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word版)中医学肿瘤理论

(完整word版)中医学肿瘤理论

(完整word版)中医学肿瘤理论
(完整word版)中医学肿瘤理论

中医学对肿瘤的认识

中医在两千年以前对肿瘤就有了一定的认识,甲骨文就有"瘤"字的记载,散见于文献中的舌菌、失荣、噎膈、返胃、乳岩、肺积、翻花疮等名称都是对现代恶性肿瘤临床表现的描述。《黄帝内经》对前人的记载进行了总结,运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就肿瘤的原因、症状、诊断、治疗、预后及预防创立了一套理论体系。我们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肿瘤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它的发生、发展、转移等都是人体正气(抗癌能力)不足所致;在治疗上既注意消除外在致病因素,又注意调节人体内环境,增强免疫力,提高自身的抗癌能力。建国几十年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中医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更是集中西医优势于一身,综合各种手段,以病人为中心,从整体出发,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治疗肿瘤的系统工程。

纵观中医对肿瘤病因的认识主要有正气虚损、气滞血瘀、热毒积聚、痰凝湿阻等。我们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现代医学理论,引进现代科学技术,根据多年临床实践研究,研制出了以扶正培本、活血化淤、抗癌解毒为治则的抗癌良药.

1.扶正培本

《内经》中“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医宗必读》中“积聚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距之”;张景岳云“凡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皆有积聚之病”。这些记载都说明癌症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正虚邪实的过程,正气虚损是肿瘤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现代医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的研究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三个抗癌系统:一是抗癌细胞系统,包括NK细胞群、K细胞群、T细胞群、LAK细胞群、巨噬细胞群等;二是抗癌细胞素系统:干扰素、白介-2、白介-6、肿瘤坏死因子等;三是抗癌基因系统,基因的研究越来越受重视,现已证明Rb、P53基因等均有抗肿瘤方面的作用。这些抗癌系统的功能表现都是指中医学的正气,这些功能低下就可能造成癌症的发生。另外中药的单体研究也证明中药扶正药物有抗癌作用。如人参,现已证明所含人参皂甙Rg3 能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对多种高转移恶性肿瘤的浸润生长的直接抑制率达90%以上;常用补气代表药物黄芪能提高人体白细胞数量,促进T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作用。根根据以上所述,我们在传统理论指导下,结合中药单体药理研究和人体正气的研究把扶正培本作为治疗脑部肿瘤的第一原则。

2.活血化瘀

中医认为血瘀是肿瘤发病的又一主要病机。在《古今医统》对食管写道“凡食下有碍,觉屈曲而下,微作痛,此必有死血”。清代医学家王清伍说“肚腹结块,必有有形之血”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恶性肿瘤的全血粘度、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血栓形成系数、循环滞留时间均明显高于正常。晚期肿瘤患者的血小板粘附分子的表达与释放增加,处于广泛激活状态,这些都证实恶性肿瘤跟瘀血有关。中药单体研究如莪术中的榄香烯、喜树中提取的喜树碱,水蛭中的水蛭素等都有刺激免疫和抗凝促进抗癌物质进入癌组织的作用。传统理论研究,现代医学及药理学研究和我们自己的临床实践都认为血瘀对肿瘤的发生起很大的作用,故以活血化瘀为治疗脑部肿瘤的第二大原则。

3.抗癌解毒

中医学认为肿瘤的发生与人体内的毒邪有关,尤其是痰凝湿阻、郁久化火、火毒内蕴、凝滞不化,渐成肿块。另外认为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往往有邪毒在体内郁滞不能外达。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肿瘤发生时往往是某些外因激活了体内致癌毒素,从而造成人体正常细胞发生癌变。中药解毒药物大多有抗癌作用,如白花蛇舌草含有卅一烷和熊果酸抗癌物质;龙葵中的龙葵素;蟾酥中的蟾蜍毒素等等都有明确的抗癌作用。砒霜在治疗白血病、肝癌中发现可以诱导癌细胞凋亡,同时以证实其诱导癌细胞凋亡的基因作用点在半胱氨酸蛋白酶-3的前体,理论、实践和实验都证实解毒药物都有肯定的抗癌作用,所以我们把抗癌解毒作为治疗脑部肿瘤的又一大治则。

4.辨病施治

肿瘤的发生发展变化有着共同的病因病机,治疗上采用相同的治则,但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它也有其不同之处,不同的病种,不同的系统,不同的部位都有着不同的临床表现和病机变化,所以我们以扶正培本、活血化淤、抗癌解毒为主要治则,结合不同部位和不同病种进行加减,研制成治疗各种脑部肿瘤的一系列药物。

中医治疗肿瘤最新理论

从现实中的实例报道看,凡是经用中草药治疗的癌症患者,如果治疗有效,一般都很少出现西医治疗的那种副作用,这对我们应该有很大的提示:

第一、中药确有抗癌作用;

第二、中药抗癌不像西药那样单方向杀灭,而是多环节起作用。因为中药多用复方治疗,多种药物成分,作用各不相同,功能互相协调制约,这才避免了单向作用的副反应。

第三、中医治病讲究整体调节。虽然癌症可能发生在局部,但是与整体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整体状态如何,对局部病变影响极大,调整好全身状态,对治疗局部病变极为重要,正因为这样,中医治癌,既强调以毒攻毒,又同时主张攻补兼施,这样就有利于既保证了疗效,又避免了攻击太过,应该承认中医这种治疗思路是很深刻的。

中医治疗肿瘤最新理论目前治疗肿瘤药物筛选和研制,主要精力都集中在直接杀灭癌细胞方面。因为这种药物作用方向单一,没有选择性,所以尽管对癌细胞有杀灭作用,但也严重杀伤正常细胞,因此,放疗和化疗才出现严重的毒付反应。

其实,癌症的原因和病理是非常复杂的,治疗应该考虑更多的问题。正常细胞癌变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有遗传突变问题,有免疫监视失灵和免疫清除失效问题,还有内分泌因素等等。既然癌变是多因素造成的,那么治疗癌症的疗效指标就不能仅仅考虑杀伤癌细胞这一方面指标,应该拓宽思路,寻求多方面的治疗药物。

