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渔业法规基本知识

渔业法规基本知识

渔业法规基本知识
渔业法规基本知识

Chapter 10 渔业法规基本知识

2006年12月1日

第一节渔业法规概说

一、渔业法规的概念

渔业的概念:从狭义上讲,渔业仅指捕捞和养殖水生动物、植物的生产事业。从广义上讲,除了水产捕捞业和水产养殖业外,渔业还包括水产品加工、渔业船舶制造及修理、渔具设备制造、水产品贸易、渔业休闲观光产业等。在此,本人仅采用狭义的渔业概念,介绍与水产捕捞业和水产养殖业密切相关的法规。

渔业法规,是指调整因捕捞渔业生物资源、从事水产养殖和保护渔业资源以及渔业环境等活动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二、渔业法规的特点

1 涉及的法律关系复杂:主要是行政法律关系

行政法律关系、刑事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

既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调整人和自然的关系。人: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外国人。法律关系主体多样

2 科学技术性强

生物学、工程技术等。渔业法规包括许多技术规范。

3 社会公益性:也涉及人和渔业生物资源和渔业环境之间的关系。

渔业法规,属于环保法规

4 适用的地域范围复杂

我国陆地领土、内海、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公海里中国国籍船舶;

5 与国际法的发展密切相关

我国批准的国际渔业法和签署中外渔业协定以及国际渔业法规的发展趋势,都会对我国渔业法规的发展带来直接的影响。

6 执法环境上的复杂性

国际边界,国内行政区划边界,水上,涉外

三、渔业法规的适用范围

1 渔业法规的适地范围

我国陆地领土、内海、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公海(具有中国国籍的渔业船舶)。

地方性渔业法规:国内的行政区划

2渔业法规的适事范围:即渔业法规对什么活动、什么事实有效的问题。

这与“渔业”一词的含义紧密相关。法理:事项法定原则、特别法优于普通法,上位法优于下位法。此外,中国批准、参加或签定的国际渔业公约、双边渔业协定优于国内渔业法规,但是声明保留条款的除外。

3 渔业法规的适人范围:即渔业法规对什么人有效力的问题。

自然人、法人、单位、集体、外国人、无国籍人。

4 渔业法规的适时范围:即渔业法规何时生效、何时终止效力以及对开始生效之前的渔业活动和事件有无效力的问题。

我国的渔业法规何时生效,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在渔业法规中有专条明示;二是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立法法》自2000年7月1日起施行

第五十一条法律应当明确规定施行日期。

《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二十九条行政法规应当自公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但是,涉及国家安全、外汇汇率、货币政策的确定以及公布后不立即施行将有碍行政法规施行的,可以自公布之日起施行。《规章制定程序条例》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三十条公布规章的命令应当载明该规章的制定机关、序号、规章名称、通过日期、施行日期、部门首长或者省长、自治区主席、市长署名以及公布日期。

部门联合规章由联合制定的部门首长共同署名公布,使用主办机关的命令序号。

渔业法规何时失效,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新法规颁布,旧的法规自行失效,不必明示,新的规定代替旧的规定;二是新法规中规定,以新法规为准,凡是与新法规抵触的法规或者其中的规定失效;三是新法规重新颁布后,明文废止旧法规。

2004年7月1日农业部令第38号修订《渔业捕捞许可规定》

第四十五条本规定颁布之前的有关规定与本规定不符的,以本规定为准。

第四十六条本规定自二00二年十二月一日起施行。一九八三年原农牧渔业部发布的《海洋捕捞渔船管理暂行办法》和一九八九年农业部发布、一九九七年修订的《渔业捕捞许可证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渔业法规的溯及力:从旧兼从轻

《立法法》自2000年7月1日起施行。

第八十四条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不溯及既往,

但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别规定除外。

《刑法》

第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本法施行以前的行为,如果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的,适用当时的法律;如果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总则第四章第八节的规定应当追诉的,按照当时的法律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如果本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的,适用本法。

本法施行以前,依照当时的法律已经作出的生效判决,继续有效。

第二节中国渔业立法概况

一、中华民国以前

二、中华民国时期制定的渔业法规

1914年4月28日,颁布了〈公海渔业奖励条例〉、〈渔船护洋奖励条例〉

1917年〈渔业技术传习章程〉

1929年,〈渔业法〉,1930年生效;〈渔业法实行规则〉

1932年修订了〈渔业法〉

1930年7月,〈渔业登记规则〉和〈渔业登记规则实行规则〉

1931年6月,〈渔业警察规程〉

1932年2月,〈渔轮长渔捞长登记暂行规则〉

1932年6月,〈海洋渔业管理局组织条例〉

1933年10月,〈实业部渔业建设费征收暂行规程〉

1933年12月,〈实业部护渔办事处暂行规程〉

内战以及日本入侵中国导致了这些渔业法规无法得到有效实施。

三、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渔业法规

新中国废除了中华民国制定的一切法律。之后分为两个阶段:

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中共文件;国务院和各级地方政府以及渔业主管部门的文件、领导的指示、批示和讲话;中外渔业协定;人民日报社论、评论等都规范指导中国渔业的有序发展。很难区分评估各自发挥的实际效力。

(1)1949-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1949-1956,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前,多少承袭了民国渔业法规的思想;互助组、土地改革、划分阶级成分、1958年大跃

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

1949年11月1日,政务院正式办公,水产工作由农业部管理;

1949年12月13日,划归食品工业部;

1950年4月10日,东北人民政府颁布〈东北渔业暂行条例〉、〈渔业登记细则〉,4月24日,颁布“机船底曳网禁渔区”;

1950年8月25日,华北军政委员会发布〈华北区机船底曳网渔业作业试行规则〉

1950年12月4日,食品工业部撤消,成立轻工业部,水产工作划归农业部。

12月19日,华东军政委员会发布〈土地改革中关于华东地区江河湖海沿岸土地处理办法〉

1951年2月28日,政务院批准〈中南区渔业暂行条例〉、〈中南区渔业权登记暂行规则〉、〈中南区定置渔业管理暂行规则〉、〈中南区水产动植物繁殖保护暂行规则〉公布试行。

