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黄土沟壑区煤油气共生矿井耦合灾害防治关键技术

(一)黄土沟壑区煤油气共生矿井耦合灾害防治关键技术

(一)黄土沟壑区煤油气共生矿井耦合灾害防治关键技术
(一)黄土沟壑区煤油气共生矿井耦合灾害防治关键技术

(一)黄土沟壑区煤油气共生矿井耦合灾害防治关键技术

1.成果的基本情况

黄陇侏罗纪煤田地质条件复杂,水、火、瓦斯、强矿压等多种灾害共存。2000~2005年,区内累计生产原煤2.7亿吨,死亡467人,百万吨死亡率1.73,其中,陕煤化集团矿井累计生产原煤3487万吨,死亡232人,百万吨死亡率6.65,2004年11月28日陈家山煤矿发生了特大瓦斯爆炸事故,死亡166人,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2005年国家安全会诊要求开展耦合灾害防治研究。本项目历时6年,完成野外调查154174km2,现场调查69次,矿压观测142天,钻孔5146个,进尺335309m,物探测线452943m,测点37710个,排水巷2800m,瓦斯抽放巷5000m,各类测试试验762组(次),抽水试验63层次,注浆240次,巷道支护12780m。

项目推广应用后,建成了16个安全高效矿井,累计安全产煤1.58亿吨,直接经济效益295.8亿元,百万吨死亡率由6.65(全国同期为3.08)降至0.03(全国同期为0.293),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主要技术指标

建立了黄土沟壑区致灾地质因素综合探查技术体系:(1)揭示了巨厚黄土层的地震响应特征,确定了“沟底激发,塬面接收”获取有效波的技术途径,提出了“沿沟弯线+多方位塬面直线”的地震特殊观测系统,突破了黄土沟壑区煤炭浅层地震勘探技术瓶颈。(2)揭示了巨厚黄土层的电性特征,集成创新了巨厚黄土覆盖区含水层富水性探测技术,发明了矿井巷道顺层直流超前探测技术,破解了掘进工作面前方潜在突水构造预测难题。

研发了反向排水建井和顶板水害超前疏放技术。(1)针对斜井井筒穿越巨厚松软含水层时水岩耦合导致井壁垮塌,无法维护的问题,提出了在井田内选择弱富水区先行施工通风立井,在风井和主井井底施工联络巷,运用定向定点反向钻探技术,沿主斜井井筒底面施工疏水钻孔,形成了斜井施工、钻孔导水、风井排水的建井技术。(2)针对煤层顶板之上冲刷充填型富水区,采用井下定向定点钻探技术,施工定向高精度疏水钻孔,实现超前疏放。

揭示了煤油气共生矿井瓦斯与煤层自燃耦合致灾机理,开发了耦合灾害协同防控预警系统。(1)提出了煤油气共生矿井瓦斯是由煤层瓦斯、顶底板瓦斯和煤系油气组成的复合气体,开采过程中的突出特点是瓦斯含量低、涌出量大、规律性差。(2)通过实验确定了煤油气共生矿井瓦斯(油气)成分、燃爆范围以及煤层自燃的变化规律。(3)创立了煤油气共生矿井耦合灾害防治新理念,建立了以防火为核心技术的协同防控技术体系,研发了矿井多源信息融合的无线自组网监测预警系统。

针对巨厚黄土载荷层、沟壑纵横地貌、透镜状砾岩、巨厚松软含水层组合状态下,矿压变化大,规律性差的特点,建立了高强稳定型锚网支护、棚索协同支护、“控帮+卸压槽”综合控底、“底反拱+底板锚索”控底技术体系。

3.影像资料

根据地震正演模拟的结论,利用克浪软件对黄土沟壑区实际地形条件下的地震观测系统进行了优化设计,采用“接收线穿沟过塬束状布设、炮点沿沟布设、固定排列接收”的特殊观测系统,即利用“沟底激发,塬面接收”获取有效波的技术途径,提出了“沿沟弯线+多方位塬面直线”的地震特殊观测系统,形成了黄土沟壑区地震勘探特观设计的方法,在保证目的层有效覆盖次数相对均匀、方位角比较合理的前提下,使黄土沟壑区地震记录的甲级率提高了25%以上。

图2-6-2-1 黄土沟壑区地震勘探特殊观测系统

黄土层的电性特征取决于含水率,只有当黄土层不能对下伏岩层形成屏蔽时,地面直流电法才能够有效探测下伏岩层的含水性。针对沟壑地貌巨厚黄土层的地质条件,分别采用地面瞬变电磁法和直流电法,解决了高阻、低阻屏蔽,地形复杂的条件下富水性探测的难题.

图2-6-2-2 黄陵一号煤矿402 工作面富水性探测

为了实现防止煤层自燃与瓦斯抽采并举,对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火灾束管监测系统、无线自组网温度监测系统、分布式光线温度监测系统监测的指标数据进行了融合,开发出了矿井多源信息融合自燃监测预警系统,基于实验研究、现场观测及专家经验得出的火灾预警指标体系和火灾发展规律,利用模式识别等数学方法,融合处理来自不同位置、具有不同物理

含义的多源火灾信息,判断火灾危险程度,确定火灾危险区域,实现了煤矿井下火灾的监测预警。

图2-6-2-3 矿井多源信息融合监测预警系统

(二)黄陇侏罗纪煤田煤油气共生矿井耦合灾害防控关键技术

1.成果的基本情况

黄陇侏罗纪煤田地质条件复杂,水、火、瓦斯、强矿压等多种灾害共存。2000~2005年,区内累计生产原煤2.7亿吨,死亡467人,百万吨死亡率1.73,其中,陕煤化集团矿井累计生产原煤3487万吨,死亡232人,百万吨死亡率6.65,2004年11月28日陈家山煤矿发生了特大瓦斯爆炸事故,死亡166人,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2005年国家安全会诊要求开展耦合灾害防治研究。本项目历时6年,完成野外调查154174km2,现场调查69次,矿压观测142天,钻孔5146个,进尺335309m,物探测线452943m,测点37710个,排水巷2800m,瓦斯抽放巷5000m,各类测试试验762组(次),抽水试验63层次,注浆240次,巷道支护12780m。

项目推广应用后,建成了16个安全高效矿井,累计安全产煤1.58亿吨,直接经济效益295.8亿元,百万吨死亡率由6.65(全国同期为3.08)降至0.03(全国同期为0.293),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主要技术指标

(1)建立了黄陇侏罗纪煤田致灾地质因素综合探查技术体系:(1)揭示了巨厚黄土层的地震响应特征,确定了“沟底激发,塬面接收”获取有效波的技术途径,提出了“沿沟弯线+多方位塬面直线”的地震特殊观测系统,突破了黄陇侏罗纪煤炭浅层地震勘探技术瓶颈。(2)揭示了巨厚黄土层的电性特征,集成创新了巨厚黄土覆盖区含水层富水性探测技术,发明了矿井巷道顺层直流超前探测技术,破解了掘进工作面前方潜在突水构造预测难题。

(2)研发了反向排水建井和顶板水害超前疏放技术。(1)针对斜井井筒穿越巨厚松软含水层时水岩耦合导致井壁垮塌,无法维护的问题,提出了在井田内选择弱富水区先行施工通风立井,在风井和主井井底施工联络巷,运用定向定点反向钻探技术,沿主斜井井筒底面施工疏水钻孔,形成了斜井施工、钻孔导水、风井排水的建井技术。(2)针对煤层顶板之上冲刷充填型富水区,采用井下定向定点钻探技术,施工定向高精度疏水钻孔,实现超前疏放。

(3)揭示了煤油气共生矿井瓦斯与煤层自燃耦合致灾机理,开发了耦合灾害协同防控预警系统。提出了煤油气共生矿井瓦斯是由煤层瓦斯、顶底板瓦斯和煤系油气组成的复合气体,开采过程中的突出特点是瓦斯含量低、涌出量大、规律性差。通过实验确定了煤油气共生矿井瓦斯(油气)成分、燃爆范围以及煤层自燃的变化规律。创立了煤油气共生矿井耦合灾害防治新理念,建立了以防火为核心技术的协同防控技术体系,研发了矿井多源信息融合的无线自组网监测预警系统。

(4)针对巨厚黄土载荷层、沟壑纵横地貌、透镜状砾岩、巨厚松软含水层组合状态下,矿压变化大,规律性差的特点,建立了高强稳定型锚网支护、棚索协同支护、“控帮+卸压槽”综合控底、“底反拱+底板锚索”控底技术体系。

3.影像资料

发明矿井直流超前探测技术,超前探测距离达到100m,破解了掘进工作面前方潜在突水构造预测难题。

图2-6-2-4 直流电法超前探测图

通过对斜井井筒穿越地层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反向排水的新理念,根据富水性探测成果,在井田内选择弱富水区先行施工通风立井,在风井和主井井底施工联络巷,运用定向定点反向钻探技术,沿主斜井井筒底面施工疏水钻孔,形成斜井施工、钻孔导水、风井排水的建井技术。用2 年时间完成了916m 的斜井,为巨厚松软含水层中斜井建设创立了一条新途径

图2-6-2-5 井筒反向排水示意图

提出了U 型钢支护结构补偿技术,采用外置式锚索与棚式支护耦合装置和棚式支护稳结装置等,分别对巷顶、巷帮下部进行结构补偿,实现了破碎围岩巷道的有效支护,有效解决了西部侏罗纪煤田软岩巷道支护难题。

