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肛肠科中医特色外治操作规范标准

肛肠科中医特色外治操作规范标准

肛肠科中医特色外治操作规范标准
肛肠科中医特色外治操作规范标准

市中医医院

肛肠科中医特色外治操作规

毫针刺法 (2)

艾灸 (2)

熏洗疗法 (3)

中药保留灌肠 (3)

换药 (4)

二○一三年

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

一、适应症

1、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2、术后伤口疼痛、尿潴留等。

二、方法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

2、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3、根据中医辨证选穴。

4、毫针操作:确定穴位,局部皮肤消毒及操作者手指消毒,根据实际选择进针方法,

进针后行针得气后留针或使用电针治疗仪。

5、治疗过程注意观察病人有无晕针、弯针、滞针、折针;有无血肿、气胸等。

6、治疗结束,出针。

7、整理床单,协助衣着,合理安排体位,洗手。

三、注意事项

1、病人疲乏、饥饿或有精神高度紧时,不宜立即进针。

2、皮肤有感染、溃疡、疤痕或肿瘤部位不宜进针。

3、有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者不宜进针。

4、妇女孕期的禁针部位、穴位(三阴交、合谷、至阴等穴位)。

5、小儿囟门未闭合及头顶腧穴不宜进针。

6、特殊部位腧穴的进针要准确掌握方向、角度、深度、手法等注意事项,避免造

成不良后果。

四、疗效评价

毫针法通过针刺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能够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临床工作中,针对不同病情,根据中医理论及针灸治疗选穴配穴,运用不同的行针手法,或补或泄。在肛肠科疾病治疗中,针灸对痔疮出血、疼痛、脱出有良好疗效,在术后伤口疼痛、尿潴留、大便嵌顿等方面均有良好疗效。

艾灸法操作规

一、适应症

通过运用温通经络、调和气、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等法,解除或缓解各种虚寒性病症的临床症状。

二、方法

1、备齐用物,携至床前,核对、诊断,与患者解释,交待操作过程中注意事项。

2、取合理体位,松解衣着,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3、定穴:确定施灸部位及施灸方法。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

后灸腹部、四肢。根据病情使用补泻方法。

4、施灸:手持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穴位,使患者感到温热但无灼痛为度

(约距皮肤3~5cm)。随时弹去艾灰,灸至局部皮肤红晕(一般每处灸5~7分钟)。

5、观察:局部皮肤及病情变化,询问患者有无不适,防止艾灰脱落,造成烧伤或

毁坏衣物。

6、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

7、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单,酌情开窗通风。

三、注意事项

1、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2、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3、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施灸。

4、注意施灸的先后顺序及补泻方法。

5、注意防止艾灰脱落灼伤皮肤或烧毁衣物。

6、如局部出现小水疱,可不必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疱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

用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

四、疗效评价

艾灸通过运用温通经络、调和气、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等法,对各种虚寒性病症的临床症状有良好治疗效果。

熏洗疗法操作规

一、适应症

痔疮脱出、出血、疼痛、湿疹等。

二、方法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

2、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熏洗部位,注意保暖。

2、熏洗方法,运用、正确药液温度适宜。

3、药液量适宜。

4、药液未沾湿患者衣裤、被单;熏洗时间适宜。

5、观察药液温度及病情变化,询问患者有无不适。

6、熏毕清洁局部皮肤、擦干。

7、熏洗完毕,合理安排体位。

8、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洗手。

三、注意事项

1、洗药药汁温度应适宜,用于关节肿痛、跌仆损伤时,药汁温度可略高,但以不烫伤皮肤为度。

2、洗涤时,应避风保暖,以免感冒。

3、洗后不必用清水洗净,待其自干,保持药效。

四、疗效评价

借助药力和热力,通过皮肤、粘膜作用于肌体,促使腠理疏通、脉络调和、气血流畅,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保留灌肠法操作规

一、适应症

1、将药物自肛门灌入,保留在肠道,通过肠黏膜吸收,达到治疗目的。

2、用于治疗肠道感染,如直肠炎症,肛窦炎、痔出血等,也可用于镇静、催眠。

二、方法:

