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文阅读复习备考策略

现代文阅读复习备考策略

现代文阅读复习备考策略
现代文阅读复习备考策略

现代文阅读复习备考策略

社旗县二中王艺晨

现代文阅读在中招考试中占27分,通常是一篇记叙文搭一篇说明文或议论文。就这一板块的复习备考,以我的经验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梳理文体知识,规范答题的文体语言。

在备考中要对文体知识进行仔细的梳理,例如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包括: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说明文结构(总-分,总-分-总,分-总)说明方法。尤其对说明方法,要用语文这一科专业性术语进行认真地梳理,例如: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以上这些是在回答说明方法的作用时,一定要说到的套话,在具体答题时,一定要再结全具体的文章内容来作答,才够完整。这些套话就规范了学生答题时用语的准确性。

到现在可能还有些同学还分不清表达方式、说明方法和描写方法,在答题时乱写,这都需要我们在梳理文体知识时再一次进行分类强化

整理。最好是结合具体的试题进行比较,效果会更好。

二、梳理考点,整理答题模式

梳理考点,可以参看《说明与检测》和《中考版》,这两个本的内容各有侧重,互为补充,所有文体的考点不可能在一年的考试中全部出完,但是每年

的侧重点可能会不同。如2009年考了对段落内容的概括和它在文中的作用,,根据上下文相关内容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考查修辞的作用,人物形象的分析,考查了对语句内涵的理解。2010年记叙文阅读考了概括事件内容,加点词语在表达上的好处,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和含义,根据上下文补写内容。2011年考了概括文章内容,段落的作用,比喻句的作用,人物形象,揣摩人物心理。这三年的考查内容有相互交叉的地方,但也略有变化。我们在备考时针对考点,研究近三年中招试题答案,研究答案的语言组织,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针对题型研究答题角度,研究针对每个题型的答题模式。例如2010年记叙文阅读的第一个题型是:请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针对这类题,我和学生们总结出的模式是: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再如分析句子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在开头,一般是总领下文,在中间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在末尾,收束全文。但现在答案都更细了,不但答出这些内容还要结合文章内容来作答,如承上启下,还要答出承接了上文的什么内容,引启了下文的什么内容。所以研究中招答案很有必要。

不但要研究试题和答案,为提高学生应考的能力,还要精选若干篇原中招试题,组织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模拟训练,让学生在实战中感悟中考现代文阅读题的特点,并引导他们总结归纳出阅读的基本方法和规律。另一方面,要精选部分与中考选文相仿的文章,引导学生发现题点,设计试题,然后自己做出解答或同学互答,最后在老师的指导点评下讨论交流。

三、读懂文章,读懂题干

在指导现代文阅读复习时,最关键的是一定要让学生认真读文本,读懂文章是正确做答的前提,在考试中,学生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急着写答案,却忽略了最重要的阅读。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往往只在粗浅阅读后立即作答,这种忽视深入阅读的做法不仅出现在考场上,也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上。很多老师在上语文课时,在缺少学生认真阅读的情况下,急着解决一个个预先设计的问题,然后就算完成这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其实我们应在上完一节课后这样问问自己: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的学生学会了什么?如果换一篇同类文章来,学生自己能解决多少问题?我想我们阅读教学课,第一要务是要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占有文本,不看任何资料书的情况下,自己阅读,并能说出他们自己对教材的原始理解。上周在教读《柳叶儿》课时,我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设计问题,自己作答,结果学生真是做的很好,对文章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的很到位。所以我认为要想让学生答好题,一定要指导好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时关注标题,开头、结尾、过渡段等内容,掌握文章的基本观点、基本感情,明确思维方向,形成“鸟瞰”状态后再动笔答题,就不易犯方向性的错误。

同时我们还要指导学生答题步骤,第一步,学生自己阅读文本,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了解内容,理清思路。第二步,认真审题,分析题干要求。读题这一环节决不能小觑,很多时候题干暗示了答题的角度和区域。指导学生审题要认真仔细,即使是括号里的提示语也不要漏掉,有字数限制的要分清是用一个词,四字词语,还是不超过多少或必须达到多少字以上。严格按要求作答,答题前应明确“方向”“角度”,选好了答题角度就成功了一半。第三步,带着问题再回到文本,明确范围,仔细筛选有效或有价值的信息。这些有效或有价值的信息的判断依据是命题,体现在题干上诸如哪段、哪几段乃至全文。学生可根据命题的提

示语,确定答题范围,范围确定之后,依题干要求,仔细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必要的加工。

四、试卷评讲,归纳技巧

试卷评讲是后期复习时老师的重头戏,怎样评讲也是咱们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要抓住重点,讲典型。试卷评讲不能从头到尾面面俱全按部就班地讲,而应有选择有侧重。否则就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又难有成效。对此,教师要在阅卷后,要分析全班的各得分项,找出存在的共性问题,再结合学生的答题诊断清楚出错的症结,把握住哪些题目学生错的多,哪些错的少,错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要弥补的是什么。

第二,分析出题思路,把握规律。因为平时上课重在基础知识的感性理解上,所以讲评试卷时就更要突出到综合能力的训练上来。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简单的对答案,订正错误,而要帮助考生进行考点分析,分析考查的主要和次要知识点是什么,综合体现在什么地方,解题的关键是什么,突破口在哪里,什么是最佳答题途径,并总结出一定的答题步骤和方法。甚至在必要时把错误答案展示出来分析其错因,和正确答案作一个比较更有效。

第三,要延伸发散,指引变化。就考试来说,考查点是相对稳定的,但命题人却可随意变化题意、角度、在设计题目的条件、问题的设问方式上推陈出新,让应试者防不胜防。因为变换情境,学生很可能会由于思维的定势造成失分,此时善于分析和应变最为关键。所以每道题按原题讲完后,教师要把握原题进行变化,同学生一起进行解题小结和反思,即对某个知识从多个侧面,多个角度进行合理的发散延伸,引发设题解题的积极性,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总之,一节高质量的试卷讲评课,需要教师精心准备,要能在抓住典型,择其要点,精讲精析的同时,延伸发散创新思维,归结技巧,才能达到真正提高试卷评讲课教学效率的目的。

古代诗词阅读鉴赏备考举隅

社旗县饶良中学王振中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阶段目标第四学段阅读部分)明确规定:“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依据这一目标,各地市中考语文试卷大都侧重对古代诗词名句积累的考查,在此基础上,河南省在古诗文阅读版块又增添了对古代诗词阅读鉴赏能力的考查,通常为两个小题,分值4分。那么,在备考中怎样指导学生复习古代诗词,并提升他们的做题能力呢?

一、明确考查重点。这部分侧重考查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把握诗歌内容。例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人游山西村的所见所闻。(河南省08年试题)

2.理解诗歌描绘的形象。例如:范仲淹《渔家傲》,本词上阕写景,以一个“异”字统领,然后以_________、__________、孤城落日三幅画面来描写边关的独特景象,为下阕抒情打下了基础。再如,河南省09年试题:“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

3.感悟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例如:《天净沙秋思》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哪句诗集中抒发了这种感情?(河南省07年试题)

4.品味诗歌语言。例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春泥”一句中“几处”“谁家”能否改为“处处”“家家”?为什么?(河南省07年试题)

5.理解鉴赏诗词名句。例如:白居易《酬乐天扬州初奉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请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湖北黄冈08年试题)

二、加强复习的针对性。鉴赏古代诗词,就是让学生进入诗歌意境,和诗人、诗歌产生共鸣。所谓意境,就是诗人将描写的形象和内心的情感完美融合而创设的一种境界。针对课标推荐的34首古代诗词,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复习备考:

第一,感知诗歌形象,把握诗歌内容。在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联想、想像,用生动的语言再现诗歌描绘的画面和形象,进而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如复习范仲淹的《渔家傲》,就让学生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句“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所展现的画面,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边塞的荒凉萧瑟。再如复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感知诗歌形象的基础上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把握这首诗既描绘了边塞壮美的雪景,也叙述了雪中送别武判官的情景。

第二,理解思想感情,感悟抒情方式。笔者把课标推荐的34首古代诗词抒发的思想感情进行归类,大致分为以下几类:①爱国情怀。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苏轼杀敌报国的壮志。②离愁相思。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李煜的《相见欢》等。③亲情爱情。如《关雎》《蒹葭》《无题》等。④热爱山水田园和自然风光。如《钱塘湖春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饮酒》等。⑤感伤时事,怀古伤今。如杜甫的《春望》、杜牧的《泊秦淮》《赤壁》等。这样归类,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笔者对诗歌的抒情方式也进行了归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⑴直抒胸臆。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描述自己遭受秋风破屋、群童盗茅和屋漏难眠的悲苦遭遇后,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

