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产业与管理复习资料

文化产业与管理复习资料

文化产业与管理复习资料
文化产业与管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文化、文化生产、文化产业

第一节文化的构成与意义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用以表达意义、交流情感、凝聚群体的符号系

统。

第一,文化是与自然相对应的概念。第二,文化是与经济、政治相对应的概念。

人类的三类实践:经济实践活动是物质生产活动,是求利

政治实践活动是不同群体间的生存空间和生存资源的

分割活动和群体内的秩序确立活动,是求权

文化实践活动则是人类群体为寻求自己的生存意义,是求意

文化的本质特征:创造性。文化创造是被群体所接受并共同使用的,有一定

的规范性和稳定性、通过一定的符号形式表达出来文化的构成:包含:能指层面:形式层或表现物

所指层面:意义层、被表现物

构成:语言文化:语言包括文字在一种文化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它是最初

的,也是最重要的文化符号系统。语言的特点决定了文化

的特点。

精神文化:是文化发展的基本动因,也是文化构成

的核心。

包含:心理意识层次、思想观念层次和精神信仰层次。

文学艺术创作是精神文化集中的和典型的表现形式。意识,不过是客观

世界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但这种反映,不是被动的、照镜子似的反

映,而是主动的、构造似的反映。心理意识还可以是群体的一种心理状

态、心理素质或性格类型,这也被一些学者视为民族性、国民性。

思想观念是心理意识的条理化与明晰化。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中,思

想观念也分为两个部分,即主流的、占统治地位的和非主流的、民间

的。前者又往往是官方支持的,并被称为意识形态,也有学者称为大传

统;后者被认为是草根的,也被称为与大传统相对应的小传统。

精神信仰是在心理意识和思想观念的基础上升华出来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

支柱。

器物文化:物质文化,主要指人类生活中创造使用的物质产品,如服

饰、饮食、建筑、交通工具、日用器具、工艺制品等。

第一,服饰。

第二,饮食。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同时创造了千姿百态的饮食文化,解决

了温饱问题的现代社会更加注重饮食的文

化意义。

第三,建筑。不同式样、不同质料、不同风格、不同用途的建筑,既是人们不同生

态环境的产物,也是不同文化的表现形

式,蕴含着不同的生活观念和价值理想。

第四,工艺品。

行为文化:一是要有群体性,是群体内部共同认可并遵守的

行为,而不是个体的或少数人的行为;二是要有

稳定性和传承性,非一时一事、不再重复的行

为;三是要有意义性,即通过这种行为表达行为

群体的某种或某些情感、愿望、理想等。行为文

化主要分作两大类;一是习俗性的行为文化,一

是制度性的行为文化。

完整的习俗文化既包括:行为本身,也包括行为对象、行为工具、行为时间地点

等。

制度:是人类长期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行为模式。

广义的制度包括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或内在制度与外在制度,非正式

制度或内在制度主要是指社会习俗、惯例等。

狭义的制度指的是正式制度或外在制度,如法律法规、规定规章等正式

颁布的行为规范。

从另一方面看,一定的社会群体制度又常常是与一定的社会组织形式相联系的,或

者说表现为一定的组织形式。尤其是文化

活动

文化是由语言文化、精神文化、器物文化、行为文化所构成的一个复合

的符号系统,所谓系统,就是这些构成部分组成一个彼此关联的整体,

任何一个完整的文化事象,都可能涉及几个或全部的文化构成要素。

文化的作用:

首先,文化为人类构筑了一个意义世界。

在人之前的自然,是动物界的自然,或者称为“生糙的自然”(马克思语)。生糙的自然是没有意义的,它自然而然地运动变化,无始也无

终。人类诞生后,在不断地改造自身的同时,也不断地改造着自然,于

是自然成了“人化自然”。

人类不仅生活在自然的世界中(尽管这个自然是人化的自然),同时还

生活在符号的世界、观念的世界中。

其次,文化塑造社会。

人是社会的动物,而人之所以能够组织成一个有机的社会,正是由于文

化的作用。

第三,文化塑造人。

人是靠意识、意志在提升自己生命活动的意义。虽然个人并不是文化的简单复制品,但是同一文化环境中出来的人的确会有很多相似之处,这才有所谓的民族性格和国民性。

第二节文化生产的历史发展

人类的文化生产,是与他们的物质生产同步发生的。纵观整个人类文化生产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远古阶段、古代阶段、现代阶段、消费社会阶段。

一、远古阶段

远古时期是人类的始发时期,这时的一切都是蒙昧混沌的。社会分工尚未出现,人类的活动以生产活动为主,建筑其上的政治活动、文化活动才开始萌生。

这一时期的文化生产是群体性的,文化消费也是群体性的。就是说,所有的氏族成员都是文化的生产者,也是文化的消费(使用)者。二、古代阶段

古代阶段是以铁器的产生和使用为标志的。而社会形态的重大变化就是社会分工、私有制、阶级及国家的出现。

这时期的文化生产和消费出现了两种情况:第一,文化分离为精英文化(知识分

子文化)与民间文化,精英文化以文字文化(或书面文化)和礼仪文化为代表,民间文化则包括口传文化和习俗文化。第二,精英文化的生产者是知识分子,具体看是个人而不是群体,消费者是整个统治阶级。第三,精英文化占据统治地位,它的崇高性和神圣性遮蔽了民间文化,民问文化则处于屈从的地位,但劳动者也仍然顽强地生产并消费着民间文化。

整个古代的文化生产,由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带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

三、现代阶段

这一时期从世界性的现代化运动开始。有学者称,迄今为止的全球化可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是资本推动的,第二阶段是跨国公司推动的,第三阶段则是互联网推动的。

这一变革使物质到精神的生产和消费从地方的和民族的封闭性转向了世界范围内的丌放性,从而极大地丰富了物质和精神生产,并使社会从地方性的小生产社会发展为社会化的大生产社会。而且,由于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变,社会的日益进步和发展,不仅文化的封闭性被打破,文化的垄断性也被打破了。

四、消费社会阶段

随着生产和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整体生话水平的持续提高,社会又进一步从社会化大生产的社会,发展到以消费主义为特征的消费社会。 (l)经济生产方面。第一,从“以生产为中心”转变为“以消费为中心”;第二,在空间范围内有了更广、更深度的整合,出现了所谓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表现为以跨国公司为载体的世界范围内的资金、技术、信息、人员、符号的流动和垒球产业结构的大调整;第三,经济文化化或者说物质生产符号化也成为一个突出特征。

(2)文化生产方面。第一,大众文化(或称为商业文化)迅速崛起,而精英文化退到边缘,民间文化与大众文化产生某种融合;第二,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相互对立的情况发生r很大变化,不仅经济出现文化化趋向,文化也出现经济化趋向;第三,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享受与劳动、生产和消费由各种不同的人来分担的情况逐渐消失或模糊。