中医治疗肿瘤最新理论中医药治疗肿瘤多用复方,是多种药物组合起来服用,它确实不是单方向的杀伤癌细胞作用,很可能还具有调控遗传和免疫机制,调节内分泌代谢等整体作用,是在多环节上产生效果的。

中医治疗肿瘤最新理论,对每一个人都讲求整体治疗,但对不同的人又讲求个体化治疗,不

同的人患同一种病,往往需要不同的方法治疗。这里所包含的原理一定是多层次、多环节、多方面的。所以其疗效就不能仅以是否直接杀伤癌细胞去判定。

从理论原则上讲,多因素造成的细胞癌变,一定需要调控多因素的治法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这应该成为征服癌症的努力方向。根据目前对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的研究进展,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疗效原理证明就是在多环节起作用的。

首先,就是杀伤癌细胞的作用。中药也同样有对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比如砒霜治疗白血病,蟑螂去翅足的醇提取物对肉瘤有直接杀灭作用等等。这都得到了科学证明。

其次,就是抑制肿瘤生长。这是很多中药都有的作用,如一枝黄花、十大功劳叶、九节茶、入地金牛、八月扎、八角莲、了哥王等等都能抑制癌细胞生长。

再次,就是增强吞噬细胞功能。很多中草药都有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癌细胞的作用。比如朱砂莲,灵芝草等等。

另外,还会存在至今尚未清楚的其它方面的作用。比如促进癌细胞凋亡,调控遗传表达过程,修复免疫机制等等。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研究,应该坚信,在中医药宝库中一定会有治癌的宝贵遗产的。

中医以特殊的方式去诊治疾病,以多种药物组成的复方去治疗肿瘤,就一定会有西药所不具备的作用。

中医治疗肿瘤最新理论袁氏抗癌五大理念

1、癌症不单一是局部的病变,而是全身病变在局部的显现,在治疗上着眼局部的同时,必须重视全身的治疗。

中医治疗肿瘤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生活实践和医疗实践中总结了大量的经验,并整理上升为理论,提出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中医认为肿瘤是全身性疾病,它的发生发展和生长过程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所以在治疗上更加注重整体综合治疗,踏着眼点不在于癌肿局部,而在于针对机体患癌后整体改变的调整和恢复,使其体内环境达到平衡,她明显区别于系移植手术等局部治疗的观点,也不同于西医只着重改善营养、减轻症状、改善体质的所谓整体治疗,中医的整体治疗是在中医辨证论治观点指导下进行的,即根据病人的症状、体征、舌质、舌苔、脉象等,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推测其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按中医的理、法、方、药提出治则、治发和药物。所以中医治疗肿瘤决非一病一药,而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的综合治疗。

2、癌症患者康复治疗的最佳场所是家庭而不是医院,唤起家庭成员对癌症患者的关爱与心理支持是治疗癌症必不可少的环节。癌症患者整日生活在各种负性情绪中,生活质量低,同时这些负性情绪会极大地削弱其免疫功能。促进癌症的发生、发展。因此,癌症患者应学会调适心理。

3、癌症的发生、发展与转移有一定的规律性,癌症的主要病理可用“虚、瘀、毒”三个字来概括,而“三联平衡疗法”是将扶元气、消痰瘀、攻癌毒相结合的抗癌新疗法。

袁希福主任经长期临床研究发现,几乎所有的癌症患者都同时存在三种基本病理情况:即元

气亏虚、痰凝血瘀、癌毒结聚,他用三个字来概括,即:“虚”“瘀”“毒”。

“虚”,即元气亏虚,或称正虚,气血阴阳亏虚,免疫力低下;“瘀”,即气滞血瘀,痰湿凝聚,经络不畅,包括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脏腑生理机能失衡;“毒”,即癌毒,包括二个方面,一是指癌细胞对人体组织器官的侵袭及破坏,二是指癌细胞代谢产物对机体带来的危害。所以,在治疗上,扶元气,消痰瘀,攻癌毒,三者缺一不可。

“三联平衡疗法”的实质内涵就是:抓住关键病机——“虚”“瘀”“毒”,统筹兼顾,采取“扶正”“疏通”“祛毒”三大对策,有的放矢,重点用药,扶正补虚,理气活瘀,化痰散结,攻毒排毒,从而达到调节人体阴阳、气血、脏腑生理机能平衡,最终使人体达到自然状态下的根本康复。

4、中医药是治疗癌症的重要手段,应当始终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中,并非仅适应于中晚期。

癌症之所以难治,就在于它的多发、复发和转移。目前很多医生只看瘤体是否切除干净、癌细胞是否全部杀死,轻视中医整体治疗,一味地放化疗,致使免疫力下降,不但不能完全解决术后复发和转移问题,还会增加复发和转移的危险。袁氏的“三联平衡疗法”正是针对肿瘤术后复发和转移,对于刚手术的患者而言,主要治疗目的是提升患者免疫力,综合治疗预防肿瘤的复发与转移;对于晚期患者而言,主要治疗目的是控制肿瘤的再复发和转移,实现带瘤生存的目的,延长患者的生命。“三联平衡疗法”是把中医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在临床治疗中的具体化,是每个具体的康复疗法独立性与整体性的结合。面对癌症要有坚定信念,在对症下药,个性化治疗方案指导下,使患者身体保持最佳状态,消除产生复发和转移的可能性。

5、癌症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复杂度系统工程,主治医师或治疗小组应具备西医学家+中医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的综合知识。

肿瘤患者病后的心理变化与躯体的病理生理改变互为因果。80%的病人不是死于治疗期,而是死于康复期。家人和医生应帮助患者减少心理压力和负担,共同抗击疾病。

有关调查显示,肿瘤病人中约有66%的人患抑郁症,10%的人患神经衰弱症,8%的人患强迫症。所以肿瘤病人常出现抑郁、焦虑、精神错乱、厌食症等精神心理问题。心理因素在癌症的发生、发展和转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接受手术、放疗、化疗等常规治疗后,病人大多存有怕复发转移的心理隐患。如果不能克服心理障碍,免疫系统就会加快受损,这对康复十分不利。那些有心理矛盾和不安全感,惯于压抑自己的愤怒与不满以及受悲观失望情绪折磨的人最容易得癌症,也最容易复发。相反,安定的社会环境,和睦的家庭生活,必要的社会福利保证,坚定的生活信念等都有利于患者治疗后的康复。

