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生态学 浅谈生态建筑的特点和发展

建筑生态学 浅谈生态建筑的特点和发展

建筑生态学     浅谈生态建筑的特点和发展
建筑生态学     浅谈生态建筑的特点和发展

浅谈生态建筑的特点和发展

摘要

生态建筑是将生态学原理运用到建筑设计中而产生的建筑。就生态建筑的特征,生态节能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和目标,以及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的发展思路、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未来生态建筑的新趋势。生态建筑的实现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工程。生态建筑是从长远来看节约能源、财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建造绿色生态建筑,既要尽量减少浪费,高效利用如电、水等资源,还要尽可能充分利用如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生物能等相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再生能源,同时积极开发新能源,将废弃物转换为能源。随着新能源由逐步推广利用到全面普及,特别是再生能源广泛用于建筑的降温、保温、隔热、采光、炊事以及其他家居生活管理设施的需要,必然推动人类生存环境发生根本性的变革,甚至引起建筑形体和空间的变革。

关键词: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环保能源采光通风

绪论

就是将建筑看成一个生态系统,通过设计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选择最适宜的植物重建了原有的生态系统,绿色植物沿坡道攀沿,跨越纵向空间,

整个建筑底部街道到楼顶花园都披上绿装。通过植物调节气候,通过活动的遮阳板以及和主导风向平行的风墙把凉风引入空中庭院和室内空间,而使空调使用降至最小程度。太阳能光电系统使用减少了对城市电网的依赖。

正文

当代科学技术的重大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同时也衍生出一系列环境与发展问题。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气候变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评判我们现在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观念。

21世纪,人类的建筑学观念已进入到生态建筑学阶段。在此之前,建筑史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即实用建筑学阶段、艺术建筑学阶段、功能建筑学阶段、空间建筑学阶段、环境建筑学阶段。生态建筑,是指将生态学原理运用到建筑设计中的建筑。生态建筑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学以及现代高新技术,合理地安排和组织建筑与其他领域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与自然环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把建筑看成一个生态系统,通过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

柏林国会大厦主要依靠自然采光而且具有顶光,通过透明的穹顶和倒锥体的反射将水平光反射到下面的议会大厅,议会大厅两侧的内天井也可以补充自然光线,基本上可以保证议会大厅内的照明,从而

减少了平时的人工照明。穹顶内还设有一个随日照方向自动调整方位的遮光板,遮光板的作用是防止热辐射和避免眩光。沿着导轨缓缓移动的遮光板和倒锤形反射体都有着极强的雕塑感,日落之后,穹顶的作用正好与白天相反,室内灯光向外放射,玻璃穹顶成了发光体。

在这个建筑中,对‘风’的处理显得很熟练,他将基本的空气动力学原理应用于高度复杂的建筑中,并将通风系统融入到建筑造型艺术中——作为整个国会大厦视觉精华的玻璃穹顶恰恰是通风系统的排风口。

议会大厅的遮阳和通风系统的动力都来源于装在屋顶上的太阳能发电装置,无污染,整个建筑自成一个系统。正如福斯特自己宣称的,他的这个改建工程是一个“生态结构”。

现在兴起的生态住宅,是比绿色住宅标准更高的人居环境概念,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种态度。在与周围环境相融合的同时,生态建筑也是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主导的,意在寻求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追求舒适和健康是生态住宅设计的基础。在

满足人体的舒适性、健康性、节能性以及无污染性的同时,住宅也要考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目前,国内不少建筑都是先建楼后造景观。内设置大面积的人工环境,如大型的铺地广场、硬质的道路地表、枯山死水等。我认为这种人为地、片面地追求环境景观的气势和新意的做法,是逆自然的,并不利于住宅区内小环境的正常生态循环。建设绿色生态建筑,一定要注重研究建筑区内植被、动物和人之间的关系,强调自然对人的影响,强调各种生物之间的共生共荣、互相依存,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根据自然法则来对建筑和绿化环境进行合理配置。

建筑是以人为本,呵护人类健康,但是也要注重资源的节约和再利用。住宅要因地制宜,更贴切当地的人文文化和地理环境要素,来建造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生态住宅。让人们对周围的环境有着更亲切的感觉,到了这里就把身心放轻松,让自己的精神压力得到释放。这就是利用科学技术,将艺术、人文、自然进行适性整合,创造出具有较高文化内涵,合乎人性的生活空间。一个生态住宅必然脱离不了自然环境,正如自古流传下来的风水学说的一样,城市,“乃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与山水自然有着共生共存的密切关系。讲究的就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与发展。生态住宅是一个综合体,它包含多个基本条件:声、光、水质、地质、绿化、抗灾能力等自然坏境要素和室内空间坏境要素。随着经济告诉发展,土地资源逐年减少,社会压力增加。人们有着亲近自然和回归自然的趋向性。这就让一些

依山傍水,景色优美的风水宝地更加的价格不菲。所以我们应该控制建造独门别墅、高档别墅和私人花园供极少数人的享用。使用更多得自然生态环境去建造生态小区、小区花园等公共设施供大众享用。推广生态建筑以及建筑的生态与绿化。

生态建筑目前尚处于探索和研究阶段,但是在生态危机的背景下,生态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生态建筑将会是建筑类中不可扭转的趋势。未来建筑将会有先进技术化、建筑人文理论化、建筑地域化和建筑生态化。环境生态学研究重点是环境污染的生态学原理和规律、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废弃物的能源化和资源化技术,研究目的是改善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达到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经济、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污染的环境对整个生态系统(以生物为主)的影响。它是研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污染的环境两者之间作用与反作用、对立与统一、相互依赖与相互制约、物质的循环与代谢等一系列相互作用的规律,以及支配这些规律的内在机理。生命系统与人为干预的环境系统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表现为各级水平,所以,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既包括从宏观上研究环境中污染物和人为干预的环境对生物的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产生影响的基本规律,也包括从微观上研究污染物和人为干预的环境对生物的分子、细胞和组织器官产生的毒害作用及其机理。概括来说,环境生态学包括:( 1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2 )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 3 )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 4 )环境污染的监测与评价。( 5 )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结构

