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台湾金融监管的现状与启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

台湾金融监管的现状与启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

台湾金融监管的现状与启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
台湾金融监管的现状与启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

台湾金融监管的现状与启示

内容摘要:

本文在概述金融监管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了台湾金融监管的制度变迁、存在问题与强化措施,总结了可供借鉴的经验与教训。

关键词:台湾金融监管

朱磊李翰劢*

国际金融危机让各国经济学者重新审视金融监管的角色。正是由于金融监管存在缺陷、无效和局限,当金融机构创造出太多高风险的金融衍生产品时,投资者过度依赖实际未必可靠的评级机构的研究,最终导致危机不可避免。因此,如何加强金融监管也益发成为各国家或地区普遍关心的问题。

一、金融监管的理论与实践

金融监管即金融监督与管理,台湾称“金融监理”,是指通过立法和管理条例,由金融监管机构依法对金融机构和金融活动进行决策、限制和约束的一系列行为总和。它有三个基本的政策目标:确保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保护投资者和存款人的利益,促进金融机构安全、高效发展以及市场竞争机制的良好运作。

理论层面,金融业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和资讯不完整,市场失灵可能发生。一般企业经营失败波及范围有限,金融机构出问题则会涉及存款人与投资人的权益,波及整个金融业甚至社会,因此对金融业的监管尤其重要。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引入金融监管就是为了解决金融合约失灵的问题(Keeler,1984)。按照科斯定理,如果没有交易成本,合约的执行只要法院就行,根本不需要任何监管者(易宪容,1998),但事实上法院执法搜寻证据的成本极高,因此必须引入监管者。金融监管机构的设立和运转也有成本,甚至成本过高会走向制度安排的反面,发生金融监管失灵。如何在市场失灵与金融监管失灵之间寻找一个合适

*朱磊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经济室副主任,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李翰劢为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西城分局副主任科员,经济学硕士。

的均衡点,既是维持金融体系稳定发展的关键,也是保证金融体系有效运作的重点。金融监管的具体内容可分三大部分:金融机构内部监管、金融市场自身监管和外部力量的金融监管。金融机构内部监管包括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体系、稽核体系及内部控制系统等,属于自我监督约束机制;金融市场自身监管包括存款人、投资人与贷款者对金融机构所构成的监督制裁力量,他们可以通过抛售股票或寻找其它金融机构来迫使经营不善的金融机构退出金融市场;外部力量的金融监管主要是金融主管机关对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的监督、管理与检查,由于其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性与处分权,威力远强于其它性质的金融监管,所以人们一般讨论的金融监管体制主要是指外部力量的金融监管。

实践层面,为谋求金融领域的竞争优势,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都在努力加强金融监管。发达国家的金融监管体制早已存在,但在普遍进行金融自由化之后,加强金融监管工作有了新的趋势,如通过市场规律解决政府干预的缺陷、加强自有资本规定、改革存款保险制度等。因为金融自由化放松了以前限制竞争的规则,必然会破坏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这就需要加强其它方面的金融规制,于是出现一个“监管—放松监管—再监管”(regulation- deregulation- reregulation)的过程。实行再监管不仅可以弥补放松监管造成的管理缺陷,还可以有效促进市场竞争。以美国为例:1913年美国联邦储备体系建立,美国进入现代金融监管时期;自1960年代起,美国金融业自由竞争加剧,推出一系列金融创新工具和新的金融制度安排,成为美国金融自由化时期;1990年代后,美国开始反思金融体系的风险性,以1992年在联邦储备理事会下成立金融机构监管体系为标志,美国进入金融再监管时期。各国加强金融监管的措施不尽相同,但实行金融监管一元化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所采用。英国1997年成立金融服务管理局(Securities and Investment Board,SIB),成为单一的金融监管机构。日本1998年设立金融监督厅,2001年更名为金融厅,独立行使对各金融机构的监管权。韩国1998年成立金融监督委员会(Financial Supervisory Commission, FSC),作为最高金融监督管理机构,实际监管工作由下属的金融监督局执行。澳大利亚1998年成立金融管理局(Australian Prudential Regulation Authority, APRA),成为单一金融监管机构。德国2002年立法授权将金融监管职责集中于财政部直属的联邦金融监管局(Bundesbank and German Financial Supervisory Authority, BaFin),开启一元化金融监管制度。1法律层面,国际清算银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BIS)下属的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The 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所发布的金融监管通则是国际上最高水平的规章,对金融监管的内容做了权威阐释。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1988年公布巴塞尔协定(Basel Capital Accord),奠定了国际风险基准资本充足率的基础;2004年修正该协定,发布新巴塞尔资本协定(Basel ),除修订“最低资本要求”规范外,又加强“监管审查程序”与“市场纪律”功能,形成三大支柱相辅相成的全方位监管架构。2

二、台湾金融监管制度变迁

台湾金融监管体制是1980年代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而发展起来的。台湾最高金融主管部门原为“财政部”,集中了所有金融监管的行政管理权。1981年将原来下设的“钱币司”改名“金融司”,全面负责银行、信托、保险、票券等行业的监管工作。1991年“金融司”升格为“金融局”,保险业监管工作分

出来专设“保险司”。于是台湾“财政部”就下辖三个独立机关:“金融局”、“保险司”、“证券暨期货管理委员会”。三个机关职权划分明确,监管对象分别是银行、保险、证券暨期货市场。此外,在台湾金融监管的外部力量中,还有两个辅助力量,即“地方政府”和会计师。依所有关法规,“地方政府”对基层金融机构有管理权,但实际上,“地方政府”既无人力配置,又无正式权力,仅在追究责任时,有主管官员被连带处分。具体分工方面,对银行与票券业的金融检查,包括各家行库、信托投资公司、信用合作社、农渔会信用部、票券金融公司的业务检查,由“财政部金融局”、“中央银行金融检查处”、“中央存款保险公司”三个单位共同负责。对保险业的金融检查由“保险司”负责。对证券业的金融检查主要由“证券暨期货管理委员会”负责,该会又将检查业务委托台湾证券交易所办理,“财政部金融局”和“中央银行金检处”也参与检查。

由于台湾金融业管理、监督、检查、处罚权力长期处于多头马车状态,分属“财政部”、“中央银行”、“中央存款保险公司”等单位,监管效率低、漏洞多。尤其是随着金融商品创新的加速,金融业之间跨业经营越来越多,金融集团逐渐形成,原有的分业管理模式不能满足社会环境的变化需求,整合金融业监督、管理、检查权力的呼声开始出现。经过10年左右的讨论,最后确定在“行政院”下成立“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金管会”),将“财政部”下属的金融局、保险司、证期会与“中央银行”下属的金融业务检查局以及“中央存款保险公司”检查处等机构合并纳入。2004年7月“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挂牌成立,台湾金融监管自此进入监督、管理、检查一元化时代。

台湾金融监管一元化的涵义,首先是金融检查一元化,包括检查权与处分权的统一;其次是监管机关一元化,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行业之间的监管权责合并,制定法规、营业许可与撤销、监督、管理与处分等权力都集中于“金管会”;最后是金融管理与货币政策管理的一元化,但货币政策历来是“中央银行”的独有职权,因此这一层面存在争议。无论如何,金融监管一元化赋予台湾“金管会”极大的职权,尤其是检查权与处分权的结合,使其成为一个准司法单位,不但可依法独立行使职权,还在设立金融监管基金之后具有财务上的独立运作能力。“金管会”之外,“中央银行”与“农业委员会农业金融局”也还是台湾金融机构的主管机关,因此在执行面仍存在三个单位之间需要业务联系与协调的现象。“中央银行”掌握货币政策,是金融业务的重要主管机关,负责支付系统与外汇等业务的管理,因而对金融机构涉及有关货币、信用、外汇及支付系统等主管业务范围,要履行专案检查职责。“农业委员会农业金融局”是农业金融的主管机构,负责对农、渔会信用部的检查与处分,分由两个独立的机关执行。