中医治疗肿瘤最新理论运用“三联平衡疗法”扶正固本,提高免疫力,杀灭血液淋巴内的癌细胞,消散肿块,排除癌毒,并促进造血功能恢复,提升白细胞。不仅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还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也有转移灶缩小甚至消失的案例。

中医学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学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客观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根据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手少阳经应流注至 A.手厥阴经 B.足少阳经 C.足厥阴经 D.手少阴经 2.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A.寒与热 B.上与下 C.动与静 D.邪与正 3.按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以下哪一条是错误的? A.木为水之子 B.水为火之所不胜 C.火为土之母 D.金为木之所胜 4.《素问·五脏别论》称为“满而不能实”者是指 A.五脏 B.六腑 C.奇恒之腑 D.脏腑 5.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肺主气,司呼吸 B.肺主升清 C.肺主通调水道 D.肺主治节 6.脾统血的含义是 A.脾有推动血液在经脉中流行的作用 B.脾有调节经脉中血流量的作用 C.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的作用 D.脾有贮藏血液的作用 7.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主要是

A.心阳 B.肺气 C.脾气 D.肾阳 8.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脉 B.筋 C.髓 D.骨 9.干咳少痰,或痰液胶粘难咯,多因感受哪种病邪?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燥邪 10.下列属于“用寒远寒”治法的是 A.阴盛慎用寒药 B.阳虚慎用寒药 C.冬季慎用寒药 D.假寒慎用寒药 11.能产生天癸的物质是 A.水谷精微 B.肾精 C.冲任气血 D.命门之火 12.五行中土的特性是 A.生发、柔和 B.阳热、上炎 C.长养、化育 D.清静、收杀 13.膀胱贮存和排泄小便,主要依赖于 A.肝的疏泄作用 B.肺的宣发肃降作用 C.膀胱的气化作用 D.肾的气化作用 14.气的上升运动太过,称为 A.气滞 B.气逆 C.气不降 D.气脱 15.分布于面颊部的经脉是 A.足阳明胃经 B.足少阳胆经 C.手少阳三焦经 D.手太阳小肠经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整理 1、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相融洽的科学知识体系。 2、中医基础体系形成标志,四大经典:《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3、金元四大家:①刘完素(河间)—火热论—寒凉派,《河间六书》 ②李东垣(李杲)—内伤脾胃学说—补土派,《脾胃论》 ③张从正(子和)—病由邪生—攻邪派,《儒门事亲》 ④朱丹溪(震亨)—相火论—滋阴派,《格致余论》 4、温病四大家:①清·叶天士——《温热论》 ②清·吴鞠通——《温病条辨》 ③清·薛生白——《湿热条辨》 ④清·王士雄——《温热经纬》 5、整体——是指联系性、统一性和完整体。 整体观念:认为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的各部分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事物和事物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医整体观即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与外界环境(自然界、社会)的统一性。 (1)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①结构上: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事不可分割的(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联系) ②生理上:五脏一体观、形神合一 ③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 ④病理上:相互影响,局部病变与整体病变 ⑤诊断上:察外知内 ⑥治疗上:局部病变与脏腑病变,治未病,五行传变 (2)整体观念·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①生理方面②病理方面 (季节气候变化的影响、昼夜晨昏变化的影响、地方区域变化的影响、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3)整体观念·人与社会环境关系密切 6、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区别 症:症状: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观异常感觉和某些病态变化):发热、咳喘。 体征:能被觉察到的客观表现:面黄、目赤、脉数。 证: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含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盛衰变化),是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依据。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如感冒、痢疾。 7、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8、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9、辨证和论治的关系——辨证是确定治疗方法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目的和具体实施。通过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是否准确。故辨证和论治是疾病诊疗中相互联系而不分割的两个方面。 10、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中医学基本理论与技能和相关知识大纲

中医学基本理论与技能和相关知识大纲 一、相关能力(约占20%) (一)言语理解 考察考生的文字阅读能力 (二)逻辑推理 考察考生的演绎推理能力 二、专业素养(约占80%) (一)中医基础理论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精气学说 3.阴阳学说 4.五行学说 5.五脏 6.六腑 7.奇恒之腑 8.精、气、血、津液、神 9.经络 10.病因 11.发病 12.病机 13.防治原则 (二)中医诊断学 1.绪论 2.问诊 3.望诊 4.望舌 5.闻诊 6.脉诊 7.八纲 8.病性辨证 9.脏腑辨证 10.六经辨证 11.卫气营血辨证 12.三焦辨证 (三)中药学 1.药性理论 2.中药的配伍 3.中药的用药禁忌 4.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5.解表药

6.清热药 7.泻下药 8.祛风湿药 9.化湿药 10.利水渗湿药 11.温里药 12.理气药 13.消食药 14.驱虫药 15.止血药 16.活血祛瘀药 17.化痰止咳平喘药 18.安神药 19.平肝息风药 20.开窍药 21.补虚药 22.收涩药 23.攻毒杀虫止痒药 24.拔毒化腐生肌药 (四)方剂学 1.总论 2.解表剂 3.泻下剂 4.和解剂 5.清热剂 6.祛暑剂 7.温里剂 8.补益剂 9.固涩剂 10.安神剂 11.开窍剂 12.理气剂 13.理血剂 14.治风剂 15.治燥剂 16.祛湿剂 17.祛痰剂 18.消食剂 19.驱虫剂 20.涌吐剂 (五)针灸学 1.针灸学发展概况 2.经络系统的组成 3.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4.腧穴的分类 5.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6.特定穴 7.腧穴的定位方法 8.手太阴肺经、穴 9.手阳明大肠经、穴 10.足阳明胃经、穴 11.足太阴脾经、穴 12.手少阴心经、穴 13.手太阳小肠经、穴 14.足太阳膀胱经、穴 15.足少阴肾经、穴 16.手厥阴心包经、穴 17.手少阳三焦经、穴 18.足少阳胆经、穴 19.足厥阴肝经、穴 20.督脉经、穴 21.任脉经、穴 22.奇穴 23.毫针刺法 24.常用灸法 25.拔罐法 26.其他针法 27.头针、耳针 28.治疗总论 29.头面躯体病证 30.内科病证 31.妇儿科病证 32.皮外骨伤科病 33.五官科病证 34.急症 (六)中医内科 1.感冒 2.咳嗽 3.肺痈 4.哮证 5.喘证 6.肺胀 7.肺痨 8.痰饮 9.自汗、盗汗 10.血证 11.心悸 12.胸痹

