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深圳核心技术创新的经验和启示

深圳核心技术创新的经验和启示

深圳核心技术创新的经验和启示
深圳核心技术创新的经验和启示

深圳核心技术创新的经验和启示

1.我国面临的问题

总体上讲,我国整体创新能力不高,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缺乏创新的动力和机制。

(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尽管我国各个产业的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个别产业在国际上也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但总体来看,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仍然较弱,与发

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差距,多数产业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末端,技术水平、劳动生

产率和工业增加值率都还比较低,产品附加值也很低。

首先,我国产业技术中的核心专利技术少。我国近半数发明专利申请来自国外,其中绝大部分集中在移动通讯、无线电传输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在高技术领域,

美国、日本拥有的专利占世界专利总量的90%左右,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仅

仅占有10%左右。

其次,我国工业生产所需的大量技术装备,特别是高端产品主要依赖于进口。

我国作为工业品的出口大国,生产装备特别是技术装备水平还比较差。装备制造业

虽然规模较大,但真正体现行业竞争力的高精尖加工工艺和重大技术装备仍然比较

薄弱。市场急需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技术装备和产品严重短缺,一些国民经

济和高技术产业领域所需的重要装备依赖进口。中国的高端医疗设备、半导体及集

成电路制造设备和光纤制造设备,基本从国外进口;石化装备的80%,轿车制造

装备、数控机床、先进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的70%依赖进口①。我国每年8万多

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有70%是用于购置设备,而其中又有60%依赖于进口。目

前,我国技术的对外依存度超过50%,也就是说一半以上的技术需要从国外引进。

(二)引进技术消化再创新能力薄弱,引进技术没有与自主创新和提高产业竞争力结

合起来

我国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长期缺乏足够重视,只引进而不消化吸收,成为产业技术进步的一个老大难问题。2004年,大中型工业企业投入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经费比例仅为1∶0.15,而日韩两国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比例均保持在1∶5~8左右。近几年,一些重点产业用于消化吸收的经费还有相对下滑的趋势。例如,2004年软件产业消化吸收比只有1/16,低于2000年的1/10;纺织行业的消化吸收比只有1/35,并且在1998至2003年间,消化吸收比最好的年份也只有1/20③。由于消化吸收经费投入明显不足,导致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薄弱,严重影响了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

我国企业创新能力已经有了较大提高,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然薄弱,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总体上看,我国企业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仍比较薄弱。大中型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

0.7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只有0.56%,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只有万分之

三的企业拥有核心知识产权。同时,企业之间科技资源低水平重复严重,同一课题,重复立项,重复投资。在基础性研究、行业共性技术研发方面,企业间没有广泛建立和形成技术创新的战略联盟或协作关系。

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低的情况下,充分利用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的科研能力,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对于推动技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产学研的结合还不紧密。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科技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资金,得到企业资金支持

的较少。企业对目前“产学研”结合中企业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很不满意。企业认

为国家的经费偏重于支持高校,而高校搞出来的成果往往市场性不强,成果转化困

难。大学、科研机构往往只注重技术指标的先进性,忽视了市场需求。“产学研”,“产”在前,没有“产”,“学”、“研”就失去了动力和方向。同时,无论是生

产型企业,还是转制科研院所,都注重现实经济效益,对关系国家竞争能力和企业

长远利益的共性、关键性、前瞻性技术研究重视不够。

(四)人、财、物投入严重不足

尽管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是世界第二位,但与其他国家相比,特别是在相对指标(如每万名劳动力拥有的R&D人员)方面,差距仍十分明显。投入不足是长

期困扰我国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制约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R&D/GDP

一直徘徊在0.6%~0.7%左右,2004年上升为1.23%,2005年是1.3%。当前,我国尚未建设形成有利于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大型科研设施以

及科研资料、科学数据等严重匮乏、分散落后,并且还存在着盲目重复购置、使用

效率不高的问题,没有形成社会共享机制。由于缺乏国家层次上的整体规划和政策

引导,无法实现科技资源的有效共享,科技人员难以及时了解和掌握国际国内最新

科技文献和数据,无法有效利用先进科研设施。

2.深圳的现状

深圳的技术创新工作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深圳作为一个新兴城市,在缺乏高新技术产业基础的背景下,通过大力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环境,吸引全国优质科技资源,激发全社会创新热情,带动高新技术产业持续高速增长,经过二十年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取得显著的成效,使深圳成为我国重要的技术创新中心和高新技

术产业基地。这样,深圳市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2004年全市GDP达到3422亿元,全国排名第五,人均GDP已经达到7300多美元,在国内各大城市中排名第一。