受检机构包括金融控股公司、银行业、证券业、期货业、保险业、电子金融交易业与其它金融服务业的机构。检查行使方式以实地检查为主,再配合报表稽核与业务座谈。在一般检查方面,金融机构的总机构至少两年检查一次;对分支机构,依对总机构最近一次检查结果及其它分析资料,办理抽样检查。检查业务执行方面,由原来的分业检查模式转变为功能性融合检查模式,由分工检查方式转变为权责统一的单一机关检查方式,不再按业别分类管理,而将银行业、证券业、期货业、保险业进行监管合并,同时金融检查与金融处分在同一机关执行,事权明确。台湾金融监管的内容可分为制度、政策与业务方面的监管。制度上主要是指金融行政管理,包括金融机构的设立、合并、分支机构增设与经营范围等;政策上主要指货币政策与金融政策制定,包括资金调节、货币控制、信用分配、优惠措施、利率政策与外汇贸易措施等;业务方面,银行主要是信贷业务,票券

公司是票券业务,保险公司是保单销售与理赔业务,证券商为证券承销、经纪业务等。这些金融机构都涉及业务范围的规范与财务运作的健全问题,同时也涉及业务人员的资格与能力。3

三、台湾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

台湾开放民营银行设立后,岛内银行数量迅速增加,金融机构过度竞争造成平均获利能力及资产品质降低,市场竞争力持续下降。为通过同业兼并扩大金融机构规模,减少金融机构数量,台湾通过“金融控股公司法”以推动金融机构合并。然而金融混业经营又会衍生出一些弊端,且由于该举措早于台湾金融监管改革,等到台湾实现金融监管一元化之后,问题和漏洞已经很多。

(一)政商勾结严重,外部监管松弛。岛内政商勾结对台湾金融监管的侵蚀表现在:一方面,通过违规操作增加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另一方面,干扰金融检查,影响官员任命到弊案检调,金融监管部门履行职责时投鼠忌器,以致台湾金融监管中大量存在“有问题查不出来,查出来惩罚不了”的情况,这种现象在台湾基层金融机构与监管组织中尤为普遍。凭借政商关系,有的企业或个人可以向金融机构超贷,如以市值500万元的房子向银行贷款2000万元,还贷时将房子交给银行了事,多出的1500万元就落入自己的口袋,并凭借自己的政商背景,使金融监管机构退避三舍。以2007年初岛内爆发的“力霸风暴”为例:该集团是台湾拥有5家上市公司的前20大企业集团,凭借政商勾结,运用超贷、关系人贷款、金融内控放水、运用人头公司与人头账户、内线交易等手法掏空上市公司资金,最终一夕之间土崩瓦解,股东资产损失500亿元新台币以上,波及岛内约50家上市柜公司。该集团金融舞弊早有迹象,但凭借与陈水扁的深厚密切的政商关系,使金融监管部门明知力霸集团有问题也长期不敢轻举妄动。4再如陈水扁执政时期借“二次金改”名义限期实现公营银行民营化,使得“三家分晋”的戏码在台湾上演,蔡家(国泰、富邦)、辜家(中信、开发)和吴家(新光、台新)通过低价买入公股,金融资产自1999年至2004年膨胀了2.2倍,某些政商勾结的交易直到陈水扁下台后才为世人所知,岛内政权轮替前则是金融监管的盲区。目前,岛内虽然已经成立一元化的“金管会”,担任独立性较强的监管角色,但该监管机构同时要落实行政部门政策,接受立法部门备询,并不能避免政治力的介入。

(二)法规存在漏洞,内部监管失效。随着台湾经济的自由化和国际化,跨业经营的金融机构和跨市场的金融工具不断涌现,金融控股公司出现后更凸显既有法规的漏洞,内线交易问题尤其为人诟病。台湾民营银行多是以集团企业的子公司出现的,企业负责人可能会将民营银行当作自己集团资金调度的库房,任意违规借贷。虽然董监事会制度应发挥内部监控作用,但民营银行董监事多由企业负责人的亲友担任,无法真正发挥内部监管功能。仍以力霸集团为例,其与“中华商银”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均掌握在王氏家族手中。王氏家族运用其在力霸旗下上市公司的董事会中占多数的优势,做出最有利于该家族的决策处置。再如2006年3月台湾5大电子集团之一的明碁电通公司公布巨额经营亏损后,股价在5个交易日内重挫20%,而在此前的3个月内,明碁高级主管曾大量出脱股票,几乎只卖不买,尤以董事长释股最多。“明碁风暴”使台湾企业弊案风暴由传统产业和家族企业延烧到具有现代公司治理制度的高科技产业,其涉嫌内线交易的问题显示台湾防堵法规漏洞、加强内部金融监管的迫切性。

(三)忽视消费金融,监管不够全面。长期以来,台湾金融业以企业法人为服务对象,消费金融处于低层次发展的边缘地位。5因此台湾金融监管对消费金融的监管也存在欠缺,表现在:一是未对授信行为进行有效监管,“金管会”对信用卡和现金卡恶性竞争可能产生的风险重视不够,对业务中放松授信标准和风险管理的行为未及时有效纠正;二是未对营销不当进行有效监管,未要求银行重视客户选择的适当性,以及规范信息披露;三是未对卡债风险进行审慎预警,台湾将逾期6个月作为划分不良贷款的标准比国际上通行的3个月要低,一定程度上隐藏了双卡贷款质量的恶化程度。在这种背景下,2005年台湾爆发了严重的“卡债危机”,逾期贷款激增,并衍生出一系列社会问题。

(四)监管力量不足,处理效率不高。台湾一线金融检查人力,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远远不能满足正常金融检查频率的需要。再加上金融检查单位的薪资不如一般的金融机构,人才流失严重,更影响了台湾金融检查人员的素质。处理金融弊案的司法部门也力量不足,岛内法官通常是在大学法律系毕业后通过考试取得法官资格,能考上的多是很会读书的“乖学生”,涉世不深,面对复杂的金融弊案,要弄清股市操作手段和会计做帐已经不易,查出弊端更需要相当深的功力和足够长的时间。金融监管力量不足不仅影响弊案调查,还影响弊案处理。2000年3月,台湾的中兴银行总经理出于私人关系对台凤集团的巨额贷款不加任何授信调查指示“立即贷”,甚至出现大批员工连夜搬运现金的情况,引发民众挤兑,最后台湾“中央存保公司”进驻平息风波。但台湾“财政部”接管中兴银行后却使其亏损快速攀升,中兴银行曾为岛内资本额的最大民营银行,案发时净资产195亿元新台币,被接管后两年时间已经亏损800亿元新台币,耗掉可以设立8家银行的资本,成为岛内亏损最多的银行。6查出弊案后如何进行整顿和改善成为金融监管工作不得不认真面对的问题。

四、台湾加强金融监管的举措

为解决金融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台湾当局从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测、强化金融预警机制等方面出台一些举措。

(一)降低银行逾期放款比率,改善金融机构体质。一是与国际接轨,修正逾期放款定义,2005年7月1日起实行修正后的“银行资产评估损失准备提列及逾期放款催收款呆帐处理办法”;并于2007年起正式实施“新巴塞尔资本协定”。二是采取“加强降低台湾银行业逾期放款措施”,奖励逾期放款比例低的银行,简化其申请案件的流程;对逾期放款比例高的银行采取不同处置措施。2005年制定“银行办理金融相关业务负面表列规定”,符合一定条件的银行可以“事后备查制”取代以前的“事前审查制”。7三是强化对金融衍生品管理。在“银行办理衍生性金融商品应注意事项”中,规定资产品质、资本充足性及备抵呆帐的提列符合标准的银行,采取负面表列、事后备查的方式;对不符合标准的银行,限制其办理衍生性金融商品。

(二)控制内线交易,加强金融市场监管。对内线交易明确修法,加重处罚,修订“公司法”及“证券交易法”,打击交叉持股现象。虽然岛内目前对内线交易是否应“除罪化”有较大争议,8但“证券交易法”对此仍有较严格的规定,公司内部人或者重要关系人在重大影响股价消息未公开之前,不得买卖该公司股票,违反者处以刑责,最高可判处7年有期徒刑。具体规定是:“该项各款所列之人,9获悉发行股票公司有重大影响其股票价格之消息时,在该消息未公开或

