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第一节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在第五、第六章我们分别学习了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法律,大家对法律与生活的关系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今天开始学习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这一章主要是为了帮助大家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增强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这一节包括四部分内容,第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第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第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第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

大家看到的这幅图片(投影)可能有些同学很熟悉,因为在很多报刊上,法制类的报刊上都有这幅图片,很难说它是哪种动物,我们通常把它叫做独角兽,它是公平正直的象征,代表法的精神,我们先看看法的词源(投影),汉字的法的古体是由三部分构成,三点水、Zhi、去组成,按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的解释,这个法字之所以这样造是因为它平之如水,从水;在古人看来水是最平的,这里有公平的含义。这里的Zhi是传说中的一种动物,是正义的化身,刚才我已经说过了,在古代的时候打官司用它来判断是非曲直,这当然是神明裁判的传说,但至少告诉我们这个法的词源含义之中它代表着公平和正义。在现代汉语里面法和律最初是分开使用的,到了清末法律这个词才被广泛使用,在现代汉语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法律是指国家机关制定的具有国家强制性的行为规范,宪法、法律、法规、规章都属于这个范畴,狭义的法律专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所制定的法律,我们常说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这里的法律是狭义的,如果说树立法律权威,依照法律办事,法律体系、法律精神,在这个场合所使用的法律是广义的。

法的一般含义,可从三个方面来讲:

第一是指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国家创制指的是法律产生的方式,创制包括两种方式,一个是制定,一个是认可,法的制定是指国家机关依照职权和程序来立法所产生的新的规范。比如说,199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这是一个新的法律,在这之前没有一个专门的这样的法律,制定出来了,法律就产生了,我们国家大部分法律都是制定出来的。法律的认可,就是说这种社会规范它是已经存在的,国家机关赋予它法律效力使其变成了法律,比如道德规范中有许多涉及家庭美德的内容,家庭成员之间要尊老爱幼,互相帮助,夫妻之间要互相忠实,互相尊重,这原来是道德规范,2001年修改婚姻法的时候就写入了婚姻法就变成了法的规范,这种对已有的道德规范的认可赋予其法律效力,这也是法律产生的一种方式。法律产生之后,还要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所谓国家强制力是指国家的军队、警察、监狱等有组织的国家暴力。我们看到警察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我们不能把他们想成和我们一样的自然人,他是否智勇双全,他的力气是否比你大,他是否比你更有智慧,我们不能把他们看作一般的自然人来做这样的比较,而是要看到警察代表着国家强制力,有的大学生对此缺乏认识,上世纪80年代有一个很典型的案例,一个重点大学的学生,很聪明,喜欢看侦探小说,看着看着就产生了想跟警察较量较量的心理,他扬言说就是跟警察较量我也未必能输,怎么较量呢,按他的家庭条件用不着偷东西去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但他选择了这种方式来和警察较量,每次偷东西时他都注意控制财物的数额,因为他知道所谓盗窃罪是秘密窃取较大数额的公私财物的行为,他了解到这个数额较大是有标准的,每次盗窃的财物价格不超过这个标准,还要在现场戴上手套,不会留下指纹同时注意不留下脚印,边退出边用拖把将脚印擦掉,在他看来警察破案就是凭着指纹脚印这些线索来破案的,如果我把这些东西

去掉,那么你很难破案,就算破案了,我盗窃数额没达到标准也没办法追究我的盗窃罪责任,顶多给一个治安处罚,在这种心理支配下,多次作案,最后被抓获了,他一五一十地告诉警察所有的作案事实,他自认为每一次盗窃数额都没达到标准就不构成盗窃罪,当警察说你每次盗窃时没达到标准,但累计起来早已超过了标准构成了盗窃罪时,他嚎啕大哭。这件事说明第一他对法律一知半解,只知道盗窃罪定义不知道盗窃罪的计算数额,第二是他把警察看成是和他一样的自然人,没想过警察是个群体、代表着国家的强制力。

法律要有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也就是说国家强制力是法律的后盾,但这种强制力的表现有两种,第一个是国家对合法行为的肯定和保护,比如我们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经过高考被录取了,我们进入了大学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这个权利是法律所肯定的受保护的,因为这是合法的。可能大家对法的国家强制力的最深刻印象是对违法行为的否定和制裁,最为典型的比如刑法,它将某一种行为规定为犯罪并规定了相应的刑事责任,定罪、判刑表明国家对这种行为的否定评价,所以国家强制力是通过这两种方式表现出来的,还要说明的是法律是要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但国家强制力不是保障法律实施的唯一力量,一个国家法律要得到很好的实施还要靠法律意识,人们关于法律的思想观念、观点、知识和心理等等,还有道德观念、纪律观念等等等等,这些在法律的实施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是法律实施的保障措施。

第二点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这是就法律的本质而言的,有两个要点需要加深理解,法律只能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因为只有统治阶级才有可能把本阶级的意志上升为法律,它通过国家机关来制定和认可(法律)它要掌握立法权,这是一层意思。第二层意思法律是统治阶级整体意志的体现,不是统治者中间的个别统治者的意志和利益,也不是统治阶级成员的意志和利益的简单相加,而是经过一定形式形成的共同意志,比如西方国家的国会形成共同意志是一种组织形式,我们国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是形成共同意志的一种组织形式,还有一点法律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的意志,统治阶级的意志并不都需要上升为国家意志,完全可以通过其它方式,比如政策、道德、最高统治者的讲话都可以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法律仅仅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那部分统治阶级的意志。讲到法的本质就必须提到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话,在此之前从人类社会人们对法律的本质的认识的历史进程来看,在此之前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的法学观点或者是仅仅指出了法的某些外部特征,或者仅仅注意到了法的某一方面的内容、某一方面的联系,没有从整体上把握法的某些因素的必要的内在的联系,没有科学地揭示法的本质,只有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法的本质,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话是在揭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本质时讲的,但它也揭示了法的本质,他们有针对性地指出:你们的观念本身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正象你们的法律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一样,而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你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这不仅仅表明了法律的本质是统治阶级的意志,它还揭示了统治阶级意志的物质制约性。

第三法律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法律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但统治阶级的意志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什么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简单说是指与人类生存相关的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等。这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概念,那么我们怎么来看待法律的物质制约性,法就其形式来说它是主观的,它是统治阶级通过立法活动产生的创制出来的,但就内容来讲又是客观的,是由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也就是说统治阶级不能任意立法,不能想怎么规定就怎么规定,必须根据现有的经济利益关系和物质利益关系来进行概括,这就是物质制约性,当然发展过程中不仅仅要受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它还要受到政治、思想、文化、历史、民族、宗教、习惯以及地理环境、人口密度等诸因素

的影响,但这些影响都不是决定性的,但只有物质生活条件是决定因素。物质生活条件中最根本的因素是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前面我们已经从三个方面来谈了法的内涵,法是由国家创制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是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基于以上三点我们给法律一个简单的定义。(投影)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如果完整地说还有法的目的是要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