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了诗人身居漏雨茅屋,心系天下寒士的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其它如《次北固山下》《望岳》《天净沙·秋思》等,在结尾处都有直接点明诗人思想感情的诗句,学生只要抓住这些句子,便不难把握全诗表达的情感。

⑵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常常在描写景物中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好的诗句更是达到了眼前景与心中情的完美结合。如晏殊的《浣溪纱·一曲新词酒一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句,落花、归燕是眼前之景,这些景物暗示了时光的流逝,词人感到“无可奈何”;燕子年年归来寻旧巢,又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景物描写中蕴含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故人老友的怀念之情。学生对诗歌中景物描写的感悟越深,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就更加准确。

⑶用典抒情。运用典故是古代诗词独特的写作技巧,巧妙的运用典故,可以委婉含蓄地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运用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希望重新得到皇帝重用、为国效力的美好愿望;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一句,用“闻笛赋”的典故抒发对故友的怀念,用“烂柯人”的典故抒发对人事沧桑变迁的怅惘和感叹。学生理解了典故,就等于找到了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钥匙。

⑷议论抒情。不少诗歌在结尾处通过议论表明了观点,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如杜牧在《赤壁》中用“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精辟论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叹和机遇创造英雄的观点。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论断,抒发了舍生取义、决心以死报国的爱国情怀。

第三,品味诗歌精妙传神的语言。诗歌的语言是精炼的、含蓄的、形象的,值得读者细细品味,尤其是古人写诗更讲究“炼字”,一字间形象尽出。如杜甫《望岳》“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中的“割”字用得精妙,让人联想到是泰山把阴与阳、明与暗分割在了山的两边,突现了泰山的巍峨高大。再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千骑卷平冈”,一个“卷”字既写出了众人打马而过的迅疾,也让人联想到狩猎者昂扬的精神面貌。复习中引导学生品味这些传神的语言,就会无形中提升他们的欣赏品味和鉴赏能力。

第四,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古诗中诗人常常运用对比衬托、巧用修辞、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手法增强表达效果。复习备考时,应让学生掌握一些写作手法的术语,理解感悟运用这些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1.对比衬托。有两种情况。一是以声衬静,如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的尾联“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用破山寺的袅袅钟声,衬托出寺院山谷的寂静空灵。二是以乐衬哀,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小桥流水人家”一句,营造出宁静、温馨的气氛,和前后两句诗歌所营造的凄清孤苦的氛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乐景写哀情,更能衬托出游子的孤苦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2.巧用修辞。古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对偶、夸张、用典等,赏析古代诗词要抓住这些修辞手法,分析它们的表达作用。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运用比喻,以春天盛开的梨花比喻雪压枝头的冬景,既写出了边塞雪景的壮美,又给人以欣喜和暖意,显得生动形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感情,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纱》)运用对偶,工整凝练,被誉为“奇偶佳联”。“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用姜尚垂钓和伊尹梦日的典故表现诗人相信一定会有机遇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美好愿望,委婉含蓄。

3.虚实结合。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巴山夜雨涨秋池”是眼前的实景,而“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想像以后重逢时的虚景。这里虚实结合,造成了时空转换的错觉,巴山夜雨时思念的愁苦幻化成相逢时的温馨、喜悦,更深刻地写出了诗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再如曹操的《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通过想像,展现了大海包容星汉、吞吐日月的壮阔景象,抒发了诗人建功立业的胸襟抱负。

第五,诗词名句的理解运用。诵读古代诗歌的最终目的是吸收古代文化的精华,丰富自己的语文素养,古为今用。而运用古诗名句的前提是能够正确理解名句的内涵。如河南省2008年中考试题:“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你认为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它?为什么?答案分两种情况,一是面对困境时。因为这两句诗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不放弃希望,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新的出路;二是在描绘或赞美山水美景时。因为这两句诗描写了山环水绕、柳暗花明的美丽景色。两种情况实际上是对诗句内容和蕴含哲理的理解把握。34首古诗中有很多诗句应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应用。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等。而这正是对《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的最好落实。

总之,阅读鉴赏古代诗词是对课标精神的落实,能够从一定程度上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欣赏品味能力,虽然在中考中所占比例不大,但作为我省必考的一个小版块,应引起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在复习备课中不断总结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指导,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怎样复习中考名著阅读题(李秋旭整理)

一、了解名著考查的内容

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

1.主要人物性格题。如山东滨州卷:5.名著阅读。(3分)

鲁达是古典名著《水浒》中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梁山英雄,他的故事家喻户晓,右图就是其中一个精彩的场面,请仔细观察,回答以下问题。

(1)这段故事名为《_______》。(1分)

(2)根据该故事情节简要概括鲁达的性格特征。(2分

答案:(1)《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或《拳打镇关西》评分:共1分。

(2)侠肝义胆、疾恶如仇、粗中有细、有勇有谋等。评分:共2分。答出两点即可。

2.故事情节概括题:如江苏连云港卷:名著阅读题。请在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4分)

(1)在《水浒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故事非常精彩。请你任选其中两次,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其情节。

(2)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共有“四次面临死亡”的经历。请你任选其中两次,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答:

答案:(1)(4分)第一次是宋江为救投奔梁山的时迁,率兵攻打祝家庄,却中了埋伏,兵败而归;第二次是宋江为雪前耻,二打祝家庄,王矮虎、秦明等人被捉,再次失利;第三次,在孙立等人的策应之下,梁山好汉里应外合,攻下祝家庄,取得胜利。(任选两次,每次2分)

(2)(4分)第一次是保尔在与波兰白军的战斗中,腿受了伤并得了伤寒;第二次是保尔在骑兵部队的战斗中,一颗炸弹在保尔身边炸响,头部受了重伤;第三次是保尔被繁重紧张的肃反工作击倒,不得不离开岗位,回家养病;第四次是保快尔在铁路修完时,得了伤寒和肺炎。(任选两次,每次2分)

3.人物情节关联题。如哈尔滨卷:4.(3分)下面名著中的人物和情节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诸葛亮——七擒孟获(《三国演义》) B.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水浒传》)

C.格列佛——游历飞岛国(《格列佛游记》) D.猪八戒——大战二郎神(《西游记》)

4.故事原因阐述题。如苏州卷:《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汤姆和蓓姬在洞中迷路后,急切希望有人来救他们,但后来汤姆见到了人,却吓得动弹不得这是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汤姆见到的足印第安人乔.汤姆在琏庭上指证过乔幕了人他害怕乔会杀他报报仇。

5.感悟品味仿写题:如三明卷:(1)鲁滨逊当初流落荒岛时,“孤苦伶仃”“与世隔绝”“无人交谈”,而“星期五”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境况。请简述“星期五”被解救的情节。

(2)鲁滨逊在逆境中的“自勉自慰”给了你哪些启示?

答案(1)示例:在荒岛上生活了二十几年后的一天早晨,(1分)鲁滨逊看见一伙野人要吃两个俘虏,他带着枪和刀冲上前去,解救下其中的一个,(1分)并为他取名“星期五”。(1分)

(2)要点:①乐观精神;②善于从不利因素中找到有利因素;③善于思考总结;④即便在最不幸的处境中,也可以从中找到希望。(3分,写出两点即可)

青岛卷.在“全民读书月”中,光明中学举行了“名著书评”活动,同学们写出了许多高度概括、语言精炼的书评,读罢令人回味无穷,拍案叫绝。例如:《伊索寓言》:简洁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给人以思想的启迪。

《格列佛游记》:清新的文字,奇异的想像,辛辣的讽刺,将读者带人一个奇异的幻境。

请仿照以上书评的形式,为下列名著写上精彩的评。(可以从作品的主题思想、主要内容、艺术特色以及自己的阅读感受等方面来写)(3分)

①《水浒》:

②《骆驼祥子》:

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答案示例:(1)《水浒》:一部反抗封建暴政的英雄传奇,塑造了一群行侠仗义的英雄形象。 (2)《骆驼祥子》:旧社会最底层平民辛酸故事的真实写照。 (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是一部闪烁着崇高理想主义光茫,激励过无数中国人积极进取的文学作品。

6.综合知识积累运用题:如潍坊卷:

7.学校文学社举办“读名著,品经典”诗文朗诵会,要求主持人在每个作品朗诵前说一段主持辞。请你为《木兰诗》或《老人与海》拟写不超过100字的主持辞。(6分)

要求:①介绍并评价人物性格或作品内容。②至少引用一句作品中的名言或使用一种修辞格。③语言生动。

7.示例:《木兰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她是勇赴国难、驰骋沙场的战士;“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她又是孝顺父母、楚楚动人的姑娘。这二者在花术兰身上的统一,向我们昭示着中国女性的坚韧与温情。

《老人与海》:他是失败者,大鱼已被鲨鱼吃光,拖回的只是鱼骨架;他又是胜利者,捕获了威力无穷的马林鱼,击退了气势汹汹的鲨群。他——桑提(圣地)亚哥,一个永往直前的斗士,永不言败的硬汉,顶天立地的英雄。