公开后十二小时内,不得对该公司之上市或在证券商营业处所买卖之股票或其它具有股权性质之有价证券有买入或卖出之行为,违反该规定者,即构成内线交易。”10

(三)强化消费金融监管,采取“358措施”。对信用卡和现金卡的逾期帐款比率超过3%的,限期改善;超过5%的,发函纠正;超过8%的,暂停业务。各发卡机构自2004年起每月定期申报信用卡、现金卡重要业务及财务信息,并于银行局网站中披露。

(四)促进信息披露,建立金融预警机制。自2004年起台湾银行业依“银行应按季公布重要财务业务资讯规定”上网公布重要财务业务信息。2008年12月“银行法修正案”通过后,各银行须定期公布转销呆帐达5000万元新台币以上、贷款半年内发生逾期转销呆帐超过3000万元以上的客户资料,以揭露恶意欠款不还的呆帐大户行为。

(五)加速处理不良金融机构与不良贷款,使善后措施制度化。2005年台湾通过并实施“金融重建基金设置及管理条例修正草案”,截至2008年10月31日,该基金共处理54家经营不善金融机构,依法赔付2060亿元新台币。台湾银行业平均逾期放款比率,也自2002年4月的8.09%的高峰,降至2008年10月底的1.54%。根据2008年12月的“银行法修正案”,台湾将银行按资本状况分为资本充足、资本不足、资本显著不足和资本严重不足4个等级,要求其采取不同措施。对“资本不足”银行,限期提出资本重建或改善计划,“金管会”也可限制新增风险性资产;对“资本显著不足”的银行,可解除负责人职务、降低负责人酬劳等;对“资本严重不足”的银行,主管机关要在90日内接管,银行经营权及财产管理处分权均由接管人行使。

五、对大陆完善金融监管的启示

当前大陆金融监管所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监管模式滞后、法律法规缺失、监管能力不足等方面。一是监管模式落后于形势需要。大陆原本实施金融监管一元化,人民银行是唯一监管机关,自1998年起大陆金融业正式实施分业经营和监管,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三大机关分别负责银行、证券及保险业的监管,人民银行专注于货币政策的制定和调控。11这种“一行三会”的监管模式,在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易出现监管真空或重叠。二是法律法规缺失。金融创新是金融市场得以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法律法规的缺失不仅带来监管的不力,也不利于推动金融创新和提高大陆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三是监管能力不足。包括监管层次的单一、监管机构人力不足、信息披露制度不够健全、国际合作不够深入、监管机构之间的横向联系不够紧密、对金融机构的惩戒机制不够严厉等。台湾金融监管的经验和教训可对大陆完善金融监管有以下启示:

(一)审视金融混业经营的潮流,建立符合自身特色的行之有效的金融监管模式。可考虑组建“国家金融安全委员会”,12将“三会”职能统一起来,直属最高决策层。或合并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后,成立与中国人民银行并行的金融监管局,隶属国务院领导。混业经营正日渐成为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潮流,台湾金融监管一元化的改革也为大陆金融监管改革提供了可参考案例。尽管进入大陆的外资金融机构受到法律限制必须分业经营,但多年混业经营的经验使得它们与大陆金融机构相比具有某些经营优势,大陆金融机构也在激烈竞争的同时吸收其合理的做法。近年来大陆金融机构进行了大量金融创新,事实上已经在向着混

业经营的模式发展,比如很多商业银行已开展了金融衍生业务、各类基金托管、代理证券业务、代理保险业务等。更重要的是,部分企业集团公司控股下的银行、信托、证券、保险之间的业务往来,已经形成了事实上的混业经营。在这一形势下,大陆金融监管可顺应金融混业经营的趋势,承认并发展金融控股公司,同时建立新的监管模式,加强对实际混业经营的监管。

(二)金融监管改革应审慎推进,不能操之过急。大陆金融监管体制需要进行调整以适应形势变化,但过于激进的改革易产生监管漏洞及放大对金融机构的负面影响。台湾的金融监管一元化改革也经历了较长的过程。大陆的金融混业经营还处于初期,分业监管的缺陷虽然较为明显,但多数大陆学者认为大陆目前尚不具备实施金融监管一元化的条件,分业监管模式也还难以在短期内做较大变动。因此可考虑先成立一个协调机构作为统一的监管主体,逐渐强化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的合作、沟通和协调,加强对事实混业经营的监管,尤其要明晰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在金融市场进一步发展后,再逐步实现“三合一”,将协调机构转化为统一的监管机构。

(三)完善金融领域的有关立法,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并重。金融法律法规的出台、修订要与金融市场发展相适应。大陆现行的分业监管大都采取机构性监管,实行业务审批制。当不同金融机构业务交叉时,一项新业务的推出需要经过多个部门长时间的协调才能完成,而不同部门对于同一业务的风险控制和管理意向存在较大差异,就会产生较高的协调成本,影响金融创新的推进。不仅如此,法律法规的缺失还会造成对已经出现的金融创新的监管难题,如果不及时对现有的法律法规和监管体制进行修订、调整,就可能会形成交叉监管、重复监管或者监管的空白地带、灰色地带,从而可能暴露出监管机构缺乏协调,金融监管政出多门、监管成本和协调成本过高等这些台湾金融监管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的问题。因此,可考虑制定《金融监督管理法》,就金融监管的基本原则、宗旨、监管体制、监管机构职责、监管主要内容做出明确规定,细化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具体内容。该法应既与国际立法接轨,又符合中国金融业实际发展情况,同时更新监管执法观念,效率与安全并重,保证监管执法的落实。

(四)重视对消费金融监管。一是建立审慎的消费金融金融监管标准;二是进一步完善外部信用体系,发挥银行业协会等自律组织的作用;三是强化银行业内部风险管理;四是要求银行自律,避免恶性竞争,鼓励银行加强消费金融产品创新,避免因产品及服务的同质性过高而造成的恶性竞争;五是建立风险监测、预警与处理机制;六是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在规范消费金融业务合同的同时,对于复杂的消费金融产品要求尽到风险提示和告知的义务,不能向不具备风险承受能力和相应知识的客户进行复杂产品的市场营销。

(五)强化多方监管,及时、准确掌握金融机构情况。台湾当局加强金融监管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强化横向联系,充分发挥各方的监督力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监管不力的问题。大陆也可强化金融监管合作机制,就某些具体目标采取联合行动,以更好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一是内控机制。监管机构指导、帮助金融机构健全财务监测、经济责任控制及相互监督的机制,并采用适当的方法,使内控不流于形式。二是舆论监督。不论从保证金融业的稳健、高效运行目标来说,还是从保护金融领域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来说,舆论监督都是不可或缺的,它使消费者在“用脚投票”的同时又多了一个“用手投票”的机会。三是民间监督。从已有经验看,设立民间监督机构可以有效促进金融业发展和效率提升,且在民间监督越健全的国家或地区,金融业的不良资产率越低,腐败现象也越低。四是金

融预警。加强信息搜集,确保监管部门及时掌握大型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经营情况。

(六)不断完善金融市场救助和退出市场机制。建立和完善存款保险制度,改进中央银行最后救助制度,建立多元化联合救助机制,同时建立市场惩罚机制,使监管、善后的处理行为制度化,提高查处金融弊案的能力和效率。

注释:

1 详细内容参见李纪珠主编《台湾金融改革之路》,[台]财团法人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2004年;易宪容(2002)《美国金融业监管制度的演进》等网上论文。

2 王勤铨,《新巴塞尔资本协定与金融监理之挑战》,[台]《台湾经济研究月刊》,2007年第7期。

3 详细内容参见于宗先、王金利著《台湾金融体制之演变》,[台]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4 朱磊,《“力霸风暴”暴露台湾金融监管问题》,中国台湾网,2007年2月。

5 朱峰,《台湾地区消费金融的繁荣与危机:以双卡市场为例》,《国际金融研究》,2008年第9期。

6 华英惠,《赢战金融危机》,[台]联经出版社,2003年。

7 条件为:最近6个月每月逾期放款比率加计应予观察放款比率均未超过2.5%、备抵呆帐覆盖率均达40%以上、最近一期自有资本与风险性资产比率达10%以上、及最近一年内未有遭主管机关重大裁罚或罚款100万元新台币以上的处分。