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第一从法律所体现的意志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这是实际上体现了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在全体人民中间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我国宪法非常明确地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我们的国体,那么它表明工人阶级在我国居于领导阶级的地位,所以我国社会主义法首先要体现工人阶级的意志,同时工人阶级的意志和利益与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所以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全体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这是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第二从法的实施的内容来看,它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体现为三点,我们重点讲一下第三点。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立法体制、立法程序和立法技术,适应时代发展而不断改革与创新,使立法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比如我们多层次的立法体制,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既有国家权力机关又有国家行政机关,在程序上我们专门具有《立法法》,即有关于立法权限的规定又有关于立法程序的规定。在立法技术方面也在不断学习和借鉴一些先进经验,比如宪法,我国共制定了54、75、78、82四部宪法,现行宪法是82宪法,之后我们的宪法采用宪法修正案的方式来不断完善这部宪法,保持了宪法的稳定性,其他法律包括涉外经济立法、为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相关立法,我们在立法技术上都有很大的进步,这样就可以保证我们的立法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从而体现法的科学性和先进性。第三是从法的社会作用来看的,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法律保障。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对外方面。在学习我国社会主义法的社会作用之前,先从法理上把法的社会作用解释一下。在第五章我们已经学习了法的规范作用,那么法的作用既包括规范作用也包括社会作用,法的规范作用是法对人们行为的影响,有两种方式直接的控制和间接的控制以及心理控制,我们现在讲法的社会作用它也有两个方面,一个是阶级统治的职能,维护统治阶级在经济的、政治的和思想等领域的统治,二是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现代法律在这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任何社会都有一些共同面临的公共事务,比如维护人类基本生活条件的法律: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交通通讯、医疗卫生等方面法律法规也是很多的,我们怎么看待这部分法律规范的性质呢,应当说法律在这些方面的作用也是为统治阶级的经济政治的社会关系奠定基础,实际上在间接维护统治阶级的经济政治地位。法律的统治职能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职能两个方面的作用相互交织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服务于法律的最终目标,体现出法律的本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社会作用大家浏览一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对外方面,特别要提到我国法律在政治建设方面的作用还包含着镇压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反抗和破坏活动,刑法在这方面的作用比较突出,我们在经济建设方面维护和巩固基本的经济制度,比如宪法关于所有制的规定,改革方面的一些法律,比如利用外资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等等,这些对促进经济的发展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在文化建设方面也有很多法律,比如大家熟悉的教育方面的法律,我们有《义务教育法》保障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还有一个教育基本法《教育法》,很多的,这是法律,还有法规甚至还有规章,比如大家熟悉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这是规章,也属于法律的范畴。在社会建设

方面,调整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关系,这样的法律也很多。从这些方面来体现社会主义法的社会作用。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先解释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概念,所谓法律体系是指一个国家全部现行法律规范在分类组合为不同的法律部门的基础上构成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所以法律体系是现行法在法律部门基础上形成的,法律部门是以调整社会关系的领域为主要标准,对现行法律进行的一种分类。在这两个概念基础上我们来了解我们国家法律体系的情况,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我国法律体系建设的目标,在2001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吴邦国提出了争取要在本届人大及其常委会五年任期内基本形成这一法律体系的要求。即第十届人大从2003到2008年。了解了这一目标之后我们再来看看我们法律体系建设的现实情况,它包括七个法律部门,第一个是宪法,宪法在法律体系中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它是法律体系的基础,是核心;第二它是其他法律的立法根据,比如很多人读法律文件的时候,看第一条通常这样写:为了什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本法,明确表明这个法的立法根据是宪法。我国现行82宪法经过了四次修订,除了宪法,这一部门法中还有许多相关的法,比如国家机关的组织法,全国人大的组织法、国务院的组织法、人民法院的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地方组织法还有选举法,民族区域自治法,两个特别行政区的基本法,国籍法、国旗法、国徽法、国家权力机关议事规则这些都是宪法部门范畴的,是宪法性的法律。我们讲到了国旗法,在这里介绍一个案例,这个案例发生在福建省一个地质学校,是一所中专学校,有几个学生平时不太守纪律,校卫队经常制止他们的一些违纪行为,他们就想报复这个校卫队,经过策划把校卫队的门给锁了,把学校操场上旗杆上挂着的国旗放下来,挂上了他们偷来的两条长裤,把国旗浇上了煤油点着了扔到了校卫队的值班室,福建省福州市郊区人民法院审理认为这三个人的行为已经构成了侮辱国旗罪,分别被判处管制的刑罚,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国旗是国家的象征,侮辱国旗是一种犯罪行为。第二个部门法是行政法。行政法是调整国家行政管理活动中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我们可以把它分成一般的行政法和特别的行政法,一般行政法制有关的行政主体、行政行为、行政程序、行政责任等一般规定的法律规范。特别行政法是调整各专门行政部门管理活动的法律规范。我们现在有一批行政法律,如《公务员法》《行政许可法》《行政监察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治安处罚法》,还有国防、外交、民政、公安、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等方面的专门法律法规。第三个是民商法,民商法是调整民事和商事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较完整的民法典,大家只知道有一部《民法通则》是1986年制定的,民法典的制定工作实际上一直抓得很紧,可能有的同学记得2002年底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过一次民法典的草案,因各种因素的影响这部法律还没有正式出台,但是我们有很多民事方面的单行法律,比如《担保法》《合同法》《拍卖法》《商标法》《专利权法》《著作权法》《婚姻法》《继承法》《收养法》等,这些都是专门的民事法律。商法是民法的特殊部门,商法的单行法也很多,如《公司法》《保险法》《票据法》《海商法》《证券法》《信托法》等等都属于商法的范畴,民商法这个部门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第四个是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同行政法一样没有一个统一的法典,但有许多经济法律文件构成的,经济法法律部门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国家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方面的法律,已制定的《预算法》《审计法》《会计法》《银行法》《价格法》《税收征收管理法》《个人所得税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土地管理法》等,这些属于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方面的法律,是经济法律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市场管理方面的法律,有关公平竞争的,比如《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广告法》等都属于经济法,这个法律部门就其所包含的法律数量而言也是相当大的。第五社会法,社会法在我国是正在加强建设的部门法,社会法是规范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特殊群体权益保障方面的法律关系的总和。我们已经制定的社会法主要有《劳

动法》《残疾人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就是劳动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浏览资料: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农民参加养老保险、全国工伤保险、为9亿农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第六刑法,刑法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现行刑法是1979年制定的1997年修订的,之后又有的几次修正,这里例举1999、2001年的三个修正案,另外还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惩治某些犯罪的决定,我们举了一个,刑法这个部门除了刑法典,刑法修正案、全国人大常委会惩治某些犯罪的决定都属于这个部门。最后是诉讼和非诉讼程序法,程序法是规定保证权利和义务得以实现或职权和权责得以履行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目前的程序法主要有以下三大诉讼法,以及《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仲裁法》等。

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了七个法律部门,也知道了在本届人大任期内实现由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的建设目标,即在2003-2008年间基本形成这样的法律体系,那么这个法律体系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呢。简言之,这个法律体系应该具有三个特点:第一法律的门类比较齐全,我们已经有了七大门类,宪法及相关法、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程序法,可以说已经门类齐全,这也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专门讨论达成的共识,所以第一个特点应该说具备了。第二个特点就是要保证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基本的、主要的法律规范比较齐备。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要对我们现行有效的法律、行政法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来通盘考虑统筹考虑哪些需要制定,比如民法典就是急于要制定出来的,还有哪些需要修改,现在有很多法律面临着修改,特别是有关经济方面的一些法律,还有哪些需要废止,就是已经不符合新的要求的,废、改、立的任务还很重。第三个特点是这个法律体系内部不同法律部门之间即七大部门法之间,不同法律之间民事的行政的刑事的等之间,不同层次的法律之间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地方规章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等,存在一些矛盾、冲突、不协调,因此在这个体系内部基本上做到逻辑严谨、结构合理、和谐统一。具备了这三个特点才可以说基本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就是在2008年要达到的要求,要实现的目标,2008-2010年两年的时间就要正式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我们前面讲了两个问题,一个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一个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两个问题主要告诉大家法律的内涵要怎样把握怎么去认识,然后我们国家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是什么样子的,下节课我再向大家介绍我们国家法律的运行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包括这么几个环节:包括法律的制定,第二个是法律的遵守,第三个法律的执行,第四个法律的适用。分别可以用立法、守法、执法、司法来概括。

法律的制定。首先我们给它一个定义,所谓法律的制定,我们通常称它为立法,是指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度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那么法律的制定,也就是立法也有广义的和狭义的,狭义的是指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制定、补充、修改、废止法律的活动,说的具体一点,就是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专门活动。广义的立法,泛指有关国家机关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补充、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那么这里面不仅仅是指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下面介绍的还包括国务院、地方的人大、地方的政府等等。我们先介绍一下我们国家的立法权限,前面我们提到的我们国家的立法体制是多层次的,首先是全国人大,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宪法,然后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法律,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主要是基本法律,像刑事的、民事的、国家机构组织方面的这样的一些基本法律,除了这些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都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所以在法律的制定中,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数量要比全国人大制定的要多。第三个是国务院制定