图2-6-2-6 U 型钢支护结构补偿技术

(三)西部侏罗纪煤自燃隐患识别及预测技术

1.成果的基本情况

煤火灾害主要包括矿井煤层自燃火灾和地面煤田火灾,是西部煤矿开采的主要灾害之一。在西部,侏罗纪煤炭储量巨大,煤火灾害严重,在大中型煤矿中,自然发火危险程度严重的占72.9%,因自燃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达数十亿元。近年来,随着西部高产高效新技术的不断发展,矿井开采强度加大,煤层自燃危险性有明显增大趋势。煤自燃环境的复杂性、高温火源的隐蔽性和煤氧化释放出气体的漂移性决定了煤自然发火早期预报难度大、准确性差、预警技术相对滞后,从而严重制约了煤层自然发火防治技术的成熟和发展,威胁着矿井的安全生产。西部的煤田露头自燃火灾也十分严重,据统计有煤田火区56处,火区总面积720km2,

新疆9个大的煤田火区每年损失煤炭资源1亿吨,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并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与生态环境破坏,因煤层自燃火灾放出的CO2占全球CO2排放量的2~3%。根据我国西部巨厚或大倾角煤层(群)开采煤火灾害特点,以煤低温氧化自然发火机制、自燃火灾形成及时空演化动力学机理、非控燃烧煤(岩)中气体运移规律、自燃特征信息识别为主攻方向,从煤分子结构、量子化学、煤氧复合化学动力学、火灾动力学、多场耦合理论、信息模式识别理论等方面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揭示煤自然发火及其致灾机理,分析煤自燃过程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建立煤自燃灾害形成及时空演化动力学模型,掌握煤自燃特征信息及识别方法,探索煤自然发火的早期监测预警方法,为煤自燃火灾早期预测与防控新技术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主要技术指标

1)掌握侏罗纪煤低温氧化放热特性及氧化动力学相关参数,建立煤自燃火灾动力学模型,掌握煤自燃火灾动力学时空演化规律,形成煤层自燃灾害力学理论体系;

2)掌握侏罗纪煤低温自然发火特征信息及其随煤体温度的变化规律,得出煤自燃特征信息识别方法,建立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煤层自然发火早期预测理论模型,指导煤自燃隐患监测识别与火源探测新技术的开发;

3)建立煤层非控燃烧裂隙场分布模型及灾害气体蔓延模型,掌握非控燃烧煤体气体运移规律,提出从源头控制煤层自燃火灾发生、发展及诱发灾害的方法;

4)建立侏罗纪煤层自燃危险区域的判定及预测技术。

3.影像资料

采用CT 三维扫描研究煤岩体从常温至500℃的过程中,在不同温度下的热破坏裂隙扩展演化规律。如图所示:①煤样从室温升至500℃的过程中,裂隙宽度逐渐增大,且300℃以前,裂隙的宽度变化较为平缓,在300℃以后变化幅度急剧增加,可以认为煤样的热破裂阈值约在300℃处。②煤样在100℃时没有产生裂隙,到了200℃后,形成了数量较多的新生裂隙,可以认为煤样试样热破坏裂隙产生温度约为200℃。③岩样经不同温度热处理没有产生明显的裂隙,孔隙率有所变化,但同样不明显。

图2-6-2-7 煤体在不同温度下裂隙演化扩展规律

根据西部侏罗纪煤火灾害实际,结合实验测试指标参数,定义了煤自然危险度概率函数和计算煤火不同品质因素的效用函数,并对煤火燃烧状态实施定量划分,提出了描述煤火燃烧状态的“四区”理论,给出了具体判定方法步骤和颜色标识规范,以便合理规划灭火范围。

图2-6-2-8 煤自燃危险度函数“四区”定量划分步骤

数值模拟得出了煤岩体剪应力、第一主应力、von Mises 主应力、y 向位移、第一主应变、von Mises 主应变在煤体燃烧中心发展推进至不同位置时的分布规律。结合内蒙乌达煤火实际,煤体燃烧中心往深部发展到 72~78m 之间时发生断裂破坏,形成上覆岩层大面积垮落裂隙场。得到了煤田火区上覆岩层监测点温度场、应力场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和包括氧气浓度场、渗流速度场和压力场等煤田火区的流场分布。

图2-6-2-9 煤火灾害火源中心时空演化规律

(四)矿井煤层自然发火标志性气体研究

1.成果的基本情况

本项目结合川煤集团技术中心瓦斯与放灭火实验室的先进设备,对川煤集团下属的各个矿区的代表性煤层进行煤自燃程序升温实验等。成功调研分析了川煤集团下属26对生产矿井的煤层赋存情况、矿井生产、开采工艺、煤层自燃特点等实验情况,选定了其中17对生产矿井的31个煤层(煤样)进行了试验,掌握了各实验矿井煤自燃特性,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煤层自燃防灭火技术方案。建立起川煤集团各矿区代表性煤层的发火特性和自燃标志性气体的基础性研究体系,对各个矿区的煤自燃防治工作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该成果于2017年4月获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研究成果获授权专利9项,授理专利1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川煤集团自有发明专利4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2篇,其中EI收录4篇。获批并完成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1项。

2.主要技术指标

1)自行建造了四川省第一套煤自然发火实验系统,可以为四川省及西南地区煤矿进行煤自然发火实验测试。

2)通过实验测试,得出四川省各矿区煤层自然发火的、CO、CO2、CH4、C2H6、C2H4等标志性气体及耗氧速度、临界温度、干裂温度的参考应用曲线,建立了煤自燃早期监测指标体系,掌握了各实验矿井煤自燃特性。

3)课题组根据现场实际需求,研发出了煤层自燃多参数无线监测装置,监测参数包括CO、CH4、O2、温\湿度、压力等5个重要参数,能够实时监测井下浮煤自燃程度,及时、准确反应煤层自燃状态,提高了矿井防灭火技术水平。

4)根据矿井生产特点,提出了实验矿井煤层自燃监测预警方法,确定了矿井煤层自燃监测的合理位置,确保监测信息的准确性。

5)根据各实验矿区煤层自燃特性,结合其煤层赋存条件、矿井开拓方式、开采工艺等实际情况,对川煤集团下属矿区进行了煤层自燃危险等级划分。煤层自然发火等级共划分为

三级,从高到低分别为一类自燃危险矿区、二类自燃危险矿区和三类自燃危险矿区。按照煤层自燃危险等级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防灭火整体解决方案,进行分类预防处理。

3.影像资料

图2-6-2-10 煤自燃特性参数测试实验系统原理框图

图2-6-2-11 程序升温台及煤样罐

自行建造了四川省第一套煤自然发火实验系统,可以为四川省及西南地区煤矿进行煤自然发火实验测试。

图2-6-2-12 白皎煤矿24区保护层三煤层煤样耗氧速度与温度关系曲线通过实验测试,得出四川省各矿区煤层自然发火的、CO、CO2、CH4、C2H6、C2H4等标志性气体及耗氧速度、临界温度、干裂温度的参考应用曲线,建立了煤自燃早期监测指标体系,掌握了各实验矿井煤自燃特性。

图2-6-2-13 煤自燃多参数信息无线采集装置硬件结构组成框图根据现场实际需求,研发出了煤层自燃多参数无线监测装置,监测参数包括CO、CH4、O2、温\湿度、压力等5个重要参数,能够实时监测井下浮煤自燃程度,及时、准确反应煤层自燃状态,提高了矿井防灭火技术水平。

图2-6-2-14 密闭区煤自燃特征信息无线感知网络监测预警系统现场布置方法示意图根据矿井生产特点,提出了实验矿井煤层自燃监测预警方法,确定了矿井煤层自燃监测的合理位置,确保监测信息的准确性。

(五)矿山垂直钻井救生救援关键技术与装备

1.成果的基本情况

本成果是由陕西省煤田地质有限公司、西安科技大学、陕西煤田地质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陕西省一三九煤田地质水文地质有限公司合作完成。本项目立足于国内外矿山应急救援相关技术及装备的研究前沿,采用理论研究、实验研究、数值模拟、硬件设计、软件开发、防爆检验和工业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出了一套矿山垂直钻井救生救援技术,并研制了相关装备。本项目的成果是我国矿山垂直钻井救生救援技术装备的一个重大创新。

本项目从垂直钻井救生救援技术的三主要阶段进行研究:在生命信息侦察阶段,提出了垂直救生钻孔生命信息探测技术;在大口径通道施工技术阶段,提出了集束式正、反循环气动潜孔锤钻进行施工技术方案和多用途大口径钻孔井壁管安装装置与成井工艺;在救生提升技术方面,提出了多功能垂直救生舱技术技术研究。本项目的研究实现了垂直钻井救生救援

装备的技术创新,其成果完善了矿山垂直钻井救生救援技术体系,提升了我国的矿井救援装备水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针对无线信号在钻孔及井下受限空间衰减速度快、多媒体信息无法正常传输的难题,采用SDSL有线传输技术,解决了探测器采集到的信息无法通过钻孔传输到地面,以及信息传输不稳定的问题。采用无线双频Mesh组网和SDSL有线传输相结合的多媒体中继远传技术,解决了通讯线轮盘受环境影响难以快速布线以及与地面工作站快速连接的问题。采用双码流技术、分层同步法和时间戳同步法相结合的技术,可以在实时监控的同时实现信息的存储,并有效地解决了信号传输延迟与多媒体信息不同步的问题。

