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业_空间与交通一体化的临空经济区发展规划技术体系_张国华

产业_空间与交通一体化的临空经济区发展规划技术体系_张国华

产业_空间与交通一体化的临空经济区发展规划技术体系_张国华
产业_空间与交通一体化的临空经济区发展规划技术体系_张国华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临空经济区开始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临空经济区的形成是航空经济在产业、空间、交通三要素协同演化下的结果,同时也是政府出于刺激经济发展目的下主动规划的产物。因此,从产业、空间、交通三要素协同的角度对临空经济区进行规划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激发其作为城市经济增长极的重要途径。研究从分析产业、空间、交通三要素的基本关系入手,提出了基于三要素协同发展的临空经济区发展规划技术体系,并分别对产业、空间、交通体系中的核心技术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空港;临空经济区;产业;空间;交通;一体化

[文章编号]1006-0022(2014)11-0011-06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A

Airport Industry Development Planning T echnique For Industry , Space, Transportation Integration/Zhang Guohua, Li Linglan, Li Defen

[Abstract] Airport industry park is becoming an important form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is the result of industry, space, and transportation interaction, and also a planning product of government. Therefore, planning for industry, space, and transportation coordination is an important approach of enhancing the industry park as a growth pole. The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of industry, space, and transportation, raises a technical system for their coordination, and discusses the key techniques in each component.

[Key words] Airport, Airport industry park, Industry, Space, Transportation, Integration

产业、空间与交通一体化的临空经济区发展规划技术体系

□ 张国华,李凌岚,李德芬

0引言

在新型城镇化战略背景下,基于不同的经济条件和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产业的空间转移和人的流动是影响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所在。如何尊重临空经济区因其交通属性所带来的产业衍生,把握产业在空间上的拓展特征,提供与产业特点相适应的交通设施,并能有效引导产业在空间上的良性和自主流动,是新时期下临空经济区发展规划亟待破解的问题。因此,协同产业、空间、交通三要素进行一体化的临空经济区规划是激发空港作为全球化背景下战略资源的触媒效应,是推动实现人的城镇化、充分激发市场主导作用的关键。

1临空经济区产业、空间、交通三要素互动发展

规律研究

1.1三要素的基本关系解析

产业、空间、交通三要素的相互联系要追溯到传统的区位论。从企业生产的角度讲,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其永远的目标,成本最小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条件。

从城市发展进程可以看出,城市综合交通网络总是由多种交通方式组成的,通常由能够代表当时技术水平的交通方式来主导城市产业布局和参与城市空间组织(图1)。不同类型的产业在空间上的落实会形成不同性

[作者简介]

张国华,教授级高级规划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市中心综合交通研究院院长。李凌岚,高级规划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市中心综合交通研究院空间规划所所长。

李德芬,高级规划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市中心综合交通研究院发展合作部副主任。

质的城市功能体,各种城市功能体的有机组合引导城市形成稳定的空间结构:①资源密集型产业,运输成本对资源密集型产业布局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能源、石化及冶炼等重化工产业通常紧靠港口、铁路货运站等布置。②资本密集型产业,对该类产业来说,快速转运、加快资金流通极为重要,且终端产品对“门到门”运输服务要求更高,因此该类产业通常布置在高速公路网络周边地区。③信息密集型产业,该类产业对时间成本的敏感度远高于经济成本,高效率、高服务水平的运输才能满足信息时代人们进行密切交流与信息交换、高附加值货物运送的要求。因此,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通常布置在空港与高铁站周边或交通可达性较高的地区。

1.2临空经济区发展的演化机理

临空地区的发展是伴随空港及其区域发展而不断进化的,从国内外案例总结及理论研究可以看出,机场本身的发展包括航空物流、航空客运和交通集散设施,以及区域外部经济是空港临空经济区形成的主要驱动力,其发展过程也表现为产业、空间、交通三要素的动态作用过程。

空港投入运营后,随着客货流量的增大,空港区内的各种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不断得以完善,空港职能向多功能综合发展。由于空港的建设和运营改善了周边地区的区位条件与基础设施,提高了近邻地区的可达性,使得空港近邻地区成为区域内吸引投资的重要场所,促使空港近邻地区的发展和繁荣。此时,

需要交通设施以及城市经济、政策发展

推动力来与该地区的优势相叠加,推动

该地区的发展,形成“引力+推力”的

作用模式。

随着城市的郊区化和城市外围快速

环线系统的完善,城乡边缘带进入了飞

速发展的阶段。这些边缘带往往都通过

交通走廊与机场有着便捷的交通联系,

将这一区位优势和自身的特点相结合,

通过科技园、技术城、工业园及城市次

中心等各种形式发展起来。区域和整个

机场腹地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域经济外

向性的扩大增强了空港的枢纽地位,从

而使得空港所在的都市在世界城市体系

和航空枢纽体系中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此外,临空经济区的形成已经不仅

仅是航空经济自然增长下的产物,同时

还成为当地政府出于刺激经济发展目的

主动规划的产物。对具备足够区域经济

基础支撑和航空产业运输基础的空港,

政府的规划建设也成为强化空港区域经

济增长极作用的途径之一。因此,从产业、

空间、交通三要素协同的角度对临空经

济区进行规划是激发其作为城市经济增

长极的重要环节。

2临空经济区产业、空间、交通协同

规划技术体系研究

2.1体系框架

首先,要进行基础研究。通过空间

分析方法梳理大型空港枢纽与临空经济

区、都市区以及城市群等不同层面的城

镇空间、产业集聚和综合交通的特征;

通过上述三要素协同规划理论识别区域、

城市以及内外衔接方面的问题。

其次,要做到要素协同。通过多维

度分析方法,识别产业集聚的区位差异与

优势,提出临空经济区产业门类选择及

区位选择建议;在城市总体规划等相关

规划指导下,明确临空经济区空间发展

模式,提出区域战略空间节点和用地布

局等;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指导下,

梳理临空经济区综合交通系统,规划对

外综合交通体系及相关枢纽的空间布局,

包括高速公路及公路网的完善、出入口

调整,高铁、国铁和城际铁路等多层次

轨道系统衔接及集疏运系统规划等。

最后,构建临空经济区的骨干交通

网络。通过功能结构、用地布局和综合

交通骨干网络三者间的协同分析,将以

道路为主体的传统发展模式转变到以轨

道为主体的公共交通模式去组织临空经

济区产业、空间,统筹协调好多层次轨

道交通系统与临空经济区的关系(图2)。

2.2临空经济区产业选择

2.2.1三维分析法把握产业发展方向

临空经济,实质是依托空港区域与

外部联系的便利性,经过产业的演化在

以机场为中心的经济空间形成的航空关

联度不同的地区产业集群的现象。新经

济地理学研究指出,研究产业空间集聚

的形成机制,侧重点不在于区域间的外

生差异,而是更倾向于研究造成产业集

聚的内生增长,笔者从这个角度出发,

结合空港地区产业研究案例,总结出从

三个不同维度分析临空经济区产业集聚

特征的方法。

(1)维度一:空港地区自身产业发展

趋势。

临空经济区的产业会围绕机场在该

区域聚集,这种聚集的起点在于机场,

所以空港航运枢纽核心运营产业是保证

空港地区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求。而真

正决定空港地区产业发展的是航空关联

产业链。结合国际大型空港发展经验可

以发现,其主要关联产业包括物流业、

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型

服务业。

发展航空物流业是为空港地区集聚

更多发展资源的重要途径。航空物流业

的发展对增强空港地区综合产业竞争力、

图1 三要素基本关系示意图

增强空港区的品牌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此基础上也为临空经济区的其他产业发展带来机遇。