7.书内书外联系印证题。如北京卷5.在要求阅读的课外文学名著中,有许多人物的经历可以印证“痛苦和磨难造就人”这一道理,请写出其中的一部作品、作者和该作品中的一个主要人物。(3分)

作品名称:《》作者:主要人

物:

答案示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奥斯特洛夫斯基,保尔·柯察金;《名人传》,罗曼·罗兰,贝多芬、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鲁滨逊漂流记》,笛福,鲁滨逊;《童年》,高尔基,阿廖沙等。

二、试题呈现形式一览

1.填空式、

2.选择式、

3.简答式、

4.感悟式(2011三明卷)、

5.综合式(2011泰州)

⑴英国作家江奈生?斯威夫特所写的《》一书,描述了主人公先后游历、大人国、飞岛国、慧骃国等国的情形,曲折地表达了对18 世纪英社会现实的讽刺。(2 分)

⑵下面是《西游记》中四位取经人物的画像,分别由代表各自名号的汉字组合而成。仔细观察后,完成以下两小题:( 4 分)

①简要概括小说中“D”,这个人物由“天将”成为取经人的过程。(2 分)

②有人认为“D”,在取经途中是一位多余的人物,你不赞同这种看法,理

由是:(2 分)

答案:(1)《格列佛游记》小人国(利立浦特)(2)示例:卷帘大将因打破玻璃盏(玉盏或琉璃盏)被贬,在流沙河为妖,后经菩萨劝化,成为唐僧的三徒弟;他是小说中不可或缺的配角。他调解师徒之间的矛盾,陪伴、保护师父,为取经成功同样立下了汗马功劳。

6.读图式:如2011浙江嘉兴卷:

二、名著阅读。(3分)

(1)(甲)(乙)两图是教材“名著导读”中的作品封面与插图,请你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写出它们的书名。(2分)

(甲)(乙)

(2)“我们站在上帝脚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是插图(乙)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对(人名)说的话。(1分)

答案:

1.(1)《骆驼祥子》《简·爱》(2)罗切斯特。

7.活动式、8.表格式、9.选做式(2011连云港)

五、复习方法提示

1.泛读、精读结合。

2.读练同步。掌握答题技巧。

3.主次并举。考查时,国内名著多于国外。国内考查最多的是《水浒传》,其次是《西游记》和《骆驼祥子》。国外首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其次是《格列佛游记》。其他也

不能忽视,全面复习。4.聚沙成塔。加强积累,方法如:制作常识卡片,写故事梗概,摘抄经常片段,写片段简评,写读后感等。

河南中考近几年命题情况盘点

一、作文

1.最美丽的

2.话题作文:以“课外阅读”为话题作文(2005)

3.长大的路上,他(她)牵着我的手

4.话题作文:以“交流”为话题作文(2006)

5.那一次,我很(快乐、内疚、受启发)(限制性半命题作文)6.我是一只渴望飞翔的鸟(2007)

7.那个故事的主角是我

8.新材料作文:①一花不成春,独木不成林②如果你想走得远,请和大家一起走③一只蚂蚁来搬米,搬来搬去搬不起;两只蚂蚁来搬米,身体晃来又晃去;三只蚂蚁来搬米,轻轻松松进洞里。(2008)

9.逆耳忠言助我行

10.新材料作文:小姑娘把橘子皮剥去,看见里面有很多小瓣,就问:“橘子,你为什么长这么多小瓣呢?”“是为了让你能和大家一起分享啊。”橘子回答说。

小姑娘又问苹果:“苹果,你为什么没有长成小瓣呢?是为了让我一个人独吃吗?”“不!”苹果回答,“是为了让你能完整地把我奉献出去。”(2009)

11.我身边的材料作文:路边长看一株雏菊,一个小女孩每天都来给它浇水。然而有一天,小女孩不来了。雏菊开姑担心起来,它将从哪里获得维持生命的水?“总会有办法的”。雏菊鼓励自已说。它闭上眼睛,陷入了深思……它开始努力向下生长它的根。它的根向泥土下越扎越深,终于从深深的泥土下品尝到清凉而甘甜的水。日子一天天过去。雏菊长得越来越茁壮,开出新的花朵。(2010)

2004年作文题:

1.我与(小草、春天、智者、母亲……)的对话(请补全题目再写作)

2.请以“学会爱自己”为话题作文

3.我找回了(自尊、自信、友谊、母爱……)(请补全题目再写作)

4.请以“信念与成功”为话题作文

作文评分情况(略)

二、阅读材料及命题情况

(一)记叙文体

1.宝石项圈(2005)

2.六个馒头妹妹扮演的角色(2006)

3.让我看着你(2007)

4.梨一样的苹果(2008)

5.前方遭遇塌方(2009)。6.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2010)7.漓江情韵(2011)

2004年选文题目:乡韵自多情改变一生的闪念

命题情况

1.分析理解句子的含义或作用。如:2005年第12题,2006年(1)第10题、第11题,2006年(2)第8题、第9题,2007年第9题、第11题,2008年第9题、第10题。2010第12题

2.分析人物。如:2006年(1)第10题、第12题,2006年(2)第6题、第9题,2007年第10题、第12题,2008年第8题、第9题、第10题。2009年第10题

3.分析情节。如:2005年第13题,2007年第8题,2008年第7题。

4.分析语言。如:2005年第11题,2008年第9题。2010第10题

5.开放性试题。如:2005年第14题,2006年(1)第13题,2006年(2)第10题,2009年第11题。

6.概括内容,分析作用。2009年第7题。2010年第8题

7.分析句子或段落在结构上的作用。2010第11题

其他:

1.结合全文回答。如:2005年第10题,2006年(2)第6题、第7题。

2.分析题目。如:2006年(1)第9题。

3.作批注。如:2008年第11题。

4.根据上文补写相关内容。2009年第8题。2010第9题

5.写修辞手法,并结合文意分析其作用。2009年第9题。

(二)说明文

1.钧瓷(2005)

2.谈汉字说窗(2006)

3.奥运飞人的追风战靴(2008)

4.没给题目(2009)

命题情况

1.采集信息(特点、用途等)。如:2005年第15题、第17题,2006年(二)第11题,2008年第13题。

2.说明方法及作用。如:2006年(二)第13题,2008年第14题,2009年第13题。

3.语言特点及分析。如:2005年底18题,2006年(一)第15题,2006年(二)第12题。2009年第14题(词语能否删去)。

4.句子及内容分析。如2005年底15题,2006年(二)第14题、第15题,2008年第12题。2009年第15题(句子间的关系)。

5.说明的对象及特征分析。2009年第12题(用加标题的形式出现)。

其他:

1.填词语。如:2005年第16题,2006年(一)第14题。

2.开放性试题。如:2005年第19题,2006年(一)第16题。

3.探究性试题。如:2008年第15题。

4.材料分析。如:2006年(一)第17题。

(三)议论文

年轻人要更善于反省(2007年)

命题情况:

1.论点。如:2007年第13题。2010第13题2011第13题

2.分析段落、句子(作用)。如:2007年第14题、第16题。

3.采集信息。如:2007年第15题。

4.论据选择。如:2007年第17题。2010第15题2011第14题再写一个事实论据。

5.论证方法及作用。2010 第14题2011第16题。

6.简述论证过程2010年16题2011第15题。

三、古诗文阅读及命题情况

(一)文言文

1.三峡马说(2004年)

2.记承天寺夜游醉翁亭记(2005年)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陋室铭(2006年)

4.邹忌讽齐王纳谏曹刿论战(2007年)

5.鱼我所欲也(2008年)(该文2003年曾出过)

6.醉翁亭记(2009年)(该文2005年非课改区曾出过)7.《岳阳楼记》2010年 8.《小石潭记》(2011年)《马说》《爱莲说》《出师表》《桃花源记》《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人教版节选第一段)

命题情况

1.解释加点的词语。如:2005年第20题,2006年(一)第18题,2006年(二)第16题,2007年第18题,2008年第16题。2009年第16题。

2.用现代汉语写出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有时会加上“注意加点的词”进行提示)如:2005年第21题,2006年(一)第19题,2006年(二)第17题,2007年第19题,2008年第18题。2009年第17题。

3.分析理解课文。如:2005年第22题,2006年(一)20题,2007年第20题。

4.用课内文段中的内容回答有关课外文段的问题。如:2006年(一)第21题,2008年第19题。

5.课内外文段对比,回答问题。如2006年(二)第19题,2007年第21题。

6.结合文段分析原因。2009年第18题。

7.概括文章内容。2009年第19题。

其他:

1.理解填空。如:2006年(二)第18题。

2.参考材料分析理解。如:2005年第23题。

3.得到的启示(两个文段的共同点)。如:2007年第22题。

4.论证方法及作用。如:2008年第18题。

(二)诗歌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钱塘湖春行(2005年)

2.天净沙秋思望岳(2006年)

3.次北固山下(2007年)

4.游山西村(2008年)

5.江城子密州出猎(2009年)6.饮酒(其五)陶渊明(2010)7.2011《行路难(其一)。

命题情况

1.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如:2005年第24题,2006年(一)第22题,2007年第23题。2009年第21题。2011第21题。

2.理解诗句的含义。如:2005年第25题,2006年(二)第21题。

其他:

1.分析诗句的作用。如:2006年(一)第23题。

2.写出所描写景物的特点。如:2006年(二)第20题。

3.赏析诗句。如:2007年第24题。

4.概括诗歌描写的内容。如:2008年第20题。2009年第20题(场面)。

5.有关名句的运用。如:2008年第21题。

6.炼字,妙在何处。2010年第21题: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2分)2011第22题:分析最后两句中的“破”“挂”妙在何处。

7.诗人寄寓在诗中的哲理意蕴。2010年第22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2分)(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四、积累与运用

(一)必出的基础知识题

1.字音

2.字形

3.书写

4.古诗文默写

5.名著阅读

6.修改病句

7.材料分析(综合性学习)

(二)每年变化的题型

1.微型阅读(2005年)

2.基础知识综合题(2006年)

3.解说汉字(2006年)

4.排序(2007年)

5.读图谈感想(2008年)

6.多词造句加修辞。(2009年)

7.写导游串联词(2010年)

8.文学常识(2010)

(三)没有出过的题型

1.词语的运用(包括成语)

2.选词填空

3.语句填空(句子的连贯)2010 2011语意连贯4.仿句

5.对对联

6.按要求改句子

7.多词造句2009

8.标点

9.文学常识2010

10.表格题11.结合材料写出图的寓意(2011)

记叙文体常考内容

一、字词

1.解释词语的含义、作用

2.写出词语的表达效果

3.筛选词语

4.写出词语的好处在哪里

二、句子(这是记叙文考查的重点)

1.概括句子的含义(包括:言外之意,难理解的句子的解释等。通常和文章的中心或人物的性格品质有关)

2.句子的作用:①结构②内容(内容包括:词语和语句。词语又包括,形容词和副词;语句又包括,写景物的句子、写人物的句子、带修辞的句子、抒情句、议论句和叙述句等)

3.从语言的角度评析句子

4.句子的表达效果。(一般从修辞的角度去分析)

5.对句子作批注。

6.赏析句子的语言

7.句子的仿写。

8.写出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段落

1.从内容、结构分析段落的作用。

2.理解段落的含义。

3.写出段落在表达上的特点。

4.分析为什么要写某一段

5.段落的比较。

6.能否删去某一段?为什么?

7.对开头段的作用的分析。

四、文章(这是记叙文考查的另一个重点)

1.关于行文的思路。

2.筛选信息。

3.总结内容和中心。

4.分析理解。

5.概括情节(或补充情节)。

6.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

7.分析文章的特色及写作意图。

8.关于记叙的顺序(分析插入内容的作用)。

五、分析人物

1.分析总结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品质。

2.揣摩人物的心理。

3.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

4.对人物进行评价。

5.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六、语言特点

1.举例分析语言特点及其用意。

2.写出修辞方法及作用。

3.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分析文章的优点。

4.有关表现手法。(通常指象征、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七、题目

1.正确理解题目及作用。

2.为什么以某某为题。

3.题目的妙处。

4.关于命题的用意。

八、开放性试题

1.如何理解文章所写内容。

2.文章带给我们的启示。(思考等)

3.联系实际谈感受。(感悟)

4.谈认识。

5.填写读书卡片。(练习课外阅读)

6.自拟题目并给出答案。

7.写读书笔记。

九、其他

1.谈对引文的理解。

2.分析引文的作用

3.有关文学常识。

4.写出有关名言或诗词。

说明文常考内容:

一、说明的要素

1、说明的对象

2、说明的方法及作用:列数字(准确、清楚地说明);举例子(具体地说明);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作比较(清楚、突出地说明);分类别(简洁、明了地说明);下定义(准确地说明);配插图(使-----一目了然)。作诠释(解释说明);摹状貌(形象地说明);引用(有力地说明)。回答时一般要:基本作用加原句或前、后句的解说。

3、说明的顺序:空间顺序(建筑物或建筑群)常见词语:前、后、左、右、上、下、内、外、东、西、南、北、中。时间顺序(发展变化、过程、程序)一般要说出变化的结果。逻辑顺序(事物本身内在规律或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常见顺序:从现象到本质、从抽象到具体、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局部、从主要到次要、从特点到用途。

二、说明的内容

1、总结概括文章(段)的内容。(注意题干的问法,注意整体和局部的区别)总结时一定要完整,不要漏掉内容。

2、对内容的理解。

3、内容填空。

三、说明文的语言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现代文阅读练习 (一)阅读下文,完成7——12题(16分) 佛鼓林清玄 ①住在佛寺里,为了看师父早课的仪礼,清晨四点就醒来了。走出屋外,月仍在中天,但在山边极远极远的天空,有一些早起的晨曦正在云的背后,使灰云有一种透明的趣味,灰色的内部也早就织好了金橙色的衬里,好像一翻身就要金光万道了。 ②鸟还没有全醒,只偶尔传来几声低哑的短啾。听起来像是它们在春天的树梢夜眠有梦,为梦所惊,短短地叫了一声,翻个身,又睡去了。 ③最最鲜明的是醒.在树上的一大簇一大簇的凤凰花。这是南台湾的五月,凤凰花的美丽到了峰顶,似乎有人开了染坊,就那样把整座山染红了,即使在灰漾的清晨的寂静里,凤凰花的色泽也是非常雄辩的。它不是纯红,但比纯红更明亮,也不是橙色,却比橙色更艳丽。比起沉默站立的菩提树,在宁静中的凤凰花是吵闹的,好像在山上开了花市。 ④说菩提树沉默也不尽然。经过了寒冷的冬季,菩提树的叶子已经落尽,仅剩下一株株枯枝守候春天,在冥暗中看那些枯枝,格外有一种坚强不屈的姿势,有一些生发得很早的,则从头到脚怒放着嫩芽,翠绿、透明、光滑、纯净,桃形叶片上的脉络在黑夜的凝视中,片片了了分明。我想到,这样平凡单纯的树竟是佛陀当年成道的地方,自己就在沉默的树与精进的芽中深深地感动着。 ⑤这时,在寺庙的角落中响动了木板的啪啪声,那是醒板,庄严、沉重地唤醒寺中的师父。醒板的声音其实是极轻极轻的,一般凡夫在沉睡的时候不可能听见,但出家人身心清净,不要说是醒板,怕是一根树枝落地也是历历可闻的吧! ⑥醒板拍过,天空逐渐有了清明的颜色,但仍是没有声息的,燕子的声音开始多起来,像也是被醒板叫醒,准备着一起做早课了。 ⑦然后钟声响了。 ⑧佛寺里的钟声悠远绵长,犹如可以穿山越岭一般。它深深地渗入人心,带来了一种惊醒与沉静的力量。钟声敲了几下,我算到一半就糊涂了,只知道它先是沉重缓缓的咚嗡咚嗡咚嗡之声,接着是一段较快的节奏,嗡声灭去,仅剩咚咚者的急响,最后又回到了明亮轻柔的钟声,在山中余韵袅袅。 ⑨有师父告诉我,晨昏的大钟共敲一百零八下,因为一百零八下正是一岁的意思。一年有十二个月,有二十四个节气,有七十二候,加起来正合一百零八,就是要人岁岁年年日日时时都要警醒如钟。但是另一个法师说一百零八是在断一百零八种烦恼,钟声有它不可思议的力量。到底何者为是,我也不能明白,只知道听那钟声有一种感觉,像是一条飘满了落叶尘埃的山径,突然被钟声清扫,使人有勇气有精神爬到更高的地方,去看更远的风景。 ⑩钟声还在空气中震荡的时候,鼓响起来了。这时我正好走到“大悲殿”的前面,看到逐渐光明的鼓楼里站着一位比丘尼,身材并不高大,与她前面的鼓几乎不成比例,但她所击的鼓竟完整地包围了我的思维,甚至包围了整个空间。她细致的手掌,紧握鼓槌,充满了自信,鼓槌在鼓上飞舞游走,姿势极为优美,或缓或急,或如迅雷,或如飙风…… ?我站在通往大悲殿的台阶上看那小小的身影击鼓,不禁痴了。那鼓,密时如雨,不能穿指;缓时如波涛,汹涌不绝;猛时若海啸,标高数丈;轻时若微风,拂面轻柔;它急切的时候,好像声声唤着迷路者归家的母亲的喊声;它优雅的时候,自在得一如天空飘过的澄明的云,可以飞到世界最远的地方……那是人间的鼓声,但好像不是人间,是来自天上或来自地心,或者来自更邈远之处。 ?鼓声歇止有一会儿,我才从沉醉的地方被唤醒。这时“维摩经”的一段经文突然闪照着我,文殊师利菩萨问维摩诘居士:“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当场的五千个菩萨都寂静等待维摩诘的回答,维摩诘怎么回答呢?他默默不发一语,过了一会儿,文殊师利菩萨赞叹地说:“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后来有法师说起维摩诘的这一沉默,忍不住赞叹地说:“维摩诘的一默,有如响雷。”诚然,当我听完佛鼓的那一段沉默里,几乎体会到了维摩诘沉默一如响雷的境界了。 ?往昔在台北听到日本“神鼓童”的表演时,我以为人间的鼓无有过于此者,真是神鼓!直到听闻佛鼓,才知道有更高的世界。神鼓童是好,但气喘吁吁,不比佛鼓的气定神闲;神鼓童是苦练出来的,表达了人力的高峰,佛鼓则好像本来就在那里,打鼓的比丘尼不是明星,只是单纯的行者;神鼓童是艺术,为表演而鼓,佛鼓是降伏魔耶,度人出生死海,减少一切恶道之苦,为悲智行愿而鼓,因此妙响云集,不可思议。 ?最最重要的是,神鼓童讲境界,既讲境界就有个限度;佛是不讲境界的,因而佛鼓无边,不只醒人于迷,连鬼神也为之动容。 ○ 16佛鼓敲完,早课才正式开始,我坐下来在台阶上,听着大悲殿里的经声,静静地注视那面大鼓,静静地,只是静静地注视那面鼓,刚刚响过的鼓声又如潮汹涌而来。 (取材于林清玄的同名散文) 7、赏析第3段加点字“醒”的精妙之处。(3分) 8、说出第9段画线句的含义。(3分) 9、第11段对鼓声的描写很有特色,对此加以分析。(3分) 10、作者为什么要提到“神鼓童”?(3分) 11、联系全文,分析第16段的作用。(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乡愁的滋味 肖复兴 关于乡愁最著名的一句话,莫过于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说过的:乡愁是一枚邮票。这样说,形象而具体地说明乡愁是远离家乡产生的一种情感,家乡和乡愁构成一种胶着状态的关系,而与家乡的距离是