2)针对矿山垂直大口径救援通道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效率低,速度慢,以及复杂地层容易出现坍塌的情况,采用自主研发的集束式正、反循环气动潜孔锤一次扩孔成孔,形成救援通道。集束式正循环、反循环两种气动潜孔锤的研制,建立数学模型,以MATLAB计算机软件为平台求解,得出了集束式气动潜孔锤工作压力在0.7~1.4MPa范围内破岩能量的利用率较高。为矿山垂直钻井救生通道施工建立了一套技术先进的国有化产品与技术。

3)针对矿山多用途大口径钻孔井壁管安装难度大,一次成井率较低的问题,采用由单(双)绞车、钢丝绳、滑轮、底座等组成的托底法井壁管安装方法,替代传统的穿杠提吊法。该方法安全可靠,费用低,大大缩短了安装时间。特别适用于在山区交通不畅、场地受限的施工环境。

4)针对矿山垂直救生救援装备在遇险人员升井提升过程中,人员提升装置运行不稳定,救生舱可能出现氧气不足、有害气体超标、人员状态难以实时监测的难题。提升机构采用全液压传动方式及实时监测装置,保证系统安全可靠;控制系统采用稳定可靠的CAN总线集成控制,救生舱内配备氧气供给、多种气体检测装置,采用矿用多媒体通讯系统进行井上井下实时交流,救生舱设上、下逃生装置,当意外发生时,可将被困人员随舱顶提升至地面,或重新下降到井底。其功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本项目共发表相关学术论文5篇、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鉴定证书1份。

2.主要技术指标

项目达到的技术经济指标:

1)救援过程中的语音、视频、环境参数同步实时传输,视音频传输延时小于1s。红外灯最小可视照度0LUX,语音清晰度:≥95%,地面无线传输距离≥500 米,钻孔中有线传输距离≥3000 米;

2)集束式正循环气动潜孔锤扩孔直径φ850,满足救生通道要求。集束体上子锤同时冲击做功,钻进效率是常规钻进的10倍以上,是大口径单体潜孔锤效率的2.5倍以上;集束式反循环气动潜孔锤扩孔直径φ850,钻头集束体上设置3个吸渣口,实现顺利反循环排渣。

3)垂直救生救援提升装备的救生舱外径φ540,长度2.8米,平稳提升最大速度2m/s,下降最大速度3m/s,最大提升力4.5T,救援深度600m。

3.影像资料

图2-6-2-15 井下多媒体信息地面钻孔探测系统

图2-6-2-16 救生救援装备示意图图2-6-2-17 救生舱示意图

图2-6-2-18 系统音视频、气体检测装置结构原理图

图2-6-2-19 在山东平邑救援中的应用

(图为探测器获取到的井下被困矿工的手)

(六) 矿井救援无线多媒体通信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应用

1.成果的基本情况

本项目开发的“无线/有线相结合”的矿山应急救援无线多媒体通信系统及装备,通过现场应急救援实践,系统装备提高救护队员的救援效率,实现了灾区信息的实时准确传送,提高了救灾决策的效率和准确性,有效的避免了救援队员遇到的潜在危险,为科学救灾提供了技术和装备保障。该成果于2013年9月获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该项目申请专利5项。目前此项技术已经成熟并在全国开始推广应用,矿井救援无线多媒体通信系统成功地完成了陕西大佛寺矿瓦斯抽放立孔故障探查、内蒙古骆驼山矿透水事故遇险人员搜寻、河北宣东矿井下灾害勘察与治理和新疆轮台宝山煤矿井下遇险人员搜寻等数十次矿山事故应急救

援,并为煤矿企业挽回巨大经济损失,为保障广大煤矿井下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主要技术指标

1)无线双频Mesh组网和SDSL有线传输相结合的多媒体远传中继器,无线组网传输距离大于4km,井下无线链路跳数大于12跳,有线单个中继传输距离大于4km,无线结合有线传输距离达30 km以上。

2)救援过程中的语音、视频和环境参数同步实时传输,视音频传输延时小于1s。

3)12V,10Ah便携式电源本安型电源本安电源短路关断时间小于175ns,短路打火能量小于40uJ。系统移动基站(无线/有线自适应中继器)重量小于1.5kg。

4)系统装备具有灾区前端多路视频输入,多路音频双向接口,能实现井下灾区、井下救援基地、地面指挥中心的三方实时通话并同步传输环境参数、视音频数据,系统装备支持WiFi Mesh、以太网、RS485等网络通信标准接入,能够通过互联网与卫星系统进入地面各级指挥系统。

3.影像资料

图2-6-2-20 矿井安全生产模拟实验巷道

在西安科技大学矿井安全生产模拟实验巷道(如图2)对无线Mesh 网络路由器进行大量模拟实验,找到救援过程中的Mesh 链状多跳骨干链路性能特点,信号衰减规律。

图2-6-2-21 无线双频 Mesh 组网和 SDSL 有线传输相结合的多媒体中继远传技术

研究了射频电磁波在井下巷道中的传播特性,分析了电磁波在有限空间内传输时受到巷道截面积、截面形状、拐弯、坡度、支柱、分路、水雾、粉尘等环境的影响,通过使用MIMO-OFDM技术在不增加带宽的条件下,成倍地提高通信系统传输信息容量和频谱利用率,减少矿山巷道内的无线信号衰减,增加了无线信号的传输稳定性。

图2-6-2-22 Hi3512 矿井救援多媒体采集系统的硬件设计芯片外围电路图将多媒体双码流采集技术应用于矿井救援信号采集传输,实现了井下救灾过程中的灾区多媒体数据传输和存储,为科学的决策与指挥提供了依据。

图2-6-2-23 多媒体信息同步传输软件结构图

采用Windows 7 操作系统开发平台,利用Microsoft Visual C、双码流网络视频服务器配套SDK、微软基础类(MFC)等软件开发工具,开发了具有搜索发现服务器设备地址,红外摄像仪视频监测,视频录像,音频对讲传输,控制信号发送,传感器采集数据显示,报警提示的视音频和环境参数同步采集传输的软件系统。

图2-6-2-24 系统装备工作原理

引入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无线网络技术、图像处理及多媒体技术,将煤矿井下灾区现场声音、图像实时上传至井下救护基地、地面救灾指挥部和国家矿山救援指挥中心,并将各级救援指挥中心的救援指令传达至灾区现场。该装置具有井下无线前端多路视频输入,多路音频双向接口,能和地面实时双向通话及传输环境参数和视音频数据和通过无线中继设备增加无线传输距离,每增加一个无线中继可增加300m 以上无线传输距离。

(七)低透气性煤层外错高抽巷抽采卸压瓦斯关键技术研究

1.成果的基本情况

西安科技大学自1990年开始就对低透气性煤层瓦斯治理着手开始研究,目前此项技术已经成熟并在霍州煤电集团开始推广应用。该成果于2015年10月17日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经会议鉴定,达到国内领先,该项目发表论文7篇,其中SCI检索1篇,EI检索2篇,中文核心4篇,申请发明专利1项,申请实用新型专利1项,培养硕士研究生1名,博士研究生1名。外错高抽巷的布置在霍州煤电集团李雅庄煤矿得到了成功应用。

2.主要技术指标

(1)提出了外错高抽巷布置方式及其内涵。外错上区段工作面布置顶板走向高抽巷,前期在高抽巷内布置钻孔抽采上区段工作面覆岩采动裂隙带卸压瓦斯,后期采用巷道抽采下区段工作面覆岩采动裂隙带卸压瓦斯,实现了高抽巷“一巷两用”。

(2)采用理论计算、数值模拟及物理模拟等研究方法,综合分析了工作面覆岩采动裂隙发育特征,掌握了工作面覆岩采动裂隙分布规律,确定了外错高抽巷层位和抽采钻孔终孔位置。

(3)提出了高位钻孔角度补偿纠偏方法和纠偏效果评价指标。并分析了纠偏后钻孔瓦斯浓度的最大值和平均值的变化,纠偏后钻孔实际轨迹基本达到了设计要求,解决了施工钻孔偏斜问题。

3.影像资料

图2-6-2-25 工作面上端头采动应力分布特征

图2-6-2-26 外错高抽巷布置方式

分析覆岩采动应力和裂隙的分布特征,将高抽巷布置在合理的层位上,使其能够在经受两次采动影响时保障卸压瓦斯的抽采效果。

图2-6-2-27 YTJ20型岩层钻孔探测仪

图2-6-2-28 YHX7.2矿用回转钻机测斜仪用于井下钻孔测斜

在外错高抽巷的布置的高位钻孔,由于其受到的采动应力较小,能够保障钻孔的稳定性,使其能够高效的抽采卸压瓦斯,同时采用角度纠偏方式来控制抽采钻孔终孔位置在合理的卸压瓦斯富集区。

(八)矿井火灾多源信息融合预警及控制技术研究

1.成果的基本情况

本项目采用了多源信息融合技术,集成了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火灾束管监测系统、无线自组网温度监测系统和分布式光纤温度监测系统的指标数据,基于实验研究、现场观测、专家经验等数据,建立了矿井火灾多源信息融合预警系统,结合人工神经网络、多指标预警逻辑推理、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建立实验数据拟合函数的计算方法,实现了矿井火灾多源信息融合算法,处理来自不同位置、具有不同物理意义的多源火灾信息,得出了火灾预警指标体系和火灾发展规律,以及煤自燃程度6个阶段的预警指标气体判定和对应的温度范围。该成

