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清朝灭亡的剖析

清朝灭亡的剖析

清朝灭亡的剖析

从表面上看清王朝的灭亡有以下极大原因

1.根本原因:封建王朝到了清朝已是后期了,疲态已现。虽有康乾盛世,却也只是回光返照罢了。此时的时代主潮流是资本主义,所以封建社会被取代是必然的历史事件。

2.政治:清政%府的黑暗腐朽。其代表人物就是慈禧,她甚至为过生日,使得新军军费变成她的礼金。这也酿成甲午海战的时候,我军舰队连炮弹都没有的笑话。

3.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限制社会发展进步。商品经济被打压。导致经济发展落后。当世界各国完成工业革命的时候,我国还是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4.文化:科举制,八股取士,限制人的思想。导致科技落后。

其他还有一些闭关锁国,殖…民入侵之类的原因

社会的发展,清朝国力的缺失和皇权不再神秘威严的结果

鸦片战争后没有有效的进行社会改革,被列强长期侵略,甚至被曾经的属国日本打败。民众对满清极度失望,加之西方革命思想的传入,最终被推翻。

闭关锁国,特别是到了乾隆的时候,自以为是天朝上国,不着力解决社会的矛盾,而是大力的剥削,最终导致了亡国,其实说到底是整个清政府的的统治阶层对中国传承文化的一个抹杀,在明朝的时候,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不是清政府这个来自马背上的民族的拦腰一刀,也许中国现在就是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了,当然它的最终灭亡和这个落后的封建制度有着很大的关系,而且外国的侵略加速了这个过程。一个政权的覆灭不是三言两语能够概括的

根本原因:封建社会与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导致清政府自闭门户、坐着天朝上国的美梦。次要原因:1.由于当时列强的入侵,致使中国的门户强迫被打开,这使得国家的税收失去了一部分,而且软弱无能的清政府不断的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致使国家财产大量外流。

2.清朝政府的软肉无能,在面对列强的入侵时,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委曲求全、割地赔款,就算是打了一场胜战还是要签订条约来讨好外强。

3.清朝官员的腐败无能,一些受封建思想的官僚不仅没有作出实质帮助清王朝的事情,反而倒损害国家利益,在面对西方新技术的引进问题上,这些封建官僚极力阻止,认为西方新技术是祸害、不适合天国。

当财富资源被一个群体长期把持,且不能存在有效途径,使其他群体染指,长期形成资源瘀滞,就需要重新分配,这也是朝代更迭的一大原因。

但是从其根源上说:满清灭亡,不在于人口、财力、制度、兵器的落后,而在于统治阶层对中国国家认同感上认知有误,导致人民离心离德,诚所谓有天时地利而无人和。解决好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感问题,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

何谓国家认同感?尽管学者有各种说法,但是化学家认为,可以用一句话概括:生于斯,长于斯,效忠于斯。也就是生活在某一相对区域的人出于共同的文化、价值观而形成的共识,具体表现为统治者对子民的责任和子民对国家政权的效忠。

第一阶段:由敌视到逐渐认同。满清本来是明朝的臣民,后来另立门户,在入关前和当时的明朝是敌对的关系.从清朝实行满汉大防、民族隔离、民族歧视的国策到康熙皇帝部分接受儒家思想,开始以全中国利益守护人面目出现,即所谓朕即国家的满汉一体。

第二阶段:在大清和中国之间摇摆不定。对于对中国的国家认同,满清的统治者始终徘徊在大清与中国之间,,尽管满清统治者一方面公开宣传满汉俱为一体,天下臣民俱为一家,

另一方面大兴文字狱进行思想控制,高度集权统治。但是这个时期的清的统治者,虽然在面对满汉矛盾时把大清与中国区分,但在对外关系上还是自觉的站在中国的利益上,但事实上在面临内外危机时,面对国家利益与大清利益——实际是满蒙特权利益,大清被他们绑架了——自然站在大清的立场上,在国家认同上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第三阶段:保大清,出卖中国。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深远的,从清的角度讲,有三条路:保大清同时保中国;舍大清保中国;舍中国保大清。清的统治者到底选择那一条呢?

战争从道光皇帝那里开始,割地赔款的结果让他很没有面子,这时他还是自觉的站在中国的立场上看问题的,但是一旦当有人提醒他林则徐在广州招募水勇不得不防,大清的国策又开始起作用了,所谓防民(防汉民)甚于防寇(洋人),所以对外可以妥协,对内坚决防范。客观说,与西方列强的斗争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40年直到2次鸦片战争时候,清的统治者面对外来侵略还是敢于斗争的,还是愿意站在中国的立场上维护国家利益的,他们希望能够保大清同时保中国。

内战、外侮、革命、征服、饥荒—尽管所有这一切接连不断地对印度斯坦的影响显得异常复杂、剧烈和具有破坏性,它们却只不过触动它的表面”[1](第762页)。虽然“亚洲各国不断瓦解,不断重建和经常改朝换代”,但“与此截然相反,亚细亚的社会却没有变化。这种社会的基本经济要素的结构,不为政治领域中的风暴所触动”。也正由此决定了满清意识形态的狭隘和陈腐。不过,无论是当时的满清达官还是稍后的满清学人都更多地将衰败归之于君臣是否勤政,官员是否腐败。而就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几年后,青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了其著名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将社会判据同意识形态联系了起来。可惜的是,直到最近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才进一步将这些发挥出来。根据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满清(包括康乾时期)衰败关键就在于:意识形态上已经大大落后,他们一不能代表世界先进的生产力水平,二不能代表世界先进的文化发展方向,三不能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利益。其中,在最不能容忍的落后,便是在自然的意识形态科学性方面的大大落后。

那么,为什么满清在意识形态上远远落后了呢?答案只能从满清的官僚、封闭、专制的体制中去寻找。在这样一种体制下,由于没有民主的批判精神,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和真知灼见根本无从体现,相反,统治者的意见却呈正反馈,报喜不报忧,以至形成恶性循环。再加上信息封闭,思维和意识形态的狭隘性自是不言而喻。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所言的“空虚的爱国主义”也同样害苦了满清。

马克思说,统治阶级的思想从来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孔子的思想之所以能在中国占统治地位,就因为它已经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有人说,这并非孔子本意,这是大错特错,孔子如果想让他的思想实现,惟有使它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孔子到处活动周游列国不就是为了这个吗?所以关于孔子本人是否真是想让他的思想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

一些讲座是一些迂腐的知识分子的学究性的作法,与事实无益)。所以,孔子的思想能被封建社会接受,那就是封建社会的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封建社会控制的一个重要手段,在这一点的认识上,过去的文人的认识深度似乎没有一个超过鲁迅。今天的人看不到意识形态销烟而只看到仁义的孔孟之道,鲁迅却看到了意识形态,看到了吃人。同样,资本主义对孔孟的批判也不是什么要取消意识形态(尽管资本主义的确如是说—平等、自由、博爱),不过是以一种意识形态反对另一种意识形态罢了。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比马克思走得更远,他们远比马克思更重视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他们甚至于认为,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最重要的权力之源。比较一下马克思的观点:马克思认为物质的经济力是最重要的,再比较一下列宁的观点:列宁认为,政权不能不比经济更重要。我想这主要是由它的实际环境决定的,由于西方许多国家实行了普选制,所以国外的马克思主义学者普遍地认为,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最重要的权力之源,意识形态渗透并调整所有单个的组织个体、实践和传统观念。正是通过单个组织个体、实践和传统观念,权力得以行使并得以再生。意识形态的功能在于把肯定某一阶级统治地位的权力关系的秩序作为总体的或普遍利益[7](第24页)。

现在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已经是一种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并由此取得了文化霸权,如何防止它的僵化呢?显然,我们可以从中看到马克思的文化战略:即意识形态虽然具有主观形式,但其实质主要是不断进步发展的、科学客观的过程。如阿尔都塞所言,马克思主义(正确解读的,而不是误读)是科学知识体,即马克思主义改变意识形态,使其成为一个科学性的(或更少主观性)的论述。