1956年5月12日,人大决议成立水产部。

1957-1978,全国人大只通过了1975年《宪法》一部法律;1965年2月-1974年12月,人大没有召开过一次会议。1959年以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人员仅100多人。

(2)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渔业立法快速发展〈查阅:人大历史〉

1979年2月10日,国务院〈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

1979年12月18日,国家水产总局发布了《渔业许可证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

1982年〈宪法〉

1986年〈渔业法〉

四中国与外国缔结渔业协定概况

1 中国与朝鲜

1959年〈黄海渔业协定〉

2 中国与越南

1957年,〈中越关于北部湾帆船渔业的协定〉

1961年,〈关于补充修改北部湾帆船渔业协定的补充议定书〉

1966年,〈关于战时越南渔船使用中国港口的议定书〉

2000年12月25日,中国外长唐家璇与越南外长阮怡年分别代表本国在北京正式签署了《中越北部湾划界协定》。

2004年4月29日,中越双方在北京签署了渔业合作协议的补充议定书。

2004年6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关于两国在北部湾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划界协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北部湾渔业合作协定》生效。

China-Vietnam Fisheries Agreement in the Beibu Gulf ,Signed on Dec. 25th ,

2000, came into force on June 30th 2004.

3中日

1955年6月13日〈中日民间渔业协定〉

1975年8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渔业协定〉

1997年,〈中日渔业协定〉,该协定于2000年6月生效执行。

China-Japan Fisheries Agreement,Signed on Nov. 11th

1997,came into force

on June 1st 2000.

4 中韩

五、中国现行渔业法规体系

渔业法规体系是指所有渔业法律、法规、条例、命令、办法、规定、规章、标准等以及其他渔业法规渊源或者表现形式的总和,是由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与渔业有关的规范性文件组成的系统。

(一)根据我国的立法体制或者说效力层级来看,可以分以下几个层次:(1)宪法

第九条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

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

《立法法》

第七十八条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2)渔业法律

Act on Fisheries of PR China 1986 (amendments 2000, 2004)

《立法法》

第七十九条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

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

(3)渔业行政法规

〈渔业法实施细则〉,1987年10月14日国务院批准1987年10月20日农牧渔业部发布);

《立法法》第七十九条第2款“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

(4)地方性渔业法规

地方性法规: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省会城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和经济特区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目前,我国有18个较大的市和4个经济特区,即唐山市、大同市、包头市、大连市、鞍山市、抚顺市、吉林市、齐齐哈尔市、青岛市、无锡市、淮南市、洛阳市、重庆市[均为1984年12月5日国务院批准,八届人大五次会议于1997年3月14日决定设立重庆直辖市]、宁波市[1988年3月5日国务院批准]、深圳市[1992年7月1日,七届人大常委会26次会议决定授权]、邯郸市、本溪市、淄博市[1992年7月25日国务院批准]、徐州市、苏州市[1993年4月22日国务院批准]、1993年厦门市[1994年3月22日八届人大常委会2次会议决定授权]、汕头市、珠海市[1996年3月17日八届人大常委会4次会议决定授权]。

〈立法法〉

第六十三条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

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施行。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报请批准的地方性法规,应当对其合法性进行审查,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不抵触的,应当在四个月内予以批准。

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对报请批准的较大的市的地方性法规进行审查时,发现其同本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的规章相抵触的,应当作出处理决定。

本法所称较大的市是指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

《立法法》

第八十条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规章。

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的效力高于本行政区域内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

注意:经济特区立法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性法规,可以对上位法规做变通性规定。

(5)部门渔业行政规章;

即农业部以及国务院其他部门制定的与渔业有关的行政规章。

〈立法法〉

第八十六条地方性法规、规章之间不一致时,由有关机关依照下列规定的权限作出裁决:

(一)同一机关制定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时,由制定机关裁决;

(二)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国务院提出意见,国务院认为应当适用地方性法规的,应当决定在该地方适用地方性法规的规定;认为应当适用部门规章的,应当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

(三)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时,由国务院裁决。

根据授权制定的法规与法律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

(6)地方渔业行政规章

指省级人民政府以及其他依法享有地方政府规章制定权的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有关渔业的规章。省级人民政府和较大的市人民政府。

(7)民族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自治条例是综合性的,单行条例是民族自治地方行使某一方面的自治权,因此应当遵循自治条例。

根据〈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立法法〉,我国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可以根据民族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对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做出变通规定,即可以不一致,但是需要报上一级人大常委会批准。注意,他们的常委会无权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宪法》第一百一十六条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或者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立法法》

第八十一条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依法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作变通规定的,在本自治地方适用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规定。

经济特区法规根据授权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作变通规定的,在本经济特区适用经济特区法规的规定。

(8)其他的渔业规范性文件:

各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通知、通告、决定、命令。法理:法院有权对这一类文件进行司法审查。

〈规章制定程序条例〉

第三十六条依法不具有规章制定权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制定、发布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参照本条例规定的程序执行。

〈规章制定程序条例〉

第三十五条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公民认为规章同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可以向国务院书面提出审查的建议,由国务院法制机构研究处理。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公民认为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规章同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或者违反其他上位法的规定的,也可以向本省、自治区人民政府书面提出审查的建议,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法制机构研究处理。

(二)根据渔业法规的内容,可以分为:

(1)渔业基本法

(2)水产捕捞业法规

(3)水产养殖业法规

(2)水生生物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渔业法规、

(3)有关渔业组织的法规

(4)有关渔需物资和水产品流通的法规、

(5)有关渔业船舶的法规

(6)有关渔港法规

(7)有关渔业船员管理的法规

(8)有关渔业科学教育和技术推广的法规等。

教育法律基础知识

教育法律基础知识 教育法律基础知识一: 1、狭义的教育法,是特指国家最高权利机关制订的有关教育的规范性文件,即教育法律,在我国它专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最高方面的规范性文件。 (简答,重点看) 2、教育法的特点:①教育法是一种有关教育活动的行为规范。这是从教育法所具有规范性角度来探讨的;②教育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国家意志性的角度探讨) 国家能过法定程序采取制定或认可两种方式确定的行为规范才能成为法。 ③教育法是统治阶段在教育方面意志的体现。(鲜明的阶级性角度)④教育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特殊的强制性角度)⑤教育法是教育客观规律法定化了的行为规范。(遵循的客观规律性的角度) 3、教育法的体现的统治阶段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统治阶段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复定的。 4、教育法的基本原则:①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 ②体现教育的民主性原则;③保障教育的公共性原则;④确保教育的战略地位原则;⑤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原则。 5、体现教育的民主性原则体现受教育机会一律平等。教育机

会平等表现三个方面:起点上(入学上)的平等、过程上(就学过程)的平等和终点上(学业成就上)。 6、教育法的作用:①指引作用;②评价作用;③教育作用;④预测作用;⑤强制作用;⑥奖励作用。 7、教育法律规则的结构三要素:假定、处理、法律后果。 8、教育法律规则的类别:三个类别,分别是①按照教育法律规则调整方式的不同划分授权性规则和义务规则。②按照教育法律规则强制性程度的不同划分,强制性规则和任意性规则。③按照教育法律规则内容确定性程度的不同划分,确定性规则、委托性规则和准用性规则。 教育法律基础知识二: 1、判定是不是教育法律关系标准:如师生是,朋友不是。 l是教育法律确认和调整的人们在教育活动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 2、教育法律关系构成要素: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权利和义务)、客体。 3、作为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一般必须同时具备法律规定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在少数情况下至少也应具备权利能力。 4、行为能力:18周岁以上的公民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人;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5、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种类为:①公民;②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③国家机关。

法律法规及基本知识

法律法规及基本知识 (一)名词解释 1、治安管理主要是:必须通过现行的科学技术手段与管理手段,依靠各种先进设备与工具,防止和终止任何危及或影响物业管理辖区内的业主或非业主使用人的生命财产与身心健康的行为与因素,比如电线短路、煤气泄漏、电梯关人、水管破裂、火警、偷盗、滋扰以及噪声等、还有如自然灾害、人为事故、流氓活动以及各种破坏活动的预防与阻止,确保业主或非业主使用人人身不受伤害,财务不受损失,工作、生活秩序正常。 2、正当防卫的定义: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不法侵害,并对不法侵害人造成必要损害的行为。 3、正当防卫的条件: 1)、必须是对客观存在的不法侵害行为实施; 2)、必须是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实施; 3)、防卫的目的必须正当; 4)、必须针对不法侵害行为实施; 5)、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必要限度为正好足以制止不法侵害者的侵害行为,又不造成应有的损害。) 4、防卫过当的定义:指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行为。 5、防卫过当的法律责任:应当负法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 6、紧急避险:就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损害他人人身或财产的行为。 7、紧急避险的民事责任:《民法通则》第129条规定: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由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承担民事责任。如果危险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紧急避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或者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因紧急避险采取措施不当或者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紧急避险人应当承当适当的民事责任。最高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78条规定:紧急避险造成他人损失的,如果险情是由自然原因引起,行为人采取的措施又无不当,则行为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要求补偿,可以责令受益

努力学习法律知识 做遵纪守法的革命军人

努力学习法律知识做遵纪守法的革命军人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授课人: 教学目的:通过教育,使官兵了解学习法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自觉做到学法、守法、用法,不断增强法制观念,从而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授课要点:一、认真学习法律,增强法制观念,是对革命军人的基本要求;二、掌握基本理论,抓住重点,以《士兵政治常识读本》为主要教材,在学好法律基本理论上下功夫;三、联系实际学法,用法律规范言行,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授课内容: 我军是中国共产党绝对领导下的新型的人民军队,肩负着保卫祖国、抵抗侵略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任。我们每个军人要履行好自身的神圣使命,就必须要经受住部队严格的军法军纪制约的考验。铁的纪律是我军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因此,要努力学法、守法、用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革命军人。 一、认真学习法律,增强法制观念,是对革命军人的基本要求 我国宪法第五条第三款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的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中国共产党第十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

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特别强调,军队作为执行革命任务的武装集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在精神文明建设上要更好的起带头作用,走在社会的前列。军队的性质、任务和宗旨要求我们必须带头学法、懂法、守法的模范。 (一)社会主义法律是每个公民行为的准则,只有懂法才能自觉守法。 法律之所以是每个公民行为的准则,就在于它规定了人们应该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明确什么是合法行为,什么是违法行为;哪些是必须做的,不做不行,哪些是不能做的,做了就犯法。如果不学法,不懂法,就不了解法律规定的人们的行为界限,就容易失去对行为的控制,增加违法犯罪的可能性。由于不学法、不懂法而导致违法犯罪的例子很多。以身试法者悔恨万分,“千教训,万教训,不懂法是最大的教训”。可见,只有学法,才能懂法;只有懂法,才能守法。学法、知法守法是预防犯罪、减少犯罪的前提条件。 (二)社会主义法律是每个公民的护身法宝,只有学法、懂法,才能学会用法,使法律成为自己合法权益的武器。 我国法律的作用不仅是为对付敌人和犯罪分子,更重要的是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如果不懂法,就不知道自己依法享有的权利,当受到不法侵害时,也就不知道该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有的同志在个人、家族、亲友、单位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知怎么办,有的忍气吞声,有的则以错对错,使有理变成无理,甚至触犯了刑律。所以说只有学好法律,才能运