第三节文化产业

一、文化产业的含义

文化产业,顾名思义,就是生产和提供文化产品及服务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产业。

产业是人类社会在专业分工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相对独立的生产行业,按历史出现的先后顺序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亦称“第一次产业”或“初级产业”,也就是农业

第二产业指工业,工业是随着人类社会的第;次大分工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现代工业的雏形是原始手工业。

第三产业指商业等服务性行业,第三产业是人类社会第三次大分工的产物。

有学者专门把信息产业从第三产业中分离出来,称之为“第四产业”。

文化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与原有的三大产业所不同的是,文化产业是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及服务为主体的产业,是为满足人类社会充分发展了的精神需求而产生的产业。

它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国内有专家提出了文化产业三层次说;第一层次,最狭义的概念,即文化创作业。第二层次即拓展性概念,文化制作与传播业。第三个层次为最一般的概念:文化产业是以文化意义为基础的产业。

二.文化产业的特征

1.文化产业具有文化与经济双重属性

文化产业不仅能给传统的产业加注文化的含量使之成为文化产业,

而且它常常与高新技术结合,创造出无处不在的、具有更高附加值的高技术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具有的这种文化与经济的双重属性使文化企业既要追求经济效益,也要追求社会效益;二者不能偏废。

2.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消费方式是“全球性”与“地方性”同时并存

一方面由于经济全球化和先进的传播技术的影响,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但另一方面,每一种文化产品,无不打

上“地方的”或“民族的”特征。

3.文化产业具有强烈的创新性特点

文化产业之所以有人称之为创意产业,就是强调了其创新性的特征。

文化产品的消费本身就具有某种脱物化的倾向,人们购买的就是一种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设计、新的体验,而这些都必须依赖于产品本身的创新性。

文化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创新经济,一种需要不断创新激活自身生产能力赢得市场的产业门类。

三、文化产业产生的历史条件

传统文化艺术的存在方式主要是创作一欣赏两个环节,由少数人创作并供给少数人欣赏,文化被精英和贵族阶层垄断。

广泛的文化分享需求产生,少量传统的原创性文化产品与广大文化消费者之间出现了巨大的需求落差。

在原有的创作一欣赏两大格局之间;出现了传媒技术这一日趋重要的环节。

由两方面构成的:

1.大众传媒技术的发展

人类文化的变迁与特定文化的物,化方式和传播技术分不开,传播方式和媒介技术的不断更新是文化衍生的动力。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人类传播媒介经历了口头传播、书面印刷传播、电子传播三个阶段。口头传播作为一种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具有直观直接、形象生动的特点,但受到时空上的极大限制。

这种书面印刷传播方式使文化的传播成为一种破解和使用文字符号的技术,克服了人类文化交流中的时空限制,发展了人类抽象思维的能力和想象能力。以电子传播为代表的现代传播媒介是文化产业的重要形态,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作用,使文化得以商品化、批量化生产,从根本上推进了文化产业市场化形态的形成与发展。

电子传播媒介既具有口头传播媒介的直观直接的性质,又能像文字符号那样克服人类直接交流中的时空限制,尤其是电子媒介通过声音和图像进行传播,消除了文字符号对大众的限制,具有普及性、大众性和

民主性,是用于大众传播的媒介和技术手段——大众传媒技术的代表。

大众传媒技术具有大范围播布、传递迅速和单向扩散或互动交流等特点,它包

括几种不同的技术形态:

第一种形态是印刷媒介。报纸、杂志等纸质传媒的出现极大地刺激了创作一欣赏两个传统的文化艺术环节,推动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文明开始进入大众文化时代,文化的产业化成为可能。

第二种形态是电磁媒介。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进入文化领域,诞生了以工业化生产方式制造文化产品的文化工业,从而使文化产业化得以实现。

第三种形态是数码技术和网络技术。

2.消费社会的兴起

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之间形成了一种辩证的互动关系。一方面,生产规定着消费;另一方面,消费也制约着生产。

文化消费是文化生产的目的和动力,同时制约着文化生产的方式和规模。产业化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特征,文化市场是文化产业形成的重要标志,小规模的、零散的,没有按照生产、流通、销售、消费这样一个循环去生产文化产品就不属于文化产业。

由于消费大众既有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能力,又有对文化产品的消费条件,他们对文化消.费的巨大需求是催生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必要条件。

四、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

封建社会,种植业占绝对统治地位;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初期,棉纺等轻工业显赫一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钢铁等重工业占据霸主地位;2 1世纪将是知识对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的世纪,在知识经济的推动下,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吸引着人们憧憬的目光。

传媒业的发展将刺激信息技术不断进步,高新技术一旦走向生产过程,往往与文化产业融合,其结果是:一方面,文化产业越来越多地运用科技手段,另一方面新的文化行业不断涌现。

在西方,文化产业发展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

2 0世纪2 0年代至

3 0年代,收音机、留声机、电影等的出现带来了文化方面的变化,复制技术使文学艺术作品不再是一次性存在,而是可以批量生产。这就使艺术品从少数人的垄断性欣赏中解放出来,为大多数人所共享,也为大众文化带来了新的广阔天地0 1 9

4 7年,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阿多诺和霍克海姆两人在《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初次提出了“文化工业’’的概念,不过他们所用的文化工业一词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和否定性。他们认为,文化工业只不过是标准化和.大量生产的成

就,呈现出一种“无情的一致性1’,,妨碍人的个性与想象力的发展。:

2 0世纪6 0年代以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逐渐进入了高峰状态。各国政府颁布的文化经济政策,增加了对文化生产所需基础设施的投资,出台了各种标志性开发项目,如建造艺术中心、剧院和音乐厅等,同时举办高赢利的文化节目,并往往与当地的历史遗迹相联系,以此鼓励文化旅游业。于是文化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隐蔽到明显、从涓涓细流到大潮涌动,而文化产业也在其中迅速地成长起来。从2 0世纪I70年代中期开始,西方部分经济学家开展了跨学科的研究,对经济与文化间的关系作了较系统的探讨,阐释了“文化”成为“产业”的可能空间和发展特点。在此基础上,.随着历史的推进和语境的扩展,“文化产业”这一名词也被置换为一个中性概念,变成一种广泛意义上的文化经济类型。

2 0世纪9 0年代以来,全球文化产业迅猛发展。1 9 9 0年,美国开始实施对各类传媒的“非管制化政策”,时代华纳等超级传媒巨头不断出现并进军国际市场,欧洲一些国家在文化上感觉到威胁,提出了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来应对挑战。文化产业由此一跃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之一,并向世界各国展示了它光明的发展空间。世纪之交,在知识经济所推动的全球化背景下,非一物质的、符号的交换与消费已经成为超越民族国家的典型的-增长领域,文化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领域,特别是在以美国为代表的“新经济”发展趋势的影响下,世界各国、各地区都已经把文化发展战。略变成了一种国家发展战略。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产业迅猛发展,日本、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的文化产业也迅速崛起,对其他国家和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发展文化产业,使文化发展与国家经济建设同步,已经成为.种潮流和趋势。