如此就必须要回答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的普遍性问题。这决定了,意识形态必将消融个体性。一些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学者认为,确实,马克思一直致力于概括作为抽象普遍性的无产阶级的特征,其目的是建立一个取代资产阶级—资本家秩序的哲学的和绝对的他者。当马克思从实证的层面上勾画这一变迁过程时,他开始自觉地展开对意识形态问题的哲学和社会批判。他因此构造了一个政治主体,即有能力自觉地、指导有组织行动的主体。无产阶级主体因此被归于意识(即清楚地知道当前苦难境地的原因、知道革命的目的)、清晰表达(即对其近期和后期的渴望予以程式化并加以宣扬的能力)和以国家为基础的组织形式[7](第25-26页)。意识形态既然是不可避免的,那么要做的当然不是回避它或试图消灭它—那样的话势必导致新意识形态对旧意识形态的新霸权,问题只在于,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可能具有更大的科学性—像马克思所做的那样。如果无产阶级是最普遍的,那么以它为主体的意识形态无疑是最接近科学的。显然,这种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没有什么好反对的。

问题只在于两方面:一方面,不具有普遍性—甚至人数很少的弱势群体的意识形态(特别是利益)如何保证?也许马克思认为,这是历史进步的代价?并希望这些人数很少的弱势群体放弃自己的意识形态而接受并熔入到人数最多的群体的意识形态中去?至少毛泽东是表达了这种意思的,他明确提出了思想改造的问题,希望将所有的人都改造成具有无产阶级思想和觉悟的人。为之,他发动了文化大革命,毛认为自己一生共做了两件大事,其中一件就是文化大革命,可见毛对此是很高看的。一句话,如果你是少数,你就应该接受主流的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谁让你是少数呢?在这点上,资本主义(不仅如此,普选制的核心正在于此)和马克思主义并无什么不同。马克思虽然很强调个性,但为了保证他的意识形态理论的科学性,却不能不让位于普遍性。在这一点上,毛并没有什么错。国外马克思主义对此也不能说太多的不是。但真正困难的是,比资产阶级人数多得多的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如何获得的?

很显然,作为最普遍的无产阶级的意志体现的意识形态却在实际上可能不是由最具普遍性的无产阶级的最多数群体决定的,它是由谁决定的呢?是由政党主要是政党的领袖决定的。无怪乎有些国外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很明显,作为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起源于一个内含权力的论述。由少数人为人数众多的群体赋予名称、性质和特征,这是非常不平等的状态。

少数派拥有对未来发展的知识和先见之明的清醒,他们知道运动的总体轮廓,并且有能力清晰地揭示多数派错误发展的实质。20世纪进步的、杰出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无产阶级的现实与其意识之间的鸿沟愈加感到绝望,这一鸿沟本质上是存在与生存(existence)之间的差异。但是意识形态的权力,仍明确地存留于这一差异之间—即其主体是应该是必然是之间的差异。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真正的危险在于其无产阶级概念应该同工人阶级经验的现实生活相分离。其结果,正如普列汉诺夫预言的,要么使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软弱无力,要么导致他们最终拒斥作为解放力量的无产阶级(参阅法兰克福学派)”[7](第27页)。

这确实是个问题,不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如何科学和进步,但无论如何,它主要不是从那些地位低下目前地位更加低下的工人群体中得出的,而且也主要不是从作为工人阶级一部分的知识分子(按时下的说法)中得出的,而是主要从某些领导人的先知中得出的。只有领导人才是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发现和提出者,使得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们永远游离于马克思主义的运动之外;而政党则使工人阶级的最普遍的意识形态同真正工人阶级意识相脱离。这无论如何是奇怪的,只有宗教才是先知,马克思主义不是,但可以信仰;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无论如何也要比专门的职业政治家可能更清楚马克思的话语,但在少数拥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霸权的人来说,他们却似乎是外行;最简单的莫过于,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就是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如今却成了政党的思想,工人阶级真正心里想什么却是无关紧要的,名为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却是不属于工人阶级的甚至不是工人阶级自己的。

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当工人阶级、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新兴力量崛起的,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无疑具有进步的性质,不仅如此,它的只代表一个阶级即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比空想社会主义代表全人类利益的意识形态更为科学和进步。而当工人阶级的对立面在形式上消灭敌我矛盾转向人民内部矛盾时,只代表一个工人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还是不是一种进步?

无论如何,为了与时俱进,保持意识形态的先进性,必须要尽力避免两个极端,一是尽量避免像毛泽东晚年那样,为了保证群体利益的最大程度的反映,而让意识形态迁就于人数最多的阶级如农民阶级一让知识分子去那里接受所谓的再教育,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此颇有微词;二是尽力避免像西方马克思主义主张的那样,走向精英政治,将意识形态的先进性寄托于具有文化霸权的某些政治或学术精英,而将此与人数众多的工人阶级或农民阶级的真实的经验生活相脱离,这又是毛泽东最反对的。

相比之下,也许代表制是个好办法。这也是为什么“三个代表”在我们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意义的原因所在,也许这样才能更好体现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观和文化战略观一既体现最大群体的利益,又要保证这种利益体现的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困难的也许只是如何代表,但无论如何代表,思想解放和文化霸权的批判是决不能少的

试述清朝中期衰弱的原因

试述清朝中期衰弱的原因 饶正一黄松涛 许文权沈尚伟 陆敏吴威宗 汪瀚咸佳胤 历代王朝的传承是一个永恒的规律,开朝鼎盛、衰弱、灭亡。即便是有过“贞观之治”的唐朝也难逃此劫,而一次次的改朝换代代换的是姓氏,换的是宗族,其他的都只是细微的改变,并不能带来翻天覆地之感。封建制度笼罩于两千多年的中国,直至清朝。 清朝开基创业并达到盛世好比爬上坡,清朝所为此经历几代人几百年的历精图治和连续,才迎来康乾盛世的伟业。但进入中期,清朝人失去了前进的方向与动力,生活为此变的糜烂,骄奢。不思进取且贪图享乐,而最终结果必然招致衰败、灭亡的结局。富贵如过眼云烟,而清朝人却偏偏乐在其中,愈演愈烈的贪污腐败风刮的英勇无敌,骁悍善战的八旗子弟成为挥金如土,占则必败的败家子,也使得原来简洁高效的官场变得官无不贪、吏无不恶,文治武功俱废,贪婪的腐化的生活注定了清王朝将要走向灭亡。 社会制度是社会存在的根基,当制度动摇了,社会便不再稳固。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废除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具有历史必然性,任何人都无法扭转和违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已经在中国大地上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也是如此,只是此事发生在了清朝,虽然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秦朝已然发生,并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到了清朝更甚,对农民的剥削的加重,必然计划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随着晚清政府的腐朽黑暗统治更大大地加深了。 此时的清政府正是狂妄自大时,根本不过问世界上发生了什么。而西方世界各国的掘起,尤其是英国早在1689年就确立了当时最为先进的君主立宪制,这一先进的制度把英国迅速带入了世界列强的最前列,而在当时的中国大地上,满清入关仅四十余年。英国工业革命的爆发,更加速了其经济的发展与对外军事扩张。中国开始在经济和科技方面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当各国都在紧锣密鼓地发展经济的同时,清政府却还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述梦