教育法律法规基础知识

教育法律法规基础知识

教育法律法规基础知识 一、教育法的含义和特征 含义:广义的教育法是指一切调整教育关系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所有的教育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法律法规中有关教育的规定。狭义的教育法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制定的有关教育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即教育法律。 特征:1教育法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2教育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3教育法规定了教育主体的权力和义务;4教育法的实现由国家强制力作保障;5教育法为教育关系为特有的调整对象;6教育法的调整方法具有自身的特点。 二、教育法的基本原则: 1、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性; 2、体现教育的民主性; 3、保障教育的公共性; 4、确保教育的战略地位; 5、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三、教育法的渊源和体系 1、教育法的主要渊源:1宪法,2教育法律,3教育行政法规,4地方性教育法规,5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6教育规则。 2、教育法的体系:1教育法体系的横向结构:教育基本法、基础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社会教育法、学位法、教师法、教育投入或教育财政法;2教育法体系的纵向结构:第一层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宪法中关于教育的条款;第二层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教育基本法;第三层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教育单行法;第四层级,国务院制定的教育行政法规;第五层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以及其他法定地方权力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教育法规;第六层级,教育部及国务院其他行政部门制定的教育规章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务委会以及其他法定地方权力机关制定的教育规章。 3、教育法的作用:1指引;2评价;3教育;4保障;5规范;6强制。 4、学习教育法的意义:1落实教育战略地位的需要;2教育立法的需要;3教育执法的需要; 4保障受教育权的需要。 四、教育法律关系含义和特征 含义:是教育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有关教育活动的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力和义务关系。 特征:1教育法律关系是依教育法形成的社会关系,是教育法律规范在教育活动中的体现;2教育法律关系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关系;3某种教育法律关系的存在,总是以相应的现行的教育法律规范为前提。 五、教育法律关系的分类与构成要素

计量法律法规及计量基础知识

第一章计量法律、法规、规章及计量基础知识 第一节计量法律、法规及规章 一、我国计量法规体系 我过的计量法规体系分三个层次,由计量法律、计量法规、计量管理规章以及要强制执行的计量技术法规等构成。 计量法律:《中华人民国计量法》——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 计量法规:《中华人民国计量法实施细则》、《水利电力部门电测、热工计量仪表和装置检定、管理规定》等——国务院批准或地方人大批准 计量规章:计量规章及技术法规等——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和各职能部门、省级政府批准 二、计量法律 《中华人民国计量法》是1985年9月6日由第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的,自1986年7月1日起施行。《计量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计量管理工作中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它是计量管理工作所必须遵循的根本大法。其主要容如下: 1、适用围 1)地域:中华人民国境 2)对象:机关、团体、部队、企事业单位、个人 3)工作容:建立计量基准(标准)器具、计量检定、制造、修理、销售、使用。 2、计量监督 计量监督是按照计量法律、法规及规章要求所进行的计量管理。在我国是按行政区划实施计量监督管理的,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负责全国计量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各地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负责各自行政区域计量工作的监督管理。 3、强制检定 国家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器具,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使用的最高计量标准器具,以及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方面的列入强制检定目录的工作计量器具,实行强制检定。属于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未经检定或检定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 电力部门与客户结算电费用的电能表、互感器、兆欧表属于强制检定计量器具。 4、量值传递与溯源 量值传递,是通过对计量器具的检定和校准,将国家基准所复现的计量单位量值通过各等级计量标准传递到工作计量器具,以保证对被测对象所测得的量值的准确和一致的过程。 所谓量值溯源,又叫量值溯源性,是指通过具有规定不确定度的连续的比较链,使测量结果或标准的量值能够与规定的计量标准、通常是国家或国际计量基准,相联系起来的特性。 量值传递是从国家基准出发,按检定系统表和检定规程逐级检定,把量值自上而下传递到工作计量器具;而量值溯源则是从下到上追溯计量标准直到国家的和国际的基准。两者在

(法律法规)法律基础知识

一、法律基础知识 第一节、法律一般理论 1、法的概念与特征 ——是指反映一定物质条件下的统治阶级意志,由国家制定和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赋予社会关系的主体相应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的总称。(法律法规)法律基础知识。(法律法规)法律基础知识。 2、法的特征 1.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2.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3.调整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 4.规定权利和义务。 一、法律规范 (一)法律规范的含义 ——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反映国家意志,具体规定权利义务及法律后果的行为准则。 法律规范的种类 1.授权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法律法规)法律基础知识。(法律法规)法律基础知识。 1)授权性规范 规定主体享有做出或不做出某种行为的权利,肯定主体为实现其利益所必须的行为自由。 如宪法39: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 民法通则98: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 2)义务性规范分为命令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 ①命令性规范,即规定主体承担一定积极作为义务的法律规范。 如宪法56: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 商标法:商标使用人应对其使用商标的商品质量负责。 ②禁止性规范,规定主体的消极(不作为)义务。即禁止主体为某种行为,以实现权利人的利益。 如“严禁刑讯逼供”。(法律法规)法律基础知识。(法律法规)法律基础知识。 【例题·单选题】《会计法》规定“各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按照法律规范的性质和调整方式分类,该法律规范属于( )。 A.义务性规范B.禁止性规范 C.授权性规范D.任意性规范 【答案】A 2.强行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 例: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公司可以设立子公司。”这属于什么样的规范? 属于授权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 3.确定性规范、委任性规范与准用性规范 【练习题·单选题】我国《公司法》关于“有限责任公司全体股东的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20%,也不得低于法定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的规定属于()。 A.命令性规范 B.禁止性规范 C.委任性规范 D.准用性规范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本题考核点是法律规范的分类。禁止性规范是禁止人们做出一定行为的法律规范。(法律法规)法律基础知识。(法律法规)法律基础知识。 二、法律渊源和法系 三、(一)法律渊源 1.宪法——我国的根本大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 2.法律 根据现行宪法的规定,法律可分为基本法律和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 (1)基本法律,指由全国人大制定的比较全面地规定和调整国家及社会生活某一方面的基本社会关系的法律。如刑法、民法、诉讼法等等 (2)其他法律,指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调整比较具体的社会关系的法律。如商标法、文物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

