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形而上学第七卷解释

形而上学第七卷解释

形而上学第七卷解释
形而上学第七卷解释

《形而上学》第七卷

1---⑴一个事物能在几种意义上说是“存在”(1028a10)

1、一种意义是“事物是什么”或者一个“这个”【即,个体事物?】。(1028a12)

2、另一种意义是一种质、量或其他能作表语的范畴【例如,这个房子是白色的】。(1028a13)

【⑴的论证】

“存在”的这些意义中,显然,事物“是”主要指“什么”即事物的实体,[此种意义是“存在”的主要意义。](1028a15)……

其他的存在是在这个主要意义的“存在”的基础上的,如量、质、属性等等,它们都不是单独现实存在的或者能够脱离实体存在。(1028a19-20) (1028a24)量、质这些存在显得是更加真实的存在,是因为背后有某种确定的东西(即本质或个体)。实体是作为主语的,离开它就不会有“好与坏、“站与坐”。那么显然,是由于这个范畴【即1】的缘故,其他的范畴【即2】也成为“存在”。(1028a26-30)

【⑴的结论】

因此,主要意义的存在必定是实体。(1028a30)

⑵实体在所有意义上都是最早的(第一的)(1028a33)

【⑵的论证】

1、在时间上。因为其他范畴中都不能单独现实存在,只有实体能单独现实存在

2、在定义上。因为所有事物的定义中,必定包括事物的实体的定义

3、在认识的次序上。因为认识一个事物是什么(本质),比认识其量、质、位置等认识更为关键(1028a34-1028b2)

“存在是什么”也正是“实体是什么”这个问题,(1028b4)……我们必须研究这种意义的“存在”(1028b7)

2----究竟感性实体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分离而单独存在的实体

⑴人们都认为实体是物体,这是最明显不过的,所以动植物及其部分是实体;自然物体如火、水、土也是实体。实体的部分,或者由实体组成的事物,也是实体,如天空及其部分,日月星辰。(1028b8-13)

⑵【问题:除此以外,是否还有别的东西是实体?有,亚氏又列举了一些:】有人认为物体的限:面、线、点和单位是实体,(1028b17)……有人认为可感觉事物之外再无任何实体,有人认为可感觉事物之外有更多真实的永恒实体(如柏拉图派的数、理念)。(1028b19-20) 我们必须研究这些看法【(1)、(2)】的对错,究竟感性实体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分离而单独存在的实体。首先必须要描述实体的本性。(1028b28-32)

3---“实体”至少适用四个主要对象:①本质、②普遍,一般、③种、④基础(基质、载体)(1028b33-35)

基础就是由别的事物表述它,它却不表述别的事物。我们必须首先确定基础的本性。(1029a) 【论证】

⑴因为主要的承载事物的载体被认为是事物最真实的实体。实体在一种意义上是质料,在另一种意义上是形状【形式】,在第三种意义上是二者的组合。(例如,质料是青铜,形状是雕像的外形,二者的组合是雕像,具体的整体。)

如果形式先于质料是真的话,根据同样的理由,那么形式也将先于这二者的组合。(1029a2-6 ) 综上,我们简要说了实体的本性,实体不表述别的事物而是别的事物表述它,但仅仅这么说

是不够的,不仅不清楚,还使质料成了实体:(1029a7-11)

【理由是】,当所物体的东西(物体的属性、产物、潜在、长宽等量)都被取走后,剩下的就只有质料。如果质料不是实体,那它是什么呢?(1029a12-15)

【亚氏的反驳】:对于这个理由,我们的看法是,这些取走的东西与其说是实体,毋宁说它们原本就是属于实体的。如果取走物体的长、宽、高,我们就什么也看不到了。(1029a16-20) ⑵如果我所说的质料既不是个体事物,也不是某种量,也不是用来说明存在的其他范畴。(1029a21-22)……那么,基础最终不是一个个体事物,不是某种量,也不是其他的范畴。如果我们同意这种观点,就会得出结论———质料是实体。(1029a24-27)

【亚氏的反驳】:但质料不可能是实体,因为可分离性与“这个”都被认为主要是属于实体的。因而形式【具有可分离性?】、形式与质料的组合[即,“这个”,现实个体]会是实体,而不是质料【注:质料只能是潜在的,在这种意义上才是实体】。(1029a28-30)

⑶由形式与质料构成的实体能否不考虑,因为它是在后的,而且它的本性是明显的,质料在这种意义上也是明显的。(1029a30-33)

【亚氏的反驳】:但是我们必须研究这类实体【由形式与质料构成的实体,第三种意义的实体】,因为这是最令人费解的。

某些可感觉实体一般地都被认为是实体,所以我们必须首先注意它们,因为学习都是以这种方法进行的———通过容易认识的研究不容易认识的。感性事物本来就是更容易认识的,是认识的捷径【比如,通过感性的石头研究非感性的石头(形式)是认识石头的根本途径】。(1029a34-1029b5)……

4---⑴实体的标志是本质(1029b12-13)

【⑴的论证】

1、事物的本质就是属于事物自身的东西。(1029b14) ……例如你由于你自己本性是什么什么,那就是你的本质。【你的本质是属于你自身的。】(1029b16)

2、不是所有属于事物自身的东西都是事物的本质。(1029b17)……事物的本质的定义中,不能出现该事物的字眼[如,人的定义中不能有“人”这个词,“人是……的人”不是人的定义,人的本质的定义应是“两足的动物”之类的表述]。(1029b20-21)

3、(其他范畴的)组合的事物是否都有本质的公式?[比如,“白色的人”有本质吗?](1029b24) (1029b26)

例如:“白色的人”,它的本质能用“长袍”[即,古希腊人白色的长袍]来解释吗?[即,“长袍”是否构成“白色的人”的本质公式或定义?]“长袍”的本质是什么呢?(1029b29) [某人插话:]以上“白色的人”的本质[即,“长袍”之类]不是属于“白人”自身的东西。

【亚氏的回答】:【本质公式从语法角度看】,谓语不属于主语自身而使主语不为真,这种情况是由于[谓语]中增减成分。【减少成分的情况不予考虑,因为这里讨论的是组合事物,即成分增加的情况】(1029b30-32)

①被定义者增加其他成分,例如,定义“白色”变成了“白色的人”的公式【即,“白色”增加了“人”这个成分】(1029b33)

②主语的某成分与公式中的成分有关联,例如“白色的人”是穿长袍的……,长袍是白色的衣服[即,主语中的“白色”与长袍有关联],白色的人虽然是白色的,但其本质并不是白色的。“长袍”有本质吗?(1029b34-1030a2)

【亚氏的回答】:可能没有,当一种属性[如,“白色”]加在一个事物[如,“人”]身上,它们构成的组合事物[如,“白色的人”]不再是某个真正现实存在的个体事物———[人] 。例如:白色的人不是真正现实存在的个体事物。个体事物只属于实体。【意即,只有人属于实体,

而白色不是】(1030a3-6)

因此,只有其公式是定义的事物才具有本质。(1030a7)……[不是随便什么公式都有定义],只有主要的事物【注:它是非组合事物】才有一个定义。(1030a10-11) ⑵定义像“某事物是什么”那样有几种意义吗?

【⑵的论证】

“某事物是什么”在一种意义上是指实体和“这个”,在另一种意义上指谓语,量、质等等,因为“是”属于所有事物而言,都不是相同的意义,而是有主次的意义。所以“某事物是什么”在简单意义[主要意义]上属于实体,在有限制的意义[次要意义]上则属于其它范畴。(1030a19-23)

我们必须研究在不同意义上的事物本质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事实实际的情况。(1030a29)……主要意义的本质是属于实体[如,桌子是摆放物品的器物],在次要的意义上也属于其他范畴(质或量)(1030a31)……[如,桌子是什么?答:桌子是某种木头(质)的东西或桌子是一个方形(量)的东西]——真理在于既不含糊也不同样意义地使用一个词[主要意义的本质是这样使用的,比如“医疗”,病人(医疗对象)、手术(医疗过程)、器械(医疗工具)都是“医疗的”,它们都有关某种相同点,即主要的本质———医疗](1030a35-1030b2) 【⑵的结论】

显然,定义和本质在主要和简单的意义上属于实体。(1030b5)

5---⑶事物的“属于自己的属性”(如塌鼻子,雄性。)都不能脱离各自的主体来解释,(1030b23)……如塌鼻子不能离开鼻子来解释,雄性不能离开动物来解释。(1030b25)……因此,要说明它们就必须用增加成分的办法,(1031a2)[如塌鼻子就增加了“鼻子”这个成分,雄性则要增加“动物”这个成分]。

[从上面的分析看]很清楚,只有实体能够定义。因为其他范畴的定义,都必须增加成分[即实体]所以,在一种意义上,除了实体,没有哪一个事物会有定义和本质;在另一种意义上【即,增加成分】,其他事物就有了定义和本质。

显然,定义是本质的公式,而本质要么只属于实体要么在主要意义上属于实体。(1031a10-14) 6----事物和它的本质是相同的

我们必须研究事物和它的本质是否相同。(1031a15)

【论证】

⑴通常人们认为个体事物与它的实体并不是不同的,而本质被认为是个体事物的实体。(1031a16-18)

⑵对于偶然的组合物而言,事物自身与本质不同,如“白色的人”与“白色的人的本质”是不同的。(1031a19-21)

⑶对于由于自己的事物而言,[如善、动物、存在],事物与自身本质不同吗?