中国的文化产业2 0世纪9 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起来,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文化设施建设空前,文化产业已具一定规模。但较之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市场化程度较低,经营管理水平较弱,产业化进程刚刚起步,潜能尚未被释放出来。如果我们通过制定引导鼓励发展的政策,允许民间资本和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发展文化产业,中国文化产业将会有_个大的飞跃。,从而在国民经济中取得举足轻重的地位,充分展示其作为朝阳产业的无穷魅力,迅速成为2 1世纪的支柱产业。

第四节文化产业与内容产业、创意产业

人类社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产业的发展,或者说产业的发展正是社会发展的一个明显标志。

一、内容产业

内容产业这一概念的提出与信息产业紧密相关。

鉴于知识信息的生产、传播和运用在现代社会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把信息业从传统的服务业中分离出来,提出了第四产业即信息产业的概念。

广义的信息产业包括信息技术研究开发与运用,信息设备制造,信息的收集、生产、传递和储存等与信息相关的各种行业。

狭义的信息产业主要是指信息服务业,即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的产业。

而内容是一个与信息相近的概念,在大多数时候,两者是可以同一的,信息就是内容,内容也就是信息

内容产业,就是生产和提供内容服务的产业,也可以说是为大众传播媒介提供传播内容的产业。

区别:信息更注重时效性,而内容更注重稳定性;信息更注重对行为或决定的价值和意义,内容更注重对思想或精神的价值和意义。

二、创意产业

源于个体创造力、技能和才华的活动,而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的取用,这些活动可以发挥创造财富和就业的潜力。

创意产业部门:广告、建筑、艺术和古董市场、手工艺、设计、时尚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电视和广播、表演艺术、出版和软件

特点:在于强调生产内容或生产手段、生产方法的原创性、原创性知识的产权保护、知识产品的市场价值。

与创意产业相关联的“创意经济”,是指保住产业首尾两端,即创新部分和赢利再投资部分,而可以放弃中间的部分,即具体生产的部分。创新部分是指掌握工业生产和商业服务的最核心部分、最具有增值能力的部分,

中间部分,属于产品的生产和制造部分,则会外发给生产成本低廉的地区代办,不论是本国还是外国的。

创意产业是从文化产业发展而来的,突出其创意部分,并使之广泛地运用于其他产业,因此有学者把创意产业定义为“为产业服务的产业”。

三、文化产业和内容产业、创意产业的联系与区别

由于文化产业、内容产业及创意产业都强调产品生产的文化性、内容意义及创造性,所以在很多时候它们的构成部门是相同的。如文学艺术创作、表演艺术、手工艺、电影、音乐、电视和广播、广告、建筑、设计、出版、网络游戏、动漫、软件等,既是文化产业,也是内容产业

和创意产业,只是从不同角度、侧重于不同方面的称呼。

但它们有时又有一定的区别,对不同名词的使用表示一定的产业发展政策和产业发展重点。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介绍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有较强的学习和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文化学、管理学方面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掌握文化产业的经营特点和运作规律,了解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同时具备现代管理、现代经济和法律知识,能够在文化产业管理机关、文化企事业部门特别是会展业和企业从事文化产业经营、文化市场运作、文化项目策划、文化经纪、贸易、咨询和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生源。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专业素质,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良好的表达和沟通能力,具有团队协作能力的高素质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人才。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辩证地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 2、具备较好的文化产业管理基础知识以及良好的理论素养,准确把握文化产业管理新理念,了解本学科相关的前沿信息和发展动态,接受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训练,形成逻辑上相互联系的整体性思维方法。 3、初步掌握科学合理的学科理论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社会工作能力和社会服务意识,能够进行专业的社会调查分析,具有较好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4、初步具备使用外语文献的能力,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培养扎实的文化产业经营和管理技能。 5、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宽泛的文化基础知识,健康高尚的审美能力,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意志品质和较强的应变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 三、主干学科 文化学、管理学、经济学 四、主要课程简介 1、课程名称:管理学原理 课程简介:管理学原理是本专业必修的一门学科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管理学的知识体系,能综合运用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在管理工作中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绩效。 2、课程名称:中国文化概论 课程简介:中国文化概论主要阐述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意义、方法;概述关于文化的概念及结构;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状况、发展历程和主要特质以及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主要讲授儒、释、道、易等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组成部分的来源、产生与发展过程、主要思想内容,以及它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各自的地位、影响及其固有价值和现代意义。

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系统

第一章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管理 二、政府意识形态管理的功能 (一)意识形态管理的政治功能 首先是政治合法化的功能 其次是政治动员功能 第三是政治团结功能 (二)对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协调功能 (三)对大众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协调功能 案例分析 苏联解体、东欧巨变中意识形态的作用。 加强意识形态管理对建构和谐社会的意 第二章投资 3、投资的特点 (1)投资是以让渡其他资产而换取的另一项资产 (2)投资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之外持有的资产 (3)投资是一种具有财务风险的资产 (二)投资管理 1、含义 投资管理是一项针对证券及资产的金融服务,以投资者利益出发并达致投资目标。 投资者可以是机构譬如保险公司、退休基金及公司或者是私人投资者。 (二)文化产业投资的特点

1、资本是文化产业的增值源 (1)资本市场运作是扩大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途径 (2)文化产业投资的利润回报高于其他产业 2、文化产业投资的高风险性 (1)文化产业投资具有高风险性 (2)文化产业投资属于长线投资 (3)文化产业投资需要经营智慧 (三)文化产业资本投资和运营方式 1、文化产业主要投融资模式 (1)政府投资 建造大型文化基础设施赞助公益性文化单位保护文化遗产和扶持高雅艺术扶助文化产业,鼓励对外文化交流 2)股份合作(3)国际投资 2、文化资本运营一般方式 资本运营,就是对集团公司所拥有的一切有形与无形的存量资产,通过流动、裂变、组合、优化配置等各种方式进行有效运营,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增值。 (1)兼并收购 兼并是指通过产权的有偿转让,把其他企业并入本企业或企业集团中,使被兼并的企业失去法人资格或改变法人实体的经济行为。 收购(Acquisition)是指一个公司通过产权交易取得其他公司一定程度的控制权,以实现一定经济目标的经济行为。

