4.设置为2栏。 ※※※※※※※※※※※※※※※※以下为答题区※※※※※※※※※※※※※※※ 一、计算机发展史简介 人类所使用的计算工具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从简单到复杂、 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计算工具相继出现了如算盘、计算尺、手摇机械 计算机、电动机械计算机等。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在美国诞生。这台计算机共用了18000多个电于管组成,占地170m2,总重量为30t,耗电140kw,运算速度达到每秒能进行5000次加法、300次乘法。从计算机的发展趁势看,大约2010年前美国就可以研制出千万 亿次计算机。 电子计算机在短短的50多年里经过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IC) 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四个阶段的发展,使计算机的体积越来越小, 功能越来越强,价格越来越低,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正朝智能化(第五代) 计算机方向发展。 1.第一代电子计算机 第一代电于计算机是从1946年至1958年。它们体积较大,运算速度较低,存储容量不大,而且价格昂贵。使用也不方便,为了解决一个问题,所 编制的程序的复杂程度难以表述。这一代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只在重 要部门或科学研究部门使用。 2.第二代电子计算机 第二代计算机是从1958年到1965年,它们全部采用晶体管作为电子器件,其运算速度比第一代计算机的速度提高了近百倍,体积为原来的几十分 之一。在软件方面开始使用计算机算法语言。这一代计算机不仅用于科学计算,还用于数据处理和事务处理及工业控制。 3.第三代电子计算机 第三代计算机是从1965年到1970年。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是以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为电子器件,并且出现操作系统,使计算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它们不仅用于科学计算,还用于文字处理、企业管理、自动控制等领域,出现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信息管理系统,可用于生产管理、交通管理、情报检索等领域。 4.第四代电子计算机 第四代计算机是指从1970年以后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为主要电子器件制成的计算机。例如80386微处理器,在面积约为10mm X l0mm的单个芯片上,可以集成大约32万个晶体管。 第四代计算机的另一个重要分支是以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微处理器和微型计算机。 5.第五代计算机 第五代计算机将把信息采集、存储、处理、通信和人工智能结合一起具有形式推理、联想、学习和解释能力。它的系统结构将突破传统的冯?诺依曼机器的概念,实现高度的并行处理。 二、微型计算机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71~1973年,微处理器有4004、4040、8008。1971年Intel公司研制出MCS4微型计算机(CPU为4040,四位机)。后来又推出以8008为核心的MCS-8型。 第二阶段是1973~1977年,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和改进阶段。微处理器有8080、8085、M6800、Z80。初期产品有Intel公司的MCS一80型(CPU为8080,八位机)。后期有TRS-80型(CPU为Z80)和APPLE-II型(CPU为6502),在八十年代初期曾一度风靡世界。 第三阶段是1978~1983年,十六位微型计算机的发展阶段,微处理器有8086、808880186、80286、M68000、Z8000。微型计算机代表产品是IBM-PC (CPU为8086)。本阶段的顶峰产品是APPLE公司的Macintosh(1984年)和IBM公司的PC/AT286(1986年)微型计算机。 第四阶段便是从1983年开始为32位微型计算机的发展阶段。微处理器相继推出80386、80486。386、486微型计算机是初期产品。1993年,Intel 公司推出了Pentium或称P5(中文译名为"奔腾")的微处理器,它具有64位的内部数据通道。现在Pentium III(也有人称P7)微处理器己成为了主流产品,预计Pentium IV 将在2000年10月推出。

计算机发展史论文

计算机发展史论文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计算机的发展史 ——论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院系: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 哈尔滨工业大学 计算机的发展史 ——论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摘要: 在过去的三百年中,每一个世纪都有一种技术占据主要的地位。18世纪伴随着工业革命而来的是伟大的机械时代;19世纪是蒸汽机时代;20世纪的关键技术是信息的获取、存储、传送、处理和利用;而在21世纪的今天人们则进入了一个网络时代,使我们周围的信息更在高速的传递着。