8 林永乐,《内线交易法制的再思考》,[台]《产业杂志》,2008年第8期。

9 包括:(1)该公司之董事、监察人、经理人及依公司法第27条第1项规定受指定代表行使职务之自然人(依公司法第27条第1项规定,政府或法人为股东时,得当选为董事或监察人。但须指定自然人代表行使职务)。(2)持有该公司之股份超过百分之十之股东。(3)基于职业或控制关系获悉消息之人。(4)丧失前三款身分后,未满6个月者。(5)从前四款所列之人获悉消息之人。另依同条第5项规定,发行股票公司之董事、监察人、经理人或持有该公司股份超过百分之十之股东,其持股包括其配偶、未成年子女及利用他人名义持有者。

10 台湾“证券交易法”第157条之1第1项。

11 银监会成立于2003年4月,接手人民银行原监管业务,实现银行监管与货币政策的职能分离。

12 宋鸿兵编著,《货币战争》,中信出版社,2007年,P273。

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一)

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一) 一、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分析 银监会设立前,我国实行的是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分别对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进行监管的分业监管模式,而中国人民银行兼具监管银行和制定货币政策的双重任务。随着金融形势的发展,传统的金融机构性监管模式(中央银行监督银行业、证券监督管理部门监督证券业、保险监督管理部门监督保险业,彼此相互分离和独立)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发展要求。以中央银行对银行业的监管为例。在新的金融格局背景下,中央银行监管银行业面临两难选择:一方面中央银行要负责货币政策的稳定,要密切关注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与通货膨胀指数;另一方面,中央银行又要注意商业银行的证券交易风险,保证商业银行具有充足的流动性,防止商业银行陷入流动性危机。由于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责在于制定适当的货币政策,以保证币值的稳定,因此客观上存在着中央银行只注意货币政策而忽视监管银行金融业务的可能,尤其是当货币政策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需求之间产生目标冲突时更是如此. 2003年3月10日,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会议经过表决,通过了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方案将中国人民银行对银行、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及其它存款类金融机构的监管职能分离出来,并与中央金融工委的相关职能进行整合,成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由此,我国形成了

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共同负责金融监管的格局。 二、我国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 (一)监管背景:金融混业经营的趋势及影响 众所周知,导致全球范围内金融混业经营趋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金融创新、金融全球化、信息技术现代化等等。其中,金融创新是根本,金融全球化提出了金融创新的迫切要求,而信息技术现代化则为金融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金融创新的浪潮集中体现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时为了打破资产价格方面的限制(如美国的“Q条例”)、金融机构地理设置限制(如美国禁止跨州设立分行的法规)、金融机构具体行为限制(如美国1933年的《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等,出现了许多逃避管制、防范风险、追求收益的金融产品创新和金融机构创新,这些创新涉及保险、证券和银行业,它们在丰富居民和机构投资渠道的同时,也对传统的金融体制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金融机构为了开展创新业务、谋取利润,纷纷想方设法绕过金融管制、拓展业务领域。 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特别是从我国金融发展的现状来看,我国似乎逐渐出现了混业经营的现象。一方面,随着我国成功加入WTO,无论是金融产品的交易,还是金融组织、金融市场之间的合作与结合都将从广度和深度上日益加强。从业务合作到股权重组都将使我国金融与全球金融的联系更加紧密,即金融全球化对我国金融的影响日益深远。与此同时,随着我国金融与国外金融的联系日渐紧密,国内分业经营

中国商业银行监管的现状

中国商业银行监管的现状、问题与建议 一、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监管长期以来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多年来中国人民银行不断改革监管方式和手段,采取多种监管措施,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做了大量努力,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不适应金融监管的需要。2003 年4 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正式将银行监管职能从中央银行分离出来,打破了过去单一由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进行监管的格局,建立起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分业监管模式,标志着我国金融监管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银监会成立以来,我国在银行监管的法律体系、组织体系以及监管手段和方式等各方面均取得成就颇大。另外,审计署在2005 年提高金融机构审计级别,从更高层次上审视金融机构内部运行及管理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 二、我国商业银行监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金融监管体制是为实现特定的社会经济目标而对金融活动进行影像的一整套机制和组织结构。在2003 年,中国银监会正式成立,代替中国人民银行的银行监管职能。但是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不高,银行监管体制依然不健全。所以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监管存在的法律缺陷 在我国现行的商业银行监管法律法规中,存在着大量的法律行政规章,但效率低下,法律法规针对的对象常常过于局限在银行开展的具体业务上,着眼于银行具体业务操作上的规范和限制,监管质量监管效率受到影响。并且,监管的法律体系之间存在着诸多不协调的地方,各监管部门往往站在自身角度制定监管规则并去推动执行,对整体的国民经济利益考虑欠缺。位于法律体系第二层次的行政法规和管理规章并没有有效地起到补充《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等基本法律的作用。 (二)管理观念滞后、与国际化趋势不适应 目前我国银行管理当局所实行的还是合规性监管,这种监管方法侧重对商业银行执行法规政策情况的监管,但是随着我国银行业发展和面临的不断变化的形势,合规性监管自身固有的缺陷频频出现:合规性监管对市场反应不够灵敏、不能及时全面反映银行风险、相应的监管措施滞后。目前金融发达的国家普遍采用以风险为基础的监管,这种监管方法注重银行本身的风险控制程序和管理水平,能够及时反映银行经营状况,预测潜在的风险。但是由于我国银行业的基础还较差,数据的采集、加工及分析利用还不够高效,信息技术在监管工作中的利用还不强,使得银行监管部门不能及时预警和处理有问题的银行,从而出现成本高与效率低的现象。 从监管法律体系中,我们就可以看出监管当局并没有做好银行跨国经营的法律监管准备。有些监管法律制度还没有办法坚持与国际通用的原则相一致,这势必会使中国银行监管与国际银行监管存在差异。与此同时,我国实行的分业监管也会使本国商业银行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国外的商业银行大多实行混业经营,这种差异无疑限制了我国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这种不适应还表现在对进入我国经营的外资银行的监管上,同时,我国对外资金融机构一年只有两次非现场监管,这种监管力度对于当今日益复杂多变的金融环境也是不相适应的。 (三)商业银行监管信息不透明

