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产业与中国经济增长的三大支柱

论产业与中国经济增长的三大支柱

论产业与中国经济增长的三大支柱
论产业与中国经济增长的三大支柱

精心整理产业与中国经济增长的三大支柱

中国新经济区划分

中国新经济区划分: 八大综合经济区构想 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陕西、山西、河南、内蒙古):最大的煤炭开采和煤炭深加工基地、天然气和水能开发基地、钢铁工业基地、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奶业基地。 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湖北、湖南、江西、安徽):以水稻和棉花为主的农业地区专业化生产基地及相关深加工工业,以钢铁和有色冶金为主的原材料基地,武汉“光谷”和汽车生产基地。 其他6个综合经济区分别为:东北综合经济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上海、江苏、浙江)、南部沿海经济区(福建、广东、海南)、大西南综合经济区(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大西北综合经济区(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 传统划分:

20世纪90年代末期起,中国陆续出台了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崛起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等区域发展战略。但中国地域范围广大、地理差别明显,为了使这些战略能够更好地落到实处,产生更大的成效,近两三年来,中国政府先后批复涉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天津滨海新区、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包括陕西、甘肃两省部分地区的关中-天水经济区、中国图们江区域、黄河三角洲等、横琴新区、安徽皖江城市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10多部区域规划和文件。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规划范围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和锡林郭勒盟(蒙东地区)。土地面积14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2亿。是我国东北边疆地区自然地理单元完整、自然资源丰富、多民族深度融合、开发历史近似、经济联系密切、经济实力雄厚的大经济区域,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东北地区现有林地面积4393万公顷,森林总蓄积量为37亿立方米,是我国森林面积最大的区域。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地分布区域之一。人均耕地面积0.309公顷,是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3倍。环渤海湾经济圈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 海峡西岸经济区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泛珠三角经济合作 西部大开发 中部崛起 重点流域综合规划 2008年10月,由苏、鲁、皖、豫四省20个地级市组成的淮海经济区第二十一届市长会议暨区域农副产品物流发展与合作论坛举行。 2008年11月18日,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表示,国家发改委将在2009年做好做好巢湖、滇池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的修改和论证,做好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辽和太湖等重点流域综合规划的完善和编制。 2011年5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长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长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范围,包括尚未纳入水污染防治规划的长江干流、长江口、汉江中下游、洞庭湖和鄱阳湖等5个控制区,涉及8个省(区、市)的408个县,流域面积63.3万平方公里。 沿海经济初步形成“三大四小”发展格局 “三大”是指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四小”,指北部湾、海峡西岸、江苏沿海和辽宁沿海。“三大”在改革开放后率先发展起来,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接下去还要扮演中国经济领头羊和体制改革探索者的角色;“四小”的经济发展程度和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有望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发动机。 服务“三南”,带动“三北” 沿海地区由于拥有港口、海洋、腹地等优势,又能发挥对内通道功能,影响、辐射和带动国内区域均衡发展,也是国内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从南往北看,珠三角、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开放,能发挥服务“三南”(西南、华南和中南)的功能,推动中部崛起、深化西部大开发。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能将台湾的优势辐射到海峡西岸地区,继而推动中部崛起。长三角开发开放能进一步拉动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江苏沿海地区开发开放,将为处于相近纬度的淮河流域和陇海一兰新一线经济带开辟一处更便捷、更宽阔的出海通道。天津滨海新区、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将有利于辐射带动“三北”(西

机械工程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重要关系.doc

机械工程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重要关系 .机械工程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重要关系摘要:机械工程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也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机械工业承担着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和生产工具的任务。 因此,机械工业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甚至决定着相关产业部门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水平。机械工业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振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关键词: 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关键因素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mportant relationshipAbstract: Mechanical engineering is the basic and supporting industry of national economic. It offers technologies, equipments and means of production for various departments of national economy. Therefore, the develop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has conclusive influence on relevant departments and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on promoting of national economy. Key word: Basic industry supporting industry key factor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现代制造业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营管理模式乃至社会的组织结构和文化。 由于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世界的制造业正在向中国转移,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的制造大国。我国在家电等若干产品的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但是在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设计、先进制造工艺和装备及现代化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八大经济圈格局重点

72 《科技与企业》杂志 2010年第11期 “八大经济圈”格局已现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相继实施了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区域发展战略,使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挥,国际次区域合作也取得显著进展,以城市群为核心的区域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未来,我国将以城市群为核心形成“八大经济圈”。 一、以城市群为核心的区域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我国的国土面积很大,但适合人类居住的空间并不多,我国的资源很丰富,但人均数量却不多,尤其是土地资源、石油资源及淡水资源属于短缺资源,所以,必须大力倡导集中发展、集群发展、集约发展,在人居环境比较好的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平原地区、东北地区及成都平原、关中平原,聚集大量人口和城市。近年来,高速公路的修建极大地改善了城市之间的交通状况,城市间的产业联系与经济合作不断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除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之外,还涌现出新的城市群。现已初步形成的城市群有: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川渝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 据统计,上述十大城市群的土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1%,2007年,人口所占比重为39%,而G D P 所占比重为66%。(参见表2。也就是说,十大城市群以十 分之一多一点的土地面积,承载了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创造了三分之二以上的G D P 。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未来发展潜力来看,十大城市群将聚集更多的人口,创造更多的GD P 。因此可以说:十大城市群是我国最有发展潜力的地区,是支撑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十大支柱。 除了上述十大城市群之外,以长珠潭

