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吕叔湘先生的对比研究方法

论吕叔湘先生的对比研究方法

论吕叔湘先生的对比研究方法
论吕叔湘先生的对比研究方法

吕叔湘的对比研究语法论

学生:赵俊指导老师:陈颖

摘要:“一种事物的特点,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显得出来”,语言研究也是如此。吕叔湘先生的《中国文法要略》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有效地实行了中西结合、虚实结合以及语言比较法的缘故。《要略》主要对古今汉语、普通话和方言、普通话内部、汉语和印欧语进行比较。本论文基于吕叔湘先生的研究方法,对以上四个方面分别进行举例研究,以传承吕叔湘先生注重比较研究语法方法的精神。

关键词:语法对比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

§1、导言

吕叔湘先生在《通过对比研究语法》这篇文章中论述到:“一种事物的特点,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显得出来。……语言也是这样。要认识汉语的特点,就要跟非汉语比较;要认识现代汉语的特点,就要跟古代汉语比较;要认识普通话的特点,就要跟方言比较……”。

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语法,不能以某一种语言的语法形态作为语法共性的标志,并以此为标准去衡量其他语言的语法优劣,不同语言的语法各有自己的特点,语法的共性是通过不同语言的特性表现出来的;每一种语言在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表现,不能以现在语法学的角度去衡量古时语法的不足处;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共同语,但其方

言与共同语却会出现很大的差别,只有通过对比才能知晓为何要选择这种语言作为共同语。正如吕叔湘先生在《中国文法要略》上卷初版例言中写道:“要明白一种语文的文法,只有应用比较的方法。拿文言词句和文言词句比较,拿白话词句和白话词句比较,这是一种比较。文言里一句话,白话里怎么说,白话里一句话,文言里怎么说,这又是一种比较。一句中国话,翻成英语怎么说,一句英语,中国话里如何表达,这又是一种比较。只有比较才能看出各种语文表现法的共同之点和特殊之点。假如能时时应用这个比较方法,不看文法书也不妨;假如不应用比较的方法,看了文法书也是徒然。”可以看出吕叔湘先生在进行语法研究时特别重视比较和对比,他的《中国文法要略》在文言和白话比较方面取得的成果是有口皆碑的,至今没有其他著作可以取代。他在40年代对近代汉语历史语法的专题研究论文也是汉语历史比较方面的典范之作,这些是有目共睹的。

《中国文法要略》是继承与借鉴、务实与创新的典范,获得了学术界的高度评价,“是迄今为止对汉语句法全面进行语义分析的唯一著作”,是“研究汉语句法结构变换关系的先驱”,它“提出了一个内部蕴涵有机联系的表达论体系,这也是迄今为止汉语研究中的最为完整的表达论体系”。在《中国文法要略》中他重视比较的方法研究语法,在比较中来发现特点,建立了一个新的语法体系,对后来的语言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中国文法要略》中主要对以下几方面进行比较:古今汉语比较、普通话和方言的比较、普通话内部的比较、汉语和印欧语的比较。本论文在吕叔湘先生的对比研

究方法的基础上,引入自己的实例,对以上几方面进行对比,以传承吕叔湘先生注重比较研究方法的精神。

§2、现代汉语和古汉语对比

中国的文化经历了几千年,在不断的传承和创新,语言也一样,现在的语法特点在古代既能找到原型,也能发现其不同之处。传统的中国语言学中没有现代意义的语法学这个分支,是《马氏文通》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吕叔湘先生在这方面不断的继承创新,不仅停留于《马氏文通》对中西语言的比较,还对中国现代汉语和古汉语进行比较研究,如:古汉语疑问代词在句子里的问题、否定句里边代词的位置、现代汉语里各种类型复合动词的形成,以及多数虚词的古今更替等问题。

吕叔湘先生在现代汉语和古汉语的对比中更加注重他们的不同之处,对我们重新认识自己的语言带来很大的帮助,也对以后的语言研究产生的深远影响。下面本文就根据吕先生的对比理论对现代汉语和古汉语的“比”字比较句进行分析,剖析语言演变的规律,语言在不同时期的语法特点。

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典型的比较句都包括:比较主体、基准、比较词、结果项四个参项。其中比较主体是被比的对象,基准是用来做比较标准的对象,比较词是引介基准的词,结果项是表示比较结果的部分,例如:“她比我漂亮。(NP1+比+NP2+AP)”中“她”(NP1)是比较主体,“我”(NP2)是基准,“比”是比较词,“漂亮”(AP:形

容词性成分)是结果项。虽然古汉语的“比”字句的结构和现代汉语大致相同,但是他们所表示的语义却不同。例如:

古汉语中唐代的“比”字比较句:

①、树比公孙大,城如道济长。(张久龄《饯王尚书出边》)

②、年方伯玉早,恨比四愁多。(刘禹锡《答柳子厚》)

③、上比香炉尖,下与镜面平。(韩愈《石鼎联句(有序)》)

④、势连沧海阔,色比白云深。(姚和《杭州观潮》)

⑤、色比琼浆犹嫩,香同甘露仍春。(郎士元《寄李袁州桑落酒》)现代汉语的“比”字句比较句:

⑥、外国菜比较清淡些,中国菜要油腻得多。《金锁记》

⑦、他的年纪,比我大哥小得远。《狂人日记》

⑧、听做月饼的司务说,他家的材料好,味道比我们的又香又甜。《老残游记》

⑨、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金锁记》

⑩、长得只能算一般,比你差远了。《过把瘾》

从上面例子可以看出他们的结构大致相似,但是表达语义却发生了变化。现代汉语的“比”字比较句只表示差比,从上面所举例子可以明显发现,现代汉语的“比”字句具有较强的比较性,但古汉语比较句的语义却更复杂,且这种比较句较多出现在诗中。很多都可以理解为既表示平比,又表示差比,是歧义句。如第②例的“恨比四愁多”可以说是“恨”同“四愁”一样多,也可以是“恨”比“四愁”多,

就有差比和平比两解。例④的“色比白云深”中AP前没有程度副词修饰,有平比、差比两解:“色同白云一样深,颜色比白云深”。

还有一种“比”字比较句“比较主体+比+基准+VP”(VP:动词性成分),例如:

古汉语中宋朝的“比”字比较句:

①、今年翻怕貂裘薄。寒似去年,人比去年觉。(范成大《醉落魄

“雪晴风作”》)

②、经营事,比京河形势,更近函秦。(李曾伯《沁园春“花舸呼

风”》)

③、孟子比圣人自是粗。(《朱子语类》卷十九)

孟子比孔子时说得高。(《朱子语类》卷十九)

现代汉语中的“比”字比较句:

④、上学校吧,制服,手工材料,种种本子,比上私塾还费的多。

《我这一辈子》

⑤、如果我们当时举家迁来美国我会比现在的你干得更好。《绿化

树》

⑥、(宝钗)想到后来终身更比贾母王夫人哭得悲痛。《红楼梦》

⑦、他的两只大手也颤抖起来,比抱着了芦花那晚抖得更厉害。《秋

雪湖之恋》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这两种格式的“比”字句比较句的结构、用法都大致相同,但也能发现中国的语言在不断进步、发展。“比”字在处于不断的语法化过程,在这百年时间里进一步虚化,比字句的功能

更加地专门化,表义也更加地精确,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体现出来:1、比较主体和基准几乎可以由任何成份来充当,表遍指的疑问代词可充当“比”的宾语。

2、“比”字句中的“比”不能再加“着”这样的动态助词。

3、“比”的其他动词的用法多出现了相应的双音节形式。

4、“比”的结果项,从语法规则上更加地规范化,副词“更”“还”等只能修饰结论项中的形容词部分,而不能再修饰动词部分。

5、平比的功能慢慢消失了,泛比的功能也由“与……相比”“比起来”承接,比字句的结果项里不能再出现绝对程度副词“最、极、很”等或状态形容词“飞快”等。

从上述所举“比”字比较句的例子可知:“语法中的共性的个性,除了表现在横向的比较上,也表现在纵向的发展上。”。语言是不断发展的,同一种语言的语法也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短时间内的变化虽然不易察觉,但是时间一长,这种变化就比较明显了。汉语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之间,也是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从我国语法学研究的现状来看,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在整体上领先于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对于分布的认识,变换方法的确立,都是汉语研究在方法上的重要发展。这些方法对于古代汉语的研究思想和方法都有很大的借鉴。所以不断学习现代汉语的研究思想和方法对于古汉语语法研究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反过来,古汉语中的一些研究成果对于思考现代汉语中的一些语法规律,也是有价值的。因此吕叔湘先生“兼及古今,比勘同异”的方法是语法研究中不可或缺