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模式

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模式

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模式 一、概括题: (一)、概括文章内容题:按叙述的基本要素(行为、经历)或小说情节或人物言行或作者的情感变化,筛选材料,组合回答。 示例: ◆请以朱丹的言行为发展线索,概括叙述小说的主要情节。(不超过80个字)(5分) ◆请概括叙述“我的奇特经历”。(不超过60个字) 概括的操作思路是: 1、依据中心句进行概述总括。一篇文章内容的具体化,通常表现为围绕某个中心展开叙述、议论或说明,因此,抓住了中心句,它就把握了具体的要旨。 2、通过提炼要点,关键词句进行概述总括。有的文章中,很难找到提示具体内容要旨的中心句,那就需要把有关的要点提炼出来。 3、通过辨认相关性进行概述总括。任何一篇文章的具体内容,都是由局部构成的一个整体,从局部之间的关系入手,即辨认语句之间或语段之间的相关性,是进行概述总括的重要途径。例如朱自清的《春》,全文共有10个自然段,除了①②自然段为“盼春”,⑧⑨⑩自然段为“送春”,③至⑦自然段为“绘春”。为什么说③至⑦自然段为“绘春”呢?③自然段写春草,④自然段写春花,⑤自然段写春风,⑥自然段写春雨,⑦自然段为写迎春。将其统而摄之,我们不难发现作者从各个侧面描写着春天,所以我们可以将③至⑦自然段内容概括为“绘春”。 4、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牵头,就是抓住具体内容的起始;接尾,就是连接具体内容的终结。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其内容的要旨就浮出水面了。请看魏巍《我的教师》第10段。对这段文字的内容概述总括,我们可以把它的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连接起来,其内容要旨就概括出来了。它的内容要旨是:慈爱、伟大、公正的蔡老师在那时占据了“我”的心灵。 5、若问某一文段大意: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二)归纳中心意思题1、归纳中心意思的方法 ⑴抓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白杨礼赞》 ⑵抓住文中材料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句子。例如《一面》 ⑶抓住文章的开头、结尾段中的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一般都是抒情、议论句。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驿路梨花》 ⑷通过结构分析归纳中心意思。把文章的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例如《荔枝蜜》 ⑸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有时代的烙印,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例如《风筝》 2、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套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含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含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 1.阅读《野蔷薇》,完成小题。 野蔷薇 (日)小川未明 很久以前有一个大国和一个比较小的王国相邻着,很长一段时间里,两国都没有发生什么事情,和睦相处着。 在国界线上,两国都只派了一位士兵来驻守确定国界的石碑。大国派来的是个老人,小国派来的是个青年。两人一左一右地站在石碑两边。周围是安静极了的群山,偶尔才能看到一些路过的人影。 起初,两人在还不熟悉的时候,由于彼此存在着不知敌友的戒心,一直都没怎么说过话。可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两人竟成了好朋友。①大概因为这里除了他们两人再没有可以说话的对象了,还有就是春天的阳光总是和煦地照在他们两人的头顶上。 在这条国界线上,生长着一株没有人培植却很茂盛的野蔷薇,在花开的日子里,蜜蜂们很早就聚集到了这里,那些振动翅膀发出的嗡嗡声,一直传到还没起床的两人的耳朵里。于是两人不约而同地起了床,走到外面一看,果真太阳已经升得老高。 “啊,您早,今天的天气真好!” “是啊,真是个好天气,天气一好,心情也跟着舒畅起来了。” 于是,两人就这么一起站着说话,一起抬头看周围的景色。虽然是每天都能看见的风景,但是只要一抬头总能在里面看到昨天所没有的新鲜感。 那个年轻人最初不会下象棋,自从跟着老人学了以后,这一阵子,只要是和暖的天气,两人便会坐下来,对战起来。 开始的时候老人的棋术比青年强很多,所以总是让着青年,到了后来,即使按着规矩下,有时老人也会被击败。 青年和老人都是很好的人。两人都非常正直、亲切,虽然在下棋的时候,大家都是拼着命地想打败对方,但是在心里,两人却是从未有过的融洽。 有时候老人下着下着就会大笑起来:“看来我是要被打败了是吧。老是这么躲来躲去的还真是叫人受不了,要是真的在战场上可怎么办才好哇?” 青年因为正战在兴头上,眼看就要赢了,所以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眼睛放光,直追对方的将。那些小鸟也蛮有意思地在树梢上唱着歌。野蔷薇也一阵一阵地散发着醉人的清香。 ②在那个地方也有冬天,当天气变得寒冷起来的时候,老人就开始怀恋自己的故乡了,开始想住在那里的儿子和自己的小孙子了。“真想早点请假回去看看哪!”老人时常感慨着。 “可是,”青年说,“如果您回去了,就一定由一个我不认识的人来代替,要是个亲切温柔的人倒也罢了,万一是个满脑子敌我戒备思想的人就难办了。就请您务必多留些日子吧,您看,马上春天就要来了。” 不久,冬天就过去了,春天到了。可是,此时,这两个国家正为着利益的关系开始了战争。眼看着,两个每天生活在一起的好朋友就要变成敌人了,真是件难以想象的事呀!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策略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策略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策略 一、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依据依据(一):语文新课程标准①(第4条)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容;②(第4条)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③(第5条)对课文的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感受);④(第5条)能对课文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⑤(第6条)能了解各种表达方式;⑥(第7条)能区分文章的虚、实写法;⑦(第13条)体会常用的修辞方法在课文中的表达作用。对三大类文体的说明(1)文学作品。①读出个人独特感受;②获得有益启示;③对作品(作者)情感作出评价;④能分析人物形象;⑤品味欣赏语言。(2)科技作品(说明文)。①领会科学精神;②领会科学思想方法。科学精神,我们是从文章的容上去体会;科学思想方法我们是从文章的具体思路、说明方法等方面去领会。(3)简单的议论文。①明确观点;②弄清论据;③分析论点论据间的关系,明白所运用的论证方法。依据(二):新课程标准的评价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容的提炼)2、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情境中的作用(语境中解释词义);3、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重在人物形象分析);4、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初步作出自己的评价(体悟作者的感情);5、对作品的容和表达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尝试探讨;6、分析文章的主要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以及语言表达作用。 二、中考现代文阅读考题设计(一)了解现代文阅读试题设计理念:阅