论捐纳制度与清朝灭亡

论捐纳制度与清朝灭亡 【内容提要】捐纳,又叫赀选,即通常人们所说的卖官鬻爵。一般由政府条订事例,定出价格,公开出售,并成为制度化。清代捐纳始于顺治、完备于康熙、雍正、乾隆,冗滥于咸丰、同治,终于宣统。开办原因主要是为了河工、镇压农民起义、海防等筹集资金。捐纳虽对科举具有补充作用,但“以官为市”,“害国体、害政事、害民生、害官方、害人才”,是直接导致清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捐纳制度、清朝灭亡 庚子之后的10年,清朝国势垂危,曾大力推行新政,进行改革,企图以此来实现王朝的自救。结果,事与愿违。1911 年,统治中国长达260多年的清朝被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一举推翻。清朝灭亡的原因很多,但其中捐纳制度的开办造成吏治的严重败坏,直接加速了它的灭亡。 鸦片战争后清朝捐纳的开办清朝官吏的来源主要有3个途径:科举考试、荫袭保举、捐纳。捐纳,又叫赀选,有时也称捐输、捐例、开纳,即人们所说的卖官鬻爵。它通常由政府条订事例,定出价格,公开出售,并形成为制度。1 捐纳的开办并非始自清朝,早在秦汉时就已出现。据史书记载,秦汉两代,每逢军兴、河工或灾荒,统治者每多举卖官爵,以解决有关经费。清朝捐纳的开办,始于顺治,完备于康、雍、乾3朝,冗滥于咸丰、同治两朝,终于宣统朝,前后存在了200多年。 一、清朝捐纳制度的兴起与发展 1、为解决大批“士者”出路广开捐例 鸦片战争之前,清朝捐例的开办主要是用于筹措西北用兵的战费和河工的经费。此外,由于人口膨胀,地主官僚子弟增多,而 3 年一度的乡会试录取名额有限,为了保持地主阶级内部的稳定,在科举考试之外,特另开捐纳途径,使相当一批地主阶级子弟能有一条获得一定官阶职衔的途径。当时统治阶级认为这样做,具有“补科目所不及”的作用。另外,在国家正常的赋税之外,另辟财源,还可以增加政府的收入。所以,即使在康乾那样经济繁荣的“盛世”,统治阶级 1谢俊美《晚清卖官鬻爵新探》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汉族地主阶级崛起与清朝灭亡

05021203 2012301224 宋嘉琦 汉族地主阶级崛起与清朝灭亡 在百度上搜索清朝灭亡的原因能得到以下结果: 1、政体落后,封建社会必然退出历史舞台 2、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经济军事落后,不接受先进技术和文化; 3、西方列强的入侵; 4、政治腐败,国力衰弱; 5、国内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 以上五条基本上是史学界的主流意见,而我个人认为:汉族地主阶级崛起对清朝灭亡的作用并不亚于以上五条, 讲这个话题,就要先从满汉民族矛盾讲起。从1644年清军入关,直到1683 年,收复台湾。在这几十年中,满汉民族矛盾都异常尖锐。首先,清军攻城略地时,进行了很多残酷的屠城,除了“扬州十日”,清军还曾经在广州、四川、赣州、江阴、湘潭、大同、南雄、潮州、常熟等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随后,清廷下令汉人改变传统的风俗,剃发易服,并镇压反抗民众,制造了“嘉定三屠”等惨案。此外,在清朝的整个统治时期,大设文字狱,控制汉族知识分子的思想。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把民族主义排在第一位,尖锐地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迥然不同于资产阶级改革派心中的“驱逐洋夷,振兴中华”。提出三民主义作为同盟会的政治口号,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唤起民众的支持,因此,对满族仇视的绝不只是孙文一人,应该说是从清军入关开始的民族仇恨,延续二百余年没有断绝。 从清朝建立开始,为了更有效地统治中国,清政府在不断增加汉族官员的比例。这种举动看似是与汉族地主阶级分享政权,本意是扩大统治阶级的力量,巩固统治基础。这种分享是在维护汉族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压迫的基础上,建立一层新的,满族贵族对汉族地主的统治,加之国家财政要负担旗人的粮饷,其结果,必定是更加加重农民阶级的负担。因此,除了康乾盛世之外,清朝再没有,也不可能真正得到农民的拥护,著名的天地会运动延续两百余年直到清末还未断绝便是很好的证明。而且,清政府虽然用武力逼迫汉人剃发易服,但却无法淡化汉族的民族意识,以至于洪秀全作为一个农民起义军的领袖,在起义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蓄发易服。 作为被统治者的农民,。自然不会对清朝产生什么好感,而清朝统治者竭力拉拢的那些汉族地主也并非都效忠朝廷。天下以利合者必以利分。早在清初,吴三桂就给满族统治者上了一课。当时清廷撤藩的原因,一是削弱地方势力,保持中央集权;二是裁减兵员,减少财政开支,并不是因为对汉将抱有成见。而吴三桂的讨清檄文却毫不客气,骂他们“狡虏遂再逆天背盟,乘我内虚,雄据燕都,窃我先朝神器,变我中国冠裳。”而更让满族统治者大跌眼镜的是:就连吴三桂这个双手沾满汉人鲜血的刽子手,进兵北伐时,也得到了很多汉族知识分子和明朝遗老的响应和支持。虽然他的起兵只是为了给自己争地盘,争利益,但却在全国掀起了一个反清的高潮。当时距清军入关不过三十年,汉人对满人的民族仇恨之深并不让人意外。但这次事件却给清朝统治着敲响了两百余年的警钟——连吴三桂这样帮我们打下半个天下的人都不可信,还有哪个汉人可信?正是基于这种

高三历史中华民国成立和清朝的灭亡

一、 “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 1、“严守中立” ⑴原因: ①资产阶级革命形势的发展迅猛,列强采用武力干涉已难以达到扼杀革命的目的。(根本) ②革命党人承认列强与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且清政府的覆灭已成定局,再支持清政府已没有意义,因此列强暂时“严守中立”。 ③客观上,“一战”前夕欧洲列强形成两大军事集团,产生深刻矛盾,难以组成联军侵华。 ⑵实质:在“严守中立”的伪装下积极寻找新的在华代理人。 ⑶帝国主义准备干涉中国革命的原因和不“中立”的表现(或史实) ⑴原因:①革命损害了其在华利益。 ②担心对其宣战。 ⑵表现:①聚集在武汉江面上的外国军舰越来越多。②日本与清政府签署了出售武器合同。 ③各国公使团截留中国海关的全部税收。 ⑷帝国主义为什么要重新寻找新的在华代理人? 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日薄西山,气数将尽,无力有效地为帝国主义卖命了。 ★帝国主义为什么选中了袁世凯? ①清政府无力镇压革命,失去了作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的价值。 ②袁世凯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北洋新军。 ③袁世凯出卖维新派,镇压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深得帝国主义赏识。 2、“南北议和”(请看书本84页倒数第四段) ★对“南北议和”的认识 ⑴南北议和是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向革命党人施加压力的结果。通过议和,帝国主义帮助袁世凯趁乱夺权;同时通过南北议和,向革命党人施加压力,迫使南方革命政府就范。 ⑵南北和谈实际上是在帝国主义各国的监督操纵下进行的。和谈期间,立宪派和旧官僚异常活跃,他们力主革命党人向袁世凯妥协。 ⑶南北议和是资产阶级革命派软弱妥协的突出表现。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已十分涣散,缺乏坚强的领导核心,有些领导人认为:只要清帝退位,就算大功告成,孙中山此后也 (基本线索)

清朝灭亡之后至1937年之前重大事件

1911年:4曰27日,孙中山发动了广州“三二九”起义,又称之为“黄花岗起义”。5月,保路运动。 10月10日,“辛亥革命”或称“武昌起义”。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 3月,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大总统职位。 8月,同盟会与其他组织联合改组国民党。 1913年:4月26日,袁世凯向五国银行团签订《善后借款合同》 7月,“二次革命”爆发 1914年:5月1日,袁世凯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公布《中华民国约法》。1915年:9月15日,新文化运动开始。 12月12日,袁世凯恢复帝制。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死,黎元洪任任大总统。 1917年:10月,护法运动开始。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 1923年:2月7日,吴佩服制造“二七惨案”。 1924年:5月,孙中山建立黄埔军校。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 5月30日,上海爆发“五卅惨案”。 6月23日,沙基惨案。 1926年:3月18日,北京发生“三一八惨案” 7月9日,国民革命军北伐。 1927年:1月3日,帝国主义在汉口制造“一三惨案”。 3月24日,南京惨案。 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8月1日,中国共产党武昌起义。 9月9日,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 1928年:4月,毛泽东、朱德井冈山会师。