的。

§3、汉语和外语对比

吕叔湘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注重对西方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的借鉴,同时始终把国外的理论和方法当作研究汉语自身规律的工具和桥梁。提出要防止谨守中国语言学的旧传统,对旧传统里没有的东西一概不闻不问;也不能空讲语言学,不结合中国的实际,要学习西方学者研究语言的方法,而不能套用他们的研究结果。

因此他的成名作《中国文法要略》既借鉴了叶斯柏森和勃吕诺的语法思想,又充分考虑到了汉语的实际面貌,以意义范畴统摄表达形式,以功能综合形式和意义。此外该书的成功主要是由于有效地实行了中西结合、虚实结合以及语言比较法的缘故。吕叔湘先生对中外语言的对比特别重视,他在《中国文法要略》和40年代的一些论文中,经常引用英语跟汉语作比较。例如《中国文法要略》讲汉语的“外位成分”时,讲三身指称间省略时,都跟西方语言比较,指出其差异。讲个别词语的用法和语义时,更是经常跟英语作比较,例如:《中国文法要略》说“未”有not yet 之意,“未尝”跟never 相近。

吕叔湘先生说:“英语的语法跟汉语的语法比较,有很多地方不一样。当然,相同的地方也不少,不过那些地方不用特别注意,因为不会出问题,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地方。”从这段话可见吕先生更重视英语和汉语语法的不同之处,来研究语言间的差异。我们拿一种语言和另一种语言比较,一般会出现三种情况:彼此不同,此一彼多或此

多彼一,此有彼无或此无彼有。下面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分别论述英语和汉语的差异情况。

1、异同问题

吕叔湘对汉语和外语的对比首先从两者的语序为出发点,本论文也以语序入手探究两者的不同之处。语序是句子结构成分的线性排列规则。英汉语序的对比研究对两种语言的表达具有重要意义,比较英汉语序变化的差异,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双语的等值转换。例如:(1)、英汉疑问句语序

英语疑问句一般分为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选择疑问句和反意疑问句。汉语疑问句分为特指疑问句、反身疑问句、是非疑问句、选择疑问句和反问疑问句。在此以汉语的是非疑问句与英语的一般疑问句为例对比英汉语序的不同。

汉语的是非疑问句与英语的一般疑问句类似,但是它们的语序不同。

①、你原来喜欢踢足球吗?

Did you like to play football?

②.我可以进来吗?

May I come in?

③.你们完成了你们的工作了吗?

Have you finished your work?

从上面所举例子可见汉语是直接用主语提问(你、我、你们),而英语是依靠助动词提问(Did May Have),并且还有人称和时态的变化。

(2)、英汉定语语序

①、他想把任务移交给一个可靠的人。

He wanted to hand over the task to some one reliable. ②、今晚他有一些重要的工作要做。

He has to do something important tonight.

③、这个教师尽了一切必要的努力来教导他的学生。

The teacher did everything necessary to guide his students. 可见英语单词作定语时,有时定语放在名词之前,也有一些作后置定语,短语和从句作定语也要放在所修饰词的后面。而汉语的定语位置一般都放在所修饰词语的前面。当英语定语修饰的是由some, any, every 等不定代词构成的复合词时,定语要后置。

此外英语短语从句作定语时,语序与汉语相反。例如:

①、他忙得连给父母写信的时间都没有。

He was so busy that he had no time to write to his parents.

②、穿红衣服的那个女孩子是我的妹妹。

The girl dressed in red is my sister.

从以上比较能发现英汉两个民族在思维上有差异,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区别,汉语构句重逻辑顺序,属于自然语序,而英语构句较灵活,自然语序与特异语序兼之。

2、一对多的情况

英语的动词有词形的变化,汉语的动词则没有。例如:

①、我们现在去学校。(Now we go to school.)

②、我们将要去学校。(We will go to school.)

③、我们去了学校。(we went to school.)

④、我们去过学校。(we have gone to school.)

汉语动词“去”没有词形变化,但英语“go”却有“went gone”的词形变化,这就是典型的一对多现象。在英汉对比中一个英语而多个汉语的情况也很多,例如:

①、We can improve our spoken English in English corner..

在英语角我们能提高英语口语。

在英语角咱们能提高英语口语。

②In my opinion, you are my friend.

在我眼里,你是我的朋友。

在我眼里,您是我的朋友。

3、此有彼无的情况

对于这种此有彼无的情况,吕叔湘多重视省略和重复上的比较。

省略是英汉语中共有的语言现象,它在篇章的衔接与连贯上起着重要作用。汉民族的“意合”趋向和西方民族的“形合”特征造成英汉在省略上的不同。“意合”趋向在省略上表现为省略只求达意,为求达意,省略的时候既不考虑语法,也不考虑逻辑,体现在较少省略谓语,多省连接词、主语。而“形合”表现在英语过多地依赖语篇的衔

接手段,省略上体现在多数伴随形态或形式上的标记。例如:(1)、省略

汉语省略主语:

①、Xiao Li went to bed as soon as he came home。

小李回家后,(小李)立刻就睡觉了。

②、I'll go when I have had my dinner.

我吃了饭(我)就去。

在英语中,同一个主语在第二次出现时不能省略,必须把每个谓语所陈述的对象都表示出来。而在汉语中,同一个主语在句中第二次出现时,就可以省略。

汉语省略连接词:

汉语词语之间连接词用得不多,其上下逻辑关系常常是暗含的,由词语的次序来表示。英语则不然,连接词用得比较多。

①、He looked gloomy and troubled.

他看上去有些忧愁不安。(省略并列连接词)

②、If s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省略表示条件的连接词)

③、John rose gloomily as the train stopped, because he was

thinking of his ailing mother.

火车停了,约翰郁郁地站了起来,因为他想起了病中的母亲。(省略表示时间的连接词)

(2)、重复

语言及思维方式的差异使重复这一辞格在英汉语言中的运用各具特点。英语为摆脱赘述而倾向于避免重复,除非是为了特别的修辞效果。汉语为求语义突出、音韵和谐及句式的平衡与对称而不避重复。例如:

①、My poor Spoken English is the result of speaking too litter

English.

我英语口语不好是因为我说英语说少了。

②、Ambition is the mother of destruction as well as of

evil.

野心不仅是罪恶的根源,同时也是毁灭的根源。

③、Reading exercises one’s eyes; Speaking, one’s

tongue; while writing, one’s mind.

阅读训练人的眼睛,说话训练人的口齿,写作训练人的思维。

§4、普通话和方言对比

方言的魅力是无穷的,通过它我们可以看到当地的历史、文化,可以看到社会发展的个个脚印,因此,在普通话正广泛普及的今天,我们也不应该放弃方言,只有把普通话与方言作对比才能展示普通话的魅力。

吕叔湘先生谈到:“方言的语法与普通话的语法比较,句法方面的差别很小,虚词和近乎虚词的构词成分的差别比较大些。”因此根据吕先生的观点,本文着重对普通话和方言的虚词进行对比。例如绍兴方言中表处所的助词:“东、带”与普通话里的“在”的对比。

①、寻得半日,钢笔安带书包里!(找了半天,钢笔搁在书包里

呢!)

②、钢笔我安东书包里咯。(钢笔我搁在书包里的。)

从上两例中,“东、带”都指明钢笔(主语)在某个处所,意义和功能都大致与普通话的介词“在”相当。

③、小王坐带明堂里乘风凉。小王坐在院子里乘凉。(近指)

诺坐东凳高头看好唻。你就坐在凳子上看好了。(泛指)④、小船歇带桥底下。小船停在桥底下。(近指)

伊翻东河港里哉。他掉在河里了。(泛指)

⑤、我来带饲鸡。我在喂鸡。(近指)

诺来东则啥?你在干嘛?(泛指)

⑥、来带葛衣裳勿穿,诺要穿啥西呢。在的衣服不穿,你要穿什么呢。

来东葛些书尽够看哉。在的这些书就完全够看了。

从上面所举例子可知,绍兴方言中的“东”只指明人、物存在的处所,而“带”则除指明处所外,还表示人、物与说话人距离的远近。如例①的说话人在书包找到钢笔时说的,这时钢笔就在说话人身边,“带”表示钢笔与说话人距离近。而例②则是说话人要声明钢笔在书包里而不在别处时说的,这时钢笔可能在说话人的身边,也可能不在,“东”表示的处所只涉及钢笔而不涉及说话人。

而普通话里的“在”经常跟由方位词“上、中、下”等构成的方位短语构成介词短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方位、条件、范围等。普通话里的“在”比绍兴方言的“东、带”表意功能更强。

从语法的分布位置上看,有两类:“东、带”附着在一般动词后;“东、带”附着在方位介词兼存在动词“来”之后。从③④⑤⑥例子的对比可发现:绍兴方言“来”后的“东、带”只指明处所,而一般动词后的“东、带”除指明处所外,还有介词“来”具有的引导表示处所词语的意义。普通话的“在”属于介词与动词同形,只有根据语境和意义判别它是动词还是介词。例如:

诺来东家啥?你在家吗?