2020文化产业管理考试大纲

研究方向:文化产业管理研究 考试科目:711艺术理论 812文化产业学 711《艺术理论》考试大纲一、考试目的 本考试旨在全面考察考生对艺术学基础理论的系统掌握。 二、考试基本要求 1. 准确把握艺术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 2. 了解掌握艺术学理论的基本课题及其主干问题。 3. 熟练运用艺术学理论知识分析相关问题。 三、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艺术本体论 (一)艺术活动的构成及其基本特征 (二)关于艺术发生的诸种学说及艺术发展规律的思考 (三)关于艺术活动的功能的理解 第二部分艺术类型论 (一)艺术分类的基本方式 (二)造型艺术的类别及其美学特征 1.绘画(概念、种类、基本特征、相关史料) 2.雕塑(概念、种类、基本特征、相关史料) 3.摄影(概念、种类、基本特征、相关史料) 4.书法(概念、种类、基本特征、相关史料) (三)实用艺术的类别及其美学特征 1.建筑(概念、种类、基本特征、相关史料) 2.园林(概念、种类、基本特征、相关史料) 3.工艺与设计艺术(概念、种类、基本特征、相关史料) (四)表情艺术的类别及其美学特征 1.音乐(概念、种类、基本特征、相关史料) 2.舞蹈(概念、种类、基本特征、相关史料) (五)语言艺术的类别及其美学特征

1.文学体裁(诗歌、散文、小说的概念及各自的艺术特征) 2.语言艺术的基本特征 (六)综合艺术的类别及其美学特征 1.戏剧与戏曲(概念、种类、基本特征、相关史料) 2.电影与电视(概念、种类、基本特征、相关史料) 第三部分艺术创造论 (一)关于艺术创作主体——艺术家的认知与理解 (二)关于艺术创作过程的认知与理解 (三)关于艺术创造的心理学要素与特点的认知与理解 第四部分艺术作品论 (一)关于艺术作品内容、艺术形式的认知与理解 (二)关于艺术形象、艺术典型、艺术意境的认知与理解 (三)关于艺术风格、艺术流派与艺术思潮的认知与理解 第五部分艺术接受论 (一)艺术传播的内涵、构成、不同方式及特点 (二)艺术鉴赏的特点与过程 (三)关于艺术批评的特点与形态分类 (四)关于艺术批评家的素养 第六部分艺术美学论 (一)艺术审美类型 1.优美与壮美 2.悲剧、崇高与荒诞 3.喜剧、丑与滑稽 4.艺术形式美的内涵以及创造规律 (二)艺术审美价值 1.高雅与通俗 2.民族的与世界的 812《文化产业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 全面考察考生对文化产业相关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及运用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全国2012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文化产业与管理试题

全国2012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文化产业与管理 试题 课程代码:04122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 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第一次明确使用“文化产业”这个概念,并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文件是A.《中共中央关于“八五”规划的建议》 B.《中共中央关于“九五”规划的建议》 C.《中共中央关于“十五”规划的建议》 D.《中共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 2.红色代表喜庆、吉祥、热情、革命等意义,它来自于红色的 A.所指层面B.能指层面 C.形式层面D.表现层面 3.就生产技术而言,文化生产古代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 A.社会分工的出现B.私有制的出现 C.铁器的产生和使用D.火的使用 4.在造纸和印刷术发明之后人类社会创造的最主要和最重要的文化经济形态,也是农耕时代最成熟的文化经济形态是 A.物质形态B.非物质形态 C.手工作坊形态D.机器复制形态 5.最早提出“产业中心将逐渐由有形财物生产转向无形服务的生产”这一观点的人是A.麦克·卢汉B.丹尼尔·贝尔 C.威廉·配弟D.阿多诺

6.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分期是 A.原始社会时期、农业社会时期、工业社会时期 B.农业社会时期、工业社会时期、后工业社会时期 C.原始社会时期、农业社会时期、信息社会时期 D.工业社会时期、后工业社会时期、信息社会时期 7.文化发展到工业革命时代,得以实现跨时空传播和全球交流的重要特征是A.可记录性B.可复制性 C.可消费性D.可传播性 8.被纳入国家统计指标体系中的文化、艺术属于 A.第一产业B.第二产业 C.第三产业D.第四产业 9.艺术授权产业的核心是 A.单件原作B.复制 C.非规模经济D.传统工艺 10.文化产业组织是现代产业组织的一种特殊形态,这是指它的 A.市场行为客体构成的特殊性B.文化和意识形态性 C.市场结构关系复杂性D.个性化程度高 11.我国现行法律规定,演出公司申请取得承担涉外演出业务应具备注册资本A.50万元以上B.100万元以上 C.200万元以上D.500万元以上 12.在现代世界经济体系中,所谓“看得见的手”是指 A.市场机制B.自发的市场调节 C.政府宏观调控D.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的结合 13.把企业划分为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等,其划分标准是 A.企业所属B.企业规模 C.企业属性D.企业不同生产要素所占比重 14.文化资源的属性包括民族性、地域性、经济性和 A.社会性B.国家性 C.公共性D.政治性 15.主要集中于精神及观念方面的文化竞争力,属于其构成层次的 A.核心层B.中坚层 C.展现层D.扩张层 16.制定文化产业的总体发展方向和指导方针,并通过相应的税收、财政和价格政策,对文化实行调控和指导,这是文化产业管理目标中的 A.长期目标B.短期目标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和良好的文化鉴赏能力,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掌握文化学、经济学、管理学基本理论与方法,熟悉文化政策法规,具有宽阔的文化视野和较强的文化理解力、领悟力,有敏锐的经营管理意识,具备较强的创意、决策、组织、策划及沟通表达能力,具备较强的文化市场调研和信息处理能力,能够适应在各类文化企业以及政府文化管理机关、文化事业单位及相关企业从事文化经营管理、文化市场营销、企业文化建设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人才。 二、基本要求: (1)具备扎实的文化基础和良好的文化素养,掌握中外文化基础理论与知识,熟悉中原文化历史及发展,具有较强的文化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2)系统学习文化遗产学、博物馆学、文化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以及会展、旅游等相关知识。 (3)熟悉与文化产业发展相关的经营、管理和活动运作知识,掌握相关的文化政策和法规,熟悉知识产权法律。 (4)初步掌握科学合理的学科理论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社会工作能力与社会服务意识,能够进行专业的社会调查分析,具有较好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训练。 (5)初步具备使用外语文献的能力,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培养扎实的文化经营和管理技能。 (6)培养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的审美能力和较强的应变能力,以及沟通、策划、组织、管理等能力。 三、学制、学分、学位 1.学制:基本学制为四年,弹性学制年限为三至六年。允许学生在三年内完成学业提前毕业。在特殊情况下,经学校批准,也允许学生延长学业,但最迟不能超过六年完成学业。