果获第六届安全生产科技成果奖,该项目申请专利3项。目前此项技术已经成熟并在大同煤矿开始应用,为保障广大煤矿井下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主要技术指标

1)增强系统检测性能,提高目标识别水平;2)增强系统的可信度;3)增强系统鲁棒性和可靠性;4)使系统具有更好的态势感知和推理能力,以及更快的响应时间;5)提高了数据精度,降低了数据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6)可扩展系统的时空覆盖能力;7)降低系统成本

3.影像资料

通过集成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火灾束管监测系统、无线自组网温度监测系统和分布式光纤温度监测系统监测的指标数据,根据基于实验研究、现场观测及专家经验得出的火灾预警指标体系和火灾发展规律,融合处理来自不同位置、具有不同物理含义的多源火灾信息,进而判断火灾危险程度,确定火灾危险区域,实现火灾预警。

图2-6-2-29 矿井火灾多源信息融合预警系统

图2-6-2-30 煤自燃火灾预警专家系统结构

煤自燃预报人工神经网络专家系统由实验取得的煤样在不同粒度、供风量和温度等条

矿井通风系统的与优化

科技信息 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2013年第9期0引言 矿井通风系统是矿井生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服务于生产系 统,同时又制约着生产系统。矿井通风系统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矿井的 安全生产、灾害防治和经济效益。在实际生产中,往往由于矿井通风系 统的不合理,影响了矿井的正常生产和矿井的抗灾能力,导致矿井经 济效益的严重滑坡。为确保矿井安全生产、稳产和高产,提高矿井的抗 灾能力,最终提高矿井的经济效益,通风系统必须保持最佳运行状态。 因此,矿井通风系统的分析及优化改造具有重要意义,它是矿井设计 过程和通风管理工作中的一项主要任务和内容。 1现有矿井通风系统存在的问题 矿井通风网络在矿井开采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新矿井投产初 期,生产量尚未达到设计水平,通风阻力较小,通风系统如按设计参数 投入运行,将造成风量过大,导致能源浪费。投产后,矿井通风网络通 风阻力的实际值与设计值偏差也较大,当设计值大于实际值时,则风 量偏小,导致通风困难;当设计值小于实际值时,则风量偏大,导致能 源浪费。且随着近几年矿山形式好转,改扩建矿井日益增多,矿井通风 系统问题日益突出,已严重影响矿井的安全生产,所以对矿井通风系 统的分析与优化迫在眉睫。 2通风系统优化 矿井通风系统的优化问题归纳起来主要包括如下几类:矿井通风 系统阻力影响、矿井通风网络优化研究、矿井通风系统安全可靠性优 化、矿井通风系统通风机优化。 2.1矿井通风系统阻力优化 降低矿井通风阻力技术措施的研究对于矿井通风系统优化有着 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关系到矿井的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矿井通风 阻力的影响因素较多,主要有三个方面:1)风量对阻力的影响;2)分支 风阻对通风阻力的影响;3)网络结构对阻力的影响。 降低矿井通风阻力,对保证矿井安全生产和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 要意义。主要措施有: 2.1.1并联通风根据并联风路阻力比串联网路阻力小得多的原理(风 量相同),可以通过计算机通风系统模拟或实际通风阻力测定的方法, 找出通风系统网络的高阻力区段,采取新掘巷道或者启封旧巷道的方 法,实现并联通风,降低通风系统总阻力。 2.1.2开掘新井巷,缩短通风线路长度。随着生产向边远采区或深水 平的发展,或者井田过大,通风线路不断加长,而瓦斯涌出量的增加, 将导致需风量和通风阻力的增加。当通风系统无法满足供风要求或利 用现有的通风系统不经济时,可以考虑在边远采区或者新水平增掘新 风井,以缩短风路,保证经济有效的供风。 2.1.3改变通风网路,合理调配风机负担。对于生产矿井,当通风系统 与生产能力不匹配时,应该合理调整生产布局,改变通风网路,合理调配风机负担、尽量发挥现有风机、巷道的潜力、增设或减少风机(在必要和可能的条件下)等。2.1.4减小摩擦阻力系数,尽量使井巷壁面光滑。2.1.5扩大巷道断面,减小局部阻力。矿井通风系统阻力往往比较集中在几个高阻力区段,找出高阻力区段,适当扩大高阻力区段巷道断面面积,往往能够收到比较理想的降阻效果此外,巷道平直、避免巷道断面突然扩大或缩小,也能起到减小局部阻力的作用。2.1.6选用周长较小的巷道。在巷道断面相同的条件下,圆形断面的周长最小,拱形断面次之,矩形、梯形断面的周长较大。2.2矿井通风网络优化2.2.1理论依据矿井风流流经各个巷道和工作面,构成复杂的通风风路系统。通常将风道的交点称为节点,两节点间的风道称为分支,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分支形成的闭合回路或网孔。通风网络通常由众多的分支及回路所组成。风流在风路中流动时遵循风量平衡定律、风压平衡定律和阻力定律。即虚拟分支的主要参数如下:1)风量等于与之相连的网络入边或出边的风量;2)阻力等于基点的压能与分支的另一节点的压能之差,压能基点的位置及压能值均可任意设置;3)风的阻力的大小按照分支阻力定律计算。但是当虚拟分支阻力是0,而且风阻又位于分母时,风阻取无穷大。矿井通风网络是实际矿井通风系统的数学表达,是矿井风流路线及其有关参数的组合,是一个关联程度很高的复杂系统,其中一条分支的风量可能通过在多条分支中安设调节设施而改变。因此,满足通风需求的调节方案多种多样。如何确定一种既能满足通风需求和生产条件的限制、符合有关规程规定,又能使矿井通风所需费用最小的调节方案,是长期以来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2.2.2计算机在矿井通风系统网络中的应用矿井通风系统优化规化、设计和调节的计算要实现计算机软件处理,并且优化方法由线性向非线性优化方向发展,这使得优化结果更加合理有效。随着计算机性能及计算速度的大幅度提升,已有一些软件能够解决一般地通风网络问题。而国内还尚缺少方便、实用的矿井通风系统分析及优化软件。2.3矿井通风系统安全可靠性优化矿井通风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保持其工作参数值,以维持井下必须清洁风量的供应。矿井通风系统是由动力及其装置、通风网络、风流监测与控制设施组成的。系统可靠性工程的数学基础是布尔代数和概率论。主要方法有故障树分析法、事件树分析法、因果图、可靠性框图分析法、马儿可夫过程分析法、故障模式与效应分析法等。目前,矿井通风系统的可靠性研究面临着以下几个问题:1)风流分支与通风网络的可靠性;2)风流分支、通风网络及通风构筑物的可靠性指标计算;3)如何利用可靠性参数设计出具有较(下转第486页) 矿井通风系统的分析与优化AnalysisandOptimizationofMineVentilationSystem 孙宸冯会玲 (山东省冶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济南250101) 【摘要】通过分析现有矿井通风系统存在的问题,认为在矿井的开采过程中,通风系统中各网络通风阻力和风量的不断变化,是导致通风困难和经济效益差的主要原因。因此在设计和生产管理过程中需要从矿井通风系统阻力、矿井通风网络调节、矿井通风系统安全可靠性、矿井通风系统主通风机工况调节等方面进行优化,是矿井通风系统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矿井通风网络;优化;分析 【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mine ventilation system,in the process of the mine mining,the main reason that the ventilation resistance and the air volume are constantly changing in the network of ventilation systems leads to ventilation difficulty and poor the economic bene -fit.Therefore in the process of design and production management,it is necessary to be optimized in terms of many aspects which include resistance of mine ventilation system,network adjustment of mine ventilation system,safety and reliability of mine ventilation system,working condition adjusted of the main ventilator and so on .That i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mine ventilation system. 【Key words 】Mine ventilation network;Optimization;Analysis 作者简介:孙宸(1979—),男,汉族,本科,助理工程师,山东省冶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矿山事业部,从事矿山工程设计。 ○矿业论坛○432

矿井灾害预防及处理计划

荔波县巴合煤矿北块段 矿井灾害预防及处理计划 二○一三年三月

矿井灾害预防及处理计划修改负责人:耀红 修改单位:荔波县巴合煤矿北块段 实施负责人:乔元明 修改时间:2013年3月 修改人员:

目录 第一节前言 (1) 第二节矿井概况 (1) 第三节救灾组织 (4) 第四节灾变时各部门分工 (5) 第五节救灾通知顺序 (7) 第六节井下放炮 (8) 第七节瓦斯突出事故的预防 (12) 第八节瓦斯燃烧与爆炸事故的预防与处理 (14) 第九节预防煤尘爆炸的措施 (21) 第十节发生瓦斯及煤尘爆炸和瓦斯燃烧事故的行动原则 (22) 第十一节井下火灾事故的预防 (24) 第十二节井下火灾事故的处理原则 (25) 第十三节冒顶事故的预防和处理 (25) 第十四节贯通事故的预防 (28) 第十五节机电、运输事故的预防 (27) 第十六节水灾事故的预防措施及防洪排水 (32) 第十七节井下空气压缩机事故的预防 (34) 第十八节堵塞煤仓或溜煤眼事故的预防措施 (34) 第十九节避灾线路 (35) 第二十节消防器材的存放与管理 (35)

第二十一节计划贯彻和要求 (37)