《军事法规》教学大纲

《军事法规》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中/英):军事法规/Military Laws and regulations 2、课程性质:专业选修 3、周学时/学分:1/1 4、适用专业: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武警国防生) 5、使用教材:《军事法规系列文件》,解放军总部、武警总部主编。 二、课程简介 军事法规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军事基础课,是学员掌握军事法规、养成军事素质、增强法律意识的主要课程,是学员军事知识结构的基础和支柱,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学员综合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军事法规体现了人民军队的性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优良传统,凝结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心血,集中了全军官兵的智慧,是我军建设和作战经验的科学结晶。认真研究和学习,对于了解我军法制建设的历史;认识我军法制建设的特色;进一步贯彻执行中央军委依法治军的方针;加强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军事法规课程是本专业学员的一门必修课,是后续课程军事专业学科学习的基础。 三、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无论是军事工作、政治工作,还是后勤工作和装备工作,都逐步纳入了法治的轨道。军事法规已经成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基石。一些国家的军队几乎在建军和作战的所有领域都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军事法规建设日益走向系列化,并且已经形成了多门类、多层次的比较完整的军事法规体系。对于加强军队管理和正规化建设乃至军队全面建设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军事法规、军事规章是依法治军、从严治军的基本依据,是推进军队全面建设的重要保障。通过军事法规课程的学习,应使学员系统掌握军事法规的基本含义、基本理论和军事法规科学发展观等知识;树立法律观念,增强军人意识,自觉学习和贯彻执行条令、条例,弄清条令、条例的基本理论,理解条令、条例中深刻的法制含意,从根本上提高贯彻执行条令、条例的自觉性。

教育法律法规基础知识

教育法律法规基础知识 一、教育法的含义和特征 含义:广义的教育法是指一切调整教育关系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所有的教育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法律法规中有关教育的规定。狭义的教育法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制定的有关教育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即教育法律。 特征:1教育法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2教育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3教育法规定了教育主体的权力和义务;4教育法的实现由国家强制力作保障;5教育法为教育关系为特有的调整对象;6教育法的调整方法具有自身的特点。 二、教育法的基本原则: 1、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性; 2、体现教育的民主性; 3、保障教育的公共性; 4、确保教育的战略地位; 5、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三、教育法的渊源和体系 1、教育法的主要渊源:1宪法,2教育法律,3教育行政法规,4地方性教育法规,5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6教育规则。 2、教育法的体系:1教育法体系的横向结构:教育基本法、基础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社会教育法、学位法、教师法、教育投入或教育财政法;2教育法体系的纵向结构:第一层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宪法中关于教育的条款;第二层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教育基本法;第三层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教育单行法;第四层级,国务院制定的教育行政法规;第五层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以及其他法定地方权力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教育法规;第六层级,教育部及国务院其他行政部门制定的教育规章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务委会以及其他法定地方权力机关制定的教育规章。 3、教育法的作用:1指引;2评价;3教育;4保障;5规范;6强制。 4、学习教育法的意义:1落实教育战略地位的需要;2教育立法的需要;3教育执法的需要; 4保障受教育权的需要。 四、教育法律关系含义和特征 含义:是教育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有关教育活动的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力和义务关系。特征:1教育法律关系是依教育法形成的社会关系,是教育法律规范在教育活动中的体现;2教育法律关系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关系;3某种教育法律关系的存在,总是以相应的现行的教育法律规范为前提。 五、教育法律关系的分类与构成要素

公共基础知识法律要点整理

公共基础知识法律要点整理 1、法的概念和本质 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段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行为规范体系。 共同本质: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基本特征:(1)法是调整人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3)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4)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规范作用:作为由国家制定的社会规范,法具有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等规范作用。 社会作用: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2、法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 (1)法与经济 法在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引导作用;促进作用;保障作用;制约作用。法在规范微观经济行为中的作用:确认经济活动主体的法律地位;调整经济活动中各种关系;解决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纠纷;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2)法与政治、政策 法受政治制约体现在: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影响法的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政治体制的改革也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发展的变化;政治活动的内容更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变化。 党的政策指导法制建设的各个环节,社会主义法是实现党的政策的重要手段和形式,同时又对党的政策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3、法律制度的相关概念 法的制定: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一种专门活动,一般也称为法律的立、改、废活动。 立法的指导思想:我国现阶段立法的指导思想,必须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而不能以别的思想为指导,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 立法的基本原则:(1)立法必须以宪法为依据;(2)立法必须从实际出发;(3)总结实践经验与科学预见相结合;(4)吸收、借鉴历史和国外的经验;(5)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为标准,立足全局,统筹兼顾;(6)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7)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与及时立、改、废相结合。 法的渊源:(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4)地方性法规;(5)自治条例、单行条例;(6)行政规章;(7)国际条约。 法律部门:(1)宪法;(2)行政法;(3)民法;(4)婚姻法;(5)经济法;(6)劳动法;(7)环境法;(8)刑法;(9)诉讼法;(10)军事法。 4、法律实施中的相关概念 法律实施包括执法、司法和守法。 法律适用的要求:准确,指适用法律时,事实要调查清楚,证据要准确;合法,指司法机关审理案件时要合乎国家法律的规定,依法办案;及时,指司法机关办案时在正确、合法的前提下,还必须做到遵守时限。 法律适用的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法律关系的基本特征:法律关系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是以现行法律存在为前提的社会关系。它不属于物质关系,而是一种思想关系。 违法的分类:刑事违法、民事违法、行政违法、违宪行为。 5、宪法的基本理论 宪法是规定国家根本制度、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实际对比关系、规范国家权力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国家根本法。