2.学分:学分是计算学生学习份量的基本单位。最小为0.5,原则上以18学时折算为1学分,实践(实验)课以32学时折算为1学分。学生所修课程考核合格,即取得相应学分。 3.学位:本专业最低毕业学分为150学分。毕业生符合我校学士学位授予工作条例中规定的学士学位授予标准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学校有关规定,经学校学位委员会审查通过,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发给学位证书。 四、课程方案 根据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需求,为了培养既懂文化又懂文化市场,既有宽广的人文视野,又有精深的产业理念的经营型、应用型、复合型的文化产业管理和策划方面的人才,我们设计的人才培养课程方案基本思路如下。 1.文化基础与文化资源类课程。如大众文化导论、中国文化史、世界文化史、文化资源学、文化产业与产业文化、艺术概论等。这一课程群主要为学生奠定文化学方面的坚实基础,使学生明了文化的规律与特质,熟悉文化的过去与未来,并引导学生有效地拓展文化学科方面的学习,形成宽广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素养。 2.文化经济学类课程。如文化经济学、文化产业概论、文化市场学、文化创意学、文化企业融资与资本运作等;这一课程群主要使学生深入认识文化产业的经济学属性,通晓文化产业的运作过程及规律,并掌握基本的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 3.经营管理类及文化产业管理类课程。如管理学、文化产业管理、营销与策划、文化项目策划与管理、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管理及各类文化产业专业管理等;这一课程群主要使学生掌握管理学方面特别是文化产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从事文化产业具体的市场营销、品牌运营、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管理工作,从理论和实践上充分准备。 4.实践类课程。在专业主干课程中增大实践性的内容、增加实践性的教学时间,突出专业调研、文化企业考察等方面的活动内容。利用学生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文化企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有计划地安排学生深入文化产业的社会实践,循序渐进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对上述课程系统的学习,尤其是原理教学、大量案例教学和相对充分的实践教学,使学生毕业后既能从事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策划与管理的理论研究,

文化产业管理毕业论文

2011届 毕业综合训练 (论文部分) 论文题目:品牌形象力在教育培训 中的运用 —以多伦艺校为例 姓名: 学号: 专业:文化事业管理 年级: 撰写日期: 指导教师:

目录 摘要 第一章引言 (1) 一.如何提升品牌形象力 (1) 二.上海虹口多伦艺.. (1) 第二章案例分析 (2) 一.多伦艺校的品牌经营 (2) 二.教育培训行业中品牌形象力建设的几种途径 (2) 第三章建议 (3) 参考文献 (5) 致谢 (5)

摘要 在当今教育培训市场,想要有一定的竞争力,就一定要创建一流的品牌课程。因为品牌是承诺,是产品质量的保证。不同的品牌课程,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一流”的品牌课程包括: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创立一个好的教育培训品牌,不仅仅是针对消费者,更是对旗下员工的向心力的把握。 关键词:品牌、教育、管理、质量、培训

第一章引言 一. 提升品牌形象力的重要性 教育质量是艺校品牌的第一要素,学生的素质就是培训学校的“品牌”。对于培训学校来说,要想不断发展壮大,得到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的认可,只有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因此树立“品牌”意识是十分必要的。 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通过一系列的品牌策划,来达到学校品牌形象力的提升和延伸。策划是一种很重要的谋略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应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这也是招生策划的基本内容。 培训手段多样化也是提升品牌形象力的一个重要的手段,目前,培训方式手段的创新,一是体现在培训方式上,传统的培训方式更多的是课堂培训,后来各类培训机构也纷纷开始了多种形式的培训,包括网上培训、到学生现场内训,以及量身定做一些专门的培训项目;二是体现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三是体现在多种培训方法的整合:实习式、演讲式、游戏式、个案分析式等培训方法综合运用。 二.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培训部 我实习的公司是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培训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由上海市虹口区文化局创建,是一个按现代多功能目标规划建设的、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和服务的非营利文化艺术机构,是一个当代艺术国际化交流的平台。她以 " 原创性、学术性、国际性 " 为办馆理念,以 " 传承历史文脉、创新当代艺术 " 为宗旨,具有展览、研究、教育、收藏、交流五大功能,是中国第一个为当代艺术服务的专业化现代美术馆。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创建国内第一个中国当代艺术学术论坛,定期邀请国内外著名艺术理论家、学者、批评家、策展人举办当代艺术学术报告,致力于中国当代艺术理论建设。现代美术馆建设第一个中国当代艺术家资料库,建成最完备的中国当代艺术活动文献资料和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个人艺术档案,为国内外文化艺术机构和策展人、评论家、学者查询资料提供方便。现代美术馆进行中国当代艺术实验教育课题研究,全面展示中国当代艺术教育状况,推进中国艺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多伦现代美术馆是我国第一个政府平台的专业现代美术馆,为推动中国当代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及就业趋势解读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及就业趋势解读 张凯 摘要:第一,文化产业是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目的,以创新为前提、的一种现代意识形态的专业;第二,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一直处于佼佼者的地位;第三,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今天,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作用。 关键词:文化产业管理发展就业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进一步推进,“文化产业”一词最近逐渐为人们所熟悉,下面就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就业发表一下我个人的见解。 一、文化产业的存在意义以及在我国的发展和就业 1.文化产业的存在意义 “文化产业”这个词最早在20世纪初的英国提到过。但是在当时文化产业仅仅是代表文化产品的生产,贮存以及销售,更多的是为了发展经济,还并不是一种意识。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也深深地影响的人们的生产生活。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形式,文化产业也渐渐地和“文化软实力”一词相关联,成为国与国竞争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说文化产业等同于“文化软实力。” 2.文化产业在我国的就业前景 我国“十二五”规划后高校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国家的大力扶植下开始茁壮成长起来。目前已经有多所高校设置学科来发展文化产业,例如:中国文化史、文化市场营销、文化产业管理政策等。“文化产业”这一学科最突出的特点是强化学生的专业基础的同时注重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这样的设置为以后的发展和就业提供了更广泛的空间和就业渠道,在行政职能管理部门中也能有一个很好的出路,甚至在以后的高校或者国家科研事业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3.文化产业学科在我校的设置和发展 我校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隶属于音乐学院,为我们学习音乐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在学校设置的文化史、管理学这些课程中文产业学科的设立为他们提供了更专业的管理方法。 可以说文化产业存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或许我们不会发觉但我们不能否认我们每天都在和它接触。我相信文化产业在我国政府的大力扶植和广大人们的共同努力之下其生命力会愈发强大,慢慢地成为除经济和政治外又一大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支柱。 二、文化产业在我国的价值以及认知程度 1.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扶植和政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文化产业也越来国际化。文化产业的多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我国政府清晰地认识其重要性,近年来加大对教育为主的文化产业扶植和支持,孔庙在世界大范围的建造;中俄文化年,中日中韩的歌友交流会等这些无疑对我国的文化事业是很好的补充,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改变和发展文化产业,像我国在“十五”期间拟投入40亿元开发软件产业,使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的对接又提供了可能。 2.我国文化产业的消费市场和潜在危机 据统计,我国每年文化消费可达4800亿元,但是我们实际份额却只有1800亿元。原来我国虽是世界第一引资大国和消费大国,但这些资本都是国内人民消费国外文化产品带来的效应,并不是我国独立的产品,所以也不存在我国巨大的文化市场消费了,而这些也是国外人士投资所看重的。两个数字代表了不同的概念,我们不难看出中国文化市场的巨大潜在力,但是我们也要清晰地认识到通过合资、参股方式大量注入国际文化资本是对我国文化发

