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文考研】2016考研政治最后9天必背分析题要点剖析

【海文考研】2016考研政治最后9天必背分析题要点剖析

海文考研2016 考研政治最后

9天分析题要点剖析

第一部分:马哲

一、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一——三可用于解决环境问题)

1、相互区别

(1)主观能动性:人所具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

(2) 遵循客观规律: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2、相互联系: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反之,要遵循客观规律就必须

发挥主观能动性。

3、注意的倾向:只强调主观能动性而忽视遵循客观规律的是唯心主义;只强调遵循客

观规律而忽视主观能动性是机械唯物主义。

4、方法论意义:要求我们在现代化建设中,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更要遵循客观规律,

从而社会的发展既

要合乎于目的又要合乎于规律,使得人和自然相和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从根本上解

决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构建和谐社会。

二、人和自然的关系第一,人类的实践活动是自然界和人

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基础。第二,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

基础。第三,人遵循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界。

三、实践观

(一)实践的地位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是不同于动物的特殊运动形式。其次,实践集中体现了

人的本质社会性。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实践创造出了人之为人

的一切特征,决定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人类通过改造自然的实践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在改造着人类社会。

(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存在的两种不同形态。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

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

性的自然基础。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

界。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必须面对和处理的永恒主题。当今视觉出现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并不单纯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坏,实际也

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如果人类不保持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那么就会危及自

身的生存发展。

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关键;科学的实践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唯

一途径只有实践。因为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

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通过劳动实践去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

现它们的和谐和统一,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

征。四、矛盾的基本属性及其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关系原理)

1、相互区别

矛盾的同一性

(1)内涵:矛盾双方的一致性所造成的相互依赖、相互贯通以及相互转化的性质和倾向。

(2)特点:相对的、有条件的。

矛盾的斗争性

(1)定义:矛盾双方的对立,所造成的相互排斥、否定、离异的性质和倾向。

(2)特点:绝对的、无条件的。

2、相互联系

(1)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同一是斗争的同一,是包含对立差异的同一,矛盾的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

(2)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同一性为斗争性提供场所和条件,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同一性规定和制约着斗争的形式、规模和范围。

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该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

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种把握对立。它

说明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反相成”,而且表现为“相辅相成”。五、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区别:含义不同。普遍性是共性,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共性比个性更深刻,个性比共性更丰富。联系:(1)任何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2)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中包含共性;

(3)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意义:(1)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只有如实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2)坚持从特殊——普遍——特殊的认识秩序;

(3)在政治上,这一原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

六、矛盾分析方法

1、主要内容

(1)要一分为二的看问题。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

(2)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3)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工作方法。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坚持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工作方法。

七、实践与认识的相互关系

(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真正目的

(二)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1、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2、认识对实践的能动的反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上。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⑴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有区别的:

①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②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对事物表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抽象和概括对事物本质及规律的认识。

③感性认识通过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反映;理性认识则通过概念、判断、推理三

种形式来反映。

④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赖的: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活动的起点。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任务。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辨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3)批判两种错误观点唯理论:只

重视理性认识——教条主义经验论:

只重视感性认识——经验主义

(4)方法论:我们在认识事物过程中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看本质。去粗取精,去为存真,由此达彼,由表及里。达到对事物的本质规律的认识。九、真

理的具体性原理任何真理即主观同客观的一致都是在特定条件下、范围的限定下,主

体的人是同特定对象的一致或符合。

1、真理是有条件的

2、真理是全面的

3、真理是历史的

4、真理是具体的,和真理是一元的是一个意思,即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

对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能有一个,不因人而异,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十、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

1、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

2、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1)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

(2)我们要善于坚持和发展真理,敢于和善于同谬误作斗争。

(3)在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正确的认识往往会导致成功的实践,而由于主观条

件的限制,人们的实践活动也会达不到自身所期待的结果,导致失败。十一、真理和

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1)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含义

(2)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

(3)真理和价值统一的根据就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

(4)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真理与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条件。

第二部分:毛中特

十二、“四个全面”战略想

(1)“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提出的必要性。

(2)“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四个方面的关系。

(1)首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适应了我国发展的现实需要。当前,我国仍处于

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具有很多有利的发展条件。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

定性阶段,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法治国家建设进入新的征程,从严治党进

入关键阶段,“发展起来后”“欠发展”的各种问题交织叠加,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各

种挑战不断显现。“时”和 “势”总体有利,“艰”和“险”正在增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是党中央适应我国发展新要求,站在时代前沿进行战略思考、战略谋划、战略部署。

其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顺了人民群众的愿望期盼。“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随着我国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人民群众对生活的愿景不

断提升。人们期待各项改革全面推进,期盼经济更有活力,生活更有保障,权益得到更

好维护,政府更加高效清廉,社会更加和谐,生态环境更加美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回应了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

利益。

最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为解决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当前,我

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

配差距依然较大,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问题依然存在,党风廉政建设和

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不断

解决问题、化解挑战、攻坚克难的行动纲领。

(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整体,它既包括战略目标,又包括战略举措。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举措。到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

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源泉,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招”;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法治保障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石;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推动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践新成果,是对党治国理政经验的科学总结和丰富发展,集中体现了时代和实践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行动纲领。

十三、实施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

(1)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的含义。

(2)实施互利共赢对外开放战略的必要性。

(3)为了更好的实施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我国应如何做?