为中心的湖南中部、以合肥为中心的江淮地区、以长春、吉林为中心的吉林中部、以哈尔滨为中心的黑龙江东南部、以南宁为中心的北部湾地区、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天山北坡地区等都有希望发展成为新的规模较大的城市群。 这些城市群现在和将来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是我国经济要素集聚的地方。从GDP所占比重来看,承载人口的潜力还很大。在上述城市群地区, 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体系,保护并改善适宜人居住的生态环境,是我国的长远大计。建议在“十二五”期间,以城市群为单元进行规划,使之成为吸引经济要素,尤其是人口聚集的重点区域。 以上述城市群为核心,将形成若干经济区或称经济圈,如以长三角城市群为核心的大长三角经济圈,以京津冀、山东半岛为核心的泛渤海经济圈、以珠三角为核心的大珠三角经济圈,以辽中南城市群为核心的东北经济圈、以海峡西岸城市群和台北为核心的海峡经济圈、以长江中游和中原城市群为核心的中部经济圈、以川渝城市群为核心的西南经济圈、以关中为中心的西北经济圈,基本形成以城市群为核心的区域发展格局,城市群将起到辐射带动整个经济圈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在经济圈范围内,加强联系,加强 文/师宇 城市群 名称面积 (万平方公里 人口 (万人市域GDP (亿元长三角 10.97 8368.2846860.30 珠三角 5.44 2868.0225605.99 京津冀 18.27 7184.9425071.79山东半岛 9.28 5062.9919731.82 川渝16.67 9969.35 12969.63辽中南 9.71 3110.21

中国经济三大失衡趋于严重

中国经济三大失衡趋于严重 向松祚 2013-05-21 09:37:00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13年05月20日 从金融视角深入分析一季度经济数据,可以看到,中国经济三大失衡日趋严重。 首先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加速背离。一季度M 2增长15.7%,信贷增长14.9%,M 2净增额达到61951.2亿元,同比增长40.88%,M 2与G D P之比超过200%。社会融资总额新增61479亿元,同比增长58.09%。社会融资各分项指标亦快速增长。 同一时期,G DP增长7.7%,消费增长12.6%,出口增长8.4%。工业增加值增长9.5%,比上年同期回落2.1%。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7.2%,主要是因为上年同期下降5.2%。财政收入增长6.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7%。均远低于货币金融各项指标增速。 与此同时,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市场成交量和价格持续上涨,再严厉的宏观调节亦遏制不住上涨势头。一季度全国商品房销售同比增长61.3%,增速比上年全年加快51.3个百分点,新房和二手房价格全线上涨,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全年加快4.0个百分点。 虚拟经济异常火爆,实体经济相对衰退,形成“冰火两重天”。制造业产能过剩情况没有好转,钢铁、水泥、汽车、家电、机械、重化工、造船等主要制造业之开工率不足70%。许多企业销售不畅,经营困难,盈利能力萎缩。以钢铁为例,2012年全行业利润总额负增长,采选与冶炼业利润亦分别出现-1.02%以及-37.34%的下降。 导致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冰火两重天”的主要原因。一是宽松货币政策刺激流动性过剩,必然流入资产市场进行炒作。二是人民币汇率单边升值,国际投机热钱利用汇率升值无风险套利,加剧国内流动性过剩,推动资产价格上涨。三是实体经济许多行业产能过剩,迫使企业将资金投入到房地产和金融投机领域,以牟取比实体经济高得多的收益。

中国新经济区域划分

三一文库(https://www.doczj.com/doc/d28756853.html,)/总结报告/调研报告 中国新经济区域划分 6月中旬,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和政策》报告,提出了新的综合经济区域划分设想,把内地划分为八大综合经济区域。 在新的区域划分设想中,中部被一分为二,这是否会影响刚刚聚拢的中部的合力?新的区域划分设想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将会为重新洗牌的区域带来哪些影响? 为此,《经济视点报》记者独家专访了制订该区域划分方案的主要参与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刘锋博士。 经济视点报:新的区域划分设想将内地划分为“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并细分为八大综合经济区,这与以往的“东、中、西”划分方法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这次提出综合经济区域重新划分的背景是什么? 刘锋:区域划分是制定区域政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但由于历史和现实诸多方面的原因,中国各地区之间存在着发展条件和