诺来带住家里啥?你住在家里吗?

普通话里的“在”可以是动词(你在家吗?),可以是介词(你住在家里吗?),在绍兴方言里的“东、带”虽与普通话的“在”功能相当,却没有普通话的“在”用法灵活,“东、带”是只表示住所的助词,而普通话“在”却既可是动词又可是介词。

§5、普通话内部的对比

吕叔湘先生对普通话内部的比较采用一个虚词跟另一个虚词比较,一个格式跟另一个格式比较。下面就在吕叔湘方法的基础上扩大对普通话内部的比较,从全方位看普通话内部的种种差异。

1、普通话内部的虚词比较

助词分为:结构助词、动态助词、比况助词和其他的一些助词。结构助词主要表示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关系。如典型的:“的、地、得”。它们虽同属结构助词,但语法特征却不相同。在定语后面常用“的”,在状语后面用“地”,在补语前用“得”。例如:

①、一位戴眼镜的中年的男子,倚在右舷的栏杆旁,默默地眺望

远处的景色,一位眉清目秀的女人,亲呢地站在他旁边。

②、问题解决得不彻底。

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

彻底地解决问题是不容易的。

问题彻底地解决了。

再如语气词的内部比较:

①、你听见我刚才说的话了吗?

②、你听见我刚才说的话了吧?

③、你听见我刚才说的话了啊!

④、你听没听见我刚才说的话呢?

同属语气词,但表示的语法意义却各不相同,“吗”表示疑问,是疑问语气;“吧”表示猜度或商量的口气,是疑问语气,“啊”表示增

强感情色彩,使语气舒缓,有猜度意;“呢”表示实事求是的询问。

2、普通话内部的语法格式比较

吕叔湘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说:“有问题就得求解决。解决的途径首先在于对实际用例多做调查。……事实摆得不够,道理也就难以说清。弄清楚个别词语、各种格式的用法,才能对语法分析提供可靠的依据。”因此在对普通话内部的语法格式进行比较时,不能只讲道理不摆事实。因为任何人讲语法,对现象的观察不一定都正确,更不可能完备,因此要通过语言实际不断的论证以求最佳。下面就对同一格式进行比较。例如:

①、A、嘴里含着口香糖→口香糖含在嘴里→﹡口香糖正在含在嘴里

厨房里堆着菜→菜堆在厨房里→﹡菜正在堆在厨房里

B、嘴里嚼着口香糖→﹡口香糖嚼在嘴里→口香糖正在嘴里嚼着

厨房里炒着菜→﹡菜炒在厨房里→菜正在厨房里炒着虽然两句的格式完全相同,但通过变换形式可以发现A类句法结构的表义特点是“静态·存在”,B类的表义特点是“动态·进行”。②、她把衣服洗完了。→她洗衣服+衣服洗完了(中补式)

他把女儿打断了腿。→他打女儿+女儿的腿断了(动宾式)

这个论文把她看呆了。→她看论文+这个论文使她呆了(使动式)三句都是“把”字句,但通过语义分解法,能发现内部并不一致,从上述分析我们也可知“把”字句的语法意义是:动作或原因使人或物获得结果,使动作达到某种状态。

③、现在这个世道呀,耗子跟猫一样!

她在这里买的衣服,你看,这件衣服跟她那件一样。

看这两句的后半段,都是“NP1+跟+NP2+一样”(NP为体词性成分)的格式,但从语法形式上看有以下几点不同:

ⅰ、重音位置不同:(“猫”\“一样”)

ⅱ、“跟”前后成分可否互换(不可以\可以)

ⅲ、“跟”前后的成分是否同类、同质(同类不同质\同类同质)从语法意义上看,虽然都是比较,但是第一句是比喻中的暗喻,带夸张意味,第二句是纯粹的同类事物比较。

④、A、发展是硬道理。B、多吃水果可以补充营养。

谦虚是一种美德。多听、多看才能长见识。

把自己的事做好是关键。早睡早起可以强身健体。

A、B两组例子都是主、谓、宾结构,格式相同,但从他们的主语

来分析,可发现A组的主语是属于指称性主语,可以用“什么”

提问,重在确定范围,即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外延。B组的

主语属于陈述性主语,可以用“怎么样”来提问,重在陈述一

个行为动作、性质状态的具体内容,即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

内涵。

⑤、“N1+V+N2+N3”的格式:

A、我送了她一支笔。→我送掉一支笔。→﹡我送到一支笔。

明明输了她十元钱。→明明输掉十元钱。→﹡明明输到十元钱。

她赔了小郑一个水杯。→她赔掉一个水杯。→﹡小郑赔到一个水

杯。

B、我拿了她一本书。→﹡我拿掉一本书。→她拿到本书。

小王赢了他五块钱。→﹡小王赢掉五块钱。→他赢到五块钱。

她骗了小张一块表。→﹡她骗掉一块表→她骗到一块表。

通过变换可以知道:A组句子中的动词有“给予”义,B组句子中的动词有“取得”语义特征。从“得失”角度分析,A组句子中的N1是失者,N2是得者;而B组句子中的N1是得者,N2是失者。

随着语言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以单一语言本体为出发点构筑语言学理论的弊端。学者们在不断的探索中,摸索出以跨语言研究为基础进行理论探讨,这不仅扩大了我们的借鉴领域,使我们能以更广阔的视野研究探索汉语语法的规律,同时也意味着汉语研究已经不仅仅是只为汉语的研究,而是世界语言研究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吕先生传承这种语法研究方法,在实践中时时不忘对语言各方面进行对比,探索世界语言的奥秘。本论文根据吕叔湘先生的观点,积极倡导比较方法论并努力实践比较方法论,对汉语各个方面进行总结,不停留于单一的语法研究。

参考文献: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北京:商务印书馆,1956年,

吕叔湘,《语法研究入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陈保亚,《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

季羡林,《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吕叔湘选集》,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冯志伟,《现代语言学流派》,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林焘,《语言学论丛》,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黎晓玲,《﹤中国文法要略﹥中的语义分析方法和特点》,天府新论,2003.6.

质性研究方法重点总结

质性研究方法重点总结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质性研究方法考试重点总结 第二章质性研究的抽样策略 抽样方法;极端或偏离标准的个案抽样;最大变异抽样;同质性群体抽样 ;典型案例抽样 ;关键个案抽样;标准抽样;分层目的性抽样;滚雪球抽样或链式抽样;机会抽样;方便抽样;志愿者抽样;三角交叉捡视抽样 第四章:焦点团体 焦点团体访谈定义:以描述和理解一组选定人群的观点和信念为预定目的,从小组参与者的观点中获得对特殊事件的理解。焦点团体访谈的参与者(一般为6至10个)都有相似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或有相似的经历,或相似的关注。 焦点群体访谈具有的特征:能进行深入交流;交流重点在感兴趣的某一特定领域;互动是焦点团体访谈独特的性质;协调员在应用焦点团体方法中获得良好而准确信息的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参与者通常拥有相似的社会和文化经历。 焦点团体适用的情形:焦点团体是用于研究的;研究是集中的;参与者在团体中作为团体被访谈。 为什么使用焦点团体: 1、当研究者对参与者的了解不深时 2、当研究者希望探求人们的知识和经历时 3、适合于检测“敏感”问题或研究中涉及的“敏感”人群