计算机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的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开始迈进一个崭新的信息社会,新的信息产业正以强劲的势头迅速崛起。随着计算机功能的扩展和性能的提高,计算机包含的功能部件也日益增多,其间的互连结构日趋复杂。以通信子系统为中心的组织方式,使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紧密结合,形成了计算机网络、分布计算机系统等重要的计算机研究与应用领域。为了提高信息社会的生产力,提供一种全社会的、经济的、快速的存取信息的手段是十分必要的,因而,计算机网络这种手段也应运而生,并且在我们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它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发展趋势更是可观。只有更好的学习与了解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系统等重要的计算机研究与应用领域的发展史,才能更深入的了解计算机并且发展计算机技术。因此我就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史写成了这篇论文。 一、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一)计算机简介计算机(puter)俗称电脑,是一种用于高速计算的电子计算机器,可以进行数值计算,又可以进行逻辑计算,还具有存储记忆功能。是能够按照程序运行,自动、高速处理海量数据的现代化智能电子设备。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所组成,没有安装任何软件的计算机称为裸机。可分为超级计算机、工业控制计算机、网

电子商务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电子商务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中国网络营销事业的发展历程简述 所谓网络营销事业,指的是帮助传统企业了解和利用互联网,开拓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新篇章的一系列互联网应用服务产业的集合,主要包括网络基础应用、网站建设、网络推广及电子商务应用等方面。 内的网络营销事业主要可分为三个阶段: 01年前,以新网、万网、中国频道为主的基础应用服务商领衔主演国内的网络营销,同时大大小小的网络营销渠道初长成; 02年-04年,以3721为代表领航中国的网络营销事业,门户网站(网络广告)、搜索引擎服务商、电子商务服务商等群雄并进,快速开进网络营销领域。同时各地的网络营销渠道也在快速发展和巩固,配合厂商的全国布局,形成了成熟的全国网络营销服务网络; 05年至今,百度、Google、雅虎系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网络营销服务大部分集中在基础应用和搜索引擎推广领域。虽然WEB2.0在如火如荼的发展,但网络营销事业尚未有新的突破。随着传统企业对网络营销的需求不断扩大,网络营

销事业的发展与变革也在暗流涌动,充满变数的酝酿着。 当前网络营销事业遇到的问题 1、缺乏创新:当前的网络营销事业仍然集中在基础应用+搜索引擎推广领域,成为网络营销服务最主要的内容。邮件营销、联属营销(CPA)等发展缓慢,新的网络营销领域开拓困难,网络营销产品与领域均缺乏创新; 2、过度竞争:网络营销厂商、渠道商均过度集中在一两个领域,竞争过于激烈,间接影响了用户体验与服务品质; 3、产品/服务生命周期短:创新产品虽然少,但“新形式”的网络营销产品层出不穷,各种“新”产品及其服务生命周期短,形成不了长期的用户体验和服务效果积累,降低了企业网络营销开展效果预期; 4、行业封闭,缺乏理论指导:现有网络营销行业理论体系过于封闭,理论指导落后于网络营销事业的发展。基于表现形式的网络营销定义和内容概括限制了对网络营销的发散性思维,不能站在前沿对网络营销实践进行指引; 5、用户信心不足:目前的网络营销事业仍

计算机及其发展史概述

计算机及其发展史概述 人类所使用的计算工具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计算工具相继出现了如算盘、计算尺、手摇机械计算机、电动机械计算机等。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在美国诞生。这台计算机共用了18000多个电于管组成,占地170m2,总重量为30t,耗电140kw,运算速度达到每秒能进行5000次加法、300次乘法。从计算机的发展趁势看,大约2010年前美国就可以研制出千万亿次计算机。 电子计算机在短短的50多年里经过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IC)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四个阶段的发展,使计算机的体积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强,价格越来越低,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正朝智能化(第五代)计算机方向发展。 从历史上看,计算工具的演化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不同阶段,例如从"结绳记事"中的绳结到算筹、算盘计算尺、机械计算机等。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了各自的历史作用,同时也启发了电子计算机的研制和设计思路。 1889年,美国科学家赫尔曼·何乐礼研制出以电力为基础的电动制表机,用以储存计算资料。 1930年,美国科学家范内瓦·布什造出世界上首台模拟电子计算机。 1946年6月美籍匈牙利科学家冯诺依曼教授发表了"电子计算机装置逻辑结构初探"的论文。并设计出了第一台"存储程序"计算机EDVAC(埃德瓦克),即离散变量自动电子计算机(The Electronic Discrete Variable Automatic Computer).这种结构的计算机为现代计算机体系结构奠定了基础,成为"冯诺依曼体系结构",主要特点是: (1)采用二进制0和1直接模拟开关电路通、断两种状态,用于表示数据或计算机指令。(2)把指令存储在计算机内部,且能自动执行指令。 (3)计算机硬件由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大部分组成 第1代:电子管计算机(1946-1958年)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的是真空电子管,主存储器采用汞延迟线、阴极射线示波管静电存储器、磁鼓、磁芯;外存储器采用的是磁带。软件方面采用的是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应用领域以军事和科学计算为主。 特点是体积大、功耗高、可靠性差。速度慢(一般为每秒数千次至数万次)、价格昂贵,但为以后的计算机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2代:晶体管计算机(1958-1964年) 硬件方的操作系统、高级语言及其编译程序。应用领域以科学计算和事务处理为主,并开始进入工业控制领域。特点是体积缩小、能耗降低、可靠性提高、运算速度提高(一般为每秒数10万次,可高达300万次)、性能比第1代计算机有很大的提高。 第3代:集成电路计算机(1964-1970年)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MSI、SSI),主存储器仍采用磁芯。软件方面出现了分时操作系统以及结构化、规模化程序设计方法。特点是速度更快(一般为每秒数百万次至数千万次),而且可靠性有了显著提高,价格进一步下降,产品走向了通用化、系列化和标准化等。应用领域开始进入文字处理和图形图像处理领域。