2017届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2017届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1.电影营销问题及对策研究 2.改制视域下文化事业单位发展路径分析 3.提高我国影视剧产品竞争力对策分析 4.**文化企业治理问题研究 5.**文化企业管理问题研究 6.文化企业营销模式探析 7.论文化产业中创意人才的培养 8.文化项目团队的建设与思考 9.文化产品延伸产业链的发展策略 10.浅析文化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 11.技术创新下文化产业管理制度变迁研究 12.浅析文化项目成本控制 13.文化产业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14.文化产业创新模式探析——以×××文化产业为例 15.基于技术创新的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16.文化产业(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17.文化企业人力资源的特性分析 18.浅议文化产业助推经济发展方式的优势和路径 19.浅析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途径 20.文化产业融资渠道分析 21.文化产业项目风险管理体系分析 22.文化产业项目策划与管理风险控制 23.文化(企业)人才资源管理分析 24.XXX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再利用)的对策 25.基于价值链理论探析(影视,传媒,出版、动漫等)的发展策略 26.XX(影视、出版、动漫等)产业营销策略分析 27.工业遗产与城市文化空间的构建(个案研究)

28.新媒体产业发展与文化传播研究 29.动漫产业衍生品市场研究 30.动漫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31.论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对接与融合 32.实景演出转型升级探索(个案研究或总体研究) 33.影视衍生品市场研究 34.文化产业的传承与创新中的问题及对策 35.京津冀协同发展视域下河北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策略分析 36.京津冀视域下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37.河北省(或某地)小微文化企业的发展现状与提升对策研究 38.河北省(或某地)小微演艺企业的发展现状与提升对策研究 39.河北省(或某地)文化产业园区运营模式研究 40. 河北省(或某地)文化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41.河北省(或某地)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42.河北省(或某地)旅游演艺产业提升策略研究 43.石家庄市(某市)城市建设中文化元素开发与融入战略研究 44.河北省(或某地)文化企业经营环境研究 45.河北省(或某地)文化产业品牌策略探讨 46.河北省(或某地)文化产业园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47.河北省(或某地)文化产业政策法规体系构建研究 48.河北省(或某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策略研究 49.河北省(或某地)城市文化与城市品牌研究 50.河北省(或某地)演出市场发展趋势 51. 河北省(或某地)文化资源优化配置策略研究 52.河北省(或某地)文化产业发展历史研究 53. 河北省文(或某地)化产业创意能力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 54.河北省(或某地)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55.河北省(或某地)文化资源结构与特色分析 56.河北(或某地)宗教文化资源的价值与开发前景

《文化产业项目管理》教学大纲

《文化产业项目管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20058 课程名称:文化产业项目管理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 课程性质:必修 学分学时:3学分72学时 适用对象:开放教育本科 二、课程简介 随着我国文化强国以及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这一国家战略的推进,我国各地文化产业实践可谓风生水起、渐入佳境。相应地,作为其落脚点的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也呈现如火如荼的格局,图书出版、电视节目、影视动画、数字音乐、网络游戏,还有各种信息平台、产权交易平台、文化产业园区或基地等迅猛发展,大有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之势。但另一方面,要真正将文化产业项目管理好,必须要深入探究文化产业项目管理的内在特点与运行规律,掌握文化产业项目管理的理念和方法。 本课程为江苏开放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是教育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的专业主干课程。文化产业项目管理是文化产业管理的重要部分,也是该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文化产业项目管理的原理和方法,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因此,本课程在本科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学习目的、要求与方法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课程学习,应使学生对文化产业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掌握扎实,获得较宽的文化产业项目管理的专业知识,全面了解文化产业项目的业务流程、定位与设计、项目策划、项目筹备、市场营销、项目的组织规划、项目的投资与质量管理等理论知识,初步具备文化产业项目管理的实践和组织能力。 (二)学习要求 1. 掌握文化产业、项目管理、文化产业项目管理的概念、特征和内涵; 2.了解文化产业项目管理的阶段划分和主要影响因素; 3. 掌握文化产业项目的消费行为分析和目标市场分析方法,熟知市场推广策略; 4. 了解文化产业项目异业结合的不同方式及其趋势; 5.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文化产业项目策划的原则与方法; 6.熟悉文化产业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工作流程,了解文化产业项目组织结构的主要类型及其优缺点; 7.熟知文化产业项目市场定位的主要模式,初步掌握市场分析能力; 8.了解文化产业项目成本-收益分析方法,能分析判断文化产业项目有关风险; 9.了解政府部门文化产业项目储备、编制与报批的内容与程序; 10.掌握Project2007日历设置的方法、任务输入与工期设定方法、WBS域和PERT分

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知识点)

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 绪论 1、简述文化产业管理研究的必要性 (1)消费需求的转变促使经济转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在基本的物质层次满足的基础上,人们更多的关注文化的、精神的、心理的需要。 (2)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内在发展。在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已高度发达的今天,物质层次的需求基本满足,人们将更多的注重精神和心理的享受。 (3)文化产业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人们早就对知识、文化等精神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并不断积累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2、简述精神产品、准精神产品、泛精神产品、纯精神产品的基本概念 精神产品是精神生产的产物。 准精神产品是哲学、宗教,文艺作品,社会科学理论、自然科学理论,技术成果等四类产品的总称,它具备了精神产品的基本特征。 泛精神产品是人类产品中所包含的精神内容。 纯精神产品是准精神产品中所包含的精神内容,也就是泛精神产品中属于准精神产品的那部分内容。 3、分析文化产业管理的原则 (1)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文化产业具有产业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双重特性,这决定了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不能仅仅考虑经济效益而损害社会利益,也不能单一的追求社会效益而忽视经济效益。 (2)公益性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分离的原则。公益性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提供不同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需要分类管理。 (3)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原则。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宝贵财富,文化产业的管理者要把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承和保护作为管理的原则。 4、分析文化产业管理的措施与手段 (1)行政干预手段。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了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具有对文化内容进行意识形态管理和监督的职责。 (2)社会监督与引导手段,如学校。 (3)法律调控手段。国家的立法体系既有综合性的基本法律,又有专业性的法规,相互配套衔接,成为政府对产业进行调控、干预、管理和监督的依据。 (4)经济手段,给予一定奖励。 (5)技术手段。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就是文化与科技的相互融合。 5、简述文化产业管理的研究方法 (1)归纳方法和演绎方法。当前文化产业的实践要明显的快于文化产业理论研究。一方面,文化产业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应用学科,应该与文化产业管理实践相结合,从实践中不断汲取经验,并对其归纳总结,从案例的研究和实践调查中,总结出文化产业管理的一般规律;另一方面,作为交叉学科,文化产业管理应汲取不同学科已有的研究成果,加以综合,建构文化产业的科学理论。 (2)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规范分析是从一定的价值判断出发,说明某一具体经济事物是好还是坏,是否符合某种价值标准。实证分析是指排除了主观价值判断,只对文化产业经济现象、文化产业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趋势做客观的分析。 (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作为一个新兴的经济现象和重要的经济部门,要对其运营进行全面的管理,就不能停留在单纯的定性分析上。行业统计、成本核算、财务分析将成为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参考书目整理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参考书目整理