行政法规,国务院作为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它可以根据宪法来制定行政法规。第四个是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市的人大及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这个较大的市是指的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我们通常所说的省会城市,还有的就是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像深圳、厦门、珠海。还有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那么它既不是省会城市,又不是经济特区所在的市,但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也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像青岛、大连等100多个像这样的城市。第五是经济特区所在的省的人大及常委会可以根据授权来制定法规,在经济特区适用,是根据全国人大的授权。那么它制定的叫法规,而不叫地方性法规。它是有全国人大授权,比如说广东省人大授权广东省经济特区,它是授权立法。第六个是民族自治地方的国家权力机关自治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民族自治地方我们国家有三级,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这样的民族自治地方根据宪法和有关的法律,比如说民族区域自治法,享有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的权力,它比一般地方的立法权要大。它可以对全国性的法律和行政法规做些变通,一般地方的立法权就没有这样子。第七个是国务院各部门和具有行政管理执能的机构来制定部门规章。国务院的组成部门这个大家都比较熟悉的,还有虽然不是组成部门,但是具有行政管理执能,这样的直属机构。比如说国家税务组织,国家环保组织等,它们可以制定部门规章。第八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制定地方性规章。前面我们说地方性法规也是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市的人大制定的,相应的这些地方的人民政府它可以制定地方性规章,另外我们特别行政区根据基本法规定行使立法权,这是我们国家的立法权限,这是多层次的。

立法程序,我们主要介绍一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程序。立法程序包括四个部分,第一个是法律案的提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一个代表团或三十名以上的代表联名,我刚才说的是地方代表团,省级单位组成代表团,全国人大的主席团是指大会开会其间来主持会议的,组成这样一个机关。这些机构还有三十名以上的代表联名,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法律案。我们有的时候看到每年的三月份两会召开其间,各个地方的、各个代表团的代表在进京的列车上,或是到了开会的驻地,这些代表要找代表联名,来提出一些提案,其中有的是法律案,要找三十个代表来签名,才可以提出这样的法律案。第二个是法律案的审议。我国对法律案的审议一般分为两个步骤:先是由各代表团或专门委员会审议并提出意见和报告,再交立法机关全体代表会议进行审议。如果说这是由全国人大决定的法律,那就要交全国人大来审议。如果说这是要交全国人大常委会来审议的,就交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个是法律案的通过。可以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也可以采取举手表决方式,近几年来采取电子表决器进行表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表决法律案,以过半数通过。一般的法律过半数就可以了,宪法需要过三分之二以上才可以,它要求很严格。最后一个步骤就是法律的公布。按照我们国家的法律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法律由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我们从报纸上看到刊登新公布的法律,法律名称的下面,括弧里面有一行小字,前面是说什么时间,经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多少多少次会议通过的,然后下面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多少多少号予以公布实施。这是我们国家法律公布的形式。这是立法程序简单介绍一下。

立法工作应该遵循的原则,我们应该知道这几条,时间关系我们不展开。第一个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第二坚持党的领导。三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们特别要强调人民群众不应该只是法律法规的被动接受者,而首先应该是立法的积极参与者,因为他是国家的主人。四是坚持服从并服务于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五是坚持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制统一。

前面我们分别介绍了多层次的立法体制,和全国人大及常委会的立法程序,以及立法应该遵循的原则,

那么怎么样保证法律的统一呢?有这么些机关可以立法,不仅仅是全国人大,全国人大常委会可以立法,国务院可以立法,还有地方的人大和政府,国务院各部门都可以立法。怎么样保证法制的统一,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保证:第一方面,明确不同层次法律规范的效力。根据我国宪法、立法法有关的法律都有明确的规定的。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前面提到它是其它法律的根据,要是和宪法相冲突当然是无效的。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法律是全国人大、人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要高于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那么行政法规就不能和法律相冲突,要和它冲突就是无效的。法律、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要是和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当然是无效的。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政府规章,前面介绍过地方性法规是有立法权的地方人大及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地方政府规章是有立法权的地方政府制定的。人大是地方的权力机关,政府是执行机关,所以这个地方性法规的效力要高于地方政府的规章,那就是说地方政府的规章不能和地方法规相冲突、相抵触,否则无效。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不同层次的法律、法规及他们之间的不同的效力这一层次。另一方面我们国家实行立法监督制度。制定行政法规要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地方性法规要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备案,规章要向国务院备案。因为备案可以接受监督,知道你制定了什么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有这样一种撤销权,国务院有权改变或者撤销不适当的规章。这个规章既包括国务院的部门规章,也包括地方性规章,从这两个方面保证法制国家的统一。

法律的遵守。法律遵守又称守法,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照法律规定行使权力和权利,前面这个权力是机关和组织,权利指公民个人的权力,以及履行职责和义务的活动。守法不仅仅包含履行义务,还包含着正确行使权利。我们要对守法的概念进行全面的认识。我们一般都是片面的理解守法,认为守法是要承担和履行义务,其实它也包含正确行使权力,我们进一步来解释。在我们国家一切的组织和个人都要守法,他们都是守法主体。所以我们宪法明确的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所有的公民都要守法。这里面即要遵守权利又要履行义务。这是两句名言,这是孟子说的“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洛克“如果法律不能被执行,那就等于没有法律。”这里有一个案例,发生在北京海淀区的,一对年青的父母生一个孩子,去申报户口,申报这个孩子的姓既不是父姓,也不是母姓,是第三姓,这个派出所就不给他办理,按照我们国家法律法规,子女既可以随父姓,又可以随母姓,但是他第三姓是没有法律根据的。那么他为什么要姓第三姓,当然也有理由,这个似乎也有一定道理,有了这样的理由但又不符合法律规定,我们可以满足他们的要求吗?这两个问题大家可以回去讨论,我们先把问题提出来,下节课的时候找同学来讨论这个问题:第一个这对夫妇为其儿子改姓的理由为何没被户籍部门采纳?第二个是派出所没有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要向法院起诉,法院会支持他们的诉讼请求吗?这两个问题同学们先思考,下节课讨论。

法的执行。法的执行的概念是指的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执行法律的活动。它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是指所有的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国家和公共事务管理中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和实施法律的活动。狭义上,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的活动,也被称为行政执法。我们教材里所说的是狭义上的。

我们看看它的特征。第一个执法是以国家的名义对社会进行全面管理具有国家权威性。第二执法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以及依法被授权的组织。当然还有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我们说的是主要的。第三执法具有国家强制性。也就是说这种执法活动还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前面我们讲的这种道理,比如警察、税务人员、工商人员他们代表着国家,他们的执法活动代表着国家,以国家的强制性来

做保证。最后一个是它具有主动性和单方面性。不是向我们民事活动那样双方平等协商,协商一致了才可以做。它主要是主动的和单方面的。工商人员对这样违反行为的人员进行处罚,工商管理人员对市场上的违法行为进行处罚。不是讨价还价的,是单方面的。你如果认为他这种决定有错误,你可以通过行政救助诉讼方式来解决。行政主体前面说过了,通常是国家行政机关,中央政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法律授权的社会组织,行政机关依法委托的社会组织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执行法律。可以说授权组织比如说卫生防疫站,它是食品卫生法授权的组织,卫生防疫站不是国家授权机关,但是根据食品卫生法的授权,它可以行使食品卫生的监督管理权。行政机关依法委托的行政组织,你比如说民政部门,它可以委托群众自治性组织来发放救灾救助物资,基层性群众自治组织在城市是居民委员会,在农村的村民委员会,我们分别有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民政部门可以委托这样的民众性自治组织来执行委托授理的一些事情。这是这样的执法主体。

法律适用。法律适用是国家司法机关简称司法,国家司法机关按照法律规定行使国家司法权,审判刑事、民事、经济、行政案件及违宪案件的活动。我们来看看司法的特征。第一个它是对一种事情做出裁判的活动。第二个司法主体是国家的司法机关。国家司法机关,我们教材讲的是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可能有的同学有这样的疑问,我们经常说的工检法连到一起说的,为什么说司法机关只是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呢?公安机在关是不是司法机关呢?公安机关在刑事诉讼中它行使着刑事案件的侦查权,它属于司法权的范畴。但是公安机关做为组织的性质而言,它是属于政府部门,它是属于国家行政机关,这一点需要特别说明。另外就是,司法与法律纠纷、违法的出现相联系。如果没有法律纠纷,没有违法的出现就不需要司法。而且司法是解决法律纠纷的最后途经,最后一个特点,司法活动是严格按照诉讼程序进行的。我们在前面介绍我们法律部门的时候,有程序法,有诉讼和非诉讼法,司法活动要严格按照诉讼程序进行。刑事诉讼按照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按照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按照行政诉讼法来严格的进行。