中国计算机历史

中国计算机历史 博客首页业界动态博客中心博客推荐博客文化博客收藏 ●中国计算机历史|中国计算机产业和计算机科学发展大事记 中国计算机产业发展大事记 新华社记者张晓松王立彬李佳路 1956年,夏培肃完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工作,同时编写了中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 195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 1958年,中国第一台计算机——103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运行速度每秒1500次。 1959年,中国研制成功104型电子计算机,运算速度每秒1万次。 1960年,中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7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1963年,中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电子计算机——109机研制成功。 1964年,441B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 1965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DJS-Ⅱ”型操作系统编制完成。 1967年,新型晶体管大型通用数字计算机诞生。 1969年,北京大学承接研制百万次集成电路数字电子计算机——150机。 1970年,中国第一台具有多道程序分时操作系统和标准汇编语言的计算机——441B-Ⅲ型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2年,每秒运算11万次的大型集成电路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3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4年,DJS-130、131、132、135、140、152、153等13个机型先后研制成功。 1976年,DJS-183、184、185、186、1804机研制成功。 1977年,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DJS-050机研制成功。 1979年,中国研制成功每秒运算500万次的集成电路计算机——HDS-9,王选用中国第一台激光照排机排出样书。 1981年,中国研制成功的260机平均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00万次。 1983年,“银河Ⅰ号”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运算速度达每秒1亿次。 1984年,联想集团的前身——新技术发展公司成立,中国出现第一次微机热。 1985年,华光Ⅱ型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投入生产性使用。 1986年,中华学习机投入生产。 1987年,第一台国产的286微机——长城286正式推出。 1988年,第一台国产386微机——长城386推出,中国发现首例计算机病毒。 1990年,中国首台高智能计算机——EST/IS4260智能工作站诞生,长城486计算机问世。 1991年,新华社、科技日报、经济日报正式启用汉字激光照排系统。 1992年,中国最大的汉字字符集——6万电脑汉字字库正式建立。 1993年,中国第一台10亿次巨型银河计算机Ⅱ型通过鉴定。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计算机网络取得了傲人的硕果,显露出中国计算机网络巨大的发展前景。这都起源于一封跨世纪的E-mail。 1.中国计算机发展简史 1987年9月20日钱天白教授发出第一封E-mail。1990年10月,注册登记了中国的顶级域名CN。1993年美国宣布建立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1994年4月20日开通了国际INTERNET的64KBPs专线连线,NCFC正式连入Internet,实现了与欧洲及北美地区的E-mail 通信。这标志着计算机网络正式进入中国。 1994-1995年,中国发展教育科研网,由北京中关村地区及清华、北大组成NCFC网,后又建成了中国教育和科研网CERNET。NCFC 的出现极大地避免了中国的互联网络的发展出现的滞后。 1995年以后,互联网渐渐被商业开发。l995年5月邮电部开通了CHINANET。l996年9月屯子部CHINAGBN开通,各地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也纷纷开办,到l996年底北京就已经有了30多家。 经国家批准的可直接与INTERNET互联的网络(称为互联网络)有四个:CSTNET,CHINANET,CERNET.及GBNET。(详见图1) 图1