中医学基础理论试题2

中医学基础理论试题(二)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称为“血府”的是() A.心 B.肝 C.冲脉 D.脉 2.下列不属于祛邪的方法是() A.清热解表 B.利水通淋 C.消积导滞 D.健脾益气 3.气逆最常见于() A.肺胃肝 B.肺心肾 C.肺胃大肠 D.肺肝胆 4.痰饮的形成与下列哪组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A.脾胃肝肾 B.脾肾肝三焦 C.肺脾肾三焦 D.脾胃肺三焦 5.十二经中唯—一条左右交叉的经脉是() A.手太阴肺经 B.足太明脾经 C.手阳明大肠经 D.足阳明胃经 6.司眼睑开合的经脉是() A.阴阳跷脉 B.阴阳维脉 C.带脉 D.任脉 7.津与液的区别,正确的是()

A.液清稀、津稠厚 B.津流动性大,液流动性小 C.液起滋润作用,律起儒养作用 D.阴津,阳液 8.汗孔又称为() A.气门 B.责门 C.幽门 D.股理 9.与脑髓充盈与否密切相关的脏是() A.肝 B.脾 C.肺 D.肾 10.脾开窍于() A.舌 B.鼻 C.唇 D.口 11.女子胞与下列哪组脏腑关系最密切( ) A.心肝肾 B.心肝脾 C.心脾肾 D.肺脾肾 12.“阴阳之征兆”是指() A.天与地 B.上与下 C.血与气 D.水与火 13.下列属五行相悔的是()

A.木侮土 B.土侮水 C.水侮火 D.金海火 14.中医学中成功地应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是() A.《伤寒论》 B.《金匮要略》 C.《难经》 D.《内经》 15.小便失禁二年余,伴有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舌谈苔白,最宜诊断为() A.肾阳虚证 B.肾不纳气证 C.肾气不固证 D.脾肾阳虚证 16.院胀纳呆口腻,自重便据,波短赤,苔黄腻,脉儒数,属() A.寒湿困脾 B.脾胃湿热 C.肝脾不调 D.肝胆湿热 17.目胞浮肿多属() A.水肿病 B.肝胆火炽 C.肾精耗竭 D.气血不足 18.小儿囱门迟闭,多属() A.温病火邪上攻,脑髓有病 B.吐泻伤脾,气血不足 C.肾气不足,发育不良 D.肾阴不足,虚火上炎 19.神在全身皆有表现,但最突出地表现于()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一)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 1.中医学: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它有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体系是由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科学理论体系是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和具体的科学规律三个基本知识要素组成的完整 体系。如爱因斯坦所说,“理论物理学的完整体系是由概念、被认为对这些概念最有效的基本定律,以及用逻辑推理得到的结论这三者所构成的”(《爱因斯坦文集》)。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由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按照中医学逻辑演绎程序从基本原理推导出来的科学结论,即科学规律而构成的,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 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不能游离于社会之外而孤立地存在与发展。科学体系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它要与社会的其他

子系统之间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社会为科学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充分的必要的条件。 中医学发源于先秦,其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医疗保健的经验积累和理论总结而形成的。 1.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自然科学是关于物质运动规律的理论知识体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自然、社会和思维)根本观点的体系。任何一门自然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哲学.必然受着哲学思想的支配和制约:特别是古代社会,哲学与自然科学尚未彻底分开之时,显得尤为密切:中医学属于古代自然科学范畴,其理论体系始终没有脱离古代自然哲学。中医学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构建其理论体系。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不仅为中医学提供了朴素的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 生命观,皋确立了中医学的整体的研究方法,使中医学以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认识自然、认识生命,借以阐明人与自然、生命本质、健康与疾病等。中医学运用哲学的概念和范畴,去观察事物,借以阐明中医学中的一系列问题,并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使之成为中医理论体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心得

中医基础理论 我们都知道,《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很重要的一门学科,而且这也是中医学的基础,所以打好基础比什么都重要。也许对大多数同学来说,这门课很枯燥,又或许对于一部分同学来说老师幽默的讲课方式为枯燥的课堂增添了不少的乐趣,不管怎么样这门学科的重要性都是不可忽略的。三个月过去了,在这我讲讲我的一些学习心得。 一、了解中医发展 绪论部分讲解了中医学的科学属性,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中医理论体系的特点,需要掌握的内容并不是那么多,所以只需要对四大经典有一定的了解,当然这也是作为一名中医学生应该知道的,也许学习中医这些都是需要背下来的,但在这门学科中我们需要掌握的就只是了解而已,同时金元时期的“金元四大家”对中医理论和实践有突破性创新为中医学的发展起到里程碑的作用,所以这也是我们应该掌握的重点,当然还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对于这部分知识没有更好的其他方法,只有靠多花时间读一读,背一背,当然时不时的复习也是很重要的。 二、从中医到哲学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有关世界本原和发展变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有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这部分内容深奥而且没有条理性,学好这部分知识需要的是有中医学独特的思维方式,然而世界观是思维方式的基础,它为人们认识和把握外部世界提供了思维背景和认识框架,从而决定了人们的四维空间和思维内容。所以我们需要通过看更多的相关书籍从而去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人的世界观以及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自己对内容的足够了解,这看似深奥的中医哲学相信也不在话下了。 三、联系生活实际 我们学习医学无非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双手救死扶伤,为人类出去病痛,让世人都拥有健康的身体,幸福的生活。而疾病源于生活,是生活中一些因素引起的,病因的种类很多,如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均可导致发病而成为病因,而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或者有的不那么常见,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第三单元阴阳学说 细目一:阴阳的概念及属性 1.阴阳的基本含义 阴阳的含义: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类经·阴阳类》“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阴阳的内涵: (1)阴阳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所指无定在 (2)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和现象及其属性,才能用阴阳来说明。 如天地、日月、上下、内外等。 阴阳和矛盾的关系 阴阳说明的是一些特殊的矛盾范畴。 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相对性:阴阳中复有阴阳(可分性);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可相互转化;比较的对象发生了变化,事物阴阳属性也会变化。 (2)绝对性:当对立面固定不变时,事物的阴阳属性是固定不变的。 阳 阴 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的一体观 2.阴阳对立制约 3.阴阳互根互用 4.阴阳交感互藏