与功能的影响。

针对以上种种环境生态问题,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而“5R”设计原则对于减少环境的破坏,促进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下就以就以建筑设计的“5R”原则进行论述。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人居环境建设中,可以具体表现为5R原则。5R是指5个以R开头的英文词,即Revalue, Reduce, Reuse,Renew, Recycle。5R原则要求我们树立具有生态理念的价值观、吸取传统的精髓、减少对自然和人体健康的不良影响、注重现有建筑和一切材料设备的再利用,注重资源和材料的循环使用……

人们在衡量一种新思想或技术的合理性时往往重视其短期效益是否明显高于传统思想或技术的效益,如果其短期效益不被看好,纵使它有更好的长期效益,也很难为人们所接受,这可能成为在可持续发展原则基础上推广生态建筑的一道门槛。在经济方面,生态建筑是需要更多前期费用而利益目标速度又相对较为缓慢的一类项目。更主要的是,用于生态设施方面投资所带来的回报最终并不是一定能够装进开发商的口袋,而更多为使用者和社会所分享,并且若干年后,才能体现出节约能源的价值大于生态建设投资的价值,这可能使决策者与开发商望而却步。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就应当在可持续发展原则基础上建立一套新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例如,使采用节能设备与材料、无公害材料及各种节约资源的措施成为设计中的必须,并通过政府在立法、税收等方面的政策调整,加强生态建筑在经济上的可行性,从而促进生态建筑的推广。

生态建筑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各国建筑师都在潜心研究生态建筑的技术和设计手法。总的来说有两种设计的趋势,一种是将建筑融入自然。就是把建筑纳入与环境相通的循环体系,从而更有效地使用资源,使建筑成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尽量减少对自然景观、山石水体的破坏,是自然成为建筑的一部分。人们对建筑的生态属性和人文内涵的认识逐渐有了较大的观念转变,将建筑设计中的生态环境品质提到了空前重要的高度,在生态建筑研究方面有所建树,并在实施中取得显著成效。生态建筑设计反映了生态优先原则和跨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精神。我国大规模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能源,因而节约能源早已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因如此,作为建筑设计者必须重新审视和认识自身的职业责任,加强生态意识,通过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尽量减少建设活动对大自然产生的伤害和不利影响。这种再思考是必须的,它将有助于建筑设计师树立符合可持续发展观思想的价值观,为生态化设计奠定思想基础。其实有许多的建筑大师对此有了大胆尝试,且取得了成功。著名建筑大师莱特就是其中之一,流水别墅浓缩了赖特独自主张的“有机”设计哲学,考虑到赖特自己将它描述成对应于“溪流音乐”的“石崖的延伸”的形状,流水别墅名副其实,成为一种以建筑词汇再现自然环境的抽象表达,一个既具空间维度又有时间维度的具体实例。有机建筑是一种崇尚自然并且赋予生命的,有机建筑自然是有机建筑基本的灵感之源。任何活着的有机体,它们的外在型式与内在形式结构都为设计提供了自然且不破坏的思想启迪,有机建筑与造型理

论由“自内设计”理念有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每一次设计都始于一种理论、一种概念,由此向外发展,在变化中获得形式,不仅如此,建筑本身就是一个有机体,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人类也是属于大自然生态的一部分,也不能超越大自然的量,所以在对自然生态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变迁,渐渐生态环境发展对未来的启示相当重要!

结论

生态建筑的实现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工程”。生态建筑虽然从长远来看节约能源、财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但从眼前看,成本较高,一方面房地产商希望以最少的投资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因而会排斥生态设计;另一方面,买房者也有不愿购买较贵的生态建筑的心理,这势必会影响生态建筑的发展。这些都需要制定有关法律、法规以及评价体系,以及对生态建筑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来缓解生态建筑中的利益驱动,同时要加强生态思想的宣传与教育,树立生态理念等等来逐步实现。总之,生态建筑的实现十一艰巨复杂的工程,只有国家,社会,公众的全力响应与支持,它才能真正得以彻底的实施。同时它又是一个跨国界的世界性潮流,因此,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也是生态建筑得以实现的一个重要步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人类共同生存的地球。

参考文献:

1、赫尔佐格的生态建筑设计

2、生态建筑和建筑生态学的关系

3、生态建筑与可持续发展

4、生态建筑和建筑生态化

5、当代生态建筑的发展趋势

6、《生态建筑》

7、《生态与可持续建筑》

8、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绿色研究中心《绿色建筑》

9、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

10、卡斯滕·哈里斯.建筑的伦理功能

11、论文化生态系统的演化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12、绿色城市设计及其地域主义维度