高新技术产业将成为空港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石。通过对国际上先进案例的分析可知,临空经济区内的高新技术制造业通常由航空航天制造业、电子与通讯设备制造业、计算机与办公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品制造业等组成。这些产业的产品有以下特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重量轻、体积小、产品生命周期短、市场敏感度高和对航空运输服务的需求量大等。高新技术产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效应,对空港区内经济总量的增长有很大的贡献。

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型服务业将成为空港经济发展的新宠。临空经济区内现代服务业又可细分为金融保险业、咨询代理服务业、计算机应用服务业、房地产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以及旅馆住宿、娱乐健身业、餐饮业、旅游服务业、居民与个人服务和会展业等消费性服务业。这些产业的出现和发展丰富并优化了空港地区的产业环境,成为该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2)维度二:空港所在地区产业发展态势。

临空经济区的产业必须依托所在城市的竞争力优势和经济腹地的雄厚实力,因此结合空港地区产业发展特征,通常从以下产业类型进行分析:物流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和核心竞争力产业;分析产业发展现状、优势和劣势,判断其发展是否有基础、有潜力。

(3)维度三:相关政策要求。

政府力是临空经济区发展的重要作用力,临空经济区的产业发展一定需要在地区—区域—国家战略下进行引导。因此,临空经济区的产业发展需要结合国家对地区的相关政策要求,或者当前时代发展的需求进行分析。以长沙黄花空港城产业发展的政策要求为例,《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提升》提出了构建

两型产业体系,并提出两型产业发展策

略,包括先导性产业和战略性产业(图3),

这就要求临空经济区的产业规划要符合

城市群产业发展总体策略。

(4)“三维”统筹,分析产业发展方向。

综合三个维度下的分析结论,叠加

统筹得到临空经济区的产业发展方向。

以“长沙黄花空港—高铁城”发展战略

为例,利用三维分析模型得到临空经济图2 三要素协同下的临空经济区发展规划技术框架图

图3 两型产业发展要求示意图

图4 “长沙黄花空港—高铁城”三维分析模型示意图

的产业方向如图4所示。

2.2.2构建产业筛选模型判断产业类型

在产业发展方向识别之后,需要建立空港地区产业筛选模型对潜在产业进行筛选评价,评价的目的是运用特定的评价理论和方法,通过预先判断企业是否适合入驻临空经济区,最终为决策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1)阶段一:空港地区潜在发展产业初步筛选。

设定与临空经济区产业发展相关的五个关键评价指标层:区位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联系效益能力和社会环境因素。根据各个指标层的相对重要程度确定其比重,然后从各指标层选取指标,建立定量的评价模型,筛选有发展潜力的产业(表1)。

(2)阶段二:产业类型细化筛选。从产业对临空经济区带来的价值角度出发,再次评价门类筛选的结果,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设定八个关键指标:产业规模、产业增长性、增加就业能力、产业技术性、产业关联性、对经济影响、对环境影响和产业发展潜力(表2)。

2.3临空经济区空间布局2.

3.1临空经济区产业布局特征

临空经济区产业的空间布局一般具有同心圆的圈层分布特点,遵循与机场在空间上的关联度进行布局的基本规律。机场周边地区的交通干道通常呈现出以机场为同心圆的放射性形态,这些交通干道导致运输成本的大小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是临空经济区产业布局的重要决定因素。此外,区域规划的空间结构也对临空经济区的产业布局有一定的影响(图5)。

2.3.2临空经济区空间拓展模式

通常情况下,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临空经济区的产业分布难以采取经典圈层理论所述的同心圆模式,而是呈现出多种空间形态。本文通过对大量案例的梳理,总结得到以下五种模式(包括同心圆模式)(图6)。

2.3.3以厦门翔安空港新城为例,分析三要素协同下的临空经济区发展模式

在临空经济区布局特征及发展模式的指导下,突破以往临空经济空间规划方法中单一从空间及功能特征方面考虑

的模式,加强与产业发展、综合交通等多个影响因素的协同。

翔安机场位于独立的海岛上,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向大陆腹地延伸的偏侧式发展模式。延伸时,受厦门本岛、泉州环围头湾发展区及翔安新城中心的辐射作用,其方式将不再是均衡的蔓延式拓展,而是呈现明显的有三大主导方向的“指状发展”趋势。

首先,在功能上,根据临空经济区产业布局的圈层特点,以及产业对运输时间和成本敏感性的差异性特征,结合地区发展实情,翔安机场空港区将以机场基础功能设施和相关功能设施为主;紧邻空港区将发展商贸、会展、居住、娱乐、旅游度假、高科技制造和货运物流业等;空港相邻区将发展科技研发、跨国总部、金融及娱乐等功能。

在确定三大主导方向的偏侧式发展形态后,须将交通和产业的影响因素充分考虑进来,以统筹得到不同方向上的核心发展功能。在厦门本岛方向,依托本岛的高端服务业,同时考虑紧邻临空港区的产业发展特征,沿城市轨道及快速路廊道方向布局商贸、会展、娱乐、旅游度假和货运物流等产业;在翔安新城方向,考虑与新城的联动发展效应,充分激发空港对翔安新城的带动作用,同时考虑空港相邻区的产业发展特征,沿城市轨道及快速路廊道方向布局金融、娱乐、商业以及相关城市功能等;在泉州围头湾方向,受该方向临近机场岛的工业港的影响,考虑空港相邻区的产业发展特征,沿高速公路廊道方向布局临空产业园、物流园,以形成空港、海港产业联动发展的倍数效应。而对于企业总部基地、高科技制造、创意研发和文化科教等临空经济区的重要功能,将布局在与机场有最便捷联系且自身有较高可达性、城市交通设施密集的机场岛的北面大陆腹地,与其东西两侧的功能区形成有机协同(图