(1)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主要是在通过对外开放更好地促进中国自身发展

的同时,兼顾各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关切,切实承担起相应的国际责任,综合

考虑维护中国发展利益和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要求,完善有关方针政策和体制机制,

使中国的发展为世界创造更多的机会,为全球其他国家带来更多的福利,与国际社会

实现共同发展。

(2)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符合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当今世界各国相

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同舟共济、同担责任、共享权利,建立起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符合人类共同利益。

“命运共同体”具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连带效应,世界长期发展不可能建立在一批国家越来越富裕而另一批国家却长期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各国经济,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因为只有各国共同发展了,世界才能更好发展。那种以邻为壑、转嫁危机、损人利己的做法既不道德,也难以持久。互利共赢倡导各国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在竞

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自身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不断扩大共同利益汇合点。

(3)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要推动建立更加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通过

深化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当前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是在西方国家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形成的,总体上有利于维护西方国家的优势地位。由于自然资源、科技水平、人才资源等方面的竞争日益激烈,国际市场供求关系重组加速,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加快了世界财富的进一步集中,使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面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的趋势,现行的全球经济治理已经难以满足各国发展的要求,提高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地位已成必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重在推进各国和各国人民共同享受发展成果。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将继续积极推动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致力于推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平衡

发展,夯实世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

基础。

中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是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也是实现与亚欧非及世界各国

互利共赢的重大举措。“一带一路”建设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共建“一带一路”符合沿线各国的共同利益,是对国际合作以及全球发展新模式的积极探索。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要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同时要

树立世界眼光,更好地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

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不断扩大同各国的互利合作,

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努力为全球发展作出贡献。

十四、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

(1)提出发展经济新常态的必要性及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点。

(2)经济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3)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如何促进我国经济更好的发展。

从我国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

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

宏观调控方式九个方面来看,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新常态。这是以习近平为总书

记的党中央在科学分析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针对

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

(1)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

的大逻辑,对于进一步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

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经济发展

新常态主要有几个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

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2)经济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第一,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速虽然

放缓,但经济规模决定的实际增量依然可观。第二,在经济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更趋

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中国经济正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而为

经济增长提供稳定的动力和保障。第三,在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第三产业增加值逐年上升,已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部门。第四,在经济新常态下,政府

积极推动职能转变,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

得见的手”充分结合,共同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我们应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

展新常态,围绕转方式、调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3)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发展理念变革、模

式转型、路径创新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转变;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四化同步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十五、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关问题。

(1)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什么优越性?

(2)如何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选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

表大

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事务的政治制度. 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

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是建

立我国其他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第一,它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的意志。人

民不仅有权选择自己的代表,随时向代表反映自己的要求和意见,而且对代表有权监督,

有权依法撤换或罢免那些不称职的代表. 第二,有利于保证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权力的统一。在国家事务中,凡属全国性的、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做出统一决定的重大问题,都由中央决定;属于地方性问题,则由地方根据中央的方针因地制宜的处理。这既保证了中央集中统一的领导,又发挥了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中央和地方形成坚强的统一整体。第三,有利于保证我国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都有适当名额的少数民族代表;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使少数民族能管理本地区、本民族的内部事务。总之,我国人民代表大

会制度,能够确保国家权利掌握在人民手中,符合人民当家做主的宗旨,适合我国的国情。

(2)第一,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第二,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的联系;第三,加强人大常委会制度建设,优化组成人员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

第三部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十六、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的觉醒的表现、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及教训、民主党派提出

的中间路线的实质、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的原因。

(1)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的觉醒的表现有哪些?

(2)说一说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3)说明中国民主同盟为代表的民主党派提出的中间路线的实质及资产阶级共

和国道路行不通?

(1)①林则徐在 1841 年组织编写《四洲志》,他可以算得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②魏源在 1843 年变成《海国图志》,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③郑观应在所著的《盛世危言》中提出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同西方国家进行“商战”,设立议院,实行“军民共治”制度等主张。④1895 年,严复写了《救亡决论》一文,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他还翻译了《天演论》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⑤1894 年,孙中山在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时就喊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2)失败原因:第一,从客观上说,是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辛亥革命

失败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

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第二,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

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主要表现在:首先,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纲领;其次,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最后,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教训: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些弱点、错误,根源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它

的失败,表明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

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资产阶级政党领导的、以建立资产阶级国家、资本主义社

会为目的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以建立新民主主义国

家和新民主主义社会为目的的新民主主义的,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抗战胜利后中国民主同盟为代表的民主党派提出的中间路线的实质是旧民主主义的道

路。

(3)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这是因为:

第一:从民族资产阶级自身来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没

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不能为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

碍。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家经济中所占比重

很小,它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②在民族工业中,工业资本所占比

重小,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所占比重大;③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主要是以纺织、食品工

业为主的轻工业,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技术、设备以至于原材料方面不得不依赖外国垄断资本和本国官僚资本;④民族资

本所经营的工业,规模狭小,经营分散,技术设备落后,劳动生产率低。多数工厂没

有现代化的机器设备,为手工业工厂;⑤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封建势力也有千丝万缕

的联系,是的民族资产阶级也就不敢提出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政治纲领,从而

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区动员和组织中国反帝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的力量。上述情况决定

了民族资产阶级是带两重性的阶级。

第二:从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来看,帝国主义列强不可能使中国成为一个独

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

第三:从中国的革命形势来看,国民党当局不允许任何阻止其一党专政的力量存在。十七、三民主义的问题。

(1)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的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它?

(2)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增加了哪些内容,新在何处?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3)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有何异同?

(1)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以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

独立。民权主义:创立民国。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有他的进步性:首先,它是中国近代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其次,它集中反映了资产

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

强愿望;最后,它有力地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但是三民主义也有自身的局

限性: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主张,没有提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因此辛亥革命缺乏坚

实的群众基础)。

(2)在民族主义部分,旧三民主义中强调反满族贵族专制,新三民主义中提出了反对帝

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在民权主义部分,旧三民主义强调推翻帝制,

建立国民的政府,新三民主义中强调了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在民生主义部分,旧三

民主义强调平均地权,但并不是平分土地,新三民主义中提出了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控制私人资本。新三民主义的影响:首先,新三民主义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的政治

基础;其次,新三民主义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新三民主义也有自己的局限性:新

三民主义在理论上、纲领上仍然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

(3)相同之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是一致的;不同之处:首先中共的民主革命纲

领中有彻底实现人民权利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新三民主义没有提出彻底的土地革

命纲领;其次,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之后,还有一个社会主义阶段,即最高革命纲领,新三民主义只有民主革命纲领,仅限于发展资本主义。

十八、抗日战争胜利的相关知识点。

(1)共产党关于抗日战争能够取得胜利的分析?