(一)取得的成绩

1)将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深圳技术创新的最显著成效是崛起了一大批自主创新能力很强的企业,尤其是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2007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中工业产值超亿元的企业近300家,超10亿元的企业50家,超20亿元的企业30家,超50亿元的企业11家,超100亿元的企业6家,超200亿元的企业2家。这些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企业中,70%以上是本土的创新企业。其中华为、中兴、中集、比亚迪已经成为跨国经营的大企业,40余家企业在国外上市,70多家成为国内行业的龙头企业。

深圳除了华为、中兴,还有大量坚持自主创新的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科技型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深圳开展自主创新的生力军。2004年,全市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的企业1742家,被认定的高新技术项目在民营科技企业。

据统计,深圳市现有700多家研究开发机构,其中90%以上设在企业。同时,全市90%以上的研究开发人员在企业,研发经费的90%以上来自于企业,90%以上的专利也是由企业申请的。是全国第一个以企业专利为主要构成的城市。

2)与高校进行合作的研发机构外置

深圳在技术开发方面的优势在于一开始就摆脱传统的束缚,利用企业自身的技术开发能力,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体系。为充分利用国内外科研力量,

深圳的企业把研究机构向外延伸,已与全国150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康佳、华为、中兴通讯、开发科技等公司还在美国硅谷、韩国、印度等地设立研发机构,追踪行业世界最新先进技术,确保产品的先进性、独创性。凭借政策、体制和环境的优势以及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高的特点加强技术和人才的引进,是深圳近年高新技术发展迅猛、势头强劲的重要因素。

3)技术成果转化率和利用率高

深圳开展技术创新主要通过引进国外最新科技成果和企业自主开发两种形式,一般来说引进的成果较为成熟,而企业则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自主开发,这两种技术创新方式使深圳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了90%,远高于国内其他城市。

(二)面临的问题

虽然深圳技术创新工作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全国范围看或与周边地区比较,深圳的技术创新工作也存在不少问题。

1)依赖外国资本的投入比较多

外国资本投资重点的转移,将直接影响深圳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2)基础科研力量比较薄弱

深圳本地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开发力量依然有限,在基础研究开发上的技术储备人才支持不足,与上海、北京、西安等地相比在科研力量、科技人才、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有较大的差距,缺乏类似硅谷的斯坦福大学和中关村附近的一

流的大学园。(技术创新体系存在结构性缺陷,特别缺乏与创新型城市相适应的

大学和科研院所,应用基础研究的源头创新严重不足。)

3)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留学生在深圳乃至国内所做的技术创新往往是将在国外研制出的成果带回深圳,并

非在深圳研制成功的。

4)风险投资系统有待完善

5)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融资难”

3.经验与启示

1)将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应当选择企业作为创新体系的主体。企业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增强企业科研创新能力,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企业还应

重视教育和培训,注重培养和发展创新文化。

2)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技术创新战略。

坚持每一个产品都以市场需求为基础,避免为产品开发而进行产品开发所带来的弊端。

3)产、学、研合作

技术先进的产业与大学的科技人员和实验室不断寻求各种更紧密的协同方式,大学为工业提供技术人员,为产品和生产过程提供新思想,企业资助大学实验室的研究,这种商业导向的研究比研究导向的学术研究更易得到经济界的持久支持

4)重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潜力

通过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和立法等政策手段,指导和帮助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使它们充分发挥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促进作用。

5)鼓励企业建设研发机构

加强和引导企业对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及公共技术攻关,支持大中型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和研究开发院。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完善科技创新体制,运用政策杠杆和良好服务激发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力。

6)重大引进技术的再创新

加强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后的高位嫁接,制定关键技术和装备引进后的消化吸收创新方案,促进引进技术的本土化和配套化。

7)完善风险投资机制

完善风险投资机制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风险投资的信用担保体系。广泛开辟风险投资资金融资和退出渠道。加强风险投资经营人才的培养。

8)科技创新环境和创新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需要创造完整创新生态,关键是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尤其是要保持科技政策和经济政策的协调一致。优化创新资源,完善创新型环境,加强科技服务和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设标准化体系。

9)建设本地院校和科研体系

人才是技术创新的关键。首先要坚持培养和引进并重,就业和创业并举的人才引进政策,创新人才培养引进方式,形成长期、稳定和高效的人才引进机制。其次要逐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健全企业家服务体系,吸引和培育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再次要积极地从自身的教育研究基础入手,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创建一流的本地高校和科研院所,以推动和加强产学研之间的互动合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