第一节前言 为了认真贯彻执行煤矿“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确保我矿安全生产顺利进行,防止灾害事故的发生及一旦发生后,能够按预先制定的抢救方案行动,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矿生产具体情况,修改本矿二○一三年度《矿井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 煤矿生产是地下作业,由于作业地点不断转移,为更好防治矿井水、火、瓦斯、粉尘、顶板等五大灾害的威胁,切实掌握这些灾害发生的规律,严格监测、监控,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一定要做到防于未然。随着本矿采掘生产的发展,开拓不断延伸,安全面临考验。在日常生产管理工作中,各级领导和全矿员工必须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和思想,努力做好不安全不生产,隐患不处理不生产,措施不落实不生产,坚持在安全的前提下生产,确保全年生产任务的完成。 第二节矿井概况 1、交通位置 巴合煤矿位于荔波县城以东平距15公里的吉王附近,距水尧乡政府约3公里,荔波县城茂兰镇至佳荣镇公路从矿区南部经过;矿区距平寨火车站23公里,交通方便。 2、矿井境界 矿区面积约4.5887平方公里。

矿井灾害防治、隐患辨识与应急避险教案

《矿井灾害防治、隐患辨识与应急避险》教案 一.学员基本情况分析 1.本班为新工人培训班,学员年龄一般在25岁左右之间,没有矿山工作经验。 2.大多是大专毕业,文化基础较好所以教学要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制定强有力的教学措施。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1.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员学习掌握基本矿井生产知识和通风系统以及煤矿发生瓦斯、火灾、煤尘等事故的原因和危害,掌握预防煤矿瓦斯、火灾、煤尘等事故的措施,达到实现安全生产的目的,杜绝“三违”的发生。 2.要求每位学员都要认真学习和掌握五大灾害的发生、预防,并能在实际工作中运用。 三.授课时间的具体安排 四.搞好本课程教学的具体措施 由于学员文化程度和理论水平的差异,在教学中需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备课以中等水平为主,讲课分层次进行,对程度低的提出较低要求,高的提出高要求。五.教具和教学手段的使用说明 使用教具:多媒体 教学手段的应用:本课教学应用的手段主要有直观教学法,发挥视觉效应。运用

讲授法,讲授术语,规定,原理和相关理论知识。 授课课题:矿井通风与灾害防治 授课班级:新工人培训 授课时间:2013年8 月26日 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员学习掌握基本矿井生产知识和通风系统以 及煤矿发生瓦斯、火灾、煤尘事故的原因和危害,掌握预防煤矿瓦斯、火灾、煤尘事故的措施,达到实现安全生产的目的,杜绝“三违”的发生。 二、教学要求:要求每位学员都要认真学习和掌握五大灾害的发生、预防,并能在 实际工作中运用。 三、教学难点:灾害事故的原因和危害。 四、教学重点:灾害事故预防措施。 五、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案例举证法 六、教具:多媒体 七、课时:12 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煤矿生产是地下作业,环境条件十分复杂。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受到有害气体和矿尘的大量产生以及水分的蒸发和散热作用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矿井空气的成分、温度、湿度等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形成了恶劣的气候条件。因此,为了保护煤矿职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减少事故的发生,保证正常生产,必须对矿井进行通风。 矿井通风与灾害防治

矿井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试题答案

2014年<<矿井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贯彻试卷单位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 1、煤矿企业必须编制(年度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并根据具体情况及时修改。 2、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由(矿长)负责组织实施。 3、煤矿企业每年必须至少组织( 1 )次矿井救灾演习。 4、井下电气设备必须杜绝(失爆)现象。 5、每一名入井人员都有发现灾情(及时汇报)的责任。 6、井下使用电火焊必须严格执行审批制度,严禁(无措施)作业。 7、井下各施工,预防水灾必须坚持(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则。 8、根据不同的施工地点,制定切合实际的安全技术措施和作业规程并组织职工认真学习考试, 必须坚持(一工程一措施)。 9、井下坚决杜绝(无风)、(微风)和(瓦斯超限)作业。 10、井下电缆使用阻燃产品,接头要做到“三无”,即(无鸡爪子)、(无羊尾巴)、(无明接头)。 11、综合防治井下水的措施是(探、防、堵、截、排) 12、井下供电和电气应有(漏电)、(接地)和(过流)“三大”保护装置。 13、建立入井人员检身制度,严禁携带(烟草及点火物品),严禁穿化纤类衣服入井。 14、配电室的门必须向(外)开,以便发生事故时疏散。 15、煤矿安全生产的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整体推进)。 二、选择题(1~15题为单选题,每题2分;16~20题为多选题每题4分;共50分) 1、现阶段我矿通风方式为( B ) A 中央分列式 B 中央并列式 C 分区对角式 D 两翼对角式 2、煤矿企业( D )必须至少组织 1次矿井救灾演习 A月 B 季度 C 半年 D 每年 3、建立完善的消防系统,敷设好防尘管路,巷道内每( B )设置一个消防三通。 A 30 B 50 C 100 D 200 4、井下的所有排水设施在(D)必须完成检修。 A降雨后 B 雨季后 C 降雨前 D雨季前 5、若发生水灾,现场发现水情的作业人员,必须立即向( B)报告有关突水地点及水情,并通知周围有关人员撤到安全地点或升井。 A 技术总监 B矿调度室 C 矿领导 D 区队长 6、施工巷道严禁空顶作业,控顶距不大于( A )㎜。 A 300 B 200 C 500 D 800 7、在每年雨季以前,必须对全部(C)进行联合试运转,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矿井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

鑫福煤业天池煤矿2013年度矿井灾害 预 防 和 处 理 计 划

2012年12月8日

目录 第一章矿井基本概况 (4) 第二章矿井灾害预防组织计划 (5) 第三章矿井灾害预防技术措施计划 (9) 第四章防治煤与瓦斯突出安全措施 (13) 第五章顶板大面积冒落的预防计划 (19) 第六章预防水灾事故的措施计划 (22) 第七章防治外因火灾事故的措施计划 (24) 第八章矿井灾害事故处理原则 (27) 第九章外因火灾事故的处理措施 (30) 第十章避灾路线 (31)

第一章矿井基本概况 鑫福煤业天池煤矿是原市市属地方国有煤矿企业破产改制后,由鑫福集团收购组建的民营煤炭企业,设计生产能力15万吨/年,原核定生产能力为12万吨/年,矿井为突出矿井,按“双突”矿井进行管理,煤矿主要为下山开采,雨季矿井涌水量大。矿井主要灾害包括瓦斯灾害、突出、煤层自燃和煤尘爆炸危险、顶板垮塌、水灾、火灾、运输提升等事故,灾害较为严重。煤矿距华蓥、较近,交通十分方便。 2013年计划生产原煤10万吨,掘进进尺1973米(其中:开拓200米、准备1161米、回采612米)。主要回采阵地布置在+540m南八采区和+390m南二采区。回采工作面有5811、5812、5813 、5814 、3312工作面。开拓巷道主要布置在+390石巷,煤掘主要分布在+540八采区收尾眼、开切眼。生产和运输环节较复杂,必须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保证安全生产。

第二章矿井灾害预防组织计划 一、矿井抢险救灾指挥部组成及其职责 1、矿井抢险救灾指挥部组成 指挥长:明宏() 副指挥长:梁登勇()、邱邦云()、帮荣()、王德鸿() 成员:戴文友()、亚军()、吉俞名()、启全()、梅先知()、家学()、志群()、殷华()、仕兵()、胡银兵()、罗建国()、貌()郭云祥()、事故队负责人,物资供应负责人等。 2、职责 (1)矿长:是处理灾害事故的总指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领导下,在公司、矿技术负责人和矿山救护队长的协助下,制定营救遇险人员和处理事故的作战计划。 (2)技术负责人:是总指挥处理矿井灾害事故的第一助手,在总指挥领导下组织制订营救遇险人员和处理事故的作战计划。 (3)副矿长:根据营救遇险人员和处理矿井事故的作战计划,负责组织为处理矿井事故所需的人、材、物。及时调集救灾所必需的人员、设备、材料、并指定专人保管和发放。由保卫负责人负责落实专人看守井口,由事故抢险指挥部签发入井抢救人员的特别通行证。 (4)通风负责人、机电负责人、供应负责人:根据总指挥命令,负责协调各方面工作,通风负责人要根据抢险工作需要,及时调整和改变矿井通风系统,注意主要通风机工作状况,组织砌筑通风设施必要的人力和材料,并执行与通风有关的其它措施。机电负责人负责掌握

矿井通风与灾害防治规范题库(2010年6月30日)