水平的巨大差异。迄今为止,就区域划分而言,官方和学者提出了不下几十种的方案,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使用较多的还是“七五”计划时划分的“东、中、西”三大经济带的提法。目前,这种划分方法显得过于粗略,不便于深入分析区域差别和制定区域政策,难免产生政策上的“大而统”和“一刀切”。 “十一五”期间,为配合我国实行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区域划分需要建立相应的多层级体系和框架,以便于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区域政策。 经济视点报:在旧有的划分中,国家实行了非均衡发展战略,东部优先,带动中、西部发展的战略。重新划分后的区域内的经济合作,同以往区域间的合作有什么不同? 刘锋:总体上来说,有了大的经济区以后,在经济区内部,可以对经济区内的经济联合起到比较强的推进。 传统的三大地带差异比较大,现在就是考虑能不能有更具有分类指导意义的划分,更具有可操作性,像东北三省,东南沿海的上海、浙江、江苏等区域,要对整个区域的区域定位、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发展等方面作出具有综合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规划。 经济视点报:八大综合经济区域的划分依据是什么?

中国三大物流经济圈

中国三大物流经济圈现状及政策规划 一、长三角物流圈(1)主要物流园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物流崛起,始于上海浦东开发和开放。以上海为龙头,由江、浙两省14座城市组成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以共赢为目标,努力突破行政区划限制,通过区内资源的整合与调配,初步形成不同城市的定位和分工,区域核心 竞争力得以增强。 资料来源:MIRU收集整理 (2)物流规划及动态 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省市基本都已完成本地物流发展纲要或规划的编辑工作,并已进入实施 阶段。

资料来源:2005年《中国现代物流发展报告》、MIRU收集整理 上海重点发展和建成了4个(3+1)大规模的现代物流园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浦东空港物流园区、西北综合物流园区、洋山港深水物流园区;特别是洋山深水港物流园区一期工程水工码头全部完成,4条小洋山隧道已经贯通,全长32公里的东海大桥基础部分全部完成,主要从事相关海关业务的海关查验区、港区辅助区等已初具规模。 浙江以杭州湾为先导,主动接轨上海、错位发展、互补发展;公路、港口、航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实现全面进步;宁波、舟山等口岸通关实现全面提速。 江苏省政府2004年初投资规模150亿人民币启动大批新的物流项目,建设苏州白洋湾等物 流园和物流中心。 二、环渤海物流圈(1)主要物流园区 资料来源:MIRU收集整理 (2)物流规划 自2002年起,环渤海区主要省/市从土地、税收、资金、行业管理、对外开放等方面,纷纷出台鼓励性政策,以改善物流发展环境,先后制定物流发展规划。

资料来源:2005年《中国现代物流发展报告》、MIRU收集整理 环渤海地区主要省/市都在积极实施相关的物流规划。如天津市港口、机场、公路、铁路等物流节点的七个标性物流园区已经初具规模,12万平方公里的天津港散货物流中心、集装箱物流中心20万平方米示范区、保税区国际物流运作区20万平方米的示范区和9000平方米的的立体仓库、开发区20万平方米的海泰工业物流区、0.95平方公里的空港国际物流保税区、20万平方米的天津物流货运中心和邮政物流中心都已经成功运营;北京已完成空港物流园区和通州物流园区,正在进行道路和配套市政府工程建设;青岛前湾国际物流区建成 并运行等。 三、珠三角物流圈(1)主要物流园区

SPSS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划分分析方法

SPSS分析方法在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划分中的应用 10数计系《2》班:陈东东学号:1006111002 摘要:本文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和区域划分。首先采用各项统计指标建立指标体系,运用SPS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对我国的27个省和直辖市进行研究,分析各自的经济发展特点。根据已有信息,利用判别分析的方法来建立判别函数,并对选择的对象进行回报判别,用回报率说明了方法的合理性;再对我国的另外4个省和直辖市进行判别归类,宏观分析验证通过Fisher判别建立的线性判别函数的正确性。 《1》问题概述: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更是上了一个大台阶.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城镇的投资的加大和企业的增加,近年来各地城镇家庭收入逐年递增。城镇家庭的收入增加,必然会导致家庭消费支出总额的增加和家庭消费支出结构的变化。从最近几年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城镇地区对吃穿等基本生活资料的消费呈下降趋势,而对于文化教育及医疗保健的支出消费逐年递增。从城镇家庭收支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状况,以小见大,为决策提供一定的依据。 聚类和判别都是分类学的基本方法,而分类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学科。平时我们对事物的认识都需要对其进行分类。为了研究现阶段的全国经济发展各时间段的差异,我们需要对时期的经济指标进行分类,以便更好的做出下一步的经济策略。聚类分析是直接比较各事物之间的性质,将性质相近的归为一类,将性质差别较大的归入不同的类。判别分析则先根据已知的类别的事物的性质,利用某种技术建立函数式,然后对未知类型的新事物进行判断,将其归为已知的类别中。聚类分析事先并不知道对象的类别的面貌,甚至连共有几个类别也不确定。判别分析事先知道已知的对象的类别和类别数。本文以2010年国家统计年鉴上公布的全国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2009年)作为数据源,将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的原理运用到各个时期经济发展水平分类的研究上,对此问题进行统计分析。