【⑶的论证】

如果事物与自身本质不同,[则会导致下列结果]:(1031a35-1031b)

1、首先,事物之外将有其他的实体、本质、理念。(1031b2)

2、其次,这些东西将先于实体。(1031b3-4)……如果这些有先有后的实体是完全不同的,那么,①就会没有关于前者的知识。②而后者将会不存在。(1031b3-4)【理由】:ⅰ只有知道事物的本质时,才有有关知识,进而认识该事物;ⅱ如果存在的本质不同于存在,那么其他的东西也都说不上存在了。(1031b6-8)

3、没有善的本质的事物就不是善的,那么善与具有善的本质的东西是相同的,对所有不依赖于别的某种事物,而是自我维持的主要意义的事物都是如此。(1031b13-14)

【最终结论】

事物自身与本质,除了偶然的情况【即⑵】,就是一个并且是相同的。(1031b19)

【⑶的补充论证】:

如果给每一个本质加一个名词,那么原本的本质之外还有别的本质,例如,马的本质之外还有别的本质。(1031b29-31)

为什么不应该一开始就确定这些事物的本质呢?事物及其本质是相同的,而且它们的公式[即,定义]也是同样的。(1031b32-1032a)

那么显然,事物的主要意义与其自身、本质是相同的。(1032a5)

7----如果现实中没有事先预备存在的事物,那么要产生什么事物是不可能的

事物的产生:⑴有些是自然产生[如动、植物],⑵有些是由于人工产生[即人造物,如房屋],⑶有些则是自发产生[即,亚氏认为的自然界中非繁殖产生的生物,如某些滩涂甲壳软体动物,参见亚氏的《动物志》]。它们都是从某事物创造出来的。(1032a12-13)

【论证】

⑴自然物为自然所产生:从质料生成自然物。凡是自然创造的都是实体,如一个人,一株植物。(1032a17-19)

[对上面这段话进一步的解释是:]

所有自然产生或人造事物都有质料。因为自然物都能存在和不存在,这种潜在存在于个体事物的质料中。一般而言,自然物从自然中产生自然物,根据自然产生自然物。产生所依据的形式也是自然。事物产生的形式相同(如人生出人)。(1032a20-25)

⑵所有制造物要么来自技术,要么来自感官机能,要么来自思想。(1032a28)……由技术产生的事物,其形式是在掌握技术的人的思想之中。(1032b)……例如,健康是身体保持平衡状态,而平衡状态一定表现为体温正常——医生继续这样思考,直至最后的结果,这种过程是医术或思考产生健康,称为制造。(1032b8-10)

因此,在一种意义上,健康来自健康[如,医术],有质料的[如,房子]来自没有质料的[如,房子的形式,设计图]。而医术是健康的形式,没有质料的实体是本质。(1032b11-14)

制造的过程中一部分是思考,另一部分才是制造——从起源和形式开始的过程由思考完成,从思考的最后一步再完成行动是制造。(1032b15-17)

【结论】

因此,正如我们所说,如果现实中没有事先预备存在的事物,那么要产生什么事物是不可能的。显然,产生的事物中有些部分必然是预备的事物。[比如,没有房子的设计图,就造不了房子,没有医生的思考,治疗无从开始,所以它们必须预备着]。质料是一个部分,是在事物产生过程中生产事物的东西。(1032b32-1033a2)

【对于⑶,亚氏没有说明,他也无法说明,因为此类事物他还没有办法予以解释。】

8----形式或本质不能单独产生存在

【论证】

⑴任何制造出来的事物都是被某物生产........取材某物[即,质料],制造出某种东西[即,形式]。(1033a24-28)

【⑴的论证】

例如制造铜球,不是单单制造铜或球,而是以不同于形式的特殊物质【即,铜】产生这个形式[即,球]。(1033a33-35)

我们制造形式,必须从别的东西[即,质料]来制造,这是设定的前提,(1033b)……如果我们分开制造基础本身和形式本身[如同铜球被分割为铜和球一样被分割?],那么,这个制造的过程将会是无限蔓延的。(1033b4-5)

⑵感性事物中呈现于眼前的,我们称之为形状或形式,它们都不单独生成而存在,也不产生别的东西。本质也不是单独生成的;因为它在别的事物中由技术、自然、某种能力制造出来,例如铜球,我们从铜和球形把它制造出来——我们把形式[即,球形]赋予这个特殊质料[即,铜],结果就是一个铜球。如果作为普遍,一般的球形,它的本质是被产生出来的,[那么球形从哪里来呢?],所以它们必定从某种别的事物中生成。(1033b6-12) 【结论】

很显然,形式或本质不能单独产生存在,而是以之命名的具体事物是能够产生存在的,而且质料内在于所有产生的具体事物中。(它们的一部分是质料,另一部分是形式。)(1033b17-19)

个体的球之外还有球[即,形式球]吗?砖之外有一所房子[即,形式房子]吗?(1033b20-21)

【结论】

显然,完全没有必要设置一个“形式”作为模子。(1034a3)……生产者有制造产品的能力,使形式产生于质料之中。(1034a5)

9----必须有某种实体在现实中事先存在,再产生现在存在的实体

⑴为什么有些事物[如,健康]既可以自然产生也可以由技术产生,而有些事物[如,房子]则不能以这两种方式产生?(1034a9-10)

【⑴的论证】

因为这些事物的质料有些能自我运动,有些不能;自我运动的质料中,有些能以特殊方式运动,而有些则不能以特殊方式运动。(1034a11-14)

因此,有些事物的存在离不开制造者【如,房子】,有些事物则不会【如,健康】。后者可以自我运动,或由别的不具有技术的事物推动【比如,食物?】,或由预先存在的部分所推动。(1034a19-22)

⑵每种技术产品都是从1、一个相同的事物产生出来【如农作物,小麦从小麦产生出来】2、共同的部分产生出来[如,房子从造房技术而来,不包括建材]3、从具有其某一部分的事物中产生出来[如,按摩身体发热,按摩具有健康状况的一部分———热,健康从具有热的按摩产生出来](1034a23-25)

【⑴⑵的结论】

因此实体是以上事物的起点。(1034a32)

⑶由自然形成的事物与这些技术产物是同样的情况。(1034a34)

【⑶的论证】

因为种子的产生与人工技术的产生是同样的方式,种子潜在地具有形式【如,种子中有树的形式,树从种子中的形式而来】(1034b)……自然物中自我繁殖的事物【如,蚯蚓】,其质料如同种子一样,而不具有这种质料的事物就不能自然产生。(1034b5-6)

【最终的结论】

我们证明了实体的形式没有产生【即,⑴⑵⑶】,这种论证也适用量、质等其他范畴,(1034b9-10)……(如铜球的产生,不是铜的产生也不是球的产生。质并没有产生,而是那种质的木材的产生了,量并没有产生,而是那种尺寸大小的木材产生了)从这些例证我们可以发现实体的一种特性:即必须有某种实体在现实中事先存在(它是完全实现的存在物),而

这种预先的实体再产生现在存在的实体,例如动物生动物,人和建材产生房子。(1034b17-18) 而质或量不必事先存在,它们仅仅是潜在的。(1034b19)

10----什么是部分

部分的公式是否在整体的公式之中?【有两个疑问:】

⑴部分的公式有些是在整体公式里,有些则不是。例如:圆的公式[即,整体公式]并不包含扇形的公式[即,部分的公式],但是音节的公式[即,整体的公式]包含字母的公式[即,部分的公式]。

⑵再有,如果部分是先于整体的,那么锐角[部分]将先于直角[整体],手指[部分]将先于人[整体],但整体通常被认为是先于部分的。(1034b24-31)

【论证】

“部分”有多种意义,如度量之“部分”【如,单位】;让我们讨论组成实体之“部分”:(1034b33-35)

如果质料和形式分别是不同的实体,那么二者构成的事物都是实体。这样质料就是事物的部分。但是质料在另一种意义上又不是事物的部分,而仅仅是构成形式的公式的要素。(1035a-4)……青铜是某个青铜雕像的一部分,却不是雕像的一部分。(1035a6) 【所以对于⑴来讲,问题就解决了】扇形是当作质料的[即,圆的质料],那么圆的公式不包含扇形的公式,而音节的公式包含字母的公式。(1035a10-13)

【同理,对于⑵来讲,问题也解决了】半圆、手指等部分是质料的部分,这种质料的部分相对于整体都是在后的。而公式的部分具有本质[实体],则是在先的。例如动物的灵魂是动物的实体(也是身体的形式和本质),这是根据公式。所以灵魂作为部分是先于质料和形式所构成的“动物”。(1035b10-20)

【结论】

“部分”可以是形式的、质料的、或二者构成的部分,1、只有形式的部分是公式的部分,而公式是普遍,一般的。(1035b32-1036a)……2、二者构成的事物(如数学的圆和铜做的圆,后者没有自己的定义),它们是借助于思考或感觉加以认识的(它们[即,铜做的圆]从现实中消失后是否存在,则不得而知);但它们【即,数学的圆和铜做的圆】永远可以由普遍,一般公式【即,定义】来说明和认识。(1036a3-8)3、质料从它自身是无从认识的。(1036a9)

11----质料的部分

如果作为质料的部分是不确定的,那么事物的公式也将是不确定的(形式的部分和形式与质料构成之事物的部分也会是不明确的)。(1036a30-31)

【论证】

⑴一个圆可以存在于铜、石头这些不同的材料之中。铜和石头都不是圆的本质的一部分,因为圆和它们是分别存在的。(1036a32-35)

⑵即使有本质和质料不分开的事物,[也不能说质料是本质、形式的部分],如,即使圆全部是铜做的,铜还是不会是形式的部分。(1036b)

⑶有人[即,毕达哥拉斯派]把所有事物都解释为数。(1036b11)

【亚氏的回答】

把所有事物统统归结为形式,抛弃掉质料,这样做是没有用的。因为有些事物肯定是一种特殊质料的特殊形式[如水、冰、水蒸气],或者是特殊状态中的特殊事物。(1036b23-24)

⑷对于数学对象[它们不是可以感知的]而言,为什么部分的公式不是整体的公式的一部分呢?例如为什么半圆的公式没有包含在圆的公式中呢?是因为它们无法感觉到吗?