我们来看我们国家司法的基本要求,概括为十个字:正确、合法、及时、公正、合理。正确主要是指的案件的审理必须做到所依据的事实全面真实,法律适用准确无误。合法指在司法活动中必须坚持法治原则,依法办事,对案件的处理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不得主观臆断,更不得借口情况特殊而背弃法律。及时指司法活动的每个阶段和全过程,都要符合法定的时间要求,努力提高办案效率。公正指司法当中,国家公职人员必须居于公正立场,秉公执法,不偏袒任何一方当事人,同时在法律允许的处权范围内,使案件处理的客观结果最大限充地满足人民的公正要求。合理,这里讲的“理”是指办案时,在法定的酌处权内,应审时度势,考虑案件所发生的社会环境,使案件处理的结果,符合我国社会现状及发展的综合要求。比如说人民法院决定对被告人进行量刑的时候,除了法定情节要考虑外,还要酌定情节。这个酌定情节不是法律规定的,怎么样来行使这种权力,怎么样运用,怎么样考虑他的合理性。司法的基本原则后面我们讲诉讼法时要讲到的,这里面就不讲了。这是我们讲到的第三个问题。

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我国《宪法》第五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我们经常说的依法治国,是宪法所确定的一个治国的基本方略,那就是指宪法的第五条,这是在1999年宪法修正案的时候正式载入宪法的。讲到了依法治国,我们必然要涉及到两个概念,一个是“法制”,一个是“法治”。“法制”从广义上讲,静态意义上来理解,是指国家的法律和制度,或法律制度的简称。从狭义上,动态意义上来理解,指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的一种治国方式,原则和制度。那么“法治”它是与民主密发相关的,是一种贯彻法律至上,严格依法办事的治国原则和方式。邓小平所讲的,“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的改

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再看“依法治国”的含义,是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里为依法治国下的定义。依法治国,就是广在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我们怎么样理解这个定义呢?我想我们从这么几点来看,没有时间来展开,简单提一下。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来依法治国。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法律不受个人意志的影响。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保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十六大明确提出的这样的要求。依法治国是一切国家机关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国家机关必须依法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国家权力。这是怎么样理解依法治国的含义。

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一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任务,一共有这么几条。

第一,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因为我们前面讲到了立法,讲到了法律的制定,所以这个我们简单的提一下。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着先是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要做到有法可依,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保障。

第二,提高党依法执政的水平。这里面简单给大家讲一下依法执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主要体现在:一是要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就是说党的主张要成为国家的意志,作为见意提交给全国人大及常委会,让国家权利机关通过立法程序使它变为国家意志。二是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坚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要领导立法,要带头守法。三是督促,支持和保证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种工作的开展,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四是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支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司法机关也是在党的领导下,来依法行使执权的。怎么样加强和改进对它的领导,也是依法执政的应该考虑的问题。最后以保障司法公正为目标,逐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法治政府。健全司法体制与制度。完善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培植社会主义新型法律文化。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法制政府。我们教科书里面,根据国务院2004年发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的,经过十年左右坚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温家堡总理要求各级政府要围绕这个目标,全面贯彻落实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第一,切实加强制度建设,做好政府立法工作,前面讲到,我们国家在立法体制中间有很重要的一部门叫行政立法,行政机关,国务院有制定法规的权力。在继续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督方面的立法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的立法,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立法,政府立法工作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为本,这些年政府很多的立法工作都注重了这一点,坚持改革创新,坚持法制统一。第二,加强和改善行政执法,我们前面讲到法律运行的一个环节就是行政执法。作为国务院要实施全国推进依法行政的话,建设法制政府就要加强和改善行政执法,确保法律法规正确实施,因为我们国家大部分的法律法规是需要政府来执行的,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既不能失职不作为,又不能越权乱作为,这句话这些年来很多场合都提到。既不能失职不作为,就是该做的事情你不做,那就是失职,也不能越权乱作为。不该政府做的事情它做了,乱作为。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规范行政执法主体,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和乱收费,乱罚款的问题,进一步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做到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公正执法。这是非常关键的,行政执法

涉及千家万户,经常出现关注的焦点。第三,完善行政监督机制,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这个行政监督机制的行政机关有专门的,比如审计机关,还有行政监督机关等等,要完善这些监督机制,加强对行政机关的监督制约。这是关于建设法制政府,按照这个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要求,国家政府应该努力做到的。

第四,健全司法体制与制度。在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任务中间,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健全司法体制与制度,我们国家的司法体制,大家要知道我们有专门的司法机关,我们有一系列的司法制度,这里面体制方面、制度方面还需要哪些健全,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非常重要的任务。要完善司法体制,必须要做到司法公正,违法必究,实事求是,有错必改,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首先必须以政治体制改革为先导,就是司法体制改革不是孤立进行的,必须与政治体制改革同步进行,必须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政治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大局。其次是必须有利于加强党对司法工作的统一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它不仅仅是对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要行使领导权,他还要对司法机关行使领导权。第三是必须有利于巩固和完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加强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司法机关的法律监督。因为人大常委是国家的权力机关,它有权监督司法机关的工作。第四是必须有利于充分发挥司法机关的职能作用,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司法权力,维护法律尊严和司法统一,实现司法公正与效率,保障社会公平与正义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这是关于司法体制改革的问题。

第五,要完善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一个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职能,我刚才已经提到过的,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对政府,法院,检察院的监督要经常化,制度化。第二个要充分发挥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作用,切实保障检察机关对行政机关与人民法院的法律监督权。第三,进一步完善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机制,行政机关我刚才提到,切实发挥行政监察机关,审计机关的监督职能。第四是高度重视,大力完善社会监督体系与制度,包括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以及新闻舆论的监督等。

第六,培植社会主义法律新型文化。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社会主义新型法律文化的培植最重要的任务是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精神。同时要树立社会主义法制理念,社会主义法制理念包括五项内容: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社会主义法制理念的提出是我们党的一项重大的决策,那么要树立这样的法制理念,不断提高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能力。这是我们讲的第四个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任务,一共有六项任务。

那么我们回顾一下,这一节我们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分别讲了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社会主义法律的体系,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和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任务,那么讲这些就是让我们领会社会主义法律国家的精神,来树立社会主义法制的理念,然后在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中间来发挥自己的作用,后面还有两个思考题,一是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二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第二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在正式讲课之前,先看两个案例,第一个是陈某因硕士论文抄袭他人成果,受到开除学籍的处分。某高校的在读硕士研究生,在网上看到一篇论文与自己的选题相同,写的也很好,就把该论文掐头去尾,将两千多字的原文就搬到自己的论文中去了,毕业论文交上去后,学校请校外专家来评审,正巧,那篇论文就是这个专家的文章,陈某的抄袭行为被发现了,被学校处以开除学籍的处分,他后悔不已。自己虽然是个硕士生,但法律知识缺乏、法律意识淡薄,如一开始就知道会产生这么严重的后果的话,他就不会抄袭了。第二个案例也是讲大学生的,是女大学生依法维护肖像权。张某是一个女大学生,长相较漂亮,因此也爱

照相,一次在一家照相馆照了张艺术照,照得很满意,过了一段时间,她的一位同学告诉她,你的那张照片放得很大很大,放在照相馆的橱窗里了,做广告,张某就认为照相馆的行为侵犯了她的肖像权。她就跟照相馆交涉,提出两个处理方法,一是把照片从橱窗里拿下来,赔偿她3000元精神损失费,另一个是与她补签一个肖像使用协议,使用期2年,费用是5000元,后来双方协议照相馆使用她的肖像三年3000元钱。下面我们简单评价一下这两个案例,前一个陈某虽然是研究生但他法律意识淡漠,剽窃他人的成果,所以受到法纪的制裁。张某虽是一个本科生,但她的法制意识较强,能够运用法律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利,所以这两个案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大学生树立法制观念的重要性。