早期台湾与大陆的关系

早期台湾与大陆的关系 早期的史籍记载 三国时代的吴国黄龙二年(公元230年),吴王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1万名官兵“浮海求夷洲及宣州”,到达了夷洲。夷洲在什么地方历来都有争论,有的认为在今天日本或冲绳,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夷洲即今日台湾。有的学者指出:“夷洲之方向,地势,气候,风俗与台湾极相似,舍台湾外无可指,且近时日本人曾在台北发现指掌型之古砖,推其时代即属于三国,故夷洲之为台湾,绝无疑义。”有的学者认为,成书于公元264年至280年的《临海水土志》所记的夷洲,在地理方面无一不与今日之台湾相合,如方位:夷洲在临海东南”,临海郡北起浙江宁海一带;气候:夷洲“土地无雪霜,草木不死”;物产:“土地饶沃,既生五谷,又多鱼肉”;文化特征:如凿齿,“女已嫁,皆缺去前上一齿”,台湾北部的泰雅人,直到明清时期,仍有此风,男女青年相爱,男“凿上颚门旁三齿授女,女亦凿三齿付男,期某日,就妇室婚,终身依妇以处”。又如猎头,勇士“战得头,著首还,中庭建一大材,高十余丈,以所得头差次挂之,历年不下,彰示其功”。台湾土著居民长期保持这种风俗,所屠人头,挖去皮肉,煮去脂膏,涂以金色,藏诸高阁,以多较胜,称为豪侠云”。据上所述,《临海水土志》描述的夷洲就是当时台湾的情况。吴国孙权派遣官兵前往夷洲,规模很大,时间很长,前后经历一年之久,卫温、诸葛直到达夷洲后,由于疾疫流行,水土不服,“士众疾疫死者十有八九”,不得不带领数千名夷洲人返回大陆。这是中国军队第一次到达台湾。同时,由于这次行动,使丹阳太守沈莹有可能通过到过夷洲的官兵和由官兵带回的夷洲人,详细地了解夷洲的情况,写出《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有关台湾情况最早的记述。 隋炀帝于大业三年(公元607年)下令羽骑尉朱宽与海师何蛮一同人海,经过艰难的航行,终于到达流求(台湾)。因言不相通掠一人而返”。第二年,隋炀帝又令朱宽再去慰抚,但“流求不从”,仅取其布甲而返。大业六年(公元610年),派遣武贲郎将陈棱及朝请大夫张镇州率领东阳(今浙江金华、永康等地)兵万余人,自义安(今广东潮州)起航,到高华屿,又东行二日到酲髓屿,再航行一日,便至流求。当地土著居民“初见船舰,以为商旅”,相继前来贸易。这说明当时已常有大陆商人在那里通商,所以当地居民见到船舰才习以为常。陈棱要求当地酋长欢斯渴剌兜投降,遭到拒绝,于是隋军“虏其男女数千人,载军实而还’。隋代称台湾为流求,但《隋书》中的流求指的是什么地方,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早在19世纪末,荷兰学者施列格在《古流求国考证》中从地理方位、王居及民居、政治、衣饰、兵器、战争、学术与宗教、外貌风俗及习惯、丧事、动物等12个方面,详细论证古中国地理家记载之流求,即今日之台湾。此外,大陆、台湾和日本的许多学者也都主张流求即台湾。但也有少部分学者认为流求即今日之冲绳。如果用《隋书·流求传》与《临海水土志》互相印证,并与台湾土著居民的生活形态相对比,可以看出其中的历史渊源关系。 澎湖驻军与巡检司的设立 关于汉人在台湾地区的活动,在唐朝有施肩吾《岛夷行》一诗述及,但因没有其他史料可证,许多人怀疑其真实性。到宋代,就有了明确的记载,楼钥《汪公行状》指出,乾道七年(1171年)四月.汪大猷知泉州郡,“郡实濒海,中有沙洲数万亩,号平湖,忽为岛夷号毗舍邪者奄至,尽刈所种”,汪大猷认为原来春季遣戍,秋暮始归,花费太大,因而在当地造屋200问,“遣将分屯”㈩。真德秀的《申枢密院措置沿海事宜状》则直接提到澎湖:“朱宁寨去法石七十里,初乾道间,毗舍耶国人寇,杀害居民,遂置寨于此,其地阚临大海,直望东洋,一日一夜可至澎湖。”因此,《汪公行状》所云海中大洲“平湖”应为澎湖无疑。稍后,宋人赵汝适的《诸蕃志》写道:“泉有海岛日澎湖,隶晋江县。”有的史书还说澎湖“宋时编户甚蕃”。从上述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澎湖已有不少居民,并在那里定居,而且已经从事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种植。更值得注意的是,宋朝政府已经在澎湖戍兵防守,澎湖在建制

金融监管现状问题

金融监管现状问题 所谓金融监管是指金融主管机关根据法律赋予的权力,依法对金融机构及其运营情况实施监督和管理,以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保护存款人和投资者的利益,保障金融体系安全、健康、高效运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金融机构依法经营、监管当局依法监管是确保金融体系稳定的前提。金融监管的目的是防范金融风险发生,维护金融秩序稳定,保障金融体系的运行安全,保护资产所有者的利益。 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严格的分业经营和多元化监管模式限制了商业银行的发展空间,在分业监管的实施中,缺乏一套合理有效的协调机制也使金融监管不能适应现代金融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在实施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分业经营的基础上,建立了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监管的体制框架,分别由人民银行、证监会和保监会对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实施监管。这种分业监管的体制在前几年对加强金融监管特别是纠正金融业的“三乱”,防范金融风险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但其局限性也是明显的:其一,降低了监管效率,提高了监管成本。我国的存款类机构(银行、信用社)、证券机构和保险机构在资金融通、清算上都由人民银行管理,其外汇业务也由外汇管理局监管,在业务上有一定交叉,由于各监管机构之间的协作和信息交流问题未能很好解决,往往造成有的金融业务得不到有效监管,出现监管“真空”。或有的金融创新得不到监管当局的认可,阻碍了金融业的发展;其二,限制了我国银行业的发展空间。全球金融正呈一体化、综合化发展趋势,分业经营使我国银行不能开展综合业务,今后很难与国外银行平等竞争,制约了国内银行的发展步伐;其三,不符合国际金融业发展和监管趋势。目前,许多国家为适应金融一体化趋势,纷纷对过去的多元化监管体制进行改革,建立了单一的监管机构,如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和韩国等。事实表明,这种做法提高了监管效率,降低了监管成本。在我国,已允许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同业拆借市场进行拆借、债券回购,以股票质押从商业银行取得贷款;允

中国金融监管的现状及对策(最新整理)

中国金融监管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金融业因其具有特殊性质,是我国受监管最严厉的行业,这说明强化金融监管已成为我国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的当务之急。金融监管同时也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之一。西方国家在长期的监管实践中,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和技术,在此基础上,就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有助于我们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监管之路。 关键词:金融监管金融体系监管体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频繁爆发金融危机,使得各国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不得不改变金融监管的策略,将其监管的重点从合规性监管转向对金融风险的控制与预防从而增加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金融监管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管理经济活动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当今世界上,任何国家的经济与金融发展都离不开完备而有效的金融监管。系统、完备的金融监管法律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中最基础性的框架制度之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深入, 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作用逐步得到认可和强化,金融监管工作在改革中也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完善。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金融行业正面临金融全球化的现实。如何正视目前我国金融监管存在的差距和问题,从金融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出发,深入研究建立既符合我国国情又适应现代化要求的金融监管体系,是目前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中国金融监管发展的历史进程描述 (一)90年代之前,我国实行统一监管 改革开放前,中国人民银行负责金融监管,除依法接管官僚资本银行、取消外商银行在华特权外,主要任务是:整顿和改革私营金融业;打击投机活动,维护金融秩序。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工、农、中、建四大国有专业银行相继建立。此时,中国证券市场尚未形成,而唯一的保险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也是中国人民银行的下属性机构,四大专业银行与人保公司分工明确,不允许业务交叉经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的主要重点是:配合监督、检查四家国有专业银行执行国家金融政策、业务分工和规章制度情况,并与金融投机和金融犯罪作斗争。

我国地方金融监管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地方金融监管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各省的金融监管职责和组织框架差异性较大,地方金融监管分散于多个部门,不同地方的金融办具体职责不尽相同,组织架构也不同。相对于庞大复杂的监管对象,地方金融监管资源相当有限,且主要集中在省市两级,县级资源极度缺乏,与地方金融机构的分布严重错配,监管手段严重不足。在现实中,地方经济金融发展、地方金融监管与地方金融风险救助之间的职责不完全一致,地方金融办更关注本地的金融发展,部分金融监管措施,尤其是打击非法金融行为方面,还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但地方政府却需要对本地的金融机构、类金融机构承担绝大部分的风险处置责任。 1.各省的金融监管职责和组织框架差异性较大 一是地方金融监管分散于多个部门。绝大部分省份的地方金融机构、准金融机构及非金融机构的管理权限散落于多个部门。如一些地方的典当行的管理由经贸委或者商务部门负责;私募股权基金由证监会系统监管;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政策由央行、银监会出,具体操作由地方政府金融办负责(部分地区由工信厅负责);非融资性担保公司、网络贷款公司等机构,目前尚未明确监管机构。 山东省将分散于多个部门的监管职能集中于金融办。山东省政府于2013 年12 月制定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地方金融监管体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避免与中央驻鲁金融监管部门职能交叉,《意见》明确,“针对中央驻鲁金融监管部门法定监管范围之外的,吸收少数客户资金、限定业务范围、风险外溢性较小的新型金融组织和金融活动,包括辖区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民间资本管理机构、民间融资登记服务机构等新型金融组织和权益类、大宗商品类(中远期)等具有金融属性的交易场所,以及融资租赁、典当、拍卖、股权投资、创业投资、农业保险等金融业务,在中央统一制定监管规则的前提下,地方承担相应的监管分工。地方政府要加强对民间借贷、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引导和规范,有效防范和打击金融欺诈、非法集资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不断强化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责。” 二是不同地方的金融办具体职责不尽相同。地方金融监管缺失国家层面的法律依据和授权,各个地方在相应权限内尝试和探索,导致各地的金融办具体职责不尽相同。绝大部分省市的金融办都拥有执行金融法律法规、协助金融监管、区域金融发展规划、统筹协调金融机构和统筹企业融资。上海、辽宁和四川等地的金融办还有监管金融国资的职能。 三是金融办的组织架构不同。在组织架构上,部分省建立了省、市、县三级地方金融监管体系,如山东省、江西省等,但大部分省份只有省市两级。山东省地方金融监管实行以本级政府管理为主、上级地方金融监管部门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的管理体制。市、县(市、区)地方金融监管部门主要负责人的任免,须事先征求上级地方金融监管部门意见。市县两级政府单独设置“金融工作办公室”,加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牌子。市、县(市、区)金融工作办公室在规定的机构限额内可列入同级政府工作部门;不能列入的,可作为同级政府直属事业单位由省政府授权负