4、被应用于反应边缘群体的呼声。 焦点团体的使用领域: 健康问题的探索性研究 检测对新项目的接受度和相关 想法 解决特别项目的问题 评估健康方案。 焦点团体不应使用在以下情况:不适合小组讨论的议题 参与者在讨论这个话题时很困 难 要求统计数据。 焦点团体作为方法 1、作为一种“自我包涵”的方式使用,主要用于原始资料的收集。 2、焦点团体作为资料源的“补充”方式使用。 3、焦点团体被用于“多种方式”研究中。怎样招募参与者:随机电话筛选;滚雪球式;现存的清单;现场招募;推荐式 成功的焦点团体的决定因素: 范围:成功的焦点团体应覆 盖最多的相关事件 特征:焦点团体访谈尽可能 提供参与者的经历和观点。 深度:焦点团体访谈应鼓励 互动,以便提高对参与者更深 层次的探索。 个体背景:考虑参与者反应 产生的背景。 合适的环境:自然环境与社 会政治环境。合适的会议场 所,双方没有在胁迫冲突下进 行。 充足的资源 合适的参与者 熟练的协调员 有效的问题 焦点团体访谈优点与局限性

吕叔湘全集

吕叔湘全集(19册) [精装] ~ 吕叔湘 (作者, 编者) 平均4.7 星 浏览全部评论 (3 条商品 亚马逊正品保证 可以从这些卖家购买。 全新品 1 售价从 ¥ 634.50 起 收藏品 1 售价从 ¥ 1,080.00 起 图书描述 出版日期: 2002年12月1日 吕叔湘是杰出的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他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既借鉴西方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又立足于汉语的实际,成为我国现代语言学的开创者之一。《吕叔湘全集》荣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集中了先生一生的著作,其学术思想、学术观点以及研究方法将会启迪、影响更多的人。既有研究吕叔湘的文献价值,又有独一无二的欣赏价值,是文字学、语言学爱好者不可多得的收藏珍品! 基本信息 ? 出版社: 辽宁教育出版社; 第1版 (2002年12月1日) ? 精装: 10844页 ? 语种: 简体中文 ? 开本: 16, 0开 ? ISBN: 7538259996 ? 条形码: 9787538259995 ? 商品尺寸: 43.4 x 33 x 18.6 cm 所有选择 2 售价从 ¥ 634.50 起 查看所有的购物选择 分享 查看大图(放大) 共享你的图片

?商品重量: 16 Kg ?ASIN: B001195PT0 ?用户评分:平均4.7 星浏览全部评论(3 条商品评论) 3条评论 5 星: (2) 4 星: (1) 3 星: (0) 2 星: (0) 1 星: (0) ?查看全部 3 条商品评论... ?亚马逊热销商品排名:图书商品里排第719,831名 (查看图书商品销售排行榜) 您想告诉我们您发现了更低的价格? 商品描述 媒体推荐 《吕叔湘全集》代序 吕老是语言学界的大师,是我们中国社会科学院中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一辈的学者。他在政治和学术上都受 到应有的敬仰。吕老为学上的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学风,细致的观察力和创造性的才能,不仅在语言学界堪 为楷模,而且值得在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各学科做研究工作的同志们学习。 我对语言学基本上是外行,虽然地此也有兴趣,有时讯一些有关的书,但毕竟所知有限,对吕老在语言学 上的成就敢妄加评论。我只想说一点,吕老在语言学研究中有一个特点,就是十分重视和实际结合,和中 国的实际结合。他非常注意,甚至可以说是随时随地地注意中国语言中的各种具体现象。他在通常人们不 太注意的地方看出问题,由小见大,由好像很平常的现象中看出重要的问题。他既注意古代汉语,又特别 注意现代汉语。他从大量的历代的文献中间,发现语言方面的问题。他又从现在的各种报章杂志,以及口 语中间发现问题。我曾经读到吕老文章中有一段话,给我印象很深。他是在讲到语言学者,特别是在编词 典时注意生活中不断地出现新词、新义的时候讲这段话的。他说,编词典的人往往不注意口语中的新词新义,因为编词典的人是读书人,对书本里的东西感兴趣,而对生活里的东西不感兴趣,对不是从书斋,而 是从市场、车间和田野来的词汇不那么敏感,因此就不大理会一般的报纸刊物,更不理会什么手册、传单、广告等等。吕老的确是按照他所说的那样身体力行的。吕老的著作有高度的科学性、学术性,但读起来很 有生活气息。他还常写普及性物语言学著作,好像说很很浅显,但又非常有深度,也就是所谓深入浅出。 这是大学者所不大容易做到的。我希望社会科学的学者们都能这样做。 这里还要说一下,我是吕老60年前的一个学生。1931年到1933年我在苏州中学读书,叔湘先生是我的老师。那时候他30岁,但已经和他的几个同事合编了一部《高中英文选》,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部教科书当时相当流行。我在学校里学的就是这部教科书。但我不是吕老的好学生。那时,叔湘先生除了上课以外,还担任我们中学的图书馆馆长。我记得他主持的图书馆很有物点,有一个开架的阅览室,提供许多新书,让学生随意去阅览,用意大概是让我们扩大眼界。我的确从那个图书馆得到了很多益处。当时我是十 几岁的孩子,和一些同学一起,有些幼稚的想法和幻想,叔湘先生知道了,表示同情和理解,并给以教导。这些至今还留在我的记忆中。 吕老在旧中国一直支持以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为目的的革命事业;在新中国一直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 会主义事业,支持近十五年来进行的改革和开放。吕老以耄耋之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当然不是偶然的。 我在此敬祝吕叔湘老师健康长寿,并且相信吕老将继续为学术界作出新贡献。 (摘自胡绳:《在庆祝吕叔汀先生九十华诞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1993年10月) 目录

怀念圣陶先生吕叔湘

怀念圣先生 吕叔湘 我认识圣先生是在,1941年春天的一个细雨濛濛的上午。那时候我在华西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工作,圣先生在省教育科学馆工作。教育科学馆计划出一套供中学语文教师用的参考书。其中有一本《精读指导举隅》和一本《略读指导举隅》,是由圣先生和朱佩弦先生合作编写的。计划里边还有一本讲文法的书,圣先生从顾领刚先生那里知道我曾经在大学教过这门课,就来征求我的意见,能否答应写这样一本书。 我第一次见到圣先生,跟我想象中的“文学家”的形象全不一样;一件旧棉袍,一把油纸雨伞,说话慢言细语,象一位老塾师。他说明来意之后,我答应试试看。又随便谈了几句关于语文教学的话,他就回去了。那时候圣先生从搬来不久,住家和办公都在郊外。过了几天,他让人送来一套正中书局的国文课本,供我写书取用例句。 大约半年之后,我写完了《中国文法要略》的上卷,送给圣先生审阅,那时候他已经把家搬进城里了。后来开明书店设立编译所,就设在圣先生家里。圣先生一直在主持《中学生》杂志的编辑工作,后来又跟宋云彬先生合编《国文杂志》,他邀我给这两个刊物写稿子。我的《文言虚字》、《笔记文选读》、《中国人学英文》以及《石榴树》(即《我叫阿拉木》)的译文,或全部,或部分,都是在这两种刊物上发

表的。因为送稿子到圣先生那里去,也就常常留下来,一边说着话,一边看圣先生看稿子。圣先生看稿子真是当得起“一丝不苟”四个字,不但是改正作者的笔误,理顺作者的语句,甚至连作者标点不清楚的也用墨笔描清楚。从此我自己写文稿或者编辑别人的文稿的时候也都竭力学习圣先生,但是我知道我赶不上圣先生。 写《中国文法要略》以及《文言虚字》等等,是我对学术工作的看法有了变化的表现,哪是因哪是果可说不清。原先我认为学术工作的理想是要专而又专,深而又深,普及工作是第二流的工作。我自己思想中本来就有这个倾向,我在那里工作的研究所的主持人更是十分强调这一点。可是我现在认识到普及工作需要做,并且要把它做好也并不容易。回想起来,我确实是受了圣先生的影响。圣先生把很大一部分时间和精力用来编《中学生》,值得吗?非常值得。现在七十多岁到五十多岁的人里边有很多人曾经是《中学生》的忠实读者,在生活上和学问上是受过它的教益的。 在这里我想顺便说一个故事。1949年初,开明书店收到建功、萧家霖等几位先生从北平寄来的编字典的计划,圣先生认为这个计划很好,复信说开明可以接受出版。这就是后来由附设在出版总署的新华辞书社出版的《新华字典》,那时候圣先生任出版总署副署长。《新华字典》出版之后,新华辞书社并没有解散,圣先生打算让这个班子继续编别的辞书,并且希望建功先生辞去大学的职务,继续领导辞书社的工作。建功先生不肯,态度很坚决。后来有一天圣先生跟我