5.阴阳消长 6.阴阳转化 7.阴阳的自和平衡 1.阴阳一体观 含义: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 表现: ①阴阳虽然对立,但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 ②统一体中的阴阳相互依赖而存在,任何一方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③统一体中的阴阳双方,每一方都涵有另一方,阴中含阳,阳中寓阴,所谓阴阳互藏。 2.对立制约 含义:对立,即统一体中阴阳两个方面的属性相反。 制约,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相互牵制互为胜负。 举例:“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3.互根互用 含义:互根,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互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阴阳双方又相互资生、相互为用。 举例:“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4.交感互藏 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互藏——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任何一方中都蕴含有另一方。 5.阴阳消长 消长含义:阴阳双方数量或比例上的对比变化。 消,减少;长,增加。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

《中医临床“三基”手册》中医基础理论试题 1、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经典著作是 ( )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E.《诸病源侯论》 2、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时期是() A.先秦秦汉 B.两晋隋唐 C.宋金元 D.明清 E.近代 3、在金元四大家中被称为“养阴派”的是 ( ) A.刘完素 B.李杲 C.张从正 D.朱丹溪 E.陈无择 4、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 B.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 C.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D.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E.阴阳五行和五运六气 5、中医学“证”的概念是() A.疾病的症状和体征 B.对疾病症状和体征的调查过程 C.对疾病症状和体征的分析过程 D.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E.阴阳失调的具体表现 6、以昼夜分阴阳,前半夜为( ): A.阴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阳中之阳 D.阴中之阴 E.以上都不是 7、以下可用阴阳互相转化来解释的是( ) A.阳虚则寒 B.重阴必阳 C.寒者热之 D.阴损及阳 E.阴盛则阳病 8、“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明了阴阳之间关系是( ) A.阴阳交感 B.阴阳对立制约 C.阴阳互根互用 D.阴阳消长平衡 E.阴阳互相转化 9、“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说明了阴阳之间的关系是( ) A.阴阳交感 B.阴阳对立制约 C.阴阳互根互用 D.阴阳消长平衡 E.阴阳互相转化 10、肾病及肝在五行学说中属于( ) A.相乘 B.相侮 C.相生 D.子病及母 E.母病及子

11、根据情志相胜法,大怒时可用哪种情志去制约( ) A.喜 B.思 C.悲 D.恐 E.惊 12、“木火刑金”在五行学说中属于( ) A.相乘 B.相侮 C.相生 D.子病及母 E.母病及子 13、下列属于母子关系的是( ) A.木与土 B.火与金 C.水与土 D.火与土 E.火与水 14、用甘味药治疗肺气虚,其理论依据是() A.五行相乘 B.五行相侮 C.五行相生 D.五行相克 E.同气相求 15、以下可用阴阳互相互根来解释的是( ) A.阳虚则寒 B.重阴必阳 C.寒者热之 D.阴损及阳 E.阴盛则阳病 16、“阴中求阳”是根据阴阳之间何种关系提出的治法( ) A.阴阳交感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相互转化 E.相互消长 17、五行中木的“所不胜”是( ) A.水 B.木 C.土 D.金 E.火 18、肝病传脾在五行学说中属于( ) A.生 B.克 C.乘 D.侮 E.子病及母 19、“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是根据阴阳之间何种关系提出的治法( ) A.阴阳交感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相互转化 E.相互消长 20、“五脏分阴阳,则肺的阴阳属性是( ) A.阳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阴中之阳 D.阴中之阴 E.阴中之至阴 21、因心火旺而导致目赤易怒者, 为( ) A.母病及子 B.木火刑金 C.水来乘火 D.火来侮水 E.子病及母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1) 李本强 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 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2) 李本强 11. 阴阳的转化: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

第二临床医学院 中医专业2003级基础知识竞赛试卷 (2004年2月-中基) 班级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40分,每题1分) 1.在中医学中,最早成功地运用辨证论治的书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小儿药证直诀》 E.《温病条辩》 答案:C 2.下列著名医家中被后人称为“养阴派”的代表是: A.朱丹溪 B.刘完素 C.叶天士 D.吴鞠通 E.薛生白 答案:A 3.人体整体统一性形成,是以何者为中心的: A.五脏 B.六腑 C.经络 D.气血 E.形体 答案:A 4.用阴阳学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不属于阴的是: A.五脏 B.六腑 C.津液 D.血 E.腹部 答案:B 5.“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这句话主要说明了阴阳之间的哪一种关系: A.对立 B.互根 C.消长 D.交感

答案:B 6.事物的阴阳属性是: A.绝对的 B.相对的 C.统一的 D.平衡的 E.恒定的 答案:B 7.“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A.阳偏盛证 B.阴偏盛证 C.阴偏衰证 D.阳偏衰证 E.阴阳偏衰证 答案:C 8.属于阳证范围的是 A.寒证 B.表证 C.里证 D.虚证 E.以上都不是 答案:B 9.“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是指A.阴病治阳 B.阳病治阴 C.阴中求阳 D.阳中求阴 E.补阴扶阳 答案:B 10.五行学说中“木”的特性是A.炎上 B.稼穑 C.润下 D.从革 E.曲直 答案:E 11.下列属于母子关系的是A.水和火 B.土和金 C.金和木 D.木和土 E.金和火