7)。

A1区位因素

B1 产业与机场关联性

B2 产业与空港地区核心城市关联性B3 产业对土地成本的敏感性B4 产业对人力资本的敏感性A2经济因素

B5 GDP 贡献能力B6 需求收入弹性B7 市场占有能力B8 产业专业化程度A3 技术因素

B9 R &D 投入强度B10 产业创新能力B11 劳动生产上升能力

A4 联系效益能力B12 产业关联能力B13 产业影响能力

B14 产业感应能力A5 社会环境因素B15 可利用资源B16 废弃物排放

B17 社会责任

1 潜在产业筛选模型

产业规模

指一个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产品销售收入)具有多少万元规模

产业增长性表示企业规模增长的速度增加就业能力表示企业可以增加提供的就业岗位能力

产业技术性表示经济活动中,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存在的广泛的、复杂的和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

对经济的影响表示企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能力对环境的影响表示企业产品生产对环境的污染情况

产业发展潜力

表示产业未来的发展前景

表2 产业类型细化筛选模型

2.4临空经济区综合交通体系构建

交通设施是市场起决定作用下产业自主流动的“引导渠”,其规划的合理性、便捷性及与产业运输特点的匹配性,直接决定了临空经济区产业的发育程度。因此,研究协同产业发展的临空经济区交通规划是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实现产业空间落地的关键。

随着空港尤其是大型空港的空间服务范围不断拓展,其不再局限于仅与所在的城市相联系,因此研究将机场服务范围从大到小划分为三个层面。

2.4.1城镇群层面

随着区域社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区域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大型空港服务整个城镇群地区的趋势愈加明显,大型机场区域客流(非所在城市的本地旅客)的比例不断提高,如重庆江北机场1/3的客流来源于重庆主城区以外(图8)。因此,大型空港应具备服务于整个城镇群综合交通集散的能力,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应明确空港枢纽能为区域交通客货运需求提供服务。

以机场所在的城镇密集地区的城镇体系规划或城镇群规划作为基础,以该地区高速公路、高铁及城际轨道规划网络为前提,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交通需求预测技术,识别机场区域客货运需求规模与空间分布等,利用综合交通供需平衡方法判断区域综合交通网络能否满足交通需求,重点对服务城镇密集发展的廊道或区域客流主导方向的通道供需能力进行测试评估,并提出相应的调整优化方案。

2.4.2都市区层面

在设施方面,根据前述临空经济区产业发展分析可知,临空经济区随着所

在区域产业升级和发展模式的转变,将逐步形成高科技园区、大型会展区、总部商务集中区、高端文化娱乐区和高速铁路枢纽地区等一系列功能区,这些功能区与空港之间的交通联系强度持续增强高,需要高水平、高效率的交通服务,

因此有必要在整个都市区层面上分析机

场客流与主要功能区的交通网络空间分

布,根据都市区范围内航空指向型用地

的布局和集疏运的具体需要,构建以空

港为服务核心的“双快”网络——快速

道路和快速轨道系统。

在需求方面,需从分析都市区临空

指向性明显的功能区的需求特征入手。

在客运需求方面,应该着重考虑都市区图5 临空经济区产业布局特征示意图

图6 独立模式示意及案例——香港机场

图7 翔安空港新城发展模式示意图图8 重庆江北机场主城以外客流空间分布图

范围内公共服务业聚集的片区,一般而言,包括上述各级城市中心、城市副中心、大型会展区、酒店及高端文化娱乐集中区等;在货运需求方面,应该重点考虑都市区范围内的高科技产业园区、保税物流园区等节点,如图9、图10所示。在按照人口比例分配航空客流的基础上,应综合以上航空需求生成强度较高的功能片区或节点,考虑各类用地的影响因素,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修正和完善航空客流在城市范围内的分布。

2.4.3临空经济区层面

临空经济区与机场、主城区以及更广泛的区域辐射范围均存在大量差异化的交通联系需求,需要在相对有限的空间范围和道路交通资源内进行划分与梳理。此外,临空经济区内与机场紧密联系的用地更加集中和多样,鉴于这些交通规划组织设计上的特点,应该独立考虑。

临空经济区在空间上一方面需要承接上两个层次确定的各种交通设施用地落实且衔接机场,另一方面需要详细分析自身的客货运输需求,对相应的交通设施提出反馈意见。

在交通规划和组织的原则上,应该注重处理好“合”与“分”的关系。“合”指机场与上述临空指向型开发用地之间的交通联系;“分”指临空经济区发展

所引发的与空港集疏运无关的交通,应

避免其对空港集疏运网络产生干扰,影

响集散效率。

鉴于空港交通枢纽的各种交通设施

都会在临空经济区范围内布局,该层次

的需求分析应不仅停留在主要通道和走

廊供需分析上,还应细化至可供详细交

通工程设计依据的较为微观的需求分析

结果,如快速路出入口的具体位置、立

交节点主要车流的方向及大小等。

3结语

在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下,构建产

业、空间与交通一体化的临空经济区发

展规划技术体系,即是在基础研究中立

足城市群、城市、临空经济区三个层面,

对产业发展、空间结构、综合交通三要

素的特征进行解读和剖析,找到三要素

协同中的问题与启示;在发展目标的引

导下对产业选择、空间模式及综合交通

进行协同分析,得到临空经济区发展的

基本框架,包括产业发展方向、空间拓

展模式及重要的对外/城市交通设施骨

架方案,进而在基本框架的指导下进行

临空经济区的详细规划设计。如此,从

三要素相协同的理论方法出发,合理制

定产业发展策略、构建规划空间结构、

优化空港综合换乘衔接系统、提高空港

综合枢纽服务水平和提升临空经济区发

展优势,是临空经济区适应经济全球化

新趋势、促进生产要素在国内外高效有

序流动及全力提升空港枢纽自身竞争力

的重要技术手段。

[参考文献]

[1]曹允春,席艳荣,李微微.新经济地理

学视角下的临空经济形成分析[J].经

济问题探索,2009(2):49-54.

[2]张国华.大型空港综合交通枢纽规划设

计技术体系研究[J].城市交通规划,

2011(4):61-67.

[3]尹建华,王兆华.北京市临空经济发展

战略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9(11):

97-99.

[4]王晓川.国际航空港近邻区域发展分析

与借鉴[J].城市规划汇刊,2003(3):

65-68.

[5]《2013中国临空经济发展报告》编委会.

2013中国临空经济发展报告[R].2014.