【亚氏的回答】

某些无法感觉的事物也是有质料的;每一个事物都有一些质料在里面,它不是单独一个的本质或形式,而是一个“这个”。于是,半圆就不是“普遍,一般”之圆的部分,而将是“个体”之圆的部分。因为质料有一类是可感觉的,有一类是可认知的【如,数】。【半圆是可认知的,铜是可感觉的】(1036b34-1037a4)

⑸很明显,灵魂是主要实体,而躯体是质料,人或动物这两个词是二者构成的普遍,一般事物。(1037a5-6)

⑹本质是什么已经说过了【参见本卷第四章】(1037a22-23)

1、在本质的公式中,不会有质料的部分(因为质料不是“普遍,一般意义之实体”的部分,而是形式和质料构成的事物的部分)(1037a25-26)

2、形式和质料构成的事物,①在一种意义上有一个公式,②在一种意义上又没有一个公式。(1037a27)

【⑹.2的论证】

②没有含有质料的公式,因为它是不确定的;(1037a28)

①有关于它的主要实体的公式———例如,人的灵魂的公式,因为实体是事物内在的形式,它和质料导出现实存在的具体实体)。(1037a29-30)

“主要的”实体,指的是自己不含有别的事物却在某种事物中存在的东西,亦即某种潜伏在有质料起作用的事物之中的东西。而具有质料的事物或者具有质料的整体,都与它们的本质是不相同的。(1037b3-5)

12----定义是联合整体或包含种差的公式

首先讨论定义对于我们实体的研究是有用的

[公式中构成定义的事物]为什么是联合整体呢?如,人的公式是“两足的动物”,为什么“动物”和“两足”合而为“1”而不是多,一个个的?(1037b11-15)

【论证】

⑴“人”和“白色”的情况:

当一个词和另一个词没有联系时,就是一个“多”。但是当两个词相联系时,就是一个联合整体。例如,主体是人,具有某一属性[如,白色],于是,产生一个联合整体(“白色的人”)。(1037b16-18)

⑵一个不同于另一个的情况:

种并不认为是和它的种差相同。(1037b19)……人在动物这个种中的种差有很多:天生有足、两足、无毛,为什么在这里这些“1”不是“多”呢?【即,这些种差在定义中都形成为不可分割的联合整体,不是分散的】(1037b22-23)

【回答:】所有属性在定义中必须合为“1”,因为定义是一个公式并且是一个实体的公式,所以它必定是某一个整体的公式。(实体的意思是“1”和“这个”)(1037b25-29) 【定义是包含种差的公式】

【论证】

⑴首先研究解析了的定义。定义中除了种和种差,就没有别的了。(1037b30-31)……一个是种差另一个是种(如在“两足动物”中,“动物”是种,“两足的”是种差)如果种不与自己的属相分离(若存在与分离的种,它只能作为质料而存在,如声音)。(1038a4-6)……很明显,定义是包含着种差的公式。(1038a9)

⑵接着有必要在种差中再区分出种差来,(1038a10)……以此类推,这个过程直到达到了不包含种差的种。(1038a16)……显然,最后的种差将是事物的实体及其定义。(1038a20) 如果不断区分种差的种差,最后的种差将是形式和本质;(如果根据偶然的性质来区分,例如“把天生有足的”划分为黑和白,那么就有无数种差)因此,很明显,定义是包含种差的公式。(1038a25-30)

13----“普遍,一般”属性不是实体

有人认为“普遍,一般”完全是原因和起源。(1038b7)

【论证】

任何普遍,一般的字词不可能都是实体的名词.(1038b9)

⑴因为每一个事物的实体,最早是指事物是个别,个体,不属于别的其他事物;但是普遍,一般是共同的,就不止是一个事物适用的。(1038b10-12)

“普遍,一般”是个体实体还是所有的实体,或者不是实体?

【回答:】“普遍,一般”不能是所有的实体;“普遍,一般”是个体实体时,【出现的谬误是】:其他的事物也会拥有它,成为它这样的实体;例如实体是一且本质是一的事物,它们自己也都成为一了。(1038b13-15)

⑵实体是不表述主语的,而普遍,一般则总是表述主语。(1038b16-17)

⑶如果普遍,一般不像本质那样的个体事物中的实体,它还是可以被看作是在个体事物中(例如,“动物”呈现于“人”和“马”之中),很明显“普遍,一般”还是本质的一个公式,(1038b18-20)……是某事物(个体的人)的实体。(1038b22)……因为“普遍,一般”,如“动物”它将会是所有符合“动物性”的事物的实体。(1038b23)

【亚氏的反驳】

个体事物(实体)由性质组成,这是不可能的。否则,非实体的性质将先于个体事物、实体。不论在公式上,时间上或产生顺序上,属性都不会先于实体,不然他们将脱离实体单独存在了。

还有,事物将包含一个实体中的实体,出现两个事物的实体。苏格拉底会是两个实体?(1038b24-30)

综上,我们会得出,那么其公式中的成分都不是事物的实体,这些成分的“普遍,一般”属性不脱离现实事物而存在,也不存在于别的事物内部,如没有“动物”可以脱离现实存在的动物而存在(同理,公式中的其他成分,也不能脱离现实事物而存在的)。(1038b31-34)……很明显,“普遍,一般”属性不是实体。(1038b35)

在现实中,一个实体不能由现实存在的自身内部实体构成【如,现实的人不可能由现实的肉和骨构成而成】,因为现实的两个事物都不可能成为一个事物(如果它们是潜在的,可以成为一个);(1039a4-6)……因此,如果实体是一个,它就不能以这种方式由内部的诸实体构成。(1039a8)

14----理念不是分离而单独存在的实体

“理念是分离而单独存在的实体,并且理念由种和种差构成”这种观点导致什么后果?(1039a25-26)

【论证】

假如“理念”存在,如“动物”现实存在于“人”和“马”之中【即,该观点的一个例子,接下来的是亚氏的推导】,那么,“动物”在数上⑴是相同的,⑵或者是不同的

(1039a27-28)(如果有一个“人自身”,它是一个单独存在的实体,那么它的部分———“动物”、“两足的”———也必定能脱离“人”而单独存在)

如果是⑴的情况,那么“马”和“人”都有一个相同的“动物”,问题是:1、这两个事物中分离存在的“1”【这里指动物】,怎么会是一呢?这个“动物”怎么能避免被分割给马和人呢?(1039a35-1039b2)

2、动物兼有“两足的”和“多足的”的属性,那么这两种相反的属性会同时属于“动物”。这是不可能的:

如果“动物”不兼有这些属性,那么动物是两足的或有足的时候,这又是什么关系呢?(1039b3-5)

如果是⑵的情况,“形式”【如,人的“动物”和马的“动物”】都是不同的。问题出现了:1、会有无数事物的实体是“动物”,因为“人”和“马”等事物不是偶然以“动物”作为其部分的;

2、许多事物甚至就会是“动物本身”这种东西,(1039b7-10)……接着,人的构成要素都会是理念了,这样的要素都不是实体。(1039b13)

3、事物中的这些“动物”从什么事物而来?如何从真实动物自身而来呢?或者说“动物”怎么能脱离真实动物而单独存在呢?(1039b14-15)

⑶从可感觉事物的事例来看,显然,感性事物就没有那些人的那种形式。(1039b17-19)

15----具体事物和理念都没有定义

【论证】

实体分为两种:⑴具体事物[质料和形式构成的个体事物]、⑵普遍,一般的公式、定义(1039b20)

⑴前者能够消亡,后者不能消亡,因为它没有产生。(1039b22-24)……可感知的个体实体既没有定义也不能证明,因为它们有质料,而质料的本性是可以变为存在也可以变为不存在。那么,个体实体都是可消亡的。(1039b29-31)

当消亡的事物超越我们的知觉时,相关的知识也就不确定了,其定义或证明也随之消失了,即使公式在我们的头脑中保持不变。(1040a4-5)

⑵不可能定义脱离事物而单独存在的理念。(1040a9)

【⑵的论证】

1、公式必须由字词组成【注:字词是有固定意义的】,(1040a10)……那么,字词对所有适用的事物都是通用的,它们(即,组成定义的字词)不止适用于一个事物,也适用于其他事物[如,“两足的”既适用于人类也适用于鸟类]。(1040a12)

2、再有,如果理念由诸理念构成,(1040a23)……那么这些构成理念的元素,如“动物”、“两足的”,还是可以适用多个事物,否则的话,这些理念[人、猪、牛、鸡、鸭]怎么去认识呢?(1040a24-26)

3、个体事物不可能定义,但又忽略了永恒事物。特别是那些独一无二的事物,如太阳和月亮,[这些永恒事物也不可能定义],(因为人们的错误在于:给太阳增加、减少属性。可是不管怎样,太阳仍是太阳。(1040a29-31)……他们的太阳属性能适用于别的事物,那么,这样的事物也会是太阳了。因此,太阳的公式是普遍,一般的。但是太阳是一个个体事物。)(1040a34-1040b)