中医基础医学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气一元论:“气”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范畴,在中医学的学术思想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是中医学的哲学和医学理论的基石。气是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天地以及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具有运动的属性。气的运动是气内部的相互作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气和形以及两者的相互转化是物质世界存在和运动的基本形式。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在“气”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与气一元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阴阳是标示事物状态特征的范畴,一是代表两种对立的特定属性,二是代表两种对立的特定的运动趋向或状态。阴阳是宇宙的总规律。但是阴阻范畴不仅具有对立统一的属性,而且还具有另外一些特殊的质的规定,与现代辩证法的矛盾范畴。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普通系统论。中医学运用五行学说,从系统的整体观点观察事物,认为任何一个(类)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具有木、火、土、金、水五种功能属性的成分或因素,并且木、火、土、金、水这五个方面按照一定规律相互联系,形成这一事物的整体功能结构。五行结构系统,通过与反馈机制相似的生胜乘侮关系,保持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平衡,从而论证了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与环境的统一,即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的整体观念。五行学说的朴素的系统观念是现代系统理论的原始形态,在最一般的原则上与现代系统论相一致。但五行学说是一种朴素的系统理论,不可能像现代系统论那样更科学地阐明所有系统结构的一般关系和一般规律。 2.脏象经络:脏象、经络、气血精津液等学说是中医学关于正常生命现象的理论知识。其中,脏象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 脏象学说:脏象学说是研究人脏腑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它认为人体是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中心,以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腑相配合,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使内而脏腑,外而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与外界环境相统一;它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和医学家,通过长期对人类生命活动的观察研究和防病治病的实践,并以阴阳五行理论为指导,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说,对中医诊治与预防疾病、养生与康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医脏腑概念虽然包含着解剖学成分,但主要是一个标示各种整体功能联系的符号系统,是人体整体的功能模型,主要是阐述其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因而不能与现代解剖学的同名脏器完全等同。 气血精津液学说:气、血、精、津液既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气、血、精、津液学说主要探讨生命的物质组成以及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泛言之,气血精津液学说应包含于脏象学说之中。 体质学说:体质学说是研究人类的体质特征、类型和变化规律,及其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的学说。体质是人体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功能和形态上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征,与健康和疾病有着密切关系。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分布及其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指导临床治疗的理论。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纵横交贯,网络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脏象学说、气血精津液学说、体质学说和经络学说相互包容渗透,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互为补充,形成了时医学对生命规律的独特的精辟的认识。 3.病因病机: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学关于疾病的理论知识,包括病因、发病与病机三部分内容。 病因学说:病因学说是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的学说。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正常生理活动遭到了破坏,导致脏腑经络、阴阳气血失调所致。病因可分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疫疠、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失宜、劳逸失当、外伤、胎传等。中医学对病因的认识,是通过对患者的症状、体征进行分析推求而得来的,并能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这种方法称之为审证求因或辨证求因。

浅谈学习《中医基础理论》

浅谈学习《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开考的首门课程,根据多年统计,合格率一般仅在三分之一左右。显然已成许多考生望而生畏的拦路虎。一些意志薄弱者,一、二次失败就偃旗息鼓。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局面,本人认为有诸多原因,其中相当一部分考生的思维方式尚未转向。众所周知,目前我们的中学教学重视数理推论,直观形象教学,虽然对于中医学习普遍也是适用的,但中医独特的理论框架,独特的思维方式,如果尚未很好建立,就难于在中医这块圣地内驰骋,乃至投械退却。这是十分可惜而可悲的。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迅速换“数理化脑袋”为“中医脑袋”十分重要。实践证明,闯过这一关者,只要继续努力,前面即是坦途。 一、脏腑功能认识观 《内经》时代,中医医家对脏腑的部位、结构、形态亦有颇多记载,而且有些论述在当时大大超越世界水平。在论述各脏腑时,教材中亦有部位、结构、形态的阐述,如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肾位于腰部,脊柱两旁,左右各一。心“圆而尖长,形似倒垂的未开莲蕊,有心包卫护于外”等等。如果顺着这样描述思路去理解,则就会对诸如“肾藏精”、“肺通调水道”、“心主神态”这一些概念理解上的格框。尤其是对刚从高中毕业的学生而言,更是不可思议。故请读书时务必千万要记住P.29有一个重要的说法:“藏象学龄前说中的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则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用脏腑功能的认识观才能真正理解P.23“左升太过,右降不及”。也就不会钻进脾“似马蹄”、“似镰刀”这类牛角尖里面怀疑中医的科学性,从而影响学习的信心。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名为“脾”,同理去释各脏的功能。 二、生理、病理互证观 中医药有几千年医疗实践的经验,是在长期行生产斗争和医疗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医学理论。中医学理论形成以后,又反过来指导临床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中医的实践性融于理论之中,而临床表现是基础。因此,从临床角度而言顺序应是临床表现→病理、生理→概念。而教材编写的顺序是:概念→生理、病理→临床表现。故在阅读时,应适度地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譬如以“肾主纳气”一节为例,肾主纳气是指肾有摄纳肺所吸入之清气,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才能保证体内外气体的正常交换。肾主纳气功能正常则呼吸均匀和调。若肾的纳气功能减退摄纳无权,呼吸就表浅,可出现动辄气喘,呼多吸少等病理现象。从临床表现中证实生理抑或病理,从而得出某一概念。这种论述的形式在教材中比比皆是。所以诸如:如何理解肺朝百脉,脾主升清,肝主藏主等等问题时,皆可用一个模式来回答,即:概念、生理、病理以及临床表现。 三、以象测脏的推断观 何谓“藏象”?藏是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我们要研究内脏是正常的还是异常的,并不是非要打开胸、腹腔观内脏之变化,而是通过临床表现来推断。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望、闻、问、切的诊断手段。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重于生理、病理的机制探讨,也举例性地列出一些临床表现。譬如在论述心主血脉一节,怎样才能诊断心主血脉失调呢?从脉、舌、面之象——临床表现以测“藏”。脉涩、结代,面色表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则为心血瘀阻。笔者认为,如果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时能适当地参考有关中医各科教材,诸如《中医诊断学》,可能会收到相得益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取象比类的求证观 取象比类就是取自然界的一些现象、生物的动象和社会现象以类比于人体,从而解释生理、病理、药理等的一种思维,运用方法。不论其科学如何,这种取象比类法一直在中医学

中医学基础理论试题.doc

中医学基础理论试题(一)及答案 第一部分(客观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根据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手少阳经应流注至 A. 手厥阴经 B.足少阳经 C.足 厥阴经D.于?少阴经 2 .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A. 寒与热 B.上与下 C.动与静 D. 邪与正 3. 按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以下哪一条是错谋的? A. 木为水之子 B. 水为火之所不胜 C. 火为土之母 D. 金为木之所胜 4. 《索问?五脏别论》称为“满而不能实”者是指 A. 五脏 B.六腑 C.奇恒之腑 D. 脏腑 5. 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谋的? A. 肺主气,司呼吸 B. 肺主升清 C. 肺主通调水道 D』市主治节 6. 脾统血的含义是 A. 脾有推动血液在经脉中流行的作用