一、系列类: 1.《北大文化产业》著者:陈少峰 2.《北大文化产业评论》著者:叶朗 3.《北大文化产业前沿报告》著者:向勇 4.《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由上海交大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主办 5.《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6.《国际文化产业发展报告》著者:张晓明 7.《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二、综合类: 1.《创意产业经济学》著者:理查德?E?凯夫斯,新华出版社,2004年 2.《全球化的文化动力》著者:[美]亨廷顿,新华出版社,2004年 3.《文化产业》著者:赫斯蒙德夫,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4.《文化产业营销与管理》著者:[加]弗朗索瓦·科尔伯特,上海人民出版 社,2002年 5.《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国道路》著者:胡惠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6.《文化产业发展与中国新文化变革:1998-08》著者:胡惠林,上海人民 出版社,2009年 7.《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国道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著者: 胡惠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8.《文化投资学》著者:胡惠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 9.《文化政策学》著者:胡惠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 10.《文化产业发展与国家文化安全》著者:胡惠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11.《产业界面上的文化之舞》著者:花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12.《文化金矿——全球文化产业投资成功之谜》著者:花建,海天出版社, 2003年 13.《文化产业竞争力》著者:花建,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 14.《大趋势:文化产业解构传统产业》著者:冯子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年 15.《分工、比较优势与文化产业发展》著者:冯子标,商务印书馆,2005 16.《北大讲坛:金融危机与文化产业机遇》著者:向勇,金城出版社,2010 17.《文化产业战略与商业模式》著者:陈少峰,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年 18.《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著者:祁述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年 19.《跨世纪的文化变革》著者:金元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20.《文化市场学——中国当代文化市场的理论与实践》著者:刘玉珠、柳士 法,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 21.《创意与策划文化产业》著者:严三九,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22.《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产业的制度环境》著者:戴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年 23.《评价文化:文化资源评估与文化产业评价研究》著者:申维辰,山西教 育出版社,2004年

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

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 一、名词解释 1、文化产业行政管理组织:就是依法建立的政府管理文化的机构和职能体系。一般而言,文化行政管理组织是政府文化部门和相关机构的总称,这些文化行政管理组织是文化管理的主体,也是行政权力的载体。 2、精神产品:是哲学、宗教,文艺作品,社会科学理论、自然科学理论,技术成果等四类产品的总称。 3、准精神产品:精神经济学把哲学、宗教,文艺作品,社会科学理论、自然科学理论,技术成果等精神产品称之为“准精神产品”,即这种产品具备了精神产品的基本特征。 4、泛精神产品:把人类产品中所包含的精神内容称为“泛精神产品”。 5、品牌:指一个名称、符号、标记或设计,或是它们的联合使用。其目的是用来确认一个销售者或一群销售者的产品和服务,以与竞争者的产品和服务有所区别。 6、三级出资制度:指国有资产表现为中央国有和地方国有并存,中央、省、地市三级政府均以出资人的身份履职,分别建立本级政府的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对所管辖的国有资产进行全面的监督管理。其实质是从“统一管理、以政代资”转向“分级所有、政资分开”,从而与市场经济接轨。 7、三个三原则:即三级出资人制度、三结合式管理、三层经营架构。 8、三结合式管理:就是为了改变国有企业在行政管理基础上多头管理、“五龙治水”的格局。以资本管理为基础,实行管人、管事、管资产的三结合,由国资委统一监管。 9、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强调人口和劳动的内在质量,人力资本的内在质量高低的差异,是由劳动者参加工作前所受的教育以及工作后接受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的程度所决定的。指体现在人身上的,以其数量和质量形式表现出来的资本。 10、文化产业管理:是对文化产业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管理。文化产业管理的研究就是对文化产业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活动的一般规律的总结以及文化产业经济活动对经济系统的影响和作用的规律的分析。 11、文化产业政策管理:是政府机构对政策制定、执行、评估、监控和政策终结等过程的管理,是政府公共政策管理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12、营利性文化项目:营利性文化项目的管理师合理运用获准的投资,按照商业计划书的规定,进行具体运作和控制,以确保或产品按时保质地完成,为最终实现利润提供使用价值载体。 13、文化产业:是对精神内容和意义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活动的总和,是智慧产业,其核心是创意,属于知识、智力密集型的产业,其不同于一般的物质一般的服务业。 14、大众文化:是一种社会意识现象,是现实社会的一定程度的反映,对主流意识形态有所体现,并且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调整和规范,从而表现出一定的意识形态性。 15、文化资本:指由企业文化,即企业价值观、信念、行为规范和模式以及文化的物质载体所构成的资本。企业文化资本根植于企业体内,融于企业的理念和管理模式之中。文化资本分为员工的精神面貌、着装、公司的形象等外在的的器物资本;公司完善的制度、高效的管理机制等支撑企业有效运行的制度资本;企业以及全体员工的核心价值观、历史使命感等深层次的核心驱动力所形成的资本这三个层次。 二、简答题 1、分析文化产业管理的基本原则 (1)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文化产业具有产业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双重特性,这决定了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不能仅仅考虑经济效益而损害社会利益,也不能单一的追求社会效益而忽视经济利益。文化的产业化应该兼顾到文化经济活动的社会效益。 (2)公益性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分离的原则 文化是人们生活方式的总称。文化也是千差万别的,对于这些准精神产品的提供,有的可以通过市场化方式由企业提供,这是属于文化产业的范畴;而有的是关系到社会大众的福利或国家安全的公共文化产品或设施,如图书馆、博物馆等,其投入建设成本很大,但是又不能让消费者承担过高的成本,还有些属于民族文化遗存或者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对于这些公共性的文化产品需要由政府提供,这些都是属于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范畴。所以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供不同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需要分类管理。 (3)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原则 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宝贵财富,文化产业的管理者要把本民族的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作为管理的