我们大学生应树立社会主义的法治观念,要树立社会主义的法治观念,我们首先要了解几个基本的概念。首先什么是观念,辞海对观念这个有两个解释,一个就是看法、思想、思维活动的结果;另一个解释是,它是一个外来语,从希腊文翻译来的通常是指思想,有时也指表象或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的形象。我们认为后一种解释与我们的课程比较相近。第二个我们再讲讲什么是法治观念,它是指以人们的法律观、法治观和法感情为基础的一系列法律观念,它是人们在参与有关法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从自身认识发展的内化与积淀,是主体将自己的经验和片段的法律知识加以组合的结果。它是法治的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也是法治得以建立的一个思想基础。我们接着讲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法治观念,在讲这个概念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我们上节课讲到的有关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本质的一些知识,从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来看,从法律所体现的意志来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的体现;从法律的实质内容来看是我国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具有鲜明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从社会作用来看,是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一个保障。因此在我国国体是社会主义国家,法律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前提下,我们要求人们所形成的法律观念他能够适应以下三个方面的需要,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能够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其他事业建设的需要,我们把这种法治观念叫做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具体包括三点内容,一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观念;二是权利义务观念;三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这三个观念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讲的主要内容。下面就就讲第一点内容。

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观念

(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我们看看领导人的谈话语录,毛泽东说: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成了国家的主人。再看看邓小平怎样说的,他说: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江泽民说:没有民主和法制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我们党三代领导核心对民主法制都有许多言论,观点基本相似,为什么呢,他们都是一脉相承的,为什么党的三代领导核心都作出上述论断呢,这是因为它是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是社会主义的内在属性和本质要求,这句话通俗一点的说你要搞社会主义就得搞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或者说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你不实行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你就谈不上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因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就是让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的民主就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是行使国家和社会主人的权利的方式,社会主义法制它是人们当家作主、国家和社会主人权利的强有力的保障。所以民主与法制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是社会主义的内在属性和本质要求。第二点,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现在正在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它有三大目标,即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三大目标,其中的第二个目标就是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就包括两个方面:就是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所以我们说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这是第一个

问题。

第二个是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建设的一个根本保障。为什么说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党的领导,胡锦涛关于这个问题有一段讲话,他说: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胡锦涛同志对党的领导作了非常精辟和深刻的揭示,我就不再多说了。那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呢?我们先看江泽民同志的一段话。“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是江泽民同志对我们党的先进性的概括。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呢?首先就是由党的先进性决定的。其次,共产党能够成为执政的党又是历史的选择。我们可以简单回顾一下我国的近代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我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这样一个国家,我国是有着很强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国家,有许多仁人志士纷纷起来救国,最早的有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虽然太平天国打的轰轰烈烈,但最终失败了,它说明农民起义救不了中国。过了不久,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维新希望通过资产阶级改良来挽救中国,但只搞了一百来天就失败了,所以叫百日维新。这证明资产阶级改良也救不了中国。再后,由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他首先有一个巨大的贡献,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这次革命最终也没有成功,这说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救不了中国。只有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无数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才取得了个革命的成功,建立了新中国。所以中国共产党能够走上历史的舞台,它是一个历史的选择。坚持党的领导它是人民的选择。我们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战争时期,武装条件非常差,为什么能打胜仗呢,主要就是有人民的支持。所以我们把它叫做人民战争,就是人民的支持、甚至是人民的直接参与进去,才取得战争的胜利。新中国建立后,我国一直搞社会主义建设,在5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特别是改革开放的20多年,我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有了明显增强、国际威望有了明显提高,我们无论走进城市还是来到乡村,都会感觉到社会主义、搞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因此也得到了人民的认可和人民的衷心拥护,包括我国的民主党派也都拥护我们党的领导。党能够走上领导岗位是人民支持的结果。所以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三是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实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执政本质,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健康发展。我们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的动员和组织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一个基本方略,党领导人民通过国家权力制定宪法和法律,又领导人民通过各级国家机关执行和实施法律,所以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够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执政本质,才能够保证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健康发展。

四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既要坚持党的领导,也要改善党的领导。在实行改革开放的情况下,我们还面临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问题,怎样来搞好社会主义建设、怎样搞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如何建立社会主义的法制国家,这都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所遇到的新问题,我们党是执政党,那么执政党怎样来防止腐败产生、搞好廉政建设,这也是党面临的新问题,所以说坚持党的领导前提下,还要完善党的领导。但是我们说,坚持党的领导和改善党的领导它是辩证统一的。我们加强党的领导,有助于改善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更有助于加强、巩固党的领导。这就是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

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关系。

我们刚才讲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是政治文明的两个方面,这两个存在着非常亲密的关系。这种关系存在两个方面:

一是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着社会主义法制的性质和内容。首先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只有工人阶级领导人民通过革命的手段建立了国家政权,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这样一个事实之后,才可能把自己的意志通过国家权力机关上升为国家的法律,比如说,新中国1949年10月份成立,而我国的第一部法律是1950年颁布的婚姻法,比1949年是后的,所以先有民主后有法律;其次社会主义民主的性质也决定了社会主义法制的性质。我们都知道有什么性质的国体就有什么性质的民主,有什么性质的民主就有什么性质的法制,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保障人民民主是国家不可动摇的一个政治原则。这个原则决定了社会主义法制必须把体现和保障人民民主政权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是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实现途径。首先什么是保障,社会主义法制它确认和体现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之下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所取得的胜利成果,那怎么样巩固这个成果呢,它就必须借助社会主义法制将它制度化、法律化、程序化,使它上升为国家意志,同时怎么样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也需要借助法律的力量使它规范化、定型化;二是社会主义法制它保障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法制它规定了人民享受社会主义民主权利的范围、程序,使民主在现实中能过真正得到实现,它还规定损害和破坏社会主义民主的不法行为的制裁和措施,谁要破坏社会主义民主权利就要用法律手段去制裁他,就为社会主义民主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保障。所以社会义民主

与法制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观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观是社会主义国家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公民应该具有的基本的法治观念,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和影响,很多人无论权利意识还是义务意识都很淡薄,因此就不能正确对待权利与义务。如何树立法律的权利和义务观呢?我们要正确理解法律权利义务的性质以及它们的关系,还有正确履行义务与行使权利的方法,这样才能树立社会主义的法治观。

第一个问题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性质。(投影)这两者是关系密切的一对概念,应当从两者的相互关系来理解它们各自的性质,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性质:

首先从来源来看,无论是法律权利还是法律义务都由法律明文规定。一般来说,在座的各位也好,每个公民也好拥有哪些权利要履行哪些义务主要由法律具体规定出来。我们举两个例子,我国宪法第3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剥夺或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搜查公民的身体。这就是宪法有关公民人身自由权的保护的规定。这个规定非常详细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由权,除了公检法按照法律可以限制公民的自由之外,其他的组织和个人都不能限制我们的人身自由。我国宪法第5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的义务,这就是公民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的明确规定。当然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主要由法律的明文规定,但还有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现象,有些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是我们可以从法律当中推导出来,我们称之为默示的或推定的权利义务关系,比如说迁徙自由,即迁户口的自由,我国现行宪法中没有这样的规定,以前的宪法中有这条规定,由于现实生活中做不到实现不了,所以82宪法将其去掉了,没有作出迁徙自由的明文规定,但是也没有法律禁止迁徙自由,从法理上来说法律没有明文禁止的东西也是一种权利,但这种权利的实现要有更为严格的条件,为什么我国现行宪法没有作出迁徙自由的明文规定呢。主要是为了防止大城市的人口过多造成城市秩序混乱的现象,没有规定迁徙自由并不是说任何人都不能把户口迁到这里,比如很多同学考上了北京、上海的大学,那么能否把户口迁到北京、上海呢?可以的,那么我们毕业后在北京、上海找

到了工作能否将户口永久地留在哪里呢?当然可以。所以说这样的权利法律虽没有明文规定但我们还是有这样的权利,但实践起来要比有明文规定的难度大一点。这是第一点,从来源看权利和义务主要由法律来明文规定。