中国四大经济圈

长江三角洲包括那些城市 上海市;江苏省的8个市:南京、苏州、扬州、镇江、泰州、无锡、常州、南通;浙江省的7个市:杭州、宁波、湖州、嘉兴、舟山、绍兴、台州。 “珠三角”的概念最早起源于九十年代初,九十年代后期,在“(小)珠三角”的基础上出现了“大珠三角”的概念。2003年,又提出来了“泛珠三角”的概念。至此,“珠三角”实际上涵括了“小珠三角”、“大珠三角”、“泛珠三角”三个不同层面既相互区分又紧密关联的概念。 (一)“小珠三角” “珠三角”概念首次正式提出是1994年10月8日,广东省委在七届三次全会上提出建设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珠三角”最初由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7个城市及惠州、清远、肇庆三市的一部分组成,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广东珠三角。后来,“珠三角”范围调整扩大为由珠江沿岸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江门、肇庆9个城市组成的区域,这也就是通常所指的“珠三角”或“小珠三角”。“小珠三角”面积为24437平方公里,不到广东省国土面积的14%,人口4283万人,占广东省人口的61%。2003年“小珠三角”GDP总值达11450.9亿元(1383.5亿美元),占全国GDP的10%。 (二)“大珠三角” “大珠三角”有两个不同的概念,一指“小珠三角”和港澳,另一是指粤港澳。目前通常所说的“大珠三角”就是指广东、香港、澳门三地构成的区域。“大珠三角”面积18.1万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8679万,2003年GDP总值3287亿美元。以经济规模论,“大珠三角”相当于长三角的1.2倍。 (三)“泛珠三角” “泛珠三角”包括珠江流域地域相邻、经贸关系密切的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东9省区,以及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泛珠三角”面积200.6万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45698万,GDP总值52605.7亿元(6356亿美元)。其中,9省区面积占全国的20.9%,人口占全国的34.8%,GDP总值占全国的33.3%。

矿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矿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能源和原材料。然而,由于大规模的矿山开采导致了矿山废弃物数量的剧增。严重扰动了区域土壤、水、植物、生态环境,矿山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已刻不容缓。 1 国内外土地复垦的研究进展 在国外,早在19世纪末就开始了土地复垦的研究和实践,美国、荷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的土地复垦均取得显著成绩。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以来,矿区土地复垦的理论研究处于高潮时期。在生产实践中不但进一步完善了施工技术,还促进了对土壤改造、政策法规、现场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取得了大量的成果,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形成了庞大的技术产业。近年来,在矿山开采对土地生态环境的影响机制与生态环境恢复的研究;遥感与GIS在土地复垦中的应用;无覆土的生物复垦及抗侵蚀复垦工艺;矿山复垦与矿区水资源及其它环境因子的综合研究;清洁采矿工艺与矿山生产的生态保护等方面均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我国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工作起步于20世纪 70年代末,在80年代由于当时的政策和技术方面的原因,废弃地生态恢复工作总体上还是处于零星、分散、小规模、低水平的状态。1988年《土地复垦规定》的出台,使该项工作步入了法制轨道。我国土地复垦经历了从自发性零星复垦到自觉性有计划复垦、从单一型复垦到多形式复垦、从无组织到有组织、从无法可依到有法可依的巨大变化。但在矿种之间和区域之间均存在较大差异,煤矿、铅锌矿、铁矿的恢复率较高;小型矿山对土地的破坏十分严重, 生态恢复几乎为零。从复垦的效果来看,煤矿较好, 非金属矿次之,而金属矿山最差。近年来,我国也结合多个专业针对我国的矿山情况进行土地复垦技术工艺、政策与战略研究。对于废弃地的复垦技术不仅逐渐向生态恢复转变,还对修复后的土壤肥力以及各项指标进行了研究,使我国的废弃地复垦工作逐渐迈上了系统化、整体化和高效化相结合的生态发展阶段。 总体上看,由于我国土地复垦起步晚,土地复垦 8 常被认为是一种纯工程性的问题,参与研究的专家不多,再加上中国传统的“重术轻学”的思想,因而复垦理论远远落后于实践,与国际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 2 矿山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涵义 土地复垦就是恢复因采矿等破坏或影响的土地的生产力和经济利用价值,将其改造成为符合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要求,并与周围环境保持协调发展的活动。土地复垦是以恢复生态系统功能的土地利用为定义,同时又是一个具有物理学及生态学全过程的宽泛概念。 矿区生态重建是指对采矿引发的结构缺损、功能失调的极度退化的生态系统,借助人工支持和诱导,对其组成、结构和功能进行超前性的计划、规划、安排和调控,同时对逐渐逼近最终目标这一逆向演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跟踪评估并匹配相应的技术经济措施,最终重建一个符合代际需求和价值取向的可持续的生态系统。生态重建的生态学原理,最重要的是生态演替原理,即生态系统由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的有顺序的变化过程。同时矿山在生态重建过程中,还必须注意生物之间相互制约原理,结构稳定和功能协调原理,实现新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可持续循环利用。土地复垦强调的是矿山土地可利用能力的恢复,生态重建则在土地可利用能力恢复的基础上,强调建立一个和环境协调的、具有稳定生物群落的人工生态系统。土地复垦是生态重建的前期工程,而生态重建是土地复垦的最终目标,土地复垦应是生态重建中的核心部分。 3 影响因素 由于矿山自身条件各异,矿山复垦需要考虑的因素也很多,主要有: ①矿区地表特征:地形、地貌、水系、植被等; ②环境因素:气候、气象和城镇、居民区分布,矿山开采前该地区环境状况及矿山开采后可能造成的污染等; ③矿区地表地层的理化性质:厚度、有机质含量、pH值、盐渍度、土壤水分、渗透性、微量元素、抑制植物生产的有毒化学物质等; ④矿床开采方法、废石及尾矿的充堆方法及复垦的可能性, 采矿及复垦设备的通用性,复垦区再种植及综合利用的可能性,复垦周期与经济效益等。由于各矿床的赋存条件不同,故所采用的复垦工艺技术也不尽相同,应根据矿体的赋存情况和开采方法,统一计划,边开采边复垦,在复垦时充分