矿井通风与灾害防治题库 1.《规程》规定:按井下同时工作的最多人数计算,每人每分钟供给风量不 得少于4m3。 2.十二矿通风方式为混合抽出式。现有三个风井系统。 3. 通过风门后,要随手关好,不要把两道风门同时打开,以免打乱风流。 4.经科学实验,井下瓦斯爆炸威力最大的瓦斯浓度为9.5%。 5. 自救器的种类根据其构造和作用原理,分过滤式和隔离式两类。 6.自救器一旦打开外壳只能不间断使用一次,并予以报废,严禁重复使用。 7. 瓦斯的赋存状态主要有游离状态、吸附状态。 8. 矿井气候条件是指空气温度、湿度和风速三者综合作用的结果。 9. 《煤矿安全规程》规定,机电硐室深度不超过6米,入口宽度不小于1.5米,且无瓦斯涌出,(可)采用扩散通风。 10. 井下有车辆通过的风门至少有2道,且2道风门的间距要大于所要通过车辆的长度。 11. 矿井必须建立测风制度,每10天进行一次全面测风。 12. 突出危险区设置反向风门必须设置两道,其间距不得小于4m。 13. 在高瓦斯矿井,瓦斯喷出区域及煤与瓦斯突出矿井中,掘进工作面的局部通风机都应实行“三专供电”,即专用线路、专用开关和专用变压器。 14. 局部瓦斯积聚是指在0.5 m3以上的空间中瓦斯浓度达到1%。 15. 瓦斯涌出分为普通涌出和特殊涌出。 16. 采掘工作面回风流中,瓦斯浓度超过1%时,必须停止工作,撤出人员, 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17. 采掘工作面及其他地点.体积大于0. 5 m3的空间内积聚瓦斯浓度达到2%时,附近20 m内必须停止工作,撤出人员;切断电源,进行处理。 18. 《规程》规定:入井人员必须戴安全帽、随身携带自救器和矿灯,严禁携带烟草和点火物品,严禁穿化纤衣服,入井前严禁喝酒。 19. 井口房和通风机房附近20m内,不得有烟火或用火炉取暖。 20. 火灾构成要素包括可燃物、热源和空气三个方面。 二、简答题 1、何谓矿井通风? 答:矿井通风——是指地面空气在通风动力的作用下,由进风巷进入井下,在井下流经各个用风地点后,再由出风井排到地面的完整过程。 2、矿井通风方式有哪三种? 答:1)中央式;2)对角式;3)混合式。 3、何谓矿井通风设施? 答:矿井通风设施——就是在矿井通风系统中为控制引导或改善通风效果等建造的通风构筑物。 4、瓦斯爆炸的条件有哪些? 答:(1).瓦斯浓度:5%—16%,瓦斯浓度达到9.5%时,爆炸力最强 (2).高温火源:引火温度650—750度 (3).氧的浓度大于12% 5、防治瓦斯爆炸的措施有哪些? 答:(1). 防止瓦斯积聚的措施;(2). 防止瓦斯引燃的措施; (3)、防止瓦斯爆炸事故扩大的措施。

xxxx煤矿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doc

Xxxx 煤矿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二Oxx ?元月编制xxx 矿长xxx 业主xxxxxxxx Xxxx 煤矿 20xx-1-2 目录 第一部分瓦斯、煤尘爆炸事故 4 一瓦斯灾害事故的预防及处理计划 4 (一)预防 4 (二)处理5 (三)通风管理 6 二煤尘事故的预防及处理计划7 (一)预防7 (二)处理8 三瓦斯、煤尘爆炸事故时的撤人路线9 第二部分火灾事故 10 一煤层自燃发火预兆10 二井下火灾事故预防10 三井下火灾事故处理11 四井下火灾事故时撤人路线12 五地面火灾事故的预防及处理计划12 1预防措施 12 2处理 12 第三部分顶板大面积冒落事故13 一顶板大面积冒落前期预兆13 二顶板事故的预防与处理计划 13 1、顶板灾害事故的预防和处理计划13 (1)顶板灾害事故的预防13 (2)顶板灾害事故的处理14 2、支护改革 15 第四部分地下水害 16

一透水预兆 16 二预防16 三处理 16 四避灾路线:17 第五部分其它事故 18 一机电、运输事故的预防和处理计划18 (一)机电 18 1一般规定 18 2电气设备和保护 2 1 3井下电缆 2 1 4矿灯的管理和使用 2 3 5井下电气设备、电缆的检查、维护和调整 2 4 (二)运输2 5 1人力推车 2 5 2斜井提升运输 26 3钢丝绳及连接装置 27 4提升装置 28 二地面运输 29 三放炮 2 9 第六部分事故隐患调查 32 一地面水灾调查 32 二地面地质灾害调查 32 第七部分事故隐患排查制度 33 第八部分事故救援 36 一应急救援机构及职责 36 二应急救援行动程序 38 三应急救急的物资保障 39 四应急救援经费 39 第九部分其他40 班前会及安全学习 40 附录 41 第一部分瓦斯、煤尘爆炸事故 一瓦斯灾害事故的预防及处理计划 (一)预防 1 、通风系统要合理,各作业地点要按规定配足风量,杜绝循环风、微风以及不符合规定的串联风。建立瓦斯抽放系统,加强瓦斯预抽,降低瓦斯排出量。 2、配足瓦斯检查员,加强对各作业地点瓦斯的检查,严禁瓦斯超限作业,杜绝瓦斯积聚,及时处理局部瓦斯积聚。 3、加强巷道贯通及盲巷管理,保证两端的巷道内不积存瓦斯,并做好贯通时调整风流的准备工作。矿井必须从生产技术管理上避免出现盲巷。 4、排放瓦斯要严格按排放瓦斯措施进行。 5、加强对局扇、风筒、风门、栅栏、风桥、密闭等通风设施的管理,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 6、及时密闭废巷和采空区。恢复已封闭的停工区或采掘工作面接近已封闭的停工区时,必须事先排除其中积聚的瓦斯。

矿井灾害预防处理与应急救援计划.doc

矿井灾害预防处理与应急救援计划 的制定、审批、决策制度 第一节矿井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 一、矿井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定义 矿井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是指为了防止灾害的发生和一旦 发生事故后,预先制定的抢险救灾方案。煤矿企业每年至少按照矿井灾害预防和处理方案,组织一次矿井救灾实战演习。 二《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的内容 1.附图及有关处理各种事故必备的技术资料 (1)矿井通风系统图、反风试验报告以及反风时保证反风设施 完好可靠的检查报告。 (2)矿井供电系统图和井下电话的安装地点。 (3)井下消防 ---- 洒水管路、排水管路和压风管路的系统图。 (4) 地面和井下消防材料库位置及其储备的材料、设备、工具的品名和数量登记表。

(5)地面、井下对照图。 2.文字说明 文字说明中包括: (1) 可能发生事故的地点以及地点的自然条件、生产条件及预防的事故性质、原因和预兆。 (2)保证人员安全撤退的措施。 1

(3)预防、处理各种事故和恢复生产的具体技术措施。 (4)实现预防措施的单位及负责人。 (5)参加处理事故指挥部的人员组成、分工和其他有关人员名 单、通知方法和顺序。 3.安全迅速撤退人员的措施 (1)及时通知灾区和受威胁地区人员的方法及所需材料设备。 (2) 人员撤退路线及该路线上需设的照明设备、路标、自救器及临时避难硐室的位置。 (3)风流控制方法、实现步骤及其适用条件。 (4)发生事故后,对井下人员的统计方法。 (5)救护队员向遇灾人员接近的移动路线。 (6)向待救人供给空气、食物和水的方法。 4.处理灾害和恢复生产措施的编制原则 (1)处理火灾事故原则 (2)处理爆炸事故原则 (3)其他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灾害预防管理制度

内蒙古燎原煤业有限公司灾害预防管理制度 编制单位:技术科 编 制 日 期:2012年 月 日

审 批 意 见 审批单位及人员签字 编制人: 月 日技术通防科: 月 日安全矿长: 月 日生产矿长: 月 日

总工程师: 月 日 为了有效防上和减少矿井各类灾害事故发生,保证矿井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的贯彻落实,特定本管理制度. 一、矿井水灾预防管理制度 1、领导小组: 组 长:于友亮 成员:王洪鑫、王秀琪、王洪强 2、每旬计划、布置和检查防治水措施的执行情况,加强井下防治水的管路、水泵设备等情况的日常检查工作,对检查存在问题及时通报,并限期落实处理。 3、队内建立、建全防治水工作所需要的技术资料、图纸,坚持对水文地质灾害情况及时分析、预报。 4、对于有突水预兆的掘进面,必须制定专项措施,坚特“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则。 5、必须查清矿区及地面水流系统的汇水、渗透情况,掌握矿区历年降水量和最高洪水位的资料,建立防水、排水系统。 A.在井口附近修防洪提或修排水洪沟。 B.经常组织人员查看采空区在地面有无裂缝或塌陷区,如有及时进行填塞,填塞工作必须有完全措施。 C.排到地面的矿井水必须妥善处理,避免再渗入井下。 D.每次降大到暴雨时和降雨后,必须派专人检查矿区及附近地面有无裂缝、老窖陷落等现象。发现漏水情况,必须及时处理。 6、加强井下防治水管理 A.河槽下采煤要制定安全技术措施,并按规定留设保安煤柱。 B.接近老塘、水淹井巷、含水层或含水断层等时,要坚持“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则。 C.井下水仓的总容量不得小于24小时矿井正常用水量;定期清理水仓,保证其有效容积;井下主水泵的能力应能在20小时排出矿井24小时的正常涌水量;排到地面的水避免倒渗入井下。 D.工作面的积水及时排到水仓。 E.井下发现透水预兆,如巷道挂红、挂汗、空气骤然变冷、有水叫声等时,必须立即停止作业,撤出所有受水害威胁的人员,并尽可能带走设

矿井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的编制内容和要求

附件 矿井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的编制容和要求 第一章概况 第一节矿井概况 叙述矿井开拓方式、矿井地质及水文地质、煤层开采技术条件、生产工艺,各主要生产系统及安全避险六大系统情况。 第二节矿井本年度采掘衔接计划 说明本年度计划采掘地点的名称、位置、数量和衔接情况。 第二章重大危险源评价 第一节矿井重大危险源评价 第二节各矿生产地点重大危险源评价 以上评价要结合矿井风险预控管理工作进行。 第三章矿井灾害预防和处理领导组织机构第一节组织领导机构 叙述事故处理组织领导机构和人员组成。 第二节发生事故的汇报程序 事故的汇报程序和通知方法、调度室、通知人员等。 第三节相关人员职责 叙述各相关人员的职责分工和所要做的具体工作等。 第四章矿井瓦斯事故的预防和处理