第二点从基本内容来看,法律权利即为利益或自由,法律义务则是谋种约束或负担。法律通过规定某种法定权利使我们获得了某种合法的利益和自由,法律权利就是我们可以做也可以不做一定的行为,还可以要求他人做或不做一定的行为,做与不做一定行为是法律术语,通俗解释,比如说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有休息的权利,休息主要是双休日来休息,星期一到星期五是要上课的,在双休日可以休息,但也有同学在双休日不休息,他到外面勤工俭学,可不可以呢,也是可以的,因为这是自由你可以做也可以不做,由你自己来决定,我们的休息除了双休日之外还有晚上要休息,晚上休息老百姓一般来说晚上十点钟以后就要睡觉,但如果某个人住宅下面还有一些商店还在营业不断地放音乐影响他的休息,他有没有权利要求商店不要放音乐了不要吵了,可以不可以呢,这也是可以的,所以说这就叫法律权利,可以做或不做一定的行为,你还可以要求别人做或不做一定的行为。法律义务也包括两种义务,一种叫作为义务,就是要主动去做,还有一种叫不作为义务,即不能做某种行为的义务。作为义务要求人们依法做出一定的行为,比如依法纳税、依法服兵役,现在部队也在大学生中征兵,假如说你被选上了那就应该依法服兵役,尽自己的法律义务。不作为的义务就是要求人们依法不得做出一定行为,比如做生意的人不能假冒别人的商标,管理公共财产的人不得挪用公共财产,大学生学电脑的不能充当黑客去把别人的合法网站去黑掉,这个是不行的。所以,从基本内容来看呢,法律权利是一种自由或利益,法律义务是某种约束或负担。

我们再看第三点,从范围来看,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都有明确的界限。法律规定的权利义务的种类及范围都要受到物质生活条件、政治文明程度以及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一般来说以社会承受能力为限,我能保证什么就规定什么,实现不了规定了也是一句空话,所以一般来讲都是以社会承受能力为限的,比如说我们前面讲到的迁徙自由,我们国家的国情决定了我国目前还实现不了所以就不做这方面的规定。现在也有不少的人提出搞市场经济,人口流动大,呼吁规定迁徙自由,或说大城市也要设立绿卡制度,但还是时机不成熟没有真正实行。其次每一项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都有一个明确的法律界限,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都应当在法律界限之内进行,比如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集体、社会和其他公民的自由和权利,这是对行使权利划定的范围。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相互关系

从法律的历史实践来看,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存在多方面的复杂关系,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结构上的相关关系,二是总量上的等值关系,第三是功能上的互补关系。

先看结构上的相关关系,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法律权利表征利益,法律义务表征负担,前者是主动的后者是被动的,是法律事物两个相互对立的方面,同时二者又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任何一方的存在都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所以马克思说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因此结构上相关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第二点二者在总量上等值,一个社会它的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在总量上总是相等的,在一个社会当中,无论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如何分配,也不论社会成员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是如何的不平衡,也不论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法律条文的数量是否相等,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在总量上总是相等的,在具体的法律关系当中,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又是相互包含,法律权利的范围就是法律义务的界限,法律义务的范围就是法律权利的界限,比如我们经常听到合同,合同是由甲乙双方共同签订的一种协议,甲方和乙方都有权利和义务,甲方的权利就是乙方的义务,乙方的权利就是甲方的义务,它们在总量上总是相等的。有的同学会想合同

中甲乙权利义务等值的我能理解,但现实生活中还有单方面的法律行为,这里的权利义务是否总量上也是相等的呢?应该还是对等的,比如,有甲乙两个人,甲欠了乙一万块钱,乙是权利人,甲是义务人,现在乙单方面地免除甲方的债务,乙方就等于是放弃了一万块钱的权利,甲方就等于是获得了一万块钱的利益,是不是等值呀,还是等值的。所以说权利和义务在总量上还是等值的。

第三点它们在功能上是互补的这么一种关系,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各有独特的特点同时总量上又相互补充的一种功能,法律义务以强制某些积极行为发生防止某些消极的行为发生这样的特有的约束机制来建立社会秩序,比如我国婚姻法有这样的规定父母亲有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法律作出这样的规定以后就有助于维护稳定家庭秩序,这就是说法律义务有自己独特的功能。法律权利来说,它以利益导向和激励机制,有助于实现自由,如大学生中有贫困生,他们也要交学费,没钱怎么办么,就是实行助学贷款制度,有助于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所以权利义务都是社会基本的价值目标,法律义务权利对于社会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所以法律权利义务存在着这么一些关系,大学生怎样养成法律权利义务观

我们有这样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相统一。首先我们要树立权利意识。我们国家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法律赋予人民许多的权利,是人民国家主人翁地位的体现,作为国家的主人我们首先要知道我们拥有哪些权利。比如说,我们都是消费者,在消费时我们有哪些权利呢,按我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我们有安全权、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获得赔偿权等等,共有9大权利,在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时就可以正当的行使这些权利;其次呢我们还要掌握维护合法权益的正确的方法,比如购买商品的时候,一般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但千万不要忘了还要索取票证,同学要想,又没人给我报帐,我要发票干吗,我们说有了这个观念就大错特错,发票他是证据,证明你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购买这个商品的,它对于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如我们很多的同学都有MPS,假如,你没有开发票,买来两天就坏了,找商店索赔,如果你没有发票,商店可以不承认,为什么,MPS是一种通用商品,这个店有买,另一个也有,你怎么证明是在这个商店买的呢,没有发票就证明不了。另外现在很多商品都实行三包服务,很多家用电器都有,一星期包退、一个月包换、一年保修,你有发票就能接受这种服务,没有就接受不了。假如我们买到了假货,有的商店会按消法给你赔偿,也有少部分可能不给你赔偿,不讲道理,怎么办么,我们学了消法,就知道一些正确的途径。比如可以找消协,可以打电话12315;还可以找工商,还可以找法院,这些都是正当的途径。假如有的同学去找商店,商店不讲理,一气之下把橱窗给砸了,商品给砸了,这种方法对不对么,商店卖假冒伪劣商品它违法,你砸商店就是你违法,所以我们既要有权利意识又要掌握维护合法权益的方法。

我们要树立义务意识,懂得自己要履行义务哪些法律义务。我们刚刚讲义务有两类,一类叫作为的义务,一类叫不作为的义务。对于作为义务来说,不仅要按质按量完成,还要按时完成;依法纳税是作为义务,首先要足额交税,否则就是偷税漏税,其次还要按时交税,必须在规定的时间里去交税,否则税务机关要处罚我们滞纳金,如偷税漏税数额比较大就要承担法律责任。我国有个很知名的女演员,她的企业偷税漏税,尽管她很知名,一样要受到处罚,大家都知道她是谁。对于不作为义务,不作就是自觉履行义务,因此千万不要去做,如果作了就可能成为一失足成千古恨这样一个状况,有的人十年寒窗好不容易考进了大学,却因为一时的贪念,却落得坐牢的结局。2004年的时候有个大学生因为抢劫路人的铂金项链,这个人姓樊,被广州立湾区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当年21岁,某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的学生,在7月21日晚作案,在逃跑中被抓获,他追悔不已。这个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哪些后果呢,第一个是非常明显的,一年的牢狱生活,第二个是他将丧失作为一个大学生的身份的学籍,按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

在校大学生有故意犯罪行为,则开除学籍。三、他这一辈子不能当国家公务员,按公务员法的规定,报考公务员必须是没有犯罪记录的;第四他这一辈子不可以做教师,教师法规定有犯罪记录的人不可以做教师,有教师资格的人犯罪也要丧失教师资格。第五对于他做以后的工作也会有一点影响,如到企业去要不要看他的履历,也要,可以想象,他是较容易进企业还是比较难?所以有的时候,一时糊涂,一失足就成千古恨,不作为的义务要求,我们千万不要去做。另外对于权利和义务我们还要有一个正确地认识,在一个人的不同发展阶段,获得权利和履行义务并不是完全对等的,为什么,从出生到现在,大家基本上还是处于索取阶段,还没有对社会、别人尽义务,我们的权利来源有两个,一是你的父母亲尽的义务,还有是社会对你们尽的义务,比如说受教育社会给我们提供了方便,义务教育费是社会承担的,现在是高等教育,虽然你交了学费,但是就整个培养费来看,学费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是社会承担的。所以将来我们不要忘了孝敬父母,不要忘了回报社会。