中国新经济区域划分【可编辑版】

中国新经济区域划分 中国新经济区域划分 6月中旬,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和政策》报告,提出了新的综合经济区域划分设想,把内地划分为八大综合经济区域。在新的区域划分设想中,中部被一分为二,这是否会影响刚刚聚拢的中部的合力?新的区域划分设想出台的背景是什么?将会为重新洗牌的区域带来哪些影响?为此,《经济视点报》记者独家专访了制订该区域划分方案的主要参与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刘锋博士。经济视点报:新的区域划分设想将内地划分为“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并细分为八大综合经济区,这与以往的“东、中、西”划分方法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这次提出综合经济区域重新划分的背景是什么?刘锋:区域划分是制定区域政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但由于历史和现实诸多方面的原因,中国各地区之间存在着发展条件和水平的巨大差异。迄今为止,就区域划分而言,官方和学者提出了不下几十种的方案,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使用较多的还是“七五”计划时划分的“东、中、西”三大经济带的提法。目前,这种划分方法显得过于粗略,不便于深入分析区域差别和制定区域政策,难免产生政策上的“大而统”和“一刀切”。“十一五”期间,为配合我国实行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区域划分需要建立相应的多层级体系和框架,以便于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区域政策。经济视点报:在旧有的划分中,国家实行了非均衡发展战略,东部优先,带动中、西部发展的战略。重新划分后的区域内的经济合作,同以往区域间的合作有什么不同?刘锋:总体上

来说,有了大的经济区以后,在经济区内部,可以对经济区内的经济联合起到比较强的推进。传统的三大地带差异比较大,现在就是考虑能不能有更具有分类指导意义的划分,更具有可操作性,像东北三省,东南沿海的上海、浙江、江苏等区域,要对整个区域的区域定位、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发展等方面作出具有综合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规划。经济视点报:八大综合经济区域的划分依据是什么?刘锋:考虑到中国的国土面积广阔,地区差异性大,区域划分需要建立相应的多级多类型的体系和框架,既有一级的经济区划,还有层次分明的次级区域,这将有利于政府统筹安排,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区域政策。从“十一五”规划的需要出发,为适应区域研究和区域政策分析之需,进行区域划分主要考虑以下因素:空间上相互毗邻;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结构相近;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经济上相互联系密切或面临相似的发展问题;社会结构相仿;区块规模适度;适当考虑历史延续性;保持行政区划的完整性;便于进行区域研究和区域政策分析。经济视点报:黄河中下游综合经济区域的定位主要是能源开采和奶业基地,但河南在这一地区内的农业大省的现实却没有考虑进去。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河南的农产品加工业不仅在省内,甚至在全国都有相当的影响。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这是否会影响某些未被列入规划的产业的发展?刘锋:目前的报告还只是一个很简要的定位,它并没有面面俱到地对一个区域进行较全面的阐述。比如,河南和山西划在了一个区域,但它们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一个是农业大省,一个是能源大省,要想使国家的某项具体政策在这一区域完全具有互通性还是比较难的,但总的来说,这比三大经济带的针对性更强一些。鉴于科学划分经济区域需要做深入系统的综合性研究,本