继续教育法律基础知识

侵权责任法试题 一、单选题(每题2分) 1、因同一侵权行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而侵权人的财产不足以支付的,先承担()。 A、侵权责任 B、行政责任 C、刑事责任 D、经济责任 2、正当防卫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正当防卫人应当()。 A、不承担责任 B、承担全部责任 C、承担部分责任 D、承担适当的责任 3、被侵权人对损害的发生也有过错的,可以()侵权人的责任。 A、免除 B、减轻 C、减免 D、加重 4、受害人和行为人对损害的发生都没有过错的,()。 A、受害人自行承担责任 B、行为人承担责任 C、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双方分担损失 D、由受害人和行为人平均承担责任 5、教唆、帮助他人实施侵权行为的,教唆人、帮助人应与行为人承担()。 A、相应责任 B、部分责任 C、补充责任 D、连带责任 6、个人之间所形成的劳务关系,提供劳务一方因劳务造成他人损害的,()。 A、由接受劳务一方承担责任 B、由提供劳务一方承担责任 C、由双方按照公平原则承担责任 D、根据双方各自的过错承担相应的责任 7、因同一侵权行为造成多人死亡的,可以以相同数额确定死亡赔偿金。这条规定的是着名的() A、同一赔偿金原则 B、同命不同价原则 C、同命同价原则

D、同时死亡原则 8、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监护人尽到监护责任的,()。 A、应当减轻其侵权责任 B、酌情减轻其侵权责任 C、可以减轻其侵权责任 D、不承担侵权责任 9、某小学学生小杰和小丽在学校发生打斗,在场老师甲未予制止。小杰踢中小丽腹部,致其脾脏破裂。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未尽职责义务,应由甲承担赔偿责任 B、小杰父母的监护责任已转移到学校,应由学校承担赔偿责任 C、学校和小杰父母均有过错,应由学校和小杰父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D、学校存在过错,应承担与其过错相应的补充赔偿责任 10、劳务派遣规定的是为谁工作谁承担责任,但派遣单位有过错的要承担补充责任。下列由派遣单位承担责任的情形是() A、派遣没有电工证的人去做电工活 B、应用工单位要求,派遣女工去用工单位做侍应生 C、按照用工单位要求,派遣一花甲老农去做茶炉工 D、用工单位要求一退伍军人去做保安,遂指派一退伍3年的职工去用人单位做保安 11、甲向乙购买轿车一辆,车辆已交付但未办理所有权转移登记手续,一天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他人重伤,经交警大队认定甲负全部责任,但被害人损失远远超出机动车强制保险责任限额,则超出部分,由谁承担。() A、甲自行承担 B、乙承担赔偿责任 C、甲、乙承担连带责任 D、甲、乙平均分担损失 12、明知产品存在缺陷仍然生产、销售,造成他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相应的()赔偿。 A、补偿性 B、赔偿性 C、惩罚性 D、惩戒性 13、甲向乙购买已达到报废标准的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丙受伤,下列说法正确是()。

2020年军事知识试题及答案

2020年军事知识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中国人民解放军由陆军、海军、空军、第二炮兵组成。 2、国家的综合国力是由经济、科技、军事、社会发展程度、政府调控能力、外交力、自然等综合力量组成。 3、步枪按自动化程度分为非自动、半自动、全自动三种。 4、江泽民提出的军队建设的“五句话”内容是: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 5、历史证明,毛泽东思想是我军克敌制胜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6、维护国家安全是建设强大国防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是建设强大国防的力量源泉。 7、新军事变革是整个军事体系由机械化向信息化的全部转型,变革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军事技术、武器装备、

部队编制、指挥系统、军人素质、教育训练、后勤保障和战争动员等各个方面。 8、对核武生化武器的防护对策可以概括为12个字,即“预有准备,积极推破,整体防护”。 9、人民战争有三个明显特点,分别是群众性正义性组织性。 10、国防动员,亦称战争动员。 军事知识试题二、选择题 1、战斗的基本类型包括:(BC) A、单兵作战 B、进攻战斗 C、防御战斗 D、军种战斗 2、下列属于轻武器的是:(ABCDEF) A、手枪 B、步枪 C、机枪 D、火箭筒 E、手榴弹 F、喷火器 3、伪装技术措施包括哪些:(ABCDEF)

A、天然伪装 B、迷彩伪装 C、植物伪装 D、人工遮障伪装 E、烟幕伪装 4、公民享有下列哪些国防权利?(ABC) A、提出建议权 B、制止和检举权 C、去得补偿权 D、监督权 5、国防法规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ACD) A、调整对象的军事性 B、人民群众的自觉性 C、处罚措施的严厉性 D、法律适用的优越性 6、一枚完整的导弹必须具备哪四个要素:(ABCD) A、战斗部 B、动力装置 C、制导系统 D、飞行器 E、探测器 F、侦察器 7、C4I是指:(ABCDE) A、指挥 B、控制 C、通信 D、计算机 E、情报 F、监

第一部分法律法规基本知识

第一部分法律法规基本知识 一、刑法 第一百三十四条【重大责任事故罪】在生产、作业中违反有关安全管理的规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恶劣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强令违章冒险作业罪】强令他人违章冒险作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恶劣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本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六)》第一条修正,自2006年6月29日起施行。 修正前该条内容原为: 工厂、矿山、林场、建筑企业或者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由于不服管理、违反规章制度,或者强令工人违章冒险作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恶劣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第一百三十五条工厂、矿山、林场、建筑企业或者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的劳动安全设施不符合国家规定,经有关部门或者单位职工提出后,对事故隐患仍不采取措施,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恶劣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三十六条违反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的管理规定,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中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三十七条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违反国家规定,降低工程质量标准,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第一百三十九条违反消防管理法规,经消防监督机构通知采取改正措施而拒绝执行,造成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四十六条生产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电器、压力容器、易燃易爆产品或者其他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或者销售明 二、建筑法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建筑活动的监督管理,维护建筑市场秩序,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

国防法规

国防法规教育 教学提要 课目:国防法规 目的:了解基本的国防法规知识,增强国防法制观念,依法履行国防义务及兵役义务。 内容:一、国防法规及其特征 二、主要国防法规介绍 三、公民的国防义务 时间:90分钟 方法:理论讲解 要求:1、集中精力,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2、理论联系实际,注意消化吸收 教学进程 教学准备 一、清点人数 二、宣步教学提要