1、嘱患者排空二便,取得患者配合。

2、评估环境是否符合隐私保护和保暖要求。

3、备齐用物,携至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床号、,必要时为患者遮挡。

4、向患者解释,根据病变部位协助取左侧或右侧卧位,用小枕或升起床尾抬高臀

部10cm,臀下垫一次性治疗巾,将裤子退至膝部,暴露肛门,注意保暖。

3、注药前再次核查患者、药物,将药液倒入治疗碗中。如为滴注法则检查输液管,

插入瓶塞或袋中。

4、检查注射器、肛管,并取出置弯盘,戴手套,用注射器吸取药液,将注射器与

肛管连接。(滴入法:药液面距肛门不超过30cm,剪掉输液管终端过滤装置连接肛管)。润滑导管前段,排气后夹闭导管,暴露肛门,将导管轻轻插入肛门15~20cm。

5、开通导管,缓慢推注药液,注毕,夹闭肛管,将注射器与肛管分离,抽取药液,

连接肛管再注药,如此反复,直至药液注完。

5、夹闭或反折导管,轻轻拔出。

三、注意事项

1、排便后休息30~60分钟再进行保留灌肠,以减轻腹压,清洁肠道,利于药物保留。

2、保留灌肠时,应选择稍细的肛管并插入要深,液量不宜过多,压力要低,灌注

速度宜慢,以减少刺激,使灌入的药液能保留较长的时间,利于肠黏膜吸收。

3、肠道疾病以晚间睡眠前灌肠为宜,此时活动较少又不进食,药液易于保留,发

挥疗效。

4、了解灌肠目的和病变部位,以确定患者的卧位和插管深度。插入深度应达18~

25cm,(小儿酌减)可使药液到达病患处,以提高疗效。

5、如插管受阻时,嘱患者口呼吸,不用腹压,轻巧缓慢插入,抬高臀部,防止药

液溢出。

6、掌握适应证、禁忌证,注意水温,观察患者,发现异常,停止操作。

四、疗效评价

中药保留灌肠是将中药汤剂,保留在直肠或结肠,通过肠黏膜吸收直接作用与肠道,对肠道疾病的治疗有非常好的疗效。根据病情辩证处方。

中医换药法操作规

一、适应症

1、手术后的无菌伤口,无特殊反应,如无特殊反应,3-5天第一次换药。

2、感染伤口,分泌物较多,应每天换药1次。

3、新鲜肉芽创面,隔1-2天换药1次。

二、方法

1、环境准备,与患者沟通,取得患者理解与配合。

2、备齐用物,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伤口,垫橡皮单、治疗巾,必要时屏风遮挡。

3、置弯盘于治疗巾上,揭去外层敷料、用镊子取下层敷料及引流条。如分泌物干

结粘着敷料,可用盐水浸润后再揭下,以免损伤肉芽组织和新上皮。脓液多时

用弯盘接取,然后擦净脓液。

3、观察疮面,用镊子夹0.5%碘伏棉球消毒疮口周围皮肤。

4、更换生理盐水棉球清洗疮面,去除脓腐。窦道深的瘘管可用药液或盐水冲洗;

疮面较深者还需用探针试探。疮面要清洁干净,勿损伤新肉芽组织。

5、根据疮面的性质选择用药,覆盖伤口,胶布固定,酌情包扎

6、换药完毕,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整理床单。

7、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三、注意事项

1、保持换药室的清洁,室每日消毒。

2、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先处理无菌伤口、再处理感染伤口,防止交叉感染。

3、药粉需均匀撒在疮面或膏药上,散剂调敷干湿适宜。敷布围要大于病变部位1-2cm。

4、对汞剂过敏者禁用丹药;眼部、唇部、大血管附近的溃疡以及通向脏的瘘管均

不用腐蚀性强的丹药,上丹药时需保护周围血管,不使丹药撒于疮面外。

5、颜面部的疔疖勿挤压,以防脓毒扩散。

6、痔瘘患者每次便后均需清洗肛门并换药。

7、外敷药必须贴紧疮面,包扎固定要注意松紧适度。

四、疗效评价

通过换药,观察伤口变化,保持引流通畅,控制局部感染,保护并促进新生上皮和肉芽组织生长,使伤口顺利愈合。通过换药,药物直达病位,可起到清热解毒、提脓祛腐、生肌收口、镇痛止痒等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