江苏镇江吕叔湘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再选班)

高二化学期中模拟试题(再选班)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Al -27 S -32 Cl -35.5 Fe -56 Cu -64 Zn -65 I -127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要求,本部分23题,每题3分,共69分)。 1.近日,我国渤海探明超千亿立方的天然气田。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 A .H 2 B .CH 4 C .CO 2 D .NH 3 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干冰升华 B .氮气液化 C .酒精燃烧 D .汽油挥发 3.当光束通过下列分散系时,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的是 A .Al (OH )3胶体 B .CuSO 4溶液 C .稀盐酸 D .稀硝酸 4.13153 I 可用于治疗甲状腺疾病。该原子的质子数是 A .53 B .78 C .131 D .184 5.加热 NaHCO 3时,发生反应:2NaHCO 3 ====△ Na 2CO 3 + CO 2↑+ H 2 O 。该反应属于 A .置换反应 B .化合反应 C .分解反应 D .复分解反应 6.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 .乙烯的结构简式:C 2H 4 B .N 2的电子式:N:::N C .S 2- 的结构示意图: D .KCl 的电离方程式:KCl = K ++ Cl - 7.用 NaCl 固体配制100 mL 1.00 mol·L -1 NaCl 溶液。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中,不需要... 进行的操作是 A .溶解 B .蒸发 C .转移 D .定容 8.ClO 2 可用于自来水的杀菌消毒。它属于 A .酸 B .碱 C .盐 D .氧化物 9..下列关于有机物在空气中燃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生成碳的氧化物和水 B.只生成CO 2和水 C.可能生成碳的氧化物、水及其他元素的化合物 D.只生成CO 2、水及其他元素的化合物 10.下列物质的俗名与化学式相对应的是

科学方法论(科学理论)

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第二篇科学方法论第四章 第五章科学理论及其合理性 科学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系统化的科学知识体系,它是由科学概念、科学原理以及对这些概念、原理的理论论证所组成的体系。 第一节科学理论的结构和基本特征 一.科学理论的结构 1.组成科学理论的基本要素 科学理论是由3个基本知识单元自成的:基本概念;联系这些基本概念的判断即基本原理或定律;由这些概念与原理推演出来的逻辑结论,即各种具体的规律和预见。 基本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是反映自然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任何学科都有自己的专有的一些科学概念。例如,几何学中的点、线、面等;力学中的力、质点、速度、加速度、质量、功、能等;化学中的元素、原子、分子、化合、分解、价、健等。科学概念是构成科学理论的基石,一个新理论的建立,需要若干新的概念作为它的先导或逻辑出发点,藉以在逻辑上召开它的理论体系。否则,科学理论就会失去它独立存在的支撑点。 基本原理是科学对所研究对象的基本关系的反映,是科学理论赖以建立的基础。它在语言、结构上表现为判断的形式,一般用全称判断来表达。牛顿力学中的3个基本定律,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中的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等等都是如此。 科学推理是科学理论中的由基本原理演绎推导出现的结论。它执行着理论解释和预见的功能。例如,狭义相对论中引伸出现的钟慢、尺缩效应,质能关系式等。 在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科学推断所构成的科学理论中,各元素不是按照任意的外在的次序排列的,而是有一个严密的、前后一贯的逻辑结构。 2.两类理论——构造性理论和原理性理论 爱因斯坦曾把物理学中的理论区分为两类:构造性理论和原理性理论。 构造性理论是“从比较简单的形式体系出发,并以此为材料,对比较复杂的现象构造出一幅图象”。1气体分子运动论就是如此。 原理性理论“使用的是分析方法,而不是综合的方法。形成它们的基础和出发点的元素,不是用假说构造出来的,而是在经验中发现到的,它们是自然过程的普遍特征,即原理。这些原理给出了各个过程或者它们的理论表述所必须满足的数学形式的判决”。2热力学和相对论就是如此。 爱因斯坦的这种区分虽然是针对物理学的,但对各门基础学科都有普遍意义。这两类理论的构造方法当然是不同的,但是在结构形式中却有共同性,即从若干基本概念(可以作描述性说明而无需定义)出发,通过揭示概念的关系而形成基本原理(可以来自假说也可以从经验中得到),再运用基本原理而推导出(或证明)各种定律,这些定律常常包括由基本概念经过定义而形成的派生概念。比较成熟的理论一般都具有这种结构。例如,经典力学、经典热力学、相对论、量子力学等都是如此。这显然是一种演绎结构。当然,在许多科学理论中,除了演绎结构之外,还可以看到归纳概括的成分,有些事实材料乃至经验定律并没有完全纳入演绎结构之中,而是作为理论的补充或例外。但是,随着理论的发展,这些归纳成分 1《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109页 2《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110页。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过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过:“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的确如此,开展课外阅读,可以从小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扩大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和认知能力。可以这样说,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另一只翅膀。 有调查表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和写作水平与他们的课外阅读密切相关,因为课外阅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知识,使他们具备较广阔的知识背景和认识能力,当新的学习内容呈现在面前时,他们就会比别的学生学得好,学得快。 然而,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令人担忧,一部分小学生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太少,甚至不看课外书。有的小学生借不到书,我市公共图书馆很少,对少年儿童开放的更少。多数家庭没有藏书或不常购书,小学生在家无书可读。一部分对儿童比较重视的家长为学生购一些书,但购买的主要是跟学业直接有关的书籍,小学生常常没有课外书可看;作业太多,无时间看。随着年级地升高,老师布置的作业越来越多,繁琐的作业挤掉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更由于缺乏教师有效地课外活动指导,许多学生没有兴趣看课外书,看电视的时间多于课外阅读的现象十分普遍。如今,《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三个学段145万字课外阅读既有量的保证,又有质的提升,因而我们对如何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这个课题进行了探索现代科学家曾预言,“未来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二十那些没有掌握学习方法,不会自己专研问题,缺乏预见能力的人。”所以现代人除了承袭古人的“苦学”精神,而更要拥有比古代文明得多的阅读策略和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阅读过程中真正做到对知识理解、消化、吸收、应用乃至创新,从而以最少的时间,获取最佳的效益。因此,只有科学地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做到常规指导和专题指导相结合,课内指导和课外指导相结合,才能使学生的课外阅读收到成效,并使之形成能力: 1、交给学生读的方法:〔1〕浏览性的泛读。这是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报刊,可采取浏览法,即“随便翻翻”,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如阅读报刊,引导学生快速读,用找标题、找中心句的方法摘录知识要点或有价值的信息,并简要摘记;〔2〕探求性的速读。这是一种快速查阅资料,选取所需信息的读书方法,要求“一目十行”,通过长期训练,学生阅读的速度大大提高,既节约时间,又可以多看点自己喜欢的书,真是一举两得。〔3〕品味性的精读。对名著书篇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作品,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4〕朗读和默读紧密结合。阅读文章时要求学生美美地诵读,培养他们的预感,并和默读相联系。