12月29日,张学良东北易帜。 1929年:12月11日,邓小平领导百色起义。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 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1932年:1月28日,“一二八事变”。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1935年:1月15-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又称遵义会议。12月9日,北平“一二九运动”爆发。 1936年:2月,东北抗日联军成立。 12月12日,西安事变。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爆发。 8月13日,日军上海“八一三事变”。 9月25日,平型关大捷。 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

近代史作业:清朝灭亡的原因

清朝灭亡的原因 ——浅谈民族思想、科举制度与封建制度对清灭亡的影响 我们总是说,历史的发展是有其必然性的。分析历史时,我们总爱把历史讲成有着必然性的一种东西,片面的把一切东西归于必然;但殊不知,世界上还有蝴蝶效应这种东西。历史发展是有其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带着这种指导观点,我们去探寻作为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清朝——的灭亡之路。 回顾漫漫的历史潮流,清朝作为历史上最后一个存在的朝代,有着其自身的独特性。清朝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在清朝末年,清朝统治下的大清已经爆发种种与之不协调的声音,类似于太平天国运动的种种反清斗争纷涌而起,清统治下的大清王朝已经岌岌可危。此时又逢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大举入侵,封建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衅,已经不能继续维持下去,因此,在这种双重因素下,清朝的灭亡已是势在必行。正因如此,我们对清朝灭亡原因的分析就容易落入简单的分析封建制度的不可行性或单方面的分析朝代灭亡更替的原因的怪圈。正因为清朝这种特殊型的存在,我们必须从这两个角度综合分析。以我之见,清朝灭亡的几个重要原因有: 少数民族的思想的影响。 清朝是一个由我国少数民族建立起的封建王朝。而少数民族这个标签反映了重大的问题,使得清朝在统治之初不得不保持那种自以为是的为了统治需要的奇怪的民族优越感。努尔哈赤统一满族的过程伴随着每个统一过程中的血腥与臣服,并且少数民族的特殊地位使得清统治者对自己的统治并没有太大的信心。这使得清统治在政策的实行以及法令的颁布方面,无一不注重着这种民族方面的延续。我们知道,清朝大兴的八股文是沿习了明朝时期已经盛行的八股文,而其趋势愈加严重。此时,我们不免有疑问,这项禁锢人们思想的制度——愚民的工具——尽管具有着统治者想要的种种属性,但其危害已经显现的情况下,如此聪慧的统治者们为何还要选择这种方式来加固他们的统治呢?清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担心着其他民族尤其是汉族的篡权因素时,对加深对人们思想控制的需要自然远远大于明朝,它需要不断愚化人们的思想使得统治更有利。当然,这种民族的危机感并不仅仅表现在八股文等思想控制的工具上。清朝的统治为了防止汉人夺权,最初对汉臣并不信任。虽然之后的皇帝大肆宣言“满汉一家”的政策,但实则,汉臣没有实权却要尽心效力。清朝后来的闭关锁国政策,以至于两地通商的严格管理甚至于禁止,担心沿海地区与外国人联合反清,不得不说是这种民族的原因在作祟。这种民族的原因是潜在的使清朝统治的覆灭,封建制度不复存在的一种潜在原因。我把这个原因列为第一个正是如此,虽然这种影响甚微,但却渗透却非常之广,着实是影响清朝统治的重要因素。其实历代学者分析清朝灭亡的原因时,我并未见到这一民族原因,但其实是,作为这一种事实一直都存在着影响,却会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统治者的决断,甚者是满族有识之士的判断。此时此刻,我们不得不考虑这方面的民族因素对清朝的影响。应该说这种忧患意识曾经为维护清朝统治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并不是一种进步的思想。 科举制度的使用与废除。 清朝的科举制应该说继续沿承了明朝的政治压迫的趋势,八股文的态势愈演愈烈。科举制在中国沿承一千三百余年,对封建社会有着重要作用,在人才选拔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但自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后,社会便处于一种退步的状态。科举制度已经把整个社会的方向从吸引人才变为了培养程朱理学的拥护者。清朝的科举制逐渐变成了形式死板,内容空洞,千篇一律,陈陈相因的愚民的工具。当英国进行着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的时候,清朝使得在明朝还处于世界前列的中国古代科技水平处于停滞甚至下降的趋势,不得不说其中

大清灭亡的根本原因

大清灭亡的根本原因 满清灭亡,不在于人口、财力、制度、兵器的落后,而在于统治阶层对中国国家认同感上认知有误,导致人民离心离德,诚所谓有天时地利而无人和。解决好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感问题,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 满清王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的灭亡方式充满了耻辱,至今人们都不愿意再提起那段屈辱的历史。提到满清灭亡的原因,史学界普遍认为是腐朽的封建制度和慈禧等统治者个人品质问题。化学家为此专门比较了同时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科技水平、人员素质、财政状况等国力构成要素,研究的结果是,化学家不敢苟同史学家的结论,在此,化学家斗胆提出一种个人新看法,请各位评阅,有不妥之处请批评,欢迎交流。但是本人对人身攻击、乱扣帽子以及胡搅蛮缠一律不做回应。 武器装备:化学家认为,满清末年(从鸦片战争开始到满清灭亡),满清的国力并不像我们今天想象的那样弱,首先看看武器装备:鸦片战争时期的确落后,后来随着洋务运动兴起,清兵的武器装备并不比西方列强(包括日本)差多少,至少在亚洲,不比日本差多少。话再说回来,装备落后就一定意味挨打吗?想想八路军、志愿军吧,比起敌人来,装备何其低劣,但是斗争的结果,大家都看到了。所以,武器装备的落后并非是满清衰亡的真正原因。 经济状况与国家财力:现在另一种普遍的观点是清朝财政困难,无力发展先进的兵工业,无法实现富国强兵。事实并非如此。我比较了一下清和日本的情况——在西方列强中,以日本伤害中国最为严重,割地赔款最多,今日的台湾问题的始作俑者就是日本。再说中国、日本同处亚洲,文化上又有相似性,故而比较。 先看日本:明治政府改革军制,推行近代军事教育和训练,积极扩军备战,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陆军,当时日本政府的年度财政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1893年起,

清朝灭亡的原因

清朝灭亡的原因 金融学院 国际货币12 2012310346 如果一座建筑物在暴风雨中倒塌了,那它倒塌的原因是什么呢?一个科学的回答是首先将建筑物的结构特性、其次对风暴的强度做出仔细的观察。如果发现这座建筑物的结构已经腐坏,人们就必须仔细掂量,倘若没有暴风雨,它是否就不会倒塌。然而,事实是暴风雨已经来过了,建筑物已经倒塌了,那么,可以说暴风雨是建筑物倒塌的原因吗? 历史的大事件如火山的突然喷发,在人们惊叹于这种瞬间爆发的力量之美时,研究者或许更应该细致的考察其历史地层下的暗流涌动。同理,我们在考察清朝灭亡的原因的时候也必须对清末的社会经济结构乃至思想文化潮流进行重新审视,而不应简单地将清朝的覆亡归因于种族专制、腐朽无能之类的皮相之说。 我们先从表层来剖析清政府灭亡的原因,即分析清政府灭亡的直接原因。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近代列强的入侵。在与列强的战争中,清政府损耗国库,战争也给人民带来疾苦,更重要的是还没有战胜过。又由于当时列强的入侵,致使中国的门户被强行打开,软弱无能的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国家财产大量外流,国库空虚,发展无力,民不聊生。 其次还有清末为了实行新政,想方设法筹集经费,增加了人民的负担,使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在新政实施中,北洋军阀趁机崛起,同时也加强了列强的经济侵略,因此清末新政的实施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最终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积压过重,一触即发,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2年3月,宣统帝退位,清灭亡。 那清朝灭亡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我从以下几点来分析。 政治上,清王朝封建专制,黑暗腐朽。首先是吏治败坏,社会政治黑暗,贪污成风。当时的大小官僚都以“以模棱为晓事,以软弱为良图,以钻营为进取之阶”,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员多是“除富贵而外,不知国计民生为何事,除私党以外,不知人才为何物”。乾隆后期军机大臣和珅就是有名的大贪官。举一个