从1994-1997年,中国的计算机数量以几何的方式向上增长,极大的带动了计算机网路的应用。(详见图2)中国电信预测中国的INTERNET用户在2000年时将达到一千万。 图2 2.中国科技网络发展阶段 中国科技网络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工程发展阶段,分别是NCFC,CASNET,cERNET,CSTNET。 1989年8月26日,经过国家计委组织的世界银行贷款“NCFC”项目论证评标组的论证,中国科学院被确定为该项目的实施单位。同年11月组成了“NCFC”(中国国家计算机与网络设施,The National Computing and Networking Facility of China)联合设计组。 NCFC网络由四级组成,广域网,城域网(主干网),院校网,局域网。CASNET是中国科学院的全国性网络建设工程。该工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分院区域网络工程,另一部分是用远程信道将各分院区域网络及另星分布在其他城市的研究所互连到NCFC网络中心的广域网工程。CERN是“中国生态研究网”和“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信息管理”两个项目组成。中国科技网CSTNet是一个为科研、教育和政府部门服务的网络,主要提供科技数据库、成果信息服务、超级计

计算机的由来与发展

电子计算机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五十年来,电子计算机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的生产方与生活方式,人类已经进入电脑为基础的信息时代,回顾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展望信息时代的美好未来,我们对高科技的发展规律会有更清醒的认识。 在冯洛伊曼电脑诞生之前,人类为探索用机器实现自动计算机,甚至模拟部分人脑的功能已经进行几百年甚至两千年的努力。 古希腊的柏拉图(公元前427-347)时代开始,人类已经开始研究思维的模拟实现; 维也特(1540-1630)提出运用符号进行计算; 课卜勒1623年发明了8位计算器; 莱布尼兹(1646) 近几年兴起的神经网络电脑以样本学习改变互联权重与结构,可能是对wilks领导下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存储程序计算机、EDSAC,这台计算机包括1024字 贮存(录延迟线)和4600字外存 1819,英国科学家,发明家巴贝奇设计“差分机”,并与1822年制造出可动模型。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世纪了分析机,分析及包括存储和碾磨,就非常类似于今天的 计算机中采用内存和处理器。他研制的差分机和分析机为现代计算机设计思想的 发展奠定基础。 图灵:1936年,提出著名的“图灵机”设想1950年提出一种用于判定机器是否具有只能的验证方法,即图灵实验,“图灵机”与“冯。伊诺曼机”齐名,被永远载 入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中。 物计算机又称仿生计 算机,是以生物芯片取代在 半导体硅片上集成数以万计的晶体管制成的计算机。主要原材料是生物工程技术产生的蛋白质分子,并以此作为生物芯片。生物计算机芯片本身还具有并行处理的功能,其运算速度要比当今最新一代计算机快10万倍,能量消耗仅相当于普通计算机的十亿分之一,存储信息的空间仅占百亿分之一。1983年美国公布了研制生物计算机的设想之后,立即激起了发达国家的研制热潮。当前,美国,日本,德国和俄罗斯的科学家正在积极开发研究。从1984年开始,日本每年用于研究生物与计算机的科研投资为86亿日元。目前生物芯片仍处于研制阶段,但在生物元件,特别是生物传感器的研制方面已取得不少实际成果。这将会促使计算机,电子工程和生物工程这三个学科的专家通力合作,加快研究开发生物芯片。生物计算机一旦研制成功,可能会在计算机领域内引起一场时代的革命。 生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完美WORD格式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注: 参考相关资料《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Win dows7 Office 2010》 百度百科,维基百科,网上相关图片,希望赵老师可以认真批阅, 如有错误地方希望指导更正。

完美WORD 格式 一、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们现在的社会越来越离不开电脑,各种社会人员,总是我时不时的打开电脑。在我们感受计算机带给我们的方便时候,我们也更要了解计算机的历程,下面就一一地介绍我们的先辈如何通过努力将我们带进一个信息数字化的时代。 ENIAC 的庞然大1946 年2 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了一台被称为 物,从此便开启了计算机时代的大门。从此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20 世纪发展最 快的一门学科,尤其是微型计算机的出现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计算机的应用 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有力地推动了信息社会的发展。一直以为,人们都以计算机物理器件的变革作为标志,故而把计算机的发展分为四代。