那么,理念的支持者为什么不给理念下定义呢?(1040b3)

【看来理念支持者的理念也是像太阳那样的永恒个体事物】

16----没有普遍,一般是实体,而且实体不是由实体组成的

【论证】

⑴[联合整体的部分即便是实体],大多数也还只是潜在的———动物的各部分(因为它们都不是脱离动物单独存在的,如果是,它们就是作为质料而存在)、土、火、气。它们都不是联合整体[却能组成联合整体]。(1040b5-9)……(动物各部分与灵魂各部分紧密相连存在于现实与潜在之中。它们的组合具有运动的源泉。如,蚯蚓被分割为两段后,这两部分还是能活下来)联合整体中的部分都是潜在地存在的。(1040b11-14)

由于“联合整体”这个词使用起来如同“存在”一词【“存在”是作为一个普遍,一般的概念而非实体,这里的“联合整体”像“存在”一样也是作为普遍,一般而非实体】。那么显然,联合整体或存在都不可能是事物的实体,(1040b17-19)……因为有共性的东西都不是实体。实体①只属于它自己【人的本质属于人】②属于具有它的事物,它是具有它的事物之实体【质料属于具有它的事物】。

而且,凡是一个事物不能同时存在于多个地方,而有共性的东西才同时出现在多个地方。(1040b23-25)

【⑴的结论】

所以很清楚普遍,一般不能脱离其个体物单独存在。(1040b26)

⑵相信理念存在的人,把理念从事物分割开。对此,1、一方面,如果理念是作为实体(形式、本质),这么认为是正确的,2、而另一方面,如果认为所有可感觉的事物之外有分离而单独存在的理念,则是不正确的,(1040b27-29)……他们不能解释这种单独存在的没有消亡的实体是什么,只是把这种不消亡的实体和可消亡的事物对应起来,当成是同一种类———从人和马等可感觉事物造出理念人和理念马。(1040b30-34)

【最终结论】

那么,很清楚,没有普遍,一般的字词【如,理念】是实体,而且实体不是由实体组成的。(1041a5)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一)已完成 1 “哲学上之说,大都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出自: ?A、季羡林 ?B、王国维 ?C、郭沫若 ?D、鲁迅 我的答案:B 2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作者是谁? ?A、康德 ?B、尼采 ?C、叔本华 ?D、黑格尔 我的答案:C 3 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是: ?A、费尔巴哈 ?B、黑格尔 ?C、费希特 ?D、康德 我的答案:D 4 拉普拉斯星云学说是由谁提出的? ?A、哥白尼 ?B、康德 ?C、伽利略 ?D、叔本华 我的答案:B 5 王国维主要采用哪位西方哲学家的思想来研究《红楼梦》的??A、康德 ?B、克罗齐 ?C、叔本华 ?D、尼采 我的答案:C 6

以下关于康德的说法错误的是? ?A、他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人。 ?B、他的学说对早年的马克思产生了影响。 ?C、他是一个生活作息极其规律的人。 ?D、他是现代哲学的创始人。 我的答案:D 7 牛顿和卢梭对康德有很大影响。 我的答案:√ 8 康德曾经去过巴黎求学。 我的答案:× 9 “哲学之说,大多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是王国维说的?我的答案:√ 10 王国维没有任何怀疑地接受了康德的学说? 我的答案:× 11 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通常会作为政策制定的依据。 我的答案:√ 12 康德在自然科学上很有成就。 我的答案:√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二)已完成 1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可以看作是哪本书的改写本? ?A、《辩证理性批判》 ?B、《纯粹理性批判》 ?C、《实践理性批判》 ?D、《判断力批判》 我的答案:C 2 主要讨论审美和崇高两个范畴问题的是: ?A、《辩证理性批判》 ?B、《纯粹理性批判》 ?C、《实践理性批判》 ?D、《判断力批判》 我的答案:D 3 康德的三大批判作品不包括哪一项? ?A、《辩证理性批判》 ?B、《纯粹理性批判》 ?C、《实践理性批判》 ?D、《判断力批判》 我的答案:A 4 以下关于对“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充满敬畏说法错误的是?()?A、它由康德所提出 ?B、海德格尔也讨论过畏和怕 ?C、现代人不会遇到类似问题 ?D、“头上的星空”具有一种自然界的必然性 我的答案:C 5 三大批判中哪一部主要探讨的是美学问题? ?A、《实践理性批判》 ?B、《纯粹理性批判》 ?C、《批判哲学的批判》 ?D、《判断力批判》 我的答案:D 6 以下哪项不属于康德的三大批判? ?A、《实践理性批判》 ?B、《纯粹理性批判》 ?C、《批判哲学的批判》

中国文化概论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 1.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 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被称为大文化。(广义的文化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上立论,认为正是文化的出现将动物的人变为创造的人、组织的人、思想的人、说话的人以及计划的人,因而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摄入文化的定义域)。 2.狭义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为小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是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本义是以文教化。 3.嫡长子继承制:(课本)古代统治者实行一夫多妻制,多妻中有一个是正妻,即“嫡”,其子为嫡子,按照周制,继承王位的必须是嫡妻长子。至于这位嫡长子贤与不肖,不在考虑之内。如果嫡妻无子,就只能立庶妻中级别最高的贵妾之子,至于被立者是否为庶子最年长者,也不在考虑之内。 (百度百科)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西周天子的王位由其嫡长子继承,而其他的庶子为别子,他们被分封到全国各重要的战略要地。其目的在于解决劝慰与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社会的统治秩序。 4.封邦建国制:简称封建,即分封制,是由宗法制度直接衍发出来的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由周人创立。,其主要旨意为将同姓子弟亲属封为地方邦国,以血缘纽带联系起来,作为保护周王室的屏障。主要内容为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二宗。 5.一体石经:东汉灵帝时,为了正定五经文字,在熹平四年,由蔡邕等以隶书书写《易》、《书》、《诗》、《仪礼》、《春秋》、《公羊传》、和《论语》,刻于碑石上,作为官方教材,立于太学,史称“熹平石经”,又称“一字石经”。 6.自然神崇拜:把诸如日月星辰、风云雪雨乃至名山大川等自然现象神化,进而把它作为一种超自然力量加以崇拜,祈求它的保护和赐福。在世界宗教史上的各种自然崇拜中,当推日神崇拜为最盛。 7.六七家宗:魏晋时期,玄学与佛学合流,形成“六家七宗”。“六家”指魏晋时期传扬般若学的六个佛学派别,它们是本无、心无、即色、识含、幻化、缘会。“本无”一家后又分出“本无异”一宗,合称“七宗”。从思想内容说,“六家七宗”都在谈论、宣扬佛教“空”的道理,但具体说法却各不相同。从立论角度、思想旨趣说,“六家七宗”又可概括为三个主要派别,即心无、即色、本无。 8.宋明理学:是儒道释三大资源与传统在宋元明时期的新的结合。它以儒学为主干,融摄佛道的智慧,建立了以理气论、心性论为中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宋明理学把汉唐以来注疏五经的传统一变而为讲求四书义理,讨论身心性命修养问题的传统,并以民间自由讲学之书院为依托,把传统精英文化进一步世俗化了。理学是整个东亚文明的体现。其主要派别有:气本论、理本论、心本论。 9.以人为本: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用中国传统方式来说,就是肯定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 10.中西体用:是鸦片战争之后就出现的一种观点,流行于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时期。这种理论一面主张引进西方的物质文化,一面又要捍卫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而二者的关系,前者为“用”,后者为“体”,“用”是为“体”服务的。 简答 1.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 (1)由人类加工自然创造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2)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3)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 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4)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

形而上学的基本观点

二、试述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基本内容及其对科学发展的影响 答:(一)基本内容:形而上学自然观的核心观点:自然界绝对不变。在形而上学自然观形成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处于搜集材料、进行分门别类研究的初级阶段,因此,形成了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的观点,看不到事物的联系、运动、变化、发展,特别是其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二)局限性:它孤立地考察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撇开广泛的总的联系;不是把自然界看作是运动的,而是看作静止的;不是看作本质上变化着的,而是看作永恒不变的;不是看作活的,而是看作死的。这种观点否认了有机界与无机界、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性质上的差别;抹杀了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和各种运动形式之间性质上的差别;割裂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必然导致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割裂。所以,恩格斯指出:“18世纪上半叶的自然科学在知识上,甚至在材料的整理上大大超过了古希腊,但是在观念地掌握这些材料上,在一般的自然观上却大大低于古希腊。” (三)进步性:在近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去考虑,则又可以看到形而上学自然观对科学发展的重大贡献。1、形而上学自然观在反对宗教神学、解放人类思想方面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它强调自然的外在独立性,是对“上帝创世说”的否认,这对自然科学冲破神学唯心主义的羁绊具有积极的意义。 2、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从细节上克服了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直观性、猜测性和思辨性,使人们的认识深入到自然界内部,取得了一大批具体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它所倡导的实践、观察、实验、归纳、分析、演绎等方法以及数学、力学的方法是近现代科学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手段。 3、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观的创立提供了准备和前提。从人类认识运动的规律(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循环往复过程)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来说,作为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含义的形而上学自然观在一定范围内仍然是实用的、有效的。 形而上学自然观本身是在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而它的形成反过来又极大地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它对近代、现代人类科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