清朝灭亡原因分析。。。

清朝灭亡原因分析 ——为什么清朝向西方学习不能挽救清朝灭亡的命运 清朝灭亡原因分析 (1) 一、晚清向西方学习的原因 (1) 1.1社会矛盾 (1) 1.2外来国家的入侵 (2) 二、向西方学习不能救清朝灭亡的原因 (2) 2.1失去了学习的最佳机会 (3) 2.2清政府的愚昧无知与忧虑 (3) 2.3历史留下的问题无法改变..... (3) 2.4美好未来 (4) 一、晚清向西方学习的原因 1.1社会矛盾 清朝进入后期土地的高度集中并且清代封建地主阶级也对农民剥削的加强,农民生活越发困难,土地的大量掠夺,残酷的地租都对农民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生活越发难以维持。满族贵族不仅在入关之初大量圈占土地,更是仗其权势使命抢占田地。其它各大官僚也和地主一般使命的抢夺土地。农民纷纷破产,只能为地主们打工,生活更是悲惨。清贵族对农民征收高昂残酷的地租,其货币地租虽有发展,但是还是以实地租为主。这制度分成租制的削剥率,一般都在收获量的百分之50以上,定额租的租额是按分成租制的最大租额确定的,所以这种定额租地制度同样是残酷的,它规定的租额每亩大多都在一石左右,但是有些高者达二石以上。 除租地之外,还有许多利用各种借口的额外剥削不仅如勒索“冬牲钱”、“轿钱”,逢年过节还要索取“送节钱”,嫁女还要送“出村礼”,甚至连佃户家里死人也要交“断气钱”,有时还要服各种无偿劳役。繁重的赋役制度清朝封建政府与贵族对农民进行的赋税剥削,也越来越重大。清初赋役,是按照明朝万历年间钱粮则例和旧额,经过审核,基本上按一棵树的办法,不仅将正、杂、本、折钱粮,而且开列易知由单,汇总统一征收。所以“陋规”已成为官吏合法的贪污的途径。 清代时期的封建官僚统治机构日益腐朽,各种大小官僚相互勾结,相互包庇,官官相卫,贪污腐败,无所不为,相互贿赂。和珅就是一个典型。他当政二十余年,贪赃枉法,无所不为。所以当时就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民谣。整个官场中更是上行下效,相互庇护。下级官吏贿赂上级高管以作为其靠山,上级对其睁只眼闭一只眼,是官场上无

辛亥革命百年祭文:以清朝为鉴 自强不息

辛亥革命百年祭文:以清朝为鉴自强不息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文章:辛亥一百年祭辛亥革命一百年了,清朝灭亡也一百年。无论如何,该纪念一下。一百年前,腐朽的清政府在武昌的枪声中轰然倒塌。清朝的覆灭要从第一次鸦片战争说起,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国侵略者向古老封建的中国发动了一次侵略战争。这次战争是英殖民主义强行向中国倾销走私鸦片引起的,战争以英国的胜利结束。中国百年屈辱、苦难、探索、斗争的历程从此开始。1851年至1864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起义,直接动摇了清朝的根基。洪秀全(称号天王)于1851年成立太平天国,1853年建都天京(今南京),曾占领长江中下游地区。至1864年天京陷落止,计存在14年。太平军在全盛时期的兵力超过一百万人(包括女兵十余万人)。太平天国运动造成共约两千万人丧生。1850年的中国人口大约为4.1亿人,经过太平天国、捻军、回族等起义后,到1873年中国人口下降至大约3.5亿人。1856~1860年(咸丰六年至十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其实质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并不满足已经取得的特权和利益,蓄意加紧侵犯中国主权,进行经济掠夺。1854年,《南京条约》届满十二年。英国曲解中美《望厦条约》关于

十二年后贸易及海面各款稍可变更的规定,援引最惠国条款,向清政府提出全面修改《南京条约》的要求。主要内容为:中国全境开放通商,鸦片贸易合法化,进出口货物免交子口税,外国公使常驻北京等。法、美两国也分别要求修改条约。清政府表示拒绝,交涉没有结果。1856年,《望厦条约》届满十二年。美国在英、法的支持下,再次提出全面修改条约的要求,但仍被清政府拒绝。战争爆发后,内忧外患的清政府根本没有像样的抵抗,就以出卖中国利益来换取停战。俄国自以调停有功,逼迫奕欣于11月14日订立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乌苏里江以东约四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并为进一步掠夺中国西部领土制造条约根据。1864年,俄国据此强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又割占巴勒喀什池以东以南四十四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迫于列强的压力,无耻的清政府签订了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天津条约》共五十六款,附约一款;中法《天津条约》共四十二款,附约六款。主要内容是:①公使常驻北京;②增开牛庄(后改营口)、登州(后改烟台)、台湾(后定为台南)、淡水、潮州(后改汕头)、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③外籍传教士得入内地自由传教;④外人得往内地游历、通商;⑤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⑥修改税则,减轻商船吨税;⑦对英赔款银四百万两,对法赔款银二百万两。中俄《天津条约》十二款、中美《天津条约》三十款,攫取了除赔款外与英、法所得几乎一样的侵略特权。中俄《天津条约》第九款还特

清朝灭亡后世界还有些什么封建主义国家

清朝灭亡后世界还有些什么封建主义国家 清朝灭亡后世界主要封建主义国家还有: 1、奥斯曼帝国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土耳其语:Osmanl??mparatorlu?u)为土耳其人建立的一个帝国,创立者为奥斯曼。17世纪也叫奥托曼帝国。 土耳其人初从属于罗姆苏丹国,后在土耳其独立建国,日渐兴盛。极盛时势力达亚欧非三大洲,领有东南欧、巴尔干半岛之大部分领土,北及匈牙利和斯洛文尼亚。自灭东罗马帝国后,定都于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且以东罗马帝国的继承人自居。故土耳其的君主视自己为天下之主,继承了东罗马帝国的文化。 16世纪,苏莱曼大帝在位之时,日趋鼎盛,其领土在17世纪更达最高峰。在巴巴罗萨的带领下,其海军曾压过西班牙,取得地中海地区的优势。 土耳其是15世纪到19世纪地中海地区重要强国,并在16到17世纪和西班牙、法国、奥地利等同为该地区最强的国家之一。不过在17世纪的巅峰期之后,土耳其日趋衰弱,不敌崛起的奥地利和俄国。 土耳其最终于第一次世界大战里败于协约国之手,国家因而分裂。之后凯末尔领导起义,击退希腊,建立土耳其共和国,土耳其帝国至此灭亡。 土耳其位处东西文明交汇处,并掌握东西的主要陆上交通线近六个世纪之久。在其存在期间,不止一次实行宗教及现代化改革,使得东西文明的界限日趋模糊。 2、俄国 15世纪末,伊凡三世建立了莫斯科大公国。1547年伊凡四世自称沙皇,建立沙俄,并在1721年由彼得一世改称俄罗斯帝国,对外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曾吞并欧亚多个国家,领土不断扩张。1914年8月,俄罗斯帝国参加第一次世 界大战,导致了在1917年爆发二月革命,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宣布俄罗斯帝国灭亡。十月革命后建立了苏俄。1922年苏联成立。 3、奥匈帝国 奥匈帝国是欧洲传统强国(俄、英、奥、法、普、西)之一、也是当时世界八大列强(英、法、德、美、俄、奥、意、日)之一。奥匈帝国是地跨中欧、东欧、南欧的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国土面积之辽阔、在当时欧洲排名第三,仅次于俄罗斯和奥斯曼帝国;总人口数量之众多、稍逊于俄罗斯和德意志,位于欧洲