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

(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的来源。它首先是由资产阶级提出的,这个观念的提出对于否定封建的等级特权、等级制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具有比较好的积极的意义。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人们经济、政治、社会地位的不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奠定了经济、政治、文化的现实基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因此不仅得到了社会主义的承认,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且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一个重要的基本原则之一。这是第一点简单介绍这一下这一观念来源。

(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的具体内容

有两点,第一点公民在守法方面一律平等。它要求所有的公民都平等的遵守法律,按照法律规定平等的享有权利,平等的履行义务。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不承认有任何特权的公民、任何免除法律义务的公民,大家平等的享有权利,平等的享有义务。

第二,公民在适用法律上是一律平等的。要求国家的行政机关以及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的时,对于任何公民不论她的民族、种族、性别、出身、职业、教育状况、财产状况等等,都要平等的看待,保障每一个公民的合法权益都能够平等的受到法律的保护,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平等的受到法律的制裁,比如说老百姓犯罪要受法律的制裁,高官犯罪也同样要受法律的制裁,大家都知道,前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克杰都是高官,但犯罪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所以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也是人人平等的。

(三)第三我们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个观念要有一个正确地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方面,要做的比资本主义更好,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如何真正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呢,现实和理想还是有一段距离的。

第三节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俗话说皮之不在,毛将焉附,有国才有家,有家才有我,国家安全涉及到国家的根本的利益,关系到国家的生存和发展,那么什么是国家安全?我们国家安全的现状又是如何呢?为了维护国家安全我们制定了哪些法律法规?我们大学生又能为国家安全做哪些事情?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有关国家安全的问题,第三节增强国家安全意识,这一节我们家三个大问题,一是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二是掌握国家安全法律知识;三是履行维护国家安全义务。

一、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

说到国家安全大家能想到那些词汇,比如说:战争、流血、间谍、策反、有没有人想到非碘,沙尘暴,那么这些都属于国家安全的词汇,那么什么是国家安全呢?

(一)国家安全的定义

国家安全一般是指一个国家不受内部和外部的威胁、破坏而保持稳定有序的状态。

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前提,国家安全可以分为传统的和非传统。传统的国家安全,把国家安全理解为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国家安全的提法来源于冷战时期思维和国际关系学和政治地缘理论,那么大家都知道,在冷战时期,美苏两国争霸世界他们在政治上对抗,军事上军备竞赛,世界各国都非常紧张,害怕因为他们的竞争,而引起世界战争,那么各个国家关注的是什么呢?他们关注的是主权独立,领土安全,政治稳定的问题。就是我们所说的传统的国家安全观,苏联解体以后冷战结束了,各个国家被战的神经也松懈下来,世界各国都认为发生世界战争的可能性大大地减小了,于是世界各国开始追求新的世界秩序,那么,这种新的世界秩序和世界格局,着重在世界政治经济上而不是在世界政治军事上,纷纷转向以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许多国家开始关注非军事因素引起的国家安全问题,比如说经济危机、恐怖主义、种族冲突,环境恶化、能源短缺、毒品交易等,但是这些问题相对与传统的外部军事威胁,被称为非传统的军事安全,新的国家安全观不仅包括传统的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还包括经济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公共安全等的。我们了解了它的定义我们还要知道公共安全有哪些特征?

公共安全的特征:假设性和复杂性。

假设性,即国家安全问题的提出具有预见性和防范性。关注和研究国家安全目的在于监测国家系统中可能遭受攻击和出现问题的脆弱环节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比如说冷战时期美苏各以对方为假想敌,我们国家目前提出能源战略,就基于我们国家目前的能源危机提出来的。

复杂性,既影响国家安全因素众多,层次多样。也就是说国家安全问题是科技研究的前沿问题,复杂性可以从两个角度的来看,即从影响因素来看,影响国家安全因素,既有传统因素也有非传统因素,还有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交织在一起而且相互作用,而且这些不同的因素在不同的阶段表现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激化诱发和的环境临界点也是差异很大,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背景的国家关注的焦点也是不一样的,他们对国家安全的判断标准也不同,比如说,美国关注的是恐怖主义,拉美国家关注的是内部冲突,还有毒品问题,大家看这美丽的花,但它是害人的毒品罂粟,中国关注的是什么呢?中国关注的是人口问题和能源问题,大家看这幅图,滚滚的人流,这是从它的因素上来看,另外一方面复杂性还要从它的层次上来看,一般来说,从国内国家国际三个层次来考虑的,也就是说,安全的目标全局化与区位性并存。既有每一个国家自己关注问题,也有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如果仅从本国的利益出发考虑,不利于各国合作解决国际安全问题,且有损国家安全,比如说,世界各国可以联合的反恐,联合打击跨国犯罪等等国家安全问题的复杂性还表现在常有国内问题国际化,本来是主权国家的内部问题,比如说民族问题、种族问题,民族问题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被国际化,成为强权政治干涉国家主权干涉别国内政的借口,进而转化为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比如说南斯拉夫民族问题,成为导致国家安全战争的导火索,这是我们讲的国家安全的特征。第二个问题我们介绍国家安全的内容。

(二)国家安全的内容

邓小平说:国家的主权、国家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对于这一点我们比过去更清楚了。

那么我们国家安全吗?中国和美国会有直接的军事冲突吗,我们来看一下地图,中美是世界上在两个半球的国家距离遥远,真的我们再看这幅图,遥远吗?冲绳美军基地,关岛美军基地,冲绳美军基地距离台湾600公里,关岛距离中国大陆2,900公里,这个距离对于现在的技术已经不是距离了,而且大家知道现代战争距离已经不是问题了,我们看看我们国家周边的态势,我们看日本,日本的走向是中国周边态势一个分

量最重的一个要素,日本对中国安全的最大威胁来自他可能重走军事大国之路,在日本海上自卫队的综合战斗能力,已经超过俄罗斯的太平洋舰队,再来看朝鲜半岛,如果朝鲜半岛统一,而美国不从韩国撤军,无疑是对中国安全利义的损害,我们看东南亚,我们与东南亚各国既有利益一致的方面,也有在南海问题上主权的矛盾,我们国家奉行主权归中国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政策;这是一些关于的南海的资料,同学们课后可以看看,接下来我们看印度,印度认为中国是它竞争对手,我们再来看中亚地区,这一地区有100多个民族,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10分突出,恐怖活动频繁,对中国的安全是有一定的影响的,大家都知道新疆的东突问题,还有这一带涉及到我国未来能源安全问题,再说美国,冷战结束以后,战略重点由原来的联合中国,到现在的遏制中国,他们不愿意看到一个强大的中国在东方崛起,所以,我们要根据不同的国家地区采取不同的政策,因此我们说要树立新的国家安全观。

1.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

政治安全是指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形势保持稳定,不受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和颠覆。

国防安全是指国家的领土领海和领空完全,不受外来军事威胁和侵犯。必须强调的是安全因素的广泛化,而忽视了政治安全和军事安全,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与核心支柱。没有政治安全和国家国防安全,就根本不可能有国家安全。只有政治稳定国家才能生存和发展,军事强大了才能与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交流中得到公平的待遇。大家知道弱国无外交。

2.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

是指国民经济能够抗御国外各种经济风险而保持平稳有序运行的状态,包括金融安全、能源安全、贸易安全、粮食安全等。特别是随着国际全球化的深入,国家间的这种态势,日益加强,很难一荣俱荣,却一损俱损,一损俱损,多米诺骨牌效应,在所难免,我国经济实力迅速增长是有目共睹事实,但仍然有许多问题困扰着我国的经济安全。我们来看一资料,中国科学院的一项研究报告:结论:中国国家经济安全程度还不高,90年代以来,中国国家经济基本处与低度不安全区间,导致中国国家经济不安全的因素有:因人均粮食产量较低而产生的食物保藏问题,中央政府债务依存度高,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波动的影响,国际收支的大幅度波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较高的金融风险问题,政府对银行业务的介入,银行呆帐贷款比例相对较高,商业银行自有资本基金不足,导致金融安全系数较低,其他的还有国有企业亏损严重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和失业增加等。都是困扰我们经济安全重要因素。第三个我们讲一下科技安全。