13、高技术生态建筑天津大学出版社

生态学发展阶段划分

生态学发展阶段划分 何方 中南林学院经济林研究所 从 1 86 6年海克尔提出生态学的科学概念以来,至 2 0 0 0年共经历 1 3 4年。生态学在这 1 3 4年的发展过程,有很大变化,它的研究对象、内容、任务和方法不断地演变,拓宽,愈来愈受到世人普遍关注。据此,根据生态学不同发展时期的特点,可以划分为3个不同的阶段。第1阶段由 1 86年至 1 953年,第2阶段由 1 954年至 1 971年,第3阶段由 1 972年以后。 1第一阶段(1 866~ 1 953) 在第一阶段88年的时间中,生态学的领域发展较完善的主要是植物生态学,也仅是作为植物学科的一个分支,进行该学科的独立研究。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在自然状况下环境对植物个体、种群或群落的影响,在研究方法上早期着重野外的调查研究是描述性,解释性的。二战结束后,进入50年代开始有小规模,分散独立的定位试验。因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的不同,植物群落组成的植物种类不同,结构和功能各异,因而表现出的群落外貌也不同。据此,进行植物群落分布,分类研究。在此基础上,逐步较深入研究环境因素中如土壤、水分、温度、光照、热量分别对植物个体,或种群,或群落的影响,并开始注意群落对环境的影响。 中华民国时期,植物学家们多偏重在分类方面的研究,少数植物地理学家、生态学家都更少。据汪振儒(1 90 8年~)追记,张延(镜澄)(1 884~ 1 950年)早在 1 91 9年左右讲授《植物生态学》,据查可能是国内最早的。1 92 2年,邹秉文(1 893~ 1 985年)、胡先肃(1 894~ 1 96 8年)和钱崇澍(1 883~ 1 96 5年)编写的《高等植物学》出 版,在该书中提到植物生态学。1 92 7年,钱崇澍发表了有关安徽黄山植物生态研究专门报告,可谓近代植物生态学研究在我国的开端。钱崇澍、李继侗(1 897~ 1 96 1年)、仲崇信(1 90 8年~)、沈其益(1 90 9年)、汪振儒、曲仲湘(1 90 4~ 1 990年)、董爽秋等先后在中央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复旦大学及中山大学等校开设 了植物生态学课程,为我国植物生态学的教学和研究起了奠基和推进作用。1 93 0年张延、董爽秋合著《植物生态学》出版。这可能是我国出版最早有关植物生态学的著作。据我所知,1 93 6年乐天宇教授在河南大学曾开设讲授过《植物生态学》,并编有讲义。 1 949年3月正中书局出版陈植教授编著《造林学原论》,这本书是定大学用书,是森林系的教科书。在该书的第二篇,森林之地论,已经是最早的森林生态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生态学的研究仍是薄弱环节,在这一段时间中作高校教材或专著仅有前苏联A. n 谢尼阔夫著(王汶译)《植物生态学》,是当时高教部推荐教材。这本教材 1 953年2月由上海新农出版社出版。 2第二阶段(1 954~ 1 971 ) 第二阶段的起点为什么定在 1 954年。在这一年召开的第三届国际生态学会,会议决定丰富了生态学的研究内容,提出要研究生物种和群落的形成和发展及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适应性。在这会议中,还议定:“生态学家注意研究与生活环境相联系的生物适应性和数量,研究在不同自然地理景观和人类定向生产活动条件下,受生物群落影响的环境变化。”生态学由独立单学科的理论研究,进入研究与人类生活、生产环境的关系,标示着进入应用研究,因而 1 954年是生态学新的跨越,是具历史性的。从此,生态学由原来只有科学家研究的狭小圈子,发展成为受到世人普遍关注应用领域。 第二阶段的 1 8年中,生态学得到的迅速的发展。1 956年,何景编著《植物生学》,高教出版社出版。1 958年,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乐天宇著《植物生态学》。熊文愈主编《森林生态学》,1 959年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是作为华东华中地区高等林业院校教材。1 96 2年农业出版社出版陈嵘著《中国森林植物地理学》。前苏M.B.柯尔比柯夫著《森林学》,B. T.聂斯均洛夫著《森林学》,M. E.特卡钦柯著《森林学》的中译本,分别于 1 956年,1 957年和 1 959年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这一时期翻译出版前苏有关地植物学、植物地理、植物群落等方面的著作很多,如 E. A.欠科夫著《地植物学》。B. B.阿略兴等《植物地理学》中

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及前景

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及前景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居民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 越来越高,绿色建筑将逐渐成为未来地产发展的主流产品。 关键词:绿色建筑;节能;环保;发展 传统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同时增加环境负荷。据统计,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 附属设备。这些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又消耗了全球能量的50%左右;与建筑 有关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占环境总体污染的34%;建筑垃圾占人类 活动产生垃圾总量的40%。 近几年来绿色建筑逐渐进入了国人的视线。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 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建筑领域的结果,将成为未来建筑的主导 趋势。我国政府从基本国情出发,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节约能源,有效利用资 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提出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主要内容是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环境保护,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可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与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提法不同,内涵相通, 具有某种一致性,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建筑理念。 绿色建筑的六大指标具体如下:1)节地与室外环境;2)节能与能源利用;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5)室内环境质量;6)运营管理(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综合性能(公共建筑)。 1、绿色建筑 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 生的建筑。 2、可再生能源 指从自然界获取的、可以再生的非化石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水能、生 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 3、非传统水源 指不同于传统市政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和海水。 4、可再利用材料 指在不改变所回收物质形态的前提下进行材料的直接再利用,或经过再组合、再修复后再利用的材料。(类似于目前流行的3D打印建筑) 5、绿色建筑中住宅建筑的相关要求 建筑场地选址无洪灾、泥石流及含氡土壤的威胁,建筑场地安全范围内无电 磁辐射危害和火、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 建筑布局保证室内外的日照环境、采光和通风的要求,满足《城市居住区规 划设计规范》GB 50180中有关住宅建筑日照标准的要求。 绿化种植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选用少维护、耐候性强、病 虫害少,对人体无害的植物。 住区的绿地率不低于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1-2㎡/人。根据当地的气候条 件和植物自然分布特点,栽植多种类型植物,乔、灌、草结合构成多层次的植物 群落,乔木量≥3株/100m2绿地面积。

景观生态学的起源与发展解读

景观生态学的起源与发展 景观生态学是本世纪70年代以后蓬勃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以生态学理论框架为依托,吸收现代地理学和系统科学之所长,研究景观和区域尺度的资源、环境经营与管理问题,具有综合整体性和宏观区域性特色,并以中尺度的景观结构和生态过程关系研究见长(肖笃宁等,1997)。自80年代后期以来,逐渐成为世界上资源、环境、生态方面研究的一个热点。现在普遍的看法是,这门新兴学科是地理学与生态学相互结合的产物。要想能够对其来龙去脉有更全面的了解,这就必然要涉及以上两门学科中的一些相关思想的发展。地理学中,由于其学科跨度很大,并不是每一分支都与现代景观生态学有着直接的必然联系。对景观生态学的发生、发展意义重大的仅是其中的综合自然地理学,其中与景观学的关系更为直接和密切。 1、发展历史 地理学中的景观学产生于德国,19世纪末叶,由近代地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德国的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将景观的概念引入地理学中,他认为景观的地理学含义是“一个地理区域的总体特征”。作为一门研究景观形成、演变和特征学科的景观学产生于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德国地理学家Seigfried Passarge 于1919―1920年出版了三卷本《景观学基础》之后,又于1921―1930年出版了四卷本的《比较景观学》。在这两部著作中,他认为景观是相关要素的复合体,并系统地提出了全球范围内景观分类、分级的原理;并认为划分景观的最好标志是植被,同时,他还提出了城市景观的概念。作为景观学说的提出者之一的德国人文地理学家Otto Schluter 于本世纪初发表了《人类地理学的目的》一书,在该书中他提出了文化景观形态学和景观研究是地理学的主题的观点。在1952-1958年间先后完成的三卷本《早期中欧聚落区域》一书中,他提出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区别,并最早把人类创造景观的活动提到了方法论原理上来。其实有关人文景观的思想,早在1925年即在美国人文地理学家Carl Sauer的《景观的形态》一书中得到了反映,在该书中,Sauer 提出应重视不同文化对景观的影响,认为解释文化景观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卷,1990)。自本世纪30年代以后,又出现了一个景观学研究的中心,这就是前苏联的景观学研究。其代表人物为贝尔格。他于1913年即提出,景观是地形形态的一定的、有规律地重复的综合体或群体这一概念。1931年,贝尔格的巨著《苏联景观地理地带》一书出版,该书是苏联系统阐述景观学原理的第一次尝试。在该书中他进一步明确和补充了1913年所下的景观定义,提出了景观的例子,研究了景观与其组成成份之间的相互作用,谈到了景观的发展与起源问题。由于贝尔格等最初的景观研究者们,没有赋于景观任何分级的意义,而把它看成是任何的地理单元,即把它用作是“地理综合体”的同义词,因此,在以后的研究当中,出现了一些自相矛盾或不好理解的东西,为此,许多后继的研究者们,针对这些缺陷做了许多研究工作,以致于形成了苏联景观研究的两大学派:类型学派和区域学派。类型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M.A.别尔乌辛等,而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拉孟斯