师大读书笔记考核方式

师大读书笔记考核方式

陕西师范大学大学生必读书目成绩考核办法 一、总则 第一条为积极贯彻落实学校“2+2”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富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我校决定颁布《陕西师范大学大学生必读书目考核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第二条《办法》提供了143种学生应该阅读的经典名著目录,分为文学、哲学、历史学、艺术类和教师教育类五部分,其中文学部分38种,哲学部分34种,历史学部分31种,艺术类部分10种,教师教育类部分30种。 第三条我校本科生应在学好所修课程的同时,有选择地认真阅读《办法》所规定的书籍,努力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能力和素质。 二、成绩考核 第四条学生必读书目成绩考核采用平时考查和毕业前考查两种方式,具体由本科生导师负责。平时考查由学生所在院(部)组织实施,一般应安排在每学期期末进行;毕业前考查由院(部)统一组织实施,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期中进行。同时,学校将组织校督导委员会和教学委员会于平时和毕业前进行随机考查。

第五条学生应在《办法》中认真选择所学专业以外的书籍进行阅读。每读完一种书,要认真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读书笔记或小论文。 第六条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至少从《办法》所规定的书籍中选读10种书籍,其中从文学、哲学、历史学和艺术类、教师教育类各部分中选读的书籍均不得少于2种。汉语言文学、历史学、音乐学和美术学专业的学生须在所学专业以外的书目中选读,完成读书任务,经考查合格,可取得2学分。 第七条学生每学期选读的书籍不得少于2本,其中一本为精读书目。学生在学期初应向本科生导师提交个人学期读书计划,并定期向本科生导师汇报读书进度。 第八条本科生导师应做好学生读书的指导工作,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的提出阅读建议,定期检查学生读书进展情况,督促学生按时完成读书计划,在学期末审阅学生读书笔记或小论文并组织学生开展一次读书讨论会。 第九条各院(部)应组织本科生导师做好学生阅读必读书目的年度考核工作。考核内容为学生撰写的读书笔记或小论文,考核成绩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三等。 第十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如果能读完20种《办法》所规定的书籍并通过有关学院指定教师的检查,学校发给“文化名著阅读证明书”;如果能读完50种《办法》所规定的书籍,参加文学院、

对《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序言的解读

2012020005马克思主义哲学 对《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前言的解读 摘要:由于休谟的怀疑论导致了关于知识确定性的危机,于是康德开始了他的认识哥白尼革命,并于1781年写出了巨著《纯粹理性批判》。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知识的客观有效性问题,但是,关于道德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在《纯粹理性批判》的最后部分已经有了向道德的过渡,康德不打算直接就写《道德形而上学》(1797年写出),还需要作相应的准备。于是有了1785年的《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和1788年的《实践理性批判》。《道德形而上学奠基》是康德最基础和通俗的道德哲学的著作,由于其通俗性,多受重视,适合初学者入手康德的道德哲学。本人初学康德,于是从这本书来进入康德的道德哲学。此文是对《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的前言一个浅显解读, 关键字:《道德形而上学奠基》,道德哲学,前言,解读,康德 一、《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的写作目的 康德受卢梭的影响,要做有利于普通人类的哲学。于是在他完成了认识论的哥白尼革命,一定程度解决了认识论的问题后,开始转向他最关心的道德问题。康德认为,未来的形而上学主要就只有两个方向,一个是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一个是道德形而上学。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康德认为《纯粹理性批判》和《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就基本解决了。康德更关心道德问题,因此关于自然科学的问题没有写一本《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而是马上准备写《道德形而上学》。《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就是在为此做准备,康德说《实践理性批判》和《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差不多,但是有一个重大区别,那就是《实践理性批判》是写实践理性,实践理性和理论理性是同一个理性,重于将两个理性合一。因而单独写《道德形而上学奠基》来讨论实践理性,建立道德的最高原则,为完整的道德形而上学奠定基础。 二、《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的框架结构 这本书的基本框架是前言加三章正文。第一章:从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过渡到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第二章:从通俗的道德哲学过渡到道德形而上学;第三章:从道德形而上学过渡到纯粹实践理性批判。【1】(P1) 在第一章,康德首先从他所认为的那种对于道德性的日常的、前哲学的理解(这反映在那种唯一的、无条件的善的意志的观念之中)入手,进而分析性地推出责任的概念和为责任思想所推动的行为的概念,并以此作为道德价值的居所。 然后,在第二章中,他又从这哲学式的理性行为能力概念出发,同样分析性地推出了绝对命令(定言命令),把它作为合乎责任之行为的规则,并且由此推出意志自律,作为这种行为的最终的可能性条件。 第三章是“康德著作中最为难解的谜之一。其主要目标显然是为前两章所阐明的“道德性的最高原则”建立根据或作出辩护,看来康德也认为这要求一种演绎。。。。。。但对于康德提出的论证的真正结构,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事实上,我们不清楚这个演绎是否是对道德律、绝对命令和自由这三者的演绎,甚或它是否可以恰当地被刻画为一个“演绎”,这

形而上学的两种定义

形而上学的概念 黑格尔认为形而上学(metaphysics)是指与辩证法对立的,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它把事物看成是彼此孤立、绝对静止、固定不变的,看不到事物的相互联系,忘记了它的产生、消灭和运动以及点动的相对趋势,把变化仅仅归结为位置移动和单纯数量的增减,视为外力推动的结果,有似于物理学中的矢量(位移)。 两种意思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理性在人文领域中的强劲蔓延,

查出《易经》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比较虚,形而下比较实,形而上与形而下学是不同的:形而上是指思维和宏观的属于虚的范畴;形而下学则是指认识事物走到了极端,是僵化的。老子有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为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 这就是你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因为,我们可以想,当我们用自

界的本质(理性主义),有人主张必须通过直观经验去把握(经验主义)。这个就是“认识论”,广义上的形而上学,应该包括本体论和认识论。 广义上说,研究超越感性经验存在的学问,都可以叫做形而上学。而开头给出的形而上学的定义,指的就是这个。“实在”指的是事物被现象掩盖了的本质(其实没有不被掩盖的本质,这种说法本来就欠妥,此处这么用乃是便于理解),人们通过一个事物的现象认识其本质。但是人类的认识是发展的,许多过去认识到的“实在”被新的科学发现证明也只是现象,因此人们必须思考,一个事物存不存在终极的实在。有认为存在终极实在的,即世界的原理事先已有定论的;也有认为认识是不断发展,不存在终极实在的。此外,如果存在终极实在,人类能不能掌握这个终极实在也是一个问题。如果掌握了,就等于掌握了宇宙根本规律,算命等就具有了科学性。 因此,简而言之,大概可以这样认为,形而上学就是研究本质的学问。它是高于物理学的,物理学研究现象及规律,而形而上学研究其存在及实质。 在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人的著作里,“形而上学”,还有另外一个意义。 先说个古老的问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传统的思维方式,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是:是即是,非即非,所以,这个世界上如果不是先有鸡,就是先有蛋。然而,这种思维方式在这里陷入了窘迫之境:如果先有鸡,那么这只鸡是怎么孵出来的呢?如果先有蛋,那么这个蛋是怎么生出来的呢?从而陷入了无穷的循环之中。 科学的回答是:这个世界上,鸡不是从来就是这样的鸡,意为鸡不一定从来都是孵化出来的;蛋,也不是从来就是这样的蛋,也不一定从来都是鸡生出来的。而是在生物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这样的形态的。这就跳出了非此即彼的思维怪圈,完成了一个“对立统一”(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矛盾”),因而解决了这个问题。 鸡和蛋是进化而来的这只是依据,并非问题的答案,题目要求是分先后,也就是时间顺序。如果解决问题找不到答案,就可以弄一种模棱两可的说法,然后以之为真理的话,那么世界上所有的无赖都是先知了。 用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鸡和蛋作为一种存在,鸡生蛋,蛋成鸡,交替出现这是一种存在形式。在时间轴上,鸡和蛋的形态一直在变化,如果把当今存在的鸡和蛋的形态作为标准,则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读后感

《形而上学》读后感 内容概要: 【1】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人类善于和喜欢用感觉来感知和观察世界。 【2】人类和动物不同在于人类通过感觉产生记忆并从而积累经验,而经验通过总结推广会形成技术。 【3】经验是个别的具体的知识,而技术则是更抽象普遍的知识。技术由经验而来并且高于经验。 【4】经验高于感知,技术高于经验,无为的技术高于有为的技术,抽象理论高于实际技术。从而可以知道,智慧是关于抽象、普遍的原理和原因的知识,有智慧的人不仅 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5】原理越普遍、越基本就越接近智慧和真理,真正的智慧就是终极的原理,解释万物的原因。这也就是我们追求的方向。 【6】这种普遍的原理和学术是无用的,不能带来物质的好处和利益,这就是为学术而成立的唯一自由学术——哲学。 【7】哲学思考的是最深奥、最接近神的问题,因此哲学也就是最光荣和最神圣的学术,即使它和其他学术相比不切实用。 【8】哲学就是为了让我们通过思考了解从而知道我们所不知道的事情,让我们解开对世界的疑惑。这是哲学这门学术的结果和目的。 感想和思考: 哲学是什么?在古希腊的语言中哲学的字面意义是“爱智慧”。那么智慧又是什么?是聪明吗?还是博学?在这篇文章中亚里士多德将这个问题一步步解构开来,剖析其中的内涵。 首先,人类的感知和思考体系是怎样的?亚里士多德根据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并归纳下结论说:人类像其他一些动物一样感知这个世界,我们看、听、闻、触摸,通过这些感觉的官能识知事物,而且可以产生相应的记忆,这是人类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基础。 在这个基础上,人类还凭借记忆不断积累相关经验,某些事情的重复出现让我们从中得知了内在规律并获得经验;根据经验的不断积累,我们又逐渐产生对某一类事物的普遍性判断——这比单纯的经验要更高一层——也就从而得到了知识和技术。技术和经验的最大差别在于普遍性,也就是将对单个事物的经验拓展开来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知识,从而可以对某些事情看得更加明白透彻——不仅知道规律,并且知道为什么会如此。 可以说,这就是亚里士多德对于我们如何认识世界的观点,可是这不是亚里士多德想要谈的主要问题,他想要说的是,怎样的学术是更接近真理更有意义的。他的认识论是为了引出什么才是智慧,从而知道什么才是最接近智慧的学术,也就是对“形而上学”进行定义。 从上面对人的认识的剖析中可以看出,记忆高于单纯的感官,经验高于单纯的记忆,技术高于单纯的经验,亚里士多德从而认为:知道更普遍规律的人更有智慧,为学术本身探求知识比思考实际应用的人更近于智慧。这就是亚里士多德关于智慧的诠释。