(2)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3)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

(4)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对于今天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何启示。

(5)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1)1938 年 5 月,毛泽东集中了全党智慧,发表了《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

题》,阐明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和争取抗战胜利的途径和方

法。

①“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

间在

20 世纪 30 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全部问题的根据就在这

里。”

②由此出发,构成了中日双方相互矛盾的四个基本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抗日战争就是敌我双方这些特点的比赛。敌强我弱的特点虽然规定了日本能够在中国有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的横行,中国不可避免地要走一段艰难的路程,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而不是速决战。然而,其他三个特点.特别是中国处在历史上进步的时代,进行的是进步的、正义的战争,中国有了无产阶级,有了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有了已经觉悟和正在觉悟的广大人民,这就决定了日本不能横行到底,必然要遭到最后的失败,中国必然要取得最后的胜利。

③这样,毛泽东把持久战的结论放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说明“速胜论”、“亡国论” 都是错误的。(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 20 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②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有:

①中国共产党以自己的坚定意志和模范行动,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

用。

②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有:①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③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④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不惧怕战争。⑤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3)第一,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提出和实施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开辟广大敌后战场,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第二,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

进步、反对倒退,同各爱国党派团体和广大人民一起,共同维护团结抗战大局。第三,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政治主张、坚定意志、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引领着夺取战争胜利的正确方向,成为夺取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

(4)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中国梦,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在前进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

史充分证明: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在前进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近代以后中

国落后挨打、受人欺辱的历史教训刻骨铭心。一个民族只有自强,才能在世界民族之

林自立。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在前进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近代中国由盛到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封建统治者夜郎自大、因循守旧,畏惧变革、抱残守缺,跟不上世界发展潮流。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我

们一定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推进改革开放,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闯难关,不断

为中国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在前进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也历来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同时呼吁各国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

(5)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从一开始就具有拯

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的重大意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

人民抗日战争开展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中国战场长期牵制和抗击了日本帝国主

义的主要兵力,对日本侵略者的彻底覆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战

略上策应和支持了盟国作战,配合了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战略行动,制约和打乱

了日本法西斯和德意志法西斯战略配合的企图。中国作为亚太地区盟军对日作战的重

要后方基地,为盟国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做出了重大贡献,为争取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做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赢得了世界爱

好和平人民的尊敬,赢得了崇高的民族声誉。十九、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功绩多年的实践表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广大人民完成两大历史任务。1921——1949,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农民、小资产阶级及民族资产阶级,进行新民主

主义革命并取得胜利,中国的封建制度基本被消灭,中华民族从此独立了,站立起来了。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中国开始了探索中国特色的建设的道路,1949 年——1956 年,共产党带领人民成功的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从

1978 年到今天,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找到了有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中国无论是在经济、政治、文化、还是国际地位上都有较快的进步,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使中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昌盛,这与共产党的科学领导及人民的团结努力是分不开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共产党多年来取得的成就说明中国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的历史选择共产党的领导都是正确的。

第四分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二十、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如何发扬爱国主义。

(1)“民族国家的时代已经过去”等的观点是否正确?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应该如何

爱国?

(2)我们应该如何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

(3)说明爱国主义与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关系。

(4)说明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参考答案:(1)“民族国家的时代已经过去”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形式,是国

际社会活动中的独立主体。只要国家继续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意义。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它的发展使国家和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

紧密。同时影响了各国的政治和文化,对爱国主义提出了挑战。

弘扬爱国主义,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第一,坚定不移地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

第二,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和风险。第三,坚决反对政治、文化一体化。第四,要以宽广的眼界看待世界。

(2)要想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自觉维护国家利益;第二,

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第三,增强国防观念;第四,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3)爱国主义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爱国主义体现了每个中华儿女对祖国的责任,这种责任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每个人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一个人能够成为什

么人,应该成为什么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依赖于自己的祖国。祖国给个人的

成长提供条

件,对个人创造成果做出了评价,为个人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舞台,指明方向。伟大

的人生目标往往也产生于对自己国家的深厚情感,一个人越是热爱自己的祖国,历史

责任感就越强烈,人生目标也就越明确,人生信念也就越坚定。

(4)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紧密相连,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民族精神是

时代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和依托,二者有机统一,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

要内容。二十一、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相关问题。

(1)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

(2)如何评价一个人的人生是否有价值?(3)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

(1)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着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

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社会对一个人

的价值评价,主要以他对社会所作的贡献为标准。

(2)一方面,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

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人生价值评价的普通标准,是劳动以及通过

劳动对社会和他人做出的贡献。劳动和贡献的尺度作为社会评价人生价值的基本尺度,正是对人生价值评价根本尺度的一种具体化。另一方面,在评价一个人的人生是否有

价值时,要坚持一下几点:第一,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向同一;第二,坚持

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第三,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第四,坚持动

机与效果相统一。

(3)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首先,社会条件。第一,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的客观条

件出发;第二,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

一致。其次,个人条件。第一,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第二,不断提

高自身的能力,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领;第三,立足于现实,坚守岗位做贡献;第四,实现人生价值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二十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相关问题。

(1)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如何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3)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及大学生自觉加强诚信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1)第一,道德进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

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现代市场经济的共同属性和一般规律,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必须遵循的。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同社会

主义精神文明结合在一起的,它要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充分发挥社会主义

的优越性。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道德进步的双重效应,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

道德进步的正面效应: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治意识和开拓创新意

识。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道德进步的负面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

(2)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提出的新要求。第一,要坚持公民承担社会责任与社会尊重个人合法权益相一致,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结合。第二,要正确处理竞争与写作、自主监督、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第三,要正确认识和运用物质利益原则,树立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第四,要正确发挥社会主义道德对市场经济的价值导向作用,形成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

首先,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

则。第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①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②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第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家利益、社