论生态建筑发展之路

论生态建筑发展之路 随着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再加上能源危机逐渐明显,可持续发展就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标志,而想要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建筑发展就是唯一途径,作为未来社会主义接班人,作为高中学生,我们就应该对生态建筑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所以,本文茌简单分析生态建筑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生态建筑的实现途径,最后提出生态建筑的发展前景,希望对今后的生态建筑发展之路有所帮助。 标签:生态建筑;发展;前景 我国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我们的基本国策,并且也将其深入到各行各业之中。因此,在高中的学习阶段,我们就应该明白生态建筑是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最近几十年,生态建筑得到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最近几年,生态建筑已经成为热门的研究话题,供全世界各个地区的建筑设计师探讨。 1、生态建筑的基本概念 生态建筑也可以称之为ECO,也就是将建筑本身看成为一个生态系统,能够根据当地的自然神态环境,运用建筑技术和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技术手段等方式,从而将建筑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的安排与组织,最终达到和谐同存的生态状态。 2、生态建筑的实现途径 身为高中学生,虽然无法真正参与到生态建筑的实现途径中去,但是我们却可以从理论方面对其加以关注。 2.1吸取先进的设计理念 生态建筑设计就是基于建筑设计这一核心的多专业整合设计,这不仅需要新技术的支持,同时也需要人才与理念的支持。我们应该认识到,建筑师不仅仅需要做好建筑设计,同时,对于生态理念、节能、技术、设备等方面都应该有所了解,甚至是还应该拥有环境工程师、智能工程师的技能与知识,并且还应该通过综合设计的方式,将种种要求都相互结合起来。就算建筑师本身还无法具备这样的知识与技能,也需要建立一个设计团队,将整体的设计实现。就国内外生态建筑的发展实际情况来看,还需要考虑到五个方面,即精心规划、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精心管理与惊喜服务。其中,规划是开始,设计师重点,施工时关键,管理与服务则是整体的保障,五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2.2经济上扶持 对于经济方面的扶持,我们也应该了解到:第一,在房地产市场之中所出现

土壤生态学结课论文

土 壤 生 态 学 结课论文 专业班级: 10土木工程6班姓名:李赣 学号:2010102907

秸秆还田对土壤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秸秆还田是把不宜直接作饲料的秸秆(玉米秸秆、高粱秸秆等)直接或堆积腐熟后施入土壤中的一种方法。秸秆还田具有促进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等含量的增加;提高土壤水分的保蓄能力;改善植株性状,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土壤性状,增加团粒结构等优点。秸秆还田增肥增产作用显著,一般可增产5%~10%,但是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并非易事。因此采取合理的秸秆还田措施,才能起到良好的还田效果。 秸秆作为物质、能量和养分的载体,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粮食单产水平的提高,使用秸秆的剩余量越来越多。秸秆直接还田是当前乃至今后秸秆资源利用的主渠道。以生态系统理论与方法对秸秆还田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研究结果均证明秸秆还田对农业生态系统有利。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秸秆的大量还田对农田土壤CO2、N2O 和 CH4等主要温室气体排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于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及物理状况的影响报道很多。施用作物残体能够提高水田耕层土壤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团聚体和微团聚体的含量,起到疏松土壤、增强粘质土的通透性等作用,并能增强土壤蓄水保水性能。同时,施用作物残体可使土粒的破裂系数降低,土壤微结构系数增加,特征微团聚体组成比例明显下降,具有明显的改土作用。古伯贤等就有机物料对土壤有机质结合形态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连续向土壤施入有机物料后,土壤总碳量、重组有机碳分别较对照增加34. 88 %~37. 21 %和30 % ,有机无机值复合度增加73. 57 %~75. 66 % ,有机无机复合量较对照增加27. 5 %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亲近大自然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我国地域 辽阔,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我们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的发展。就国内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做以预判,同时期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国内乡村旅游积极稳步的发展。我国广大农村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农业,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市场,意义重大。 关键词:乡村旅游现状分析发展对策 一、乡村旅游背景及意义 所谓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心理逐渐成熟趋向多元化,旅游过程更注重对相互文化的体验,农村和郊区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光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加之和城市相异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宣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当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产生了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起来。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农业资源丰富,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事业不断发展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有如下几点现实意义: 1、有利于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观念 通过城市居民的参与活动,把先进的科技知识带到乡村,有利于科技推广;