1.第一代(1946 —1958年);电子管计算机时代 第一代计算机的内部元件使用的是电子管。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积分式计算机--埃尼克(ENIAC )在美国宾 夕法尼亚大学莫尔学院诞生。 ENIAC犹如一个庞然大物,它重 达30吨,占地170平方米, 内装18000个电子管, 但其运算速度比当时最好的机电式 计算机快1000倍。1949年,第一台存储程序计算机--EDSAC在剑桥大学投 入运行,NIAC和EDSAC均属于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电子管计算机采用磁鼓

作存储器。磁鼓是一种高速运转的鼓形圆筒,表面涂有磁性材料,根据每一点的磁化方向来确定该点的信息。第一代计算机由于米用电子管,因而体积大、耗电多、运算速度较低、故障率较高而且价格极贵。本阶段,计算机软件尚处于初始发展期,符号语言已经出现并被使用,主要用于科学计算方面。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

1958年,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小型电子管通用计算机103机(八一型),标志着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 1965年,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第一台大型晶体管计算机109乙,之后推出109丙机,该机为两弹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74年,清华大学等单位联合设计、研制成功采用集成电路的DJS-130小型计算机,运算速度达每秒100万次; 1983年,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运算速度每秒上亿次的银河-I巨型机,这是我国高速计算机研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985年,电子工业部计算机管理局研制成功与IBM PC机兼容的长城0520CH微机。 1992年,国防科技大学研究出银河-II通用并行巨型机,峰值速度达每秒4亿次浮点运算(相当于每秒10亿次基本运算操作),为共享主存储器的四处理机向量机,其向量中央处理机是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自行设计的,总体上达到80年代中后期国际先进水平。它主要用于中期天气预报; 1993年,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后成立北京市曙光计算机公司)研制成功曙光一号全对称共享存储多处理机,这是国内首次以基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通用微处理器芯片和标准UNIX操作系统设计开发的并行计算机; 1995年,曙光公司又推出了国内第一台具有大规模并行处理机(MPP)结构的并行机曙光1000(含36个处理机),峰值速度每秒25亿次浮点运算,实际运算速度上了每秒10亿次浮点运算这一高性能台阶。曙光1000与美国Intel公司1990年推出的大规模并行机体系结构与实现技术相近,与国外的差距缩小到5年左右。 1997年,国防科大研制成功银河-III百亿次并行巨型计算机系统,采用可扩展分布共享存储并行处理体系结构,由130多个处理结点组成,峰值性能为每秒130亿次浮点运算,系统综合技术达到90年代中期国际先进水平。 1997至1999年,曙光公司先后在市场上推出具有机群结构(Cluster)的曙光1000A,曙光2000-I,曙光2000-II超级服务器,峰值计算速度已突破每秒1000亿次浮点运算,机器规模已超过160个处理机, 1999年,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的神威I计算机通过了国家级验收,并在国家气象中心投入运行。系统有384个运算处理单元,峰值运算速度达每秒3840亿次 2000年,曙光公司推出每秒3000亿次浮点运算的曙光3000超级服务器。

中国计算机发展历史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略(1956-2006) 1956 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提议、主持、制定我国《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选定了“计算机、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作为“发展规划”的四项紧急措施,并制定了计算机科研、生产、教育发展计划。我国计算机事业由此起步。 1956年3月,由闵乃大教授、胡世华教授、徐献瑜教授、张效祥教授、吴几康副研究员和北大的党政人员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了在莫斯科主办的“计算技术发展道路”国际会议。这次参会可以说是到前苏联“取经”,为我国制定12年规划的计算机部分作技术准备。随后在制定的12年规划中确定中国要研制计算机,批准中国科学院成立计算技术、半导体、电子学及自动化四个研究所。 1956 年8月25日我国第一个计算技术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成立,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任主任。这就是我国计算技术研究机构的摇篮。 1956年,夏培肃完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工作,同时编写了中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 195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 1958 年8月1日我国第一台小型电子管数字计算机103机诞生。该机字长32位、每秒运算30次,采用磁鼓内部存储器,容量为1K字。 1958 年我国第一台自行研制的331型军用数字计算机由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研制成功。 1959 年9月我国第一台大型电子管计算机104机研制成功。该机运算速度为每秒1万次,该机字长39位,采用磁芯存储器,容量为2K~4K,并配备了磁鼓外部存储器、光电纸带输入机和1/2寸磁带机。 1960年,中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7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 1964年我国第一台自行研制的119型大型数字计算机在中科院计算所诞生,其运算速度每秒5万次,字长44位,内存容量4K字。在该机上完成了我国第一颗氢弹研制的计算任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