第一节预防瓦斯事故的措施 结合本年度采掘工作地区及矿井危险源评价结果,叙述矿井瓦斯事故所采取的预防措施。 第二节发生瓦斯事故后的处理措施 叙述发生瓦斯事故后应采取的自救、互救及其它措施,叙述不同地点发生瓦斯事故后的人员避灾路线。 第五章矿井水灾事故的预防和处理 第一节矿井水害类型的分析和预兆 结合本年度采掘工作地区及矿井危险源评价结果,分析可能发生水害的地点,说明水灾事故发生的预兆。 第二节矿井水害的预防措施 根据不同的水患地点、类型确定不同的防治水措施,叙述防治水一般原则。 第三节矿井水害事故的处理措施 说明水灾事故发生后人员的自救、互救和其它措施,说明不同水害事故发生地点的路线。 第六章矿井火灾事故的预防和处理 第一节矿井火灾的预防措施 结合本年度采掘工作地区及矿井危险源评价结果,分别叙述矿井预防、外因火灾的措施。 第二节矿井火灾事故的处理措施 根据不同的火灾事故的类型、地点和实际情况,采取不同处理事故的方法,叙述受灾人员的自救和互救方法,根据火灾发生的地点明确人员的避灾路线。

教案新工人矿井通风灾害预防

教案 课程名称矿井通风与灾害防治任课班级新工人 任课老师王星 计划学时8学时 镇雄县岩脚煤矿安全培训中心

矿井通风与灾害防治课程授课教案 2004年10月10日 课题矿井通风与灾害防治课 型 单一课 时 8 教学目的要求1、让学员熟悉煤矿“一通三防”知识。 2、掌握矿井灾害防治的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熟悉煤矿“一通三防”知识。难点:掌握矿井灾害防治的基本知识。 教学内容与课堂活动安排 1、点名:稳定学员情绪。10/ 2、第一章:矿井通风与灾害防治 第一节:矿井通风30/ 第二节:瓦斯防治45/ 第三节:矿尘的防治45/ 第四节:矿井火灾的防治 第五节:顶板事故的预防 第六节:矿井水害防治 第七节安全用电 第八节:爆破安全基础知识 第九节:提升与运输

安全培训教案纸 第一章:矿井通风与灾害防治 第一节:矿井通风 矿井通风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矿井通风是矿井各生产环节中最基本的一环,它在矿井建设与生产期间 始终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矿井通风是煤矿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杜绝重大事故,实现煤矿安全状况根本好转的关键。 作用:(1)供给井下人员足够的新鲜空气,满足人员呼吸的需要。(2)稀释和排除井下有害气体、矿尘,使之符合《规程》规定。(3)调节井下气候条件,提高生产效率。 井下空气 1、井下主要有害气体:(1)一氧化碳(2)二氧化氮(3)二氧化硫(4)硫化氢(5)氨气 2、预防井下有害气体中毒措施:(1)加强通风(2)加强检查与检测,监视其动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3)对局部有害气体含量较高,涌出量较大的 地区,可以采取抽放或局部通风稀释的办法,使用降到安全浓度以下。(4)凡在井下通风不良的区域或巷道,要设置栅栏。(5)按《质标》构筑用于封闭井下火区、盲巷或抽放瓦斯的各种密闭。(6)对中毒人员应立即移到有新 鲜空气的巷道中,视其具体情况及时挽救。 3、井下通风构筑物:(1)风门(2)风墙(3)风桥(4)风硐(5)风窗 第二节:瓦斯防治 矿井瓦斯概述 瓦斯:是指矿井中主要由煤层气构成的以甲烷为主的有害气体。有时单独指 甲烷。 瓦斯的危害:燃烧、爆炸、窒息。 矿井瓦斯等级划分:(1)低瓦斯矿井,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10m3/t且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40 m3/min。(2)高瓦斯矿井,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10m3/t 且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40 m3/min。(3)煤与瓦斯突出矿井。 一、瓦斯爆炸及防治措施 1、瓦斯爆炸的条件:(1)瓦斯浓度在爆炸界线内,一般为5%~16%;(2)有足够能量的点火源,引火源温度为650~750℃,能量大于0.28mJ和持续时间大于感应期;(3)氧气浓度,混合气体氧气浓度不低于12%。 瓦斯爆炸预防措施:(1)防止瓦斯积聚(2)消除引爆火源(3)限制瓦斯爆炸范围扩大。 防止瓦斯积聚的措施:(1)加强通风(2)加强瓦斯检查(3)要及时处理局部积聚的瓦斯

矿井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

阳煤集团三矿 2011年度矿井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 总则 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第九条规定,煤矿企业必须编制年度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并根据具体情况及时修改。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由矿长负责组织实施。煤矿企业每年必须至少组织一次矿井救灾演习。针对我矿井下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水、火、瓦斯、煤尘、顶板等自然灾害,为确保矿井安全生产,把其危害限制到最小限度,保护职工的生命和国家财产不受损失,做到预防为主。现根据我矿历年灾害以火、瓦斯尤为突出的特点,在组织上、技术上、材料设备上,采取有效的、针对性的措施,特制定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 矿井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每年必须由总工程师组织编制,并由矿长负责组织实施。要求矿井所有生产人员,在了解本工种业务范围规程制度的基础上,必须清楚地了解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的实施内容。特别是生产干部、技术干部和有关管理干部,把灾害预防和处理实施计划作为本职业务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各工区、部室的领导和技术负责人应组织本单位职工认真学习,没有学习或不熟悉《灾害预防计划》有关内容的干部和工人,不准下井工作。 灾害预防计划中,有关技术上、物质上的要求,必须组织力量按计划要求实现。要时时有所准备,一旦灾害事故发生,就能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以保证人员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不受损失。 概况 阳煤集团三矿位于山西省阳泉市西部矿区,建于1950年5月,设计生产能力260万吨/年,核定生产能力420万吨/年,目前开采3#、15#煤层(裕公井开采3#煤层,竖井开采15#煤

层),下属裕公井和竖井两个井口,生产采区5个。综合开拓方式,分采区、分水平开采,走向长壁式综采采煤法,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该矿井竖井为高瓦斯矿井,裕公井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 第一章组织领导与职责范围 第一节组织领导 矿成立救灾总指挥部,各工区设立指挥所,总指挥部设在矿总调度室,指挥所设在各工区调度站。 总指挥部成员: 总指挥:吕维赟 副总指挥:赵钢波石成涛魏富生史彦明郝建斌 赵青云 成员:乔计锁翟献华韩聚民乔瑞生李修玉 李守军吴瑞明谢亚平赵刚波齐玉文 王文国任建军刘泽许建平张志忠 张羽薄建国张金泉张炳贵郭爱斌 姚润祥王振华闫海忠 工区指挥所成员: 采煤工区指挥:郭爱斌副指挥:李振涛霍建国 掘开工区指挥:姚润祥副指挥:杨慧光张利平 通风工区指挥:乔瑞生副指挥:白三小王美峰 机电工区指挥:张志忠副指挥:胡爱保胡方明 运输工区指挥:王振华副指挥:张瑞国康俊亮 回收区指挥:闫海忠副指挥:田晓峰郝忠玉 总指挥部下设八个专业组: 1、抢险救灾组: 负责在矿井处理灾变时尽快采取有效措施使遇险人员及时撤出和得到及时抢救,负责对灾害的控制,积极组织消灭事故,恢

矿井灾害防治与治理安全措施实用版

YF-ED-J9227 可按资料类型定义编号 矿井灾害防治与治理安全 措施实用版 In Order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And Safe Operation Of The Department Work Or Production, Relevant Personnel Shall Follow The Procedures In Handling Business Or Operating Equipment. (示范文稿) 二零XX年XX月XX日

矿井灾害防治与治理安全措施实 用版 提示:该解决方案文档适合使用于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在进行中紧扣进度,实现最大程度完成与接近最初目标。下载后可以对文件进行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使用。 为防止矿井重大灾害事故的发生,确保我 矿安全生产,现对矿井的顶板、水、火、瓦 斯、煤尘、机电运输管理作出如下管理规定: 1、矿井必须编制年度灾害预防和处理计 划,并根据具体情况及时修改。灾害预防和处 理计划由矿长负责组织实施。 2、矿井必须对矿井可能存在的危害具有预 见性。 3、矿井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所需要的费 用、材料和设备等必须列入企业财务、供应计

划。 一、矿井顶板事故预防安全管理制度 1、矿井采、掘工作面工程及所有其它井下工程必须按照《煤矿安全规程》及有关管理规定做好顶板管理,采、掘工作面作业规程中必须编制工作面顶板管理安全技术措施。编制的作业规程必须报矿有关科室和矿总工程师审批后方可执行。 2、采煤工作面必须及时回柱放顶或充填,控顶距离超过作业规程规定时,工作面禁止采掘作业。用垮落法控制顶板,回柱后顶板不垮落、悬顶超过作业规程的规定时,必须停止采掘作业,采取人工强制放顶或其它措施进行处理。 3、采煤工作面必须按作业规程的规定及时