自然辩证法之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药理学梁韡s201511801010) 摘要:从西方到中国、古代到现代,对形而上学的定义逐步在变化,人们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也各不相同。笔者之前对于形而上学的概念也仅限于从教辅材料中获取,不能完全的概括形而上学,因此,查阅了书籍,对形而上学进行了更具体的了解。本文旨在对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进行阐述,提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关键词:形而上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 形而上学是最常见的哲学名词之一,但人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程度却是大相径庭。在中国古代,“形而上”谓之“道”,《周易》上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从这个意义说,“形而上”乃是指“天”上的“象”。中国人很重视这个“象”,认为它是起主导作用的,它支配着“地”上的一切“形”、“器”。但是现在有普通人在与辩证法对立意义上的理解,也有哲学家从西方古典哲学或西方现代哲学意义上的理解,各执一词,相差甚远。因此,下文就传统形而上学的产生,发展及其本质特征进行阐述。 1.1形而上学的产生 在中西哲学史上,相当长的时间里形而上学是作为哲学的代名词出现的,甚至海德格尔还认为“哲学即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探讨了存在着的存在物及其本原问题而被看作是其他所有学科的基础,所以此后形而上学就成为专门术语,专指超越具体的事物、在具体事物之上的关于存在的最一般根据的学问。在西方哲学史上,曾经把其他研究如理学自然学、理性宇宙论和理性神学都归入过形而上学,但后来由于理性心理学、理性物理学、理性物理学等都成了实证科学,便分别被心理学和生命科学、理论物理学等所取代,理性神学也从哲学中分离出去,回到宗教之中,而只有本体论留在了形而上学内。由于本体论是西方古典哲学的核心,所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西方古典哲学家把形而上学作为哲学的代名词使用。 关于形而上学,西方近现代哲学家有着大体一致但又相互区别的看法。黑格尔认为形而上学包括四个部分:“形而上学的第一部分是本体论,即关于本质的抽象规定的学说”。“形而上学的第二部分是心理学或灵魂学,它研究灵魂的形而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读书笔记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读书笔记 很早就知道康德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赞叹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的道德法则。”对于康德的认识也仅限于此。直到读完《道德形而上学原理》,我才真正理解道德法则在康德心中的地位。 读完这本书后,令我印象最深刻、感触最深的就是康德的道德最高原则:“要只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这的确应该成为每个人的行为法则。做一件事情之前,做出选择之前,先想一想你是否希望别人也像你这样做,你是否希望你的做法变成普遍规律。如果不希望,那么就永远不要去做,因为这绝对是不道德的。如果每个人都能遵守这项原则,都能如此考虑,那么就不会出现那么多食品安全问题,不会出现那么多环境污染问题,不会出现那么多虐待老人的问题······这跟我们的古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很相似,却又将它提升了一个高度。但这个原则有时却不容易践行,因为有很多决定并不那么显而易见,你并不知道哪个决定更好,也就不知道是否应该成为普遍规律。可能一点意识偏差就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虽然认为这做法能成为普遍规律但实际却是错误的。但不管怎样,这都是每个人应该遵从的。 然后,康德又明确指出:“任何时候都不应把自己和他人仅仅当做工具,而应该永远看作自身就是目的。”这在康德的时代应该是振聋发聩的一句呐喊,人是目的而非工具。因此,个人是不可侵犯的。我们不能像功利主义那样为了某些人的利益而侵犯其他人的利益,因为每个人本身都是目的,不能作为服务整个社会的手段。 我们每个人都是目的王国的首脑,是立法者,但同时也是其中的普通成员,也需要服从这些法律。因为人是自在目的,所以他只服从自己的意志,他自身的意志也就应当成为法则,这也就回到了康德最高的原则。人之所以是目的,就在于人的理性,人也就需要承担责任。 在这里,康德批判了利己主义。他指出,理性对幸福的作用并不大,但人类不是为了幸福而存在,而是为了另外更高的理想而生存。理性的使命就是实现理想,而不是幸福。理性也因此远在个人意图之上。不得不说,康德的话在今天依然很有意义。如今大家都在寻求幸福,互相询问“你幸福吗?”,似乎幸福就是人生最高的追求。而理想只是幼稚的表现,是童年的梦,被人嘲笑。多少人在长大的过程中一点点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只为了追求幸福。也正因此,理性得不到重视。人们只是浑浑噩噩地生活着,做好自己本分的事,满足于柴米油盐的幸福。不能说这样的生活就不好,但如果整个民族、整个国家、整个人类都这样,那么是没有未来的。总要有些人不满足于现实的幸福,去追求更高的理想。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遭遇磨难,但理性的光辉由此绽放。康德是其中的一员,希望会有更多这样的人出现。 康德还强调了行为的动机。他认为同一个行为可能有很多动机,有些是出于自己的利益,或者说爱好,这种行为即使合乎责任,也绝不是道德。只有纯粹出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参考资料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参考资料 西藏民族学院教育学院魏兆锋(tibetwzhf@https://www.doczj.com/doc/d27965351.html,) 1.唐凯麟、刘铁芳主编.教师成长与师德修养.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教育的关键问题是教师。对于教育,兴之抑或亡之,在于教师。……根本问题是,是教师精神,是全人教养,是教师之道,是根性,是灵魂。教师之道尤其需要锻炼。(小原国芳.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下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46-47)(1)

3.师德是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规范,也是作为道德实践主体的教师的一种品性。师德表现为德性与规范两个方面。德性是教师对自我生命道德意义的蕴含与表达,规范是教师对社会存在和社会规则的适应和认同。教师德性和师德规范又是两个紧密联系的范畴。教师德性乃是乃在于教师个体的品性,具有个体性,师德规范则是特定的时代与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的整体规定,具有普遍性与整体性。(3-4) 4.真正的教育建立在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真正的教育存在于心灵距离最

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中。(5-6) 5.促进人生的幸福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这里的“人”既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即指共处教育“场”中的人。(7) 6.教师的职业生活过程既育人也育己、既成人也成己。教师要想成就学生,首先要成就自己 (8) 7.伴随着科学的发达、物质的丰富,人们在为现代文明带来的物质富足欢欣雀跃的同时,又陷入了沉重的精神迷惘和意义危机之中,生命变得越来越单薄和窘迫,变得毫无意义和美感,甚至成了“不可承受”

(昆德拉语)的负累。(10) 8.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使人在其纯粹自然状态的生活中也受形式的支配,使他在美的王国所设的领域中成为审美的人。因为道德的人只能从审美的人发展出来,不能由自然状态中产生。(席勒.美育书简.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118)(16) 9.以教师为业也应当有两种基本模式:“为”教育而生存;“靠”教育而生存。(19) 10.康德认为,人作为有限理性存在,都自在地作为目的本身存在着,他不单纯是这个或那个意志所随意使

形而上学的当代构建及其现实意义

形而上学的当代构建及其现实意义 在当今的历史背景与时代的精神境界中,形而上学是否仍旧持守着内在的存在根据?这一存在根据在形而上学的阶段性推进过程当中是否已被“松动”或“消解”?形而上学同现代生活是否还保持着理论与现实的内在紧张和张力关系?当代形而上学之于当代生活的意义应怎样界说?这些问题的引出和回应无疑对当代形而上学的构建、对当代现实生活的精神提升、对现实生活的“理念”塑造,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 从哲学的本意考察,“形而上学”(meta-physics)是在“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从其建立之日起,就有“修身”、“养性”、“为人”之意蕴,就有“实践”、“践行”之训诫,也就有人之为人的“理念”的范型。尽管这一形而上学深层的意蕴被根植于普遍知识——存在论的固有前提下,但其内在所具有的、与人的本性相洽和融合的人本视阈与境界,从始至今都以不同的映现方式所固守着的。由此可见,形而上学同现实生活的关联始终持存着。 形而上学与现实生活的内在关系在历史上通常是以极其抽象的 二元对立方式体现出来的,这种二元对立在柏拉图那里就表现为世界的二分化。这一抽象对立的理解方式或者是以形而上学来直接“否定”现实生活,或者是以“无视”现实生活的方式来间接贬低现实生活,或者是以纯粹的理论逻辑的自足性方式来消解“现实生活”的原初状态。在这里,形而上学成了“纯粹”的理论形态。尽管如此,形而上学仍然以其特有的方式关联着现实生活,或成为超然于生活之上的“理念”,或成为度量生活的“尺度”,或提供现实生活所尚未具备的“规定”。事实上,从形而上学自身的演进逻辑分析,就会看到形