以明清社会为例,谈谈地主封建制必然灭亡的原因

以明清社会为例,谈谈地主封建制必然灭亡的原因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封建社会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封建社会历史最长的国家.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了一个产生、确立、发展、繁荣、衰落的过程.明清时期就是我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怎样理解“衰落”呢?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论证. 一、经济方面.经过明初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到明朝中后期,农业、手工业空前发展,促使了商品经济出现高度繁荣.在此基础上,若干手工业部门尤其是江南较为发达的丝织业部门中,出现了一种新的生产关系.一些富有的商人购买织机开设“机房”,成为“机户”,他们雇佣“机工”为其劳作.“机户”开设的“机房”就是手工工场,它与封建制度下的手工作坊有着本质的区别.封建手工作坊主一般不脱离劳动,帮工、学徒“衣食于主人”,与作坊主是一种人身依附关系.而“机户”

开设的手工工场是利用手中的资本雇佣“机工”劳动,靠剥削“机工”的剩余劳动为生.这种占有生产资料的“机户”就是早期的资本家.而那些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计日受值”的机工就是早期的雇佣工人.“机户”与“机工”之间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这恰恰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本质的特征——雇佣关系.明朝中后期,在封建社会内部已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到清代,这种萌芽有了缓慢发展,具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性质的手工工场有了增加,其规模也比明朝扩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同于封建制度下的人身依附关系,更不同于奴隶制度下的人身占有关系.尽管它在产生时是脆弱稚嫩的,并从一开始就受到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碍,但由于它是新型的生产关系,表明旧的封建生产关系正在走向衰落.预示历史发展的趋势,正日益瓦解着封建制度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正是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反映. 二、政治方面.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是封建社会政治上的

清朝由盛转衰的原因1

清朝由盛转衰的原因 经常在杂志上看到关于清朝政府的评论,身为晚辈的我不好确切地说些什么,但又对他们的观点不敢苟同,所以在这里说一下自己的肤浅见解…… 下面我将从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方面进行简单的论述: 主观原因: 一.气候原因 我们当然知道,在那个以农耕,农织或民族企业等为主要经济命脉,以农民为主要人口的社会中,农民的生活好坏占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据资料显示,在公元1816年全球低温来袭。有例为证:1815-1817 年,云南地区发生大面积灾荒,被称之嘉庆大灾荒,可以说,嘉庆大灾荒是云南近代有记载的规模最大、最严重的一次饥荒。据云南《邓川县志》记载,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是岁大饥,路死枕籍。”面临灾荒,有些饥民被迫卖儿卖女以求活命,昆明诗人李于阳在《卖儿叹》中写道:“三百钱买一升粟,一升粟饱三日腹。穷民赤手钱何来,携男提女街头卖。明知卖儿难救饥,忍被鬼伯同时录……”“无夏之年”除了造成嘉庆云南大饥荒之外,在中国东部的广大地区,这几年也出现了一些极端低温事件,如在台湾,1815年,新竹、苗栗皆“十二月雨雪,冰坚寸余。”1815年彰化“冬十二月有冰”。1817年在江西彭泽县:“六月下旬北风寒,二十九日夜尤甚,次早九都、浩山见雪,木棉多冻伤。”湖口县:“六月低,天暴寒人”。可见1816年夏季低温并不仅仅局限在云南一隅,而是影

响到了中国的广大地区,只不过在东部地区未造成大范围的灾害,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而已。 但是1816年夏季的忽然低温使自然生态崩溃,农民的粮食大量减产,对于那些自已自足靠粮食为生的农民来说,严重减产意味着死亡。还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在历史上被称为“道光萧条”,也是中国经济发生重大转折的起点。我认为一个王朝可以采取海禁和闭关锁国的政策,但是无论如何也阻止不了太阳黑子和火山爆发。可见古往今来,自然的变动也是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变量。所以,我认为气候原因是清朝由盛转衰的一个客观原因。 二. 社会结构 我们知道,清朝的基本社会结构是八旗制,我认为清朝的兴起有赖于八旗,而其灭亡也得益于八旗,可谓成也八旗,败也八旗。下面简单说一下我的想法:八旗制度是满洲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满洲人运用此军事组织制度建立了清朝。在平时,人们从事耕作、狩猎等活动;在战时则应征为兵,起源于女真族的狩猎组织──牛录。具有旗籍的家族人员称为旗人。而且据研究表明在八旗中军政合一,这种制度在战争中有很大的激励作用,也就是靠了这样的激励,满族才从塞外边民入主中原,成为中华帝国的统治阶级。然而,当和平代替战争,建设取代杀戮后,这种战时体制马上显露出它的落后和反动——这种落后和反动,集中体现在它的国家制度上,国家给予八旗子弟过多的报酬,好像什么都是不劳而获。很快八旗子弟就腐化堕落了。就像新中国时也吃过大锅饭,搞过集体劳动,不都以失败告终嘛。

清王朝由盛转衰及灭亡的主要原因

清王朝由盛转衰及灭亡的主要原因——腐败 大清帝国在空前的繁荣盛世下潜伏着巨大的危机———奢侈、骄 怠、贪污、腐败等罪恶的毒瘤藉盛世疯长,正日益腐蚀破坏着国家和 社会的肌体。当朝廷上下对乾隆的文治武功洋洋自得、沉湎于盛世而 自我感觉良好时,清王朝却从盛世的顶峰迅速滑落,很快从康乾盛世 跌到嘉道中落。衰落紧随鼎盛,一切都发生在乾隆年间,与唐朝开元 天宝年间的由盛转衰的历史悲剧惊人地相似。 乾隆朝的文治武功和经济繁荣,是经过顺治、康熙、雍正几代人 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的结果,乾隆基本上是坐享其成。而恰在此时, 朝廷上下,从皇帝到各级官吏好大喜功,统治者放松了吏治,丢弃了 先前廉政简政的传统,奢靡贪污之风日益盛行。由于乾隆好大喜功, 穷兵黩武,终朝兵事不断。所谓十全武功,旷日持久,劳民伤财。乾 隆朝岁入虽比前代有所增加,但开支增加得更快,国库积储增加的速 度已大大放慢。到嘉庆改元时,接过的已是一个庞大的空架子,以至 于嘉庆不得不拿和 开刀,补充国用。同时,在乾隆朝岁入增加的背 后,是非正常的收入来源(包括捐输、商人报效、盐斤加价、公摊养 廉甚至卖官鬻爵等乱收费项目)不断增加并成为定例。这些不正常的 收入虽能缓解一时之急,但对政府和国家社会而言则无异于饮鸩止渴。 国家财政依赖大量非正常收入,已可见到清朝腐败并必然最后走向衰 亡的端倪。 导致清王朝急剧衰落的更基本、更有决定意义的原因是整个官僚 机构乃至整个社会在封闭自大的环境下的奢靡骄怠和贪污腐化。朝野 上下在富裕和鼎盛之后,昧于时世,看不到世界大局的变化,失去了 继续前进的方向和动力,贪图眼前的奢侈享受,追求花天酒地、纸醉 金迷的奢靡生活。贪奢淫靡和腐败之风遍及官场内外,使貌似强盛的 清王朝潜伏着社会变乱和衰落覆亡的巨大危机。 康熙晚年,奢侈腐败之风已经兴起,后来经过雍正时期的厉行节 约和严刑峻法等改革措施而有所控制。到乾隆时,随着经济繁荣和财 力充裕,奢靡腐败之风重新抬头并愈来愈甚。乾隆六巡江南,游山玩 水,沿途接驾送驾、进贡上奉、大兴土木,豪华与排场空前,糜费特 甚。乾隆带了头,其示范效应无与伦比,大小官吏借接驾和其他机会, 极尽奢华之能事。他们为了讲排场、比阔气,竭力摊捐派差、贪污受 贿、敲诈勒索。由此上行下效,贪贿公行,吏治日废,奢侈淫靡、贪 赃枉法、腐化堕落的歪风邪气愈演愈烈;而奉公守法、勤俭节约、清 正廉明的正气反而日益孤立。自皇帝而下,无论王公贵族、文武百官、 大地主、大商人,无不过着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尤其是满族 亲贵,沾染的奢侈淫靡的习气最严重。满人阿克当阿任淮关监督十余