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现代制造业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营管理模式乃至社会的组织结构和文化。由于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世界的制造业正在向中国转移,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的制造大国。我国在家电等若干产品的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但是在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设计、先进制造工艺和装备及现代化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差距。一、中国机械制造业管理现状与特点 中国机械制造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和经验。但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成,由于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国外的技术、资金、产品大量涌入中国,中国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国内外激烈的竞争局面。竞争要求企业产品更新换代快、产品质量高、价格低、交货及时、服务好。这些市场竞争的武器与企业管理的模式、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密切相关。然而相当部分中国企业及人们的思想意识仍然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上述竞争武器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机械制造业与其它制造业的管理具有共性也有个性;机械制造业本身随着生产类型,生产批量,生产组织方式不同其管理方法存在差异;中国的制造业与发达国家相比,由于企业文化、法律、制度的不同也有其特殊性。 (1)机械制造业是典型的离散制造业,其管理软件根据企业的生产类型,生产批量,生产组织方式不同,需要不同的解决方案。这些制造类型的特征: 离散制造——不同的物料经过非连续的移动,通过不同路径,生产出不同的物料和产品。如汽车、机床、飞机、计算机、家电等。 流程工业——物料经过混合、分离、成型或者化学反应,物料大多连续地通过相同路径,生产出有价值的产品。它又分为连续生产、批量生产和混合制造几种类型。在管理上要求配方管理、副产品、联产品、多种计量单位,同一物品多个质量等级、批号跟踪、保质期等特点,一般用专业流程工业软件。 ·单件生产——产品按订单设计、按客户需求生产,产品很复杂。产品生产周期一般都很长。有时一个合同按部件多次交货。如三大动力厂(大电机、汽轮机、锅炉)重型机械、造船等。生产组织按工艺划分,设备是通用的。生产管理中除应用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整套方法外,需增加网络计划(项目管理),关键资源排序。这里CRM就并不重要。 ·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产品是标准的或选配的。需求可以是预测,或按订单生产,按订单装配。生产组织按工艺特征分车间、工段、班组,如铸、锻、铆、焊、车、铣、刨、磨、装配等。生产计划的特征是典型的MRPII加配置控制。他们也需要CRM,SCM等。 ·大批量生产——产品是标准或少数选配。需求主要靠预测,也考虑订单。生产设备是以物料(零件、部件)为对象组成一条条流水生产线。生产计划的特征是将传统MRPII与JIT混合制造,中长期计划和批量生产的零件采用物料需求计划MRP,执行计划采用JIT、看板(电子看板)、反冲库存、条码物料跟踪等计划。CRM,电子商务就很重要。 ·大规模定制——将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以满足不同客户个性需求和大批量生产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的优势相结合。生产组织仍是流水线,但产品配置是多种多样。在生产计划控制方面它需要结合MRP、JIT、配置控制等综合应用。是前两种的混合制造模式。 所以,企业生产类型不同,在选择ERP软件时要按这些不同的管理特征去寻找满足企业需求的软件。你是个年产10万辆汽车的生产厂,软件中没有JIT我看就不合适。你是个重型机械厂,他产品中没有项目管理,关键主件质量跟踪,我看也不行。另外,不同的企业管理的重