[收稿日期]2014-10-20

9 厦漳泉都市圈轨道网优化示意图图10 翔安机场临空经济区交通组织模式图

最新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 2008-5-27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北京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增强北京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有力举措,是推进北京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为促进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根据《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 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科教文化资源丰富,各类创意人才荟萃。20世纪90年代,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并率先提出发展文化产业,“十五”以来形成了文艺演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会展、古玩艺术品交易等优势行业,并呈现出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明显趋势。特别是2003年以来,随着北京市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初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市场格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步伐加快;文艺演出、影视节目制作、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广告会展、古玩及艺术品交易等传统行业优势进一步凸显;文化旅游、文化体育休闲、动漫网游、设计创意等新兴行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一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正在形成,吸引相关文化机构和企业集群式发展。到2005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总资产达到5140.3亿元,实现增加值700.4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0.2%,营业总收入2793.6亿元,实现利润110亿元,

上缴税金123.6亿元;按现价计算,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比2004年增长14%,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柱地位初步确立。 当前,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面临良好发展机遇。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首都城市功能的定位,首都城市所承担的文化传播的社会责任,国内外市场对中国优秀文化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使北京具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强大动力。从国际看,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发展创意经济有利于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从国内看,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加剧,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有利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从北京市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运作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初步形成,建设繁荣、文明、和谐、宜居新北京,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都为北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宝贵机遇。 同时也要看到,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各个文化行业中心市场功能建设尚不平衡,文化创意人才价值尚未充分发挥,文化生产力素质有待增强,文化创意产业链条尚不够完善,由此造成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能力不强,文化创意产业的知名企业、驰名品牌还不多,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还不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开发有待完善。正视不足和差距,抓住机遇,应对挑战,需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立足环渤海,面向国内外,把握战略重点,抓住关键环节,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培育市场主体,健全要素市场,大力发展北京文化创意产业。 二、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中国城市智能交通

中国城市智能交通 中国智能交通系统研究起步较晚,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在国家相关部委的组织下,我国交通运输领域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开始跟踪智能交通系统相关技术,经过20年左右的发展和积累,在智能交通技术研发、产业化、系统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纵观我国智能交通发展历程,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2000 年之前,中国智能交通基本处于城际智能交通的科技攻关、国家智能交通体系框架和标准的研究等层面,城市道路智能交通系统示范或开工建设的项目不多,主要围绕北京、上海、大连、广州等地展开。 2000~2005年,城市道路交通信息采集、信号控制与诱导、视频监控等示范工程逐步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国内科研机构及企业在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市场化等方面的发展,由此阶段开始,中国智能交通发展进入实质性建设、应用实验阶段。 2005~2010年,智能交通进入高速发展期,交通高清视频检测、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等多种主流技术在国内得到应用。国家道路交通安全科技行动计划、国家“863”计划智能交通系统专题等国家级科研项目的设立和执行也都推动了产业发展。 2011年以后,随着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成熟,智能交通产业专业化分工日趋明确,专业性解决方案逐步成熟,增长服务运营成为新的发展目标。 中国城市智能交通系统产业化发展趋势 智能公交系统 “公交都市”的提出为全国公交事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2012 年以来,乌鲁木齐、银川、连云港、兰州、枣庄、宜昌、武汉等十余个城市正在建设和即将建设BRT工程,继深圳、郑州之后,有20多个城市将“公交都市” 作为激励“公交优先”发展的重要政策之一[4]。各地大力开展公交都市示范 工程,智能公交系统建设呈蓬勃发展之势,预计未来的5年内,智能公交系统每年的市场容量为50亿元以上。在这些项目的基础上,GPS运营调度、车载视频 监控、客流统计、电子站牌、公共交通领域的车载终端、通信系统、智能调度系统等科技手段将会得到全面应用,能够极大地提升公交优先的可实现度。目前,国内涉及智能公交领域的厂家至少超过300家,而随着公交车辆对社会交通分担比例的不断提高,公交智能化需求会愈发旺盛,在产品标准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行业运作模式进一步成熟的前提下,智能公交产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交通大数据技术 大数据是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IT产业的又一次颠覆性革命。智能交通作为计算机、控制、通信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集成应用的产物,其系统建设的核心是数据的采集、存储与计算。数据采集涉及人、车、路、环境等诸多对象,包括基于互联网的公众出行服务数据、基于行业运营企业生产监管数据、基于物联网、车联网的终端设备传感器采集数据、基于交通气象数据的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交通出行环境数据等,数据来源广泛、数据形式多样、数据量十分庞大,是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终端等新技术典型的应用环境,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从海量交通数据挖掘潜在有价值的信息,成为智能交通系统充分发挥作用的关键。 目前北京、上海、广东等地都在广泛地研究和应用大数据技术。北京市交通iFFF-r-F-FFF…一扌彳-F-FFF-i - F.-F- - - XFFF*FFXF* " ~ '

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

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引领,处于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环节,决定着整个产业链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脊梁,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引擎。大力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提升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强国转变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2015年。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 高端装备主要包括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高技术高附加值装备。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的重点领域和方向,现阶段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主要包括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装备。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2009年、2010年连续2年产业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一,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10年来,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已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2010年,高端装备制造业实现约1.6万亿元销售收入,约占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的8%左右。整体技术水平持续提升,围绕国民经济各行业的迫切要求,开发出了一大批具有知识产权的高端装备,如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火电发电机组、百万千瓦级先进压水堆核电站成套设备、1000KV特高压交流输变电设备、±800KV直流输变电成套设备、百万吨乙烯装置所需的关键装备、超重型数控卧式镗车床、精密高速加工中心、2000吨履带起重机、ARJ21新型支线飞机、“和谐号”动车组、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等,气象卫星率先实现业务化运行,已初步形成了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格局。

湖州市装备制造业振兴升级发展规划

湖州市装备制造业振兴升级发展规划 (2009-2015 年) 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基础性产业,具有关联度高、技术资金密集特点,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振兴发展装备制造业是我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工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战略路径。为贯彻落实《浙江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规划》,根据《中共湖州市委、湖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健全重点特色产业培育发展机制的若干意见》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编制本规划,作为我市振兴升级发展装备制造业的行动方案和“十二五”产业发展指导依据。本规划的规划期为 2009 年至2015 年。 一、产业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一)产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我市装备制造业进入了投资扩张和快速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 1. 产业规模高速扩张。三年来,装备制造业经济规模高速增长,工业中占比大大提高,2 008 年末全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共272 家,规模以上产值134.83 亿元,三年年均增长44.20%,高于全市工业产值年均增速20 个百分点,占全市规上总产值比重由“十五”末的4. 91%提高到2008 年末的7.63%。2008 年完成限额以上投资68.23 亿元,占限额以上工业投资的25.5% ,连续两年成为我市工业投资的第一大产业。近年来项目投资趋势和产业规模扩张表明,装备制造业将是湖州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支撑产业。 2.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通过近几年“二三三”产业结构调整方针实施,一大批装备制造业重大项目的引进和建设,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和高加工度化,行业门类增多,产业链延长;整机、成套设备和主要部件的比重提高,重型装备、自动化设备制造等新的行业建立;产业正由通用设备制造向专用设备制造、零部件生产向整机设备方向发展。2008 年末规模以上整机生产企业达63 家,产值60.35 亿元,在本行业中的产值占比由2005 年的35%提高到2008 年末的近45% 。在产业布局上,初步形成了吴兴区大型构件加工、南浔区电梯制造及配套产业、湖州开发区农用机械及配套产业、改装汽车及汽车零部件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 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支柱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是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是当前高新技术产业的突出代表。-x年是x奋力崛起、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阶段。加速培育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尽快确立电子信息产业在x工业经济中的支柱先导地位,充分发挥其对其它支柱产业发展的加速与倍增作用,是实现“工业立市、创新推动”战略目标的重点任务和重要突破口。为进一步推动x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可持续发展,根据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和x实际,制定x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 一、发展现状 (一)产业规模。 x年,x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不含电冰箱、洗衣机、小家电及电信服务企业)完成产值220亿元,比上x年同期增长24%;工业增加值68亿元,比上x年同期增长25%,约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1.2%。目前全市纳入电子信息产业统计的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企业有238家,企业从业人员数约3.6万人。 (二)产业优势。 1.产业集聚发展趋势显现。x高新区初步形成了软件产业基地、动漫产业基地、电子信息服务外包基地,经开区形成了以捷敏电子、国晶微电子等为代表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新站区即将形成以x京东方为代表的新型显示器件和电子原器件产业基地,老城区形成了以中