国内外绿色建筑的现状与发展

国内外绿色建筑的现状与发展 摘要:随着人类的文明、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对住房的需求,房屋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当中,而以牺牲环境、生态和可持续发展为代价的传统建筑和房地产业已经走到了尽头。发展绿色建筑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生态文明建设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其目的和作用在于实现与促进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高度的和谐统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之间充分的协调一致;国民经济、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又好又快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绿色建筑;发展状况;趋势 一、绿色建筑 1.绿色建筑的概念 人与建筑环境和谐共处是建筑永恒的发展主题,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一方面人们对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生态环境也在不断恶化,不科学的开发方式使生态问题日趋严重。在这种形势下,绿色建筑应运而生,可以说,绿色建筑对建筑行业和地产行业而言是个崭新的概念。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绿色建筑的定义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所谓“绿色建筑”,并不是指字面意义上的立体绿化、花园或绿色的建筑,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在满足人们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与自然资源,不对环境和生态平衡产生破坏,且在不会危害人类健康的条件下建造的建筑。绿色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节约资源(如节约能源、节约用地、节约用水、节约建材等)、保护环境及减少污染,为人类提供健康、舒适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所以“绿色建筑”又常被称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 2.绿色建筑的特征 绿色建筑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绿色建筑尊重当地自然,人文,气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此没有明确的建筑模式和规则。绿色建筑充分利用自然,如绿地,阳光,空气,注重内外部的有效联通,其开放的布局较封闭的传统建筑的布局有很多区别。 3.绿色建筑的内涵 3.1节约环保 节约环保就是要求人们在构建和使用建筑物的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呵护生态和减少污染,将因人类对建筑物的构建和使用活动所造成的对地球资源与环境的负荷和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和生态的再造能力范围之内。 3.2健康舒适 创造健康和舒适的生活与工作环境是人们构建和使用建筑物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要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适用和高效的活动空间。 3.3自然和谐 自然和谐就是要求人们在构建和使用建筑物的全过程中,亲近、关爱与呵护人与建筑物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将认识世界、适应世界、关爱世界和改造世界自然和谐与相安无事地统一起来,做到人、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 4.绿色建筑的意义 节约能源和资源,减CO2少污染建筑本身就是能源消耗大户,同时对环境也有重大影响。据统计,全球有50%的能源用于建筑,同时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也是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尽管诸如道路,桥梁,隧道等不能以绿色建筑去衡量,但是居住区,办公大厦,公寓等对资源的利用时周而复始的。

论生态建筑及发展趋势

论生态建筑及发展趋势 建筑112班李霄汉 2011051166 【引言】自从人类诞生以来,就开始不断消耗地球上的资源。随着蒸汽机的发明,人类开始大量使用煤炭;随着内燃机的发明,人类又开始大量开采石油。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发明了越来越先进的机器,这些机器一边贪婪地吞噬着地球上的资源,一边将产生的废水废气等污染物质释放到环境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人类生产生活的效率,而快速增加的人口更加加剧了环境恶化的趋势。直到8、90年代,全球的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全球大气环境问题才开始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人们开始意识到人类的过度开发资源和排放污染会从根本上破坏地球的生态平衡,最终一定会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保护环境”、“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等倡导大家节约能源降低污染的口号开始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的越来越频繁。 尤其是近几年,我国的环境状况日益恶化,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出现了轻重不等的雾霾天气,严重的时候能见度甚至不足20米,这不仅是危害到了道路交通的安全,影响农作物在阳光下的生长,更严重的是危害人们自身的身体健康。空气中的有害烟尘严重刺激呼吸道,诱发哮喘等呼吸道疾病,甚至致癌。人们在这样的天气出门只能戴上口罩全副武装。目前我国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试图缓解,比如关停污染严重的工厂,单双号限行,限制燃放烟花爆竹等。但是收效并不十分明显,因为减排虽然做到了,但是节能我们做的还差得很远。 水和电是人们生产生活中最常用到的两种资源。从建筑的角度来讲,如果能在建筑中提供一种设计,来促进生产生活用水的循环利用和分级利用,那么就能大大减少人们的用水量;如果在建筑设计中能够考虑到尽可能充分利用阳光来为室内采光,或是利用阳光所产生的冷热空气对流来加强夏季室内通风带走热量的话,那么就能减少室内灯光和空调对于电能的消耗,从而保护了环境。这就是建筑的生态化,这样的建筑就叫“生态建筑”。 【关键词】生态建筑节能节水技术 一、生态建筑的定义 所谓生态建筑,简而言之就是将生态学原理运用到建筑设计中而产生的建筑。它是新世纪最具有前途、最具有魅力的建筑形式之一。 生态建筑就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学以及现代高新技术,合理地安排和组织建筑与其他领域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与自然环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既利用天然条件与人工手段制造良好的富有生机的环境,而又同时要控制和减少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掠夺性使用,力求实现向自然索取与汇报之间的平衡。它寻求人、建筑、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 二、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的研究现状 在我国,建筑能耗占能源总消费量的比例已由上世纪70年代末的10%上升到目前的26.7%,接近世界建筑能耗占能源消费量30%的平均水平。如若加上建造房屋生产环节的间接能耗,建筑能耗的总量已占到社会总能耗的46.7%,因此,建筑节能是重中之重。在20世纪80年代顾孟潮就提出了“未来的世界是生态建筑学的时代”的观点,1994年5月,我国政府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提出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以后,我国环境保护运动日益扩大和深人,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标的绿色革命蓬勃展开。1996年3月,中国国家环保局推出两大举措:一是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二是实施“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计划”—在九五期间重点治理淮河、海河、辽河等的污染。199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正式将“绿色建筑体系研究列为九五重点资助课题”,1998年又将“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人居环境研究”列为重点资助项目。2000年我国颁布了《建筑节能技术政策》;2001年,建设部通过《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览》首次明确提出了绿色生态小区的概念和内涵;2001年开始实行《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001年我国第一部生态住宅评估标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出台,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以节约资源、防污染、保护生态为主题,创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推进住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三、主要的生态技术 1、太阳能建筑应用技术 所谓太阳能技术,即建筑物通过设计,能够高效、优化地对太阳能加以利用的技术。根据建筑物捕获、利用太阳能的系统不同分为主动式太阳能建筑和被动式太阳能建筑。 使用机械循环动力作为重要组成环节参与的太阳能建筑是主动式太阳能建筑;反之,在建筑物捕获、利用太阳能的过程中,没有机械动力作为主要环节参与的则称之为被动式太阳能建筑。在建筑设计中,应该尽可能多的使用被动式太阳能技术,因为主动太阳能技术需要消耗额外的动力。 经过查阅资料,特朗伯集热墙和水墙是被动式太阳能建筑中重要的两种类型,分别举例并加以分析介绍:(1)特朗伯集热墙 特朗伯集热墙是一种依靠墙体独特的构造设计,无机械动力、无传统能源消耗、仅仅依靠被动式收集太阳能为建筑供暖的集热墙体。(图1-图4为特朗伯墙在冬、夏季节白天、夜晚的工作原理。)