(完整版)江苏省普通高中名单

江苏省高中阶段招生计划 镇江高中招生计划 镇江市区: 江苏省镇江中学900人,江苏省镇江第一中学900人,镇江市实验高级中学900人(含2个艺术班,1个日语课程实验班),镇江市第二中学赛珍珠班100人;三星级高中市第二中学300人;镇江市国际学校160人(民办)。 丹徒:省大港中学700人,丹徒高级中学810人。 丹阳:省丹阳高级中学750人,省丹中国际部100人,吕叔湘中学900人,市第五中学1000人,市第六中学980人(含1个女足班30人),市第五中学艺术班50人,市教师进修学校艺术班100人,珥陵高级中学500人,吕城高级中学400人,访仙中学300人。 扬中:省扬中高级中学520人,新坝中学(重点班)104人,市第二高级中学(重点班)208人,新坝中学104人,市第二高级中学312人,市教师进修学校(艺术)60人。 句容:省句容高级中学832人,市实验高级中学832人,市第三中学832人,市第三中学玉清分校416人(民办)(含1个美术班)。 南京市教育局(3201) 76所 直属学校(320100):8 南京市第一中学、南京市中华中学、南京外国语学校、南京外国语学校中加国际高中、南京外国语学校剑桥国际高中、南京市金陵中学、南京市金陵中学剑桥国际课程班、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玄武区教育局(320102):8 南京市第九中学、南京市第十三中学、南京市第十三中学中加国际高中、南京市第三十四中学、南京市人民中学、南京市梅园中学、南京市第九中学震旦校区、南京体育学院附属中学 白下区教育局(320103):5 南京市第三高级中学、南京市第五中学、南京市第六中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高级中学、南京市行知实验中学 秦淮区教育局(320104)2:南京市文枢中学、南京市第二十七高级中学 建邺区教育局(320105):3 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国际课程班、南京市建邺高级中学 鼓楼区教育局(320106):8 江苏教育学院附属高级中学、南京大学附属中学、南京大学附属中学中加国际高中、南京田家炳高级中学、南京田家炳高级中学中日课程班、南京市第四中学、南京市宁海中学、南京育英外国语学校 下关区教育局(320107):4 南京市第十二中学、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南京市第三十九中学、南京南侨高级中学 浦口区教育局(320111):4 江苏省江浦高级中学、江苏省江浦高级中学文昌校区、南京市第十四中学、南京市实验国际学校 栖霞区教育局(320113):7 南京市燕子矶中学、南京市栖霞中学栖霞校区、南京市栖霞中学烷基苯校区、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德国高中课程班、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澳洲vce课程班 雨花区教育局(320114):20 南京市雨花台中学、南京市板桥中学、南京民办实验学校、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南京市江宁区秦淮中学、南京市江宁区临江高级中学、南京市江宁区天印高级中学、南京市江宁区湖熟高级中学、南京市江宁区秣陵中学、南京东山外国语学校、南师大附中江宁分校、南京英华学校、南京华夏实验学校、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南京市六合实验高级中学、南京市六合区实验高级中学瓜埠分校、南京市六合区程桥高级中学、南京市六合区横梁高级中学、南京市大厂高级中学、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 溧水县教育局(320124):3 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溧水县第二高级中学、溧水县第三高级中学 高淳县教育局(320125):4 江苏省高淳高级中学、高淳县湖滨高级中学、高淳县湖滨高级中学永丰分校、高淳县淳辉高级中学 无锡市教育局(3202) 54所 直属学校(320201):4 无锡市大桥实验中学、无锡培林高级中学、无锡市运河实验中学、私立无锡光华学校 锡山区教育局(320205):6 江苏省天一中学、江苏省羊尖高级中学、江苏省怀仁中学、无锡市荡口中学、无锡市东亭中学、无锡市东北塘中学 惠山区教育局(320206):4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无锡市洛社高级中学、无锡市玉祁高级中学、无锡市堰桥中学 滨湖区教育局(320211):15 江苏省太湖高级中学、无锡市立人高中、无锡市胡埭中学、无锡市硕放中学、无锡市第一中学、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无锡市第一女子中学、无锡市第三高级中学、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无锡市青山高级中学、无锡市第六高级中学、无锡市广瑞高级中学、无锡市湖滨中学、无锡市综合高级中学、 江阴市教育局(320281):13

质性研究方法(1)

质性研究方法 一、质性研究方法的定义及特点 “质性研究”这个词在台湾、港、澳地区用得比较多,在大陆有的称其为“质的研究”、“质化研究”;还有的为将其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相比较,称为“定质研究”。 1.质性研究的定义 所谓质性研究,就是“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2.质性研究的特点: 1)自然主义的探究传统 质性研究是在自然情境下,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直接接触,通过面对面的交往,实地考察被研究者的日常生活状态和过程,了解被研究者所处的环境以及环境对他们产生的影响。自然探究的传统要求研究者注重社会现象的整体性和关系性。在对一个事件进行考察时,不仅要了解事件本身,而且要了解事件发生和变化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对该实践与其他事件之间的联系。 2)对意义的“解释性理解”

质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被研究者的个人经验和意义建构作“解释性理解”,从他们的角度理解他们的行为及其意义解释。由于理解是双方互动的结果,研究者需要对自己的“前设”和“偏见”进行反省,了解自己与对方达到理解的机制和过程。 3)研究是一个演化的过程 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研究者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研究设计,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建构理论的方式。因此对研究的过程必须加以细致的反省和报道。 4)使用归纳法,自下而上分析资料 质性研究中的资料分析主要采纳归纳的方法,自下而上在资料的基础上建立分析类别和理论假设,然后通过相关检验得到充实和系统化。因此,“质性研究”的结果只适用于特定的情境和条件,不能推广到样本之外。 5)重视研究关系 由于注重解释性理解,质性研究对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视,特别是伦理道德问题。研究者必须事先征求被研究者的同意,对他们所提供的信息严格保密,与他们保持良好的关系,并合理回报他们所给予的帮助。 “质性研究”就是一种“情境中”的研究。质性研究的特点决定了这是一种非常适合教育领域的研究。 3.质性研究与量的研究的区别:(只说黑体字)

吕叔湘语法思想述评

吕叔湘语法思想述评 引言 吕叔湘先生是语言学大师,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之一。香港中文大学授予吕叔湘荣誉文学博士学位的赞词充分说明了先生在现代语言学界的地位:“今日获颁荣誉文学博士学位者,是一位语文结构与匡正文句通病之专家。英语世界中,英文之用字造句法度遇有争议,常以佛勒之意见为准。在中文领域中,我们则惯于以吕叔湘先生之意见为依归。”(香港《普通话》1987年第三期转载)①吕叔湘先生学识渊博,学贯中西,著作等身。《吕叔湘全集》共十九卷,说明了先生一生在语言学领地中的辛苦耕耘。先生一生研究的重点是汉语语法,本文拟从研究方法和理论贡献两个方面对先生的语法思想略作评述。 一、吕叔湘先生的语法研究思想及方法 吕叔湘先生在语法研究中一贯重视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反对机械地模仿外语,他通常能在人们不大注意的地方看出问题,从而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下面从五个方面对吕叔湘先生的语法研究思想及方法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1.重视继承传统,提倡借鉴 吕叔湘先生在语法研究过程中,继承传统,重视借鉴。他继承了前人务实和扎实的学风,发扬了中国语言学重视研究虚词的传统,不仅写过《文言虚字》这样的书专门讲述虚字的用法,而且在他的大著《中国文法要略》中以大量篇幅说明虚词的造句功能。《中国文法要略》把词分为两大类,除了名词、动词、形容词三类实义词外,其余的词全部归入辅助词,不仅包括全部虚词,还有代词和数量词。下卷“表达论”占全书篇幅的70%,分类说明文言和白话句子对各种意念的表达,从造句功能方面分析各种辅助词的用法。 中国的“小学”传统着眼于教育,以解释简洁、明晰、实用为宗旨,不重呆板、迂曲的理论,所以各种方法兼收并蓄,根据情况灵活运用,随宜诠释。这种精神正是吕叔湘先生的学术思想的精髓所在,在《中国文法要略》修订本序中,吕叔湘先生说到《要略》继承了前人的这个传统。除了对前人的继承,吕叔湘先生还积极引进和研究国外的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用以解决汉语的语法问题。 丹麦学者O.Jesperen的著作对吕叔湘先生早期的学术思想有明显的影响。吕叔湘先生不仅译出了他的《英语语法要义》,而且在《中国文法要略》中采用了他的词级说和词组、词结说,以处理汉语的词类问题和句法问题。70年代后期,吕叔湘先生为汉语语法专业的研究生选定的开蒙读物是O.Jesperen的《语法哲学》,这是在当代语言学文献中屡见称引的一部名著。50年代以后,吕叔湘先生利用结构主义方法考察汉语语法事实,写出了一批内容翔实的专题论文,讨论形容词的单双音节问题、“词”的概念、“自由”和“粘着”的概念等等。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的引言中,吕叔湘先生这样说到:“下面谈问题,基本上还是在传统

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吕叔湘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数学试题

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吕叔湘中学2019-2020学年高 二下学期期末数学试题 学校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 已知集合,集合,则()A.B. C.D. 2. 下列函数中,值域为R且为奇函数的是() A.B.C.D. 3. 已知,,,则() A.B. C.D. 4. 已知函数的图象上相邻两个最高点的距离为,则 “”是“的图象关于直线对称”的() 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5. 函数的部分图象如图所示,则的单调递增区间为()

A.B. C.D. 6. 设,则() A.B.C.D. 7. 设为非零实数,且,则() A.B. C.D. 8. 已知函数若存在非零实数,使得成立,则实数k的取值范围是() A.B.C.D. 二、多选题 9. 若将函数f(x)=cos(2x+)的图象向左平移个单位长度,得到函数g(x) 的图象,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g(x)的最小正周期为π B.g(x)在区间[0,]上单调递减 D.g(x)在[﹣,]上的最小值为﹣C.x=是函数g(x)的对称轴 10. 若直线与曲线满足下列两个条件: (i)直线在点处与曲线相切; (ii)曲线在附近位于直线的两侧,则称直线在点处“切过”曲线. 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直线在点处“切过”曲线 B.直线在点处“切过”曲线 C.直线在点处“切过”曲线 D.直线在点处“切过”曲线 11. 若,则下列不等式中恒成立的是()A.B. C. D. 12. 设函数,已知在有且仅有5个零点.下面论述正确的是(). A.在有且仅有3个极大值点B.在有且仅有2个极小值点 C.在单调递增D.的取值范围是 三、填空题 13. 若函数在区间上单调递减,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 14. 已知,,则____________. 15. 已知一种元件的使用寿命超过年的概率为,超过年的概率为,若一个这种元件使用到年时还未失效,则这个元件使用寿命超过年的概率为_____.