国科大、x工大、x大学等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研发和人才培育基地。此外,与电子信息产业密切相关的汽车、家用电器、仪器仪表等优势行业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2.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目前,x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5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6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个,企业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8个。近x年来,企业承担国家863等科技攻关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千余项。由x三联事故预防研究所开发的“基于本体的交通系统驾驶员个性化培训技术开发及标准化”项目、科大讯飞开发的“KD系列汉语文语转换系统”项目、x美亚光电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开发的“SS——型数字化色选机”项目、x工大高科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开发的“CR1企业铁路智能运输调度综合信息平台”等项目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 3.软件产业及外包发展迅速。x年,x软件、系统集成、软件出口及外包收入40亿元,x年达到约52亿元,同比增长32%。至x 年底,全市软件产业已认定并通过x年审的软件企业共250余家,已登记软件产品1100余件。软件产品x年销售额突破亿元的企业有10家,超千万元的有35家。软件产品应用范围涉及语音合成、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安全生产、交通监控、企业ERP、网络通信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同行业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优秀软件企业。软件产业与电子信息产业相互拉动,逐步形成稳步、快速发展的趋势。 4.基础条件与产业发展环境日趋改善。x是国家唯一科技创新

经典案例-北京市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北京市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为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部署和《北京市“十一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落实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确定的八个中心之一的文化旅游业的建设目标,依据《北京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北京奥运旅游行动规划》、《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旅游业及会展业发展规划》,制定《北京市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北京市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期限为2006-2010年,是《“十一五”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指导和促进全市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目标、战略与方针 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指为了满足旅游者对精神方面的需求而策划设计的文化活动内容并形成旅游者可以体验参与的活动,以及为此而必备的制度安排和设施条件。创意主要是释放在文化活动的内容、形式和设施上。从旅游业角度看,重点在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与谋划,包括原有产业的稳定发展和深度发展,以及新型创意产业的培育。旅游创意主要包括旅游产品创意(增加文化品位)、旅游活动创意(增加深度体验)、旅游商品创意(加强设计水平)和旅游服务创意(更加人性化)等方面。 (一)发展目标 依托北京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完善丰厚文化旅游产品,增强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提高游客满意度,传播中华文化和首都文化,到2010年,形成北京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框架,把北京建成中国文化旅游创意中心,力争建成世界级的文化旅游创意城市。 (二)发展战略 制定并实施具有前瞻性和可持续性的旅游文化创意发展战略措施。总体上包括对现有文化旅游产品的提升改善,并不断新增创意性的文化旅游产品和项目。 1、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全面提升北京旅游产品。 文化创意产业强调创新力,不仅有创造力产生出新的思想和观念,更重要的是实践新思想、新观念,把新思想和观念转变成可出售的产品和服务。要把提高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品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核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行业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 2、实施深度开发战略,增加旅游产品的体验值。 利用创意产业的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高整合性,提升我市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优化产业结构,通过创意,增进和挖掘文化内涵,

智能交通行业研究报告

智能交通行业研究报告 核心观点: 一、智能交通行业企业核心竞争力重点需关注三方面: 1、技术方面(长期增长动力):拥有核心技术优势,并且拥有集成能力、平台开发能力、部分产品生产能力的企业竞争具有较强竞争力(议价能力较高)。技术方面需关注系统稳定性、功能性、性价比、以及用户体验。 2、渠道方面(短期增长动力):由于此类企业下游客户主要为政府、交管部门、公路建设企业,拥有较强政府资源背景和政府公关能力的公司具有较大竞争优势。 3、资质方面:集成的资质、软件开发的资质、施工承包资质等 二、高速机电稳中有增,但城市交通管理系统行业或机会更大。 1、高速公路机电系统未来仍将增长,但增长较为平稳(约7%/年),视频监控等技术 较为成熟,未来不停车收费技术可能是增长点之一。 2、城市交通管理系统未来较为看好:一线城市升级,随着二、三线城市的普及,将会迎来较大增长。 三、同业竞争情况来看,城市交通管理系统行业或有较大机会。 1、高速公路机电行业市场已具一定的集中度,Cr5约50%左右,但各个企业份额差距并不大,现阶段行业竞争格局仍存在变数,行业整体仍处于成长阶段,目前三棱科技仍有机会,但公司是否能快速抢占市场份额,在行业中树立较大的品牌影响力,值得关注(主要是政府公关能力的体现)。未来行业马太效应将凸显,市场集中度将会进一步上升,届时新进企业将会很小。 2、城市交通智能系统未来将有较大发展,主要原因是现有交通系统升级和二三线城市智能交通系统普及,这方面仍需要考察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 四、有关可比公司:由于企业主要定位于高速机电系统集成,以及智能城市交通系统集成及平台开发,所以主要可比上市公司为亿阳交通、上海交技、皖通科技(高速系统集成);银江股份、易华录、宝信软件(详见报告后半部分)。

国家电子信息产业规划.doc

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目录 前言 (1)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1) (一)产业规模稳步扩大 (2) (二)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3) (三)自主创新能力有所增强 (3) (四)产业集聚发展效应明显 (4) (五)支撑引领作用愈益凸显 (5) 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6) (一)电子信息产业仍是全球竞争的战略重点 (6) (二)融合创新推动产业格局发生重大变革 (7) (三)工业转型升级催生新的产业增长点 (7) (四)国内外市场环境机遇与挑战并存 (8) 三、“十二五”发展思路和目标 (9) (一)指导思想与发展思路 (9) (二)发展目标 (10) 1、结构目标 (10) 2、创新目标 (11) 3、节能环保目标 (11) 四、主要任务与发展重点 (12) (一)主要任务 (12) 1、集中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12) 2、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领域,培育产业新增长点 (13) 3、推动企业做大做强,构建合理分工体系 (13)