台湾问题未来的走向

台湾岛地处交通要冲,既可作为遏制日本,控制南海诸岛,震慑东南亚的据点,又可作为进入太平洋,固守大陆的前沿阵地。如果将台湾收回,那么钓鱼岛问题将迎刃而解,美国设在关岛的所谓“遏制中国的前沿”也会失去作用。到那时,南海舰队的有效保障范围将进一步扩大,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抢占的南海诸岛也会送回。对日本而言,中国占领台湾岛就意味着日本以后无法再从西亚进口石油,而要依赖于俄罗斯,中国和俄罗斯就可以联起手来共同对付日本。 前一阶段,台湾大选结束,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当选新一任“总统”。这对于大陆来说应该算是一个比较欣慰的消息,避免了台海战事的发生(当然未来能否继续保持台海的稳定,还要有待于继续观察),也有利于台海及东北亚局势的暂时稳定。但是,台湾虽然脱离了民进党的统治,其前景同样不能不让人担忧。从近期来看,国民党虽然不支持台独,但是国民党是个资产阶级政党,这是众所周知的,他对中共的态度在现在看来不反对,但不代表支持。将来涉及到台湾主权问题时,仍然可能比较尖锐。从个人角度讲,台湾回归,意味着台湾的执政者就会降级,从总统降到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不想把自己的地位降低,更何况有日本、美国等国支持,还有比较强大的资金和一定的武力。 目前,两岸间存在的政治争议现阶段很难解决。岛内绝大多数人包括统派人士都认同“中华民国”,而大陆认为“中华民国”已在1949年为中国人民推翻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而取代。这是两岸关系中一个高度敏感的棘手问题。 那么,台湾问题最终将如何解决?其实无外乎三种情况: 1;和平统一。这也是我们都期望看到的结局。可以这样设想,未来的几十年,大陆秉持一国两制方针,台湾两岸关系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未出现大的波动,中国经济、军事等实力均实现平稳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届时,我们完全有能力和任何一种反统一势力叫板,等于说为统一扫清了障碍。而对台湾来说,回归大陆不仅能获得足够的自由,更将得到一个强大的靠山和无数新的发展机遇,犹如当年的香港。那么,两岸统一将是大势所趋,顺理成章,不会再有反动势力阻碍。两岸真正实现和平统一,中华民族重获完整。之后,没有后顾之忧的中国发展将不可估量,南海问题、钓鱼岛争端等多个问题都可能得到解决。 2;武力统一。中国人民统一两岸的决心绝不会动摇!如果台湾真的做出大陆所不能容忍的事,两岸关系出现不可挽回的破裂,大陆将考虑武力收复台湾。一旦两岸开战,美国必将以某种方式介入,并且拉动其他盟国参与。到时,台湾激战不可避免。只要我们团结一致,不惜代价,解放军必能登陆台湾,收复台湾志在必得!但是,这将造成两岸共同的损失,不仅是经济和军事的损失,更有无辜人民生命的付出。战后,中国将花费大量时间休整。所以,这是万不得已的方法。 3;长期维持现状,不统一,不独立,最终发展为主权共享。台湾某些独立分子认识到台独的不可实现,便转而寻求互不干扰的相处模式。他们名以上不独立,实际上却和独立没多大区别。到时,台湾和大陆相当于现在一个联盟,同属于中国,但是一位大陆,一位台湾,彼此没有领土关系。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但却是美国等幕后黑手极力推动的。所以,我们必须采取手段扭转结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持一国两制。抓住历史机遇巩固发展两岸和平发展的好

金融监管现状问题

阿苏大苏打撒旦萨达 所谓金融监管是指金融主管机关根据法律赋予的权力,依法对金融机构及其运营情况实施监督和管理,以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保护存款人和投资者的利益,保障金融体系安全、健康、高效运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金融机构依法经营、监管当局依法监管是确保金融体系稳定的前提。金融监管的目的是防范金融风险发生,维护金融秩序稳定,保障金融体系的运行安全,保护资产所有者的利益。 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严格的分业经营和多元化监管模式限制了商业银行的发展空间,在分业监管的实施中,缺乏一套合理有效的协调机制也使金融监管不能适应现代金融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在实施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分业经营的基础上,建立了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监管的体制框架,分别由人民银行、证监会和保监会对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实施监管。这种分业监管的体制在前几年对加强金融监管特别是纠正金融业的“三乱”,防范金融风险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但其局限性也是明显的:其一,降低了监管效率,提高了监管成本。我国的存款类机构(银行、信用社)、证券机构和保险机构在资金融通、清算上都由人民银行管理,其外汇业务也由外汇管理局监管,在业务上有一定交叉,由于各监管机构之间的协作和信息交流问题未能很好解决,往往造成有的金融业务得不到有效监管,出现监管“真空”。或有的金融创新得不到监管当局的认可,阻碍了金融业的发展;其二,限制了我国银行业的发展空间。全球金融正呈一体化、综合化发展趋势,分业经营使我国银行不能开展综合业务,今后很难与国外银行平等竞争,制约了国内银行的发展步伐;其三,不符合国际金融业发展和监管趋势。目前,许多国家为适应金融一体化趋势,纷纷对过去的多元化监管体制进行改革,建立了单一的监管机构,如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和韩国等。事实表明,这种做法提高了监管效率,降低了监管成本。在我国,已允许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同业拆借市场进行拆借、债券回购,以股票质押从商业银行取得贷款;允许保险公司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回购交易,允许保险资金通过证券投资基金进入股市等。可以预见,加入WTO后,我国金融业将进一步融合,分业经营的局面不会持续太久,分业监

推荐-中国金融监管现状及美国金融监管改革之借鉴 精品

中国金融监管现状及美国金融监管改革之 借鉴 自20XX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无论是经济学领域还是法学领域,提及和研究最多的莫过于“金融监管”这个词语,当然这也是有其独特背景的。从正面来讲,《“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中小企业发展和壮大中对资金的需求等等;从反面来讲,一系列与融资有关的案件的爆发,中小企业担保链断裂等等都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把金融监管问题提上研究的日程,这已经是实务界和理论界都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欲从我国当前金融监管现状及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分析和借鉴美国金融监管改革的措施,提出一些完善我国金融监管的建议。 一、中国金融监管现状 当前,我国金融监管制度还是“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模式,这种监管模式的诞生是金融市场分业经营制度决定的。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金融国际化、金融创新和混业经营等给金融分业监管发起的巨大挑战。 (一)金融监管缺少协调机制 20XX年,我国建立了“监管联席会议机制”,这是在当前分业监管下,三会之间进行沟通和协调的渠道。虽然,这种协调方法在目前的分业监管模式下对于监管信息交流,重大监管事项磋商等方面起到了一些作用,但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分工监管与混业经营之间的矛盾,即使人民银行具备一定的统一监管职能,但是,人民银行是不履

行具体的行业监管职责的,因此,它也不能掌握全部的金融监管信息。 (二)金融监管内容不全面,监管形式单一 但是,我国目前的监管状态是注重金融机构市场准入和经营上的合规性,对金融机构经营中可能会出现的经营风险的监管不规范。对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财务盈亏状况以及日常的业务运营缺乏相对应的监管措施,对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的监管更是缺乏。而且,我国采用行政手段较多,这种方式能够迅速平息风险,从而保持市场暂时稳定,但这很难触及根本问题,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风险。 (三)金融机构内控制度和行业自律制度不健全 内控制度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最为直接的保障,也是金融机构和行业稳健运行的前提和基础。虽然,我国建立了一套金融机构基本的内控制度,行业自律是行业的自我约束和自我规范,它是一种自我管理方式,配合政府共同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但实际的操作中,这套制度因流于形式并没有发挥多大作用,至于风险防范更是形同虚设。当前,我国金融行业自律组织在金融监管领域中,还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二、美国监管制度的改革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20XX年7月15日,美国国会正式通过了《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即《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这是美国金融监管改革中取得的最为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一)加大金融消费者的保护力度 金融监管立法领域,保护消费者是最为基本的价值原则。由于信