教学实施 同志们好!今天由我来和大家共同学习国防法规。我国是法制国家,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法律依据,国防建设也是一样。有关国防方面的法律规范,就是国防法规。没有国防法规的保障,我们的国防和军队就不可能建设的像现在这样强大。那么,什么叫国防法规?它规定了些什么内容呢?下面,我们分三个部分来对国防法规相关内容进行学习。 一、国防法规及其特征 国防法规是调整国防和武装力量建设领域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它是建设强大国防,有效地保卫祖国安全的法律保障,是依法治军、全面提高部队战斗力的重要保证,也是做好战争准备、赢得未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障。 对国防法规的特征,我们可以从共性和个性两个角度来理解。从共性方面来说,国防法规是国家法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法律的一般特征:即鲜明的阶级性、高度的权威性、严格的强制性、普遍的适用性和相对的稳定性。从个性方面来说,国防法规还有着区别其它法规的特殊性质。 一是调整对象的国防性。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而不同的法律规范用来调整不同领域的社会关系。国防法规就是用来调整国防和武装力量建设领域各种社会关系的。这些社会关系所涉及的行为主体并不都是军队和军人。国防是国家行为,是整个国家的事,是全民族的事,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

教育法规基础知识

(一) 依法执教——当代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法律素质 1、依法执教:就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按照教育法律的规定,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逐步使教育教学工作走上法制化和规化。 2、依法执教具有四个特点:①执教主体的特定性;②执教依据的专门性;③执教性质的特殊性;④权利和义务的双重性。①依法执教的主体是特定的,只能是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中任教的教师和其他从事教育管理工作的人员;②作为整个教育活动中的一个环节——实施教育的教师的执教活动,必须依照教育法律进行并受教育法律调整和规;③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行为,既不能任意行使也不能随意放弃,而是集权利处义务为一体,表现为权利和义务的双重性。 3、当代教育为什么必须依法执教?(或简述当代教师依法执教的义务) 答:当代教师依法执教是因为:①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②公民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③教师法律素质的亟待提高;④教师以德执教的必然要求;⑤教师依法维权的迫切需要。 4、简述全国人大制订教育法律有哪几部? 答:全国人大制订教育法律有:①1980年《中华人民国学位条例》;②1986年《中华人民务教育法》;③《中华人民国教师法》;④1996年《中华人民国职业教育法》;⑤1995年《中华人民国教育法》;⑥1998年《中华人民国高等教育法》;⑦2002年《中华人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与教育有关法律《未成年保护法》、《预防未成年犯罪法》。 5、我国第一部教育法律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颁布实施至今即《中华人民国学位条例》——1980年。 6、“依法执教”和“以法执教”区别:依法执教是指依据法律来进行执教活动,其容和形式都必须符合法律的基本精神和具体规定。以法执教则是指运用法律手段进行执教活动,它侧重于法律形式的应用。 教育法律基本知识 1、狭义的教育法,是特指国家最高权利机关制订的有关教育的规性文件,即教育法律,在我国它专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最高方面的规性文件。 2、教育法的特点:①教育法是一种有关教育活动的行为规。这是从教育法所具有规性角度来探讨的;②教育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国家意志性的角度探讨)国家能过法定程序采取制定或认可两种方式确定的行为规才能成为法。③教育法是统治阶段在教育方面意志的体现。(鲜明的阶级性角度)④教育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特殊的强制性角度)⑤教育法是教育客观规律法定化了的行为规。(遵循的客观规律性的角度)

法律法规基本常识基本常识

法律法规基本常识基本常识 1、法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调整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明确行为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总和。其特征有四方面:(1)、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规范;(2)、法是由国家(即相应的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3)、法是具有普遍性的社会规范;(4)、法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5)、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2、我国刑法的任务是(1)、保卫国家政权;(2)、保护合法财产;(3)、保护公民权利;(4)、维护社会秩序。 3、犯罪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4、犯罪的特征有(1)、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相当严重的社会危害性;(2)犯罪是触犯刑法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3)、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即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 5、构成犯罪的条件有(1)、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例如,盗窃罪是对国家、集体、公民个人财产权利的侵犯;(2)、犯罪的客观要件,是指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在表现,其中包含危害行为、危害结果、犯罪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的因果关系以及犯罪的时间、地点、方法:(3)、犯罪的主体,是指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实施犯罪行为的自然人或单位;(4)、犯罪的主观要件,是指行为人对自己所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6、犯罪的行为可分为作为和不作为。作为是指以积极的活动实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是人的积极行为,如故意伤害行为、盗窃行为都属于作为的形式;而不作为是指应当实施并且能够实施某种行为而不实施的消极行为。这种形式的犯罪必须以行为人负有某种特定义务为前提的,如行为人将年老多病生活不能自理的父母抛弃于荒郊野外以此来逃避自己应尽的赡养老人的义务,则构成了遗弃罪。 7、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7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8、犯罪的主观方面主观表现为犯罪故意和过失。犯罪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心理态度,又可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两种。而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至发生了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心理态度,也可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

军事理论(考试必考知识点)

1:国防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颠覆,保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而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2;国防的主体是国防的实行者,通常是国家。 3:国防必然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发展,最终也会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 4:捍卫国家主权,始终是国防中占第一位的根本的目的和任务。 5:我国国防手段包括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6:国防的对象,一是“侵略”二是“武装颠覆”。 7:国家的社会制度,国家的国防政策决定国防的性质。 8:现代国防类型:扩张型国防、自卫型、联盟型、中立性。 9:国防的产生时间:夏朝。 10:夏商周时期,生产力低下,人口稀少,主要实行“兵民和一”的军民制度,同时实行临时性的征兵制度。战国时期,正式实行征兵制 11:中国古代的巨大国防工程:万里长城。 12:古代兵法的基本思想逐步形成:《孙子兵法》《吴子》《六韬》《司马法》《尉缭子》《孙膑兵法》等兵书。13:国防历史的启示:经济强盛是国防强大的基础、政治昌明是国防巩固的根本、国家统一和民主的团结是国防强大的关键、科技强大是国防强大的重要保证。 14:全国人大及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国防法规:《国防法》《兵役法》《军官军衔条例》等。15: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于1997年3月14日审议通过《国防法》,《兵役法》于1955年颁布。16: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义务与志愿兵相结合的兵役制度。17:义务兵役现役期限为2年。 18:《兵役法》对高等院校、高级中学学生的军事训练作了如下规定: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就学期间,必须接受基本军事训练。 19:《国防教育法》于2001年4月28日由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1次会议通过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国防教育事业走上了法制化轨道。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之“教育法律法规”精选试题