而上学是以隐含的、更具有穿透力的方式影响着或分化着现实生活,尽管这一“影响”或“分化”是以“颠倒”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和不同时代的精神氛围中,形而上学必然会产生某种“转型”,会产生某种“适应”,会产生某种“分离”。一方面,形而上学由于自身的内在紧张关系即理论与现实的冲突会产生新的“调整”,另一方面,形而上学在其内在的“调整”之中所延伸出的、与时代精神相吻合的新的“论证”,也会为时代的精神“迁移”与“发展”提供超越性的价值尺度、理念追求和境界指向等形而上学的“设计”。形而上学的时代理念的“设计”,也会为特定时代的现实生活确立新的“追求”、新的“设计”、新的“标准”。 从形而上学发展的阶段性过程分析,形而上学大体经历了古典、近代与现代的发展过程。在这些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形而上学在保持着同一的内在规定的同时,又有着各自不同的历史使命与现实困境。正是在使命的履行和困境的应对中,形而上学本身既体现为形而上学对现实生活把握的方式,也体现为形而上学与现实生活关联的不同的特质。从大的历史背景以及精神境遇的变化内容看,古典形而上学乃是对人、神、自然三者关系的整体性论证。这一论证的理论形态必然表现为以形而上学为核心的实体性的本体论样式,体现为以实体性旨趣为归宿的本体论思维方式。在古典形而上学之中,“存在之存在”是最高的知识,是“第一学术”,必然显现为以神学为最高境界的总体性知识。古典形而上学在对神学的实体存在性论证过程中,使其本体论的旨趣与目的论的追求以高于生活、俯视生活、否定生活的方式,在自身之中得到了统一。 与古典形而上学对外在“对象”的神学确认相异,近代形而上学的基质性标志是对“自我”主体性原则的确立。如果说,古典形态的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近现代西方哲学专题作业 学号;S1******* 姓名;郭立峰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学习心得 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这本著作于1785年出版,正如我们本学期集中学习中使用的苗力田所翻译的后记中所指出的“这是一本真正伟大的小书,它对人类思想所发生的影响,和它的篇幅是远不成比例的(H.J.帕通)”。通过本学期的阅读学习,我试从以下几点来谈谈自己的心得和体会; 一,论善的意志 康德认为在世界之中甚至世界之外,只有善的意志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无条件的,绝对善的东西。我们一般意义上认为善的东西都不具备这一属性,例如勇敢、机智、荣誉这些大众认为善的东西都是有条件的,如果没有一个善的意志或者善的品质,以上我们认为美好的事物随时可以被别有用心的人用来去干坏事,例如一个人十分乐善好施,我们觉得此人应该被誉为一个善良的人,我们只从一个人的行为和取得的结果去进行是非善恶评价,但是假若此人正是利用乐善好施为手段而去博得别人的拥戴,然后再去变本加厉的干坏事,那么乐善好施在他那里就成为了一个作恶的工具,例如历史上的田成子就是通过乐善好施来收买人心而谋反篡权的。康德认为其他大众认为善的东西充其量只能作为履行善的意志的一种工具,它们具有工具价值,更重要的是那些貌似构成人的内在价值和内在品质的苦乐适度、不骄不躁、深思熟虑等在我们看来和一个人的美德相关的东西也不具备绝对

的善,它们是服务于善的意志的。这里就涉及到了一个核心问题——善的意志,唯有善的意志,其自身就是善的,而且是种无条件的善。它如同一颗宝石一样,本身就具有无上的价值。善的意志才是一种纯粹的,不夹杂任何其他爱好和主观客观条件的崇高的东西。 康德认为理性的作用并不是我们平时认为的那样,应用理性去达到我们的目的,以理性作为实现自我功利的手段,正如他指出的那样“在一个有机物,一个与生活目的相适应的东西的自然结构中,我们发现这样一个基本原则,没有一个用于一定目的的器官不是于这一目的最相适应的、最为便利的,自然的真正目的就是保存它使它生活的舒适,一句话就是幸福”这句话也就是在说这样一个道理——幸福就是感官和欲望的某种满足,也就是像老子《道德经》里“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所揭示的一样,真正的幸福就是这么自然而然。千万别认为上天赐予人理性,理性也是为了为人类追求感官和自身的幸福而服务,理性的运用于追求幸福是背道而驰的。事实上也如此,一个人越是应用理性去追求幸福,越是处心积虑的想获得生活上的舒适和幸福,他离开幸福就越远,幸福只是一种感觉,错误的把理性运用在追求这个目的上,人永远会得不到满足。那么人之为人的理性是用来干什么的?上帝赐予万物灵长的人类以理性,让我们和其他动物区别看来,我们应该把理性运用到哪里去呢? 人类是具有实践能力的,人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即为实践,意识可以影响人的实践能力。理性的真正使命就是——去产生在其自身就是善良的意志,这样才可以追求到更高的善,

拒斥形而上学的论分析哲学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及其局限

拒斥形而上学——论分析哲学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及其局限 内容摘要:现代分析哲学把传统形而上学看作是无意义的虚假陈述而加以拒斥。首先是维特根斯坦依据其语言图像理论而认为形而上学的问题和命题都是无意义的,随后逻辑实证主义者从经验主义的可证实原则出发提出了“拒斥形而上学”的口号,再其后蒯因以他的“本体论承诺”理论仍然坚持否定哲学具有陈述存在的意义。在我看来,分析哲学对形而上学的拒斥在根本上是不成功的,但它仍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理论成果而具有启示意义和广泛影响。 关键词:分析哲学拒斥形而上学无意义性评价 现代分析主义或分析哲学,是对兴起并盛行于二十世纪上半叶,由几种哲学流派和哲学理论所共同构成的一种哲学思潮的称呼。这些思想流派和理论的共同之点就在于,都非常重视对语言的逻辑分析,语言分析不仅是进行哲学研究所必须的方法,而且也是哲学活动的全部内容和目的本身。另一方面,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与拒斥,也是贯穿在整个分析主义运动中的一个根本的主题和宗旨,分析主义思潮从兴起到发展都同这个主题或宗旨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将围绕着分析哲学把形而上学看成是“无意义的虚假陈述”这一基本观点,着重探讨维特根斯坦前期哲学、维也纳学派以及蒯因哲学的反形而上学思想,旨在清理线索、考察实质,并力求从哲学自身反思的高度上对其局限

和意义有所把握。 1.哲学的问题和命题都是无意义的 维特根斯坦是现代分析哲学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分析主义反形而上学传统的第一位肇始者。其前期的哲学代表作《逻辑哲学论》对作为逻辑实证主义[1]中坚力量的维也纳学派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以至于这个学派中的许多人在很长一段时期里都把维特根斯坦视为他们的同路人,并把《逻辑哲学论》一书奉为逻辑实证主义的宣言书和“圣经”。在这部著作中,维特根斯坦首次表达了他的反形而上学思想,认为形而上学的根本错误在于企图“说不可说的东西”,其结果却是提出了一些“毫无意义的问题和命题”。维特根斯坦对传统形而上学的这一批判,又是建立在他的语言图像理论的基础上的,在这个理论中,他首次提出了语言的界限问题并由此而表明传统哲学的错误之所在,因此,“语言图像论”就是维氏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的起点和依据。 语言图像论的核心观点是:每一个基本命题,都是一个基本事实的图像。由此又可以引伸出,由所有的命题构成的整个语言系统就是由所有的事实构成的整个现实世界的图像,简言之,语言是现实世界的图像。把语言看作是现实世界的图像,这是维特根斯坦在语言、思想与实在的关系问题上的一个最基本的看法。问题是,通常当我们谈到一

《形而上学》的意义指称和意义使用分析论文

《形而上学》的意义指称和意义使用分析论文 摘 要:对《形而上学》的分析已经很多了,角度的不同,会得到不同的体会。从时代 背景去看亚里士多德在意义指称和意义使用,可以得到关于它不一样视角。就意义指称而言,先贤哲学家指称上的不足上,使得本文采用了常识世界中所形成统一日常语言体系下 在意义指称上的完善;就意义使用上与理性结合,从而更注重语言使用合理性、完整性和 系统性,而不是过分强调意义的色彩,即“意义即使用”;这些都是作为对它分析的切入点。进而可以更深入的理解百科全书似的哲学家对自我语言意义完整性表达的要求。 关键词:形而上学;时代;常识;意义指称;意义使用 一、亚里士多德语言意义变化之源。 罗素曾说过:“当我们要去了解和研究哲学家的思想的时候,我们既不崇敬也不蔑视,而应首先要有一种假设的同情,直到可能知道在他的理论里有些什么东西大概是可以相信 的为止,然后才可以重新采取批判的态度。”[1]也就告诉我们,在阅读过程中我们既要 理解,也要思考,还要反省。那么请允许我首先看看亚里士多德的生活、写作背景。亚里 士多德生活在雅典政治、军事逐渐走向衰落的时期,和强盛的伯利克里时代相比,整个希 腊世界处于急剧的动荡之中。其中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使得最为显赫的雅典和斯巴达两大城 邦两败俱伤。这场战争与我们曾经战乱频发的春秋战国时期一样,打乱了人们生活的节奏,看到了光环世界下不同的景象。此时,北方带有异族味道的马其顿王国却异军突起,直接 威胁希腊其他城邦安全。公元338年,马其顿国王菲利浦指挥他的军队激战四方,在战争 结束后成为希腊的霸主。[2]文化上,雅典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却未被阻断。当时“希腊的 学校”——雅典,仍然是一切追求知识渴望真理的青年所向往的地方,汇集着全希腊的学者,其活跃学术气氛仍然未见衰弱。其中哲学先贤苏格拉底、柏拉图璀璨星河。[3]因此,这种政治、战争、民族、文化等的激烈碰撞,便培养和造就了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或许更 精确的和不一样看、写世界的眼光和态度。 亚里士多德之前已有很多的先贤对哲学开始了探索并提出了从现实生活中问题的思考,形成了一定的哲学语言比如泰勒斯的“水”、特别是毕德哥拉斯的“数”、巴门尼德的 “是者”和他的老师柏拉图的“相”,将我们从现实世界带到了“梦境”世界,但是它们 却在这样的生活时代具有不完美、跳脱的味道。基于对现实生活不适应的地方,亚里士多 德对他们的哲学语言需要的是完善。从而,在我看来,时代背景下的亚里士多德更多的是 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出发去考量语言,进而达成他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形式。 二、从《形而上学》看意义指称的完善和意义使用下的语言表达倾向 1、常识语言下的世界,意义指称的完善。