读材料标准:1、有较强的时代性,尽可能是近期的作品2、思想性强,有积极的教育意义,能够关注或涉及当前青少年道德情操教育的主题; 3、语言比较规、典型,文体特征比较明显,有考点可以设计; 4、体现学科教学容的有机渗透,能够联系当今社会、科技、文化等现状与特点。 5、文章短小、完整、相对独立,难易适当(相当于八年级的难度)。阅读能力考查重点的定位:1、着重考查学生理解、感受、欣赏与评价能力;2、命题设计充分考虑语文阅读的自身特点,重情感体验与感悟; 3、题目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心理实际。(二)了解现代文阅读考点设计思路:⑴理解关键词句在文章中的含义⑵理解文章的中心或概括容⑶理解结构层次⑷理解作品写作特点⑸体验感悟题⑹课外阅读情况考查题(三)题型探究:1、词句理解题。要求考生能品味、揣摩语言,理解特定语境中的表达作用。同时探究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2、容概括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用简洁语言概括。拟标题,概括段落大意。 3、信息筛选题。要求考生阅读根据题意筛选有关信息。 4、体验感悟题。体会作者的情感,把握作品的思想,体验个人的独特感受。 5、批注鉴赏题。对作品特点、语言表达的把握和语言特色的品味赏析三、中考现 代文阅读复习策略 中考散文阅读考点分析 一、散文的特点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形式上:(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

高中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高中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幽兰 雪小禅 幽兰两个字读出来,是有一种清香的。 有些文字,天生是带着植物的气息的。那么干净,那么透亮,脉络清晰。 人说空谷幽兰,那绝境处才是空谷。 低微,空无……是八大山人水墨中的孤山与凋枝,是四僧笔下的静寺与孤僧,是那春天一回头在人群中看到白衣黑裤的少年。 多少佳篇美辞说过幽兰?说出的幽兰还有芬芳,而说不出的幽兰,是在早春里,一个人,做一朵自由行走的花,愈行愈远愈无声了…… 听班得瑞的《安妮的仙境》,想必里面是有幽兰的,那音符是安静的。 有一次和冬、虹去天津的大胡同,又脏又乱的电梯间,刹那听到了仙乐。——是恩雅的声音。早春,海河上的冰还没有化,很多无所事事的男人在钓鱼。恩雅的声音像早春的幽兰,仙风遗骨,连一点人间烟火气也不想赐予。可是,足够了!在这又乱又热闹的大胡同里!突然听到恩雅,仿佛神同在。 倒极爱这烟火里的幽兰了。 幽兰,还是月白风清的晚上,一个人,点了一支烟。抽或不抽,不重要。与时间做缠绵的情人。懒懒地倒在蓝色的沙发垫上,笑到万籁俱寂。自己和自己缠绵成一株别样的植物。最好是兰吧。有清凉的懒散和美意,有些许的孤岚和寂好。似读六朝的古书,没了年龄,没了性别,亦没了时间…… 张岱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但真气之人甚少。天地茫茫,水太浊,人亦太浊,那真气游荡着,不易附于人身。深情亦少,慢慢地冷漠麻木,慢慢地变成僵硬的死的一块石头或木头。不为所动,哪怕爱情。 不,一切不是浮云。 那真心的花儿,那为谁刮起的一夜春风,那耀眼的花蕊,那密密麻麻的美丽——那不动声色的爱与哀愁。 笔笔存孤,迷恋崇尚生气、真气。张岱又说:“盖文之冰雪,在骨,在神。”人又何尝不是?那幽兰,是一脉蓝幽幽的骨络,伸展着,散发着妖一样的媚。 如果光阴把一切席卷而去,最后剩下的,一定是一抹幽兰。如果爱情把一切席卷而去,最后留下的,也定是带着蓝色记忆的最初的心动。幽兰的本性,就是真心,就是无意间的那个好。 幽兰是曲终人散后,江上数峰青。那数峰青中,有人是最青的那一枝,尽管素面薄颜,难掩干净之容,似纤手破开新橙,有多俏,有多妖,亦有多么的素净与安好。 那心底深处的幽兰,其实早就见到过无限的美,无限的妙。——天地空间,宇宙茫茫,曾经似《圣经》中《出埃及记》那样,一意孤行的浩瀚汹涌磅礴……米开朗基罗画那些穹顶壁画,画那些圣经中的美与寂静,年年如此,再下来时,背已驼掉了,但他的心中,长满幽兰的清草。 到欧洲的人,去看那些穹顶时,往往被震撼到无语。陈丹燕在自己的欧洲系列散文中写过一句话:“颓败,但有一种直指人心的美。”这句话真好,幽兰就是这种味道。明明过期了,明明颓败了,然而天地大美见过,甜腻也见过,萧酸也尝过……是时候收梢了,是时候和所有的过去道一声晚安了。 就这样感觉到光阴的脆弱。以幽兰之心——像陆小曼的晚年,受尽了一生的颠簸与流离之后,把前半生的奢华用后半生的寒酸来偿还。素衣裹身,冷心缠绕,哪管别人冷箭射来,不发一言。她的晚年,把自己过成一朵看似妖柔实则敦厚的兰花,不卑不亢之间,完成了人生的轮回。 就像张岱,是这个世界最懂的看客。站在地下,看高台上热烈的演出完毕,驾着自己的夜航船,去西湖的湖心亭去赏雪了。 我们,穷尽一生,不过是走向内心的幽兰——走到了,推门进去,看到自己内心里,那浩瀚的,温暖的故乡。 19.作者笔下的幽兰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20.理解下列语句在文中的含意。(4分) (1)颓败,但有一种直指人心的美。 (2)我们,穷尽一生,不过是走向内心的幽兰。 21.在文中作者几次谈到张岱及其文句,有何用意?(4分) 22.本文语言颇具特色,请举例赏析。(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梵高的向日葵(节选)》 余光中

(本人精心整理)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现代文阅读各种题型的解答方法 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 1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2结构类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 3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3.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4.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 6.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二、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1. 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 $ 1艺术类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2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四、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五、有关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与套路

答题基本知识: 1.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 :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是什么文体:记叙文、说明文、散文等);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说了什么,怎么说的);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文中要划线标注) 2.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 暗示答题区域; 暗示答题思路; 暗示答题方法; 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 ◆答题重点是什么;◆要答几个方面;◆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怎么说 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 如问:“为什么对作者来说这是一次短暂而愉快的旅行?”则:(1)题眼(答题重点)是:短暂而愉快; (2)要点(回答的内容)应包括:“短暂”和“愉快”两点;(3)设问的角度:以“这”作陈述对象,而不是“作者”;(4)句式应为:两个句子,且构成并列关系。 3.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 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 (3)分点分条作答。 基本题型题(非探究型和评价型)及解答思路 题型1: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 A.语句的含义题: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 B.语句的作用题:要回答该句子在文章结构与内容主题两个方面起的作用。 题型2:整理文章思路并归纳文章的内容 本题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和写了什么: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并,相承,相属),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各段与中心的关系)。 题型3:分析写作方法及作用 题型4: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归纳主旨 解题思路:⑴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⑵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⑶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⑷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要弄清试题中常用的名词术语。暗中考查学生的语文基础,考生一定要理解清楚,避免“答非所问”。 表达方式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表现手法指对比、先抑后扬、象征、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夸张等。写作手法: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 语言特点,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 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内容角度);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说明方法,一般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画图表、摹状貌等。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考生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等)。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谬法。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式定律等。事实论据,一切事实、史实、数据等。 简明,语句简洁、明了,一般有字数上的限制。得体,文明礼貌,人性化。感悟,指发自内心的感受、理解、领悟等。有何作用,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的作用或好处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二是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思想内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