会利益体现着个人根本的、长远的利益,是集体所有

成员共同利益的统一。同时,每个人的正当利益,又都是集体利益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冲突,尤其是发生激烈冲突的时候,必须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原则,即个人应当以大局为重,使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在必要时,为集体利益作出牺牲。

其次,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①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能够增强人们的道德荣誉感和道德判断力。

②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③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能够使社会成员自觉内化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强化道德自

律意识,坚定道德意志和信念,明荣知耻、扬荣弃耻、提升人格、敦化风气,推动维

系社会和谐的人际关系和道德风尚的形成。

最后,努力锤炼个人品德

①锤炼个人品德首先应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②加强道德修养要自觉向道德模范学习。

(3)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第一,大学生自身在认识上存在误区是导致诚信缺失的内在原因。第二,现实生活中监管机制乏力、失信成本偏低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直接原因。第三,评价机制和信用体系的不完善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大学生自觉加强

诚信道德建设的必要性:第一,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第二,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第三,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二十三、网络生活的相关问题。

(1)如何看待网络在我们今天生活中的作用?(2)如何规范网络生活?

(1)网络在生活中具有两面性。网络具有方便快捷、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的特点,可以成为大学生学习、交流的重要工具。然而,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极大

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又可能因使用不当或缺乏规范而损害社会公德、妨碍社会的发展。网络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高科技作为重要条件,而且离不开伦理道德作为其发展的支

撑力量。

(2)从个人方面来看,第一,正确使用网路工具。第二,健康进行网络交往。第

三,自觉避免沉迷网络。第四,养成网络自律精神。从社会层面来看,第一,加强网

络安全法律立法。第二,加大法律宣传力度。第三,加大网络道德规范的教育和引导。二十四、宪法的特征、基本原则、地位和作用。

(1)特征:第一,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

本最重要的方面。第二,在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

第三,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2)原则:①党的领导原则;②人民主权原则;③公民权利原则;④法治原则;⑤民主集中制原则。

(3)地位: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通过科学民主程序形成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

(4)作用:一是确认和规范国家权力;二是确认国家制度;三是确认和规范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四是维护国家法制统一,所有法律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与宪法相抵触的法律是无效的。

第五部分: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必背考点

二十五、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与构建和谐世界

(一)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

1、和平发展道路的科学内涵

2、中国走和平发展的路的科学依据

3、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意义参考答案:1、(1)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

(2)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同时坚持对外开放。

(3)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开展交流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2、(1)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决定的。

(2)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中国的国情和自身发展需要决定的。

(3)走和平发展道路,也是由当今世界发展潮流所决定的。

(4)走和平发展道路,也是由中国史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的。

3、(1)它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

(2)它反映了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崭新道路。

(3)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4)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就是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就是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二)推动构建和谐世界

1、“和谐世界”的科学内涵和提出的依据

2、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途

径参考答案:1、内涵:

(1)各国互相尊重、平等相待是和谐世界的基本前提。

(2)各国互信合作、和睦相处是和谐世界的重要保障。

(3)各国普遍发展、共同繁荣是和谐世界的坚实基础。

(4)不同文明平等对话、共同发展史和谐世界的鲜明特

征。依据:

(1)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

(2)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也是各国人民的共同企盼。

2、第一,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同各国相互尊重、扩大共识、和谐相

处。第二,同各国深化合作,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第三,通过文明加强交流,

增进了解,相互促进,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第四,同各国加深互信,加强

对话,增强合作,努力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二十六、中国外交政策的总体概

1、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全面发展同各国的又好合作。

2、经济:秉持互利共赢的时代理念,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促进其他国家共同发展,不断拓展经济发展外部空间和良好国际环境,各国应该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发展与繁荣,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政治:各国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同舟共济全责共担,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文化:要相互借鉴,求同存异,主张尊重文明多样性和发展道路多样化,促进不同文明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推动人类文明共同繁荣进步。

3、在处理国际关系和外交关系方面,我们坚持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

是基础,多变是舞台的外交工作布局。大国:拓宽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推动建

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

考研政治分析题重要知识点之马原必背原理

分析题重要知识点之马原必背原理 一、世界的物质性的关系 1、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恩格斯明确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指出哲学基本问题包括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①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派; ②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③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④对世界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不同回答划分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4、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5、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6、运动和静止,时间和空间 ①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有条件性; ②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伸张性、广延性,特点是三维性。 7、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②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的最高产物,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意识的能动性集中体现在意识能动地反映和创造世界。

2016年考研政治:洋务运动知识点

2016年考研政治:洋务运动知识点 同学们,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我们说过这一章主要内容就是三个不同阶级对于国家出路的一些探索,从阶级角度来讲并不是我们史纲的重点,但是从考点扫盲来讲,大家要以选择题的形式来把握具体细节。 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对于国家出路的探索,虽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是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并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但是这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并且在当时使统治者也产生了危机,这个时候代表封建统治的阶级也开始了自己的探索之路——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在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洋务运动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因此无论是主张引进西方武器装备还是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最终还是为了封建统治服务,这里我们并没有去学习西方的政治统治。 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作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冯桂芬。他在《校邠庐抗议》一书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这个思想后来被进一步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所谓“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这个指导思想和它的直接目的是相吻合的。 对于考试来讲,关于洋务派兴办的洋务事业是需要我们把握一些细节点的,因为在这几年的考试中有所涉及,而且细节化的趋势非常明显,因此需要我们识记一些知识点。我们一起学习一下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 第一,兴办近代企业。洋务派首先兴办的是军用工业。其中规模较大的有5个:1865年,曾国藩支持、李鸿章筹办的上海江南制造总局,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同年,李鸿章在南京设立金陵机器局;1866年,左宗棠在福建创办福州船政局,附设有船政学堂,是当时国内最大的造船厂;次年,崇厚在天津建立天津机器局;1890年,张之洞在汉阳创办湖北枪炮厂。然后洋务派又兴办了一些民用企业,对军用企业提供一些支持,也解决一些民生问题。这里需要我们掌握的是这些企业经营的方式,除少数采取官办或官商合办方式外,多数都采取官督商办的方式。其中最重要的官督商办企业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都是李鸿章筹办或控制的。也就是民用企业具有很明显的官僚色彩。 第二,建立新式海陆军。19世纪60年代,京师和天津、上海、广州、福州等地的军队纷纷改用洋枪、洋炮,聘用外国教练。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湘军也是用洋枪装备的军队。 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清政府筹办下分别建成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南洋水师和北洋水师,共有舰船八九十艘。其中北洋水师是清政府的海军主力,拥有舰艇20多艘,这支舰队一直归李鸿章管辖。 第三,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洋务派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30多年间,创办新式学堂30多所。主要有三种:一为翻译学堂,如京师同文馆,主要培养翻译人才;一为工艺学堂,培养电报、铁路、矿务、西医等专门人才;一为军事学堂,如船政学堂等,培养新式海军人才。在创办新式学堂的同时,还先后派遣赴美幼童及官费赴欧留学生200