4、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快形成区域新增长极 (14) 5、统筹利用国内外市场资源,促进产业均衡发展 (14) 6、积极推进绿色制造,实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15) 7、深化信息技术应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15) 8、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16) (二)发展重点 (16) 1、计算机 (16) 2、通信设备 (18) 3、数字视听 (20) 4、集成电路 (22) 5、关键电子元器件 (24) 6、电子材料 (25) 7、新型显示器件 (26) 8、电子专用设备和仪器 (27) 9、发光二极管(LED) (28) 10、太阳能光伏 (29) 11、信息技术应用 (32) 五、保障措施 (34) (一)健全产业政策法规体系,完善产业发展环境 (34) (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增强产业创新能力 (35) (三)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36) (四)推动企业兼并重组,优化产业组织结构 (36) (五)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标准战略,提升产业竞争优势 (37)

综合交通枢纽的概念解析学习资料

综合交通枢纽的概念解析 作者:赵巍 国家“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提出:全面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建成42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国内已有多个城市提出建设与城市功能相匹配,构建可持续发展、高标准、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支持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交通发展目标。本文旨在解析综合交通枢纽的内涵与特征,研究以机场为核心的综合交通枢纽对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 一、交通枢纽与综合交通枢纽 枢纽,《辞海》的解释为“比喻冲要的地点,事物的关键之处”。以此类推,交通枢纽自然是交通的“冲要地点”和“关键之处”。一般认为,交通枢纽地处于两条或几条干线运输方式的交叉点上,是交通运输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枢纽从宏观上,指交通节点所处的区域或城市,即交通枢纽城市;微观上,指交通节点上办理客货中转、发送、到达的多种运输设施(包含线路、站场、交通工具、信息等)的综合体。 交通枢纽的形成受区位、政治、经济、人口、社会等因素发展的影响;反过来,交通枢纽对于地区之间的联系、地区和城市的发展又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大城市、大工业中心、大型海港或河港、空港往往都会形成交通枢纽。交通枢纽城市按汇集的主要运输方式可分为:铁路公路河海枢纽,如上海、天津、汉堡、纽约;铁路公路内河枢纽,如南京、武汉、莫斯科、法兰克福;铁路公路航空枢纽,如北京、东京、巴黎;内河公路枢纽,多为中小城市。 综合交通枢纽是由两种以上运输方式的干线所组成的交通枢纽。随着城市规模大型化、人员流动高度化、城市土地资源短缺、城市交通流量密集,最大限度地提高交通效率成为城市尤其是大型城市解决交通问题的重点。综合交通枢纽作为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城市交通与城间交通之间的衔接关键节点,其规划发展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国内智能交通行业解析

国内智能交通行业解析:物联网云计算让交通更智能 关键词:智能交通, 物联网, 云计算 7?21北京特大暴雨事故的阴霾还没有过去,暴雨引发的关于城市内涝问题的争议还在继续。城市基础设施薄弱、政府应急措施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一时引起了大家的诟病。我们不禁想问:如果只能交通系统广泛应用,面对暴雨的袭击我们会不会更加从容?智能交通系统简称ITS,它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控制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地面交通管理系统而建立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ITS可以有效地利用现有交通设施、减少交通负荷和环境污染、保证交通安全、提高运输效率,因而,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是未来交通系统的发展方向。 ITS发展史 ITS发展史可追溯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运输部和通用汽车公司研发电子路线诱导系统,利用道路和车载电子装置进行路、车之间的交通情报交流,提供高速公路网路线指南,尝试构筑路、车之间情报通讯系统。但5年的研发和小规模试验后,便处于了停止状态。1973年至1979年,日本通产省进行路、车双向通讯汽车综合控制系统研发。欧洲原西德1976年进行高速公路网诱导系统研发计划,但在此期间因实用化技术难于实现及通讯基础设施费用过于庞大等原因,均未能实现实用化和市场化。 20世纪80年代的信息技术革命,不仅带来了技术进步,还对交通发展传统理念产生了冲击。ITS(起初为“IVHS”-智能车辆道路系统)概念正式提出。由此开始,美、欧、日等发达国家都先后加大了ITS研发力度,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了研发重点和计划,形成较为完整的技术研发体系。在此阶段,各国通过立法或其他形式,逐渐明确了发展ITS 战略规划、发展目标、具体推进模式及投融资渠道等。

武汉市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纲要

武汉市装备制造业发展 规划纲要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纲要(2007年-2010年)的通知(武政〔2007〕49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现将《武汉市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纲要(2007年-201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00七年六月三十日 武汉市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纲要 (2007年-2010年) 装备制造业是国家的战略性产业,是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部门提供技术装备的产业总称,其所提供的产品包括金属制品、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通信等电子设备、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等制造业行业投资类机电产品。按照中共中央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有关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8号)的要求,为加快振兴武汉装备制造业,将武汉建设成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国家级装备制造基地,特制订本规划纲要。 一、我市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我市装备制造业发端于清朝末期张之洞时期。建国后在国家的重点建设和扶持下,我市逐步发展为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研发、生产基地。我市装备制造业发展历史有3个主要时期:一是装备制造业基地奠定期(建国后至改革开放之前),在这段时期,国家及省、市重点布局了机床、船舶及配套、电气装备、机车车辆等行业领域,初步形成了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研发、生产基地的格局;二是装备制造业结构调整期(改革开放

开始至20世纪末),这段时期,国家及省、市重点布局了汽车及零部件、激光、光通信设备制造等行业领域,但是由于市场化改革、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我市原有的一些优势装备制造行业领域(如机床、电气装备等)发展迟缓;三是装备制造业振兴机遇期(21世纪初至今),随着我国工业化进入重化工业阶段及国家、省、市的重视支持,我市装备制造业中机床、电气装备等传统行业重新焕发生机,汽车、环保、冶金装备等新兴行业不断发展壮大,装备制造业实现了快速发展。 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从业人员万人,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实现利润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实现出口交货值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 (一)我市装备制造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1.优势领域不断壮大发展。在国家确定的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16项重点突破领域中,我市在清洁高效发电装备、高附加值船舶及配套、大型环保装备、大型数控机床、数控系统及功能部件、冶金成套设备、大型施工机械、轨道交通装备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我市在湖北省确定的振兴装备制造业的12项重点领域中,有11项居于领先和核心地位。 2.优势行业加速集群发展。我市在光通信装备、激光、汽车及零部件、船舶及配套、环保工程及装备、冶金装备等行业领域已呈现出集群化发展的良好态势。其中,在光通信装备、激光、环保工程及装备、船舶配套等行业领域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在汽车及零部件、电气装备、船舶、冶金装备、数控机床等行业领域居于国内重要地位。在这些优势行业中,龙头企业带动力日益增强,配套能力加快集聚,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日趋完善,产业内分工体系逐步优化。