论晚清统治者为什么越救越亡

论晚清统治者为什么会越救越亡 清朝作为中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268年的历史地位。从1636到1912共经历了十二位帝王的统治。每个朝代都会经历兴旺衰败最后被一个新的政权推翻,清朝也不例外从建国到反清复明,再到康乾盛世,最后走到光绪宣统的丧权辱国这一步步的经历在历史的大舞台上斗不过是一个剧情的发展罢了。 其实说起光绪皇帝这位有着救国之心却没有救国之力的皇帝着实让后人为止感到一阵悲哀。光绪帝19岁亲政,有着进去精神,愿意接受新思想,不愿意做亡国君主,积极支持变法,曾成为维新派的皇室代表。奈何朝中大权都在以慈禧为首的皇室贵族的手里,变法又会影响到这些人的利益,光绪帝又没有勇气冲破封建伦理思想的束缚,直接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失败,使得清王朝改变旧章的一线生机也就此被磨灭掉了。如果说清王朝的灭亡使历史安排好的一个剧情,那么光绪皇帝就是唯一一个可能把这部剧时间拖长一点的演员。可是因为他思想的保守,权利被剥夺使得这最后一点希望也被扼杀掉了。 在清王朝的灭亡中光绪帝只能说是一个小角色,而这位叫做慈禧的女人在这个剧中才是最大的主角。在她发生政变诛杀了肃顺之后,终于实现了“垂帘听政”的野心。在这之后的50年里,她独断朝纲,在此期间,为了一己私利,她可以施展阴谋剥夺皇帝政权,置民族利益于不顾,置国家主权于不顾,终于在其死后三年里清王朝灭亡。这位有着武则天的野心却没有武则天的仁心的女人才是清朝灭亡最大的一个“毒瘤”。 当然一个朝代也不会脆弱到因为一个人的过错就被其他政权推翻。其他的一些亡国“毒瘤”就不一一列举了。 “落后就要挨打”——精神崩塌和装备的落后,注定的一场败局 在这片土地上不知道从那个朝代开始就兴起了一个叫做“面子文化”的畸形产物,人是这样朝代亦是如此。在清政府为了面子,为了保证自己在自己心里那种高高在上的位置的时候实行“闭关锁国”这种自己骗自己的政策。在清政府还在自以为是的把自己称为“天朝帝国”的时候,还在自己的国家里阿谀奉承的时候,德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早已经经历过工业革命的改革后已经开着他们那冒着滚滚狼烟的巨轮向这个所谓的“天朝”驶来。 巨轮刚靠岸就送给清人一朵娇艳的外交之花——“罂粟花”。小到平民百姓,大到朝廷命官,所有的人都抵挡不了那吸进去又吐出来的烟雾给自己带来的精神快感。使得朝廷官员不顾国家政事,一心想着怎么去搜刮百姓的钱财去给自己买鸦片。据史料记载当时有下级贿赂上级时都是送鸦片,而谁送的鸦片多就会被提拔一点。军队没有战斗力,国民体质底下,骨瘦如柴。其实不止是国民这样,清政府在这个时候就已经到了强弩之末的地步了,清政府也在这一刻就已经可以被宣布灭亡了。 可是无论精神怎样被腐蚀,清朝政府的主权版图还是很庞大的。外国列强当然不会甘心就只是单纯的从精神上控制着这个庞然大物。当他们的第二艘轮船靠岸的时候,卸下来的就是枪炮和炸药。当太平天国运动的爱国志士拿起手里长矛和盾牌准备去绞杀外侵的时候才猛的发现只要敌人手里的东西冒出一个火花自己的队友就会流下许多鲜血。武器的差距让这场战争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了。 当然在国家有难的时候当然有着一群能人志士会勇敢的站出来去试着改变。前文中也有提过“戊戌变法”和“维新运动”。可是在当时的政治背景、经济实力、军事能力的影响下都是一些插曲而已。在当时看来这场运动的失败是必然的事件。 “一味求新,实则倒退” 洋务运动在晚清的历史上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这场运动以后无论洋务派是从外国购买还是自己制造,清政府的军队总算可以有一部分热武器使用了。但是这场运动存在的弊病也是不容小觑的。首先,洋务派是代表封建地主主义的一群有先进思想的人,他们的目的还是挽救清朝政府,可是在当时的情况下清朝政府的灭亡已经是一个不可能被挽回的定局了。第二,

明朝的灭亡与清朝的兴起

有人认为,综合比较,明朝与清朝的确是五十步与一百步的区别。然窃以为,对于历史的选择来说,五十步当然比一百步要好。明朝12代17个皇帝共276年,清朝9代10个皇帝共268年(自顺治入关计起),在位时间最长的是 康熙61年、乾隆60年,两朝皆为最强盛时期,明朝最长世宗45年、神宗48年,两朝却是最黑暗的时期。事实上,清朝的政治稳定性也比明朝要好,政策 基本没有什么大变动,只出了一个文字狱。 明朝末年,由于外侮严重,明朝政府用兵频繁,为了筹措资金,不惜加紧 盘剥农民,加上贪官污吏的压榨,农民动乱风起云涌,但这些动乱都是没有革 命目的的。那个自称闯王的李自成,是中国历史上最典型的流寇,闯王名符其实,东奔西闯,没有任何一块根据地,没有任何正面目的,唯一的目标就是抢 掠与做皇帝,只是在李岩加入后,劝李自成不要妄杀,将掠得财物散给饥民以 笼络百姓,百姓当时称"李公子活我"就是这样来的,李岩编出的童谣"迎闯王,不纳粮"最能说明李自成聚众百万的凝聚力在哪里。为镇压李自成、张献忠流寇,明朝政府更加剧了压榨的力度,如此恶性循环,明王朝最终在清朝的外力作用 下土崩瓦解。这就是说,当时的中国内部,已经在天灾人祸下奄奄一息了,上 层既无开明的统治集团,下层也是乌合的流寇势力,不存在可以统治中国的政 治力量,清朝的进入其实只是顺应天意而已。 下面我们不妨看看历史上这场争斗。 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正月,努尔哈赤建国后金国,改元天命。此时,山东大饥,母食死儿,夫食死妻,至四月,又发生蝗灾;五月,黄河决 徐州,六月决开封;七月,应天、江西、广东水灾,河南旱灾兼蝗灾,陕西旱灾。【不要忽视这些天灾,这是消耗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明万历四十六年(金天命三年)四月,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誓师攻明。沈阳人范文程(范仲淹后代)主动求见,首功就是一封书信吓降抚顺守将李永芳,使抚顺百姓免于屠戮,从此诸贝勒对之格外敬礼,人称范先生。闰四月, 明命杨镐经略辽东。杨镐何许人也?原来乃前任佥都御史,曾充朝鲜经略,万 历二十五年的时候,倭寇犯朝鲜,杨镐奉朝命往援,打了一个败仗,诡词报捷,后来调抚辽东,又是乱杀边民,被御史奏参革去官职,此时复起任边防。【一个鲜明的对比!】七月,金陷清河堡,明朝辽东屏障尽失。 次年二月,援辽之师大集,杨镐分兵四道,一道由山海关总兵杜松统带从 浑河出抚顺关,一道由辽东总兵李如柏统带从清河出鸦鹘关,一道由开原总兵 马林统带从开原出三岔口,一道由辽阳总兵刘铤统带从辽阳出宽甸口。四路兵 马合计二十多万,对外宣称四十七万,约定于满洲国东边二道关会齐,进攻赫 图阿拉。谁知,在萨尔浒一战中,杜松中箭身亡,三岔口马林只身逃亡,李如 柏在虎栏关被二十名满洲军鸣螺吓死一千多人急急退军,刘铤在阿布达里纲与 努尔哈赤大战半天,却被满洲军利用从杜松军得到的盔甲旗帜诱骗而被斩。【明朝把二十万军队托付给一个庸才杨镐,损失惨重,此战实乃明亡清兴的一个重 要转折点。】结果,杨镐在被御史弹劾,被捕入狱,死于狱中。六月,令兵部侍郎熊廷弼代任经略。 熊廷弼闻开原失守,叹道:"盈廷大臣,不知边事,一味主战,以致如此。"明神宗赐熊廷弼尚方宝剑,令便宜行事。结果,熊廷弼振奋士气,聚兵十八万,分守要地,令努尔哈赤无法可想。 熊廷弼守辽三年,人民安居乐业,偏偏明神宗、光宗相继身亡,继位的熹 宗用了一个太监魏忠贤,向熊廷弼索取贿金不成,遂纠集朝臣,诬劾熊廷弼,