景观生态学课程论文

景观生态学课程论文 任课老师:宋会兴 论文题目:自贡富顺西湖的景观生态评价与规划班级:景观建筑设计13级2班 学生姓名:黄显洋 学号:20135446

2014年1月20日 自贡富顺西湖的景观生态评价与规划 摘要:富顺西湖位于富顺县城内西北隅,是一座人工修饰的天然湖,南大北小,形似平放的葫芦,素以荷花闻名。西湖原是钟秀、神龟、五府、玛瑙诸山雨水汇流的自然洼地。夏季荷花盛开,是居民和游人休憩玩耍的好地方。但由于缺乏管理,大多数的时间里西湖环境十分差。如果对西湖进行景观的规划,加强管理,势必增加游人数量,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关键词:景观生态规划管理和谐 1富顺西湖历史及景观现状分析 1.1历史 早在宋代即已疏凿,砌石为堤,隧成湖泊,“湖阔六七里”。经历代培修点缀,先后修建有西湖厅、湖光亭、凌波亭、吹香亭、春风亭、醒心亭、涣乐亭、景濂亭、浩然台、超然台。湖面逶迤,亭榭呼应,曲桥钩连,荷花映日,莲叶接天,垂柳列岸。湖中仿杭州西湖画舫造就的舫船,可在其中摆设筵席,宴请佳宾。解放后,西湖周长尚有1680米,水面51亩。1984年,富顺县人民政府拨专款改建了钟秀山、五府山之间的石平桥、为平拱结合的3孔龙风石桥;加宽改建了西湖影院通五府山的石桥;又从泊船嘴修通了连接湖心新修的碧波亭、红蕖榭的九曲桥。桥岸相接处,是一座亭亭玉立的西子姑娘雕像,脚踏荷花,手提花篮,目视湖中红荷碧叶,婀娜多姿。游人可越过西子姑娘、由九曲桥至亭、榭品茗悠叙,观赏风光。碧波亭是一座中西式园林建筑,雕梁画栋,古色古香,亭上有一幅对联:“异代人材辉泽畔;千秋月魄照湖心。”显然是赞扬清代戊戌六君子之一的邑人刘光第。前面则是宽敞明亮的红蕖榭,两条蛟龙缠绕柱上,各呈欢状,柱上也有一幅对联“红荷映日绿柳迎风物象柳

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进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也是当前旅游界的一个热门话题。1999年是中国国家旅游局规定的生态旅游年。世界人士预测,以走向爱护区、亲近大自然为主题的"生态旅游热"将在全球兴起。就在人们为我国旅游业面临难得的机遇而欣喜若狂时,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是旅游业对环境造成的近期和远期的危害。特不是目前有的人打着生态旅游的旗号,而实际上却做着破坏环境的旅游。因此,必须对生态旅游的真正内涵加以研究,结合我国的实际制订出生态旅游的法制法规和治理措施,并使生态旅游成为对旅游者进行生态教育的一所大学校。以此来爱护我们的自然景观与文化遗产,使旅游业成为一种可持续进展的绿色产业。 一、生态旅游概念的衍变与真正内涵 生态旅游是针对旅游业对环境的阻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旅游业。1988年,给生态旅游的定义是:生态旅游作为

常规旅游的一种专门形式,游客在观赏和巡游古今文化遗产的同时,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区域,尽情考察和享乐旖旎风光和野生动植物。这时期生态旅游的概念是指一种旅游业中的"复归自然"、"返朴归真"的观念。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更情愿到大自然中巡游而不是去现代的都市和海滨度假,强调进展旅游业中对自然景观的开发。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爱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爱护,是可持续进展的旅游。生态旅游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与自然和谐,同时必须使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机会与后代人相平等,即不能以当代人享受和牺牲旅游资源为代价,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地享有同等旅游资源的机会,甚至当代人在不破坏前人制造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前提下,为后代人建设和提供新的人文景观。同时,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必须使旅游者受到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 真正的生态旅游是一种学习自然、爱护自然的高层次的旅游活动和教育活动,单纯的盈利活动是与生态旅游背道而驰的。同时,生态旅游也是一项科技含量专门高的绿色产业,需要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多学科的论证,方能投产。需要认真