2018年银行IT企业三年发展战略规划

2018年银行IT企业三年发展战略规划 一、业务定位和经营战略 (2) 二、未来三年的业务发展目标和业务发展规划 (2) (一)业务发展目标 (2) (二)具体业务发展规划 (2) 1、产品发展规划 (3) 2、客户发展规划 (3) 3、人才发展规划 (4) 4、营销和服务渠道发展规划 (5) 5、服务发展规划 (5) 三、发展目标和规划所依据的假设条件、主要困难 (5) (一)未来三年的业务发展目标和业务发展规划所依据的假设条件 (5) (二)实现业务发展目标及规划可能面临的主要困难 (6) 四、未来三年的业务发展规划与现有业务的关系 (6) 五、确保实现规划和计划拟采用的措施 (7) (一)加强募集资金管理、认真组织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实施 (7) (二)进一步完善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 (7) (三)加快对优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7)

一、业务定位和经营战略 公司成立以来,主营业务未发生变化,一直专注于向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提供信贷资产管理及风险管理领域的一体化IT解决方案,包括软件开发、实施、维护、业务咨询和相关服务。 未来,公司将以金融IT 领域国际龙头企业为标杆,专注于以业务知识积累为先导,以软件产品为核心,以服务为支撑的业务发展模式。公司将致力于为全体股东和投资者提供长期稳定回报;致力于为员工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和长期发展空间;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持续、高效和优质的服务;致力于切实履行并承担企业的各项社会责任。 二、未来三年的业务发展目标和业务发展规划 (一)业务发展目标 未来三年,公司将专注于为国内外金融机构提供与信贷资产业务相关的各类IT 系统和相关的服务;公司将致力于保持并加强在信贷管理系统领域的市场地位,大力拓展新的产品线,积极探索新的服务方式;公司将以现有客户为基础,不断扩大各类金融客户覆盖的比例,增加客户的数量,提高服务品质,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二)具体业务发展规划 根据公司的长期发展战略和未来三年的发展目标,结合公司当前

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报告

【最新资料,Word版,可自由编辑!】

《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5年)》 ???各区、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市直属各单位: ??? 《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5年)》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中共杭州市委办公厅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 2009年5月23日 ??????????????????????????????????????????????????????????????????? 目录 ??? 前? 言?1 ??? 一、发展背景?2 ??? (一)背景条件?2 ??? (二)发展基础?6 ??? 二、总体思路?8 ??? (一)指导思想?8 ??? (二)基本原则?8 ??? 三、战略目标?9

??? (一)战略定位?9 ??? (二)发展目标?11 ??? 四、空间布局?13 ??? (一)布局思路?13 ??? (二)空间结构?13 ??? 五、产业发展?19 ??? (一)信息服务业?20 ??? (二)动漫游戏业?22 ??? (三)设计服务业?24 ??? (四)现代传媒业?27 ??? (五)艺术品业?30 ??? (六)教育培训业?32 ??? (七)文化休闲旅游业?34 ??? (八)文化会展业?36 ??? 六、实施保障?38 ??? (一)优化发展环境?38 ??? (二)强化政策扶持?41 ???附件: ??? 1、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核心层统计分类说明

??? 2、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重大建设项目征集表(2009—2010年) ??? 3、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布局示意图 ??? 4、杭州市十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布局示意图 前? 言 ??? 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意为核心,以文化为灵魂,以科技为支撑,以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为主体的知识密集型、智慧主导型战略产业。作为21世纪的新兴“朝阳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正在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为抢抓创意经济时代所赋予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杭州的文化优势、环境优势、人才优势、市场优势和产业优势,杭州市委、市政府于2007年提出了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战略目标。为加快我市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工作进程,尽快把我市文化创意产业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特制定本规划。 ??? 本规划根据《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浙江省文化大省建设纲要(2001—2010年)》、《浙江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2008—2012年)》、《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若干意见》(市委〔2008〕4号)等精神编制,并与《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杭州市动漫游戏产业发展规划》、《杭州市艺术品产业五年发展规划(2008—2012年)》等专项规划相衔接,是推动今后一段时期我市文化创意产业科学、健康、快速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 本规划的范围涵盖整个杭州市域,其中杭州市区为重点规划范围。 ??? 规划的期限是2009—2015年。其中2009—2010年为第一阶段,2011—2015年为第二阶段。规划的基期为2008年。 ??? 一、发展背景 ??? (一)背景条件 ??? 1、有利的国内外形势为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在世界范围内,创意经济浪潮风起云涌,文化创意产业在提升区域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中的巨大作用与潜力正在不断彰显。在国内,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构建文化创意产业群;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确立了走“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之路的核心战略,提出要“构建和谐文化,切实加快文化大省建设步伐”。省委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建立文化产业体系,着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蓬勃

我国智能交通产业发展现状、前景及趋势分析

我国智能交通产业发展现状、前景及趋势分析 我国智能交通产业发展现状 智能交通系统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逐步从技术研究开发走向应用。智能交通标准化,作为推动传统交通向现代交通转化的主要手段之一,日益受到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的重视。智能运输系统标准的应用效果,是衡量产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手段,无论是在国际社会、发达国家,还是在中国,智能运输系统标准制定过程中的竞争正日益白热化。 目前,涉及智能运输系统标准化的国际性组织主要有: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信联盟(ITU)、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ETSI)、美国电气工程师协会(IEEE)等。这些国际标准化组织由原来的分别独立工作,逐渐走向协作工作,共同制定标准并实施标准的检测。其中,大型跨国集团(如汽车企业、通信设备制造企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建立了智能交通标准化组织,积极推动产业发展。 我国于2003年正式成立了全国智能运输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开始组织实施智能运输系统的标准研究及制定工作。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地理、人文、经济及交通基础设施,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异,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既经济又实用的技术引进方法。但是,无论是ISO、IEEE还是ITU中,大型跨国集团都是标准制定的主要力量,制定标准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扩大其市场份额,不加分析地采用这些标准,往往会直接把中国市场拱手让人。 目前,在交通运输部、科技部等相关部委的支持下,全国智能运输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已经完成了智能运输系统标准体系,并两到三年修订一次。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已经发布了70项国家及行业标准,涉及数据字典、地理信息、信息安全、电子收费、交通专用短程通信、交通信息服务、交通管理、公交智能化、物流电子单证、汽车辅助驾驶。 例如道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是解决公路收费站拥堵的有效手段,也是节能减排的重要技术措施,二十世纪末,国际上以欧洲CEN/TC278、日本ISO/TC204为主体开展地区或国家ETC标准研究和制定工作。由于缓解高速公路收费站拥堵和提高高速公路管理现代化水平的需求迫切,我国急需确立ETC的国家标准。相对于欧洲、日本等ETC技术,我国实际的应用环境对ETC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ETC收费车道的布设更灵活;在保证通行效率、可靠性等基本前提下应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更低的成本;车载设备应具有更低的能耗,以便可以通过电池供电。甚至欧洲、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ETC技术标准都难以满足上述应用条件。