2016考研政治知识点《中国制造2025》的总结

2016考研政治知识点《中国制造2025》 的总结 《中国制造2025》是经李克强总理批准、国务院印发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主要部署了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的战略,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结合知识点来说,主要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针对《中国制造2025》总结一下知识点,供各位考生备考: 首先是实现制造强国必须坚持的基本方针、基本原则、战略目标。《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我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其次是实现制造强国的任务和重点。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统筹谋划,突出重点;必须凝聚全社会共识,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全面提高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一要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二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三要强化工业基础能力。要坚持问题导向、产需结合、协同创新、重点突破的原则,着力破解制约重点产业发展的瓶颈;四要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提升质量控制技术,完善质量管理机制,夯实质量发展基础,优化质量发展环境,努力实现制造业质量大幅提升;五要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加大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的研发力度,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积极推行低碳化、循环化和集约化,提高制造业资源利用效率;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努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六要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重点,引导社会各类资源集聚,推动优势和战略产业快速发展;七要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2016政治考研真题答案

2016政治考研真题答案 【篇一:2016年考研政治真题及答案】 lass=txt>一、单项选择题: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 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百喻经》中有一则寓言,有一个愚人到别人家去做客,他嫌菜 没有味道,主人就给他加了点盐。菜里加了盐以后,味道好极了, 愚人就想:菜之所以鲜美,是因为有了盐,加一点点就如此鲜美, 如果加更多的盐岂不是更加好吃?回家以后,他把一把盐放进嘴里, 结果又苦又咸,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是:b a.持续的量变会引起事物发生质的变化 b.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c.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时时注意事物的自我否定 d.不可能通过一些现象而去认识某个事物的本质 2.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 于认知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由倒过来就是由自,因此自由等于由自,由 自即是随心所欲,这两种关于自由的观点:前者是( )的观点,后者是( )的观点:a a. 唯物辩证法/唯意志论 b. 机械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c. 历史唯心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d. 主观唯心主义/唯物辩证法 3.某资本家100万元创办企业从事生产,60万元用于固定资本,以 购买机器设备等,40万元用于流动资本,以购买原材料和劳动力等(其中购买劳动力支付了10万元)。一轮生产结束后,该企业的总资 本达到了120万元。那么该企业的剩余价值为:c a.20% b.50% c.200% d.100% 4.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资本急剧膨胀, 这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经济过度虚拟

2016考研政治真题:毛中特选择题答案及解析

2016考研政治真题:毛中特选择题答案及解析 单项选择题: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贯穿这两大理论成果始终,并体现在两大成果各个基本观点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是:D A.群众路线 B.独立自主 C.改革创新 D.实事求是 解析:正确答案:D本题考查的是两大理论成果的哲学基础 A群众路线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B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根本立足点,哲学原理是矛盾的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C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内涵,与题干无关。 6.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是党面临的全新课题,1956年4月,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在初步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从十个方面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重点把握的重大关系,“十大关系”所围绕的基本方针是:B A.集中力量向科学进军 B.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C.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D.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解析:正确答案 B 本题比较简单,是对《论十大关系》基本内容的考查,在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论十大关系》是一篇比较重要的政治报告。 A是1956年周恩来提出来的,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c 是党的八大1956年9月份提出来的,《论十大关系》的时间是1956年4-5月份 D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19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政治报告中提出的。 7. 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特征,但是,这些新的阶段特征的出现并没有改变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事实。这表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 A、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过程 B 、长期性与阶段性统一的动态发展过程 C 、先进社会制度与落后社会生产的矛盾运动过程 D、社会性质与发展程度的有机统一过程 解析:正确答案B本题的干扰项比较多,但其实考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 A 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是进入21世纪提出来的,而初级阶段在1987年党的十三大上已经系统阐述了。 CD本身表述没有错误,但与题干无关。

2014_2016年考研政治毛概部分真题多选与解析

2016考研政治毛中特真题及答案解析 22.2015年10月16日,中国铁路总公司牵头组成的中国企业联合体,与印度尼西亚维卡公司牵头的印尼国企联合体正式签署组建中印合资公司协议,该公司负责印度尼西亚雅加达至万隆高速铁路项目的建设和运营,中国高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表明我国 A.参与国际竞争能力明显增强 B.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C.国际投资合作水平日益提升 D.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得到根本性转变 答案:ABC【解析】中国高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能够体现出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故A能选,高铁所代表的新兴技术行业的兴起体现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故B能选,我国高铁与印尼国企的联合体现出国际投资合作水平的提升故C能选,高铁这一个项目的提升不能代表整个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故D 不能选。因此本题答案为ABC。 23.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国提出了一系列放活民间投资的普惠政策,如保障民企业等使用土地、减免税收,扩大民间投资在电网、电信、铁路等非竞争性领域的参与力度等。实施这些政策的目的是 A.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 B.鼓励所有民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 D.允许各种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