景观生态学的起源与发展

景观生态学的起源与发展 贾宝全杨洁泉 景观生态学是本世纪70年代以后蓬勃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以生态学理论框架为依托,吸收现代地理学和系统科学之所长,研究景观和区域尺度的资源、环境经营与管理问题,具有综合整体性和宏观区域性特色,并以中尺度的景观结构和生态过程关系研究见长(肖笃宁等,1997)。自80年代后期以来,逐渐成为世界上资源、环境、生态方面研究的一个热点。现在普遍的看法是,这门新兴学科是地理学与生态学相互结合的产物。要想能够对其来龙去脉有更全面的了解,这就必然要涉及以上两门学科中的一些相关思想的发展。地理学中,由于其学科跨度很大,并不是每一分支都与现代景观生态学有着直接的必然联系。对景观生态学的发生、发展意义重大的仅是其中的综合自然地理学,其中与景观学的关系更为直接和密切。 1 景观学的发展历史 地理学中的景观学产生于德国,19世纪末叶,由近代地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德国的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将景观的概念引入地理学中,他认为景观的地理学含义是"一个地理区域的总体特征"。作为一门研究景观形成、演变和特征学科的景观学产生于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德国地理学家Seigfried Passarge 于1919―1920年出版了三卷本《景观学基础》之后,又于1921―1930年出版了四卷本的《比较景观学》。在这两部著作中,他认为景观是相关要素的复合体,并系统地提出了全球范围内景观分类、分级的原理;并认为划分景观的最好标志是植被,同时,他还提出了城市景观的概念。作为景观学说的提出者之一的德国人文地理学家Otto Schluter 于本世纪初发表了《人类地理学的目的》一书,在该书中他提出了文化景观形态学和景观研究是地理学的主题的观点。在1952-1958年间先后完成的三卷本《早期中欧聚落区域》一书中,他提出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区别,并最早把人类创造景观的活动提到了方法论原理上来。其实有关人文景观的思想,早在1925年即在美国人文地理学家Carl Sauer的《景观的形态》一书中得到了反映,在该书中,Sauer 提出应重视不同文化对景观的影响,认为解释文化景观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卷,1990)。自本世纪30年代以后,又出现了一个景观学研究的中心,这就是前苏联的景观学研究。其代表人物为贝尔格。他于1913年即提出,景观是地形形态的一定的、有规律地重复的综合体或群体这一概念。1931年,贝尔格的巨著《苏联景观地理地带》一书出版,该书是苏联系统阐述景观学原理的第一次尝试。在该书中他进一步明确和补充了1913年所下的景观定义,提出了景观的例子,研究了景观与其组成成份之间的相互作用,谈到了景观的发展与起源问题。由于贝尔格等最初的景观研究者们,没有赋于景观任何分级的意义,而把它看成是任何的地理单元,即把它用作是"地理综合体"的同义词,因此,在以后的研究当中,出现了一些自相矛盾或不好理解的东西,为此,许多后继的研究者们,针对这些缺陷做了许多研究工作,以致于形成了苏联景观研究的两大学派:类型学派和区域学派。类型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M.A.别尔乌辛等,而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拉孟斯基、C.D.卡列斯尼克、H.A.宋采夫、伊萨钦科等,而尤以区域学派的影响为甚。H.A.宋采夫1947年在全苏第二次地理学代表大会上关于景观问题的报告,被认为是继拉孟斯基、卡列斯尼克、苏卡乔夫等人之后,对景观学说的第一个巨大贡献。在这一报告及其以后的著作中他给了景观一个新的、更为确切的定义:景观是具有同类地质基础和相同的一般气候的、发生上一致的地域,这是由几个或许多部分―限区―组成,后者在景观范围内形成有规律的结合。之后,又有许多地理学家在相当多的著作中对景观学说进行阐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波雷诺夫和彼列尔曼的工作。他们奠定了景观地球化学的基础,他们主要研究景观中化学元素的迁移,形成了苏联又一个景观学研究方向―景观地球化学研究方向(伊萨钦科等,1962;贝尔格等,1964)。

人类对自然界生态平衡的探索历程

人类对自然界生态平衡的探索历程 1 人类对自然界生态平衡的最初认识 生态平衡指的是一定的动植物群落和生态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各种对立因素通过相互制约、转化、补偿和交换等作用,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状态。比如,在自然情况下,某一地区的棉蚜由于受到瓢虫、草蛉等天敌的控制,它的种群数量维持在低度水平,不致引起棉花的减产。早在十九世纪中叶,达尔文在他的《物种起源》一书里,曾经用“生存斗争”来概括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以及它们跟无机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达尔文依据观察到的事实,认为在一个区域里猫的多少,通过田鼠、土蜂等环节可以决定三叶草长得是不是繁盛。事实上,自然界的各种关系远不是这样简单,用达尔文的活来说,“在战争之中,更有战争,此起彼伏,胜负迭见”。然而,最后各方面的努力常常达到一个均衡状态。虽然细微的变动完全能使一种生物压倒另一种生物,可是自然界的面貌却可以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保持一致。这是因为对于每一个物种来说,在不同的生命时期、不同的季节或者年份,大致总有不同的因素在作用着;其中常有某一种或者几种的作用力量最大,但是总要凭全部作用的汇合来决定那个物种的平均数,甚至决定它的生存。达尔文说:“当我们在河岸上看到生长茂密的植物或灌木,以为它们的种类和个数比例的决定是由于所谓偶然机会,但是这个看法是多么荒谬!每个人都听说过,当美洲的一片森林被砍伐以后,会有一片极不相同的植物群出现。在美国南部古代印第安的废墟上,我们可以推想,以前地面上的树木一定曾经全部清除过,可是现在所生长的植物却和周围的原始森林,显示了同样美丽的多样性和同样比例的树种。”这就是说,一个生态系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相对均衡、稳定的。因为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甚至整个自然环境中的各种因素,都是相互作用着的。达尔文的这种概括对于认识有机界的人口规律,无疑是很有价值的。正象恩格斯说的:“自然界中的有机体也有自己的人口规律,不过这种规律还完全没有被研究过,而证实这种规律,一定会对物种进化的理论有决定性的意义。是谁在这方面给了决定性的推动呢?不是别人,正是达尔文。” 2 生态学的提出 继达尔文之后,德国进化论者海克尔在1869年,首次把研究生物和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叫生态学。1935年英国植物学家但斯雷提出生态系统概念。这一概念把生物群落和它所在的无机环境,看成是一个完全的自然实体;它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各种成分的数量关系和状态保持稳定,趋向相对平衡。因为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具有自我维持和修复重建的能力。 20世纪四十年代初,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对一个面积五十公顷的湖泊作了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最后用确切的数据说明生物量随食物链的顺序,是从绿色植物向食草动物、食肉动物等不同营养级转移,并且有稳定的数量级比例关系。通常后一级生物量只等于或者小于前一级生物量的十分之一(或者百分之十)。林德曼把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不同利用者之间必然存在的这种定量关系,叫做十分之一定律。如果把这种关系表示在图上,用横坐标表示生物量,在纵坐标上把食物链中各级消费者的数量依次逐级标出,那么整个图形就象个金字塔,叫做群落中的数量金字塔。 现在,生态学家一般都用生态系统来表示某一有机体和物理环境,某一有机体和生物环境,以及生物环境和物理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这种关系也可以说构成了一个生态模型。在这个模型中,X可以是动植物,也可以是人类本身。如果X是人类本身的话,那么物理因素和有机体之间的相互转化,就要包括所有的环境科学,包括人类生理学和地理学;生物因素和有机体之间的相互转化,就要包括农业、林业和传染病害;而在有机体之间的关系,甚至可以把所有的社会科学都包括在里面。