中国沿海三大经济圈经济增长分析

中国沿海三大经济圈经济增长分析 作者:仇立, Qiu Li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天津,300070 刊名: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TEACHERS'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8,53(2)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4条) 1.宋林飞2006年长三角可持续的率先发展 2006 2.上海市浦东新区统计局上海浦东新区统计年鉴 2006 3.戴相龙中国经济大讲堂 2006 4.沈坤荣.马俊中国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及其成因研究[期刊论文]-经济研究 2002(01)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周国富沿海三大经济圈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源泉——基于储蓄投资转化视角的实证分析-工业技术经 济2006,25(9) 本文从储蓄--投资转化的角度对东南沿海、长三角和环渤海三大经济圈的经济增长路径作了一个比较.分析表明,尽管三大经济圈的储蓄率、储蓄投资转化率以及投资效率各有差异,但相对于内地而言,充分利用自有的储蓄资源、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和金融市场的发育水平相对较高,无疑是促成三大经济圈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源泉. 2.学位论文李想我国东部三大经济圈经济增长的统计研究——基于国际竞争力经验分析视角2006 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地区与地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多,国际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国际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迅速增长,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地区面临的已经不再仅仅是同本国其他地区的竞争,而是来自全世界的竞争。这就要求一个地区必须要从全球视角来审视本地区竞争力的强弱,以及本地区的优势和劣势。目前,我国已形成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个经济圈,这三个经济圈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三个地区。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三个经济圈在全世界处于一个怎样的位置,各有哪些优势和劣势。本文将采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IMD)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把三个经济圈纳入IMD原有的60个评价经济体中,形成63个经济体,对我国三大经济圈的国际竞争力进行测度和比较。评价结果表明,三个经济圈在总共的63个经济体中处于中上游。三个经济圈相比,长三角竞争力最强,珠三角居中,京津冀竞争力最弱。但具体到各个竞争力要素和子要素上,三个经济圈分别具有不同的优势和劣势。分析表明 ,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是三个经济圈的共同优势,而且对竞争力的影响很大。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对于保持或提升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影响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和出口三个因素,通过建立模型探讨了投资、消费和出口在三个经济圈经济增长中的不同作用。最后,本文给出了促进投资、消费和出口的政策和措施。 3.期刊论文吴楠.刘保珺.WU Nan.LIU Bao-jun工业经济增长集聚弹性研究——对中国三大经济圈的实证分析-统 计与信息论坛2007,22(2) 产业集群理论正在继梯度转移理论、增长极发展理论后成为主导区域经济发展新型区域发展理论.在中国的工业化过程中,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随着其地区一体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制造业都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产业集聚,其制造业集聚程度与地域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经济增长都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因此,结合面板数据(panel data)模型的计量方法对中国三大经济圈的工业增长集聚弹性进行估计并就三大经济圈的增长集聚弹性差异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4.期刊论文武志惠.虞巧颖.申金升.WU Zhi-hui.YU Qiao-ying.SHEN Jin-sheng三大经济圈的物流业对区域经济 增长的实证分析-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1) 本文采用逻辑增长(Logistic)模型确定区域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数量关系,并以三大经济圈为例,利用边际分析和弹性分析计算出三大经济圈物流业的单位增长带来的区域经济的贡献.指出不同的物流业增长阶段,各区域物流业对区域经济增长有不同的贡献.决策者应当针对不同的阶段特征,制定正确的物流产业政策来促进区域物流业的发展. 5.学位论文武志惠区域物流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以三大经济圈为例2007 在新经济条件下,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愈来愈显示出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被喻为经济增长的“加速器”。现代物流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逐渐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 目前在我国被称为“重心区”和“增长极”的三大城市经济圈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经济圈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分析比较三大经济圈物流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对于认识物流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而制定积极、适宜的物流产业政策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定性分析现代物流与区域经济增长相关关系的基础上,采用计量经济方法格兰杰因果检验,对三大经济圈物流业与经济增长作用关系进行定量研究,明确现代物流的确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入逻辑增长曲线模型来描述现代物流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定量分析比较三大经济圈物流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并以此对三大经济圈的物流业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6.期刊论文张智勇.ZHANG Zhiyong不同经济增长圈的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13(2) 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理论揭示了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采用比较分析法,通过分析东部沿海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经济圈的城市商业银行的区域战略模式,指出不同经济增长圈中的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如地处长株潭经济圈核心中的长沙市商业银行要根据不同经济增长圈的优势采用不同的模式,采用引进战略投资者、区域化扩张等模式来实现与经济增长圈协调发展的目标. 7.期刊论文王砚羽.张卓.邹仁余我国三大经济圈自主创新系统结构研究-价格月刊2010,""(5) 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我国三大经济圈企业面临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挑战.以自主创新和自主创新系统理论为基础,探讨了自主创新网

中国经济现存的三大挑战

三、中国经济现存的三大挑战 1、投资过剩 目前,中国的投资在GDP(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高达47.8%,(中国GDP 中有差不多一半是投资)不仅超过其他国家的历史最高点(如日本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最高点是40%,韩国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达到最高点是40%,一般国家都是10-20%左右),而且也超过中国1958年“大跃进”时期的最高点42.8%。但是投资回报率却在不断下降,2007年我们1元钱投资能够产生0.35个GDP;到了2013年接近0.16;2017年1元钱的投资回报率恐怕不到0.1。(投资过度导致产能过剩) 2、债务过高 近几年中国的债务率(企业、家庭和政府的总债务率),不断上升。在2007-2008年占GDP的150%左右,现在已经是上升到230%。预计2017年社会总负债率将达到260%。(盲目追求速度和产值,大量投入了人力、物力就相当于投入了大量资金,资金则是靠借贷而来,借债支付。所负债务远超GDP总量) 3、产能严重过剩(与投资过剩相关) (1)制造业 2009年中国的水泥产量是14亿吨,当年的产能是19亿吨,近些年各省还在疯狂地建造水泥厂,生产的水泥占世界总量的51%。中国仅水泥产能过剩已达7亿吨。 另外,目前全球钢材产能过剩30%(高达7亿吨)。2015年中国生产钢材高达11亿吨(占全球钢产总量的47%),其中粗钢产量8.04万吨,比2014年下降了2.2%,整个行业产能利用率不足67%。2016年,却又出现了去产能与复产

潮并存的局面。可见去产能的任务相当艰巨。(去产能、复产潮是因为人民币贬值、全球内外市场价格不同) (2)房地产(上联系到水泥、钢筋,下联系到家具家居)

中国经济区域划分

中国经济区域划分 ——基于工业经济效益指标的聚类分析哈尔滨理工大学杨俊丽、范宇超、周伟超 目录 摘要 (1) 一、引言及问题的提出 (2) 二、研究现状及评价 (3) (一)国外研究综述 (3) (二)国内研究综述 (4) (三)评价 (5) 三、模型的建立 (5) (一)样本的选取和数据来源 (5) (二)工业经济效益指标描述 (6) (三)工业经济区域的聚类分析 (7) 1、聚类分析过程 (7) 2、聚类结果描述 (16) 3、各类工业经济区域指标差异分析 (18) 四、结论与发展建议 (22) 参考文献 (24)