B. 脾有调节经脉中血流址的作用 C. 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的作用 D. 脾有贮藏血液的作用

A. 心阳 B.肺气 C.脾气 D.肾阳 8. 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 脉B?筋C.髓D.骨 9. 干咳少痰,或痰液胶粘难咯,多因感受哪种病邪? A. 风邪 B.寒邪 C.暑邪 D.燥邪 10. 下列属于“用寒远寒”治法的是 A. 阴盛慎用寒药 B. 阳虚慎用寒药 C. 冬季慎用寒约 D. 假寒慎用寒药 11. 能产生夭癸的物质是 A. 水谷粘微 B.肾精 C.冲任气血 D.命门之火 12. 五行中土的特性是 A. 生发、柔和 B. 阳热、上炎 C. 长养、化育 D. 清静、收杀 13. 膀胱贮存和排泄小便,主要依赖于 A. 肝的疏泄作用 B. 肺的宣发肃降作用 C. 膀胱的气化作用 D. 肾的气化作用 14. 气的上升运动太过,称为 A. 气滞 B.气逆 C.气不降 D.气脱 15. 分布丁?面颊部的经脉是 A. 足阳明胃经

中医学基础(全)

《中医学基础》 教材《中医药学概论》主讲路新国 第一章绪论 一、《中医学基础》与《中医营养学》 1、《中医学基础》学习的内容: 主要学习和阐释中国传统医学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观念、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为以后学习《中医营养学》奠定必要的基础,是营养学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 2、《中医学基础》与《中医营养学》 是学习和研究《中医营养学》的基础。《中医营养学》是《中医学基础》的后续课程。 3、课程设置的意义 ①反映了中国营养学的特色;②是营养学专业必修的课程。 4、教材 《中医药学概论(第六版)》(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供药学类专业用),王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8年11月。 教材特点: ①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卫生部规划本科教材,符合我们本科专业教学的需要; ②是供非中医专业使用的教材,有关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简要而全面,是浓缩本,适合我们非中医专业学习中医知识的需要; ③教材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基本知识和方剂学基本知识三大部分(上、中、下三篇); ④附有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研究的进展。 5、主要参考教材和参考书 ①《中医基础理论》(供中医、针灸专业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教材特点介绍; ②《中医诊断学》(供中医、针灸专业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教材特点介绍; ③《中医学基础》,张登本主编,中国中医出版社,2003年1月,24元。教材特点介绍: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供中药类专业学习中医药学的专业基础课。 ④《中医名词术语选释》,人民卫生出版社。参考书特点介绍:简本; ⑤《第2版中医大辞典》,中国中医研究院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1月,330.00元。参考书特点介绍:收载38505条。 6、考试成绩计算方法 二、中医学的概念 1、中医学与中医基础理论: ①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也称为中国传统医学。 ②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和阐释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是学习中医学各门学科的基础。 2、几点说明: ①发源于中国的古代,历史悠久;要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如它的医学术语、生命力、丰富的经验、丰富的医学文献、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等。更新性不快。 ②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世界医学的一大贡献;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中医学就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它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③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 ④在当今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并正在世界上产生日益扩大的影响。 三、中医学发展概况 中国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1、商周时期:萌芽时期 《周礼?天官》医学分科的记载:“食医、疾医、疡医、兽医”。 2、春秋战国时期: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黄帝内经》 ①《黄帝内经》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四大经典之一),简称《内经》。 作者:集体之作。 意义: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标志着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它对医学的认识在当时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还奠定了中国传统营养科学的理论基础。 主要内容: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推动了医学的发展。 ②《难经》 四大经典之一,是对《黄帝内经》的补充和发展。 3、两汉时期:中医学有了显著的进步和发展 ①《伤寒杂病论》 作者:张仲景,东汉著名医学家。 意义: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并且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为临床医学及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主要内容:后世将《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伤寒论》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纲领。《金匮要略》确立了脏腑辨证论治的纲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对中医营养学的贡献。 ②《神农本草经》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简称《本草经》、《本经》。 作者:不详 意义:为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主要内容:药性理论;收载药物365种。 4、魏晋隋唐时期:中医学不断发展与完善 ①《脉经》 1 / 22

中医学基础学习知识理论试题

中医学基础理论试题(一)及答案 第一部分(客观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根据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手少阳经应流注至 A.手厥阴经 B.足少阳经 C.足厥阴经 D.手少阴经 2.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A.寒与热 B.上与下 C.动与静 D.邪与正 3.按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以下哪一条是错误的? A.木为水之子 B.水为火之所不胜 C.火为土之母 D.金为木之所胜 4.《素问·五脏别论》称为“满而不能实”者是指 A.五脏 B.六腑 C.奇恒之腑 D.脏腑 5.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肺主气,司呼吸 B.肺主升清 C.肺主通调水道 D.肺主治节 6.脾统血的含义是 A.脾有推动血液在经脉中流行的作用 B.脾有调节经脉中血流量的作用 C.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的作用 D.脾有贮藏血液的作用 7.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主要是