3.科技安全

是指国家的科学技术系统能够有效的应对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威胁,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的能力和状态。科学技术是国家安全的科学技术支撑力量。因为大家知道现代战争打的是高科技不是拼人力,现代经济的增长,财富的增加,也是依赖于知识的积累和技术的创新,许多国家安全问题的解决,比如全球环境保护,防止核扩散、防止毒品泛滥和艾滋病的传播都需要依赖科学技术手段。

4.文化完全

说到文化安全,我想问问的同学们,你们是否看过进口的口袋书,我个人认为口袋书有许多是垃圾文化,在许多孩子还是喜欢看的,这就涉及到文化安全问题。那么什么是文化安全?文化安全是指一国人民能够独立自主地选择自己的价值观念、文化制度,独立自主地控制和利用自己的文化资源。在影响国家安

家的内政还要厉害,比如说美国的文化入侵,遍布世界各地,宣扬他们的价值观,它们的意识形态,因此我们说:独立的民族意识形态,是国家安全最重要的精神支柱。我们国家在文化安全方面也采取了很多措

施夫妇,大家看见报道:俄报报道中国限播外国动画片。这个报道说从9月1日起,每天17时到20时,所有频道都只能播放国产动画片,这道禁令显然能够抑制中小学生对外国动画片的热情,我们来看右上角,04年规定外国动画片只能占动画片市场的40%,其余均为国产动画片,中国队大众文化进行了全面监督,例如恐怖片已经从黄金时间段消失。这是我们国家采取一些对策。对我们大学生来说也有文化安全意识,因为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第五个我们来讲生态安全。

5.生态安全

说到生态安全你们想到什么?是社会想到今年春天北京的沙尘暴,还有松花江水被污染,这都是生态安全的问题,生态安全是指国家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能够维系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现阶段国家生态安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国土资源安全,水资源安全、生物物种完全、生态安全是政治和军事安全的基础。国土资源安全,国土安全资料,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00,000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沙化土地面积有1,740,000平方公里,进入90年代,则平均每年沙化土地24,000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土壤质量和生产力下降。水资源安全呢?全国300,000,000多人口喝不上标准的饮用水,说起大气安全,就会想到沙尘暴,看几幅照片,题目叫看一看真正沙尘暴,蔓天黄沙,冲天而起,滚滚而来,大气资料安全,五分之一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三人之一的国土面积受了酸雨影响,如近年来人人皆知的沙尘暴,20世纪比较大的爆发为60年代8次,70年代13次,80年代14次,90年代多达23次。这就是我们国家大气安全现状,再来看生物物种的安全,知道这是什么吗?这是椰子树林,海南遭虫魔袭击,椰树成光杆司令,太可惜了,这是遭受外来有害物种侵袭的结果,据联合国《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出的世界性濒危物种中,我国占189种,占世界总数的1/4据有关专家估计,目前我国的野生生物物种正以每天一个的速度走向濒危甚至灭绝。已有近500种外来物种入侵我国,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200亿元左右,同时,威胁着我国生物物种的安全。红脂大小曩,大米草,腐鼠,豚草、紫茎泽兰,空心莲子草,美国白蛾,一支黄花等等。而且,有害生物入侵我国呈上升态势,根据近年来中国环境质量报告书的报告,我国生态环境呈现出整体恶化、局部改善的基本格局,中国生态条件脆弱,处与经济高度增长时期的中国,人与自然的矛盾十分突出,因此必须增强全民的环境资源的危机意思,把生态安全作为一项战略目标,接见了我们讲社会公共完全。

6.社会公共完全

是国家预防、控制、处理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和突发灾害事故,以维护社会治安,保障社会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这是国家安全的内容我们就讲到这儿。接下来我们讲第二的大问题,掌握国家安全的法律知识,那么有关国家安全的法律有哪些呢、法律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必要手段,我们国家不仅在宪法刑法等等法律法规中,规定了维护国家安全的内容、而且专门制定了一批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法规,公民有承担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我们要知道法律法规是如何规定的,我们有哪些权利、我们有哪些义务,应该做事不应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等等,还有呢,违反了法律的规定要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那么具体的就来学习有关国家安全的法律知识。

二、掌握国家安全法律知识

(一)国家安全的一般法律制度

1.国家安全机关的性质

对敌斗争的专政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具有人民民主专政的特殊职能,对国内外的特务间谍,敌对组织破坏分子依法实施专政手段,维护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有哪些呢?应当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2.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及法律责任

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是指境外机构、组织、个人实施或者指使、资助他人实施的,或者境内组织,个人与境外机构、组织、个人相勾结实施的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的行为。具体包括五个方面:

(一)阴谋颠覆政府、分裂国家,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

(二)参与间谍组织或者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的;

(三)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的;

(四)策动、勾引、收买国家工作人员叛变、

(五)进行危害国家安全的其他破坏活动等。

我们来看一案利:北京某重点大学四年级学生李某在毕业前夕,被在校任教的美籍英语教师,美国中央情报间谍约翰德雷克斯策反,参加了美国情报组织,并为其收集我国的各类情报,约翰以帮助李某毕业后工作、担保出国、物质、金钱引诱,个人感情(二人同居)等手段将其拉下水,被发展为情报人员。国家安全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事情,对于大学生来说,毕业后想找一份理想的工作,出国深造,是我们的梦想,特别是现在就业压力比较大,大家对于出国留学的关注是比较高的,外国间谍组织,正是利用了大学生的这种心理,用各种手段进行腐蚀拉拢,许以各种诱惑,一些意志薄弱经不起诱惑的同学拉下水,成为为谍报组织服务的工具,那么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应当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

任何组织和个人进行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行为都必须受到法律追究。

《刑法》专门规定危害国家安全罪。五类行为12个罪名。包括背叛国家罪,分裂国家罪、煽动分裂国家罪、暴乱罪、颠覆国家政权罪、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资助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活动给罪、投敌叛变罪、叛逃罪、间谍罪、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资敌罪等具体罪名。第二个国防安全法律制度,知危者不危,妄为者必危,国防安全事关国家安危和民族尊严的支柱。

(二)国防安全法律制度

国防法是维护国家安全的专门法律,国防法规定的主要内容有:国防法的适用范围;国防的地位性质和原则;国家机关的国防职能;武装力量的组成、性质和建设方针、公民、组织的国防义务和权利等。国防的地位性质和原则:国防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国家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建设和巩固国防,实施积极防御战略,第二个原则:坚持全民自卫原则,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这是我们讲的第二个方面的知识。第三就是经济安全法律的制度。我国目前虽然缺乏有关经济安全的专门立法,但有关的法律法规都包含了经济安全的有关内容,具有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功能,具体有哪些方面:(三)经济安全法律制度

涉及外商投资方面的法律;涉及金融监管方面的法律:涉及能源管理方面的法律;与世贸组织相关的法律法规。在这些方面怎样体现了维护了国家经济安全的?我们先看一案例2006年8月16日参考消息题目是外资并购中国企业如火如荼。从题目上同学们可能会想为什么外资并购中国企业如火如荼?它们的并购对我们国家安全有影响吗?我国法律法规又是如何规定的?咱们国家外商投资法规定外商进入中国并没有规定其最高金额,只规定中外合资企业中外资企业不低于25%的经额就可以了,这也就是说进门的门槛儿比较低,我国是个巨大的市场对世界各国都具有诱惑力,但这并不等于说我们国家对于外商的进入没有限制,我们国家在外商企业中的设立原则程序等方面都具有负具体规定,首先看一想的投资领域,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我国在2002年4月1日起实施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及国务院颁布的《指导外商投资方面规定外商投资项目》,规定中,《目录》共列317个条目,分为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四类。其中鼓励类262条,限制类75条,禁止类34条,具体包括10个行业。法律对外商投资的限制,外商企业设立的原则,我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