摘要 从建国至今,我国经济区域划分的过程在不断变化,每一种经济区域划分都是从不同角度、适应不同需要、使用不同标准、在不同的层次上进行的,经济区域划分是制定区域经济政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评价和划分我国工业经济区域发展状况一直是经济学界、企业理论界关心的热点和重点。本文选择工业经济效益指标作为划分标准对我国工业经济区域进行重新划分,目的是为我国工业区域的划分提供新的视角,对工业发展的策略提供新的依据。本文运用我国现行的工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多元统计学中聚类分析的方法,从国家统计局网站搜集整理我国31个省份单元2007年的各省工业经济效益指标作为研究样本,对我国工业经济效益运行现状进行评价。选取2007年的数据样本进行聚类分析研究,根据各省的工业经济效益发展的相似性将我国工业区域进行重新划分,对新区域类型进行特征分析和研究。实证结果显示,我国工业经济区域按照工业经济效益情况可分为六类地区。最后根据理论论述和实证结果,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经济区域划分,工业经济效益,聚类分析

我国东部沿海三大经济圈产业结构比较

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 经济理论研究19 我国东部沿海三大经济圈产业结构比较 常彬强1 余宝林2 张磊 3 (1.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科学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16;2.河北省国土资源利用规划院,河北石家庄050514; 3.安顺学院,贵州安顺561000) 摘要:从三次产业结构、工业结构、第三产业内部结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四个方面对比分析了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状况,揭示其产业结构方面的差异,最后在比较分析结果的同时就其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 引言 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圈,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和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圈,是我国经济最具竞争力和最具活力的三个地区,各经济圈的发展继续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对于这样三个经济发达的地区,进行产业结构层面的对比分析和研究,以揭示其在产业发展方面的差异,找出其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源泉,发现其存在的不足和制约因素,互相借鉴、取长补短,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三次产业结构分析 (一)三大经济圈三次产业结构领先全国 三次产业结构可以反映区域伴随经济发展的资源分配结构及其经济发展的进程和水平。按照产业结构递变规律,建立在第二产业充分发展基础上的国家或区域,其第一产业比重越小,第三产业比重越大,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产业结构越先进。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三大经济圈第一产业比重较低,而第三产业比重较高,说明其产业结构具有一定的先进性(表1、表2)。 表1.2006年三大经济圈与全国三次产业构成比较(%) 地区GDP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环渤海100.29.650.739.9长三角100653.740.3珠三角100 6.450.742.9全国 100 12.6 47.6 39.8 资料来源: 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 表2.2006三大经济圈三次产业就业比重(%) 地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环渤海37.629.632.8长三角24.339.935.8珠三角32.930.736.4全国 44.8 23.8 31.4 资料来源: 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 (二)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优于环渤海地区 从表1可以看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第一产业比环渤海地区低约三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比重高约1 至2个百分点,这说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 构比环渤海地区先进,经济发展水平高。从表2也可以看出,三大经济圈当中,环渤海地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最高,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最低,这也说明环渤海地区产业层次最低。 (三)经济圈产业结构高度同构 从表1可以看出,三大经济圈三次产业所占比重十分相似。除环渤海地区第一产业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相差较大外,其他各组数据非常接近,这反映了三大经济圈在三次产业这样浅层次的结构方面区别不大,作为规模最大的工业,其所占比重也很相似,这说明三大经济圈产业结构呈现出高度同构的态势。 二、工业结构分析 (一)传统产业比重仍然偏大,深加工产业规模偏小,工业结构层次不高 支柱产业是当前经济总量中占有一定的份额,资本运营效率高、运营状态良好,有较高投入产出比率的产业,对于区域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贡献。因此,支柱产业的发展可以反映区域工业的概况。从各地的统计年鉴可知,环渤海地区技术密集型产业蓬勃发展。北京、天津两地的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强,其科技地位与其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为重要支柱产业的发展战略相匹配。而采掘、冶金、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产业在环渤海地区的河北、山西、辽宁、山东等仍然处于主体地位;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制造业比较发达,其中上海以深加工业和重化工业为主导,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明显;江苏的传统工业仍占主导地位,资本密集型行业具有优势;浙江省工业优势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纺织、服装等轻工业制造业较发达;广东省的支柱工业以深加工和轻纺工业为主,重化工业也占有一定的地位。虽然三大经济圈各省市主导产业不尽相同各具特色,但总的说来三大经济圈支柱工业中传统产业仍占重要地位,深加工产业规模偏小,工业结构层次不高。 (二)三大经济圈工业结构雷同 目前三大经济圈的工业结构中,都是以传统的轻纺工业和重化工业为主,普遍存在着工业结构相似度高,支柱产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