答案:AC【解析】民间投资政策的放活可以使得小型的难以融资的民营企业获得更多的融资渠道,故A能选;保障民企平等使用土地可以体现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故C能选。本题所题的各种政策中未涉及现代企业制度的问题故B不选,也未涉及股份制企业员工的持股问题故D 不选,本题答案为AC。 24.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使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但是到2014年末,全国仍有7017万农村贫困人口。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国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实施这一方略的主要举措有 A.产业扶持 B.转移就业 C.易地搬迁 D.社保政策兜底 答案:ABCD【解析】精准扶贫的方略包括一系列的举措,包括产业扶持、教育支持、转移就业、异地搬迁和社保政策兜底,故本题答案为ABCD。 25.从2013年3月到2015年7月,克强总理主持召开了101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其中有46次会议部署简政放权,取消和下放了8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他还用"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等生动而深刻的话语回应了公众对简政放权的期待。简政放权旨在 A.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减少审批环节,降低市场交易成本 C.激发市场主体在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D.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考研政治材料马原分析题十大重要考点

考研政治材料马原分析题十大重要考点教材考点1 意识观 意识产生的条件;意识的本质: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教材考点2 运动观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时间和空间的特性。 教材考点3 实践观、人与自然 实践的特征;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和统一 教材考点4 联系与发展 联系的特征;发展的实质;判断新事物的标准。 教材考点5 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 教材考点6 质量互变规律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教材考点7 实践和认识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认识的本质 教材考点8 真理的特征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具体性。 教材考点9 社会发展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革命;改革;科学技术。 教材考点10 剩余价值论 资本有机构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提高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 【解题思路】 1.运动与静止辩证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 2.事物质与量的辩证统一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3.度是质与量的统一,“度”的方法论意义; 4.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5.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意义; 6.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7.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8.矛盾不平衡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9.形而上学与唯物辩证法的根本对立; 10.矛盾分析方法的实践意义。 【答案要点】

1.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一方面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 察和处理一切问题,想问题、办事情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跟上发展着的客观实际,防止思想僵化、实践滞后和行动保守,对事物的静态分析必须与动态考察相结合;另一方面,又要正确理解相对静止对事物存在发展的积极意义,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基本条件。在实践中高度重视稳定、和谐的保障作用,把变革和稳定结合起来,既要勇于变革以推动事物的发展,又要注意稳定局面以巩固变革的成果,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建设和谐社会。 在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上必须坚决反对两种错误:一种是夸大运动否认静止,把物质运动看成是瞬息万变的、没有任何稳定性过程的相对主义诡辩论的错误(“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一种是夸大静止否认运动,把物质的存在或者世界的发展看成是绝对不变过程的形而L学不变论的错误(“刻舟求剑”、“天不变道亦不变”)。 2.事物质与量的辩证统--0 (1)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走性。量和事物是不可分离的,但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增减不影响事物的存在。认识量的方法论意义:一是认识事物量的定量分析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区分质的定性分析是认识量的前提,考察量是认识质的深化。只有精确地认识量,才能更深刻地把握质。二是只有正确了解了事物的量,才能正确估计事物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因为同质的事物由于数量不同,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往往不同。做任何事情,既要有质的要求,又要有量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 (2)事物发展的过程,经由景变和质变两种状态。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指出,实践中要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统一,办事情、想问题要做到心中有数,要有量的要求,更要“好 字优先”,质量第一,抓质量、讲效益,不能做心中无数的“马大哈”,“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细节决定成败,粗枝大叶做不好工作;不能不讲质量,以量取胜,片面追求数量增长,更不能“滥竽充数”,假冒伪劣,以次充好。 3.度是质与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存在的数量界线,即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它的极限叫关节点,超出了关节点,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统一。认识度才能确切地把握事物的质,不致混淆不同的Ⅲ物;认识度才能为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准则即适度原则,中

考研政治材料马原分析题十大重要考点之欧阳光明创编

考研政治材料马原分析题十大重要考 点 欧阳光明(2021.03.07) 教材考点1 意识观 意识产生的条件;意识的本质: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教材考点2 运动观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时间和空间的特性。 教材考点3 实践观、人与自然 实践的特征;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和统一教材考点4 联系与发展 联系的特征;发展的实质;判断新事物的标准。 教材考点5 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 教材考点6 质量互变规律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教材考点7 实践和认识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认识的本质 教材考点8 真理的特征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具体性。 教材考点9 社会发展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革命;改革;科学技术。 教材考点10 剩余价值论 资本有机构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提高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 【解题思路】 1.运动与静止辩证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 2.事物质与量的辩证统一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3.度是质与量的统一,“度”的方法论意义; 4.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5.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意义; 6.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7.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8.矛盾不平衡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9.形而上学与唯物辩证法的根本对立; 10.矛盾分析方法的实践意义。 【答案要点】 1.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一方面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 察和处理一切问题,想问题、办事情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跟上发展着的客观实际,防止思想僵化、实践滞后和行动保守,对事物的静态分析必须与动态考察相结合;另一方面,又要正确理解相对静止对事物存在发展的积极意义,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基本条件。在实践中高度重视稳定、和谐的保障作用,把变革和稳定结合起来,既要勇于变革以推动事物的发展,又要注意稳定局面以巩固变革的成果,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建设和谐社会。

考研政治必背全面依法治国

2016考研政治必背: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依法治国 (1)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2)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1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制监督体系、有力的法制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3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 4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是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5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必须坚持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2016年考研政治点睛班】万磊在12月20日9:00—12:00,14:00—17:00行考前三小时模考,三小时预测。秒杀16考研政治马原、毛中特、史纲、时政考点。稳稳提分,你距离名校只差这六小时! 登录天猫,进入文都网校旗舰店,搜索课程“2016考研政治点睛班万磊直播课文都网校视频课程预测六套卷解析” 【2016年考研政治点睛班】蒋中挺在12月22日9:00—12:00,14:00—17:00进行考前三小时模考,三小时预测。以热点捕捉考点,分分钟绝杀考研政治毛中特、思修、行策!正在火热报名中,名额有限,抓紧时间! 登录天猫,进入文都网校旗舰店,搜索课程“2016考研政治点睛班文都网校蒋中挺考研预测模考网络视频直播课”