文化产业管理 复习

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及其成果以文化产业之名,行故事产业之实 文化产业:21世纪黄金产业,21世纪最后一块黄金蛋糕,实质:故事产业 文化产业:“相关的组织或个人通过创意(多种手段)整合文化资源形成(新)故事(文本)作品,并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多种表现形式)、发行传播(多种传播媒介)故事产品及衍生产品(多种材质载体),进而形成下游产业(多种类型平台),并不断跨界延伸(一、二、三产业),最终通过服务满足大众精神消费需求的产业类型。 文化产业分类核心:①电视节目产业②广播产业③出版产业④电影产业⑤广告产业⑥动漫产业⑦游戏产业⑧演艺产业⑨会展产业⑩旅游产业主体文化产业①传媒产业②出版产业③娱乐产业④演艺产业⑤体育产业⑥教育产业⑦工艺美术产业⑧文化会展产业⑨文化旅游产业 边缘文化产业①休闲产业:歌舞厅、公园、夜总会、健身房、洗浴城、农家乐、购物中心、咖啡厅②设计产业:时装设计产业、建筑设计产业、景观设计产业、园林艺术设计;③资讯产业:策划规划产业、专利创新产业、知识产权产业、经纪代理产业、顾问咨询产业 文化产业的配套①基础设施②用品生产业③设备生产业④物流产业⑤文化品市场⑥文化服务文化产业:一种内容,多种表现形式的产业 文化产业特征:资源是基础,创意为核心三、内容为王道四、工业化生产五、弹性化盈亏六、娱乐成使命七、高辐射影响构成:点:“增长极” 线:产业链面:产业集群 龙应台:1、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2、品味、道德、智能,是文化积累的总和3、文化,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文化产业发展:1、取决于政府认知(①文化是教化手段②文化是精英专利③文化是意识形态④文化石事业建设)2、取决于受众消费(①有足够的高级需求②有足够的闲暇时间③有足够的购买能力④有足够的消费环境)3、取决于产业观念(①中国人的义利观②中国人的商业观③中国人的经济观) 文化产业资源与产业性文化资源比较、广义的说,文化(产业)资源 就是指一切可以产业化的文化存在对象2、文化(创意产业)资源是指 人们从事文化生产和文化活动所利用或可资利用的各种资源,包括一切可以产业化的文化存在对象,以及在产业化过程中所要利用的一些相关资源。不足:两种资源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文化产业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政策资源、市场资源等 产业型文化资源:一种对受众具有文化吸引力(核心功能),能够被主体拿来进行产业开发利用(支持功能)形成文化产品、服务,并产生经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介绍xiong

文化产业管理 什么是文化产业管理 文化产业,即生产和经营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企业行为和活动,包括演出业、影视业、出版业、报业、网络业、娱乐业、广告业、咨询业、策划业等行业,是2004年新设的高校专业,是一门新兴专业。此专业刚刚诞生,但是发展趋势很好,现在全国很多高校陆续开设此专业,前景是很好的,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背景中,文化产业作为一门新兴产业被公认为21 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朝阳产业”或“黄金产业”及“21世纪的最后一块“暴利蛋糕”。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千百万创造型人才,高等院校应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推进器和人才培养的最佳孵化器。 文化产业管理,不是简单的文化+产业+管理。它能让人具有良好的文化艺术鉴赏能力和广阔的国际视野,了解国家文化产业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熟悉中西方文化理论及西方文化产业的管理运营模式,掌握艺术、经济、经营管理等多方面知识,掌握文化产业的经营特点和运作规律,了解国内外文化艺术发展趋势,有较强的市场调研能力、产业运营能力以及企业管理能力,也即让人能既懂文化,又懂经济和管理的人才,同时又能提高文化产业运作方面的能力。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为适应国家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而设立的专业,分普通文科类和艺术类两种,授予管理学或艺术学学位。文化产业管理(文化经纪方向)—文化产业的繁荣是信息社会一个鲜明的时代特征,我国正在向发达的信息社会迈进,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正有待发展。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我国的文化产业初具规模,但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明显滞后,懂得文化产业运作规律的专业人才奇缺。目前中国在本科和研究生的教育中缺少这样的专业,因此社会对文化经济方向的人才需求有着巨大的空间;制片管理方向主要是从事媒体管理、策划、组织、协调、项目运作、受众及市场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影视制片人是伴随着影视产业化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兴职业,也是21世纪中国影视界最有发展前途的职业。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需掌握的人文基础、影视制作、媒体管理、经济学、法律学五大类知识体系,学会熟练地运用影视拍摄、剪辑等专业设备。丰厚的知识积累和实战能力的锻炼,将使未来具备多样的就业选择。21世纪,中国影视业正逐渐向文化产业市场的方向开放,影视业的辉煌不再依赖几个优秀的影视作品的创作,而是依赖对电视产品的全方位经营管理,制片人将真正成为中国影视界的弄潮儿。 2006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国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大力提倡并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同年6月,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在济南举行,国家和地方发展文化产业的呼声日益高涨。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应该越来越迫切,于是更多高校纷纷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该专业成为这几年炙手可热的抢手专业。众多考生及家长都对该专业报以很大期望,很多专家也对该专业十分看好。文管专业的高考报名人数远远高于其他专业,在2006年博士与硕士研究生招生中,也出现了同样的现象,该专业的报名人数远远高于其他专业,成为当之无愧的“热门专业”。 南昌理工学院人文学院结合自身发展的优势及适应经济和社会日的需要,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专业代码为110213,所属门类为艺术类本科专业。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文化产业管理的经营特点和运作规律,具有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广播电视学专业立足于新闻传播学的内在规律,着眼于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前景,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广博的文化知识、敏锐的社会观察力、宽阔的国际视野和娴熟的专业技能,能够在广播电视机构以及其他传媒、企事业单位从事新闻采访、报道、拍摄、编辑、主持、策划、管理等工作的广播电视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一)知识要求 通过理论教学,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以下知识: 1、掌握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广播电视新闻工作的方针政策与法规; 3、了解媒介发展的最新动态,掌握全媒体的知识; 4、掌握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科技常识。 (二)能力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较高的专业素养和广泛的综合能力以及较强的创新能力。 1、具有较强的沟通与协作能力,掌握广播电视传播的方法,具备采访、写作、摄录、编辑、评论、现场报道与主持、节目策划等专业能力,熟悉广播电视节目采制技术,熟悉新媒体传播业务,在此基础上具备全媒体内容的生产、发布能力; 2、具有良好的新闻敏感和视听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口语表达能力、镜前表现能力、声画组合等方面的能力; 3、具有较好的社会调查和社会活动能力、团队协作和组织管理的能力; 4、具有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能力; (三)素质要求 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以下素质: 1、具有较强的政治素质,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 2、学习和掌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4、团结协作,遵纪守法,具有社会责任感。 三、主干学科及核心课程 (一)主干学科:新闻学、传播学 (二)核心课程:广播电视概论、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中外新闻事业史、广播电视采访、新闻写作、广播电视编辑与节目制作、新闻影像采集、广播电视节目策划、融合报道四、修业年限与授予学位 (一)基本修业年限:四年 (二)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五、毕业总学分要求 (一)学分要求:修完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有关课程及环节,毕业要求的最低学分为160学分。其中,通识必修课程41学分,通识选修课程8学分,专业基础课程32学分,专业必修课程35学分,专业选修课程28学分,毕业实习5学分,毕业论文8学分,创新学分2学分,劳动1学分。 (二)毕业条件:思想政治合格,在规定的年限内修满规定的最低学分,所得学分的结构符合要求。通过毕业论文答辩,且不违反学校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 六、教学环节时间分配表 七、课程设置 (一)课程类别与结构比例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