形而上学的沉思

第一个沉思 论可以引起怀疑的事物 由于很久以来①我就感觉到我自从幼年时期起就把一大堆错误的见解当做真实的接受了过来,而从那时以后我根据一些非常靠不住的原则建立起来的东西都不能不是十分可疑、十分不可靠的,因此我认为②,如果我想要在科学上建立起某种坚定可靠、经久不变的东西的话,我就非在我有生之日认真地把我历来信以为真的一切见解统统清除出去,再从根本上重新开始不可。可是这个工作的规模对我来说好像是太大了,因此我一直等待我达到一个十分成熟的年纪,成熟到我不能再希望在这以后还会有更合适于执行这项工作的时候为止,这就使我拖延了如此之久,直到我认为如果再把我的余生不去用来行动,光是考虑来、考虑去的话,那我就铸成大错了。 ①法文第二版:“并不是从今天起”。 ②法文第二版:“从那时起我就认为”。 而现在,由于我的精神已经从一切干扰中解放了出来①,我又在一种恬静的隐居生活中得到一个稳定的休息,那么我要认真地、自由地来对我的全部旧见解进行一次总的清算。可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没有必要去证明这些旧见解都是错误的,因为那样一来,我也许就永远达不到目的。不过,理性告诉我说,和我认为显然是错误的东西一样,对于那些不是完全确定无疑的东西也应该不要轻易相信,因此只要我在那些东西里找到哪管是一点点可疑的东西②就足以使我把它们全部都抛弃掉。这样一来,就不需要我把它们拿来一个个地检查了,因为那将会是一件没完没了的工作。可是,拆掉基础就必然引起大厦的其余部分随之而倒塌,所以我首先将从我的全部旧见解所根据的那些原则下手。 ①法文第二版:“而今天对于实行这个计划是再好不过了,因为我的精神已经从各 种各样的顾虑中摆脱出来,幸而我在情绪上又没有感到有任何激动。” ②法文第二版:“假如在每一个东西里边找到什么怀疑的理由”。 直到现在,凡是我当作最真实、最可靠而接受过来的东西,我都是从感官或通过感官得来的。不过,我有时觉得这些感官是骗人的;为了小心谨慎起见,对于一经骗过我们的东西就决不完全加以信任。 可是,虽然感官有时在不明显和离得很远的东西上骗过我们,但是也许有很多别的东西,虽然我们通过感官认识它们,却没有理由怀疑它们:比如我在这里,坐在炉火旁边,穿着室内长袍①,两只手上拿着这张纸,以及诸如此类的事情。 我怎么能否认这两只手和这个身体是属于我的呢,除非也许是我和那些②疯子相比?那些疯子的大脑让胆汁的黑气扰乱和遮蔽得那么厉害,以致他们尽管很穷却经常以为自己是国王;尽管是一丝不挂,却经常以为自己穿红戴金;或者他们幻想自己是盆子、罐子,或者他们的身子是玻璃的。但是,怎么啦,那是一些疯子,如果我也和他们相比,那么我的荒诞程度也将不会小于他们了。 虽然如此,我在这里必须考虑到我是人,因而我有睡觉和在梦里出现跟疯子们醒着的时

论康德道德哲学中的意志概念

论康德道德哲学中的意志概念 内容摘要:意志是康德道德哲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和康德伦理学说的方方面面牵连深广;同时它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关键性的概念。本文展示了康德意志观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在此基础上,对康德意志概念的起源、性质、层次、划界以及区分等方面进行了认真地剖析。意志概念不仅在康德道德哲学体系的建构中发挥了作用,而且,它根本关涉康德道德学的核心内容,只有细致入微地检视康德的意志观,我们对康德的道德哲学才能既作出全景式的总体把握又有对局部问题的透彻理解,从而避免对康德道德哲学的种种误读。 关键词:意志;普遍意志;个人意志;纯粹意志;任意 在传统西方哲学中,对道德的归口无外乎有三种方式,一是将道德与知识关联起来,主张“美德即知识”;一是将道德与情感关联起来,主张“伦理是一种情感语言”;再就是将道德与生命力关联起来,主张“道德是生命力的扩张”。而明确地将道德与意志内在地贯通起来,成就一种新型的理智论的意志伦理学,这可谓康德之首创;从宏观上看,此乃康德道德学至为显要的一大特色。就康德伦理思想演进的实际情形而论,意志概念原本是促成道德学体系显现最初草样的一个重要契机;就意志是康德道德哲学要处置的对象而论,它是康德伦理学中一个基础性概念;而就意志在道德价值生成机制中的作用而论,它既是康德整个道德哲学的出发点又是其落脚点。因此,探究康德的意志概念对理解康德的道德哲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把道德和意志内在贯通起来,对于康德来说有一个过程,在康德对伦理思考的伊始,并没有抓住“意志”这个概念。康德的前批判伦理学中,不论是1759年的《试对乐观主义作若干考察》、还是60年代早期的《证明上帝存在的唯一可能的根据》、《对自然神论和道德原则的明晰性的研究》及《对于美好和崇高的感情的观察》,康德在论述道德时都没有关涉到意志问题。倒是在康德

康德的法权论形而上学之大意

康德的法权论的形而上学之大意 侯健 一、康德之谜 康德(1724-1804)出生在东普鲁士的偏远小城柯尼斯堡(今天俄罗斯境内)的一个工匠家庭。1740年,他进入柯尼斯堡大学学习。大学毕业后,康德当了大约8年时间的家庭教师,1755年成为柯尼斯堡大学的讲师,1770年被任命为哲学教授。他写过很多著作,其中关于法律思想方面的主要著作有《道德的形而上学》(1797年)一书的第一部分《法的形而上学原理》(又译为“法权论的形而上学初始根据”)。 康德的法哲学思想属于美国法理学家庞德所说的哲理法学。哲理法学是对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哲学家康德、黑格尔、费希特等人的哲学体系中所包含的法律思想的通称。相比古典自然法学派,哲理法学派的法律思想具有浓厚的哲理性。古典自然法学家一般使用清晰、明澈的概念和术语来表达法律思想,具有一定的思辨色彩,但是这种思辨色彩并不浓厚。康德和黑格尔的法律思想是他们的哲学思想的一部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浓厚的思辨色彩。这种法律思想比较晦涩。康德与黑格尔有重要区别。康德将法归结为形式性的伦理概念、绝对命令的准则,他划分了正当与善,主张个人价值高于共同体价值。黑格尔将法解释为客观精神、自由意志的体现,主张个人只有在国家中才能实现他的价值。他们虽然都将自由作为法的中心问题,但在国家、法与个人的关系上,康德的法学具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色彩,黑格尔的法学则具有国家主义、绝对主义特征。 康德的个人生活平淡无奇。他一生没有离开过柯尼斯堡,也没有领导或参与过什么重要的政治或社会运动。康德是思想史上一个著名的光棍,和一个男仆生活在一起。他的生活极有规律,他每天4点半踱出家门,在一条小道上来回走8趟,邻居可以根据他的散步时间来对表。这就是一个谜:康德的生活范围如此狭隘,他何以创造出反映时代要求和进步趋向、意义深刻的思想体系的?他是如何超越柯尼斯堡这个小城的限制的? 第一,康德具有天才的思辨能力,而他又主要研究的是思辨哲学。借助已有文献资料,躬身自问、自我反思,就可以进行研究。 第二,康德并不是一个一心只写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人。我们也许可以从以下线索来发现康德何以从社会实践中汲取他的思想灵感的。从库恩的《康德传》的人物列表中,我们可以发现康德交往范围非常广泛。他曾经或一直保持密切交往关系的就有25人。这些人三教九流,有学者、教授、书商、牧师、商人、官员、贵族,有男人也有女人。康德的社会活动比较多,他与社会人士的交往并不仅仅限于书信往来,有各种聚会、宴会、沙龙等。18世纪的柯尼斯堡是多元文化汇聚的地方,生活着许多民族和国籍的人们,例如荷兰人、英国人、立陶宛人、波兰人、法国人等,当然还有当地的普鲁士人。他们有自己的社区。康德不用走出这个小城,便可以接触不同的人们和文化。康德非常注意了解外界的重要变化,了解在柯尼斯堡之外的世界中发生的重要事情。有一位船长从外地回来,康德专门请他吃饭,请教国外的事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