A.心阳 B.肺气 C.脾气 D.肾阳 8.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脉 B.筋 C.髓 D.骨 9.干咳少痰,或痰液胶粘难咯,多因感受哪种病邪?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燥邪 10.下列属于“用寒远寒”治法的是 A.阴盛慎用寒药 B.阳虚慎用寒药 C.冬季慎用寒药 D.假寒慎用寒药 11.能产生天癸的物质是 A.水谷精微 B.肾精 C.冲任气血 D.命门之火 12.五行中土的特性是 A.生发、柔和 B.阳热、上炎 C.长养、化育 D.清静、收杀 13.膀胱贮存和排泄小便,主要依赖于 A.肝的疏泄作用 B.肺的宣发肃降作用 C.膀胱的气化作用 D.肾的气化作用 14.气的上升运动太过,称为 A.气滞 B.气逆 C.气不降 D.气脱 15.分布于面颊部的经脉是 A.足阳明胃经 B.足少阳胆经 C.手少阳三焦经 D.手太阳小肠经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试题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精气生万物的机理是天地阴阳二气的: A.互根互用 B.对立制约 C.交感合和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 2.天、地、万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是: A.气 B.气机 C.气化 D.彼此感应 E.神 3.阴阳交感是指: A.阴阳二气的和谐状况 B.阴阳二气是运动的 C.阴阳二气的相互运动 D.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E.阴阳二气的对峙 4.“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明阴阳的: A.交互感应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 5.“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说明阴阳的: A.制约 B.交感 C.消长 D.互根 E.互用 6.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一日之中属于阴中之阴的是: A.上午 B.下午 C.前半夜 D.后半夜 E.以上均非 7.“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下列何证: A.阳损及阴 B.阳盛伤阴 C.阴虚阳亢 D.阳气暴脱 E.阳虚阴盛 8.把“脾”归属土,主要采用的是何归类法: A.取象比类法 B.推演络绎法 C.以表知里法 D.试探 法 E.反证法 9.“亢则害,承乃制”说明五行间的: A.相生 B.相克 C.相乘 D.相侮 E.制化 10.“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从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看,其所指内容是: A.木疏土 B.木克土 C.木乘土 D.木侮土 E.土侮木 11.脾病传肾属于: A.相生 B.相克 C.相乘 D.相侮 E.母病及子 12.属于“子病犯母”的是: A.脾病及肺 B.脾病及肾 C.肝病及肾 D.肝病及心 E.肺病及肾 13.据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法是: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附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附答案) 【典型试题】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学习中医学的入门课程是: A.医古文 B.中医基础理论 C.中医临床医学 D.中医预防医学 E.中国医学史 2.中医学是发源于哪个国家的传统医学: A.中国 B.日本 C.印度 D.埃及 E.古希腊 3.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 A.《伤寒杂病论》 B.《黄帝内经》 C.《难经》 D.《神农本草经》 E.《温疫论》 4.下列哪部著作提出以解剖方法直接观察人体: A.《伤寒论》 B.《金匮要略》 C.《黄帝内经》 D.《神农本草经》 E.《难经》 5.中医学中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著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神农本草经》 D.《伤寒杂病论》 E.《小儿药证直诀》 6.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是: A.《本草纲目》 B.《新修本草》 C.《黄帝内经》 D.《千金要方》 E.《神农本草经》 7.药物的“四气”、“五味”是在哪部著作中首次提出的: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新修本草》 D.《难经》 E.《医学纲目》 8.最早提出“七情和合”药物配伍的著作是: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新修本草》 D.《难经》 E.《千金要方》 9.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诸病源候论》 D.《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E.《温病条辨》 10.提出病因“三因学说”的医家是: A.巢元方 B.华佗 C.张仲景 D.陈无择 E.扁鹊

11.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寒凉派”的代表是: A.叶天士 B.张从正 C.刘完素 D.朱丹溪 E.李杲 12.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攻邪派”的代表是: A.李杲 B.李中梓 C.吴又可 D.张子和 E.王清任 13.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补土派”的代表是: A.叶天士 B.李东垣 C.李中梓 D.张介宾 E.朱丹溪 14.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养阴派”的代表是: A.朱震亨 B.李东垣 C.张从正 D.刘完素 E.吴鞠通 15.提出“百病多因痰作祟”的医家是: A.李中梓 B.朱丹溪 C.李东垣 D.张介宾 E.赵献可 16.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的医家是: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集(附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附) 一、填空题 1.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是。 2.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是。 3.《伤寒杂病论》即后世的和。 4.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由代医家等编著。 5.温病学理论源 于、、等书。 6.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7.中医学包括、、三部分。 8.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与方法 有、、、四大方面。 9.昼夜的变化对疾病的影响,多呈旦、昼、 夕、夜。 10. 是中医诊疗理论体系的一大特点。 11.中医把人体看成一个以为主宰,为中心的整体;同时认为人和以及有密切联系,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12.人体自身生理上的整体性,主要体现于、两大方面。 13.人身之“三宝”中,精为 ,气为 ,神 为。 二、判断题 1.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病理概括。() 2.中医认识治疗疾病,着眼于辨证而不辨病。() 3.个人社会地位的改变对健康造成的影响也属于整体观念的范畴。() 4.中医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首先着眼于整 体。() 5.吴有性著《瘟疫论》,创“戾气” 说。()6.秦医医和提出了“六气病源 说”。 () 7.人身之“三宝”即精、气、 神。 () 三、名词术语解释 1.中医学 2.整体观念 3.百骸 4.人气 5. 证 6.辨证论治 7.同病异治8.异病同治9.五脏一体观10.形神一体 四、简答题 1.何谓中医学理论体系?其特征是什么? 2.《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其主要成就是什么? 3.《伤寒杂病论》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4.中医学的学科属性是什么? 5.简述形与神各自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6.何谓中医基础理论?其课程的主要内容有那些? 7.中医学理论的创新思路主要可概括为几个方面? 8.现代中医学理论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9.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如何? 10. 简述辨证的具体内容。 11.辨证与论治有何联系? 五、论述题 1.如何理解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有何指导意义? 2.病、症、证的含义有何不同?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3.你对中医学的学科属性是如何认识的? 4.试述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如何形成的? 5.如何理解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6.怎样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7.如何理解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8.如何理解辨证与辨病的关系? 答案 一、填空题 1.《黄帝内经》 2.《脉经》 3.《伤寒论》《金匮要略》 4.隋巢元方 5.《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 6.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7.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预防医学中医临床医学 8.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医药知识的积累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9.慧安加甚 10.辨证论治 11.心五脏自然界社会环境 12.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 13.基础动力主宰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7.√ 三、名词术词解释 1.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2.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整体观念又叫统一整体观,即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 3.骸,泛指骨骼。百骸,指全身骨骼。 4.指人体具有生机的阳气。 5.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由症状和体征构成,包括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关系。 6.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论治是在通过辨证思维得出证候诊断的基础上,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7.指同一疾病,可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候不同,因而治法亦异。 8.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相同的证,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 9.五脏一体观,即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与功能上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的五个生理系统,是完整统一的整体。 10.形神一体观,又称“形与神俱”。指形体与精神相互依附,不可分割,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