2016年考研政治马原部分易错题整理 第一章(下)

2016年考研政治马原部分易错题整理第一章(下) 2016考研政治马原政经部分,一般出现在论述题和材料题部分的频率较低,大部分分值都会在选择题和辨析题中出现,因此,对政经部分的选择题练习需要考生在冲刺阶段多加练习,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易考又易错的选择题,并有详细的命题解析,希望能够帮助考生更好的备考,预祝大家能够取得好成绩! 第一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 多选 马克思从分析商品开始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是因为: A.资本主义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B.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 C.商品包含着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萌芽 D.资本主义社会财富普遍采取商品形式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研究商品的目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这是因为:第一,资本主义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商品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最大量、最普遍的经济现象。“庞大的商品堆积”是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表现形式。第二,商品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最抽象、最简单的经济关系。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元素形式”,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细胞形式”。第三,商品内部包含着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切矛盾的胚芽。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是从资产阶级社会的“细胞”——商品的分析中,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矛盾或其胚芽。因此,找到商品这个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形式,就可以从这个最简单的经济范畴为起点,一步一步地去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经济过程。最后,由于简单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前提。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商品的交换价值是: A.一种商品价值与另一种商品价值相交换量的关系或比例 B.一种商品使用价值与另一种商品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C.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 D.商品使用价值的表现形式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商品交换价值的内涵。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是商品的内在矛盾,它只能通过交换来解决。商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而且具有交换价值,即它能够用于交换别的商品,并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上的关系或比例。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够进行比较,就是由于在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中凝结了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商品的价值。

2016年考研政治马原部分易错题整理 第一章(上)

2016年考研政治马原部分易错题整理第一章(上)2016考研政治马原政经部分,一般出现在论述题和材料题部分的频率较低,大部分分值都会在选择题和辨析题中出现,因此,对政经部分的选择题练习需要考生在冲刺阶段多加练习,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易考又易错的选择题,并有详细的命题解析,希望能够帮助考生更好的备考,预祝大家能够取得好成绩! 第一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 单选 在小规模范围内,以货币为交换媒介,以满足私人利益需要为目的,交换商品以满足自身使用价值的需要。这种经济形态是指: A.自然经济 B.简单商品经济 C.发达商品经济 D.市场经济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两个阶段。 商品经济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两个阶段。首先,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是商品经济的特征。自然经济是与较低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形态,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封闭保守的经济,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劳动以自然分工为基础。发达的商品经济阶段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与机器大生产、发达的科技相联系,生产和交换的目的不仅为了交换自己需要的使用价值,更为了获得更多的价值,使价值增殖。而市场经济是市场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因此,ACD均为错误选项。只有简单的商品经济才是在小规模范围内,以货币为交换媒介,以满足私人利益需要为目的,交换商品以满足自身使用价值的需要的经济形态。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段话说明: A.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 B.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 C.只要物是有用的,它就有价值 D.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性。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表现在二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缺一不可。第一,商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一个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人需要,就不能成为商品,即使在它身上耗费再多的劳动,这些劳动也不能形成价值。所以,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就不能形成价值。第二,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一个物品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劳动产品,如阳光、空气等,

2016年考研政治真题与答案详解分析

2016年考研政治真题与答案(完整版) 一、单项选择题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百喻经》中有一则谚语,有一个人到别人家去做客,他嫌菜没有味道,主人就给他加了点盐,菜里加盐之后,味道好极了。愚人就想:菜之所以鲜美,是因为有了盐,加一点点就如此鲜美,如果加更多的盐,岂不更好吃?回家之后,他把一把盐放进嘴里,结果又苦又咸,这则谚语给我们的启示是 A,持续的量变会引起事物发生质的变化 B,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C,不可能通过一些现象去而去认识某个事物的本质 D,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时时注意事物的自我否定 2.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由,倒过来就是由自,因此,自由等于由自,由自就是随心所欲,这两种关于自由的观点 A,前者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前者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C,前者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D,前者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后者是唯意志论的观点 3.某资本家投资100万元创办企业从事生产,60万元用于固定资本,以购买机器设备等,40万元用于流动资本,以购买原材料和劳动力等(其中购买劳动力支付了10万元),一轮生产结束后,该企业的总资本达到了120万元。那么,该企业的剩余价值率为:A,200% B,50% C,100% D,20% 4.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资本急剧膨胀,这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经济过度虚拟化,致使金融危机频繁发生。西方资本主义金融资本快速发展壮大的重要制度条件是 A,去工业化与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B,技术创新与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 C,全面自由化与放松金融监管 D,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创新 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贯穿这两大理论成果始终,并体现在两大成果各个基本观点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是A.改革创新 B.独立自主 C.实事求是 D.群众路线 6.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是党面临的全新课题。1956年4月,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在初步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从十个方面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重点把握的重大关系。“十大关系”所围绕的基本方针是 A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B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C 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D 集中力量向科学进军 7. 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特征,但是,这些新的阶段特征的出现并没有改变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事实。这表明,社会主义初

2016年研究生考试考研政治真题与答案

2016年研究生考试考研政治真题与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百喻经》中有一则寓言,有一个愚人到别人家去做客,他嫌菜没有味道,主人就给他加了点盐。菜里加了盐以后,味道好极了,愚人就想:“菜之所以鲜美,是因为有了盐,加一点点就如此鲜美,如果加更多的盐岂不是更加好吃?”回家以后,他把一把盐放进嘴里,结果又苦又咸,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是:B A.持续的量变会引起事物发生质的变化 B.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C.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时时注意事物的自我否定 D.不可能通过一些现象而去认识某个事物的本质 2.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知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由?倒过来就是…由自?,因此…自由?等于…由自?,…由自?即是随心所欲”,这两种关于自由的观点:前者是( )的观点,后者是( )的观点:A A. 唯物辩证法/唯意志论 B. 机械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C. 历史唯心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D. 主观唯心主义/唯物辩证法 3.某资本家100万元创办企业从事生产,60万元用于固定资本,以购买机器设备等,40万元用于流动资本,以购买原材料和劳动力等(其中购买劳动力支付了10万元)。一轮生产结束后,该企业的总资本达到了120万元。那么该企业的剩余价值为:C A.20% B.50% C.200% D.100% 4.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资本急剧膨胀,这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经济过度虚拟化,致使金融资本频繁发生。西方资本主义金融资本快速发展壮大的重要制度条件是:A A.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创新