生态建筑发展现状分析

生态建筑发展现状分析 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生态建筑是建筑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和必然选择。20世纪60年代诞生的生态建筑在最近几十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当前,生态建筑已成为全世界各地区建筑设计师们所共同注目的热点话题。 一、生态建筑的基本内涵 生态建筑,即是综合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原理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等,合理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他自然、社会等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建筑和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生态建筑在满足人们基本的居住需求的基础上,同时强调了室内的局部微气候条件以及生物调节功能,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人—自然—建筑”和谐的舒适空间。从生态建筑的概念来看,该类建筑至少具有自然特性、高品质以及可持续环保特性。生态建筑强调自然环境与居住空间的结合,通过技术或者巧妙的构思在建筑内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因子,美化室内环境的同时也提高了居住的品质,并且能在较大程度上节约能源资源,达到可持续环保的目的。 二、我国生态建筑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受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西方发达国家在生态建筑方面的发展要领先于我国,例如德国,政府对环保事业的积极热情的推动使生态建筑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太阳能、生物能、地热等清洁资源以及可再生生态资源、现代节能技术等均在生态建筑中得到了非常好的应用,生态建筑的市场化程度非常高。反观国内,虽然生态建筑这个词语早已广为熟知,但是真正熟知其概念内涵的人较少,真正做到节能低耗的案例少之又少,因此生态建筑未能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国内生态建筑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以技术实现建筑的生态化功能,成本较高。生态建筑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其中所包含的技术也分为多个层次,高技术生态建筑强调用现代高新技术和高品质结构、材料来实现建筑结构功能的完整舒适性,但是往往有些技术设备的实现本身具有较大的经济代价,使得建筑的建造成本大大增加。另外,有些技术设备的应用可能降低建筑在后期使用过程中的能耗污染等,但是在发展不够成熟的情况下,制作完成这些技术设备的过程有可能会产生高污染,存在污染转移的表象,例如,在太阳能技术最初发展阶段,生产该材料的过程却会产生高污染,因此必须将前期代价与后期效益进行综合考量。生态建筑的发展也是,在其发展应用过程中,必须紧紧围绕“生态”这一核心,不管是从生态环境还是从经济效益方面考虑。2.符合国情的理论研究比较缺乏。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生态建筑的理论研究,但是却与西方先进国家存在不小的差距,

生态学小论文

华 中 师 范 大 学 研 究 生 课 程 论 文 论文题目 现代生态学特点与发展趋势——以全球气候变 化对生态影响为例 完成时间 2014年6月 课程名称 现代生态学原理 专 业 自然地理学 年 级 2013级 成 绩 评卷人 姓 名 刘志方 学 号 2013112032

现代生态学特点与发展趋势 ——以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影响为例 摘要: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生态的变化,本文通过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植物生态、昆 虫生态、动物生态、水文生态等的影响,来分析现代生态学的发展特点以及发展趋 势,得出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层次、时-空尺度、内容和技术方法上均有较大的转变, 并对可持续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现代生态学;全球气候变化;特点;趋势 1 引言 现代生态学已普及到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形成了各门具体学科和领域。现代生态学向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发展,一方面在分子、细胞等微观水平上探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关关系;另一方面在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宏观层次上探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关关系。生态学研究的范畴也从分子、基因、器官、有机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直至全球。按生物的组织层次划分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分为分子生态学、生理生态学、遗传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按生物类群分为植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昆虫生态学、动物生态学;按生物栖息地来划分生态学分为森林生态学、草地生态学;按生态学应用的类型分为农业生态学、资源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和经济生态学。 以全球气候变化为核心的全球变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也是人类最伟大的成就—以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规模大量创造物质财富的直接结果。本文以全球气候变化为例,分析现代生态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从而分析现代生态学的发展特点及趋势。 2 研究案例 2.1全球气候变化对植物生态的影响 全球气温的上升可能对红树林有积极影响的一面,如气温升高的影响可能改变其大规模的分布、林分结构与提高原有红树林区的多样性,以及促使红树林分布范围将扩展到较高纬度盐湿地区,这会使原先没有红树林的地区变为适宜红树林生长;此外,全球变化对森林植物的影响也是很明显的,气候可通过直接和问接作用影响凋落物的分解,过程,是影响凋落物分解的最基本生态因子。水热条件直接影响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淋溶作用和微生物活性,从而对凋落物分解动态产生显著影响。例如,气温升高可使凋落物分解率增加4%~7%,Pausas等对地表和不同土层凋落物分解速率的研究表明,相对较高的地表温度更有利于凋落物的分解.Vitousek

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和发展未来的思考

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和发展思路的思考 关键词生态旅游中国前景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生态环境越来越引起全世界广泛的重视。为了兼顾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生态旅游概念顺势而生。我国生态旅游起步迟,但基础雄厚,发展快,我们应加大投入和策划,让生态旅游在我国普及起来。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 “生态旅游”这一概念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豪·谢贝洛斯拉斯喀瑞(H.Ceballos-Lascurain)在1983年首次提出来的。生态旅游是指在一定自然地域中进行的有责任的旅游行为,为了享受和欣赏历史的和现存的自然文化景观,这种行为应该在不干扰自然地域、保护生态环境、降低旅游的负面影响和为当地人口提供有益的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情况下进行。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二中国旅游业现状 随着经济的增长、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工业化却使得我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面临下降的威胁。虽然这些年旅游业价格一再下跌,广大百姓也可以享受的起旅游花费,但是普通的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已经无法满足游客需求。现在人旅游的目的更多的在于享受清新、轻松、舒畅的自然与人的和谐气氛,探索和认识自然,增进健康,陶冶情操,接受环境教育,享受自然和文化遗产,所以回归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美景、享受原野风光和自然地域文化的需求无法满足。 然而同时,许多旅游区已不同程度地遭受到污染和破坏有些旅游区的环境和生态污染十分严重,过度的人工开发,过度的谋取暴利,环境已经不堪重负,旅游业的能否进一步发展成了问号。所以只有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保护生态环境免遭破坏,让旅游和保护均有收益时,旅游业才能长期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生态旅游现状 1982年,中国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建立,将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此后,森林公园建设以及森林生态旅游突飞猛进的发展,至1999年初全国已经建起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森林公园近900处。从1956年开始建立第一批自然保护区以来,至1997年底,共建各类自然保护区932处,其中国家级的有124处,被正式批准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有14个。中国共有512处风景名胜区,总面积达9.6万平方公里。在1999年,四川成都借世界旅游日主会场之机推出了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大佛等景点,开发生态旅游产品。随后,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举办国际森林保护节,推出武陵园等生态旅游区。以湖南和四川为起点,生态旅游逐渐在全国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