台湾问题的历史和现状概要

台湾问题的历史与现状 在当今时代,台湾问题成了每个人口中的焦点。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长期以来的梦想。那么台湾问题是如何引起的呢?自古以来,台湾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由于清政府腐朽的统治,台湾被分割给了日本。幸运的是,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随即,蒋介石撕毁了双方签订的《双十协定》,国民党和共产党爆发了内战。台湾问题是国内解放战争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的帮助下打败了蒋介石,推翻了中华民国政府,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党残余被迫退到台湾,从此造成了两岸隔离。 台湾问题的引起同样有美国的参与。美国曾表示扶蒋反共,支持国民党重新领导中国。然而,美国政府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在朝鲜战争中,党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美国出动武装力量来干扰,导致解放台湾的计划被迫搁置。1954年12月,美国与台湾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将台湾置于美国的保护之下。还有,在冷战期间美国需要以台湾来牵制中国。在美国政府的不断干扰下,造成海峡两岸的分离和隔绝,两岸的关系一直处于严峻紧张的局势。总的来说,造成台湾问题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蒋介石战败后,仍在台湾顽强反抗。二是美国入侵台湾,直接干涉中国内政。 《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曾一度表明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但美日两国仍然阻扰解放台湾,坚持台独。台湾问题属于中国的内政问题,不允许其他国家的干涉。国共开始了第三次的谈判,台湾关系得到初步缓解。马英九上台后,台海局势逐渐缓和,两岸交流趋于频繁,但是台湾问题仍然存在着很多未知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必须要坚持一个中国,可以实习不同的制度,不允许外国势力插手,反对台独。 和平发展的政策和两岸人民的热切盼望使海峡两岸的关系有了很大的缓解。当前两岸关系总的发展趋势是在以和平互利、共同发展为主流的大背景下 曲折前进。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两岸通过不断地文化和经济交流来促进友好关系。台湾不独,中国不武的状态保持了很长时间。随着中国的不断壮大,美国

大陆与台湾的历史渊源

大陆与台湾的历史渊源 第一章、从古地理学和考古学论大陆与台湾的地缘关系 第一节从古地理学论大陆与台湾的整体性 一、古生代时期的地缘关系 大陆和台湾发现同样的硅质岩和生物群属这一事实说明,古生代晚期台湾和华南的海是互相沟通的。 二、中生代时期的地缘关系 中生代的台湾应属于大陆东部的前陆盆地 三、新生代时期的地缘关系 台湾海峡成为陆地,有陆上河谷侵蚀形成的,这就足以证明,台湾曾是大陆的一部分;此外,从动物化石看,更新世时期大陆与台湾同时存在相似的哺乳动物群。新生代第四纪时,海水推出台湾海峡,大陆与台湾连成一片大陆,华南的剑齿象、犀牛、古鹿、野牛、野猪等不短从大陆迁徙到台湾的结果。 第二节从考古学看大陆与台湾的统一性 一、旧石器时期大陆与台湾的关系 从台南左镇出土的“左镇人”化石来看,其与大陆的山顶洞人属同一时代,应是从大陆经过台湾海峡的陆桥进入台湾的。台大宋文薰教授经过比较研究,认为台湾、菲律宾等原始文化最为可能的祖籍是中国大陆。 二、新时期时期大陆与台湾的关系 新石器台湾海峡海面上升,但两岸仍保持密切的文化联系。以绳纹粗陶为代表的台北八里乡大坌坑文化和以印纹细陶为代表的凤鼻头文化和圆山文化均与大陆东南、华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有很大的一致性。 第二章、从人类学论大陆与台湾的血缘关系 第一节从大陆直接移居台湾的南亚蒙古人 一、从古文献记载看古代闽越族与台湾土著居民的关系 《禹贡》——岛夷

《前汉书·地理志》——东鳀 《淮南子·说山训》 《北堂书钞》 三国沈莹《临海水土志》——所记载夷州人与大陆古越人风俗相似: 1)短发纹身2)凿齿3)猎头4)男就女家,从妻而居5)喜食生鱼6)集会 二、从神话传说看古代闽越族与台湾土著居民的关系 从在大陆和台湾都流传着蛇郎君的传说,及大陆古越族和台湾高山族都把“蛇”认作他们的祖先这些情况看来,台湾高山族的先民是从大陆东南沿海迁移去的闽越族。 第二节从大陆间接移居台湾的南亚蒙古人 一、台湾土著居民与马来人的关系 台湾一部分土著居民,特别是南部和东部的鲁凯族、雅美族、排湾族、卑南族等,其体制、语言和风俗与南洋群岛马来人有许多相同之处。 1)体质上与菲律宾土人最接近; 2)语言上许多读音与菲律宾的马来语相同; 3)在文化特质上,台湾土著中的几个族属于东南亚文化圈中印度奈西安文化群; 4)神话传说,高山族部分部落的海上发祥说可以看出,他们的始祖是从南洋群岛渡海而来的。 二、南洋马来人与大陆古越族的关系 学术界多名学者认为南洋马来人与大陆古越族同源。 1)体格上,马来人属于南亚蒙古人,与广东人较相似 2)语言上,马来族至今还保存着古吴越的语音 3)风俗上,马来族与古越族也多类似的地方:住宅干栏式楼居;产翁风俗; 试婚制 直达族:泰雅、赛夏、布农、朱欧 南回族:鲁凯、排湾、卑南、雅美

中国金融监管的现状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27296947.html, 中国金融监管的现状分析 作者:王瑾凡 来源:《时代金融》2016年第27期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频发,世界各国开始反思并且采取相应改革,本篇文章主要通过分析国外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来反思我国监管体制的问题和不足,如忽视系统性风险、忽视消费者和投资者保护,需采取行之有效的举措。 【关键词】金融监管金融监管趋势监管改革措施 金融监管是金融类监督与管理的统称。是政府通过特定金融机构对金融交易的主体进行的某种规定与限制。金融监管本质上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特征的政府规范行为。 一、国外金融监管发展趋势 (一)监管目标由单一安全向兼顾效率过渡 在1970年,金融监督管理的举措关注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方面。各国已经建立了安全有效的金融网,在很多方面施加严格的利率限制、市场准入规则、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在20 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规避管制的金融创新导致了一些限制性措施就已经名存实亡了,不再具有效力。同时,所有国家开始进行改革,采取具有灵活的应变能力的金融工具和金融监管的政策。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目的为了促进金融业的效率的提升和竞争力的增强;日本的金融监管改革,他们的首要任务是设立新的金融服务机构,以确保金融体系的活力、公正和效率、安全性。 (二)监管体制由分业监管向混业监管过渡 近年来,随着各国金融监管的国际化和自由化不断加深,金融制度“趋同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各国逐渐认识到金融监管体系对监管效率、监管成本和监管责任的水平分工的重大影响,金融监管体制逐渐从分业监管走向统一监管的道路。目前,许多国家监管体系进行了对自己国家的有效改革,但总的趋势从一些混业监管分业监管或完全混合与行业监管模式的转变。 (三)金融监管方式的改变 金融监管方式较为单一的合规性转化为监督并举的监管方法,侧重于事后的处罚、赔偿,容易导致被监管者的抵触情绪,特别是随着金融业务的不断扩大,使得监管当局变得越来越力不从心,于是出现了监管的标准化模式。 (四)国际间合作不断加强