矿井灾害防治复习题及答案

矿井灾害防治与技术复习题 一、填空:(25分,每空1分) 1、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为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2、水、火、瓦斯、矿尘、顶板冒落被称为煤矿井下五大自然灾害。 3、瓦斯在煤体内呈两种状态:游离瓦斯和吸附瓦斯。 4、影响瓦斯涌出量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开采技术因素。 5、大量的承压状态的瓦斯从可见的煤、岩裂缝中快速喷出的现象叫做瓦斯喷出。 6、矿井瓦斯涌出的区域可分为:采区、掘进区和已采区。 7、煤矿的矿尘主要是:岩尘和煤尘。 8、影响矿尘产生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生产技术因素。 9、尘肺病是在煤矿里目前危害最大的一种职业病。 10、在矿尘中,小于5微米的尘粒称为呼吸性粉尘。 11、煤的自燃过程一般分为潜伏期、自热期和燃烧期三个阶段。 12、瓦斯的主要成分通常是以甲烷为主的烃类气体。 13、个体防尘的工具主要是主要有防尘口罩、防尘面罩,防尘帽和防尘呼吸器 14、煤的自燃过程一般分为潜伏期、自热期和燃烧期三个阶段。 15、影响矿尘产生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生产技术因素。 16、矿井空气的主要成分包括:氧气、氮气、二氧化碳。 17、在《煤矿安全规程》中规定:采掘工作面的进风流中,二氧化碳浓度不得超过0.5%。 18、空气分子热运动对容器壁碰撞的宏观表现称为压强。 19、风机在某一特定转速下和工作风阻条件下的工作参数称为工况点。 20、利用局部通风机或主要通风机产生产生的风压对井下独头巷道进行通风的方法称为局部通风法。 21、通风网的基本连接形式有串联、并联、角联三种。 22、矿井瓦斯涌出量的大小,决定于自然因素和开采技术因素的综合影响。 23、根据引火源的不同,矿井火灾可分为外因火灾和内因火灾两大类。 24.使用气瓶时,瓶内气体不得用尽,液化气体应留有不少于0.5-1.0%规定充装量的剩余气体。

《矿井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的编制内容和要求

《矿井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的编制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概况 第一节矿井概况 编制要求:叙述矿井地理位置、地质及水文地质、设计能力和核定能力、通风方式、反风方式、提升方式、供电方式、开采煤层、开拓方式、支护方式、生产工艺、顶板处理方法、瓦斯等级、相对瓦斯涌出量、煤层自燃发火期、煤尘爆炸指数等概况,说明各主要生产系统情况。 (各科室填写本专业、本系统内容) 第二节矿井的年度采掘衔接计划 编制要求:说明本年度计划采掘地点的名称、位置、数量和衔接情况。(工程科) 第三节可能导致各类事故的条件、原因和地点 编制要求:分析采掘工作面所通过区域的顶底板、地质构造、周边采空区、积水区、地面水体、煤层自燃性倾向、煤尘爆炸指数等可能导致各类事故的原因和可能发生事故的地点。(各科室填写本专业、本系统内容) 第二章重大危险源评价 编制要求:根据以上分析确定重大危险源,然后对重大 页脚内容1

危险源进行危险性分析和事故可能发生地点进行分析确定。 (各科室填写本专业、本系统内容) 第三章矿井灾害预防和处理领导组织机构 (各科室分别编写本系统的) 第一节领导组织机构 编制要求:叙述重大事故处理组织领导机构和人员组成。 第二节发生事故的汇报程序 编制要求:发生事故的汇报程序和通知方法、调度室电话号码、通知人员名单等。 第三节相关人员职责 编制要求:叙述各相关人员的职责分工和所要做的具体工作等。 第四章矿井瓦斯爆炸事故的预防和处理(通风科) 第一节预防瓦斯爆炸爆炸事故的措施 编制要求:叙述瓦斯爆炸的条件,说明可能发生瓦斯地点,叙述矿井瓦斯爆炸事故所采取的预防措施。 第二节发生瓦斯爆炸事故后的处理措施 页脚内容2

矿井火灾事故的预防及处理措施教学总结

矿井火灾事故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矿井火灾事故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一)矿井火灾特征 矿井火灾一旦发生,轻则影响安全生产,重则烧毁煤炭资源和物资设备,造成人员伤亡,甚至引发瓦斯煤尘爆炸,扩大灾害的程度与范围。 1、矿井火灾概念 凡是发生在矿井井下或地面,威胁到井下安全生产,造成损失的非控制燃烧均称为矿井火灾。如地面井口房、主扇房失火或井下胶带着火、煤炭自燃等都是非控制燃烧,均属矿井火灾。 2、矿井火灾的构成要素 矿井火灾发生的原因很多,但构成火灾的基本要素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热源、可燃物、空气,俗称火灾三要素。 (1)热源:具有一定温度和足够热量的热源才能引起火灾。井下煤的自燃、瓦斯煤尘爆炸、爆破作业、机械摩擦、电流短路、吸烟、电焊及其它明火等都可能成为引火的热源。 (2)可燃物:煤本身就是一个大量而且普遍存在的可燃物。另外,木材、各类机电设备、各种油料、炸药等都具有可燃性,这是引发火灾的基础 (3)空气:燃烧就是剧烈的氧化现象。任何可燃物尽管有热源点燃,若是缺乏足够的氧气,燃烧就不能持续,空气是维持燃烧不可缺少的条件。在氧浓度为3%的空气环境里燃烧不能维持,

空气中的氧浓度在12%一下,瓦斯失去爆炸性,而在14%以下就会熄灭。 以上火灾三要素必须是同时存在,相互配合,而且达到一定的浓度,才能引起矿井火灾。这是矿井火灾发生的根本条件,缺少任何一个因素就不可能发生。矿井火灾的防治与扑灭都是从这三个方面考虑的。 3、矿井火灾的分类 (1)根据引火的热源不同,通常将矿井火灾分成内因火灾和外因火灾(又称自燃火灾和明火火灾)两大类。 (2)按发火地点不同可分为井筒火灾、巷道火灾、采面火灾、掘进面火灾、煤柱火灾、采空区火灾、硐室火灾。 (3)按燃烧物不同可分为机电设备火灾、火药燃烧火灾、油料火灾、坑木火灾、瓦斯燃烧火灾、煤炭自燃火灾等。 4、矿井火灾的危害 (1)产生大量有害气体:矿井火灾对人身的危害主要是在火灾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有毒有害气体。火灾产生CO、CO2、SO2、烟尘等,另外坑木、橡胶、聚氯乙烯制品的燃烧也会生成大量的CO、醇类、醛类及其它复杂的有机化合物。这些有毒有害气体和烟尘随风扩散,伤及井下作业人员。据统计,在火灾事故中的遇难者95%以上是死于烟雾中毒。 (2)在火源近邻处产生高温:高温往往引燃近邻处可燃物,使火灾范围迅速扩大。

重大灾害防治实施方案

. 黔南州荔波县下寨煤矿重大灾害防治工作实施方案 2016年3月16日

重大灾害防治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贵州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贵州煤矿安全监察局贵州省能源局关于印发贵州省煤矿重大灾害防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黔安监煤矿【2016】1号)和《黔南州煤炭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黔南州煤矿重大灾害防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黔南煤安监通【2016】5号)和《荔波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荔波县煤矿重大灾害防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荔安监[2016]11号),结合下寨煤矿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成立重大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徐大发(矿长) 副组长:靳祖虎(总工) 成员:刘明圣、廖天权、马德红、常正国、谭志强 职责:制定具体重大灾害防治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各岗位的工 作目标,有序开展我矿重大灾害防治工作,确保取得实效。 二、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重大灾害防治工作,能够进一步强化我矿重大灾害风险管控,对井下系统全面彻底进行重大隐患排查治理,提高我矿查大系统、除大隐患、防大事故能力,切实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有效防范我矿生产安全事故。 三、防治内容 (一)瓦斯治理:

1、实施方案:矿井必须按照《安全设施设计》开拓合理布局;矿井通风系统完善可靠;瓦斯抽采关键环节管控到位、抽采系统能力满足、抽采达标;瓦斯治理环境工程到位,切实落实两个“四位一体”防突措施、防突效果达标;健全“一通三防”机构;瓦斯超限严禁组织作业;监控系统功能必须健全、运行正常。 2、防治措施: (1)开拓布局:严格按照《安全设施设计》进行开拓布置,开拓布局合理。 (2)通风管理:本矿井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式通风,通风方法为机械抽出式。风机房配备两台FBCDZ№15型矿用隔爆轴流式主要通风机,其中1台运行,1台备用,可保证运行风机出现故障时,备用风机及时投入运行,保证矿井正常通风。 井年生产能力为15万t,一个普采工作面,2个炮掘工作面。回采工作面采用U型通风,工作面配风330m3/min。每个掘进工作面配风180m3/min,。掘进工作面采用FBD2×5.5型局部通风机(风量185~330m3/min,U=660v ,2×5.5kw)作压入式通风,工作面为“双风机、双电源”工作方式,并主备风机能自动切换,每个掘进工作面两台局扇,直接从专用变压器接两趟专用供电线路,采用专用开关。局部通风机与掘进设备实行了风电闭锁和瓦斯电闭锁。 [1] 局部通风机 1)采、掘工作面的进风和回风不得经过采空区或冒落区。 2)掘进工作面必须为“双风机、双电源工作方式”,主、备风机能自动切换,每个掘进工作面两台局扇,直接从专用变压器接两趟专用供电线路,采用专用开关。使用局部通风机供风的地点必须实行风电闭锁,保证当正常工作的局部通风机停止运转或停风后能切断停风区内全部非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的电源。正常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