(完整版)初中现代文阅读练习附答案

现代文阅读: 温馨梁晓声 ①温馨是纯粹的汉语词。近年常读到它,常听到它;自己也常写到它,常说到 它。于是静默独处之时每想:温馨,它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②从小学二三年级起,母亲便为全家的生活去离家很远的工地上班。每天早上 天未亮便悄悄地起床走了,往往在将近晚上八点时才回到家里。若冬季,那 时天已完全黑了。我便冒着寒冷到小胡同口去迎母亲。从那儿可以望到马路。 一眼望过去很远很远,不见车辆,不见行人。(A)终于有一个人影出现, 矮小,然而“肥胖”,那是身穿了工地上发的过膝的很厚的棉坎肩所致,像矮 小却穿了笨重铠甲的古代兵卒。断定那便是母亲。在路灯幽蓝清冽的光下, 母亲那么快地走着。她知道小儿女们还饿着,等着她回家胡乱做口吃的呢! 于是边跑着迎上去,边叫:“妈!妈……” ③如今回想起来,那远远望见的母亲的古怪身影,当时对我即是温馨。回想之 际,觉得更是了。 ④小学四年级暑假中的一天,跟同学们到近郊去玩,采回了一大捆狗尾草。采 那么多狗尾草干什么呢?采时是并不想的。反正同学们采,自己也跟着采。 母亲正巧闲着,于是用那一大捆狗尾草为弟弟妹妹们编小动物。转眼编成一 只狗,一只虎,一头牛……她的儿女们属什么,她就先编什么。之后编成了 十二生肖。再之后还编了大象、狮子和仙鹤、凤凰……母亲每编成一种,我 们便赞叹一阵。于是母亲一向忧愁的脸上,难得地浮现出了微笑…… ⑤如今回想起来,母亲当时的微笑,对我即是温馨。对年龄更小的弟弟妹妹们 也是。那些狗尾草编的小动物,插满了我们破家的各处。到了来年,草籽干 硬脱落,才不得不一一丢弃。 ⑥上了中学的我,于一个穷困的家庭而言,几乎已是全才了。抹墙,修火炕, 砌炉子,样样活都拿得起,干得很是在行。几乎每一年春节前,都要将个破 家里里外外粉刷一遍。今年墙上滚这一种图案,明年一定换一种图案,年年 不重样。冬天粉刷屋子别提有多麻烦,再怎么注意,也还是会滴得到处都是 粉浆点子。母亲和弟弟妹妹们撑不住盹,东倒西歪全睡了。只有我一个人还 在细细地擦、擦、擦……连地板都擦出清晰的木纹了。第二天一早,弟弟和 妹妹们醒来,看看这儿,瞅瞅那儿,一切干干净净有条不紊,看得他们目瞪 口呆…… ⑦如今想来,温馨在母亲和弟弟妹妹眼里,在我心里。他们眼里有种感动,我 心里有种快乐。(B)仿佛,感动是火苗,快乐是劈柴,于是家里温馨重重。 尽管那时还没生火,屋子挺冷…… ⑧下乡了,每次探家,总是在深夜敲门。灯下,母亲的白发是一年比一年多了。 从怀里掏出积攒了三十几个月的钱无言地塞在母亲瘦小而粗糙的手里,或二 百,或三百。三百的时候,当然是向知青战友们借了些的。那年月,二三百 元,多大一笔钱啊!母亲将头一扭,眼泪就下来了…… 装 订 线 姓名:学号: 预估时间:30分钟

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策略 (1)

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策略 很高兴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现就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复习,向各位老师们汇报一下我们学校高三语文组的一些做法,恳请各位不吝赐教。 一、《考试说明》及考纲解读 考纲就是规定了一些能力要求以及选文的体裁,2012年和往年没有变化。 山东卷命题的选材上基本保持了稳中求变。 特别是文学类文本阅读,前几年一直考查散文,2010年终于考了小说,2011年又延续了这一考点。而实用类文本阅读前几年围绕考纲上的新闻、传记、访谈等轮换着考,2010就没有在这一篇上再变,仍然考查了新闻阅读,而是在文学类上做了大的突破;2011年实用类文本阅读又有了改变,考查了一直没有涉及的科普文,这是高考命题的一次创新和突破。 《考试说明》和考纲规定都很简单,每年的变化也不大,但我们要能抓住考纲的指向和命题者的意图并不容易,还需要费很大的心思去研究考试说明,研究高考题,尽快熟悉高考题,做到每种题型都能如数家珍。 二、现代文复习的特点及时间安排 现代文阅读是除作文之外的第二大题,在试题中占27分,客观题3个9分,主观题4个18分。它取材广,内容新,综合强,考查稳定。但常常让学生不知所措,做题失分严重。 教师教学费时,费力,难切入,效果慢。讲解不能深入。学生答题时答非所问,模棱两可,漏答多答,语句不通,表意不明。 基于这些原因,我们往往把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安排在期末考试之后到一模考试之前这段时间,因为期末考试结束又临近春节,学生比较浮躁,做题效果不好,如果这时找一些鲜活生动的现代文材料去复习,像《日月行色》《梦碎雅典》《落叶是疲倦的蝴蝶》等,传记文学《丘吉尔传》《旷世奇女林徽因》《贝多芬之谜》,除此之外,还多关注那些著名作家的,高考常考作家的,和某一类文体常考作家,如季羡林、周国平、张炜、贾平凹、余秋雨、托马斯·刘易斯等,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对这个专题,我们老师必须态度积极,要舍得时间投入,要深入细致。今年我们在复习时使用多媒体教学,且特别注重学生的答案展示,让学生在展示的同时学会了修正,得到了提升。 三、现代文阅读复习基本思路 我们觉得可以按以下三种方法进行复习,或有所突破。 (1)材料分类:文学类和实用类,其中文学类又分散文、小说和戏剧,散文又分写景状物散文、叙事写人散文和议论哲理散文。重点放在散文阅读特别是哲理散文。实用类包括新闻、传记、报告文学、科普文等。要把握文体,确定内容重点与写作主旨,敏锐抓住文章亮点,与设问找到某种契合。 (2)题型分类:分析题型特点,把握命题意图,寻找答题途径,确定答题方向,明确关键词语,思考表达顺序,选用恰当句式。 (3)以考点为主,辅以文体分类。 复习要突出强化学生阅读解题步骤,分析回答问题的角度,让其形成一套读文——读题——找答案——表达答案较为完整规范的答题思路。

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人教版

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人教版 1、阅读下文,完成1-5题。 不速之客 ?在乡村,许多人家都把车停在屋外的车道上,我和丈夫乔恩则喜欢把车停在车库里。我猜那个男孩的想法是:这户人家屋外没车,里面的人肯定外出了。 ?那天,乔恩和我恰好呆在家里,与我俩在一起的还有我家那条懒惰的猎犬艾德。最初是艾德觉察到了什么,而后乔恩和我听到厨房里有动静。我俩满腹狐疑地互相看了一眼,接着听到脚步声从厨房里传出,随后穿过起居室,进入靠南的一个小房间。我和乔恩正坐在那个房间里看报纸。猛然间,我俩与那名不速之客打了个照面。这是一名八九岁的小男孩,瘦瘦的,一头浅黄色头发。他显然没料到我们会在屋里,一时目瞪口呆。 ?“啊,我……我没有……”他支支吾吾地说。 ?乔恩问他:“你在找什么?” ?“我在……我没……我进来是想看看时间的。哎,请问几点了?” ?乔恩回答:“9点30分。可你总是这样不敲门就进人家的屋吗?” ?“我以为屋里没人。我想知道是什么时间,因为……我想回家,我得走了。” ?他不安地看着我俩,同时试探性地一点点往后退,似乎怕乔恩冲过去把他揪住。我和乔恩只是坐在那里瞅着他,后来听到他走出起居室,出了屋门之后将门关上了。 ?与乔恩谈起这个年幼的不速之客,我说:“如果他是想偷什么东西的话,这儿可没他感兴趣的。哎呀,我有一美元硬币放在厨房冰箱上,”我走进厨房。“唉,那一美元不见了。这可不行。咱们受到了侵犯,以后在家时,要不要把门锁起来?现在我们怎么办?要不要跟警察说一声?” ?“就因为那小男孩?没什么。他准是附近哪个农庄的孩子,没必要追究,”乔恩宽慰我,“我小时候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分清是非好坏。要知道,大人讲的那一套对是对,但孩子没亲身经历过就不会留下印象。我觉得这个男孩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没见过像他那样害怕的。” ⑴但我总不能释怀,心想以后一定留意着那男孩。 ⑵几周后的一个早晨,有车子停在我家门外的车道上,一名陌生女子下车向我家走来。 ⑶“有一只狗在我家农场附近转悠,我怕它是无人要的野狗,也许会伤人,想射杀它。可我儿子告诉我,他知道这只狗是你们家的,而且性情温和,所以我们把它带回给你们。”她冲我说道。 ⑷车后门打开了,一个男孩牵着艾德走了出来。浅黄色的头发,瘦瘦的身材,正是拿走一美元硬币的那个小男孩。此刻他在笑吟吟地看着我。 ⑸我感到有些意外,走近小男孩,我说:“谢谢你。”“哦,我该谢谢你们。”小男孩微笑着说道,一边向我主动伸过手来。我连忙握住他的小手,忽然感觉有什么硬邦邦的东西塞到了我的手心。还没等我完全反应过来,他已迅速跑回车内,挥手向我告别。 ⑹看着手心那枚锃亮的一美元硬币,我感到有些歉疚。我想,虽然我不知他的姓名,他也不晓得我叫什么,但我们都从对方那里学到了点有价值的东西。 1.“不速之客”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小男孩是“不速之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乔恩为什么决定不去追究小男孩的偷窃行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觉得小男孩有哪些优点?请至少说出两条来,并简要说明他的具体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⑹段说“我感到有些歉疚”,为什么“我”感到有些歉疚?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模式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复述故事或概括内容:谁(在何时何地)+干什么+结果怎样(注意表达要准确和简洁) 2、概括层意:(1)摘句法:找段落中心句(有时要对中心句进行适当删减,力求简洁)。 (2)概括法:记叙了谁(在何时何地)+干什么+结果怎样(抒发了什么感情)。 (3)叠加法: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把要表达的这些内容组合成句子就行了。总的要求:完整、间接、准确。 3概括文章主旨:(1)掌握概括方法:题目、文章结尾、文中关键词语及抒情议论的句子往往与中心有密切的关系,可根据这些词句来领会和概括文章的主旨。 (2)注重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刻画了)。。。。。的故事(事迹、经过等),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抒发了作者。。。 议论文主旨的理解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①抓住标题。议论文有的标题就是中心论点或含有中心论点。有的标题提供了归纳中心论点的范围。 ②抓住开头和结尾。有的议论文开门见山,直接提出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在前面摆事实、讲道理,最后收篇时得出结论,这个结论便是中心论点。 ③抓住议论的过程。有的议论文出于说理的需要,在初步展开议论之后,才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说明文主旨的理解要善于由标题来明确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由中心句来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的情感。 例:科学的颂歌 爱因斯坦 看到你们这支以应用科学作为自己专业的青年人的兴旺队伍,我感到十分高兴。 我可以唱一首赞美诗,反复颂扬科学已达到的辉煌成就和你们将要进一步做出的巨大进展。我们的确是生活在应用时代和应用科学的家乡。 但是我不想这样谈。我倒是想起了那个娶了个不太漂亮的妻子的青年人,当人家问他是否感到幸福,他用了这样的话回答:“如果我要说话,我就不得不扯谎。” 我也正是这样想。试想,一个很不开化的印第安人的经验是否不如一般文明人的幸福丰富呢?我想并不是。文明国家的儿童都那么喜欢扮“印第安人”玩,意味是深长的。 这样了不起的应用科学,既然节约了劳动力,又使生活变得更加舒服,却为什么给我们那么少的幸福呢?坦率地回答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合理地去使用它。 在战争中,它被用来相互残杀;在和平时,它使生活促迫而不安定。它不是把我们从耗费精力的劳动中大大地解放出来,却使人成为机器的奴隶;绝大部分情况下总是在厌倦地完成他们冗长单调的工作,还必须经常为那一点可怜的口粮而担心。 你们会认为,我这老头子是在唱不吉利的调子,但我却只是想做点善意的忠告。 为了使你们的工作增进人类的幸福,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是不够的。关心人本身及其命运,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目标;关心组织劳动和产品分配这个重大的尚未解决的问题,才能保证我们智慧的产物会促进人类幸福,而不致成为祸害。在你们埋头于图表和方程式中时,千万不要忘记了这一点! △这篇演讲稿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第3段中那位青年的话的含义是什么?作者引用这个青年的话的目的是什么? 方法提炼:

现代文阅读复习策略解读

现代文阅读复习策略解读 一、了解考纲、明确考点 1、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筛选并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 3、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4、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5、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尝试探讨。 6、简要赏析和评价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语言和思想感情 散文(记叙文)考点: 1、文意把握(感受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旨、概述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表达目的)。 2、语句理解(赏析用语的精妙、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语境义、特殊含义、深层含义、言外之义等)。 3、要点概括(分析作品思路、辨识文章结构、划分文章层次、概括文章要点)。 4、内容探究(艺术手法、思想感情等)。 5、作品感受(感悟作品、作者,自己的体悟、启示等)。 6、迁移模仿(仿写、想象能力考查等)。 二、明确现代文的阅读步骤 第一步:速读文章、整体感知。(感知内容) 1、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哪些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什么话题?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你是怎么看的? 2、了解文章的大致结构,主要思路。了解文章叙述的基本要素是什么(记叙的人物、事情、时间、地点是什么)?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材料有哪些?是怎样安排的?文章是怎样过渡的?弄清文章的线索、顺序、层次等。 3、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主旨。 方法: 一是抓住文章中关键的词句。 二是弄清文章的结构。 (l)找出文章的线索。 (2)明确文章的顺序。 (3)理清文章的层次。 (4)把握文章的详略。 第二步:浏览习题、回读原文。 浏览习题好处有二:一是可以粗略地了解有哪些问题需要解答,做到心中有数;二是在浏览习题的时候有时会激活你对文章更深入的理解,甚至是对中心的更为准确和全面的把握。这样就大大地节省了时间,提高了速度。 回读原文的方法和步骤 1、找准原文中对应题目的相关区域。 2、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 3、分析综合,顺藤摘瓜。 第三步,理清要点,认真答题。 1、引用原文。 2、抓住对应的关键词句。 3、组织好语言作答。 方法:概括总结,提炼要点;联系生活,体会发散;表述成文,语言规范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涵养几分静气①一则故事,读来耐人寻味。父亲丢了一块表,抱怨着四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等他出去后,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父亲很好奇,儿子则回答:我就安静地坐着,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表就找到了。②这就是“心静”的力量。“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事当前,苦恼抱怨无济于事,烦躁惊慌也于事无补,唯有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方能寻觅解决之道。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一语道破“静”的重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坚守内心的宁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见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从何处得来?”“静心功夫规律。那么,③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毛泽东同志在湖南一师求学时,特意到最喧闹的地方读书,目的就是锻炼意志,让自己能够胸怀静气,心绪不受外界所扰。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有人给自己定下“静坐”的“日课”,坚持每天独坐两小时,终于改掉了身上浮躁的毛病。严格的自律,助人逐渐养成宁静、专一的心态,让人虽得意而不忘形、处困顿而不沉沦、临诱惑而不摇摆,也因静而明志,因静而生慧。④有人说,每临大事有静气。大事当前的静心功夫,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苏轼《书舟中作字》记载,一次乘船途中,滩险舟危,舟中士子面无人色,唯独他“作字不少衰”。这份从容盖因其“更变亦多矣”,所以能临事不惧,处变不惊。可见,不惮于在难事、烦事、急事、苦事上多磨炼,就能将内心打磨得成熟豁达,沉稳有定力,不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多经历几番雨疏风骤的洗礼,耐得几回兴衰荣辱的打磨,就能在大事来临之的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时,气定神闲、沉着冷静,抵达“⑤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静心功夫”,还可从读书中来。寂寞忧愁时读一阕《定风波》,心会变得豁达敞亮;委屈不平时读一卷《宽容的哲学》,能收获“既忍且耐”的智慧。身处低谷之时,从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纵使“山重水复”也终将迎来“柳暗花明”;得意之时,时常读书以自省,也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端起沉甸甸的书本,走进书中。”“此心安处的世界,浮躁之气便能荡涤一空,久而久之,自然能寻得⑥古人云:“人心多从动处失真。若一念不生,澄然静坐,云兴而悠然共逝,雨滴而冷然俱清,鸟啼而欣然有会,花落而潇然自得。何地无真境,何物无真机。”涵养几分静气,绝非暮气沉沉,而是多一些沉潜、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从容不迫、少一些进退失据。“静的功夫,助人眼界开阔,胸襟豁达,挺过如磐风雨,包容万千气象,寻得生命真谛。心”版)04月16日(文/宋威,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1)阅读全文,请谈谈如何才能做到涵养静气2)文章首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文中第③3(的方法。“涵养静气”)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再写出一个(4【答案】(1)遇到事情,不去苦恼抱怨,不去烦躁惊慌,而应该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寻觅解决之道。同时也应严格自律,经历艰难困苦的历练,以及从读书中荡涤. 浮躁之气。(2)通过父与子不同心境下寻找手表的故事,引出文章遇事需要涵养静气而非苦恼抱怨的中心论点,同时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便于读者理解。(3)运用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出毛泽东为锻炼意志到喧闹的地方读书,具体清晰地论证了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的论点。(4)每当我遇到烦恼、心绪浮躁的时候,我会选择出门跑步,让自己出一身汗,回来之后就会身心舒畅,解除烦恼,能够重新乐观积极地面对问题。【解析】 【分析】⑴此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要做到涵养静气,遇到事情不苦恼抱怨,不烦躁惊慌,稳住阵脚,凝神细思,方能寻觅解决之到;应严格自律,经历艰难困苦的历练,以及从读书中荡涤浮躁之气。⑵此题考查的是

现代文阅读答题方法技巧汇总

现代文阅读答题方法技巧汇总 (一)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 1、修辞手法 (1)、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点明所用修辞手法。 (2)、明确答题方向。答题时,一定要结合语句内容分析每一种修辞手法的具体作用。 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 具体如下: 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性 拟人——使物具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排比——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化论证观点的作用。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淋漓尽致。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放大观点感情,强调爱憎是非,美丑更加鲜明。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设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效果。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注意和思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