大清灭亡前夜掌权者的假盛世

大清灭亡前夜掌权者的假盛世 进入1911年,北京所有掌权的人们,没有一个想到他们快完蛋了。我看到那个时代掌握大权的人留下来的日记,包括他们的回忆、他们的书信,没有一个人在10月10日之前想过大清朝快完蛋了,从上到下都没有。他们的日记整天记录的就是吃饭送礼,看上去似乎真是繁华的“盛世”。街上到处是灯红酒绿,胡同里的生意好极了,澡堂里的生意好极了,就像香港今年出版的英国爵士巴恪思尘封了68年的《太后与我》所说的,不少有权有势的人都在澡堂里忙着同性恋。这是一百年前的中国。巴恪思告诉我们晚清最后十年中王公大臣和将军们的私生活。由于缺乏旁证,他的回忆录不能完全当做信史来看待,但是也不能当做完全的八卦来看待,八卦中有信史,信史中有八卦,历史就是这样的复杂。王公大臣们的私生活是高度保密的,像巴恪思爵士这样进入他们生活核心的,才有可能看到他们的真实生活。晚清当然是一个败坏的时代,这样的时代被消灭,大家会拍手称快,没有人会为它惋惜,所以大清朝脱轨是一个意料之中的事情,只不过不在掌权人的意料之中。[ 转自铁血社区“慧星现,朝代变” 历史不是一根直线,从来不是笔直前行,而是变幻莫测,充满了变数。它有很多的意外,你本来想走进这个房间,一

不小心被一块小石子绊了一脚,你就跌到隔壁房间去了。百年前发生的这场革命,一场改变历史的革命,相比较而言,死的人很少,因为参与的多方力量都有相对的人性底线,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辛亥革命在这个意义上可以看做是一次和平转型。 在《百年辛亥革命:亲历者的私人记录》序篇,我讲到“神秘预兆”,在大清朝垮台之前,出现了很多神秘的预兆,比如说老百姓中纷纷传说天上将会出现一颗慧星,慧星现,朝代变。中国人的想象力真是丰富。浙江富阳的少年郁达夫每天半夜起床,跟着大人到富春江边上看彗星,彗星出现就是天下要动刀兵,朝代要更迭,他说他连续起了好多次都没有看到,但是有人看到了。有个人叫郭廷以,他后来成了有名的历史学家,少年时代他生活在河南息县,他看到彗星了。另外一个人,政治学家萨孟武在福州读小学,亲眼看到了彗星滑落;当时只有9岁的丁玲在湖南常德也看到了。还有其他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他们的身份或是官员、学生、士绅,在日记里分别记录了在三个不同地方看到彗星的情况,综合而言,可以证明那个时代彗星的滑落对民心造成了重大的影响。 到处都有这样的想象,这种想象其实不是从1911年开始的,从1908年就开始了。光绪帝、慈禧太后在一天内先后离世,当时中国的朝廷命官、地方士绅和普通读书人都在日记中写

清朝灭亡原因

清朝灭亡原因 一 自明入清,治国者由满替汉,老百姓留起了辫子,可是治理逻辑则一以贯之,政治上愈来愈趋专制保守,经济上愈来愈趋官商专营,对外闭关锁国,对内散沙化,社会进步全然丧失动力。金观涛和刘青峰发明了两个词汇形容这一时期的中国——“超稳定结构”与“高水平停滞”。 大清帝国前后延续了268年,其中,从1661年到1799年,凡138年,被称为“康乾盛世”。盛世的标志有三:一是人口的迅猛增长,由建国时约1亿增长到3亿;二是中央财政日渐丰腴,康熙去世时,国库盈余有800万两白银,雍正留下了2400万两,乾隆留下了7000万两;三是百年太平使得民间生活安逸,商人阶层由俭入奢,工商繁荣。在国史上,若以时间计算,“康乾盛世”仅次于“贞观—开元盛世”。 这一稳定状态在19世纪初被打破,其原因是:外患和内忧。 先是因鸦片的非法输入,帝国在1826年第一次出现了贸易逆差——这一事实可以被看成中国经济被西方超越的标志性事件,白银大量外流,决策层试图通过禁烟的方式遏制外贸和货币状况的恶化,激烈、信息不对称的贸易摩擦导致了1840年的鸦片战争。关于这场战争,中西史界有不同的判断,中国学者大多将这场战争看成是彻头彻尾的侵略战争,是导致中国衰落的罪魁祸首。而西方学者则倾向于将战争看成是中国衰落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正是这场战争让中国“摆脱”了闭关锁国的状态。卡尔?马克思在给《纽约每日论坛报》写的一篇文章中便认为:“在英国的武力面前,清王朝的权威倒下,成为碎片;天朝永恒的迷信破碎了;与文明世界隔绝的野蛮和密封被侵犯了,而开放则达成了。”进入当代之后,即便是一些非常同情中国的学者,也从经济史的角度提出了这场战争的“不可避免性”。[25]对国家治理造成的更大伤害来自内部。从1800年开始,北方地区爆发了白莲教运动,朝廷为镇压这一运动花去一亿两白银,国库为之半空。到1851年,南方爆发了规模更大的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战争前后持续十四年,国家财政为之支出约七亿两白银,相当于十年财政收入的总和。战争时期,由满蒙八旗和绿营组成的中央军屡战屡败,朝廷不得不允许下层汉族官员组织地方武装力量抵抗,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乘机崛起。这些地方军阀为了筹集军饷,在各商业市镇“设局劝捐”征收“厘金”。地方武装的壮大及厘金制度的出现,实为地方自治力量强大之始,自宋太祖之后九百年不复出现的“藩镇现象”死灰复燃。 在内外交困之下,治国者又走到了必须变革的悬崖之畔,此时的中国,虽然中央财政已濒临破产边缘,白银的稳定性遭遇挑战,西风东渐造成人心思变,但是维持大一统的基本制度却未遭到致命的挑战,在体制内进行改革的动力和空间仍然存在。很可惜的是,后来的改革者一次次作出了不可宽恕的“最劣选择”。 二 在历代经济变革中,晚清洋务运动可谓最为凶险的一役。 当其时,外敌环伺,国力积弱,政府财政和民间财富几乎无以凭借。在改革范式上,这是史上第一次输入式改革,意识形态上的破冰难乎其难。而就经济来说,这又是本民族从千年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惊险一跃”。李鸿章在变法之初就惊呼:“我朝处数千年未有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