城市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规划

城市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规划 前言 机械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生产工具的各制造业的“母体”工业,是在多学科技术成果集成下,以单件、单机或成套设备为产品,服务于基础工业和相关工业的综合性产业。机械装备制造业是集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于一体的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机械装备制造业已经形成门类齐全、规模较大、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特别是《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实施以来,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明显加快,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水平显著提高,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部分产品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跃居世界前列。就规模而言我国业已成为机械装备制造业大国,但产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基础制造水平落后、低水平重复建设、自主创新产品应用推广困难等问题依然突出。同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外装备市场需求萎缩,我国机械装备制造业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趋势减缓,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效益下滑,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佛山机械装备制造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依靠珠三角的地缘

优势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已形成了特色行业全国领先和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机械装备制造业集群,其中陶瓷机械、电气机械及设备、压力机械、木工机械、塑料机械等行业已处于全国甚至世界领先地位。机械装备制造业已经成为佛山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不仅极大推动了佛山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技术水平也制约和影响其它产业的发展和提升。 为推进佛山机械装备制造业的快速有序发展,促进其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使其具备支撑XX市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能力,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广东省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意见》(粤府办〔2009〕121号)的要求,结合佛山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制定本规划。 一、XX市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概况 (一)经济总量 机械装备制造业是基础性产业,产业关联度高,集技术、资源、劳动力、资金密集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辐射作用,综合反映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水平、创新能力和制造实力。“十一五”以来,我市充分发挥体制和机制方面的先发优势和珠三角的区位优势,着力推进机械装备制造业的结构调整,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2009年,机械装备制造业有规模以上企业1589家,工业总产值2002亿元,

{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战略规划

(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战略 规划

信息技术战略规划 摘要:信息技术战略的制定称为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关注的焦点,于介绍企业信息化生命周期的基础上,从Why为什么、What是什么和How怎么做三个方面,介绍信息技术战略的意义、内涵和方法。最后,给出壹个虚构的PC制造企业的战略规划案例。 1、企业信息化生命周期 企业的信息化具有自己的生命周期,是壹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它壹般要经过规划、建设、运营和改进四个阶段,从而满足公司战略和业务运作变化和发展的要求,如图壹所示。 信息化生命周期可归纳为四个不断循环的阶段:规划-〉建设-〉运营-〉改进,如下所述: 第壹阶段规划 于公司业务战略的指导下,制定信息化战略方向,进而制定信息化行动计划、信息架构(包括应用系统/数据架构、技术基础架构)和信息化管理体系(内部信息化管理的组织、流程和规范)。第二阶段建设 根据第壹阶段的规划,具体实施信息化项目(项目定义-)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开发配置-〉部署推广),业务部门于项目实施过程同时进行业务变革,信息化管理部门对项目的实施进行监理和评估。 第三阶段运营

信息化系统实施完毕上线后,就进入运营阶段,业务部门对业务流程进行不断的改进,IT运营单位对系统相应的修改和优化,信息化管理部门对整体的运营维护工作进行管理和评估。 第四阶段改进 信息化管理部门对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营的绩效评估结果,找出能够改进的机会,对关联组织和人员进行奖惩,同时,更新第壹阶段制定的规划和管理体系。 图壹企业信息化生命期 由上可知,于信息化生命周期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的过程中,始终贯穿三条线索:业务运营、信息化、信息化管理,如表壹所示。 表壹信息化生命周期阶段-线索对应表 不同企业,处于不同的业务发展阶段,信息化过程的特点不尽相同。当企业规模很小,IT投资规模很小时,就不壹定有规范的信息化规划过程,规划、建设、运营和改进四个阶段没有明显的界

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规划汇总

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规划 为加快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发挥文化创意产业在低碳经济和绿色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升成都中心城市的战略地位,根据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国发〔2009〕30号,《成都市“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成委办〔2007〕7号等文件精神及《成都市服务业发展规划(2008—2012》,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所指文化创意产业涵盖传媒、文博旅游、创意设计、演艺娱乐、文学与艺术品原创、动漫游戏和出版发行七个重点行业。 一、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20世纪末,文化创意产业在全球范围迅速崛起,人类正进入文化经济时代。从发展趋势看,文化创意产业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或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取向,已发展成为区域软实力竞争的核心内容,并成为影响地区和城市经济辐射力、带动力的重要因素。 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均十分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创意产业每天创造产值高达220亿美元,并以5%左右的速度递增。英国的创意产业在国民经济各产业门类中增速最快,年平均增长6%,约占英国国民生产总值的8%,成为仅次于金融服务业的第二大产业。美国是全球创意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创意产业超过航空、重化工及汽车等传统产业领域,成为最大的出口产业,2007年,美国核心版权产业的增加值达8891亿美元,约占GDP的6.44%。2005年,日本文化内容产业规模达250115亿日元,占GDP的6.2%。 (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已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强市战略来实施。

智能交通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报告编号:1597871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https://www.doczj.com/doc/d310700781.html,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一、基本信息 报告名称: 报告编号:1597871←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 优惠价:¥8100 元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网上阅读:ongHangYeXianZhuangYuFaZhanQianJing.html 温馨提示: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 中国智能交通系统已从探索进入到实际开发和应用阶段,且保持着高速的发展态势。2012年中国城市智能交通市场规模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包含智能公交、电子警察、交通信号控制、卡口、交通视频监控、出租车信息服务管理、城市客运枢纽信息化、G PS与警用系统、交通信息采集与发布和交通指挥类平台等10个细分行业的项目数量达到4527项;市场规模达到163.3亿元,同比增长21.68%。2013年,我国城市智能交通市场规模为192.9亿元,同比增长20.6%。预计,2014年城市智能交通市场规模将达到230.98亿元,到2018年市场规模将达488.21亿元左右。各地政府高度重视智能交通建设,市场持续增长,从目前智能交通行业整体发展来看,预计到2015年,我国智能交通领域规模将达到1500亿元左右,智能交通市场正在不断扩容,为各类相关智能交通软硬件提供商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商机。 从发展趋势来看,物联网和智能交通的结合将是必然的选择,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处理能力将成为未来智能交通发展的核心技术。从行业的投资机会来看,由于智能交通项目往往地域性较强,因此在投资时可关注区域内领先的企业以及拥有有效核心技术的企业。其中,从长期发展趋势来看,一线城市的智能交通市场竞争相对更加激烈,而未来二三线城市的智能交通也将获得更快的发展。同时,从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细分市场来看,预计智能交通前端的视频监控设备厂商、整体解决方案厂商以及城市智能交通运营商将获得更多的关注。 我国的智能交通系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未来几年,ITS主要应用于我国的城市交通和城际交通这两个领域。随着公路、铁路、城轨、水路、航空建设的进一步加快,智能交通行业的发展必将加快其步伐,预计未来几年仍将以超过25%的年增长率高速增长。目前在全国2300个县级以上城市中,近半数以上的城市不同程度地安装了现代化的交通管理技术系统,“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在200个以上的大中型城市建立城市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