1、在我国教育史上,最早把小学教育规定为义务教育是在( )。 A.1904年 B.1922年 C.1949年 D.1986年 2、下列选项中说法错误的是( )。 A.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B.教师的专业化尝试是从建立专门的师范培训机构开始的 C.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是在198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上确定的 D.对于非师范院校毕业或者教师资格考试合格的公民申请认定教师资格的,应当进行面试和试讲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于( )通过。 A.1985年 B.1993年

C.1995年 D.1999年 4、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 )。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德国 5、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 )。 A.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B.提高人的道德素质 C.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 D.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 [page]

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在国务院领导下,由( )管理。 A.教育部门 B.学校自己 C.地方人民政府 D.国务院行政部门 7、下列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说法,哪种是错误的( ) A.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 B.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改变或者变相改变公办学校的性质 C.学校不得分重点班与非重点班 D.县级人民政府编制预算应当均衡安排义务教育经费,不得向任何学校倾斜。 8、“四有、两爱、两精神”的教育目的出自( )。 A.《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B.《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城管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常识

城管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常识 一、什么叫城市管理?现代城市管理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城市管理指以城市的长期稳定、协调发展和良性运行为目标,以人、财、物、信息等各种资源为对象,对城市运行系统做出的综合性协调、规划、控制和建设、管理等活动。现代城市管理的基本内容是:城市社会管理、城市经济管理、城市规划管理、公共设施的建设管理和城市的生态环境管理。 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应当正确处理好哪五个关系? (1)正确处理好文明执法与严格执法的关系;(2)正确处理好教育与处罚的关系;(3)正确处理好执法与服务的关系;(4)正确处理好堵与疏的关系;(5)正确处理好依法行政与社会监督的关系。 三、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方面的违法行为主要有哪些? (1)随地吐痰、便溺,乱扔果皮、纸屑和烟头等废弃物的;(2)在城市建筑物、设施以及树木上涂写、刻画或者未经批准张挂、张贴宣传品的;(3)在城市人民政府规定的临街建筑物的阳台和窗外,堆放、吊挂有碍市容的物品的;(4)不按规定的时间、地点、方式,乱倒垃圾、粪便的;(5)不履行卫生责任区清扫保洁义务或者不按规定清运、处理垃圾和粪便的;(6)运输液体、散装货物不作密封、包扎、覆盖,造成泄漏、遗撒的;(7)临街工地不设置围栏或者不作遮挡,停工场地不及时整理并作必要覆盖或者竣工后不及时清理和平整场地,影响市容和环境卫生的;(8)未经批准擅自饲养家畜家禽影响市容和环境卫生的;(9)未经批准擅自设置大型户外广告,影响市容的;(10)未经批准擅自在街道两侧和公共场地堆放物料,搭建建筑物、构筑物或者设施的;(11)未经批准擅自拆除环境卫生设施或者未按批准的拆迁方案进行拆迁的;(12)建造不符合城市容貌标准、环境卫生标准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设施的;(13)损坏各类环境卫生设施及其附属设施的。 四、什么叫城市市容? 城市市容指城市容貌的整体水平,是城市形象和全民素质的综合反映。它包括环境卫生、环境保护、园林绿化、道路交通、建筑物立面、市政设施、人文景观和夜景灯光等等管理的整体环境质量和美化程度等。 五、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执行公务时,可以行使哪些职权?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执行公务时,可以行使下列职权: (一)进入被检查单位或现场进行调查或者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检查; (二)查阅、调阅或复制被检查单位或个人与检查事项有关资料; (三)依法采用录音、录(摄)像等手段,取得有关证据材料; (四)依法对违法行为所涉及的工具、物品、证件以及建筑物、构筑物予以查封、扣押或对证据进行登记保存;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 六、张贴、悬挂启事及广告宣传品的行为有什么规定? 单位和个人在城镇地区建筑物、构筑物、公共设施和树木上张挂、张贴、书写、绘制宣传品等,应当经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批准,并在批准期限期满及时清除;零星招贴物应当张贴于固定的公共信息栏中。拒不改正的,处以二百元以下罚款。 七、法律法规对占道经营有什么规定? 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城镇地区的道路、广场、海滩、桥梁、人行天桥、地下通道设摊经营、兜售物品;不得超出门窗和外墙设摊经营。拒不改正的,按照占用面积每平方米一百元处以罚款;拒不缴交罚款的,可依法将扣押的当事人经营兜售的物品和与违法行为有关的工具拍

《教育公共基础学习知识》考试大纲.doc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第一章教育政策法规 特别提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教育法律法规政策以最新修正后的版本为准。 第一节国家教育政策法规 一、教育政策与教育法 教育政策的含义,教育法的含义,教育政策与教育法的关系,教育法的渊源、教育政策的体系。 二、国家教育政策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立法背景,立法宗旨,主要内容(教育基本制度、受教育者、其他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立法背景,立法宗旨,主要内容(教师法律地位、教师的权利义务、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聘任制度、教师培养培训制度、教师待遇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立法背景,立法宗旨,义务教育的原则、新《义务教育法》的突破。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立法背景,主要内容(高等教育的含义与义务、高等教育基本制度、高等学校的学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立法背景,立法宗旨,主要内容(保护未成年人的原则、未成年人的家庭保护、未成年人的学校保护、未成年人的社会保护、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立法宗旨,主要内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立法宗旨,主要内容(学生伤害事故的含义,学生伤害事故处理的原则,学校责任事故情形,学校无责任事故情形,学生或监护人责任事故情形)。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立法宗旨,主要内容(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的保障条件)。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