当前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文章从我国金融监管现状出发,分析我国金融监管的问题,指出金融监管责任制的制度安排留有缺陷,金融监管人员资格管理和人员素质有待改进和提高。最后针对现有的问题提出完善我国金融监管的对策。 关键词:金融监管;金融体制;金融机构 改革开放以来,金融成为我国市场经济的核心。尤其是当我国加入WTO后,促使国内金融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基础差、问题多、压力大,成为中国金融业不容回避的现实,进而使得我国金融监管当局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因此,对我国金融监管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的剖析,以及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对提高我国的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能力,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1当前我国的金融监管机制 我国设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之前,中国人民银行实施金融监督管理职能主要由银行监管一司、银行监管二司、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司、合作金融机构监管司负责。2003年4月之后,这5个司的金融监管移交给新设立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不过,中国人民银行仍然保持对货币市场、反洗钱、征信体系等方面的金融监管职能。我国金融监管走过了由过去人民银行“一统天下“,到逐步转化为现在的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四分天下” 的格局。总体上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现行分业监管体制的正式形成,也就是说,中国现行金融监管体制是一种单层多头的分业监管体制(见表1) 。 2当前我国金融监管的两大问题 现行的分业监管体制模式自运行以来,我国的金融监管工作不断加强、监管水平也大有提高。但是,面对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飞速变化,相对于金融业的混业经营趋势,我们应清醒地看到,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则显得相对滞后,在金融监管上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 2.1金融监管责任制的制度安排留有缺陷。

浅谈台湾问题 形势与政策论文

浅谈台湾问题 【摘要】台湾问题是我国一项基本问题,这不仅关系到我国的统一,也关系到世界的和平和稳定。台湾问题的产生有其历史多方面的因素。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一项庄严而神圣的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为之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关键词】台湾政策统一和平发展 【正文】: 一:台湾问题 在远古的时候,台湾岛和祖国大陆是连接在一起的。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海平面时升时降,台湾岛也时沉时浮,直到5000年前,相连接的部分下沉为海峡,台湾于是成了祖国东中的四面环海的大陆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曾经与中国国民党携手抗击侵入中国的日本军队。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中国的抗日战争结束后,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国国民党拒绝与中国共产党建立联合政府,并在1946年发动内战,企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建立一党专政的政权。经过三年战争,军事上处于劣势但得到人民支持的中国共产党打败了国民党。1949年10月1日,取得胜利的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党势力从中国大陆全面溃退,退踞只占中国国土面积三百分之一的台湾岛,并在美国的支持下,继续与以成为中国合法代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抗。从此,台湾陷入与中国大陆分离的状

态之中,至今已有62年。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以说,这是两岸有识之士的共同心声。台湾问题可以说是自1949年以来一直困扰中国的一块心病。1949年至今,台湾问题几经讨论,两岸关系忽冷忽热,海峡形势有时迷雾一团,有时又晨光初露。但总的来说,还是在波折中探索,在曲折中前进。尤其是邓小平1982年提出来的一国两制。真正为两岸发展指出一条明路。 二:大陆对台政策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一项庄严而神圣的使命。一直以来,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决心是一贯的。但解决问题的方针几十年中也有所变化。 大陆主动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两岸交流、促进台湾民众利益的措施,诸如简化台湾同胞往来大陆的出入境手续、放宽台胞来大陆就业限制、宣布开放大陆民众赴台观光、来大陆就读的台湾大学生与大陆学生同等收费、对原产台湾的15种水果给予零关税、为大陆台商提供300亿元人民币的开发性贷款等,想台湾同胞之所想,急台湾同胞之所急,受到热烈欢迎。这些政策作为,充分体现了大陆对台政策的新思维,主要表现在: 一是原则坚定、目标务实: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和平统一的原则、立场、方向不动摇。十六大把实现国家统一作为本世纪的三大任务之一;胡锦涛总书记访问加拿大期间强调,反对“台独”、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是一个长期的任务。这表

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与对策

我国金融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现阶段,我国实行的分业监管的监管模式专业化优势较为突出,便于分散风险,而这一点也导致了监管协调中深层次的问题,中国加入WTO以后,面对来自混业经营、金融创新、网络金融的挑战,这一问题更加突出。随着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及我国金融业改革的进一步加深,我们必须正视我国在金融监管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特别是在当前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下,强调各监管机构的合作与协调。我们要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管体系,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金融监管;金融创新;內部控制 一、我国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监管目标不够明确 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金融监管目标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是不同的。货币政策目标是宏观目标,借助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以保持币值稳定。而金融监管的目标较为具体,突出强调保护存款人利益和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从《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1986)、《金融机构管理规定》(1994)和《商业银行法》(1995)的内容看,我国的金融监管目标具有多重性和综合性。金融监管既要保障国家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措施的有效实施,又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护存款人利益,保障平等竞争和金融机构合法权益,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这实际上是将金融监管目标与货币政策目标等同看待,强化了货币政策目标,弱化了金融监管目标,从而制约了金融监管的功效。 (二)金融监管独立性不够 巴塞尔委员会《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规定:促进有效银行监管,必须具备稳健且可持续的宏观经济政策,完善的公共金融基础设施,有效的市场约束,高效率解决银行问题的程序以及提供适当的系统性保护机制等基本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在一个有效的银行监管体系下,参与银行监管的各个机构要有明确的责任和目标,并应享有操作上的自主权和充分的资源。我国银监会作为国务院下属机构,在业务操作、制定和执行政策、履行职责时,较多地服从政府甚至财政部的指令。银监会分支机构在实际监管中很难不受地方政府的制约,当监管机构的监管行为触动地方政府的利益时,地方政府往往对监管机构施加压力,从而弱化了监管作用。 (三)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对监管主体行为约束力不强 “一行三会”召开部际联席会议时,可以根据各自履行职责的需要进行沟通与协商,但这种沟通与协商是平等的、自愿的,没有任何强制约束力。现有的各监管机构都为正部级单位,当监管主体之间出现潜在冲突时,某些部门便会采取一些有利于本部门而有损于其他部门利益的行动,具体表现为不同监管主体争夺监管对象和监管权力。由于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对监管主体行为约束力不强,联席会议达成的协议可能最终成为一纸空文。 (四)金融监管措施不力

1985年台湾社会变化调查(Taiwan Social Change Survey, 1985)_数据挖掘_科研数据集

1985年台湾社会变化调查(Taiwan Social Change Survey, 1985) 数据介绍: “The Taiwan Social Change Survey (TSCS) tracks the long-term trend of social changes through national representative survey data. Since the first nation-wide survey completed in 1985, this cross-sectional survey project has followed 5-year cycles that rotate selective modules. These modules cover various topics including family, religion, stratification, mass communication,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s of 2006, the TSCS had accumulated 37 surveys. Many of these surveys carry repetitive modules that have run through up to four cycles of survey operations, which enable researchers to understand social change from longitudinal perspectives. With more than 80,000 face-to-face interviews completed over the past 22 years, the TSCS has become the largest survey series among all of the general social surveys in the world…. “The TSCS team also initiates and participates in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surveys. Since 2001, the TSCS has been an active member in both the International Social Su 关键词:

形式与政策论文关于台湾

论台湾与大陆关系问题 【摘要】台湾问题是我国一项基本问题,这不仅关系到我国的统一,也关系到世界的和平和稳定。台湾问题的产生有其历史多方面的因素。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一项庄严而神圣的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为之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关键词】台湾中国统一 【引言】中国是一个主权国家,但中国又是一个主权尚未完全统一的国家。此间,中国与“台独势力”斗争,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对中国来说,是不容讨论和不能妥协的原则。我们都知道台湾从古至今都是中国的领土。自从国民党占领台湾后,台湾就与祖国大陆分开了。现如今,台湾与内地关系改善,在经济、文化方面都有联系。两岸人民热切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情却是只增不减。面对中国的地图,我想到了骨肉相连、血浓于水的炎黄子孙,还有那三万六千平方公里未统一的土地,还有那两千一百万双盼归的眼睛,还有那一颗颗随祖国命运一起跳动的爱过之心。 【正文】 1.台湾问题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被侵略、被宰割、被凌辱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而英勇奋斗的历史。台湾问题的产生与发展,都与这段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于种种原因,台湾迄今尚处于与大陆分离的状态。这种状态一天不结束,中华民族所蒙受的创伤就一天不能愈合,中国人民为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斗争也一天不会结束。因此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完全统一,已然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五十年来,中国政府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奋斗。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以说,这是两岸有识之士的共同心声。台湾问题可以说是自1949年以来一直困扰中国的一块心病。1949年至今,台湾问题几经讨论,两岸关系忽冷忽热,海峡形势有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