2018考研政治马原材料分析题答题模板

2018考研政治马原材料分析题答题模板一、唯物论部分 (一)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原理内容】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着自然界。 【方法论】马克思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额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交换。 (二)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原理内容】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辩证法部分 (一)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方法论】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二)事物联系的条件性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经过努力可以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条件,但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然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方法论】要立足现实,既要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要善于利用有利条件,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创造事物发展的条件。 (三)事物发展的过程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方法论】坚持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做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 (四)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原理

2016年考研政治马原部分易错题整理 第三章

2016年考研政治马原部分易错题整理第三章 2016考研政治马原政经部分,一般出现在论述题和材料题部分的频率较低,大部分分值都会在选择题和辨析题中出现,因此,对政经部分的选择题练习需要考生在冲刺阶段多加练习,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易考又易错的选择题,并有详细的命题解析,希望能够帮助考生更好的备考,预祝大家能够取得好成绩! 第三章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是指: A.全部预付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 B.部分预付固定资本和全部流动资本的周转 C.预付资本不同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 D.部分预付流动资本和全部固定资本的周转 [命题说明]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的计算。 由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周转一次所需要的时间是不同的,因而资本周转速度通常是指整个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是预付资本各个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速度。其计算公式是:预付资本一年中的总周转速度:(一年中固定资本周转价值总额+一年中流动资本周转价值总额)/预付资本总额。因此,生产资本的构成对预付资本总周转的影响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在生产资本中所占的比重。在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所占比重越大,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越慢;反之,流动资本所占比重越大,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越快。二是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在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所占比重既定情况下,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也就越快;反之,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也就越慢。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将生产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其目的是揭示: A.生产资本的构成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 B.生产资本的构成对利润率的影响 C.生产资本的构成对资本有机构成的影响 D.生产资本的构成对剩余价值率的影响 [命题说明]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 按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生产资本可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固定资本是指以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它在物质形态上全部参加生产过程,它的价值却是按照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随着产品的出售一部分一部分地收回。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和用于劳动力的那部分生产资本。流动资本中的物质要素在每次生产过程中被全部消费掉,因而每次生产过程都需要不断更新。它的价值也是一次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随着产品的出售一次收回。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如表所示: 固定资本流动资本

2016考研政治马原分析题18个考点预测

2016考研政治马原分析题18个考点预测考研冲刺进入白热化阶段,时间有限,考生要高效利用起来,每年到了这个阶段, 一大波考点预测来袭,大家要学会删选,抓住重点进行复习,下面和大家分享考研政治 马原部分考点预测,大家参考。 1.从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角度出发,分析我国出现环境问题的原因? (1)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关系。实践是使人与自然分化与统一的前提,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 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 (2)之所以会出现环境破坏问题,正是由于人们没有形成正确的实践观点,没有正确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导致了错误的实践活动。可以说,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主要是 因为人们不合理的实践方式。 2.我们该如何达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解”? (1)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2)我们应尊重客观规律,并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事正确的实践活动,合理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从辩证法角度分析,如何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1)唯物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性。联系是指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2)我们要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促进人类世界的共同发展。 4.从矛盾分析法角度说明,如何把“危机”转化为“机会”? (1)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相互包含、相互渗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以实践为基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有利条件,实现由危机向机会的转化(由XX向XX的转化),使事物得到发展。 5.运用矛盾分析法说明,为什么在生活中出现错误和问题总是难免的? (1)矛盾具有普遍性,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出现问题总是难免的。 (2)我们应承认矛盾、正视矛盾,勇于解决矛盾,坚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从同一中 把握对立,从对立把握同一,正确分析并解决矛盾,推动事物发展。 6.从辩证思维角度出发,我们应如何处理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1)矛盾具有普遍性,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应该正视问题,勇于解决问题。 (2)矛盾具有特殊性,即事物的矛盾及矛盾的各个方面各有其特点。我们在处理问题时,应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适当的方式解决不同的矛盾和问题。

考研政治马原分析题万能答题模板

考研政治马原分析题万能答题模板 考研政治马原分析题万能答题模板 一、唯物论部分 (一)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原理内容】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着自然界。 【方法论】马克思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额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交换。 (二)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原理内容】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辩证法部分 (一)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方法论】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二)事物联系的条件性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经过

努力可以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条件,但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然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方法论】要立足现实,既要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要善于利用有利条件,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创造事物发展的条件。 (三)事物发展的过程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方法论】坚持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做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 (四)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 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 【方法论】不能停留于现象而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 (五)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 趋势,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六)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方法论】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善于运用矛盾分析法去分析事物。

2016考研政治毛中特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6考研政治毛中特真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 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贯穿这两大理论成果始终,并体现在两大成果各个基本观点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是 A.群众路线 B.独立自主 C.实事实是 D.改革创新 答案:C【解析】本题考核的是毛中特的精髓,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实事求是,故选C。 6.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是党面临的全新课题。1956年4月,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在初步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从十个方面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重点把握的重大关系。“十大关系”所围绕的基本方针是 A.集中力量向科学进军 B.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C.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D.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答案:B【解析】本题考核的是十大关系所围绕的基本方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故选B。 7.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但是,这些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出现并没有改变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事实。这表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 A.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过程 B.长期性与阶段性统一的动态发展过程 C.先进社会制度与落后社会生产的矛盾运动过程 D.社会性质与发展程度的有机统一过程 答案:B【解析】本题考核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概念,根据材料描述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并没有改变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事实”选出最优选项B。 8.西藏自治区成立五十年来,通过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社会制度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今天的西藏,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生态向好,各方面成绩卓著。实践证明,民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