质性研究方法重点总结

质性研究方法考试重点总结 第二章质性研究的抽样策略 抽样方法;极端或偏离标准的个案抽样;最大变异抽样;同质性群体抽样 ;典型案例抽样 ;关键个案抽样;标准抽样;分层目的性抽样;滚雪球抽样或链式抽样;机会抽样;方便抽样;志愿者抽样;三角交叉捡视抽样 第四章:焦点团体 焦点团体访谈定义:以描述和理解一组选定人群的观点和信念为预定目的,从小组参与者的观点中获得对特殊事件的理解。焦点团体访谈的参与者(一般为6至10个)都有相似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或有相似的经历,或相似的关注。 焦点群体访谈具有的特征:能进行深入交流;交流重点在感兴趣的某一特定领域;互动是焦点团体访谈独特的性质;协调员在应用焦点团体方法中获得良好而准确信息的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参与者通常拥有相似的社会和文化经历。 焦点团体适用的情形:焦点团体是用于研究的;研究是集中的;参与者在团体中作为团体被访谈。 为什么使用焦点团体: 1、当研究者对参与者的了解不深时 2、当研究者希望探求人们的知识和经历时 3、适合于检测“敏感”问题或研究中涉及的“敏感”人群 4、被应用于反应边缘群体的呼声。 焦点团体的使用领域: ●健康问题的探索性研究 ●检测对新项目的接受度和相关想法 ●解决特别项目的问题 ●评估健康方案。 焦点团体不应使用在以下情况: ●不适合小组讨论的议题 ●参与者在讨论这个话题时很困难 ●要求统计数据。 焦点团体作为方法 1、作为一种“自我包涵”的方式使用,主要用于原始资料的收集。 2、焦点团体作为资料源的“补充”方式使用。 3、焦点团体被用于“多种方式”研究中。 怎样招募参与者:随机电话筛选;滚雪球式;现存的清单;现场招募;推荐式 成功的焦点团体的决定因素: ●范围:成功的焦点团体应覆盖最多的相关事件 ●特征:焦点团体访谈尽可能提供参与者的经历和观点。 ●深度:焦点团体访谈应鼓励互动,以便提高对参与者更深层次的探索。 ●个体背景:考虑参与者反应产生的背景。 ●合适的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政治环境。合适的会议场所,双方没有在 胁迫冲突下进行。 ●充足的资源 ●合适的参与者 ●熟练的协调员 ●有效的问题 焦点团体访谈优点与局限性 ●可以让研究人员快速地从参与者中探求更有深度的信息 ●获得对敏感对象的深度了解,如卫生服务,社区健康干预 ●收集边缘群体资料 ●通过小组成员的互动以产生信息。 局限: ●焦点团体获得的信息仅代表了参与者的观点,不具有普遍性。 ●定性的角度,不能从焦点团体中收集统计学资料。 ●受团体的互动与时间限制,不能探索个人复杂的信念与习惯。 ●获得的信息可能不准确。 ●研究者驱动,反映了研究者兴趣,存在偏倚。 第五章非干预性研究方法 定义:是一种无干预和反应的研究方法。它从现存的资料,如文字记录、视听材料、自然痕迹或人们的行为中提取社会和文化意义。,它不需要其他参与者的主动参与,被研究者的社会环境不受到打扰。 包括行为踪迹研究、档案研究、伪装监视和自然实验等。 为什么要运用非干预性研究法 1.由于个人的、社会的、文化的或政治上的种种原因,他们可能言行不一致。 2.可用于其他质性研究收集资料的补充方法。 3.作为一种自控性的方法,可以凭借惊人的洞察力来获取信息 非干预性研究方法的优点与局限性 ●非干预性研究法比人们的报告更能精确地反映人们的行为●非干预性研究法是非反应性和非干预性的。 ●非干预性研究法具有可重复性。 ●非干预性研究法获得资料更简便。 ●非干预性研究法花钱不多。 ●非干预性研究法特别适合需要长期追踪人们行为的纵向调查。局限 ●非干预性研究法减少了研究双方表达个人主见的可能。 ●记录人员的偏见,原始的记录可能被歪曲或不全面。 ●非干预性研究法中的信息有可能因为干涉变量存在而被曲解●非干预性研究法倾向于一种单纯的方法。 第八章民族志 定义:用于发现和描述个人或群体社会文化的研究方法,对团体或文化进行科学和艺术的描述,其核心是以本地人的观点来理解另外一种生活方式。主要特征: ●主要集中于探索特殊社会现象的本质;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吕叔湘

目录 序 (4) 一引言 (6) 1本书宗旨 (6) 2实质性问题和名称问题 (6) 3术语 (6) 4-6形态 (7) 7意义 (8) 二单位 (9) 8单位:旧的和新的 (9) 9-18语素和词 (9) 10语素:大小问题 (9) 11-12异同问题 (10) 13语素和汉字 (10) 14语素和词类 (11) 15词 (11) 16有时是词 (11) 17有的义项是词 (12) 18语素分四种 (12) 19-29词和短语 (12) 20能不能单用? (13) 21语法的词和词汇的词 (13) 22几个语素的组合? (14) 23有没有专门意义? (14) 24形名组合不完全自由 (15) 25-26‘短语词’ (15) 27能不能拆开? (16) 28简称 (16) 29省缩 (17) 30-32主谓短语,小句,句子 (17) 33小结 (18) 三分类 (20) 34分类目的 (20) 35结构分类和功能分类 (20) 36-37划分词类 (20) 38-39大类和小类 (21) 40-53词类 (22)

40名词 (22) 41方位词 (22) 42量词 (23) 43-47动词 (23) 43动词和形容词 (23) 44非谓形容词 (23) 45动词和介词 (24) 46及物和不及物 (24) 47趋向动词,助动词,是,有 (25) 48副词 (26) 49代词 (26) 50介词 (27) 51连词 (27) 52助词 (28) 53词类转变 (28) 54词根 (29) 55-56前缀,后缀,中缀 (29) 57-61短语分类 (30) 58的字短语 (30) 59名词性短语,动词性短语 (31) 60主谓短语 (31) 61四字语 (32) 62-63句子分类 (32) 四结构 (34) 64-67结构层次 (34) 68-70结构关系 (36) 71-79句子成分分析法 (38) 72-74句子成分和结构层次 (38) 75句子成分和结构关系 (41) 76句子成分和词类分别 (42) 77省略 (42) 78倒装 (43) 79图解和代号 (43) 80-96句子成分 (43) 81-85主语,宾语 (44) 86补语 (46) 87状语 (48) 88介系补语 (48) 89‘述语’ (49) 90是字句 (49) 91主谓短语作谓语 (50) 92连动式 (51) 93-95兼语式 (52) 96动词之后 (53)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吕叔湘

目录 序4 一引言6 1本书宗旨6 2实质性问题和名称问题6 3术语6 4-6形态7 7意义8 二单位8 8单位:旧的和新的9 9-18语素和词9 10语素:大小问题9 11-12异同问题9 13语素和汉字10 14语素和词类10 15词11 16有时是词11 17有的义项是词12 18语素分四种12 19-29词和短语12 20能不能单用?13 21语法的词和词汇的词13 22几个语素的组合?14 23有没有专门意义?14 24形名组合不完全自由15 25-26‘短语词’15 27能不能拆开?16 28简称16 29省缩16 30-32主谓短语,小句,句子17 33小结18 三分类19 34分类目的19 35结构分类和功能分类20 36-37划分词类20 38-39大类和小类21 40-53词类22

40名词22 41方位词22 42量词23 43-47动词23 43动词和形容词23 44非谓形容词23 45动词和介词24 46及物和不及物24 47趋向动词,助动词,是,有25 48副词26 49代词26 50介词27 51连词27 52助词27 53词类转变28 54词根29 55-56前缀,后缀,中缀29 57-61短语分类30 58的字短语30 59名词性短语,动词性短语31 60主谓短语31 61四字语31 62-63句子分类32 四结构33 64-67结构层次34 68-70结构关系36 71-79句子成分分析法37 72-74句子成分和结构层次38 75句子成分和结构关系40 76句子成分和词类分别42 77省略42 78倒装42 79图解和代号43 80-96句子成分43 81-85主语,宾语44 86补语46 87状语48 88介系补语48 89‘述语’49 90是字句49 91主谓短语作谓语50 92连动式51 93-95兼语式52 96动词之后53

吕叔湘先生语文教育思想的启发.doc

识。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告诉学生汉字怎么发音,怎么书写,关键是指导学生,汉字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应该如何使用。学生知道的知识,不是自己的知识,学生会用的知识才是自己的知识。 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起到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奠基作用,作为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必须深刻认识到讲授语文的目的,语文是中华名族的魂,语文教学是一项神圣的工作,是传递中华民族文化的手段,是值得教育工作者奉献自己的青春所从事的伟大的事业。 二、语文教学的实践性 吕先生认为语文学习的目的“不是学习一套知识,而是学习一套技能”。他还说:“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跟游泳、打乒乒球等等技能没有什么不同的性质,不过语文活动的生理机制比游泳、打乒乓球等活动更加复杂罢了。”这一观点体现出,语文的工具性特点,作为工具,就应该被人们拿来使用,语文学习可以作为一项技能来使用,而不仅仅是讲授一些知识。学习语文技能在语文教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既然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就应该把它使用到熟能生巧的地步,做到得心应手,拿来便用,从而形成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而习惯的养成需要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所以语文教学要注重实践性,在不断实践中强化学生们语文能力。因此,吕先

生提倡教师应该少讲、精讲,而以学生的训练为主。 前面所提到的“正确的模仿”对养成语言习惯是十分重要的,由此,吕先生提出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其中模仿的重要性。他说,一个人学习语文从模仿开始,而且一直在模仿,不仅模仿书上写的也在模仿四周围一切人说的和写的。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与学生是能做到频发接触的,那么教师就是学生所模仿的对象,教师的穿着,语言习惯,甚至拿笔的姿势,都是学生竞相模仿的地方,所以教师的语文功底有多高,学生的水平就会上升到一定的层面,如果教师的水平平平,哪怕使用的方法是最前沿的教学方法,也无法使学生的语文能力有所提高,言教不如身教。 前面也提到通过“反复实践”来养成语言习惯,语言的实践和训练跟整个学校、整个社会这个语文学习的大环境有关。也可以说语文就是生活,语文教学不应为语文而语文,而用为生活而语文。语文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语文教学必须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深入生活,既“导流”,又“开源”,语文不等于《语文》,把语文限定在一个学科内,就扼杀了语文作为社会学科的巨大作用,语文教学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把学生引入广阔的生活中去,让学生懂得生活的到处都是语文学习的课堂。语文教学只有先融入生活,这个大实践的环境中去,才能作为一项技能来使用。在生活中使用语文,反复的使用语文,才能提高语文能力。 那么在课堂上,想要把语文作为一项技能来掌握,就要求教师要有选择性的讲,学生要适度的练,妥善的安排好讲和练的关系。实际操作中就是要求教师要少讲、精讲,尊重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把尽可能有用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在学习到

质性研究方法有哪些

质性研究方法有哪些 推荐于2017-09-14 18:28:17 最佳答案 一、质性研究方法的定义及特点 “质性研究”这个词在台湾、港、澳地区用得比较多,在大陆有的称其为“质的研究”、“质化研究”;还有的为将其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相比较,称为“定质研究”。 1.质性研究的定义 所谓质性研究,就是“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2.质性研究的特点: 1) 自然主义的探究传统 质性研究是在自然情境下,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直接接触,通过面对面的交往,实地考察被研究者的日常生活状态和过程,了解被研究者所处的环境以及环境对他们产生的影响。自然探究的传统要求研究者注重社会现象的整体性和关系性。在对一个事件进行考察时,不仅要了解事件本身,而且要了解事件发生和变化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对该实践与其他事件之间的联系。 2) 对意义的“解释性理解” 质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被研究者的个人经验和意义建构作“解释性理解”,从他们的角度理解他们的行为及其意义解释。由于理解是双方互动的结果,研究者需要对自己的“前设”和“偏见”进行反省,了解自己与对方达到理解的机制和过程。 3) 研究是一个演化的过程 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研究者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研究设计,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建构理论的方式。因此对研究的过程必须加以细致的反省和报道。 4) 使用归纳法,自下而上分析资料 质性研究中的资料分析主要采纳归纳的方法,自下而上在资料的基础上建立分析类别和理论假设,然后通过相关检验得到充实和系统化。因此,“质性研究”的结果只适用于特定的情境和条件,不能推广到样本之外。 5) 重视研究关系 由于注重解释性理解,质性研究对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视,特别是伦理道德问题。研究者必须事先征求被研究者的同意,对他们所提供的信息严格保密,与他们保持良好的关系,并合理回报他们所给予的帮助。 “质性研究”就是一种“情境中”的研究。质性研究的特点决定了这是一种非常适合教育领域的研究。 如何选择研究的方法 从实际操作的层面看,研究方法主要由如下几个方面组成:进入现场的方式、收集资料的方法、整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建构理论的方式、研究结果的成文方式。 这是相对定量研究而言。质性研究实际上并不是一种方法,而是许多不同研究方法的统称,其中包含但不限于民族志研究、论述分析、访谈研究、实地调查、参与式观察等。

吕叔湘《语文常谈》

吕叔湘《语文常谈》 不逮也。”这里的“言”是话的意思,是总括的名称,不是一种单位。(2)孔子又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左传》里赵简子说郑国的子太叔“语我九言,曰,‘无始乱,无怙[hù]富,……’”。这里的“言”是一句话的意思。这个意义现在还保存在一些熟语里,如“一言为定”就是“一句话算数”,“三言两语”就是“三句两句”,“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就是“一句话说出去就收不回来”。(3)《论语》里子贡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说:“其‘恕’乎。”《战国策》里说齐国的田婴有一回要做一件事情,不要别人劝他。有一个人说:“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田婴就让他说。他说:“海大鱼”,说完了转身就走。(故事的下文从略。)这里的“言”是一个字的意思。后世的“五言诗、七言诗”里边的“言”也是字的意思。(2)和(3)都是语言单位的名称,后来分别称为“句”和“字”,例如《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xié]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这两个名称一直用到现在。只是有过一点儿小小变化,那就是在量词和名词分家之后,“字”还是个名词,“句”却成了量词,人们只说“一个字”、“一句话”,不说“一个句”。直到最近,把“句”叫做“句子”,这才可以说“一个句子”。

三位一体的“字” “字”这个字在古时候,除了别的意义之外,用在语文方面,主要指文字的形体。例如许慎的《说文解字》这部书的主要着眼点就是字形构造。可是到了刘勰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的时候,就显然是用来指语言单位,以音义为主了。写在纸上的字,有形、音、义三个方面,说话里边的字就只有音和义,形是看不见的,虽然在读书人的脑子里有时候也会闪出一个字的形状。我们平常说到“字”字,有时候指它的这一方面,有时候指它的那一方面。比如说“一横一竖、一横一竖、一横一竖、一竖一横、一竖一横、一竖一横,打一个字”,指的是字的形状(“??”)。又比如说“‘亮’字比‘明’字响亮”,指的是这两个字的声音。要是说“谅他也不敢说一个‘不’字”那就指的是一定的音和一定的义结合在一起的字,一个语言单位。平常说话,这样时而指这,时而指那,也没有什么不方便。可是要讲语文问题,就需要分别定个名称。专门指形体的时候,最好管它叫“汉字”。专门指声音的时候,最好管它叫“音节”。专门指音义结合体的时候,最好管它叫“语素”。 汉字、音节、语素形成三位一体的“字”。当然,这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